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供销学校(精选7篇)
校容校貌
校园环境与基础设施 学校地处南郊,校园内绿草如茵,环境优美。
北京市供销学校
拥有实习超市、实习宾馆、形体训练房、网络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金融财会实训室、物业管理专业实训室等多个实习实训场所。有学生公寓、食堂、浴室、藏书16万余册的图书馆、综合体育馆、铺设人工草皮的体育场和网球场等配套设施。配有“数字化多网合一”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和集身份识别与消费功能于一体的“校园一卡通”系统。10兆Internet接入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1000兆校园网覆盖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
校长介绍
北京市供销学校校长是王东生,中共党员,金融学硕士,高级讲师,[1]会计师,审计师。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北京市红十字会学校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供销合作系统教育、全国商业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王东生[2]
师资力量
学校专任教师均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并参加了“教育管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校长王东生
13名教师已获得或正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教师中有市级骨干教师3名,高级讲师、讲师占专任教师的68%,多名教师被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学会、协会、研究会如计算机、会计、金融事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委员会聘为常务理事、理事。
特色与成果
1.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教会方法,成功塑造人生是学校追求的目标。教会学生做人,使之学会发展人生;教会学生学习,使之学会完善自我;教会学生做事,使之学会成功塑造人生,已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环境。
优美校园
2.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从新生一入校就着手做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工作,并通过各专业的校内外实训、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相关职业技能和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双证书、多证书制。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口语、初级程序员、网络应用师、电子商务员、物流员、剑桥商务英语、会计、中级秘书、物业管理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等证书;毕业时,颁发北京市教委统一印制并进行电子注册的毕业证书。
4.开放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学校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学生在校利用业余时间可完成大专课程。为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学校还开设了普通高职考试、成人高考等辅导班,并先后与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开设大专班,努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1948年, 育英学校创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1949年, 学校随党中央迁址北京。1952年六一儿童节, 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好好学习”, 这是解放初期, 国家领导人对学生们的殷切嘱托。60年的历程使我校已经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如果说“红色”是育英学校的传统和精神, 那么“绿色”就是新时期学校不断追求的办学目标之一了。“绿色代表和谐, 代表生态环保, 新的世纪, 我们更想重描绿色, 因为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让学生在‘绿色’环境中得到熏陶, 在他们走出校园后, 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环境意识的人才。”这是我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严华对我校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定位。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建设的要求, 我校将建立节约型学校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于2000年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节能领导小组, 各部校长、后勤主任、中小学教学教育主任、学生代表为主要成员的节约型学校工作组。
工作组制定并健全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人, 如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及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规定与措施;建立办公耗材、节粮、采购与仓库管理、物资设备配制、设备运行与维修管理、节地和投资管理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资源与能源统计和公示、资源与能源考核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节约奖惩规定与措施。强化管理, 有完整的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 对中小学后勤各部的相关工作进行汇总和交流。其中工作组日常工作由相关教师负责, 主要包括全校中小学各部工作的协调及后勤节能减排工作总体规划的实施;各部校长主抓, 把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学校等教育纳入我校课程教育当中, 培育学生的节约思想品行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政教主任直接负责, 要求师生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个人做起, 养成节约习惯, 培养节约意识, 逐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节约型学校。
为了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 让节约观念深入人心, 后勤和各部政教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激发师生的节约意识, 另一方面, 学校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合理的奖励制度, 对浪费现象用图片、板报等形式进行曝光, 进行宣传。学期末各部开会总结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科室和个人, 进行通报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存在浪费行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合理的经济惩罚。
2004年,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形成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决议, 建立机构, 统一规划, 各种图表档案整合分期实施;集中利用为主, 分散利用为辅;注重实效, 就近利用的原则。可以说, 在育英学校的教育中“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我校先后被北京市命名为“绿色学校”, 也是北京市闻名的“花园式学校”, 市级健康促进校, 区示范高中校和素质教育优质校。目前我校是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的一所学校, 也是北方第一所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获得者。
二、教育与宣传
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 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我校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 使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同时广泛加强宣传的力度, 如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宣传日活动等。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并在全校展开“节约”的大讨论。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参加, 共提出有关节约的整改建议136条, 直接与学生对话, 学校到处呈现出人人讲节约, 处处见节约的新气象, 节约每一度电, 人走灯灭;节约每一滴水, 随手关紧水龙头;将矿泉水瓶中的剩水, 倒入节约桶积少成多 (用于浇花或拖地用) 等。
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常态化的环保课堂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环保课堂由专职教师负责, 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主要针对八年级值周班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和有育英学校特色的环保校园游构成, 每周安排两课时。目前已有近7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 全校约5 200名师生通过校园大屏幕、广播、电视、班队会、板报、社团活动完成了该课程的普及教育工作;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以系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构成:小学主要以开展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如在全国推广的“假日小队”活动、亲子活动、环保运动会和即将开展的“环保再生本的使用”等活动。初中主要以校园实践活动为主—“育英学校节能减排之校园游”让学生了解和实地考察我校的节能减排设施, 感受我校在环保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 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 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高中主要以学生环保社团—环保部为依托, 参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管理工作, 校园环境的日常维护, 管理和对学生的环保行为的指导及监督工作;同时开展走进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垃圾分类—社区宣讲团”“垃圾换有机废品换绿色”的废旧物品置换活动等。让高中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好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把学校建成一个环保的教育基地, 如:组织参观中水处理系统、厨余垃圾处理过程等;请有关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把家长引进绿色学校的建设中, 引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教育和实践 (如:用好环保袋等) , 把绿色学校的影响扩大到社会,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校不仅支持本校教师走出去, 还定期请进环境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师生讲座, 如:“创建生态学校”讲座, “垃圾分类进校园”讲座,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校园”等讲座, 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环保教育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了我校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 0 0 0年以来, 学校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EPD课题研究,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保护母亲河、维护公共绿地, 在长江源头立碑;2008年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市政管委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开展了系列垃圾分类、爱家减排的教育及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工作, 如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教育进课堂、小学环保嘉年华“小手拉大手运动低碳伴我健康成长”亲子运动会、中学艺术节中的环保创意服饰大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及实践活动。
2009年在学校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 学校又提出了“国际生态学校”的理念, 学校从生态意识、环境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实施, 并成立了学校环境教育办公室、学生环保部。师生还共同制定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师生保护生态公约和北京市育英学校环境教育歌谣。
2010年3月22日下午, 由环保部宣教中心项目主管杨珂、金玉婷和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及随行人员到北京市育英学校进行参观访问, 并与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此次访问, 专家们特别参观了学校的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收系统、有机垃圾处理机、塑料包装回收机、太阳能橱窗等设备, 并和学校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技课。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给予我校“国际生态学校”工作很高的评价。
2010年3月25日下午, 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主办, 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协办的“低碳生活进校园,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在我校举办。学生代表张靓向全社会发出倡导低碳生活的倡议。
2010年6月10日拜耳 (中国) 有限公司的“地球怎么了—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儿童画册北京首发式在我校召开。这本儿童画册的诞生, 给6~12岁的孩子带来了关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的各种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使孩子们把抽象的理念和身边的环境现象联系起来,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小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长大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010年9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宣传教育处林玉处长和杨俊老师等人来我校进行调研, 我校总务副校长郭春家、负责学校环境教育的潘军老师等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中, 林处长对我校目前开展的环境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就其关心的全民宣教, 如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如何将社会化的环境问题融入到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中、如何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更广泛的空间, 如何使这种教育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2010年9月, 我校又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月活动, 学生自制节约用水宣传画, 精心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厕所内, 以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学校的环保工作, 提高师生的节水意识。
2010年9月, 为响应国家倡导垃圾分类, 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的号召, 构建“国际生态学校”和绿色低碳班集体, 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环保”的校园环境, 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做起, 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小宽心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在我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小农庄试验基地”项目—暨环保科普校园行废旧物品置换活动。通过校园环保科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进环保知识, 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综合素质, 清洁美化校园环境, 垃圾分类绿色低碳从我做起, 让学生亲近都市农业, 了解大自然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奥妙, 积极参与社会垃圾分类与低碳节能活动, 努力争做环保低碳的校园卫士与绿色校园农夫小使者。
2010年10月, 针对我校低年级 (1~3) 学生的实际特点, 为使学校的环保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我校特与中华环保基金会联合倡议:倡导我们学生使用再生本、再生笔等再生学习用品的活动, 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置换再生本。低碳生活看似遥远, 实际却近在咫尺。在轻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为地球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身为一名社会人必须担负的责任。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本学期开展的“使用环保再生本”的活动, 意在让学生实际体验到低碳生活其实就在你身边, 你每使用一本再生本就为低碳减排做出了贡献。
2009年至2010年, 我校多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创意大赛,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了汽车尾气装置, 意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雨水的回收和利用——雨水收集器, 意在解决校园雨水回收再利用问题, 为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共有2人获奖。在第十一届北京“美境行动”优秀设计方案中我校又有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些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建设
几十年来, 学校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坚持建设绿色校园。积极拓展各种环保的手段, 加大相关投入。学校全部采用节水龙头, 分别安装三级水表、电表。2000年, 我们请来百位名人与学生在校园中共植100棵树, 建成“世纪之林”, 树立了绿色理念, 也开始了绿色行动。我校现有的绿化覆盖率在50%以上。2005年“建设污水再生处理系统” (中水处理池) , 2006年建“雨水回收池”。2005年全年节水3万吨, 10月份污水处理试运行。学校各楼全部使用中水冲厕, 现每天用水量在50吨左右, 正式运行后加上绿化喷灌, 计划中水使用率基本满足, 每天可以节水100余吨。
由于我校有在校师生5 000多人, 每天食堂要供应3 000多人就餐。以前, 学校食堂产生的生活垃圾要经常找人来清运, 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异味、污水外流, 特别是夏天还会孳生细菌, 破坏校园环境。2008年我校引进两台厨余垃圾处理机, 保证了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零排放”, 90%以上的有机垃圾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热量并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体积大大减小, 约10%的残余物完全转化为标准绿色有机肥, 送至学校的果园作为肥料再利用, 大家都感受到了高科技环保的魅力。食堂员工还总结出几条好处:操作简单易学、节省人力、净化了环境、改善了卫生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员工的环保意识等。这些都使学校的环保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目前为止, 我校已有的大型节能减排设施共8项:游泳馆的空气源热水系统, 食堂的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住宿部和锅炉房楼顶太阳能热水器 (2处) , 校园雨水收集系统, 实验楼前的塑料包装回收机, 图书馆前的太阳能阅读窗, 锅炉房后面的中水处理系统。其他还有节能灯的使用、节能电热水器、分类垃圾桶的投放和使用等。这些设施的使用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上, 看到和感受到了什么是“节约”, 什么是“环保”。
60年的耕耘, 从树木葱郁的“世纪之林”, 到新颖独特的太阳能阅读橱窗;从楼道、办公区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回收箱, 到小型的中水处理系统;从学生宿舍楼上的太阳能板, 到妙趣横生的动物园;从喷泉鱼趣池, 到学校花房、果园;从在食堂就餐的师生自备餐具, 避免餐盒和筷子的浪费, 到厨余垃圾自行处理为有机肥使学校成为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一所学校, 无不向人们诠释着育英人对绿色的向往。学校里的许多基础设施也都尽可能地融入了节约的理念。和谐的生态校园不仅成为最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也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 李岚清、李铁映、雷洁琼等领导人种下的世纪之林;毕业生捐建的知乐园;我们自己亲手栽种的柿子树、红果树, 秋天丰硕的果实挂满树梢, 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在建项目:学校住宿部楼顶1 000平方米的“空中生态文化苑”工程, 意在打造环境教育实践区、生态文化展示区和交流活动休闲区。充分利用空间, 节约土地资源, 绿化美化我们的校园。
四、节约效果
我校除了在校园设备上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设施设备外, 也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理念, 如为体育组自制运动器材, 用废旧物品和边角料制作教学用具, 配合计算机的机器人课题自制机器人场地, 为物理实验室自制电路模型, 为通用技术课自制承重载体, 为思维创新小组自制桥梁模型等, 这些无不体现出学校的节约建校理念, 全校师生参与资源节约教育活动覆盖率在95%以上。
在食堂就餐, 按需取用不浪费粮食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已深入人心。食堂在使用厨余垃圾处理机之后, 我校的厨余垃圾已经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并送到花房作为校园绿化的肥料, 每天产生的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了“零废弃”, 为北京市的垃圾减量化做出了贡献。
2009年, 我校自来水用水量:119 683吨, 中水4 771吨;2010年截至9月自来水用量:101 624吨, 中水1 290吨 (9, 10两月) 。平均每个月自来水减少用水量约1 318吨, 比2009年下降13.21%。中水数据2009年同比2008年下降约39%。
2010年的几场大雪, 使我校的雨水回收池得以充分利用。在下雪的那几天, 每天的早晚都由我校的郭春家副校长带领后勤教职员工参与积雪的清扫与回收工作, 就是周六日也没落下, 加班加点地将积雪回收到学校的雨水回收池中, 供日后世纪之林灌溉之用。
由于我们开设了垃圾分类进课堂的环保教育课及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使得校园内垃圾分类的正确投放率达到50%以上。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例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我校节水、节电、节能已蔚然成风, 创建节能减排学校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
有一位专家这么说过:“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决策者时, 能有先进的环境理念;当我们的孩子作为生产者时, 能有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公民时, 能有善待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当科学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种素质, 深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地球, 才可能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职业学校的发展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如果专业设置科学合理,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办学经费就能得到保障。笔者认为,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需要结合下面四个方面。
一、与系统发展需要相结合
201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对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的要求,即在坚持“依托系统,立足地方,服务三农”的原则下,紧紧围绕系统发展,以供销社人力资源开发和从业人员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劳动就业和满足供销社职工接受各类教育培训需求为导向,为供销社职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供销社就业服务。
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要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围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项目运作、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八类供销社业务发展,加快专业调整,满足系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密切与系统企业的合作,为系统员工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服务。
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系统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随着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郑州必将需要大量物流、电子商务、经贸英语、财会、机械制作与加工、电工电子等方面的人才。为了确保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我们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重点培养农村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同时社会还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维修、仓储物流、工程测量、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人才,这就为供销社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明了方向。
三、与周边教育资源配置相协调
新乡市区目前竞争实力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所,分别是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经过对这四所学校在占地面积、实训设备投入、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在诸多方面具有劣势,学校占地面积较小,是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的2/3,是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的1/30。学校在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投入等方面也不如其他3所学校实力雄厚。在专业建设上,4所学校各有特色和亮点,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汽车专业种类较多,特色突出;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公关礼仪等专业较有特色;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车工、铣工、钳工和土木水利类专业具有优势;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的加工制造类、轻纺食品类专业齐全,特色明显。4所学校主管部门各不相同: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隶属于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隶属于新乡市教育局;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新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河南省粮食局。4所学校的管理主体不一致决定了其各自为政、专业重复建设的现状。4所学校都开设有汽车专业,而且都在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在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农林牧渔类、旅游服务类等方面开设的专业也有较多重复。这使各个学校在师资配备、实训设备购置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使学校之间的招生存在冲突,难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必须与周边教育资源配置相协调。
作为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应积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倡导成立新乡市中等职业学校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协调4所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避免重复设置,探索4所学校之间实训设备、场地共享的实施模式,组织学校之间的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最终达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互不冲突、发展共存的目的。
四、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
供销社系统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独特的办学历史,学校的专业调整不能脱离自身的发展轨迹。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的汽车专业近5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荣获全国总冠军1个、二等奖10个。学校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有些专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1.淘汰一批老旧专业
主动与周边学校协商专业设置,将招生不佳且与其他学校有较多重复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文秘、电子等专业逐步减少或淘汰,避免师资浪费和与其他学校的激烈竞争,将学校有限的资源投入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中去。
2.巩固部分传统专业
会计电算化是学校的传统专业,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他们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同时社会对会计专业仍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积极联系系统企业,为系统企业量身定做实用人才,进一步提升该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保持该专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3.强化特色专业
汽车类、平面设计、美妆美体等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学校应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吸引优秀人才、增加实训设备、强化内部管理等措施将这些专业打造成豫北的品牌专业,逐渐将其培养成学校的核心专业。
实践证明,学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越紧密,该专业的招生工作就越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供销社系统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深入调研,主动顺应市场,坚持四个结合,积极与系统主管部门、系统内部各企业沟通,联系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学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开设系统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支持、与农业密切相关、不与其他学校重复的专业,这样既容易获得各方面支持,也可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最大程度地加快学校发展。
以人为本
学校全面贯彻政府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走正路、务正业,做健康、文明、有知识的中华儿女。学校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班主任工作,注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尊、自强、自信、自觉、自律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外语特色
聘请外语基础好、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能力的外语教师,从教材、教法、考核、课外活动和国际交流入手,保证外语教学的高质量。学校每天安排20分钟的英语早读,保证了英语学习的时间。学校聘有外教,主教听说课,为学生学习更纯正的英语提供条件。英语教材选用北京外研社和英国朗文出版社为全国大中城市重点中学和全国外语学校引进的教材——《新综合英语》,其语言地道、素材生动、时代感强、文化背景知识丰富、配套资料齐全。经过初高中六年的学习词汇量可达6000,整体上可以达到英语过关的水平。
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文化课诸科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按教育部的规定高标准开齐各科课程,教育并组织学生学好外语的同时学好各学科,按教委的要求参加各类统考和抽样考,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三年来,我校高校录取率在90%以上,多名同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国内名校。高考成绩优秀,受到教委表彰。
师资队伍
全员聘任制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了学校具有一支师德好、业务强、有创新能力、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师53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29人,其中研究生3人,占56%;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3人,占43%;一级教师17人,占32%。这样一支有实力、朝气蓬勃、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一定会在先进的机制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教学设施
学校建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各班教室均装有闭路电视、投影设备、个人用柜橱和空调。新装修的教学楼、修整后的校园和操场整洁明亮。特有的朴素、文明与温馨形成了外语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
小班教学
每班学生定额为35人。小班教学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有较多的训练机会。也使学生得到各科教师以及班主任老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小班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外交流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中小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校食堂,是指设于校园内,为满足本校学生(含教职员工)就餐需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按要求准予开办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食品加工操作、食品出售及就餐空间的专用场所。
第三条 本办法规定了中小学校食堂组织管理、食品安全管理、食堂从业人员管理、食堂食品采购、食堂食品储存、食堂食品加工、食堂食品供应、食品营养管理、食堂财务管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监督检查等,适用于全市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食堂(以下简称学校食堂)管理。幼儿园的食堂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1—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市教委负责统筹指导全市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制定学校食堂管理办法并督促区教委履行食堂管理职责。
第五条 区教委是本区学校食堂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属地内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定学校食堂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学校食堂建设,完善学校食堂设施设备条件;明确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责任,建立考核制度,加强日常管理,督促指导学校落实食堂管理责任和管理制度。
第六条 坚持公益性原则。按照学校食堂“非营利”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降低学校食堂运行成本,严禁学校以任何方式从学校食堂盈利。
第七条 坚持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家长就餐意愿,原则上寄宿制学校所有寄宿生应在学校食堂就餐,走读生遵循自愿原则就餐。学校应制定在校就餐管理办法,规范在校就餐管理。
第八条 落实校长负责制。学校食堂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负总责。建立由学校领导、后勤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组成的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学校食堂管理,每学期召开不少于2次专题会。
第九条 建立岗位责任制。学校应根据学生就餐规模,建立采购、加工、保管、会计、出纳、食品安全管理等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关键岗位人员应定期轮换。规模较小的学校,部 —2— 分岗位可由符合任职条件的其他人员兼任。
第十条 学校食堂原则上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在校生规模较大、就餐学生多、不具备自营能力的学校食堂,可在区教委指导下,通过公开竞争择优方式委托有实力、声誉好的社会餐饮企业,实行不带资、控制总利润的托管服务,学校食堂实行“零租赁”,并报区教委备案。
第十一条 成立膳食委员会。学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和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参与和监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质量、价格、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膳食委员会组成人员实行任期制,原则上每届任期一年,并报区教委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针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培训管理、晨检、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食品加工操作规程、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与维修保养、食品留样、食品添加剂使用、餐厨废弃物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岗位责任、日常检查、投诉受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制度。
第十三条 强化学校食堂安全保卫,严防不法分子纵火、盗窃、投毒等危及学校食堂安全的行为。涉及学校食堂管理的工作会议、日常检查、台帐登记等记录应完整、规范,统一存档备查。
第十四条 实行校长和教师代表陪餐制度,做到同标准就餐,并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第三章 食品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区教委应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与学校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列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培训。
第十六条 区教委应会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原材料供应、包装储存、餐具消毒、环境卫生、人员健康、饮用水源检查,生产、加工、配送流程和食堂功能分区等管理制度,落实查验记录、购销台账、留样备查等管理要求,及时消除学校食品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十七条 学校应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设立由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食堂经营管理负责人组成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至少配备1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校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学校应对师生每学期至少开展2 次以上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并有完整记录。学校食堂管理部门每周应组织开展不少于1次的安全隐患自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详细记录,做好整改和复查并建立相关台账。
第十九条 学校开办食堂须由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经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取得有效期内的《餐饮服务许可 —4— 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供餐。新建、改建、停办学校食堂或变更经营模式,须向区教委履行备案手续,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区教委要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
第二十条 严格落实食品留样制度。学校食堂应配备专用的食品留样专柜(冰箱),有专人负责留样管理。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必须留样,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 克,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审核人员等,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留样专柜(冰箱)内,在冷藏条件下保存48 小时以上。
第四章 食堂从业人员管理
第二十一条 区教委应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为学校食堂配备从业人员并落实人员工资及福利。原则上按就餐学生每100人配备1名食堂从业人员,寄宿制学校可适当增加从业人员。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计生等部门和营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食堂从业人员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营养配餐、消防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
第二十三条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基本要求
(一)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须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
(二)严格落实晨检制度。食堂管理人员应在每天早晨各项饭菜烹饪活动开始前,对每名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
—5— 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发现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从业人员有不良思想倾向及行为、精神异常等现象的,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三)食堂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处理食品及分餐前、处理食品原料及使用卫生间后,必须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饰物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供应场所内吸烟;未经允许,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食堂操作间内。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应配备具有2 年以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经历、持有有效健康证的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履行职责,原则上每年应接受累计不少于40小时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培训并具有培训合格证明。
第五章 食堂食品采购
第二十五条 规范大宗食品采购。由区教委负责,制定准入办法,建立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制度和供应商准入制度,对米、面、油、肉、蛋等大宗食品供应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远郊区的山区偏远学校或教学点可通过比选质量、价格的办法确定供货对象。学校食堂要公示集中采购流程、定点采购单位和原材料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六条 建立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食品采购应严格 —6— 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要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材料;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农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等有关凭证,做到源头可控,有据可查。
第二十七条 建立食品查验制度。采购包装食品时应严格查验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确保食品安全。不得采购质量不合格、超过保质期和有腐败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每次采购要做详细的采购记录备查。
第二十八条 建立供货商评议制度。区教委应组织学校定期对食品及原辅材料供货商进行综合评议,对评议不合格、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供货商应终止供货合同。学校应将所有供货商名单分学年报区教委备案,接受监督或抽查。
第六章 食堂食品储存
第二十九条 建立出入库管理制度。学校食堂物品的入库、出库应有专人负责,严格入库、出库检查验收,做到核对数量、检验质量、签字确认,杜绝质次、变质、过期食品出入库。
第三十条 建立库存盘点制度。学校食堂物品入库、验收、—7— 保管、出库应手续齐全,物、据、账、表相符,做到日清月结。物品盘点后相关人员均须在盘存单上签字。食堂应根据日常消耗合理确定库存。发现变质和过期的食品应按规定及时清理销毁,并办理销毁监督手续。
第三十一条 食品储存场所应根据贮存条件分别设置,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应分设,并配置良好的通风、防潮、防鼠、防蝇等设施设备。食品储存要分类、分架、离地存放,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摆放,不同区域应有明显标识。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储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商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盛装食品的容器应符合安全要求。
第七章 食堂食品加工
第三十二条 学校食堂应具有与供餐规模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操作区;具有与供餐规模相适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排烟、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设备;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不洁物;配备《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所规定的其它设施设备。
第三十三条 学校食堂食品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
第三十四条 学校食堂不得制作供应凉菜、生食海产品和现 —8— 榨饮料等高安全风险食品。必须采用新鲜安全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使用腐败变质、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原材料,不得使用发芽土豆、野生菌、鲜黄花、霉变红薯、非本食堂加工的散装馅料、肉串及散装熟肉制品,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的其他食品。不得出售落地、不洁食品,四季豆、豆浆必须烧熟、煮透。
第三十五条 学校食堂不得供应未加热食品,需要熟制烹饪的食品应烧熟煮透。烹饪后的熟制品、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第三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三十七条 食堂食品加工设备、用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食品加工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加工场所,做到地面无污物、残渣;及时清洗各种设备、用具和容器,做到定期消毒,归位摆放,保持清洁。
第八章 食堂食品供应
第三十八条 学校食堂供餐一般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包餐制,即学生统一伙食费标准,由食堂提供统一饭菜。二是自助制,即饭菜品种、数量由学生自由选购,食堂凭充值卡结算。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
第三十九条 学校食堂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营养需要、物价水
—9—平等因素,合理确定伙食标准和配餐方案,并报区教委备案。
第四十条 学校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饮食习惯,有清真餐需求的学校应设立清真灶和独立售饭窗口,灶具、炊具使用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等应符合清真饮食的规定。
第四十一条 加强就餐场所管理。学校应在食堂就餐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有效期内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培训合格证,按规定应公示的食品(产品)、原材料采购价格等信息。学生就餐场所应张贴节俭养德、食品安全、营养均衡、健康饮食行为等宣传资料,引导学生节约用餐、安全用餐、营养用餐、文明用餐;设置洗手池等设施设备,有明确的洗手、消毒及检查等规定;就餐场所及设施设备应保持干净整洁,做好地面防滑,张贴安全提示标识。
第四十二条 学生就餐时应落实校领导带班陪餐、班主任值班和学生轮流值勤制度,加强就餐秩序的管理,做到安全、文明就餐。
第四十三条 做好餐具用具的清洗与消毒,每餐按规定对食品容器、餐具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分派菜肴、整理造型的用具使用前应进行消毒。
第九章 食品营养管理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将营养与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 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食堂应以改善学生营养、增强学生 —10— 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在校园营养师指导下,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特点和营养需求,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参照有关营养标准,优化配餐方案,制定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成本合理、结构科学、营养均衡的每周带量食谱并提前公布,科学营养供餐,不断提高伙食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四十五条 学校食堂应配备专(兼)职校园营养师,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营养学、烹饪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烹饪制作水平,为学生提供营养、可口的饭菜。
第四十六条 建立满意度测评制度。学校应制定食堂满意度测评办法,由膳食委员会负责每周对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和安全卫生等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进行公开。
第十章 食堂财务管理
第四十七条 区教委应加强对学校食堂财务工作的监管,督促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食堂财会制度,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
第四十八条 学校食堂财务应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专账核算,加强收支管理、成本核算和票据管理,强化内控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第四十九条 每学期期末应将学校食堂收支情况全面结算,将结果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公示、公开,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膳
—11— 食委员会的监督,同时报区教委备案。
第五十条 食堂饭菜一律实行明码标价。学校应广泛征求家长及师生员工意见,建立餐饮定价机制,完善定价程序,合理确定伙食标准,加强饭菜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食堂成本开支范围,将每天主、副食菜谱及原材料价格进行公示。
第五十一条 教职员工在学校食堂就餐应与学生同菜同价,伙食费据实结算。
第五十二条 学校食堂收取伙食费应开具正规票据;财务支出要取得合法、有效的票据,按规定办理相应报销手续。
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第五十三条 学校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化信息报告、人员救治、现场保护、证据保全、危害控制、事故调查、善后处理、舆情应对等具体措施,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督促食堂及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落实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各项措施。
第五十四条 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学校应立即停止供餐,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用)具、设施设备、集中就餐剩余食物和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重要检测样品和现场,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12— 第五十五条 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分别向所在区政府和卫生计生、疾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育等部门报告,并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处置措施、原因结果、善后处理等情况,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第五十六条 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学校应积极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患,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处理;同时,对共同用餐的人员进行排查,及时与有关学生家长联系,做好思想稳定工作,防止事态扩大。
第五十七条 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瞒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第五十八条 学校应建立食品安全投诉受理制度,公布投诉受理监督电话。接到投诉应准确记录投诉人姓名、投诉理由,并立即进行核实,确定处理方法,及时妥善处理。
第十二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九条 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原则,区教委应加强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计生、疾控、物价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风险管控,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管。市教委每学年集中检查不少于1次,区教委每学期集中检查不得少于1次。
—13— 第六十条 区教委应建立工作考核体系,将学校食堂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对区教委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十一条 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工作制度,采用适当方式定期与学生、教师、家长沟通,征求对食堂管理和服务的意见,不断改进食堂工作。
第六十二条 学校每学期应开展就餐满意度调查,组织师生员工对食堂规范管理、饭菜质量数量、供应品种、价格、卫生、安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断加强服务管理工作。
第六十三条 学校应定期检查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食堂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及时整治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第六十四条 学校应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计生、疾控等部门对食堂建设、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检查中指出的问题必须立即整改。
第六十五条 学校食堂应实施“阳光餐饮”工程,采取“透明厨房”“视频厨房”等形式,实现透明化、可视化安全管理,促进学校食堂诚信自律经营。
第六十六条 建立公示制度。学校应每天公示食堂原材料采购、带量食谱、饭菜价格等情况,每学期公示食堂财务收支情况,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第六十七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疏于管理、玩忽职守,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迟报、漏报、瞒报学 —14— 校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六十九条 各区教委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
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1北京市2018专科学校排行榜
在北京专科学校排名中,最好的学校是排名第一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其次是排名第二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面是具体名单:
注:以上北京市专科院校排名信息来自于中国科教评价网,可信度较高!
1北京最好的高职学校介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于1958年,是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建筑面积32.6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9.59亿,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该项评选是在所有区县进行初评推优的基础上进行的,被最终推荐参与市级评选的成果和先进单位基本能反映区县一定时期内课程建设的水平,并能折射出一定时期内北京市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特质和存在问题。
一、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特质
1.学校课程建设注重对教育政策的回应
不论是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还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近期发布的《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都在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中有所体现。
很多学校开发出国学、书法、中医、 民俗、传统节日、武术、面塑、剪纸、古代文化名人、国画等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这些课程开发者能选取传统文化中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相契合或关联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发掘,使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很好地展现学校的办学意志,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例如, 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程将阅读与行走紧密结合起来,以行走印证阅读,以阅读促进思考,体认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将历史时代、地域文化、民族先贤融合在一起,整理出丰富的课程内容,以信息、 知识为前导,以认识、思考为本质,以活动、交流为形式,以致敬先贤、塑造品格为内核,明确人文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指向—用民族精神和一切文明进步的事物丰润学生的生命质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刚健挺拔、昂扬奋发的心性与积极努力、 勇于担当的情怀,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
《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突出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学素养及阅读能力提升的关注,对于科学学科则强调实验教学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很多学校对语文学科课程进行改造, 一些学校在科学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发中展开积极探索。
例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初中(五·四学制)语文教材建设,加强了文言文及古诗词教学,教材中还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该教材历经十年的实验证明其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还体现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此外,北京二中开发的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小学开发的阅读指导课程等都是基于“大语文观”的视角,实现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在阅读中体味和感悟幸福而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初中物理活动课的研究,该项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燕山前进中学、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及大峪中学则开展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及实践课程开发研究。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力地回应了学科改进意见中的相关要求,为文件的落实提供实践参考。
2.课程设计关注学段衔接和一体化建设
由于北京市大部分学校是单纯的小学、 初中和高中,这样的学段设计造成各学段之间只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时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 同时也带来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前后交叉。 因此学段间课程衔接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很多学校也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计中加以思考。例如, 很多学校在小学六年级设计“毕业课程”, 这些课程是针对小学生如何认识和了解初中学习生活而设计,为学生能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还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关注不同学段间课程衔接的问题,尝试通过课程开发加以解决。例如,北京小学红山分校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学校结合社区内儿童幼升小就学的现实需求,开发建设“慧玩乐学”幼小衔接课程群,依托三级课程平台,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玩”中学习, 发现学习乐趣,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而那些包含两个学段以上的一贯制学校,也在实践中对学校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进行有效探索,特别是参与“遨游计划” 项目学校,很多都在课程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使学制对于学生培养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北京市育英学校在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中,通过综合各学科的育人价值,贯通学段间的学科知识,研发并开设一系列九年一贯制学科课程,使学校九年一贯制的育人特色得以彰显。
3.学校课程建设注重对本土知识的开发
本土知识是指某一文化或社会所独有的知识,在这里指那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在以往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注重的是“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不可否认这种教育立场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但学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却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漠视,对置身于其中的地域文化并不知晓,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缺失。近些年学校课程的开发中, 本土知识开始以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为依托进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例如,各个区县开发乡土地理、历史,以及各个学校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像房山区史家营小学开发的“百花系列课程”、密云县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开发的“云峰山不老情”校本课程、大兴区采育中学开发的 “大兴乡土史”、燕山区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开发的“燕山水生态”等,这些课程都是课程开发者针对当地丰富的人文、 物产文化开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
4.课程开发方式逐渐成熟多样
课程开发可以包含多种形式,可以是学校自行开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课程的引入与课程改造等。但在学校课程建设之初,原创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唯一形式,随着北京市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 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引进并改造一些已有的成熟的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 例如,石景山高井中学基于学校领导者对学生需求和对课程的价值了解,引入由 “真爱梦想”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的“真爱梦想”课程,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对原有课程进行内容上的选择与改造。此外,课程引入与改造还在很多学校开设的国学课程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些课程都是在对国学经典文本进行校本化改造后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5.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真正实现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一直是学校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方式,也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热点。但国家课程指的是什么,怎么才算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及如何真正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却少有学校关注。很多学校想当然地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化,这种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解是片面的。近些年一些学校开始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本质进行研究,并在尝试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使其得以实现。这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是通过深入研读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以标准的操作化、层级化分解为支撑,以国家课程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托,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海淀区玉泉小学的语文课程结构化以及大兴区第二小学的“语文主题大单元教学体系”建构等研究就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对语文课程校本化改造。
二、北京市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规划不能指导学校课程开发
在申报优秀成果的材料中,具体门类的校本课程占据突出比例。这类课程的申报主体多为负责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任课教师,他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注意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上关注学生的认知兴趣与认知水平,但却游离于学校的课程总体规划框架之外,即教师的关注点还局限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未能在学校课程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设计课程,使之真正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服务。
2.学校课程设计重视“名词”的创造而忽视课程的本质
不论是先进校评选还是在优秀成果评选中,都会看到一些非常“亮眼”的学校设计的课程名称,比如“幸福课程体系”“理想课程”“理性课程”“和谐课程”等。然而,这些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学校如何通过整体的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的幸福、理想、理性与和谐?学校的课程与其他学校的课程差异在哪里?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对此做出很清晰的说明与解释。
3.课程评价在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中依然处于边缘地带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优化学校课程品质、实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从2015年度的申报材料来看,申请者多将课程评价方式仅视为研究方案的一个要件呈现出来,评价方式的具体内容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反映出课程开发和建设者对这一环节还不够重视。
4.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性差异逐渐显现
在课程分权之初,很多专家和学者包括学校的管理与实践者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区域间学校的差异,在校本课程建设之初也确实涌现出一批通过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而使学校办学品质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的所谓薄弱校。但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优质学校由于占有更多的课程资源、更优秀的师资、更有保障的专家团队以及更多的机会所形成的视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步子越走越快, 与一些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对今后北京市课程建设的改进建议
1.提升基层干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课程价值的引领能力、课程规划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创造能力、课程实施的驾驭能力、课程评价的导向能力、课程管理的决策能力以及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等。这些人员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能直接作用于学校课程建设上,使学校课程的品质得以保证,价值得以实现。
2.更多关注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
区域间课程建设的差异显现,很可能造成教育的新的不公平。缩小差距,弥补由于课程自主权进一步下放而可能带来的更大的发展不平衡,就需要对这些区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是课程专家的积极介入,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直接性和持续性的指导,以提升区域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也可以是不同区域间学校课程建设的相互扶助,以优质学校来带动薄弱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发挥课程建设优质区域和学校的辐射作用
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的评选, 一方面是了解北京市课程建设发展的现状,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区县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以及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成果在推动全市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让更多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有章可循、 有法可鉴。目前,北京市的基本做法是将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评选中发现的好的经验、研究报告结集成册作为范本发放给学校,另外就是通过召开全市性的课程建设研讨会进行成果的推广。但是这些方式能切实行之有效是需要一些基本条件的,一是需要学校干部、教师具有学习的自觉, 二是需要学校主管领导的积极关注,显然, 这两个条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的。因此在后续成果推广方面,还需要研究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以发挥先进优势带动后进发展,从而实现北京市区域及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发展。
4.重点组织有研究能力的学校开展课程评价研究
【北京市供销学校】推荐阅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10-14
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05-26
参加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有感09-07
北京市结婚礼仪05-27
北京市经济统计07-17
北京市各个法院地址06-22
北京市园林企业名录07-08
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07-16
北京市规划委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