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精选9篇)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篇1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篇2

【技法点拨】

技法一:停顿断句——把握原则找规律, 理解句意是关键。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 考题形式大致为朗读停顿和断句加标点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 难度大, 得分低。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准确朗读, 把握句读。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也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 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 确定地理解文意, 然后采用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连词成句, 以了解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进行节奏划分。

(2) 总结规律, 做好停顿。

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 明其大意。这是正确加标点的基础。第二步:断句。准确断句可以为加标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加标点。句中停顿根据句子结构加的标点通常有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 句末停顿根据句式加的标点通常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 (2014年湖北鄂州卷)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 / 齐地 / 方千里

B.盖 / 余之勤 / 且艰若此

C.后狼止 / 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 / 以五千里之地 /存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要求找出有误的一项, 属于客观选择题。解答时, 须根据古文的朗读停顿规律, 熟读精思, 辨清词义, 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并依此确定语句停顿。该题中的四个句子均来自课内, 都不是诗句, 不存在对偶的问题, 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 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 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B

例2 (2014年广东卷)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 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 子

【解题指津】本题也是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属于主观划分题。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是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 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在此基础上, 根据文言语句停顿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作出准确的划分。

【参考答案】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技法二:词语释义——系统梳理重归纳, 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我们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 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 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两点:1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 后一个“本”指根本, 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2要瞻前顾后,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1与现代汉语比较, 推敲文言词义。2分析字形, 引申文言词义。3利用成语, 类推文言词义。

例3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 文言实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音通假、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 而考查的实词往往在课内学过, 因此可根据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词义, 解答此题, 须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 将选项意思代入原文进行检验, 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D

例4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醒能述以文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与例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该题中的各选项也都来自课内, 辨析时, 应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弄清它的词性和意义。解答此题, 可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再找到一致的选项。

【参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译——认真揣摩多训练, 大胆表述展个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 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备战此考点, 可采用如下方略。

(1) 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 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2) 强化训练, 熟悉题型。即通过强化性训练, 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 大胆表述, 展现自我。解答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时, 要拓展思路, 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5 (2014年江苏苏州卷) 下面哪一 个句子不 是倒装句 (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正确判断并理解文言句式, 要求找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应看清题干要求, 然后弄清文言倒装句式的特点和形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几种形式, 据此, 则不难作出选择。

【参考答案】D

例6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翻译“乙文” (林纾《湖之鱼》) 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 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大意, 然后根据上下文以及该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意, 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可遵循“解词—串意—顺意”三大步骤, 即首先解读重点的词语, 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然后将一个个、一组组词串联起来, 形成句意, 最后把整个语意通顺、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如果) 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 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 (多少) 呢?

例7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对本文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 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 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 仁厚孝顺, 礼贤下士, 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 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解题指津】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要求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须整体速读选文, 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辨识。值得提醒的是, 要找到文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 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 如原文中的“不爱金帛”并非指太子, 而是指吕后, 与C选项中所说太子“不爱钱财”不符, 可见该项对文章理解有误。

【参考答案】C

例8 (2014年江西南昌卷) 这篇文章 (张岱《湖心亭看雪》) 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解题指津】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 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精要词句, 进行细节品读, 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该题选文出自课内, 对全文大意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 可抓住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对“赏雪人”行为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 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记诵——用心识记常总结, 善于思考勤动手。

针对中考“诗文默写与运用”试题的考查类型及趋势,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备战此考点。

(1) 注重平时积累。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提倡理解性背诵, 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 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 经常归纳总结。积累诗文时, 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总结, 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 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反复进行记忆。

(3) 善用脑, 勤动手。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 勤于动手, 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避免出错。

例9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积累链接:鱼儿, 是可爱的小动物, 《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 往来翕忽。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 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 可调动平时的记诵积累来作答。对于这类记忆性默写的题目, 如果平时注重积累, 那么根据提示补写上句或下句, 是比较容易的, 但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 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

【参考答案】怡然不动尔远逝

例10 (2014年四川南充卷)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 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 虽出自课内,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 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 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鉴赏的基础。此外, 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发现作者观点, 触摸诗人灵魂。

【参考答案】任选一个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 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 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如对仗的工整, 音调谐婉, 具有音乐美。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 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常考题型和基本的应考技法外, 还有如下两个命题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其一,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 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 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 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除了对字词的考查外, 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 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出现, 受到考生的普遍欢迎。解答此类题型,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应该不是难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 我们先要读懂它, 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 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这些“注释”和“积累”往往是我们得以顺畅解答问题的“钥匙”和“法宝”。

其二, 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

这些阅读材料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小议论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记为主。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 表现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写古人登高览胜、抒发理想抱负等。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 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第1归, 杀而鬻2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 迁殿中丞。端土产砚, 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 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旧制,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 使得至前陈曲直, 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 恶吏苛刻, 务敦厚,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3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1第:只管。2鬻 ( ) :卖。3茔 ( ) :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到, 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2) 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 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该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 内容为讲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迹。命题者共设置了3道考题, 考查内容包括词语释义、句子翻译、人物分析等方面, 兼顾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识, 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只要搜索记忆储存, 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B (“遗”应解释为“馈赠”)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两句都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 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 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 第1句要重点落实“惮”的意思;第2句要重点落实“辞色”的意思。

【参考答案】 (1)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 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 听说 (他) 的人都害怕他。 (2) (他) 不随便附和别人, 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第3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时, 首先应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 然后拓展思路,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篇3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自学方法点击

1.要重视“三名”的背诵

在“名篇、名段、名句”这“三名”中,“名句”尤其值得关注。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无不在“名句”上下功夫,因为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最后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2.要熟悉中考的常见题型。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撼。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②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③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④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中考文学常识 篇4

全面撒网,重点突破,做到点点清

首先,要牢牢抓住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要重视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课文注解、课后练习和助读资料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尤其要重视课本附录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教学大纲”推荐书目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在此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其次,要抓住典型的文学样式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开复习。如中国古代文学样式主要可从先秦散文、汉末建安时期的建安文学和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着手复习;中国现代文学除要抓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传统“六大家”的文学成就复习外,还得注重复习与钱钟书、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不同风格的作家及其作品有关的知识。

线

捋成线,线索清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要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概要识记。让时间、国别、体裁穿针引线,将众多文学常识连成一体。

铺开面,分成块

中考古代文学常识 篇5

(元明清)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着”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宋代)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唐代)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两汉魏晋南北朝)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先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着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篇6

一、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二、解释词语: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念.无与为乐者 A、惦记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③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4)怀民亦.未寝.()(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4、用“/“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写影突出其

B、诵读 B、寻常 B、参与 B、只 C2)解衣欲.睡()(5)庭下如积水空明)(3)遂..(,)),写人突出其 C、想到 C、不久 C、一起、但是 至承天寺(.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C、庭下/如积水空明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7、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内容可用4字概括为

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从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C A C B

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B

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

7、略

8、第④句 清幽宁静

9、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豁达

(06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7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中考文言文文学常识 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整体阅读,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学习缺乏能动性、学习兴趣低、效能也较差。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文言知识学习变得有趣、有效,如何处理好文言文中“文”和“言”的关系?我在近几年的文言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从整体上理解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依文学“言”,学生可以在发现、质疑、体验、探究等阅读过程中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活力和魅力,最终实现识文读文的目的。

一、以疑辨“言”,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内驱力,活化文言知识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质疑,由疑而入,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而文言文知识中充斥着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内容,教师把质疑、批注、点评的机会和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由不知到知的言语揣摩和习得的过程。

在上《黄州快哉亭记》时,我将课文分成两大部分,请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各自研究部分课文。研究任务为: (1) 讲述段落大意。 (2) 说明两三处翻译重点。 (3) 对字意或文意理解不清楚处质疑,或对另外组的研究提出质疑。在这样的任务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大家很快翻译了全文。而学生的质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争论。比如一位同学提出自己曾见过“始得平地”中“始”的两种翻译,不知如何取舍。我提示大家可以在句群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辨析。通过对后文的分析,大家认为这部分写了长江流变的三个阶段,而“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只不过是为江流其后的“其势益张”蓄势,释为“起初”更符合文章的逻辑。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对词义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质疑和解疑,其内容和表达都是基于自己心理成长的,不仅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和自我的投入,同时也能让教师抓住学生困惑和易混淆的关键处,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找准突破口,加强教学针对性。

二、以述活“言”,激发学生整体认知的兴趣,趣化文言知识

教师叙述,学生听,初看这是传统文言教学的套路。但是用文本故事的生动形象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生动情境,是撞击学生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感知、启发学生联想记忆的有效方式。

我记得一个学生曾经给我讲过这么一个经历:高中时他特别喜欢上古文课,原因就是老师很会讲故事。于是我在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时候,给学生讲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学生沉浸在故事内容的悲欢离合之中,同时又对秦罗敷的“可怜”、刘兰芝的“精妙”有了无意识的印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加以阐述的,学生无意中接受知识的效果有时比刻意强调更佳。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内容产生兴趣,受到情境的熏染,所以课后学生自己乐意去钻研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三、以问串“言”,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整合文言知识

好的问题能串联起一篇文言文的重要词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理和志趣,同时自然地理解文中的知识重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巧设脚手架,将知识点有机融入文章整体文意和内容的理解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知识,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生动。

在上《病梅馆记》时我先问了学生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马上引出了“病”字在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比较,学生轻松掌握了“病”的形容词含义和使动的活用现象;通过“病”这个关键字,我又让同学思考:梅病态的情形是如何的?怎么变成病态的?是谁把梅变成病态的?一系列问题又让学生抓住并理解多个关键词,如“曲”“欹”“疏”“斫”“删”“锄”“鬻”等的词义,同时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最后我问学生,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学生找到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和“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两句。的确,这两句正是作者龚自珍面对清朝人才制度一体两面的情感。借助这两句话的情感力量,学生又进一步懂得“烈”和“穷”字的内涵。

正是一个个巧妙的“问”,给学生理解字词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自觉地将文言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四、以品悟“言”,激发学生互动体验的情感,渗透文言知识

所谓掌握,不应是只知道解释为什么,还应尽可能品味到词的内涵,明白它不同现代语的美妙之处。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吟咏、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自己和他人的内在情感,咀嚼体验、互动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把握。

《项脊轩志》是一篇清新平淡中蕴真情的古文佳作。正因其淡,学生难赏其意。这时,我请学生品味某些文言字词,感受其内涵,从而品赏到文章的韵味。赏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深入理解字词内涵的过程。在第一段中,我引导学生关注“偃仰”“冥然”两个词,并尝试模仿和想象。偃亦仰,偃仰乃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动作;冥乃暗也,此处指静默无声的神情。同学们在这样体验中,感受到了悠然自得、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第二段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品味文言虚词“矣”。联系上下文,我们从细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中,读到了家庭的混乱破败;从“先是”和“迨”的今昔对比中,读到了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情景;还从“始为篱、已为墙”这短短六个字,读到了家庭变迁的无奈。在一遍遍的朗诵中,我们越加发现“矣”字中暗藏着作者无尽的辛酸和哀叹之意。这样一来,学生对“矣”这个虚词的理解也就更饱满了。

五、以拓探“言”,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延伸文言知识

将文言知识放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背景之中加以探究,才能更显出古代汉语深厚的韵味,才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时空来自主思维、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学习陶渊明《饮酒》为例,我们必然要掌握诗中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如“悠然”等。所谓“悠然”,是因为“心远”。心境远离喧嚣和人事,不以世俗和名利为羁绊,所以才能悠然于田园山水之间。显然单纯讲解是苍白的,但当我们把《饮酒》放在魏晋时代大背景下观照,找到具体事例来加以拓展,引入活水,那么学生的理解容易了,探究的欲望也被勾起了。

上课时,我介绍学生学阅读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相关故事。比如魏晋名流刘伶“以天地为栋宇”的典故,就颇能验证当时名士不受正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洒脱不羁的特点。可以说,陶渊明的“悠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悠然自得,更有一种“心远”的时代精神的投射。不仅如此,“悠然”二字中还渗透当时的一种审美情趣。一切自然是审美化的,非功利化的,由此才能在清贫的生活中有“悠然”一说。《世说新语》中“阮籍醉卧”的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在拓展阅读的刺激下,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魏晋同时期的诗人、魏晋风度和相关作品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探求的可能。

心理研究表明,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呈现,更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心理特点。改变文言知识学习无趣低效的状态,把一个个孤立的词语,一个个枯燥的语法知识置于文本之中,在情境中生成、在互动中收获、在自我建构中上升,这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味,有助于文言文教学的长期目标。当然置于阅读环境下,文言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削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7级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中考文言文阅读应试方略 篇8

一、明确考查方向

根据课标精神,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向是掌握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正确理解文章大意;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观点和表达技巧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二、立足课内文章

命题材料来自课外,不等于不需要下功夫复习教材中的文言文。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可以在“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下自由选取,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教材中的,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教材中文言文这个“宗”,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文言文阅读命题指向还是遵循“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因此要想取得文言文阅读的高分,必须首先要吃透教材。

三、放眼课外材料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内有限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复习时,要以课内文言文为中心,放眼课外材料,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浅易的、与课内文言文在内容上相关联、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文章,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以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在联系中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角度比较和系统整理,以便巩固记忆,形成语感。

四、学会归纳整理

把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整理,抄在卡片上随时复习,使它们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较好的文言文复习方法。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整理,应附一定量的例句,加备注或说明。整理特殊句式,则采用分门别类、列表比较的方法。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在中考试题中一般不作为考查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列举典型例句。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整理时应选择好典型例句。

五、掌握解题方法

近几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种题型,掌握解题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诵读题。中考文言文阅读对诵读的考查往往是给文中句子划分朗读节奏,这种以笔试的方式考查诵读实际上是关注学生的文言语感。解题时可以凭借语感划分,也可以从平时学习的划分句子节奏的规律入手,并通过默读的方式加以验证。

(2)释词题。如是实词,解释之前首先调动联想,想一想在已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曾经出现过,作何解释,是属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还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然后再结合试题中的具体语境作出解释。如是虚词,可结合记忆,根据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对照语境和句式作出判断。

(3)翻译题。用来作翻译的句子,一般是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句子,较之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句子,能体现材料内容的名句或文言实词难点较集中的句子。具体翻译时我们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联系上下文,适当用意译。操作时先要读懂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内容,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采用“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翻译完成后,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50个中考文学常识 篇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下面整理了50个中考文学常识大全,希望对您有帮助~

1、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   )

A、范仲淹   B、文天祥

2、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  )

A 、干  B、戈

3、《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  )

A、花旦   B、青衣

4、《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  )

A、上古  B、崇尚  C、 官名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  )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备  D、周瑜

1—5题答案:BABAC

6、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久,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  )

A、扁鹊   B、孙思邈  C、李时珍  D 、张仲景

7、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8、“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 、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 (  )

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

1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

A、老子  B、荀子

6—10题答案:DABBB

11、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   )

A、 阴文印  B、阳文印

12、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   )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息弟息妹

13、“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形容的是哪一场起义?(   )

A、赤眉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起义 、黄巾起义

14、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B)

A、王维   B、王勃

1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

A、鼓   B、锣

11—15题答案:ABBBB

16、“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哪位才女?(  )

A、朱淑真  B、秦良玉  C 、李清照

1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   )

A、《弟子规》   B 、《三字经》  C、《千字文》

1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

A、 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 、喝雄黄酒

19、“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

A、酒窝  B、眼睛  C 、嘴角  D 、腮帮

20、“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

A、十五岁   B、二十岁

16—20题答案:CACAB

21、“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文章   B、书法

22、河姆渡遗址位于:(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2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

A、三百首   B、三百零五首

2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

A、孙武  B、孙膑

25、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   )

A、能   B、不能

21—25题答案:BBBAA

26、下面哪个成语与秦始皇有关?(   )

A、指鹿为马  B 、奇货可居  C 、图穷匕见

27、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

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2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   )

A、王勃  B、张九龄

29、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A、晚春   B、仲夏

30、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    )

A、时不再来  B、失不再来

26—30题答案:CCBBA

3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 、门下省

32、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   )

A、秦始皇   B、武则天(此题有争议)

33、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无关?(   )

A、白居易   B、李白

34、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

A、法律条文、圆规曲尺   B、美德善行

35、“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   )

A、为政清简 B 、平安长春 C、淡泊名利

31—35题答案:ABBAC

3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

A、李商隐   B、骆宾王

3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

A、《金陵记》   B 、《石头记》

3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

A、黄河  B、长江  C 、淮河

3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   )

A、 元好问  B、柳永  C 、晏殊

40、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   )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6—40题答案:ABBAA

41、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4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

A、八条  B、二十二条

43、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44、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   )

A、令爱 B、令正

45、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   )

A、有关  B 、无关

41—45题答案:CAABA

46、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位女性?(   )

A、两位  B、三位

4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   )

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48、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   )

A、压轴戏  B、大轴戏

49、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谁?(   )

A、来俊臣  B、周兴

50、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   )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

上一篇:东风小学实验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中级财务管理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