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的提示语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保护地球的提示语(精选8篇)

保护地球的提示语 篇1

2. 破坏环境就是自掘坟墓。

3. 污染环境,害人害已。

4. 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5. 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6. 污染环境,千夫指,保护环境,万人颂。

7. 控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

8. 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9. 改善环境,创建美好未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10. 西部开发环保先行。

11. 善待自然也便是人类自珍自重。

12.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清除白色污染。

13. 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14. 保护赖以生存的海陆环境需要我们人类的节制和努力!

15. 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16. 上项目必须先办环保审批手续。

17. 请您以宽宏大量之心给生而自由的动物们以自已的空间,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已。

18.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19. 森林是地球的肺,我们要保护森林。

20.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21.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22. 为了子孙的幸福,请您珍爱环境。

23. 美好的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维护。

24.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保护地球的提示语 篇2

小学教材中记叙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故事相对简单,课堂上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说出故事梗概,显然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综观这些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为心声”,作者不惜笔墨精心设计这些对话,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时,教师不妨抓住这些对话的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提示语,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的语言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在人物语言前后的那些描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能帮助我们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凭借这些提示语,学生往往能更好地体验人物的感情。

一年级下册第6课《蘑菇该奖给谁》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学生,敢于和强手竞争,才是最出色的。文中小黑兔的“得意”、小白兔的“难为情”是它们对自己跑步结果所得出的认识的表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这两个提示语,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我们什么时候会得意?什么时候会感到难为情?如此一来,学生就知道了这是成功和失败的自然表现,是两个兔子最真实、最质朴的表现,从而在读对话时更好地理解其内心世界。

二、“减”提示语,提高阅读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对于文本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以提示语为抓手,指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使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五年级下册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讲述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彭德怀下令枪杀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用于解决断粮危机的故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课文篇幅较长,为了发挥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我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让学生自己去找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分析体会。很多学生找到了这些句子:(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2)“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3)“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4)“‘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这些句子中都含有提示语。我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把提示语去掉再读一读,并比比两者的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针对不同的句子说出了感想:“‘念叨’说明彭德怀一直惦记着大黑骡子,一直将大黑骡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放在心上。”“‘平静’更显示了彭德怀极力掩饰的那种忍痛割爱!”“‘不耐烦’和‘大声’表现出彭德怀更爱自己的战士”……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学生局限于教师或者某位学生的思维,摒弃了千篇一律的答案,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拓展了思维,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填”提示语,感知文本之妙

很多时候,作者描写人物通常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但有时会因为故事的特定情境而让人物的对话缺少一定的提示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感知、学习作者这样描写人物语言的方法和意图,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应用。

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就是此类文章的典范。这篇小说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在整个救援的过程中写的几乎都是人物的对话,但是关于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时神态、动作的提示语却几乎没有。如:“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这几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没有一个提示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这段话加上提示语,对比一下效果:“‘炉子怎么样了?’船长问。‘灭了。’洛克机械师回答道。‘机器怎样?’船长紧接着问,因为他知道,火一灭,机器将无法运行。‘停了。’”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发现,加上这些提示语,对话变得啰嗦无力,紧张感没有了,船长的果断、沉着、冷静也体现不出来了。从中学生得出结论:提示语的形式用哪一种,这需要琢磨。这种琢磨,就是对写作精致的追求。

提示语启发思考,要求语限制行文 篇3

内容与含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十八道试题中有九道试题有“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要求。其中浙江卷为“含意”,对“材料内容”一般没有异议,但对“含意”的把握存在诸多分歧与争议。也有人撰文谈及“含意”问题,比如针对学生的刊物《中学生阅读》曾登过指导性文章,也只是个别老师的阅卷臆测,并非高考阅卷场上的共识。

广东省阅卷组在阅卷时做了如下阐释:作文题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该是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概括。“内容”如照片与欣赏方式、照片与保存记忆;“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如科技与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又如书信和电子邮件与情感传递等。

福建阅卷组强调紧紧抓住关键词“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并理解其喻意,这里的“喻意”即可视为“含意”。在对“含意”的阐发和操作上,2010年山东卷阅卷组的阐发和操作极为妥当。

当年高考材料只有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阅卷组在阅卷时首先明确材料的内容是:人生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光明和阴影”是材料的中心意义。“光明”指人性当中高尚、善良、正面、积极、理想化的方面;“阴影”指人性当中的弱点、不足、反面、低俗的方面。

题目含义据此定位为光明与阴影构成人性的复杂。进而扩展为:人生由成功与失败构成;人生由顺境与逆境构成;人生由幸福与苦难构成;人生由幸运与挫折构成;人生由圆满与残缺构成;人生由光荣与耻辱构成;人生由公正与自私构成;人生由善良与邪恶构成;人生仕途是通达与坎坷的……

这样对题意的理解和阐发,就增强了阅卷的指导意义。

感悟和联想:“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还是“进行感悟和联想”

材料作文的写作离不开感悟和联想,在参与评分细则的讨论与制定时,笔者多次发言,在写作这一复杂的心智活动中,感悟联想孰先孰后,难以截然分开,但似乎“联想”在前,“感悟”后之,更为妥当。

对作文题的一些要求语,很多人都以为是“公理”,认为个个考生“你懂的”,其实很多人并不“了了”。笔者纵览多年多省市阅卷实录,唯有山东卷对“感悟与联想”做过阐释:“联想”就是对身边现实人生进行联系和展示;“感悟”要求对现实人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解剖,揭示其规律,并表明自己对这种揭示的态度。从对此的阐释中,联想更侧重感性,感悟则强调理性,孰先孰后似已确定。

但我们纠结的是前置与后置。如2014年山东卷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4年湖北卷则为:“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这一要求的前置,唯有山东卷,其他均为后置。在措辞上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进行感悟和联想”这是写作路径的指示,将你对材料的感悟和联想写下来,连缀起来,成就你的作文。而山东卷则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如此“对材料的联想感悟成了写作之根之据”,对材料进行感悟和联想,由你的感悟和联想作为“由头”写作文,进而演绎成了“不确定多话头”的话题作文。而事实上材料作文写作的依据是所提供的材料。

天津、福建、湖北和辽宁卷也有类似的话语,都是置于材料之后。四川卷“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辽宁卷“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天津卷“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福建卷“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浙江卷“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都没有出现“根据”这一字眼,因此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角度与视角:从审视和解读材料出发

角度是审视材料的出发点或着眼点;视角是行文过程中作者选择和处理素材的着眼点。首先一则材料有多个审视和解读的角度,如正与反,如整体与局部,如主要与次要,如中心与边缘,如事件与人物(叙事性材料)等,其次角度有优劣,广东阅卷组长陈妙云教授说过“虽然在过去的评卷中我们没有区分角度的优劣,但无论如何,新材料作文的角度是有优劣之分的”。其三,角度有准有偏,所以有的省份阅卷时提出核心立意,如山东卷;有的省份提出精准立意,如重庆卷。2014年十八道作文题,全部都有对“角度”的要求,大致分为四类:自选角度(上海卷、天津卷、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湖北卷)“自选一个角度”(四川卷、北京卷、江西卷),选好角度(课标卷Ⅰ、全国课标卷Ⅱ、大纲卷、浙江卷、安徽卷、辽宁卷)和选准角度(重庆卷、山东卷)。 “自选角度”,其言外之意是材料的意蕴丰富,有多个切入的角度;“自选一个角度”,是针对考生行文而言,避免意多乱文;“选好角度”一是确定不飘忽游弋,二是关乎优劣;“选准角度”是针对考生中普遍存在着角度选不准的现象而说。与众不同的是江苏卷,其要求是“选取角度”,这样的要求,等于没要求。对于“角度”要求的细微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新材料作文考查方式的不断探索”(赵静宇),此言得之。

高考命题中从未出现过对“视角”的要求,“视角”是高考备考指导中提出的,如新颖深刻、小巧灵活等。

抄袭与套作:抄袭应是刚性要求,套作失之于软

“抄袭与套作”按说不必写到字面上,成为显规则、显要求和硬规则,只需在阅卷时成为潜规则、潜要求即可,世风如此,很是无奈。考前诚信承诺书签订,关乎人品;高考杜绝抄袭,涉及文品。有人说“套作和抄袭”是话题作文的弊病之一,材料作文已经全面占领高地,但并没有规避此风。十八道试题三分之二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要求。采用新材料作文之初,有纠偏的作用,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抄袭”只要验明正身的,一般痛下杀手,大砍大伐,笔者非常赞同。对于疑似抄袭和套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阅卷现场,阅卷老师谁也不想找麻烦,所以吃不准的有经验的老师也不会提交。不过近年“抄”风颇盛,全抄、半抄、串抄。看来不爱学习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

材料与话题:材料作文中话题作文的痕迹

在一次教研会上,有位专家说2014年十八道试题全部都是材料作文,在形式上,的确是这样,但在这些命题中依然闪动着话题作文的影子,笔者还很恋旧地把它们看作话题作文,至少是话题作文的变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如2014江西卷: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限定与排除:文体的限定与排除

高考作文命题走过了由限定文体,到放开文体,再到限制文体的过程,由定到放到限,既符合国家大势,也符合教育发展小势,更符合写作教学的实际。由于诗歌这一特殊文体的特殊性,加之高考特定的环境与阅卷的特殊要求,“诗歌除外”的限制和规定是有其理由的。近年对文体限定最死的是江西卷和福建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限定不是问题,问题是文体的说法,新课改至今已过十个年头,我们口口声声要体现课改精神,从“记叙文或议论文”的限定上,可见我们一条腿仍深深地陷在旧体制中,“记叙文或议论文”类似的概念早该摒弃,新课标写作体系亟待确立。

关于保护图书的提示语 篇4

2. 带走一身书香,留下一室洁净。

3. 别弄脏我的妆容,保留我的原貌。

4. 看完后请把我送回“架”。

5. 请不要让书在外面露营。

6. 静心吸吮知识源泉,更显真才实学本色。

7. “我”是你的好朋友,要记得送“我”回家哦。

8. 书乃人之益友,损之何忍?

9. 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0. 心灵的沟通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11. 知书达礼,爱书如己。

12. 图书是孩子,书柜是妈妈,孩子丢了,妈妈会着急的。

13. 我知道你是“书虫”,但是别“咬”我。

14. 只取一本图书,阅毕放还原处。

15. 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本好书。

16. 好书,书好,好书好读好护。

17. 悄悄走路轻说话,良好氛围靠大家。

18. 博览群书何其好也,共育英才不亦乐乎。

19. 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

20. 书生静心,手机静音。

21. 轻言轻语保洁净,文明借阅记心间。

22. 轻取轻放,阅过无痕,珍爱图书。

23. 愿君与书同声同息。

24. 爱护书籍每一页,熏陶心灵每一刻。

25. 爱护书籍,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26. 知识像一张鱼网,鱼网愈宽愈牢,网到的鱼就越多。

27.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28. 我是书,不但有智慧,还爱美和帅,小朋友们要爱惜我哦!

29. 知识构建和谐社会,阅读成就精彩人生。

保护环境温馨提示语 篇5

2、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3、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4、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5、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6、让天空永远湛蓝,让绿荫拥护家园。

7、改善民生,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8、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推进水利协调发展。

9、青草绿树你我他,咱们同住一家。

10、大手小手齐动手,共创环保模范城。

11、污染环境千夫指,保护环境万人颂。

12、坚持团结治水,构建和谐流域。

13、让天空永远湛蓝,让绿荫拥护家园。

14、改善民生,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15、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推进水利协调发展。

16、青草绿树你我他,咱们同住一家。

17、大手小手齐动手,共创环保模范城。

18、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19、不要把地球披上塑料袋的外套。

20、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1、请走阳光大道,别踩小花小草!

22、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保护地球的宣传语 篇6

1、爱护地球,关爱生命。

2、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3、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4、拯救地球就是拯救地球

5、爱护地球如同爱护母亲

6、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7、当环保卫士,做时代公民。

8、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9、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10、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11、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12、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13、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14、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5、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16、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17、提高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公民。

18、加强环境监督,维护环境安全。

19、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20、预防保养按时做,生产流畅不会错。

21、让地球远离污染,让绿色走进家园。

22、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23、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24、蓝天之下你我他、优质空气靠大家

25、亿万双手动起来、绿色家园建起来

26、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27、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28、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29、我是一只小小小鸟,总是飞呀飞不高。

30、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31、美好的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维护。

32、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33、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建设文明小康城区。

34、索取资源力求简单,利用资源转换完全。

35、让蓝天白云永驻,愿绿水青山长留。

36、草木绿,花儿笑,空气清新环境好。

37、保护海洋环境,禁止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废弃物。

38、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39、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40、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他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41、一片树林草木绿,花儿笑,空气清新环境好

42、我们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如果失去了她,就别无去处了。

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 篇7

1 纠错性反馈的分类

Lyster和Ranta (1997) 在“纠错性反馈与学习者领会”一文中区分了六种形式的纠错性反馈。即显性纠错, 重铸, 诱导, 澄清要求, 元语言信息和重复。从学习者和对话者是否就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进行的磋商这一角度, 可以将诱导, 澄清要求, 元语言信息和重复归为形式协商或提示。重铸是指教师对学生含有一个或多个错误的表达部分或全部的改述, 因此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巩固旧的语言知识, 也可以让学生从反馈中获取新的语言知识。提示或形式协商, 是指教师用各种提示信息促使学生输出语言, 因此有助于学习者巩固已内化的语言知识。两种隐性反馈中, 重铸界定为提供输入型反馈, 提示界定为促使输出型反馈。

2 近年来提示和重铸研究

2.1 重铸的有效性研究

自90年代后重铸的研究成为国际二语研究中的热点。在课堂环境中, 重铸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反馈方式。重铸之所以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 主要是由于其在教学中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二语研究者普遍认为, 重铸是一种隐性负面性反馈, 原因是重铸中没有明确的信号表明错误,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重铸既是正面证据, 也具有纠错功能的负面证据。

从教学意义上说, 重铸具有既关注意义又提供正确语言形式的双重功能。教师在重铸的同时较少打断交流过程, 较少威胁到学习者的自信心, 教师得以将重心放在课堂任务上。因此, 在重意义的课堂教学中, 重铸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反馈方式。研究表明重铸会对二语习得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为重铸使学习者注意到他们的中介语和目标语结构上的差异, 通过对中介语和目标语进行认知比较, 重构中介语系统, 促使学习者在交流中更注意语言形式而不是把注意力从意义上的交流转向语言形式的讨论 (Long, 1996, 2007) 。但同时很多研究者指出重铸的纠错功能存在迷糊性, 因为学生受语言水平的限制, 也许觉察不出老师的改述看成对自己错误表达的纠正, 而把老师的改述简单的看成对自己话语的简单的重复。所以重铸式纠错的功能和是否提供负面证据都与其明晰度紧密相关。尽管重铸有很多理论支持, 但仍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重铸比其它反馈方式更有效。

2.2 提示的有效性研究

Lyster认为在一些话语语境交际或基于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提示可能比重铸更有效。提示提供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机会;促使学习者短暂地将其注意力从语言意义转向语言形式;巩固已内化的语言形式;让学习者有机会检验并纠正他们关于目标语的一些假设。Swain (2005) 认为在纠正语法错误的时候, 提示可以帮助学习者注意到他们的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 从而促使学习者将注意力从语言意义转向句法形式。Lyster和Ranta认为在学生被促使输出后, 他们会处于一种检索阶段, 从而重新分析他们某种程度上以内化的语言形式继而纠正错误的中介语。

提示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技能习得理论进行解释, 此理论中二语学习被认为是语言知识从陈述性阶段到程序性阶段, 最后发展到熟练的自动的语言行为。学习者语言知识在陈述性阶段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使用短时记忆对语言知识进行习得;在程序性阶段, 即语言知识转变成语言行为的阶段, 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并运用长时记忆把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成语言交流所需的程序性知识。获得了程序性知识后, 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减少反应时间, 减少错误率, 从而使语言表达得流畅自如, 几乎没有错误出现, 在此过程中提示起到核心的作用 (Lyster, 2007) 。因为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中, 提示通过促使学习者输出, 从而巩固已内化的语言形式继而协助学生从陈述性语言阶段到程序性语言阶段。促使输出型反馈之所以比提供输入型反馈有效, 是因为思考和自我纠错都会加深学生对反馈的印象, 从而促进二语的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关于“生成效应”结果也显示在纠错过程中, 学生主动参与要比被动接受记忆更深刻。

3 重铸和提示对二语发展的作用

重铸和提示均被认为是交际性课堂中有用的反馈方式。它们的教学意义基于一种假设即反馈不仅促使意义协商而且使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Loewen和Philp (2006) 认为, 相比于显性纠错, 重铸和提示节省时间, 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所以这种反馈方式不仅可以纠错还能在以意义为目的的课堂上促进相互理解。尽管研究者对提示和重铸有效性均持肯定意见, 但哪个对二语发展更有效还具有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重铸更有效因为同时提供给学习者负面和正面的语言证据, 而提示只能提供负面证据;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重铸的模糊性导致学生不能领会, 因此只有在引起学习者足够注意的时候重铸才有效。Lyster (1998b) 强调, 除提供正确语言形式之外, 重铸也有非纠错性的语篇功能, 比如说确认或添加一些信息。重铸的双重性也使得学习者很难注意到其真正的目的, 所以他们有时候仅仅把重铸看做是对交流内容而不是交流形式的反馈。

Lyster (2004) 认为, 不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而通过诱导使学习者做出正确反应的反馈要比重铸更明确更符合认知习惯。Long (2007) 对此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尽管重铸具有模糊性, 但是有证据显示在母语和二语的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获取足够的重铸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他认为提示不提供正确的目标语, 所以只有知道正确目标语形式的学生才能获益。在对获取新知识和展开旧知识作对比后, 他进一步认为提示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而不能获取新知识。Long还指出对于那些本身不知道正确目标语形式但被促使输出的学生来说, 提示这种反馈方式是相当令他们尴尬的, 因为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公开他们不知道正确目标语的事实。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研究都关注提示和重铸对第二语言发展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即时反应。否则在一些表面来看二选一的目标语比如法语名词阴阳性和英语物主代词的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立即修复。但实际上这种纠错仅仅一种机械性重复, 不存在对语言输入的深加工, 更不存在语言知识的习得。

4 结束语

对于重铸和提示如何影响第二语言发展, 将来的研究需要着眼于重铸和提示的内部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并且对习得作用的考察不仅仅要看学生的即时接纳, 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习得了该语言知识是否能自发使用该语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了这些有效的特征, 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加以利用, 使学生的中介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oewen S, Philp J.Recasts in adults English L2classrooms:Characteristics, explicitness, and effectivenes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6 (90) :536-556.

[2]Long M.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an Diego:Academic Press, 1996.

[3]Long.Problems in SLA (M) [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2007.

[4]Lyster R.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mpts and recasts in form-focused instruc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4 (26) :399-432.

[5]Lyster R.Ranta L.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7 (19) :37-66.

认真研读“提示语”(外一篇) 篇8

【试题1】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试题2】哈尔滨市中考作文试题:

生活中处处需要思考。思考,伴学子灯下苦读;思考,使学者神思飞扬;思考,助商家商海运筹……因为思考,你跨越了一道道难关;因为思考,你感悟到了真挚的情感;因为思考,你读懂了人生的大书。思出成果,思出智慧。思考,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思考,打开了探索之门;思考,洗涤了人类的灵魂。世界因思考而清晰;人生因思考而从容;生活因思考而精彩。

请以“生活因思考而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3】苏州市中考作文试题: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柔情……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请你以“聆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显而易见,上面这三道中考作文试题中都有“提示语”存在,直接左右着我们的写作“方向”。

在试题1中,“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等语句就是“提示语”,在这段“提示语”中,命题人既对“那一幕”的具体含义进行了举例说明,又对“那一幕”给我们的影响进行了必要的推断,他想通过这段“提示语”就“写什么内容”的问题给我们以提示、提醒。显然,如果我们对这些提示视而不见,就可能把作文写跑题。

在试题2中,“生活中处处需要思考……思考,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世界因思考而清晰;人生因思考而从容;生活因思考而精彩”等语句就是“提示语”,在这段“提示语”中,命题人不仅就“思考”对于个人、对于集体、对于历史、对于科学、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还提出了“生活因思考而精彩”的观点,显然,这是其就“表现什么中心”的问题给我们所做的提示、提醒,如果我们把它抛在一边,去表达“思考误事”“精彩的生活不是想出来的”等观点,显然就背离题意了。

在试题3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等语句就是“提示语”,请大家特别注意其中“美妙”“欢快”“凝重”“天籁之音”“肺腑之音”“明亮的希望”“温暖的柔情”“聆听”“和谐”等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显然都是些褒义词啊!这是命题人通过“提示语”就“抒发什么情感”的问题给我们做出的提示、提醒,如果我们无视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去抒发对上课铃声的不满、噪音扰耳的苦恼等情感,显然就不合乎命题要求了。

怎么样?“提示语”的作用真的就是不能小看。想写出切合题意、符合要求的好作文来吗?就从认真研读“提示语”开始做起吧!

好作文离不开好结尾

要想写出一篇质量上乘的作文,需要我们在许多环节上付出努力,写好结尾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好作文自然离不开好结尾。

作文结尾的方式会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让我们结合实例作出说明。

一、记叙性文章结尾方式。

这就是我——一个思想进步、学习努力、敢于见义勇为、有着自己理想追求的精品小男生。(优秀习作《这就是我》)

这属于归纳小结式的结尾,作者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上文中写到的“我”的诸多特点予以归纳总结,给人以简练、完整之感。

二、说明性文章结尾方式。

我希望大家通过合法的劳动获得我。那样的话,不仅我会来得很自然,就是你用起我来也是坦然的。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些龌龊行为、龌龊交易的“桥梁”,那样的话,不仅我的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怪异的味道,也玷污了我们祖先创下的“千古美名”。(优秀习作《钱的自述》)

这属于自然收束式的结尾,因为上文中已经对“钱”的“历史”“材质”“用途”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而此时再把其“希望”说出来,应该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这样结尾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贴切,不拖沓。

三、议论性文章结尾方式。

一个人的勇往直前体现的是个人的精神和生命追求,一个国家的勇往直前体现的是民族的素质、民族的希望。愿我们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勇往直前,创造自己的魅力人生。(中考佳作《勇往直前》)

我们以生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让我们再为生命做一次礼拜——闭上眼,为生者祝福,为死者祈祷。(中考佳作《珍爱生命》)

这属于归纳总结式的结尾,两个“一个”句是在回应上文,“愿”字句则是提出希望,深化主题,如此结尾,既是自然的、顺畅的,又保证了文章“总——分——总”结构的完整与严谨。

四、抒情性文章结尾方式。

校园之美举不胜举。我们爱她,因为我们亲手建设过她;我们爱她,因为我们在这里生活了3个年头!我们爱她,因为这里有我们可爱的老师和同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园会更加美丽。(中考佳作《校园之美》)

这属于情中有“我”式的结尾,在这段饱含感情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我”对于校园的爱恋、不舍以及美好的祝福。

毫无疑问,好的文章结尾,既应该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又应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让读者受到教育和鼓舞,更应该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好效果。

上一篇:文化站工作汇报下一篇:数字硬件工程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