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通用9篇)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社会开放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国际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不断有人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内,因此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高职学校的教育现状,正如大家所知,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核心人才的重要组成,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思想,优良的职业操守,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文章将围绕人文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及渗透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渗透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现如今在我国高职学校学生体育课程的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保守阶段,体育教师依然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教育中心,降低了对学生人文思想提升的重视,因而从当今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自然也难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见,只有将人文教育融洽的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才能创造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条件。

1何为人文教育

(1)人性教育中包括了一种人文教育,是指将人文教育思想加入到高职体育教学里,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以及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2)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养成的内在文化涵养便是人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其强调的是对学生心灵觉醒和自我领悟的启发,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便作出社会贡献。

(3)在人们的认识里,实际上将教育分成了3种类型,分别是成人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无论人文教育处在怎样的知识层面,其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4)随着国外先进理念的引入,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逐渐专业化,但这样反而将人文教育的工作忽视了,另外因为教育行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逐渐沾染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本质。因而,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人文教育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样一种具有十足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向良好身心发展的方向进步。

(2)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国家高职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意识。但高职学校的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学的目的就是向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动手能力方面,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重点。

(3)对高职学生而言,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是对社会职业属性的一种认识,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并非单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作为职业型人才,任何一项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都必须具备,同时还要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这些品质都难以离开人文教育的作用。因而,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需要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职业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这样恰恰能够体现出人文教育思想对职业观价值观的影响。

(4)从高职学生受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若不断地将人文教育的思想灌输到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能够将人文思想的启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工作的最后是否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还取决于学生自己,因此,为了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出来,就必须遵循思想培养的特点,重视主体的创造性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勇敢、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5)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意识到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主体发展的特性激发出来,始终坚持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另外,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启迪性和含蓄性,有利于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起来。

3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1)从当下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学生质量的培养,其中,就显现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形成,社会逐渐提高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即使实在高职体育这门学科教学中,依然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在迅猛发展的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就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当然,这与人文教育是有必然联系的,因为其所包括的内容恰恰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

(3)当今社会存在一个错误认识,过多的将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向功利性和目的性引导,而忽视了对学生生的理性引导,使有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也难以满足职业要求,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教育的元素,从心理上让学生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出于社会有价值的贡献。

(4)人们一直在提倡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扎实体魄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极易将人文情怀忽略掉,限制了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在沿用,难以对学生的人文思想进行引导,因此,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灌输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自觉提高身体素质。

4增强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1)需要将良好的人文教育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教学过程中采用情与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体验来引导学生领悟人文教育的中心思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以便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

(2)增强高职学校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只有学校领导充分的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倡导、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汇入人文教育理念,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才会积极主动的改变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在所交学科中渗透,有利于将学生人文思想的认识增强。

(3)学生人格方面的教学工作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身体的素养加强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上课的特点,合理的制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5结语

在新教改实施以后,将人文教育的理念加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周丹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金芳.浅析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31):122,124.

[2]余阿荣.试析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及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12-114.

[3]白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D].燕山大学,.

[4]王凤仙.浅探人文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4(4):13-14,26.

[5]李骁衡.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上旬),(2):64.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2

1 人文教育的观念

人文教育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性、人权反对神学神权,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当时成为西方教育的最初基石。但从近代起,西方在总体上开始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了教育和社会经济相结合,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教育引发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教育的社会直接功用掩盖了教育更为深刻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使高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企业培训。自60年代起,人文教育开始在西方大学教育中回归。一些名校都非常注意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强调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塑造民族灵魂。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阐述的很深刻“人文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的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别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抛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我们更了解世界更了解自己,了解人类对社会的责任”。人文教养会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政、乱、兴衰,而且通过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对这个民族产生久远的影响。

人文教育在历史上备受青睐。在西方,古罗马的七艺(文法、修辞法、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就是用人文学科对公民教育,目的不是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养。重视人的自身教化和塑造。如孔子教育实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教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这种人文教育思想在历史上感染一代又一代人,推动历史的发展。至今具有不朽的魅力

2 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

人文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它是基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能突出地把握体育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从人的本性上完善教育的最终目标,使人从整体性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前提下,重视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代的高校体育教育是以重视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中心,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文素质个性张扬的要求。

高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关键,而高校体育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为开展人文教育打下好的身体基础。另外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的情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高校生角色扮演多样,信息渠道畅通,条件变化多端,为情感教育创造条件。在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竞争,成功,失败等感情,提高战胜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再有,体育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以接触到广泛的人物。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精神缩影。而这一切在体育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

3 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路径

3.1 把新的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过去的体育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质是跟着学,教师让干什么就机械的跟着做,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的教育观,人是主体,即学生是主体,体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无论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知识水平学生都因该是主体。体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动机和能力的差异。因此,体育课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对体育课程的评价要考虑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对体育有明确的动机,通过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必须围绕着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进行设计和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3.2 积极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孕育健康的审美观念

教师因该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和来年更好的教学情景,比如语言情景,场地情景,音乐情景和故事情景等都能够在室外教育中,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从审美角度看,高校体育要超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狭义理解,要把艺术渗入体育,完善体育的宗旨,增加了体育的功能丰富了体育的内容,美化了体育的形式,增添了体育的魅力。高校的体育教育要越来越多的融合艺术,不断涌现新运动项目,具有越来越强的艺术性。体育与美育有着深刻和内在的联系,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塑造美的心灵。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体育运动中美的元素,利用健美操,体育舞蹈,力量与速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自身富于美感的肢体和口头语言,运用与体育教学中,在悦人的同时悦己。如健美操在融合艺术方面尤为突出,它以人类自身为对象,健美为目标,以体操化运动为内容,是集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身体练习。健美操在追求形体,姿态,动作和精神美的同时,特别讲求完成动做的节奏和力度,即要求练习者在一定的节律下,以最大幅度,快速有力的肌肉收缩完成一定身体负荷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展现自己的活力与价值。高校体育教育中多开展些带有艺术性的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观点。

3.3 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教师的身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在人文教育多方面是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品德,智能结构,审美情趣,文化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给学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许多直接来源于体育院校的体育系科,多数所学内容比较单一,知识面不广,这就造成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较低。体育系科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不高,对改变自身学历结构缺乏后劲。高校体育教师平常忙于日常教学工作,不太注意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理解也较为有限。相当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师文、史、哲知识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进而影响到其人文素质整体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人生体会的交流;同时要强调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自觉的修炼、领悟和内化,将人文专业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通过课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这种精神投射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悟到这种精神,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应不负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

总之,体育教育的人文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实现的各方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理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育绝非只靠体育教育来培养,它需要整个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才造成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例外,过去一味的追求以技术为主导的旧的格局,而忽视了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要搞好高校体育的人文教育,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撇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念,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也和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教育,理念,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

[2]毛振民.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20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而言的,一般指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与“专业教育”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相比,“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

而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宽泛概念中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人文教育在我国主要针对过分重视理工科的发展,轻视人文教育,造成学生过分重视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忽略人文素养,特别是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而设置的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我国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重专业素质,轻人文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通识教育视野下,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开展“通识教育”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将高职的培养目标曲解为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重职业、轻人生,重知识、轻心智,重技能、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即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为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忽视人文素质课程。

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企业在人才录用时突出考察的内容,对人才的录用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单一技能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恰恰缺乏上述人文素质。有学者指出,知识经济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新兴的服务业蓬勃发展,过去“从一而终”的职场模式将不可能再出现,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革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岗位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所以,单一技能培养模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初次就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变迁,极不利于他们日后的转岗,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高职教育同样承载着职业与人格完善的双重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训练,更应关注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有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既有职业资格证书又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而且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否则,教育所产生的“智识分子”将逐渐沦为技术团体唯命是从的工具,成为“空心人”。

(三)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因此。高职学生的素质对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而且应该做到与社会和自我的和谐。工作上爱岗敬业,热情向上,具有良好的开拓和团队协作精神,“乐业精业”;生活中,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内心安宁、平静、充实、和悦,“乐己乐人”。这种和谐的状态要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修炼才能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优秀是一种习惯。人文素养体现的就是优秀的品质,是通过社会教育变为自然习惯的结果。康德认为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因此,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习一切优秀文化,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创造一个和谐的自我和社会。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建立在“就业导向”和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而不能照搬国外或国内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

(一)正确把握“人文”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活动,而在于人格、气质、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是人文知识,其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通过知识传授、行为感化、环境熏陶和自我感悟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做有智慧、有修养的人。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素养、意识、情感等因素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品德、心态和行为都会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一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增强与学生情感沟通的能力;用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培养和锻造学生的创新精神。二要有机智的教育思维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和各个环节。总之,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还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教育,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设立更多通识教育的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精神,关注人的本性的人文社会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四)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核心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决定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具体地说,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应针对专业目标岗位群的职业特点,重点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的教育,培育突出职业特点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具敬业精神,做到乐业敬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提高其职业适应性。

(五)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篇4

摘要:

教育不断的开展进步,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这方面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近年来伴随我国具体相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已然不再维持过往仅仅简单停留保持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向教学开展中注入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展开探究讨论,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剖析向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出相关如何有效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策略,以期对顺利开展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14):30-32.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5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

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3].恽昭世主编.《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第1版

[4].周青

杨文永.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4):36-40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6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学课程,但是由于体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所以并不受到重视,因此对于体育学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通常学习体育的学生,文化课的成绩并不好,但是运动成绩比较好,所以老师经常会根据学生的运动表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有时候会影响学生的心态。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老师应该引入赏识教育理念,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表扬中能够快速的改变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赏识教育;方法;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还是遵循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的表现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特长也不同,所以严厉的批评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教育的效果。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所以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引入赏识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老师表扬中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以及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更有动力去改变现有的不足,努力学习和锻炼体育的动作和知识。所以,赏识教育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方法

(一)师生之间互相接纳

教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和学生都不能或缺,所以想让体育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就要让学生和老师能够互相接纳。这就需要运用到赏识理念,老师和学生互相欣赏,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课程的融洽,也只有保证师生之间相互接纳,才能在接下来的教育中互相配合,老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学生心情愉悦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这样对学生锻炼体育技能,学习体育知识十分的重要。因此,只有运用赏识教学理念,才能让体育教学课程更加的人性化,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二)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十分的重要,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会在学生发生思想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解决,所以,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传统的思想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学生并不配合。因此,需要引入赏识理念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时候,可以积极配合老师开展的学习和活动。对学生来说,赏识理念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表扬中发现自己和同学的优点,从而进行自我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属于自我反思,更有利于学生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也是不同的,老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所以,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且根据这些优点来表扬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由于每个学生能够得到赏识的优点是不同的,所以,其它的学生想要让自己的更优秀,让老师更关注自己,就要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体育训练和学习上,会更加的刻苦,来提高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和掌握体育技能的特点。这就是赏识理念所带来的教育成果,让学生在保有自尊心的时候,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变得更加努力,要比批评的效果更好。

(四)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赏识教育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思维和心理等各方面的不同逐渐的显露出来,所以,老师不能运用同样的赏识办法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会感觉到老师是在敷衍学生,而不是认真观察学生而得到的结果。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决定采取何种赏识教育,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觉得老师在重视自己,观察自己,为了让老师更加的满意,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体育专业技能,同时,能和其它的同学互相学习和比拼,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因此,不同的赏识教育才能对不同的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

(五)掌握赏识的程度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接受表扬,在老师赏识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更好,而且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能够有效的减少。但是并不是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要接受赏识,老师应该掌握一个程度,不能过于泛滥的赏识学生,这样学生会感觉不到赏识的重要性,这样也会导致学生产生松懈的心理,对表扬和赏识不在乎。因此,老师应该掌握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重视赏识教育,知道只有自己做的更好,或者是某方面符合老师的赏识标准,才会获得老师的赏识,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良性竞争,让自己表现的更好,对体育学习更认真,从而获得老师的赏识。

二、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

高职院校是学生成长的温床,但是学生不能因为学校的环境安逸,就缺乏竞争意识,这样的学生是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被社会淘汰。因此,只有促进学生更努力的锻炼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老师采用的赏识教育办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下,创建合理的良性竞争的条件,让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赏识而不断的努力,而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竞争情况,而不断的提高赏识的条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的加强体育学习和锻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的加强,以便提高自身的水平。

(二)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不是单独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除了自我锻炼以外,还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尤其是团体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篮球和足球的教学,都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配合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因此,老师通过赏识教育的办法,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能够让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在团队之中,老师采用赏识教育,可以让表现不突出或是拖累团队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学习和锻炼的办法,并且可以和其它的人一起锻炼体育技能,这对于整体技能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引入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在心里都有一定的不自信,所以,老师想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就要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来源于体育成绩的提高,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特点,以及掌握体育技能的不同之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在老师不断的鼓舞下,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最好的办法。因此,老师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使用和引入,而且一定要注意赏识教育使用的次数和长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使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体育学生中的弱势学生,这类学生可能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也有可能是其它的原因,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这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成绩不好而成为弱势群体的原因,从而采用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主题,并且让弱势群体的学生,去教导其它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改变弱势情况。

(三)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不应该是痛苦的。所以,老师在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时候,应该重视让学生快乐。所以,老师可以引入赏识教育,在教学中把赏识教育穿插进去,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喜欢上体育教学,从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兴趣,这样潜移默化间,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因此,赏识教育可以创建快乐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四、结语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引入到高职教育的,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接受表扬从而改变自己的效果要比接受批评的效果好。尤其是体育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因为体育训练强度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表现,而老师应该根据这些差异性,寻找学生的优点,并且对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进行赏识学生,在从中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能够快速的发觉自己的不足,然后接受老师的建议进行改进。因此,赏识教育对于体育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宾.高职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理念的融入及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02-103.

[2]温伟芳.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145-148.

[3]何占奇.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36-138.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7

一、我国与外国进行职业教育状况的比较

1.美国进行的职业教育一般是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开始进行职业准备, 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准备, 例如学生可以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职业倾向和所擅长的技能, 这也可以说是进行技能方面的准备, 然后学校在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准备。从而, 学校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 知晓各种职业的特点, 从而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英国进行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进行了解,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决策的技能, 也就指的是在掌握全面的基础之上, 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例如怎样可以提升专业范围的抉择能力, 从而选择合适的工作范围。所以, 英国高职学生思维综合素质的体现往往表现在进行决策的明智程度上。

3.德国进行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德国把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当做是学生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基础组成部分。而德国进行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术技能, 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中国目前进行的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很大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通常是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当做是教育的重点, 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引起重视。

二、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中指出, 在教学期间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特别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我国进行的工作会议中指出进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力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近几年来, 我国进行的高职教育一般都是以社会需要的角度为出发点, 并且在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做出了比较好的成绩, 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并且以经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然而, 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把“高素质人才”的概念理解错误,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是“高技能”与“高素质”并不是相等的, 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专业和技能所掩盖。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 并且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要点之一。

观察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 以上所提出的教育精神并没有进行真正地落实。对于高职英语的教学, 教师一般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听说读写等方面, 重视应试教育, 忽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把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的目的, 几乎不把英语当做是一种文化来进行传播和教育,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际上, 语言和文学是相通的, 并且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若是只注重语言的学习, 忽略对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那么学习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而很难掌握语言。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也就相当是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从而也就提高了人文素质。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与该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文化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含义进行理解和掌握,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和正确地使用语言, 避免出现因为文化的差异而错误地使用语言的现象, 并且可以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还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另外, 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进行全面地讲解和介绍, 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世界, 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 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同时, 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相反, 若是学生养成高水平的文化素养, 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也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英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由于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已经从知识为重转向了技能为重, 所以教师的教学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改变,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进行灌输,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从而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活动在作为教学活动的补充,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课文和词汇的讲解, 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为了克服教师这一教学不足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教材进行密切结合, 并且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 可以选择一个与本单元内容相近的话题, 让学生通过英语对话的形式对该话题进行讨论, 从而帮助学生对关于该话题常用的英语表达方式进行了解, 并且学生通过口说、耳听, 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教育学原理曾经指出, 教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所以在这一过程当中, 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进行新内容的学习之前, 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资料或者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网上寻找, 从而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即将要学的内容与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最后在教师完成教学内容之后, 应该根据所学的知识, 留下有关的探讨话题, 并且该话题也应该和语言知识和人文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2.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 学生在台下听讲、记笔记, 然后课下在进行复习。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对于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然而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之下, 学生在课前可以利用任何资源对即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查阅, 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积极地互动, 与同学进行讨论、合作, 课下根据所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训练, 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就学生本身而言, 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就可以把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从而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想做到自主性学习, 首先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确定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并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就是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 并且要经常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最后就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立下一个学习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进行高职教育的基本内容, 并且是全面发展高职学生的关键内容所在。所以, 在进行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 从而将人文教育和语言教育进行紧密地结合,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建良.高中英语人文课堂的构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14年3期.

[2]尹树祥.探究新课标下高中英语人文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3年11期.

[3]魏娜.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灌输人文精神.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6期.

[4]何小梅.建构和谐情境促进主动探究--高中英语人文化教学环境运用的探析.文理导航 (上旬) , 2013年5期.

[5]王峰.整合文字云图的高中英语可视化教学设计.上海教育科研, 2013年6期.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9-02

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科学素质自三次产业革命后备受推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受到更多的重视。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义:“将个人的气质、情绪、才智等多方面因素统一起来发展培养使之成为综合全面发展的人”。 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参与和人生实践的体验来内化为气质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品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生源、学制和办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大而全,要抓住核心领域。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美学知识、艺术知识、伦理知识等。人文知识的教育以课程教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第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对人的价值追求,也即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是在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的过程。第三,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现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笔者对社会各界及本校学生的调查,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但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养,它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人际沟通有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差、无业可就、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肯干、频繁换工作、一遇到挫折就郁闷等等,这些都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综观分析起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知识缺乏。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专业课和英语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人文类的课程少的可怜。课程少,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较弱,人文知识的缺乏成为一种必然。第二,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健康。道德观、价值观是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但不少大学生中存在考试作弊、没有诚信、教室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浪费粮食、盲目攀比等现象。第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如今的高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要求,不关心别人,更不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在家庭中如此,在学校亦如此,继续下去,将来走向社会也难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第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反映在学生身上的种种情况,看似都是学生个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一个人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大氛围共同使然。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人文素质是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基于以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自己学生特点,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精选人文素质课程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文素质必修及选修课 因此,学院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能体现通识性和职业性的人文素质的必修课程。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另外,结合学生的专业,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人文素质类的选修课。比如,职业心理素质拓展、IT职场英语、与人沟通与合作、影视鉴赏与评论、普通话与口语交际、三国故事与人生智慧、孔子智慧启迪等课程。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外,学院还有《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及企业文化类、心灵鸡汤类、职业规划和创业类的讲座。讲座可以起到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知识和能量的效果,和常规课程一起,共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二、人文精神进专业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李总理的讲话强化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凸显了技能在个人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的专业认知中明确告知学生,毕业前要考取一个技能证书。在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探索在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途径。途径一:专业教学时融入与该学科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教育,行业领军人物的治学精神,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全面分析等内容。途径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融入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这一阶段的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训指导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勤动手、多思考、主动克服困难和处理挫折的能力。通过专业和人文的融合,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素质都得以提升。

第三、校园文化显人文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环境教育,承载着传承、弘扬学校精神和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功能。曾经是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村的学院新校区,在硬件方面是华丽的,设施完善、绿化一流、设备先进。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堪称一流,花园里、湖边、宿舍中、教室里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牌,更能彰显有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主要干道都有宣传校园文化的介绍和图片,比如:技能大赛收获丰,教师双师比例高,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等等。在教学区和生活区张贴着正在进行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海报。学院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心理活动月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校园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第四、校园活动渗人文

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个群体,他们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因此,大学的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院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重重的抹了“一彩”,即人文素质教育。学院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技比赛类、体育类、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等。学院虽成立时间长,但各类活动的质量较高,频频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文化艺术活动中,原创作品寓意深刻,如:学院舞蹈团创作的《恰同学少年时》、《打花花》、《一束光》;校合唱团以传统文化国宝《诗经》为题材,演唱了诗经作品《国风·周南·芣苡》、《卫风·淇奥》和《秦风·无衣》。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学院心艺剧社编排的青春励志话剧《奋斗》,更是走出了校园,多次参加校际艺术交流演出。另外,学院的九个二级学院均有各自学生工作特色项目,这些项目有创新学生社团管理的,有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现代师徒制,有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其中财经学院的《财经学子核心素质标准之“立信”》,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根据每个年级不同特点开展以“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一新生重点围绕激发自信,树立正确信仰;大二重点围绕诚信教育;大三着重提高赢得信任的能力。

第五、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素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制定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一起的双指导制度,合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内指导老师侧重学生理论上的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服务工作。企业指导老师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建.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内涵[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孙园.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房佳菊.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及实施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吴小洪,徐国方.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

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理念探索论文 篇9

2人文关怀理念的概述

人文关怀指的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维护人、尊重人、关爱人以及关心人,对人们的个性化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文关怀和人的理想、命运等存在直接的关联,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指的是以学生、教职工为核心进行关心、关怀,尤其是教职工,给予教职工精神和物质帮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以及学习环境,同时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地调动教职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发挥教职工的内在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桎梏,努力探索一套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3.1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文精神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即始终以教职工为核心,关心、理解以及尊重教职工,将教职工放在高校最重要的地位,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进而实现教职工的全面和综合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尊严,尊重教职工的个人价值与个性;帮助教职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现人才,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所有教职工的综合发展;还应该对教职工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采取一系列激励、引导机制,不断地挖掘教职工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才能够实现教职工与高校的健康、协同发展。

3.2激励原则

人都有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教职工也不例外,并且高校教职工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视精神需求。因此,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采用精神与物质方面共同激励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满足教职工个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便于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创建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考核体系,制定客观、规范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便于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3.3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价值准则之一,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聘任教职工时,应该重视能力,以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为人师范等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更加强调技术性和专业性;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应该以教学、科研等为基础,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进行利益的分配;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这样能够形成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让所有的教职工能够在良性竞争环境中健康成长和发展。

4加强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探析

基于认为关怀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职工的重要性,在进行教职工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传统以工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逐渐实现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这种人本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高效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认识、尊重人性,紧紧围绕关心人本身、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工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地体现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

4.2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

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落实政治民主权利,才是人文关怀的最高层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重视共同参与和上下沟通,重视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全体教职工都能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这样能够符合教职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充分地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当制定好制度之后,还应该由教职工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制度,对执行程序、所有校务等进行公开,让大家都能够清楚明了。同时,还应该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专门的监督部门,并发动全体教职工进行监督管理,这样能够防止出现弄虚作假、执行不力、暗箱操作等问题,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应该查明情况,并进行严肃、认真处理。

4.3制定完善的制度

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价值,重点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教职工的热情和潜能,实现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者应该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人文关怀制度,既应该完善实体性制度,还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制度的“立、改、废”程序,以此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执行,一旦发现原有的制度存在漏洞,则应该立即对制度进行修改,如果出现原有制度和人文关怀理念相悖的现象,则必须废除,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保证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执行制度和程序,一切制度将成为空谈,因此,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并且程序性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能够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为了进一步完善程序性制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制定目前缺失的程序性制度,在保证制度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教职工,为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这样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以及违章必究,一旦出现侵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缺少人文关怀、不合理以及不合法的程序性制度进行修改。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为教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帮助和引导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促进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

4.4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

为了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除了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以外,还应该将各项制度真正地贯彻和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清楚地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只有高效地执行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的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当制度制定完成后,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执行程序与监督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通过健全监督机制,能够对高校管理者的整个管理过程和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如果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应该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进行警示或者警告,进而激发所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位。

4.5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高校管理者应该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不断拓展激励领域,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依靠奖金、工资等经济手段为激励的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其激励作用也在逐渐地降低。因此,在现代教职工激励管理方面,应该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教职工的激励焦点逐渐转变为人文关怀、柔性激励为主,例如,在教职工的精神需求方面,应该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样能够充分地尊重教职工,基于教职工的不同需求层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再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激励机制,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不同,是存在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让教职工能够明白组织与自身目标的一致性,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文字表述,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非常明确,高校管理者合理地利用心理契约,能够保证所有教职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实现教职工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地重视教职工管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关心教职工自身,始终以教职工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制定完善的制度,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并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人文官关怀渗透至教职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高校教职工管理更加人性化,进而实现教职工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下一篇:安全环保部门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