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篇1

总结

2017年7月5日至7月14日,我参加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德国双元制标准化师资培训的学习。通过这十天的学习,使我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通过这次的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增加了见识,更新了教育理念,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坚定了我作为一名职业教师的信心和决心。参加培训总的感觉是,走出去,可以知道自己能力与水平,也可以知道别人的长与短,有助于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具体说:接触到了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刷新了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本次培训由德国职业教育专家Uwe.Heiber博士主讲。主要内容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包含了德国的职业培训模式概述;教学法和教学论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其中在教学法中,博士不仅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阐述,还重点讲解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实验法、角色扮演法、思维导图法、鱼骨图法及项目教学法等。为了培训需要和加深学员的印象,培训期间我们还实地参观考察了立中集团。博士讲课,严谨中不失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音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 BBS)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德国双元制模式学制为2~3.5 年, 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 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60%-70%时间在企业, 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理论课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 知识面广, 深浅适度, 综合性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学期进行细分,无论哪一学期的课程,始终都是围绕汽车维修实践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展开的。课程的选择都是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综合编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职业经验。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

德国双元制模式所培养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德国双元制模式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其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

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但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超前性,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培训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技能面, 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主要特点:(1)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时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

(4)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中国教育部从80年代初开始在这一领域和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如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中德两国总理于1993年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倡议书,足以说明两国政府对这项合作的重视。这次培训,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

其基本的教学步骤为:

1、课前准备:教师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多媒体课件的准备,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教学设备的准备,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的准备等。

2、下达任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并下发任务书,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3、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化分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作“任务”,形成“作品”。

4、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规律特点,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的评价。

其意义在于:

1、“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

3、因材施教,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Heiber博士也提到:教学中,“法无定法”,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适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不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同时,博士多次提到学生管理对教学的影响,他特别指出,教学中,对于那些极个别的不学习、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必须要有政策性的约束。

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学徒制”到“双元制”历经约百年时间,我国从80年代初引进并试点实行,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职业教育改革压力依然巨大,任务依然艰巨。每个职业教育人都要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怕苦、不怕累,虽筚路蓝缕,但众志成城。

最后,再次感谢Heiber博士的精彩讲解,感谢学院领导给予的这次培训机会;感谢各级领导对这次培训的大力保障;感谢一起勇战酷暑、刻苦学习老师们,谢谢!本次培训,受益匪浅。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篇2

事实上, 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投资少、见效快的最佳手段。煤矿安全培训一般是指通过短期的, 以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的, 在组织学习过程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工作态度和专业技能得以提升, 从而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达到安全生产要求, 并为煤矿创造更多效益的行为。

安全培训工作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加强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和安全技能的培训, 提高煤矿安全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是有效扼制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从煤矿管理人员到基层从业工作人员,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安全素质, 增强安全意识, 才能有效避免各类伤亡事故, 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1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标准越来越高等,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 但在煤矿产量的飞速增长、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灾害多重重叠的背景下, 传统型灾害依然存在, 新的灾害却不断出现。由于历史的原因, 矿井安全培训常滞后于安全生产工作, 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及误区:

(1) 煤矿对安全培训的重视不够。一部分人认为培训就是赶形式、走过场, 多是以育道德、建观点应付为主, 缺乏明显的效果, 长此以往使培训在企业和员工心目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一部分人认为, 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 花钱搞培训完全没有必要。

(2) 仅凭外部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培训均为单位委派特定人员到指定培训机构培训, 培训结束后参加相关考试, 合格学员发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内容单一且容易造成应付考试,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考试结束回单位, 无法真正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 设备更新快, 技术含量高的设备仪器快速进入煤矿安全生产第一线, 但培训不及时、时间短等原因, 造成安全投入极大的浪费。近些年新建大型、特大型矿井引进先进设备, 机械化程度高等仪器, 如千米定向钻机、瓦斯含量快速测定仪、冲击地压微震监控系统、大采高滑移支架等, 培训时间短, 培训对象不确定, 未考虑培训对象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 造成培训效果差, 降低新技术、新仪器可创造的生产力。

(4) 培训效果只与理论考试成绩高低挂钩。针对目前主要依靠外部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 安全培训效果仅与考试成绩挂钩, 理论考试分数高的学员就是安全能手, 分数低学员就是安全文盲。众所周知, 安全生产综合素质, 不仅依托理论知识, 与安全实践操作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 我国安全培训存在着时间短、考核指标单一、培训机构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如若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培训模式进行修正, 应在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 把培训时间周期加长, 增设考核指标与培训机构, 使培训更长久, 针对性更强, 考核指标更科学。

2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

双元制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广泛应用, 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企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培训针对性强。

该培训模式中, 企业与学校各占一元, 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自身的需要, 与学校、培训人员签订合同, 委托学校对员工所需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培训, 理论合格后, 员工回企业进行实操考核, 这样对安全生产的帮助更大, 针对性更强, 不会让培训流于形式, 员工所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 积极性较高。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培训模式中的学员一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 但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 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

(3) 培训生产两不误。

该培训模式以企业实践操作技能为主, 区别以住单一依托学校 (培训单位) 培训模式, 在学校投入时间过长, 对于企业会是一个较大的负担。“双元制”培训模式下学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再与学校专业培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 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与发展。这种模式下, 企业更容易看到培训给生产带来的改变。

(4) 考核体系更科学。

该培训模式下, 学员的考核不是单一由学校 (培训单位) 决定, 而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通常情况下学校理论考试成绩占40%, 企业实操技能考试成绩占60%。避免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 学员常出现眼高手低、培训走过场等问题, 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德国本土“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 就培训多少人;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 考试也重在技能。联邦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 明文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 进大学必须获得许可证。各州在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 根据各州经济结构特征和具体情况, 又有相应的法规, 对于职业教育, 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 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设有联邦职业教育所, 州、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 机构中有企业和雇员双方的代表。

3 某煤矿培训模式

3.1 培训的分工与职责

培训学校负责安全理论教学, 根据签订合同内容要求制订培训计划, 课程开设, 授课教师安排等。

煤矿负责实操教学, 依据培训规章和培训大纲制定实践培训计划, 学校培训教师配合煤矿实践培训负责人一同培训实践操作 (以煤矿为主) , 传授新实际操作技能, 纠正错误操作。

培训计划制定时应注意理论教学培训计划与实践培训计划的协调一致, 理论教学成绩以笔试成绩为依据, 总分100分, 占总成绩的40%;实操教学成绩以现场操作为依据, 总分100分, 占总成绩的60%。学员最终成绩按综合成绩为准, 即总成绩。学员综合成绩总分100分, 60分以下为不及格, 60~70分为及格, 70~80分为中等, 80~90分为良好, 90~100分为优秀。综合成绩在及格往上学员由学校与煤矿共同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综合成绩不及格者跟随下一批培训人员重新培训考核。

3.2 培训内容

(1) 新进员工培训

学校对新进员工进行系统理论培训, 主要包括:煤矿开采、矿井通风、矿井瓦斯防治、矿井水防治、井巷工程等。以月为单位, 每周每门课程2个学时, 每个月考核一次, 考核不合格者重新学习。

(2) 新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等

随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不断发展、国家经验的不断积累, 国家在煤矿各个生产、安全领域颁布新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的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种情况下, 煤矿可依靠学校接触新的标准、规范时间较早, 知识更系统的特点, 对行业新标准、新规范给予煤矿相关员工进行解读与培训, 使煤矿少走弯路, 节约安全投入成本, 及时达到国家新标准, 新规范。

(3) 新技术、新仪器培训等

近些年来, 煤矿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大型、高科技含量仪器、技术从发明到投入现场使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千米定向钻机、冲击地压微震观测系统、煤矿生产预警系统等都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操作、严格操作步骤等才能使仪器、设备、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煤矿在引入新技术、新仪器等情况下,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

(4) 专项技术培训

随着煤矿规模的不断扩大, 部分煤矿、矿业集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引进精密的实验仪器。如色谱仪、瓦斯含量测定仪等, 这些仪器在高校、科研单位已使用多年, 企业、学校应在此种情况下, 制定相应培训计划, 对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操作规范培训并进行考核等。

3.3 培训时间

此模式下的培训时间较大区别与以往培训, 签订合同每年签订一次, 培训部分主要分为基础培训与专项培训。基础培训以新进员工长期培训为主 (4.2述及) , 专项培训为不定期培训。培训不间断, 立足让培训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安全培训时间短的弊端。

4 结束语

(1) 通过对某煤矿2011年二级单位安全培训情况及实际效果调查表明, 实现了高层次管理人员对“双元制”安全培训模式的认同达98%以上, 员工对安全培训的认同达88%以上, 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得以提升, 实现企业安全培训的目的。

(2) 德国“双元制”培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一步步共同完善学校培训计划、煤矿培训计划, 对我国未来煤矿安全培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

(3) “双元制”培训模式使安全培训逐步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形成以培训为主的安全文化, 是“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振宏, 等.国内外企业安全培训调查及模式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5) .

[2]高喜武.科学设置安全培训内容提高企业安全培训质量[J].石油教育, 2008 (4) .

[3]程勇, 孙雪梅.浅谈基建矿井安全培训工作的发展[J].煤矿安全, 2010 (3) .

[4]杨伟杰.浅谈强化安全培训工作的途径[J].中州煤炭, 2010 (12) .

[5]曾彦军.浅谈如何搞好煤矿职工安全培训工作[J].河北煤炭, 2011 (1) .

[6]张跃兵, 等.如何通过策划提高安全培训质量[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篇3

该校杨玲华校长告诉《教育与职业》记者,秉承“求知、进步、严谨、创新”的理念,学校将中德职业教育友好合作项目坚持了26年,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使“双元制”在中国真正生根、开花,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

教育定位:中级层次,高级目标

众所周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拥有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质量的技术工人。而经过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无疑更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正是带着这样的深刻认识,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建立了不断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思想定位,提出“培养中级层次的技能人才,必须参照高技能人才的层次目标,这既可以保证中级目标的实现,又可以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

为此,学校瞄准技术精湛、出类拔萃的能力标准,瞄准高技能、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企业需求,展开教学工作。

杨玲华校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在创新课程设计、改革教学大纲、编写校本教材等方面,在德国“双元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学校不断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计划及教学讲义,结合国情,翻译、编制并开发出“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全套的培训计划及教材,编制出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教学大纲及图册。

一位职教专家告诉记者,学校编写的专业教材,既贯彻了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精髓,又充分适应了我国国情特点,最关键的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思想定位适应了企业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毕业生被多家企业争相聘任。众多企业主动要求“订单”。为此,学校连续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确定为“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和“教学改革合作伙伴”,并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确定为“模具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超前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孕育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学校自1989年参加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以来,连续多次成绩位列前茅。2009年,学校三名学生夺得了“北京市工业职业技能竞赛”模具工组第二、六、十名,两名学生名列钳工组第四、十名,分别荣获“北京市工业高级技术能手”称号。

教学特色:强调一专多能,注重实用

在杨玲华校长看来,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重点是实际操作能力培训。为此,学校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中,采取以“工学交替”的形式来保证学生的技能水平,以“课程的针对性和综合性”来保证学生文化知识够用。

突出技能培训以“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专业理论教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实习时间占70%;教学课时是每周两天理论课,3天实习课;教学班编制坚持小班编制(标准16人),从而确保从钳工工位、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一人一工位”的实训条件。

强调一专多能学校在规定的学制里,采用“多工种轮换”实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钳工、车、铣、磨等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电加工机床、模具基础装配、调试及维修的操作技能,培养真正具有复合能力、一专多能的高技术工人。

注重实用学校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而不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把物理、化学、电工、机械基础以及电、气焊等知识统合为“专业知识”课,将学科教学内容变成了综合性学习项目,内容为岗位的实际需要服务,因而不必再花费大量的学时按每一个单科分别讲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更加紧密、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与传统教材比较,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更注重体现基础性、广泛性、关联性及实用性,适应了企业技术基本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仍然把教材摆放在工作台的明显位置,因为“这些课本是我们工作后随时查阅的工具书!”“这些课本不但帮助我们随时解决工作难点中的基础原理,还是我们不断提高技术的基础工具书!”

在实习教学的内容与过程上,学校更是注重与企业生产、岗位工作实际接轨。精心组织设计实习教学环节,通过从明确任务、搜集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纠偏控制到检验评价的“全环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校就能亲自经历和感受近似企业生产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和要求。

记者采访时发现,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第四学期进行“模具装调”技能的学习。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丽套不同种类模具的组装及调试,其所用主要零部件即为学生前三个学期中的实习练习件。此种教学安排使学生从专业学习伊始就初步建立起了模具及模具制造的整体概念,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帮助他们树立起了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有规律。

育人过程:教会做人,教会做事

在中德北京电器模具培训中心,“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在培训过程中养成规范、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因而,教学过程需要始终如一地贯穿德育特色,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注重社会能力的提高,形成人才的综合实力。

杨玲华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的具体做法是“言传+身教+行动”。一是学校在学生入学教育中就明确提出,进入技工学校就是要做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做一个技术工人同样光荣,同样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作为的人才。二是为配合“明确的培养目标”,学校在平时固定化地开展“主题班会“新老学生交流会”“企业专题讲座”等系列思想教育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做好走向企业、迎接社会挑战的准备。三是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把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具体细化地落实到每一项教学环节中,落实到每一项教学任务中,落实到每一项教学要求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上。

记者随后发现,学校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作为对任课教师的规定和要求:将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规程作为课程开始部分的内容之一;将学生实验实习用具的领取、送回及平时摆放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贯彻执行;将每次实验实习结束时安排学生进行所用设备的清洁保养、工位及工位周围环境卫生的打扫作为课程部分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使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质量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

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式教学、小组任务式教学等形式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和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综上所为,就是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就能逐渐了解、熟悉进而适应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及要求。实践证明,学校在“双元制”模式下加强职业道德操守教育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习惯、职业纪律和安全质量意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学校与知名大型企业——北京ABB低压电器有限公司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组建了一个试点教学班,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共同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制订教学安排,共同负责教学管理,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名副其实地实现校企教学双轨并行。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篇4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本文通过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及特点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学徒的试点有所启示。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院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xjskt-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3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经济发展的柱石”。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学习、模仿和引进这一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对促进本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培训为辅,校企密切合作、交替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教育主体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是企业,一元是学校,这是两个教育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场所。企业起主导作用,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培训过程,还是考核鉴定,都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着重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理论知识培训则主要在学校进行。

2.两种身份

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培训的人员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而后找到一所与其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学校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就企业而言,受培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需要继续接受教育。

3.两种法律制度

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

4.两个主管单位

企业的职业培训按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职业学校必须依照此大纲组织教学。

5.两类课程

“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划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双元制教育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6.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州负责编写,没有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

7.两类教师

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则属于国家公务员。

8.两种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有的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

9.两条经费渠道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10.两类证书

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工人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则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颁发。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准则。虽然行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全面掌控、协调好各方关系。

(1)有法可依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2005年修订的《职业培训法》更加明确了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主体地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才有资格提供培训;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条例;培训职业必须是《职业培训法》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职业名称、培训学时、课程大纲、技能和知识、组织准则以及考试标准等都有法可依,覆盖各种职业岗位群;学徒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内容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受《劳动法》约束;企业必须给学徒培训工资补贴,企业培训导师必须具备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各州政府监管下的行业协会监督、审查和考核职业教育全过程。

(2)有经费投入

除企业投入以外,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市政府以及联邦就业服务中心等均花上千亿欧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用于教育,花费70-80亿欧元(约占教育支出的8%)用于双元制职业培训,这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德国政府支持职业学校发展的拨款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00-2001年德国职业培训的整个支出就已达到了218亿欧元。在德国,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是免费的,德国各级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级负责,如州政府负责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或养老金,地方政府或机构负责校舍维修、设备购买、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同时州政府也会给予经费补助;对于私立职业学校,州政府给予业务以及人事经费的补贴等。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双元制”投入,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3)有监管考核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和统一标准,有效干预和监管,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德国政府在联邦、州、行业、企业四级均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他们各司其职,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协调、监管与考核。如联邦一级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需求,向联邦政府提出职业培训方面的建议;每年在官方网站上发布职业培训报告等;行业一级负责审查企业培训的可行性和职业培训教师的能力,监督企业培训执行情况,还负责培训协议的注册以及对学生评估的认证、管理和颁发资格证书等。

(4)有评估考核

《职业培训法》规定学生学徒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考试标准,行业协会依法评价学员的学习、负责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委员会至少有包括雇主、雇员和教师在内的3名成员组成,以保证国家考试的权威性的公正性。按规定,期末考试要涵盖4-5个职业基础范畴。考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考试时间也各不相同。

2.企业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深度参与。在德国,大量企业自觉承担着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教育主体和经费主体的角色。

(1)企业认可“双元制”培训方式

德国企业认为:一方面,能够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带来高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是人才资源储备的较好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培训中,虽然有所投入,但他们的薪酬只有熟练工人工资的1/4-1/3,而这些培训学员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企业还可以减少劳动开支,降低成本;第三方面,可以保持从业人员的稳定,也是传承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从本企业培训的学生中雇佣学员,由于他们熟悉企业的社会环境,了解企业的目标与专业岗位职责,因而会比较热爱企业,企业由此能保持相对高的岗位稳定性,减少员工的跳槽带来的损失。

(2)企业乐意为“双元制”培训投入

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费用大部分来源于大中型企业,主要以直接资助和设立基金的集资资助等形式提供。企业承担的费用占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大部分,甚至达到政府拨款的7倍多,是劳动部门提供经费的3.4倍。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提供,无论是企业或跨企业职业培训,还是公立或私立职业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真正的投入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他们从思想意识中乐意为“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尽管一个学生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7万欧元,3年约需5万多欧元。

3.社会认可

(1)实用主义思想造就了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历来特别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能和质量,务本求实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德国社会普遍的心理,德国制造的产品厚重结实、坚固耐用、不求华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被视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教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他们看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用功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优秀的职业教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而把提高工人素质和促进技能的娴熟寄托于职业教育,并主动寻求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合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崇尚技能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普遍认为,具有某种技能(职业资格)是个体生存重要的基础,也是感受自身能力、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德国学生从小学4年级后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之后进入了职业学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职业。虽然从长远看,接受职业教育可能不如大学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高,但他们从来都不鄙视职业教育,也不盲目追求高学历。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赚得钱多,无所谓上大学,好的职业就等于好的社会地位。

其实,“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技能,而是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的系统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据统计,在15-18岁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在德国每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立即进入大学学习,而是先参加“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然后再进入大学学习。许多德国人十分看重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荣誉,甚至将这种职业带来的荣誉刻在墓碑上。正是这种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全盘移植到中国来,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

1.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一句谚语是: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所以,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的束缚,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职教在许多人眼中被看成是普通教育的附属物或是教育体系的“旁门左道”,这种观念是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格外重视,特别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职业教育界带来了春风,中国现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职业教育,也正在搭建中职、高职、大学教育的“立交桥”,但传统思想的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除了在舆论导向方面需要大张旗鼓宣传外,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技能人才的地位;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并从国家层面严格就业培训准入制度,实现企业用工与职业培训制度的相互沟通与结合,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法制化、正常化和健康、有序运行。

2.寻求校企合作是关键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有机配合和相互促进,特别是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条款涉及行业、企业的办学与培训,但不是约束性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学徒制中需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国家应从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产品出口等方面对有资格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保障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有序开展。

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想提高职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国家层面进行干预的同时,作为学校更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准确接到企业给抛来的橄榄枝。学校也不能一味等靠要,也要主动出击,寻求企业的帮助与支持,主动邀请知名企业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传经送宝,加强深度校企合作。送优秀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双方沟通与交流,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等,使企业认识到学校的能量,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从而达到校企互惠共赢的目的。

3.培养一流师资是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均来自于企业的师傅,这些人员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德国政府审查更为严格,不仅对他们有学历要求、企业实践证明,还要通过两次国家级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依据联邦政府的规定,通过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教师也很重视,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许多教师没有专业技能、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虽然也规定“职业学校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但这只是一纸空文,许多学校都没有认真执行。学校中有限的实习指导教师只是疲于应付大量的实践课程,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怕脏怕累不愿从事实习教学,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资金短缺又不能很好引进,造成职业学校实习教师缺乏。

针对目前现状,职业学校应从两方面进行实施。一是从企业高薪引进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择品德好、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特别是侧重于操作技能与企业实践的培养,真正组建一支品德好、理论丰、技能强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教学改革是基础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许多职业学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种种迹象显示,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教育部文件也同时指出了未来一个时期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那就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下,校企共同开展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

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校企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商讨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人才的培育。校企要把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环节的就业能力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要尝试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的完整行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或任务的咨讯、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与反馈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行动方法和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5.投入教育经费是核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教育没有钱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的共同投入,其主要经费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和企业的主动参与投资,而国家和各级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各项费用,不仅如此,政府还专门拨款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管各类企业培训的各种行业协会,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政府办学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大多由政府投入资金,但企业的投入几乎为零。这与德国恰好相反,德国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投入是企业承担的。如何让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这是摆在中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搞了多年的,但真正合作了多少,到底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企业到底为学校投入了多少、投入了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中国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多少具有前瞻性的人物,他们只是讲究经济效益、关心的是产值。员工缺乏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甚至社会上直接招聘,没有技能达不到要求,辞退重新招聘,反正中国是人口大国,否则,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的主管做什么?社会上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市场又为什么那么热闹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创新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还有很远,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华,加上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现代学徒制必定会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 篇5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王强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均有各自的培训条例。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

(5)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德国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

(6)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中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表现在:①学生入学前,先要找到培训企业,获得职业培训位置,并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②职业学校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是重点,为企业的技能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占总课时的60%。③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每周3.5~4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1~1.5天在职业学校上课,共12课时。④在双元制中,企业培训指导多于职业学校教师。据统计,1984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有170,200名,而企业培训指导为479,182名,占职教师资总数的73.8%。⑤学生结业时不进行毕业考试即可获取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但必须参加由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企业技能训练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培训章程所规定的技能和知识及职业学校开设的有关学科。毕业生只有同时持有企业职业培训的结业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方可升入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

二、中国职业教学体系的特征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1)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2)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3)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4)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5)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

(2)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

(3)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

(4)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5)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

(6)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启示及中国学生获取企业实践经验途径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前的职业教育,向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必需的职业技能与相应的经验;二是进修,主要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变化而进行的短期培训;三是转岗,行业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产业的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以适应新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围绕职业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由各州根据实际需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了社会实用性,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培训总结 篇6

很高兴在这里给大家汇报这两个月的学习情况,这次培训一共分两部分国外进行15天国内45天。国外的培训地点是德国的纽伦堡,纽伦堡位于德国东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达到五十多万,是著名大企业集团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下面我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汇报国内外的收获:

一、教育

到了德国才对双元制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学校学习仅占1/3,甚至更少,比如一周5天课有三天时间在企业,两天在学校。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培训费用都是由企业承担,培训结束也不一定就要留到该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也不会像咱们国家一样有什么违约金之说,企业承担学生培训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咱们所欠缺的,我想这也是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

(1)方法:为使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德国政府提出了三种能力的培养观念,这就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把这三种能力视为同等重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控制反馈、评估总结等六个方面,并且研究出了许许多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四步教学法”、“自主完成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四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准备”包括媒体,工具,信息资料等,看似简单其实这一步对教师来说工作量非常大;第二步是“示范”,主要是教师具体的做法,边演示边讲解;第三步是“学生做,老师看”同事纠正错误,第四步是“反复练习”,学生自己动手反复训练,直到完全掌握。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讲解要求不要超过15分钟,这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每位教师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他们是有国家制定出教学大纲,每位教师自己根据大纲安排教学,只要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形式完全自己掌握,非常多样化,并且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改自己的教学内容。

(2)课堂组织形式

班级全是小班制授课,一般每个班的学生在15人左右,教学环境自由宽松,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坐着讲,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之间更像是朋友关系。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基本上是对话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小,教

师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也可相互争辩,活动频繁、气氛活跃。老师真正的起到了启发、引导与辅导的作用。

(3)有优良、配套、完整的实验设备。

以汽车专业为例,在进行实践操作时,都是面向整车操作,汽车车型很多,有宝马、奔驰、宝来、欧宝、帕萨特等,这些都是企业提供的新车,还有专业的汽车检测设备及发动机检测仪、示波器及各种工具。有多种汽车维修手册、资料、电路图。教学设备齐全、先进,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机电专业也是如此,各种实训设备都与企业相同,加工出来的东西只要是合格的,拿到企业就能使用。学生练习也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的。

三、环境

德国的环保工作世界皆知,走进德国更令人震撼,整洁如新的道路以及用鲜花点缀的房屋,看到的并不是高楼大厦,都是古色古香的城堡,到处一片绿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们用相机记录了一些与大家分享

四、严谨的工作态度

德国人做事计划性,时间观念非常强,工作严谨,注重细节,敬业精神令人佩服。我们在学习期间,学习内容都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据他们介绍提前几个月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大量的准备工作,计划也不会轻易变动,所以我们的学习得以顺利有序的进行,效果非常好。不仅学习方面考虑周到细致,而且交通生活方面都考虑的也非常体贴入微,每天几点发车,几点结束,司机师傅都按时到达。我们所住的宾馆设施齐全,就连针线每一个房间都配备,很小的细节他们都做的很好,最令我们难忘的是我们去的第一天每个人床上还放有巧克力,第二天才知道是他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特意为我们准备的,让人感觉心里暖暖的。

最后就是国内在巩义的培训,相对国外而言国内主要是实操技能的培训,前期我们根据思维普公司提供的设备及材料完成了艾娃装置的拖动部分,尽管这个装置没有显示我的任务,我还是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

后期我们做了一个抛球器装置,从一起制定方案、分工、调试最后完成制作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们的最终成果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篇7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人在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学中, 有以下四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 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类似于德国的实用性专科教育, 但我们又不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德国的经济实力雄厚, 实用性专科教育周期比较长, 一般为8到9学期, 即4年。我国应该以2-3年为基础, 适当给学校以弹性机制。近年来,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多为普通教育的翻版。就机电一体化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目的。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高等专科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 掌握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如果不对普通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严格界定, 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 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质意义, 更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专业, 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弥补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对人才新需求的空缺。

2.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 是满足各地区对机电一体化职业人才需求, 实现机电一体化终身教育, 为一些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新途径。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指导下, 以其实用、快速、针对性强和具有技能性特色, 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斯图加特以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闻名, 该市的职业教育就把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作为重点, 并独具特色。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各地区可以打破行政界域, 以文化和经济圈为基础, 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期限未必严格界定, 短期培训、进修或专门的职业教育均可开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培训等。

3.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是否可以建立以国家、高校、企业和民办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给予政策的指导以及硬件的支持, 学校提供社会最急需的知识技能, 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 多种经济成分可以成为职业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

摘要: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 篇8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07—01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而透过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对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的诞生有更多的理解。

一、企业培训

企业所招收的学徒一般来讲,都是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而不愿进入高等院校的青年,企业则通过发布广告、职业咨询中心介绍等方式来招收他们,经过初次能力测试后,根据被试者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种,而根据联邦德国的规定,可供学徒选择的工种多达400余种,这就给了学徒大量可供选择的机会。在学徒招收结束后,企业根据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但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学徒必须先由工商界的人事部门进行审查,经过三个月试培训之后,认为其具备当技术工人的条件才能正式签订培训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培训的目标、性质、内容、期限、培训方式、培训期间的报酬、合同终止的条件等相关内容,通过法律的方式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同意学徒在企业中接受培训,企业每个月也会发给学徒一些生活费,但是这不算就业,学徒也不算正式工人。企业会指定有经验的师傅来指导学徒,每天都有人对学徒的培训进行记录,这份记录将一直保持到培训结束,以作为培训结束后出徒考试的参考。合同对学习期限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学徒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能少于三天,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时间还会延长。当学徒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之后,企业就要对学徒的培训负全部责任,如果学徒选择的工种该企业没有,那么该企业必须送学徒到其他企业参加培训,当培训结束后,学徒参加考试和考核,并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就可以成为该企业的正式雇员。

二、职业学校的教学

德国各州的学校法都规定学徒在接受企业培训的同时也必须在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所学内容基本是以与学徒培训相关的专业为主,以加深其理论基础,同时也要辅以一定的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讲,专业课所占比重在整个课程当中超过70%。教学所进行的场所主要是课堂,除了课堂以外,许多职业学校还有教学车间。在这些教学车间中,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补充学习到培训中正在进行有关的项目的内容。同时,教学车间也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了解理论知识。实验室也是职业学校当中必需的教学场所,通过对各种实验设备、仪器、测量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学徒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几乎每个职业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都是一流的,并且每个实验室都有专门的教师,这固然与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关,但更体现了德国人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面。

三、考试制度

上一篇:庆七一教师演讲比赛下一篇:环境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