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精选8篇)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 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
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1)(2)(3)
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 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1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 近两年我国水泥产能的增长逐渐趋缓, 如图1, 2005~2014年, 中国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率近10%, 2014年全国实现水泥产量24.8亿吨, 仅比2013年增长1.77%, 开创了十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而2014年水泥固
水泥行业发展趋势
定资产投资1 081亿元, 同比降幅达19.44% (见图2) 。透过产业数据可以看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 中国水泥制品的消费需求在逐渐趋近平台期。
目前, 水泥行业投资量和水泥消费需求都缺少反弹动力, 受环保等相关政策趋紧的外在因素和行业内竞争加剧等内在因素的双重影响, 水泥行业开始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行业发展呈现出与建设高峰期有所不同的新趋势。淘汰落后仍将延续———无论是从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要求, 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非新型干法和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相当一部分都将被等量或减量淘汰置换, 升级改造为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
兼并重组继续推进———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尚未完成, 在“十二五”后期乃至“十三五”期间, 以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的行业整合将继续推进。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水泥行业在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的重压下, 技术与装备水平正不断提升[1], 包括以布袋收尘器为代表的环保除尘设备, 以SNCR脱硝装置为代表的脱销装备, 以立磨、辊压机、高效冷却机、低阻高效预热器和分解炉系统, 以及变频设备等为代表的节能设备, 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代表的余热利用设备等将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转型升级重在创新———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对于中国水泥工业来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摆脱困境和行业转型升级,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2 国内水泥装备制造企业整体状况
行业获得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后, 水泥产能扩张的强劲需求, 带动水泥装备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 2014年水泥专用装备产量达到94.6万吨。目前, 国内水泥装备行业在加工能力方面整体上已经适应水泥设备大型化的需要, 具备了大型水泥生产线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 2 500t/d、5 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技术装备已完全实现国产化, 8 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和10 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装备只需进口少量关键设备。与此同时, 在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国内水泥装备制造业全球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获得大幅提高[2]、[3]。截止2014年底, 国内已建成并运营生产的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约1 760条, 涉及的主要水泥装备4~5万台 (套) , 生产线设备保有量在1 200~1 300万吨左右。
产业布局集中度高:如图3, 从区域分布来看, 江苏、辽宁和河南是国内水泥装备主产区, 2014年三省水泥装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65%, 产量合计近62万吨。特别是江苏省, 水泥装备产量达28.5万吨, 是国内水泥装备的第一生产大省, 辽宁省排名第二位, 产量也占到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仅该两省水泥设备生产量, 就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 可见区域集中度非常高。
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虽然国内已经拥有一批实力较强、规模和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水泥装备制造企业, 但行业整体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缺少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设备、零部件依然不能自给;二是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粗放,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 大量产能集中在低端产品市场, 产能过剩导致过度竞争。
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目前, 水泥项目建设受到国家严格控制, 水泥投资热的降温对水泥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影响。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 水泥装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新洗牌已迫在眉睫。行业结构调整方面, 一些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逐渐被大型企业吞并, 大型水泥装备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也日趋频繁;企业结构调整方面, 在水泥产业大型装备市场逐渐萎缩的背景下, 部分水泥装备企业把产品向其它相关领域拓展, 以谋求新的发展出路。
32015~2020年水泥装备国内市场预测
水泥装备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其下游产业———水泥行业的发展, 水泥行业未来生产线的建设量是水泥装备未来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1) 2015~2020年新建 (技改) 熟料产能规模预测
政策依据
根据国发【2013】41号和发改产业【2013】892号, 水泥被列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重点行业, 国家严禁建设新增水泥产能。总体看来, 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已接近尾声, 未来新建水泥项目必须建立在等量和减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 其实质是对既有生产线的改造升级。
根据《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水泥行业准入条件》的规定, 新建水泥生产线建设规模必须在4 000t/d以上, 个别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山区等市场分散地区允许建设2000t/d生产线。
落后产能升级改造实施进度预测
2010~2014年, 全国水泥 (熟料) 淘汰量约7亿吨, 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630条, 新增熟料产能约7.8亿吨, 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任务已完成8成左右, 预计2015~2020年该项工作将完成收尾。
对我国2015~2020年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升级改造实施进度预测如下:
2015年。.通过对现有落后及相对落后产能情况分析, 预计2015年非新型干法熟料能力淘汰量约5 000万吨, 加上按照水泥产业等量置换原则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环境敏感地区实行减量淘汰) , 部分中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产能的等量或减量置换, 升级改造涉及熟料产能建设规模预计在6 000万吨左右, 形成生产线约42~46条。
2016~2020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基本完成, 主要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重点为中小型新干法线, 但除部分2 000 t/d以下特种水泥生产线 (熟料产能约1 000~1 500万吨左右) 将予以保留外, 部分偏远地区也有保留部分小型生产线的可能, 因此2 000 t/d规模新型干法熟料线不会全部置换为大型生产线。另外, 也不排除有部分2 000 t/d以上生产线整合升级的可能。综合分析, 预计将有约1.5亿吨左右熟料产能实施升级改造, 按部分地区减量置换原则, 实现改造规模约1.2亿吨, 形成生产线约85~90条, 改造工作于2020年前可基本完成。初步判断, 生产线升级改造的高峰期将主要集中在2016~2018年度。
(2) 2015~2020年国内水泥制造业主要装备需求预测
预计“十二五”末期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本淘汰殆尽, “十三五”期间预计落后产能的范围会重新界定, 2 000t/d及以下水泥生产线可能成为升级改造和淘汰的重点。通过等量及减量置换方式, 预计2015~2020年将有125~135条水泥生产线实施升级改造, 改造后形成熟料产能规模在1.8亿吨左右, 对未来水泥装备市场需求形成一定支撑。除此以外, 现有水泥生产线的设备更新也对未来水泥装备和相关部件材料的市场需求起到一定拉动作用。综合分析测算, 预计2015~2020年国内水泥制造业主要装备市场需求量年均在20~22万吨左右, 设备价值在55~60亿元左右。
4 水泥装备产业发展方向
水泥装备行业市场前景:基于目前水泥产能过剩态势的严峻性, 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限制水泥产能的继续扩张, 水泥工业的结构升级, 特别是国家对水泥产能增长的严格控制, 必然会导致水泥装备市场的萎缩。
水泥装备行业转型方向:在传统水泥装备市场呈现下降的态势下, 节能环保装备、加工制品装备、矿山机械和其它相关领域装备市场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但须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型, 以应对需求市场的变化。
水泥装备企业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水泥装备制造企业将呈现新的竞争格局:大型水泥装备制造企业 (集团) 将依靠其规模优势、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 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扩大实力;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乃至被兼并重组或淘汰。
5 结语
目前我国水泥工业已进入深度转型期, 大规模产能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 水泥装备行业受其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市场萎缩,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很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可能在这一波竞争浪潮中被吞没。在此背景下, 对于国内水泥装备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出以下建议:
(1) 紧随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总体设计、系统服务方面的能力, 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 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拓宽产业面。
(2) 关注水泥装备细分市场。针对水泥行业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替代能源、以及协同处置各类废弃物等发展趋势, 研究开发相关装备, 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3) 保持技术领先。在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 技术领先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注重开发水泥装备和其它建材机械设备的柔性化、智能化技术, 以获得竞争优势。
(4) 打开海外市场走出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初的“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中强调, 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 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要素、开拓产能市场。“走出去”是加快国内水泥装备行业转型升级、快速缓解产业过剩、开拓新兴市场的良好契机, 也是促进中国水泥装备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燕谋.关于水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N].中国建材报, 2014年 (001版) .
[2]费豪文.我国水泥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发展分析[J].科技资讯.2011 (29) :139.
全球经贸环境复杂多变
鲁欣介绍,全球经济仍未远离再度下滑的风险。目前,欧洲经济仍未出现好转迹象,欧洲央行大幅调降利率和加大债券购买力度,实行了负利率政策;日本经济再度萎缩且物价没有起色,将研究增加预算支出,提供货币政策难以达到的刺激效果;巴西经济也出现了重大问题,正在呈现“自由落体”状态。由于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形势严峻,导致其对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容忍点在下降,指向中国制造的贸易保护日益增强。
同时,TTP和TTIP等区域贸易谈判将引发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格局的重构,美国希望分享亚洲和欧盟的经济增长,并控制贸易规则的话语权。这将导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装备制造业为贸易保护主要对象
“装备制造业是各国经济实力和吸纳就业的承载主体,也是竞争的焦点。”鲁欣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盛行’。每18.5个小时就有一项贸易保护措施针对G20的出口商、投资者和工人;每29个小时就有一项贸易保护措施针对中国;每32个小时就有一项贸易保护措施针对欧盟;每40个小时就有一项贸易保护措施针对美国。”
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力量和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发起者,G20成员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贸易总额超过全球的70%。在全球7948项贸易保护措施中,G20共发布5645项,占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71%。装备制造业是G20最关注的行业,共计1463项易保护措施,占G20贸易保护措施总数的25.9%。G20对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占全球装备制造业贸易保护措施总数的76.5%。
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
“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受到全球贸易保护措施影响加大。”鲁欣说。
装备制造业为中国重点受影响行业
目前,全球7948项贸易保护措施共对232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产生影响。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措施最大受害者,共计3831项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产生影响。
在所有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中,装备制造业居首位,共计1304项,占影响中国贸易保护措施总数的34%。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保护措施前10位发布国为巴西、印度、俄罗斯、阿根廷、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和波兰。装备制造业是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的第三大涉案行业,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调查较多(见图)。同时,国外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反倾销调查不断向高端延伸且有传导性,光伏和风机等能源装备成为重点调查对象。
美国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认定反补贴项目时,涉及范围主要包括政策性贷款、债务免除、贷款免除、债务免息、明星企业奖励、进口设备退税、地方所得税减免、股权分置改革印花税减免、经济开发区增值税退税、外贸发展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国家重点技术项目资金、专利基金和环保基金等20多项,这也增加了中国应对反补贴调查的难度。
知识产权壁垒不断升级
美国在对外贸易中形成了“301条款”“337条款”,以及边境海关扣押等多种知识产权壁垒。装备制造业是美国对华“337调查”最主要的涉案行业之一,专利侵权是中国企业被诉的主因,胜诉率低。2009~2015年,美国“337调查”涉及装备制造业的案件达128起,占比41.0%。涉华“337调查”中涉及装备制造业的案件占比为32.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337调查”总数的32.0%。
中国装备制造业胜诉的案件占比仅15.1%,低于中国企业的整体胜诉率(约40%)和全球的平均胜诉率(约70%)。
在国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却呈现专利多而不优、核心技术缺失,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的情况(见表)。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风险,鲁欣提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应对策略:第一,强化装备制造业的制造基础,谨防核心技术“空心化”,抵御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建立和完善中国制造业的国家创新体系;第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效规避贸易风险;第四,完善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为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五,加大国家层面的政策斡旋,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空间。
近年来,我县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截至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县开发区以紧固件产业为主、姚庄工业园以精密机械产业为主、魏塘和干窑工业园以无油润滑轴承产业为主、陶庄工业园以五金机械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集聚集群发展的效应不断显现,并形成了紧固件、精密机械、光伏新能源、轴承等4个嘉善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品牌(见表2)。
表2:该县装备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一览表(略)
20__年获得XX省光伏产业生产基地份有限公司和XXXX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外资企业领衔发展的格局,并建成了省级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在光伏新能源行业,形成了以XXXX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大带小的发展格局,并建成了省级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3.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截止到20,我县189家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共拥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29件,其中晋亿公司的紧固件为全国驰名商标;共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5家、首台(套)产品1项;市级技术(研发)中心XX家、首台(套)产品5项和省级优秀新产品X只。其中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5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61%,比全部规上企业高出0.72个百分点;共实现新产品产值XX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6.89%,比全部规上企业高出XX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1.发展基础差,产业层次低。我县装备制造业起步于70年代陶庄等地的小五金制造,没有大型国企的发展背景和大型成套机械生产企业的产业基础,发展基础较薄弱、产业层次不高,真正能打入核工业、航空航天、汽车发动机等高端领域的产品基本没有。
2.成套能力差,产业链条短。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县现代装备制造业在零部件、单机、元器件、中间原材料生产等方面的加工能力逐渐增强,也培育形成了一定的龙头企业,但没有形成以大型单机(成套机械)制造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产业链。各产业、各企业之间有效整合不够,行业集聚度低,主导产业链不长,上下游产品链接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如我县有核级锻件,但没有轴承和紧固件企业采用生产核级轴承和紧固件;有大型(超大型)轴承,但是没有企业能与之配套生产相应的大型机械等等。
3.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明显。近几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县装备制造业迅速扩张,但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小企业个数比重偏大,导致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协作程度差,产品趋同明显,资源分散和浪费的现象严重,各企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松散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大发展、抱团发展的氛围。比较典型的如轴承行业,虽然该行业的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它以占我县全部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8.47%的份额,只贡献了5.51%的工业总产值和7.83%的利税额,经济效益比较差。
三、加快推进我县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之本,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推进与发展,经济的复苏与振兴,装备须先行。
1.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我县于出台的《嘉善县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及配套的《嘉善县鼓励发展重点产业及产品导向目录》,明确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20__年我县又出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装备制造业。2013年我县出台《嘉善工业强县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并把精密机械、电力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作为我县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此,我们要坚定发展目标,围绕三个重点领域,巩固基础,创新特色,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把我县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装备制造业先进之地。
2.强化外引内育,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
坚持一手抓招商选资,一手抓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速实现装备制造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一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紧紧抓住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契机,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重点锁定“三类500强”企业,着力引进“高、大、强”项目,增强我县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后劲;二要服务好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加强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效,推动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3.强化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以品牌拓宽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制,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二是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防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努力打造一批嘉善装备制造业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嘉善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品牌。三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大新产品和成套产品的开发力度。注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研制,使我县装备制造业实现依靠价格竞争向技术和品牌优势转变。
4.强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相关行业检测平台。在县科创中心已建立电声检测平台的基础上,设立嘉善县紧固件、轴承等检测中心,向县内外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服务。二是建立产学研用平台。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用合作,通过举办先进适用技术、行业发展趋势辅导培训,引进先进设备等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建立行业协会平台。在已经建立轴承和紧固件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加紧组建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协会,加快制订行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避免企业之间无序、压价竞争;要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早日打通我县装备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要积极探索行业融资渠道,利用行业优势组建装备制造业行业担保基金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进一步提供智力保障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十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在市委、市政府决策指导下,坚持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齐头并进,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日益显现出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做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北京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实现首都现代化战略构想,特制定《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纲要》。
一、北京装备制造业“十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1、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重点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据统计,“十五”时期,北京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对北京工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2005年北京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3.3亿元、工业增加值267.8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3.3%、15.7%,增加值总量在北京工业各产业中排名第二,已成为北京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国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中,北京部分行业已具备较强规模实力,印刷机械、数控机床、集成电路专用装备、医疗器械、电站设备、自控系统与仪器仪表等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网络渠道,加大投资强度,一批重点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取得新成就,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核辐射成像集装箱检测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精密球面镜加工机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合成等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有一批项目获北京市及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获奖项目中,核辐射成像集装箱检测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已经竣工量产,其余项目产业化工作正在加快建设。北京装备制造业正逐步建立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机床厂、北人印刷股份、北开电气以及京仪大兴仪表基地等一批搬迁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同方威视、四方继保、和利时、时代等一批股份公司或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北一大隈机床公司、北起多田野公司、北重阿尔斯通公司、ABB高压开关、SMC、三洋能源等一批重点合资、独资企业建成投产,部分项目还进行了增资扩产。
3、产业布局建设取得成效,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发挥
“十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在五环与六环路周边的丰台科技园、亦庄开发区、通州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酒仙桥电子城、林河工业开发区、昌平科技园以及海淀产业园等区域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区域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已具雏形,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二)主要存在问题
1、规模普遍较小,缺少龙头骨干企业
2005年北京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2.9%左右(上海的比重达到10%以上),虽行业门类齐全,企业总数达1800余家,但83%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尚无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大型企业),进入中国机械工业500强的北京企业只有5家。行业领域内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品牌建设能力不强,示范作用不明显。
2、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偏低,产品开发及转化能力弱
从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看,北京装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0%,而国际经合组织研究表明,企业初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所需研发投入比重应达到5%以上。北京装备制造业正逐步建立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但高端产品核心技术及著名自有品牌少。虽然北京具有全国独有的科技、人才优势,科研成果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本地产业转化率仅为10%左右。
3、发展环境存在约束,产业分工尚未形成北京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生产要素成本逐步上升,产业发展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政府部门间协调联动的产业促进机制以及基地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创业设施、生活文化设施配套尚需进一步完善。装备制造主导企业辐射、1带动作用不明显,集群效应不突出,行业中缺乏大型集成服务商;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未形成良好配套的互动局面,与周边区域间尚未形成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协作分工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从战略的高度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视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先进装备制造业符合北京产业发展定位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北京装备制造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耗仅相当于工业水平的1/4和1/2,增加值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同时,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产业发展波动小、污染物排放少、与高新技术结合紧密等特性,能有效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先进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选择上具备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因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符合北京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选择。
3、北京具备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条件和基础
北京装备制造业通过“十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总量的重要力量和支撑北京工业发展壮大的主导产业之一,已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装备产品,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
北京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日益与国际接轨,在科技、人才、信息、文化、金融等方面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市场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对国内外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北京装备制造企业与外部资源优势互补搭建了舞台,也为北京装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渠道。
4、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产业发展
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持续良好,投资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电力能源的持续需求,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契机,为各种先进装备应用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5、国际产业转移提供新机遇
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全球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步伐加快,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发展机遇。在全球高达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的装备产业中,有50%~60%要陆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北京装备制造业将面临发展良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竞争日趋严峻。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虽发展迅速,但许多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制造仍由国外企业掌握,且国外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加快抢占中国市场,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2、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刚性约束强。当前北京环境保护要求高、土地资源紧缺、成本要素高等现状,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挑战,促使北京装备制造业向附加值高、资源约束少的高端产业发展。
3、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加快。全国近20个省市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重点。珠三角地区将重点建设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将力争建成包括装备制造业技术在内的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及我国重要的应用研发和基础研究中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基础装备的产业化步伐。
4、环渤海经济圈的协调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对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装备制造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选择和内部分工转移等问题,应加快促进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三、北京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首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和区域整体优势,发挥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和政府统筹协调功能,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依靠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业
产业基地及产业链建设,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及产业结构,构建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努力提升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成套生产能力、协作配套能力、整体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做大做强装备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北京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增强北京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
1、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增强行业指导作用,对重点项目建设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给予政策支持。
2、突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
3、重点发展,全面提升。根据北京装备制造业具有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发展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立足京津冀,依据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以点带面,带动关联企业以及关键功能部件和配套基础件的全面发展。
4、加强基地建设,发挥集群效应。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产业链、产品链优化为目标,引导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
5、推行绿色制造,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集约和循环再利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定位
以坚持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高中端技术产品为主体,以发展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印刷设备、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与新能源装备以及电子专用设备等八大优势装备领域为重点,建设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四)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增幅2-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北京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7%、20%。
----技术创新目标:2010年,行业R&D经费投入平均达到产品销售收入的3%以上,重点企业达到5%以上。重点领域建立并初步完善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部分主导产品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结构调整目标:引导培育八大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建设。到2010年,八大重点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北京市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60%。着力打造数控机床成套装备产业链、发电输变电成套装备产业链、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数字化医疗设备系统集成产业链、印刷机械产业链、电子专用装备产业链等六条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明显的产业链,培育多个专业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30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实现北京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产业布局目标:根据全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通过企业升级改造、资产重组、产业链整合与扩张、外部引进等举措,加快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装备制造业产业特色基地,在五环路、六环路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带。
----可持续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要以高效、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少污染为目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万元产值水耗、能耗比“十五”末期分别下降30%、20%左右。
四、北京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领域
(一)数控机床
----重点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及测试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开放式数控技术,直接驱动技术,多坐标联动技术,复杂型面加工工艺及编程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关键功能部件技术,生产线成套技术及可重构技术,数控机床性能及可靠性测试评价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重型系列产品,五轴及以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数控车床、磨床,“微米级”精密、超精密加工中心系列产品,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数控专用机床及高效电加工机床等主导产品,数控系统及高精度电主轴、转塔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
(二)发电及输变电设备
----重点技术: 600MW及以上等级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及发电机技术,大中型抽汽供热汽轮机、空冷汽轮机及空冷发电机技术,真空永磁操作技术,500~1000千伏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特高压电力系统动态监测与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600MW及以上等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配套设备,大中型抽汽供热汽轮机、空冷汽轮机及空冷发电机,500千伏及以上断路器和金属封闭式组合电器,系列真空断路设备、全绝缘户外环网开关柜、地埋式开关、变压器、滤波器、电抗器设备等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主导产品,电厂电气控制保护及自动化设备。
(三)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
----重点技术:嵌入系统技术,高性能传感技术及变送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传感器无线网技术,现场智能化仪表技术,精密仪器制造技术,自动化工程成套系统控制技术。
----重点产品:与重大装备主设备配套的成套自动化控制系统,变频节能和传动控制装置,精密分析、测试仪器,智能化变送器及仪表,安全生产监控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及设备等主导产品。
(四)印刷设备
----重点技术:数字化印前技术,高精度套印技术,水墨平衡技术,联机上光烘干技术,高速高精规格预制技术,高速折页技术,大幅面、高精度模切技术,无轴传动技术等数字印刷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多色多功能高速印刷机,单幅双倍径高速印报机,多功能商用轮转印刷机,新型数码印刷设备等主导产品;数字化印前系统,高速多功能折页机、无线胶订联动机、骑马装订机、数控切纸机、大幅面及高精度模切机等印后设备。
(五)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与新能源装备
----重点技术: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高效利用、采集技术,新型节能降耗技术,电力电子无功补偿技术,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烟气脱硫、脱硝(SCR)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处理等固体废弃物以及环境净化处理设备,太阳能、地热能采集先进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兆瓦级以上大型风能发电成套设备及核心功能部件,电力电子无功补偿设备,烟气脱硫、脱硝设备及相关产品,大型隔膜压缩机、新型天然气专用压缩机组和天然气储运设备等主导产品。
(六)医疗器械
----重点技术:数字化X射线影像关键技术及直接数字化探测器技术,数字化彩超关键技术及宽频带超声换能器技术,开放式永磁MRI系统及0.5T以上MRI 高强度永磁磁体技术,数字化社区医院、农村卫生院关键装备及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手术导航及医用机器人技术,适形调强及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医疗器械共用软件技术,临床检验及即时检验技术(POCT)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数字化X射线机、CT机以及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产品,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及超声换能器等部件产品,MRI磁共振成像系统及永磁磁体等部件产品,数字化社区医院、农村卫生院关键设备及信息管理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临床检验及POCT设备,麻醉机及呼吸机设备,计算机及机器人辅助手术导航与操作设备,眼科、齿科及医用激光设备,外科修复、心脏瓣膜、介入支架等高附加值医疗器械。
(七)工程机械
----重点技术:大吨位起重机设计、制造技术,先进起重机底盘开发、制造技术,矿用汽车车桥及大马力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大型施工工程设备技术,先进挖掘机、叉车制造技术,工程机械液压及控制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55吨~100吨汽车起重机及系列专用底盘,25~55吨轮胎式起重机及55吨以上履带式起重机械,载重50吨~100吨重型矿用汽车,大型施工工程设备,系列挖掘机和叉车等主导产品。
(八)电子专用装备
----重点技术:大型精密装备设计、制造与集成技术,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系统模拟仿真技术,图像识别及自动对准技术,粒子传输及控制技术,自动化机械手传递技术,高密度等离子体控制技术,生产线集成制造接口技术,软件共性平台,先进工艺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重点产品:
1、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包括等离子刻蚀设备、大角度离子注入设备、超薄膜生长设备(CVD,PVD等)、平坦化设备(CMP)、氧化扩散设备、清洗设备等关键工艺设备,圆片减薄机、划片机、粘片机、键合机、倒装芯片焊机、圆片测试探针台等后封装设备。
2、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包括铸锭炉、单晶炉、多线锯、清洗设备、扩散设备、刻蚀设备、丝网印刷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设备、烘干和烧结炉等。
3、六代线及以上TFT-LCD制造设备:包括大面积反射式光刻设备、等离子刻蚀设备、薄膜设备、对位贴合机、模块组装设备等。
4、LED制造设备:包括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MOCVD)设备、芯片测试分选机、贴片机、引线键合机、成品测试分选机及编带机等。
(九)其他先进装备
----纺织机械:数字化成套棉纺设备、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差别化纤维纺丝卷绕成套装备及生产线、年产6万吨及以上的涤纶短纤维前纺成套装备、化纤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及集散控制系统等新型技术和成套关键装备的开发生产。
----煤矿机械: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密封等关键技术及产品,薄煤层自动化刨煤机工作面液压支架、高产高效液压支架以及煤机装备配套产业化项目。
----先进气动、液压元件:先进气动、液压技术研发,全球最大的先进气动元件生产基地建设,先进液压元件产业化项目。
----激光加工设备、机器人:新型节能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服务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
----核辐射成像探测、高端数码和光学成像等其他先进高技术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
五、加快发展北京装备制造业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协调
成立北京振兴装备制造业协调机构。协调机构由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协调。
(二)科学规划引导,推动有序发展
制定并实施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引导关联企业适度集中,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加大重点领域产业链培育和优化力度,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协调发展;加快具备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的重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带动关联产业协调发展。
(三)建立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扶持
提出加快发展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建立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北京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计划。通过资金支持及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源向装备制造业倾斜,加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北京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北京装备产业制造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实力。
(四)构建创新体系,促进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发挥装备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资源优势,联合大学、科研院所,推进北京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开发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和攻关,积极承担国家和市级重点项目。完善“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
加大装备制造业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力度,促进传统装备制造新型化、先进装备制造规模化。推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整合资产、设备、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源,形成一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自主研发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鼓励形成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装备工程公司,参与国内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
(六)加强人力开发,培养人才队伍
建立高技能装备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装备人才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联合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装备人才,特别要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开发设计的带头人才。加强装备制造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人才梯队。支持高技能装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七)开展区域协作,推动协调发展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通过区域间优势互补和联合互动,开展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
协作,形成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协作体系,提高区域配套能力及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环渤海经济圈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
上海制造业揭开进军服务业大幕
文章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金琳 点击:64 更新时间:2010-2-5 8:38:49
众所周知,上海电气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上海电气开始尝试向总集成等服务业迈进。上海电气集团下属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是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的重要企业,过去制造业就是企业的全部。如今,输配电集团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成套公司,负责总承包业务,向装备服务业迈出关键一步。“还记得IBM出售个人电脑业务给联想的事情吗?IBM仅仅保留了服务器的生产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客户服务,转型成为一家系统集成商。”长江计算机集团总经理助理章玉宇用这样生动的例子告诉记者他们的转型方向。在昨天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举办的相关推进会议上,记者发现,不少上海赫赫有名的制造型企业参与其中,他们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向服务业进军的意向。
顺应产业结构转变大势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长期以来?熏上海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尽管上海曾经提出过“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如愿形成,一直保持着二、三产业轮动发展格局,到2008年底,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处于前列。一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上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性。“经历了这一场危机的冲击,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都非常有限,要获得新的增长,必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前不久举行的上海经济工作会议上,转型成为最受瞩目的关键词。
促进与服务业的融合2009年提出的“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重点推动总承包总集成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和收入比重提高,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已经将题目出好,后面的路得靠企业走。2009年,这条路似乎已经探索出了一些眉目。上海市经信委生产性服务业处统计显示,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市经信委和财政局共拿出3000万资金,支持钢铁、化工、装备、电子信息、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40多个项目开拓总集成、总承包业务,效果令人满意。2009年100个相关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0亿元,同比增加9.6%。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业处何勇副处长介绍,今年扶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上海自仪涉水控制系统众所周知,上海电气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上海电气开始尝试向总集成等服务业迈进。上海电气集团下属上海电气输配电集团是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的重要企业,过去制造业就是企业的全部。如今,输配电集团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成套公司,负责总承包业务,向装备服务业迈出关键一步。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成套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闵超群对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公司总承包订单达到50亿元,服务型业务占到输配电集团收入的12%左右。上海电气旗下另一家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如此,该公司仪控集成部副总经理郑祖坤告诉商报记者,自仪是一家80多年的老企业,卖仪表生意越来越难做,公司拓展了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如今,又增加了仪表和控制系统两个集成业务。以火电行业控制系统为例,业主方本来要面对几百家供应商,采购、设计、施工难度相当大,如今他们相信上海电气的品牌,将与供应商打交道的麻烦事交给上海自仪,这样的集成业务在上海自仪开展得有声有色。
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促进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江门调研的讲话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举全市之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掌握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倾听基层和企业诉求,更好地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推动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0月中旬,江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成调研组赴有关市(区)开展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题调研。调研主要围绕如何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了解企业最新经营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和发展形势及潜力,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 在“工业立市”战略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强力推动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近几年,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高速发展。增加值从2014年的177.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14.7亿元,增幅达77.1%;投资额自2014年以来,5年间增幅接近1倍。2015年至今,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的协议投资额超1000亿元,项目动工率超80%,四年累计完成投资431.8亿元。形成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一些企业在行业中的 地位不断提高,产品服务于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的能力不断提升(如海鸿变压器产品服务于港珠澳大桥建设和参与国家环保节能项目等)。
但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带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 1—9 月份,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投资额分别为229.55亿元、175.8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和-4.3%,在珠江西岸八市中均排名倒数第三。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在宏观经济大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完成三年攻坚计划目标任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主要内容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等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亮点做法,为下一步发展思路提供了借鉴。
(一)多数市(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建设情况,稳中有变,形势不容乐观。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投资额增速都在负增长区间,除江海区和新会区实现正增长外,其他市(区)两个指标中至少有一个负增长,蓬江区和开平市的增加值和投资额增速更是同比下降了10%以上。而江海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等举措,使先进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增加值和投资额增速分别高达22.2%和121.2%。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受中美贸易摩擦,江门市不少企业产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形。例如鹤山市某工作母机企业由于受美国市场影响,今年产值下跌超过15%。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产值,还影响企业的经营信心,部分企业因此减少、推迟甚至取消了下一步投资。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开拓市场,增加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增长;同时改善了以往较为狭窄的销售格局,销售市场更健康。江门市君盛实业有限公司受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市场销售同比减少,但其通过扩大国内及除美国以外的国外市场,今年销售额增速仍然超过了20%。
(三)龙头企业量少质弱,产业带动及集聚作用不足。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整体层次不高,上下游延伸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整体竞争力弱。2018年,我市制造业产值超过200亿的只有1家企业,100—200亿元之间的企业只有 3 家。而据江海区介绍,2018 年江海区产值超亿元的 36 家企业中,今年超过四成出现负增长,产业带动能力弱。但是,部分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依托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江门市轨道交通装备加快发展。目前,已有包括中车广东、广东南奥、中车轨道、格兰达、国通克诺尔等龙头企业共 13 家配套企业落户配套基地。车门、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总装基础件、车辆内饰件等均已实现在园区配套企业本地化采购,园区产业链条日趋成型。作为江门市轨道交通装备的龙头企业,中车广东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已由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全面接管,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将中车广东定位为“中国中车城际动车组专业化造修基地”“中国中车城轨车辆造修基地”“中国中车动车组和城轨车辆
重要零部件检修基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平台动车组异地高级修基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华南地区研发中心”,将给中车广东公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今年1—7月,中车广东公司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
(四)高端人才不足,企业招工难。由于我市经济在珠三角竞争力不强,工资水平不高,配套措施不完善,辞职再就业难度大等原因,我市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特别是招高端人才难的问题。如深圳市迁入开平市百汇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向调研组反映了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希望政府帮忙解决;而同样由深圳迁入江门的一些企业则指出,由于高端人才不足,在江门招一个高端人才的成本甚至要高于其在深圳招人成本,出现工资倒挂现象。不过,佛山顺德迁入江门鹤山的广东鑫通驰机械有限公司则反映,他们前期按照顺德工资水平在鹤山招人,其提供的待遇在当地依然很有优势,在江门招人比佛山容易,部分说明工资倒挂尚未成为江门市普遍现象。虽然工资倒挂不是普遍现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江门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问题是我市当务之急。
(五)企业“工匠精神”缺失,核心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市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部分企业当前经营情况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一些企业缺乏“工匠精神”,长期处于代加工等低端生产链,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不强。但是,也有部分企业长期秉持聚焦主业、专攻一个城垛口,他们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坚持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助力企业成长,走知识产权创新道路,为企业未来发展赢得了主动权。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将“工匠精神”作为长期坚持的企业精神,甘于寂寞,聚焦主业,十几年如一日,积极推进产品技术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作为滚动直线导轨副
行业龙头企业,不仅新增制造了阻尼器、钳制器和制滑器提高了机床的制造精度,还主持制订了3份滚动直线导轨副行业技术标准,参与制订了6份滚动直线导轨副行业技术标准。滚动直线导轨副现在国际上没有通用的行业标准,企业表示,要按照国家工信部领导的指示,不满足于国内标准,而是要将其上升为国际标准。
(六)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与本地产业层次客观存在差距。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向各企业宣传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政策。现在我局正组织2020年第二批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项目入库工作,调研组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项资金。但部分市(区)、企业反映,由于我市普遍产业层次偏低、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产业状况与目前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门槛客观上有差距,导致我市企业申报专项资金成功率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申报的积极性。
(七)珠洽会宣传力度不够,企业获得感不强。第五届珠洽会刚于9月底圆满结束,此次珠洽会江门市取得优异成绩。本届珠洽会上,珠西8市签约投资额1956.18 亿元,其中,江门市签约投资额达到412.69 亿元,超过了签约投资额的五分之一,排在珠西 8 市第二,为历届最高。调研组对各市(区)、企业积极支持第五届珠洽会举办表示感谢,并征求了各市(区)、企业关于举办珠洽会的意见。中车广东公司表示公司的CRH6动车组头车和高速磁浮头车在珠洽会期间深受观众欢迎,通过此次珠洽会,中车广东公司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过部分市(区)、企业提出此次珠洽会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强,到场洽谈商务的同行不多,企业获得感不强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一)狠抓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坚持招大商、抓龙头、育集群,瞄准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关键项目。结合我市电子信息、家电等支柱产业的装备状况和装备技术升级的实际需求,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工作母机类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好企业跟踪服务工作,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加快本届和历届珠洽会已签约项目开工进度,全力推进项目早动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产。做好“小升规”企业培育,做到应统尽统,努力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
(二)加强企业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贯彻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推动中车广东、中集集团、富华重工等企业尽快成为超百亿元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扶持科杰、今科机床、海目星、利和兴等工作母机类龙头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启动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扶持“专利池”建设,壮大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充分发挥江门市在珠江西岸各市中的比较优势,集中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打造一批有示范意义、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尤其是轨道交通产业,要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通过龙头引领,聚集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扩展市场,积极抵御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风险。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上门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加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企业知晓政策、吃透政策,积极服务好企业申报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研发能力,及早匹配扶持政策要求,解决江门市专项资金申报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支持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协扬机械(广东)有限公司和广东鑫通驰机械有限公司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 2020 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项目。落实好《2019年江门市开展赴百家企业上门招商到千家企业上门服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暖企调研活动,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走访,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丰富企业员工精神文化生活,解决我市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不足问题,想方设法扶持好企业做大做强。
(四)积极筹备第六届珠洽会,为企业发展助力。提前做好第六届珠洽会筹备工作,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各市(区)及相关市直单位的职责,积极发动企业参展,广邀客商参展,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以及一些先进装备制造业网站、杂志等专业媒体,加大对珠洽会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着重加大对专业群体的宣传力度。积极向珠洽会组委会反映宣传力度不足、同行客商较少的问题,争取省级资源,加大珠洽会及江门展区的宣传力度,将珠洽会打造成一个有影响的展会,将江门市企业风采展示给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想法设法促成企业在珠洽会期间多签约,为我市企业发展助力。
第二部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事 主题教育党课红色故事20 例
1.周恩来总理几套服装一穿就是几十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有时还穿
着织补过的衣服接见外宾。身边工作人员提醒他礼服早该换了,他笑着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见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衣服可以不用缝缝补补了,但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
2.1961 年隆冬时节,63 岁的彭德怀回到湖南老家开展农村调查,历时 50多天,先后接触了2000多名群众和干部,调查了7个公社和10多个大队的情况。5份调研报告形成后,彭德怀的侄儿劝他不要向上级反映。“我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人民做事,替人民说话。”面对侄儿的再三劝阻,他毅然决然,“有话我还要说!”
3.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 10%的时间就够了。”1961 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蹲点 15 天,写了 3 个调查报告,得出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种小麦不如种蚕豆的结论。这样细致深入的调查,没有“一竿子插到底”“出水才见两腿泥”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4.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了家乡,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等 5 个县,历时 32 天,行程 700 公里,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瞿秋白钦佩地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5.1942 年初,359 旅旅长王震率部开进南泥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积极开展边区大生产运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下子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
6.罗荣桓元帅多次被毛主席誉为“老实人”。宁都会议后,毛主席“靠边站”
了。罗荣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张,也被撤了职。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7.任弼时堪称“人民的骆驼”。1947 年 1 月,他知道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事迹后,深受感动,认为刘胡兰是个好典型,当即表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要大力宣传”。第二天,他就赶往王家坪向毛主席汇报。任弼时就是这样,说到做到,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8.黄克诚是一座“忠诚的丰碑”。1959 年庐山会议上,身为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明知彭德怀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跃进”的错误,后来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毛主席去世后,当有人贬损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时,又是黄克诚,不计前嫌,挺身而出,捍卫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
9.董必武与何连芝1937年在延安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个名字之所以都带“羽”字,是因为董必武深感旧中国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期待他们兄妹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1963年1月28 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10.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向地方开支后,他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开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11.刘伯承元帅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一生只研究打仗这一件事”,“自打从军时起,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在战斗和工作间隙,翻译大量的苏联军事教材下发指导部队作战,被誉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12.毛泽东同志 1938 年 4 月 9 日出席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时对学员说,你们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没有最后的决心是不够的,更要有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贡献生命的决心”。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生命,是毛泽东同志给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标定的精神高地。这“三个牺牲”,非但没有吓跑抗大学员,反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形成“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还有颗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去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滚滚洪流。
13.抗日战争胜利后,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国内民众希望和平的意愿,蒋介石不得不作出姿态,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会谈。蒋介石开始不把共产党和毛泽东放在眼里,但一经与毛泽东见面,就改变了看法。蒋介石对其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嗜烟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能做到数小时不抽一支烟。他所表现出的决心和精神,说明此人绝对不可轻视!”历史已经证明,蒋介石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准的。
14.毛泽东同志当年曾引用一首咏泥神的诗来给官僚主义者画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他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反人民的作风”,大声疾呼“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15.红军长征中,吴起镇一仗,我军大获全胜,毛泽东十分高兴,赋诗赞扬
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看后深感不安,将诗中的“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朝鲜战场上,巴金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彭德怀看后,提出修改意见:“巴金同志,„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实,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16.陈云曾讲,工作作出成绩时,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个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他强调,这样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深谙“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真谛,真正在感情上思想上和工作上信赖、依靠党和人民,始终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
17.1927年夏秋,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之际,年届五十的徐特立面对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的白色恐怖,在最危险的时候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 年 1 月 30 日,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毛泽东写信祝贺徐老生日提到此事时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 年秋天加入共产党。”徐特立的入党,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启示,这就是: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党绝对忠诚,矢志不渝为民工作。
18.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敬仰。
19.在长征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将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当前,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相关政策不完善, 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造成大量技术装备进口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一国不可能包揽本国所需的全部装备, 但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国外买不来、也买不起的, 必然是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得以实现工业化, 而且只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强国。与许多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大企业不强大, 小企业不专精。长期以来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 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 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产业集中度比较低, 设备新系数不高;技术结构不合理, 自主开发能力低, 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散;经济效益差, 管理水平落后。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导致我国必须依赖进口, 仅在装备上每年产生数百亿美元的逆差。
二、当前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 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各地区有机地集聚在一起, 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的优势。在产业集群化中, 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集中的企业、有关机构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当前, 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迈进, 其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制造业正在被改造成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和“信息业”。近年来, 制造业的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在与用户结合方面, 国外装备制造企业主动熟悉用户产业各种零部件的制造工艺, 深入地理解用户提出的各项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发用户所需要的新工艺装备。
三、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一) 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 积极制定政策法规
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落实自主研发重大装备国内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购制度, 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 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一要对进行重大装备国产化研究开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必要的支持经费;二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 三要制定鼓励使用国产设备的政策, 特别对首台套设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 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 完善基础配件
关键的基础零部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虽然我国能生产许多大型设备, 却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关键零部件的问题, 一些重要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振兴规划明确提出, 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液压器件是机械关键零部件之一。
(三) 注重人才培养
企业应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 共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为了企业创新竞争力, 许多企业内部构建起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创新体系, 每一个一线工人都是这个研发体系中的一份子。国家有扶持政策, 不是简单地扩大生产规模, 而是要各企业借助这个机遇, 加大研发力度, 提升现有产品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 激发企业活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大企业、企业集团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带动作用。加快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进程, 加强企业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的建设, 真正激发起企业的活力。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
(五)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多方位寻求资金来源
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大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切实提高行政效率;要继续推进以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对内改革, 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 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资本;要加强政策引导, 整合吸收民间资金, 引进外部资金, 拓宽融资渠道, 多方位寻求资金来源;要加强政银之间、银企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鼓励省内能源、原材料领域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加大对其下属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 或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到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制与重组过程;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
(六) 使社会网络层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支撑, 让区域社会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形成成为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力
研发是装备制造业的灵魂, 加强对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是集群网络发展的基础。推动本地各类机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参与, 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扩散营造通畅的渠道。促使对装备制造行各业都有牵动作用的虚拟制造、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网络远程并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 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相银、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比较》, 《经济纵横》, 2003年第8期。
[2]杨恩波, 李爱华:《沈阳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的技术效应探析》, 《商场现代化》, 2006年第12s期。
[3]闻邦椿:《关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思考》, 《矿山机械》, 2006年第1期。
[4]潘智勇、朱怀意:《浅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经济》, 2004年第2期。
海上补给方式可分为航行横向补给、航行纵向补给、锚泊补给和垂直补给四种。航行横向补给是补给船和接收舰编成横队,在保持同向同速航行中,通过跨接于两舰间的横向补给装置,由补给船向接收舰实施物资补充,它是航行补给方式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其特点是,可进行液货、干货补给和人员输送;可在两舷同时进行多船补给;索具和输油软管短,并且空悬于水面之上,可以在较高的航速下进行作业;对接和解脱方便,易于沟通联络。但横向补给只适合在有专用设备的舰船之间进行;补给时两舰距离较近,相对位置不能有大的变化,所以要求指挥员有较高的操纵水平。而一旦操纵失误或机械发生故障,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航行纵向补给是航行补给方式中应用最早的补给方法,补给时补给船和接收舰编成纵队,在保持同向同速航行中实施液货补给。纵向补给装置简单,补给时舰船之间不容易发生碰撞,操纵也不复杂,能在较恶劣的海况下进行作业。其缺点是只能补给液货,输油软管较长,而且浸于水中,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舰船运动的阻力,传递和捞收油管比较麻烦。因此,纵向补给一般只作为航行补给的辅助形式。
锚泊补给又称锚地补给,是海上补给中应用最早的一种补给方式,是舰船在锚泊状态下由补给船向接收舰实施物资补充。其特点是补给设备简单,通信与操作都比航行补给简便,但对于海况有一定的要求,海况一般不大于4级。锚泊补给时,补给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即并靠补给和停泊纵向补给,一般多采用并靠补给。
垂直补给是一种立体补给方式,既能在航行状况下进行,又能在锚泊状况下进行,已成为海上补给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快速机动,补给距离远,补给设备简单,运用人力少,操作简单,受海况影响小。但垂直补给对直升机驾驶员要求高,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垂直补给适用于干货物资吊运和伤病员快速转移,不适用于补充大量液货。
自19世纪末海上补给技术诞生以来,国外海军实现了从单一补给到综合补给的多次重大改进。1944年底,美国海军发明了跨索法横向加油,使两船补给间距增大到18米~55米,提高了舰船补给航速;1953年,研制成功平衡重锤张力补偿装置,使两船间距达91米,可在5级海况、伴有大风的情况下使用;1957年,研制成功高速自动传送装置;1959年,直升机垂直补给诞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又将高速自动传送装置改进为标准横向补给装置,研制成功液压式张力高架索、轻型盘卷软管和半自动加油探头。目前,外国海军的海上补给基本采用标准横向补给装置。纵观国外海军海上补给装备的未来发展,有四大趋势。
一是提出内部补给综合集成概念,重视舱内物资的快速传输。提高补给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实现船内物资的快速传输,可以提高补给速度,缩短补给时间,增强海上补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外新造补给船上配备有快速补给系统及在轨道上行走的铲车、皮带输送机、升降机等机械化搬运设备,在内部布置和货舱设计上,尽量使补给品能够在船内迅速提取和移动,并且采用自动仓库技术,使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传送装置和补给物资,能够将一枚箱式导弹从补给船的储存舱直接补给到接收舰的接收舱。
二是充分利用自动化及信息技术,将其融合在海上补给装备发展之中。国外海军在海上补给系统的研制和改进上,充分使用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如新型自动化连接系统,在各种海况下,补给设备能够通过高架缆索实现自动对接,从而节约大量人力;新型高效补给装置具有自动输送干、液货的功能,能在6级到7级海况下稳定地输送干、液货,由干货输送转换为液货输送非常便捷,只需1人即可完成所有的控制操作。
三是设计和研制新一代海上补给系统。美、英海军已开始研制新一代海上补给系统,通过改善补给缆索操纵方法、减少补给索具、增大负载传输能力,设计试验了几种海上补给装备。如美海军的重型海上补给系统,在现有航行补给时间降低50%、人员减少40%的情况下,能够安全输送重达10-15吨集装箱及海军陆战队的专用集装箱,每小时补给量由现在的35吨/小时/站增加到150吨/小时/站,操作人员由现在的每站37人减至19人,舰船并靠的最大距离由现在的180米/5级海况增加到300米/5级海况。
【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装备制造业调研07-15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06-05
装备制造调研报告06-11
郏县机械装备制造行业调查报告06-06
美军装备保障发展07-20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07-11
服装制造业市场发展10-29
教育技术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11-27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发展规划书11-12
物流装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