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教育与教师(共9篇)
案例:2013年9月2日开学第一天,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特别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通过网络和IP卫星播发到教学点。同时,教育部还建设项目专题网站,教学点教师、中心校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拨打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资源接收、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案例涉及的问题
21世纪的教育意味着使学生在掌握精通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以一种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方式,制造、整合、评估各种信息。学生不仅要掌握3R(读、写、算),而且要掌握3C(创造、交流和合作)。数字化时代的素养和公民责任同样重要。虚拟的工具和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没有疆界的学习世界,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21世纪的教室没有围墙的限制,学生们通过网络、手机、聊天室获取信息。同样,许多教师也通过虚拟教室检查作业,并和学生展开讨论。
针对这种学习的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要善于运用认知科学的成果以及有策略的团队合作,在网络空间内外游刃有余。未来将出现“教师创业者”,他们会与所在社区的学生紧密联系,成为学习咨询者、网络指导者、游戏专家、社区组织者和政策研究者。21世纪的教育特点:
学习无处不在知识与技能“二合一”
课堂教学承载未来
学会终身学习
技术辅助学习
其实21世纪的学习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有了更好的工具。今天的学生很幸运地拥有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使他们能够比前人更快捷地查找、获取甚至创造知识。但是,会用google查找信息并不等于真正的理解。学生们仍然需要知道并深刻理解历史,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走到今天的。他们应该能够享受人类伟大的艺术和科学成就,能够在母语之外会说一种语言。我认为,21世纪的技术应该成为我们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而不是缺乏知识的理由。
作为教育人,应该怀着对教育的真诚情怀,从自身做起,以为孩子的成长和民族的未来
1 教育理念的内涵
理念, 简言之, 就是理性信念和理性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理性, 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信念, 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观念, 指思想意识。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推出, 理念是以某种信念或观念控制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
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心理背景, 是教育者的思想先导, 叶澜教授认为,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2) 宏观的教育理念泛指关于教育发展问题的教育理念;微观的教育理念则泛指关于教育过程问题的理念。教育理念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人才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 21世纪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 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 也是21世纪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等许多方面, 本文只着重论述在教育理念中起着基础作用的新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关于对教育的看法和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教师的教育观是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 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新的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终身教育观
“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这40年来, 人们正在逐步践行着终身教育的思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之飞速, 知识更新之飞快, 单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可能终身受用的, 必须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进步, 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新课程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的新科技和新成就, 有很多新的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学生的知识也不是单从教师那学到, 而更多的来自于互联网, 有些学生所熟知的, 教师也未曾闻过。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因此, 教师就必须在平时注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视等多种渠道不断学习。此外, 教师还应持有“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求学精神, 虚心向周围人请教, 取长补短, 而且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认定学生也是最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向学生学习, 并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温故而知新, 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来说, 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 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一生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素质养成。在教学中, 要注意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心理和精神素质的培养, 为其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 迎接“学习化社会”的挑战打好基础。
2.2 赏识教育观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观点, 实现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 (3) 赏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和思想观念。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 给学生以关心、鼓励和赏识,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公开给予肯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就会变的越来越优秀。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善待他们, 启发他们, 诱导他们, 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 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 从而能够克服困难。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 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相信并尊重他们。
2.3 创新教育观
素质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正在向着创新教育而前进, 作为21世纪的教师, 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虽然教育具有继承性, 但我们要更重视其创新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和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的把价值观念、教育文化知识、思维方式、劳动技术、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学生, 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性, 并使学生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从而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现代教师必须要认识到,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是人的天赋潜能, 并将此认识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 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后, 应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及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并不断在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表现中作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再与自己的教育理念想比较, 发现问题, 提出相应的行为策略, 并通过行为的改变, 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理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2]张大均, 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6.
[3]周宏.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21世纪 教育技术 理论与实践 发展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进入了正轨。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到了21世纪,通过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拥有了更高的水平,更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一般认为,2000年是教育领域发展的一个分界线,2000年以后,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简介
教育技术,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教育技术实践是基于教育技术理论进行的。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等。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教育更好地发展、提升教育的质量、加快我国的科教兴国进程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二、21世纪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1.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健全。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这四种理论支撑着教育技术的整体框架。21世纪以前,这四种理论已经基本成形,21世纪以后,教育界又完善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由学生来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学习作用,而学生主体学习作用也是教师引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对此,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协调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在21世纪的完善,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了教学过程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学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教育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校园网络的构建、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教学质量评测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将教育技术的实践作用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来,体现其实践价值,以此帮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21世纪以前,教育设计理论多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1世纪,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及,从而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技术理论从原来的单一的学习理论拓展到了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形成的综合体,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视。这都得益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的发展也将推动21世纪教学思路的不断改革,促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4.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21世纪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信息化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迎合当今教育理念的基本需求。在教学工作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实践中,信息化教学理论也已经不断成熟,形成了信息化教学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体化信息化教学体系。不同的学科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得到了相应的细化与应用,信息化设备、手段和教学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大提升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国外更加注重课程前、中、后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综合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课程内部,并且我国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非常多的先进经验。
5.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国外尤其是美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在这方面则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和国外接轨。21世纪,我国制定颁布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其中包含了教学能力培训、专业能力考试、职业能力认证三个方面。我国的这一举措,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目前,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出色、会使用现金教学手段的教师,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21世纪,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也让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教育部门要正确分析21世纪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21世纪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原因、方式和意义,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积极分析和改进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内容,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以寻求教育事业的科学、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娇.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才智. 2013(06).
[2]徐满营.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5).
陈丹萍
摘要:本论文是《21世纪现代审计发展研究》(NSK2003/B01)课题的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审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高等教育技术的进步,作者在总结国内外审计教育的优势及审计职业教育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审计教育的十大对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一个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己初见端倪的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审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关注21世纪的审计教育发展。
一、目前审计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等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在各类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审计教育也不例外,但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国的审计专业或审计方向绝大多数是从会计专业脱胎转换而来,授课中会计的色彩还较浓;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也多以社会审计为主,还未能做到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平衡发展;审计高等教育与实际执业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完善审计理论体系,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都是目前审计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高校开设审计专业或审计方向,总的教学目标都是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但各门专业课程都有着自己的具体目标和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也正是这样的每一门课程的细化目标才能最终将审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样出色的潜力型人才,从而最终达到高校开设该专业或方向的总体目标。但未能体现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偏弱,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结构
目前从各高校的审计课程的师资来看,除了原有的专业教师之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教师的缺口也在越来越大,因此很多高校纷纷扩招专业教师。但这类审计专业教师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于审计这种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型学科,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
(三)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经走访和调查了解,目前高校的审计教育大多采用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审计教育模式,实行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接受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灌输法教学成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和体现。其培养的学生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过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较差,人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偏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教学效果
审计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从运行的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育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本合理。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审计理论随着国家的经济改革以及与国际的接轨,需要不断更新,能不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能不能让学生知道目前国际审计界都在关注着什么样的问题成了课堂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有,课外实践能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五)教学考核形式 在各大高校,对主修审计专业或审计方向的学生,考核其所学审计课程的优劣,绝大多数都采用平时加期末由教师打分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出卷能力要求很高。否则,如果达不到这两点,判断学生该门课程水平的成绩依据就有失公允。
(六)审计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为了更好地加快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实行审计专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但未能引入日常审计教育内容,影响面还不够大。
(七)国际审计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外审计资格考试开始登陆内地,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内部控制评估师(CSA)以及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自从国际资格考试引入以来,在国内特别是高校引发了一股考证热。高校学生为了能在求职中增加砝码,纷纷在大学期间参加资格考试,因此,导致了一方面学生由于精力的有限,不能很好地专心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资格考试中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总之,传统审计教育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陈旧,反应科学新发现、新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没能给予足够重视;教学手段、方法落后,课程设置陈旧,对学生的考评手段落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多大改变,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使学生缺乏主动钻研精神;卫星通讯、多媒体、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未能普及又难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很好发挥。因此,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革现有审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21世纪审计教育发展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及我国加入WTO,审计教育也面临着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审计教育模式需要创新。
(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树立新的审计人才培养观念
1、转变审计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审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面相对较窄的学科,它隶属会计学科。因此,在审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
2、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审计教育教学改革。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考试考核和计分办法,改变传统以一次考试定水平的考核方式,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各高校应普遍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审计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试行大学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审计学科研究和审计技术或软件的应用开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课之间的融通能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其动手能力,应加大对审计教学实验室的投入和对实验室的更新改造,运用模拟审计的方式,提高审计实践的教学质量。
(二)强化审计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之本
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创新性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创新审计人才的培养实施要靠教师,教师应由传统教育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应成为学生创新的启迪者和实践的扶植者。因此,要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增强创造素质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继续教育是决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
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培养教师的能力。一是注重教师的后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更新,后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审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很难把课讲活的。三是创造条件,加强国际审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审计面临的新环境。
(三)审计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审计教学内容必须创新。传统以《审计学原理》为基础、以《财务审计》为主导、以《审计技术方法》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课程为辅的教学内容应进行重大调整,才能适应审计署实施 “十五”规划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计教育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传统审计教学内容发生必须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由反映产品记录核算发展到对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的分析核算,企业从商品经营发展到知本经营等;这种变化必然带来审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1)更新旧的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经济效益审计》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去除与时代发展不调协的部分知识点,及时补充新教学内容。这对教师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堂教学必须时时关注审计实务发展的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以提高教学质量。
(2)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角度
《财务审计》课程的教学应立足原有基础,调整教学角度:财务审计教学内容应单纯的会计“六大”要素的真实性验证变为对会计综合信息的全面合理性监督;财务审计教学内容的立足点由合规性审计转变为合理性审计;财务审计对象从注重有形资产转为注重无形资产。财务审计教学内容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满足新环境下人们对财务审计的更高要求。
2、与时俱进,创立新的审计教学内容
在新的环境下,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现代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审计教学内容应适时更新,创建新的审计知识体系。(1)知本经营创新审查的教学内容
知本经营的生命在于创新。知本经营审计的根本在于对被审计单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案的审查评价。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创新的审查评价,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形象创新、营销创新等。
现代社会要充分注重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审计,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审计人员审计的对象,从以涉及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为主,转为以涉及无形资产的经济活动为主。为此,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知本经营审计的发展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以必须以掌握高科技含量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为目标,以减少审计风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2)知识资产的管理的审查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资产”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与市场份额共同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准。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经营进行审查评价是必须的。因此在教学环节必须补充相应的课程,才能使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审计工作的特殊需求。(3)人力资源审计课程的设置
21世纪人力资源审计将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运用,因此开设人力资源审计课程刻不容缓,因为人的素质和技能是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人才是高技术的载体和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本。因此,未来人力资源审计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除此之外,未来社会将有效性审计作为重要的审计目标,因而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将得以更大地发展。控制与风险审计、电子商务业务的审查、网络安全审计、环保审计也将随着知识经济发展而日益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审计教育的创新是21世纪审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头戏。
(四)网络教学将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人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在21世纪审计事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提高审计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改进教学模式是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满足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审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开拓审计模拟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审计业务进行专业训练,可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改善现有教学模式的对学生的限制,增强专业实践环节的教育。因此,网络教学将有限的课堂教育变为无限的自由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新型教育模式。
其次,审计教育工作将逐渐采用在线实时学习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不断普及,传统的审计教育将得到改善,现代审计教育工作将可采用在线实时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计算机系统及时与学生学习机的连接,会极大地提高审计教学的效率。审计专业教师应熟练使用Internet平台,是进行网络审计教学的基础。
(五)现代审计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审计是一项职业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迎接社会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审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必须走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全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之后,可根据其专业发展的需求,将职业教育中的ACCA的教育思想、CIA的教育理念以及CPA的教育水平融入审计学历教育之中,以体现审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和时代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六)审计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我们既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挑战,也面临国内高校激烈的竞争。审计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审计教育应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审计教育的方向。为了适应审计教育的国际化的趋势,必须在教育体制的创新上。
首先,培养国际审计教育市场,入世后,随着教育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可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引进外资加入审计高等教育,完善相关运作机制和配套制度,以促进国际教育市场的发育。二是向用人单位开放。正如国外一些高校一样,审计教育课程设置可调整为,其学位课程是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到相关的企业实习,最后一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走“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总结提高”的教育模式,培养社会运用性的审计专业人才。三是教材选用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教材,加强国际间的专业沟通和交流,紧跟国际审计发展步伐,培养国际通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从国际化角度出发调整目标,变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全球观点和使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四是审计学分和学历趋于国际一体化。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学分,随着世界各国大学协作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年制度将逐步趋于统一。五是引入职业教育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及进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是审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审计教育方法创新
审计环境和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需要重新调整传统的审计教育方法,才能适应21世纪审计教育工作的需要,实现新形势下审计目标的要求,审计教育手段方法应重新调整。
目前,传统审计教育模式,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记忆、复现和积累,教学方法呆板,灌输法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和体现。其培养的学生审计专业口径和知识面过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较差,人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偏颇。审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在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树立起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育观和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创造性、复合型审计人才。其次,树立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审计课堂教学思想,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探索审计专业知识形成过程。第三,根据审计专业课程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探索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第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五,在审计教学中,要结合心理学分析启发式、演绎式、讨论式、讲座式、实践式、案例式、逻辑教学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探索一套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审计教育的发展。
(八)实施审计教学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教育战略
审计专业培养各类审计专业 人才,为审计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成为全国审计系统、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大后方。但专业面较窄,是制约其发展瓶颈,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时代,审计专业生存和发展焦点在于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精品审计人才,树立品牌意识。
21世纪审计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造特色,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确定审计教育发展的特色非常重要。科学定位决定了审计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审计教育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教育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影响,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从根本上讲,审计教育发展创出特色,提高水平,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好,关键在于提高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其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的,是审计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
(九)适应审计学科教育产业化、工程化趋势的要求近几年来,审计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实力己经有明显的提高。随着教育产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审计教育也应随产业化发展趋势而规模化和产业化。产业化的教育模式可以集中审计教育优势,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应将审计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工程相联系,以发挥各门学科的特点,取长补短,金审工程项目的开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工程管理审计专业,以满足市场对不同审计 人才的需求。
(十)审计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创新
领导下稳步开展,目前已进入第一阶段:组织、规划与研讨阶段。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一个充分发扬 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目的是为21世纪的孩子们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性 和可行性的新的课程标准。为了广泛听取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我刊将陆续刊登有关课程改革的 文章,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
1.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价值
讨论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价值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学校教育应该为 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 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 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主动、积极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 育。从以上两个前提出发,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学习外语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 养的要求,并应适合多元化的社会需要,这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1)学习外语与21世纪人才素质的关系
21世纪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已成为国际性语言,它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 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储备,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 才的要求。因此,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如果学生缺乏外语技能,他们今后 的教育选择以及职业选择都将受到限制。
2)学习外语与信息时代的关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极其迅速,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在国际互联网上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英语则是国际互联网上的语言交际工 具。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终身受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一门外语对学 生今后全面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学习外语与多元化社会的关系
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的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 个多元
于佳琳
据说犹太人每人平均每年读64本书,而我国人均每年读5本书左右。***倡导全民阅读,作为人民教师,在读书方面更是不能拖了祖国的后腿,这个寒假,除了读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外,便是读了这本由桑国元等人编写的《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希望从中能有所感,有所悟,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按照书中阐述,我目前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成长期”,书中所揭示的这个时期教师所存在的问题,也正是我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平时的负担比较重,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处理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比较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和管理技巧的形成,但没有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有时做得很好,但说不出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急需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也是建立个人小家庭时期,有了自己的孩子,需要付出部分精力。为了让自己更快更稳健的成长,今后要更多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在教学工作中勤于学习,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地运用“独行快,众行远”,在海关小学这个团队中,借力发展。
按照书中梳理的“21世纪教师”三大类型的八大素养,即:师德与理念素养(师德素养、教育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综合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研究素养、自主发展素养),我认为也就是教师的德与才、博与专、行与思、说与文的素养。不看详细的阐述,仅就那些条文式的词语,每看到一个,我便和自己“对号入座”:“家国情怀”、“职业认同”、“关爱学生”、“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站了近10年讲台,虽没测试自己的家国情怀有多深、记录关爱学生的行动有多少次,我也是坚定自己的职业认同,精心修炼自己的教学之术、以达教学之效。也就是说能够随时阅读、愿意行文的一线教师,“师德”和“理念”并不是需主要修炼的“核心素养”。“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充实、壮大的集合体,而教育教学能力只要你的学生愿意和你分担不同角色、演完每个40分钟、便无一个明显的高低界限,同时,知识和能力也是互为因果的“共同体”。所以认为第三类型的“综合素养”是我应该需一直修炼的“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是形成教师气质的精、气、神积淀;“信息素养”是当今现代人的时代标志;“研究素养”是每个教育者需开发的有利资源,能使教育教学的行与思脉络化和站点化,“自主发展素养”是一位教育者能一直舒展于21世纪讲台的不竭的能源„„正因为综合素养的不及,才使我拙于表达一本书的感受。其实人文素养、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批判创新能力等应是21世纪每个文化人应修炼的素养,一个时代共同修炼的“综合素养”,这样会带来21世纪教育的新气象,教师的核心素养自然不担心不修炼。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领域发展最快的新兴学科之一。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深入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以教育技术的新视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教育技术理论概述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给教育技术作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范围比较广泛, 一般说来,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学理论, 教育技术归根到底都属于教育学范畴, 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教育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二是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理论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性理论;三是哲学理论, 哲学理论对于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教育技术学的深化和发展。
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进入到21世纪以来, 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步, 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然而,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从第一次教育技术革命到如今的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 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发展的新突破。具体分析如下:
(一) 第一次教育技术革命
第一次教育技术革命从人类开始有了专职教师开始, 也就是儿童开始从家中走出, 由专门的教师开始集中式教育教学。这是最早的教育技术革命, 更是最原始的教育教学萌芽, 这一革命性的转变改变了原始社会大家族负责教育的状况, 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受条件所限, 此时的教育谈不上什么技术, 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有很大改观。
(二) 第二次教育技术革命
文字的创造使教育由口耳相传逐渐向文字记录传播转变, 文字的记录增加了信息的可靠性, 使得自学成为可能, 带来了第二次教育技术变革。人们可以将重要信息书写下来刻在木板或石头上, 可以通过前人的文字记录汲取知识, 并向后人传递经验, 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靠性。
(三) 第三次教育技术革命
第三次教育技术革命得益于印刷术的成功研发。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 提高了教科书使用的便捷性, 同时扩大了教育对象, 增加了知识传播的范围。与此同时,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开创了教育技术革命的新形势, 年龄相仿的学生开始聚到一起, 学习相似乃至相同的教材知识, 教师授课方式开始多样化,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
进入21世纪以来, 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系统的科学方法的使用, 推动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 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引发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第四次革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尤为明显, 尤其是“微时代”的到来构建了网络教育平台,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非常巨大, 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三、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1世纪以来, 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总体说来,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新型教育理念的树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新型教育理念逐步树立起来。“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层出不穷, 分层教学、情感教学、兴趣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不断涌现, 丰富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容, 推动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关注人的发展, 注重人的情感和发展, 以培养集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上至学校和老师, 下至学生, 都逐渐认识到“学习是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强之门的钥匙”, 都树立起新型教育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成为指导者,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是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二)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内容, 将多媒体工具、摄像系统、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等多种现代化设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 将静止的课堂变为动态的课堂, 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主动地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探索新的知识点, 自觉地发现新问题,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课堂上讲解某段古诗词, 可以配以相应的古曲、Flash动画、视频资源等, 引起学生的学习欲和主观能动性。同时, 这样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沉闷局面。
(三) 增加实践环节, 更加注重市场需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此, 很多学校更加注重实践性环节, 不仅重视校内实习, 而且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实行分岗实习, 学生完成安全教育及考核后分岗到位, 然后定期轮岗循环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时至今日, 第四次教育技术革命已经到来, 新科技环境下的教育技术理念、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都需要与时俱进, 在改革探索中发挥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2]徐满营.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J], 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2 (05)
一、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
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人生价值取向等。“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学生才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体育教师要有献身体育事业的精神,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科学具有浓厚而专一的兴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更丰富,体育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克服气质和性格的弱点,努力以理智和善的态度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教师对待困难要不屈不挠,刻苦练习,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学生。
二、具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
教师的品德素质、知识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部分。专业知识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承担起教师的职责。在教师的整个体育教学生涯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与其他方面的素质相比,应该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应该在体育教师身上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
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教育学生的资本和依据,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教师如果缺乏教育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就无法顺利进行。
体育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师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教师除了可以通过自己高尚的品格、较高的才能、关爱的感情等因素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以外,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教师影响力的又一重要因素,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充分发挥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之中。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仅仅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能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和掌握运动技能中的缺陷,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运用学生学习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改进教学,在系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主动练习,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等手段实施快乐体育,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从而使学校体育始终朝着生动、活泼、主动的方向发展。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
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体育术语)和准确无误的动作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示范能力。体育教师语言的完美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或训练的效果。在教学或训练中,教师正确运用语言,如讲解、口令、指示等,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思维、加速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完成教学及训练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语言描绘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与幽默性,可唤起学生有关的记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分析器官的协调活动,从而使学生加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样板,因此教师示范动作要过硬,做到技术动作熟练、轻松自如、姿态优美、节奏鲜明、引人入胜,充分利用自己规范熟练的动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和要领,建立起完整的动作表象,以达到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技巧的效果。
五、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要使自己处于学科的领先位置,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多学习一些科研方法。体育教师应该站在科技开发的前沿,用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地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学会用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勤于积累教学资料,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多观察,多实践,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当前,体育教师还要学会使用文献资料,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使自己的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节时、省力、直观、高效,信息反馈快速。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敢创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以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实践证明,教师通过搞科研,不仅能主动去学习,了解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能通过课题这一载体,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将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使教师的基本素养得到迅速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上素质,才能与学校充满生机的发展机遇同行,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磊矗,李军.21世纪学校体育重心的转移[J].中国学校体育,1997(5):63-64.
[2]焦旭妮.体育教师怎样在工作中树立威信[J].运城高专学报,2000(3)102-106.
1.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现状的特点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竞技体育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也随之更迭数次。组织机构从以“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心任务的“体育总会”设置,到以后以“举国体制”为核心内容的“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置,再到当前的“体育局”,经过重重演变,逐渐把以群众自治为主、发展群众体育为核心的工作方式,转向了以国家行政手段为主导,推行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的工作方式。无论是注重开展群众体育的“体育总会”,还是“举国体制”下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局”,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都曾在我国竞技体育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8年试行竞技体育改革以来,运动项目协会化改革工作逐步走向深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机关机构调整,更加速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特色。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1 组织机构类型繁多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更,曾设立过多种组织机构。每一类型机构都相应的适应一个时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在随后的历史变化中,由于历史客观及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改革与机构的撤并未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活动中多种类型组织机构并存的状况。(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地方一级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设置中。)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调整,我国体育行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已调整为“体育总局”,下设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而地方机构调整却并未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运动项目的管理而言,各地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有的省市改革力度较大,已建立了与上级机关相适应的对口管理机构,如吉林、山西等省已建立了若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的省市仅就其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局部进行了调整,选择部分项目作为突破口(试点),逐渐实现与中央管理机构的对接,如广东、江苏等省;还有一些省份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较差的影响,基本保持原有组织状态不变,这样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就未能与中央管理机构保持一致,给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1.2 具有强烈行政管理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虽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统包、统揽的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我国体育发展的“公益性”特点的影响,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特色,这符合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下的运行特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却无法迅速驱除,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举国体制”深入人心。这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竞技体育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状态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利益驱动性、高度集权式管理,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反差巨大等特点。延续至今,这些仍是保证竞技体育在运行中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特点。管办合一、计划调控突出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它虽存在着如统的过死、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弊端,但在体现政府意志、实现政治功能、短时间内实现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发
挥着较大优势。
1.1.3 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在政府机构改革的推动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肩负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由政府管办合一,向政府与社会管办公离过渡的历史使命。这种管理既不同于我国传统体制下政府在竞技体育宏观管理与具体事务间的双重身份,又与国外运动项目协会存在着较大区别,是一种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过渡性管理机构。这一形式在近期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明
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构高度集中。它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过分强调各体育组织和个体执行指令计划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他们自身产业生产者的身份,忽视了各体育组织和个体在微观体育管理决策上的权利和利益,忽略了他们在微观决策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群团组织、体育实体机构(如俱乐部等)与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一道接受着国家体育行政机构的垂直管理,而在实践中他们的利益往往被忽略了。这样就使得体育管理宏观和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受到影响。
在国外,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瑞典,政府体育行政机构与体育联合会、体育理事会以及地方体育联合会、体育理事会之间都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伙伴关系”,政府只做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决不干涉社团的具体工作。我国虽不能完全实现这种状况,但应积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1.2.2 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美国通过《业余体育法》调节社会办体育中的各种矛盾,作用十分明显。而我国由于适用法律的缺乏,国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有效的宏观管理。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要有一个合理有序的组织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组织体系变了,而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动员流动制度等都保持原样,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的更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2.3 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的传统做法虽已逐渐被打破,而这一思想的烙印却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未来要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其次,要从开发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着手,提高它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从而改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点分析
2.1 我国体育发展趋势决定今后还将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发展道路
调查中,在向专家问及我国竞技体育未来走向问题时,有56.5%的专家认为应采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的方式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有23.2%的专家认为应以发展竞技体育为中心。特别是95%以上的专家认为,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将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可
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会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加强;提高体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效增强民众的体育意识,还会使竞技体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国今后还将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体现综合国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2.2 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干预暂时不能减弱,但应优化其方式
专家调查显示,政治功能仍是我国竞技体育未来10年间最首要的功能。由此可见,本世纪初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干预暂时不能减弱。这并不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失效,而仅仅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加强了政府(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的宏观调控。与此相适应,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也必将突出政府干预的特色。在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查时,有53.6%的专家认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应以政府管理,运动项目协会办理为主;有24.6%的人认为应以政府管理,运动项目中心办理为主。只有11.6%的人认为应以社会群团组织管理,运动项目协会办理。强调政府既管理又办理的仅占1.4%。由此可见,大多数专家赞同政府应从管理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细节问题上摆脱出来(如运动队教练任免等),向竞技体育整体发展的宏观管理过渡,通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的资金问题,政策问题、导向问题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实现市场配置下的宏观调控。
由于将21世纪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表现目标定位在第二集团前列,或居于第一、二集团之间。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将会逐渐增加,至少保持不变。未来国家计划并给予经费保障的优秀运动员数量应该逐步增加,国家对竞技体育经费投入的发展趋势也应该随之逐步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在采取“干预原则”还是采取“不干预原则”的国家,均有一定的机构、制度参与对体育的管理。国家管理体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不一定要通过直接方式,以资金投入来实现其对竞技体育的干预;可利用其它调控手段实现政府干预,向以宏观调控、制度调控为主的方向发展,如通过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对体育的投入等。
2.3 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多强竞争的国家队建队机制
国家队的组织形式体现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运行机制。在调查中有71%的专家认为应以国家集中与分散地方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国家队,仅有4.3%的专家坚持由国家集中办国家队的方式。问卷结果还表明,有94.2%的专家都提出要加强分散地方的机制,强调国家队建队中的竞争机制,肯定了竞争机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队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业余训练、专业训练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在强调国家集中与分散地方结合的趋势下,竞技体育业余训练、专业训练将更多的纳入社会化的发展轨道,逐步减轻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的负担。
2.4 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要求竞技体育加强其社会化程度
竞技体育政治功能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随之带来的是政府财政负担的加剧。与此同时,竞技体育在其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它可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由此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弱化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选择。
通过调查可知:有56.5%的专家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组织的投资主体应以政府与社会并重的形式为主;有39.1%的专家认为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大多数专家均认为未来竞技体育组织的投资主体应在政府为主的基础上,走与社会化并重的发展道路。
2.5 大力加强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由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竞技体育及其管理体制的发展必须依赖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保
障机制的不断加强,其中专家对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选择频率都在80%以上,可见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及其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第27届奥运会中,我国在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从一个侧面得益于国内好的市场环境和良性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市场中属需求较充分,市场发育较完善的项目。国内外比赛较多,从而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练兵机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俱乐部制给运动训练提供了更好的物质保障;俱乐部间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国家整体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机遇和可能,加之市场对俱乐部的有效激励,共同成就了我国在本届奥运会该项目上的成功。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选择
3.1 国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大多数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模式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它符合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特点,多数国家依靠建立非官方的自治机构管理竞技体育,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扮演着筹资者和宏观管理者的角色,为本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世界体育发展强国、历届奥运会第一、二集团前几位的国家,除法国外,其余国家均主要依赖非官方的机构管理体育事业,包括竞技体育事业。我国虽不能放弃国情,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但他们的成功对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体制、机制选择的原则
3.2.1 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成为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竞技体育的发展规模与发展结构应与其市场价值、市场需求相匹配;发展速度与群众体育相协调。因此应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确立竞技体育管理组织体系、运行机制。
3.2.2 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要求
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将逐渐向国际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化发展趋势要求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的同时,必须遵循竞技体育自身规律,在此基础上多方位的扩展竞技体育的价值。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应符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以及其多元功能的实现等基本规律的要求。
3.2.3 符合国际交往的需要
竞技体育作为表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其政治功能决定了它肩负着实现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符合国际的一般惯例,从组织的建立到机制的确立都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3.3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在国情的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也应相应的具有了中国特色。既表现出市场经济的特点,又不失计划经济的某些优势。根据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取向与特征需要,笔者构建了如图1组织结构。该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实现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配置。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是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竞技体育,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特有的体制和机制要求。在通过市场,让“看不见的手”按照自身规律调控竞技体育资源的同时,强调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必要调控,以此实现有序化的竞争环境。然而在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的手段和力度与计划经济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所以采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配置,以解决可能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2)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扁平化的组织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以行政领导体制管理体育的历史在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他在按照决策层次的不同对管理体制进行了垂直分化的同时,在同一层次按照
群体类型的不同对成员进行了水平分化。这一形式不仅通过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减少机关和人员)、缩短加宽组织结构、减少功能交叉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还解决了管理部门功能重叠,管办难分等问题;并通过较少等级差别,加强了公平竞争。社会发展要求组织更有效、更经济,这种水平化、宽幅度、“扁平化”的竞技体育管理组织结构通过压缩政府在体系中的结构比例,放大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3)采用政府管理,运动项目协会办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注重社会个体的发展和自主决策。我国的单项协会虽与国外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单项协会有所区别,但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经过必要的改革与调整,它将有利于维护社会个体的发展和自主决策,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组织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发挥自律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中坚作用。
附图
图1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框架示意图
(4)加强了竞争机制在组织结构中的作用。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力求淡化体制中同一层次的等级差别,通过社会组织之间无高低差别的并列关系,加强可比性,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竞争机制在组织结构中不仅可促进成员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可通过优胜略汰优化组织构成。政府在利用竞争激励社会群团发展的同时,充分实现了市场法则对竞技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21世纪的教育与教师】推荐阅读: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05-28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07-07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优秀教案12-18
论21世纪中国战略05-26
党旗飘扬在21世纪11-05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11-18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三05-31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10-21
科学管理理论在21世纪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