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评价实施方案(通用9篇)
性评价报告
一、管理措施:
1、组织各部室开展绿色施工文明安全工地及环境保护工作。
为落实项目部开展绿色施工文明安全工地及环境保护工作,项目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文明施工综合检查,由项目经理带队,各科室依据北京市住建委、上级单位管理规定和有关国家地方标准,对工地绿色施工、文明安全施工及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综合、专项和系统检查的形式行使了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能,发现问题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并促进项目部的环境体系管理规范化,在现场管理工作和环境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项目部根据本项目部特点,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绿色施工文明安全工地及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文施环保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落实到人。
3、项目部结合工程的特点,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工作,识别出施工现场的重要环境因素,收集识别相关法规标准,并制定目标管理及分解责任,编制了相应的管理方案、管理制度和应急响应预案。
二、施工扬尘控制:
为落实北京市对施工环境的新要求,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工地扬尘管理工作,先后发布了十六阶段的控制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通告,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参照《北京市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并严格执行北京市政府有关地方性法规。
1、施工现场统一采用硬质围挡,实现了封闭施工,符合《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的规定。
2、购置密目网对现场临时存放的土方、石灰土、混合料等散体材料进行苫盖,符合《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的规定。
3、对施工便线和裸露空地进行了硬化处理;符合《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扬尘控制五个100%要求》的规定。
4、现场配备专用洒水设备,建立了定时洒水制度,通过洒水降尘减轻了施工扬尘污染;符合《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三、施工噪声控制:
为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噪声扰民,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项目部提出了噪声控制目标,依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施工现场噪声控制目标施工噪声昼间小于75分贝、夜间小于55分贝,对噪声控制明确要求。
1、在施工部署中能够合理安排作业面和布置了施工平面图,钢筋加工厂、木工加工厂等强噪声机械安装封闭工棚,并尽可能远离了居民区等噪声敏感区域;符合《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办法》的规定。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对必须夜间施工的,按要求办理夜间施工许可手续;符合《北京市建设工程夜间施工许可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
3、在中考、高考期间及国家两会等特殊时期,施工现场能够按照要求停止强噪声作业;符合《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办法》的规定。
4、对施工现场敏感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时进行场界噪声监测,公司进行抽查,发现超标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如广渠路等。符合《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办法》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
四、固体废物控制:
1、为有效减少各类施工垃圾的污染,对各类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存放,对分类存放的各类固体废物进行回收或清运;(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渣土、生活垃圾、办公用品)建立回收台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规定。
2、在施工中建立材料台帐,根据工程需要编制材料需求计划,实行限额领料,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污染的发生;符合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 的规定。
3、在渣土处理过程中办理了渣土消纳许可证,保证采用具备相应资质的渣土运输单位清运施工渣土,按照指定路线和指定地点消纳渣土;符合《关于调整全密闭砂石车辆运输区域的通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垃圾渣土管理的规定》的规定。
4、使用持有效准运证、具备绿色环保标志和机械式全密闭装置的运输车辆承担渣土砂石等的运输工作,杜绝了渣土遗撒现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渣土砂石运输车辆环保监管的通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车辆运输泄漏遗撒的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垃圾渣土管理的规定》的要求。
5、项目部加大扬尘污染管控力度。对2017年市属所有工地“绿色施工”严格执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对不达标的工地及时进行整改达标。严格执行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范围内所有工程,以及其他区域所有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禁止现场搅拌砂浆。认真落实《加强建筑垃圾道路遗撒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符合《北京市第十六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的要求,参照《北京市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五、废水控制:
在废水治理工作上,项目部依据国家和北京市颁布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各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
1、现场食堂配备了隔油池,并按照要求定期清理;
2、生活区厕所配置了化粪池或租用环保型厕所,定期进行清理;
3、桩基施工阶段,按要求设置了沉淀池,对泥浆排放前进行沉淀处理,杜绝泥浆直排现象。
4、现场发生施工降水作业时,按照要求组织专家论证,制定专项废水循环使用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北京市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施工降水管理办法》的规定。
六、地下管线保护工作:
1、在开工前按公司的要求编制了“地下管线保护应急预案”和地下管线保护专项施工方案;认真组织地下管线排查工作,掌握施工区域内各类现况管线的种类、数量、埋深和走向,并在现场和施工图纸上做标识;符合《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基础设施管线施工防护和拆除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的规定。
2、土方机械开挖前,重要部位须向作业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对施工场地现况管线依据需要采取加固或保护措施。符合《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基础设施管线施工防护和拆除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的规定。
3、对有关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生产操作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加大管控力度,项目部使用地下设施物探仪,对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查。符合《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基础设施管线施工防护和拆除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的规定。
七、尾气污染的控制:
1、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综合监管。黄标车全天禁止在六环路以内道路(含六环路)行驶。符合《北京市第十六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的要求,并参照《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属于一级预防范畴, 通过此项工作可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控制、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控制可能影响和危及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 减少各类职业病的发生。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是通过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 评价该项目拟生产和使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危害程度, 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及健康损害征象, 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危害干预措施, 提高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工作质量, 为建设单位建立建全行之有效的健康监护制度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 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职业性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规定, 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检查应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前对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及转岗到该项目该岗位作业的人员进行的预防性体格检查, 属上岗前健康检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2]中提到, 可通过对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的调查、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理等问题的分析, 做出科学、合理的卫生学评价, 提出对建设项目在健康监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及干预措施, 指导今后的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
首先, 对建设项目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人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 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业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关怀和爱护, 体现了企业经营者对劳动者健康的重视, 增强了劳动者对企业的主人翁责任感, 减少了企业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上岗前体检, 可以发现待就业人员有无职业禁忌证, 确定受检者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从事某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 防止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因接触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而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或因对某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敏感而发生职业病。
其次, 通过严格的上岗前体检, 可预先发现及妥善安置职业禁忌证人员, 防止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从事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某些职业病可给工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甚至造成劳动者终身的残疾, 给劳动者本人及家庭带来痛苦, 给其他劳动者造成心理压力。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并结合对企业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治理, 对其进行目标干预, 消除职业病给劳动者带来的各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不良影响, 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见, 上岗前的健康检查, 可为建设项目提供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前的健康状况资料, 作为项目竣工投入正常生产使用之后动态观察之用, 也可作为建设项目制定车间卫生标准及诊断职业病时的参考。所以说职业性健康监护的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评价过程中, 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都牵涉到职业性健康监护的评价问题, 做好建设项目的预防性体检工作, 对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至关重要[2]。
2 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过程中,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做好评价的基础条件, 主要包括项目的批准文件、项目的技术资料及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内容、《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性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病目录》等内容。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材料是建设项目技术资料中必不可少的, 是建设单位必须提供的材料之一, 应包括:
2.1
与评价单位签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协议书及与医疗机构签定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协议书。
2.2 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情况:
①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组织管理机构人员配备情况;②职业性健康检查计划及长期规划;③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④职业卫生培训情况;⑤职业性健康监护经费使用情况。
2.3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①现场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包括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种类, 各岗位、工种的名称,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人数及应检人数, 并根据劳动者接触不同种类的职业病危害及其目标疾病, 确定具体的医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②上岗前健康检查的检查时间、内容、项目及体检的医疗机构等;③接害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率, 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及其他疾病的检出情况, 并提供全部体检人员名单和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及处置情况。
最后, 将上述材料进行归纳整理, 找出职业健康监护的评价工作关键点及今后职业性健康监护的关键岗位和工种做为重点控制对象, 分析发生健康损害的原因, 进行严格管理, 建立长远的健康监护规划。
3 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应参加职业性健康检查人群的界定
该项目各岗位 (工种) 凡是接触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及放射性物质的劳动者均为本次上岗前健康检查的职业人群。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辩识情况, 各车间、岗位 (工种) 的位置、名称、人数要详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年龄、性别、工龄及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名称、浓度、接触时间、接触剂量要明确;各类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要清楚, 使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2 职业性健康检查的机构、方法及检查指标的确定
职业性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应具有合法性, 应由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定、批准, 获得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其医务人员组成由具有医疗执业资格的医生和技术人员进行, 其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应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目标疾病的不同来确定, 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对人体各部位的靶器官、靶疾病的影响进行常规的医学检查和特殊的医学检查。例如粉尘作业人员的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其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为活动性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间质性肺病、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等, 其体格检查的重点应放在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重点应放在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片、肺功能、心电图及血、尿常规检查上。
3.3 体检的结果与处理意见
如体检结果提示所参检人员未发现异常改变, 说明该项目拟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从事相应岗位工作;体检结果如要求进行复查的或有疑似职业病的职工, 应在医疗机构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进一步复查或待明确诊断;如体检结果发现有职业禁忌证人员, 医疗机构应发出职业禁忌证通知, 对该职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不能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岗位作业。
该项目中如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的作业岗位, 离岗后要注意进行随访和进一步的医学观察及定期复查, 如有可能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远期影响的有害因素及对人体有急性影响的有害物质应及时采取可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干预。
评价中还应注意要求本项目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全部进行体检, 如有劳动者在工作中同时接触2种或2种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检一些与之相对应的体检项目。在建设项目健康检查中如发现有短期损害改变的, 说明该项目危害严重, 应严格控制。还应特别注意控制建设项目运行后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岗位和工种。
3.4 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及管理
企业应建立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保证劳动者都能够得到与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对应的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 对存在其他疾病的职工可到相关医院去诊治, 亦可从事原来的工作。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要有专人负责管理, 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管。评价报告中还应要求企业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性健康检查的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同时提出建议待该生产线投入正常生产后应组织工人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不同, 按照国家要求的体检间隔时间和间隔年限进行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职工本人。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与评价, 主要是根据《职业性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 确定职业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等, 并通过对该项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上岗前检查, 得出客观真实的健康检查结果, 同时结合作业场所监测材料, 遵循严肃性、严谨性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防护措施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确定该项目今后的健康检查周期, 确定职业健康检查的靶疾病, 提出干预目标, 以满足整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对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内容的相关要求, 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实施结果评价,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结果评定,即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检测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方式有几种:(1)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在实施课程后心理素质的变化;(2)对学生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例如可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评定;(3)对学生参与心理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如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进行评定。
总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行为的改进上。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长期效果。为此,还可以进行追踪性评价,目的是了解教学效果是否持续,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长期的积极的影响。
1、上岗前健康检查。其目的是掌握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病禁忌、分清责任。新录用、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放射工作人员再上岗前,根据检查结果,评价放射人员是否适合从事该工种作业,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岗位安排提供依据。
2、在岗期间每年一次的定期健康检查。检查结果应与上岗前进行对照、比较,以便判定是否适应继续从事放射工作。如发现异常,应根据情况,增加检查频率及检查项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放射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3、离岗健康检查。放射工作人员因故调离放射岗位时,单位组织离岗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了解劳动者离岗时的健康状况、分清损害责任。根据健康检查结果评价放射人员的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对诊断为职业病性放射病致残者,按国家有关政策标准评定伤残等级并发放给伤残抚恤金。
为贯彻GB/T-24001、GB/T28001-标准,依法做好三标一体化管理工作,完善制度,构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生长效机制,以实现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目的,提高全体员工安全和环保意识为宗旨。
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三标一体化)科学管理、持续改进、争创一流。
三、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一)环境目标
实现水、气、声、渣及其他污染物达标排放和不发生重大环
境污染事故。
(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1、安全生产实现人身伤亡、重大火灾和重大交通事故“三为零”;千人负伤率小于3‰;
2、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达标合格率100%;
3、职业健康体检率100%;
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率100%。
关于印发《2012年邢台市深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活动
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安监局,有关企业:
为进一步落实省局《关于2012年全省职业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防止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冀安监管职健[2012]13号文件精神,市安监局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在2011年邢台市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活动基础上,结合邢台市自身的情况,并制订了《2012年邢台市深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活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2012年邢台市深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活动方案》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主题词:印发 职业健康 危害治理 专项行动 方案 邢台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2年3月6日印发
(共印 份)
2012年邢台市深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
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省局《关于2012年全省职业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防止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木质家具制造、冶金、建材三个行业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我市各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防范重大职业危害事故发生,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全市职业危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试点范围
各县(市、区)安监局结合本县(市、区)情况,对照木质家具制造、冶金、建材三个行业,各行业确定三所企业试点,制定相关行业职业危害治理方案,并开展工作。
三、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专项行动的实施促使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设置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告知、申报、日常监测、防护设施维修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教育培训等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安全健康检测、评价机构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现状评价,并将结果向从业人员公布;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安装并使用有效的有毒有害气体监控报警装置,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2年3月15日至2012年3月31日)。各级安监部门要针对本地企业职业危害情况,认真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并进行广泛动员,使企业积极主动投入到职业危害专项治理行动中。
(二)自查自改(2012年4月10日—8月31日)。企业要按照最新的《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河北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要结合实际建立职业危害隐患排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
(三)执法检查(2012年8月1日—9月30日)。监管监察部门要依据管辖范围对所管企业按照国家和省、市职业危害法律法规、治理标准、验收标准有关文件和本次各级专项行动实施办法的要求,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复查。
各县(市、区)安监局对辖区内试点企业逐一检查,市安监局组织抽查,对检查复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提出整改意见,涉及违法的要依法对其进行处理。对职业危害严重且拒不整改的,要停产整顿或提请同级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结合本部门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这次
专项行动深入扎实地开展起来。
(二)突出重点,加强配合。在全面开展专项治理的基础上,突出职业危害严重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依法进行治理。督导企业法人切实履行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真正解决职业危害突出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局面。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领导小组要组织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开展木质家具制造、冶金、建材三个行业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广泛宣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责任,为专项行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县(市、区)安监局把本次职业危害治理活动所涉及到木质家具制造、冶金、建材三个行业的企业名单、治理方案在2012年3月15日前报与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科备案。
联 系 人: 吴成伟 王少军 程 伟
安全预评价作为安全设计 (安全专篇) 的主要依据, 以“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为方针, 它分析出生产中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主要条件及其对生产危险、危害程度, 并提出防治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引发灾害的措施和方案;在以后的设计和建设中实现这些措施和方案, 实现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
2 西北某选煤厂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2.1 粉尘
选煤厂主要为煤尘, 作业人员长期吸入大量的煤岩尘会形成煤尘肺病和矽肺病等许多职业病, 严重危害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严重时会造成劳动力的丧失和死亡。
选煤厂煤炭各转载, 破碎、筛分、装卸和运输环节较易产生大量的粉尘, 若不及时采取机械通风或加强自然通风, 无洒水降尘设施或设施不完善以及洒水降尘设施使用不规范等都很有可能造成粉尘飞扬, 给作业人员带来职业健康危害。
2.2 毒物
煤自燃产生的烟尘有毒, 会扩散飘逸。汽车各类燃油机械的废气含有毒有害气体及致癌物质, 在风流停滞区, 特别采用柴油燃油机械, 在运行中要排出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及炭氢化合物废气, 在阳光照射下, 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2.3 噪声与振动
凡是人们不需要的, 使人感到讨厌和烦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引起噪声性疾病。噪声和振动产生的主要形式为设备产生的机械振动和空气动力。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及场所主要有: (1) 车辆运输; (2) 筛分、破碎设备和筛分、破碎车间; (3) 洗选煤设备和主厂房; (4) 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和皮带栈桥。
2.4 高温危害、低温危害和风沙危害
选煤厂所在地区属大陆干旱荒漠气候, 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变化很大, 5~8月为夏季, 高温炎热, 白天气温常在40℃以上, 绝对最高气温记录为41.2℃。11月~次年2月为冬季, 气候严寒, 绝对最低气温记录为-49.8℃。年平均降水量106毫米, 年蒸发量1202~2382毫米, 5~8月偶有雷阵雨, 一次最大暴雨量记录达39.7毫米;冬季积雪稀少。区内常年多风, 以西北风为主, 风力一般4~5级, 经常有7~8级大风, 最大可达10级, 并伴有沙尘暴。
3 可行性研究报告采取的职业健康危害防治措施
3.1 通风及防署降温措施
(1) 在化验室、煤样室、快浮室等产生有害气体或余热的场所均设有自然通风及机械通风装置。
(2) 在集控室、化验室的天平间和发热量测定间、密度控制室设有空调器。
(3) 在化验室的分析间设有通风柜。
3.2 噪声、振动的防治措施
(1) 在设计上选用性能好、运转平稳、质量可靠的低噪声设备。
(2) 选煤厂治理噪声的主要措施为隔声、吸声、消声、阻尼等。对于设备的电动机、减速机、各种泵类及电机均设置不同形式的隔声罩。对于高噪设备集中、混响严重、而又不易采用隔声措施的场合, 采用平顶及墙体吸声处理, 以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的噪声级。对于矸石、溜槽等作阻尼、减振处理。
(3) 高噪声车间设置隔音间。
(4) 对高噪岗位的操作人员配带防护耳罩。
(5) 对高振动的筛分机、破碎机、离心机等下部垫橡胶或木头或减振弹簧, 以减少对主厂房的振动。
4 职业卫生健康安全预评价
4.1 噪声
(1) 评价方法。
采用《噪声作业分级》 (LD80-1995) 标准中的指数分级法, 进行噪声作业分级评价。噪声作业指数分级方法简介:
指数计算法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 结合劳动作业时间计算噪声危害指数。
根据公式:I= (LW-LS) /6
I—噪声危害指数;LW—噪声作业实测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根据公式LW=80+10lg{∑10 (n-1) /2Tn/480};LS—接触时间对应的卫生标准;Tn—为第n段声级在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触时间 (min) 。
根据噪声作业分级标准确定出的危害分级指数, 查表可以得到分级级别。
(2) 噪声来源。
该厂产生噪声危害的主要场所是主厂房和破碎车间, 产生噪声的主要设备是脱水脱介筛、离心机、水泵、空压机及刮板等。
(3) 噪声危害分析。
人员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会对人体产生生理和神经系统的损伤, 危害听力, 轻者高频听阀损伤, 重者耳聋、鼓膜破裂, 还可使人产生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血管痉挛、传导阻滞、心律不齐、心跳加快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 噪声危害评价结论。
通过对该选煤厂噪声岗位的检测数据进行分级计算, 再采用类比方法来确定装置噪声危害程度, 得出评价结论。
通过对岗位选点预测, 接噪时间不超过8小时, 声级为75~100dB (A) , 噪声作业级别确定为Ⅰ-Ⅱ级, 建议该选煤厂采取安全防护。
4.2 煤 (粉) 尘
(1) 评价方法。
通过对存在煤 (粉) 尘危害的岗位进行调查、测试及分级, 依照《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2009) 标准, 对操作人员受粉尘危害的程度进行评价。
决定粉尘危害程度的三项指标有:粉尘中的游离SiO2含量, 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以及工人接尘时间内肺总通气量。
根据上述三项指标, 将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共分为0级、Ⅰ级、Ⅱ级3个级别。
(2) 煤 (粉) 尘来源。
选煤厂煤炭各转载、破碎、筛分、装卸和运输环节较易产生大量的煤 (粉) 尘。
(3) 煤 (粉) 尘危害评价及结论。
为了防止煤在转载、运输过程中的煤尘飞扬对环境造成污染, 设计中原煤仓采用封闭结构, 产生的粉尘不易逸散到环境空气中, 同时设置5台BT35-11No4.5型防爆阻燃玻璃钢轴流风机进行事故通风。在筛分破碎车间分级筛、破碎机、溜槽, 受煤槽仓下皮带输送机受料点及机尾等处设置局部密闭罩、吸尘罩及JJPBC-56-B型、JJPBC-45-B型扁布袋除尘机组各2台进行除尘净化。配备洒水车对地面、道路洒水抑尘。
通过这些措施可基本消灭煤 (粉) 尘污染。在正常工作条件下, 坚持洒水制度;加强个人防护, 以保证职工健康。
4.3 毒物
(1) 毒物来源。
煤自燃产生的烟尘有毒。汽车各类燃油机械的废气含有毒有害气体及致癌物质。煤样室、化验室等是产生异味有毒的场所, 经常遇到的有毒有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 (CO) , 二氧化碳 (CO2) 、氮氧化物 (NOX) 、二氧化硫 (SO2) 、硫化氢 (H2S) 、碳氢化合物以及派生出来的二次污染物等。
(2) 毒物危害评价及结论。
设计对产生异味有毒气体的室内场所, 如煤样室、化验室共设4台T35-11№4型玻璃钢轴流风机进行排风, 对接触有害、有毒及腐蚀性物品的工作人员, 配备必要的工作服、手套、胶靴、眼镜、口罩等劳动保护用品。
通过这些措施可基本消除毒物危害。在正常工作条件下, 应坚持通风, 加强个人防护, 以保证职工健康。
4.4 高温、低温、风沙
(1) 高温危害评价。
由高温作业分级表可以判断该选煤厂高温作业的等级为II—III级。因此选煤厂应制定防暑降温措施, 如:建立夏季作业防暑制度, 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室内加强通风或配备空调设备;配备充足的饮用水及必要的防暑药品;培训员工学会中暑基本救护方法等。
(2) 低温危害评价。
由高温作业分级表可以判断该选煤厂高温作业的等级为II—III级。因此选煤厂应制定相应措施, 如:建立冬季作业防寒制度, 避开低温时段作业;保证室内有效供暖;为低温环境的作业人员配备合适的防寒服装等。
(3) 风沙危害评价。
选煤厂在风季作业时, 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遇到沙尘暴时, 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保持通讯畅通, 随时与作业工人保持联系。
5 职业卫生健康预评价结论
关键词:课程学习评价;学校研究;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48-0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评价”的目的、重点和成绩评定建议,为我们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各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现状来看,每个并行学校因为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教师责任等评价因素不统一,“学习评价”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学习评价”缺乏可比性和真实性,导致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的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一、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
2011新编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了七、八、九年级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有了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参考的内容依据。
学校从2012年9月起对七年级进行《体育与健康》新编课程的教学,为了达成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会同教导处、体育组、体育教研员首先进行了新编《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打下了教学内容的基础(表1)。
二、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
随着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可评价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学校体育组会同区体育教研员和区域体育教学骨干教师,对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教学可评价项目进行了研讨,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评价教学内容,确定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共有运动技能评价项目16大项,每学期8大项;共有身体素质评价6大项,每学期3大项(表2)。
三、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则
学校在明确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水平四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评价指标,制定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并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完善优化(表3~表6)。
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过程
1.专业引领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在学期结束前,邀请区域内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到学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根据实际,抽取不同的年级段,覆盖全部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参与评价教师直接给予被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细则”进行打分,然后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正面反映了学校不同学生、班级、年级段及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效果,也侧面反映了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效益。[3]
2.学校确定和学生选项评价相结合
考虑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性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学校规定相应的、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学习评价项目,如基本体操中的《舞动青春》和校本课程《大众健美操》应用于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身体素质中的耐力跑应用于“体育中考”“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冬季长跑”,确定为七年级的必测项目;其他评价项目由教导处、体育组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自定;考虑学生的特长和评价的需求,每学期安排二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评价项目由学生选项进行考核评价(表7)。
3.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
为了及时把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每学期把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登记到报告单,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在家访时分发给每位学生及家长,提高家长的知晓率,从而推动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支持(表8)。
学校实施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现了以下的特点:评价内容全面,基本包含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评价分类科学,既有课程学习内容,又有学校体育必须内容,也有校本教学内容;评价要求明确,既有评价内容的确定,又有评价细则的要求,也有评价过程的操作,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成为适应课程需要、学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3]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9.
以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强化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到位;强化监护保护,责任落实到位;强化齐抓共管,关爱服务到;强化组织领导,尽职尽责到位;强化督查考核,执法问责到位”为着力点,加强管理和服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主体责任,创新工作方式,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到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工作目的
争取到20xx年,在全区建立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实现未成年人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关爱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等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责任感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一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关爱保护工作,在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务实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导致部分儿童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责任体系
1.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生活或交由无监护能力的一方共同生活,不得虐待、遗弃、侵害未成年人。外出务工人员要在保障其孩子正常生活学习费用的同时,与留守未成年子女经常联系,多见面多交流,多给予亲情关爱。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督促其改正;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2.落实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各镇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区域内对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全覆盖。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各村组、社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并确定有专人负责,随时随地掌握其动态;要加强对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明确父母监护、关爱、教育子女职责,共同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监督,敦促其履职到位。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要详细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探视,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要为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要通过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困境未成年人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妥善照料和关爱保护。
3.强化部门协同关爱保护。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各群团组织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工会、残联、关工委等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性。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指导各地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
区民政局要履行牵头职责,加强监督指导,为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监护监督等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要大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有机融合,提高关爱保护工作效能。要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门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家庭纳入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保障范围。
区教育局要发挥学校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把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日常校务管理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各学校、幼儿园进行考核。推进学校社工队伍建设,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并纠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专题培训,择优选拔教职工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员,积极倡导、推广“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成功经验,着力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能力。要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中小学校、幼儿园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建立联系卡制度,加强任课老师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强化人身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积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外出务工家长的联系和亲情交流;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对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区教育局和相关镇(街道),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问题应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救助政策;要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监护权转移孩子享受同等待遇,确保孩子不因监护权转移或随父母迁入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和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寄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鼓励各地中小学校建立师生关爱志愿服务团队,利用节假日走访农村留守儿童,进一步增强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实效。
苏仙公安分局要及时依法查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果断处置;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整治,指导督促中小学校、幼儿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配合教育部门加强法治安全常识普及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父母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要及时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局通报应急处置情况,配合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处境、监护情况等调查评估工作;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符合落户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家属落户,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
区财政局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内容;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村(社区)儿童工作经费预算,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区妇联要依托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知心屋等平台,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和其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亲情关爱。
团区委组织要积极组织广大团员和青年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服务,参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数据采集,推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
1.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受侵害行为要履行强制报告职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属于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监护不当的,要联系其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其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公安机关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救助保护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司法机关依法立案查处;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或被利用、胁迫流浪乞讨的,要依法制止、实施保护。对于上述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镇(街道)。
3.建立评估帮扶机制。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或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报告后,要会同区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4.建立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将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以上导致留守儿童流离失所或者生活无着的;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无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者因服刑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处于困境或者危险状态的;胁迫、诱骗、利用儿童乞讨,经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拒不改正,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或者教唆、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情节恶劣的,其近亲属、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区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5.建立重点时段排查机制。实施重点时段农村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预防控制留守儿童意外伤害。针对寒暑假、放学后时段,学校、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督促监护人负起安全责任。民政、公安、教育、交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重点时段留守儿童伤害风险排查、防控、报告等制度,加强检查考核,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应急处置、救助干预等保护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农村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烫伤、坠落、中毒等主要伤害事故发生,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6.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作用,方便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录入、归类统计、资料调取,健全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信息库。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及更新,实现一人一档和动态管理。每季度更新报送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机制,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辖区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集中排查,重点排查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家庭生活困难、监护人缺失、事实无人抚养、残疾等农村留守儿童,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做到不留死角。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及时将辖区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排查完毕,将更新信息汇总报送至区民政局;区教育局梳理、汇总中小学校、幼儿园核实更新的信息和数据后,提供给区民政局。苏仙公安分局核实更新相关信息和数据后,提供给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和苏仙公安分局要加强信息共享,要依托教育部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卫生计生部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公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完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管理功能,实现信息在省、市、区、镇、村五级间纵向贯通,在民政、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间横向互联。要加强“12355”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诉求平台建设,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市、区、镇及部门间的联动办理机制,落实好诉求办理处置工作。通过诉求热线,架起发现报告、困境诉求与关爱保护的桥梁。落实好个案的跟踪处置工作,将个案受理、转接处置、心理援助、家庭监护指导等纳入其中,对儿童的求助申请实行即时在线接听和登记受理。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的动态管理和全天候服务,做到精准定位到村、精准识别到户、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四)着力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1.推动农民工均等享受公共服务。全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支持和帮助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定居,在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帮助。符合落户条件的要有序推进其本人及家属落户,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要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满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在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帮助。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督促用工单位依法制定并落实农民工休假等制度,使其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推进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要加强城市中小学校建设和布局优化,保障适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教育公共权利,全面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地就近入学政策,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学习生活。
3.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全区要落实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源头上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现象。要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投放规模和利用效率,吸引更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4.倡导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各镇(街道)要积极开展婚前教育,增强新婚夫妇的法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认真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和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减少因家庭矛盾处理不当造成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的现象;积极倡导湖湘好家风,营造和谐家庭关系。
四、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区政府领导,区民政部门牵头,区教育、公安、司法、卫计等部门负责,区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强化考核问责。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各镇(街道)及各有关部门社会综合治理和工作绩效范围,并作为衡量各镇(街道)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区、镇两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级和本部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行政负责人。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对贡献突出的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及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三)加强能力建设。各镇(街道)要依托救助管理站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要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要加强农村学前和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现有“留守儿童之家”、“爱心家园”、“阳光庭院”、“儿童驿站”、“快乐学校”等关爱服务阵地作用,抓住全区区划调整改革契机,将闲置的镇人民政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闲置学校利用起来,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心,力争5年内实现村级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心全覆盖,并有统一标牌、有固定场所、有完善设备、有专人管理,能提供必要的托管服务;要加强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儿童保障政策宣传和日常工作,通过全面排查、定期走访及时掌握留守、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就学等基本情况,指导监督家庭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并通过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情况,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四)动员社会参与。要加强社会动员,发挥群团组织优势,调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和各类志愿服务机构参与,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要发挥工会、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动员广大职工,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服务外包、公益岗位购买等多种形式,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丰富关爱保护内容。要积极引导市场参与,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帮助援建爱心家园、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和托管服务机构,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要倡导社会互助,发挥基层老年协会作用,综合采取学校寄宿、社会托管、家庭代管等管护形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职业健康评价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职业健康活动方案11-27
职业安全健康建设方案11-23
市职业健康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10-31
环保与职业健康11-16
油漆工职业健康05-30
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06-25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07-25
职业健康管理论文09-30
太仓职业健康检查报告10-05
职业健康题库判断题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