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熔断机制个股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a股熔断机制个股(精选7篇)

a股熔断机制个股 篇1

年1月1日起,A股实施指数熔断机制,设5%和7%两档熔断阈值,涨跌双向熔断。究竟什么是熔断?是谁摁下熔断按钮?

熔断机制旨在防市场异常波动

所谓熔断机制,即自动停盘机制,是指股指波动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防止市场或某一产品非理性地大幅波动,特别是防止市场大幅下跌甚至发生股灾,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交易所表示,实施指数熔断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A股熔断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双向熔断,日内各档熔断最多仅触发一次;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15分钟,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至收市;触发熔断时,沪、深交易所暂停全市场的股票、基金等股票相关品种的交易。

对于上述熔断时长,交易所称,主要考虑的是境内市场在尾盘阶段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较多,规定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暂停交易至收市有助于防范尾市异动风险。

而对于5%和7%两档阈值,则是三家交易所在对过去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基础上提出的。交易所表示,5%作为第一档阈值可以兼顾设置冷静期和保持正常交易的双重需要;触发7%的情况虽然较少,但属于需要防范的重大异常情况,应当一并考虑,以此阻断暴涨暴跌等极端异常行情的持续。

首日熔断意味着什么?

熔断期间能否下单和撤单?熔断后多少品种暂停交易?首日熔断意味着什么?

按照规定,熔断15:00之前结束的,沪深交易所均可以下单和撤单。若持续至15:00,上交所只接受撤单,深交所则下单和撤单均可。中金所熔断开始起12分钟内不可下单和撤单,第13分钟起可以下单和撤单,但进入集合竞价。指数熔断期间相关证券复牌的,将延至指数熔断结束后实施。

熔断后,A股、B股、基金(黄金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型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除外)、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可交换公司债券暂停交易。中金所将暂停股指期货所有产品交易(包括沪深300、中证500和上证50股指期货5%和7%两档阈值),但国债期货交易正常进行。

熔断机制实施后,股指期货交易时间与A股同步。若非交割日同步熔断,结算价以扣除熔断、集合竞价指令申报和暂停交易时间后向前取满相应时段。但交割日,无论何种情形,13:00后不再熔断。熔断实施后,期指涨跌幅由±10%调整为±7%。

熔断发生后会怎么样?

熔断后如何恢复交易与收盘?沪港通、转融通及其他会如何?

关于熔断后恢复交易,熔断15:00之前结束的,沪深交易所对已接受的申报进行集合竞价并撮合,随后连续竞价。中金所熔断开始起12分钟内的申报进行集合竞价,第13分钟至15分钟进行撮合,熔断结束后连续竞价。

收盘价的形成,熔断至15:00收市未恢复交易的,相关证券的收盘价为当日该证券最后一笔交易前一分钟所有交易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含最后一笔交易),当日无成交的,以前收盘价为当日收盘价。

境外投资者同样适用A股熔断机制。港股通业务不受影响。指数熔断15:00前结束,当日的转融通证券出借申报、匹配成交、证券归还均正常进行;若指数熔断持续至15:00的,熔断后不再接收相关证券的转融通证券出借和借入申报,熔断前已接受的申报仍进行匹配成交,当日应当归还的证券,参照证券停牌方式处理,归还日顺延至下一交易日。

此外,指数熔断持续至15:00,不进行大宗交易;新股发行、配股、投票等非交易业务可以正常申报。

对于基金的申赎,以基金管理人发布的相关公告为准。

国外熔断为何很少引发恐慌?

在昨日的A股暴跌并两次触发熔断机制之后,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提出,为什么美国有熔断机制却很少引发恐慌,为什么美国的熔断机制有所不同,发生急性踩踏与熔断机制的设计先天不足有一定关系。

对此,北青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后了解到,由于各证券市场、各投资品种的特征不同,其所使用的熔断机制也各有特点,包括美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股市均设立了指数熔断机制。相比之下,A股在有个股涨跌幅限制的情况下,熔断机制阈值相对较低、两档之间距离较小。

美国采用的熔断机制主要为“熔而断”形式。因1987年股灾,美国在1988年设定熔断机制,随后在又做出调整,目前美国指数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为标普500,阈值只有单项跌幅阈值,为7%、13%、20%。当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7%、13%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暂停15分钟,当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

6月,在美股闪电暴跌后,美国证交会又在大盘熔断机制基础上推出了个股熔断机制。205月,美国证交会批准了以涨跌限制(限制价格波动上下限)机制替代之前实施的个股熔断机制,但自那以后,美国尚未用到过熔断机制。

a股熔断机制个股 篇2

关键词:新股定价改革,证监会,A股市场

自2004 年 《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到2012 年4 月中国证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A股市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经8 年,新股发行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对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是衡量首次公开发行(以下简称“IPO”)定价均衡度的重要指标。根据Wind资讯数据,上海证券交易所IPO上市首日收益率2007 年平均为104.81%,2008年为35.31%,2009 年为45.88%,2010 年为31.57%,2011 年为13.63%。IPO上市首日收益率正逐步下降,与国际主要资本市场趋近。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2012 年A股市场上仍然出现了浙江世宝和洛阳钼业两单典型的新股爆炒极端案例。根据Wind资讯数据,浙江世宝IPO原计划发行6500 万股新股,募集资金5.10 亿元人民币,但最终实际发行1500 万股新股,募资资金总额仅为3870 万元人民币。由于缩减后的发行价格和发行规模远低于市场预期,浙江世宝的“迷你”发行成为投机者爆炒的重要卖点,浙江世宝15.62 元/ 股的上市首日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505.40%,较18.75 元/ 股的收盘价格更是大涨626.70%。这些现象显示了A股市场发行定价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不但需要完善微观机制,还需要更基础性的制度建设。

一、A股市场发行定价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1、2012年以前的改革历程回顾

A股市场IPO发行定价机制始于2004 年,在“新旧划断”后A股IPO开始实行询价制度,采用国际市场通行的向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方式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买卖双方的判断和意愿通过询价过程得到体现。证监会主要通过设定询价结果均值的定价上限和“窗口指导”进行行政干预。

由于在2006 至2007 年间,A股市场出现一轮大牛市,新股上市首日大幅上涨和其后持续上涨,市场将责任归咎于定价的行政干预。

2009 年6 月和2010 年10 月,证监会两度修改IPO定价机制,通过强化市场约束,推动发行人、投资者和承销商等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使新股价格更能反映市场选择。由于监管机构基本放弃对新股定价和募集资金的窗口指导和控制,而同期创业板推出和中小企业板审核速度加快,总体呈现新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资金”,以及上市后价格不断下跌,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的现象。

2、2012 年4 月改革概述

2009 年以来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IPO的利益损失,最终转化为对监管机构在发行市场管理不够的批评。基于这样的批评,监管机构也将深化改革的方向调整为着力改变新股价格畸高和降温新股热。

2012 年4 月,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强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充分性和完整性。

在发行定价方面,改革明确预估的发行市盈率如高于同行业平均市盈率,需在招股书及发行公告中补充说明相关风险因素。如确定的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市盈率25%,发行人将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召开董事会并刊登公告补充披露相关信息,证监会综合考虑补充披露信息后,可要求重新询价,或要求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并公告,并在公告后重新询价。

二、IPO定价乱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行政管制导致投资需求与新股供给失衡

虽然A股发行市场发展迅速,但相对于投资需求和社会整体的融资总量,其规模仍然较低。2012 年我国股权融资额不足4000 亿元,无论是对比13 万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还是30 万亿元的银行存款,都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现阶段IPO市场供给与投资需求处于失衡状态。

这种失衡状态决定了新股发行人易于获得较高的投资者报价反馈。2009 年之后监管部门干预减少,将卖方市场的特点现实地转化为发行人获得高发行价,一级市场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为此支付溢价。而当二级市场资金供应和发行人盈利增长不足以支撑高定价时,投资者支付的溢价将随着市场价格的趋势性回落成为现实的投资损失。

2、监管机构干预新股发行以调控资本市场,加重了IPO定价的扭曲

从理论上分析,A股市场走势应由市场内生因素驱动。但是A股市场走势实际上被政治化,监管部门屈服于公众压力,通过调节IPO发行节奏、控制发行价格的方式,试图稳定二级市场走势。根据Wind咨询数据,2000 年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和A股新股发行规模的相关程度高达70%以上。而2004 年和2008 年,由于其时市场行情不好,证监会更是直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暂停了新股发行审核。2012 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大盘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证监会也已积压了882 家新股发行申请,国内A股一级发行市场基本停滞。

从逻辑上来说,证监会若调节IPO发行节奏,实际上是数量控制,结果导致IPO发行价格过高。证监会若调节IPO价格,实际上就是价格控制,结果则导致类似浙江世宝案例的首日爆炒。本质上两者并无不同,都是由于制度扭曲下过多资金追逐稀缺金融产品的超额溢价,在融资者或投资者之间的分配。

三、A股市场发行定价制度改革思路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三高”,已成为目前突显的市场特征,亟待解决。但若仅仅从发行环节的市场化入手,必将由于社会金融产品尤其是IPO产品的稀缺导致市盈率倍数偏高,造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高价圈钱;如果加强管制,则会出现如浙江世宝一样的上市首日爆炒的怪现象。

理清新股发行背后的各方矛盾和利益,才能更好地解决IPO定价困局,特别需要从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和阶段性的市场主体利益平衡两方面入手。

1、发行定价制度改革根本在于系统性市场化

(1)股票市场功能归位。中国股票市场最初是为国企脱困而建立的。受此影响,中国长期认为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改革发展筹集资金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资本市场初期,这种功能确实促进了股市的发展,但随着股市规模的逐步扩大,股市出现了过度圈钱、定价虚高,使得一、二级市场各自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称。事实上,社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提高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股票市场存在更为重要的目的。

股票市场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的投资增值功能才是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等功能的基础。具体而言,新股发行市场为二级市场提供了新鲜血液,对企业融资和社会资源初次配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市场基础建设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制定实施,都应基于对市场结构、特性和功能,合理定位,加强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

(2)以资本市场为试点,建立健全法制基础。我国目前由于基础法律制度缺乏,或者无法有效执行,投资者权益一旦受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等问题非常普遍,而市场尚无一单内幕交易或虚假披露的民事诉讼和赔偿案例。根据Wind咨询数据,2010 年有81 只新股上市当年业绩下滑,比例占23.34%;2011 年共有75 只新股上市当年业绩下滑,比例为26.60%。

在此背景下,证监会只能用行政监管,充当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大家长”。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充分、有效、诚信的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从美国的经验看,强制信息披露和高效的资本市场司法体系,比设定各种审核条件的“蓝天法案”监管更有效。

未来,可以以资本市场作为我国法制建设的试点,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司法体系,为资本市场提供公平交易的基础。

(3)监管机构归位,发行审核制度市场化。市场监管政策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到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不应强行干预市场运行方向、扭曲市场价格,干扰市场。新股发行审核应避免强行政色彩,而主要以强化定价过程中的市场约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全面的信息披露要求为重心。监管机构应改变手握生杀大权的特性,而以监督市场合规运行为主。实质性审查的责任应通过监管和司法追究,由各市场主体来承担。

而监管机构的归位尽职是保证各市场主体真正的归位尽职履职的基础,如此才能促进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重塑资本市场公正体制。

(4)强化市场化的价格发现机制。市场的奇妙之处在于,通过大量的分散化的交易,寻得市场供需平衡的价格点,IPO定价最终也应当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发现。A股市场经验表明,不能卖空的单向市场是不均衡的,价格易被操纵和大起大落。单向市场也是新股上市首日易被炒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级市场上,小盘股也不能做空,只能用时间换空间,定价效率有限。为提高新股上市的定价效率,可以考虑逐步允许新股上市前的暗盘交易、允许小盘股卖空或者创设备兑权证。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更多联系,以及双向的交易工具和机制,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市场的内在平衡和价格发现。

2、平衡市场主体利益,有助于改善市场价格扭曲

(1)赋予自主配授权,强化主承销商的内部平衡机制。目前的制度安排下,由于主承销商内部定价平衡机制先天失衡,主承销商在较多偏向发行人的利益,而对投资者利益考虑不够。A股IPO的网下发行目前采用同比例配售或摇号抽签,主承销商并不能根据机构投资者的资质、持股意愿、长期合作等情况自主决定机构投资者的获配份额,也就无法与销售端客户(投资者)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而投行端客户(发行人)直接决定了主承销商的佣金收入,与主承销商的关系相对更为紧密。

通过赋予主承销商较大比例的自主配售权,主承销商在发行时可以决定机构投资者的获配份额,根据机构不同的资质和合作关系等,给予不同的获配份额,建立起与机构投资者的长期合作与信赖关系。

在此模式下,主承销商需要同时关注前端发行人与后端投资者的关系,因主承销商必须更加关注供需双方的平衡问题,从而由主承销商组织起一个小规模的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定价失衡的问题。

(2)战略配售和绿鞋机制在发行方案中常态化。境外成熟市场IPO引入战略配售和超额配售选择权是较为常态化的形式,这两种机制的引入对于减小发行风险、优化公司股东结构和稳定公司股价均具有重要作用。现有承销管理办法中对于IPO中引入战略配售有较多限制,目前仅有部分超大型A股IPO发行采用战略配售和绿鞋。近期境内外宏观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大、市场震荡,部分IPO投资者认购冷清、获配比例较高、首日和上市后破发增多,建议给予主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在发行方案中可以灵活选择是否引入战略配售和超额配售选择权。建议未来可考虑放宽战略配售引入条件、锁定期、家数和比例等限制,允许主承销商根据投资者情绪、申购积极性合理确定。

(3)允许存量股份发行。成功的存量股份发行,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减少股本摊薄压力,较好实现老股东转让和新股东的引入。但目前法规规定,股东通过IPO存量发行获得的资金有较多解禁和使用的限制,股东在IPO时进行存量发行缺乏动力。

如果未来政策放宽存量转让股份资金的锁定期要求,则建议也应相应加强对于存量发行的相关信息披露,如原有股东的持股情况、转让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存量发行时,建议也应对待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潜在经营风险的披露揭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避免原有股东与投资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四、结语

a股熔断机制个股 篇3

事实上,熔断机制在推出之前就已有业内人士对此机制所能取得的效果表达了担忧。本文选取的中金公司的研报发表于2015年12月6日,其在文中指出“熔断机制设计本身也会对市场波动产生影响。”管理层在设计该机制的时候,未对结果进行准确估评,又在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后随即暂停实施,这些举动都显得太过随意。

2015年9月7日,沪深交易所和中金所发布《关于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12月4日,三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并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熔断机制:背景、作用与代价

机制推出背景:今年6月中下旬开始A股市场出现一波急速下跌,期间屡次出现千股跌停涨停的奇观。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情形时,通过机制安排在市场极端波动的情况下给予投资者更多冷静时间,从而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A股的波动特征:沪深300指数在历史上有147次波动在4.5%以上,其中105次的5%波幅满足暂时熔断条件,33次7名的波幅满足停止交易条件。且从发生时点来看,这些波动多发生在市场牛熊风格比较明显的时段,在震荡行情下发生的概率较低。历史上沪深300指数触碰跌幅阈值的次数明显高于涨幅阈值,其中碰触跌幅5%、7%的次数分别为69、22次,碰触涨幅5名、7%的次数分别为36、11次。考虑到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且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然很难有根本转变。监管层推出熔断机制以图起到防止市场非理性波动、稳定市场的作用。

机制的影响:(1)熔断机制的引入可能会起到部分稳定市场的作用。由于市场波动加大时,交易将被强制性中断,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2)但这种熔断机制起作用也将是有代价的:首先,目前一级阈值幅度较低(根据历史数据几乎每25个交易日就有一个交易日波动幅度超过5名),且二级阈值与一级阈值设置差距过小(仅2个百分点),正常交易可能会比较频繁地被中断;第二,目前这种熔断机制设计本身也会对市场波动产生影响。例如,相比上涨,市场下跌更容易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在存在熔断机制的情况下,当市场下跌幅度在接近阈值时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担心熔断生效而恐慌性地抛售从而引致触碰熔断阈值的情况。我们估算市场下跌达到4.5%-5%区间交易日占比0.9%,在这样的交易日投资者也可能会因为指数波动幅度在接近熔断阈值而恐慌性抛售导致市场跌幅触碰阈值引发熔断。

与其他国家熔断机制对比

a股熔断机制方案 篇4

熔断机制是指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国外熔断制度有“熔而断”和“熔而不断”两种表现形式。

今年9月6日晚间,证监会表态将研究关于资本市场的熔断机制。次日,三大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拟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

什么是a股熔断机制 篇5

例如: 1、熔断期间,股指继续保持单边走势,这肯定会造成市场一定的恐慌心理,于是会在熔断价格堆积相当数量的挂单,有可能促使熔断期结束后直接奔向停板,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的风险。

2、熔断期间,股指走势平稳,或者有所调整,市场由于熔断启动时所造成的动荡心理会有所平和,熔断结束后,股指期货走势会趋于平和。

3、熔断期间的挂单可以视为即时市场人气的一个有效指标,根据挂单的数量和成交情况应该大致判断出结束后的状况。例如有大量挂单,显示市场对行情延续的肯定,则在这种惯性下价格有可能会继续单边;相反,如果仅仅只是触及到熔断价,挂单方面并没有明显积极的的意图,那我们可以判断实时的行情不具备很强的冲量。

在国外交易所,“熔断”制度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熔而断”与“熔而不断”。前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交易;后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继续交易,但报价限制在熔断点之内。

a股熔断机制好不好 篇6

熔断机制旨在避免再次发生“闪电暴跌”事件,对市场的交易风险提供预警作用,防止风险的突发性和风险发生的严重性。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8月24日微博中说道:“我国的熔断机制,在过去一个月,完全有条件搞。”9月6日再次预告“熔断机制确实有可能最先推出。T+0和涨跌停板放开,争议较大。”

但是,对于熔断机制是否有必要和其能给中国股市带来多大积极影响,市场争议很大,反对声比较多,多数人担心“会更容易引发恐慌”。

美国亚洲金融协会主席张克在接受北青报《生活时代》周刊的采访时说:“在一个执行涨跌停板制度的市场,搞熔断机制没必要也不应该,这完全是人为的行为,不是市场在调节,因此市场的反应一定是这样的(不赞成)。”

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北青报《生活时代》:“不到万不得已,不宜推熔断机制。A股市场无需推出熔断机制。”

实施熔断机制是质变

“熔断机制源于美国但并不被常用,中国股市实施熔断机制则是蓄意而为之。”张克说。

所谓“熔断”制度,就是在期货交易中,当价格波幅触及所规定的点数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或交易可以继续进行,但“价幅”不能超过规定点数之外的一种交易制度。

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主要是由于美国没有涨跌停板限制,监管层希望通过熔断机制可以让市场参与者平复一下交易情绪。但据张克介绍,美国纽交所并不常用这一机制,“从我到美国纽约工作,美国股市尽管有熔断机制,但有且仅有一次在纽交所交易平台上使用了,(那次)是因为交易发生钞票错误而导致了中间停牌。”

在国外交易所,“熔断”制度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熔而断”与“熔而不断”,而中国拟采取“熔而不断”,双向设限。

“熔而断”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交易;“熔而不断”则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继续交易,但报价限制在熔断点之内。在持续下跌行情中,价格

剧烈、无序的变化对期货和现货市场造成的破坏性较上涨行情更大,因此,国外证券、期货市场采用的熔断机制大多只在下跌行情中启用,不涉及上涨行情。

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的规定,其采用的熔断机制是“熔而不断”的形式,上涨和下跌的行情均适用。这也是市场争议比较大的焦点之一,不少人士认为如果一定要有这种机制那也应该是采取“熔而断”的形式,限制跌而不限制涨。

另外,“熔断”机制又分为多级熔断。以道琼斯指数为例,如果在盘中累计涨跌7%,将触发一级熔断,股市交易将暂停5分钟;涨跌幅度累计达13%,将触发二级熔断,股市交易将暂停1小时、2小时或直至收盘;道琼斯指数累计涨跌幅达20%,则触发三级熔断,股市交易将直接暂停至当天收市。

根据《通知》,计划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日内各档熔断最多仅触发一次。这又是市场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很多人认为阈值设置不合理。

对此,张克认为对于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的讨论并不是要害,关键还在于熔断机制本身是否有必要存在。因为加不加熔断机制是质变,而在该机制下阈值是5%还是7%还是其他则只是量变。

降低波动性是初衷

一个好的市场应该有充足的流动性,而熔断机制的设立旨在抑制波动性,但却可能降低波动性,给市场带来恐慌心理。这有悖初衷。

客观分析一下,熔断期间,股指继续保持单边走势,会造成市场一定的恐慌心理,于是会在熔断价格堆积相当数量的挂单,有可能促使熔断期结束后直接奔向停板,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的风险。这是市场的担忧所在。

“客观上是为了降低波动性,但我希望这个初衷不会因为政策的实施(熔断机制)而降低流动性。”张克同样对此心存顾虑。

熔断机制不同于涨跌停板,区别是什么?目前,国内证券交易没有建立熔断机制,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沪深交易所股票交易实行10%涨跌幅限制:上交所和深交所自12月16日起,分别对上市交易的股票(含A、B股)、基金类证券的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即在一个交易日内,除上市首日证券外,上述证券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个交易日收市价格的涨跌幅不能超过10%。而熔断就是达到某一设定条件时,股票不能继续交易了(买卖都不行)。

简单来说,涨跌停是对个股波动性的抑制,而熔断机制是对股指波动性的限制。

那是不是有了涨跌停板制度,熔断机制的设立就显得“鸡肋”了?

有网友认为,“现在的涨跌停板已有加剧亢奋恐慌之嫌,还弄这么多熔断的,有用吗?总想着用人手干预,距市场越走越远。”

T+0是否应该放开

随之而来的讨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施行熔断机制了,由其引发了本没有必然联系的“涨跌停和‘T+0’是否可以放开”似乎成了市场更为关心的问题。有网友认为,“就算涨跌停可以不放,T+0应该放开。如果流动性真的带不起来,T+0或许还真有点用。”

《通知》中抛出熔断机制是否要设立的问题,而市场对“T+0”的关注与呼声越来越高。“熔断机制需要期指对应ETF‘T+0’才能有效否则就是个时间熔断而已。若想恢复期指价格发现功能,ETF‘T+0’比熔断更有效。”“一项制度它不是单独存在,它是一个系统中的环节。单独学熔断机制一个环节最后只能南辕北辙。”

对此,张克认为讨论中国股市是否可能实现“T+0”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讨论应不应该实现“T+0”。他指出“一个成熟的市场都可以做到T+0”。

那么,什么是“T+0”?“T+0”,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当天实现买卖的股票交易制度,当天买入的证券(或期货)在当天就可以卖出。凡在证券(或期货)成交当天办理好证券(或期货)和价款清算交割手续的交易制度,就称为T+0交易。

它是相对于“T+1”的一个概念,由于它的投机性太大,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现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对股票和基金交易实行“T+1”的交易方式。即,当日买进的,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

张克认为应该放开“T+0”,因为“T+0”代表着充分的流动性,并能降低对冲风险。他指出在“T+X”中“X越大”则投资者可能要承受的损失与风险也相应加大。用“T+0”和“T+1”进行对比加以分析:在“T+0”的模式下,当天买入的证券,如果出现波动性风险,则投资者可以当天卖出,真正将风险最小化;而“T+1”模式下,当天买入第二天才能卖出,则相当于预知或遇到了风险,但却不能控制损失,就只能拥抱损失了,而拖延的时间越久,损失则可能放大。

显然,在专家和市场人士看来,“T+0”应该实现。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从技术等层面保障其实现。然而,张克认为熔断机制对于实现“T+0”并没有直接贡献。

不过尽管市场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也仍有人坚持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且时局不同会有不同结果,熔断机制不试怎么知道好不好”。

业内声音

美国亚洲金融协会主席张克:在一个执行涨跌停板制度的市场,搞熔断机制没必要也不应该,这完全是人为的行为,不是市场在调节,因此市场的反应一定是这样的(不赞成)。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8月24日微博中说道:“我国的熔断机制,在过去一个月,完全有条件搞。”9月6日再次预告熔断机制确实有可能最先推出。T+0和涨跌停板放开,争议较大。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这是重大消息,熔断机制可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利于稳定市场,减少市场大幅波动,利于构筑2850“婴儿底”,维护市场秩序,与成熟市场同步。这是交易机制的重要完善。

经济学家宋清辉:不到万不得已,不宜推熔断机制。A股市场无需推出熔断机制。首先,对A股市场来说,目前涨跌停限制基本可以达到对日内波动风险的管控,所以暂时没有必要学习国外实行熔断机制。再者,熔断机制下,市场价格不能及时地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愿,容易导致价格扭曲和有效性下降。第三,价格扭曲会带来价格波动,价格波动不会降低市场波动,而是会加剧市场波动。实际上,不干预股市也是对市场的一种尊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应该引入这项机制。

a股熔断明年实施 篇7

9月21日,熔断机制征求意见就将结束。据记者统计,6月15日至今,A股市场出现了很多次单日暴涨暴跌的现象,一共有20个交易日可以触发熔断,其中6个交易日因为上涨,14个交易日因为下跌。一位北京地区私募人士表示,熔断机制推出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应该很快会推出,其对目前抑制过度投机会有一定作用。

熔断机制将快速推出

9月6日证监会表态将研究关于资本市场的熔断机制,次日上证所、深交所和中金所即发布熔断机制征求意见稿,如此快速地推进一项政策,在资本市场较为少见。因此,许多市场人士预期熔断机制将快速推出。

记者注意到,上述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的9月14日,大盘仍然出现了“千股跌停”的景象。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熔断机制应该很快会推出,其对目前抑制过度投机会有一定作用,不过总体来讲,触发熔断条件仍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实际操作影响有限。

21日征求意见结束

9月6日晚间,证监会表态将研究关于资本市场的熔断机制。次日,三大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拟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具体来看,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30分钟,熔断结束时进行集合竞价,之后继续当日交易。14时30分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

值得一提的是,据上述公告,征求意见稿在21日截止。对于推出熔断机制的初衷,上述公告中指出,是为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前段时间,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涨停到千股跌停、千股跌停再到千股涨停各种奇观多次在A股市场上演,大涨大跌似乎已成常态。即便在9月7日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熔断机制基准指数沪深300依然出现了3次大幅波动,并有一次达到了触发熔断机制的条件。

据记者统计,6月15日至今,A股市场出现了很多次单日暴涨暴跌的现象,一共有20个交易日可以触发熔断,其中6个交易日因为上涨,14个交易日因为下跌。

此外,在9月7日熔断机制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市场同样出现几次大幅波动,沪深300指数在9月14日、15日连续两日最大跌幅超过4.5%,逼近5%熔断阈值;9月16日则在尾盘暴力拉升下,沪深300涨幅超过6%,触发5%熔断阈值。

一位北京地区私募人士表示,熔断机制推出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应该很快会推出,其对目前抑制过度投机会有一定作用。

私募:对操作影响不大

记者注意到,其实在市场出现连续大跌后,有关推出熔断机制的声音便开始出现,但是在9月7日熔断机制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市场对于熔断机制的争论进一步加剧。

随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的到来,熔断机制或将在不久后正式在A股推出。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熔断机制会如何影响实际操作才是其关注重点。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熔断机制的推出,对于实际操作影响应该不大。首先,触发熔断的条件依然是小概率的事件;其次,在熔断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当上涨或者下跌到一定程度后,市场本身会有一些收敛,因为大家知道到达那个值后会停,而对于第二天的情况也并未掌握,到达5%或者7%时,一些投机盘或者临时起意的投资者或许就会放弃操作,所以熔断机制在局部上还是起到了对于过度投机的抑制作用。但是还有一点不确定,就是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相互影响关系。如果股票市场触发熔断,那么股指期货市场也相应暂停交易,但是股指期货市场可能用比较少的资金就会撬动比较大杠杆,这方面也要继续观察后续是否有进一步的细则。不过总的来说,目前缺乏经验,所以更多还是要看后续市场的表现。

虽然私募表态较为乐观,但是对于目前市场而言,由于沪指权重股众多,沪深300跌幅一般低于深证成指。从数据可以看出,9月14日、15日和16日连续三日深证成指当日偏离幅度均超过5%,9月14日更是再现了千股跌停的局面,可见小盘股居多的深市指数波动比沪深300指数更大。在熔断机制推出后,是否会对投资者对于小盘股的操作产生影响依然值得关注。 每日

熔断制度

“熔断”制度,就是在期货交易中,当价格波幅触及所规定的点数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或交易可以继续进行,但价幅不能超过规定点数之外的一种交易制度。设置“熔断”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交易风险。“熔断”制度,是1987年世界股灾发生以后为了控制股票交易风险的一种交易制度,其后,“熔断”制度又被引入股指期货市场,它的设立为股指期货交易提供了一个减震器的作用。

★ a股熔断机制是什么

★ A股熔断机制“生效”

★ 白羊座童心指数

★ 伦敦金融时报指数

★ 转股协议书参考

★ 为何要暂停熔断机制?

★ 雾霾指数排名

★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 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

上一篇:采购管理程序培训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第三周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