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的诗句(精选10篇)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吴兆骞 (1631—1684年) , 字汉槎, 吴江 (今属江苏) 人, 出生于汉族仕宦之家。顺治十四年 (1657年) , 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中举。不久, 因南闱科场案发被逮系狱。由于复试时他交了白卷, 冒犯了清廷, 结果被遣送黑龙江戍边。顺治十六年 (1659年) , 吴兆骞到达流戍地宁古塔 (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 开始了他近半生的流放生活。康熙二十年 (1681年) , 在纳兰性德父子、徐乾学、王士祯等人的帮助下, 纳锾自赎, 奉诏赐还。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 吴兆骞因病离开人世, 年仅五十四岁。
吴兆骞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 其中《秋笳集》八卷, 《秋笳词》二卷, 《归来草堂尺牍》一卷。由于他屡遭颠沛, 散佚颇多, 所以其死后为其刻印的《秋笳集》仅是他全部作品中的一部分。
吴兆骞遣戌时所作的诗赋, 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具体说, 可分为咏怀东北史事和古迹的怀古诗, 描绘东北自然景物的边塞诗及歌颂清朝将士和北疆人民抗俄斗争的抗俄爱国诗。
《秋笳集》中有许多咏怀东北名胜古迹和历史轶闻的诗作, 如《抚顺寺前晚眺》:“乱山残照戍城东, 立马萧萧古寺空。接塞烟岚天半雨, 背人雕鹗晚来风。辽金阙寒芜里, 刘杜旌旗野哭中。俯仰不堪今昔恨, 欲将空法问支公。”诗人用眼前景物起兴, 凭吊往古辽金, 凭吊爆发在抚顺地区的“萨尔浒之战”。对往古的凭吊, 不过是感叹人事沧桑而已, 吊“萨尔浒之战”———“刘杜旌旗野哭中”才是主要之点。“俯仰不堪今昔恨”, 一语道破诗人心中的隐痛。诗人吴兆骞出身于明王朝士大夫之家, 亲身经历了明王朝的灭亡和南明几个小朝廷的破败, 自己又遭到仕途幻灭, 流戍绝塞, “身婴木索入圜门, 白日阴沈欲断魂” (1) , 可谓满腹哀伤、满腔悲痛。但在清王朝高压政策压迫下, 亦无可奈何, 只得寄情词赋, 以抒悲愤。再如《经灰法故城》:“雪峰天畔见荒城, 犹是南庭属国名。空碛风云当日尽, 战场杨柳至今生。祭天祠在悲高会, 候月营空想度兵。异域君臣兴废里, 登临几度客心惊。”诗人抒发感叹:战争风云虽然消失, 空城犹在, 杨柳依旧。可是当年争雄图霸的“君臣”却也在人事兴废中烟消云灭了。同样, 《过灰扒废城》一诗中的“塞形空设, 兴衰恨莫裁”等诗句也是同样的深沉慨叹:“灰法城”形势险要, 当时攻守双方战斗当然非常激烈, 如今却形同空设, 何用之有!这是两首咏怀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族辉发部战事的诗作, 而反映这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事件的文学作品, 在吴兆骞之前是没有过的, 所以说这两首诗具有十分可贵的价值。
描写东北自然景物的边塞诗具有代表性的是对长白山的讴歌与描述。如《长白山》:“长白雄东北, 嵯峨俯塞州。迥临沧海曙, 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 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 应待翠华游。”诗中用“泻二流”描写长白瀑布, 生动地展现了作为清朝发祥地, 鸭绿、图们、松花三江之源的长白山的雄伟高峻。而被誉为清初三大赋之一的《长白山赋》笔墨更加浓重, 气势更加雄壮。此赋用“猗兹山之峻极, 眇群岳而独尊”开篇, 由浅入深地描写了长白山主峰之高崇, 神池之广以及“倒银潢而半泻”的瀑布壮观。全赋词藻瑰丽, 气势磅礴, 深受康熙皇帝的赞赏。吴兆骞的边塞诗《秋笳集》, 不仅以其长于描绘东北边疆优美的自然景色而著称于世, 而且由于其中的一些诗篇指斥了沙俄的侵略暴行, 歌颂了黑龙江流域广大军民的抗俄斗争而被后人所称道。这部分作品在吴兆骞的三百多首边塞诗中占有几十首, 这类诗篇是吴兆骞全部诗作中的力作, 是其爱国思想的集中表现。
康熙三年 (1664年) , 宁古塔将军巴海率师东伐, 出发之际, 吴兆骞写了《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为之送行。诗云:“乌孙种人侵盗边, 临潢通夜惊烽烟。安东都护按剑怒, 麾兵直度龙庭前。……苍茫大硕旌旗行, 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 何须转斗摧连营。”这首诗开头第一句“乌孙种人 (指俄罗斯人) 侵盗边”就严正地指出了沙俄侵盗我国边境的事实, 说明了巴海进行的是自卫反击的正义斗争。“苍茫大碛旌旗行, 属国壶浆夹马迎。”颁扬了广大将士的抗俄热情以及各族人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情景。“料知寇兵鸟兽散”则预言了这场正义战争的必胜结局。
纵观诗人吴兆骞的一生可知, 吴兆骞早年名重江左, 为慎交社盟主, 当江南名士汪琬拜访他时, 他引袁淑对谢庄语:“江东无我, 卿当独步。”语惊四座, 狂放无羁。遣戍边庭, 由“年年岁岁争游冶, 挟弹挥丸空藻野”的潇洒文人, 变成“壮心零落还驱马, 绝域羁栖且傍人”的迁客, 使他精神受到巨大打击, 羁栖绝域的生活, 也逐渐磨去了他的棱角, 他以羁鹤自喻:“屈此云裔之侣, 为君阶下之禽, 尔乃敛遥情, 缄夸节, 去寥廓, 就樊绁, 燕雀长偕, 鸾皇永别。”吴兆骞无辜获罪, 被迫戍边, 内心郁积极大的愤怨, 然而在诗中却要感谢“生到边庭圣主恩”。在清王朝高压政策压迫下, 他的诗不能象明代公安派那样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诗人形同羁鹤, 噤若寒蝉, 只能隐约吞吐, 幽曲凝噎地抒发心中的不平和哀怨。“落日空城里, 无人鸟独栖。幸逃纤缴慕, 得任别枝啼。命子声偏急, 梳翎影乍低。微躯惭凤族, 不敢向金闺。”“四座衣冠谁揖客, 一时参佐尽文人。褐衣久已惭朱履, 不敢狂歌吐锦茵。”左一个“不敢”, 右一个“不敢”, 透过这些诗句, 便可以窥见到诗人心中悲苦幽怨之情状。由于诗人一生中大起大落, 前后思想变化很大, 早年过的是锦衣鼎食的豪华生活, 出塞后却从贵公子沦为阶下囚, 衣食无着, 生计维艰, 面对人烟稀少, 贫瘠荒凉的朔漠、黑水, 诗人触景生情, 感怀颇多, 禁不住将这些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于是, 反映在诗作中便是一变婉丽幽艳、踌躇满志而为感伤凄侧、幽怨在怀。因此, 他的许多诗作通过对塞外荒凉、萧疏景象的描写, 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和动荡不定的飘泊生活。如《寒食大雪》曰:“寒食边庭雪, 严阴郁未开。遥怜战场柳, 春色几时来。客泪沾笳吹, 乡心托酒杯。莺花何处好, 万里梦吴台。”诗作看是写景, 实是写情, 是作者借景抒情, 寄托内心无限哀愁和对家乡的怀念。这类作品在《秋笳集》中比较多。再如《晚自鸡岭崖至夭龙屯》一诗曰:“迢遽回冈抱塞长, 暮云归路剧羊肠。马嘶古碛寒沙白, 鸦乱荒城落照黄。病后关河空涕泪, 战余身世各苍茫, 客游不异松花水, 日夜溜溜下北荒。”如此等等。不难看出, 诗人在状物写景的同时, 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由于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感叹。他笔下的景物, 除少数外, 大都着重渲染了东北的冷落荒凉气氛, 使人读后有苍凉悲苦之感。
综上所述, 吴兆骞如果没有流戍塞外的痛苦生活, 很难写出如此豪壮、高亢、悲凉、幽怨的诗篇。正如屈原被放逐吟出千古绝唱《离骚》, 司马迁遭宫刑完成不朽巨著《史记》一样, 不幸的遭遇反倒促成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流放塞外迫使他走出了平静的书斋, 从而使其诗歌创作起了质的变化, 《秋笳集》既是吴兆骞吟唱北国边塞风物的心曲。诚如沈德潜所云;“汉槎极人世之苦, 然不如此, 无秋笳一集, 其人恐不传。天之厄之, 正所以传之也。”由于他长期过着被遣戍的生活, 和边地人民一同经受了战乱、饥饿、寒冷的熬煎, 使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深厚的生活根基, 开始面向生活, 反映现实。从而创作出上述这些具有新的内容、新的风格的现实主义诗篇。特别是诗人被遣戍的后半期, 由于生活视野的开阔, 使作品愈来愈具有人民性, 内容也愈来愈充实、丰富, 以致于逐渐形成了他的边塞诗的质朴遒劲、气骨浑厚和高亢悲壮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2、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9、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上,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10、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4、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5、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6、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7、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2、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2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4、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2"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夜关明陇月,秋塞急胡风”----杜甫
3《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4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古意
5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旁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古从军行
揭开唐朝边塞之旅序幕的士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 ( 619 - 约687) , 字观光, 婺州义乌 ( 今浙江义乌) 人。咸亨元年 ( 公元670年) , 四月, 吐蕃入寇, 陷西域18州。骆宾王希冀立功边塞, 随军离京, 越三水, 驱五原, 过交河, 经天山, 抵达龟兹前线。[1] ( P385) 在此期间, 创作《从军行》、《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等, 慷慨激昂, 悲壮雄浑, 实开有唐一代边塞诗之先声。咸亨三年 ( 公元673年) 夏初, 从西域随军调赴姚州 ( 今云南姚安县一带) 平叛, 翌年冬离蜀回京。戎马生涯历时三年有余。
在初唐边塞之旅中, 骆宾王前驱先路, 陈子昂接踵其后。陈子昂 ( 659 - 700) 字伯玉, 梓州射洪 ( 今四川射洪县) 人。陈子昂曾两度从军, 参谋幕府。武则天垂拱二年 ( 公元686年) , 从左补阙乔知之北征东突厥的同罗、仆固。三月, 经陇坻。四月, 次张掖河。五月, 次同城。八月归至张掖。历时约半年。万岁通天元年至二年 ( 公元696 - 697年) , 从建安郡王武攸宜东征契丹, 历时十个月。作《东征至淇门答宋参军之问》、《答韩使同在边》、《登幽州台歌》等诗。在征戍期间或前后, 他大约写了二、三十首有关边塞题材的诗作, 丰富了初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提高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
如果说初唐的边塞之旅是序幕, 那么盛唐的边塞之旅就是高潮。在盛唐边塞之旅的文人中, 曾经两度出塞的有王维、高适、岑参等。
王维 ( 698 - 759) , 字摩诘, 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人, 后迁居于蒲 ( 今山西永济西) ,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边塞生活, 主要在出使凉州、监察秦代等时期。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 公元737年) 秋,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从长安出发到凉州, 宣慰边地立功将士的。十一月四日到凉州崔希逸幕府, 并兼任大使幕府的判官。王维的凉州之旅虽然不足一年, 但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出不少优秀的边塞诗, 像《出塞作》、《使至塞上》、《从军行》、《陇西行》等。天宝四年 ( 公元745年) 春天, 46岁的王维以侍御史的身份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返回京城的时间应为天宝五年 ( 公元746年) 春天。从王维提到的地名看, 他到过榆林、新秦二地。榆林郡, 治所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新秦郡, 治所在陕西神木县北, 都是唐天宝时的地名和建制。这个时期他写的边塞诗主要有《榆林郡歌》和《新秦郡松树歌》。[2] ( P82)
高适 ( 701 - 765) , 字达夫, 渤海礎 ( 今河北景县) 人。早年生活困顿, 随父旅居岭南。20岁时, “西游长安, 不得意归。客游梁宋, 定居宋城 ( 今河南商丘) , 躬耕取给”[3] ( P360) 。开元二十年 ( 公元732年) , 北游燕赵, 欲入信安王幕府从戎, 未能如愿。但深入了解边疆情况, 军中内幕, 写出不少深刻反映现实的边塞诗篇。天宝八年 ( 公元749年) , 由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 中第, 授封丘尉。天宝十年 ( 公元751年) , 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任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官拜左拾遗, 转监察御史, 又佐哥舒翰守潼关。后从玄宗至蜀, 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 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 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进封渤海县候, 最终逝于长安。高适两度出塞, 在辽阳、河西等地都留下了足迹,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如《燕歌行》、《蓟门五首》、《蓟中作》等。
岑参 ( 715 - 770) , 祖籍南阳, 生于仙州 ( 治所在今河南叶县) 。天宝三年 ( 公元744年) , 登进士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 ( 公元749年) , 弃官从戎, 启程赴安西幕府。越陇山, 过渭州, 经临洮军, 至金城 ( 今甘肃兰州) 。过河西后, 出阳关, 走晋法显所经路线, 度碛, 溯河西上至龟兹 ( 今新疆库车) , 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4] ( P348) 两年后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 ( 公元754年) , 再度出塞, 摄监察御史, 充北庭节度判官, 于四月初出发西行, 过临洮, 经河西, 走伊州路至庭州 (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 [4] ( P352) , 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3年。安史之乱后, 至德二年 ( 公元757年) , 随安西、北庭兵至凉州。后扈驾入京。他的边塞诗作有《敦煌太守后庭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虽然王维、高适、岑参都曾经两度出塞, 但是王维是以朝廷重臣赴边的。相比之下, 高适与岑参的边游更具有代表意义, 他们可以称之为盛唐边塞之旅的典范。他们将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志向抱负, 与“倚马见雄笔, 随身惟宝刀”[5] ( P207) 的英雄气概结合起来, 表现了热情奔放、壮阔豪放的风格。
及至中唐时期, 盛唐时的幽州河朔塞外地区, 已成为藩镇割据之地。兵燹不断, 生活艰苦, 文人士子立功边塞的英雄气概已消失殆尽, 边塞之旅也随之衰歇, 边游之风也由盛唐的热情、豪放和浪漫变为悲凉、感伤和深沉。李益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李益 ( 748 - 829) , 字君虞, 祖籍陇西姑臧 ( 今甘肃武威) , “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世族家庭, 生于盛时, 长于乱世, 但倾心苦读, 博览群书, 诗名早著。大历四年 ( 公元769年) 登进士第, 越二年授华州郑县 ( 今陕西华县) 尉, 旋即迁主薄。后因仕途坎坷, 颇不得意。大历末, 被罢职。建中元年 ( 公元780年) , 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 开始走上“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道路。翌年, 随崔宁巡行朔野。建中三年 ( 公元782年) , 入幽州节度使朱滔幕。[6] ( P385) 次年, 登拔萃科, 为侍御史。此后, 又先后入鄜坊节度使论惟明幕、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回京后, 官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 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从军前后历时18年, 是有唐一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边塞诗人。在边塞生涯中, 他曾登长城极目远眺, “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7] ( P94) ; 上天山感受到“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7] ( P119) ; 在朔方 ( 今陕西靖边白城子) 城楼, 亲眼目睹了边地人民送子弟远征的离别之场景。李益的边塞之旅虽然悲凉感伤, 却不失悲壮慷慨。其旅游之作具体地再现了中唐边塞的真实风貌, “每一篇就, 乐工赂求之, 被于雅乐, 供奉天子”[8] ( P177) 。因此, 李益是中唐边塞之旅当之无愧的典型代表。
唐朝士人热衷边塞之旅, 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是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 交通畅达, 而且从唐太宗、高宗到玄宗时代多次用兵边塞, 并在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其二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质和边塞的艰苦环境, 从军边塞要比其他途径升迁更快; 其三是边塞殊异质朴的民风民俗、雄浑壮丽的山河景观, 也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柳、骆祥发.骆宾王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2]张清华.论王维的边塞诗[J].中州学刊, 1984 (3) .
[3] (唐) 高适著, 孙钦养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4]廖立.岑参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5] (唐) 高适著, 孙钦养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6]卞孝萱.李益年谱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7] (唐) 李益著, 王亦军、裴豫敏编注.李益集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
关键词:白居易;边塞诗;分析
白居易,唐代诗文化盛行之时以“诗魔”的称号冠绝古今。不同于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白居易一生都在致力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其诗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最主要的是其诗语言语气平易通俗,体察民间疾苦,观得世人民生。作为一个生于乱世的诗人,白居易对于百姓苦难有着远超常人的怜悯之心。而白居易一生创作之中,其边塞诗意蕴深厚,满怀着一腔爱国情怀。
一、白居易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当我们追根溯源的去完整的看我国历史悠久的诗歌史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描写边塞征战,渴求立功建业的战斗豪情是处于一个源源不断的状态的。而这些诗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忧患意识,语言的铿锵,景色的雄壮都撑起了边塞诗独特的诗情诗风。而白居易所处的年代正是泱泱大国唐王朝转盛为衰的这样一个时期。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使得正处于颠峰时期的唐王朝开始划下巅峰,并直接导致了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白居易先后经历了德宗、文宗、武宗等诸代君主,说他是唐王朝衰败的见证者之一也并不为过。君主的昏庸,下臣的奸佞,良臣远走,这种种情况使得唐王朝内忧不断而外患不止。失去了圣明的帝国统治,唐王朝必然要经历战火的洗礼,是兴盛还是就此衰亡,全赖以边塞将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所以在这个时期,唐王朝的诸多诗人大多在诗文的创作中不免要以边塞征战来表明想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忧患的心思。而且战争之下,痛苦的是无数百姓,白居易在其边塞诗文中就着重刻画了战争所带来的百姓的疾苦,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使得他的诗文中呈现出莫大的悲悯感。
二、白居易边塞诗中的主要内容
白居易虽然在边塞诗方面的创作并非数量繁多,仅仅几十首的数量却在思想和艺术两个层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文中不仅拥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刻画细致、生动,与其说白居易在用诗表情,不如说白居易在用诗构建那悲凉的画面,而一切情感全都在画面中,不言而喻。
在白居易的边塞诗中,反对穷兵黩武是其主要的一个思想。在《新丰折臂翁》中,白居易深度的批判了当时权臣为了获得恩宠置黎民百姓的生活而不顾,强行征召壮丁去当兵而致使这些无辜的百姓冤死他乡。在诗文中,白居易借以大石垂折手臂而幸免于难的老翁之口,强烈的谴责了当时的唐玄宗听信谗言而对南诏国发动的不义之战,并且在诗文中,白居易以史劝诫当权者,倾听百姓疾苦之声,勿再误听误信。可以说,诗中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并且白居易借诗中文字表现了其对黎民百姓的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除了穷兵黩武,白居易在其边塞诗中同样对边将的腐败无能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以《西凉伎》为例,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西北边塞的百姓用以娱乐的舞蹈西凉伎的舞者远离边塞退居中原的事情来向我们阐释了唐朝边将的腐败无能,吐番的攻击,使得曾经富庶的凉州乐土成为一堆瓦砾之上的废墟,舞者们边舞边相互依偎,迫切的渴望回到曾经的家乡的心情都倾注于白居易的笔墨之中,可以说白居易诗中的前半部分深刻的呈现出舞者们深沉的思乡之情,而后半部分则感概着指责边将的无能,整日不思收复失地,只想着苟且偷生,惶惶度日。
当然,白居易的诗中不仅有对无能的朝政以及边塞将领的批判,还有对戍边将士英雄主义的热情讴歌。尽管白居易对于国政不正,边将昏庸的现象饱含着一腔愤慨,但是对于那些将生命安于战场,抵抗外地侵略的铁血战士却是由衷的。而且在白居易的边塞诗中还刻画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冀城北原作》中开篇就是边塞苍茫萧索的景物刻画,作者通过古盛今衰的对比表达出了自己对时间流逝,沧海桑田的无奈与感概,同时就一句“事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道尽世间兴衰交叠,世事多变的真理。
所以我们看,其实白居易的边塞诗就内容上来看,不可谓不丰富多彩,既饱含着文人的一腔热血,痛斥朝纲,恨贬无能之将,又深刻的揭露其对于世间百姓的疾苦的同情与怜悯,最主要的其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与其所具有的那份充实的爱国情怀产生共鸣,而这份共鸣这是白居易所带给我们的最初的感动。
三、白居易边塞诗中的艺术特征
除了丰富的诗文内容,白居易的边塞诗中还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代“诗魔”,白居易擅于用笔触极深的细节刻画来具现化曾经的那些人物场景,并且能够使得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无论是边塞的荒凉与杀戮,还是民不聊生的社会現状,那些奸佞之臣的丑恶嘴脸历历在目。白居易以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盛唐衰败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白居易倾注了他所有的情感。
并且在白居易的边塞诗中还具有非常鲜明的对比,语言真挚浅显,讽喻之间直至衰败的唐王朝之祸根。在白居易的边塞诗中你很少会看到所谓的“诗意”,更多的是用对比之语来深化主题,譬如在折臂翁中,诗人将折臂的痛苦与免于征召的喜悦合之而叙,这种反常的对比却深入的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内心极大的悲痛,对国家,对百姓那份无言的哀伤不言而喻。
再有一点就是在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往往能够直接找到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文中的意境深远,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边塞诗中多是直抒胸臆,直揭主题,但是在这深处却拥有着令人深思的底蕴。所以白居易的边塞诗,对于现代文学领域来说有着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我们必须要深入的去了解,才能够为现代文学再增添一份底蕴。
参考文献:
[1]王守芝,严寅春. 李白边塞诗中的将士形象浅谈[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2]高波. “新边塞诗”的历史经验[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2、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戈壁滩犹如在炉上烤着,然后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土地,使人喘不过气来。
3、一个个沙浪向前涌动着,像—只无形的巨手,将沙漠揭去了—层,又揭去一层。沙漠上狂风袭来,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这就是沙的世界,简直无你立足之地。茫茫的沙海中留下了一串串踏实而清晰的脚印,炙热的沙海将热气透过双脚沁人心脾,然后我和小画笔都醉倒在沙海中。
4、五月的戈壁,蔓草绿了。绿了的蔓草湿漉漉的。上午下过大雨,黄昏乍晴便起了地雾。一缕缕一缕缕地雾,天上的洁白的云朵似的,排着队在滩上轻轻飘动、轻轻飘动。如果稍微站远点,会以为整个滩似乎都在动,远处的山似乎也在动。
5、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然后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杨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
6、沙漠处处热浪袭人,仿佛燃烧着熊熊火焰,游人会感到酷热,瞬间大汗淋漓,热气饶身,给人一种置身于桑拿室的感受。
7、日近黄昏,他眼前的沙漠呈现一派金色,无数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一直延伸到远方金色的地平线。
8、忽然,远处一片漫漫黄沙映入我的眼帘,然后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也是由清一色的黄沙堆砌而成,这里是黄沙的世界,黄沙的海洋,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根本想像不出哪里才是沙的尽头!
9、在一望无际的的大漠之中,凄凉孤寂、漫天风沙终年弥漫在这片荒凉孤寂的被世人所遗忘的土地之上,天地间尽是黄沙,如大的大漠之中似乎只有那几棵枯树能为这片土地增添一点微不足道的生机,偶尔寂静的天宇中回荡起北归大雁的嘹亮叫声……
10、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连一棵树木都没有,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时近中午,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晒得沙漠直冒烟。我们下车休息,支起凉篷,但沙子热得烫人,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
11、第一次见到这样浩瀚无垠的戈壁滩,然后他粗犷豪放、雄浑壮阔的神韵让人震撼。了望茫茫戈壁满是粗砂、砾石与盐减,一种耐旱的沙枣树与杨树稀疏地生长着,孤独地守望着干涸的戈壁滩;偶尔有一簇簇一米多高的密密的已被秋风染成红黄色的芨芨草,似都市里时髦女郎的美发,在凛冽的秋风中飞舞。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12、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13、在这个城市与沙漠相连的沙漠上,然后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玲起舞,极高气温与正常温度仅一步之遥,十分独特,沙漠的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丘脊线平滑流畅,迎风面沙坡似水,背风面流沙如泻。在大漠深处的沙山之巅,可静观大漠日出的绚丽,目睹夕阳染沙的景色。
【边塞的诗句】推荐阅读:
边塞爱国诗句10-12
边塞生活的古诗09-19
岑参的边塞诗12-05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07-07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07-20
盛唐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0-14
边塞诗人07-25
边塞战争11-01
边塞诗歌讲01-15
边塞诗答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