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意识促进教师成长论文(精选8篇)
姓名:陈键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中心学校442325
联系电话:1345127336
3有效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也是一种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我校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促进教研活动的经验。
一、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不以行政领导为核心,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每个教师都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组织、主持教研活动,形成互为主角、互为配角的积极依存关系,推动教研组向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转变,强化教研组的教研功能。在学科研究室的带领下,各教研组的中青年教师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学习、研究、写作等一系列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使视野逐渐开阔。
二、保证有效的学习时间,使教研活动具有稳定性。
确定学科教研日,每周各备课组设定固定的集体备课活动日。通过这项制度达到以下几点目标:努力增强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树立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的观点;对每位教师提出新学期的教研目标、要求,并定期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抓常规,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好课、出一份优质试卷、写一个典型课例、一篇论文、读一本教专著;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营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交流,由被动研究为主动研究的教研氛
围。
三、采取反思型教研模式,使教研活动具有实践反思性。
如何提升教研效果?应针对新教材的教学实际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学研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行动方案,根据班级教学实际实践练习,并进行教学观察与反馈,使教研取得很好的实效。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无论是组内教研课,还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都要做到:课前磨、课上思、课后评、教后写,并及时收集有关资料(教案、案例、反思、课例评析、学生参与等)归档,在反思中发展。精心组织教研活动,实行一人开课,全员参与。首先是人人开课,层层筛选,确定最佳人选;其次是磨课,参赛教师反复听课、评课,出谋划策,制定最佳上课方案;最后是参赛教师反复琢磨教材,不断齐整思路,从容参赛。
四、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组内的教研课要“三上三反思”,教师第一次试上课一般会有很多不足,经过评课、反思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然后再上课、评课、反思,无论是对上课的教师还是组内其他教师都是一种促进。
五、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使教研活动具有专业引领性。
一、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校本教研
1.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校长为副组长, 由教导处、教科室为分管部门, 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负责培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德育处负责培训年级组长和班主任, 教科室统抓课题研究, 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校本教研的工作落实, 全体教师人人参与, 形成了一个层层落实、上下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 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2.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制度化。制订《常州花园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细则》, 在学期工作计划中体现和安排落实。认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学科校本教研做到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 每次教研活动有规定的时间、地点、主讲人, 有记录、有讨论、有分析和总结, 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周规定至少活动一次, 学期结束教导处统一进行考核并予以书面表扬或批评。
3.校本教研形式做到多样化。校本教研形式有讲座、互动式讨论、专题讨论、专家引领、教研组校本教研观摩、微格课教学研究等, 学校倡导全员参与,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4.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 校本教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认真抓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严”“细”“实”“恒”的精细管理, 不定期地抽查校本教研记录、备课笔记、听课笔记, 或举办专题座谈会, 并进行随堂听课, 保证管理上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加强教育科研, 促进校本教研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精神, 更新教育观念;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培训, 邀请专家到校做教科研专题讲座, 并做好学习资料的汇编, 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 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课题带动。围绕“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两个学校中心课题, 在各学科展开课题研究, 认真组织上好研究课;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专题。学校教学工作能以课题为载体, 将研究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实践,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结合问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强化学术氛围, 要求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和提炼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进行深入思考, 找准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认真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 带着研究问题, 进行教学实践。各教研组围绕问题展开活动, 设计本组学科发展规划, 力求研究工作有持续性和后期效应。
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省级课题为载体, 做好学校中餐、西餐、龙文化研究、围棋、象棋、艺术体操、公民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培训了教师开发课程能力, 促进和优化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做到了一专多能, 同时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实施“青蓝工程”, 落实校本教研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2/3以上的实际情况, 学校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队伍建设之首。通过积极实施“青蓝工程”, 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 切实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1.做好师徒结对工作。重视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把新老教师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 开展好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方面师徒结对活动, 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 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2.开展岗位练兵。组织青年教师岗位“六个一”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 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成立“花中书社”, 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读书活动, 撰写读书心得。结合“六个一”竞赛, 评选校级“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育能手”和“教坛新秀”, 同时, 选拔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全市相关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 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促使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提供成长平台。大胆使用青年教师, 实施教学过程大循环。让青年教师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能力,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荐优秀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进一步开阔知识面和教学视野。定期聘请校外教育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 组织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沙龙, 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创设条件, 提供成长平台。
4.科学客观评价。客观公正看待青年教师的成长, 不用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去评价所有教师。启用“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 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 进一步形成激励机制, 让所有教师都有用武之地, 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
四、总结反思提高, 强化校本教研
1.认真总结交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工作汇报会, 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 重视科研成果的学习、研讨、交流和推广。召开青年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座谈会, 通过谈体会, 进行回顾反思, 肯定成绩, 弥补不足, 互相促进提高。
2.树立榜样典型。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了自身整体素质, 一批“科研型”“课改型”优秀教师纷纷涌现出来。对此, 学校及时评选出校本教研活动先进教研组和个人, 在不同场合请他们现身说法, 同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树立榜样典型, 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3.做好考核激励。学校每学期对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情况考核一次, 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工作档案, 作为学期年度评价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并取得突出工作实绩的教师, 学校在评先、奖励、职称评定和后备干部推荐等方面都予以优先考虑。
一、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校本教研
1.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导处、教科室为分管部门,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负责培训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德育处负责培训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教科室统抓课题研究,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校本教研的工作落实,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一个层层落实、上下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2.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制度化。制订《常州花园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细则》,在学期工作计划中体现和安排落实。认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学科校本教研做到有目标、有要求、有计划,每次教研活动有规定的时间、地点、主讲人,有记录、有讨论、有分析和总结,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周规定至少活动一次,学期结束教导处统一进行考核并予以书面表扬或批评。
3.校本教研形式做到多样化。校本教研形式有讲座、互动式讨论、专题讨论、专家引领、教研组校本教研观摩、微格课教学研究等,学校倡导全员参与,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4.加强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校本教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认真抓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严”“细”“实”“恒”的精细管理,不定期地抽查校本教研记录、备课笔记、听课笔记,或举办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随堂听课,保证管理上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二、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校本教研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培训,邀请专家到校做教科研专题讲座,并做好学习资料的汇编,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业务水平。
2.实施课题带动。围绕“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两个学校中心课题,在各学科展开课题研究,认真组织上好研究课;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专题。学校教学工作能以课题为载体,将研究落到实处,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结合问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强化学术氛围,要求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提炼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准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真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实践。各教研组围绕问题展开活动,设计本组学科发展规划,力求研究工作有持续性和后期效应。
4.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省级课题为载体,做好学校中餐、西餐、龙文化研究、围棋、象棋、艺术体操、公民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培训了教师开发课程能力,促进和优化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做到了一专多能,同时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实施“青蓝工程”,落实校本教研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2/3以上的实际情况,学校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队伍建设之首。通过积极实施“青蓝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切实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1.做好师徒结对工作。重视教师间差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新老教师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开展好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方面师徒结对活动,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2.开展岗位练兵。组织青年教师岗位“六个一”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成立“花中书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读书活动,撰写读书心得。结合“六个一”竞赛,评选校级“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育能手”和“教坛新秀”,同时,选拔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全市相关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促使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提供成长平台。大胆使用青年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大循环。让青年教师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荐优秀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开阔知识面和教学视野。定期聘请校外教育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沙龙,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创设条件,提供成长平台。
4.科学客观评价。客观公正看待青年教师的成长,不用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去评价所有教师。启用“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完善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形成激励机制,让所有教师都有用武之地,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内外学术交流,重视科研成果的学习、研讨、交流和推广。召开青年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座谈会,通过谈体会,进行回顾反思,肯定成绩,弥补不足,互相促进提高。
2.树立榜样典型。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自身整体素质,一批“科研型”“课改型”优秀教师纷纷涌现出来。对此,学校及时评选出校本教研活动先进教研组和个人,在不同场合请他们现身说法,同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树立榜样典型,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3.做好考核激励。学校每学期对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情况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工作档案,作为学期年度评价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并取得突出工作实绩的教师,学校在评先、奖励、职称评定和后备干部推荐等方面都予以优先考虑。
4.提出目标要求。学校在总结校本教研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在认真查找不足,进一步拓展校本教研工作思路,提出下阶段新的目标与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主动参加校本教研的意识,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带给我们的除了机遇,还有新的挑战,如何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必然趋势。我们学校在省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室的带领下逐步走在了网络教研的前列,依托黑龙江省小学教育论坛和新浪UC“小学教研在线”房间的有效载体,为我校教师与全省各地市老师的平等交流搭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雷锋小学一大批骨干及年轻教师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学校内部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网络教研和学习系统。现将我校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时的一些经验作如下汇报:
一、以网络教研为载体,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校本教研网络。
为推进校本教研力争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之相互结合,我校把网络教研工作纳入了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以教育教学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下设一个网络教研委员会。聘请有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为兼职研究员,从组织和人员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创新教研形式,坚持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实验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在教研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网络教研成为引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形成教研合力。
1.建立教师博客群,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建立博客家园,并带动其他教师,目前我校已建立数十个“教师博客”。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园,讲述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细说着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因为我们的坚持,因为我们的执著,我校越来越多的老师走进网络这个更为宽阔的学习的平台,与大家勤交流共成长,在网络教研中很多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谢道翔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现任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版主、省小学数学网络兼职教研员、新浪UC“小学教研在线”和 “数学工作室”的管理员、新思考论坛版主。
在2006年3月24日由我单位承办的网络教研活动上,谢道翔老师主备了北师大三年级下《电影院》一课,在大家的帮助以及雷锋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教研中平等、和谐的研讨氛围,为我们开启了网络教研的一扇天窗,体会到网络团队的力量。
2.开展UC、QQ网聊教研,教研沟通无界限。
除此之外,我校数学创新小组的教师每周五晚上必到“UC小学教研在线”去学习,这是省院初教部
数学室在小学教研在线语聊室安排的网络教研活动。这个活动象一盏指路灯在教学上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每次看完录像课,我们都会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互相启发,使彼此都能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新的理解。在这里,我们获得了丰富而全面的信息,它是有效反思和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我校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异地“零距离”的研讨,实现与名师“零距离”的接触。
同时我校还建立了QQ群,大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如本学期,我们就自发的选择了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QQ网聊即兴进行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创建BBS论坛,储存交流信息温故知新。
“BBS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与“教师博客”“QQ网聊”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我校在原有“教研论坛——呼吸新课程”的基础上改版,拓展了网络研讨空间,开设BBS教研论坛,设置了专题活动、教研咨询、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教研天地等15个栏目,每一个栏目都有版主,负责文章的质量把关和板块安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和学科教学在相应的板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跟帖回复、交流互动。老师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教育论文,交流自己的想法,区教研员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积极地参与论坛研讨活动,如余跃明老师看了陈雪云老师《关于简便计算》,他及时回复跟帖,交流了他对简算的看法,给我校教师很多的引导和启迪。
4.网络教研制度化,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为了让网络集体备课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雷锋小学网络集体备课方案》,成立了领导组、对我们的数学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教师分别提出了要求:
一是履行职责,督查审核。备课组长(版主)负责该组该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任务分解(每一位教师精备2—3课,每一所学校精备1—2单元)、教案审核等工作,并督促每一位教师提前一周把设计好的教案(学案)上传到网上。
二是设计教案,及时发布。各位教师必须根据各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深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钻研教参、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案(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发布到“教研论坛”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室”。
三是参考教案,个性修改。教师可到相应年级学科“备课室”里学习参考教案,在自己充分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编写出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
四是交流研讨,教学反思。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研读网上备课室教学设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对他人教案提出建议,并在网上进行跟帖回复研讨或在学区安排的现场集体备课中交流。每位教师每个月至少要有一篇教学反思(随笔)发表于“教研论坛”上。学期末,学区将在各个备课室里分别评出最佳教学设计奖。
我们多次利用网络平台向全国的老师展示我校的教学探索,如2006年5月15日,刘占田老师主备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2007年4月26日由我们单位承办的网络教研活动中,李雯雁老师主备的北师大三年级下《分一分》一课的录像观摩研讨,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随着我校BBS论坛、UC教研、QQ教研、教师博客这几个网络教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开展,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咫尺天涯的专业成长在跨越时空中启航,困惑愉悦的思想情感在真诚碰撞中闪光。教师的教学研究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研热情不断增强,逐步走向“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发展成长之路。
5.网络教研专题化。
①开展“以研促教活动”。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经常会令预设的活动超时这一问题。我校教师借助网络这个广阔平台,结合各自教学点滴收获总结出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并用,促进思维发展的这一方法。通过在网络悬挂专题研讨主题教案设计,听取各位专家、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不断修改完善,上课后及时把课堂上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再次在论坛上沟通研讨交流,使我校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时效性、目的性真正达到精益求精。
②开展“目标式备课”。它的核心是“确定目标、抓准问题、研究学法、预设有效教学流程”。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目标、课堂要达标”。在备课中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平台把根据教材、教参、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建立共享文件。有了目标,和网络这一沟通无界限的服务于目标的基本操作媒介,每一位教师利用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直奔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根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学法指导,最后“预设出有效的教学流程”,形成最佳教学预案。
三、网络教研校本化,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一种很特殊的工作,除了自我探索外,与人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团结性,也可以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以延伸的体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我校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更有教师为了网络教研,自己买了电脑,在网上与众多同行进行互动学习,并在课余与同事共同交流网络教研的心得,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达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学习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师徒结对等活动在网络上开展起来,建立起以尉蔚老师为师傅,高洋洋和单一超老师为徒弟的“青蓝组合成长日记”、刘占田老师为师傅,谢道翔老师为徒弟的“师徒二人组饯行录”等丰富了网络备课的思路,开阔了教研的视野,真正起到督促成长的作用。
在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因为网络教研需要硬件条件、掌握网络技术,而相当一部分老教师在技术和观念上还跟不上,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制约着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如何为教师创设网络教研平台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如何激发教师参与评论跟帖互动的积极性?如何加强传统现场教研与网络教研的联系?等等,时刻成为网络教研管理的焦点。面对种种问题,我校不断探索、寻求着校本教研的最优化。本学期,我校加强“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相结合,努力做到“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互为补充。在实行“网络化集体备课”的同时,安排了三次的分年段分学科共36场的现场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开展了两场市级“把准目标 提高实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举行了“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研讨以及教师“常态课”等现场研讨活动。在现场活动之后,主讲者、执教者及时把讲稿、教案、实录、反思上传到学区网站的“教研论坛”上,把有限的现场研讨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研讨中。
一、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的改革意义
语文作为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学科,在每个时代都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但是作为最重要课程的语文课在人们的印象中却始终没有其他科目受到的关注多。语文作为一门考试课,在分数的分配中具有很大的比重。而且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关乎一个人的表达,语文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个人而言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教研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提升。
二、目前教研活动在初中语文中的开展
在教研教改政策出台后,各地学校积极进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初中语文这个领域中教研活动也在进行中,实际的效果却有好有坏:
1.部分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没有根据需求进行,没有按照需求开展是指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目的性。在问题发现后进行教研活动的开展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部分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种教研形式致使教师的教改积极性受到打击,也使得初中语文的教研活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得教研过程成绩平平,初中语文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对于教研的目的认识不明确。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改过程缺乏了对学生的关注,使得教研过程没有了针对性。这样的教研活动使得教研的效果没有真正地改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强应该成为教研过程中的特点。
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研部分中,通过教研可以得出初中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的问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针对教研成果可以这样设置教学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在阅读理解之后另立题目,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之后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拓展,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践。例如,《变色龙》可以另立题目为: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两面人等。《海燕》可以另立为:勇敢的战士、渴望暴风雨的战士、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等。
3.教研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在教研过程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片面地理解这种思维,把教研活动的形式局限于几种特定的形式,使得教学研究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的理论能力不够,教师应该在教研的过程中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论储备。
三、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能力的策略建议
1.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强化教学研究活动的理论学习,在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理论的`缺失使得教学研究过程很容易走弯路。在加强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有在理论的学习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加深。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实现自身的成长。
2.利用教研活动开拓教师思维,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对于教师思维有着一定的考验。改革和研究都需要有着很好的思维来进行,这种思维能够让改革过程中没有无关束缚的限制,让教学研究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并通过这种思维的拓展实现自身的成长。
3.通过教学研究过程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在教学研究过程取得一定的进展之后教师需要对结果有一个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在自身的执行力上做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身的执行力达到一定标准后,这种教学研究过程在最终的施行阶段才能够落到实处。
在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只阅读教学研究,本文只是借此方向阐明教学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过程中也要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最终的教学效果上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玲。以教研活动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04)。
[2]郭艳华。关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33)。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本次活动,给我们的老师搭建了一个对话、展示、提升的平台,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与各位领导、老师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们教研组建设与教学实践,促进我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层面的基层组织,对上联系着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对下联系着教师个体,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生长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研究阵地。我们学校一贯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下面就我们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建设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的集体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教师的光荣使命。新课程理念的产生,对我们每个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冲击,是一个挑战,要不负时代使命,不落后时代要求,我们只能靠认真、努力地学习。在这方面,我们语文教研组收获颇多。我们的体会是学习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既要解读自己的课堂,也要解读同伴的课堂。
1、加强《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教研组总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新课改的把握越来越有信心。通过平时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些研讨课和展示课等反馈的信息,我们感觉到,我们老师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新的课程理念不仅被老师们接受,而且还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
“终身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又一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研组积极倡导老师们读教育专著、教育名篇。老师们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每学期都能写出几篇较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业务书籍也是经常翻阅,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就会互相传阅,并记录到读书笔记中,一学期下来我们老师的读书笔记能达到上万字。通过学习、总结、交流、反思等系列活动,老师们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理论修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2、强化集体备课意识,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合作”,不仅是包含学生的“合作”,还包括教师的“合作”。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群策群力,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不断涌现。
我们还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办公室集体备课;教研组每人主备一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对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老师的电脑中;最后,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
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修改,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每一课教学后要及时反思,做好教学后记,总结交流得失。
除了常规的集体备课外,我们平时也经常会对某篇课文重点问题进行研讨,汲取集体的智慧,提高备课的实效。如我们在学习一年级语文“第三组”教材时,大家对这一组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了分析,并共同商讨在学习这几篇课文时,我们应提前做好哪些工作。《静夜思》一课,大家提供了诗歌背诵活动。《小小的船》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月亮、星空的知识。《阳光》、《影子》的学习更有趣,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去体会影子的形成,去理解“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以及“小花狗”“好朋友”等句子和词语的意思。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每一位参与授课的老师感受很深,大家真正体会到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集体备课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集体备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发挥年轻教师的建设作用,他们作为建设者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运用自己灵活的思维和崭新的理念增添了教研组的活力,促进了大家的共同进步。
另外,我们在教研组中广泛开展教师磨课活动,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每学期开始的头两个周,我们都要进行组内磨课活动,先是3、4个人一组,选取共同的一节课,每位教师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对某课教学,不仅要明确怎样教,而且要明确为什么这样教。所以,磨课的备课要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每个人在教研组内讨论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11份各具特色的教案。再从11位教师中抽出三位教师代表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研讨,三位教师讲完后,教研组再进行二次、三次集体备课,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上课。通过老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学问题暴露得更加清楚,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大家在一起“磨课”,“磨”清了教学理念,“磨”清了教学思路,“磨”出了教学实效。
3、加强教学问题的研究,积极推动课后反思成果。
教研组的核心工作是一个“研”字。近年来,我们教研组积极开展“我探索、我发现”活动。大家从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你比如:我们刚接任一批一年级新生,老师们发现孩子们不会听课,课堂效率很低,于是大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改变目前的学习状况。我们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就自己本班学生的表现谈自己的看法。大家从细微处入手,从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入手,因为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学生听到铃声后,应立即停止活动迅速走进教室,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具轻放在桌子上的指定位置,静待老师上课,只有心静了,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课堂上老师们对学生看黑板、拿课本等课堂常规都进行了细致地训练。
另外,我们在教研组中还注重了教师教学后的反思与交流。大家在上完某一节课后,对自己班级中学生存在问题、产生的疑问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流,共同解决学生问题,解决我们的教法问题。你像:我们在学习了《借生日》一课,老师们坐在一起共同交流着一个话题,就是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大家还不约而同地调查了同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调查结果让我们感到吃惊,每个班级知道父母生日的仅仅有四五个学生。这简直让
我们感到心寒。课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在各班级中开展了“爸爸妈妈生日记心中”的活动。如果缺少了我们教师间的交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从何谈起。而这些活动的实施都来自我们组全体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去做。大家在课后反思中互谈体会,齐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教研组老师们的互帮互学精神。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很难更改和提高。但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在好习惯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水平,获得更多知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一下: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1)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该怎么做。
新学期开学,我们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耳到”“心到”。也就是指小眼睛要盯得牢:在老师说话、做手势、操作时,小朋友的眼睛要盯着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或演示时眼睛要盯着电视;在完成练习时眼睛要盯着练习题。小耳朵要听得准:小耳朵要仔细听完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以及同伴的发言。行动速度快: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以及同伴的发言,脑子里迅速的反应并付之于行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良好听课习惯提供保障。
学生良好听课习惯培养不仅仅依靠民主和谐的氛围和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寻求突出重点的途径以及分散难点的策略、方法等。另外课堂上我们还不断变化课堂的节奏和频率,你像“刚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刚才是怎么说的?”“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迅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反应。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专心听讲程度也在慢慢加强。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学习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对培养各种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发挥指读威力,保证诵读质量。
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非常小,课文中的一些儿歌需要熟读成诵,针对一年级新生上课好动,不识字的特点,我们就想到了上课时采用指读的方法。提出指读要求:左手按住书本,右手食指指着字,眼睛不离书本地读。这样学生不仅做到了口到、眼到、手到、耳到,自然他的心也就到了,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脑子也会思考了。所以在诵读时养成指读的习惯是不容忽视的。(2)落实以读代讲,凸显朗读指导。
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重在读。而我们低年级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孩子们若能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够明白其意思。所以以读代讲,就成了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是有层次性的。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层次非常清晰,体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过程,主要狠抓了三点:一是读通,也就是学生初读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或者是字典等学习工具通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把握课文
内容;二是读懂,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学生应该能够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能够达到这两项要求后,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正确、通顺、流利的基础上“把书读好”,这里的读好指能够读的像说话一样自然。现在学生们读书的通病就是容易扯着嗓子慢吞吞的喊,这样既对嗓子不好,而且声音也很难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还有许多孩子不会读好语气助词,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与不断的引导。书从不熟读到自然流利,学生自然会对文章的大意有所理解,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情、语气,甚至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一读了。三是读熟,也就是最后一层要求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文本了,相信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要达到这层要求也不是件难事。在这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朗读的要求逐层提高,以读为本中的“读”也就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堂上,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书写。每个星期我们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写字课,写字课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要写的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特别是字的主笔,(抓横中线、竖中线的那一笔)如:“土”字,第一笔横应写在横中线上,第二笔的竖应写在竖中线上。如果遇到关键笔画教师还应进行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及各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的养成。另外,我们教研组还重点抓了学生的午写质量,每天中午利用学生到校后的20几分钟强化学生书写,让学生得到规范的书写训练。各班级语文老师中午1:30进教室指导午写。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写字姿势,包括坐姿与执笔姿势。学校不定期组织美术组及相关人员检查各班级学生的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教研组还不定期在组内举行写字展览,各班级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各班级走廊外,我们教研组统一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另外各班级教室的展示栏也是很好地展示学生作品的场所,大家都能够充分利用,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每个学期,我们还在学校范围内举行写字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字热情。
三、让作业成为学生创造表现的乐园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给我们触动最深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取消了家庭书面作业,这一没有作业的变化让我们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何改进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家庭作业的效能呢?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索着,也试着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们在家庭作业中设计一些实践型作业,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融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拓展性作业的素材。如学了《一次有趣的观察》后,我们布置学生每人回家种一棵扁豆,作业要求是请观察:①扁豆刚开始生长的样子;②扁豆后来生长的样子;与课文中的描写相比较,说说作者抓住了扁豆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明了。
由于小学生对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加之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布置一些涂涂画画、动手操作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起到好的效果。例如学了《松鼠和松果》的最后一段: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今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根据自己想象中的松树林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画了绿绿的茂密的松树林,许多小松鼠在那里一边玩耍,一边摘松果吃;有的画了在一片茂密的松树林中,一些小松鼠在欢快地跳舞、唱歌,简直过着一种神仙般的幸福生活。当她们自信地贴出自己一幅幅杰作时,那满脸的欢悦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还有,你像在学习了《火车的故事》后,让学生搜集各类火车的图片,并设计出未来的火车。《胖乎乎的小手》中兰兰的小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我们布置学生回家也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家人的爱。孩子们回家后有的给父母拿拖鞋,有的帮妈妈捶背„„家长们见了我们都说“孩子现在怎么这么懂事啊!”。
另外,我们教研组还加强了预习类作业的指导。这里所讲的预习作业可以提前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季节。可以到户外去观察,到工厂、商店去访问,也可以去书店、网上搜集、查找有关的资料、信息。可以是自己一人,也可以随父母或同学一起去完成。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前,我们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的兴趣盎然,有的结伴到小河里捉来了小蝌蚪在家里养着,有的同学到网上去下载了动画片,还有的利用书籍、网络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不仅学课文的时候有热情,学得快,还在班级里掀起了了解小动物的热潮。等到学习这一课时,同学们要说的话自然很多。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证明,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小学语文教师精心设计非书面作业,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会是负担,笑容将绽放在他们脸上,他们将是爱学习、会学习,语文实践能力强的新一代。
一、组建以校长挂帅、行政推动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通过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学校特色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要想真正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来实现。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仅靠教师个人的自发研修还不够, 还必须辅以必要的外力来推动, 需要校长亲自引领践行, 并加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 才能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才能有效避免近几年出现的校本研修走过场, 成“花瓶”现象。因此,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各教研组组长组成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以便加强领导, 统一认识。领导小组要求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协作, 一步一步把校本研修引向纵深。
二、培育执心若水、执行若修的的敬业精神
执心者, 谓心志专一坚定。身为师者, 要善若水, 清若水, 谦若水, 永葆如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的清亮澄明的育人之心;执行者, 意为行坚志真, 身为教者, 要执行若修, 将三尺讲台上的教育事业作为一种虔诚的修行永远坚守。我校为了激发教师校本教研的热情, 激励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积极培育“执心若水、执行若修”的教风, 通过打造书香校园, 开展演讲比赛、进行赛课晒课活动等方式, 努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幸福体验, 从而更加自信地工作, 更加自觉地进行研究创新, 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构建有活力的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我们认识到, 教育的现代化, 必须是教育人的现代化, 而教育人的现代化要体现在教师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上, 因此, 我们将学校的发展的思路确定学科建设强本、科学管理固基, 还特别制订了《学科建设方案》和《科学管理方案》, 意在双管齐下, 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两条主线向前发展, 有目标, 有检查, 有评价, 力争使校本教研制度化、长效化。无论是学科建设, 还是班级科学管理, 我校都以三年为一个阶段, 每年都有研究的侧重点。学科建设的三年规划是:2014—2015年, 学科质量建设年, 主要目标是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 以促进学校发展;2015—2016年, 学科质量提升年, 主要目标是每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提升一个台阶, 多个学科的教学质量要走在全县的前面;2016—2017年, 学科教育探究年, 主要目标是每个学科不仅教学质量高, 还要对本学科进行哲学之思, 要进行学科文化研究, 要出现一批本学科教学名师, 有自己的教研成果。
科学管理的三年规划是:2014—2015年, 规范管理年, 主要目标是规范班级管理, 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2015—2016年, 科学管理年, 主要目标是加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科学研究, 使班级管理科学有效;2016—2017年, 人文管理年, 主要目标是班主任要树立文明管理、文化育人意识, 要有自己的班级文化, 要有自己的特色, 要出现一批名班主任, 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铺设有个性化的校本教研之路
1. 名师访谈———汇集智慧, 为我所用
我校的教师来自县内各校, 汇集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名师, 学校针对这一实际, 专门设计了名师访谈活动, 挖掘各位教师的教学智慧, 研究适合学校实际、可推广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法, 指导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2. 推行两稿———复习讲义稿和“361”学本研学稿
复习讲义稿是针对高三学生复习使用的, 高三备课组统一研发, 集考纲解读、考点解析、真题引路、模拟演练、能力提升、模块总结为一体的复习备考材料, 这是集体研究的成果, 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通过一年的使用完善, 已成为我校特色性教案。“361”学本研学稿是针对高一教学研发的, “361”学本研学稿中的“3”指三个要素, 即课标解读、教学设计、相关链接;“6”指的是六环节导学, 即导入明标、自觉质疑、小组交流、展示点拨、训练拓展、小结反思;“1”指的是师生评价。学本研学稿是集备课、上课、评价于一体的导学资料, 是汲取静宁县教育局“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思想, 针对学校教学实践自主研发的, 通过一学期的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搭建平台———展示自我、增强自信
为了增强教师的信心, 激励教师教研的热情, 学校搭建了相关平台。主要做法:一是组织赛课活动。有组内赛课, 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内赛课, 评选学科教学新秀能手, 以激励促发展;县内赛课, 主要是为了学习兄弟学校同行的教学经验与智慧, 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网上晒课。利用县局组织的网络平台, 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 与更多更高的同行进行交流研究。三是微课研究。为了避免教学研究的大而空现象, 我校组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微课研究, 由一个知识点的剖析与教学来提升教师纵深开掘的研究能力, 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在全省举办的“青苹果”微课网络大赛中, 我校有11位教师获奖。四是利用网络加入全国各学科名师协会, 尽量与大师对话, 以启迪智慧, 开阔眼界, 提升能力。
4. 双向学习———促进幸福成长
《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 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 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 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 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却不能懈怠, 不能放松, 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 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 一面学。”我校的发展理念是:“立足师生幸福, 促进双向成长。”这个双向成长里, 就包含了古人教学相长的思想与美国教育生态学思想, 也就是说, 在学校里, 学生不仅要向教师学, 更要求教师能俯下身子, 向学生学习, 学习学生的纯真和善良, 学习学生的坦然和无畏。在相互动态的学习过程中, 师生之间既能和谐相处, 又能幸福成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 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 他们能为你保险, 使你永远不落伍。”
5. 打造书香校园———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学校将打造“书香校园”列为促进教师学生成长的重要活动, 通过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家著作, 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 也倡导教师博览群书, 把阅读当作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 并鼓励教师撰写教育随笔、读书体会, 来记录幸福成长的轨迹,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将教研和科研统一到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成长在于日常的教学,在平凡而又重复的工作中获得进步。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成长于真实的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教师的研究型工作关注的角度在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教研与科研两者不可分离,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
根据教师发展的专业理论,教师的身份不仅仅能是教育者还应当是教育的教研者。当前,在小学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教研活动有过程而缺少主题,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主题却缺少过程。小学教学研究要摆脱这个现状,就要整合教研、科研与教学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学研究不能脱离教师,教学研究应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当中。建立以课题为依托的教学研究方向是研究型教学专业成长的需要。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校本教研课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不断进步与成长的,随着教师从教时间以及岗位调动等活动的影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会面临多种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认真归纳自己面临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形成课题式或者主题式的调研活动,切实地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二是研究课题校本化。小学的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是规划课题。学校是研究课题的主导者,研究课题的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调研活动。参与者包括:校长、主任、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等。有这些教师中的领导,教学工作往往存在着高端化、理论性、宏观性的特征,真正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师身上有一定的实施困难。所以,教师的科研活动一定要以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为教学依据,使教研活动校本化,开展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出发点的教学研究课题。这种亲民化、实践化的教学研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实现教研活动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的目的。
二、形成以教研组为载体的研究共同体
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依托教研组为载体而形成的教研共同体的集体性听课、评课或听讲活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教师队伍当中越来越多地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新时代的教师要求开展能够落地的、实在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教研活动。他们期望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共享的方式增强个人的教学能力。教师合作研讨组的有效形式在于教研组的改进与运作方式的变化。教研组的改进主要是将教师专业作为教研活动的中心,而运作方式的变化则是课题活动交流组、同行交流方式、结伴合作方式等。通过这种合作交流教研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
研究共同体能够带动每一位教师认清自身的责任并参与到教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所有的成员能够共同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观点,众多的教学经验能够在思想的交融中碰撞,产生具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充分发挥每一位教研者的优势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实际的研究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的活动者转化为教学的艺术者。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所有成员为学校的教研活动贡献力量,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优秀的教学文化,除去单纯的理论探索,更多地探索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以教研组为载体的研究共同体能够更好地将研究型教师的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这不仅对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有所帮助,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已有的教学理论,为日后研究型教师的顺利成长奠定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合作型的教学教研活动是现代化教师成长的一种趋势,合作型的教学研究能够激发头脑风暴,弥补和改进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我成长。构建教师研究学习成长的命运共同体,教师在相互合作的学习探讨过程中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点和经验,互相传递更贴近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最终实现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培养。
【教研意识促进教师成长论文】推荐阅读:
增强语块意识,促进口语教学11-15
自我意识研究论文09-08
中学化学环保意识论文10-19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10-05
篮球教学中篮球意识的培养论文11-08
素质拓展 教师团队意识 新闻稿09-17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论文06-21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07-12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论文12-20
教研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