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人员管理办法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精选11篇)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 篇1

1目的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保证所有的计量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资格。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内所有从事与计量工作有关的员工。

3职责

质管科负责公司所有计量人员的管理。

4工作内容

4.1计量人员的种类

4.1.1计量人员按所从事的工作的不同分为计量检定(校准)人员、计量管理人员。

4.1.2计量检定(校准)人员:指从事计量检测设备的检定、校准、测试比对等工作,确定计量检测设备的计量特性的人员。

4.1.3计量管理人员:指从事计量管理工作的人员。

4.1.4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每一位员工可能身兼多职而不仅限于从事一种计量工作。

4.2计量人员的资格要求及职责

4.2.1计量检定(校准)人员

a)有过硬的政治思想觉悟,遵章守纪。

b)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c)熟悉计量法律、法规,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d)能熟练掌握所从事的检定(校准)项目的操作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e)能熟练掌握检定所使用的各种检定设备,管理好用好检定室内的各种标准器、精密仪器,做好各种计量设备的使用记录情况。

f)能严格按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做好量值传递工作,对计量器具的准确性负责。

g)认真填写好检定记录,填写好检定证书或结果通知书,做好失准、报废量具的保管工作。h)完成建标考核中规定的各项工作,能熟练进行各项不确定度等技术指标的计算。

i)负责对有争议的计量器具进行示值误差的复查工作。

4.2.2计量管理人员

a)有过硬的政治思想觉悟,遵章守纪。

b)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c)熟悉计量法律、法规,掌握国家标准GB/T19001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

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d)掌握计量管理和计量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

e)承担本专业计量检测任务或计量技术管理的授课任务。

4.3计量人员的培训

4.3.1培训计划

为适应计量技术发展及本单位需要,质管科按公司人力资源科的要求编制每年的培训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4.3.2培训内容

a)要求所有计量人员必须掌握的计量基本知识,包括《计量法》、法定计量单位以及其他法律法规。

b)要求学习掌握《GB/T19001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及公司计量保证确认体系的有关文件要求。

c)要求计量检定(校准)人员熟悉所从事专业的技术理论,并要求熟练掌握,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包括计量新技术、溯源新方法等知识。同时熟悉本专业所使用的计量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掌握操作维护方法,了解相关设备的各种情况。

d)要求计量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计量科学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计量检测设备配备和管理的知识,先进的计量管理方法,体系审核的技巧和方法,计量检测的新技术。

4.3.3培训方法

贯彻“自学为主,培训为辅,学以致用,提高技能”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计量人员培训。a)理化计量科要根据各专业岗位要求和上述培训内容有计划地组织计量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

b)最高计量标准器的使用人员根据理化计量科检定项目的需要及专业情况,及时安排到上级部门进行培训考试,并应取得相应的检定员证书。

c)质管科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计量技术讲座。

4.4本办法实施过程中所有形成的记录均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5相关文件及记录

5.1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5.2相关记录和表格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 篇2

近年来,由于科研资源的稀缺和科研岗位的竞争,在晋升、引进人才、学术评价、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成果报奖时,往往需要对科研人员及其成果进行评价和比较[1]。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一名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科学计量评价指标已经在科研评价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目前用于科研人员评价的几项指标做一综述。

1 发表论文数

发表论文数即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总数,这项指标能反映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产出的整体情况,它能够衡量其科学生产力,但不能评价这些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论文数量与论文的影响力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2]。发表论文多,固然可以表示该科研人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事了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其中也不乏低水平跟踪模仿,为发表论文而发表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近几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已跻身世界科技论文数10强之列,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以论文数计算,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排名第五[3]。然而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却很少。

2 论文被引次数

论文被引次数包括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论文经常被其他研究者引用,那么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很大。论文的总被引次数是衡量一位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作者的整体影响力,可以从中外文数据库(如: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中检索到。但总被引次数容易受少数与他人合著论文和高被引综述论文的影响而过高。篇均被引次数即总被引次数除以总论文数,它能够比较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学者的影响力,但它极易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低产作者而低估高产作者[2]。 中国科学院张春霆院士[4]提出了根据作者排序计算带权重的引用次数的方案。一名作者的带权引用次数为论文的引用次数乘以作者权重系数。这个观点主要基于“针对论文的引用次数”和“针对作者的引用次数”两个概念。通常意义的引用次数是针对论文的。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位作者,那么混淆这两种概念会导致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被反复使用,从而损害了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利益。作者的权重系数可根据荣誉三分原则(将一篇论文所获得的荣誉等分为3份,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权重系数均为l,其他作者的权重系数的总和为l)和线性原则(除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外,其余作者所分得的荣誉按其作者排列顺序以等差级数递减)来计算。

单纯使用被引次数来判断科研人员的的贡献是不公平的。如果该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非常狭窄、论文语言为非英语、研究成果发表在图书或图书的章节中(大多数引文检索工具不收录这些文献)等等,均会导致较低的引用率[5]。

3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是指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它是一项表征期刊影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用发表某篇论文的期刊的质量水平来代表论文本身的质量,进而表征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科研人员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越多,则其学术影响力越大。这一评价方法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来,以其操作简单、直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当用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时,由于学科间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同,导致不同学科的期刊拥有不同的半衰期和文献利用规律。因此,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不同,不能直接比较,杜志波[6]通过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非线性转换和线性转换,得到“标准化影响因子”,减小了影响因子在评价不同学科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时的误差。 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也有它的局限性。目前世界各地的出版的期刊超过10万种,而ISI数据库只收录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献的期刊和引证文献的期刊都不在ISI数据库收录的范围内,那么就不会计入该研究人员文献的影响因子;此外,影响因子也可以人为操纵。例如,作者在一些刊物发表论文时,必须引用该杂志上发表的其他论文,人为造成该刊的影响因子升高[5]。因此,如果盲目使用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就不会对一个研究者进行正确评价。

4 H指数及衍生指数

4.1 H指数

H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Hirsch JE教授于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的定义为:当且仅当某科学家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获得了H次的引文数,其余的Np-H篇论文中各篇论文的引文数都≤H时,此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7]。H指数反映的是科学家长期的科学成就,很难通过自引来拔高,是一个稳健的累积指标。发表论文总数大,但论文被引频次不高的作者,相应的H指数不高;论文总数不多的作者,H指数也会被论文数量所限,也不会有较高的H值;只有当论文总数大,而且多数论文被较多引用时,才能获得较高的H值[8]。从定义可以看出:H指数将论文发文数量与引文数量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论文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采用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不但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又能激发科研人员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热情[9]。

4.1.1 H指数的计算方法

H指数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在SCI网站上查出某个人发表的所有SCI论文,让其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由上往下核对序号和被引次数,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那个序号减去l就是H指数。科研人员应该养成定期收集所有引文资源的习惯,文献来源包括Web of Science, Google Scholar and Scopus等。收集的引文包括期刊论文、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类型及非英语资源,以作为计算H指数的依据,获得更为准确的H指数。通过Harzing的免费下载工具"publish or perish"(Http://www.Harzing.com/pop.Htm)可进行包括H指数、G指数在内的12种评价指标的计算[5]。

4.1.2 H指数的应用

最初Hirsch给H指数的定义仅是针对科学家个人而言,高校、科研机构把H指数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职称评定、选拔人才、津贴待遇以及科研资源分配的依据。H指数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H指数还可用来对科研集体学术绩效的测量与评价、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测量与评价、预测未来成果、分析热点课题和特色专题以及在文献情报与评价机构(如:数据库)和个人宣传介绍材料中应用等[9]。

4.1.3 H指数的影响因素

H指数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①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都是影响H指数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论文数量很多而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多时,H指数一定不会很高;但即使有些论文被引次数很多而高质量论文数不多时,H指数也不会高。②H指数的值取决于用于计算引文数量所使用的数据库。由于数据库收录期刊范围的影响,会影响H指数的值。一般来说,在Google Scholar中检索得到的H指数会高于在Scopus或Web of Science中[5]。③H指数的高低与从事科研的时间长短有关,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跨度短,发表论文数量少,必将有较低的H指数值。因此,H指数比较适合用于衡量从事科研多年的科研人员的成就[9]。④不同学科之间H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5],Hirsch通过计算得出了生物学家的H指数高于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结论[9]。

4.1.4 H指数的局限

H指数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标要比其他指标更能显示和体现个人成就,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①H指数的区分度小,不适合于评价从事科学研究时间较短、论文总数和被引次数都不多、差距不明显的人员。②H指数灵敏度低,由于升高H指数所需的累积引文多、时间长,会出现H指数几年不变的局面[10]。③H指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所以不能反映科研人员研究活动的衰退状况。④H指数象其他指标一样,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⑤虽然人为提高H指数的难度加大,但周春雷[11]发现H指数的增长存在关键点,即被引数量微不足道的增长即可显著改变H指数的文献。作弊者通过自己或他人对处于关键点的文献施加次数很少的引用,就可隐蔽地提升自己的H值。这种由于H指数关键点而引发的精确注水现象,还是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由此可见,H指数只是丰富了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标,还不能取代原有的各种指标。我们可以将其与传统的指标结合起来使用,就可以克服H指数的绝大部分缺点。

4.2 H指数的衍生指数

根据对H指数基本原理的分析可知,H指数对低被引和高被引论文均不敏感,缺乏灵敏度和区分度,而且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学者们又在H指数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其它几种指数。

4.2.1 G指数

2006年,比利时著名科学计量学家Egghe[12]提出了一种基于学者以往贡献的G指数,即将论文按被引次数高低排序,并且将排序的序号平方,被引次数逐次累加,当序号平方等于累计被引次数时,这时的序号就被定义为G指数。如序号平方小于对应的累计被引次数,则最接近累计被引次数的序号即为G指数。该指数打破了文献总数的限制,给高被引论文一个权重,对文献产出少但被引频次高的学者更为公正。G值越大说明该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成就越高。G指数与H指数相比,更多地考虑了论文被引频次的数量,丰富了评价指标。

4.2.2 R指数和AR指数

2007年,金碧辉等[10]提出了R指数和AR指数,并且通过实践证明:H指数与R指数、H指数与AR指数以及R指数与AR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R指数是指H指数划定的绩效核内总被引频次的平方根。R指数由“(square)root”中的“R”而来,数学公式如下:

R=hj=1citj

式中citj表示绩效核内第j篇论文的被引频次。citj大于等于H值。R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H指数不敏感和区分度低的问题。

AR指数是指H核内每篇论文的年均被引频次总和的平方根。令aj为论文j的发表年龄,则以论文发表年龄为因变量的R指数用AR表示,数学公式如下:

AR=hj=1citjaj

式中的“R”为R指数,“A”即“age”的首字母。随着论文发表年龄和新增被引频次的变化,AR指数出现上升或下降。要保持AR指数不断上升,就需要H核内的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获得新的被引频次。一旦H核内某年发表的论文不再有新的被引频次,那么,那些不再被人引用的论文会导致AR指数的下降。AR指数可用来解决H指数只升不降的问题。

R指数与G指数一样,在计算时均考虑了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都是为了体现高被引论文的价值。如果两位科研工作者的H指数相同,则具有较高G指数和R指数的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4.2.3 W指数

H指数是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计算得出的,没有考虑作者排名,所以也存在泡沫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张春霆[4]将不同科研人员的H指数按照在论文中作者的排名赋予了权重,即W指数。当两位科研人员的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H指数都相同时,可根据论文的作者排序计算出二者带权重的引用次数,进而进一步计算出W指数,即可区别哪一位作者的论文引用情况更好。W指数可通过访问Http://www.wcitation.org/计算,该网站设有在线软件(Calculator),可计算作者的权重引用次数及W指数。

4.2.4 科研群体H指数人员贡献Q率

姜涵等[13]将H指数的应用由评价科研人员个人的成就,推广应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H指数人员的贡献Q率来评价一个科研群体的科研人员状况。设科研群体有W位科技工作者,群体论文中被引用频次大于和等于H的论文第一作者数有M人,则定义该科研群体H指数人员贡献率为:Q=M/W。一般来说,Q值越大表明该科研群体具备撰写高被引论文能力的人就越多。如果两个群体的科研人员和H指数均相同,那么Q率小的学科带头人比较强,但整体队伍人员差距较大,而Q率大的科技队伍整体实力较强。

综上所述,各种评价指标均有着其独特优势,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采用单一指标去量化科研人员的贡献,并作为决定他们职业发展的依据,势必会导致科研人员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指标值。因此,应该用综合的办法来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研究价值,这样才能对其进行准确、客观和公正地评价。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档案局;档案馆;编制;机构;职能;配置

1  研究样本抽取

以中国知网(CNKI)为样本池,以题名为检索项,以(“档案局”并且“编制”)或者(“档案局”并且“机构”)、或者(“档案局”并且“职能”)、或者(“档案局”并且“配置”)、(“档案馆”并且“编制”)或者(“档案馆”并且“机构”)、或者(“档案馆”并且“职能”)、或者(“档案馆”并且“配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出212篇文献,以此为研究样本,进行计量分析。

2  研究指标与数据

研究选择文献来源学科、发表年度、作者、机构、报刊来源5个指标作为分析的指标项。

2.1  学科分布。212篇文献涉及14个不同学科,各学科文献数及占比情况见表1。

表1  各学科文献数量及所占百分比

序号

学科

文献数

百分比

1

档案及博物馆

197

92.92%

2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5

2.36%

3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5

2.36%

4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4

1.89%

5

文化

2

0.94%

6

行政法及地方法制

2

0.94%

7

民商法

1

0.47%

8

投资

1

0.47%

9

出版

1

0.47%

10

高等教育

1

0.47%

11

中国共产党

1

0.47%

12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1

0.47%

13

保险

1

0.47%

14

企业经济

1

0.47%

使用频次合计数

223

105.19%

实际文献数

212

表1显示,档案学文献数量与占比数均为最高。其次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2个学科。文献的使用频次合计数超过实际文献数11篇,文献的学科交叉率为5.19%。

2.2  文献发表年度。最早的相关文献,发表于1956年,最高时年发表文献19篇,最低时年发表文献1篇,平均年发表文献6篇。见图1。

图1  各年度文献数量图

1978年之后,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先后于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进行了四次机构改革。从图1中可以看到,除了1988年,其他三次与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改革相吻合。

2.3  作者分布。212篇文献中,作者署名的154篇,第一作者153位,第二作者29位,第三作者3位,作者共计176位。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作者12位,占作者总数的6.82%;发表文献25篇,占全部署名文献的16.23%。合作文献29篇,占全部署名文献的18.83%;2人合作的26篇,3人合作的3篇。作者个人合作率接近1/5。

2.4  机构分布。212篇文献中,机构署名的63篇,占29.71%。其中第一署名机构55个,第二署名机构3个,共计署名机构58个。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机构6个,占署名机构的10.34%;发表文献17篇,占全部机构署名文献的26.98%。合作文献3篇,仅占全部63篇文献的4.76%,均为2个机构合作。机构合作率只有不到5%,显著低于个人之间的合作率。

2.5  文献报刊来源分布。212篇文献来自59种报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文献3.6篇。发表3篇文献以上的报刊有18种,占全部59种报刊的30.5%;发表文献166篇,占全部212篇文献的78.3%。详见表2。

表2  发表3篇文献以上报刊及发表文献数量表

报刊名

文献数

报刊名

文献数

中国档案报

36

档案

6

中国档案

15

档案管理

6

兰台世界

13

湖南政报

6

北京档案

12

兰台内外

6

浙江档案

12

档案学通讯

5

湖北档案

9

陕西档案

5

上海档案

9

广东档案

4

云南档案

8

四川政报

4

湖南档案

7

黑龙江档案

3

3  结论与分析

3.1  文献来源集中在档案类报刊。212篇文献中,报纸与期刊文献数达到了210篇,占99%,是文献来源的绝对主体。会议论文只有2篇,仅占1%。在报刊中,档案类报刊成为主导。在全部59种报刊中,档案类期刊27种,占45.76%;发表文献174篇,占文献总数的82.1%。发表3篇文献以上的18种期刊中,档案类期刊17种,占94.44%;发表文献160篇,占96.38%。这说明档案类报刊是报道、研究该研究的主要媒体。

3.2  学科聚集度高。表1显示,文献涉及的14个学科中,主要向档案、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3个学科聚集,占比超过了97%,这与档案局(馆)人员编制、内设机构、职能配置问题只与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相关,对其他领域几无影响有很大关系。

3.3  时间跨度大,年度文献数量多少与历次机构改革在时间上正相关。如图1所示,相关文献始于1956年,时间跨度近60年。前期只是零散的文献,1980年后文献数量开始增加,到1985年间有2年没有文献发表,之后一直没有中断。在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四次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时间点上,文献数量均明显高于相邻年份。也就是说每逢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与之相关问题的学术争鸣和研究活动明显活跃。

从文献分布规律看,文献分布呈现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从1956年到1992年,年发表文献量最高不超过4篇,包括了1983年、1988年两次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是一个低关注度阶段。第二个台阶从1993年到2000年,半数年份发表的文献达到或超过10篇,2000年更是达到了18篇。此间包括1993年、1998年两次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是一个由低关注度,向高关注度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三个台阶是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虽然没有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但对档案局(馆)人员编制、内设机构与职能配置的关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升温。多数年份发表的文献均在8篇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了最高点19篇。总体上看,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度是一个长期,有起有伏,不断走强的过程。

3.4  作者与机构比较分散,但机构类型相对集中。从作者分布情况来看,212篇文献共有176位作者,人均只有1.2篇。发表2篇文献以上作者的人数与发表文献数量,分别只占全部作者的6.82%和全部署名文献的16.23%。从作者所在机构看,58个署名机构共发表文献63篇,平均每个机构只发表1.1篇。作者及机构的分散度非常高。

在不考虑文献类型的情况下,我们用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描述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推算档案局(馆)人员编制、内设机构、职能配置文献作者人数及机构与文献数量之间的关系。

表3  洛特卡定律推算各类作者人数及发表文献数量

发表

文献数

人数

样本

文献数

洛特卡定律

推算人数

洛特卡定律

推算文献量

3

1

3

11

33

2

11

22

25

50

1

164

164

102

108

合计

176

189

138

191

表4  洛特卡定律推算各类机构数及发表文献数量

发表

文献数

机构数

样本

文献数

洛特卡定律

推算机构数

洛特卡定律

推算文献量

5

1

5

1

5

4

0

0

2

8

3

2

6

4

12

2

3

6

9

18

1

52

69

35

35

合计

58

86

46

76

从表3、表4可以看出,文献与作者、机构之间的数量关系与洛特卡定律严重不符,发表一篇文献的作者、机构数量过大,缺少高产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但在各类机构中,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机构,文献作者的机构类型相对集中。

3.5  政报消息报道多,研究类文献少。与其他档案工作与档案学研究不同,文献中有政报、公报、公告、文告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占到了全部文献的近12%,加上19%的报纸文献,总量接近了文献总量的1/3。再看表2,全国档案界宣传的主流媒体《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最多,排在各报刊的前两位。而档案学重要的理论性刊物《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发表的文献只排名第14位和第20位。结合作者中有记者23人(占11%)、基金资助文献的情况(仅有1篇)等情况看,相关文献具有消息、报道、述评类多,来自理论界依据实践与现代管理理论的高水平研究,这一情况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 篇4

1、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所有测量过程控制及确认工作都有具备一定素质和相应资格、受过培训、有经验、有能力、取证上岗的人员来实施,并受到监督。为了明确计量人员培训、考核、评比、奖惩的工作程序及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2、计量人员包括从事计量管理、计量监督、计量技术人员,以及计量检定、测试和维修的人员。

3、对计量人员的培训分为取得资格前培训和具有资格后培训。取得资格前的培训是随着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而进行的。培训应按有关规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计量人员取得资格后的培训室应测量水平发展的需求,以增强业务能力。

4、计量人员培训考核内容:

a、对所有计量人员都要求了解和掌握计量的基本知识,计量检测体系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以及国家计量发令和上级颁发的有关法规、制度、文件,本企业制定的计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

b、计量修理、操作人员,要掌握和了解相关的测量设备原理、结构、性能、使用和溯源等方面知识,同时,应根据电力系统或《全国计量检定人员考核规则》的考核内容中对计量理论知识和计量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取得《计量检定员证》;

c、计量技术人员要掌握基本的误差理论和统计方法,要熟知相关的测量技术文件,要具备有相当环境条件、测量不确定度等对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有影响时的修正技术知识,有对相关的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间隔确认技能,并掌握或了解其他有关的技术知识,包括测量新技术、溯源新方法等知识;

d、计量管理人员应掌握法制计量和科学计量管理的基础知识,测量设备配置和管理的知识,以及先进计量管理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5、计量人员培训方式以自学为主,内培与外培学习相结合为辅,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原则,形式可多种多样,讲授、自学、函授、网络培训等。能源计量部门应根据需要和发展积极考虑培训内容的设置,应制定长期或短期培训计划,尽可能落实到每个计量人员,并将培训结果记录在案。

6、为保证计量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熟悉业务的计量检定、管理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无特殊理由不应任意调动工作。

7、考核办法应对照能源计量部门各级计量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为主进行考评,每学期进行一次初评,年终进行总评。

8、对于在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够为公司节能减排带来效益的、在计量管理及计量技术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计量人员,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资奖励。

计量工作人员职责 篇5

一、公司配备专(兼)职计量管理员,主要负责全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市质监部门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定期向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汇报计量工作。

二、计量管理人员应学习和掌握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知识。并对公司计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不断提高职工的计量意识

三、员负责计量器具的购置、报废、领用登记和申请周期检定工作,建立计量器具管理台帐,做到帐物一致,并对其中不合理的量具配备进行调整。

四、不定期检查、监督各部门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

计量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篇6

一、健全组织,责任到人

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市局要求,我局在20XX年成立了“计量惠民、和谐城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二、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来我们根据年初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展开工作,共完成业务收入34.86万余元,顺利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1、20XX年计量所对县辖区内强检计量器具的强检率达到92%,并根据区局、市局的要求管理,在市局领导下建立计量所的强检数据库,使我县全部的强检计量器具的管理规范化。大大加强了对计量所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也促进了计量所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开展。目前计量所建立的强检数据库共录入4项8种共703台强检计量器具,并由专人负责数据库的定期更新。

2、在“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计划中,我局按区局、市局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平乐县《“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实施方案》,同相应企业单位签订了计量诚信承诺书。市场计量环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营造出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氛围,初步形成“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的诚信计量运行机制。

3、加快人才培育力度。我所认真落实“人才强检”战略,着眼创建学习型单位,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全所学习业务培训计划,有的放矢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计量所现有职工7人,根据区局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这几年我们通过鼓励原有的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并新招录了一名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现计量所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的30%以上。

4、强化区域内六类民生计量器具检定和能耗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对区域内定量包装企业的在用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测。确保企业在用的计量器具依法有效的量值溯源。由卢煌谋副局长为负责人检查县计量所数据录入及动态更新的第一责任人,及时掌握并解决技术机构在强制检定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强制检定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有效的推动了我县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三、不足

20XX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深化技术机构的改革,发展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责任意识,全局意识还不够强烈。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点,切实转变职能,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把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能。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加强计量管理的研究 篇7

计量是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是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分析质量的重要依据。企业的计量管理好坏决定了其现代化管理的程度,而计量数据管理又是计量管理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在经营上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市场和法律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两大因素,计量工作也应势进入依法自主管理阶段。对企业计量工作进行完善,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企业提升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心环节就是对计量数据进行管理。本文就新形势下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计量管理如何满足企业需要进行浅析论述,以共商榷。

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托,配置先进的计量器具,完善计量管理。要彻底贯彻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计量器具采购、验收、使用及管理等规章制度,合理地设置计量机构和配备计量人员,采用先进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强对企业内部计量工作的管理。计量管理是企业的灵魂,计量设施是保证,计量数据的采集是基础,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是关键,要充分认识到计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计量承载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每道工序、每台设备、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计量,是决策层和执行层为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基础保障。

1.严把计量采购关,杜绝劣质计量器具进入企业

企业要做好计量管理工作首先要对配置和设备进行检验测量。通过制定《采购控制程序》和《计量器具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对各类计量器具进行统一管理,防止采购出现漏洞。计量器具采购前,需使用部门上报批准,方可进行采购。购买的计量器具必须携带相应的合格证和生产许可标志,同时必须按照使用部门的要求对器具的用途和性能进行检测,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购进。采购进入的技术档案与使用检测档案按《档案法》的要求进行保存。从而达到杜绝可看而不可用的计量器具在油田上出现的现象,填补了采购上的漏洞。这些办法对计量器具的统一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计量器具检定的管理工作

计量器具检测数据应具科学性、准确性。数据采集管理是计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计量控制过程中要重点抓好数据的正确采集和录入工作。第一步就是对计量器具的运行加强检查,及时发现故障进行清理,严禁经验值、笔误值、编造值的出现,以此为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随着质量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过渡和信息处理技术、测控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进展,计量检测仪器也随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日新月异地发展着,集检测、校准于一体的在线检测设备不断应用,提高测量准确度。

3.自主创新,发展测量技术

加快石油专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体系建设我国目前实行的计量校准的规范性文件规定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以通过计量校准的方式进行量值溯源,投入精力对目前石油专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体系进行系统建设,优化溯源(量传)体系构架,在计量校准过程,为保证校准方法规范,保证校准结果的权威性,整个校准过程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规程/标准,对于无校准方法的计量器具的检定,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校验方法,作为企业标准在公司范围内执行。选用合理的量传方式,配套完善相应的检定规程、校准方法,提高石油专用计量检测能力。因此,计量工作应进行创新,以适应油田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形势。确保计量检测的量值统一性,使量值溯源有法可依。

4.加强人员素质

制度和措施的完善工作最终要依靠人员的投入来实现,因此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计量器具的维护效果和对其管理水平直接受到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基层单位计量操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求这些人员进行自我学习,包括对《计量法》、计量基础知识、在用仪表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排除故障现象的处理方法等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计量工作中的难题,并进行不定期考核,使他们能够按照标准妥善使用、保养计量器具,准确进行数据采集。

5.存在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在线测试设备的校准问题,其控制和测量软件是由制造商提供的,各级计量部门无法给予校准,只能由制造商校准,其校准结果的量值能否溯源到国家标准又难于判定。依据中华人民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采用国家标准物质进行检测。达到量值溯源到国家标准物质。因此单靠旧知识、老经验是不能适应这一挑战的,必须继续学习现代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前沿技术,跟上或引领本学科的潮流,在计量技术上有所作为。加强新仪器的探索工作,将计量测试和试验技术相结合。用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与被测量的公差之比进行定量评定,针对“测量能力的应用”在实验室认可工作中针对实验能力问题,强调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验能力评定中的重要性,开展“检测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应用”的研讨,为通过实验室认证又加了一个筹码,建议将企业计量活动的中心转移到数据上来,以数据管理为核心,不断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

泰州市计量检定人员试卷 篇8

——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填空题

1.我国《计量法》规定,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执行。

2.我国《计量法》规定,处理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器具或者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3.我国《计量法》规定,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继续使用的,责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4.计量检定人员的考核,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统一命题。具体内容,包括计量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相应的。

5.计量检定人员有权拒绝任何人迫使其违反 或使用的计量标准进行检定。

6.某仪表量程0~10,于示值5处计量检得值为4.995,则示值引用误差为,示值相对误差为。

7.对某级别量程一定的仪表,其允许示值误差与示值大小,其允许示值相对误差与示值大小。

8.对于相同的被测量,定不同的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高低。对于不同的被测量,采用来评定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高低较好。

9.为消除系统误差,用代数加到测量结果上的值称为,该值大小等于未修正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但。

二、选择题

1.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的各项最高高计量标准,须经。⑴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⑵ 省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⑶ 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2.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计量检定人员,必须经。

⑴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⑵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3.属于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范围包括。

⑴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督四个方面的计量器具; ⑵ 列入国家公布的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

⑶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督方面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4.实际用以检定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是。

⑴ 计量标准;

⑵ 副基准;

⑶ 工作基准;

5.对计量标准考核的目的是

⑴ 确定其准确度;

⑵ 确认其是否具有开展量值传递的资格;

⑶ 评定其计量性能;

6.下面有几个计量误差的定义,其中国际通用定义是。

⑴ 含有误差的量值与其真值之差;

⑵ 计量结果减去被计量的(约定)真值;

⑶ 计量器具的示值与实际值之差。

7.若电阻的真值是1000Ω,计量结果是1002Ω,则正确的结论是。⑴ 该电阻的误差是2Ω

⑵ 计量结果的误差是2Ω

⑶ 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是0.2%

8.当计量结果服从正态分布时,算术平均值小于总体平均值的概率是。⑴ 68.3%

⑵ 50%

⑶ 31.7%

⑷ 99.7%

三、问答题

1.什么叫计量检定规程?

2.计量检定人员在检定工作中,有哪些行为构成违法?

3.对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有哪些?

4.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包括哪些内容?

5.什么是重复性?

6.服从态分布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指什么?

四、计算题

1..将下列数据化为4位有效数字:

3.14159,14.005,0.023151,1000510

计量人员管理办法 篇9

公司领导:

由于农网升级改造的257台区电能表检测与后期改造任务、公司线损“四分”管理、各电站(变电站)关口表、大客户各级电压等级计量装置及指导各供电所(变电站)的电能表检测与维护工作,这项任务非常繁重;按照现有电能计量中心的人员配置工作情况下,难以完成任务;同时,与集团公司电能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指导文件人员配置不符;为此,特恳请公司给予电能计量测试中心增加两名专业对口检测工作人员是盼!

电能计量测试中心

计量管理成木控制 篇10

[关键词]计量计量管理PDCA循环 量值传递量值溯源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06-02

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计量检定机构如何更好地为企事业实施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证,同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实力、增强活力,为企事业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服务,依法提供公正、准确、具有法律效力的计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完善的计量组织管理机构有利于推动科研生产、确保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二、现状分析

为实现专业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必须为生产一线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器具。企业计量机构应有完整的计量管理体系,作为计量机构其主要管理的内容有:1、负责测量器具科学配备;2、对测量器具安排并执行好周期检定计划,严格控制测量器具的量值准确性;3、计量标准器具的科学配备;4、加强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计划与量值传递溯源监督;5、对计量器具与测量器具进行的维修、管理等工作。合理的计量管理体系可保证量值能准确传递到生产一线,确保全部测量器具合格、受控。为科研、生产、经营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需要完整的计量管理工作体系来支撑,完整的计量管理工作体系将产生高额的计量管理成本,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不合理不科学相应的提高了计量管理成本,造成资金积压、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计量管理成本也即提高产品成本。在现阶段市场发展形势下,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产品竞争力差,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下,要实现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控制方式对计量管理成本进行控制,这对保障企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能降耗,保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分析解决 从如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人手,结合计量工作性质,分析了计量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计量管理的问题出发,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戴明环”(PDCA循环)改进方式以及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评价算法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在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控制计量管理成本,从而达到计量管理成本控制的目的。

计量管理工作要为企业的降本增效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就应对计量管理成本的构成、管理的原则和任务、管理的内容和日常管理有所作为。从计量管理成本构成要素看,新增仪器仪表购置费和委外修理检定费的费用占整个计量管理成本的70%。对这两方面进行成本控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计量管理工作主要还是对计量标准的各项管理,建立计量标准的计量管理成本中都包含新增仪器仪表购置费和委外修理检定费的费用这两个方面。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对建立计量标准从采购到日常管理维护都有详细的管理要求,其产生的计量管理成本费用不容忽视,对其计量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对保证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统一与准确、降低产品成本都起到应尽的职责。

对应计量标准而产生的计量管理成本的控制,从计量标准建立的初期就开始根据其计量管理的特点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了。计量标准建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产品类型紧密结合,提出建立部门、行业或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的等级或技术要求,建立时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在科研、生产、试验投入和提供用户服务前,依据需要对购人测量器具的配置进行策划,在市场经济时代,应更多的从市场角度考虑,选择和使用计量器具应考虑其经济性。经济性是计量器具的成本,包括基本成本、安装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

四、戴明环运用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思路,从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需要运用经济效益分析,依据需要对计量管理成本进行经济有效地控制。利用PDCA{~]gql作流程、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法以及净现值分析的原理,对企业的计量管理成本进行分析,在满足产品高质量高要求的前提下,总结出一个经济有效地计量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从而达到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发展、降低产品成本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成本控制策划阶段(即P阶段):根据企业质量方针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出台以后,各级部门围绕公司方针目标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分解实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其中包括需要制订或完善本级组织质量(策划)计划和相适应的体系文件。这就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中的P的策划。

成本控制实施阶段(即D阶段):在计量管理成本中建立计量标准也是企业的基础项目投资,同样可采用项目经济指标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和可获得的资料的多少,以及项目本身和所处条件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用投资项目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分析,用价值型指标进行计算分析。

成本控制检查阶段(即c阶段):通过实施阶段的经济评价指标的分析,判别对建立计量标准过程的分析,经过经济有效的计量管理对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有明显成效,并从而降低产品的基础成本;而且对产品质量的确定有控制作用、提高作用、稳定作用以及产品质量数据的权威性。

成本控制改进阶段(即A阶段):计量管理部门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定期对计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对评审出的问题提出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以全面控制企业成本为指导,通过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按PDCA循环原理进行分析控制,可使计量管理成本控制得到细化与升级,促使费用要素的确定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的核算与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单位企业成本的控制水平。

结合公司产品结构、科研发展以及市场预测的变化,所采购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从在变更、精度提升以及功能完善,都导致现有建立的计量标准的检定手段无法进行检定控制测量仪器的量值。这就需要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计量管理控制成本的方式,再对建立计量标准进行一个PDCA循环管理分析,从而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以及计量检定手段,完善产业链中的技术基础工作。

五、结束语

结合科学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从中总结出利用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利用项目经济评价值指标进行预测时,融人当时对市场需求分析的预测以及保守预测的计算,使得评价指标数据更加科学。

(2)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预测,分析两种计量管理的差异,从而反映出计量管理对成本控制的特点。

(3)总结出经济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控制成本的模式,判断指标紧扣市场脉搏和企业产品经营方向,使得企业从整体投资项目上降低前期初始投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完善了企业管理的内容。

(4)结合科学的PDCA循环管理流程,使计量管理控制过程科学合理,计量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运用计量管理控制成本始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计量保证,还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经济评价指标的运用,有利于计量管理中建立计量标准的确定,且合理的分析研究解决了建立与实际利用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余作.PDCA循环法在公企业贯标中的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网.2008年

[2]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计量管理基础.第12卷.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65-78

[5l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计量技术管理基础.第11卷.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90-110

[4]赵若江.我国企业计量的发展和展望.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5]毛铮铮.计量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日报.2005年

计量比对管理办法 篇11

第 107 号

《计量比对管理办法》经2008年5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李长江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一日

计 量 比 对 管 理 办 法

细则

第一条 为了确保计量基准、计量标准量值统一、准确、可靠,加强计量比对监督管理,根据计量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计量比对,以及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参加国际计量比对,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计量比对,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者规定不确定度范围内的同种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之间所复现的量值进行传递、比较、分析的过程。

前款规定的计量比对包括

(一)经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基准证书或者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量值的比对(以下简称国家计量比对);

(二)经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计量标准量值的比对(以下简称地方计量比对)。

第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计量比对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计量比对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根据保证量值传递体系有效性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经济、合理的原则,实施计量比对。

第六条 国家计量比对可以由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实施,也可以由国家质检总局直接指定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组织实施。

第七条 申报国家计量比对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国家计量比对计划申报书,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通过的,由申报单位作为组织单位,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比对。

指定国家计量比对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或者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作为组织单位,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比对。

第八条 组织单位应当在依法设置或者授权建立的计量技术机构中确定国家计量比对的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经备案的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无正当原因且未经国家质检总局书面同意,不得拒绝以主导实验室或者参比实验室的身份开展国家计量比对。

第九条 主导实验室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主导实验室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符合国家计量比对要求,并能够在整个国家计量比对期间保证量值准确;

(二)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传递标准或样品;

(三)具有与所从事的国家计量比对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

第十条 参比实验室应当具有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或者计量标准。第十一条 组织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成立专家组。专家组可以参与审查有关国家计量比对资料、对有争议的技术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二条 主导实验室应当在国家计量比对开始前进行前期实验,包括传递标准或样品的稳定性实验和运输特性实验。

第十三条 主导实验室应当根据前期实验情况起草国家计量比对方案。

国家计量比对方案经主导实验室征求各参比实验室意见后,由组织单位确定。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应当包括针对的量、目的、方法、传递标准或样品、路线及时间安排、技术要求等,并符合计量技术法规要求。

第十四条 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应当根据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开展国家计量比对。

无正当原因且未经组织单位书面同意,不得延误国家计量比对。

第十五条 国家计量比对完成后,各参比实验室应当在国家计量比对方案规定时间内将国家计量比对结果提交主导实验室。

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应当包括

(一)国家计量比对数据复印件,数据有删改的,应当保留删改痕迹;

(二)国家计量比对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三)计量基准证书复印件或者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复印件;

(四)需要提交主导实验室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主导实验室应当根据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结果,起草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并经征求各参比实验室意见后修改完成。

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应当包括

(一)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国家计量比对概况及相关说明;

(二)传递标准或样品的技术状况,包括稳定性和运输性等相关要求;

(三)国家计量比对数据记录及必要的图表;

(四)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及其不确定度分析,包括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国家计量比对参考值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参比实验室的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之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

(五)国家计量比对分析及结论。

第十七条 主导实验室不得有下列行为:

主导实验室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抄袭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数据,弄虚作假;

(二)与参比实验室串通,篡改国家计量比对数据;

(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他行为。

各参比实验室不得弄虚作假,相互抄袭国家计量比对数据。

第十八条 主导实验室应当将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各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结果以及国家计量比对资料等有关材料提交组织单位。

组织单位应当审查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经审查合格后,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公示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

第十九条 组织单位、主导实验室、参比实验室和专家组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在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公示前不得泄露有关国家计量比对数据。

第二十条 国家计量比对结果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作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复查考核以及计量授权依据之一。

国家计量比对结果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限期改正,暂停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暂停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计量比对结果无效,并暂停国家计量比对所涉及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工作。

第二十三条 地方计量比对由相应的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单位、主导实验室和参比实验室,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酒店传菜部长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