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精选8篇)

《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 篇1

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在吸收新材料的力量。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是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形成的。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言语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教学评定: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个体化社会:是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学习目标:也叫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学习(狭义):特指人的学习,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个体的经验。学习(广义):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其失常现象可能包括知觉障碍、大脑受伤、轻微大脑功能失常、阅读困难、发展性失语症等。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简答题: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因素,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复习

5、过度学习

6、记忆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意以下问题?

1、发展发散思维

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简述智力技能的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知?

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低耗性标准

4、丰富性标准

5、就高性标准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

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1、教学更注重情感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加涅关于知道学习的基本观点?

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

2、认为教思维方法,知道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培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

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简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方法?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

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

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

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

1、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2、情意领域教学目标

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如何理解学习现象?

1、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

2、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而是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

4、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

5、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知?

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3、重视学习过程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8、强调信息提取

9、提倡发现学习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简述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

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

2、培养良好的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

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到的行为标准

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

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己律为终

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和校外刺激因素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

1、宽大误差

2、光环效应

3、集中趋势

4、逻辑误差

5、对比误差

6、邻近误差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1、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

2、应该是发展学生们的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4、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面向未来性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逻辑序列

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

5、低的错误率简述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

3、效果律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1、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

2、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

3、记忆恢复

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1、正常的对待方式

2、正确的态度

3、积极的评价

4、主动的操作简述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哪些?

1、能力分班或分组

2、跳级

3、留级

4、复式教学

5、程序教学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

1、变通性

2、独创性

3、流畅性简述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简述禀赋优异儿童的教育策略有哪些?

1、加速制教学策略

2、充实制教学策略

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点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了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求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育者不应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简析影响学习测量与评定的教师心理因素?

1、宽大误差(由于教师的心理作用而导致对学生学习夸大的评定)

2、光环效应(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定不适当的受到对这个学生总印象的影响)

3、集中趋势(教师自觉的避免对学生学习进行极端的评定,从而使评分有接近中点的倾向)

4、逻辑误差(教师对学生学习评定由于受学生某某特征之间的相似而给予同样评分的倾向)

5、对比误差(教师对和自己的倾向相反的学生给以较低评价的误差)

6、邻近误差(相对临近的几张试卷给予较一致评分的倾向)

论述题:

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1、合理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如何让运用感知规律来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静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

力?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

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任务

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定出周密的计划

3、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教学中怎样促进知识的理解?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是?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

3、言语的指导

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巩固学生优良行为,有哪些心理原则?

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量或模式化

2、尽量强化这些行为

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的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根据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活动阶段的研究,说明分析智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

1、智力活动的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2、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1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特点3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

《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 篇2

对此,笔者提出了“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亟待转型”的命题。转型,即是型态的转换(变),它内在地包含了正面的、积极的指向,是一种现实型态改造到、进步到、上升到另一种具有比较优势的目标型态。这一命题不是指教师教育科研行为中某单一形态的转变,而是指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外部环境的全方位转换,是教师自身层面(行为方式)与外部层面(支持系统)的全方位改进,是由机械低效型向生态高效型的提升。笔者认为,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核心任务应是营造适应新的教育背景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生态,创造新型的教师教育科研文化。在这种生态文化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能体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实用性、生动性、科学性与具体教育教学相生相成等特征,都应该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科研行为转型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师自身层面转型的内容与目标

一种行为的变化,一种型态的转变,行为主体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自身层面的转型应该包括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态度、动力源泉的转型,科研行为定位的转型,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转型等。

(1)意识、态度、动力源泉的转型。意识率领行动,动力推动行为,态度决定一切。当前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态度、动力源泉的问题症结在于它的被动性和外部性,也就是说,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态度冷漠、动力低下是因为他们把教育科研当作一件被动应付的额外的有点迫不得已的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没有对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没有领略到教育科研工作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成为自己职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就是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态度、动力源泉转型需要努力的方向,变淡薄为浓厚,变冷漠为热情,变外部动力为内部动机,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执行。

(2)行为定位的转型。行为定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行为的方式、轨迹及最终的成效,恰当的行为定位能够引发行为主体最大的投入并获取最佳收益。不少教育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是一种在课堂上、在行动中、在应用中的研究,这种行为应表现出更多的实践性、生成性和校本性特征。如郑金洲认为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表现出了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情景中的独特的天然优势,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定位。笔者认为,在当前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应该定位在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为主要模式,以解决问题、凝炼智慧、实现自我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能够深层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更为丰富、灵活、多元的实践性行为。

(3)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转型。单一、机械的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降低了教师投入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展开,教师需要寻找到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研究方式或成果表达形式,使他们感到科研的亲和力和适切性,能自觉地着力掌握运用。所以此项转型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就是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教育科研工作定位倾向进一步丰富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日志、教学课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历研究、课堂观察、校本课程开发、网络博客、学校发展设计、创意设计、课例研究等研究方式以及专著、相关论文、研究报告、规章制度、教改方案、教材读本、教育案例、教育软件、教具、音像资料等成果表达方式,改变现阶段主要是写论文、做课题的局面。

2.教师外部层面转型的内容与目标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个别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个人的内驱动力来实现的,而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外部动力系统支持的。同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之一的教师教育科研行为,其现状也是由教师自身层面和教师外部层面共同作用导致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框架内,教师外部层面的负面影响力极大地制约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及教师教育科研行为的良性发展。因而在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外部层面的转型与教师自身层面转型同等重要,两者应该同时跟进。教师外部层面的转型应该包括学校发展模式的转型,学校管理和教师文化的转型,教师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行为的转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转型等,也就是能够在高中新课程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指导下为教师教育科研行为创设一个有力的外部支持系统。

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外部层面转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是需要纠正和引导当前一些突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异化问题。

3.转型的核心任务———营造工作生态

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核心任务是营造适应新的教育背景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生态,创造新型的教师教育科研文化。“生态”是指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生态”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外环境(学校的其他工作、学校乃至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系统等)与内环境(结构、程序、关系、形式、内容等要素)之间以及内环境各要素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合规律的、相互支持、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工作系统拥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功能,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产生病态、畸形、生硬、机械、相互牵制的各种消极因子,使系统能够保持足够的活力和张力。也就是说,在这种生态中,一方面,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完全融入了学校整个工作系统中,它不是强加给学校的一种额外负担,而是成为了学校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工作一旦缺失、失范或异化将会直接导致学校系统功能的弱化,同时学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会自觉提供给教育科研工作足够的支持和呼应,因为他们从中能取得不菲的回报。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系统内部已经生成了必需的各种要素,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合理的体制架构,健全的制度设计,灵活的机制创新,丰富的平台载体,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等,各要素各司其职,运转良好,并能形成系统合力。

教师科研行为转型的主要实现路径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重点高中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核心缺失的东西也许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自由,他们缺少自由的时间、空间,自由的研究方式和表达方式,自由的技术和资源,自由的心态,更别说自由的灵性了,所以相应地可以从构筑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的动力系统、时间系统、空间系统、能力系统入手,为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构建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

1.内励外驱唤醒深层教师意识,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大动力

科研动力本质上来源于教师职业意识的觉醒和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这种觉醒,一方面需要依赖于教师自我的内化生发,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激发、感染和熏陶。故而学校领导应深刻理解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树立并践行“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促教”的办学理念,转变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应试导向为全面发展导向,变粗放发展为内涵发展,对教师的管理也从业绩关注转变到人文关怀,有了这种“科研优先”共同价值观的引领和约束,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认同度、自觉性、积极性会日益增强,能逐渐视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育教学新问题、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完善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把重视和实践教育科研内化为自觉的个体行为。

在增强教师科研动力方面,学校还可采取的干预措施有:订立科研契约,明确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底线要求和基本标准;指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围绕“教学研究型”“胜任型”“专家型”“科研型”“德艺双馨”“教育家”这些学校倡导的教师发展取向,让教师的精力、时间、智慧更好地聚焦到发展目标上,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要;榜样示范,树立典型,注意挖掘学校教师典型,开发他们的示范辐射效应,产生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引导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高端层次和高尚境界,生成一种对教育之美、智慧之美、学术之美的向往与追求;机制激励,通过实施科研工作量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使教师从教育科研中获得更多物质和精神层面“实惠”。

2.科学整合深化内涵发展,给教师教育科研更多时间

许多重点高中教师觉得自己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时间,没有时间读书、思考、写作,这实际上是教师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或者说偏见,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质规律缺乏完整、正确认识的表现。本质而言,教育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时间与工作时间是融为一体的,因而教师并不缺研究时间而是缺少研究意识以及将研究与工作有机整合的能力。作为学校来说,首先,要在舆论、机制、文化上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时间观和科研观,积极引领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化,让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时间融合、升华为“教学———研究”时间。其次,要注重教学各环节的内涵挖潜,切实推进减负增效,让教师逐渐减轻升学高压,摆脱题山文海,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原先许多经验性的做法在强制性的“减负增效”行动中暴露了其孱弱、低劣的一面,迫使他们向教育科研寻找出路,“减负增效”多余的时间转换为“教育科研”的时间,并且这两种时间是对立统一的。最后,还可以适度干预,注重在机制和制度上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相对独立、完整带有强制色彩和任务要求的“专门时间”。

3.制度创新完善工作体系,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广阔空间

以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系统中是不起眼的一块“鸡肋”,其自身的地位和体系的建设本就十分薄弱。而事实上,科研行为的常态化、科研氛围的活跃、科研文化的营造需要借助多元化、多样化平台载体的搭建,这就要求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开辟平台、载体,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体系。这个工作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职能机构建设和运作,科研管理制度机制的制订,校本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校报、校刊、网络等教科研交流、展示载体的搭建,“教师发展论坛”等科研培训平台的开辟,科研先进个人(或集体)评比、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等科研活动的常态化开展,科研工作坊、教研组科研带头人制度等科研工作组织形式的创新等。

在此过程中,根据科研工作和科研素养提升的内在规律,特别要注重开发和运作好综合性大平台、大载体,如实施校级课题工作制度,形成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格局;借助重大课题研究的涵养与历练功能;加强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为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舞台,这些措施有助于使教师获得认知、认同、参与教育科研的更广阔空间。

4.培训引领提升科研素养,给教师教育科研行为更强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实际上是与其更为深广的全面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仅仅着眼于提高其教育科研的一般规范与能力,那么其最终的行为将缺少足够的底蕴与张力。校本培训不应仅仅着眼于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校本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丰富性、有效性、互动性。

针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时表现出来的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和成果表达能力欠缺三大软肋,笔者认为这三者的提高一要靠学习,二要靠训练。学校首先应强化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的学习与训练,使其掌握基本要领和规范,并开展匹配的征文、评比、点评、推广等活动,促使教师在不断的运用、写作中最后比较熟练地开展研究、表达成果。其次,学校还可与有关高校联合举办骨干教师教育技艺培训班,使中青年教师普遍接受一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心理学、校本课程开发等课程的相当于教育硕士深度的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包括教育科研、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开发等在内的教育教学技艺水平。最后,学校要鼓励并服务好教师读书,促进教师信息汲取和学术积累,建立起一个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育策略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的开展,中职学校的办学数量和办学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中职学校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职学校的大规模扩招,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都在大幅度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各大高校大学毕业生也开始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转向基层就业职位,进一步加剧了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形式。在上述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如何开展好中职生就业指导教育已经成为许多中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点

1.重点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从中职生的角度来说,若自身能具备一项好的职业技能,其就业会更具有优势。专业技能作为中职生实现职业目标的根本,若中职生想要成功地在社会找到立足之地,并且想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就必须先要具备一技之长,练就一身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本领。

2.重点培养中职生就业意识

由于中职生的年龄普遍较小,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也容易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首先,表现为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常常眼高手低,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知。其次,表现为中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没有认清就业形势。再次,表现在中职生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常常因为攀比而产生嫉妒心理,也常常因为就业受挫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就业失去信心。最后,表现在社会客观因素方面,如一些岗位只招男性,导致女中职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等。

3.重点培养中职生从业素质

经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本文总结出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职毕业生在面對择业、实习、就业的不同阶段时,没有形成正确的从业观念和从业行为,存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许多中职生在岗位实习期间,对待社会、对待工作以及对待同事等方面的态度问题相继显现出来。

4.重点培养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发展方向的规划,主要由自我发展概念、职业兴趣、职业意象以及专业和工作的相关程度等内容组成。由于中职生的自身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大部分中职生的学习还停留于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知识灌输上,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很窄,对新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许多中职生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

二、中职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策略

1.如何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专业实践机会。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建设一个或多个与就业指导教育一致的技能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模拟就业平台,组织中职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或进入企业完成实地工作体验。把就业指导教育落实到位。其次,加强就业指导教育的改革力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职业介绍、性格测试等内容;在方法上,可以采取技能授课、求职技能训练等形式。

2.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就业意识

中职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明白岗位无贵贱之分。其次,要让中职生认清就业形势,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建立广泛就业的创新观念。再者,中职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推销的公关观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善于表现自身的长处,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就业优势。最后,还需要强化中职生的主动就业意识,通过就业信息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进而避免就业的盲目性。

3.如何培养中职生的从业素质

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综合能力的涵义,职业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等。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素质教育让中职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上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同时,组织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工作,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4.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中职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平台,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训与指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以及心理特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其次,中职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创业培训活动,让学生在创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为自身设置合适的职业定位,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进而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技能、就业意识、从业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为重点,只有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不再为就业而感到迷茫,才能使中职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让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找到立足之地,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巢燕.对中职院校开展全程就业指导的探析[J].职业,2012.

[2]白静.如何做好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J].职业,2011.

[3]史志洪.中职生就业创业意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关于江苏省溧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愿景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0.

[4]陈新祥,杨志伟.中职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

[5]王玥.关于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加强职业指导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

《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 篇4

1.局域网的主要特征?

a.局域网是限定区域的网络 b.局域网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c.误码率低 d.局域网的线路是专用的 2.局域网的功能?

a.资源共享 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数据库共享 b.数据传送和电子邮件 c.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d.易于分布处理 3.拓扑结构?

总线型:a.组网费用低b.网络用户扩展灵活c.维护较容易d.扩展性较差e.传输效率低

星形:a容易实现b节点扩展 移动方便c维护容易d网络传输数据快

环形:a适用于IEEE802.5的令牌网b实现简单,投资小c维护困难d传输速率快e维护性差

混合型:a通常是指星型网络与总线型网络这两种网络结构在一个网络中的混合使用 b主要用于较大型的局域网

4.局域网通信协议:NetBUE/NetBIOS IPX/SPX TCP/IP 5.访问方式: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A 令牌环 令牌总线

第二章 1.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a地址学习b转发/过滤决定c避免环路 2.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a存储转发模式b直通式c无碎片式 3.路由器功能

a连接网络b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c网络安全 :网络地址转换和NAT访问控制列表

4.集线器 交换机 路由器的区别?

a工作层不同: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工作在传输层

b集线器(Hub)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c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 :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MAC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不同网络的ID号(即IP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d传统的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 e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墙的服务

5.服务器按外观分类:台式服务器 机架式服务器 机柜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

第四章

VLAN在交换机上的实现方法可分为基于端口划分,基于MAC地址划分,基于协议划分3类 VTP是一种消息协议使用第二层数据帧在一组交换机之间进行VLAN通信

在VTP域里操作的三种模式是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模式,透明模式 一个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设备是一个带有三层路由功能的第二层交换机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对等无线网络,独立无线网络,接入以太网无线网络和无线漫游的无线网络

3.VLAN的优点有哪些?

VLAN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优点:1.广播风暴防范2.安全3.成本降低 4.性能提高 5.提高IT员工效率6.简化项目管理或应用管理7.增加了网络连接的灵活性。7.什么是三层交换?简述它的工作原理并举例说明

三层交换机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器,是一种在性能上侧重于交换,有很强交换能力而价格低廉的路由器。它以ASIC实现IP包的三层交换。

三层交换机非常适应局域网环境,而路由器非常适合应用于广域网中。1.三层交换机同时具备了数据交换和路由转发两种功能,但其主要功能还是数据交换,而路由器仅具有路由转发这一种主要功能。2.使用场所不同:三层主要用于简单的局域网连接,而路由器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它的路由功能更多的体现在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互联上。3.处理数据的方式不同:路由器一般由基于微处理器的软件路由引擎执行数据包交换,而三层通过硬件执行数据包交换。4试阐述VLAN中继协议VTP的工作原理?

VTP域,也称为VLAN管理域,由一个或多个共享VTP域名的相互连接的交换机组成。一台交换机属于并只属于一个VTP域。要使用VTP,就必须为每台交换机指定VTP域名。VTP信息只能在VTP域内保持。在同一管理域中的交换机共享它们的VLAN信息,并且,一个交换机只能参加到一个VTP管理域,不用域中的交换机不能共享VTP信息。第五章

(1)综合布线系统分为 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 和建筑群子系统、。

(2)综合布线系统的三个设计等级是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 和 综合性布线系统。

(4)水平干线子系统用线一般为双绞线,长度一般不超过 90 米。

(7)垂直子系统所使用的介质一般为 光缆、双绞线。((12)信息座要设计在距离地面 30 cm以上,与电源保持 90 cm以上距离。

第六章

1Windows Server 2003共有标准版、企业版、Datacenter版、web版四个版本

2.FTP是文件传输协议,它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式。

3.在Windows Server 2003域内的目录是用来存储用户账户、组、打印机、共享文件夹等对象的。

4.Active Directory集成了安全机制,包括进行登录认证和目录内对象的访问控制。

第七章

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2网络安全从内容上看,包括 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4个方面。

3常用的加密方法有 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单向加密和使用综合加密方法4种。

4以防火墙的软硬件形式分类,防火墙可分为软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芯片级防火墙;以防火墙技术分类,防火墙可分为包过滤防火墙、应用代理型防火墙。

5访问控制包括3个要素,即主体、客体、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的内容包括认证、控制策略实现、安全审计3个方面。

6漏洞是指硬件、软件或策略上存在的安全缺陷。入侵者可利用的漏洞大致分为3类,网络传输和协议的漏洞、系统的漏洞和管理的漏洞。7计算机病毒最流行的定义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隐蔽性、潜伏性、传染性4个特性。

1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有哪些技术特征?

网络安全,泛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技术特征:1.保密性 2.完整性 3.可用性4.可控性 5.不可否认性

2.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网络的系统安全和网络的信息安全。从内容上看,网络安全包括4方面:网络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管理。常用的加密技术?各自有什么特点?

1)对称加密技术2)非对称加密技术3单向加密技术4实用综合加密方法5无线网络加密技术。对称加密:用于加密和解密的密钥是相同的,接收者和发送者使用相同的密钥。

非对称加密:加密与解密的密钥不同,采用公开密钥加密体制。运用一种特殊的数学函数-单向陷门函数,即从一个方向求值是容易的。单向加密,主要用于不想对信息解读或读取,而只需证实信息的正确性,这种加密方式也适用于签名文件。

(3)什么是防火墙?一个好的防火墙应具备哪些功能?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被保护网络与公共网络或其他网络之间并位于被保护网络边界的、对进出被保护网络信息实施“通过/阻断/丢失”控制的硬件;防火墙是位于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访问控制 功能:1强化网络安全策略;2创建一个阻塞点;3有效记录和审计内外网之间的活动;4隔绝内外网络。

(7)什么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邮政期末复习重点答案 篇5

特点:整体性、相关性、目标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2、邮政通信系统由哪三部分构成?其中业务系统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三部分:邮政业务系统、邮政通信网、邮政运行管理系统。

邮政业务系统任务:对邮政经营活动进行讨论,包括对邮政性质、任务、业务种类、资费政策和邮政市场的研究、邮政通信量的分析预测、规章修改、邮政营业。简单而言邮政业务系统要做经办和经营邮政业务两件事。

3、什么叫邮政通信网?什么叫邮区中心局体制? 邮政通信网是由邮政局所及通信设施、各级邮件分拣封发中心和邮政运输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起来的,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遵循统一的运行规则传递邮件的网路系统。邮区中心局体制是以邮区中心局为基本分发单元和网路组织的基本节点,在此基础上组成分层次的邮政网,是用以传递邮件的一种邮政通信组织制度和方式。

4、我国邮政通信网、全国干线邮政通信网、省内邮政通信网和邮区邮政通信网的结构是什么?

邮政通信网:(1)网络结构类型:点对点:,星形,枢纽、轮辐,蛛网式

(2)总体结构:由全国干线网、省内干线网和本地网组成,本地网由本地中心和本地邮路构成

(3)基本结构

全国干线邮政通信网:网状多点辐射结构,全国干线网由1、2级中心局和一级干线邮路组成。

省内邮政通信网:星形结构,省内干线网由省1、2级中心局之间以级1、2级中心局辐射到各本地中心。

邮区邮政通信网:蛛网结构

5、什么叫邮政通信网生产能力?如何提高网的生产能力? 邮政通信网生产能力是指全网在一定通信质量的要求内,所能传递的最大邮件量,它是一种由网的收寄能力、处理能力、运输能力和投递能力组合而成的综合能力。

提高邮政通信网生产能力的措施:(1)提高生产设备的数量、技术水平和利用率;(2)扩大通信局房和生产场地的面积;(3)改善邮政通信生产的环境;(4)提高邮政通信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5)提高邮政运行的管理水平;(6)改善和加强邮政通信生产全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工作

6、简述邮政局所、邮路的含义? 是邮政通信网中的驻点,也是邮件集中与分散的集散地。邮政局所是指全国各地经办和处理邮政业务的部门及其分支机构。

邮路是指在邮政居所之间,邮政居所与车站、机场、转运站、邮件处理中心、报刊社之间,邮区中心局与邮政局所及各邮区中心局之间由自办或委办人员按固定班期规定路线交换邮件(包括机要文件)、报刊的路线。

7、计算题--可靠度的计算。邮政通信网可靠度的数学表达式:

(1)邮政通信网可靠度的计算——串联系统

(2)邮政通信网可靠度的计算——并联系统

(3)邮政通信网可靠度的计算——混合系统 串联网和并联网的混合形式,反复套用公式

例题:课本P42复习思考题第三题

1、邮政运行管理;系统原理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邮政运行管理的含义:对邮政通信系统中的各个邮政企业的运营活动及其邮政通信运行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以达到预期通信目的的一些列管理工作。邮政运行管理系统含义:对邮政通信系统各个邮政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邮政通信运行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以达到预期通信目的一套系统。

2、邮政企业系统优化的目标是什么?

提高通信质量:以时限为重点;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宗旨 提高通信能力:特别是提高邮政运输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相统一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设备、管理、职工素质的有机整合和共同提升

3、邮政通信运行管理系统优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必须进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独立活动和协作配合;

必须力求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必须本国经验与外国经验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

4、邮政运行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有序性、规范性和高效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正确性;可靠性、普遍性和持续性。

1、什么是邮政运行过程?工序的含义是什么? 邮政运行过程是指:从邮政局所及其分支机构收受用户的邮件开始,直到邮件投交用户为止的全过程。工序的含义:工序是指由一个或若干生产人员根据总的生产目的,在同一场地对同样的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生产活动的综合。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

2、简述邮政通信运行过程的两种类型,他们的关系如何? 邮政运行过程包括全过程和局部过程两大类。

(1)全局的:邮政专业产品运行过程。完整的邮政运行过程,即用户交寄邮件开始,到邮件投交给收件人为止的全部运营过程,也称为邮政全程生产过程,是邮政生产过程的主体。(2)局部的:邮政企业产品运行过程。一个企业内完成的整个运行过程的一部分,即局部的生产过程。是邮政生产过程的基础。

二者之间的关系:邮政企业产品运行过程是组织邮政专业产品运行过程的基础; 邮政专业产品运行过程是邮政企业产品运行过程的有机结合。

3、邮政运行过程组织的特性有哪些?

(1)连续性:时间衔接,保证生产连续不间断(2)比例性:各阶段、各工序比例的协调(3)节奏性:从开始到结束均衡的进行

(4)适应性:能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5)经济性 :耗费最少的目标,讲求经济效益

4、合理布局邮政企业生产部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整体性原则:邮政通信网的整体性和全局性(2)综合性原则:多方因素的综合考虑。(3)服务性原则: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4)前瞻性原则:考虑未来业务量的增长情况

5、邮政运行过程组织要以确保通信质量第一的目标,邮政通信质量控制是邮政运行过程组织中的重要内容。

6、掌握邮件处理顺序安排的计算方法 两台设备流水型排序问题及解法:

(1)问题:n个零件在两台设备上加工,它们的工艺顺序相同(2)目标:使完成任务的最大流程时间最短(3)方法:约翰逊法

设ti1和ti2分别是零件i在第一台设备和第二台设备上的加工时间。首先:以零件编号为行,以设备编号为列,建立加工时间矩阵。其次:从加工时间矩阵中找出最短的加工时间。

第三:若最短的加工时间出现在第一台设备上,则对应的零件尽可能往前排,若最短的时间出现在第二台设备上,则对应的零件尽可能往后排.若最短的加工时间有多个,任选一个。最后:若所有工件都已排序,停止,否则,转步骤“第三”。

例1:4项作业在两台设备上进行加工,其加工顺序相同,作业时间如下表所示:

例2:5项作业在两台设备上进行加工,其加工顺序相同,作业时间如下表所示:

三台设备流水型排序问题及解法:

(1)问题:n种零件在三台设备上加工,其工艺顺序均相同。(2)目标:加工周期最短,即最大流程时间最小。(3)方法:约翰逊扩展法

(4)使用条件:①minti1≥maxti2:即各零件在第一台设备上的最短加工时间大于或等于各零件在第二台设备上的最长加工时间。

或:② minti3≥maxti2:即各零件在第三台设备上的最短加工时间大于或等于各零件在第二台设备上的最长加工时间

第一步:检查各零件在设备(1)、(2)、(3)的加工时间是否满足使用条件的其中一个,若满足,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将第一台设备和第二台设备加工时间按零件依次相加,令tG= ti1+ ti2 第三步:将第三台设备和第二台设备加工时间按零件依次相加,令tH= ti3+ ti2 第四步:将得到的tG和tH看作两台假想设备G和H的加工时间 第五步;按两台设备的流水型排序问题及解法得出最优排序此排序就是三台设备的流水型排序的最优解。

例1:已知如表,求处理最总时长最短时的邮件处理顺序。

例2:已知如表,求处理最总时长最短时的邮件处理顺序。

1、什么是作业?邮政运行现场管理、现场指挥调度的含义是什么?

作业是指通过作业手段(人、机、信息等)将作业对象(邮件)转化为作业目的(邮政通信服务)的活动。即作业手段与作业目的结合的活动就是作业。邮政运行现场管理就是指运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邮政运行现场指挥调度就是结合邮政通信的特点,根据邮政通信的预定目标,按照邮政通信生产作业计划,对邮政通信网的运行全过程实行集中统一的调度,以确保邮政通信生产活动有计划、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

2、邮政运行的现场定置管理的工作步骤有哪些?(1)调查分析现状,提出总体设计方案(2)划分区域,定置设备(3)设计定置方案(4)设计和绘制定置图(5)制定相关制度

3、邮政运行作业研究的程序是什么? 选择研究目的

调查了解、详细记录现行方法

采用“5W2H法”对记录的事实进行分析(目的、对象、地点、时间、人员、方法、费用)运用ECRS四原则构思新方法(取消、合并、重组、简化)拟定改进方案

贯彻实行新的工作方法

4、邮政运行现场指挥调度的目标是什么? 确保网路的运行畅通 邮件运行的高速度

提高网络运行的经济效益

1、什么是邮政资费?

邮政资费是邮政部门经营各种邮政业务,为用户提供服务时,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用标准的总称。

2、邮政资费由哪些部分构成?

通常邮资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①基本邮资,按国家邮政局的有关规定,根据邮件的类别、距离、重量、容积等标准来核定的资费,如平常信函、印刷品等资费;

②附加费(特别资费),基本邮资以外收取的费用。如挂号费、保价费、包裹处理费等; ③延伸服务费,为用户提供延伸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例如,上门收取邮件的手续费、高层住宅的投递费等。

由此可见,各类邮件资费的计算公式为:应纳资费=基本资费+附加费+延伸服务费。

3、邮政营业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邮政营业工作的任务是收汇、收储、收订、收揽(四收)各类邮政业务,并在窗口投递给据邮件和存局候领邮件。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邮政营业部门要组织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收寄各种邮件;(2)承办各种邮政业务;(3)窗口投递;(4)集邮;(5)开取营业厅内信筒信箱;(6)平函销票;(7)邮件的退回、查询等特殊处理;(8)国际邮件的收寄与窗口投递。

4、制定邮政资费的原则有哪些?(1)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2)邮政通信的成本;(3)邮政业务种类;

(4)邮政投递范围和深度;(5)邮政服务等级

5、掌握邮政营业人员生产任务最优安排的计算方法 课本P156 用匈牙利法求解如下:

(1)将矩阵各行数值减去各行数值中的最小值。(2)将各列的数值减去各列中最小值

(3)对矩阵中划出所有包含0的线,并使画出的线最少,即用线将0覆盖。若划出线的条数与工作数目相等,则表明已获得最佳方案,若不等则进行下一步。

(4)对未被划线包含的数值减去其中最小的未被划线包含的数值,对被划线包含的数值,除各线相交处需加上此一最小值外,其余数不变。(5)重复步骤4直到获得最佳方案。

(6)从某行或某列中唯一的0开始,得到分配方案。

某邮政支局营业室有A、B、C、D四项作业分别交由甲、乙、丙、丁四人完成,规定每人只干其中一项,不同人干同一项作业所费时间如上表所示。求所费时间最少的任务安排方案。

1、什么是工作负荷?什么是编成率?什么是实动率?

工作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开区信箱、转趟和各到达车船发来需要进行出口、转口或进口处理的邮件量。这些邮件都要经过接收、初步处理、开拆袋套、粗拣、细拣、封发和交运等工序。编成率:反映函件在同一分拣系统中重复分拣程度的指标,是函件实际分拣的总次数与函件总量之比。编成率越小表示被重复分拣的次数越少,则分拣系统的效率越高。实动率:衡量整个分拣系统的处理能力被发挥了多少的指标,是分拣工作量与处理能力之比。实动率越大,分拣系统的处理能力利用率越好。

2、路段的划分方法有哪些?

3、邮件分拣封发管理的基本工作是什么?

(1)邮件分拣封发场地的布局;(2)邮件分拣封发生产过程的控制;(3)分拣路段的划分;

(4)细拣工作席位的合理设置。

4、邮件分拣封发作业时间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邮政处理总时长是由处理时间、传递时间、统计时间、检查时间和工作中断时间等作业时间构成。处理时间:直接消耗在分拣封发处理工作上的时间,如准备邮袋、袋牌、路单的时间和粗拣、细拣、封发、交运等时间

传递时间:指邮件在各个工作席位之间移动的时间 统计时间:分拣封发过程中统计业务量的时间

检查时间:分发过程中规定进行业务检查所费的时间 中断时间:被处理的一批邮件处在既不处理又不传送的状态中的一段时间,如邮件等候处理、职工用餐或正当休息等停止作业的时间。

1、什么是邮政运输工作?

邮政运输工作是实现实物信息空间转移的基本手段,主要从事以下三项工作:(1)接收和装载邮件--接收工作;(2)运输和交换邮件--交换工作;(3)卸下和移交邮件--移交工作。

2、邮政运输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1)邮政运输的跨区域性--协作与配合;(2)邮政运输的依附性--致命弱点;(3)邮政运输的时效性--时限要求;

(4)邮政运输的流动性--管理工作难度大;(5)邮政运输的复杂性--面广手续多。

3、邮政运输方式的种类有哪些?

在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条件下,运输工具主要有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和非机动车等,与之相对应的邮政运输方式有:

铁道邮运、公路邮运、航空邮运、水道邮运和非机动邮运等五种。这五种运邮方式各有千秋,如P199中表9-1所示。

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铁道,其次就是公路。

1、什么是邮件投递?什么是分散投递制式?

邮政投递就是将邮件按规定的方式和手续投交给寄件人指定的合法收件人。分散投递制就是将投递范围划分为若干个投递区,并在每一个投递区内选定一个投递局,由市局将全市的邮件先通过市内转趟分运到各投递局,再由各投递局按投递段进行投递。

2、我国现有哪两种邮政的投递制式?其优缺是什么?

集中投递制就是在一个企业所在同一个城市范围内组建一个专业投递局,由专人专车集中进行投递。采用集中投递制的优点就是避免重复分拣,从而提高了投递效率;如有误分可随时更正,同时避免在各投递用之间往返费时。很多中小城市,城区范围不算太大,居民居住比较集中,宜采用集中投递制。

分散投递制就是将投递范围划分为若干个投递区,并在每一个投递区内选定一个投递局,由市局将全市的邮件先通过市内转趟分运到各投递局,再由各投递局按投递段进行投递。采用分散投递制的优点是投递员可以就近投递,减少了空白行程,加快了投递速度。城区范围较大,居民广为分布的大中城市宜采用分散投递制。

1、邮政通信业务量的预测方法有哪些?什么叫德尔菲法?

定性预测法(直观预测法):预测者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依靠个人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以判断为依据做出个人的预测。

定量预测法:依据历史和现实的统计资料,选择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对未来作出预测分析的方法。

运用德尔菲法方法时,由协调者以函件形式,向互相不见面的有关专家发出问题表,要求专家对问题表所列示的问题作明确回答,收回的答卷经协调者归纳整理和分析后,再将结果以函件形式发送给有关专家。

2、邮政通信网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重新划分邮区

(2)制定设置中心局所遵循的标准(3)确定生产系统中应设置的中心局数(4)调整确定邮政运行网络(5)编制财务、经济分析文件

3、规划邮政通信网的原则是什么?

(1)必须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远景和生产力配置的需要

(2)既要与国家的行政区划相适应,也要符合邮件流向流量的客观规律(3)服务网点的配置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居民(4)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的发展条件

(5)邮政通信网的发展规划,要广泛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设备(6)邮政通信网的发展规划,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4、设置邮区中心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达到一定标准和一定密度的中等城市; 运输条件较好,具有纳入全国邮政运输网的可能;

邮政通信业务量达到足以使用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的程度,邮件日处理量足以确保邮政设备的正常运转;

符合邮件流向流量规律的要求,并尽可能与政治、经济中心配合一致,一般中心局应选在交通路线的枢纽点上。

5、掌握邮件流向流量预测的计算方法。

矩阵外推法:(1)选定一个基年。

(2)确定基本年的邮件流量

旅游学重点题目答案 篇6

第一章

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4、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①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

②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

③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

④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 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

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d最早的旅行支票

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

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A:(1)原因: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②从供给方面看:a 廉价团体包价旅游产品的提供;b 政府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

(2)意义:①通过认识这些因素,并结合回顾此前各个历史时期影响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使我们清楚地发现和了解这些活动的兴衰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

②通过分析和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化方向和发展速度,人们便可据以判断和预知旅游活动的未来的发展。

第二章旅游活动的概念

1、名词解释: 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另外指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在国际旅游文献中,该词由用于指以有组织的包价旅行团方式开展旅游活动的这一大众型旅游形式。)奖励旅游: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社会旅游:亦称补贴旅游,对于收入过低的社会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家庭户主所隶属的其他组织提供补贴或资助的办法,以帮助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或度假活动中来。

4、Q: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A:(1)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意义:①对于普及性:a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意味着旅游市场的规模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因而也预示着旅游业光明的市场前景;b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不仅意味着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更反映着其参加者范围的广泛性。对于大多数旅游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有必要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

②对于综合性:a 有助于我们关注中转旅游市场的开拓,特别是针对已经到访的游客进行深层次的市场开拓;b 有助于我们认清在满足旅游者需要、提高目的地旅游产品质量方面,各有关行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③对于地理集中性:a 有助于优化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选址;b 有助于指导目的地的旅游规划工作,避免旅游接待量超过该地旅游承载力问题的出现,从而有利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④对于季节性:a 有助于认清季节性危害旅游业经营的严重性;b 有必要建设和宣传适合全年来访的旅游目的地;c 有必要注重旅游产品线的策划与开发,尤其是策划和开发具有卖点的淡季产品。

5、Q: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A:旅行与逗留、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或就业性

6、Q:试述你对旅游活动要素的认识。

A: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体——旅游业。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1、名词解释:

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按社会规定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通常在发放工资时由发放单位代扣代缴)、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闲暇时间: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可由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

(2)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

(3)爱的需要(社交需要):群体归属感、(亲友间的)感情联系;

(4)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

(5)自我实现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5、Q:一个人要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应具备哪些条件?认识这些条件有何实际意义? A:(1)条件:个人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意义:对于旅游业的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有现实的知道意义。

7、: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

A:(1)个人因素:个人心理类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支付能力;

(2)①个人心理类型:不同心理类型的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不一样;

②年龄:a 年龄的不同往往决定了人们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不尽相同;b 年龄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体力差异;

③性别:a 性别差异意味着男女生理特点的不同;b 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角色的不同;

④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⑤支付能力: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8、Q:试分析消遣型旅游者以及差旅型旅游者群体的基本特点。A:特点:(1)消遣型:a 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b 季节性很强;c 在对出游目的地、旅行方式,以及对具体出游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d 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比较长;e 大多对价格较为敏感。

(2)差旅型:a 在绝对数量上虽然人数较少,但出行次数频繁;b 出行活动没有季节性;c 对于出游目的地基本上没有选择自由;d 在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方面,强调舒适和方便,因而消费较高;e 对价格一般不太敏感。

9、Q:简述心理类型的种类以及不同心理类型者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A:①自我中心型: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愿冒险;喜安逸、好轻松,不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喜欢熟悉的氛围和活动,因此,在外出旅游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去那些距离比较近、自己对该地情况比较熟悉的旅游目的地,特别倾向于选择去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

②近自我中心型:(过渡型)

③中间型:特点不明显的混合型,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通常没有什么苛求,但一般都会避免选择传统的旅游热点或风险很大的待开发地区;

④近多中心型:(过渡型)

⑤多中心型: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富有胆量;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险、善主动,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接触,因此在外出旅游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地处遥远、文化差异大,甚至不为人知的目的地,特别不愿意随大流去那些流行的旅游热点。

第四章

旅游活动的客体

1、名词解释:

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潜在旅游资源:在目 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或不被确认为旅游资源的事物,但将来很有可能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通常是指那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保留至今并用作旅游资源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旅游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游者提供或者来访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

2、Q:试归纳旅游资源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A:(1)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类;

(2)人文旅游资源: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

(3)旅游服务型旅游资源:旅游住宿设施景型、旅游餐饮场所性、旅行社景型、旅游交通设施/机构景型、旅游教育/科研机构景型、旅游管理机构景型、特种劳务/服务场所景型。

3、Q:列举并解释旅游资源的特点。

A: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可创新性、地域性、季节性、观赏性。

4、Q:决定旅游资源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①该旅游资源本身的固有质量;②其坐落地点。

6、Q:简述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A:①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②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③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7、Q:试述并解释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A:⑴突出独特性:①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②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③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

⑵讲求经济的原则;①必须服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②当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时,也许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对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预测,分期分批和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而不宜无计划地盲目开发;③在项目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应注意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原材料,使用当地的人工和技术力量;

⑶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

9、Q:讨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措施。

A:①针对自然作用所带来的危害,主要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

②针对因游客方面的原因而对旅游资源可能带来的危害,应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当地的旅游接待力,正视超负荷接待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影响;

③针对旅游旺季有可能出现的“人满为患“的情况,应有计划地及时采取可能的手段,④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及珍稀动植物区域等应架设隔离装置,避免游客触摸攀爬或进入其中,对违反有关规定者要予以制止,并视情节轻重给以批评、课以罚款,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⑤对其他认为原因造成的破坏,除应加强保护旅游资源的宣传外,还应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⑥应重视科学研究,合理编制开发规划,避免在风景区内及其周围区域建设与该地景观不和谐的建筑,维护景区的整体环境。

第五章旅游业

3、Q:同制造业相比,旅游业有哪些基本特点? A:综合性、关联性、涉外性、脆弱性、季节性

5、Q:简述团体包价旅游迅速普及的原因。

A:(1)从旅游者需求方面看:①它所提供的全程活动安排使旅游者感到方便安全,可以免除旅游的费心劳神之苦;②由于组织这种旅游产品的旅行社是成批量地购买住宿设施的床位、交通客票及其他旅游供应产品,因而在价格上享有折扣优惠;

(2)从旅行社供给方面看:由于包价旅游产品便于实行批量生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旅行社扩大经营。

7、Q:同独立自营的单体饭店相比,饭店连锁集团何以会有竞争优势?

A:资本优势、技术经济优势、市场营销优势、物资采购优势、管理方面的优势、风险扩散优势。

9、Q:列举并解释旅游产品的特点。

A:①无形性:旅游产品属于非物质的无形产品;

②不可转移性:a 指旅游产品在地点上不可转移;b 指同服务相关的设施和用品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

③不可储存性:不可耐久

④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时间发生的,并且是在同一地点发生的。

⑤综合性: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总体性产品,是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接待条件和服务的总和。

11、Q:作为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你认为应如何去保证和提高本企业的产品质量?

A:①要有做好工作的愿望;②要有做好工作的本领;③要有做好工作的条件;④要有严格的保证措施。

12、Q:旅游景点的经营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A:①雷同开发,忽视自身特色建设;②忽视环境承载力管理;③门票定价缺乏全局思想。

第六章旅游组织

2、Q: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何在?

A:⑴旅游业构成的分散性以及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各行其是的自由性使得有关各方在行动上不存在自动的协调; ⑵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市场上以何种形象出现,以及如何建立和推广这一形象,并非私营部门或旅游企业所能及,因而需要政府的参与和领导; 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防止不公平竞争等方面,政府有责任对旅游业加以管束; ⑷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产品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总体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都需要由政府提供,因而政府不可避免地要介入到旅游业中来; ⑸为了社会安定,政府有必要规范社会行为;

⑹出于保护环境和旅游资源即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有必要对旅游业进行干预; ⑺很多国际间的旅游事务,必须由国家政府出面。第七章旅游市场

1、名词解释: 旅游市场:通常是指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即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市场细分:是指将一个整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某种或某些特点分解或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

2、Q:为什么要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其意义何在?

A:原因: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都难以有足够的实力吸引和满足所有各类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在众多的旅游消费者中,选择某些适合自己经营能力的市场部分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意义:①有助于选定目标市场;②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③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

3、Q:简述细分旅游市场的常用标准。A:⑴以地理因素为标准进行划分;

⑵以旅游消费者的某些特点为标准进行划分:人口统计因素、游客的来访目的、游客来访的旅行方式、游客的来访形式。

4、Q:简述全球国际旅游接待量的地区分布格局 没找到答案

6、Q:简述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的基本规律。

A:⑴在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流中,近距离的出国旅游,特别是前往邻国的国际旅游,一直占据绝大比重;

⑵国际远程旅游呈现增长态势,但比近距离旅游更显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外部突发因素的影响;

⑶就远程国际旅游而言,其主要客流发生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美洲(特别是北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这三者之间;

⑷随着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社会经济的相对快速发展,该地区在世界国际旅游中的地位(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来访人次上看)迅速提高。

9、Q:选择重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A:⑴有关客源国市场潜力的因素,即决定一个国家出国旅游人数、天数以及旅游消费量的各种变量因素,其中包括①人口规模,②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收入水平,③国民收入或财富分配状况,④国民受教育程度或文化水平,⑤城市化程度,⑥人口的年龄构成,⑦闲暇时间,特别是带薪假日的数量; ⑵有关旅游开支的影响因素;

⑶有关目的国的旅游供给形象的因素,尤其是可影响旅游者在所需开支大致相同的各旅游目的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其中包括:①旅游目的国的知名度,②旅游形象和吸引力,③有无语言障碍及其程度,④每天可游览的经典或参观点的数量,⑤目的地旅游问讯服务的便利程度,⑥目的地气候等。

10、Q: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

A:⑴我国的地理位置距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际旅游客源产生地较远:①从欧美地区来我国旅游的交通费用昂贵;②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最容易遭受经济危机和世界油价上涨的打击;

⑵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激烈竞争; ⑶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质量问题; ⑷市场宣传和海外促销工作仍有待改进:①营销经费不足;②营销和促销技术尚需改进和提高。

11、我国入境旅游特点 没找到答案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1、名词解释:

旅游乘数:用以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可持续旅游:指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经济上可行,但又不会破坏未来旅游将赖以开展的资源(特别是自然环境)和接待地区的社会结构。旅游承载力: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2、Q:试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A:⑴有利影响:①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②有助于货币回笼;③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④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⑤增加政府税收;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⑦增加就业机会;

⑵不利影响:①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②有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合理的变化;③过分以来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5、Q: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A:⑴有利影响:

①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②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③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④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⑤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 ⑵不利影响:

①不良的“示范效应”;②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③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

6、Q:归纳旅游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重点与答案! 篇7

一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也为胜利付出了异常沉重的代价。战争给苏联教育带来莫大的损失:84000所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43000个图书馆和文化教育设施被毁灭或洗劫, 一大批教师牺牲于战场或被法西斯迫害[1]。

1949年到1950年, 苏联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第四个五年计划 (战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此期间, 教育得到很快的恢复。“第一个战后五年计划在苏联学校网和学生人数方面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例如, 预定使小学、七年制学校和中学的数目在1950年达到19.3万所, 学生人数达到3180万人, 实际上1950~1951学年, 开办的普通学校超过22万所, 其中学习的学生约3500万人。[2]”

进入50年代以后, 苏联开始实施第五个五年计划 (1951~1955) , 与此同时, 苏联的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教育自身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如“教育学与生活脱节……教条主义和书呆子气”, 中学毕业生升学矛盾日益尖锐, 受教育青年脱离生活、不参加体力劳动和公益劳动, 学生思想品德和纪律存在问题等等[3]。

针对种种问题,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党和政府进行了归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在1956年第9期《苏维埃教育学》中有一篇社论《克服个人主义在教育学中的后果》, 把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归结于斯大林时期在教育方面的决定和举措, 即使在当时是“正确和极其重要的”, 都要考虑认真加以修改。主张改革, 进行“非斯大林化”。在用以指导苏联1958年教育改革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 (以下简称《法律》) 中, 把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归结于学校教育缺乏综合劳动教育、“教育脱离生活、学校毕业生从事实际生活的准备很差”。于是, 《法律》以普通教育、特别是完全中学教育为中心展开改革, 其涉及的内容括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的重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苏联二战后50年代教育改革前教育的确取得很大的发展, “苏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已经进入到世界的最前列, 在培养专家的速度和质量方面已经超过了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4]”, 1957年10月4日, 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标志着原苏联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开创了人类科学的新纪元。苏联教育本该由此持续发展, 以获得更大的成就, 遗憾的是, 他们错把改革措施当成发展的重点, 使教育发展偏离了原有的正确轨道。美国1958年也进行了改革, 他们努力学习苏联30年代以后50年代改革以前一贯实施的注重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 而苏联则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加强劳动上。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厘清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才抛弃了普适的及基本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二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赫鲁晓夫的教育改革实施多年以后, 苏联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减少, 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许多方面教育甚至有退步的现象。1967年, 在庆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 勃烈日理夫讲到, 苏联今天令全世界吃惊的科学和文化成就是“以前”奠定的。其肯定的“以前”, 主旨是歌颂列宁, 也含糊地肯定了斯大林时代的教育, 从而否定赫鲁晓夫时代的教育[5]。在60年代, 苏联开始新一轮教育改革, 重点是把教育的重点转回到提高教学质量, 这就把加强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列在首位, 而一味强调加强科学基础知识也是不正确的, 这是把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混同起来, 从而出现为了改革而改革、一竿子否定赫鲁晓夫时代的教育改革措施, 以致没有把赫鲁晓夫教育改革中注意教育与生活结合这一应该继续发展的内容承继下来的不理性现象。

三给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归结苏联50年代、60年代的两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到, 当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 国家对教育问题归因后针对相应环节进行改革, 并推动教育的继续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处理不当, 将影响教育的持续高效发展。

一是教育问题出现以后, 归因非常重要, 归因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措施采取的正确与否;二是针对教育问题进行归因并采取改革措施后往往容易把教育改革的重点当成是教育发展的重点, 从而使教育发展偏离了其应有的轨迹,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教育的发展。苏联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两次改革即均有错, 出现把改革的重点当成是教育发展的重点之错位的现象, 结果导致苏联教育浪费了时间, 错失了机遇, 与美国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 并由此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 埋下了解体的祸根。必须厘清教育问题归因与教育发展重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二者有密切关系, 但绝对不能哪里出了问题, 就重点发展哪里, 而应该全面考虑, 牢固树立教育改革重点不等于教育发展重点的观点, 在教育发展到历史长河中坚持一些基本的普适的方向和措施, 改革那些具体的应该改革的环节。这也许就是这段教育历史给我国的启示。

其一, 关于钱老世纪之问。钱老认为中国教育出了问题———总是出不了创造性人才、出不了大师级人物, 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次较系统的谈话中对该教育问题进行了归因。钱老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 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今天我们办学, 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 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 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都是些一般的, 别人说过的才说, 没说过的就不敢说, 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 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 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 没有说过的东西, 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 死记硬背, 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6]”钱老的归因当然无可厚非, 可是, 如果我们没有处理好问题归因与发展重点的选择, 我们就可能重蹈苏联的覆辙, 出现错误, 出现“全国大学一片加州”的怪现象, 盲目追风般学加州理工学院的模式, 从目前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一个极端走向完全追求“加州模式”的另一个极端。笔者认为, 办学模式的背后, 还有一个当今中国价值观错乱的问题, 人们太关注金钱、太浮躁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去探索、去实践、去改造, 去从娃娃抓起, 从师范教育本身抓起, 这是一个浩大无比的系统工程。而这才是教育发展普适的基本的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之所在。听风即雨的思维和做法不但误解了钱老的思想, 也可能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损失。

其二,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这是一次针对以往研究生培养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作的改革, 用文件的话说, 其“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7]”。这个改革文件下达以后, 许多高校把这当成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如笔者所在的学校, 即表示要在最近三年内把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 并要在三年内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数量之比为一比一。如此做法, 即是把改革重点当成了发展重点, 笔者是不赞同此种做法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有许多比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更重要的问题, 如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研究生教材创建与开发问题等等, 在改革的同时, 不能偏离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这是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如始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 一开始即开展得如火如荼, 整个基础教育都围绕这个改革展开, 笔者认为也有错把教育改革重点当作教育发展重点之嫌, 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总之, 如中国先贤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 苏联50年代、60年代的教育改革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 但对我国教育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才能保证教育归因与教育问题之间的科学匹配, 从而保证教育改革措施的适宜高效?教育改革措施与教育发展重点能不能划等号?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但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究竟怎样培养人、究竟拿什么培养人, 哪些才是应该改革的因素或环节, 哪些是普适的、应该永恒发展的重点等这些问题, 其实都涉及到一个问题, 归因、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的滚滚大潮中, 已经到了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时候。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第六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1页.

[2]康斯坦丁诺夫等编, 吴式颖等译.苏联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第497页.

[3]瞿保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682-702页.

[4][5]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382页, 397页.

[6]人民日报.2009年11月05日.

历史教育重点在学生自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7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面学生“全面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历史学习,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成长。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而鼓励、教会学生自学,是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生要途径。

只有学会自学,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人在学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他一生所需的10%,甚至更少。其它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在终身学习时代,只有培养了自学精神、自学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终身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他教是为了自教,不独历史教育,整个教育的核心都是自我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师傅领进门,修进在个人”,学生不能跟师傅学一辈子,何况跟人家学习,也主要在自己。因此,人一生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是否善于自学。

毛泽东没上过历史专业,但他学的用的比大多数上过历史专业的人都强。李嘉成没上过商学院,鲁迅也没人教他怎样当文豪,爱迪生只在学校呆了三个月,林肯所受教育极不完全,累计不过一年。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达尔文说“我认为我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毛泽东说“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毛泽东为了自学而主动辍学,就是在学校也是我行我素的进行自学,毛泽东的历史知识,基本来自他的自学。

马克思在大学里,对所学课程并不感冒,也很少去听讲。弗.梅林在《马克思》中写道:“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已独立地工作了,他在两个学期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如果按照学院式的喂养法在课堂上,点点滴滴地灌输的话,就是20个学期也学不完的“。

李嘉诚学历不过初中,比尔.盖茨大学上了一年就辍学,他们的能力知识无不是自学得来。

.。

在美国,最常见的课程就是“做研究“,不仅中学生做,小学生甚至六七岁的小孩都做,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自选课题,自行利用自学课及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自行撰写研究报告,在研究结束之前,老师不对选题及研究的过程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学生提出要求时,老师为学生在收集资料方面提供参考意见,这种“做研究”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自学方式,既可以最好的学习知识,又可以最好地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反观我们现在的历史教育,其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所做的只是识论,背诵老师所讲的内容,这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思想,丧失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让学生真正充当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进行学习管理,自觉主动、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最能开发一个人的主体性。

自学还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志气、毅力等获得成就的最关键的心理品质。换句话,就是能进行最好的“心志修炼”,心志修炼是一个人成长的首要关键,心志修炼中,以又志气、意气为重心。大凡成功者,无不其有宏伟远大之志、坚忍不拔之志,自学比一般的学习方式有难度,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超凡的志气。

自学还可以进行最好的智能修炼,它能够锻炼阅读能力、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搜集情報的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选择信息、资料的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特别能训练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自学对历史教育更有现实性和迫切性。胡适有句名言“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阶级社会中,历史教育不可能客观和理性,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沦为政治说教宣传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催眠、洗脑、心理暗示、精神控制的工具。“今日盗贼,明日圣神;甲也天命,乙也僭逆”。“汗牛充栋之史籍,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梁启超《新史学》),政治挂帅,主题先行,历史教育成为真相隐瞒、诺言重复、思想钳制、信息屏蔽的工具,历史教育被作为驯服工具去培养无行动力的臣民。学校历史教学“理论研究在学术性和视野方面少有高度,重复性观点及坐井观天之作太多,既便是体现学术性的作品,也太重个人得失,难登公允客观的学术殿堂。历史的认识系统陈旧,习惯于经验判断,而逊色于实证分析,习惯于拼积木式的作急就章,而不擅长集腋成裘的积累;基础知识囿于教科书,教学思维困于教学法,既萎缩了历史学的比较之长,也限制了教育学的实用范围。久而久之,历史课就演变成了 ‘有考试而没教育’‘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无用’课程……”(赵亚夫《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闭幕辞》)破解历史教育中的种种毛病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尼采说过:如果在思想上永远是个小学生,就是对老师最大的不尊重。赵亚夫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闭幕辞中语重心长、振聋发聩地告诫我们:“如果教师在思想上让学生永远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上,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理性的历史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其教育的着眼点,在学生如何知道历史和怎样通过知道的过程锤炼自己的思考力和验证自己的行动力,它不再满足于过脑子的知认,而必须由体认达成‘我知道’以及‘我认为’的自信力”。从根本上讲要达到这一目标釜底抽薪之策也正在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在知识积累上也优于普通学习方式,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读书收获和成功方面往往能超过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是因为他们目的明确、愿望强烈,深知自己要研究什么,要读哪些书。赵亚夫指出“基础知识的陈旧和方法论知识的匮乏,已成历史教育进步的两个最大障碍”。破解的根本途径还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增强。

赵亚夫认为“历史教学界内部的争论,大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少有推动学术进步的价值,主要指其缺少应有的前瞻性和学术性”。“究其原因,一是难以平衡各学科的相互作用,仅持单一的学科观点和知识已不能驾驭历史教育问题;二是理性缺位,以至自身的学术思想游离于真理探索的规范之外。前者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后者是问题的症结”。

赵亚夫还认为现行历史教育:“史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历史意识未出教科书范围,史学方法和基本的研究能力严重不足”,破解这些问题还在于学生的自学。

上一篇:魔法森林童话故事下一篇:大专毕业自我鉴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