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精选8篇)

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 篇1

城关学区中心小学

岳磊

何为有效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中指出所谓有效教学评价,就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是否遵循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是否有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达到进步和发展;是否有效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有效率,相对于师生的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理想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要落实在“有效”二字,目的是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和学生水乳交融的活动中展示评价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的教学功能。例如本学期我执教的公开课是《我的舞台》,本文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生活经验,所以读起文章来很没有感情。而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以及在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反馈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有效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

《我的舞台》第七自然段内容如下:“全家人都惊讶地发现,我这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狠劲儿。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㨄(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在课堂上,我请一位男生读了“翻过来、㨄(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下面是教学片段:(生读完)

师:读的不错,但是我觉得好像不是你在读,好像是吴霜的奶奶在读。因为我从你的读书声中听出了你的不忍,好像这些动作你不忍让吴霜做一样。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动作非常难做。但是在吴霜的眼中是怎么看这些动作的那?

生:在吴霜的眼中,这些动作就是小菜一碟,很平常。师:那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这句话哪?

生:应该带有一点藐视,因为她不当这些动作放在眼中。还要带一点坚定,因为她从做这些动作中学会了勇敢,锻炼了毅力。师:对啊,那刚才老师说那位男生读书像奶奶错了吗?

生:没有,因为吴霜的奶奶确实是不忍心吴霜受这份苦,不忍心看她练。

师:那奶奶应该带什么语气去读这句话哪? 生:带点心疼,怜惜还有点不忍。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和你的同桌一个扮演奶奶一个扮演吴霜比赛朗读一下吧。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太了解学戏的过程,但是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学戏过程中的动作,从中也更深刻体会到奶奶对孙女的关爱。我正是从这一点切入,运用了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体会了文章所包含的情感,从而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例如在执教《顶碗少年》这一课时,本文的教学目标其一是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其二是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人生哲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画出描写顶碗少年表演结束后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分别是“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找到这些句子后,如何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哪?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句子找的真准。现在啊,老师就站在舞台的后面,我要来采访一下刚刚结束第三次表演的少年。生:我来接受采访。

师:好,请问,在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你为什么只是歉疚的微笑,还能不失风度的鞠躬哪?你心里怎么想的哪?

生:我当时心想,这个表演我演出成功了很多次。这次失败只是个意外,我第二次一定能成功。

师:那么第二次表演失败后,你是怎么想的哪?

生:第二次表演失败后,我心里十分紧张,不知道下面的表演会不会还和前两次一样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再失败了我怎么办?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了。

师:还好你有一个好师傅,他的鼓励使你成功的完成了第三次表演。你能说说你师傅在你耳边说的什么吗?

生:我师傅提示我一定要冷静下来,仔细回想下表演的要领。还告诉我不要怕失败,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师:看来你的师傅对你帮助真大,你师傅的那句话非常有道理,不要怕失败,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这真应了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啊!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设置了场景的重现,让学生自己当顶碗少年,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了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还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 篇2

吟诵和朗诵必然是不同的,吟诵传承三千年的读书方式,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方法。吟诵的必要性何在呢?为何在朗读、朗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还要进行吟诵教学,恢复吟诵的传统呢?首先要从吟诵的价值说起,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吟诵恢复了古诗文本来的美丽的声音形式,使得学生们重新喜爱上了古诗文。

中华文化复兴,必从读古书开始。每个人都读读古书原文,而不是从课本上听说古代,这样传承文化才有了一个根基。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读古书,为什么呢?太隔阂,太陌生。去年有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结果语文排最后。又调查了语文的什么内容最令小学生讨厌,结果就是语法和古诗文。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声音是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试想,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如果把那些歌曲的旋律都去掉,不能唱,只剩歌词,还一字一拍地念,再加上数学分析式的讲解,谁还会喜欢呢?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入情入心的东西,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数学。

第二,吟诵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吟诵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的理解是有影响的。

吟诵不仅是读者的读法,也是作者的做法。“先吟后录”一直是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法———下笔前总是先在心里有声音的,而这声音也是基本遵守吟诵规则的,何况,大量的诗文是在吟诵的状态下创作完成之后才用笔记录下来的。

既然古诗文的创作主要是口头创作,那么声音的意义就不可否认。创作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每个人都会选择合适的声音去表达,包括长短高低、轻重缓急、清浊开闭,等等,这是从小就会的本领。如果声音不合适,即会改掉,所以“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一直也是修改诗文的方法。

只知道读音,不知道读法,又怎么可能完全了解诗文的含义呢?

“因声求义”,这也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传统,“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声”,正是“书”和“意”之间的桥梁。所以,理解得好自然吟诵得好,而吟诵得好也才能理解得好。古人读书的时候,因声求义,因义发声,这是一直并存互生的两个方面。

如古诗《咏柳》的美感,不易被我们捕捉,这首诗的美不在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也不在于用上了形象的比喻手法。正如孙绍振教授的观点,贺知章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来观察柳树,眼前的柳树如同一个婀娜的少女,柳树的柔嫩与娇媚才是这首诗的最大亮点,这是从文字解析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碧玉”一词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妆”字让人联想到少女梳妆的迷人,“丝绦”是丝织品,“裁剪”在古代属于女红,所以贺知章笔下用了大量的和少女有关的词语,可见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贺知章写出了柳树的娇柔、细嫩,如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一般迷人。但这样通过文字来理解整首诗的特点,来感受诗歌的美,却是我们的普通教师不容易做到的,也更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了。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吟诵的方式则不难感受到整首诗的基调和特点。通过反复诵读,特别是在标出了开口音和闭口音之后,我豁然开朗,整首诗28个字,19个字都是闭口音,9个字是开口音,特别是我们公认的千古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中只有“裁”“剪”“刀”三个字是开口音,其余的字都是闭口音。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的情绪。想想贺知章笔下的柳树不正是如此吗?这不是苍劲有力的柳树,而是如同少女般婀娜迷人。吟诵时,多是闭口音的字,自然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细腻、悠长,所以,我们不需要把古诗中的一个个字进行剖析,仅靠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基调,用诵读的方法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而且是在潜心涵泳之间慢慢体会,慢慢感悟,将诗歌中的情感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慢慢融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题西林壁》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平起式的诗,第一句中的“看”字需要文读,读一声。同学们刚才诵读的时候把这个平声字拖得很长,既然拖长,就一定有道理,咱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字拖长音来读?

生:因为诗人看得仔细,他看到的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把“看”字拖长读能够表现出诗人观察的仔细。

生:因为诗人看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拖长来读。

生:因为庐山的雄伟壮观让诗人陶醉,所以他一定看了很久,要拖长来读。

这首诗中 的平声字 还有“山”“缘”等字,学生都可以通过诵读时的声音来引发想象,从中感受音韵中所传达的意思。例如拖长“山”字,才能表现出庐山的雄伟壮观,因此诗人才会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第三,吟诵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之一。

吟诵教学法是一套以声音为核心的偏重感性的教学法。老师先以声音教学生,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皆有含义而不宣,只是这么一种声音,有旋律或者有节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是其中的喜怒哀乐、细微曲折,学生是一定有所体会的。然后再加以讲解,这就是理性的教学了。讲完后,学生回去自学复习,掌握后再讲给老师听。此时也是首先以声音传达,老师听了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理解了多少,偏差在哪里。当然这里学生也可以辅以讲解。然后,老师再用声音去指点,哪里要大,哪里要高,如此等等,当然还是辅以讲解,然后学生再去自学,如此循环。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有声音,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气味、天气、环境……当然,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最主要的。

这样的教学偏重感性。现在的教学偏重理性,甚至完全就是理性。教语文跟教数学一样,都是分解、分析、做题。但古代不是这样的,感性理性虽然都有,但是仍以感性为主。越小的孩子,感性的成分越多,所以讲解得越少。

这样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之前先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法,还可让学生浸润在其中,不是有距离地理解,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那些古诗文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进入生命进入生活的,并成为生命的养分,随时在那里发酵。

吟诵教学的最终体现,并不是吟诵古诗文,也不是吟诵现有的某些白话诗文,而是创作古诗文和白话诗文,并落实到学生的生命中,成为他未来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完成吟诵的文化传承目标。

能吟诵什么就能创作什么。会吟诵五绝,应该就可以创作五绝。教学中可以先从对对子开始,对对子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语言游戏,对到五个字就可以作诗了,而且是用吟诵创作,用吟诵修改,用吟诵表达。

孩子们学习了一段时间吟诵后,便可以尝试进行诗文的创作,五绝、七绝、词、文言都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孩子们写道:

闹钟

虽未惊天震耳聋,缓睁睡眼蒙眬中。

难平心恨搅美梦,无奈起床做学童。

捣练子·有怀

思绪断,杜鹃啼,寂寞海鸥两岸栖。

一夜雨声撩不止,浪催花落碾成泥。

醉花阴

溪水江边留许久,岁月同谁守。野菊顾凋零,饰空闺房,独自尝薄酒。

冷风傍晚吹杨柳,自种相思豆。离散数十年,思绪起伏,孤泪沾湿首。

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每每写完一首, 无形的成就感使得自己睡不着,身体,头脑,乃至灵魂,像有了魔法似的轻飘如云。但当我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诗歌与名家的差距时,臊得脸都不知往哪里放。但自己又酷爱这一口,怎么办?只有潜心研究一下其精华。令人振奋的是,这真使我的水平有所提升。直到现在,我仍然写诗,追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独到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积淀。诗大到海纳森罗,小到一棵小草。短短几行文字,竟把悲欢离合,凝练得如此淋漓尽致,更是给人内心一种伏案的冲动。”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好似也在狂歌、悲愁,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朗朗上口的声韵,温润的词语,美妙的语言,整齐的结构,蕴含的哲理。哦!我所喜爱的,我生命中的诗!每当望见身旁的事物,发起呆来,随后,像是被拨动了心中的那根弦,灵感就像泉水般迸发而出,就抓起笔,把所有感情都注入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都不会出来。”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想来就来,那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总能使我有一种欲望———把它们变成文字,印在纸上!当拿起笔,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美———蜜蜂的忙碌、花朵的绽放、大树的茂密、小草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去欣赏。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写诗,更是在乎过程———过程,本就是享受。当那些鲜活的景象映入心头,再用笔写在纸上,那就变了。不光是景,还有情。景是架子,情是长在上面的牵牛花,郁郁苍苍。隐隐约约看见景,可是情,才是最重要的。诗中的情,像一杯茶,越品越浓郁、越香醇。几个简单的字里,藏的那份情,那份意……每首诗都不同。一首诗一种性格,千百首诗千百种性格。从我认识它开始,我体会到,或是忧愁,或是豪放,或是喜悦。但是,诗的情,却往往不能用几个字概括,只能用心体会。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一种性格,那种性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孩子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之后,对苏轼有了一番了解,提笔写下的白话诗歌也让人不禁赞叹:

我眼中的苏轼

可憎他,

耗尽心血只为成就,

一页墨香 。

可怜他,

半生无成,

痴痴悲愁,如漫天风雪,

纠纠缠缠,苦了眼前这半杯酒,

笑对一架古琴,空奏星月凄凉。

映出雪发几丝?

夜是深了,寒了,

蝉是倦了,厌了 。

那烛光如霞彩红艳,

芬芳中微透他面容沉黑 。

试问江涛可是英雄魁梧?

向东怒吼,只留一片哗然 。

迷蒙泪眼有多少哀怨惆怅 。

一卷诗书,

倾倒了半生豪情 。

笔墨浓浓,悠悠,飘飘,

他笑笑,谈谈,奏奏,

转眼间,已湿了半边枕,一片衫。

多情应笑我,

怎能写出他,

沾满仙气的半角衣衫?

三年时光,孩子们创作的诗文上千首,姑且不论是否有文采,是否有境界,但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孩子对诗文燃起的热爱,对创作充满的激情。

当然,创作不是仅会吟诵就能开展的,还需要很多的条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都很重要,多读诗文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熟悉写法的传统,肚子里装满创作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写好诗,我开始时是布置题目,检查作业,表扬佳作。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逐渐注重让学生养成作诗的习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手段,每天至少作几首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记日记一样自然,让诗歌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才是教学最终的成功。

有人会有疑问,考试又不考作诗,为什么不考的东西也要教呢?因为有用,对人生有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用。今天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分数是最有用的,甚至是唯一有用的东西。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让人放心的教育?就是这个孩子会自我教育了。学校里教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得上社会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问问家长: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家长会说,为了将来有用啊,写个总结,写个广告,总得会写啊。那为什么要写诗呢?这里恐怕要有一半的家长说没必要了。另一半会说:为了锻炼写作能力啊。也就是说为了将来总结、广告写得好,所以要通过写诗练练手,还是落实在应用文上。有一些家长可能另有想法,他们会说:这是心灵的抒发,是自由的追求,人总要有这些审美的情趣,人生才有光彩。

他们说的话全都有道理。但是,世上还有别的道理。

因为他们所说的诗歌,是poetry,不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诗”。

“诗”,有两个最大的特征。一是“诗言志”,“诗”是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poetry接近,但也有不同,“诗”不是“抒发”,“抒发”有“发泄”之意,“诗”更多是自我体味。第二个特征,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走向”的意思。“诗”是从真情出发,指向“礼”的,poetry则是指向“自由”的。

所以作“诗”的目的,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除了应用文之外,诗词文赋的目的差不多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言志抒情?用什么来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好像只有说话,而很多人已经不太会说话。

今天,我们既缺少自由的抒情,也缺少诗教乐教。吟诵,是诗教乐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从吟诵开始做。吟诵,又要指向诗教乐教,所以又要落实在创作上。

我眼中的英语教学评价 篇3

显然,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考试或测验方式无法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这无疑对外语教育课堂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使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需要补充评价的内容、改进评价工具,增加评价方法。

传统的外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尽管总结性评价方式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但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日常行为表现。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所以就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分数的作用,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升学。这种被扭曲的学习动机,显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相反,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这种评价体系也极大地挫伤和遏制了他们对外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因此,外语教学评价不仅应该有终结性的评价,同时也应该有形成性的评价;不仅应该有测试型的评价,也应该有非测试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对语言知识的检测,也应有对语言行为表现的评價,还应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态度的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也应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既然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就应当寻求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而外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评价就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提出来的,着眼于学生的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如:口头和笔头的交际技巧,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等。

那么,什么才是行为表现评价呢?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行为表现评价?

行为表现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进展而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反馈。行为表现评价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可为学生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所在社区提供有利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合作,帮助学生进步。行为表现评价重视从日常表现在提取信息的技术,通过收集学生的日常学习,教师指导以及课堂气氛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要,从而做出相应的决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为表现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或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学生对学生,父母对学生,父母对教师等诸方面的评价,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熟悉的测验只是课堂评价的方法中的一种,所以行为表现评价的构建不仅包括对教育对象的评价,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还应包括以课程、教材、用具等各种构成因素的评价,只有注重优化条件,才能最终优化结果。行为表现评价对教师、学生、第三方(家长、社区和社会)、教材、课程、家庭作业、评价用具等多方面的因素起重要作用。

行为表现评价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动机,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在学生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学习中注重实际过程以及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学习成效。

行为表现评价是人们对以往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反思的结果,也是人们对未来学习评价发展提出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做才能发挥它的巨大功效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的位置,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学生的成功。

其次,评价是多元的,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评价对象”。学生也应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将直接参与评估,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学生的参与对于评价的成功与否关系极大。在评价中,我们即要评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评价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而且评价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各种评价手段时,我们应关注诊断性评价的信息,评价应是公平、公正、公开的。

评价不仅是测量与预测,更多的应是描述。评价人员不应包括语言专家,也应有心理专家与社会学专家。评价内容也应包括情感、策略、认知等多方面。值行一提的是,课程评价是保证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措施,但要注意评价过程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既要防止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又要注意不要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造成评价流行形式的不良后果。

英语教学评价的新形势对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毫不例外,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课程观,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

二、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音像和网络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知识面单一的老师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专业水平高,而且要懂得相邻学科的知识,做一名“多面手”,这样才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五、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世间万物,瞬间万变。学生也不例外,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我们应当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并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与其他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努力使自己成为具人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总之,推行行为表现评价是英语教学评价中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革命正在不断深入,且必将取得最后胜利。让我们在新的英语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导下,齐努力,为我们可爱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评估》 人民教育出版社 龚亚夫 罗少莤

《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研究与探索》北京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怎么办》 开明出版社

我眼中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4

一节课下来,怎么来看这堂课的教学艺术含量,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为什么会有各色各样的看法呢?因为大家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的;欣赏艺术的眼光也是不同的;大家的自身功底也是不同的;听课者的角色也是各异的:对教师来说,它是自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校领导来说,它是评价教师的一个尺寸;对于研究者来讲,它又是收集事实资料的主要方法,等等。

课堂教学应该是在用神奇的力量点化课堂的美丽,在给学生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当智慧和艺术充盈教室空间,教学过程时时流淌着诗意,处处洋溢着温馨,天天充满着激情,师生共同享受着课堂,享受着生活,享受着学习时,我们才能自豪地说:这个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是师生向往的地方,是师生幸福的殿堂。在这享受的课堂中,我们教师是泥土。泥土不仅把爱献给花,也同样献给草,从不厚此薄彼。相信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虽然林黛玉不会武术但会吟诗绣花,她是成功的;鲁智深不会种花赏月,但会舞刀弄棍,他同样是成功的。我们坚信:成功从来不是一种模式。如果哪一天学生们付出了青春、健康和快乐,所有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这一件事情,那么我们的教育新课改离成功就不远了。而此时我们的教师不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传声筒、观点的复印机、思想的克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前进的同伴人,成长的催化剂。而这时的课堂就象诗人杜甫所说的“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的复合地,是师生心与心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地。

课堂教学艺术应该讲究本色,研究课堂教学,通常人们总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上,关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其实解决好“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上述两个问题更为重要。

不为生计而教,不为功利而教,不为完成任务而教,不为应付检查而教,不为表演作秀而教。尽管事有例外,情有特殊,但教师的主观意识上,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该如此。那么“为什么教”?为孩子的发展而教,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为若干家庭的希望不致破灭而教,当然,也是在为教师自己的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花灿烂而教。

基于以上的认识,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的课。不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一种表达,它拒绝花拳秀腿,无须标新立异;不要刻意求新,不要一味求活,首先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发展需求)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讲授、提问、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个别点拨等等),寻求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我眼中的课堂教学艺术似清水芙蓉,质朴无华。不必特意雕琢,更不必着意迎合他人的口味。真正的“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无须张贴改革的标签,也不必追赶创新的时髦。有人听课或无人听课,提前通知听课抑或推门听课,你的课该怎样上,就应怎样上。它是讲究唯真的,不是刻意追求的。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维纳斯断臂给我们的是艺术的美。有缺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惟有真实的课才配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

课堂上,数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思想的原野上驰骋,在精神的苍穹里神游,这对于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应对这样的挑战,疏漏、欠缺在所难免,而教师也正是在这应对挑战不断反思与修正失误之中才有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智慧的生成。曾见得有的“公开课”“示范课”,教师在课前精心打磨煞费苦心,领导临场指导,小组合力攻关,再加上数轮试教,几番修改,才换来教师在课堂上的神采飞扬挥洒自如,知识呈现如剥茧抽丝,问题讨论应者如云,解决难点势如破竹,落实重点学生心领神会。课堂结构之严谨,课堂节奏控制之恰当,教学用时分配之合理与精确,让听课人实在无可挑剔。这样的课在“精彩”与“完美”的“艺术”背后是矫饰、贫乏、苍白和了无生气,是对创造的扼杀,是对鲜活的窒息,根本不配推崇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

上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让自己上的课都能——哪怕是绝多数的课能够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落实到我们教师第一线,怎么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呢?我经常想,每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都有独特的喜怒哀乐,他们有差异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无所不在的,在教师教学的每时每刻,这些差异都会有所表现,它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就十分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潜力,关注这些差异,艺术性地提出适合学生本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不搞“一刀切”,不兴“齐步走”,允许差异,承认差异,然后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虽然我每年都要听很多的课,每走进教室,有时感到的一种沉闷的气息,看到的是学生疲倦的脸。教师机械地一成不变地讲授,尽管是“梳理”“归类”,而学生则百无聊赖地记录着,问答的环节也很多,但都是游离于思维之外的检测性的问题,简单的“对”和“错”、“是”和“不是”,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懈怠。而老师们也不去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味强调讲和练,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做题的数量,恨不能把所有的考题压上才好,不去研究方法和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结果只是让教师和学生身心俱疲,事倍功半,毫无课堂的艺术,使课堂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我个人认为,“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换个角度看学生,多个方面去看学生,尽量发现他们可爱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例如数学成绩不仅仅是测验卷子的考试成绩,可以是数学小论文的写作,几何模型的制作,实地调查数据的数学化处理,等等,是实实在在的贯穿在教学中,而不是作表面文章,另外,评价的多元化体现在改革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甚至是与学生有关的其它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价过程中,有一次年末,锡山区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能手的参评课上体现了这个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来评价一下老师,实录如下: 师:„„对老师今天上的这堂课(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提点看法和建议,以便老

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生1:今天讲的定理及推论最好叫我们在书上划出来,否则容易忘记。(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可能这位学生还未消去以前上课时给他留下的烙印)

师:很好!你提醒了老师,老师真的把这一点忽视了。误以为书本上用黑体字写的大家都会注意。(评:老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大胆看法)

生2:老师,投影片上的图形,你可以在课前先画到黑板上。(评:我课后专门问了这位学生,他认为投影太边上了,看不清)

师:很好,老师今后还要注意座在边上的同学是否都能看到投影片,谢谢你的提醒。

生3:今天我学到了遇到问题要思考,要猜想,再设法去证明。(评:这位女生评价起自己来了,有勇气,会总结,就有提高)

师:很好,你学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遇到问题也会这样去尝试,今后遇到困难还怕不怕?(评:积极的评价)全体学生:不怕。(响亮的)

生4:老师:你讲的都是书上的,可多讲些课外的。(评:学生的胃口真大,好奇心,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今天的时代尤其需要)

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掌握得很快,老师建议你在此基础上多

看课外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

我们从这个片断中,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尊重;老师的艺术性地处理,使我们感受到新鲜的气息,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未来社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并能作出最有益最愉快的贡献。如果不去认真学习、体验和感悟,我们就无法走进新课程,就无法承担起课程改革赋予的重任;无法呼应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时代向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声音。课堂艺术在这里同样显示出它的光彩。

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 篇5

讲义制作人:彭艳荣

本课目标

1.学会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外貌特点。

2.学会运用外貌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课前预习

完成任务后,请在前面的括号里打“√”。

()1.朗读两遍《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查好生字词。

()2.准备一张你想介绍的人物照片。

()3.在“子曰语文”微信公众号完成预习练习。

知识要点

如何运用外貌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1.一句话概括人物的外貌特点。

通过看人物的外貌,找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选择恰当的词语概括人物特点。

可以形容外貌特点的词语:美丽,大方,漂亮,慈祥,可爱,纯真,英俊,文静,羞涩……

2.围绕特点写外貌。

(1)要按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或从上到下等)。

(2)详细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部分。

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

例如: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瘦的苍白的脸,头发很短,眼睛里流着泪花,冻得发紫的嘴唇。

【教师建议】在教学时,可以先以两张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外貌描写,如孙悟空、猪八戒的描写来猜人物。

畅所欲言

1.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这是一个叫皮皮的小女孩,从整体来看,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外貌特点吗?

【答案】皮皮是一个古怪的小姑娘,或者幽默、可爱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给出特点。

【解析】让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

【教师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可以把范文的第一段放在这里,照着范文写第一句话。

长袜子皮皮(选段)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这是汤米和安妮卡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古怪的小姑娘。这一位就是长袜子皮皮,她早晨正要出去散步。她那副模样是这样的:

2.你从皮皮身上的哪些地方看出她这个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皮皮的外貌。

【解析】点学生来描述,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说出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这样简单的句子。这个时候可以把范文第2段放在这里分析,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带出来。

她的头发是红萝卜色,两根辫子向两边翘起,鼻子像个小土豆,上面满是一点一点的雀斑。鼻子下面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嘴巴,两排牙齿雪白整齐。她的衣服怪极了,是皮皮自己做的。本来要做纯蓝的,后来蓝布不够,皮皮就到处加上红色的小布条。她两条又瘦又长的腿上穿一双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她蹬着一双黑皮鞋,比她的脚长一倍。这双皮鞋是她爸爸在南美洲买的等她大起来穿,可皮皮有了这双鞋,再不想要别的鞋了。

【教师建议】在教学时,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范文赏析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丹尼尔·笛福

他是个身材适宜、面目清秀的小伙子。身材十分匀称,直而结实的四肢并不很粗壮,高高的个子,体形很好,年纪约莫二十六岁。他的皮肤不十分黑是一种十足的黄褐色,看起来令人愉快。头发卷而黑,像羊毛似的髻发。他的脸圆润丰满,额头非常宽大,眼里充满一种愉快活泼的机灵。鼻子较小,但又不像黑人的鼻子那样扁平。嘴巴很好看,薄薄的嘴唇,牙齿排列得很整齐,像钻石那样闪亮洁白,当他微笑时,脸上透露出一种刚毅果断的神情。

(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原文有修改)

1.段落开头介绍了鲁滨逊的什么特点?

【答案】他是个身材适宜、面目清秀的小伙子。

【解析】让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

【教师建议】在教学时,点明第一个知识点。

2.作者是如何围绕外貌特点来介绍鲁滨逊的?

【答案】1.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身材:四肢、个子、体形。

皮肤

面目:脸、额头、眼睛、鼻子、嘴唇、牙齿。

2.详细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部分。

头发和牙齿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并且加上人物神态描写。

【解析】对应学习的知识点,明白中间的部分怎么写。

【教师建议】在教学时,点明第二个知识点。

课堂笔记

如何运用外貌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1.一句话概括人物的外貌特点。

2.围绕特点写外貌。

(1)要按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或从上到下等)。

(2)详细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部分。

用上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

妙笔生花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的陪伴,幽默可爱的同学,慈祥的奶奶,调皮的弟弟妹妹……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外貌,各有各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你身边的人物外貌吧!

1.我想写的人是。

【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提前让学生在课间准备好照片等在这一部分进行观察。

2.他(她)的外貌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建议】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句,前面给有词语小卡片,不知道的可以回去看一看使用什么词语。

3.认真观察他(她)的外貌,完成下面的表格。

身体部位

特点

头部

头发

眉毛

眼睛

鼻子

嘴巴

穿着

衣服

鞋子

【教师建议】这个表格里的内容可以提醒学生不用都写,如果有表格中的内容没有覆盖到的,可以自己在空白处补充上,一定要在写之前让学生观察完整。

阅读吧

《鼹鼠的月亮河》

王一梅

推荐理由

这只叫米加的鼹鼠出生在一个并不缺乏温暖的家庭里。米加是这个大家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但它与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样。米加生来就比别人弱。他是黑色小鼹鼠,不像他的哥哥们有棕色发亮的毛。他又瘦又黑;他爱幻想,爱思考,爱发明创造。米加的爸爸米先生是挖掘工程师,每天带着孩子们练习挖掘技术,只想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挖掘技术,使他们成为挖掘专家。米加却对此不感兴趣。他不喜欢爸爸为他选择的人生道路,他敢于闯荡世界,决定离开家乡。他怀揣着一块月亮石离开了家乡。在陌生的地方,米加结识了新的朋友,找到了自信,实现了梦想……

精彩片段

米加独自走在离家的路上,月亮石是他唯一的行李。他向陌生的田鼠借宿,还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卡车司机。卡车把他带到了一个名字叫做“书城”的地方。

米加出发的时候,只背着一个小小的包,里面藏了那块小小的月亮石。

月亮河边没有一只鼹鼠曾经离开过家,连米加的爸爸米先生也不例外。米先生常常说:“对于鼹鼠来说,乡下是最好的地方了。”

米加沿着弯弯的月亮河一直走了很久。脚上的靴子已经破了一个洞。

晚上,他常常在树底下过夜。

他已经很累了。现在他需要休息,需要一个热水澡和一些食物,另外还需要更换一双鞋子。

他决定向路边的田鼠借宿一个晚上。

“我很欢迎你住在我的家里。但是,我觉得你应该帮我做一些事情,比如,帮我一起挖洞,这是你们鼹鼠的专长,对不对?”田鼠正在把自己家挖大一些,他想让米加当自己的帮手。

“但是,我觉得你更加需要一辆小推车,这样你就可以运东西了。”米加说。他更加愿意帮田鼠安装一辆小推车。

田鼠的确很想有小推车。

米加很快就用田鼠家里的木头安装了一辆小推车。

所以很快,他就在田鼠这里他得到了他要的面包、牛奶、鞋子以及热水澡。

我眼中的有效教学评价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春天是许多人都爱好的季节,春天没有冬天的严寒,没有夏天的酷暑,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选择春游是多么的美好,虽说春天的脚步静悄悄,可是也躲不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时,我们开始了春天的主题。从环境创设以春天为主题之外,我们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上。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听听、画画、讲讲,感受春天的美丽。

2、大胆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

难点:在绘画春天的色彩搭配上。

活动准备

音乐、不同色系的油画棒、卡纸、春游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提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二、活动《春游》。

本次活动我们将通过春游的活动形式让孩子自己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于是,我们设计并开展了以看、听、画的形式来感受春天:

1、春天的秘密启发幼儿发现春天里的变化,我眼中的春天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提问: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颜色?春天和冬天有什么不一样?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

2、在观看春天的同时我们会让孩子边走边欣赏有关春天的歌曲。

提问:歌曲里的春天有哪些颜色?你觉得春天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3、春天的画笔幼儿绘画。

教师提示:请家长带孩子自选一个角落,让孩子用自带的不同色系的油画棒,把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画下来。

三、欣赏作品。

将自己画好的画挂到指定的绳子上大家共同欣赏评价作品。

教学反思

这个春天特别美,每年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而今年的春天留给孩子们的是一种美,一种无处不在,立体的美。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从多方面让孩子感受了春天的美。几首不同情感的春天里的歌曲即散发着一种静静地、清新地春天的气息,也洋溢着欢快、有生机的活力。在美的环境中游戏、学习,孩子们也用各种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春天美的理解。孩子们用美丽的画笔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还用纯净的声音唱出了春天的美。

春天的色彩之所以丰富多彩,因为它是有生命的。

我眼中的鲁迅 篇7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 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 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 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 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也无法理解那些文字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力量。等到年纪稍长, 渐渐对鲁迅的生平有了了解, 也有幸读到鲁迅先生一些更为深刻的作品。从这时起, 我开始试着寻找那些文字背后的意义, 开始思考他这一生究竟在呐喊什么。

抱着这样的态度, 我翻开了那篇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狂人日记》。不得不承认, 对于我来说, 这的确是篇很难理解的文章, 狂人的疯言狂语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合逻辑, 甚至有些荒谬。于是借助一些文学鉴赏的书籍, 我才得以慢慢体味到其中的寓意。整篇看完, 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鲁迅先生是如此的尖刻, 也只有他, 会将那个时代的扭曲以及人性的丑陋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从来如此, 便对么?’‘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 你说便是你错!’”当时的人是麻木的, 而鲁迅憎恨这种麻木。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司空见惯的现象, 人们宁愿忍气吞声的活着, 也不愿做一个异类。“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 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是痛苦的, 他反对封建传统, 而自己又深陷其中。在这种无奈的困境中, 他只有寄希望于孩子, 虽然希望似乎并不大, 但他还是毅然地将眼睛转向孩子。

读完这篇半个多世纪前的文章, 我的脑子里却浮现出当今社会的情景。年轻人总是能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 他们极力宣泄着自己的愤慨和不满, 然而满腹牢骚最终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是人们赐予他们一个头衔“愤青”。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 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单凭民众很难彻底改变社会的阴暗。然而,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 人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正面的引导, 这样, 当代人的呐喊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声音, 它可以演变为一种力量, 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阿Q正传》。鲁迅先生旨在通过这篇文章批判国人的劣根性, 从而引起大众的反思。而他在文章里所揭示的一条条人性的弱点, 至今仍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它们是:保守性, 虚伪性, 欺软怕硬, 盲目自大, 幸灾乐祸, 投机取巧, 麻木愚蠢, 卑鄙懦弱等等。谈及创作目的, 鲁迅说, “是要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 一下子推诿掉, 变成旁观者, 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 又像是写一切人, 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但是我不禁在想, 每一个阅读阿Q的人, 都把自己当成看客, 一边看着文章里揭示的劣根性, 一边细数身边人的种种劣习, 然后点头称道, 夸赞鲁迅总结的多么深刻多么到位。但是很少有人反思自己。苏格兰思想家Carlyle曾说:“Thepopulation of Englandistw e nty m illions, m os tlyfools.”每个英国人都对这句话津津乐道, 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例外。如同阿Q一样, 每个中国人都认为阿Q身上包含了除自己以外所有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的确很可笑, 即使是在当今时代, 这个笑话依然在延续。一条丑陋的新闻往往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人们对这样的负面新闻持有极大的兴趣并报以很高的关注度。一时间, 大众的焦点都集中在此。可笑的是, 人们一边在茶余饭后聊着这件事, 一边不断的批判:这简直是太荒谬了, 为什么这样的事要被关注?而媒体也在一边持续报道这些丑陋, 一边发稿斥责大众的负面关注度。近些年的“艳照门”事件和“小月月”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所以, 其实每个人都是阿Q。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作品, 里边收录了他儿时的一些旧事。那些旧事, 有的十分美好, 有的却让他童年的天空变得凄暗。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让我看到另一个鲁迅。“不必说碧绿的菜洼,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 这是荒园, 人迹罕至, 所以不相宜, 只好来捕鸟。”毛泽东说过,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的确, 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硬朗的形象, 他不畏强权, 敢于批判丑陋, 与其他作家斗嘴皮子……然而, 在这篇文章中, 那些对于童年记忆的细致的描写, 反映了他刚硬外表下细腻的心思。我想, 当鲁迅先生叼着烟斗, 坐在窗前回忆童年的时候, 一定是他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刻。

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几句描写看似平淡, 然而我认为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的内心非常的强大。他一生光明磊落, 无所畏惧, 所以他的笑是最真实的笑, 是明朗的笑, 是发自内心的笑。

我眼中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8

一、课前准备

1.教师观念的转变

作为初中的学生,学生的心灵和思维正处于高度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充满着对自然界的无限的好奇,具有强烈感知的探究意识。为此,我们要在学生获取知识时,要加强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指导,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2.备仪器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只是搞清楚原理即可。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由于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自制教具的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高了一定的实验能力。

3.备学生

在备教案时,我们更重要的是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程度,设计的问题要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尽量用简易的、可行的、学生熟知的实验和生活现象,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实验课中

我们的学生对实验好奇,也爱好实验,可是缺乏的是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探究能力,没有系统的方法作为指导,这就会导致我们的实验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这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

1.方法教育

所有学科知识都存在着系统性,相互的联系性。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做出系统的解释,对知识缺乏系统的联系、分析和整理。把每一节里面出现的都当成了新的知识来学习,这样无异加大了学习量。比如,我们只要学习了刻度尺,那只要是见到有刻度的,都应该会读。如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而不再是要再一次新的学习。要做好这一点,这得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归纳总结。对学生思维进行迁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再如实验仪器和工具,不论是哪一个,首先是看结构,其次是看原理,最后是实际操作。

2.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

(1)着眼于做,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应当努力通过动手做的实践活动,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在这里,教师只充当一个疏导者的作用,少说,甚至不说,说的较多的应当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注重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对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的灵感,及时的总结成功的经验。

另外想方设法将演示实验扩展到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可以把演示实验通过改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适合于学生自己去实验,引导加强同学间进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的气氛中积极自由动手、动脑。

(2)着重思考,注意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着眼于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

为此我们就放手实验,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在实验课的过程中我不告诉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由学生自主发现。加上同学们相互间的交流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通过动手,动脑,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激发大脑的兴奋点,延长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增强了自己的探索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4)培养学生恰当应用物理书面语言的本领

能否恰当准确的应用物理术语,这是我们实验教学成败的依据。从教以后,我体会最深的不是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而是我们的学生不知怎样合理系统准确的解释现象问题。

首先是准确理解。对于伸长量和压缩量,学生的容易理解成弹簧的长度,这是变化量。如两个长短不一样的弹簧,能说长的产生的力就大吗?如果再较好的结合实验,这时我们的学生就会马上豁然开朗,不需要你太多的语言来解释。

其次是终身记忆。从字面意思理解记忆,如透镜的焦点,放在太阳底下光会聚时能够烧焦物体的点简称焦点。从生活的经验方面记忆,如力的单位是“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是牛的力气很大,所以用“牛”来做力的单位。

(5)有效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

物理课堂上很多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而且好多东西都不能直接看到和感受到,而是要靠自己丰富的想象,而这正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地方。我们就只能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理解,以达到逐步转换思维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弥补实际实验的不足。

三、课后实验

是让学生在家中或是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自己设计、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它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还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小实验“纸锅烧水”,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观察了水沸腾时的现象,而且加深了对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着火点”的认识。实践证明,如果对课后小实验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这既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是物理学科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一优势,吸引学生投入到物理的学习当中。所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合理有创造性的应用到生活中,物理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幅提高。

上一篇:小学食品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五年级第三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