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之前要了解的事情(精选3篇)
在美国:与克林顿闹绯闻的莱温斯基,一家四口每月请心理医生调整心态的心理保健费就是好几百美元,且她家几口人心理均属正常。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家庭里,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家在忙学习、忙事业、忙挣钱中,又拿不出太多的精力来分析、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难题。于是,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部门在大、中型医院中到处可见。去看心理咨询师,已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心理保健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
那么,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想好开头说什么。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
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太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为最好。
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
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家长每每责备现实,却并不关心真相
假如你们家有两个小孩,当你看到大的经常无缘无故找茬欺负小的,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对大的怒吼“停!你是大的,应该让着小的,你居然欺负他,太不像话了”吗?假如你这样做,大概你会看到大的生气地扭过脸去,慑于你的威严,他停止,可是一旦有机会他会再次找茬,尤其是当大的也有一点理由的时候,那就真的不好办了,两个孩子都觉得委屈得要命,而你无法说服其中任何一个!
当你看到宣称戒烟的丈夫又偷偷的吸烟,你会把“你知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你知不知道我讨厌烟味,你知不知道烟味对孩子不好”哪一句赏给他?还是去生气地说“连个烟都戒不了,算什么男人”?抑或你有更为特别的劝诫呢?
人们每每责备现实,却并不关心真相。很难说责备从来没有用,但责备无效甚至起到了反效的时候太多太多,多到让我们有理由停下来,细看一下责备,也看看有没有其它出路。
家庭里大欺小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因为妒忌,大的妒忌小的,妒忌父母和小的更亲近,更多的在一起,说更多的话,并且语气温柔和亲昵。大的内心的声音是:我也是你生的小孩,为什么你对我不像对他那样?!他们渴望公平,渴望被重视。因为各种原因和背景,父母总是不能公平对待,他们就是没办法对大的像对小的一样亲。大欺小表面上看起来是大孩子的问题,根源上却是父母不能同等对待。这种情况下,去责备大的,大的心里会因为你又在偏向小的,会更加的愤怒甚至是愤恨,很难不再伺机欺压小的。相反,父母若有所觉察并能够修正,能够给大的更多的关心而不是责备,他们会发现大的其实很愿意对小的好。
所有吸烟的丈夫并非不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害以及喜欢让别人吸二手烟。所有的道理他都知道,再讲不过浮云。吸烟也并不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行为习惯是人最外显的部分,不了解根源,仅从习惯入手,往往难以有效,不仅仅是吸烟,所有的习惯无不如此,停止水流的方法不是堵住,而是关掉水龙头。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惯呢?那里也一定有一个像水龙头一样的开关。
关心孩子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渴望
对待吸烟的家人,最好的方法不是责备、质问、劝诫,而是关心。比如我们去问,“哎,你这么喜欢吸烟,吸烟能满足你什么需要?”请放心,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在满足自己的某个或某几个需要,哪怕是无意识的行为也是。吸烟可以排遣无聊,你看有吸烟习惯的人在等待的时候是经常吸烟的;吸烟可以缓解紧张,当一个人需要鼓起勇气说出不容易说的话的时候,他常常会问对方:我可以吸一支烟吗;吸烟可以排解烦闷,吸烟的人在心情很糟的时候常常一支接一支的吸,甚至不常吸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破例来一支……如果一个人的吸烟被限制,他吸烟的行为背后有对“吸烟”这种自由的捍卫,也常有对需要吸烟时没有机会的补偿。只有你愿意并能够了解他为什么吸烟,你才能帮到他,请相信他也不喜欢自己吸这么多烟。
性也是如此。当你看到孩子经常偷看成人网站,甚至你发现孩子自慰频繁到沉迷,或者你发现丈夫(或妻子)对性生活的要求过多或者有你不舒服的喜好,你会怎么做呢?
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如果严厉一点也可以说“我不许你这样!如果你再这样,我就怎样”,问题在于你不是法官和警察,你面对的是你的家人,你们因爱而不是契约相系,你是否愿意不去责备,而是关心地去问“你为何这样”?
最大的性器官是脑是心而不是生殖器。自然的性欲当然为人固有,但不会过分,过分的性都是除了自然的生物性欲望之外还有心理的需要,很大的心理需要。比如性能够带来最直接的亲密,这会让人感到安全感,生活中安全感不足的人大多是贪恋性的,有人通过性获取支配感、占有感;再比如性行为因为是双方天然的配合,所以彼此都能感到价值感和存在感……但性的满足是短暂而有限的,并不能真正承担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内心不够满足的人就会不断寻求,像抓痒一样,越痒越抓越抓越痒,永远寻求,永远不够。如果你希望自己的配偶有自然而健康的性需求,请关心他的心理渴望吧。
关注孩子为何如此,帮孩子走出困境
那么,我们的孩子呢?
当你知道儿子在看成人图片视频和频繁自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让我们一起来打量打量青春期男孩的处境吧。一方面,这个社会里,性的诱惑和暗示是广泛甚至剧烈存在的;另一方面,父母、老师、主流正统的领域里,对性是过于保守甚至讳莫如深的,这种反差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性压抑;再者,一个男孩子从出现性欲到有机会享受性生活,岁月是漫长的,他们的性欲望和性能量需要出口,所以,有的孩子会从成人网站满足好奇,通过自慰释放性能量,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如果孩子生活充实而丰富、开朗快乐,并热爱运动,他的性压抑的程度就会轻得多。但如果能坦诚地和孩子交流如何看待和应对性欲,并告诉孩子可以自慰,那是再好不过了。倘若,父母自身对性的感受足够健康自然,拥有对性的尊重,那这个男孩子真的是前生的造化了。
如上所说,自然的都是不过分的,过于频繁的自慰沉迷于性刺激,又是为何呢?性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功能就是缓解焦虑,当一个男孩子自卑、压抑、受挫、沮丧至极,尤其是经常处于这种心境,而且他无可诉说、排解,他也只能频繁地使用这个上帝的礼物了。这时候的责备一定是起反效的,孩子会从大人的责备中感到压力和羞耻而更加的焦虑,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处理焦虑。
那么,怎样帮孩子处理焦虑呢?焦虑本质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过大,理想自我都是父母、学校乃至社会给的,当然,首先是父母。解除焦虑的最有效方法是拉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孩子,你不需要像别人期望的那样,做到你自己能做的就可以了。这样通常就可以帮助孩子消除焦虑了,如果孩子信任你的话。
当我说不去责备的时候,不代表我喜欢或者同意孩子的那个行为,那个行为可能很明显是不好的,只不过我的关注点不在于他在做什么或者他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他为何如此。因为我内心相信每个孩子根本上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是朝向阳光生长的。为什么会出现偏差行为以及为什么会出现不好的状况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就去了解那个原因,看如何能帮到孩子。
有一次在成长营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农家采风,采访结束后大家各自开始写采风日记。有一个叫阳阳的孩子在那里拖着长音喊:我不会写,怎么办呀?我没问清楚怎么办呀?本来大家都很安静的,他这么一喊,自然打扰到他人,有的孩子就烦了:你自己刚才没好好采怨谁呀,别在这影响大家。阳阳听了更急了,带着哭腔和这个孩子吵起来。小组辅导老师就过去调节,试图安慰和劝说阳阳,收效甚微。
我当时目睹了这一幕,心想阳阳在想什么呢?他为何如此?在我印象中阳阳是有一点依赖、爱抱怨的孩子,这样的个性自然是不敢承担责任、害怕失败的。那么,对他们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给他们希望,而不是停留在他外在的表现——抱怨、哭闹,那不过是因为害怕罢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决定试一下,于是开口说:阳阳,不会写可以学,一个人没问全可以多问几个人。
进了社会,开始工作生涯之后,我们每个人还会有段相当于学生阶段的求学时期。只是这段可能是我们工作生涯中最幸福的时期,同样也最容易遭到忽视。
我认为:这段时期就是从我们踏入社会,到三十岁之前的一段时期。
这段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业几乎还没掌握到重点,经验谈不上,专业谈不上,薪水最微薄,待遇最低下,负荷最重,受责也最重,何况还加上最容易受到爱情与婚姻的煎熬。不过,我们对自己行业与工作的认知,都是从这段时间而开始的。
不论这段时间的经验愉快与否,都将对我们接下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唯一可以凭仗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与劳力,加上一点儿对未来的幻想与热情。所以,我会把这个阶段工作的年轻人比喻为求学阶段的学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善用这个阶段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计较你的工作负重与待遇,尽量去接受折磨、训练。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我们要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支付学费给学校;而现在,是有人在支付我们薪水并让我们接受教育。所以,不要计较太多。也许,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或工作,但即使不能如愿,也不要在意。不论这个行业如何、公司如何、老板如何,其实都不关我们的事,要注意的只有一点,趁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工作和公司里学到东西的时候,尽量去学习,
绝不要因为待遇太低而离开一个公司,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给你的负担与学习的机会不够,而离开这个公司。
在这个阶段,一个薪水丰厚又轻松自在的工作,一定是最隐形的毒药。
我自己这段养成期大概有五年的时间。想起来,那段时间每天有人帮你改稿,每天督促你做各种最基本的训练,真是幸福。尤其是后来,我们老板要编一本杂志,要我每个月都得阅读五十多种国外期刊。最后虽然杂志没编成,但是每个月读五十多种期刊的经验,一直持续到今天还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益处。我很怀念那段经历,我对杂志与出版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那段时间。
在以前的年代,在学徒制还盛行的年代,这段时间往往持续在十年以上。今天,随着各种社会条件的变迁,这段时间已经大幅缩短。有时候,甚至缩短为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熬得上一个小主管的位置,今天,很多行业往往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了。
对很多初进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可能觉得这是个令人欢欣雀跃的机会与时代,但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与可惜。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要体会这种特质(还谈不上掌握这种特质),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不够的。这种养成期越长,事实上对我们日后的持续成长越有助力。
【心理咨询之前要了解的事情】推荐阅读:
团体心理咨询的功能07-11
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10-13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10-11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报告04-11
强迫症的心理咨询与护理方法02-02
心理咨询公司咨询实习12-07
2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07-09
心理咨询案例04-13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串讲02-18
试析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