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教案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安全教案(精选10篇)

社会安全教案 篇1

阳高县职业技术学校 高云山

一、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交往过程中基本的原则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交往中加以运用。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与人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正确与人交往的能力。

3、学习了解与人交往的原则、了解与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如何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与人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对交往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正确与人交往。

四、教学过程:

刚上高一的学生随着年龄和心理的发展,对交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渴望突破自我,在与人交往中展现自己。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缺乏对交往礼仪和技巧的掌握和实践,在交往中难免会碰壁,如处理不好,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闭锁心理,所以帮助学生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非常重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及本课的特点,课前我把学生男女混合分为4个大组,学生分小组收集交往的基本礼仪和技巧。

五、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最基本的是与人交往,不与他人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同样,我们生活在我们的集体中,每天也都在不断地与人交往,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评选一下我们班最善于交往,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

教师小结: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助于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可见交往是一种艺术,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一种技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与人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六、交往安全

(一)交往和中学生交往的特点

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人际联系和接触,交往的目的在于传达思想、交流感情。交往对中学生充满了诱惑,他们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同时也希望被别人所了解。所以中学生交往的特点表现为交往欲望强烈、交往频率高、交往面广等。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交往对象,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其中难免有一些居心叵测,心怀不轨之徒,在给中学生交往带来不和谐音符的同时,也带来了交往中的一 个重要话题——交往安全。

(二)人际交往中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人际交往中往往忽视安全的存在。那么,中学生在哪些交往中存在安全隐患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乡交往。中国人乡情意识浓厚,遇到同乡会倍感亲切,聚在一起谈乡音叙乡情,或者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其乐融融。但中学生中以乡情为纽带组成的小团体----同乡会,有时也会因情绪的感染或从众心理而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介入处理同学矛盾和纠纷中,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甚至群殴伤害。

2、网络交往。在网上与他人交流已成为中学生交往的新时尚,殊不知网络交往不过是虚拟空间的一种游戏,有的同学沉溺其中而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贸然去会见网友,不光浪费了时间与金钱,还使自己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3、异性交往。男女之间交往要分清爱情与友谊的界限,掌握好两者间的尺度,交往中双方还要互相尊重,不影响对方与他人的交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使自己或对方受到伤害。

(三)中学生交往安全隐患的预防

1、谨慎交友。交往对象是影响交往安全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自身的成长、发展往往起一定的作用。与正直、讲信用的人交往会收益匪浅,与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会带来害处。交友审慎,“择其善者而从之”应是中学生的交往准则。

2、明辨是非。交往中在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能含糊。不能因为是同乡、同学或好友,讲所谓的“义气”,感情用事,不分是非曲直,使自己误入歧途而断送前程。因此,分清善与恶、是与非,对交往安全有百益而无一害。

社会安全教案 篇2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的内涵及特点

公共安全的定义多种多样,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 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很不相同。概括起来看, 一般意义上或者真实世界的公共安全可以用来指那些可能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生产生活秩序的重大安全事件, 包括传统公共安全和非传统公共安全事件两种。其中, 传统公共安全事件是指那些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对抗等, 非传统安全则主要指那些经济安全、金融安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恐怖事件等。

虚拟社会引发的公共安全与真实世界的公共安全有很大的不同, 它们主要是一些非传统安全, 一般不以激烈的暴力或对抗形式出现, 所引发的影响一般不会直接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 但可能间接导致人的生命、财产、健康受损, 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惶恐和社会混乱, 破坏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可能的诱因很多, 例如互联网病毒, 可能引起网络的大面积瘫痪, 甚至某一办公系统的全面瘫痪, 从而影响公民、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并因此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电脑黑客入侵, 可能导致很多国家经济秘密、军事机密、商业机密泄露, 从而引发重大的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问题。一些所谓网络大V、网络水军, 利用互联网散布可能引发公众安全事件的谣言, 包括政治谣言以及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方面谣言等, 可能引发政治地震甚至社会混乱。除此之外, 像网络暴力、网络集群等网络信息污染等也成为近年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主要诱因。

综上所述, 所谓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 是指在由互联网技术构造起来的网络社会里的, 因网络技术漏洞、网络信息污染、网络群体事件及其他的网络行为所引发的, 能足以引起国家、社会、公民生产生活失序的问题或大事件。其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一般以非暴力、非对抗形式出现,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二是影响面广, 危害大, 因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问题发酵快, 蝴蝶效应强, 并因此可能引发恶劣后果;三是发作突然, 呈现“难预警、难规避、难治理”的三难特性。虚拟社会属于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在众多的交流平台上, 聚集着一大群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层次、怀揣不同交往目的的交往对象, 他们的身份可能完全是虚拟的, 姓甚名谁?来自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甚至性别、高矮、胖瘦这样的基本信息也是虚拟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条网络谣言、一个关系公众安全的网络信息, 可能引发无数跟帖, 并进而传导到现实社会, 引发现实世界的骚动、混乱。这样的事件事前可能一点征兆都没有, 然后突然之间就爆发了。引发之后, 欲制止或平息也很难。

虚拟社会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种类及其内在机理

虚拟社会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有很多, 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因计算机网络或系统自身漏洞引发的问题;一类是现实社会的一些易感或敏感事件, 借助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引发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及其内在的传导机制如下:

(一) 因网络地图泄漏个人信息可能引发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例如, 亚马逊、微软及Google等都有为公众提供免费的功能齐全的地图服务功能。类似的网络服务, 其精准化程度之高, 常常令我们惊诧。例如通过各大网络公司提供的最新地区搜索和地图服务, 网民可清晰地看到自家院落的细节, 甚至可确定停放在某家饭店前汽车的主人是谁。这种情况为真实世界的违法犯罪提供更多机会, 人们担心女性和儿童这类现实社会中容易受攻击的对象会因此增加被攻击的概率。

(二) 网络攻击致使重大信息泄密可能引发国家、社会、公众安全

网络攻击指的是利用网络本身的漏洞和安全缺陷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等所实施的攻击。近年来, 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案件频发, 他们或者通过各种计算机病毒对终端用户IP地址实施控制, 或者直接控制网络服务器、修改用户网页, 种种的攻击引起国家、企业重要机密信息泄露, 危及国家政治稳定, 引起公司财务破产, 造成家庭重大财产损失等等。各类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危及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安全、公司企业公民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 网络暴力降低公众的安全感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实施的暴力行为, 类似行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 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带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网络暴力一方面参与者足够多, 有事件发布者、跟帖者、网络围观者等等, 另一方面信息能从虚拟的陌生人社会向现实的熟人社会扩散, 因而其影响足够大, 并可能给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和名誉带来更大的伤害。互联网社会里,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由于监管空白和管理漏洞, 近年来网络暴力正在肆无忌惮地、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 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并成为影响公众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

(四) 网络谣言引发社会恐慌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 (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 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聚合性特点, 且流传速度极快, 极易引起社会与民众的恐慌, 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较多不良影响。

(五) 网络诈骗引起的公共安全问题

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实施的诈骗行为。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人们工作与生活, 也给骗子提供了更多的犯罪手段。在虚拟世界里, 骗子手段较现实世界更加的多样, 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各种视频聊天、电子信箱等在内的任何网络平台都可能成为骗子实施诈骗的工具。因此, 从一定意义讲, 在一个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 由于骗子交往的范围无限地扩大, 因此受骗人群更多, 诈骗案件也更多, 并因此使得网络诈骗本身成为现代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

(六) 网络开放带来网络污染引发公众精神危机

虚拟社会信息具有较强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网络开放性在促进信息流动的同时, 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霸权。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 90%为英语, 5%为法语信息, 2%为西班牙语系信息。其中, 中文信息仅为0.01%到0.05%。因为西方国家在暴力、色情信息方面的管制很少, 因此形成西方暴力、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的迅速传播。他们在颠覆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 给公众的健康精神生活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并可能引发公众的精神和信仰危机。

应对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相比于现实世界, 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因为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可能被无限放大, 公共安全问题发生频率更高, 发生的概率更大, 危害也更大。另外, 因为网络世界跨越范围无限、管辖边界不清晰、个人信息虚拟化, 因此, 管控难、难侦办问题突出。必须高度重视, 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虚拟社会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最终将演变为现实世界的公共安全。在一些时候, 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可能成为引发真实世界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和途径。因此, 防控和治理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应基于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这样的混合生态, 既要重视现实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化解与疏导, 又要注重网络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监管, 同时应能掌控虚拟社会的话语权, 注意利用好各种网络平台, 弘扬正能量, 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具体而言:

(一) 重视对现实世界社会问题的疏导与解决, 防患于未然

从实际情况看, 一些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是网络不法分子利用现实社会的敏感问题和民众心中的不满散布网络谣言或不实新闻等引发的。从这个角度看, 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只是一种表象, 甚至只是问题的出口, 其本质是一些社会问题累积的结果。因此, “解铃还须系铃人”, 应对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须从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入手, 通过化解民众对现实的不满, 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敏感问题, 让百姓看到希望, 从而不再被网络谣言所蛊惑。

(二) 重视网络突发事件的解决, 防止一些网络公共安全事件酿成严重群体性事件

网络社会身份的虚拟化, 社会角色的隐蔽性, 使得人人都是“传声筒”, 人人都是“麦克风”。资料显示, 截止2013年12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18亿。规模如此庞大的“麦克风”, 如果同时“发声”, 足以形成“势如破竹”之势, 因此需要正确的网上舆论引导。一要不断完善政府网上管理员制度, 提高管理员自身素质。二要重视网上主流阵地的建设, 加强政府公共论坛建设。三要重视主要领导人个人网络空间建设, 拓宽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渠道。四要加强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能够以最快速度“发声”, 通过及时公布公开、透明、权威的信息和资料, 解疑释惑, 防止事态扩大。

(三)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 尽可能堵住网络犯罪漏洞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决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针对当前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 如盗用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使用计算机资源窃取商业机密以及黄色网站、低俗之风、侵犯公民隐私等, 应通过开发研究防 (反) 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检测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有效防范。针对网络身份虚拟化、行为隐蔽性特点, 尽快开发网民实名登记技术, 防止不法之徒利用虚假姓名、虚假身份制造假新闻, 进行非法网络诽谤和网络攻击, 散布网络谣言, 污染网络空间。

(四) 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

虚拟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与互联网社会法律制度缺失有很大关系。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不过几十年, 网络在我国的快速普及也是最近10年的事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制度建设还很不健全, 因此, 与现实世界相比, 网络社会管理存在很多法律监管和制度管理的空白。在虚拟社会里, 至少可能存在3个信息管理的“空白区”:“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在做什么”。建立健全法律与制度应针对这些可能的“空白地带”, 对网民个人及行为实施有效约束。

(五)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互联网具有超越国界的国际化特征, 大量的互联网安全问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与紧密配合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另外, 一些发达国家在互联网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做法, 对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 根据不同网络行为, 采取保护、规范、限制、禁止等措施。因此, 我们应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总之, 虚拟社会可能带来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的公共安全问题, 应对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基于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这样的双重生态, 从虚拟社会特点、从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实背景、从互联网安全与保护技术等方面入手, 建立和实施源头治理、过程监控、事后及时疏导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多管齐下的全过程监管和管理的治理格局才是应对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

摘要:与真实社会相比, 虚拟社会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影响面广、危害大、发作突然等特点。其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或者因计算机漏洞或计算机病毒而起, 或者以现实敏感问题为诱因。防控和治理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应基于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这样的混合生态, 既重视现实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化解与疏导, 又注重网络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监管, 并高度重视虚拟社会的话语权的掌控。

关键词: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地图过于详细引发公众安全担忧.http://www.southcn.com/tech/kjzxzx/wl/200601160500.htm.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79wxl M0KIs Rkfe0e7U1Yhs3-qk-m Duq17 ZRpnpix Let0Am DS4dz Il U4g8Bkxxw2.

[3]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79872/11223738.htm?fr=aladdin.

[4] .中国国情网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04/01/content_25044828.htm.

[5] .文乃史.东吴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9.

社会整合程度与社会公共安全 篇3

早在一百多年前,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就提出了“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的重要性。社会整合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当今社会正飞速发展、急剧变革。个人主义的兴起、功利思想的盛行,许多社会原因都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使成员之间的联系松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不幸或消极情绪被看作与他人无关的事情,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理解和援助,这使得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很容易形成心理偏差,产生强烈的被孤立、被抛弃的感觉,从而形成对社会的仇视和敌对,走上极端,很容易诉诸于自杀或反社会行为。

因此,增强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应该是挽救社会游离者、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共安全的途径。那么,承担社会整合的载体和整合的方式是什么呢?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和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制度的整合作用,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形成合理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关系。当然这需要国家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积极有效的举措和共同配合。如当前国家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从思想上进行整合;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从经济上进行整合;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就业制度从制度上进行整合;通过健全法制、普及法律知识从法律上进行整合;通过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整合。

当前,由于制度规范的宏观性和外在性,有形式的规范而缺失相应的组织机构、程序和沟通渠道,缺乏文化支持和民间力量的支持,社会整合的局限性仍难以避免。

所以,应该在微观层面,也就是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面,对社会整合给予重视。把增强社会整合程度作为一项专门的公共事业。首先,政府职能机构、社区、工会、公益团体等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开展有效的社会工作。在这里,社会工作的对象不仅是生理上有困难的人,更要关注那些心理上有某些障碍或创伤的人,那些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或群体。可以针对特殊对象开展社会个案工作,有效地实施心理救助和教育疏导工作。这就需要将社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整合机制,组织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在加强人际团结方面进行干预和引导。其次,应该注重初级社会群体以及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整合的作用。初级社会群体,如家庭、伙伴、邻里,作为整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也都是通过对初级群体进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规范内化形成的。初级群体内整合程度高,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对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重大影响。而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如工厂中的工友、单位里的同事,由于关系较为固定和密切,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从这个层面上讲,将初级社会群体和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整合纳入公共政策领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人们在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中,架起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关心的桥梁,可以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整合与团结,运用社会的力量、人性的温暖把那些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孤独人拉回社会整合中,避免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的累积而导致的犯罪。

通过宏观的制度建设和微观的社会群体,维持适度的社会整合程度,增强社会团结,把每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到社会整体中,各居其位,各有所属,社会才能保持长治久安。

社会安全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交通安全与我们小学生日常的出行息息相关。许多交通事故就发生在孩子的身上。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孩子因车祸丧生,所以让学生远离交通事故,珍爱自己生命保障安全十分必要。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社会认知有一定深度,体验也较为深刻。但是,孩子们有了安全意识,还需要知道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进城流动花朵越来越多,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在交通法规的知晓度上要更薄弱些。所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服从交警指挥也是必须认识到的。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知道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教学难点是知道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及认知差异,引导学生联系自我分析问题,内化认识。比如:让学生课前调查制作交通事故统计表,使其对交通事故危害生命,危害社会安全与和谐有了认识。设计“学交警,考交警,当交警”系列活动,使学生比较深刻的学习到一些交通知识,意识到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

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我针对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用形象的视频创设情境,打动学生心灵;用“交通法规比照,判断是非”,引导学生学会自觉遵守交通事故;用“赛一赛、演一演、讲一讲”的途径,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体验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走进交通大事故,惜生命易逝、再现身边小事故,叹生命之悲、远离交通事故,爱生命之贵。第二课时:学交警,听指挥,保安全、考交警,明法规,守细则、当交警,辨是非,懂事理、小交警,传法规,树新风。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交通事故的严重性,体验生命价值,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远离交通事故。

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按照交通标志的提示行路,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内容,能识别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教学重点

知道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体验生命的价值,服从交警指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倡导“遵守交通规则的社会新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交通事故发生的资料。2.制作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课件。3.布置好活动场地,准备好交通知识竞赛题。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身边交通事故发生的资料,制作统计分析表,收集自己常见的交通标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9——P51内容,话题为“远离交通事故”。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8——P53内容,话题为“我当小交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交通大事故,惜生命易逝

1.(课件播放一组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交通事故视频。)师:同学们,看完这段交通事故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 2.师:是啊,在这一起起交通事故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星星突然陨落在天际,我们的生命在滚滚的车轮下,显得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啊!(板书:交通事故)3.(演示课件)师: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安全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1亿元。这就意味着每两分钟就有一起交通事故发生。

4.师: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会发生什么?你可以想象一下? 5.小结:我们的生命中,有多少个充满意义的两分钟啊。可是因为交通事故,在某一个两分钟里,有的人被车轮轧断灵巧的双手痛苦不堪,有人失去了矫健的双腿寸步难行,有人甚至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后怕呀!【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视频和数据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并通过发自内心的交流,使其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初步意识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活动二再现身边小事故,叹生命之悲

马路上的安全的中班社会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了解一些必要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2.体验游戏的快乐,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交通安全课件,摄象机。

2. 几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幼儿小汽车若干。立体红绿灯。

3. 马路示意图,马路场景布置,游乐场布置。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学。

由黄晶晶小朋友爸爸为孩子请假导入交通事故,让孩子初步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二、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组织幼儿讨论。

1.引导幼儿观看交通课件第一段。

(1)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2)让幼儿观看马路示意图,讲解示范我们在马路上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

2.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第二段。

提问:

(1)小姐姐怎么了?

(2)她为什么要坐在篮球里?

(3)没有腿和脚会怎么样?

小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3.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第三段,听交通规则儿歌。

三、出示交通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小游戏:《看谁贴得对》,将交通标志贴在需要的地方。

四、游戏:《马路上》。

请一位老师指挥红绿灯,请小朋友当司机开车,别的小朋友当过斑马线去游乐场玩的游客。

游戏规则:司机和行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看红绿灯,朝右边走,过斑马线。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小朋友就不能玩游戏。

活动延伸:

社会安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斑马线、红绿灯的用处及过马路的正确方法。

2.初步了解交通规则,增强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

PPT,黑板,红、黄、绿圆形图片各一张 ,斑马线挂图,视频,儿歌。

活动过程:

1.(和客人老师打招呼)师: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豆豆二班做客,我们一起向后转头和客人老师问声好吧。幼:客人老师好!

2.师:还有一个动物朋友也来做客了,你们想把它请出来吗?幼:想。师告诉幼儿这个动物朋友胆子小,请幼儿保持安静,它才肯出来和大家见面。等幼儿坐好并安静下来后师出示挂图斑马,并以斑马的口吻和幼儿打招呼。斑马:小朋友们好,我叫斑比,我是一只可爱的小斑马,我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想请豆豆二班的小朋友帮帮我。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幼:愿意。师扮演斑比告诉幼儿自己在走路的时候在路口遇到了两样奇怪的东西,其中有一样东西和自己长的特别像,可是它不知道这两样东西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师:出示挂图斑马线和红绿黄灯。请幼儿举手回答告诉斑比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用的吗?

3.视频《我会安全过马路》 提问:“为什么小女孩过马路的时候警察叔叔不让她过呢?” 小结:“横穿马路很危险,过马路的时候要走斑马线,红灯亮时不能过马路,只能等绿灯亮时才能过马路,过马路时也要左右看一看是否安全”。继续播放视频请幼儿回答视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视频,再次集中幼儿注意力,并且让幼儿自己来总结安全过马路的方法。让幼儿知道过马路时除了走斑马线还应看红绿灯并左右看一看。

4.儿歌《交通安全要记牢》 通过儿歌来巩固所学习的安全过马路的正确方法。

5.提前布置好斑马线和交通信号灯,请所有幼儿排好队和斑比一起安全过马路去路对面玩(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情绪比较高,感到特别新奇,因为他们是农村幼儿,他们对城市的交通规则了解较少。特别在后面的游戏活动中,他们把刚学的交通法规得以运用,有很大的成就感,并且这些交通规则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

手机短信与社会公共安全 篇7

手机短信服务的出现给人们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并且伴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上升, 短信经济也在蓬勃发展。然而, 手机短信侵权、诈骗等各种不良事件的频繁发生所暴露出来的公共安全问题却不容我们忽视。例如, 利用手机短信骗取钱财、发送垃圾短信等, 都给广大手机用户、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为提高社会公共安全, 就必须提高手机短信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

二、手机短信特点及其公共功能介绍

(一) 手机短信的特点

手机短信我们非常熟悉, 但对于手机短信的定义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说出。所谓手机短信 (SMS) , 是指以运营商或服务商提供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作为支撑, 以手机作为载体, 来发送或接收一段简短的文字信息、消息、报道或图片、音频、视频及一些非文本数据的通信服务方式。[1]它目前主要有增强型短信、多媒体短信 (彩信) 和文字短信三种类型, 发送方式主要有点对点发送、电脑应用软件发送以及网站相关端口发送。

手机短信业务开通至今, 技术与功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与完善。根据手机短信的信息传输方式和使用情况来看, 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 短信发送必须要有接收终端, 这一终端可以是手机、电脑, 也可以是Pad等其他电子设备。其二, 短信服务平台是手机短信发送的主要途径, 即用户以手机短信方式进行交流必须要以短信服务平台作为中间载体才能够实现。因为它是保证与维持通信正常进行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三, 手机短信收发便利、操作简单、内容丰富多样, 不仅具有文字、图片形式, 也有声音、视频等其他形式, 不仅不受时空间限制, 传播速度快, 而且同一条短信内容可以在短时间转发给成千上万个用户。

(二) 手机短信的公共功能

手机短信的自身属性与外部理论决定了其具有公共功能, 并且公共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指的是社会上数目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都息息相关。而公共安全指的则是社会、全体公民及个体的安全, 是社会与个体公民从事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需的外部环境, 包括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建筑安全、避难疏散场地安全、人身安全等等。[2]发达国家媒体认为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关系到个人甚至人类的生存, 其影响是其他任何新闻形式都达不到的。手机短信作为大众媒体中的一种, 显然与社会公共安全密切相关。

第二,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依托, 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 是对一套管理体系、制度的具体安排。手机短信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是政府与公众利用媒介的便捷性来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的一种体现。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是公共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即手机短信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危机处理、公共参与等方面, 这对全社会影响巨大。

第三, 承载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力和权力受保护时消费者应获得的利益或补偿。它既包括消费者购买与使用商品时享有的权益, 也包括其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权益。这里的消费者指的是手机短信消费者, 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而发送或接收手机短信作为消费者的一种消费行为, 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总之,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公共利益载体, 承载着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手机短信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实现随时随地交流。与语音不同的是, 手机短信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 且拥有许多突出优势, 主要表现在经济实惠、资费低廉。手机短信采取单项按条收费模式, 每条短信的费用为1毛左右, 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信息传递单向性和非同时性。手机短信在发送过程中不会造成接收方的硬性中断, 也就是说, 接收方在接收短信的时候不需要同时中断另一操作, 即手机短信无论是发送还是接收都不会影响其他操作的正常进行。只要在移动通信服务范围内, 短信接收随时随地且长期保存。手机短信可以在任意时间内接收, 且接收后会长期保存在手机中, 并可以重复查看, 即使关机、重启也不会丢失。手机短信传递及时, 操作便捷, 支持群发。在网络信号正常的情况下, 发送一条短信仅仅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而且短信内容编写十分方便快捷, 不需要什么高强的专业技术水准。同时, 一条短信内容既可以发给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对象, 也可以同时转发给广大公众群体, 实现大范围的传播。

2. 传播新闻消息, 为民服务。手机短信在新闻消息传播和为民服务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2006年1月, 北京市部分市民收到了来自于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一条消息, 消息的内容为:今晨, 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 朝阳路附近实行交通管制, 请车辆绕行, 谢谢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该消息是真实的, 且截至当日下午4时许, 仍有32条公交线路需要绕行。[3]有网民留言说, 看到政府部门运用新技术来为民服务, 感到十分欣慰。从这一事件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手机短信在帮助政府延伸控制能力、发送各项通知、为广大民众提供便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上升和手机短信用途的越来越广, 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手机短信在大范围内、在最短时间内传播紧急通知的重要作用, 并且有关专家提倡, 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手机气象短信及其他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以进一步健全预警机制。除此之外, 还有人提倡政府在对手机短信等媒体实行战略性规划时, 应考虑将用户手机号码录入到个人信息数据库中。这两个主张全部表明手机短信已开始在我国公共紧急事件处理中得到应用, 并引起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关注与重视。这意味着手机短信在新时期下,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 能够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实际上,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 对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改革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首先, 手机短信市场每年能够为国家赢得几百亿的经济收入, 并促进国内通讯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 在文化知识传播方面, 手机短信通过快速、广泛地传播公共预警信息, 发布各种自然灾害紧急通知, 大幅降低了灾害等可能产生的损失, 维护了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而且, 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互动方式, 手机短信还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而言, 手机短信给社会公共安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巨大与显著的, 并且这种积极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中。

(二) 消极影响

手机短信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公共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是两面的, 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大众媒介, 手机短信在带给人们种种便利的同时, 也给一些不道德的手机用户的各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提供了便利。这些危害行为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给社会及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手机短信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1. 短信骚扰问题。手机短信的接收具有被动性, 即人们对手机短信的接收是不知情的、毫无选择的, 可以接收任何人发送来的任何短信。有些用户有时会收到陌生号码发送来的大量垃圾短信, 生活受到一定困扰。尤其是一些敏感性内容, 还可能给接收人造成一些误会, 甚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2. 手机短信诈骗问题。一些诈骗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的便利性与群发性特点, 每天群发大量诈骗短信, 然后守株待兔, 等待别人上当。以这种手段进行诈骗的方式主要有诈骗手机用户银行卡密码、利用虚假消息引诱贪小便宜用户、利用通讯运营商监管行业漏洞等。

3. 危害社会, 影响社会治安。手机短信的文化传播功能给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员传播大量垃圾短信、垃圾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暴力、色情、赌博等垃圾短信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无疑给社会秩序、社会文化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尤其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 影响更为恶劣。如果青少年沉迷于垃圾短信, 人性堕落, 不仅会影响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影响家庭和睦, 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 还有些不法手机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各种谣言, 扰乱社会治安和社会公共秩序, 给人们和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四、加强手机短信管理, 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的建议

(一) 强化立法环节

目前, 我国已出台并实施的有关手机短信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电信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手机短信出现的某些问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手机短信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就使得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难以为解决手机短信所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与理论参考。因此, 加强手机短信管理, 就必须强化立法管理, 根据手机短信所产生的各类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保证短信问题有法可依。

(二) 提高技术安全水平, 强化监管环节

提高技术安全水平主要针对的是电信运营商和信息服务商。作为手机短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支持者, 其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改进, 不断提高手机短信的安全功能, 如在手机短信中增加垃圾短信过滤功能与识别功能等。要想保证短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就离不开有效的监管。所谓有效监管, 就是要求行业内的监管人员与政府监管人员以法律为依托, 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执行监管工作, 避免某些监管人员逾越法律, 侵犯公民权利。

五、总结

手机短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大众媒体形式, 对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传播公共安全紧急预警信息、传播文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在充分发挥其正向作用的同时, 也应正视其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的消极影响, 并从立法、监管、技术等各相关层面来不断加强管理, 提高其使用安全性与规范性, 从而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2000年5月,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正式开通了手机短信服务。从此, 手机短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公共工具, 不仅拥有公共功能, 而且与社会公共安全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阐述了手机短信的特点与公共功能, 手机短信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 以及关于加强手机短信管理, 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手机短信,公共功能,社会公共安全,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磊.手机短信公共功能的法律保障[J].才智, 2014 (9) :77-78.

[2]朱杰.云计算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垃圾短信过滤中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制作, 2014 (1) :85-86.

“安全中国”打造和谐汽车社会 篇8

当然,也必须看到,营造安全交通环境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汽车制造商的踊跃参与外,还需要广大消费者的全力响应,只有真正实现了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全民行动”,才有可能最终使安全和谐的汽车社会之博大理想变为现实。

为此,我们特别走访了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陈斌波先生。

“屏障”理念贯穿始终

陈斌波介绍说,Nisson安全屏障系统是针对不同的驾驶环境和情况,分别由信息安全,操控安全和冲击安全三层系统构成的,并在车辆的各种情况下,分别启动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帮助乘员远离危险。简单的说,最精妙之处也就在于它在危机处理、防护中所具备“预测到什么事情(尤其危险),启动什么思维,进而拿出相应举措”的这些智能科技,应该是2008年Nisson被车友万分宠爱和热烈关注的“安全屏障”的由来……

第一层信息安全系统是由氙气大灯,智能转向照明辅助系统,LED大型组合尾灯和倒车影像监视系统等组成,极大的减少了转向方位的黑暗死角,让汽车在黑夜转弯时更为安全和顺畅,保障驾驶员实现安心驾驶。

第二层操控安全系统主要是以高度整合了ABS,EBD,BA(刹车辅助系统)以及TCS系统的VDC车辆动态控制系统为代表,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方向盘的操控度与车轮速度感应器等情报来判断车轮行使状况,可以及时调整引擎输出功率和制动力来防止车轮打滑和失控。当碰撞的危险临近时,第二层操控安全系统将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同时为了规避危险,启动各种辅助操控系统使车辆恢复安全状态。

六安全气囊/主动安全头枕和区域安全车身组成的冲击安全系统组建了Nissan确保金刚不败的、坚韧的第三层,这种优势、缜密集成的冲击安全系统,作为安全屏障的核心防线,细致地照顾到不同的碰撞情况,切实保护所有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成为了安全屏障系统牢不可破的核心堡垒。

环环相连——连接着系统的安全保障!环环相扣——紧扣着连环屏障!安全屏障贯穿始终,保障安全的屏障理念贯穿始终!这些优化组合为一体的安全技术,都体现了Nisson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极高重视,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也彻底汇聚了Nissan非常完善的安全屏障系统之大成。

安全屏障结五星硕果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安全车身(Zone Body)是Nissan独有的安全技术,它由碰撞变形缓冲区和高强度座舱区组成。在发生碰撞时,高强度座舱区域可快速将撞击能量分散到整个车身,降低撞击力量,结合车门,座椅、方向盘等数十处重要组件的加强结构,充分确保生存空间,而碰撞变形缓冲区则通过零件的变形和溃缩吸收冲突的能量,缓和对乘员的冲击,两区复合后,在前侧后三种碰撞发生时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有了完整的安全屏障,东风日产系列车型在C-NCAP碰撞实验中自然屡创佳绩:天籁获得五星评定,TIIDA获得四星评定,天籁和TIIDA都是同期同级车碰撞的最高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日产新上市的逍客在欧洲的Euro NCAP碰撞测试中勇获五星评定,并且是Euro NCAP10年来正面碰撞测试的最高分。

事实上,自1933年以来,Nissan在汽车发展里程里不断缔造着传奇,他们始终坚持“不断超越”的理念,成为了世界汽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八十年来,Nissan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信念致力于汽车安全科技的推陈出新、“安全屏障”系统可以说是他们21世纪一大经典作品。

为此,陈斌波不无自豪的表示,作为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东风日产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把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以人为本的造车理念,倾注到汽车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权威统计数字显示,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几年几乎爆炸式的高速增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日益显现,从2001~2005年间,中国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50多万人死亡,约260万人受伤,几乎每5分钟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死亡率毫无悬念的霸占了“世界第一”。

刹那间,安全技术,安全理念成为了08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热议的关键词,在这种几乎汇集整个行业(甚至扩展到全部车民)的集体探讨、反思中,东风日产强力推广的“安全屏障”系统,更是一方面为这种“集体安全大行动”提供了最为可靠的金刚护体软,硬装备!同时,他们完全,彻底地以安全防范的普及为核心定位,大力呼吁政府部门、汽车厂商、汽车驾驶者共同努力,为构筑安全和谐的汽车社会作为集体的行动!

社会安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

3、让幼儿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幼儿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植树的工具,在幼儿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柳树枝段。

2、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

3、自制常见树小纸牌人手3~4张。

活动过程:

一、讲树

1.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幼儿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二、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

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三、玩树牌

幼儿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讲错了,就有对方讲。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四、种树

1.激发幼儿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幼儿说说如何种植“柳树”

(1)种植工具

(2)种植方法

2.幼儿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3.插上小标志,便于日后负责照看和护理。

编后语:

小班社会教案:好朋友教案 篇10

1.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内容,幼儿会用连贯、柔和的声音表现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演,创造性地做出友好、亲密的动作。

3.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友好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头饰36个(小鸟、小狗、小猫等各种动物若干)。

2.图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随音乐做律动进活动室。

2.发声练习,复习以前学过的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提问:“图片上有谁?他俩正在干什么?你们喜欢和它们交朋友吗?”

2.学唱《一对好朋友》,引导幼儿注意声音和表情。

a.教师唱歌曲,引起幼儿学新歌的兴趣。

b.幼儿跟随教师学唱。

3.通过谈话,启发尝试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用动作来演。

a.启发幼儿说出表示两个人友好、亲近的几种动作。

b.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由和伙伴做出动作。

4.集体戴上头饰分组进行表演唱。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评价幼儿的歌唱表现。

活动反思:

上一篇:在企业用工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小孩子学习口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