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感知学生作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军训感知学生作文(精选14篇)

军训感知学生作文 篇1

练-全方位感知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全方位感知方法;

(2)通过对人的全方位感知,学会写人的文章。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利用眼、耳、口、鼻、手五种感知工具;

(2)难点:引导学生利用五种感知工具全方位感知人,学会写人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测

同学们,我们班共有43位同学,大家已朝夕相处了两年多,一定互相有所了解吧!接下来就请你选择一位同学,以“我的同学”为题写一段话(用时5分钟)

二、分享同学的文章

说说写了同学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畅所欲言,并加以概括,亦可以请学生自己上台描述,并引导归纳如下:肖像、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着装、服饰;优点、缺点;以及主要事迹、职位、背景、爱好、处世态度等

三、了解五种感知工具

人体有五扇与天地万物交流的窗口,这就是:眼(视)、耳(听)、口(味)、鼻(嗅)、手(触)。

1、请学生用眼睛观察同学的手,并说说两只手的异同点;

2、再请学生用手摸摸对方的手,再次感受一下触摸的感觉。(如软硬厚薄、嫩细粗糙、冷热、冰凉温暖等)

3、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感觉与内在的原因联系起来说,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即便夸张、荒诞一点也不为过,“感同身受是作文最好的朋友”!

四、后测

1、请学生动用五种感官工具全方位感知你的同学的任何一个部位,并准备与大家分享。(提示: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用嘴巴咬,用舌头舔,用鼻子闻,用手捏捏或摸摸)

2、请学生以“拳头”为感知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感知训练 “这是一个像()的拳头。

五、小结

军训感知学生作文 篇2

一.品味文字, 诱发情感

小学生对语感仍处于基础阶段, 在此阶段将其语感培养起来, 对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在新课标对阅读的概括中,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被列为重点, 品味语言即是为了感知文字并进一步地运用文字,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品味, 着重培养学生语感, 注重文情并茂的朗读, 从而诱发学生对课文表述内容的情感共鸣, 对文字产生深一层的认知。

如在四年级下册《眼睛》一课, 对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描述极为具体生动,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 先讲述了这双“眼睛”的背景, 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接触这篇课文, 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十分钟, 在大家对课文已经熟悉之后, 挑四个同学分别进行朗读, 要求其发音的准确与情感的丰富, 这几个同学是学生中朗读能力比较强的, 在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大家对于这双“眼睛”的感触更深, 在这节课的最后, 我让大家说说自己对这双“眼睛”看法, 学生们说的很动情, 可见, 他们纯真的心灵, 已经感知到这段文字的意义。

二.融景于文, 积累情感

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生活是文字艺术的来源, 小学生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不够强大的原因之一, 便是缺少阅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 融情于景, 融景于文, 从而帮助学生良好地把握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习惯, 进一步加强对文字的深层理解与应用。

如一年级上册《冬天》和二年级上册《秋天》 这两节课, 课文所描述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 我先让大家想想秋天与冬天的情景, 让大家自由发言, 说说他们眼中的秋天和冬天, 他们喜欢在秋天和冬天都做些什么事。在大家的思绪进入情景之后, 再让大家读课文, 经过前面的回忆与素材的积累, 在读课文时, 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与场景便能轻而易举地领悟, 有些学生还能自行去解释为什么大家都“变胖了”, 为什么“叶子都夹在玻璃里”, 为什么“太阳收走了露珠”。成长的积累是学生宝贵的财富, 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生活与课本的有机结合, 令学生形象感知文字所表述的抽象意象, 融景于文, 从而达到情感积累的效果。

三.深入意境, 领悟情感

文字往往是通过意境的描述来表达情感, 所以, 要想良好地感知文字、领悟情感, 就必须要对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有良好的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不足, 对于一些意境无法准确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本所描述的意境中去, 从而更好地领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学以致用。

如五年级下册《心愿》一课中的《凡卡》, 文中的遣词造句非常出色, 对于人物的情感表达非常生动, 意境的创设也是恰到好处, 但是, 无忧无虑的学生们, 对于凡卡的辛酸与绝望无法感同身受。《凡卡》开篇便有一段很形象的文字描述:“ (凡卡) 从老板立柜里拿出一瓶墨水, 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铅笔, 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 写起信来。”我挑出两个同学,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 先后让他们对这个场景进行再现, 这样的方法我在整节课中运用了四次, 文字的感染力远不如视觉冲击力对学生的情感触动来得猛烈, 当这些场景在他们眼前甚至是自己身上再现, 那份悲凉便突显了出来, 让从来不缺吃穿的小学生, 感受到了凡卡的悲伤与绝望, 在最后凡卡将不可能寄到爷爷手中的信放进邮筒的时候, 很多同学哭了出来。这便是深入意境, 领悟感情的一种体现, 能够对文字所表述的情感感同身受。

四.创新应用, 延伸情感

感知文字的最高境界, 便是对文字的创新应用。中国文学“一字一句总关情”, 注重文字与情感的结合。学生能够将文字学以致用, 并在自己的情感氛围营造中体现出来, 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对文字感知能力的最终目的。所以, 在学生完成了对文字的感知与意境的融入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创新与情感的延伸, 从而达到文字的练习目的和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感知 积累作文素材 篇3

一、随时随地“察”万物。识得物是人非不同

无论花相似还是人不同,其中都饱含了岁月的痕迹,观察万物定会发现“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移植到作文教学,观察景物应该是学生的必修课,要通过观察为写作积累必不可少的素材。

培养学生融入生活,做观察的有心人,不妨创设相应的引导观察的话题。例如,在话题选择类的作文中给学生提供一些范围,使学生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保护野生动物”“不能乱扔废电池”等。在这类作文中,笔者没有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而是请他们观察一天以来上空鸟儿的活动状况,有哪些鸟儿、数量变化等;观察自己小区的垃圾桶,发现有哪些是能循环利用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带着目标任务进行观察,形成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得出了“人类应该是鸟儿最好的朋友,共建和谐美好的世界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垃圾分类不仅体现了良好习惯,更是为自己创造干净的空间在尽力”等观点。经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在亲近自然和体味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察万物积淀素材,能使学生在感受事物各有千秋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丰富思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多为他们提供可观察的“引子”,让他们能够在按迹索图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建议学生针对自己的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使他们不再千篇一律地摹写别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对所察事物予以筛选提炼,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感知。

二、无时无刻“听”万籁,闻见莺声燕语新鲜

人言和鸟语,都在传递和交流信息。竖起耳朵倾听自然中的声响,定会听出其中的与众不同。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静心倾听万籁,发现的新鲜和特别不在少数;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上学路上、公园嬉戏等生活情景中认真倾听,会使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真谛”。

引导学生不放过每一处声响,能使他们在融情于景、寄情于境中产生共鸣。如在《听,外面真热闹》的习作指导中,教师建议学生利用家庭DV机、家长手机等设备,录制傍晚时小区里活动的声响。一位学生录制了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的情景,配着当下流行的歌曲,让人感受到美好生活以及和睦的邻里关系,于是学生就围绕着“小区夜晚的音乐让我陶醉”的主题展开了陈述。另一位学生录制了跟随父母到餐厅用餐的声音,食客们随心所欲地交谈着一天中的体会和发现,有完成了工作任务后开心的,有买彩票又未中奖后懊悔的,有要好的朋友添了千金一起兴奋的,有劝解朋友不要在意的……如同一部微电影,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点滴。通过这样的倾听,学生捕捉到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使他们能主动融入生活,积极体验,感知其中的新鲜和趣味。

当学生主动聆听,就能从声音中深受启发。风雨声,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在“变脸”;鸟语声,使学生感受生命在“悦动”;读书声,帮助学生体味到勤奋的“价值”。教师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鼓励他们侧耳感受景物中的一些“特别”,建议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会听到什么?”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不再拒绝“来自不同的你”,而是在倾听过程中与别人和他物相互“对话”,找到心灵的归属,明白新鲜的意义。多给学生提供听的意见与建议,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心凝听和虔心拜赏,就能为写作获得粒粒“新米”。

三、自由自在“表”万感,心有灵犀点通开朗

言为心声,要让学生“打开天窗说亮话”,使学生在有感而发的过程中真实流露自己的情感。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之旅,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打开天窗”,更能够帮助他们在触景生情时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围绕自由、和谐,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便于他们在勇敢发言的过程中积淀真情实感。

唯有思想的自由驰骋,灵犀才能一点而通。如在《我与爸爸的故事》习作指导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自己和爸爸画像点评,让他们找出生活中最为真实的父子(女)故事。有的学生说,爸爸太烦,有一张啰嗦的嘴,喋喋不休让她受不了,有一次没带水杯被他说了近10分钟;有的学生说,爸爸太可爱,有时萌萌的,自己可以和他“没大没小”,常常把爸爸称为“老帅哥”;有的学生说,不太喜欢爸爸抽烟喝酒,每次应酬回来,身上总有一股酒味和烟气,还特别喜欢和他碰碰壁、亲亲脸颊,特烦……鉴于以上的表达,我建议学生尝试和爸爸互换角色,让他们体验其中的感情。果不其然,学生在经历了角色互换后发现,当父母真不容易,父母的爱虽然不易察觉,但隐藏在深处的“舐犊情深”却不能视若无睹,这正是体验后的升华。像这样,运用自由表达来撬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不仅能够有话可说,还能言无不尽。

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学生,让他们在倍受关注的前提下主动表达和积极交流,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思,还要帮助他们在丰富思维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冲动。要多给学生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进发多元化的构思,丰富写作素材。针对学生在表达中闪现的灵感,教师应加以“煽风点火”,帮助学生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使他们豁然开朗。

综上所述,好作文如一碗晶莹剔透的米饭,离不开好水、好米、好火候,皆源于丰富而本真的素材与日积月累的经验。跳出课堂写作教学的条条框框,带领学生融入自然,感受生活,引导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思想,就会听到最为动听的心声。延伸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提炼新鲜素材,表达鲜活情感,定会使学生的情感与灵性如同跳跃的音符,流淌于每个字里行间。

感知秋天作文 篇4

秋天的太阳显得不那么刺目了,气温也没那么高了,空气显得干爽了许多。雨变得温柔了,细细的,不再像夏天那样倾盆而下,但也不像春雨那么缠绵。

秋天的果实随处可见,金黄的稻田,稻穗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形成层层金浪。接到邀请的水果们都来了。你瞧,苹果小姐化了妆,红扑扑的脸蛋上闪烁着光泽;梨子先生是连夜赶来的,白白胖胖的身体上还穿着淡黄的睡衣。公园里,手掌大的梧桐树叶开始飘落,枫树叶也开始变红。菊花开始争奇斗艳,黄的,红的,白的,蓝的应有尽有。空气中还时不时飘来桂花香,仿佛在告诉你,秋天来了。

秋天让人觉得有些伤感,皎洁的月光下,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人。

感知幸福作文 篇5

题记

我想,这幸福之一就是,我是您的女儿。

每至周五,伴着清凉的风、摩托车的轰鸣声,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到家。一打开嘎吱的木门便听见您欢快的声音:呀!回来了!快坐下,妈给你做好吃的我蹦跳着放下书包就看见您拖着圆滚滚的身体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不过多时,厨房里便传出沉郁醉人的饭菜香,我一进去总看到满桌都是我的最爱。菜式丰富,色香味俱全,米饭粒粒生香,满口都是幸福的味道啊!幸福就这么简单!

我想,这幸福之二就是,我是您们的学生。

每周每天每节,都是不同的课。而风格迥异的老师总会有不同趣味的课堂。历史课上渊博漂亮的历史老师将这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带领我们走进历史的潮流;语文课上活泼智慧的语文老师打开了诗词的世界,让我们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世事苍茫的感慨,让我们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英语课上严谨认真的英语老师则让我们与英语这位智者交朋友,让我们懂得更多这是获得知识的幸福,幸福在于学习新知识!

我想,幸福之三就是,感受生活中的小幸运。

感受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用心、用力去感受一切。当你口渴时,瓶中不多不少正好有足够解渴的水;当你正好望向窗外时,看到了最后一抹残霞。当你累了、倦了、乏了的时候,看看四周景色树木青翠、花草正茂,天空正蓝,所有美好正与你不期而遇,所有幸福正在你身侧悄然绽放,细细捡起生活中遗落的美好,组成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它琐碎、细小,像打碎了的阳光洒在生活每个不经意的角落,只要用心,就能感知幸福。

感知自然-写事作文 篇6

我喜欢旅游,十几年来游过泰山、华山、嵩山、黄山、武当山、武夷山、长江、黄河等许多祖国的名山大川,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和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每当我登上大山之巅,就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同时也觉得在大自然面前自己是何等的渺小,以至与苏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同身受。大自然孕育着生命,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呢?

我在旅游中喜欢写一些游记,用文字记载对大自然的感知。我写过《漂流在武夷山九曲溪》、《亲吻母亲河》、《漫游神农架》等几十篇游记,发表在地方报刊、站或博客上,自己汇编成册,别有一番情趣。有时也把对大自然的感知写成诗。例如我游武夷山,就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名山胜景似当初,仙迹香茗享美誉。九曲清溪观玉女,双竿竹筏逐游鱼。开山彭祖宁无斧?讲学朱熹应有书。更上天游峰险处,满目春光白云舒。”

我的家乡在普宁市,过去属山区县,大南山横桓百余里,而我又喜欢登山,这就给我提供了更多亲和自然的机会。我和一些老年登山驴友每当登上山顶,呼吸山林里的新鲜空气,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这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老年人健康地活着,爬到山上亲和大自然就是幸福,这是那些整天窝在钢筋水泥森林里打麻将的老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 篇7

面向21世纪, 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外语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它首先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强调普及教育;其次, 使青少年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运用能力都得到正常发展;三是激励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探索性和开拓性。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的学习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 并非纯知识的传授。因此, 要学会语言必须以训练为主。“万事开头难”, 语言学习尤其如此。只要开口说, 不怕出错, 不要过多地渴求表达的规范性, 先从“单词—短语—句子”进行训练, 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体系。它必须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科学的步骤和措施上, 新的英语教学大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体系。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原则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高使用语言的技能, 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然而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应十分重视其起始教学, 设法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中英语是一门全新的起始学科, 虽然在小学阶段, 学生已经接触了基础的英语, 就初中英语知识而言, 大家都位于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其年龄特征和起初的教学内容简单, 学生学习兴趣大, 劲头足, 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 不稳定的, 所以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必须十分重视英语的起始教育, 把握机遇, 想方设法延长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转化为动力。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 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大纲, 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 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 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 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 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 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 反复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 从而达到教有目标, 学有目标, 指导检查也有目标, 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顺利完成制订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美 篇8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对作者生活现状的客观反映,而且除此之外,更具体深刻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所以,只有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东西。

以《蒹葭》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在爱情面前既惆怅又不懈追求的诗。全诗共有三章,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每章意思大致相同,但在抒情旋律上又一章高过一章。课堂上,我采取了教师朗读、学生分读、师生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以体会全诗情景交融、虚实兼并的处理方法,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心境。另外,我还找出了现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录音带,让同学们齐听、共唱,在歌曲的幽婉中体会诗作“一咏三叹”的韵律美。通过反复吟诵,以及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同学们不光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古诗的章韵之美,而且还发现,原来古诗中重章复唱的形式,更是现代通俗歌曲的始祖,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就显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引入绘画,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开始,形成表象,然后逐渐认识的。教师要抓住形象的可视性、直觉性,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的画面,为作品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直观地感知美、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深的感受是绘画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友谊。因为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结合一些画图,配上一段适合的音乐,对仍然留恋童话的初中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他们更容易接受。特别是教学古诗文时,运用一些绘画手段,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文的意思,更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能力。

古代文人讲究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作中,往往讲究诗配画,或画配诗,再辅以韵味十足的印鉴,就显得书画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苏轼就曾赞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山水画。王维不愧为丹青高手,他笔下的事物,色彩素雅:明月是皎洁的,泉石是清澈的;动静结合:竹喧、泉流、莲叶是动的,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亦是如此。讲解这些诗文时,我或用粉笔简单勾勒,或用写意国画来个浓墨重彩,并且师生之间互动配合,即想即画,可说是寓教于乐,把形象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既促进教师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又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亦可用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深处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诗歌的意境美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逐步普及,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日渐丰富起来,更多地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深刻,尤其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有时单凭朗读或想象,还无法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这就难免会走上单调枯燥、死记硬背的老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比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课件。一幅幅古色的图象出现在大屏幕上:暮色沉沉,西风萧索。远处,枯藤盘缠在老树上,几只乌鸦朝着夜幕将临的灰暗天际,发出“哇哇”的叫声;隐约可见的河水上,架着小桥,桥的那头,几户人家依稀可辨。这时,在荒僻的古道上,一匹细骨伶仃的瘦马载着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正朝着天的尽头,无力地行进着……这个课件里的图画全部采用绢本设色的国画技法,细腻地描绘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而且自始至终伴随着哀怨低沉的音乐,那一声声凄厉的鸦啼,幽幽的马嘶,无不撕心裂肺,再配上朗读者绘声绘色的朗读,多层次、全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有的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可见,他们都被诗歌的凄美意境深深地打动了。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多动脑动手,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就不难从古诗文中发现美,使我们的学生充分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军训感知学生作文 篇9

冬天,从什么时候悄悄靠近,我像一个神经末梢和思维均已麻痹的病人,一直没有什么知觉。

不错,是冬天了,案边的日历告诉我了答案----12月份下旬,冬至已过,洋人的圣诞节也马上到了,早应该是深冬了,可我仍然不愿意接受这个既成的事实。

了望苍穹,前几日还暖阳高挂温暖如春的天空,此刻才似乎有了一些冬日的呓语。天空阴霾灰蒙,混沌一片,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巨大的帐幕把阳光严严实实地阻隔在了异域别地;干燥异常的空气化身尖凉的风一点一滴地日复一日地慢慢地攫掠着人们身上的水分,把人们的嘴唇、手儿等皮肤割裂出一道道像皴裂的田地一般的伤痕。

冬天,你真的如约而来了吗?还是在和我捉着深秋的迷藏?

放眼院内,一棵古老的槐树傲然挺立,像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流着浑浊的泪水诉说着无奈。窗外的速生杨树箭一般直刺苍天,已经很少能够找到前几日还在枝头依恋撒欢的黄叶了----既然失去了固有的爱情和温暖,那还留下干吗?倒不如毅然决然地离去来得了无牵挂!

冬天真的来了,在树叶离去时那一瞥回眸凝望的深情里。

走向旷野,曾经葱葱隆隆茂密丛生的小草,如今多像一位位已经病入膏肓的美人,在岁月的炙烤下,皮肤早已经失去了那可人的丰润,黄透了身躯在旷野中簌簌地抖着,被劲风折断的枝节满地尽是,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病榻上焚诗的黛玉,又让我联想到了那凄凉阴冷的古战场的画面!麦田的情景则颇有几分朝气,似乎还可以给人一点安慰。尽管干涸的土地上布满了深深的口子,昭示着干旱对河南的入侵;尽管人们急焦了眉毛,可没有条件灌溉的农田,稀稀落落的麦苗还是扮靓着丰收的希望,但那抹新绿还是不失时机地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丝丝的期盼和安慰。

冬天真的来了,此刻,正迈着蹒跚的步子向我们悄然走来。

既然是冬天,就该有冬天的肃杀!既然是冬天,就该有冬天的气概!

该下点雪了吧?对,雪是冬天的标志,那冰雕玉砌的世界最能证明冬天的实力!

可暖冬又一次次将我对大雪的期望撕成了碎片。因为是暖冬,所以雪对于冬天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自去年冬季以来,位于中原地区的我们这里,似乎已经很少能够看到雪儿那晶莹透亮且妖娆美丽的身姿,更甭说见到那鹅毛大雪覆盖大地,皑皑白雪装扮世界的那种秀丽壮美的景色了。今年的12月14日,雪也曾来和思念她的人们晤了一次面,只可惜如害羞的女子般躲躲闪闪,没等你来得及看清她的容颜,她已经藏匿了行迹,再也寻她不着了。昨天干冷异常,遂推断24日的今天清晨一定可以看到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了,遂心喜万分。今天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似乎也听到门外早起的人们说到了雪的再次光临,架不住值班后身躯的疲惫和温暖被窝的双重吸引,遂迟起了几分,没想到竟然又一次与雪失之交臂!七点半后的世界,哪儿还有半点雪姑娘的踪迹?

冬天,你真的来了吗?如果来了,那就用雪花来证明自己吧!

雪花,虽然从苍穹飘飘而下落地而化,那似乎是你生命的终结,但赐予人类一个美丽的世界,那洋洋洒洒的壮观曾经掩埋了多少黑暗?又曾经激起了多少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盼?

雪花,你看似冰凉无情,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你还有一副火热的心肠,只是一般人怎么能够看得到?

你虽然溶入泥土,化身虚无,但你没有白来一回,你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我相信,在你立足的地方,明年还将有一个更为丰硕的盛宴!

军训感知学生作文 篇10

一.把握学科特点,洞悉学生心态,挖掘人文素养内涵

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注重开发和利用语文课本中蕴涵的人文因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的新型人才。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美文,探究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享受字里行间中的美好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注重把握学生的感知心理,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走进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脉搏,树立“引领成长、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由重“知识传授、知识提高”向重“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启迪学生的智慧,指点学生的迷津,回答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学生的思考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搭建教学平台,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要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拓宽教学渠道,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融洽关系,尊重学生情感爱好和人格尊严,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情境,搭建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尊重、合作、信任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收获成功,体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深入研剖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深入解决问题,在充满人文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探究所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在领会感悟中体验人文的意蕴,使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知识,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笔者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情感爱好、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通过仿法表达对父亲的情感,通过交流讲述自己父亲的形象等等,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烈讨论,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激烈思辨中感悟作者对父亲的热爱,体会人世间的真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积累人文素养。

三.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民族自尊心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知识的态度,激发学生进取精神,让学生勇于创新,学会创新,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爱科学,养成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爱自然,养成融入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爱艺术,养成追求高雅,积极上进的情趣。如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感知实际,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通过详细的介绍,了解苏轼不同凡响的一生,了解他的情感爱好、性格特点、主要作品,精典诗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时,我边读边讲,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苏轼尽管被贬、内心悲凉、壮志难酬,却能借月言志、借月抒情,在悠闲的漫步中舒展豁达的内心世界。以此联系到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学习压力、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苏轼、欣赏苏轼,排除现实生活的忧愁和烦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滑雪旅游市场,感知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滑雪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各滑雪旅游目的地依托各自的优势大力开展冬季滑雪旅游。而与此同时,国外滑雪旅游目的地在中国的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因此中国滑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具有跨区域性和跨国性,国内滑雪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迎接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各滑雪旅游目的地只有深入研究潜在旅游市场的特点与需求,开发满足潜在旅游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滑雪旅游产品,才能培养旅游者的忠诚度,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客观上讲,由于滑雪旅游除了赏雪、玩雪,最主要的是滑雪。而滑雪是一项体育运动,既需要很大的运动量,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适合青年人。从主观上说,滑雪是集休闲、健身、刺激于一体的运动,而大学是学生最富有青春活力的阶段,大学生认为滑雪旅游是最理想的旅游方式之一。因此,就滑雪旅游而言,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群体,滑雪旅游企业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发大学生市场群体。

二、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模型

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研究的是大学生游客在滑雪旅游体验各个阶段中对滑雪旅游相关内容的心理过程。滑雪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滑雪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对具有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的体验,又包括对依附在这些滑雪旅游产品上的各项服务(如滑雪旅游过程中的导游服务、教练服务等)的体验。因此,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实际上是大学生游客对其所体验的各项滑雪服务的综合满意度。本文对大学生游客感知的研究从时间角度划分以下方式:

(1)抽样调查实施于大学生游客进行滑雪旅游活动前

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抽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游客出游前在常住地对目的地相关信息搜集的过程及前期评价。此时,大学生游客考量滑雪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要素是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及自身预期。

(2)抽样调查实施于大学生游客进行滑雪旅游活动后

此类调查内容为旅游活动前期预期和旅游活动后评价两部分,其对比结果是该阶段研究的重点。该对比结果主要从服务质量感知和大学生游客感知价值两方面得出。

(一)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测评目标、评价因素、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第一层次指标为大学生游客滑雪旅游感知总指数:第二层次指标为潜在变量,其中旅游形象和大学生游客预期用于研究大学生滑雪旅游之前对滑雪目的地的感知,而景观质量、服务质量感知、环境感知和大学生游客感知价值则是用来考察有滑雪旅游经验的大学生游客的感知;将分别展开旅游形象、大学生游客预期、服务质量感知和大学生游客感知价值形成第三层次指标;第四层次指标由评价指标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而形成。该层指标量值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直接由被访大学生现场据实填写。

大学生游客滑雪旅游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模型的构架

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指大学生游客将滑雪旅游体验与期望目标对比得出的对滑雪旅游整个体验过程的感知。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感知的全过程为:首先,在常住地通过各种途径对滑雪旅游目的地有一个自我预期感知;然后,大学生游客在实施滑雪旅游活动后,经过一系列实际感受得出一个真实的滑雪旅游感知。此时,大学生游客根据预期感知与实际感知的差距得出自己的认知。当实际滑雪旅游感知高于预期感知时,大学生游客会感到满意;当实际滑雪旅游感知低于预期感知时,大学生游客会感到不满意;当实际滑雪旅游感知与预期感知趋向一致时,大学生游客可能满意也可能不满意。

(三)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评价模型的建立

采用李克特量表对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其中5分表示非常满意,4分表示满意,3分表示比较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1分表示很不满意。可建立该模型数学公式:

式中,Mj表示第j项评价指标的评分结果,mi表示该影响因素在李克特量表下的评分(1-5分),ni表示选择该评分mi的人数,N表示填写问卷的总人数。其中表示某一影响因素在李克特量表下,某一得分的评分人数所占所有评分总人数的百分比。

以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餐饮服务的评价为例,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对餐饮服务非常满意的(5分)人数是204人,占总调查大学生游客人数的20.4%;比较满意4分的人数是237人,占总调查大学生游客人数的23.7%;感觉一般的(3分)的人数为192人,占总调查大学生游客人数的19.2%;不满意的(2分)的人数为183人,占总调查大学生游客人数的18.3%;很不满意的(1分)人数为184,占总调查大学生游客人数的18.4%。根据建立的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模型算得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餐饮服务感知得分

根据李克特量表,3.094表示较满意,说明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的餐饮服务基本满意。

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到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的价值和质量感知指数如表2

通过上表看出,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价格的满意度感知低于50%,表明大学生游客对价格有着较强的敏感度;而对滑雪旅游的餐饮、交通、住宿等的质量感知相对较高,表明大学生游客对滑雪旅游的需求层次较低。

(四)大学生滑雪旅游感知评价及建议

首先,大学生具有潜在的经济能力和一定的滑雪旅游消费能力,但大学生旅游群体的消费水平较低,他们对于价格比较敏感,希望能够获得相对价廉的较好的滑雪旅游体验。滑雪旅游企业欲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降低成本,形成价格优势,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规模开发,赢得良好的效益。

其次,大学生旅游市场群体相对其他旅游市场群体对于滑雪旅游的需要层次较低,他们在滑雪旅游中注重的是一种经历和这种经历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大学生在进行旅游活动前会有较多的担心和顾虑,对新鲜陌生事物会持谨慎态度,滑雪旅游目的地想要培育和建设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就必须以诚信为本,为大学生游客创造良好的滑雪旅游体验,树立诚实可信的企业形象。

三、结语

对于滑雪旅游企业来讲,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其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更体现在大学生的终生价值及他们对周围人在滑雪旅游决策的影响上。因此,滑雪旅游企业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通过差异化的滑雪旅游产品组合树立形象,在交互式沟通的基础上培育大学生的忠诚度,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继宏.大学生旅游行为及景区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6(24):163-165

[2]罗艳菊,吴楚材,黄宇.游客对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及其对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辽宁林业科技,2006(6):20-27

[3]吴必虎,王晓,李咪咪.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62-68

[4]马耀峰,张佑印,梁雪松.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6(1):25-28

小学生感知文化爱我浙江征文 篇12

我家乡的`村庄在溪水后方,那里属于丘陵地带。村口有一棵近200岁的大樟树,后方有一座山,山上突兀森与。山山水水都倒映在溪水中,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由此得名“花溪村”。让我情不自禁念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东阳的一个小镇——横店,是国家的影视基地,家喻户。木雕也是全国享有盛誉。一块块木板能雕刻出传神的景象,如“八仙过海”,“守株待兔”。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还有一种菜叫霉干菜,霉干菜又称博士菜贫穷的学子就吃霉干菜造就了数量众多的博士群。美其名曰:“博士菜”。

有一道菜就是霉干菜肉,看上去黑得冒油的干菜, 传统“霉干菜”配以金华火腿、上等鱼油等佐料炒。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霉干菜果然名不虚传,其中的味道是我无法形容的,一点淡淡的苦涩味而后是沁人心脾的香味,令我至今难以割舍。有机会来东阳的朋友,记着也一享口福哦!

东阳人学习勤奋、刻苦,“霉干菜”精神代代相传。

军训感知学生作文 篇13

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方法: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中文版问题解决评价问卷对275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275名大学生中,52%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状况,55.3%存在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压力感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总分及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262-.617).路径分析提示,问题解决评价与抑郁症状和压力感知存在因果关系,特别是,问题解决评价分别可以预测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结论:大学生目前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较高,个体问题解决评价是重要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 者:骆宏 马剑虹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ISTIC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年,卷(期): 12(4)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抑郁   压力   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美的感知 篇14

进行美术欣赏, 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 需要了解这一艺术类别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它艺术类别的区别, 等等。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通过点、线、面、色彩、体积、明暗等各种造型因素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 也可说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在二度或三度空间中, 塑造出具体、生动、直观的可视形象来感动人。美术可大体分为:绘画、塑雕、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

二、美术作品表现手段的基本形式

同其它一切艺术作品一样, 美术作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作者内部情感的外化。但构成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表现手段, 却有其独特的形式, 如点、线、块面、体积、色彩、构图、形象、用笔等等。

(1) 点。基本特点是具有张力, 它是力的中心, 往往在人的心理上造成扩张感。作为美术表现手段之一的点和几何学中作为数学概念的点, 是不能等同的。几何学中的点, 没有线、面、体的联想, 而美术中的点, 哪怕小到视觉的极限, 也是代表一种物象。如广阔的地平线上的落日, 使人感受到伟大和永恒, 感受到自然里的壮美;又如在中国画中, 常在大片空白中画上一只虫、蝶或鸟, 与其它部分想呼应, 使画面充实。

(2) 线条。线条在美术作品中带有较强的倾向。水平线——, 平静、安宁、广阔。竖直线, 挺拔、伟岸。波浪线~~~~~~, 活泼、流畅。曲线, 圆滑、饱满。直线有男人的阳刚之美, 曲线有女人的阴柔之美。

(3) 块面、体积。块面、体积在绘画和雕塑中都是用来构成形体的。直线构成的块和形体给人以坚毅的意志和力量之感。曲线构成的形体给人以活泼、柔和、饱满之感。

(4) 色彩。色彩具有感觉倾向性。红、黄、橙色属于暖色;蓝、绿、紫色属于冷色。一是由于联想, 红——火、热、暖, 蓝——水、冷、宁静;二是由于心理和生理因素。实验表明, 红光照射肌肉使其弹力增强, 血液循环加快;蓝光照射反应较弱;灰暗色使人感到沉郁、压抑;鲜亮色彩使人感到兴奋。色彩在美术作品中有着非凡的作用。原色、纯色给人以单纯、活泼、开朗、愉悦之感;复色、脏色给人以苦涩、悲凉、沉闷、挫折之感。

(5) 构图。就是在画面中, 配置和安排各种形式因素。不同的构图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矩形构图庄重、饱满。三角形构图稳定、永恒。倒三角形构图上升、下降或不稳定。折线构图痛苦、挫折。S形构图富于变化、多样。菱形构图扩张。圆形构图圆润、饱满。

表面肌理 (质地) 光洁的大理石雕塑使人感到愉悦, 坚实;而表面粗造的水泥雕塑则给人重量感。雕塑、绘画中, 表面光洁、手法细腻的作品, 给人以柔和、平静、甜美感, 如古典雕塑、绘画。大色块、大笔融、奔放的用笔, 给人以粗旷、刚劲、热烈的感觉;小笔融给人以细腻、圆润、纤细的感觉。

三、审美的态度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进行美术欣赏时, 审美主体——人, 对审美客体——美术作品必须有一种审美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审美态度呢?举例来说, 面对一株盛开的鲜花, 商人、植物学家和艺术家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倾向。商人总是从谋利考虑问题, 花在他心中是一种商品。他计算这株花能卖什么价钱?市场对这株花的需求如何?于是才开始谈这笔生意。植物学家关心的花的种属、生长情况、土质优劣等问题。而艺术家则完全另一种态度, 他对于花与生活的直接利害关系以及它的植物学分类, 一概没有考虑。盛开的花朵的优美线条、艳丽色彩一下抓住了艺术家的心灵, 他从花朵美丽的形态中感受到生命之美, 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心理充满了对花的爱怜和欣赏之情。或许他这时会从心中涌出一首美妙的赞美诗, 也或许情不自禁地挥笔作画, 以倾诉他对花的激情。

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商人是实用的态度, 植物学家是科学的态度, 艺术家是审美的态度。美术欣赏时必须克服日常的实用态度和科学分类的习惯, 才可能产生审美态度。审美态度可以这样来表达:审美对象占据了你的整个心灵, 使你忘却了一切功利关系, 而沉侵在对所引起的共鸣和激情之中。

审美态度还与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握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在艺术欣赏中同对象的心理距离太远, 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冷漠的态度, 就不可能产生美感;反之, 欣赏者同欣赏对象完全没有心理上的距离, 把对象视为生活中的真实, 例如把剧中的恶棍视为真实的歹徒, 甚至要开枪打死他解恨, 这也不是审美的态度。

四、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和心理过程

1、对作品形式的感知。面对一件美术作品, 首要的是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就是说, 在克服了理性思维和科学分类的习惯, 抛开实用的目的, 有了审美的态度之后, 重要的是要通过视觉与对象之间发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关系, 即对作品的色彩、线条、形式、形象、构图等艺术形式进行直觉的把握, 去感受生命力或感情的蛛丝马迹, 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整体的感知。这需要我们对各种表现手段、形式的综合感受, 不同的构成形式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2、对美术作品内容等诸因素的理解。美术欣赏始于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 但不应止于形式的感受。在美术作品形式感受的基础上, 要透过形式把握作品的意味、内容、技巧、象征意义等。单凭直觉只能使欣赏处于肤浅的阶段, 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认识, 才能更充分把握作品。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包括:对内容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时代精神和民族意识的理解, 对作者生平及艺术风格的理解, 等等。欣赏水平总是和欣赏者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人生经历、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对美术史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3、想象和再创造。美术欣赏不是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作品刺激的过程, 而应当是欣赏者发挥自己想象、积极主动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我们应当不固于创作者的意愿和动机, 而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经验, 通过想象对作品加工、改造、组合, 铸成新的情感体验。尽管美术作品的形象是固定的、直观的, 但经过我们的想象已赋予对象新的意味。这也是美术欣赏的再创造过程。

上一篇:2006年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总结下一篇:党代会期间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