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结(共7篇)
根据肃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肃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肃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肃州区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意见,西峰乡成立了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并且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结合本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一步突出整治重点,强化整治措施,完善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对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现就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了宣传培训,营造了浓厚气氛
加大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技术培训、科技进村、开展农资打假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等形式,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管理
乡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开展主体资格审查。对进入本乡的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进销货台账制度,对经销的农业投入品要索证索票,认真登记产品的销售流向。三是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专项整治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投入品的源头安全管理。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和全乡奶牛养殖户签订了鲜奶安全生产责任书,指派专人定期对鲜奶收购过程进行检查,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瘦肉精”专项整治,禁止使用泔水喂猪、喂羊等安排,对全乡养殖户进行检查整改,提高了养殖户的安全生产认识。对销售高毒农药、禁用农(兽)药、假劣农资及在蔬菜上使用高毒农药和饲料添加瘦肉精等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严格检查。坚决杜绝违禁产品及高毒农药流入我区市场和农产品生产环节。
三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技术服务站技术力量,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一是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力度。围绕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无公害农产品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推广符合我乡实际的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二是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规划建设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内,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引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在广大农民中间普遍开展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等知识的培训,指导生产者严格按照农(兽)药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的规定,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和有机无土栽培、标准化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坚决杜绝高毒、禁限用农、兽药和有毒有害饲料添加剂。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建立安全监管机制
充分认识畜产品安全工作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以及对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做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是保障动物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职责,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做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监管到位。
2 加强检疫监督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2.1 健全检疫执法队伍
截止2013年, 全县各个乡镇都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经过严格培训, 县乡镇配备执法人员42人, 为了确保村一级产地检疫工作需要, 还建立了以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依托的动物检疫协检队伍, 全县已聘用协检员217人。形成了涵盖县、乡、村三级的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 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加强检疫执法人员培训
结合工作实际, 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级培训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组织检疫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严明工作纪律, 增强工作责任性, 认真遵守检疫操作程序, 努力打造出一支业务精通、政治合格的动物检疫执法队伍, 为动物检疫工作的稳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健全检疫人员管理制度
除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外, 还制定了《渭源县动物检疫员管理制度》、《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渭源县畜牧兽医局行政执法六条禁令》等制度, 并制作成框子牌子, 悬挂在墙。经常派出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对基层站检疫执法人员的检疫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对执法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规范了全系统检疫执法行为。
2.4 层层签订责任书
县畜牧兽医局与乡镇兽医站;兽医站与每位检疫员;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养殖企业、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动物贩运户等层层签订了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责任书。对防疫、检疫监督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责任要求和义务。
3 加强饲养场监管
严把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办理, 不符合条件绝不办证, 符合条件的迅速办证。并对全县养殖企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进行划片, 责任到人。分管领导包片, 检疫监督人员包企业、小区、合作社。检查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 并指导建立健全购销台账, 健全用料、用药、消毒、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畜禽养殖档案。加大对饲养畜禽的监管力度, 切实掌握饲养场的饲养情况, 严把产地检疫关, 检疫人员严格落实生猪宰前“瘦肉精”尿样检测制度, 凭尿样检测报告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对符合规定要求的畜禽凭产地检疫证明方可进入流通环节。规范了动物饲养, 有效控制了药物残留和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4 实行报检制度, 及时到场检疫
检疫人员分片包干, 对所辖区域畜禽的进出及时登记发放建议报告通知书, 明确报检时间及报检电话, 养殖户在畜禽出栏前, 向检疫人员报检, 检疫人员按时到现场进行检疫消毒, 并将检疫情况记入档案。对不报检而私自出栏的推行了社会举报制度, 鼓励当地群众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举报。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会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对责任人依法查处。为了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总结推广了一些站所的新做法, 注重发挥协检员、养殖场、大户的作用, 让他们及早提供一些有关畜禽进出的时间、数量、以及出栏时间、地点、销售对象等情况。同时县局设立动物检疫报检点16处, 本着方便群众, 高效快捷的原则, 合理布局每个报检点, 设立公示牌进行公示, 并注明保健和监督电话、负责人以及职责。有力的促进了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有效防止产地检疫漏逃现象的发生, 提高检疫密度, 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5 强化证照管理, 加强检疫工作, 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了《渭源县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的管理制度》, 对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的领取、发放、缴销作了明确规定。实行专人、专柜、转档管理, 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的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记录, 领取人经签字方可领取, 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 保证了全县检疫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6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动物检疫知识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區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態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4]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
1 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1.1 监管检验体系建设
监管体系方面:成立了13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设立了136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检验检测体系方面:建成了4个区域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室、3个农产品销售市场自律性检测室。
1.2 标准化生产
建立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 设施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 示范面积200 hm2。
1.3 农业投入品管理
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制度, 设立购货销货台账, 落实索证索票制度[1]。
1.4 销售市场监管
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检验检测结果公示制度、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 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达到销售监管目的。
1.5 生产基地管理
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档案, 落实监管单位和技术服务人员, 建立健全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印制发放生产记录4 028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卡4万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0万枚。
1.6 监测预警
制定了《彬县201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方案》《彬县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2次, 检测农产品样本30个, 合格率100%。自2010年9月至今, 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18次, 检测农产品样本468个, 农药残留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2]。
2 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到目前为止, 仍有3个乡镇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而已建成的13个乡镇站, 各种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二是监管手段和人才队伍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员少, 指导难以到位。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要被科学准确地快速检测尚存在局限性。
2.2 社会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氛围, 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尚缺乏规范性
一是长期存在农产品生产者随意使用廉价、高毒农药, 甚至使用禁用农药和激素生长调节剂, 生产不合格农产品的社会问题。诸如由于局部地区耕地、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污染、个别农产品农残超标、重金属残留、化肥和塑料薄膜的长期使用等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发严重。二是社会对相关法律法规, 诸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普及、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 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氛围。
2.3 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
彬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 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处于传统的粗放、分散状态, 给农产品质量技术认证、技术人员培训、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
农产品生产者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农民, 生产单元极为分散, 数量也非常庞大, 这就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难度非常大。目前工作的重点是抓大型销售市场、批发市场、重点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 但对于各乡镇的集贸市场、走村串巷的销售户以及农产品生产的散户, 日常的管理触角无法触及。因此,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死角依然存在。
3 主要对策
按照“政府负总责, 三级有机构, 监管到村组, 检测全覆盖”的要求, 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 全面提升监管和检测能力和水平, 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开展宣传培训,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加强对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二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及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 大力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 扩大宣传覆盖面, 强化宣传培训效果,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方面的培训, 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科学用药[4,5]。
3.2 深化源头治理,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实行农药经营市场准入制度, 对县区内经营的农药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与所有的农资经营户签订《质量承诺书》, 凡审核不合格和未经备案的农药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 实行封闭农药配送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监管工作, 在春种秋播等农业生产关键季节, 以源头治理和基层农资经营门店整治为重点, 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三是监管内容上以源头管理推动全过程管理。按照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可追溯的原则, 做到“四个结合”, 即:产地环境监测与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紧密结合、投入品使用许可审批与生产技术规范紧密结合、农产品检验检测与质量安全认证紧密结合、质量安全认证与创建品牌紧密结合[6]。
3.3 强化检验检测, 提高检测业务能力
一是采用普检和抽检相结合、送检和复检相结合的方法, 即对易产生残留农药超标的叶菜类蔬菜进行普检, 对不易产生残留农药超标的茄果类蔬菜实行抽检;对检测结果有疑问的进行2次以上的复检或交叉检测, 以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二是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项目为依托, 充实仪器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强化检测手段, 提升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7]。
3.4 推行农业标准化,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一是加强产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 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水平。二是打造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三是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 狠抓农产品质量建设。
3.5 完善各项制度, 把好生产基地出口关
对全县认定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百亩以上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台账, 实行动态化监管, 及时掌握每个基地的生产状况, 指导种植户建立生产日志, 详细记录记载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根据台账的记载, 随时掌握生产基地农产品的生产情况, 做好农产品上市前的农药残留检测工作, 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市。制订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技术规程。促进产品包装和标识在指导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范使用[8,9,10]。
3.6 强化市场监管, 把好市场准入关口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信阳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就信阳市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关系到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和市场准入等环节的管理,涉及到种子管理、植保、农技推广、农村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多个单位,是一个系统管理体系。但就信阳市目前的实际来看,关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1.1.1 产地环境管理缺乏
产地环境管理需要财政、水利、水产、土地、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通力协作,依法进行。目前,产地环境管理大多实行属地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对属地环境负总责。鉴于人力、财力等的不足,各乡镇并没有对农产品基地制定统一的发展计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县级或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对产地进行分类与整理、保护与建设,也未在农产品基地建立长期定位环境监测网点,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更是缺乏监督机制。
1.1.2 生产过程监督管理缺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情况,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等。并且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生产过程记录的管理。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多次下发了关于生产记录管理的通知,但是,由于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分散农资经营体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的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县开展生产过程的全面监管工作。
1.1.3 农产品安全生产指导缺失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指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据了解,绝大多数县(区)农技推广队伍体系不完善,并没有专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更没有从推广农业标准化、指导农民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指导服务。
1.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不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县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信阳市只有市农业局和固始、淮滨县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三个检测机构中只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了监督抽查工作,还存在着检测范围小、检测能力弱等问题。八县两区因无专职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不齐全等,到目前为止,监管工作还不能进行。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较低
总体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机构、人员和力量上与监管工作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矛盾比较突出。当前的检测能力不足,通过认证的检测项目少,不少新的风险参数没有能力检测,检测的人员也严重不足。
1.2.1 检测设备不完备
从全市范围看,目前只有市检测中心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试验室,设备配置还不齐全,部分机构的仪器设备已经老化。八县两区中,只有六个县区分别争取到了300-400万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资金,但检测设备还不齐全,其中的四个县区还都没有建立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的县区,检测水平只限于定性分析。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基地建立检测点的建设更是不足,大部分生产经营者没有能力建立检测设施。
1.2.2 检测队伍素质亟需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认定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比例应当占机构总人数的70%以上。申请省级考核认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应当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于40%。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技术人员应当熟悉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产品生产特性,具备相应的检测技能,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和考核合格。信阳市各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严重存在缺编、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检测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市检测中心也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检测人员专业不对口、检测与管理人员混用、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少等问题。
1.3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问题
1.3.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总体规模较小,认知度低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加上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较低。认证的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知,在市场上没有优选性,直接导致认证作用和意义的削弱,又导致生产企业认证率低。另外,有些生产者为逃避监管和责任追究,直接拒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1.3.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GAP、GMP和HACCP体系认证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对于认证的后续跟踪监管和用标过期企业申请续展等的工作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户进行质量自我监查的自觉性和进行认证的积极性。
1.3.3 认证流于形式,国际互认程度较低
我国标准的技术内容老化、标龄过长、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较低,缺乏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使现有标准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又没有与国际上许多认证机构达成互认协议,我们认证的产品不被国际认可,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特别是外企认证的积
极性。
2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项规定,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1 建立有效协作机制
要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食药、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横向配合,强化纵向联动,明确各自职责,严管各个环节,对农产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应组建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销售和使用农兽药的行为进行重点清查整顿。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2 加快农产品监测机构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各县区必须成立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检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在加强和完善市、县区一级农产品检测机构的同时,按照农业部推进乡镇监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进度,加大投入力度,合理成立镇一级的检测机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超市检测点,让其作为县区级检测机构的延伸点,使检测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建立政府检测机构的同时,应有重点地扶持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立自己的检测
机构。
2.3 提升检测队伍的工作水平
农业行政部门协调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农检机构和认证机构的实际需要,确定机构工作人员事业编制,建立专业、精干的检测队伍。各级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要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培训指导,强化岗位练兵,切实提升基层农业部门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不断拓展工作思路。
2.4 强化制度管理
建立基地准出和农产品准入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加强跟踪管理;加强产地源头管理,逐步建立定点采购和检测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规和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2.5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强基地管理,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推广,对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引导他们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开展对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生产。在产业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当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模式。
2.6 加快建立认证体系
加强认证机构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提供硬件和人力支持与保障。加强认证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三品认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严格“三品一标”的认证程序,提高认证门槛,严把认证质量审核关,重点加强证后监管,建立退出机制,实行认证产品的持续性监管。加大对获证企业的生产监管,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冒用品牌、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幼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2] 范玮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4] 李莉,李阳.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7).
[5] 李仕强.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工作思路[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3).
[6] 任玉娟.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7] 石雪花.农产品质量安全困境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关键词:果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建议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3001602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各级林业部门对果品质量安全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山东林业部门自2013年以来开展了果品质量安全省级抽检工作,2014年又制定了《山东果品质量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德州林业部门也制定了 《德州市果品质量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果品质量安全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目前在县级果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改进和提高。
1 存在的问题
1.1 无专业检测机构
县级林业部门没有专业检测机构,现有技术服务力量不能适应点多面宽的果品安全生产的需要,目前没有形成有效的检测体系。经济林生产监管涉及千家万户,县乡基层林业部门人员区区只有几十人,与庞大而广泛的监管面和对象不相适应,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同时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与机构,使执法缺乏依据,只能凭眼观、鼻闻等直观经验判断,没有科学有力的检测数据支撑。
1.2 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手续
现有管理部门只有责任,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依据《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德政办发[2014]6号)规定,德州市林业部门负责食用林产品从种植、收购、贮存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以及职责范围内的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督管理,但没有定编定人。依据当前现状,林业部门对生产中质量安全问题管理只具指导性管理,因为林业果业机构属于经济部门无法定执法监督职权,没有强制措施。
1.3 生产者安全质量意识淡薄
现有林产品生产者安全质量意识淡薄,应用安全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如在经济林生产领域,现有果农90%以上是50岁以上的老果农,带有上世纪90年代果品生产老管理模式的惯性,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仍然倚重化学农药,在肥水的管理上倚重化肥,对生物防治、生物源农药、有机肥、菌肥、水质量等安全的经济林生产投入品使用认识程度低。
1.4 缺乏有效的安全评价体系
果品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少,无法建立有效的果品安全评价体系。 例如在经济林领域,目前绿色、无公害、有机等国标的安全生产标准只有苹果、葡萄等树种,梨、桃、杏、李等大多数树种还没有具体国标,在生产中没有直接标准可依。
2 改进建议
2.1 构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从体系建设层面,组队伍,建平台。首先是构建县、乡、村果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建设强有力的执法监测队伍,协同配合县农品质量管理机构,做好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从源头上治理。县级林业部门以果树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设立果品质量执法、检测机构,对全县经济林产品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测、指导;乡镇由林业站负责本辖区内经济林产品安全生产;村或企业、合作组织设立经济林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督员或监督点,负责每户或每个园区生产过程记录上报。其次是建设林产品电子管理平台,林产品进入市场有产地标签,做到网上产品可追溯。由村级监管员或监管点 收集本村或合作社范围内每日情况,登录经济林生产电子平台上传相关信息,乡级审核上报,县级监督管理,网上可查。
从立法层面,建议人大通过立法赋予林业等相关部门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权限,组建执法体系,对经济林生产各环节的监管有法可依,执法有力。
2.2 改变经营模式
从经营模式层面,建议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整合土地资源,吸引、鼓励更多的像平原县张进军、安华瓷业等民间企业资本进入经济林生产领域,建设大果园、大基地、生态园,推进林产品生产标准化。因为林产品生产领域主要是以一家一户生产模式为主,采用何种种植技术标准,农户说了算,而林业部门管理只是指导性的,对生产者没有约束力,制约了安全生产技术快速、大面积推广。而民营企业资本掌控者市场、意识超前,食品安全意识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建设的园区基地有规模,使安全、新优的生产技术大面积应用推广成为可能。
2.3 大力开展质量安全培训工程
从培训层面,建议大力开展果品生产质量安全培训工程,长期、长效培训,以此来培育具有较高安全质量意识的新型林产品生产者、职业生产者,将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一法一条例和相关林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规范等。
2.4 制定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
从技术层面,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各类林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使生产者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建立果园生产档案制度,设立果园生产安全质量预警评警评价体系,各果园评价结果在相关媒体公布,将评价结果作为果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登记标签发放的重要依据。
从政策层面,建议政府设立应用标准化、品牌化、“三品一标”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扶持补助基金等,调动农民在生产中采用相关技术的积极性,在生产流通环节全面推行安全食品产地登记标签等市场准入制度。
2.5 从根源上治理高毒农药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 回顾总结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 研究2009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部署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刚才, 北京、山东、广东、河南、湖南、浙江等省的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 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 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08年,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奥运保障压力大、应急处置任务重等诸多挑战, 各级农业部门在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 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取得了难得的好成绩。
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根据08年例行监测结果, 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3%、98.6%和94.7%, 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事件明显减少, 农产品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㈡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120个,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200多个, 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343个。各地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 落实标准化扶持政策, 强化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 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创造了大量鲜活的经验, 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㈢“助奥行动”圆满成功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 密切配合, 采取驻点监管、全程监控、“点对点”无缝链接等措施, 圆满完成了“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有效保障了奥运期间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 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㈣应急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力以赴开展奶农扶持、饲料整治和奶站清理整顿工作, 严厉打击在生鲜乳和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行为, 全国2万多家奶站100%纳入监管范围, 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3个月保持100%, 饲料整治提出的4个100%的目标基本实现, 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提高到98.25%, 取得显著成效。针对供港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超标的情况, 迅速核查处理, 控制事态发展。在第一时间调查澄清“毒花生”、“柑橘大实蝇致病”、“猪肝炎”等不实信息, 有效引导舆论, 阻止事态扩大。
㈤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新制定农业标准422项, 标准总数达到3902项;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新认证54个部级质检中心, 农业部部级质检中心已达288个, 质检机构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认证体系不断发展, 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231个, 认证“三品”19777个, 对125个农产品实行地理标志保护,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达到44915个, “三品”认证总数达到52434个, 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
总结2008年的工作, 主要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 着力推进执法监管工作。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 农业部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 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意见》, 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 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 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 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农资打假秋季行动”、“农药登记管理年”和“优质兽药出厂, 放心兽药入户”等多项活动。全国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66万人次, 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3.7万件, 捣毁制售假窝点577个, 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多元。
各地结合当地实际, 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制度, 落实执法监管责任, 把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标识认证管理、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抽查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湖北、甘肃等省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 浙江、广东等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湖南等省还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加强执法监管, 有力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第二, 始终坚持推动产业发展, 着力化解突发事件的影响。面对“三鹿事件”发生后的严峻形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 打破常规, 采取最坚决、最果断的措施, 突出抓好奶站整顿和饲料整治, 切实维护奶农利益, 促进奶业尽快恢复发展。几个月来, 共出动49.1万人次, 检查饲料企业、养殖场 (户) 25.04万个, 把全国2万多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同时, 深刻反思“三鹿事件”教训, 举一反三, 着力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梳理和排查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 初步摸清有16类重点农产品存在29类主要污染因素, 其中, 17种污染因素风险隐患较大。通过评估, 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为下阶段深入开展监管工作明确了方向。
第三, 始终坚持创新工作方法, 着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面对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特殊要求, 我们坚持一手抓生产指导, 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检测、动物产品中兴奋剂监控、马属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措施;出台《农产品产地证明管理规定 (试行) 》, 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奠定了基础;更加密切与公安、工商、质监、商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各省 (区、市) 创造性地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责任, 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 将监管措施落实到乡村、到企业、到基地;强化生产源头治理, 落实“五定”和“四有”措施, 实施全方位、24小时严密监控。通过实施“助奥行动”, 积累了经验, 健全了制度, 完善了体系, 有力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第四, 始终坚持强化检验检测, 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加大监测力度, 扎实开展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普查工作, 实施“农药残留监控”、“兽药残留监控”、“水产品药残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4大监控计划, 全年共检测样品10万余个, 目前, 部、省、地、县四级结合的监测网络已初步形成。
通过监测, 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底数, 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有力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各地以监测结果为依据, 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 采取针对性措施, 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五, 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 着力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去年9月, 农业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目的是要充实力量, 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山东、海南、福建、广东、河南、河北、湖北、辽宁等省也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室;山东省17个市中已有4个市成立了专门科室, 其他市正在运作中, 年底前全部到位;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有15个设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科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通过健全机构, 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问。
全面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设施和技术条件, 08年初安排了2亿元, 年底又追加安排中央投资5亿元, 重点支持建设29个部级专业中心、11个部级区域质检中心、21个省级综合中心和117个县级质检站,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新提高, 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部署的结果, 是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农业系统各行业, 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职工勤奋敬业、扎实工作的结果, 也是亿万农民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 我代表农业部向各地各单位的同志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判断形势,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仍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这既有老问题, 也有新情况, 既有挑战, 也有机遇, 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科学应对。
㈠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全局的重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事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国内方面,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安全消费需求的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敏感、更为重要, 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 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国际方面,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技术壁垒强化,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严格、更苛刻, 质量安全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 一条不良短信、一个不实帖子、一则不当报道, 都可能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小的问题、个别的事件容易被炒作, 引起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 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给亿万农民带来极大损失。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次次警示我们,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关系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 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 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日益加深。可以预计, 今年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 越是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大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农产品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一定要全力以赴、周密细致地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㈡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即使在发达国家,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 可以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保障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经营分散, 农产品生产环节多、供应链条长, 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很多, 特别是非法生产销售禁用农兽药及化学物质行为屡禁不止, 农业投入品违规生产经营问题仍然突出, 个别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另方面,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薄弱, 行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执法力量有限, 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的困难;标准体系不健全, 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配套性不强;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 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发展滞后, 存在“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因此, 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下大力气, 真抓实干,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㈢充分认识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从政策环境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建立健全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求在认识上更加高度重视, 在措施上更加坚决有力, 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健全完善。从发展基础看, 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 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取得显著进展, 同时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 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工作保障看, 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中,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全国人大即将审议通过《食品安全法》, 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 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总之,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挑战空前巨大、机遇前所未有。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充分估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深刻认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信心, 抢抓机遇, 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三、突出重点, 依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 着力加强基础建设,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监管能力和服务能力。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坚决有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一手抓农业标准化实施,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㈠抓好执法监督管理集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 是今年执法监管工作最主要的任务, 目的是通过整治活动,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关于整治的具体工作和要求, 接下来我还要进行专门部署。在执法监管工作中, 一要突出抓好投入品监管, 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兽药和有毒有害物质为重点, 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 积极开展“饲料执法年”、“农药市场监管年”、“兽药专项整治”活动, 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农业生产领域;二要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 以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 率先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植 (养殖) 基地、龙头企业落实用药记录制度和休药期制度, 从生产环节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三要突出抓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 严格落实产地证明管理规定, 以规模种植 (养殖) 基地和676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 加强监测, 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对在执法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和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企业和个人, 要出重拳、用狠招,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决不姑息。
㈡抓好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2009年将继续安排5亿元中央投资支持建设28个部级中心、15个省级综合中心和24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确保经得起审计。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做到质量与进度的有机统一, 确保验收合格。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加强培训指导, 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产地等建立速测站 (点) , 要给予必要的扶持, 鼓励和引导其开展相应的检验检测工作。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 进一步加大监测范围, 扩大监测品种, 增加监测参数, 健全监测网络。不断强化监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确保监测数据来源可靠, 真正建立问题发现机制。加大监测结果研判力度, 重点分析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把握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程度和范围。强化监测结果利用, 完善结果通报制度, 强化监测结果系统内部通报, 按合格率对各城市进行排名。建立监测结果会商通报制度, 加强监测信息报送, 实现监测信息共享, 做到及早采取措施, 及时加强监管, 切实提高预警和防范能力。三是根据监督抽查结果, 加大处罚力度, 逐步建立检打联动机制。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企业及产品, 要及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 查明产地、来源和责任人, 依法予以处理。
㈢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是全面梳理现有农业标准, 加快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 以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 制定450项左右农业标准。加大快速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力度, 力争在速测标准上有所突破。各省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重点制定老百姓看得懂、会使用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 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 强化生产指导和服务。二是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120个, 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加强督促、验收和检查, 以此带动县域整建制的推进。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将品牌化和农业标准化结合起来, 认证“三品”1万个, 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200个, 发挥“三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 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 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质量安全提升, 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加大农业标准化扶持力度, 推动建立政府补贴机制, 引导形成市场激励机制, 提高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㈣抓好预警应急处置工作一要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着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素摸底调查, 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 发出预警信息,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二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针对发现的问题隐患, 加强风险评估工作, 根据评估结果, 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根据本地实际, 制定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应切实做到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妥善处置。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处置和发布等工作制度。加强舆情监控, 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对发现的可疑信息, 在第一时间开展核查工作。经核实, 属不实信息的, 及时向社会澄清事实;属实信息要依据线索, 迅速排查, 依法处置, 并及时公布处置结果。要主动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 及时上报发现的问题, 重大问题要立即上报农业部。
㈤抓好执法监管队伍建设要根据当地工作实际需要,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职能, 充实监管人员, 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一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等现有的体系,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职能、人员纳入其中, 增加经费, 完善条件,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对部分具备条件、大宗农产品产业集中的乡镇, 鼓励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体系。二要抓住机遇,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编制、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 主动争取支持, 推动省、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不断强化手段和职能。三要强化执法体系建设, 加强执法力量, 规范执法行为, 重点推进县一级农业综合执法,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四要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的资源, 整合力量, 共同推进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㈥抓好制度机制建设一要完善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已经出台的配套规章制度, 抓紧出台《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规章, 加快形成部门规章相配套、地方法规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的重点批发市场, 建立健全抽查检测、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等制度, 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以此推动产地准出制度的落实, 形成良性互动。三要落实责任制度, 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 切实落实各地区、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对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的, 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四要完善协调机制, 加强横向配合, 强化纵向联动, 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五要强化运行管理机制, 切实做到事事有布置、有落实、有督查、有总结, 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四、集中力量, 精心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 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近一段时期来,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 明确要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坚决防止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去年12月, 由卫生部牵头, 农业部等部门参与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已先期启动。国办将很快印发《食品安全整顿总体工作方案》, 准备在前一阶段整顿的基础上, 用2年左右的时间开展食品安全整顿, 通过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树立诚信、规范发展等措施, 系统而有序地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是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农业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 早在今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 就专门对农产品整治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孙政才部长多次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隐患,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治。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 农业部决定先用一年的时间, 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 采取更加严厉的整治措施, 着力解决当前最急迫、最突出的问题和隐患。整治活动共安排了七项任务, 包括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三品”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明天, 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四个司局的负责同志还将进行专门部署。为顺利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实现整治目标, 我想强调几个方面。
㈠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当前, 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突出的问题是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问题时有反复, 比如个别地区出现在互联网上公开销售瘦肉精、莱克多巴胺问题, 个别产品出现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及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超标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 很可能会演变成新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因此, 这次整治活动要求, 种植业产品重点整治违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 畜牧业重点整治生鲜乳和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 渔业重点整治水产苗种生产和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 围绕整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重点, 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要一个一个区域、一个一个企业、一个一个基地、一个一个产品地进行整治, 整治一个巩固一个, 彻底消灭监管盲区, 决不留监管死角, 坚决遏制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㈡加强抽查、严格执法强化对农产品违规生产行为的监督检查, 加大监测力度, 重点对主要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和抽查。全面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改善执法装备和条件, 推进综合执法,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和水平。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 加大惩处力度, 该曝光的要坚决曝光;该罚款的要坚决罚款;该吊销证照的要坚决吊销;该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坚决移送, 决不能以罚代刑, 更不能一罚了事。
㈢指导服务、督促整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规范生产源头, 关键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生产企业自觉增强质量安全意识, 掌握高效、清洁农业生产技术。要全面动员农业系统的全体力量, 加强指导, 组织大规模的农业质量安全技术及相关法规培训, 特别要加强禁限用农兽药有关知识的培训, 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 确保法规要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进村入户。要强化督导检查工作, 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和重点案件进行现场指导、督查督办。对于发现的问题, 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 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㈣完善制度、着眼长远各级农业部门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 要着眼今后的日常监管工作, 要及时总结专项整治的经验, 建立完善一些管长远的制度。比如要完善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 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购销台帐制度;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总之, 要把专项整治与加强全过程监管结合起来, 把执法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把整治与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使每一项工作措施既能迅速见效, 又能发挥长远的作用, 收到长远的效果。
最后, 我想对整治活动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 要组织领导到位。为顺利完成整治任务, 我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 抽调得力人员进行集中办公, 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各地也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 抽调得力骨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 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不仅要听汇报, 还要直接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分解落实工作任务;不仅要开会部署, 还要靠前指挥, 全面掌握实际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 完善政策措施。
第二, 要责任落实到位。推进整治工作是一项硬任务, 必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 逐级落实责任。围绕整治活动的总体要求, 抓紧将各项职责任务明确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员, 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县、每个乡镇、每个村、每个生产经营者, 做到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对整治的各项措施, 都要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 增强整治方案的执行力, 提高实效性。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对整治不力而发生重大事件的, 要依照特别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 要沟通协调到位。各级农业部门要与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强沟通、主动协调、相互配合, 系统内各行业也要密切联系、相互支持、搞好衔接,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畅通信息渠道, 及时反馈情况, 各省要定期向我部整治工作小组和有关牵头司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材料要综合各整治行动参与部门的信息, 有综述、有查处情况、有产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标, 及时体现整治进展和成效。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 应立即报告。
第四, 要条件保障到位。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 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保障顺利开展整治活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整治成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知识, 倡导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同志们,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 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 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完成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振奋精神, 迎难而上, 不断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局面,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