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作文批改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打破作文批改(共13篇)

打破作文批改 篇1

作文,就其本质而言,叶圣陶认为:作文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从而创造新意思的语言使用行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童真,正被所谓的“标准”异化。的确,我们从许许多多的孩子作文中,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特有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孩子独有的眼光与稚气,看不到敏睿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孩子的思想哪儿去了?想象力哪儿去了?本能的创造力又哪儿去了?是否被教师为了应试,千方百计强求他们做到思想健康,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言生动而扼杀了呢?打破作文批改“标准”形式,势在必行。

一破道德评判过重。作文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现实,不能将作文仅当作是歌-功-颂-德的赞语。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作文时思考视角狭隘,说假话、空话、套话,不去揭露生活中的丑陋,不去反思成长中的过失,不去表白内心的伤感,不去揭露人性的弱点。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善于创造的思想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二破写作模式过严。一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乐此不疲地给学生讲方法,说套路,授技巧,将学生局限在写作公式里,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写出精品,获得高分。殊不知,如此“会诊”,只会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后导致作文雷同、单一,毫无新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不拘形式的多样性,不要使学生走进模式化的误区。

三破成人思想过浓。教师往往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界定学生的作文,以成人化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习作。这种揠苗助长式的评判,势必造成学生迎合成人品位,故作高深状,写出的文章成熟而老到,失去了应有的童真童趣。我们应唤起童心,激起真情,赏析迥异的个人情感,作文评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四破批评指正过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的教师总是一门心思在学生作文本里寻找着错误和不足,然后像割肉似的,这儿砍一刀,那儿割一块„„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满眼的“鲜血淋漓”,目不忍睹。教师真可谓煞费苦功,其实有几个学生领老师的这份情?我们再来说说巴西足球与中国足球吧。中国足球是教练在指指点点地“教”,队员循规蹈矩地“学”,故而中国足球很难踢出去。而巴西足球,全凭小孩们在大街小巷泥土里自由自在地“玩”,便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贝利,有了激-情四射的绿茵桑巴。是啊!如果能把巴西足球模式移植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又何愁作文不“新”呢?

作文批改应少些“标准”,多些发现;少些自以为是的评定,多些启迪思想的点拨;少些声色俱厉的“堵”,多些因势利导的“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吧!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

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

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打破作文批改 篇2

如果说这些套话还只是因为学生语言贫乏,那么有一些就是“谎言”了:写妈妈辛苦,必然“满头白发”,于是他们的妈妈30多岁就“被白发苍苍”;写老师,必然鞠躬尽瘁,于是很多老师就“被带病”给他们上课。

真正会写作的学生,能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中发现有趣的人生。练笔,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形式,它与单元作文训练不同,它能让学生写作没有任何负担,不需要华丽的措辞、严密的结构,不受字数的限制,不受体裁的限制。它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借物喻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

如何从平时的练笔入手,打破作文的“规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 体验生活,打破选材局限

教师教学生作文,都有写作的“规律”,并习惯于在作文中加入主观臆想,编作文。也许学生还未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已掌握了如何“虚构”。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指导孩子从生活中取材。

从接到这个班,从第一篇习作《有意义的一天》,我看到了学生所写的“没有意义的一天”。我们总让学生写“有意义的事”,而学生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在写作中“天花乱坠、谎言连篇”。我想,既然学生都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没有意义,我就将作文改为“没有意义的一天”。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一天的琐事描述了一遍,虽然无趣,但他们发现了这就是“日子”和“岁月”;有的学生却开始观察起自己的一天,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这次的打破“规律”,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提高了,开始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生活中的点滴。

2. 体验自由,打破题材局限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不需要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只是学生,他们不需要变成政治家,对国家前途命运高谈阔论;他们不需要变成历史学家,遍寻上下五千年中历史英雄;他们不是政府官员,不需要总是谈论怎样治理国家,怎样让社会发展繁荣。他们只是一群稚嫩孩子,只是还在上小学的学生。

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作练笔尝试,只要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练笔。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

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爱上了小说,自己也尝试写小说。她创作的小说里,连续出现了七八次“连载”,写到后来,她发现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也不懂得如何收场,十分沮丧。她失败了吗?没有。在这次练笔中,她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她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她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你让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她还会喊难吗?

3. 体验成功,打破评价局限

写作是创作,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时应给一些学生作文满分。为什么呢?学生写作不过是一次作业,一次训练。学生作文永远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得到满分:一处标点错误,一句话表达别扭,一个词语使用不当,甚至书写不太漂亮,这都是常有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这个作业当成是比赛作文,或者当成是经典范文。打满分是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将85分当作了不起的高分呢?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当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一定的反思,也是时候改变一下传统的做法和习惯了。

参考文献

[1]李葵.浅说理想的作文教育[J].中学语文,2015,(1):34-37.

培养写作兴趣 打破作文瓶颈 篇3

一提起作文,同学们就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常常是冥思苦想,却仍无从下笔,最终只是寥寥数句,穷于应付。于是“作文难,作文难,作文难于上青天”、“作文作文,憋死小人”,这就是典型的对作文没有兴趣的表现。以下几点是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作文缺乏信心,畏惧写作文。学生本身就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加之我们教师拔高习作要求,致使孩子们在作文中得不到肯定,就愈发怕作文,写不好作文。这样的恶性循环加重使得学生习作自信心严重缺乏。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没有自信心的孩子自然写不好作文。《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可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十个孩子,九个怕作文。

2、内容非常空洞、语言平淡,缺少真实感。农村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课外书,而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图书室,因而学生除了课本,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学生的阅读量相对较少。加上因安全等因素,学校很少开展校内校外活动,导致学生生活单一,见识面狭窄,因而,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物,读来味同嚼蜡。

3、层次不分明,缺乏联想联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有的一整篇作文就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是胡乱分成两个自然段或三个自然段;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一律分成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有的甚至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另外,许多学生的作文,记事纯属记流水帐,平铺直叙,对于主人公在事件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一律没写,写法单一,没有发挥想象和联想。

4、语言不规范,语病较多。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本地方言交流。有时老师为了省事,也用方言教学。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地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作文,因而语病较多。而错别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甚至有些错别字老师反复纠正也是不见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小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把写作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才能消除他们原先害怕写作、讨厌写作的心理。

那么,如何培养写作兴趣,打破作文瓶颈呢?

1、上好阅读教学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文章中的思路和写作特色很好的提炼出来,联系实际,结合简单的内容表达,经常性的这样的训练。

2、让学生先写熟悉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3、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比如审题,作文的题目,有的是词,有的是词组或句子。对于较长的题目,用先分解,后定位(确定中心重点)的方法分析。通过分析,题目要求一目了然,写起来就心中有数了,学生自己悟出方法,自己从写作实践中总结写作方法。

4、引导自批作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

5、科学评改,注重激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喜悦。因此,作文的“善后工作”——批改、评讲要重在激励,使学生乐于阅读,才能真正启发他们思考,诱导情感,激发再创作的激情。评语写得精妙,有激励作用。教师在批改中,评要精,改要妙。对学生作文的主要优势,要大加肯定。尤其对差生作文的可贵之处都要大加赞扬,重点表扬他的长处,简略指出不足,不要一棍子打死。

打破常规作文 篇4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贾尼尼,这位美国第三大银行——美洲银行的创始人,他的银行家之路却与父亲的死有关。

1878年的一天,贾尼尼8岁的时候,同村的一个葡萄农,因为还不起向贾尼尼父亲借的一美元,竟然开枪打死了他。这件事给年幼的贾尼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

当贾尼尼成了银行家后,他坚决反对放的主张,就与父亲的死直接相关。同时,贾尼尼还在银行业发起一场革命,使银行不再只是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美洲银行也成为美国第一家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之所以能在晚年的时候,被推上“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宝座,与贾尼尼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密切相联。

十几岁的时候,在自家的水果批发商行帮忙的贾尼尼就知道如何节约成本。为了降低中间环节、降低进货价格,贾尼尼甚至亲自跑到农家去收购水果。

他在农作物未采收之前就付一部分定金,与农民订立收购契约。这样,贾尼尼不仅从贩运商手中夺过了利润,而且蔬菜和水果的价格要比码头上便宜得多。

因为在经营这种契约买卖的过程中,贾尼尼深感农民的贫苦。由此,贾尼尼萌生了向这些农民提供贷款的念头,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贷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获的买卖契约。实际上,这便是他最初的“农民银行”的构想雏形。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贾尼尼实现了这个构想。

当几乎所有银行不是从事投机,就是目光盯着大企业时,贾尼尼却认为,只有把这些农民作为贷款对象,他未来的银行才能有立足之地;在他的银行里,小业主和农民能够不用担保获得25美元的低额贷款。

他的想法看似很奇怪,但正是这样迅速地扩大银行在民众中的影响,才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初中作文:打破旧规则 篇5

然而,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在危机降临的时候,在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们不知躲在哪里的时候,他们却能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直视危险,勇敢地战斗在第一线,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释放出炫目的光辉。这正因为他们不仅聪明、正直,还勇于打破成规。

其实,世事大概就是这样,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因为换一个角度来看,换一种方式来做,事情有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妇孺皆知,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才得救了。正是司马光打破了“入缸救人”这种思维常规,选择“破缸放水救人”,这才救出了那个孩子。

由此可见,打破成规需要换个角度思考的智慧。同时打破成规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再想打破成规又能怎样?还不是摇摇头,撇撇嘴,就此作罢。如果汤姆·索亚没有勇气,又怎能机智地战胜大坏蛋印第安人乔,又怎能挺身而出保护贝琪呢?也许,打破成规有些难下决心,但一旦决定,你会发现其实也不难。也许,打破成规在你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你可能会觉得我只是学生,规范还没学完,急着打破成规干什么呢?

我要提醒大家思考的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突破意识,这世界将会怎样?古人认为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并不太大的土地,天空似乎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它从远处自上而下覆盖地面,天地融为一体。可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展和完善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由于符合神权统治的思想,得到当时教会的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人们早已认定这是“真理”,虽然有人对“地心说”产生过怀疑,却没有人敢于真正去探究。而哥白尼敢于挑战,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推翻错误观念,创立了新的宇宙观。否则,很可能我们至今还以为太阳是围着我们转的呢。其实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日心说”的相关观点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正是哥白尼、布鲁诺们的勇气,推动了人类科学文明的进程。创新往往是要付出很高昂很惨痛的代价的,这便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如果没有打破成规的意识和勇气,人类文明何谈进步?

没有打破成规的意识,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大发现?

没有打破成规的意识,怎么会有乔布斯引领时代潮流的苹果创意?

没有打破成规的意识,怎么会有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第二篇作文 《打破定向思维》 篇6

这种思维定势使我们观察事物,只注意最耀眼的局势而忽视整体;使我们处理问题,只顾局部不看全局,这就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又如林中观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的思维定势通常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而人类就是有这样的缺点,凭借经验处理问题。一位富翁的公司在一夕间破了产,也欠下了百万巨债;他为了还清债务,用仅剩的钱批发了一些零食并开了一间店,他认为只要用以前治理公司的办法来经营小店,顾客就会络绎不绝。于是他又去批发了一大堆零食回来,他兴奋的想着:自己一定会赚到钱的!哪知几天过去了,由于各种因素,买零食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门庭冷落,而店里的零食也因难以保存而变质,发霉。有经验固然是好事,但固于经验,就容易画地为牢;而习惯可以使人们不假思索跟着感觉走,但却更容易使人循规蹈矩,固步自封。一个聪明的人,成功的人恰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在大家看到了黑点的时候,看到了白纸。

打破思维定势,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一位名画家的孙女也是个小画家,她画的风是五彩的,她画的树和草像是被风吹染过一样,也是五彩的;名画家认为孙女画的都是不正常的“怪物”,但他眼里的“怪物”却在国际儿童绘画大赛上得了一等奖。

打破思维定势,需要眼光,更需要魄力。知道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吗?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的经验论;但伽利略不迷信于名人和人的生活经验,他找了大小两个球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最后验证了自己的正确。

作文批改点滴体会 篇7

一、多保留, 少删改

教师批改时, 应尊重学生的写作原意, 文章理顺即可, 批改要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 可批可不批的坚决不批, 以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师应从建议的角度出发, 委婉、含蓄地提出修改意见, 这样既指出了学生习作中的不足, 又不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多表扬, 少批评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上进心, 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会异常高兴。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在平时的作文课上及时公布优秀作文的名单, 范读优秀作文。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写下来粘贴到教室后面的墙报板上, 让其他同学在课余时间阅读赏析。还可以请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作技巧。这些做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只要他的文章里有一个词或一句话写得生动形象, 教师就要在后面标上嘉奖号, 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 如“这个词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你真行!”、“这句话写得真好, 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写出来了, 你的进步不小呀!”、“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了就能用, 了不起呀!”……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 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评语如果能清晰地点出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学生便受益颇多, 是其摸索前进中的一盏明灯;评语若是贴切而精彩, 便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 教师的评语除了要根据习作要求具有针对性外, 还要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

三、多种批改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中, 作文批改是以教师批改为主的, 这种批改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结构到语言情感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评改。这种传统作文批改方法容易形成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 会影响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教学当中存在的这种情况, 灵活采取各种形式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生自批自改。

学生自批自改能将批改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下放给学生,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批改的主人。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作文自改, 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所以我想,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自改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 用自己的头脑, 用自己的语言, 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 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在学生自改中, 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但教师应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 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在活动中多给学生指导, 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

2. 学生互批互改。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 他们对同伴的作文充满好奇。因此, 笔者有意让他们去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在批改之前, 教师可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具体要求提出一些批改作文的要点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作文, 之后教师要抽样检查, 防止学生走马观花。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文章缺点这一问题, 教师应随时把一些评改作文的技巧传授给他们。这一环节可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给每个人一次发言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形成主体地位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改改画画, 圈圈点点, 和带有鼓励性的小评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判断、口语表达和写评语的能力, 实现了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融洽了课堂气氛, 避免了教师的单项灌输, 无形中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漫谈作文批改方法 篇8

一、教师批改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取作文教学效果反馈的一个主要渠道。如果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全收全改”、“精批细改”,那么势必会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学生也很厌倦“满纸红”。在作文批改中我坚持一次批改部分学生作文的方法,并坚持面批。

批改部分学生作文的方法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小到错字病句,大到选材结构,教师均可以给学生详细地批改。我还一直坚持面批的做法。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感悟到,面批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及时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直接反馈给学生,而且面对面的讲评、指导,学生愿意接受,印象深刻。

在坚持面批的同时,我还分层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或抽出好、中、差三个层次的若干名同学的作文批改,或抽出同一层次的作文批改,使教师的作文批改更有针对性。

二、学生批改

教师批改作文对学生的确能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淡化了学生在作文批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学生是终身受用的。”在学生批改作文方面,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

1.本人批改。

让学生自己来批改自己的作文,一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改,改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和指导。从书写、字词、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方面制定出简单、明确的修改标准。然后学生根据这些标准和每次作文批改的重点去自己批改。这样学生会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通过重点反复修改,使学生懂得“文不厌改”的道理,逐步学会修改作文,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2.学生互批。

(1)同桌互批

作文完成之后,同桌之间交换,互相批改。这种批改,同桌间可以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小组批改

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配,编成批改小组,每组8到10人,并安排小组长负责。由小组成员对本组的作文进行批改,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最后由小组长将本组同学的作文完成情况,批改情况,评议情况写成一个总结,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作出汇报。

(3)全班批改

教师指定或学生推荐某一个学生的作文,由全班同学进行评议批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还可以展开讨论。这种批改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4)作文批改小组批改

每学期我都把几篇作文指定给班里作文批改小组来批阅。作文批改小组由几位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组成,他们对班里同学的作文水平比较了解,所写批语也是组内学生集思广益之后完成的,更易于被同龄人接受。

三、家长批改

每学期我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两三次家长批改学生作文的活动。请家长阅读孩子的作文后写出批语和意见,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能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一些了解,缩小与孩子间的心理距离。

打破小学生600字作文 篇9

翻开手中那一部厚厚的著作,徐弘祖那不同寻常的人生再一次呈现在我眼前。

万历十五年,徐弘祖出生在江阴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镇。那是一个封建帝制逐渐走向鼎盛的年代,科举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直到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整个科举制度仿佛一条通往人生顶峰的阶梯,吸引着无数自诩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趋之若鹜。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条“通天大道”同时也是一个牢笼,一个以功名富贵为诱饵的牢笼,让无数人为名利所迷惑而自投罗网的牢笼。但就在那个以科举为荣的年代,徐弘祖却做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决定:放弃科举致仕的道路。

少年时,徐弘祖曾应过童子试,不过未中,眼见儿子无意于功名,饱读诗书而又通情达理的.父亲便鼓励儿子在自家的万卷楼中读书,不求做官,至少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就这样,徐弘祖开始在自家的万卷楼中阅读着各类书籍,而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各类地理书籍及游记。书中对奇异景观的描写深深吸引了他,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外出游历!”可就在此时,父亲的突然离世打乱了他的计划。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为了照顾母亲,徐弘祖决定恪守孝道。但此时,母亲却将他叫到面前:“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抱负。”一句话让徐弘祖泪流满面。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他仅携一根木杖,着一袭布衫,穿一双草鞋。用脚丈量了包括湖广、两湘、辽东等地现今16个省的地区。没有朋友的资助,也没有政府的支持。他就像一个离经叛道者,执着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用笔墨记录着路边的一片片大好河山。

几十年间,他先后探寻了武夷、黄山、华山、泰山、庐山等名山;也曾寻访过湘水、岷江、钱塘、富春等大川。曾经被土匪围困而断粮三日,也曾因大雪封山而无法下山,只能冒险沿着野藤“直缒而下”。所有艰辛,后人无法亲身经历,也难以想象,只能从他所著的游记中寻找着答案。

是的,他就是徐霞客,一个打破封建束缚,毅然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的勇敢的人。崇祯十四年,徐霞客病重逝世,留下了数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终其一生,他都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从未停止。

轻轻合上手中的《徐霞客游记》,我不禁想象他坚持走科举道路后的境况,或许最多是个被历史掩埋姓名的秀才吧。幸而他打破了科举的牢笼,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破常规思维的高二作文素材 篇10

打破固有的思维,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在美国有一个小孩子,他拿到横向着切苹果,他父亲看到后立马提醒,但话音刚落,随着刀和桌子的摩擦声响起,苹果分成两半,中间的核围成一颗美丽的五角星,这让小孩的父亲惊呆了。父亲之所以上前阻止,是因为通常人们觉得苹果就是竖着切的,这样的思想将人们的思维想锚一样抛出然后固定在那里,甚至没有人提出质疑。而那一个被切开了之后的苹果出现的五角星就是打破固有思维的收获。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横着切苹果的不可以的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总是把固有的思维放在日常生活里,而就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使我们丢失了多少本该属于我们的收获。所以说,我们要有那种打破固有思维的意识和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收获更多。

打破固有的思维,才能更好的发展。残疾人有着身体上的障碍也一样可以做到一些正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残疾人就想到他们的障碍呢?那种惯性思维总该有所改变才能有所发展。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些固有的封建的思维既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自然就该摒除,而只有打破这些思想才能不断地又好又快发展。

作文批改有学问 篇11

一、淡化精批细改,注重教师讲评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多写多练。如果每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督促,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粗略的看一次,写简要的评论,把重点放在讲评上。如有位学生在《春节见闻》中有这么一句话:“除夕夜,我在乡下奶奶家看“板凳龙”,那天晚上好热闹,头上是一轮明月,地上是龙腾虎跃。”除夕夜是看不到月亮的,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费了功夫,句子也写得美,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采用“只批不改”的方法,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琢磨,自行修改。

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评讲的走过场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就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多评讲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为使多评讲收到应有的效果。

1、上好讲评课,多说好话。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通过肯定学生的成绩,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2、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修改。全班的共性问题,最好提供要修改的典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修改。教师们往往直接选用某一学生的作文作为典型,供大家“解剖”。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例如学生有一次完成写景作文,学生的语句比较完整,但普遍不够通顺。我就挑选了几个学生的作文,把他们的作文加以整合,自己“组成”了这样一个典型:“一走进门口就闻到香味,原来是菊花开了,有的菊花开了,还有的菊花没有开。月季花都开了。”师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不但把病句改得通顺,而且改优美了。不妨抄录如下:还没走进公园,我就闻到了一缕清香,原来是菊花开了。菊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有的像精致的小碗,有的像圆溜溜的绒线球。它们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在欢迎我们。月季花也开得很热烈,似乎要跟菊花比美。

3. 抓住一切时机多评讲。学生写得多了,不可能都在课上评讲,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有时利用语文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有时是下午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读作文、谈谈感受、议议问题、学生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也习惯了我随时给他们中的某一个以惊喜和指点。当面个别评讲。这样的形式可随时随地进行。师生沟通及时、真诚、充满理解,因而效果良好。

二、培养批改兴趣,注重学生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1、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经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祆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兴趣。

2、依靠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并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指导互批互改,注重参与意识

学生互批作文是其中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写自己的,批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而且能让老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致力于钻研教材教法。

1、一对一式。一对一式的互批,每次批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修改,这样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一对多式的互批是指教师挑选作文水平较高、鉴赏评论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批改,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的互批。这种形式的批改相对准确、到位,也能令教师放心,但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多对一式。“多”可分为全体、部分等几种情况。全体是指全班同学同批一篇作文。这种批改可谓群策群力,在共同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地方,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再去改自己的文章,在批改、修改中进步,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部分是指对有代表性的作文感兴趣的同学可对此进行批改,比如课堂上的即兴评议,课后把自己的评改意见贴于作文园地中等,这种方式较为自由。

3、自由结组。小组批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小组内学生有上、中、下三类,教师指定组长或学生推选组长负责。成立小组后,每组发放一篇相同的文章,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批改任务。批改完成后,教师可提供一个批改的示例,让各小组参照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又可避免独自修改六神无主、信度不高的缺点,而且把评价权基本上都交给了学生。

四、各种手段辅助,注重批改效果

为了提高批改效果,教师可采用朗读批改、录音批改、讲义批改、投影批改或作文园地式批改等各种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如让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或录下来放给全体同学听,或印成讲义,或投影展示,或贴在墙上的作文园地中,以供学生互评互改。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问题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同学可以通过网上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作文《我和老师》时,有同学重点写自己的老师如何教学认真,关爱同学,出现了没有扣题的典型错误,我利用网上评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作文批改中,语文教师可以放开思路,大胆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作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

浅谈作文批改 篇12

一、全批全改要有详有略

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替同学们想想, 辛辛苦苦写了半天, 竟一个读者也没有, 想讨个好分数也讨不到, 还有什么写作兴趣?再者, 教师批改若只看1/3左右, 就没有足够的正反面材料, 讲评课上也就讲不出所以然来, 因此我认为, 改就应该全部批改, 全部打分, 但批改有详有略,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长的批语可写上百字, 短的批语也可以只写一言半语。批改过后, 对于重点批改的文章, 要选择有共性、典型性的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学习、仿效。

二、一人读作文, 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总评

为了让学生认真踏实地写好自己的作文, 我曾让学生直接把作文拿到课堂上并公布于众。学生为了不出丑, 写作时字斟句酌, 课下多练练笔, 讲评时认真听讲。这种形式的批改, 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也使学生感到直观易懂, 直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综合能力, 这也是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吻合的。

三、学生互批互改

刚批改的时候, 学生常有“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困惑, 看到某段文字写得好或写得差, 却说不出好在何处, 差在哪里。因此, 在眉批中常常出现“写得好”或“写得差”等笼统的褒贬之词, 这就应该在班内予以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先让学生快速把文章浏览一遍, 然后分别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处放大括号, 写出旁批内容。

开头如何写旁批, 这就要看它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如《我的老师》的开头“最使我难忘的, 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起笔不拖泥带水, 直抒最难忘蔡老师之情, 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因此可引导学生写出“开头简洁, 立即进入回忆, 点明题旨”或“开门见山, 尽快入题”之类的旁批。又如《枣核》一文, 开头写索要生枣核, 这时旁批可以为“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之类。中间部分是核心, 应注意立意深刻, 选材典型、新颖, 详略得当, 内容切题、具体、充实、中心突出、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较好, 有照应主题的中心句, 结构严谨, 层次清楚等等, 旁批时可据这些酌情写上相应内容, 也可更深入具体地写出哪些内容好, 什么地方不足等旁批内容。结尾应以归纳总结式, 与主题呼应式, 激励式, 升华式等收束全文, 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

以上开头、中间、结尾的修改, 应在10分钟左右完成, 之后进行第二轮修改, 可从语法、修辞、逻辑三方面推敲, 或换、或增、或删、或调。当学生完成上述几项后, 再要求前后左右相邻的学生以小组形式集中讨论一些问题, 共同会诊“疑难杂症”。这一系列批改过程, 老师一定要在教室里巡视, 不断给予点拨、指导, 切实加入到学生批改的行列之中去。

我经过多次尝试后, 收效很大, 成绩喜人, 许多原来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 经过训练后, 不但能熟练、恰当地批改好一篇作文, 而且还能快速完成一篇质量不错的作文, 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上证明, 以学生为批改主体的方法, 既给老师减了负, 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值得大家一试。

摘要:作文教学应该进行改革, 切实给语文教师“减负”。因此, 我在作文批改中尝试了“三步走”, 取得了一些成效, 下面就详细地跟大家谈谈。

打破作文批改 篇13

规则为何屡屡被打破(学生手记之23)作文

规则为何屡屡被打破(学生手记之23)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优秀作文 专注写作 作文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纪律,才能有和谐社会的存在。 但是规则的效力却远远没有这么大,在人的“奇思妙想”中,规则总是能被找到漏洞,然后就有无数的人去钻,直到把这张法律之网给钻坡,国家又再补上一张大网,来维持秩序,就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手段。随着时间的不断消逝,一些法律的效力就会逐渐的淡化下来。像许多比较“冷僻”的.法律,就不为人所知,只有一些那种经常出现的人们耳中的法律才被人们所知晓,由此很多人做了违法的事情还不知道,毕竟除了像法官和律师这些人的职业需要,其余的人都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去看法律,更何况记在脑子里了。 闯红灯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如果在一个地方不设置摄像头,不派交警到场,那会发生什么呢?自然就是有人带头闯红灯,然后出现一大批的“追随者”,“前仆后继”的闯红灯,视那挂在头上的红灯为无物,然后政府知道后,在这里设置摄像头或是拍了专人守在这里后,情况才有些改善,人们便会在一次遵守规则。 还有交通的一些规则,就像以前的新大桥那里是不能转向的,可是一些车主为了省时,总是在交警看不到的地方转向,以节约那可以几乎不用计算的时间,但是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举动;不止这个,大道上的一些线也是有自己的作用的,可是许多人就是干脆无视,只要没有交警在场或者有摄像头,就敢随便乱搞。现在的电动车就是很特别的例子,由于这是一个新出来的车型,对于它的定类还没有明确,所以电动车可真得很自由,哪里都可以窜,毫无秩序可言。 国家法律,法规不应是在发生后去制定,而应料敌于先机,提早发现,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应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上一篇:介绍狼的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制度化管理与现场化管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