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游戏大全综述
一、撕纸
游戏规则:请所有同学按我的口令做,大家不可以向我提问。
1、把纸张水平对折折叠、2、把纸张垂直对折折叠、3、撕下折叠过纸张的一个或多个角后继续下一个指令、4、把经过多次折叠和撕角处理的纸张展开,与临近的参与者做对比,看最终展开来的纸张平面的几何形态是否相同或相似并把结果报知主持人以便统计结果来阐述问题。
点评:大家觉的很奇怪,相同或相似的怎么这么少,怎么是五花八门的啊,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首先我的指令肯定不会错吧,我们听的很清楚所以不会听错,然后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按指令执行的,但同样的前提下结果怎会不一样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每个人对指令的理解上了,听到同样的指令,但每个人对同样的指令理解不一样就会出现我们看到的结果。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即便是思维方式绝对相同的也没有;
(2)每个人社会背景不同;(3)每个人文化背景也不同;(4)每个人观念不一样;(5)每个人习惯不同。
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指令畸变事故,引申大一点就是即便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同一个物,亦或是众所公认的真理和公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和评价都不会是一样的。启示:
A 与人沟通或交往时,如果能换位思考问题,能站到对方立场上想问题,则你很容易和对方达成共识;
B 如果双方的感受能使彼此感同身受的话,则沟通是成功的; C 当一件事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话,让事实说话吧; D最重要的启示,一个完美的团队,其灵魂应该是所有成员彼此产生的“默契”感。而默契应该是长期通力合作培养出来的。
二、数字传递 游戏前的准备,讲师:
来,各位轻松一下,各组排成一列,后面向前面的捏下肩膀,1234,2234,3234,4234停。再换个动作敲一敲,双手合掌,要专业一点啊1234,2234,3234,4234好停。向后转!手搭上去,现在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啊!好,来捏一捏,来,1234,2234,3234,4234,停;换个姿势,敲一敲1234,2234,3234,4234。好,停!转过来,看着我。游戏规则:
(1)这个游戏纪律非常严格也非常重要,我现在宣布纪律:从现在开始,每个人不可以讲话。一有人讲话,所在组游戏即告失败。等我把游戏规则说完以后会给大家讨论及提问时间。
2(2)先每组选派每组一名组员出来担任监督员,监督员出列;你们的任务是监督其他小组游戏时是否违规,游戏中一旦有人违规要立即大声向我汇报,如不举报被我发现,将扣除你所在小组分数。(讲师分派监督员到非自己小组的任一组)游戏内容:
(1)我给队列最后一位同学一个数字,通过按摩中的仅有两个动作“捏”与“敲”传递给前一个人,从而传递到队列的第一个人,传递中不可发出任何声音,不可以回头,否则视为游戏失失败。观察员注意:各组数字传到哪,你必须跟到哪。各组传递结束后,举手示意,观察员3秒内递上纸如笔,答案写在观察员的纸上。观察员得到答案后站在原地不动。游戏时间3分钟。时间到后,我会宣布立即停止。注意此时仍不可讲话,我会请观察员向大家报告你们各组的答案。(2)好,现在给4分钟给各个小组准备讨论如何传递到位。(3)讨论时间,请各就各位,观察员带好纸笔到位。游戏开始了,请严格遵守纪律,不可以再讲话。
讲师:请各组队列最后一位上讲台来看数字,第1次数字“0”;(成功的组计5分)
等队列最后一位回位后,讲师宣布计时开始。第一次游戏结束后让大家总结没有成功的原因(代表发言),下一次游戏前给2分钟再讨论如何完成游戏。
第2次的数字是“900”。游戏结束后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下一次游戏前给1分钟时间讨论如何完成下一次游戏.(成功的组计8分)第3次的数字是:0.03.(成功的组计10分)点评:
3(1)“0”,不成功,说明大家考虑得还不够周全,事先没想到有0,说明计划的周密性不够;
(2)“900”控制力不够。控制力,你如果发现前面的人传错了,你们小组有没有什么纠正措施。如果后面的人看到前面的人传错了,则赶紧捏一下。说明出现了紧急情况。所以,需要一个纠错机制。在制定计划时,常常会忽略纠错机制。事中控制,后面的人发现前面的传错了,则要发出紧急控制措施。
(3)计划力,执行力和控制力其实是紧密相关的。事前的防范机制,活动开始的时候,计划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事前和事中的控制都很重要。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工作建立在运气之上,如果你手下有悟性很高的员工,那是你的福气,如果没有,那也是很正常的。
(4)计划力四个特性:①周密性,不但有阿拉伯数字1——9,而且还要考虑到0的情况。②预见性,事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控制需要预见性。如果在传的过程中出错了,在纠正的时候,则应该直接从出错的地方进行纠正,而不是从最后面的第一人那里开始重新传。③简单性,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要太过于复杂。④可行性。要考虑到在实际的执行中,怎么样才能避免一些困扰。在这个活动中,头尾两个人最重要。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各组在讨论时是否有人来领导你这个小组?执行的标准是否一致。为什么别人可以领导,而你却不行?
三、画图游戏 规则:
(1)由一个学员代表教大家如果完成图示。
(2)第1次描述时,台下学员只允许听,不许提问。——单向沟通
4(3)第2次描述时,学员可以发问。——双向沟通
(4)其他同学按描述完成画图,第1次描述结束后,请自认为画对的人数举手。第2次描述结束后,再请自认为画对的人举手。游戏说明的道理:
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有效,双向沟通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对听者而言:
1)自认为自己来做会做的更好——单向沟通时,听的比说的着急。2)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做对了的人,比实际做对了的人多 3)想当然——没有提问,就认为是(可根据学员出现的问题举例)4)仅对对方提要求,不反求诸己——同样情况下,为什么有人做对了,有人做错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作对了的人?!5)不善于从别人的提问中接收信息 ——对说者而言: 1)要注意听众的兴趣所在
2)要对所表达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与了解 3)存在信息遗漏现象,要有很强的沟通表达技巧 4)要先描述整体概念,然后逻辑清晰地讲解
为了宣传心理知识,引导健康人生,提高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为配合我校第八节心理文化节DV大赛的开展,我院组织部分同学参加心理营地的培训活动,并将活动全程拍摄下来刻制成DV,以便作为以后培训的借鉴材料。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是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现今开展以下团体心理励志游戏项目: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游戏规则:7或8个人一组(通过分发扑克牌随机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出自己的组长,然后顺时针依次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家乡、性格、爱好),最后由组长来总结发言并介绍自己小组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看哪个小组组长介绍得生动有特色,能让大家都记住他们的组员)
游戏意义:让大家对彼此有一份最基本的了解。
二、“找零钱”
游戏规则: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游戏意义:让大家都了解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懂得互相尊重和珍惜。
三、“大风吹,吹大风”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内开始喊口令:“大风吹,吹大风,吹穿白色衣服的……”,其他同学围着主持人转动,一旦听到吹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就得立马反应过来,然后进行位置互换。(重复或者站错的都将受到惩罚,要当场表演节目)游戏意义:一是考验同学们的反应能力,二是考查换位双方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四、“情有千千结”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主持人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主持人会叫停,大家都得停止运 6 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考察部分同学具有的组织领导能力。
五、“传递呼啦圈”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主持人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圈内放入一个呼啦圈,由主持人宣布开始计时,看两个小组顺时针传递速度的快慢,一般记为三圈一轮且中途不允许把手放开。(快的一组即为胜者,落后的依旧要给予惩罚)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六、“有错你就说”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并排站成两列,用手搭前者的后肩。用数字代替方向(如1代表向左,2代表向右,3代表向前,4代表向后),由主持人喊口令并监督队伍行进情况,犯错的同学需主动举手示意,并大声对组员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游戏意义:考察大家的方位辨别能力,与此同时让大家敢于面对错误并及时承认错误。
七、“生死与共”
游戏规则:主持人挑选6对选手(1男1女为1对,男强壮,女瘦小),助手在每对选手面前的地上铺开1大张报纸。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告知最后从报纸上站不住的一对选手即为第一,并与助手示范一次。各对选手站到报纸上,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助 7 手把进入第二轮的各对选手面前的报纸对折一半,选手站上去,主持人计时,数10下,坚持不住者淘汰,如此循环,知道胜者决出。游戏意义:让大家知道,在困难面前要懂得互相支持、互帮互助的道理。
八、“寻找支点”
游戏规则:现场所有同学分为若干队小组(两个人互相手搭着肩),由两个人出来互相追赶,逃跑的一方需迅速地找到一组组合,并迅速用双手搭在对方肩上,然后该小组另外一名成员需要迅速离开以躲避追捕人的抓捕,同样需要找到另外一个栖身之所。(被抓者视为失败者,需要受到一定的惩罚,需要表演节目)
游戏意义:人是需要帮助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个单独地生存下去。
九、“信任之旅”
游戏规则:需要任意两人组合,分多个小组,两两竞赛,其中一名同学需要遮住眼睛,然后另一个同学要在遮挡前交代他们之间无声的沟通方式,然后开始上路,转弯或者上下楼,在相同路段,看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将是最终的胜者。
游戏意义:考察双方的交流沟通能力,让大家懂得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十、压轴大戏——“信任背摔”
游戏规则:需要一定高度的桌子和椅子,以及一条尼龙绳。由10名男生负责两两对接,形成一张手网。一名学生要绑住自己的双手,然后站到高处,背向手网。主持人和组成手网的同学开始为其呐喊助威,准备好后由高处的同学往后倾倒。身体在倾倒过程中出现弯曲的则视为失败,笔直者视为成功。考虑到该游戏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作为主 8 持人需多次并重点强调一些细节。
游戏意义:人与人要相互信任,要互相理解和支持对方。
十一、游戏总结:
20世纪90年代初, 团体心理辅导传入中国大陆, 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 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培养良好适应习惯的助人过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人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主题教育的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已越来越普遍, 这种形式在充满乐趣的团体活动中, 让大学生们进行体验、分享, 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利用校园中天生存在的团体力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 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二研究现状
从数量上看,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起步晚, 根植于心理学研究这个家底就不够深厚, 因而研究数量较少;从研究领域上看, 其辐射面有限, 对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多扎堆于对正面效果的反复验证上, 因而创新不足;从研究工具上看, 被广泛使用的仍为国外引进的心理量表, 虽在引进过程中经过校订, 但难免缺乏与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时代特征的对接。
1.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 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 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依据团体辅导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 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达到教育团体成员、使成员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已经出现的问题等效果。或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
依据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异质团体与同质团体。其中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困扰, 或者说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 如新生心理适应团体、贫困生自卑团体、缓解抑郁学生情绪团体、学习困难团体、情绪调控训练团体、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学生干部培养团体、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应对突发事件团体、减肥团体等等;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太相同的团体。
依据团体辅导被引入高校的形式, 又可将其分为专业模式和思想政治模式两类。专业模式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织, 通过招募志愿者组成团体, 进行历时1~3个月的团体辅导过程, 包括团体的初创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全程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负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模式, 由辅导员或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咨询公司专业人员,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团体辅导, 从制定团体目标、团体成员组成、实施时间、地点等全程都有辅导员的参与。
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实施
概括起来, 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特点: (1) 感染力强, 影响广泛。多向沟通、多个影响源、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 (2) 效率高、省时省力。 (3) 辅导效果易巩固。 (4) 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群 (团体活动过程即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过程) 。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弥补心理素质教育和个体咨询的缺点, 而且还可解决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的重视, 也得到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3. 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 如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16PF (卡特尔16种因素问卷) 、UPI (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SAS (焦虑自评量表) 、SDS (抑郁自评量表) 等, 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 但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
4.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 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 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 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 (系) 为单位, 根据各院 (系)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 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 这种模式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 效果较好。具体步骤为: (1) 确定对象, 即确定哪些人适合参加本次团体活动。 (2) 制定目标。 (3) 进行方式和活动的设计。设计和创造团体经验以引发成员参与分享。 (4) 思考配合团体活动进行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与材料。 (5) 将设计好的活动先行组成一个试验性小团体试用一次, 并讨论、思考和修正。 (6) 准备每一活动进行的大纲以及必需的材料。 (7) 准备备用活动, 根据团体活动的进展有弹性地调整原先的设计。 (8) 团体活动结束时, 应用问卷或其他方式方法来了解大家对团体的反馈, 以评估活动是否达到团体的目标。 (9) 团体的反馈、自己的检讨以及所记录的资料都应加以保存。
5.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情景性, 因而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能得到长久的保持, 故其所发挥的作用和潜能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
促成大学生正向心理激励方面的研究有:孙时进、范新河和刘伟的《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邢秀茶、王欣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张姝的《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刘琼珍的《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翠红、谢正、陈佐明、刘素贞、代娟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钱晓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李永生、马瑞、张郢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危机干预的研究有:尚云、李辉、高俊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许若兰、王敏的《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白羽、樊富珉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向群英的《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张姝、郝善学的《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的研究》;韦耀阳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三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虽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推广, 从辅导方向上看, 从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从接受辅导的方式来看, 也由治疗团体转向发展性团体, 以发挥团体心理辅导更大的效能;从辅导效果来看, 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于长效影响而不是即时影响, 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今后的研究应围绕创新实证研究、细化研究团体、丰富研究领域、制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需要的研究工具来逐步深入, 以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实现更深更好的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并梳理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 包括介绍团体心理辅导对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工具、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及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并提出今后研究建议及展望, 这将会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进一步发展, 使其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教育形式。
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彼此互动并相互影响。团体不仅能够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如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满足自尊、增强自信和力量感等。团体往往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到了青少年时期,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受同辈团体的影响,团体的作用更大。[2]团体心理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除了兼有一般团体游戏的优点,团体心理游戏还侧重于对学生深层次身心发展的长远促进。
一、团体心理游戏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 适应目前新课改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教学理念的传播,我国也在不断探索真正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过于统一,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只以考试达标成绩为主),没有做到在学生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层面的重视。因此会出现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记忆模仿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因此,将团体心理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使学生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动机,促进了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性与统一性相补充,达到体育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2. 契合体育教学的优势
体育教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决定了团体心理游戏在其中应用的可行性。其他课程的学习多是在室内进行,以静态和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集体性、有目标的交流,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性突出,这些缺点正是体育教学可以发挥的长处和亮点。
从空间和地点上来讲,体育教学有着良好的团体活动优势,户外没有空间上的限制,确保学生们有宽松的活动场地,这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成员间灵活性的搭配合作,是团体心理游戏得以实施的最佳前提条件。
从动态活动上,体育教学一直是强调健身性的课程,其运动性可以缓解学生平时学习的紧张情绪,动态的学习更加活跃身心。
3. 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经历了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心理发展也要面对前所未有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得以适当体现并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引。
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思考人生和自己,对外界的看法往往体现着他们单纯和叛逆的心理。
独立的思考能力使他们不愿被动地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意愿行事,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现会存在不一致。自尊心的提升,让他们对于老师的批评十分敏感。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他们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和建议。喜欢模仿和追求自我。体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注重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当众批评和指责学生,指出问题时态度需诚恳,提供给学生可接受的空间。
团体心理游戏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而设计的,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们在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也活跃了身心,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提升了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加速良好的社会化进程。
二、应用的要点
团体心理游戏的类型多样,丰富多彩。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切实得做好教学任务与团体心理活动的衔接。
1. 注重教师的融入性
首先教师需要对团体心理游戏的内容相当熟悉,掌握做团体游戏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有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信心。
体育老师作为团体活动的领导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还要注意在成员和领导这两种角色中适时地转换,在气氛融洽时适度参与并引导大家向积极的方向去表现。
每次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总结游戏运行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对欠缺和效果不佳的活动要探究其原因、给予修正,从科学的角度探索多样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为更加有效地开展体育游戏教学不懈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延续课堂教学的价值
活动进行过后,对学生的教学不能流于表面的娱乐,体育教师在言语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喜悦快乐的感觉定位在合作、自信等深层实质的方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将所得到的体验延续到其他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人际交往),会将每一堂课的价值激发到最大化。
学校体育功能可呈多元化,并充分发挥多种效益。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地融合多种知识。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某一体育项目的来历、现在的发展状况,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相应体育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了解的过程就是感情培养的过程。还可以将各种简单易学的强身保健知识融入教学中,大家以游戏的方式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体育健身方法,也为全民健身播种力量。有条件的学校可考虑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游戏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发展。
3.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可在适当的范围内,调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标准,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容许他们在统一的过程中存在多样性的一面。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各有特点,开放程度也不一样。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的一句话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做得不好以及灰心丧气的学生也要肯定他积极的一面,善意地鼓励和提出期望。接纳每一个学生的不足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前提。
4. 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
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这对体育老师在应用团体心理游戏时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的相关设施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有效利用,进行相关活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适合本学校基础设施的游戏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利用学校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为学生服务。
注释: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
[2]唐天情.心理游戏在团体咨询中的作用[J].心理世界,2006.1:59.
07应用心理系胡晴菲学号:0707260060
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综述
摘要:目的:对团体干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概述了研究现状,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研究文献进行类属分析。结果:(1)大多数研究者的团体干预方案都是针对某个靶症状(如人际交往问题)的单一型,少有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2)团体干预在应用中的规范性问题仍需值得注意。(3)团体心理干预应用范围的扩大将是未来发展趋势。结论:团体心理干预仍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团体心理干预应用研究分析
1.研究目的20世纪90年代团体干预引入我国以来 ,国内对团体干预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的看法。从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来看,团体心理干预是目前高校心理干预模式中较受欢迎且有效的一种,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作为心理咨询的形式,它与所有的心理咨询理论有关,同时作为特殊背景下的心理咨询,它又与团体发展的理论、人际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对我国应用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探讨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本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
2.研究方法
所谓“团体干预”,它是“团体心理干预”的简称,有四种干预程度不同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训练和团体心理治疗。从对问题解决的深度来划分的话,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治疗四者的程度依次加深。实际上,这四种团体心理干预的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都在团体情境中进行,强调人际交互影响;二是活动方法与技术上有交叉。所以,在团体运用的过程中,这四种模式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很清晰。[ 2 ]
所以在本研究文献检索中会依次检索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团体训练”、以及“团体治疗”的研究文献,并且筛选出四者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文献。
选择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具体在检索输入“团体咨询”,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1979年—2010年。检索结果:有134篇文献中包含“团体咨询”的论文,筛选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22篇文献,同样方法搜索“团体辅导”“团体治疗”“团体训练”,共检索得到51篇文献。
3.团体心理干预在学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3.1单一性的团体干预方案较多
大多数研究者的团体干预方案都是针对某个靶症状(如人际交往问题)的单一型,少有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
3.1.1针对单一性靶症状—人际交往的团体干预方案
王慧,孟婷婷,陈仙(2007)设置A组(实验组)、B组(实验组)和C组(控制组)大学生各8名,进行8次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其中A组邀请2名榜样参与),干预前后分别评估各组大学生的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水平。结果: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A组、B组的大学生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自尊上均有显著变化,在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得分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2007)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一个女生宿舍的6名学生进行了5次为期一个半月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定性分析,得知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3 ]
龚惠香,周笑平(2009)选取大学生13名,采取团体训练,并用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主观评估量表等方法评估效果。结果:团体训练后,所有成员的10个自我评估项目均发生正向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对此训练有满意的评价;16PF次元人格因素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改善 ,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活动。[ 4 ]
陈琴(2008)将人际关系不协调的60名大学新生随机分为控制组(给予为期9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和对照组(仅接受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周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290、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控制组辅导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SAD、PEI得分均低于辅导前,SES高于辅导前,P均<0.05;与对照组辅导后相比,控制组人际关系、焦虑、PEI降低,SES升高,P均<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 5 ]
3.1.2针对单一性靶症状—考试焦虑的团体干预方案
丁正员(2003)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大学断生期末考试前半个月,对13者考生进行三个单元的团体心理擂导,抽导前后采用焦虑白评全表(s六‘)侧脸对比,并时其考试成蜻进行随访。结果表明:团体心理摘导对桩解考前焦虑情绪有明显效果。[ 6 ]
宋志英(2008)设计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并在活动前后用4种量表对团体成员进行了测量结果:结合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我们发现: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考生的考后综合征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接纳程度,恢复正常的学习能力。结论:对今后的团体心理咨询研究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
这类单一性研究还有很多,如针对贫困,自我效能感等。但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性的较少。综合研究国内的文献还表明,团体干预对学生人群的心理问题具有“广谱治疗效果”,即不同治疗取向或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干预,在改善某一靶症状的同时,对存在于团体成员身上的其他心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整合型团体干预方案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一型方案。
3.1.3针对多个靶症状的整合型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实验研究
刘九林、华炜(2008)从扬州某师范院校的学生心理档案里,选出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中,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因子中任2个均分大于2且敌对均分和精神病性均分都小于3的学生,约20人作为备选实验对象。通过结构性面谈征得自愿参与本实验的学生16名,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结论:两种团体干预方案在一些项目上都有一定的长期治疗效果,从维持疗效的因子数目上看,多因子整合型的团体干预方案的长期疗效优于单一型的团体干预方案。[ 8 ]
所以我们将团体心理干预应用与学校教育时,要重视团体干预方案的优化和整合,以最大化团体干预的心理治疗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3.2团体干预在应用中规范性问题仍需值得注意。
团体干预迅速地发展 ,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本文认为以下问题需要在今后团体干预的研究中值得大家思考。
3.2.1在一些文献中,没有详细报告其设计的方案
吕明(2007)通过开展团体活动而进行的心理训练形式。增强班级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风。最后提出运用团体辅导进行班级建设的四条建议。但整篇文献没有任何的对团体心理训练的描述,没有设计方案,没有实施后的结果。[ 9 ]
汪岩、杨冬(2008)在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在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方面的作用时,他们采用自行编制的团体辅导方案,对缺乏自信的14名职业中学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在他
们的文献中的团体辅导方案的描述是这样的:根据对自信的认识及团体成员的状况,我们设计了为期8次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这8次活动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第一次为开始阶段,第二次为发展阶段,第三次至第七次为成熟阶段,最后一次为结束阶段。[ 10 ]
在这个团体方案设计中,简单得描述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没有详细的活动内容,没有活动过程,没有预期成果等等。
3.2.2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出现团体咨询不符合专业规范
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出现团体咨询不符合专业规范 ,有的将团体咨询时间缩短 ,有的团体咨询的成员规模达到200-300人等。
研究生(2008)姜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他的团体干预方案是这样描述的:
团体心理干预开放式现场研究方案:
时间: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
结构:干预模式的结构为“V’,字型,形式为开放式,即参加学生不确定可以自由来去。人数:200一300人
内容:
第一节、相识(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二节、感恩的心(情绪释放)
第三节、自我探索(我是谁)
第四节、我的理想和目标
第五节、我的未来不是梦[ 11 ]
邢静楠(2007)利用短程辅导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时,他运用封闭式短程辅导的方法,以18名大一贫困学生为小组,进行了一整天连续八小时的心理和行为训练。[ 12 ]
还有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团体咨询的领导者资质和专业培训问题。这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要重视团体咨询的专业性问题。
3.3团体干预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
朱唤清、邓云龙(2007)在他们的文献“团体咨询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到团体咨询具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通过在和谐安全的团体中交往 ,学生更容易获得情感的支持 ,发现共同性 ,被人接纳和肯定 ,尝试到了积极的体验 ,纠正了发展中不良的行为 ,在团体中重建了理性的认知 ,重塑了信心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都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13 ]
田华丽(2007)在他的文献“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到,团体咨询的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团体咨询的高效性一般说来, 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都是相似的。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具有明显可以分类的相似性;来到大学后面临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方法的改变、角色自我认同和角色期待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相似的。因此, 成长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也是类似的。而且, 在学校内, 学生本来就是以群体为单位活动的, 他们也更重视和认同同龄群体的肯定与欣赏。团体咨询活动将把面临同样心理困惑和成长要求的学生组织起来,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彼此感受的交流他们会分享成长的喜悦。例如, 可将有增强自信愿望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团体, 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和支持性的环境, 让他们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长处与短处, 如何夸奖别人;通过讨论让他们重新体验自我、接纳自我, 激发出新的能量和才华, 从而增强自信。所以, 团体咨询可以使多个有共同目标的求助者同时得到帮助, 这既节省了咨询人员的人力和精力, 也可以缓解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而且这种活动方式解除了对心理咨询有误解的学生的顾虑, 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二)团体咨询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各种有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 以消除其心理障碍, 矫正其行为, 改善其适应能力, 使其心理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工作的重点是有困扰和问题的学生, 再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高校, 真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 大部分的学生是在适应和个人发展中遇到心理困扰, 如学习适应, 人际交往, 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在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与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 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压力, 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团体咨询活动的组织方式和适用面非常广泛,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类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和团队活动中都可以应用, 成为协助大学生个人潜能发展、自我教育的主要方法。[ 14 ]
张慧英、刘 丽、张绣蕊(2007)指出“团体组辅导效果优于课堂讲授组”。他们的研究还发现, 在择业效能总分、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方面, 团体辅导模式效果较好, 可能的原因是: 首先, 团体辅导每人占有的教学资源较多,34人1名教师, 有能够移动的椅子而便于交流的活动场地, 而课堂讲授组100多人1名教师, 座位固定不利于分组讨论;其次,团体辅导凝聚力强,成员每次按时积极参加辅导,而课堂讲授同学及师生关系较松散, 到课率及投入程度均差于团体组;第三, 团体辅导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多, 成员之间能够形成相互信任、理解、温馨、和谐的气氛,团体成员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 使辅导内容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从而提高了辅导的效果;最后, 团体辅导的方法使每个成员有机会亲身体验职业决策的整个过程及具体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身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最大。而课堂讲授只停留在认知的改变上, 效果自然较差。
从团体干预在学校中应用实例不难看出,团体干预确实有起独特之处,有优于课堂教授的地方。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团体干预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技术是引自于外国,但同样可以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既可以用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同时也用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以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所以团体心理干预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 1 ]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6.[ 2 ]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 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0(6)
[ 3 ]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J].梧州学院学报,2007(17)
[ 4 ] 龚惠香.周笑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
[ 5 ]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
[ 6 ] 丁正员.江西财经职业学院[J].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03(9)
[ 7 ] 宋志英.团体心理咨询干预考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中国校医,2008(12)
[ 8 ] 刘九林.华炜.整合型团体干预方案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
[ 9 ] 吕明.论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 10 ] 汪岩.杨冬.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 11 ]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J],2008(4)
[ 12 ] 邢静楠.短程团体辅导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职业圈,2007(3)
[ 13 ] 朱唤清.邓云龙.团体咨询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2)
[ 14 ]田华丽.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
一、握手活动
目的:提高人际主动性,认识更多新朋友 操作:
1、所有人围成一圈。
2、指导老师说“开始”后,所有人开始找不认识的人握手,同时向对方介绍自己,然后听取对方的介绍。
3、男生尽量先找女生,认识完一个新朋友,迅速转向下一个,限时3分钟。
4、时间到后,看谁握手的次数、认识的人最多(即,都和哪些人握了手)。
分享:请大家谈谈体会,并且把自己刚才认识的人介绍给大家。(现场可能有人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位置,或有人全场活动,可请他们分享感受。)
二、无家可归
目的:增强新生的互动与了解,尤其体验到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性,培养新生的团队意识。
操作:
1、请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指导老师站在中间。听到“开始”指令后,大家拉着手逆时针跑起来。
2、指导老师说:“马兰花儿开”,同学问:“开几瓣?”,.3、老师答:“开n瓣!”(n可以是随意的数字),所有同学立即 自动组成一个正好有n个人的小组。
4、在任何小组之外,变的“无家可归”的同学表演节目(比如可以用屁股在空中写字)。活动可重复进行,变换N数字的大小,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无家可归时的感受。
成长:活动结束后请同学谈体会,分别找无家可归次数最多的同学和总能顺利找到组织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启发同学认识到在人际互动中要积极主动,不能只是消极被动的等待;同时启发同学认识到集体归属的重要性。
三、滚雪球
目的:认识团队中每一个人,体验在人际交往中关注和倾听的重要性。
操作:
1、通过“马兰开花”的形式给同学分组,剩余的无家可归的人可以分散到各组里。
2、小组成员站成一个圆,逆时针方向开始“滚雪球”式介绍。第一人介绍自己的籍贯、宿舍、性格特点、姓名(比如:“我是来自xx地方的xx宿舍的xx的xxx”,性格特点以一两个词来简要概括即可);第二个人重复介绍一下第一人的情况,再介绍自己;第三人重复介绍前两人,再介绍自己;依此类推,最后一人需复述所有人的情况,最后介绍自己。
3、每个小组推举一名成员把本小组的成员介绍给大家。分组可不断变换,交叉认识。成长:大家在欢快的气氛中通过不断强化,尽快熟悉彼此。最后指导老师引导大家谈谈活动体会,看哪位同学通过活动准确记住的同伴信息最多。
四、我们的家
目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甄别团队领导者 操作:
1、所有成员围成圈儿,从1到n报数,“1 2 3„„n”“1 2 3„„n”,„„ 每人记住自己的报数。
2、寻找和自己报数一样的人组成小组,比如所有的1成为一组,所有的2成为一组。每小组可以有6—8人,n数字的大小可依此来定。
3、每个小组组成了自己的“家”。用15分钟时间每个小组对自己的“家”进行建设,内容包括:给“家”起名、确定口号和“家”歌、每个成员用躯体语言(也可伴以语言补充)表现自己在“家”中的角色或分工。
4、各小组分头准备,时间到后每小组现场展示。
5、分享体会和经验。
成长: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进行观察,选拔团队的领导者,为培养选拔学生干部提供一手资料。
五、成长的历程(“蛋和鸡”)
目的: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挫折和成长,对于即将面临的大学生活做好适应准备。操作:
1、介绍游戏规则,用肢体语言代表小鸡成长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蛋——刚出壳的小鸡——单腿鸡——鸡”四个阶段(蹲着是鸡蛋、半蹲并双手达成塔尖状的是小鸡,单腿直立的是半成年鸡或叫单腿鸡,双腿直立的是成年鸡。为了使大家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可以请出四名同学示范)。
2、所有同学抱膝蹲下围成一圈,做“蛋”状,用剪子包袱锤两两对决,胜利的成长一级,失败的后退一级(如小鸡赢了就长成了半成年鸡,输了就退回到鸡蛋;鸡蛋输了还是鸡蛋)。长成成年鸡后退到边上观看别人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根据其他人肢体语言表现的成长状态,寻找和自己同一阶段的进行剪子包袱锤两两对决,胜利的成长,失败的后退。
3、等场上变成“鸡”的同学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喊停,请一直在蛋的状态和变成单腿鸡以后又打回蛋的,以及最终变成鸡的三类同学代表谈谈体会。
分享: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挫折也有反复;只要肯坚持和努力,都会有收获并不断成长;„„„„
1.进行“桃花朵朵开”游戏
内容:社员们组成一个大圈走动,由老师在中间喊:“桃花桃花朵朵开”。社员们喊:“桃花桃花几朵开”。紧接着老师说一个数字,大 4 家就要以这个数字的人数抱成一团,落单的人需要接受大家的一个小“惩罚”。
活动反馈:该游戏是个热身游戏。主要目的是先使活动气氛变得活泼起来。进行小范围的活动也是身体暖和起来,方便进行下面活动,整个活动社员参与积极,活动氛围良好。
2.确定“社员名单”
内容:将一些不来的人员及新加的人员进行统一编排管理。
活动反馈:确立了“社团人员名单”,为以后的活动人员确立打下了基础。
3.“找朋友”
内容:事先在很多小纸条团中写上数字,会有两个相同的数字,社员们从中随机拿出一个纸团,然后找到跟自己数字一样的另一个人,整个过程中不能说话。找到朋友后,进行三分钟相互认识阶段,彼此介绍自己。
活动反馈:该活动全过程秩序井然,大家都很快找到了与自己数字一样的朋友,“三分钟介绍”进行的活泼生动,该活动方便了社员们之间进行互相了解,方便了以后活动的融洽相处。
4、“圆圈朋友”
内容:把社员们分为两批,其中一批围成一个小圈,另一批围成一个大圈,大圈把小圈包在其中,小圈的社员面向大圈的社员,待老师说“开始”,小圈的同学顺时针走动,大圈的同学逆时针走动,当听到老师说“停”时,每个小圈的同学都会面对一个大圈的同学,然后进行一分钟简短的交流。
活动反馈:该活动进行了5组,使社员们进一步了解同社团的同学,本次活动课主要仍是使社员们进行相互了解,使社员的关系更加融洽,彼此之间更加了解。
一、活动目的
1.在游戏中通过展示自己“走过去”的形象,提升自信。
2.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具有个性的自我形象。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事先准备一些球、花、书、报等能够表现生活、学习、运动等场景的实物。背景音乐的CD。
四、活动场地
以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游戏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面对大家,从10米外“走过来”;
2.在“走过来”时,可以运用各种道具,但不允许重复别人的表现方式;
3.所以学生都走完后,评选出“最自信”、“最热情”、“最幽默”、“最佳创意”、“最具活力”、“最佳搭档”等奖项;
4.集体交流,分享感受。
六、注意事项
1.开始要做好引导工作,给5—10分钟的创意设计与准备时间,鼓励每个人投入活动,特别对内向、自卑、胆小的学生,既要激励又要尊重,让其放下包袱,投入体验。
2.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因紧张而怯场甚至拒绝参与,可以允许两人、三人一起组合“走过来”,甚至提供面具。
3.为了营造现场气氛,可以播放背景音乐,事先多准备一些道具供学生选择用,当学生“走过来”时全体可以鼓掌激励。在评选“最佳奖”时注意评选比例,以激励为目的。
第4章 规则的意义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2.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3.让学生们认识并澄清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学会珍爱生命。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30分钟。
三、活动道具
阅读材料每人一份、纸、笔若干。
四、活动场地
以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将班级同学分为6组,每组8人左右;
2.发给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阅读材料,读完材料后,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3.每个人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记录员记录,最后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阅读材料
有一个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道,原来的铁轨不用了,新的路轨建好并通车了。在新修建的路旁,树了一块牌子,上写“严禁在此轨道玩耍”。有几个学生放学后来到了这里,有一个学生看到牌子的警告语后,他就跑到了原来的旧轨道上去玩,而其他三个学生虽然看到那块牌子,但他们不理会,仍旧跑到新修建的轨道上去玩。这时突然一辆火车疾驰而来,速度太快,学位们已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假定这两个岔道口中间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既可以沿着新的轨道也可以沿着原来的旧轨道开。
(1)如果你是控制员,你会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是原来的旧轨道还是新的轨道?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2)如果你是下面那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之一,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3)如果你是上面那个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调到哪个方向?为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六、注意事项
1.这个选择游戏看起来有点残忍,在活动中,有许多学生或许会逃避选择,这一点希望主持人有一个心理准备,有的学生会说在火车来临之前让学生们走开,或者说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这实际上是逃避对问题的回答。
2.主持人在主导游戏讨论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争鸣,主持人也可以和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辨析。在活动中,主持人应该尊重学生各自的选择。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仅仅凭自己的经验而轻易判断对错,特别是当假定自己是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时,许多学生都希望自己不死,这不能说是学生自私,而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第5章 寻宝记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合理分工、积极配合、发挥特长,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每组一份“寻宝清单”、一个塑料大托盘。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相结合。
五、活动程序
1.主持人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8人组,推荐一名组长,领取塑料托盘一只;
2.要求在10分钟内找到下列物品,放在托盘里交给主持人验收;
3.各组派一位同学介绍最精彩的寻找过程,时间2分钟;
4.评出“优胜寻宝队”。
一把雨伞一支钢笔一块手表
一块鹅卵石一把牙刷一颗图钉
一把剪刀一根白发一片树叶
一条皮带一份学校的介绍一把小刀
校长或副校长签名一枚五分的硬币一只苹果或香蕉
一包餐巾纸一枚纽扣一只发卡
一枚缝衣针一根鞋带一顶帽子
一张现小组成员的合影一本《读者》杂志一只乒乓球
六、注意事项
1.要尽可能鼓励小组成员获取“寻宝清单”上的物品,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适当延长。
2.要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是否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
台湾成功大学李坤崇教授在综合实践活动全国年会的研讨会上曾多次采用了“爱的鼓励”、“人体拷贝”等团体游戏的活动来激发与会者的参与激情和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也常常采用团体心理游戏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有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上合理采用团体心理游戏解决一些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很有探究价值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经历由一门课程或学科向整个学校教育全面渗透的转变。从开始的面向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逐步转向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团体辅导, 从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步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辅导。倡导以人为本, 以班级为核心,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特质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相吻合的。
执教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过程中不同的课型、学生在分组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 恰当地运用一些团体心理健康游戏来帮助教学的有效开展, 达到教学目的。团体心理游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 并不是所有的团体心理游戏都适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采用。因此恰当地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团体心理游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具体操作的案例, 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 个性名片
一、活动目的:
1.把自己最想与他人交流的个人信息简明地公布出来, 学会推荐自己。
2.通过“个性名片”的交流, 学生可以了解他人, 尽快彼此熟悉。
二、适合学段:
初一、高一等学生还比较陌生的阶段。
三、适合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开题之前的引导课。
四、活动时间:
20~30分钟。
五、活动用具:
卡片纸、彩色笔。
六、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
七、活动过程:
1.要求学生在5~10分钟的时间内用彩色笔为自己设计一张“个性名片”。
2.“个性名片”设计要求:
(1) 不少于5条个人信息。
(2) 除了文字, 可以采用图形等其他形式表示。
3.小组交流, 集体分享。
八、指导要点:
1.适当的提示名片中出现的信息应该包括的内容。
(1) 姓名、昵称、网名、外号等。
(2) 特长、爱好、兴趣、嗜好等。
(3) 理想、目标、经历、志向等。
(4) 对自己的描述、性格、体型、外貌、身高、体重等。
2.发现较有特色的设计要重点关注, 及时肯定, 发挥其示范作用。
九、学生感言:
1.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去介绍自己, 以前也没有关注我自己有什么样的特点, 通过这次活动开始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2.这个游戏很有意思,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刚进初一, 来自不同的学校, 通过这个游戏我很快就了解了我们班上一些同学的特点, 也把自己介绍给了大家, 我很高兴。
十、活动点评:
刚刚进入学校的新生, 来自不同的学校, 相互之间还比较陌生, 这个时候直接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往往会出现同学之间不了解, 产生沟通上的困难, 影响到活动的开展, 采用“个性名片”这个团体游戏, 可以比较顺利的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提高学生相互了解的程度, 为后面的活动开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案例二 爱的鼓励
一、活动目的: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二、适合学段:
各个学段均适合。
三、适合课型:
适合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各种课型。
四、活动时间:
3~5分钟。
五、活动过程: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通过变换鼓掌的节奏达到活跃气氛, 产生“破冰”效果。
六、指导要点:
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参与状态, 教师要先有足够的教学激情, 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七、学生感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们最喜欢上的课之一, 每次大家都很积极参与活动, 不会睡大觉了。
八、活动点评:
关注到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有效的激励方式, 是这个小游戏被经常运用的主要原因。同类型的活动还有“大雨点、小雨点”等。
案例三 我说你画
一、活动目的:
1.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全局思维、清晰表达、准确回应。
2.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找到失败原因, 主动承担责任。
3.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 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澄清确定等。
二、适合学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学段均适合。
三、适合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开题以后的过程指导课。
四、活动时间:
10~15分钟。
五、活动道具:
课前准备好的样图一和样图二。
六、活动过程:
1.要求一位同学上台担任“传达者”, 其他同学成为“倾听者”, “传达者”看了样图一后下达画图指令, “倾听者”根据画图指令画图, 不能提问, 画完后“倾听者”展示自己画的图案和样图一进行比较, 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把图片改成样图二后重复第一次的活动, 只修改一个规则, 这一次“倾听者”可以向“传达者”不断提问, 修改自己的图画。画完后同样比照样图二, 说出自己的感受。
七、指导要点:
指导教师要求“传达者”和“倾听者”都要交流感受, 体会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的重要性, 同时, 也让学生尝试多个角度寻找出错原因, 也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八、学生感言:
1.一开始, 我以为这个游戏很简单, 作为“传达者”我自认为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没想到有很多同学画出来的图形和我的描述相差很大, 看来与人沟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2.我是一名“倾听者”, 第一次画出来的图形和实际的图差了好远, 第二次就好多了, 看来要做好做对一件事情, 是需要并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
九、活动点评:
分组完成以后,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有的小组往往出现意见分歧, 有的同学总是喜欢以自己的喜好为主, 忽略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这个游戏, 同学们可以很好地反思在一个集体里面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案例四 风雨同行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 学生能够体会到接纳别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
2.学生通过体验团队合作, 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
二、适合学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学段均适合。
三、适合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分组课、方案制订指导课。
四、活动时间:
5~10分钟。
五、活动道具:
每小组准备篮球1个 (其他球类也可) 、眼罩1个、短绳4根、水桶、椅子等。
六、活动过程:
1.按7人分为1组, 其中两人扮演“盲人”、两个扮演“无脚人”、两人扮演“无手人”、1人扮演“哑巴”。
2.分配完角色后, 要求各个角色进行装扮 (盲人带上眼罩, 无手人和无脚人绑上手和脚) 。
3.在规定的行走路线上安置障碍物 (水桶、椅子等) 。
4.要求各组参与的同学一起配合沿着规定的路线, 绕过障碍, 达到终点, 用时少的小组获胜。
5.各组交流感受。
七、指导要点:
关注配合默契的小组和完成较差的小组, 提示学生思考分析这个活动的重点环节, 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
八、学生感言:
1.这个游戏让我理解了一个团队要很好的完成任务必须大家齐心协力才行。
2.原来残疾人活得这么辛苦, 我们以后要更加关爱社会上的残疾人。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发挥自己的长处, 吸纳别人的优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团队活动。
九、活动点评:
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需要通过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案例五 最佳配图
一、活动目的:
1.学生通过活动, 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意见, 同时完善自己。
2.学生通过活动明白许多事情的答案是多样的, 只是出发点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二、适合学段: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学段均适合。
三、适合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开题、选题课、展示准备课。
四、活动时间:
10~20分钟。
五、活动道具:
印发最佳配图每人一张 (如下图) 。
六、活动过程:
1.指导教师将“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 每人一张。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在两分钟内将10个图案进行两两配对。
3.各小组同学说出自己的配图理由, 进行交流。
七、指导要点:
通过学生的阐述, 引导学生思考多种组合方式, 从而认知到多方面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好处。
八、学生感言:
1.我很快就把自己的最佳配图弄好了, 对自己的搭配很有信心, 但是, 当其他同学说出他们的搭配的时候, 我觉得他们的想法也很有道理。
2.我在搭配图形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情况, 其实搭配的方法有很多, 而且都是合理的, 所以我认为, 这个游戏没有最佳配图, 它的答案是多样的。
九、活动点评: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目中去思考图形搭配怎样才是合理的, 通过交流以后他们会发现, 其实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意见, 同时完善自己才是这个游戏的重点所在。
【团体心理游戏大全综述】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团体游戏07-26
团体心理辅导小游戏策划书07-19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12-07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沟通05-24
团体心理咨询的功能07-11
压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09-08
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心得体会09-12
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课11-10
浅谈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06-13
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