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几点思考(精选8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农村成为我国当前重点建设的对象之一,其饮用水的安全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关系到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本文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近年来,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了农村人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人民的利益。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从而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而将“三农政策”落实到位。
1.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现状
安全饮水工程属于基本的惠民工程,能够有效解决广大农民人民的饮水需求,推动农村区域的发展。落实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维护农村人民的利益,而且属于城市化进程的内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分布面积较广,很多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各不相同。例如某些农村区域,属于典型的农业区县,地处盆地边缘,常常出现自然灾害现象,包括旱灾,及其缺乏水资源。当地政府通过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当地的饮水安全问题,从而稳定当地的社会发展[1]。
2.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特殊区域问题 首先,某些农村地区较为特殊,增加了农村饮水安全的管理难度。相比于城市,农村与其最大的区别为住宅区间距离不同,不同于城市小区,很多农村地区存在地广人稀的问题,村民与村民间,房子相隔较远,农村人民居住较为分散。较低的人口密度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更广泛的土地资源,但是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难度。农民居住地区较为分散,彻底解决农村安全用水问题是项较为繁杂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很多政府采用的管理方式为分区域,导致无法顾及到个别农村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2.2特殊水情问题
其次,农村区域的水情存在特殊性,增加了农村饮水管理的难度。在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过程中,首要问题为寻找充足的水源。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农村地区水源、气候存在特殊性,使地区缺乏水资源。某些农村区域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农村饮水的安全管理。某些农村气候条件好,水源充足。但是当地浪费水源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很多水资源浪费,出现供水矛盾问题,加大了相关部门管理农村饮水问题的难度。
2.3农村管护主体保护作用的缺失问题
农村缺乏管护主体保护制度,不利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问题。通常情况下,很多农村区域的供水工作为农村村委会负责,农村村委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管理意识欠缺、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饮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常常出现很多消极情况,直接降低了供水设施的效率,降低了供水工程的综合质量,浪费了很多资源,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供水工程的运行成本高,维修保养费用高。而某些农村地区的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供水量小,运行成本高于水费缴纳费用,导致很多农村地区人民不节约用水,出现了浪费水源的现象,不重视保护供水设施,降低了供水设施的使用期限。
2.4应急机制问题
应急机制不完善,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难度。某些农村地区会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给农村带来损失。农村村委会的处理能力不佳,导致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农村区域应尽快完善应急方案。另外,工程建设难度大、缺乏工程建设资金,都成为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某些农村地区特殊的地形特征、资金缺乏,导致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农村地势较高,坡度起伏很大,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政府提供的资金不够,农村地区也不能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导致某些农村地区供水工程建设配置低或缺乏供水工程的建设。政府提供的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的供水工程建设,不利于农村的饮水安全管理工作运行[2]。
3.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村供水管理力度
相关部门在管理农村饮水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通过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加强农村地区关于农村供水管理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区域的主体对象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导致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引导农村地区加强农村供水的力度。相关部门通过与农村主要负责人进行管理书签订,实行责任追求制,有效解决某些工作人员逃避责任的现象,提高了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政府应定期对农村管理水局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作人员们的饮水管理专业知识,丰富工作人员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发展。
3.2节约水资源
通过加强对农民用水情况监管力度,能够有效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地区可以派出相应的工作人员监督农村人民的用水情况,对于故意浪费水资源的人进行物质惩罚与金钱惩罚,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当地政府应加强节约用水理念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人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3.3完善农村应急供水方案
当地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村区域的应急供水机制,当地政府应不断加强用水机制的可行性。当地政府应建立物质储备方案,某些农村区域会出现自然灾害事故,紧急运送物质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不利于提高救援质量。当地政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较多的物质资源。另外,当地政府还应加强水质监测的硬件设施建设,定期检测农村饮用水质,保障水质参数能够符合国家规范,一旦发现不合格的水质区域,应当立即联系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报告上级管理部门。
3.4提高供水工程质量 为了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质量,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农村水质主要负责人,对供水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某些供水工程属于面子工程,存在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等特点,容易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浪费了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必须对供水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促进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发展。另外,当地政府应加大投入资金投入,例如: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当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资金时,难以展开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当地政府应定期提供资金,对农村饮水设施进行有效维修与保养。
4.注意事项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村人民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农村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通过加强农村饮水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方式之一,能够树立政府威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问题能够有效维护广大农村人民的人身基本权利。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管理问题,我国通过实行了相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的农村工程项目在不断建设着,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饮水安全管理问题不仅受到了农村人民的高度关注,而且受到了广大农村人民与政府的期待[3]。
5.结语
综上所述,及时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管理问题,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地政府与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为当地政府提供借鉴意义,从而为城市化的进程出一份力。【参考文献】
一、民乐县农村饮水现状
民乐县水资源总量4.3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4.12亿立方米, 不重复的地下水0.27亿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64亿立方米/年。由于地表径流春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夏季以降水补给为主, 因此在时空上呈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的特点。境内地下水的流向除局部地区受地层、地质构造的影响限制外, 基本与地表水流向一致。由于降水、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不同, 地下水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永固一带埋深较浅, 开采容易;其他区域埋深相对较大。平原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含水量厚度一般大于50米, 含水层富水性强, 矿化度小于1克/升, 为优良的生活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境内现有中小型水库7座, 总库容0.7亿立方米;塘坝6座, 河流引水渠道10处, 这些地表水绝大多数用于农业灌溉。全县辖洪水、三堡、六坝、新天、南古、永固6个镇和南丰、民联、顺化、丰乐4个乡以及社区管委会, 共2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1.93万人。
2005年以来, 民乐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机遇, 完成投资3110万元, 建设了22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解决了57个村6.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08年年底, 全县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73处, 受益人口21.55万人, 总供水规模1.96万立方米/天。按照饮水安全与否分, 达到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工程44项, 供水方式均为供水到户, 受益人口14.49万人, 主要分布在南古、新天、丰乐、顺化等乡镇;达不到饮水安全的工程29项, 受益人口7.06万人 (其中:含氟量超标的人口0.85万人, 饮用苦咸水的人口0.74万人, 水源保证率和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人口5.47万人) , 主要分布在三堡、六坝、民联、洪水、永固等乡镇。按取水水源分, 引用地表水的工程30处, 受益人口11.45万人;引用地下水的工程43处, 受益人口10.1万人。按管理方式分, 由农村自来水公司管理的工程35处, 受益人口12.96万人;由自来水公司管理的工程1处, 受益人口1.5万人;由村组自主管理的工程37处, 受益人口7.09万人。截至2009年底, 饮水安全人口达到16.88万人, 尚有5.05万人饮水不安全。2012年, 民乐县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作为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项, 完成投资1175万元, 解决了“民联乡郭湾村、南丰乡边庄村、南古镇柳谷村”等16个行政村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部分乡镇水中氟、溶解性固体、硫酸盐等超标问题亟待解决。
二、解决民乐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彻底解决好民乐县饮水安全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和思考, 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㈠解放思想, 研究工程建设新模式 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针对存在不同的饮水安全问题, 选择不同的工程措施。一是对于群众居住相对集中, 建设条件较好的川区新建农村自来水厂, 并在水厂引进全自动化控制设施, 既方便了管理, 又减少了运行成本。民乐县南丰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人口超过1万人, 水源硫酸盐超标, 在工程设计中经过反复比较, 购进了全自动反渗透处理设备, 既净化了水质, 又使工程建设上了水平。二是对于人口较少, 居住偏远分散且水质超标的单村供水工程探索使用户用净水器进行水质净化处理。民乐县冰沟村在距县城19公里的祁连山前山丘陵地带, 供水人口只有711人, 水源经过化验氟离子达到2.5毫克/升, 如果使用大型的水质净化设备, 工程造价高且运行成本高, 群众无法负担。经过几次方案比较, 确定使用户用净水器对水质进行处理, 这对于解决偏远山区群众的饮水问题是一条较好的路子。
㈡立足县情, 探索项目争取新途径 农村安全饮水的重点是项目建设。一是要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 加强与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 让他们充分理解民乐县饮水安全建设的实际困难, 争取在项目建设资金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二是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储备工作, 对全县所有需要解决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行筛选排队, 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做好单项工程的初步设计, 及时了解信息并向上申报, 争取政策机遇。目前, 我们已经做好了评估以外项目的储备工作, 并专门发文进行了要求。
㈢结合实际, 制定精品建设新思路 坚持以建设精品优良工程为重点, 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 一是工程布局要合理, 建设要符合发展需求, 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 更要考虑到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设计中,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按照甘肃省水利厅整体推进的原则,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坚持建设规模化的集中供水工程。二是提高工程建设标准, 积极采用新技术, 实现水厂供水和安全监控自动化、工程管理专业化和水质净化处理一体化, 要为工程的运行管理奠定基础。三是水厂及管理房建设打特色牌, 采用欧式建筑风格, 并注重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㈣多措并举, 开辟管理新途径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多、分布广, 建设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能否管得好是工程能否长久发挥效益的关键。一是建立责权明晰的工程管理体制, 在工程立项建设前, 首先要求建设单位落实工程管理责任人, 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模式和责任人。大型集中供水工程由农村自来水公司专业化管理, 小而分散的单村工程组织农民通过民主选举, 选出责任心强、威望高的农民组成用水户协会, 负责工程运行管理、水费收缴等事宜, 水费收支情况定期向农民公开。二是积极和政府部门沟通, 争取群众理解, 水费计收逐步达到成本。目前民乐县运行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水价全部没有达到成本, 更谈不上微利, 管理单位负债运行, 压力较大。主要原因是供水人口和城市供水人口比较相对较少, 群众居住分散, 主要是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供水规模上不去, 只达到设计供水规模的50%, 且服务对象涉及千家万户, 管理人员比较多。群众承受能力有限, 对成本水价不接受, 政府部门核定水价时参照城市供水水价。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取得上级部门的理解和群众的支持, 使运行管理单位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看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解决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重要措施。饮水安全是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权利,保障饮水安全,提高饮水质量,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让农民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切实维护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小而分散,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难度大,本文根据近年来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提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几点看法。
1.妥善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通过纳雍县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2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所有行政村基本上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群众大多饮用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通过妥善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使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农民喝上了“放心水”。
1.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问题
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是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工作关键。纳雍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水利局,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等工作。同时,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意见》,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领导班子和领导小组,统一实施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管理。县政府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实绩考核,与各乡镇签订了工程建设责任书和协议书,列入对各乡镇的年度考核内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1.2调查摸底、搞好规划问题
调查摸底、搞好规划,是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工作基础。从去年11月份开始,县水利局就对全县农村供水现状进行了摸底,并编制了《纳雍县农村饮水安全十三五规划》,并上报毕节市水利局。在编制规划时,研究确定了3种供水规划模式:
一是单村供水。对偏远村庄,实行单村供水。主要目标是提高饮水标准、实现“洁净饮水”、着力解决水质问题、核心是喝“干净水”。它是大分散供水中的小集中供水形式。
二是联村供水。在乡镇驻地周围村庄连接集中供水工程,亦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个水源,联村供水,即实现小康型饮水。小康型饮水有以下特点:
①工程措施上改分散饮水为集中供水,改以村为单位供水为联村或者以乡镇为单位规模供水。
②工程管理上,引入“产业”理念,科学核算成本,合理收取水费,初步实现自我积累持续发展。
③水质上从洁净饮水简单化的处理,到初级化标准处理。处理后的饮用水,关键指标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三是县城管网延伸供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在县城周围的乡镇、村庄,连接城区自来水,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它有四层含义,①行政管理上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城供水和农村供水不再是分部门管理而是并到一个部门。②工程上的一体化,即县城供水工程与农村供水工程结合一体,消除城乡供水水网分割。③供水水质的一体化,农村供水的水质与县城供水的水质完全一致,消除了城乡差别。④建设管理观念上的一体化,不仅县城供水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同样农村也要进行成本核算,收取水费,不再有城乡差别。
实践证明:多种模式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解决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1.3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认识问题
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是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思想基础。年初,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县水利工作会议,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各乡镇、有关村也召开了相应的动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解除了部分农民“怕收水费”、“怕水质污染无法饮用”和“怕有人建、无人管”等思想顾虑,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今年,全县已实施的110个村庄自来水,完成率达到了90%以上。
1.4实施“五个统一”、严把工程质量问题
实施“五个统一”、严把工程质量,是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的核心工作。县水利局牢固树立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了严格的技术责任制,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器材供应,统一施工安装,统一检查验收。同时严把两关,一是工程质量关。派出了相关技术人员下到工地,坚守工程第一线,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到贵阳寻找专业质量监理,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二是材料、设备质量关。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所选用材料、设备,统一由毕节市水利局进行招投标,这样既降低了价格,又保证了质量。
1.5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问题
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挥长远效益的保障。纳雍县为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建、管用、管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各乡镇建立水利站,让群众看到了农村供水规范化建设的方向。乡镇水利站通过对供水管理服务,还把党的水利政策传播给农民群众,使水利工作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三农”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6建立档案
档案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供水安全保障。县水利局农村饮水安全中心把这项工作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要内容,①以乡、村为单位,建立各自供水档案,与供水工程一并验收。②设置工程标示牌,对已建工程,将工程投资、资金来源、工程规模进行公示,接受上级的审计和检查,让工程建设在阳光下运行。
2.结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群众性工程,群众往往只有一次这样的受益机会,加上工程大都是群管工程,管理水平不高,运行维护资金不足,如果工程质量不好,就会大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因此,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工程最关键的环节,是对农村受益群众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中国农村给水工程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腻脚中学校 普利辉 663203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中国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教育职能部门要建立相关制度,为教师提供有利的“师训”平台。农村教师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师训”,提升自我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贡献。
【关键词】农村 “师训”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二十余年的边疆农村一线教学生涯,“吃农村、住农村”,和农村师生形影不离!从一个人一个班的“全包班”教学走向了一个人两个班的专业性语文教学;从头顶瓦片脚踏泥土的简陋环境走向了房屋整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从好似只有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走向了开足开齐课程„„
二十年来,不断迎接着教学改革;二十年来真切的亲身体验„„农村教师,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师训”势在必行!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革新,因而教师的理念也就不能永恒不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才是最好的、可持续的途径。所以,新的教育观念提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近280多万名,这样一个宠大的农村教师群体,其水平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知识更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己成为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农村教师培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教师自身因素问题
1、工学矛盾
我们偏远农村地区,尽管学校规模小,但教师教学负担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现象很普遍,正常教学全在课堂,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便是校本培训组织交流研讨,也必须在放学后开展。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和压力,教师们很难或不愿再抽出时间投入培训。
2、教师老年化
农村地区新进教师较少,中小学教师中老年化(45岁以上)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老师因 视力、记忆力减退和精力不济,参加学习,尤其是理论性较强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远程培训)的培训,他们感觉困难较大。而往往,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手段不改进,将大大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观念问题
落后的培训观念制约着培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大部分教师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没有继续再教育的培训意识。
很多参训教师都是“被迫”式,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固有的观念难以受到触动和改造,培训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加之,我们还常常把培训当做是应急措施或权宜之计,而不是把培训当做教师的基本权利。应该根据本身的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制订培训计划和步骤,因为理论的实施将是一项长期的事情。
(三)培训方式问题
师资培训多采取的是教育专家授课的形式,课堂上专家理论指导性强,专家的讲课远离受训者的教学实际,这样的培训使来自一线的教师们听得一头雾水,瞠目结舌。有的甚至自称“保护知识产权”而不将资料存给学员。
他们的教学手段更是单一,许多在课堂教学上淘汰的教学方式,在培训中还大量使用:如灌输式教学。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在培训中鲜见。
再说,一般情况下,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联系机制,理论永远联系不到实际中。
(四)培训内容问题
1、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理论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许多培训专家按照理论设想告诉教师应该如何做和应该如何说,即所谓“理论化”的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不能使教师生成基于情景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无法使参训教师体会专业的内涵。
从理论上讲,理论虽说是充满活力和蓬勃的朝气,但如果教师培训不能把理论的这种活力或朝气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如果教师培训没有使广大教师真诚、热情地投入到理论改革当中,那么,教师培训的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理论说起来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很难切实推行。
2、培训内容脱离学校实际
目前,轰轰烈烈掀起了教师培训、继续再教育的高潮。但受物力、人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培训机构下派、培训内容分级等容易因为培训者个人因素而“变味”的不良现象发生。有时很好的一个主题,级级培训,待下级受训者接收培训进行“二级”培训时,再也找不到受训的“好处”。
甚至出现有的培训者对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再说理论对许多 老师来说也是新的,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往往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宏观的理论上,甚至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压缩饼干”的方式传授给参训教师,内容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有的培训教师不顾参训教师的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培训内容的“虚”、“空”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
(五)培训对象选择问题
在现实当中,培训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要求教师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往往不能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不能选择优秀、对口的授课教师,从而使培训流于形式。在教师培训中,许多参训教师只是报个名(有的甚至连名也不报),根本就不去听课,最后照样“圆满”地通过培训。这种培训,其实是在“走过场”,当然也就难有成果。
三、农村教师“师训”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终身学习氛围。
新的观念产生新的动力,使人产生创新意识和培训学习的激情,虽然不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培训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与培训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一些思想和行为。
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使全体农村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造就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培训学习,逐步达到在教师系统内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氛围。
2、建立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巩固培训成果。
现实中,大部分的培训都是由于职务晋升所需,其他基本没有制约的因素,导致培训支持度及参与度均较低,建立培训制度迫在眉睫。
首先,用制度规范教师培训,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鼓励培训教师回本校后要举办讲座谈会议精神,举行公开课进行观摩研讨,既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巩固了学习效果,又让全体教师共享了会议成果。
3、立足农村教学实际,选择培训的内容。
组织单位要重视收集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信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开展培训。
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且能与教师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培训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教师群体,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与交流,以及观察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等活动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实施课改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安排培训内容,指导教师步入课改正常轨道。
在教师培训中,应安排多种多样的符合农村教学条件的教学观摩活动。比如,让在新课 改中做出较大成绩的骨干教师上公开课,展示自己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供培训教师学习和借鉴;又如,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展说课活动,结合具体案例,谈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拓培训教师的思路;再如,选取课改过程中的优秀、经典教案,请专家进行点评,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培训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培训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实际。新阶段的培训要求既要精通理念和技术,又要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即“理论+实践”型的。只有这样,培训教师才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参训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可能缩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度。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组建名师讲学团。
近年来,全国各地虽然纷纷掀起各类名师工作室,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其波动面有限,受益并不普遍,众多优秀思想、成果不能得以全面推广。
5、加强校本培训
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将自己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既符合教育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思想和实践,使教师从简单的接收者转变为理论的积极参与者,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当前的校本培训主要是把外面的专家学者或有关的领导请到学校中来做报告。他们的报告往往缺乏针对性,缺乏详细的校本培训方案,其中不乏临时拼凑起来的培训方案。随着理论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该加强学校各教研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教研室由本校教师组成,立足于本校的发展,以课堂为阵地,共同研讨理论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大家的理解、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推进理论改革的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发展在教育”,“教育发展在教师”。深信,在教育革新的趋势下,教师们能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师训”,提升自我教育技能,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 我们身边的故事——中国教育问题访谈》,程平源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摘要: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的试点,也有一些地区正在开展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设计及实施方面总结了经验,整治的效果比较明显,当地农民着实尝到了国家政策的甜头,无论是田间基础设施,还是村庄内部整治,都有较好的改善。但土地整治
摘要: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的试点,也有一些地区正在开展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设计及实施方面总结了经验,整治的效果比较明显,当地农民着实尝到了国家政策的甜头,无论是田间基础设施,还是村庄内部整治,都有较好的改善。但土地整治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从土地整治的基本概念、原则、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保障措施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很好地支撑了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实施土地整理,优化了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格局,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基础平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对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明晰土地产权、规范集体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2010年11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土地整治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有效整合与整理复垦开发活动相关的各类资金,共同投入项目区集中使用,并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平台。
土地整治涉及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建设用地置换、基本农田建设、村镇规划等内容,整合有效资源和资金投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通过对这些符合条件的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综合整治的目标。
三、土地整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规划引导。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或者空间规划是农村土地整治成功的首要前提。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强有力的规划执行和保障体系下,各种类型的整治工作只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过程,实际操作中则可以灵活多变,由政府和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完成。
第二,权益保障。权益的保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也减少了政府推进规划实施的成本和减少自身公共财政的压力。
第三,项目依托。土地整治是以具体的项目为依托的。项目的实施就是规划的执行过程和实现途径。执行前,需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影响和生态影响等各方面对项目进行筛选,保证土地得到最佳利用。在项目筛选中,公众参与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是主要的手段。只要是符合土地规划的项目,都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决定最终的项目内容,如通过招标或拍卖的形式,这是市场决定项目的原则。
第四,政府推进。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在农村土地整治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在美国,政府作为市场配置的引导者和规划执行的监督者,如果项目执行人不履行当初与国家签署的经济契约,政府会在一定的期限内对该土地产权进行再拍卖。
四、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在土地整治工作的试点阶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的项目,如吉林长春、广西桂中、江西、山东、湖南等地的整治示范项目,其成功的例子比较多,当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越性。但土地整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土地整治规划滞后。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的试点阶段,还没有全面铺开。所以,在一些地方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前,没有相关的专项规划作为参考依据,或者编制的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由于无规划或规划未起到引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整治工作缺乏统筹性,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地推进。
第二,部门资源分散配置,合力推进不足。农村土地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关系多方利益,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力量,才能顺利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国土资源部门一家力量有限,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来快速有效的推进。
第三,政策配套不到位。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程,涉及利益主体和敏感问题较多。由于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安置问题、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权属纠纷等不能及时解决,存在强拆强建的现象,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阻碍了土地整治工作的进展。
第四,对土地整治相关内容的研究不足。农村新社区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形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也不同于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如何完善农村新社区的治理模式,使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社区,尚需作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五,专项资金利用率低,管理不规范。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性、系统性、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各自为政,出现了同一块整治区域出现资金重复投入的现象,导致国家投入资金利用率降低,未达到宏观政策下的预期目标;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了挪用专项资金、招投标不规范,存在简化招标程序、透露标底、串标;审计结论模糊等现象。
五、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积极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该规划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可包括:区域城镇化的成长规律和新型乡村空间的演替规律;区域内土地整治的潜力分析;经济上是否可行,当地群众是否愿意接受,生态上是否能安全承载;产权调整方案是否明晰,农户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基层政治、行政和文化环境是否具备,村民自治组织是否健全;保障措施是否有力和有效,权、利、责是否明确和对等。
第二,形成一个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应形成一个协调机制,以避免多头管理,造成力量分散。作为总协调方,应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各类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款专管,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村镇建设、地灾防治、库区高山移民、农村公路建设等进行深度整合,由总协调方统一安排,有序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
第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实践证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挂钩的目的主要是为城市发展建设服务的,着力点不在农村;而且挂钩指标不能在省内或省际统筹安排;另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大的地区,对建设用地需求可能不强烈,而对建设用地需求大的地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相对较小,或者没有潜力。所以,挂钩制度还有待完善和创新。首先,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来的“周转”指标,除了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外,对于农村自身条件成熟的地区,也可以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如农产品深加工、新农村建设等。其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允许挂钩指标在更大的区域内转移,以体现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做法。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进程,也是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途径,符合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第四,转变制度设计理念。制度是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土地制度大都是地方性的制度,国家只通过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土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和保护、基础设施投资来引导土地开发利用或土地整治,而具体的土地制度则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即制度设计应更重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加重视细节的表达。一是必须在充分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制度和政策。二是提倡激励机制,凡是在整治工作中取得成效的,给予各种形式的激励。
余干县梅溪中心小学—— 张再良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的体现。然而,因制度、环境、条件等等的制约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与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父母“关爱缺失”而导致品德危机。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意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
2、“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的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孤僻内向、冷漠且缺乏自信,心胸偏狭,生活中乱攀比,好逸恶劳等。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留守儿童过早过多的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影响)、政府管理、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十分庞大而繁杂的社会工程,应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政府要着力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给予有关政策支持和正确导向。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机制,夫妻双方(或一方)有相对稳定收入的民工的子女可随其就地入学接受教育,这样,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就不再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还在不断的努力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城市为农民工子女随其就地入学开了绿灯,使这些随行儿童和城市孩子一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其次,要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用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以及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的原因等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无疑是一本鲜活的教材。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有效途径。
再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的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学校,主要是加强管理、倾注关爱,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一)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
(二)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代管人及“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经济收入情况、重点是代管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和家长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通过会议和活动,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既增进了家校的联系、对共同教育对象的了解,又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订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1、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2、利用节假日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3、定期家访,和监护人沟通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4、尽可能设置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排解学生的胸中块垒,让学生的烦恼忧愁烟消云散。
5、亲子间每月书信往来一次。学校要要求学生每月向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这一个月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家长通过阅读孩子的来信,可从字里行间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基本情况,还可以从中折射出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品德修养如何。这既加强了亲子间的联系与沟通,又很好地向外宣传了学校。虽然现在的通讯技术发达,家长可以和子女用手机通话和短信联系,方便快捷,但书信交往沟通的作用是手机所代替不了的。
6、教师要当好留守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对其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指导好学生如何管好钱、用好钱,做到勤俭节约,合理计划,有度开支。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庆阳市250多万城乡居民中, 有106.1万农民长期处于饮水不安全的状态, 高氟水、苦咸水、受污染的水等不安全饮水, 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制约了该市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实解决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自2006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 该市按照落实中央和省水利厅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把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民生水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几年来, 共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52102处, 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51处, 集雨水窖、场、小电井51851处。完成投资34163.3万元 (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20674.5万元, 地方配套及受益区群众自筹13488.8万元) 。共解决了八县 (区) 53.3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施结果看, 庆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 工程建设质量良好, 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已建工程效果显著, 深受广大受益农民的热烈欢迎, 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但从近年来的稽查、审计、检查、评估情况和群众的上访案件来看, 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前期工作不细致原因有三点, 一是项目安排前期工作时间紧, 使一些外业工作简化, 例:没有做线路踏勘, 只在地形图上布设工程, 造成水源论证、工程方案、水处理工艺选择不充分等;二是按现行的政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前期工作经费只能从市县级配套中列支, 市县配套资金不落实造成前期工作经费落空, 部分水利部门被迫挤占日常办公经费, 或者降低前期工作取费标准, 由于前期经费短缺, 使部分工程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 (实施方案) 难以细致;三是由于调查评估时间紧, 调查不充分, 目前还有23.4万人没有列入规划之列, 尽管在补充调查评价时已经上报省级主管部门, 但至今没有得到批复, 这部分人员的饮水安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的途径。
㈡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由于地形条件限制, 和其他市 (州) 比起来庆阳市的工程比较分散、集中供水工程比较少、规模相对小, 且集中供水工程设计规模偏大。从表面看目前农村供水工程平均的实际供水规模只占设计规模的1/3~1/2, 有些甚至更低, 造成工程供水能力的浪费,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管网延伸需要一段时间, 农民改变用水卫生习惯、接受用水付费更需要一个过程, 用水量的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二是该市有2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 大部分也是工程的受益人口, 但除过年时节务工农民不生活在农村, 造成供水能力过剩。
㈢地方资金配套难, 工程难以按批复内容完成建设任务庆阳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 山大沟深, 人口居住分散, 建设成本高。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比例为:中央投资占80%, 省级配套占10%, 县级配套10%。10%的建设资金要靠县财政和群众来自筹, 对庆阳这样大多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很困难, 基本没法落实。面临的选择要么是加大农民投资投劳力度, 要么就只能降低工程建设标准, 大部分县 (区) 只能“量米做饭”。如简化净化、消毒设施、缩短供水管网等。另外, 在农村供水工程用地上还不能享受公益性用地政策, 部分工程被迫支付高额征地费用, 使本已不足的建设费用更是捉襟见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问题, 引发的问题也会更多。
㈣已解决饮水的个别地方, 遇到干旱年份吃水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如环县虽然举全县之力, 建成了一大批人饮工程, 按评估数字看似饮水困难问题已全部解决, 但是由于受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 目前实际上只解决了正常年份的群众吃水问题, 极度干旱年份的群众吃水问题仍然从根本上没有解决, 仍需要进一采取措施。
㈤工程运行成本高, 工程可持续运行面临挑战庆阳市大部分工程都采用高扬程提水或者远距离输水, 运行成本较高, 给工程的持续运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庆阳市环县属高氟、苦咸水地区, 在北部因为无好水源备选, 只能对特殊水质进行处理, 但采取电渗析、反渗透处理成本相对较高, 仅净化处理成本在1.5元/立方米左右, 加上提水、供水成本水价应在6元/立方米~8元/立方米, 同时由于受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付费意识的影响, 实际供水量达不到设计供水量, 致使工程运行成本再次增加, 有的甚至高达十几元钱, 这样高的水费农民接受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 农村供水工程用电价格平均在0.18元/千瓦时~0.788元/千瓦时范围之间, 根据各县执行电价与国家规定电价对比分析, 该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除个别县的少数人饮工程执行了国家优惠电价标准, 其余未享受国家优惠电价, 最高电价比农排电价高0.596元/千瓦时, 这种状况根本不可能提取设备折旧、大修理费, 造成了供水工程建设容易, 运行困难, 既影响工程可持续运行, 也造成农民支出增加。
㈥净水处理、消毒工艺不当或不全据卫生部门的统计, 现行的工程中仅10%有消毒设施, 高氟、苦咸水处理工程约有30%处理后水质不达标, 其主要原因是:一是考虑到农村供水工程面广、量大、单个工程规模小, 对一些水质较好的深井水、泉水等为供水水源的工程简化了净化和消毒工艺;二是一些高砷、高氟、苦咸水和微污染水处理工程, 采用活性炭、三氧化二铝等吸附措施的, 效果差, 寿命短;采取电渗析、反渗透等先进工艺, 降氟效果好, 但膜需要三年更换一次费用较大, 电耗、药剂费高, 总的运行成本较高, 农民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三是农村用水量小工程难以连续运行引发膜更换频率加快, 大部分地区采取供水站供水, 处理后的水易受二次污染造成细菌学指标超标;四是由于受设计单位自身专业的限制, 在规划设计项目时, 没有认真研究工程实际情况, 确定净化消毒方式, 只是简单地在设计概算中列了一批投资, 建设单位只根据剩余建设资金的多少来配备消毒设施, 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小厂生产的质量不高的设备进入农村供水工程, 影响供水质量。
㈦受城市发展和油田开发等因素影响, 一些水源出现了新的污染一是油田开发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超采、污染, 使一些井区地下水水质恶化。二是城市排污导致川区河水污染, 导致部分川区群众出现污染性缺水。三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规划时没有考虑农村排水的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下渗, 不仅污染了村庄周边的环境, 而且威胁着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安全。特别是干旱山区的小电井和水窖工程, 目前问题已凸显出来, 2009年4月份环县的人大代表提出了要求解决北部山区水窖水质净化的问题的议案, 呼吁相关部门增加小型供水工程的净化设施, 让农民真正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三、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几点建议
㈠加强工程前期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核实庆阳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对没有列入规划的人口,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规划, 同时, 多方位积极争取投资, 使剩余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二是对列入规划的项目, 提前安排前期工作, 充分做好水源论证、线路踏勘、工程方案布设等工作, 使建设的工程既经济实用, 又能长久发挥效益。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前期经费, 为前期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四是积极与电力、土地部门衔接, 使农村人畜饮水提灌用电按地表水、地下水扬程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农业排灌用电价标准 (甘价商【2006】191号文件规定) , 建设用地上享受公益性用地政策, 减少工程建设成本。以降低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成本, 保证受益区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工程的良性运转。
㈡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央投资比例从目前工程概算情况来看, 概算中只列入了主管线的资金, 对于入户的资金概算中没有列入, 这部分费用全部由农民承担, 对庆阳市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 承担这部费用已经捉襟见肘了, 再承担10%的自筹资金相当困难。因此, 建议将国家投资增加到90%以上, 减轻农民负担, 确保安全饮水工程良性运行。
㈢建议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工程投资由于该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地形复杂, 人口居住分散, 工程运行成本高, 人均投资基本都在600元以上, 有的甚至更高。按照国家规定人均550元投资规划设计工程, 工程功能往往不全, 常常不能达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民生工程”的目的。建议国家能按工程实际核定工程投资, 使建成的工程功能齐全, 真正解决农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㈣建议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与运行管理建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项目按照基建项目的建设程序, 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 切实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负责、设计单位服务、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现行水利水电规程、规范的规定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和进度、投资的控制。积极加大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力度, 让农协会代表在工程规划阶段就介入, 参与工程全过程管理, 工程竣工验收后交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 扩大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知情权, 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发挥效益。
㈤建立健全农村用水安全项目水源保障体系一是要对庆阳全市可供饮用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工作组织全面调查, 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 制定保护办法, 切实保护好可饮用水源的安全。二是加大防污治污力度, 制定全市水资源开采、利用、保护各项实施细则, 明确部门责任, 加强水源保护和防污制污工作, 坚持资源有偿利用原则, 足额征收水资源补偿费, 用于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三是要建立全市饮水安全检测体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饮水安全监管职责, 建立水质检测机构, 设立检测点, 开展经常性的水质监测, 确保群众饮用安全放心水。
㈥多方争取, 确保农村饮水问题得到根本改观积极争取环县11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立项并开工建设, 使环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同时抢抓水利部、卫生部对2010年~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调查复核的有利机遇, 争取将全市因各种原因, 未列入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群众饮水困难问题这次全部列入国家规划。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庆阳市250多万城乡居民中, 有106.1万农民长期处于饮水不安全的状态, 2006年国家大面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 该市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但从中期评估实施效果来看, 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火灾;原因;特点;防控
中图书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164-02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消防工作发展也十分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缺乏消防规划、消防设施、消防组织和火灾扑救力量等突出问题,频发的农村火灾,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1 农村地区火灾特点
1.1 从火灾成因上看
近年来,随着柘荣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柘荣县现有的112个自然村中,农民建房、家用电器、生产生活使用油明显增加,使用液化气、煤气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也逐渐增多。电气、玩火、用火不慎和封建迷信是造成柘荣县农村地区火灾发生的主要因素。
1.2 从火灾发生的时间看
农村火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从季节上看,柘荣县农村火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尤以清明前后和收割时节为多,清明前后农村祭祖、种植太子参烧山,动用明火较多,大部分村民防火意识较差,野外动用明火后,不清理火种,为火灾的发生遗留了隐患。同时家家设牌位祭奠祖先,香炉缭绕,火烛常明,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从时间上看,中午13时~14时,下午16时~17时及午夜时分为火灾的多发时间。中午时分,村中老幼多在休息,而农村80%青壮年外出务工,一旦起火,发现晚且扑救不及时,多半会迅速蔓延形成大火,加之起火地较城关远,待消防队到达后为时已晚。下午16:00~17:00是村中孩童放学时分,也是小孩玩火引发火灾的集中时段。午夜时分的火灾多是蚊香、蜡烛、电气短路等造成。
1.3 从起火场所、建筑看
因历史原因和习俗生活习惯影响,柘荣县农村几户、十几户村民共住一幢大院的现象十分普遍,屋内私拉乱接电线情况严重,电器线路陈旧老化,房屋多为连成一片,无防火分隔,村民住宅和柴草垛等堆场是发生火灾的主要场所。柘荣县农村住宅砖瓦结构较少,茅草房居多,耐火等级四级以下,遇火即燃,即燃即塌,且房屋建设随意性大,前一柴房,后一牛棚,连成片,为火势的迅速蔓延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极易诱发火灾。火灾发生后,火借风势往往形成“飞火”,造成多个起火点。风力较大时,火星甚至会从起火点处飘出200 m之外重新形成起火点,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非常快,而且易殃及邻里,让人扑救不及。
1.4 从火灾的后果看
农村火灾容易形成火烧连营,受灾人数多,损失惨重。大火过后,房屋受损坍塌,粮食、衣物被焚烧殆尽,受灾村民少则几户十几人,多则几十户上百人。虽然经统计得出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大,但大多数的村民在火灾中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资料。据统计:近几年柘荣共发生火灾327起,死亡6人,受伤18人,直接财产损失200余万元。在所有火灾中,农村火灾的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均占60%以上。
2 农村地区火灾频发的原因
①农村普遍缺乏消防规划,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由于柘荣县经济落后,乡村领导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当前多数农村没有建立消防规划,或者规划仅是一纸空文,没有实施。农村防火制度不健全,防火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无人抓的现象。
②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普及率低,民众自防自救能力较弱。由于农村群众受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素质和地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消防宣传教育普及率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没有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加上旧风俗习惯影响,致使火灾诱因多,不容易防范。
③农村经济落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随着工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农村地区水源不足,消防水源匮乏,根本不能满足消防灭火用水需要,再加之农村经济落后,通讯落后、交通不便、消防基础设施、义务消防队伍建设也严重滞后。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属经济落后地区,山地面积514.85 km2,占全县总面积93.1%,下辖2个镇、7个乡,全县现有112个自然村,仅双城镇设有市政消火栓外,其他乡镇均未有任何市政消防设施。同时柘荣县处于高海拔地区,农村消防水源十分缺乏,发生火灾后主要靠水桶、脸盆接水,靠人海战术,加上消防车补水困难,个别地区补水为零。此外,柘荣县消防大队距离辖区最远的英山、黄柏、宅中等乡约有40~60 km山路,且多为山路,单车道行驶,消防车接到报警后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火场,路况差,岔口多,无路标,甚至出现消防车到达火场却因路太窄进不了村,只能“隔岸观火”的现象。
3 农村火灾防控的几点对策
农村火灾的发生,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而农村火灾在扑救上又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作好农村防火工作,大力预防农村火灾的发生,将是农村消防的工作重点。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火灾隐患多、点多面广分散、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等所带来的消防工作艰巨性与复杂性,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农村消防防控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①加强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做好火灾扑救准备和组织工作。乡镇要组织村民、社会单位人员建立志愿消防队或义务消防队,在落实人员、完善制度的同时,对有条件的农村消防组织配置各类消防器材,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完善了农村火灾应对预案,定期组织农村义务消防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和灭火演练,并探索建立农村灭火联动机制。目前,柘荣县已有9个乡镇、45个行政村建起了消防工作室,建立了农村消防宣传阵地,完善了各类消防档案,组建了专(兼)职消防队伍。
②加大对农村消防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切合农村实际的灭火组织。据统计,今年柘荣县普遍提高了对农村消防投资力度,主要用于消防队伍建设、消防器材的购置和消防水源的改善以及消防宣传等工作。全县已累积投入经费17余万元,购置轻型消防水泵1台、皮卡车1部、消防水带20余盘等,共组建各类农村消防队伍9个、队员164人,基本能够满足扑救农村初期火灾的需要。2011年4月25日,柘荣县富溪镇旧街发生大火,在扑救大火过程中正是由于富溪义务消防队的一臂之力,才能顺利扑灭大火,从而增强了农村火灾灭火战斗的有生力量。
③以消防宣传“进农村”为载体,在思想意识上构筑“防火墙”。农村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防知识宣传活动,利用每年的节假日,清明前后,冬防期间,“119宣传日”等一些重要时段,依托乡村宣传栏、各宣传标语开展消防宣传,做到宣传栏中有“图画”、村广播有“声音”、显眼位置见“消防”,切实搞好农村消防宣传工作。但是仅靠消防部门来搞宣传是独木难撑的,必须要取得镇政府、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由农村干部在村民中间经常性地作宣传,尤其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教育,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农村妇女、孤寡老人等群体的消防宣传教育。通过放电影、听广播、文艺演出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来看消防、了解消防,只有广大村民的认识提高了,消防意识增强了,才能将火灾发生率降到最低,才能在火灾发生后,采取最行之有效的扑救措施。
④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2012年,柘荣县公安局举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业务培训,重点解决公安派出所民警不会检查、检查发现不了问题、发现问题不知道执法程序等问题。全县各派出所所长或分管消防工作的派出所领导、专(兼)职民警、社区片警、治安法制消防办公室等单位,共4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着“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大力改进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推动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向村、组、户延伸,进一步加大农村消防管理力度,遏制失控漏管现象的发生。
⑤以“五大”活动和“清剿火患”战役为契机,加强农村火灾隐患排查,从根源上消除火灾隐患。至“五大活动”开展和“清剿火患”战役打响以来,柘荣县辖区各乡镇采取抽查和突击检查的方法,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联合对农村新建工程、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消防档案、消防宣传教育、消防设施配置等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要求,进行全方位的消防安全检查。全县共检查乡镇9个,行政村85个。在专项检查的同时,结合新《消防法》宣贯工作,发放消防宣传资料1 000余份,受教育群众2 000多人。
4 结 语
总之,农村消防工作千头万绪,不能一言以蔽之。农村火灾的频繁发生证明防火工作任重而道远。消防部门要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大农村防火救灾工作的力度。同时也要提高村镇领导基层、派出所工作人员的防火认识,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防火意识,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扑救火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农村火灾形势的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 鲍少敬,葛建峰.关于农村火灾扑救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1,(17).
[2] 冯时雨.浅议如何改善农村的消防安全环境[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
【农村饮水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方案11-17
农村饮水绩效评价报告12-01
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汇报09-2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10-02
南通市农村饮水安全分析10-15
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问题06-05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与问题探究10-29
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办法07-24
关于王益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探讨11-06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分析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