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练习题(推荐11篇)
2.不改变,变小。
3.低于。
4.凸透,凸透。
5.倒立,缩小,实。
6.凸透,倒立,缩小,实,近,远。
7.凸透,焦距以内。
8.实,虚,实。
二、9.A 10.C 11.D 12.C 13.A 14.D
15.B 16.C 17.D 18.B 19.C
三、20.略。 21.(a)凸透镜,(b)凹透镜。
22.略
四、23.凸透镜,光屏,中心,高度,倒立,放大,实,正立,放大,虚。
光从空气进入某一介质时, 如图1, 有 n=sini/sinr=c/v.其中 n 为介质的折射率.这里有几点必须注意的.
(1) sini/sinr=定值, 不包括垂直入射的特殊情况, 且也不能看成 i 与 r 比值也是定值.
(2)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若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 以入射角 r 从折射率是 n 的介质射入真空 (或空气) 的时候, 折射光线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 折射角等于原来的入射角 i.
(3) 任何介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只有空气的折射率近似等于1.
全反射现象是光的折射的一种特例 (折射角为90°时) , 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
①光线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临界角.sinc=1/n (其中 c 为临界角) .
三棱镜的作用是通过二次折射使光产生较大的偏转角.由于介质对不同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所以棱镜可使复色光发生色散、直角等腰三棱镜可用来作光的全反射镜.
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 (v=λf) , 其各物理量关系见下表.
归纳这一单元知识的习题类型主要有:
1.求介质的折射率
例1 如图2, 一束以30°的入射角射入透明的立方体的水平面AB, 此光束在垂直面AD刚好产生全反射, 则此透明体的折射率为 ( )
析与解:在AB介面有
n=sini/sinr.
在AD介面刚好发生全反射, 有
n=1/sinc.
又有 c+r=π/2, i=π/6,
联立以上各式有
解得
例2 当光线通过一个棱镜时, 由于折射而使光线发生偏向.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所夹的角θ叫偏折角, 如图3.只有当入射角和出射角相等时, 偏折角最小.用θmin表示最小偏折角.求棱镜的折射率 (用A和θmin表示 i, A为棱镜顶角) .
析与解:如图4所示.由于入射角等于出射角, 则有
r=A/2, θmin=θ+θ=2θ.
又有 i=θ+r=A/2+θmin/2.
根据折射定律有
棱镜的折射率通常是从测定最小偏折角和棱镜的顶角来求出的.用这种方法求棱镜的折射率, 数学关系简单, 且容易准确测定最小偏转角的大小.
2.求亮圆面积
例3 已知水的折射率为4/3, 在水下离水面距离
若水面上见到的透光面正在缩小, 问这个光源在上浮还是在下沉?
析与解:形成圆形透光平面是由于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光束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的原因.有
sinc=1/n,
即
解得
显然, R跟H成正比.若水平面上见到透光平面正在缩小, 可知点光源S在上浮.
3.求透明体的厚度
例4 用折射率为 n 的玻璃做一个玻璃镜面, 用手指可以估算它的厚度.说明具体方法, 并简述理由.
析与解:如图6.设指尖位置在S.玻璃厚度为 d, 由指尖发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于镜面经反射后沿原光线返回 (光线1) ;一条在镜中与镜面垂直方向成α角, 经反射后射出镜面时折射角为γ (光线2) .光线1、2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的像.由于观察时α、γ均很小, 则有
则有
SS′即指尖与它的像间的距离, 可估算出, 则玻璃的厚度可估算出.
4.求视深
例5 在水面下深 h=8 cm 处放一面镜子, 人在正上方观察时看到镜子的深度是多少? (水的折射率为1.33)
析与解:由于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 人所看到的水中物体的视深比实际深度小.设平面镜在A位置, 竖直向下观察观察时像在A′位置.先设想人的视线稍为偏离竖直方向, 在F点观察 (此时可认为A的像基本未移动, 仍在A′) , 由图7可知
BC=A′Csinr, BC=ACsini,
则 n=sinr/sini=AC/A′C.
当F点移向正上方时, AC=h, A′C=h′.
故有 h′=h/n=6.0 cm.
5.力题光解
例6 一渔轮停泊在距D码头 d=9 km 的A处, 今需派人乘小船送信到距D码头S=15 km 的海岸渔站B.如果送信人乘小船速度 v1=4 km/h, 步行速度 v2=5 km/h.问他应在何处登岩再步行, 抵达渔站B的时间最短?
析与解:如图8, 众所周知, 符合折射定律的光是沿最短路迹 (亦最短时间) 传播的.因此, 在求送信人“最短路径”问题时可与光线类比, 把船、人的运动分别比作光在水中、空气中的传播.α、β相当于入射角和折射角.
n=sinβ/sinα=v2/v1.
由于β=90°, 则
sinα=v1sinβ/v2=0.8, sinα=4/3, CD=ADtanα=12 km.
即送信人应在距D码头12 km 处登岸改步行, 走完剩下的3 km.
6.公式 v=λf 应用
例7 红光在水中的波长与绿光在真空中的波长相等.水对红光的折射率为4/3.求: (1) 红光与绿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之比. (2) 红光与绿光的频率之比.
析与解: (1) 由λ=v/f 得
由题意λ红水=λ绿真, 则
λ红真/λ绿真=n=4/3.
(2) 由 c=λf 得
一、光的折射现象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光的折射是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表面的另一种传播行为.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把手电筒开亮后平放在桌子的一端,观察者站在桌子的另一端,调整观察者眼睛的高度,使其比手电筒略高一点.在观察者和手电筒之间放入几本书,使其高度恰好挡住手电筒射来的光线.将纯净水瓶灌满水并用盖子旋紧,横放在书与手电筒之间,此时观察者透过书的上部,会重新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在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关于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应该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这几个概念与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几个概念很相似,具体内容如下:
1.一点:即入射点O;
2.二角:即入射角∠α、折射角∠β;
3.三线:即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OB、法线;应注意折射角与入射角都是指相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确定折射角与入射角时,法线是关键.
二、光的折射规律
光在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在折射时也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称为光的折射规律.我们可以用激光光源、半圆形玻璃砖、量角器、直尺等器材来探究这个规律.
让一束光射到玻璃砖平面上,观察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关系.我们将会发现:三线在同一平面内;进入玻璃的光线方向将发生改变,并且向法线偏折.实验时,再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几次,注意观察玻璃中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改变,记录光路.再让一束光由玻璃砖中射入空气中,多做几次实验并仔细观察现象同时记录光路.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以及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如图1)
1.内容: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在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叙述光的折射规律时,注意因果关系,“入射”决定了“折射”,所以应把“折射”叙述在前面;
b.因为当光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故在发生光的折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而不是一定改变;
c.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即光线的传播方向相反时,光传播的路径仍不变(沿原路返回);
d.要注意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本节知识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容易混淆,有的同学不知道何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何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其实光折射的原因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即光从光速大的介质进入光速小的介质时,要向接近法线方向折射,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速小的介质进入光速大的介质时,要离开法线折射,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次是空气,因此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不论是入射光线还是折射光线,在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都大于在水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再大于在玻璃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的应用
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是本节考试的热点,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今后本节知识命题的方向,因此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和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
在利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时,首先应明确光是从哪种物质射入哪种物质的,然后再作出法线,根据折射规律的有关要求,作出相应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等.
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首先要知道人看到物,是光从物处出发进入人眼.人看到水中的筷子,是光线从筷子处出发,在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处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眼,而人总是依照光射来的直线方向去判断光源的位置,即;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如图2所示.
同样的道理,就不难理解水中的物体(鱼、石头、河床等)看起来的位置都比实际的位置要浅.
生活中,我们从一种介质看另一种介质中的物体时,所看到的都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的虚像,这一点同学们必须注意,做题时,同学们要弄清题意,认真分析才不会出错.
光的折射现象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会见到.实际上我们早晨看到的太阳并不是真实的太阳,而是太阳的虚像.早晨太阳还没有露出地平线,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是因为光从真空射入大气层时,方向改变很微小,空气越稀薄,方向改变越小.但是由于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很厚,且自下向上分布逐渐稀薄,由于温度等的影响,也使空气对光折射.因此当我们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刚刚升起时,其实它完全处于地平线的下方,看到的只是太阳的虚像.我们看到的天体位置(星星)要比实际位置高一些,也是因为从遥远天体来的光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也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从遥远天体传来的光在地球大气中传播的路径并不是一条直线,设想地球表面的空气是由许许多多水平层组成,每层内空气密度基本相同.而下一层的密度比上一层要大,天体射来的光从上一层进入下一层时,方向要向法线方向偏折.结果看到的天体位置(星星)要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种效应越接近地面越明显.生活中自然界还有很多光的折射的其他现象,同学们可以试着用光的折射知识加以解释.
总之,光的折射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一样都是光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光的折射规律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它与日常生活实际的光现象密切相联,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既是全章的重点,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应努力学好本节的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体现物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实验、讨论与分析,建立光的折射概念:光由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初步学会做光的折射实验;具有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初步具有对光的折射的研究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实验、讨论与分析,建立光的折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光的传播方向,记录和描述光由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凸透镜、三棱镜等。学生的材料一份。
学具:水槽,内有发光的橡皮泥小鱼,鱼叉、碗、硬币、烧杯、筷子、水、激光笔、空烧杯三个,酒精、油、洗衣液,铅笔、记录单。
一. 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如果我们让一束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中 传播方向
二.进行猜想
谈话:课前,就这个问题,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前测,我们班有五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会发生折射,有的认为光照到水面会四散开来,有的认为光会沿着一条线反向射出,有的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出去的,还有的认为光就停在水面上,不传播出去。这么多想法,到底谁说的对呀?我们确实需要探究一下。
三. 实验探究,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一)认识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实验一: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玩一个扎鱼游戏,教师在水槽底部装了一只用橡皮泥做的小鱼,一会儿,你们两个人合作,先接通电路,让小鱼发光,然后把鱼叉穿过支架和水槽边小夹子上的圆孔,调整鱼竿与水槽的距离和角度,从鱼竿的一头瞄准,直到你认为鱼竿正好能扎到鱼为止,这时,为了不让支架移动,可以请同学帮你按住支架,慢慢向下扎,看你的签子能不能扎到小鱼,然后,向水槽里倒水,再用同样的方法,现先在水外面瞄准,然后再向水里扎,试一试能不能扎到有水的水槽中的小鱼,可要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
各组同学自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没水的小鱼很容易扎到,而有水的小鱼却扎不到。提问:为什么有水小鱼就扎不到了?
预设1:在水中的小鱼的位置不是实际的小鱼的位置,即小鱼在水中的位置发生而来变化。策略1:为什么在水中小鱼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呢?生: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小鱼所在的实际位置。
测设2: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了折射?
策略2: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折射吗?是不是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呢,我们继续研究。
实验二:把一根塑料棒放进玻璃杯里,从斜上方观察,塑料棒是直的还是弯的,然后往玻璃杯里倒水,再从斜上方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三:在碗底放入硬币,请一位同学帮忙,移动碗的位置,使自己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再请那位同学慢慢的把水加入碗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汇报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为什么筷子在水面会发生弯折?为什么硬币开始看不到,后来又看到了?(如果我们看到了塑料棒说明塑料棒发射的光线传入了我们的眼睛,因此,光的传播方向还是由水中进入空气中)
讨论以上三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发现,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移动、变化、拐弯、跑偏等,我们称它为偏折。板书偏折
(二)认识光从空气进入到水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过渡: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偏折,那光由空气进入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也发生偏折呢?那我们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想法。
引入纸缝实验:把一张一半是黑一半是白的纸贴在杯子,让手电筒的光通过黑纸上的直缝斜射入玻璃杯内,观察光照射在直缝对面的玻璃杯壁的白纸上的位置,并在白纸上做个记号。接着,不移动杯子和手电筒的位置,向玻璃杯里倒水,观察光射在玻璃杯对面杯壁上的位置。记录下来。学生观察记录汇报后,进行总结,光由空气进入到水中,传播方向也发生偏折。
(三)探究光在空气与玻璃之间的折射现象。
1、过渡: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光由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空气、水都是什么样的物质?透明物质,那光由空气进入其他透明物质,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折射?
预设1:光由空气进入其他透明物质,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也发生偏折。预设2:光由其他物质进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也发生偏折。
策略:老师为你准备了一块玻璃砖,学生让激光笔的光线通过玻璃,观察激光笔的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又从玻璃返回到空气中的现象,学生实验
进行汇报,你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2、师生小结:光从玻璃进入到空气中,或者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光的传播方向都会发生偏折。
3、提问:光由水中进入空气,由空气进入水中,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或由玻璃进入到空气中,都会发生偏折(指板书),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那空气、水、玻璃等都是什么样的物体:(透明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光的折射?
5、教师小结并强调条件,“通常情况下”并板书,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还有特殊的现象,因此,我们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四.应用并引出新问题
1、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的折射现象?出示海市蜃楼、彩虹等自然现象。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实验中学 王建儒
“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通过“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让一名学生将手放进水中,让其他学生观察,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观察、争论,还有很多同学也争着将自己的手放进有水的容器内观察,大家都感觉很有趣,在水外的手还好好的,一放进有水的容器内为什么就变了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手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的手臂和实际的不一样了?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手臂)的对比上来。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准备了其他的实验,就是把铅笔放在装有水的杯子里,可以观察到笔被折断了。
一、多媒体课件引入
多媒体播放光的各种美妙现象:
1. 三日同辉
2. 雨后彩虹
3. 海市蜃楼
师:目睹了大自然的奇观之后, 大家有何感想?
生:大自然太奇妙了, 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它为什么那样神奇而美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奇妙现象的成因。
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将大自然多种美妙的奇观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身临其境, 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 认识到物理、自然、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 不由得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原理是什么?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 从而激发探究这些现象的欲望。
二、实验引入
实验一:在一碗中放入适量的水, 斜插入一根筷子, 学生从侧面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一枚硬币放在杯子的底部, 两个同学一组, 一位同学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它的位置, 另一位同学用铁丝按住硬币, 向杯子中缓缓注水, 观察的同学看能否再次看见它。
分组实验结束后, 教师提问。
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生1: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了。
生2:刚才看不见的硬币好像浮起来了, 又看见了。
师:筷子并没折断, 为什么感觉向上弯折了?硬币和人的位置没有动, 为什么原来原来看不见的硬币在水中好像浮起来了, 又看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大家再来看一个小实验。
实验三 (演示) :用一支激光笔向杯底射出一束光, 保持这束光不动, 向透明玻璃杯慢慢加入热水 (热水上面有水雾, 这样能清楚得看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生1:玻璃杯底的光斑在不断移动。
生2:有一部分光被反射, 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
生3: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没有沿直线传播, 而是发生了偏折。
师:前面我们探究了不少光现象, 但这些现象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无法解释, 这都是光的折射现象。今天, 我们就来专门来学习光的折射知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又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小实验, 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获得感性材料, 学生会透过现象产生疑问, 引起兴趣, 明确探求的目的和方向, 激发探究热情。同时, 通过实验, 学生能培养观察、实验与合作能力。
三、故事引入
师:1551年4月, 敌人包围了马德堡城, 不断攻城。这时, 天空中出现了三个太阳。城内的人非常恐慌, 认为世界末日到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敌军马上撤退了。原来, 敌军久攻不下, 又见三日凌空, 以为是上帝不让攻打此城。真的是上帝救了马德堡城吗?
(播放山东蓬莱三日同辉的视频。)
师:这种三个太阳同时出现的现象叫三日同辉, 称为幻日。由于这种现象比较罕见, 古代科学不发达, 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是灾祸的预兆。这一奇景挽救了全城人的性命。据悉, 在我国的峨眉山、西安和蓬莱等地方都出现过三日贯天的现象。其实, 这是一种光学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
故事具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特点, 教师通过这种故事引入, 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他们进行科学思维。他们听了故事后会去思考、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就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热烈、高效。
四、复习引入
演示:打开激光手电, 并在光柱前喷雾。 (学生观察现象)
生:光的直线传播。
演示:打开激光手电, 让光束射向平面镜。 (学生观察现象)
生:光的反射。
师:说出光的反射定律。 (生回答)
师:请你用手中的红导线、黑导线、白导线、橡皮泥分别代表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反射面把光的反射现象模拟出来。 (生做模型)
(师展示学生所做模型, 引导学生纠正。)
演示:打开激光手电, 让光束斜射向水面 (水中滴几滴牛奶) , 并在水面上方喷雾。 (学生观察现象)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和前面的两种现象有什么不同?
生:光的折射。
师:大家能否利用刚才的导线把刚才光发生折射时的模型做出来? (生做模型)
师: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所做模型)
师:大家的模型做得是否规范,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复习旧知, 让学生面对实验现象, 再现物理知识, 再利用实物建立物理模型, 把复杂的光的反射现象用模型显现出来, 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习效果好, 再应用类比演示光的折射, 学生接受自然轻松, 同时采用与光的反射类比的方法建立光的折射模型,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学生既巩固了旧知, 又学习了新知, 学习效果好。
五、游戏引入
游戏:找一个大鱼缸, 在其底部固定一条塑料鱼, 鱼缸边上固定一可以转动的支架, 支架上固定一细玻璃管, 鱼缸的水面低于玻璃管的下端。找学生上来做游戏, 让学生转动支架, 当从玻璃管中看到鱼后, 固定支架, 然后用竹签从玻璃管中伸过去扎鱼, 学生兴致很高, 都以为是轻而易举的事, 一个学生失败了, 另一个学生又失败了, 几个学生都失败了, 大家都面带疑惑。
师:为什么看到鱼而扎不到鱼呢?怎样才能扎到呢? (生思考)
师:看到鱼说明有光线从鱼处进入人眼, 而我们沿着看到的方向插去并不能插到, 说明了什么?
生: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并没有沿着直线传播, 而发生了偏折。
师:这就是光的折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参与, 游戏导入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将要探索的问题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热情,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是学生较喜爱的引入方式。
六、以生活经验引入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图4—1, 生讲述《汤姆大叔历险记》。
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从岸上看, 为什么会觉得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要浅?
师:实际上, 这些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
教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 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光的折射》这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明亮的教学环境中,光束是很难观察到的,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提高光束的可见度。1.演示器材尽可能大,虽然实验室新定的实验器材易于操作,携带方便,但是太小,做光的演示实验时不够醒目,因此选择了实验室最大的玻璃砖。2.用颜色醒目的实验材料,突出观察对象。做硬币“上浮”的实验时,选择黄颜色的五角硬币,而不选银色的一元硬币。做池底变浅的模拟实验,在纸上画上一条粗黑线,便于看清“上升”的池底。3.实验材料对比度强,醒目易见。使用亮度高的激光灯,更换新电池也是增加实验可见度和有效性简单易行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在水中加酸奶或淀粉,在空气中喷水雾,或用蚊香点燃产生的烟雾,增加光的漫反射,提高可见度。逐一尝试以上几种方法,发现往水中加酸奶是最简单有效。往水中加淀粉,淀粉很快会沉淀;在空气中喷水雾,要不停喷水,操作不便,而且弄湿实验器材,影响观察效果;蚊香产生的烟雾容易散去,因此要在密封的空间中操作。加酸奶现象明显,易于操作,方便简单。
改演示实验为小组实验,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光的折射规律——两角不等,通过老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座位上观察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也可以归纳得出。但这样安排实验的可见度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体验,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提升。因此改为学生小组实验,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过程,增加实验的可见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光的折射现象——水中弯折的笔、池底变浅两个实验简单易行,也可让学生亲自实验和观察,增强实验可见度,极好地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折射现象的理解。学生看到水中的笔弯折了,非常兴奋,说明亲自实验跟看图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自己先在适宜的环境中,以最好的角度拍下可见度高的实验现象,然后课上呈现给学生,增加实验现象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可以弥补的教学环境造成实验可见度不高的问题。上课时光的折射现象的演示,由于各種原因,反射光线不是很清楚,展示课前在实验室拍好的清晰的照片,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光在斜射入透明介质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上浮”的硬币这个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学生不理解“纸片刚好遮住硬币是保持视线不动”,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观察什么,做什么。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而且学生实验过程中较难保持视线不变,因此在实物投影仪上教师先演示一遍,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和现象,然后有时间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增加实验的成功率。有些学生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实验现象不明显,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得以弥补。
规范实验操作,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经多次实验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演示中反射光线是否明显,与激光灯的照射角度也有很大关系,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好角度,不能随意摆放。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小组实验时,不少学生把水槽中的水给倒翻了,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原因是水槽放反了,没卡在支架上。还有些学生在读折射角和入射角时,要么角度读错,要么角找错,而且不是依次增大或减小入射角,不规律的数据使学生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时遇到了困难。另外一开始小组的两个同学都在自顾自观察和记录,相当于实验要做两次,浪费了不少时间。小组实验要注重合作,分工明确,一人读数,一人记录,能提高效率,减少实验的时间。池底变浅的模拟实验,要引导好学生,不能倒太多水,否则看到的直线会弯曲的很厉害,要从侧面合适的角度观察,不然方纸片和圆纸片的直线不会明显错开。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实验前和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改进实验,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制作了一个演示仪器,将光照射在可以转动的纸片上,转动纸片不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没在纸片上出现,转动纸片在同一个平面,折射光线又出现。证明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用另一支激光笔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折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变亮。这些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或者对实验的改进,有效地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科学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倡导“亲身体验”。实验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教师应积极思考,注重细节,从多方面寻找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探索,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高 峰
“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教学,要体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动脑筋,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提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而无关的弃之时只字不提,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学生。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优选出最有科学探究意义的问题,并巧妙的运用语言淡化其他问题。逐步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质。
猜想和想象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思维如一潭死水,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两眼茫然的看着老师。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归纳、总结,觉得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做好铺垫,循序渐进,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猜想。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应当有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第一个活动,用激光笔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情况,让学生观察,他们看完这个演示实验后,很容易的就会归纳出:当向大烧杯中慢慢注入水后,光点会缓缓地向左移动,这时候,启发学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光会发生偏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思考,并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完成探究。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时候再给出光的折射概念,无形中就突出了概念中“斜射”两个字的重要意义。这时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才是最完整的。
此时如果再接着问“光为什么会发生偏折?”、“光怎样偏折?”等问题,便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猜想困难,使猜想陷入尴尬境地,也不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再认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并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于图像先介绍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等。此时再问学生光的偏折情况,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猜出是向法线偏折。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是那一个呢?它跟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学生自己作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两个图像的观察和比较就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1.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3.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则入射角小于折射角。4.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当这一切都水到渠成时,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例子并解释。适当的补充海市蜃楼、夏日群星闪耀等现象,这样层层递进,学生能从猜想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培养出自信和科学的学习方式。
课后通过学生作业反映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纵观这一节课,我只是在黑板上示范性的做了三个图,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本学期学校来了位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新鲜的血液使物理学科有了生机和活力 。刘秀燕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奉献的精神、刻苦钻研的意志,且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学生非常喜欢她。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上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从她的课堂可以看出,在以下方面还要引起注意。
一、要注意组织教学。
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孩子们都认真听了、仔细动手做了,他们才知道了、明白了。好多的新老师课堂,特别的低年级课堂,老师在讲老师的`,学生在做自己的,最后教学效果不好。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师的课堂不吸引学生,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够好,其次是没有学生喜爱的表扬、奖励。二是老师的组织教学的方法不对,如老师说“都坐好了”、“都坐好了”…… 如果老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女同学坐得真好”、“这一小组个个都很精神”、“看谁坐得最好”…… 你会有新的发现。
二、要善于读课标,读教师用书。
每一次课,首先是读教师用书,如果教师用书没读,是不敢上课的。因为你不会知道这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可我们新老师有些时候上课就没有读教师用书,导致教学上走了弯路,课堂效率不高。
三、要善于利用网上的资源,制作适合课堂上使用的微视频,促进教学。
物理课的每一节课网上都有很多通俗易懂的教学小短片只要教师下载,然后把其制作成胆小而精炼的微视频,课堂上放给学生看,那些学生不懂的地方,会借助视频认清;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反复观看会理解;有的时候真的比老师肝长气短的讲述要好的多。可我听了几个教师的课,老师都没用。
四、要善于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很重要,只有读懂了学生,才知道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问题对于学生难吗?我不能代替学生等等。即只有读懂了学生,你的教法才会更灵活,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经常的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或者问问同学:你为什么这么写,我想就不会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处于主动地位。
五、特别要注意生生互动。
1.《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光学部分的要求是只要通过实验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能利用实验仪器进行演示, 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即可。这样的要求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2. 常州市中考近几年对毕业生的物理学习能力的考查方面, 也充分考虑了上述要求。
3. 由于地处边缘, 本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
要实施素质教育,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首要问题, 而让学生能学、会学、坚持学等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合理降低教学难度、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等都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宝贵经验。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光的折射定义,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基本概念, 能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 通过“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3.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光的折射定律的探究、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探究光的折射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资源
光的反射折射演示仪、玻璃砖、课堂学习记录单等。
五、教学预设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两种光现象,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种新的光现象。大家一起关注你们面前的一杯水, 水里面有一根筷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筷子好像被折断了一样。
师: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光的折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仪器, 我们一起观察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一种介质中的情形。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几根光线啊?
生:三根。
师:是的, 下面我们来画一下这个光路图。 (见右图)
师:其中有一部分光在玻璃的表面发生了反射, 它是从空气中来到空气中去, OB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反射光线,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了, 今天暂时不研究。下面我们看玻璃中的这一条光线, 你观察到它还沿着原来AO的方向吗?
生:没有。
师:我们把这一条光线称为折射光线。
教师接着结合黑板上的光路图, 介绍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概念。
师:像这样,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师:问,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调“斜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光垂直射入玻璃时的情景,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师:对, 这时虽然也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一种介质, 但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这种现象我们不称为光的折射现象。不过我们等一会就要用到这个现象。
师: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如彩虹的形成, 傍晚的落日, 我们刚刚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那么光的折射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要探究一下。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
(1)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 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如何?
(2) 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 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如何?
(3) 反复转动入射光线, 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4)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呢?你打算如何做?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 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如何?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设计表格。
生:交流合作分析数据, 回答第一个问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我们紧接着来研究入第射二角个α/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 因为要求光从玻璃折射角γ/°中斜射入空气中, 要想在玻璃中放一个光源似乎有点困难, 现在我们就要用到刚刚光垂直射入玻璃中的情景了。 (这时可以回顾前面光垂直射入玻璃中的情景, 让学生立即学以致用。)
师:请大家把光源转到玻璃砖的圆形面一边, 打开光源入射光线这时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 其实是垂直圆的切线方向入射, 射到玻璃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那么这时玻璃中的这根光线就可以看做是玻璃中的一根入射光线, 折射角γ/°斜射到空气中来。下面我们像刚刚一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设计表格:
生:交流合作分析数据, 回答第一个问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 下面我们研究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亲自做做,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当入射光线从左边入射时, 折射光线从法线的右边出来;当入射光线从右边入射时, 折射光线从法线的左边出来。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最后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做一做, 这里我提醒一下, 大家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是怎样做的。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师:请同学来演示说明, 并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
小组展示。
师:请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当白纸向后翻转时, 白纸上观察不到折射光线。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很好, 我们以上研究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和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 而光从空气中斜射如水中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同理可得来推论。
师:我们下面一起来总结一下, 并且和光的反射定律进行对比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 共同交流, 讨论总结。
师:下面我们就用光的折射定律来作一下光路图。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首先画出法线, 然后把入射光线用虚线延长作为辅助线, 再根据光的折射定律,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如水中时, 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所以要把折射光线画在法线和辅助线之间。
学生练习。
师:先画好的同学思考下列问题: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一块方形玻璃砖中时, 其光路图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肯定会发生很多错误, 先让学生自己画, 然后通过实验亲自观察, 眼见为实, 学生一看就知道应该怎么画。学生因这种惊奇地发现而感到愉悦, 学习热情高涨。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学到这里我们基本上认清了光的折射规律, 现在你能解释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放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好像被折断了一样呢?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 回答, 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用光路图解释, 教师出示光路图, 由学生来解释, 学会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最后回答一开始的问题, 前后呼应, 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的主线就是解决光的折射问题。
六、作业设计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完成学案。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要让练习真正发挥作用, 不要成为学生的负担。练习基本上是在课上完成, 学生回家不需要做笔头作业。
七、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练习题】推荐阅读:
光的反射折射复习教案09-23
《潜伏》所折射的生活哲学06-13
时态练习题09-30
Word操作练习题大全(学生练习)10-19
离骚同步练习题05-28
语序排列练习题05-29
俄语初级练习题06-04
三级秘书练习题06-07
公文格式练习题06-07
自考写作练习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