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分析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材分析(精选8篇)

语文教材分析 篇1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精读课文

1、重视指导朗读和默读。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很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学过的词语,如,“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满不在乎”“游手好闲”可以归为一类,“落荒而逃”“鱼贯而入”“蜂拥而至”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的词语,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二)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

1、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

2、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

1、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

2、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六、“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因此,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七、“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综合复习”中选用的9篇阅读材料,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旨在检查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凭借这9篇文章设计的题目,涉及到小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主要有: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认字、理解词语;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能联系实际谈谈阅读的体会感受等。还结合阅读安排了仿写、缩写、写由阅读想到的人和事、写读后的感想等多种练笔。除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复习,还安排了“给外地亲友写封信”,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通信活动,复习写信这一最常用的应用文。希望教师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用好这些综合复习材料。如果有条件,还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作适当补充。

既然是复习,就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测自评,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具体使用办法可参考后面的“‘综合复习’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

语文教材分析 篇2

一、忠诚与英勇的代表

忠诚与英勇是赋予人最美的赞美之词, 阅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后, 你会发现动物也同样具有可歌可泣的崇高精神, 它们同样那样伟大, 令人永难忘记。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笔下的大象嘎羧就是忠诚与英勇的形象代表。课文为了突出嘎羧的英勇形象, 着力描绘了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四个片段把嘎羧生命的辉煌与尊严记录下来, 尤其对嘎羧动作、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 将其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 就通过几个场面的描绘走进嘎羧的内心。

重披战甲———在嘎羧垂暮西行之际, 它挂记的竟是二十六年前的象鞍。当象鞍从阁楼拿出时, “没想到, 嘎羧见了, 一下子安静下来, 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眼睛里泪光闪闪, 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寥寥几笔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 积淀在心中的深沉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几个词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的涌动, 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念与回味。二十六个春秋过去, 象鞍已经破旧, 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 重披战甲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 弹指一挥间, 而今, 战火不在, 血腥不在, 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 记载着嘎羧的英勇;奋战不在, 年轻不在, 但垂暮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 勃勃的雄心仍在!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凭吊战场———在嘎羧“久久凝望”里, 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 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 冒着枪林弹雨, 排山倒海般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 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江中。“亲了又亲”的礁石, 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 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 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 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深深的怀念, 也许在告诉战友, 它将来陪伴它们……

庄严归去———太阳落山, 月亮升起, 在百象冢前, 嘎羧在自己挖掘的坑内等待死亡, “土坑约有三米深, 嘎羧卧在坑底, 侧着脸, 鼻子盘在腿弯, 一只眼睛睁得老大, 凝望着天空。”有谁能如此坦然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墓地, 静静地躺在那里, 那“睁得老大”“凝望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在这样的揣想中, 嘎羧走完了悲壮的一生。“它走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一起”, 嘎羧面对死亡选择了同伴, 这又是何等的善良与忠诚。

细细分析嘎羧的形象, 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 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 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 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 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 这是一头善良与忠诚的英雄大象!它虽然只是一头大象, 却具有高尚的情怀, 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说到英勇, 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英雄的母亲———一只弱小的老麻雀。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麻雀》这篇课文, 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麻雀面对庞大的猎狗“它浑身发抖了, 发出嘶哑的声音。”它是弱小的, 没有任何保卫自己和幼儿的武器, 所以, 它十分紧张, “浑身发抖”。但是, 它又十分愤怒, 表现出决不畏缩, 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一种强大的力量促使它飞了下来。”这种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这就是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二、善与美的化身

喜欢动物几乎是孩子们的一种天性, 在孩子们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少不了动物。小学语文教材很重视这一点, 一个个寄寓型的小动物在孩子们面前闪亮登场, 它们背负着装有人生哲理的“包袱”, 以它们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美影响着孩子们, 它们成为善与美的化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 文中塑造了一个丰富的童话世界: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 丑小鸭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 它就被人看不起, 哥哥、姐姐咬, 公鸡啄, 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 除了鸭妈妈, 谁都欺负它。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 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 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丑小鸭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 谁能想到, 原来它不是丑小鸭, 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呢?但接踵而来的鲜花与赞美并没有令它骄傲, 因为, 太多的苦难让它懂得了珍惜与满足。

孩子们在学习《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 他们为丑小鸭流泪, 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们流下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 他们流下激动的泪。正是丑小鸭善与美的形象, 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 懂得了爱, 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 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与其他动物形象相比, 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 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 这便是形象的感染力。艰难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 唯一的做法就是坚强, 再坚强。丑小鸭主动迎接生存的磨难, 所以能坦然面对。困境能使人优秀, 所以安徒生以智慧的心血塑造的丑小鸭, 是一只最美的小鸭子。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 篇3

一、表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及封建社会的黑暗

高中教材中许多妇女的命运都带有悲情色彩。《氓》中的弃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祝福》中的祥林嫂则更为悲惨。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如此悲惨?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扼杀。“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使得女子只能屈从于男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包办婚姻使妇女没有自己的婚姻自由;封建“节烈”观念也在束缚和摧残着中国古代的妇女。通过课文中古代妇女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它就如一条毒蛇缠在中国古代妇女的脖子上,使她们无法喘息,它又如一只吃人的猛兽,蚕食着古代妇女的血肉之躯。刘兰芝、祥林嫂等人都不幸成了封建礼教筵宴上的牺牲品。

二、表现中国古代妇女对命运的抗争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虽然在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统治及压制下,中国妇女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她们也不完全是一味地屈从,在层层重压下也不会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杜十娘偷偷蓄下万金,为的是有朝一日脱离被人蹂躏的烟花场馆,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她想方设法让李甲把自己赎出去,但当李甲忘恩负义要把她出卖时,她就不再向封建势力俯首就范了,她以沉宝投江而亡的方式捍卫着自己人格的尊严。蒙受天大的冤屈的窦娥在临刑前对黑暗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这胆敢对天地神权谴责的语句实际上就是对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彻底的抗争和否定,她临刑前三桩毒誓更是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即使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祥林嫂,在面对非人的命运时,也会有不自觉的反抗,她以“逃、撞、捐、问”的方式来反抗封建政权、族权、夫权及神权对她的迫害。可以说,课文中的中国古代妇女以其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不倦追求在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三、体现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及崇高人性

首先,体现中国妇女善良、贤惠和坚强的美德。刘兰芝虽然被焦母无理遣归,却还是能够严装并得体有礼地向焦母道别,在与小姑分别时还不忘交代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以自身的善良和坚强回报焦母的凶横,赢得了后人的赞赏。窦娥为了婆婆免遭毒打而被迫屈招。在赴刑场的路上,为了不让婆婆在前街看见而伤心而要求走后街,即使到了临刑时也不忘劝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她坚强而善良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千百万的读者感动不已。水生嫂对丈夫的体贴与支持让读者心中充满着暖意,她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坚强与勇敢让我们肃然起敬。课文中的中国妇女以其善良、贤惠和坚强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魅力与伟大。

第二,表现中国女性的聪明、勤劳与能干。刘兰芝虽然是小家碧玉型的女子,但她从小诵书学艺,多才多艺,有很高的劳动本领。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嫁到焦家后,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虽然辛劳得不到焦母的认可,但她聪明与勤劳的品德却更能得到读者的同情。祥林嫂也是十分勤劳与能干,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杜十娘凭其聪明才智逃离了任人凌辱的烟花场馆,展现了中国女性坚强与聪明的一面。生活在新时代的水生嫂则更是聪明能干,生产、编席、射击、作战样样来得,为中国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课文中这些女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人性的亮点。

四、体现新旧不同时代妇女地位和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封建家长制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压制,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没有政治及经济权利,甚至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让妇女只能服从和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封建时代还规定妇有七“去”,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其中的“去”和“出”就是指妇女被休遣回家。这说明古代妇女的婚姻是得不到保障的,她们随时都有被休被遣的可能。

到了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的传播下,国人开始觉醒,妇女的地位有了初步的提高,她们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并能主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了。这一点在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身上就可以看到。

抗战以后,中国妇女终于得到了翻身解放,她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显著的改变。《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们就是这样的妇女,她们不甘落于男人之后,除了生产之外,她们还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一起作战,她们在极其艰苦的战斗中,还能说说笑笑,充满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从刘兰芝、祥林嫂到水生嫂,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及精神面貌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八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篇4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确定八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力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3、开展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把课改的原则精神与调节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八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七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例上由七年级注重文章的综合性去组合单元,过渡到了兼顾不同的文章类型,按文章体裁去组合单元。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文章体裁的意识,会对文章按体裁进行分类。

2、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平民生活,要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第三、四单元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4、八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内容,不但集中在最后两个单元中,数量也大为增加,是为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们考虑可以与现代文穿插交替进行学习,把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提到前半学期来学习,以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同时继续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巩固已培养的诵读、摘记、探究、多思等习惯,仍然是八年级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2、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重视提炼、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

3、课本对语法的学习持一种淡化的态度,但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语法知识,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对其有个基本的了解,而不必进行集中,系统的教学,也不宜讲得过于详细繁琐。

4、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适当开展,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5、要认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除每册课本要求学生阅读的三部名著外,提倡学生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

6、课本附录的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短小的广为流传的课外古诗文进行阅读,增强语文积累。

四、教学实施意见

(一)阅读教学的实施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从战略上看,应视为一种教学思想,从战术上看,应视为一种教学方法,从微观上看,则可视为一种可触摸的教学实践,是推动课堂教学深入的内在动力。

1、要做到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具备时间在有首席引导下的阅读。当前的教学,使对话的处理流于浅表。课堂上不给足阅读的时间,学生不能有阅读的底气。在对文本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盲目的进入分析,阅读的能力无法习得。正确做法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变更为有选择地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忽视。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粉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就难与文本平等对话。所谓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应该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因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这和其他目标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八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特点:新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当代意识。

本册目标:培养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能力;加强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教材简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生步入成熟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课文的选取重在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内容并加上教师丰富的思想,能让处在青春期少年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邃幽远的意境,感悟作者博大精深的内心思想、精神,感悟作者对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能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丰富浓厚的情感、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树立远大理想,并结合社会生活现实,进而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5

何军霞

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材地位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从学习对象和内容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广域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特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册教材紧紧围绕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来说,(一)、力求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使他们通过阅读、观察、体验、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说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要求的五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仍然是八年级语文教学的主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规范书写,提高书写速度,书写力求美观。

2、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并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

4、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

5、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敢写,愿写,达到乐写的境界,写作时要做到文从字顺,写自己想说的话,真心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做到学以致用,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内容要有创意,立意要新,语言流畅生动。

6、要会缩写、扩写、续写、改写,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7、要求用语文明得体,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对方说话的观点和意图。

8、综合性学习方面:注重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去获取知识,进行自我展示。

9、要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树立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

10、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四、说学情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通过本学期两个月多月的教学发现,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平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辅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目的是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和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个别学生具有一点写作水平,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是后进生的比例也不少,约占班级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这些学生中有的连小学中巩固训练的汉语拼音都没有掌握,不能正确给汉字注音,有的同学书写极差。在写作中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而是记“流水帐”,没有主次,详略不当,缺少个人的一些想法、见解,文章不生动,语句不通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语文的基础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零碎,考试以课外阅读能力为主,因而许多同学反映学好书本知识,成绩反而不会提高。大部分同学不会学语文,机械记忆知识,学习上不讲究方法,死记硬背,对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套路。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文素养高,今后教学中要好学生带动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

五、教材单元主题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单元,其单元主题分别是“仰望苍穹”“生之机趣”、“临水聘怀”、“读书妙悟”、“原野放歌”、“雨中情思”共六个板块,教材内容的选用着重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形式新颖,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第一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描绘了日出的规律、云海的壮阔、落日的辉煌、星辰的繁密,让我们领略了无穷的景致,充满了生活和时代气息。

重点:(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何的思想感情。(3)学习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1)品析文中的精彩段落,领悟作者在文中渗透的审美情趣。(2)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与幸福。学法指导:(1)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章蕴含的哲理。(2).运用先阅读,在思考的模式,来品味文章的人文思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3)搜集整理与“日”有关的成语、故事、诗句和精彩的篇章,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第二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涉及人类最本质的问题----生命。

作品中包含着乐观、向上、自尊、自强、不畏艰辛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有关的哲理思考。重点:(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2)学习通过入情入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各种事物的写作手法。(3).学习并体会作品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难点:(1).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寓意的审美形象。(2).感悟作品中乐观、向上、自尊、自强、不畏艰辛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相关的哲理思考。

学法指导:(1)了解作者及与文章有关的知识,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学习,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仔细品味语言的习惯,要将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积累下来,搜集阅读与动物有关的文学作品,继续感受生之机趣。(3)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各种有趣的生命活动,写出自己的思索与感悟。

3、第三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写潭水、瀑布、海潮、春游,写“水之歌,水之思”,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

重点:(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及优美的语句。(2).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1).品味优美的的语言及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2).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欣赏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1).先预习扫除文字障碍,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进行赏析,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名句。(2).在本单元的整体学习中,赏析精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3).借鉴所学散文名篇的写作手法,描写家乡的或学生见过的最美的小河、湖泊或瀑布。

4、第四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读书妙悟”。我们可以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不管是雄辩的推理,还是风趣形象的阐述,都将启迪我们求知。重点:(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2)比较体会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妙悟,领悟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3)揣摩文中的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4)比较体会个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并学习借鉴。

难点:(1).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领悟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

(2)感受名人在读书方面深邃的思想和文化。

学法指导:(1)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和学生学习生活、认知体验非常贴近,故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读课文,(2)本单元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很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体味,以此指导学生的读书、学习。(3).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并撰写一篇发言稿。

5、第五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辽阔的原野,这些文章风格或苍劲雄厚,或清秀绮丽,从各个视角展示了原野的美。学会欣赏它们,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更为丰富宽广。

重点:(1)了解本单元作者及北朝民歌的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三篇写草原诗文所写草原特点的异同、两篇写西部的散文各自抒发的“思考”的内涵以及他们在写法上的异同点。难点:(1)欣赏品味文中优美、别致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培养热爱草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体现自然美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法指导:(1)这一单元的主读和比较探究的课文,除了《静默草原》和《草原散章 》外,都是古代诗歌,教学中既要注意(古代)诗歌和(当代)散文在写景抒情上的不同特点,更要注意对同样景物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在他们笔下有着各具特色的精彩描写。其中最富有个性的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语句,应在品味之后要求积累记忆,并在写作中学习借鉴。(2)朗诵唐代边塞诗歌的名篇,并搜集有关唐边塞诗歌的资料。(3)利用学习之余走向田野,仔细观察,细心感受。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

6、第六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的雨诗雨文有情景交融的,有借景抒情的,最值得咀嚼的,是“雨”外之情,“雨”外之思。

重点:(1)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各科生字词。(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比较,体会对雨的不同描写中所抒发的不同情感。(3)体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作适当的摘录、积累。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作者笔下雨的魅力。

(2)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感知能力。

学法指导:(1)本单元写“雨”的诗文,千姿百态。可以唤起我们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想象,又由于课文内容深浅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解读时不应追求完全一致的“标准化”的解读,应择取精美的语句语段,反复诵读、吟咏、摘抄,使之能够较长久保留在记忆中。另外在解析课文时,最为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来体味诗文的意境,万不可把一篇完整的诗文肢解的七零八落。在学习时也要有意识地去搜集一些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诗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人生的体验。(2)搜集、欣赏、积累古今中外对雨的精彩描写。

六、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语段,学习并运用多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及积累一些文言现象。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六、说教学方法及策略

1、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避免两极分化。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对于后进生,基本要求是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4、引导学生经常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及时回顾。

6、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7、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8、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9、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0、利用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培养思维,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1、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要紧扣重难点,批改要细,要有针对性,适当时进行面批。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篇6

1.烘托环境气氛。“在写第一个字以前……架子上摆满了楦头。”这简单的几笔烘托出了凡卡写信时那种凄凉恐怖的气氛。

2.刻画人物性格。“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你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这描写表现了凡卡是一个特别纯真的孩子,富有儿童情趣。

3.勾连故事情节。“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这个细节很自然地使行文从凡卡对爷爷守夜和家乡夜景的想像中回到信的内容上来,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4.揭示悲惨遭遇。“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只好摇那个摇篮。”这个细节刻画了老板娘的阴险狠毒和老板的冷酷凶残,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明凡卡孤独地在苦海中挣扎。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目分析 篇7

一、梳理与回顾

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入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 《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1]。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入 《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 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旧》6篇作品;夏丏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目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中,有20套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l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国正式使用,共选入鲁迅作品9篇;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目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从所选篇目来说,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至今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具体选目见表1)。

文革期间人教社被迫解散,已编辑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被全国各地自行编写的五花八门语文课本取代。1978年,新编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教材在全国使用,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学教材, 对文革语文教材的混乱局面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其中选入18篇鲁迅作品,大多是对文革前选目的恢复;1982年,在第五套教材基础上,新增高中五六册教材,改编为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选入鲁迅作品22篇;1987年进行修订改编,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学教材;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开始在全国通行,选入鲁迅作品17篇;1993年,重新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正式向全国陆续印供,高中语文课本也在1997年出版,共收入鲁迅作品15篇,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2001年和2004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开始试行至今,收入鲁迅作品12篇,这是第十套中学语文教材(具体选目见表2)。

这十套教材,代表了中国语文教学60年的发展历程,其先后选录的34篇鲁迅作品,奠定了鲁迅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跟随大多数人终生的“鲁迅记忆”。

二、规律及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分析鲁迅作品在这十套语文课本中的发展规律,我们做了下面的统计表和折线图:

根据图表,我们先总而论之。从总的篇数来讲, 鲁迅作品呈现先增后减的过程。从第一套到第四套,基本呈上升趋势,篇目数量与解放前基本持平, 说明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在新的政权体制下得到认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稳固。文革之后的第五套教材至21世纪初的第十套教材,总体呈递减的趋势。从最高峰22篇,到12篇。

总篇目减少,就给了“撤退论”以依据和谈资, 但如果分而论之,情况又是如何呢?

先说散文,鲁迅的散文大多是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含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蕴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在折线图中,鲁迅散文的篇数在波折中呈上升趋势。从第一套语文教材到第四套教材,从3篇减至1篇;第五套教材增加到5篇,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么看来,鲁迅的散文作品近些年来是在更替中实现增长,并没有被删减,更谈不上“撤退”。

再看小说,鲁迅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生,并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传统。在为人生、 改良人生的创作动力驱使下,鲁迅成为中国社会革命与思想革命的镜子,完成了对社会及国民性弱点的整体揭示。敏锐地感知,深刻地解剖,开放性地创新,使鲁迅小说形成了忧愤深广、气象万千的品格。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2]。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选择范围,从第一套教材至今,小说选目的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篇左右,是保持在一定的篇目上的小幅度更替,也不存在大幅删减的情况。

最后,来看杂文。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一生, 既反映了许多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也记录了鲁迅个人的精神历程。鲁迅杂文中体现的抗争精神、独立人格、决然态度、犀利文风,最能显示鲁迅风格。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杂文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3]杂文的文体精神在鲁迅笔下被发挥到了极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鲁迅入选杂文的数量波动是比较大的。从第一套到第四套呈递增趋势,最多时达到12篇,之后便急转直下, 第十套新课标课本中,杂文篇目被删减至3篇,是名副其实的“大撤退”,这也直接影响了鲁迅作品的总数,造成了鲁迅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大撤退”“过时”等假象。

分析到这里,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选目的更替过程已经非常清楚了,那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为什么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为何鲁迅的散文作品什么会越来越受重视而杂文却在经历了 “大撤退”之后在语文课本中所剩无几?《阿Q正传》 这样的经典为什么也会退出课本?语文教材的这种选择有没有其合理性?理解这些问题都要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开展、鲁迅作品研究的深入等方面寻找答案。

从作为蓝本的解放区语文教材开始到文革结束前,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打着意识形态的大旗,在具体作品的教学上,政治化倾向严重,特别是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及随后掀起的“大跃进”狂潮中,语文教材进一步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为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服务。鲁迅杂文由于其文体特点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政论性很强的杂文也均是此时第一次被选入语文课本。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鲁迅的散文与小说作品几乎被忽视,选目数量达到历史最低。

文革十年间,人教社没有出版统一的教材,在当时极左的思想路线下,鲁迅杂文更是成为教科书在其文学品类中的唯一选择,充当“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鲁迅的散文和小说作品被重新认识,得到了复苏和发展,杂文的选择则相应得到了限制。《雪》《风筝》《范爱农》《阿长和〈山海经〉》《孔乙己》等优秀作品先后被选入课本,阐述以科学的文化继承观来对待文化遗产的杂文《拿来主义》也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表明语文教材在面对鲁迅作品选择时态度的转变。在作品的解读方面也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开始注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从文化启蒙角度重新审视鲁迅作品。

进入90年代,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文化日趋多元,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语文教学多年来的积弊被一一声讨,“人”被推到了制高点。钱理群在探讨教育的目的时说:“我觉得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4]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学生第一次被摆在了教育主体位置,激发学生兴趣,保留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内心感受成为教育最为关注的课题。洛扎诺夫在《自己的角落》中谈到教育时说:“我们不应当注重教什么,还应懂得不教什么。习得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持什么才是最重要。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 哪里的教育就完全无法实施。”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已然成为新世纪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主题思想。

与此同时,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选文标准也开始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文章更多地从政治性转到文学性的追求上。罗素在谈到教育时表示“教育应当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能力”,教育本身是文化的、审美的,心灵的。[5]童庆炳也认为“教材应该选那些风流蕴藉的作品。 ……‘风流’就是有诗意,‘蕴藉’是指蕴含的内涵丰富深厚。[6]”这种新的选文标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以此标准,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选目作出大的调整在所难免,也理所当然。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政论性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退出了中学语文课本;一些小说作品比如《阿Q正传》等则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作品篇幅等原因作出了调整; 而散文作品则得到了最大化的保留。

“无论哪个语文教材版本,鲁迅至今仍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有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但重视不等于选文越多越好……”[7]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仍然稳定地维持在15篇左右,而且选入作品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规律的需要,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水平。

摘要:<正>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

参考文献

[1]陈漱渝,主编;王涧,李斌副主编.教材中的鲁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1.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4]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7-58.

[5]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88.

[6]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9.

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角色分析 篇8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角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女性角色主要有:祥林嫂(鲁迅《祝福》)、林黛玉(曹雪芹《红楼梦》)、翠翠(沈从文《边城》)、鲁侍萍(曹禺《雷雨》)、琵琶女(白居易《琵琶行》)、朱丽叶(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刘和珍(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这些悲剧女性角色命途多舛,一波三折。

其中,林黛玉、翠翠、鲁侍萍、朱丽叶是古今中外因追求爱情而不幸的悲剧女性代表。林黛玉,气质优雅,天生丽质,且有旷世诗才,她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天真地幻想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能够有理想的结果,向往自由的爱情,想要得到家族的认可,但爱情最终被扼杀,林黛玉为爱付出生命,虽然是一位忧郁、柔弱的女子,却留下了决绝、勇敢的悲剧形象;翠翠一位湘西少女,温柔清纯,天真善良,在爱上傩送后,因傩送的远去,孤独、凄凉的等候着傩送的归来,她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但她又是矢志不渝的,有着对爱的执着;鲁侍萍深爱富家子,希望以婚姻改变命运,却最终遭受抛弃,她诚挚、美丽、温柔,最后却因沉重的现实,枯萎了生命,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但也留下了顽强、刚毅的形象;朱丽叶美若天仙,但也因爱上世仇的儿子,因爱情而难逃最后殉情的厄运。

祥林嫂作为典型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在一次次悲惨的婚姻中遭遇不幸,一次次的努力遭遇失败,最终走投无路,成为街头乞丐,最后在“祝福”声中死去;琵琶女是一名乐妓,失去了人身自由,遭受政治和社会歧视,虽然年轻貌美享受荣华,但在年长色衰后,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摆控;刘和珍,一位民国时期的学生代表,带领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向军阀、封建宣战,但英年早逝,遭遇惨害。

二、悲剧女性角色的教育功能

1.用母性美唤醒学生的亲情感悟

目前,很多高中生都是独身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或小皇帝,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私,有些时候会和家里长辈怒目相视,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家庭问题,甚至发生弑父、弑母事件。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母亲女性角色,对高中生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并以正确的行为回报父母。

如,《我与地坛》一文中,母亲不求回报,吃苦吃累,如同冬日一缕阳光,给“我”带来温暖,抚平创伤,滋润心田,重换生机,勇敢生活,可以说儿子的不幸,最痛苦的是母亲,母亲感受到的不幸是加倍的。但是母亲深情无限,大爱无言,在行动中体现出刚毅坚强,博大无私,谱写出一曲苦难和智慧、悲壮和辉煌兼并的生命之歌。文章中,伟大的母爱,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以此为教育载体,对高中生进行亲情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2.用爱情美唤醒学生的美好向往

爱情是一种崇高而美好的感情,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熟阶段,他们往往会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会误认为这就是爱情,将好感看作是爱情,导致在高中学习阶段坠入爱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加以正确疏导。教材中悲剧女性角色很多都是爱情角色,有独特的感人之处,诠释着她们自己的爱情,教师可以利用悲剧女性角色体现出的爱情美进行教育,培养高中生正确的爱情观。

如,《边城》一文中,翠翠以其乖巧、善良、淳朴的形象出现,和外公常年相依为命,在爱上热情勤劳、英俊豪爽的傩送后,因他远走他乡而执着地等待。在文中,对他们爱情表达方式的描写,是在山崖间的歌声倾诉,用歌声来表达对爱人的心声,不需要惊世骇俗,山盟海誓,金钱铺垫,只需要自然纯情,含蓄美德,淳厚人性。文章中,美丽的爱情是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爱情观来看待,含蓄表达,继承传统美德,唤醒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悲剧女性角色,让人痛心怜悯,刻骨铭心,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是作品形象的塑造,悲剧女性角色不仅仅是生前悲剧,更是死后的禁锢,是时代背景的痛,以悲剧女性角色呼唤人们醒悟,用悲剧女性角色为我们拉开历史悲剧。在教学中,让我们勿忘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上一篇:偷吃人参果下一篇:5分钟课前儿童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