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两个问题(精选9篇)
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一、关于断句。“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根据上文,这句话是说,管营派林冲来替代老军看管草料场,至于老军干什么去,不知道。而“替你回天王堂看守”明明是说林冲回天王堂看守,这句的不通是十分明显的。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断句的不当。只要做如下的断句即可:“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此种断法还告诉我们,老军也顶替林冲看天王堂去了。而从下文的“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看,老军也确实回到营里来了。那么,实际上面的那句话意思就是:“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
二、关于删节。“风雪夜山神庙林冲复仇”一节(课文的最后一段),有省略号的地方就是把原文删去了。现在我们看看删掉的是什么内容。
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括号里面的就是课文删去的。我们一看便知为什么删?太残忍和恐怖。在编者看来,这可能有损于林冲的英雄形象,而那血淋淋的杀人场面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却认为这种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道理。关于有损于林冲的英雄形象问题,林冲这样为什么做?那是愤怒到了极点的结果,这不正表明林冲已经忍无可忍了吗?那时那刻,不要说掏出了陆虞侯的心肝,就是将那心肝吃了也不为过。这处描写确实有些血淋淋,但却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不能删去。
关于对“中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的问题。省略恰恰激起了学生看原文的好奇心,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学生要想找到这段原文岂不是太容易了。因此“省略”的做法是“堵”,而我们需要的却是“导”,使学生正确认识文中血淋淋的描写。再者说来,现在学生在书中、网上、影视里看到的血腥暴力场面与之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教到这的时候,就把省略的`部分补上了,然后跟学生讲明了上述的道理。我想,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会这么做,除非他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
由此我又想到了《荷塘月色》,也有删掉的内容。那就是“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直到前几年,新版的语文课本才恢复上去了。《荷塘月色》建国以来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文,那时只读过课文而没读过朱自清原文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还有这句描写。多少年了,“刚出浴的美人”总算露面了,这也算是语文教育的进步吧!
3月16日
第一, “风、雪”为人物的活动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试看林冲刚到草料场, “正是严冬天气, 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矛盾冲突的浪头也渐渐涌起;到林冲买酒时, “那雪正下得紧”了, 情节的紧张气氛也在不断增浓;最后到林冲在山神庙前手刃仇人时, “那雪下得更猛”。这些描写不但很好的渲染了气氛, 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对雪的本身描写也生动逼真。“从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那雪正下得紧”, 接着“越下得紧”, 到最后“那雪越下得更猛”, 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下雪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恰当的表现出来, 使人读了如临其境。鲁迅先生在他题名为《“大雪纷飞”》的杂文中, 曾经这样说道:“《水浒传》里的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 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 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这种评价是中肯而又恰当的。
第二, “风、雪”引人物出场, 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 草屋“四下里崩坏”, 被“朔风吹撼, 摇振得动”, 林冲“觉得身上寒冷”, 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 到市井去沽酒, 也因此得遇山神庙。林冲去打酒, 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 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 这使林冲想起了离这半里有座古庙, 可以安身。正由于风大雪紧, 为了挡风雪, 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 致使陆虞侯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正因为风大雪紧, 陆虞侯一伙人放完火, 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草屋被风雪压塌, 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 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 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 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风雪全过程的描写,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而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第三, “火”的存在, 虽细微之处, 可谓点睛之笔。火烧草料场的前前后后写了许多火, 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 作者偏偏在此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 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移交时, 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就坐下来生起“焰火”来了。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 使人担心烧掉草料场的火, 可能是由火盆里引起的。但接着写林冲因为御寒要去买酒, 就随手“将火炭盖了”。一路写火而来, 到这里轻轻一盖, 火在人们面前消失了。等到林冲买酒回来, 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 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 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 搬开破壁子, 探半身去摸时,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出地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的一面。这一笔交代尤为重要, 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 绝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 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之后正当林冲惊疑而起要去救火时, 听到了陆谦等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的全部阴谋, 一股无名的怒火顿时从林冲心头熊熊燃起。此时此刻, 自然界的天空中是北风怒号, 大雪纷飞;草料场中大火漫天, 烧着了的草料必必剥剥地响成一片;林冲的胸中, 则怒火腾腾。情节渐渐推进, 矛盾步步激化, 与林冲性格渐渐发展, 以至于升华突变, 都自然而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了和谐的神妙艺术境地。
1.解腕尖刀
文中对这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小说先写林冲确认陆谦已经到了沧州,并从小二口中得知他们鬼鬼祟祟的行动后,“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戴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作者对林冲寻找仇人的情形,可谓不厌其详,以致我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心里记着这把尖刀,眼里盯着这把尖刀,而“李小二夫妻更是捏着两把汗”,更是让人感受到剑拔弩张 、风雨欲来之势,但接连几日的寻找,竟然毫无动静,陆虞候等人似乎也从客店一闪后蒸发了。文章至此似乎一松,这把解腕尖刀引起的波澜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然而有关解腕尖刀的细节并没有完,在林冲告别李小二夫妻后,再度挑起了波澜,“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官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那把解腕尖刀,如此醒目,又把读者的心提起来,让人感到非有某种事发生不可,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解腕尖刀似乎也被闲置起来。
作为伟大作家的施耐庵,其文中出现的这把解腕尖刀,并非闲笔,而当它再次出现,却是在火烧草料场之后,林冲与陆谦等人在山神庙狭路相逢之时,林冲在庙里闻得陆谦等人的阴险与狠毒,已是怒火中烧,他追上陆谦,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喝倒:“泼贼,我自来和你无甚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且吃我一刀!”
故事到此,已告结束,一把尖刀引起的寻敌——待敌——杀敌的过程写的曲折回环,波澜起伏,但又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2.风雪
文中对雪的描写可谓极其节省而又十分传神,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每到一处都评曰:“妙绝”,到底妙在何处?
首先,风雪的设置为下文做了铺垫了,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深入。正因为风雪天寒,才有林冲出门沽酒买肉,草屋倒塌,借宿山庙,使林冲得以远离火海,逃得一命,使恶人精心策划的阴谋未能得逞,构思可谓精巧缜密。
其次,风雪还为全文增添了独特的氛围。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下雪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作者用“紧”字来修饰雪,真可谓是独一无二。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中曾经这样说道:“《水浒传》里的‘那雪下得正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在平静的外表下,大雪纷飞之中感到气氛和情势的紧张。
3.火
关于火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好多次,本来草料场应当是最怕火的地方,但作者故意不厌其烦的写火,甚是细微。
如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来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还是金圣叹能够悟出作者的构思之妙:“题目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又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以为必是因此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将火盆盖了一句结之,令后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
等到林冲在山神庙里倚壁喝酒,忽然听到外面必必剥剥的爆响,从壁缝里往外一看,只见草料场内烈火冲天,这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火。正当林冲惊疑而起要去救火时,听到了陆谦等三人在庙门外吐露了他们的全部阴谋,至此,我们读者和林冲一样才恍然明白真相,远处燃烧的是草料场的熊熊烈火,而一股无名的怒火顿时也从林冲的心头熊熊燃起。草料场中是大火漫天,烧着了的草料必必剥剥地响成一片;林冲的胸中,则怒火腾腾。风雪与火,这两个本不相容的事物此时却交织在一起,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金圣叹曾言:“《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所以,一部《水浒传》可谓别具匠心,对于文中的很多章节,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每一细节处的魅力所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关键词] 小说/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变化过程,从而了解《水浒》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思想。2.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注音释义】
恁(nèn):这么,这样。
浑家:早期白话文中指称妻子。酒馔(zhuàn):酒饭。馔:饭食。伴当(dāng):旧时指跟随的仆人或伙伴。髭(zī)须:嘴边胡子。朔(shuò)风:北风。沽(gū)酒:买酒。迤(yǐ)逦(lǐ):曲折连绵。课文中指一路走去,绕来绕去的意思。掇(duō):拿。【内容主旨】
一、全文结构
全文12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
一、第1自然段,写林冲沧州遇旧知。这是故事的开端,交代出林冲与高俅的矛盾,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
二、第2、3、4自然段,写陆虞候密谋害林冲。进一步揭示林冲与高俅的矛盾,陆虞候在文中是高俅的代理人。故事情节在发展,预示着新的冲突的到来。
三、第5、6自然段,过渡。林冲买刀寻仇人不得,心下渐渐怠慢了。林冲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任务,与李小二作别。
四、第7~16自然段,写林冲风雪夜山神庙复仇。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
二、分析主要人物林冲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点名气的一个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他的思想性格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林冲被剌配沧州完全是高俅一手陷害所致,但林冲却说:“我因恶了高太尉,„„”并自认作“罪囚”怕“玷辱”了李小二夫妻,对“罪囚”的前程,他说:“未知久后如何。”这时的林冲对高俅竟毫不痛恨,连口称他“太尉”,对高俅的狠毒完全没有认识与估计,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到了草料场,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2.心地善良,侠义济困。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可见林冲很善良。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有逆来顺受的特点外,也有心底过于善良的原因。
3.刚强、正直,性急。
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伐,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最后杀三个仇人时,他取出刀来搁在陆虞候的脸上,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看来林冲很看重“情理”,他的意思是,你陆虞候想杀害我,杀人的行为我是可以宽恕你的,但“情理”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宽容你的。可看出林冲身上具有“正气”。
4.做事细心。1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林冲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些都可看出林冲是做事仔细的人。【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崇崇,引起李小二怀疑,并让老婆去偷听,之后给林冲报信,致使林冲满街寻仇人。(2)林冲离开草料场时,“盖”好炭火,“反拽”好门“锁”了,回来一见草厅倒了,“恐怕”火炭延烧,便“探”身去“摸”这除了表现林冲办事谨慎外,还在于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决不是林冲的疏忽,使情节发展合乎情理。(3)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为后面陆虞候“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埋下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看火说话,也使林冲得以拿偷听到他的谈话,这个细节在情节发展中是极其重要的。(4)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林冲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沽酒时“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最后在仇人逼上门来时,才可能“挺着花枪”冲出去。这些细节写出了林冲禁军头的身份,也使故事发展合情合理。
(5)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重要。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与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是往东走,就在同一时间陆虞候从西面来到草料场放火,正好不会遇上林冲。2.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草屋“四下里崩坏”,“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想喝酒驱寒 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2)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3)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4)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以上可看出,小说中的“风雪”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这风雪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对风雪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揉合在一起。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与侧面衬托交替出现。例如,直接描写风雪的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看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完酒回草料场时,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侧面描写衬托风雪的有: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如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林冲坐下吃酒“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写草屋,写人物,又是在写风写雪。【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闲话”里反映出林冲由于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而养成的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的思想性格,陆虞候的出现使他燃起了复仇的火焰,当迫害逼近时,林冲的反抗意识才觉醒。
二、见【写作特点】
2、3。
三、这段话作者之所以没有交代是谁说的,那是因为林冲听到三人说话时,正在山神庙里,而“三个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中间隔着两扇用大石头挡着的大门,只闻人声,不见人影。但林冲听得出这三个人是:差拨、陆虞候和富安。
①⑤⑦是差拨。他是为实现陆谦杀害林冲的阴谋,直接献计与执行的人,他问“这条计好么?”是为了向陆谦邀宠;在⑤处他说明放火经过,在⑦处说明结局是为了替自己摆功。
②④⑨是陆谦。陆谦是奉高太尉和高衙内之命来沧州杀害林冲的,所以他说“太尉特使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俺俩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如今“端的„„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师,都保你二位做大官”。他见火烧起,还想拾一两块骨头回京复命。
③⑥⑧是富安。他出场时作者即已交代,富安是陆谦的一个走卒,所以说话都是随和奉迎的态度。
四、①(词义方面)
权(姑且 / 现:权力、权利)恶(冒犯 / 现:讨厌)
生事(制造纠纷 / 现:惹事)但(只要 / 现:转折连词)不时间(时时)与(给 / 现:和)将(拿 / 现:将要)书(信 / 现:书本)少刻(一会儿)
省(xǐng 明白 / 现: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结果(结束,了结 / 现:长出果实或事物发展到最后的状态)下饭(菜肴,菜蔬 / 现:就看菜把主食吃下)休恁地(不要这么<那么> / 现:停止或休息)②句式方面
1.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这两个分句不是一个主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已暗换成高太尉。现在说“他居然对我生事陷害”。
2.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拿来家里”现在说成“拿到家里来”。3.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现在说成“时时到营里送汤送水给林冲吃”。
五、林冲说“恶了高太尉”,表明他内心似恪守封建秩序中尊卑上下的观念,认为自己的行为冒犯了上司,表现了林冲性格特征中恭敬顺从的一面。
【资料窗】
1.关于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2.关于《水浒传》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它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它最早的本子,出现在元末明初。
3.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情节
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剌”的剌客,无辜地被剌配沧州。在路上,陆虞候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多次要杀害林冲,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候又贿买了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这便是课文中的情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古代白话字词积累整合。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及伏笔照应的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质疑导读法、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幻灯片、录音机、VCD或DVD、磁带或光碟、挂图。
多媒体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情节发展有关的动漫图片及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出林冲。循环播放背景音乐《好汉歌》。
二、了解相关知识:
1、作品作者简介。
2、字词积累整合(见名师一号P1-2 ,知识归纳和一试身手)
三、研讨文本。1、20分钟读课文,按任务要求活动地点理清文章思路。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只要选取能突出“风雪”、“山神庙”、“大石”的细节,“火烧草料场”的背景,“林冲怒斥并手刃陆虞候”及“雪夜奔梁山”的片断即可。)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精彩片断。
酒店1—6
草料场7—10
山神庙11—12
酒
火
风雪
(用多媒体将与情节对应的图片展示出来。)
情节展开张弛有致,波澜起伏。
概括与节选课文相关的情节,并了解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七——十一回,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2、根据学案导学,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全文,并搜集整合林冲上梁山的全过程,了解作者巧设伏笔,一步一步展开情节,借助语言、行动、心理、细节以及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作品主题的写作手法。重点探究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交流大家课下阅读心得。
1、酒店:在酒店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事情之间有何联系?酒店起了什么作用?
①沧州遇旧(路遇李小二),问:李小二是何许人也?与林冲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陆虞侯、富安来酒店密谋杀害林冲。
③偷听(正不听得说甚么)却好为下文做铺垫。
④李小二传递消息。
⑤林冲辞别。
“无巧不成书”
李小二出现,为传递消息做铺垫。
陆、富出现为放火做铺垫。
故事开端可为故事前奏,锣鼓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
△请学生找一找这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说了、找了,没过几天“自心下慢了”,怀疑“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还是乐意地去了草料场)表现林冲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敌人的阴谋。
△分析“闪将”“闪入来”
什么人?为何“闪”将进来?而不是“走将入店里来,跑、踱、闯、挤、跳”?
军官、走卒。不尴尬:鬼鬼祟祟不正派
说话偷偷摸摸,“不叫你休来”
手段卑鄙阴险(给管营金银)
△李小二妻偷听
“正不听得说甚么”
悬念
究竟会怎么样呢?
即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林冲有无生命危险?
幻灯1:
小二妻店中隔墙,有心偷听听不全,林教头庙中隔门,无意偷听听得真。
纳闷:酒店
静
一个时辰
听不全
山神庙
风雪交加
一会儿
听得真
客观原因:密谋
声小
怕隔墙有耳
得意忘形
风雪交加
心情好
声大
主观原因:作者有意为之,一开始不能听全,悬念吸引读者(说书人的技巧)
墙
隔音效果好。
门
有缝,破,用大石头靠上。
3、在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又是什么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呢?
△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
在买酒的路上。
大家找出有酒的地方(p5 7、8段)
又为林冲出门买酒发现山神庙而躲过祸事做好铺垫。
转眼差错之间,就可能不被烧死。酒可算是推动故事情节向下发展的动力之一。
△ 只是出门打酒,就一定可以躲过祸事吗?
不一定!草厅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
△草厅是怎么塌的?
因为风雪。
△课后练习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一看文中对风雪有那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紧张)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教参P7)
(1)“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下得正紧”——“越下得紧”——“那雪越下得更猛”。
(2)紧张。
(3)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a、矛盾冲突由酝酿——趋
雪下得紧
于紧张——烘托高潮的来临。
暗示
b、谋杀林冲的阴谋实施的紧。
“着一‘紧’字境界全出”
c、读者为林冲是否被杀担心的紧。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明确: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 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连续剧《水浒传》插曲《公道自在人间》,让学生在感知中进入文本。
导入:风雪夜,诡秘恐怖;山神庙,阴森破败。朔朔寒风,何曾将阴谋杀戮消解,落魄英雄,于斯地斯夜铸就。
上节课我们对林冲的故事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的情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我们也发现古典小说善于借助细节刻画和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
老师让大家课下预读并归纳,那这节课大家首先来小组讨论展示每个人的预读成果。
1、细节描写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 提问: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几处主要细节描写找出来,分析它的作用,然后总结归纳。举例: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幻灯1:
小二妻店中隔墙,有心偷听听不全,林教头庙中隔门,无意偷听听得真。
纳闷:酒店
静
一个时辰
听不全
山神庙
风雪交加
一会儿
听得真
客观原因:密谋
声小
怕隔墙有耳
得意忘形
风雪交加
心情好
声大
主观原因:作者有意为之,一开始不能听全,悬念吸引读者(说书人的技巧)
墙
隔音效果好。
门
有缝,破,用大石头靠上。
只是出门打酒,就一定可以躲过祸事吗?
不一定!草厅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
△草厅是怎么塌的?
因为风雪。
△课后练习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一看文中对风雪有那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紧张)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教参P7)
(1)“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下得正紧”——“越下得紧”——“那雪越下得更猛”。
(2)紧张。
(3)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a、矛盾冲突由酝酿——趋于紧张——烘托高潮的来临。
雪下得紧
暗示
b、谋杀林冲的阴谋实施的紧。
“着一‘紧’字境界全出”
c、读者为林冲是否被杀担心的紧。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明确: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 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高潮到来
幻灯2 金圣叹评点林冲杀人场景
“杀得快活,杀得快活,若如那两人也一枪搠死,便没趣了。有了这一刀一枪,才产生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疏不密,不缺不漏,„„”
讨论半分钟谈谈你们的感受。
幻灯3 录结尾由“把陆谦„„”到结束,朗读、齐读。
△ 看看你这卖友求荣的家伙到底是什么心肝?
很有讲究:①分清主次②先问罪谴责③杀法、武器、详略均不一样。总之,杀得快活。有身份、有性格、有思想、有章法。
△为何把人头摆在供桌上?
幻灯4 金圣叹对斩仇敌之头是这样评价的“三个人头,安放的好,又算示众,又算祭神,又算结煞。”
△ 大家想想看,如果换成鲁智深报仇会怎样?李逵呢?
忍
逼
狠
△ 林冲到底是怎样的性格?
①一直在忍吗?
②为何不早下决心?(换别人会直接狠)
阶级家庭
父亲、岳父、本人、妻
传统的有忠君思想的有地位的家庭。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幻想回到从前。
不公平的待遇
一忍再忍
忍无可忍
一逼再逼
走投无路
山神庙前风雪之夜手刃仇敌,夜奔梁山。
圆型丰满人物,忍、狠,官逼民反,七——十一回。
幻灯5 以第十回的回目诗结束本节课。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作业:
1、课堂作业
问题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情节,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3、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作品《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情节。
序幕(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 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逼上梁山
↑
杀死陆虞侯
↑
情节 林冲接管草料场
↑
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
↑
林冲沧州遇旧知
六、课后思考: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分析鉴赏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情节导入:
二、交流鉴赏: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林冲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山神庙杀敌: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小结人物性格,引入问题: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大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
(1)、林冲的性格特点归集起来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满于封建阶级的黑暗统治,有正义感,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2)、“逼”。高俅一步一步逼,①相国寺里辱娇妻②白虎堂上遭陷害③野猪林里谋杀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
1、思考: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明确: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而反抗斗争的道路。
2、思考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真理。《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课后第二题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合作探讨:
(一)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点拨: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一、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
林冲被发配沧州,偶遇东京故人李小二,在李小二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他无意中提到:“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看来,李小二的茶酒店开在“营前”。这里的“营”,指的就是沧州的牢城营,即收官发配囚犯的地方。李小二的店为什么要开在这里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作者安排这一细节的精妙之处:一、正因为李小二的店开在牢城营前,而林冲却是发配到此地的囚犯,二人活动的地点相距不远,活动区域会有交集,因此,才会有见面的可能。只不过李小二夫妇二人是“个体户”,他平时要在店里照看生意,一般不出来,那这次为什么会在街上遇到林冲呢?细心的作者特意交代:“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二、正因为李小二的店开在营前,陆虞候、富安二人从东京来到沧州之后,首先选择的是离牢城营不远的李小二的茶酒店,这样就为后文李小二阁子背后听说话做好了铺垫。而李小二之前就是东京人,所以才会一下子听出了陆虞候二人的“东京口音”。三、正因为李小二的茶酒店离牢城营很近,他一定认识营里的管营和差拨,因此,陆虞候才会差遣李小二去请管营和差拨。总之,开在营前的茶酒店,成了各路人马活动的会集地,作者这一安排,可谓合情合理,巧妙至极!
二、同到管营家中请了管营
陆虞候差遣李小二去请牢城营里的差拨和管营,作者这样写:“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中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读者请注意,此处落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大有深意。李小二为什么不到牢城里将管营和差拨一起请来,而是要分两次去请呢?如果将原文改成:“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请了差拨和管营,都到酒店里。”这样写的话,也丝毫不损害《水浒传》的艺术性,这个细节的安排,巧妙之处在哪里呢?一、写文章,特别是小说,讲究的是曲折,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改动后的文字虽然也说得通,但稍微有点平铺直叙,而原文则多了一层波澜。作者在如此细微的情节上,都要进行一番琢磨,可见其精心。二、管营的社会职位高于差拨,职位低的差拨就要在“牢城”里,职位高的管营则可以在“家”里,可见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三、管营在“上班时间”居然不在“单位”,而是在家里,不论他是否有事,他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管营一定是“长期不上班”的。那当时的官场与社会组织的“腐烂”,在一个小小的管营身上体现出来了,这也暗合了本书“奸逼民反”的主题。吊诡的是,这出戏的执行者———差拨,最后被林冲杀死了,而幕后的真正操纵者———管营,却可以逍遥法外,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三、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
为了突出李小二眼中的陆富二人的“狐疑”,小二先是注意到了二人的打扮:“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继而,李小二发现:“那跟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而陆虞候却说:“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陆虞候所说的“伴当”,正是富安。在李小二眼中,跟来的人是自行烫酒自己喝,而陆虞候却说“自有伴当烫酒”,这就有疑问了,只不过这是李小二眼中的“狐疑”。实质上,富安在高俅家的地位要高于陆虞候,至少富安自己这么认为。富安是高俅的部下,人称“干鸟头”,也是高衙内的心腹,也正是他,给高衙内设计了陷害林冲的歹毒计策。而陆虞候,只不过是“门下知心腹”的。在富安眼里,陆虞候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小人物,是高俅家雇佣的侍从,富安根本就看不起他。富安为高衙内贡献了一条十分下流而恶毒的计策,要林冲的好友陆虞候设计把林冲老婆骗去。高衙内喝彩道:“好条计!就今晚着人去唤陆虞候来分付了。”鲍鹏山在解读这个片段时说:“富安在寻思这条计策时,根本不把陆谦可能拒绝考虑在内,而高衙内也同样对陆谦能听从他们而对朋友落井下石深信不疑:‘就今晚着人去唤陆虞候来分付了。’时间就在今晚,态度则是唤,如唤一条狗,让陆谦做这样缺德的事,根本不怕他犹豫,更不会和他商量,直接‘分付了’即可。”而来到沧州之后,富安名义上是陆虞候的“伴当”,一切都有陆虞候做主,但在富安心里,他根本看不上陆虞候,也根本不会为陆虞候倒酒,也难怪他会“自行烫酒”了。
四、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
通过李小二的转述,林冲判定来人就是陆虞候,于是勃然大怒,当即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未果。第二天,又带了刀去寻找,依然没有踪迹。这时,作者说:“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消耗”,就是消息。等到第六天的时候,管营才将林冲唤到点事厅上,安排林冲去替老军看管草料场。这个安排分明是把林冲往绝处里逼,但又冠冕堂皇,处处为林冲着想。那管营为什么不在定下计策的第二天就安排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呢?难道他知道林冲已通过李小二之口获悉了他们的计划?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管营并不知道林冲已得知陆虞候在沧州,他这样安排是“保险起见”,将事情做到滴水不漏,使计划天衣无缝,务必能够将林冲置于死地。如此缜密的用心,可以看出管营性格之奸诈!从林冲一方来说,他在街上寻了四五日,依然没有找到陆虞候,于是便有松懈,作者说:“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如果是管营第二天就安排林冲去草料场,林冲肯定会怀疑这其中定有阴谋,而现在,过了四五天,他心中也怠慢了,于是对管营的安排丝毫不起疑心,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走向了“死地”,这样安排,不更有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之感吗?
五、“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和“依旧迎着朔风回来”
林冲来到草料场之后,想起老军说的草场二里外有一个市井,于是便冒了风雪,去那里买酒喝。去的时候,作者写:“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等林冲喝完酒,又买了一些牛肉和酒,回来时,作者写:“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注意,林冲去的时候是“背着北风”,回来的时候是“迎着朔风”,一“背”一“迎”,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活情理,这就是作者的“细心”之处。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去的时候是“背着北风”,回来的时候也是“背着北风”,那岂不是要闹笑话了。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细节,他分别有两个夹批:一是“背着风去”,二是“迎着风回”,这不仅体现了行文的照应,同时也是情节合情入理的体现。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和内容
②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③掌握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①把握情节,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过程;
②赏析文中“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形象地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生死斗争
②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诱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①了解林冲性格的发展过程
②鉴赏“风雪”的描写
教学难点
①掌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的技巧
②把握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变化过程
③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诱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学习鉴赏小说,因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总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达的,所以设想从关注人物形象的角度去鉴赏小说。
而欣赏人物形象,则引导学生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因为人物形象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在一系列事件与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
教法设计
准备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及林冲这一人物形象
②理解随着情节的展开显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领悟文章“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法设计
情境导入法、交流讨论法、学生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
①师:刚才听的歌曲是哪一首名著的曲子?
生:《水浒传》片尾曲《好汉歌》。
②师:说起《水浒传》,我想很多同学可能读过这部小说,或者看过电视剧吧。对其中的好汉故事并不陌生。对这部名著,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水浒传》的常识呢?
(学生介绍完后,老师展示课件,补充说明,明确学习目标)
①师:这部名著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其中的人物性格。不是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正是梁山好汉的作风,也是男儿血性的体现。但也有人曾经举起拳头打不下,一忍再忍,知道是谁吗?
生:林教头。(展示课件)
②师: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来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展示课件)
二、学生交流讨论,梳理情节(预期达到“知识能力3”)
师:因为在此以前我们了解过《水浒传》,前几天也观看了相关的影片,对其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六幅图画,给它们各起个四字或五字的小标题,简单梳理小说的情节。
学生讨论后发言,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老师作重点板书:
①沧州遇旧;②密谋杀害;③买刀寻仇;④草场交接;⑤出门沽酒;⑥雪夜复仇。
三、学生探究——林冲的人物性格
方式: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言,各抒己见。老师引导。
师:林冲师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说是武艺高强,且乐于助人,为人善良。从其经历、出身可知,林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层干部,可以说是“房子、票子、位子、妻子”都有了,生活滋润得很。可小说中的林冲呢?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一个刺配犯(类似现在的纹身)。但部位是头部,带有耻辱性的标志,难道林冲真的是一个毫无血性的人吗?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梳理的情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探究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完成展示的性格动态曲线图。(展示课件)
老师引导设计:
①沧州遇旧
师:这一情节重要吗?具体说说。
生:重要。交代了两个方面:一是林冲救助小二,说明他善良安分,有侠义精神;二是他说的一句:我因恶了高太尉……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
②酒店密谋——买刀寻仇
师:谁是仇人?为什么要杀他?
生:陆谦。密谋杀害林冲。这伙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别人的妻子霸占不了,只好用阴谋诡计。而今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肯定有所反抗,表现了林冲(正直刚烈)的性格,但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表现其(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的性格。
③接管草场
师:沧州市是边防前线,草料场类似现在的军需仓库。在今天可算是一份肥差。但对于八十万禁军教头,落得个发配的下场,他也可以接受,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
生:随遇而安、委曲求全,还抱有幻想,有朝一日,重遇明君得以重用,施展拳脚。
④雪夜复仇
师: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林冲一再忍让,能让高衙内一伙奸人良心发现吗?
生:追到草料场,欲密谋杀害林冲,火烧草料场,欲嫁祸林冲。林冲终于忍无可忍,复仇之火熊熊燃烧,手刃仇敌,大快人心,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出来了。
四、学生探究——林冲“忍”的性格
师:林冲是中国人的形象代表,因为中国人善忍。不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林冲的“忍”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1.思考讨论:林冲的“忍”是否等于窝囊?
——需辩证地看待。自古有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林冲的“忍”中又有“不忍”,必然会走上反抗之路。
2.思考讨论:为什么林冲就不能像血溅鸳鸯楼的武松、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那样直接走上反抗之路呢?(提示:结合个人的身份、地位、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阶级出身和思想意识不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出身官宦人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是不可能轻易抛开一切走上反抗道路的。
五、小结:小说情节展示了林冲由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得性格转变,这都是什么造成的,用一个字形容概括——逼,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官逼官反,最后逼上梁山。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风雪在文中的作用,从而掌握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并分析了人物性格。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个故事另起个名字呢?同学们可互相交流。(提示:谁干什么?)
生:林教头怒杀仇人、林教头血染山神庙、林冲被逼上梁山、山神庙恩仇录。
师:大家都是不错的“小说家”,题目起得很好。但作者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你们的题目与作者的不同点在哪里呢?
生:风雪。
二、引导学生探究——风雪的作用
1.说说相关的句子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讨论“风雪”的作用。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描写风雪的句子主要集中在哪几段?
2.讨论探究——风雪的作用
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作用一:推动情节
师:哪位代表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因为风雪大,他出去买酒取暖,才没被草料堆压死,才到山神庙,没被火烧死。
……
生:如果没有风雪,没有大石头,陆谦等人进入庙中,也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巧遇,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上两杯呢?
师:小结——也就是说,风雪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作用二:渲染气氛
师:除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生:悲凉、壮美、悲壮。
师:对,风雪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板书:悲壮)
师:(小结)如果没有越下越紧的风雪,气氛不同,情节也不同,结局也会不同。可以说,这风雪的描写,表面上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指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三、探究细节描写
师:《水浒传》在细节描写这方面的表现得也很生动突出,具体作用有:①具体表现人物的性格;②情节呼应,布局严谨;请大家找找相关的描写。
生:第八段出门沽酒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人物随遇而安的性格。
师:(小结)有道是名家笔下无闲笔,确实如此。
四、拓展延伸:水浒人物绰号的取因
师:《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个个绰号响亮,可以说看《水浒传》很大程度是看绰号。我们来了解一下水浒人物绰号的一些趣闻。
五、课堂总结(略)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文学评论:林冲思想性格变化浅谈。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一、教学设想: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施耐庵生平以及《水浒传》这部小说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文本分析,使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2.交流讨论: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林冲性格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尖锐矛盾,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必然。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们通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但对于前两篇课文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探讨。因此,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具准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水浒传》的成书、特点、主题和作者施耐庵的生平;
2.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体会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梳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故事情节;
2.鉴赏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思路:
1.由新版《水浒传》电视剧的歌词引出林冲这一悲剧人物身世的复杂性,导出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分析。
2.对《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撰写和流传情况以及大体内容进行总体介绍。3.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的脉络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
4.由山神庙和草料场之间的故事情节引出对小说环境的分析,点明风雪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关注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然后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对风雪的描写,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文中是怎样描写风雪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想法。
五、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电视剧翻拍热,小说《水浒传》也重新被翻拍成《新版水浒传》,新版电视剧的歌词写得非常好,它写道:“兄弟情,夜空中万千星点;兄弟情,红尘里无限光华;兄弟情,是没有色的酒;兄弟情,是没有墙的家。”几百年过去了,《水浒传》中英雄们的快意恩仇、手足之情却仍然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水浒传》中有一个人,他对朋友仗义诚恳,却最终遭到了朋友的陷害,直至家破人亡。他是谁呢?他就是《水浒传》中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悲剧英雄,林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的新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起走进林冲的悲剧命运,感受林冲的江湖豪情。
(二)背景介绍: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是选自小说《水浒传》第九回,回目名称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有哪位同学看过《水浒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小说?
《水浒传》的全称是《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合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又与《西
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实,《水浒传》的故事蓝本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此后从宋代到明末的数百年间,民间的说书艺人、文人、书商不断地对其进行加工,最后相传是在明代的施耐庵手中得以润色,形成现在的定本。
《水浒传》主要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聚义之后接受招安,然后四处征战的故事:全书前半部分以人物为线索,写了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写了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后半部分以故事为线索,写了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与朝廷展开的几场战役,原来的首领晁盖去世之后,宋江确立了在梁山的首领地位,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与官军进行了几场战斗后接受招安,在与江南征方腊的战斗中,水浒英雄死伤大半,最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悲剧性地结束。
(三)情节梳理: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情节、环境、人物形象
2.通过地点线索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问:如果根据这三个要素,应该怎样给本文拟一个标题?(注意字数要与原标题相同)
《林教头风雪斩仇敌》(或其它)。
问:为什么作者不写林教头手刃仇敌的情节而把“山神庙”写到了标题当中呢?
山神庙是林冲杀敌的地点;这样写标题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问:我们知道,小说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林冲山神庙杀敌的情节属于小说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在这篇文章中,地点是把握文章情节的重要线索,请同学们以地点为线索,看看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有怎样的转移?并根据地点的转变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1段:沧州——林教头路遇故知(开端)第2-5段:酒店——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6-9段:草料场——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第10-12段:山神庙——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四)环境描写(1)风雪描写的作用
问:林冲是去看管草料场的,但是最后怎么在山神庙里手刃了仇敌?请同学们理清思路,概括一下林冲从草料场到山神庙杀敌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草料场老军接洽——身冷投东沽酒——路见山神庙——草场被雪压倒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雪。课文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说“风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请大家找出文中对风雪的描写。思考一下这些对风雪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六分钟思考,三分钟讨论)
1)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
雪越下越大,在缓慢的情节中时时插入,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气氛,暗示灾难即将降临。如第七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暗示故事情节和节奏的变化。第八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雪越下越大,情节也越来越紧张。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营造了一种阴暗、紧张的气氛,暗示林冲将大难临头。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去往东边沽酒,不会与陆虞候提前相遇,才会在途中看到山神庙。又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雪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才幸免于难。因为风雪很大,为了阻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才让林冲听见陆虞候和差拨、官营的对话,了解事情的经过。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在放火烧了草料场之后直奔庙里来,林冲得以报仇„„可见,风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烘托人物的性格,衬托出英雄杀敌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洁白的雪地上溅满了仇敌的鲜血,林冲杀死了仇人,也杀死了自己的软弱,走上了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道路,慷慨悲壮,读来痛快淋漓!
(2)描写方法
问: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很多风雪的作用,正因为雪势越来越大、越来越猛,从而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展示雪势之大的呢?
(一)直接描写风雪:
1)林冲刚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第七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下得大,“卷”写风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2)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第八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雪越下越大,情节也越来越紧张。
3)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第九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二)侧面描写风雪:
1)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第八段:“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第十段,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用摇摆倒塌的草屋,衬托风势之猛,雪势之大。
2)通过人的感觉衬托风雪。第八段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便到市井沽酒取暖。草料场倒塌后,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此林冲在吃酒时,又“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在描写人物时,也时时不忘风雪。
结语:通过以上对风雪的分析,不难看出,环境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文章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还有那些值得关注的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在全书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一起继续欣赏。
(五)课堂板书 情节发展:
沧州——林教头路遇故知(开端)酒店——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草料场——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山神庙——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描写作用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鉴赏小说精彩的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体会作品表达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性格的复杂性,认识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分析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鉴赏“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 3.体会北宋社会的黑暗,探讨小说“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教学思路:
1.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反映林冲性格的细节描写,分析林冲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2.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描写的“草蛇灰线”法。
3.以金圣叹点评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学会读懂古人评点,并思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为辅。
五、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水浒传》的相关知识,梳理了文章的情节,探讨了风雪在文中的作用,也就是解决了小说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的探讨。我们看到,风雪这一环境描写,实际上是作为文章不断出现的细节来推动
情节发展的。
(二)细节描写:
文中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还有很多,大家试着找一找。
《水浒传》一书中的细节安排非常精彩,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一书时提出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就是用埋伏笔的方法,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课文中那些细节使用了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先思考五分钟,再和周围同学讨论三分钟)
1.文中开头交代林冲对小二的恩情和小二的知恩图报,为下文小二夫妻关心林冲身家性命,偷听陆虞候等人的谈话,引出故事悬念埋下了伏笔。
2.林冲要去沽酒出门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靠在门后的大石头是个细节。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埋下伏笔,同时林冲能够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得以报血仇。
4.关于刀枪武器的细节描写。花枪出现在林冲离开天王堂、到市井买酒、奔山神庙安身的时候,枪不离身,因而后来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刀是林冲在得知陆虞候来到沧州之后到街上买的,习武之人常常带武器防身,这把解腕刀最后才出现,搁在陆谦的脸上,挖了陆虞候的心肝,大为解恨。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正因为陆虞候烧草料场时是从西面而来,而林冲此时正在向东往山神庙走,所以双方不可能在路上相遇。这些细节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三)性格分析
进入文章的高潮部分,即最后一个自然段。文中写了林冲杀死陆虞候的血腥场面:“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
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可以说,这段血腥的杀人场面,可以看出林冲对仇敌下手之狠。但是,林冲的性格一直是如此之狠的吗?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的细节,来谈谈你的看法。(思考七分钟)林冲性格有着深刻的复杂性: 1.善良安分,侠义济困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第一段)。可见林冲善良、仗义;
李小二要报恩时,林冲却说:“恐怕玷污你夫妻两个”,表明了林冲不顾自己的危难,一心为别人着想。
2.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没有反抗之心
林冲明知是高俅故意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他“高太尉”,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第一段第十行)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3.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并在酒店密谋陷害自己,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第四段、第五段)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这也是他刚强、性急的一个表现。但他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因为他“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4.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第六段)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见到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幻想安稳过冬,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复仇的念头更淡漠。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可见林冲时时刻刻在幻想安稳、安定的生活状态。
5.做事细心
林冲离开草料场,去打酒之前,“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第八段),一件件事做得很有条理;打酒回来时,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第十段)。
(四)主旨探讨:乱自上作、逼上梁山
1.对最后一段杀人场面,金圣叹的点评是:“杀得快活,杀得快活,若如那两个人也一枪搠死,便没趣了。有了这一刀一枪,才产生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熟不密,不缺不漏。”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两分钟)
写出了林冲杀人这段描写的妙处,首先是分清主次,先杀两个随从,再集中力量杀主犯;其次是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如果是李逵杀人,肯定一句话也不会问就直接杀了,但是林冲还是先问罪,然后谴责陆虞候,最后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的罪状杀了陆谦,并不是杀得不明不白;再次,三人杀法不同,详略有别。写陆虞候是详写,杀差拨时还写到差拨爬将起来要走,最后被林冲割下头颅。并且林冲杀人时使用了不同的武器,那把解腕尖刀,在小说的最后派上用场,林冲用它来手刃仇敌,这把刀就是为陆陆虞候准备的。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林冲满腔怨气最终在此发泄。大雪纷飞,火光冲天,映衬着英雄痛杀仇人的场景,读来痛快淋漓。
2.当林冲把刀放在陆虞候脸上,说:“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金圣叹点评道:“非骂陆谦,骂天下也。”“天下”是怎样的天下?结合林冲的遭遇,谈谈你对这句点评的理解。(三分钟)
林冲对朋友仗义诚恳,却屡遭陆虞候陷害,并且不远千里来陷害他。同样,林冲对国家可谓忠心耿耿,可是却遭到以高太尉为代表的上层官员的陷害,他一味委曲求全,却最终被逼上梁山,“骂天下也”正是深深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3.将高太尉、陆虞候为代表的官员与知恩图报的小二对比,你认为当时社会黑暗的原因是什么?
酒店小二尚且知恩图报,而高太尉、陆虞候等官员却有虎狼之心,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是“乱自上作”。
4.林冲的性格完成了由忍走向狠的转变。但是设想一下如果主人公是鲁智深,他早就挥起禅杖,杀了这帮鸟人了。为什么林冲要一忍再忍,不早下决心呢?
张恨水对林冲有过这样一段点评:“古今天下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患略有进展之阶,而又不识弃之。无用武之地,则亦无有乎尔,既已略有之,不得不委曲以求神,而其结果如何,未能言矣。若林冲者,其弊正在此也。”
对于林冲而言,正是因为林冲的身份——是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又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这使他不愿放弃安居乐业的幻想。因此,家庭环境和身份地位决定了林冲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他满足现状,也缺少反抗精神。
而鲁智深出身贫民,当过提辖,是下层官员,没有产业,他曾经出家当了和尚,但是这个花和尚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也不留”,赤条条一人了无牵挂,所以他没有什么羁绊,任性妄为,反抗意识更强。
5.林冲幻想安逸,委曲求全,但是我不犯人,人却要来犯我。看看林冲是怎样被官员一逼再逼,走上梁山的:先是相国寺里娇妻被辱,再是白虎堂上惨遭陷害,再是野猪林里险被谋杀最后到草料场里被烧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可谓是一忍再忍。可是高俅一伙人却下定决心要置林冲于死地,步步紧逼,终于使林冲忍无可忍,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在故事的结尾,杀死了陆虞候,手起刀落,痛快淋漓。可以说,林冲的道路正是“逼上梁山”的最佳映证,林冲的这一刀彻底表明了他和封建社会一刀两断的决心,也从此走上了反抗封建黑暗社会的不归之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两个问题】推荐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书笔记01-17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06-30
高三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2-12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9 新人教版必修10-04
风雪中的守望作文01-12
风雪散文09-28
风雪回家路作文07-22
林冲棒打洪教头 阅读练习01-08
暴风雪升级中小学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