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奋斗的高考作文素材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人奋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12篇)

名人奋斗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1

只有奋斗才能走出困境

不奋斗就会落后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不息

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进步

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奋斗能够改变命运

通过奋斗能超越自我

奋斗必须付出艰苦的

努力

奋斗能够创造奇迹

名人名言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茅盾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巴金

背着苦恼的命运,和自然奋斗。——鲁迅

奋斗是万物之父。——陶行知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李叔同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地努力。——门捷列夫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牛顿

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安徒生

只有这样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为之而奋斗。——歌 德

生活就是行动,而行动就是斗争。——别林斯基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长寿,而是活得正直。——塞内加

奇迹有时候是会发生的,但是你得为之拼命地努力。——魏茨曼

要奋斗,要探索,要有所发现,而不要屈服。——丁尼生

停止奋斗了,生命也就停止了。——卡莱尔

经典素材

霍英东的历程

(奋斗让他走向成功)

霍英东,香港著名的房地产业巨子。

可谁又知道,霍英东先生的今天是由“价值七角钱”的苦力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呢?童年时的贫寒家境和成年以后的生活坎坷、煎熬,磨炼了霍英东的毅力,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奋斗性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扩建机场,他去当苦力,日报酬是七角钱和半磅配给米。那时,他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块米糕,饿得头昏眼花。结束以后,霍英东投身于运输业,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开展了航运业,生意十分兴隆。霍英东不满足于运输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又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从此,房地产成了他致富的基础。

勤奋的门捷列夫

(通过奋斗达到目标)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500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轮椅上的霍金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创立了新的宇宙学说,著有《时间简史》等书,被人们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1963年被确诊为肌肉萎缩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时间了。他却支持到现在,取得卓越的成就,获得学术界与大众一致的敬重,这与他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息息相关。1970年,霍金不得不借助轮椅,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但他始终坚持物理学研究,甚至在丧失说话功能之后,仍然依靠机器工作。

北师大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在80年代初期曾参加霍金的学术报告会,当时霍金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与人交流也很不方便,但他始终坚持奋斗,刻苦钻研。霍金大学时结识的朋友狄克斯说:“当霍金所热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伟大地活着,他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不息的奋斗精神。”

十年写就《三都赋》

(奋斗成全自我)

西晋时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应迟钝,长得丑,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气,发奋学习,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三都赋》,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中茅厕里也放着纸笔,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随时记下。当时,在洛阳任职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三都赋》,听闻此事,讥笑说:“这里有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借机苦学苦读。他日积月累,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了《三都赋》,达官显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让奋斗成为生活的习惯

(奋斗需要坚持)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但他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得力的亲戚可攀。他向英国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学刊物投稿,得到的却是743条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他曾对朋友说:“不错,我正承受着人们难以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一旦获得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都将重新计算。”

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潜在的创作才能如大江奔涌,不可遏止。到他1973年75岁逝世时,43年间他一共写了564本书,总计4000多万字。他本人身高1.78米,而他写的书堆叠起来超过了两米。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一个不畏不馁的长跑者,要不断奋斗,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柳公权发奋练字

(奋斗成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用脚画画的杜兹纳

(奋斗可以创造奇迹)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疾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残而不废的海伦·凯勒

(奋斗能改变命运)

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

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沙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几年以后,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了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能够不因残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

意林故事

成功的脚印

一位美国小伙子中学毕业之后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后来他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但没有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础的专业——机械。这着棋很妙,做商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这位小伙子没有马上投入商海,他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开始攻读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几年下来,他在知识上已完全具备了商人的素质。出人意料的是,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还是没有从事商业活动,而是考了公务员,去政府部门工作。他深知,经商必须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当公务员容易培养自己机敏老练和临危不惧的品格。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后,他辞职下海经商,业绩斐然。又过了两年,他开办了拉福商贸公司。后,拉福公司的资产已从当初的20万美元发展到2亿美元。这位小伙子就是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拉福。

对待成功,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做法。一种人是永远活在梦幻里,另一种人像比尔?拉福一样,对自己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停息的奋斗,为自己的成功砍着荆棘、劈着顽石、架着桥梁、修着道路。

飞蛾的痛苦经历

生物学家说,飞蛾在由蛹变蝶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一天有个人凑巧看到树上有一只蛹开始活动,好像有蛾要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准备见识一下由蛹变蛾的过程。

但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他变得不耐烦了,只见蛾在茧里奋力挣扎,将茧扭来扭去的,但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茧而出了。

最后,他的耐心用尽,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蛾出来可以容易一些。果然,不一会儿,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是那只蛾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伸展不起来。

名人奋斗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2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学生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受众, 最希望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得到丰沛的知识源泉,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好课堂教学过程, 在带领学生领悟文本时, 做到多拓展、多联系, 使学生在同一篇文章里获取更多的积累和收获, 进而增长学生的见识。特别是在当前阶段重点高中的学生, 获取社会信息的机会不多, 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强, 老师更应引导学生把课文文本与时事热点、社会新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以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所引用的材料更新鲜, 更具有时代感, 进而提高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论辩能力。

老师每天都生活在学生中间, 对学生平素关注的热点耳濡目染, 肯定有所了解。介绍文本时,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因势利导, 讨论一下这些热点。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就给学生介绍苏轼所经历的“乌台诗案”以及其一生都生活在新党和旧党的激烈政治斗争夹缝中的不平遭遇, 进而引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抒发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性格、遭遇与命运的关系。从学生的练笔日记看, 有一部分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事感慨颇深。虽说是在上阅读课, 这节课却也达到了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时间不能无限扩大,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阅读, 扩大语言素材的积累。

在课堂上, 我还常常大胆放手, 构建了“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学习课文———布置课外阅读, 拓展延伸”的教学形式。学生围绕所授的内容, 提前积极自由地寻找积累相关的内容, 为阅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同步点燃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 使学生有更广的阅读, 拓展其所学的内容, 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

2. 通过课外其他方式, 进行语言积累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 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加强语文活动本身与资源资源积累的联系, 启迪学生认识并主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1) 摘抄好词佳句。每个学生有两本好词好句本子, 一本是自备采蜜本, 可以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 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本语文快乐岛, 则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

(2) 好书推荐栏。目的是让学生博览群书, 积累较多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主动带来充实书橱, 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鸡皮疙瘩》等, 另外, 对于部分学生自己定阅的《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 也都动员他们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并在班级中形成有书大家看, 看后大家一起讨论的好气氛。

(3) 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 或专门买一块白板, 挂在黑板旁边, 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 让他们轮流展示, 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4) 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读书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各自收集的资料和笔记, 或召开座谈会, 交流信息, 扩大阅读面, 增加知识量, 以弥补手头资料的不足。

我常常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识。并且强调检查落实, 每两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情况, 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的时候, 学生互看互评, 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或表扬或批评, 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 加“星”并展览。

3. 观察生活, 学会在思考分析中积累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动脑筋思考, 并随时作好记录, 就可以搜集和积累许多材料。观察要全面、细致, 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 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 又要注意各种身份, 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 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 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 有人低头不语, 有人眼眶红润, 有人喜笑颜开, 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判断出这是父女送别, 那是情人送别, 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 那是上下级的送别, 那么, 他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4. 学以致用,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 通过各种方法所积累的资料, 就像工厂购进原料一样, 如果把原料堆放在工厂的库房里, 却不去放进机器去加工, 这些原料就会慢慢地腐朽甚至消失, 永远不会生产出创新的产品而产生新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带领学生想方设法, 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方式方法, 通过练笔、片段训练考场作文等方式加强训练, 达到为学生的考场作文增色加分的效果

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应用 篇3

一、培养意识,形成习惯

学问贵在“积”。对于写作而言,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方能吞吐翕张。从何处厚积?细心观察,留心体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搜寻生活的每一角落,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自有一片灿烂的天地,一方无尽的宝藏。

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写作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白居易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如此。人的一生,时时感知着生活,它们为我们提供着最鲜活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关心时事、国事,了解时代特点,摸准生活的脉博,跟上潮流前进的步伐,会比被动地、零散地积累材料高效得多。

有效的信息从哪里找?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有大量的合适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可关心;诸如食品安全、广州恒大足球现象、小悦悦事件、美国航天飞机整体退役、黄岩岛事件,最新发明和发现,社会热点、名人事迹、时尚动态、影视作品、文化交流等无不可入文。要求学生在阅报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上网的时候多思考、多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积累素材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了解“虎照”新闻,可联系诚信、科学观念,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可体验团结、创新精神。如此,下锅的“米”便不难找到。

我指导学生写随感笔录、心得体会。指导他们透过一点点生活浪花,窥及市井百态,了解人生大舞台,明白生活底蕴。学生处于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生活往往有许多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刹那火花,如果不及时把它记下来,也就瞬息即逝,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把每天新颖而独特的感受都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为考场作文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二、联类引申,调动素材

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纷繁芜杂,若寻找不得法,别说充分调动素材,反而可能让自己“眼花缭乱”而迷失其中。老师要加强“采蜜”方法的引导。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炼就“慧眼”?可采取“联类引申法”。

引申,顾名思义,一定要“引”,但更重要的是要“申”,不能只停留在所引事例和义理上。所谓“联类引申法”,是指从某一新闻、信息中触发个人思绪、积极调动素材库里的相关材料,引申深化开去,将原本可能很不起眼的素材经精心“调配”后,让其焕发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别样光彩,从而达到鲜、活的目的,成为作文的亮点。

比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则图文简讯:银川市科技馆启动“科技进校园”活动,图示为“机器人进小学校园”。面对这样一则毫不起眼的“边角”新闻,我指导学生从科技角度和意识角度去处理材料,挖掘适合题意的内涵:由这则新闻联想到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关注、参与并取得了多项价值不菲的成果);再进一步联想到我国航天史上划时代的壮举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从而可以深化得出一些结论:国家乃至民众的科技意识正在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加强;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人民心中与日俱增。这样,原本看似很难进入文章的“石质”素材便为慧眼选中甚而至而成为“金玉”了。

联类引申关键是要抓好、抓紧触发点,并进行深思扩散。苏轼作诗有个经验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移至作文也是一样的。另外,触发点一定要抓准确,只有触发点准确了,道理才能说得清,引申发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顺畅地进行借题发挥,才能有的放矢。联类引申的触发点角度要小,切入的口子要小,就好像“定点爆炸”一样,才会有强大的爆破力;但要站得高,只有站得高才能切得准,切得深。

三、分类“贮存”,合理使用

素材的积累必须要整理分类:要时常浏览记诵;要对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素材成倍地增长起来,还可以使许多素材“化腐朽为神奇”,翻出无数新意来。

拥有、挑选后,还要学会分类“贮存”,合理使用。老师要重视“酿蜜”的辅导,对学生“采来的蜜”,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酿成蜜”,运用到写作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泛读与精读、随意浏览与专题材料的搜集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有意搜集建立一些素材库,如重大活动题材、道德修养题材、环境保护题材、人际交往题材、爱国题材等。如可将“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袁隆平归入到“个人修养”类;将钱学森、“神六”“神七”航天集体归入到“爱国”类;将温州动车组追尾事故的责任人和冒死拦车的收破烂老人归入到“社会”类等等,使素材库形成网络化。归纳贮存时可详可略,但都要遵循“真实、客观”原则。使用时可同类并举,可正反对举;可详尽举例,亦可概括举例。要求要分析到位,注意合理性、针对性和适用原则,准确反映题目要求和文章主题。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由无目的关心生活到有意识注意社会生活,由害怕写作到樂于动笔、勤于动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无甚可写、下笔无言,或言必屈原、司马迁等人。他们已能把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地将历史类、时事类等各种类型的素材糅合起来,写作出不错的文章甚至文质兼美的佳作。

学生勤于“采蜜、酿蜜”,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写好作文并不是难事。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主动意识,就能善于发现大量鲜活的社会性强的素材,就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将生活中的“石”点化成“金”成“玉”,进而雕琢成“器”,在写作时就能达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之功效,当可避免无“米”之虞。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 篇4

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就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使臣对齐湣王说:“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

齐湣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使臣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

名人高考作文素材事例 篇5

198月21日凌晨,意大利木匠佩鲁贾从卢浮宫的一个储藏间里蹑手蹑脚地溜出来,他在那里已经躲藏了整整一夜。佩鲁贾借助一件工作服的掩护,走到《蒙娜丽莎》前面,在确定无人后,他把这幅旷世杰作从墙上摘下,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博物馆。

这只是事情的开始。

真正策划了《蒙娜丽莎》盗窃案的幕后黑手,是一个自称为巴尔菲埃诺的阿根廷骗子,他和法国的造假能手尚德隆导演了这一切。

尚德隆惟妙惟肖地伪造了几幅《蒙娜丽莎》,巴尔菲埃诺则全力寻找它们的客户。寻找到6个判断力较差、钱包较鼓的对象之后,巴尔菲埃诺就开始了第一步行动。

他先抛出问题:想不想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画作?想不想让别人都看不到这幅画,但只有你能看?想不想独自占有这幅画?

就这样,巴尔菲埃诺把这些问题分别问了6遍,并且在6个人那里得到了相同的答复。

随后,巴尔菲埃诺雇用了那个意大利木匠。盗窃本身很容易,1911年的卢浮宫,如临大敌要应付的是蓄意破坏艺术品的人,而不是防范小偷,所以,卢浮宫博物馆在白天开放的时候戒备森严,但在闭馆以后,就毫无防范了。

高考作文名人事例素材 篇6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亲近一位名人成就高考佳作 篇7

怎样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怎样积累并运用自己的独家材料?怎样借独家材料展示思想境界与作文个性?笔者的建议是:作为一名高中生, 理应在高中三年, 至少高三一年内“亲近”一位名人, 并尝试着借助这位名人, 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脱颖而出。

【典型回顾】

2003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转折’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大附中学生周琬琪以日记体写下了《转折——十个海子的复活》, 一举夺得满分。该文由“死是生命的转折点”切入题意, 体现出视角的独特和思考的深度;作者真实而淋漓地表达内心情感, 字里行间寄托了对海子“一生追寻梦想, 死后精神长存于世间”的礼赞。

很有意思的是, 据报道:周琬琪从高三起将诗人海子列为阅读重点, 不断使阅读深入化、细致化, 让自己的写作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她认为海子“把那些无法说与人的痛苦和无奈都写在了诗中, 字字句句不虚伪。他那纯洁的、不被任何世俗的尘埃所玷污的内心深深迷住了我”。她特别关注海子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境界, 熟记海子诗句, 多方比较对海子的不同评价, 并通过阅读海子丰富了自身的人生感悟。2003年3月26日 (海子祭日) , 面对宣武区的模拟题“面对死亡”, 她“想也没想就写了海子”, 得到语文老师支持与鼓励后, 在接下来的各次模拟考及最后的高考中, 她“写关于海子的作文有10多篇”, 而且篇篇出彩。

【技法分解】

招数1:写成人物评论、杂感、读后感, 或整体评价, 或从人物经历、思想、品质、性格的某一点生发开来, 进而联想、类比, 联系实际, 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例如2011年江苏卷考查命题作文“拒绝平庸”, 有位考生写就了下面这篇满分文:

拒绝平庸

一考生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 压抑的色调, 深邃的意境, 以及脑中响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 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留给世界的, 就是这样一个暴烈而突兀的手势。举枪, 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 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 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这个生活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 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自己不想画的, 他不听别人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孤行, 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

他拒绝平庸!

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 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 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嚣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 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 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 梵·高是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 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 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

他彷徨过。画作因与时代洪流格格不入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他技能的梵·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 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为拒绝平庸挣扎过, 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 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 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 除暴安良, 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的。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 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 他挥动画笔, 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 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 原本是优雅高贵的, 而梵·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 拥挤, 杂乱, 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 别有一种妖冶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 画作在200年后公开, 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 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 颔首微笑。

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 我不相信!”拒绝成见, 拒绝既定规则, 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 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点评】

这位考生以梵·高的三幅画为行文线索渐次展开, 结合《麦田里的乌鸦》论证要拒绝平庸, 结合《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极大的勇气, 结合《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一定的才情, 这样逐层推进, 构思严谨;兼以笔墨神采飞扬, 读来颇具内在的冲击力。

作者阅读面广, 涉猎丰富。文中运用的不但有绘画方面的素材, 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北岛的诗歌《回答》等, 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1年四川卷考“总有一种期待”, 下面一篇夺魁之作运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总有一种期待

一考生

斜阳暮寒, 水影悠悠, 倚楼远望万里行舟, 千帆过尽, 皆不能留驻心头。

倩影轻愁, 目断魂销, 想起那姿态, 总有那身影浮出记忆的湖面,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秋千语, 齿间笑, 她是记忆中活泼纯真的女孩, 风撩动她的耳发, 飘飘扬扬;花香在她的笑语中酿成烂漫的蜜甜, 轻轻柔柔。她快乐地荡着秋千, 仿佛一只迎风的蝴蝶, 斑斓可爱。

只缘感君一回顾, 使我思君朝与暮。那年轻客人的顾盼, 让一颗心在青涩的梅子上颤动,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也许羞涩的掩饰, 失控的步调, 正如青梅般酸涩, 那低眉浅笑的姿态里, 有爱情的期待, 和着青梅的味道, 潜滋暗长。

词苑千载, 盛开一朵女儿花。与赵明诚的天作之合, 让她体味到知音的欣喜, 爱的甜蜜, 亦滋养了丰润的诗情。上苍偏心地让她拥有了超群的才情和完美的爱情。那期待化作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的梦想;化作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的守望。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漫步香径, 翩飞的衣袂, 与菊蕊作伴, 思念浅唱低吟。她低头, 挥就千古传唱的动人诗篇;她抬眉, 望尽天涯路的闲愁;她凝视, 那里有丈夫温情的目光停留。

会心满足, 淡淡相思, 写出她期待的答案, 翘首里两情相守。

如今归雁旧相识, 无奈秋风锁重楼。原本已是家国动荡, 颠沛流离, 明诚的病故更让她身心俱疲。跋涉的车马载着跋涉的灵魂跌跌撞撞, 四处漂泊。心没有了驻足的地方, 连梦境也开始支离破碎。

她掀开车帷, 望着碧蓝的天, 没有一朵云愿引愁心去, 给她一丝安慰的温柔。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泪水已化作飘零的诗节, 是否还有一种期待让她痴痴苦守?

含泪的眸子里, 有她深情的诉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与丈夫搜集整理的书画金石, 满贮记忆, 是故国的文化沉淀, 她要永远保护, 不能落入金人手中!哪怕纤弱的身躯承载不了流亡的伤, 哪怕已没有依靠取暖的肩膀!

总有事与愿违, 总有失落叹息。失去一切的她, 聆听梧桐更兼细雨, 点点滴滴, 落在心上, 凝眸处, 又添一段新愁。

总会有一种萦绕心间的期待, 她只愿含情守望, 默默无语, 岁月馈赠了太多, 又带走了太多, 恍然若梦, 却真切可感。命运像开了一个玩笑, 赐予她浓墨重彩的欢乐与惆怅, 前尘往事换一幕企望安定的晚景。

载不动, 许多愁……易安。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考场佳作, 文章有三个优点:首先, 构思新颖, 别出心裁。作者巧妙地将李清照一生的境遇和她创作的诗词联系起来, 表现了李清照一生不变的爱的期待。其次, 诗意表达, 文采斐然。文中不时引用诗句, 多处化用诗句, 再现诗词的意境美, 全文有诗情画意, 语言富于文采。第三, 想象丰富, 细节动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镜头——文章第3、4段, 刻画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第6、7段, 刻画为人妻的李清照;第8、9段, 写年老时的李清照, 借助动人的细节, 全文极具张力, 感染力很强。

招数2:从“我” (考生自己) 与人物关系的角度, 同历史人物 (也可以是文学形象) 展开对话。请看2010年北京卷一篇金牌作文: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一考生

尊敬的墨子:

这是两千年后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为何想要写信给你, 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记得小时候, 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 这便是我第一次与你“邂逅”。但第一次的感觉似乎并不美妙, 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 只有“守不竟, 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那时我觉得, 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但终究, 我没有放下这本书, 而是日益被它所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 则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书中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 于是每每书页翻动, 我便仿佛回到了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苍茫中, 我看到了那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 望天吟咏“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望见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 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 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 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终于, 我很快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 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 以行者的姿态出现于人间, 奔走疾呼, 救百姓于水火, 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 其石犹是也”, 你是如此脚踏实地, 你的脚步是这般坚实、不屈。

我终于明白, 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 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 只能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余诸子, 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 让“兼爱”这片星空划出更绚烂的光芒。所以, 你总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 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 拯救宋国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 “非攻”“非乐”“非命”“非儒”, 为的就是要切实地为乱世开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 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 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 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 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原来, 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 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

黑衣黑发、黑眼黑面, 眼望星空, 脚踏大地, 奔走于大地上的你, 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 划破天际, 穿透重霄, 为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 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 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 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 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 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 只有我们脚踏实地, 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

你的崇拜者

2010年6月7日

【点评】

高远的立意, 独特的选材, 斐然的文采, 使这篇作文被阅卷教师争相传阅, 最后获评满分。由于文体创新在考场上已不能吸引过多眼球, 书信体作文要脱颖而出其实并非易事。本文突出的亮点是材料与众不同, 相比孔子、庄子, 由墨子入题, 更具新鲜感。更可取的是, 文章在与墨子的倾心交谈中, 清晰地表现了对墨子思想的认识过程, 由衷地传达了对墨子其人“眼望星空, 脚踏大地, 奔走于大地”崇仰之情;“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 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等语句, 还揭示出今天我们仍需要“墨子”精神。

文章扣题紧密, 解读精准, 有关墨子的事迹、名言信手拈来, 语言表达则优美顺畅, 比如“书中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 比如“原来, 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 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 比如“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 划破天际, 穿透重霄, 为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再比如收尾段, 形象生动且注意融情入文。

招数3:编述人物故事, 或根据某个人物生平片段, 加以想象补充, 演绎成生动的故事;或设想历史人物复活来到今天, 时空的反差及现实的变化, 陡然产生悬念。请阅读2011年江西卷的一篇佳作:

嵇康之死

一考生

清早, 嵇康就收到消息, 吕安又被人陷害了, 而这次就不是不孝的罪名那么简单了。原来, 吕安为了表达他被诬陷的愤恨, 写了一封信给嵇康, 信上他措辞激烈, 将诬陷他的小人们痛骂了一顿。可是信却没被嵇康收到, 反被钟会一伙人拦截了, 这不正好给他们送去了机会吗?他们怎会放过这大好的机会呢?

那天是个大风的天气, 林间的竹子被刮得东倒西歪, 却依然努力挺直自己的身躯, 一次次毫不放弃。

嵇康也就是在那一天, 毅然只身前往洛阳, 准备去为朋友辩护。他是什么也没有, 但对自己的这一张嘴他有信心, 不顾家人的阻拦, 他出发了。

钟会, 这个司马氏的走狗, 他虽一度崇拜过嵇康, 但此刻他只想将嵇康和吕安置之死地而后快。

他想要让嵇康永远也回不去。在朝廷上, 他就对嵇康大泼污水, 认为吕安既然会写信给嵇康, 那么他们就是同谋, 一个也不能放过。钟会深谙人心, 上次嵇康拒绝入仕, 司马昭就有不满, 只不过看在他是名绅的分上, 才没有杀害。今天, 他钟会怎还好让嵇康活着。在私底下, 钟会对司马昭说:“您不用担心天下了, 但您一定不能让嵇康活着, 他乃卧龙也。”一个位居上者最害怕什么?那就是威胁他权力的人, 被比做“卧龙”的嵇康怎可活着?他活着就会成为司马昭最大的心病。

行刑那一天, 来了许多人, 有渔夫、农民、士大夫……人们不是来看热闹的, 人们是为了他们心中神一般的男子——嵇康而来的。他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偶像, 人们怎能忍心他被杀害?

果然, 三千太学生当场请愿, 请求让嵇康活下来, 做他们的老师。司马昭不准, 坚持行刑。

刑场上, 嵇康、吕安两人非但没有丝毫惧色, 反倒像是去参加宴会的名士。嵇康要求奏一曲, 被准了。当《广陵散》琴声响起, 人们纷纷落泪不止——他们多希望这琴声永远不停止。

最终, 琴音戛然而止, 嵇康说:“孟子言‘君子有三乐’,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我嵇康做到了, 今生足矣。”遂引颈就戮。

【点评】

作者以历史故事为蓝本, 着力塑造了嵇康正直坦荡的形象。刻画人物时, 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衬托、以物喻人等多种手法。比如, 只身前往洛阳为吕安求情, 无惧无畏面对死亡, 行刑前坦然弹奏一曲《广陵散》等情节, 属于正面描写;三千太学生的求情等情节, 属于侧面描写;“林间的竹子被刮得东倒西歪, 却依然努力挺直自己的身躯”, 此处是以物喻人。此外, 钟会的处心积虑又从反面衬托了嵇康的正直坦荡。

化用历史故事恰到好处, 多种写作手法恰当应用, 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结尾处含蓄点题, 又反映了作者良好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招数4:选写人物独白, 即采用第一人称自叙、自辩的写法;其变体是以“演讲稿”“日记体”等形式加以展示。请看2010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一篇满分作文 (考查新材料作文“人才成长有规律”, 作者为陕西考生) :

孙悟空的成才之道

一考生

各位听众:

大家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带着孩子来听我的演讲。

很多人问我, 靠什么才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 成为万人崇拜的偶像。其实, 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不能不说说我的经历。

说实话, 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在座各位的孩子好。众所周知, 我无父无母, 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本来只是在花果山做王, 但是我觉得花果山太小, 没有足够的空间, 于是我离开了花果山, 去寻找更大的世界。之后大家也知道了, 我闯天庭、游龙宫、上天庭、入地府, 好好地开阔了眼界。朋友多了, 见识多了, 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但可惜太骄傲, 于是败在了如来手下。总结失败的原因, 还是见识不够, 否则怎么连如来这么强大的对手都敢轻视?所以,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在广阔的世界里, 认清自己, 提高自己, 千万不能做一只“井底之蛙”!

等我从五行山下出来, 和师父去西天取经便是我最主要的经历了。大家都知道我武艺高强, 说句实话, 那些妖精们也不弱呀!重要的是他们不但数量众多, 而且后台强硬。面对这样的对手, 不光要有勇气, 其实, 还需要一点好奇心。喜爱《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 我们师徒四人每次遇到磨难, 克服困难、战胜对手不仅仅要靠武力, 还要靠我们对这些妖魔鬼怪的底细的掌握和熟悉。他们是什么来头?他们的武器有什么法力?用什么方式可以降得住他们?要弄清这许多问题, 必须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四处打探, 不耻下问, 不信的话, 各位可以去问问土地公公, 我打扰他的时候最多。所以, 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这绝对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们。

不是我自吹自擂, 观音大士经常夸我聪明, 我师父也是事事都依靠着我。虽然他们也经常批评教育我, 但是, 我知道, 他们最看重我, 我更知道, 我是大师兄, 我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做好一切!他们怀疑我、否定我的时候, 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遇到白骨精时, 我撂挑子离开就不是因为那妖怪太厉害, 而是因为师父不相信我。各位要坚信, 你们的孩子都很聪明, 都很优秀, 你们一定要多多鼓励他们。借此机会, 我也感谢观音大士和我的恩师, 没有他们的信任和鼓励, 我不会走完漫漫的取经之路, 虽然他们曾总是让我“头疼”。言归正传, 成功的秘诀之三就是:愉快地接受表扬, 正确地对待教育!

好了, 我的法力尚浅, 认识有限, 言辞有不周之处, 望各位谅解, 同时也真诚希望我的这些话能给各位带来帮助!

谢谢大家!

【点评】

我们常说“作文要有创新意识”。什么是“创新作文”?此文正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者清醒地意识到, 兼谈题目供料中的三个方面, 笔下作文容易泛泛而谈。怎么办?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聚焦点”。在考场上, 该生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名著《西游记》, 透彻了解孙悟空这位名人的优势, 灵机一动, 巧妙借用演讲稿的体式, 让孙行者自述成功的三大秘诀, 于是, 全文内容就集中了, 文章的构思就别具一格了。另外, “众所周知, 我无父无母, 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虽然他们曾总是让我‘头疼’”, 诸如此类的表达很是幽默, 颇见巧思。

从主体部分看,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走出去’”“成功的秘诀之三就是:愉快地接受表扬, 正确地对待教育”, 都可谓发人所未发;而“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稍显牵强, 但也基本能自圆其说。瑕不掩瑜, 评为满分, 也在情理之中。

【2011年佳作展示】

拒绝平庸

江苏一考生

话说马谡丢了街亭之后, 依然是面不红, 气不喘, 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只见他坐在中军帐里, 两旁的兵士大气不敢喘一口。此时, 仿佛连蚊子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副将王平不便言语, 也自在一旁唉声叹气, 只一个劲儿地自语道:“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听了这番话, 马谡非但没有言语, 倒还闭起眼睛养神了, 任他王平怎么说去, 愣是不发一语。

想起临行前丞相叮嘱再三, 依照锦囊之计行事, 不可轻易改变计划, 马谡面上呈现出了一抹不可捉摸的神色。丞相道:“街亭虽小, 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 我军必败。”此等平庸的看法, 谁会看不出来呢?哪里用得着如此强调。至于“靠山近水安营扎寨, 谨慎小心, 不得有误”之说, 也是妄言, 哪能如此悬乎?

街亭虽已失守, 马谡仍未看到战败的症结所在。马谡其人, 乃朝廷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此人素有才名, 颇得亮公赏识, 且在兵韬战略上也确有过人之处, 但先主一度以为马谡如赵奢之子赵括一般平庸, 属于“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先主放心不下, 在临终之前更是再三提醒亮公, 在任用马谡时当万分注意, 切不可大用。

想那亮公得知街亭失手之事后, 自悔当初不该力排众议, 任命马谡为先锋, 而让其留守街亭之部署, 实在平庸之至。马不停蹄到了马谡军前, 只见王平前来迎接, 唯独不见马谡, 亮公自是气愤不已, 传下令去, 把马谡带上来。

亮公坐定, 挥泪问马谡:“你我情同父子, 义同兄弟, 今违令当斩, 你有何话说?”

马谡面无惧色:“臣无怨言, 唯觉死得窝囊, 乃丈夫之耻。”

亮公喝道:“我寄重任于你, 嘱咐再三, 公却自以为是, 逞匹夫之计。”

马谡俯首泣曰:“臣不该如此庸驽, 负了丞相厚望。本想另出新计, 不料落入曹贼圈套, 以至街亭竟而失守!”

亮公泪语道:“军法如山, 违令者斩。”于是令左右手, 将马谡推出辕门外斩了。兵士献上马谡首级, 满座皆惊, 中军帐中鸦雀无声。副将王平额头冷汗如雨下, 欲起身一视, 竟两股奇重, 不能移动半步。

亮公起身视之, 大哭不已, 哀恸之至, 几欲摔倒, 亏得左右上前搀扶安慰, 心绪才得以平复。于是下令以礼安葬, 更收马谡之子为义子, 视若己出。

众人散去, 亮公独留王平与坐, 说:“街亭一役, 失在平庸。马谡庸驽, 致全盘失控, 可惜他至死未能识破机妙。”

王平点头称是, 叹息道:“都是平庸惹的祸。想那马谡在九泉之下若是有知, 晓得拒绝平庸, 定能成为一员猛将, 搅得曹贼不得安宁!”

【点评】

这是一篇故事新编式的作文, 内容化自《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一节。这节传统名段已多次在高考写作中出现, 且每次都有新意, 这次也不例外。

该考生把“平庸”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 一个是马谡, 其为人平庸, 不能很好地领会别人的意见, 为军平庸, 不能执行军令且战败后仍不知反省;另一个是诸葛亮, 任用了一个平庸的人, 在先主再三叮嘱下仍不能拒绝任用平庸的人, 最后导致战事失控。两相比照, 曲折委婉地道出了“拒绝平庸”的重要意义。

芥子纳须弥湖南

一考生

那些把灯背在身后的人, 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泰戈尔

我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太专注于自我。

我问佛:何谓专注于自我?

佛领我走出庙宇, 庙外绚烂的阳光笔直地投射下来。佛曰:你背对着太阳而行, 看见的是什么?

我说:只看见自己的影子。

佛曰:那面向太阳而行呢?

我看到了远处皑皑群山, 以及山腰盘旋的苍鹰, 还有影影绰绰的牛羊和牧人。只是, 不再看见面前的地上有投下的阴影。

佛曰:“背光而行时, 你眼中只有自己;向光而走时, 你看到的是整个世界。须弥纳芥子, 芥子纳须弥。只看到自己的话, 不过是茫茫须弥中一粒微不足道的芥子;若放眼远望, 胸纳天下, 心系苍生, 则须弥山也不过是你眼中的一颗芥子。”

我问佛:万生困于自我之中, 则该如何?

佛曰:红尘十丈, 却困芸芸众生;仁心虽小, 也容我佛慈悲。你要看到, 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你一人。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青青翠竹, 终是法身。把那一花一树一菩提都看做组成自我生命的一部分, 则可心纳天下。

佛也曾如你般迷茫无知。直到一天, 我在路上遇见一位种树的老人。我问他, 这树多久才能开花结果。老人说要七十年。我问他, 你觉得你能再活七十年吗?老人说, 我看过它开花, 也品尝过它的果实, 既然前人肯为我栽树, 那我为何不能为后人栽树呢?

那位老人, 他是一颗能收纳须弥山的芥子。他在享受别人带来的成果时, 没有迷失在自我的享受中。他在为未来而奋斗。

我背对太阳, 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夕阳下山后, 我的影子也消失了。

佛曰:佛门修为的境界是, 勘破、放下、自在。唯有放下自我, 多去关怀, 广施仁心, 方可自在。

我说:我只是红尘路上一颗微小的芥子。这个世界拥抱了我, 所以我也要去拥抱它。须弥纳芥子, 芥子纳须弥。把自己当成一颗纳下须弥的芥子, 不要再等着别人来包容, 来关心, 来爱护。在自我之外时, 心系天下, 胸怀苍生, 则你我都能成为两颗不凡的芥子。

【点评】

粗粗看来, 此文嫌玄虚;细细品味, 则颇具禅意, 亦有“意识流”。当头棒喝式的猛省, 被融化在淡雅而随性、随意的生活感悟之中 (主要是“老人种树”的故事) , 便有了着落, 有了依凭。在立意上, 文章有用心的求索;在写法上, 注重意念之“流”, 故而显得灵动、自如, 有韵致;行文表达上, 无论是娓娓道来的故事, 还是饱含哲理的人物对话, 均精彩生动, 耐人寻味。

这是一种需要素养和才思的“高难度”写作, 搞不好, 便会变成漫无章法的低劣之作。附录:

须弥山与小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 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 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 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 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 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 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 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 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一座须弥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 到底孰大孰小?我说, 一样大, 一样小。在佛法来讲, 自性也是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 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 也就是“理事无碍”的道理。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 “一”就是只有一个, “多”, 就有很多个了;但是, 在佛法看来, 一就是多, 多就是一, 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 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 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 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 有空气来沃养成长……一朵花是集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 “因缘有二法, 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 我们每天的生活, 要吃饭穿衣, 要坐车住房子, 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信息传播等等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 百工斯为备”, 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辏才得以生存, 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选自《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浅析高考作文素材处理技巧 篇8

一、广泛涉猎,让“一般”素材变得“厚重”

广积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知道,试卷、阅读训练中的素材内容非常繁杂,有说明文、散文,还有古诗等等。只要积累、整理得当,就能让这些常见的“一般”素材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素材应对高考了。

当然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是源于思维定式,或者机械分割,认为作文就是作文,练习就是练习。结果做题就是做题,一做就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习题当中还有大量的素材。从近几年高考模拟试卷来看,语言运用部分往往涉及生活的时事新闻素材,古诗鉴赏中好的诗句可以积累备用;文言文中很多阅读都涉及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这些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关于文学类,可以积累一些优美语言,或者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素材……只要有心,习题中能够作为习作素材积累的内容很多。

比如针对这样的一段高考作文内容:“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嘈杂,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并以一颗宁静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嚣。太史公遭宫刑之后,依然积极地笑对生活,坚守内心的宁静,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凭着守静求真的坚毅,穿越受辱后的烦乱思绪,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从章法而言,论据、论点,乃至论证方式都没有问题,但是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就有一种明显的问题,就是素材一般,如果把“司马迁”的内容换作平时文言文训练中的阅读素材《晋书·皇甫谧传》,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说明,意思相同,思路也相同,但是素材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这里教师首先需要做个有心人,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在平时习作的训练中强化对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下锅”的尴尬。

二、独树一帜,让“常见”素材变得“神奇”

一般情况下,考场作文素材追求新颖,但并不是所有的作文素材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其实,很多优秀的考场作文,所选择的素材,也是平常所见,但是为何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被评卷老师定为优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选材角度上与众不同,善于独树一帜。

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树移死,人移活,每一种存在都是与适合它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张爱玲的花枝独秀,离不开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绮靡。‘带着黄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爱又执拗地戕杀儿女们情爱的曹七巧,性情热烈大胆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红玫瑰,备受冷落空荡无助而移情于裁缝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笔下汹涌,裹着‘一袭华美的袍,拨动上海滩的靡靡风情,张爱玲这个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红黄的湿晕下,显得迷离而神幻。或许张爱玲只属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故她漂落美国后才饱尝失意,她的生命烂漫在十里洋场中。”

这是一篇高考作文片段,所采用的素材“张爱玲”大多数学生也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表述上却打破常规,进一步把笔触对准她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不断撞击阅读者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常见的素材发挥了不一样的效果。其实,对于素材而言,无论是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为一段“长度”,我们选择素材,并不需要全部内容,而是要任意截取其中的一段,至于怎样截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事情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名人故事,虽然熟悉而又常见,但是用得好,也能给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

怎样让平常的素材发挥神奇作用,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材料写活,尽可能地关注材料细节。如用细节来描写,抓住某人某事的某个精彩瞬间,则可给人一种慢慢咀嚼的空间。其次,是怎样把材料写异,也就是怎样把平常的材料写得不一样。这需要对某件事或某些人有真正的研究,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样才有可能在习作中有独特的理解、不一样的感受,给阅卷老师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三、多维思考,让“普通”素材变得“新鲜”

考场素材新鲜,通俗地说,大多数人用的,你别用,这就是新鲜;即便你用了,但也需要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善于多维思考,从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如材料作文,给的材料是议论“兵马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下面有个学生的理解特别富有个性。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色彩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寻找美却惊扰了美,以致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是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虽然文字中提到了“兵马俑”,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有一种“新鲜”之感。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或者常规思维,自然会让阅卷老师产生一种腻味的感觉。而在这段文字中,虽然素材都一样,都是关于兵马俑挖掘的事情,但是由于作者富有个性的理解,加以独特的议论,从而使文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整个作文呈现出新鲜感。

为何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新鲜,最根本的也许是他们的思维惯性,缺乏自己个性的思考,不能更好地将日常学习中的阅读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选择素材,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采用富有个性的写作技巧,这样其作文才能富有个性,写出特色。因而,要真正让习作素材充满“新鲜”,前提是需要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甚至是运用多角度,或者逆向思维等方式去分析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来揣摩常人的思维,从而摒弃一般,追求新颖。

高考名人名句作文素材 篇9

2. 我的事业诞生于简单而纯正的经验之中。这种经验是真正的老师。——达·芬奇

3. 只有勤奋才有收获,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湛敦泓

4. 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5.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6. 劳动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不劳动就不会有食物,因此人人都应劳动。——张华

7.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8. 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徐特立

9. 尽管经验是所收费极高的学校,但笨蛋仍不想到别的学校去学习。——富兰克林

10. 在任何复杂的经验中,早期的经验一般会留存下来,相继进入后期的经验,这样把早期的和后期的经验连成一体,从而使相继发生的事件构成一个连续的经验。——克伯屈

11. 经验是一个由早期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爱因斯坦

12.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13.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14. 如果不付出劳动,就不可能得到收获。——刘玉如

15. 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16. 劳动可以锻炼人们的劳动能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只要你付出了劳动与汗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唐红霞

17. 经验能使你重犯错误时认识错误。——琼斯

18. 许多你自认“知道”的事情不过是你赞同或相信的罢了,很少是亲自经历或发现的。——艾尔·巴比

19. 积累的经验多了就会慎虑,就像积累的学识多了就会博学一样。——霍布斯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名句 篇10

2.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3.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4.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5.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克雷洛夫

6.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7.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达尔文

8.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9. “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邓小平

10.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11.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培根

12.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孟德斯鸠

13.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加尔多斯

14.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雨果

15.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列夫·托尔斯泰

16.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斯宾塞

17.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奥斯特洛夫斯基

18.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富兰克林

19.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走出名人素材运用的误区 篇11

名人素材常常见,至今已不觉新鲜。如何将名人素材写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着眼鲜活:让材料呈现出时代的气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学生作文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声音。我们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新近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选材只有与时俱进,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比如优秀习作《我有翅膀,只等点亮》:

生活像寓言,寓言即生活。程虹教授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教授。她在上山下乡时,白天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晚上仍坚持看书、学习。恢复高考后,她凭实力跨进了大学之门。之后,当人们将眼光盯在眼前的功利和时髦上时,她又选择“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主动蹲下身子,打好扎实的学问功底”。当美国自然文学之风刮到东方之岸时,程虹教授已潜心研究十年,著作等身了。

机会是为准备者而准备的。正因为程虹教授注重打造一副有实力的“翅膀”,当机会来临时,她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亮。对于没有实力的人来说,哪怕机会如绵绵春雨,也是犹如浇在一截腐朽的木头桩上。

作者引用程虹教授打造一副有实力的“翅膀”的事例,材料鲜活、生动,给人以新奇、清新之感,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新颖的选材,使此文不同凡响,备受好评。

二、推陈出新:让材料呈现出全新的视角

对于经典的名人素材,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出发,加以点化、引申,发掘出新的蕴意,这样也能制造出出奇制胜、耳目一新的感觉。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别人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偏移一下视角;别人从正面看,我们可以从反面看,从侧面看,等等。比如优秀习作《且以作品论英雄》: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的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债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子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对于莎士比亚的素材,人们总是着眼于肯定的角度,但本文作者却换一个角度,从其拼命追求钱财的角度来谈,证明“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子人品如何”的观点,让旧的材料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创新手法:让材料呈现出灵动的姿态

1.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素材。

即运用素材时,融入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难以有真挚的感情。我们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比如优秀习作《落在地上的太阳》:

梵·高,我爱你,爱你的《星空》,爱你的《向日葵》,更爱你一笔一画用心涂抹的童真。你曾经孩子气地说,你要用纯净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委罗内塞的浅蓝到最深的蓝色,画出你心中的那片向日葵。念出这段话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你上扬的嘴角,飞扬的神采,还有眼神中折射出的童真的光芒。你坚持着自己,即使在冷酷的世界的压迫下,依旧不改本真,不改人性中的那抹童真无邪。向日葵在法语中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我想,我们内心的纯真便是落在地上的太阳。我想,我们能不能像你那样,坚持着自己,做一个落在地上的太阳,用自己的纯净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作者采用对话的表达方式,把人物置于我们的对面,拉近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文章激发着彼此的心灵感应,荡漾着浓浓的情感,读来情真意切。

2.从想象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素材。

在立足材料的基础上,活用材料的关键性细节,适当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现新意。比如优秀习作《给生命定调》:

我听过一种调,叫难得糊涂。乐声中我看见繁华金陵城里的一抹清幽,那桃花坞里的桃花庵,桃花仙人的桃花园,看见他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看见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看着他不愿鞠躬车马前,又得浮生半日闲。他给自己定的调子明快又模糊,慵懒却激情。他高中解元,却爱流连田间。他哪管人们的称赞还是闲言,这位唐解元,从容饮酒,潇洒高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作者运用唐伯虎的素材时,对他醉酒的场面进行充分想象和扩充,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3.从象征的角度,巧设意象,鲜活素材。

为了证明观点或阐释论题,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东西,比如描写某个鲜活的事物,介绍某个大家熟悉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加强议论的形象性、感染力。比如优秀习作《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寂寞空屋,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

高考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篇12

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上一篇:味道六年级记叙文下一篇:学生会内部联谊策划书---学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