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共14篇)
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评价能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快乐。
目前,课堂评价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激励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加分或扣分,教师依据班级制定的小组或个人的考核方案,给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相应的考核项目上加分,没有达到课堂要求则按规定进行适当的扣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控制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主导学生的课堂行为。比如:教师希望学生积极发言,就可以按发言的次数加分;要强化板书的书写,就给板书好的学生加分;如果要让学生大声地讲话,就可以给发言洪亮的学生加分。也有的教师采用加“星”、加“红旗”的方式,都是同样的道理,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做出行为后,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结果,学生以后再次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评价手段。
然而,课堂评价不仅仅是给个分值,这样会使课堂学习活动显得机械而缺少生气,教师的恰当的语言激励也至关重要。要发挥好语言的评价作用,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不能模糊。在课堂上常常听到一些老师的评价是“你真棒!,你说的很好”等等简单的赞扬的语言,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有激励作用,但指向性不强,可能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并不知“棒”在何处,“好”在哪里。所以,教师的赞扬要具体明确,如:你的板书很好;你的语言很流畅;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如果能把语速再放慢一些就更好了;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样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另外,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话语,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在快乐的情绪中参与学习。
有人还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可以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教师评价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课上,你不妨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随堂评价功能,自主评价功能
《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种最新的教学评价突出的特点是:一改以前一张试卷定结果的做法,要求科学课程的教学和评价相伴而行。《课程》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所以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教师的随堂评价功能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热切的期望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并从多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以此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学会“望”、“闻”、“切”、“问”。“望”是教师边组织教学边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情绪及开展的活动。“问”、“闻”是教师进行涉及推理和理解的倾向性提问,听听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判断学生对内容理解掌握的情况。“切”就是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非正式交谈,通过师生交流来诊断学生学习状况以便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以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进行个别指导。为了增加这些非量化评价手段的目的性,教师一定要注意事先设计好评价学生的哪些方面,这样在评价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要采用一定的量化评价手段。新课程强调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才更合理、科学。但这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彻底否定,只要量化的评价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发展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以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观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课堂情况记录表,根据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矫正,记录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对学生突出表现的行为,在相应项目前打个“√”,课后再作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观察应是长期的、系统的,并做好记录。
二、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中的自主评价功能
学生的自主评价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学生自主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教给学生评价方法:随堂落实“科学素养评价表”的各项内容。如在课堂上学生对当前现象做现象预测时,设计验证、探究性实验时,推测实验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学习思维。在经常性的评价中,训练学生学会倾听、辨析,提高应变能力,以对多种观点、不同情境、不同层次能表达准确、清楚。
其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评价。分组探究实验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自主评价的过程。第一,在学生组成实验小组时就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擅长推理思考,有的学生擅长表达,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究能力,自由选择探究活动的角色,自由组合,但必须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在选择实验角色时就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情况,就某一个学生某一个方面先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再让这方面较擅长的学生给予评价,评价这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更好些等。如学生评价得不全面或不准确时,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就有助于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信息中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唤起内省和反思的意识,既认真总结前期学习行为,又考虑他人的建议,思考并作出下一步计划。这种互评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总结的习惯,使评价显得更加科学、合理,并使学生在互评中得到共同提高。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美丽的叶》一课时组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先在校园里研究了各种树木花草的叶子。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认为我们的研究活动哪些地方表现得不错,哪些地方有待今后改进?
生:我认为我们今天在进行研究时,小组间的配合不是很好,有时候全班同学全在看一个地方的植物,显得很拥挤,有的同学还踩到了花台内的花草。
生:我认为记录得不好,像我们组,只顾着去观察忘记了作记录,在汇报时有些发现已经忘掉了。
师:我们在各种实验活动中所作的记录,并不只是为了汇报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的,而是为了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生:我觉得观察得不够仔细,有些现象看都没有看清楚就跑了。
生:我觉得观察得不够深入。
生:我觉得我们组合作得不好,大家东跑西跑的。
师:大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老师感到非常高兴。那你们说说今后在进行小组研究活动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认为应专门安排一个人记录。
生:我觉得今后观察可以着重观察一种植物。
生:我认为今后在进行这种观察活动时,应分好几个地方,这样不会使研究活动变得混乱。一些人观察一个地方,一些人观察另一个地方,这样不会使研究活动变得混乱……
师:大家能认识并改正自身的不足,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让孩子们用较多的时间自己总结观察活动,对这次活动进行评价,能够让孩子们正视整个研究活动,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合理调整,从而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及其他各方面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必将起到应用的导航、护航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已经从作为一个强迫学生学习的工具,变成鼓励学生学习和推理的工具,检验教学样板质量的工具,长期观察学生行为的工具,支持学生发展对自己学习质量的判断能力的工具。这些性质有可能使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但它们能反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所要求实现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多种目的。
这些看起来很“软”的非量化的评价方法看起来可能不像真正的考试,但它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衡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当今这个日益技术化的世界里,只有形成了这种科学素养,学生才能生活得更健康。
参考文献
[1]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普及出版社.“2061计划”丛书.
[2]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普及出版社.“2061计划”丛书.
[3]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普及出版社.“2061计划”丛书.
[4]道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评价的语言讲究丰富
1、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
置身于课堂,听到最多的评价便是教师的“你真棒!好极了!”,即使学生做对了一道很简单的计算题,教师也不失时机地这样夸奖。这样泛泛的称赞和过多过滥的表扬是否也会让学生感到贬值呢?所以,教师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在数学课中,我经常针对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分别评价为:“你们小组的讨论很有见解。”“你们思考的问题很有深度。”“你观察得很仔细,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谁能像xX同学这样,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说给大家听?”……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鼓励学生敢说、指导学生会说
课堂学习评价。需要一定的载体一评价语言的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欲说又罢。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我在平时上课时,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经常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发表一下你的高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当学生说的思路清晰时,给予高度的表扬;当学生说的思路断断续续时,就帮助他们把思路整理畅通。
二、评价的形式讲究多样
1、教师评价。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其评价实质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通过教师的评价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标准,掌握一些评价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2、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能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的状况。因此,现代教学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创造和自我评价的功能。学生的自主评价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形式。
三、评价的内容讲究全面
现代数学评价关注人本身与人的丰富性相适应,评价内容也应是丰富的,除了传统的一些评价内容外,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还应注重以下内容: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结果有意义但学习过程更具有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还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获得了情感体验,还可经历一个合作交流、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特设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因此,评价要到过程中去考查学生。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中情感的评价。
评价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看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是否有好奇心,求知欲是否强烈,有无克服困难的意志。是否能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教师要重视学习的情感需要,关怀学生的精神家园,要善于通过引导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中个性的评价。
现代教育要抛弃模式化的培养方式,不要求千人一面,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评价应注意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改变以往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评价体系。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现代教育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倡有差异地发展,所以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是否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是否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否会数学交流、会读数学、写数学和讨论数学;是否具有回顾与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盛湾镇小 马建锋
1.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呢?、调动学生对互相评价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互相评价创设两个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书籍、图片、多媒体、学习栏、表扬等;软环境包括: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我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从教师的方面来讲,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对话、游戏、小品)等,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接触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2.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合作评价。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总指挥棒方向尚未改变,成绩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比较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能牺牲暂时的小我,因为毕竟试验初始阶段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难免会影响学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的原则是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少去考虑教师自身的“利益”。在传统教学时,往往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却“似懂非懂”。虽然教师很辛苦,但经常是事倍功半。现在,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我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它归根到底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
(发言稿)
杨
苗
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是教师的语言。语言人人会用,但是语言的传媒作用和传递信息的效果,却因人、因时、因地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堂课中,教师美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心情愉悦,学习热情高涨。而讽刺性的评价语言则会刺痛学生心灵,无形中把学生推向逆反的深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形式要多样,而且语言也要有艺术和魅力。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认为不能单一的以学习成绩或是否认真听课定好坏,而是应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音、体、美等学科不一定突出。也不一定是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同学。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爱好广泛,音、体、美等学科样样通。即团结同学,又乐于助人。所以,教师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单一的以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坏,而是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某个方面的“闪光点”,对此放大、赞扬。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随即提出要求,鼓励进步。这样的评价方式即能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慧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该善用鼓励,多用鼓励,用好鼓励,发现和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心。
二、评价语言艺术化
1、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做到亲切、感人
亲切、感人的评价语言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心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做到自然、真诚、具有美感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说的就是语言之美。只有美的评价语言才会吸引学生,才会激发学生,才会鼓舞学生。怎样的评价语言才更美呢?亲切、自然、真诚的评价语言最具美感。那么,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评价语言“美”起来呢?我认为只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对事物、对社会、对学子都充满了爱与关怀,心灵美了,师德美了,教师的评价语言自然会美。优美的评价语言就如同优美的乐曲,似春风细雨,最能渗透、温润学生的心田。其作用真的象蜜一样,可以粘住一切美好的东西。
3、启发、激励性评价语言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时地启迪、鼓励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价要及时。万不可乱用自己的权威用批评、讽刺等评价语言,压制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致使学生漠视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动脑,不踊跃回答,使课堂出现了老师在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多用表扬和激励性评价语言。常言道“人人爱听好话”,孩子更是如此。众多的事实也表明,启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
4、良好的肢体语言不可或缺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评价语言更具魅力。像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等,这些肢体语言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听到学生优美的歌声时,为他们骄傲地竖起大拇指,学生就会更自信更有感情的来演唱;看到学生精彩的表演时,为他们热情地鼓鼓掌,他们会表演的更起劲。学生会从这些亲切多样的体态评价语言中感受到关爱,感受到欣赏,会产生无尽的动力。
总之,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艺术的评价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铁王镇中心小学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评价,能为学生提供诚挚的帮助,利于他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维度进行。
一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
①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严肃认真地参加升旗仪式; ②遵守校纪校规,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③真诚待人,守信用,不说谎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④珍惜集体荣誉,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 ⑤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与同学友好相处、团结谦让;
⑥语言文明,行为礼貌,能正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⑦遵守社会公德,富有爱心,乐于助人;
⑧讲究卫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⑨生活自理,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二 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①课前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后能自觉复习功课;
②喜欢学习,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并能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③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
④学习勤奋努力,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⑤认真听课,独立思考,积极发言;
⑥书写工整规范,独立完成,能认真改正错误;
⑦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并做读书笔记;
⑧热爱科学,喜欢钻研,有奇思妙想,能把自己独创性想法表述出来;
⑨亲自动手,进行创造发明等。
三 合作与交流:
①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及课堂小组学习,有独立见解;
②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并且能帮助他人,共同提高;
③懂得自我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
④对交流结果进行总结、反思等。
四 运动与健康:
①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并经常锻炼;
②认真对待体育课,懂的各种体育活动要领,能按体育活动要领进行科学锻炼;
③认真做体操、眼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和各种比赛等。
五 审美与表现:
①衣着整洁规范、和谐得体,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②上好音乐美术课,至少有一项艺术爱好;
③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发展特长等。
如果说传统的学生评价注重于结果,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则更注重于评价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突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人文性,既能全面分析一个学生的思想态度,又能看到一个学生的优缺点以及所取得进步的情况,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使每个个体在人文化的关注下积极主动地发展。
采取多样的综合素质评价形式
一 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学校是培养教育人的基地,而老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贯穿着整个教育的过程,是评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老师要善于探索新的评价方式,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光明之处,逐步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后天素质。同时,老师还要善于用激励语言来评语,既说出优点又指出不足,指出改进的方法和达到的目标。要充分体现“爱”的力量,让学生得到信赖与依靠;用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时刻充满着信心。
老师要时刻与家长保持联系,和家长建立起亲密的纽带。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把学校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与要求告诉家长,保持家校教育的高度一致。老师要向每位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并且跟家长认真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情况,综合分析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相应的评价措施。
二 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家长最清楚。不过,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老师的事。此外还存在着: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等诸多教育误区。
所以,老师要及时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等形式,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指导他们如何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家长的评价形式,可以由老师根据以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从“五个维度”制定一些条款,编成一本手册,发给家长对照自己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填写。内容涵盖,学生在家的道德行为,动手能力,作业情况等等。同时,还要有家长的教育反思和意见,对学校、教师教育的相关要求等。这本手册要定期在家校之间进行交流,构成合力,客观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学生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老师按要求向学生提出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让学生自己对照条文,自我调节与反省。他们可以通过拟定计划,生活实践,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行笔成文,建立自己的档案袋。设计一个综合素质评价表,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把所获得的奖励归档留存;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整改。如果是低年级学生,尚未有书写文章的能力,老师可以灵活制定一些表格宣读让他们自己对照,以打勾打叉的形式进行评价,培养他们学会自查自纠,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 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
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必须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的。这种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既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有了互动的机会,又被评价者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评价的结果,从而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在这种评价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当然,学生的评价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有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
例如,在评价自己的好朋友时,往往倾向于较高的评价,夸大优点,隐去某
些缺点;评价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倾向于较低的评价,夸大缺点,隐去某些优点;还有的学生抱着做“好人”的思想,只说同学的优点,不提缺点。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该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学生互评的结果是了解学生的极其宝贵的资料,是为了促进他们自己的发展。
一、评价应该真诚、真实
任何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爱。作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在这方面的需求更为明显。他们遇到事情或难题时, 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一旦得出答案往往都比较兴奋, 急切地想要表达, 这时候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尽情地表达。无论学生回答正确还是错误, 教师千万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错误, 而要运用真诚、和蔼、亲切的话语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 让学生通过评价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但是在表示真诚的同时, 教师切记用华而不实, 夸大其词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生回答是希望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同学们的纠错, 及时得到正确的答案, 。如果教师这时给出的评价不恰当, 高出标准, 学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 绝不能把学生的错误敷衍或搪塞过去, 更不能一律用“OK你真棒”来评价, 否则, 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虚假或造假的感觉, 从而使评价失去了导向、激励的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面前严谨求实的意识和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给予真实的评价。在评价的语言上注意体现艺术性, 使学生在了解错误的同时, 也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同时收获成功的快乐。
二、评价要善于启发、延伸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识问题,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教师这时绝不能一股脑儿把答案呈现给学生, 而是要提出与结论相似、相近的问题, 为学生搭桥, 为了学生悟出结论, 给予简明的解释与启发,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与思维加工, 感悟问题的真实含义。譬如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 有这样一句话:“山下有人送饭上来, 不管三七二十一, 抢了一碗就吃”, 让学生理解这里的“抢”的含义,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红军饿了”。这时我们教师就不能简单地评价学生错了, 而要引导学生联系红军当时的处境, 前面的山路艰险, 后面又是追兵, 所以一个“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的任务, 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文字表层的意思学生理解了, 更深层的内涵也把握了, 教学的任务也顺利达成。这里, 教师评价的启发、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了问题的思考者, 研究者, 达成者。
三、评价要及时、准确
在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表现出不稳定性, 当学生受到干扰自我意志消沉而导致情绪消退时, 教师要及时予以激励性评价。
平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学生情绪表现不正常时, 教师实施及时评价, 把该生平时的点滴进步及时整合, 唤醒他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动力。面对难题, 要让学生始终充满自信, 让他们挺起胸膛, 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在学生失败时, 多说几句“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 再爬起来”“不经一番寒彻苦, 哪得梅花扑鼻香”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 它们可以让学生情绪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不过, 这种激励性的评价要适度, 恰当, 到位。不能让学生产生表扬依赖心理, 那样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评价要多元、多样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用自己崇高的敬业之心善待学生, 用多元发展的理念关注与悦纳学生。学生“出错”时, 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 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帮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在精神上给他们以支持, 让他们意识到“出错”是必然的。无论“出错”多少次, 都要帮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 肯定他们在某个方面的优秀表现, 鼓励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发挥自己的优势, 鼓足勇气战胜消极, 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从“出错”中走出来, 一步步走向成功。
评价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过程中, 还可以引导家长、社会、同学、朋友等方面因素的参与, 评价的行为不仅可以是语言上的, 还可以表现为行动或物质的。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运用, 评价的效果会更好。
一,注重鼓励在评价中的作用。
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作业难免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及时发现他们作业中的可取之处。如他的作品富有想象力,或者他的线条色彩运用的很好等等,都应该是值得老师表扬鼓励他们的地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美术作业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绘画的技能技巧,同时反映学生创造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它还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感情的“宝地”。
总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美术课堂中充满激励的肯定和赞扬能让学生不断获得绘画的动力,在自信中绘画。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绘画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作品中有很多的创新和代表自己独特想法的东西如果得不到老师的评价,那么学生的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就会出现整齐划一。例如在画潜水艇的过程当中,对于潜水艇的设计,有些学生运用基本几何形进行组合然后添加动力装置和设备装置设计而成;有的学生运用仿生手法,利用各种鱼、水母、章鱼等造型添加动力设施和工具设施设计而成等等。这时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不能只选择以几何形进行组合的潜水艇为代表进行评价,而各种形式都要兼顾。此外,在评价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多造型方面进行评价讲解,而且要对色彩,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多角度的评价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到原来潜水艇的形状是这样的丰富,色彩可以变化多端。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各种学生绘画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突破原有框架,求新求异,课堂作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就不会单一。
三、注重站在学生角度去评价作业的重要性。
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用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其实孩子因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的遗传等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差异。所以他们在自己的绘画中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写生一盘香蕉,小学低年级只能意识到是画香蕉而不是其他水果,并不在乎与眼前的香蕉相一致,结果或多或少,组合关系不对。然而从言语的意义上说,他正是用香蕉的符号表达了对象。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期纳曾说过:“儿童不完全画其所知,亦不完全画其所见,有时还画其想象与感情。” 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放弃“一刀切”的武断做法,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每一幅作品,不能只注重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专业美感。学生在作业中表现的艺术趣味并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能解释很多个这样画的理由。
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绘画特点。课余时间研究青少年绘画发展的各种理论,理顺青少年绘画发展全过程中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对美术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起到积极地指导性意义。
四,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集中评价,选择一些优秀作品进行评价往往却让其他的作品成了陪衬品,这样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学生不能够吸取到别的学生所具有的优点,并且完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正作业的能力,教师只能引导指点,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学生不就处主动地位了吗?”因此在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中,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解析自己的想法,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对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体现出个体的审美。学生审视自己的作业,发现作业中有许多完美的成分与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从而引发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尽管有时显得较为幼稚,但这是一种自我发现美、自我获得美、自我创造美的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引导,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给予学上有点以鼓励,讲解缺点的改正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让学生相互发表见解和意见,这对提高学生的相互交流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在评价对方作品时,必须要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使自己的评价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让对方和其他同学接受。在此同时又不能伤害对方。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加深对人际交往多样性的认识和体验。
所以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使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非常的必要。
建立一个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教学气氛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结论、保留自己的意见,也允许学生在创作中出现个性化的、奇特的甚至荒诞的现象或表现手法,建立起宽容的审美态度。 帮助学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进而表达自己对大千世界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不但要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还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从而达到新课标下美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数学学习状况―― 进步、现状、发展趋势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等,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科学地从事数学教学;评价绝不只是对不同的学生作横向比较,排名次。我们的评价观应当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转化。
一、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集体意识;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否具有合理性、灵活性、独立性。例如:计算:5+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计算办法和想法(可以利用5个黑色和8个白色的围棋子为实物工具),教师以直观图形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他们不同的计算过程。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教师帮助这一分化的实现,并创造条件(记录在黑板上),让他们以表象的.形式再认自己的行为。进一步,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便于对照。如:
(1)8+1+1+1+1+1
(2)5+8=5+(5+3)=(5+5)+3=10+3
(3)5+8=(3+2)+8=3+(2+8)=3+10
肯定每种办法都获得了成功,再引导学生利用表象比较和评价不同途径(想法)的数字特征。由于直观表象(图形和数字符号)更容易突现出“凑十”的思想,因其与数数的进位相一致而显得合理和自然,同时增加了对计数的位值制的认识。借助直观表象进行心理操作还为提高心算水平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这一活动的潜在价值还在于,可使儿童有机会感受:(1)存在多种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2)直观感悟到不同的方法产于不同的角度或想法;(3)自己的想法将影响自己的选择倾向;(4)有时需要评价并调整自己的策略。幼儿不可能通过少数几次活动,就能有所领悟。“学者虽无心,教者却有意”,这种长期熏陶与渗透正是基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二、要及时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阐述如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概念、法则、定理等一些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事实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例如:问题: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O。求其中的线段数,如图:
如果只要求学生给出答案数,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而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求解过程(即写出所有的线段)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风格。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以AB,AC,AD,AO:BC,BD,BO;CD,CO;DO;方式来表达解,反映出解题者对分类方法,对“序”观念较为熟悉,或许更长于代数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而以AB,CD;AD,BC;AO,OC;BO,DO;AC,BD;方式来表达解的学生更具有几何直觉和对图形的整体把握,或许他们更适合于几何与建筑的学习;而交替使用两种方式来表达解,或者表达解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认知风格的学生,则可能是因为对问题(图形)的理解不深刻,或者自我认知水平较为低下等等。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倾向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评价中对同一知识应当允许不同的理解与表达方式并存;
一、评价方式多用多样
在教学中,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实效,评价结果要采用具体描述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给小组加分外,还可以给小组设置奖励流动小红旗,以及设置“合作小明星”、“书写小明星” “进步小明星”“思考小明星”等奖项。
二、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贯穿灵活评价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评价还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
三 认识自我、参与评价
课堂中不应只有老师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关注和评价,也应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能力。
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评价一下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更加清楚地审视自我,改进自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四、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注意适度。有时教师喜欢用“太棒了”、“好极了”、“你真聪明”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或发言。但是,我认为,这种评价用词过于简单,缺少具体的指向,学生不知道好在哪里,为何好。而且用得多了,则起不到激励作用。有些学生朗读流利,声情并茂,我会给予及时赞许,如:“我都被你的朗读深深陶醉了”;回答问题、诵读课文不够令人满意的,我则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能再试试吗?我相信这一次你一定会比上一次读得好”“没关系,再想想,好吗?”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也为全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快速解决问题的反应力,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认知水平。
五、少批评,多鼓励 。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引导。但是在实际中教学,大多数教师很吝啬自己的赞扬语言,总是习惯用批评的语言。如作业中常出现的字迹马虎,作文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畅,对其做书面评价时总是用“字迹马虎”、“书写不认真”、“作业模糊”等语言,如果我们改用带有鼓励性语言的评语“字迹再工整一些,你的作业会写的更漂亮”。“如果认真书写,就更好了。”在学生读书出现错误时,用:“真好,不仅读出了喜欢的这一段,而且讲出了喜欢的原因。
六、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
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热情为终极目的。只有及时、有效、确切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我的老师,老师是熟悉我并时刻关注我的老师。
七、评价要真挚而诚恳
真诚的情感是打动一切的泉源。教师的评价,无论是高明抑或很纯朴,只要真挚诚恳,都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虽然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却总是和大人一样,也期盼一种真挚诚恳的交流和表达,希望自己被对方认可。教师尤其要忌讳的是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讽刺挖苦没有任何真挚诚恳,它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长期并沉重的心理伤害。例如当某学生提出了一个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话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夸奖,不管多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答对了,教师都应用高兴的语气真诚的给予评价:“你能回答的这么好,真了不起!”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无须担心什么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如何去学。
一、评价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缺乏评价。这样会致使那些付出努力但还没有成效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是否有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是否善于交流、善于表达,思考问题是否灵活、独立等等进行评价。比如,对于89+31,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计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去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引导其他学生去思考,并合理表述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基本点,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将重视,但是,很多教师有这样一种认识:新知识、新概念、新定理、新公式等是基础知识,学生只需记忆就可;而这些内容的应用以及一些解题思想才是重点。教师的这种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其实这也是一种新的基本能力。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综合评价学生获取新知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立体图形的评价,教师应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的立体几何的掌握及应用的能力。
三、评价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重要体现。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合作学习中能否主动发言。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是否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包括书本的结论,还有教师的见解。不论哪种学习方式,在于学生能从最佳的角度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得出答案,能够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美妙与严谨,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已经由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课堂既需要即时评价,也需要延时评价,要做到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评价,而要采用延时评价,应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这一生成性资源,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多元评价离不开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过去,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往往在于任课教师的评价,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校、家长都没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强调要“以人为本”,所以,学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评,学生自身也可以自评,尤其是自评,更能明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以及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评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感受。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之间对对方的学习情况也最为熟悉,小组内的学生也最有发言权,他们之间互评自然也最为恰当。合适的评价、多元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明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对学生学习大有益处。
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方法得当效果就明显,方法不当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美术成绩评定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和发展性原理, 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往往陷入误区,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误区一:主观评价。 教师单凭主观意识便给出一个等级评价, 不给予讲解, 画得好的不知好在哪里, 差的不知差在哪里。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 极大压制学生的绘画兴趣与积极性, 长此以往造成对绘画的迷惑及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 教师以传统眼光看待作品, 只要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 就能得高分, 忽视对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极大限制学生想象力发挥, 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培养。
误区三: 单一评价。 教师除了只重视学生平时作业评价外, 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 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 忽视评价的全面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 教师不仅应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指导者、引路人, 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激励者。 好的教师不仅要会“教”, 更要会“评”。 但评定时为避免进入误区应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 全面性原则。 力求做到全面检测、整体衡量, 避免一次、一卷定“生死”的情况, 使评价客观公正、素质化, 令人信服。
第二, 科学性原则。 力求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 把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良好的品德意志和本学科知识技能融为一体。
第三, 指导性原则。 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 依“法”治教、依“法”治学,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以素质教育为正确导向。
第四, 发展性原则。 注重学生潜能发掘, 注重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创造力、适应未来社会服务。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合理、公正的评价,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 并做了如下尝试。
一、避免单一评价, 进行全方位评价
美术教育评价应当逐步从单纯测试活动向多样化活动过渡。 如果总带着滤色镜评价学生的作品, 那么学生作品中许多闪光点就会被我们滤掉。 因此, 我在教学中对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总会特别给予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在评价形式上, 不仅打上分数或等级, 而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哪一方面好。 往往还要加上一两句简单的评语, 上新课之前, 展示前一堂课上的优秀作业并口头讲解它的成功之处。
二、不能只重视结果, 更要重视创作过程
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培养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如果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只凭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决定, 而不考虑学生的创作过程, 我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 某些情况下, 我觉得创作过程比最后作品更重要。 巡视学生的创作活动时, 只要一发现闪光的思想火花、艺术灵气, 就在全班给予肯定、表扬, 给其他同学以启发。这种评估是不打分数、不打等级的评估, 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而且它的反馈及时、评估具体、导向明确, 都是最后对成品作业的评估难以达到的。
三、不能只以“像不像”评定作品
人们常以画得“像不像”评价学生的绘画作业, 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美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以教授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造力为特点的, 单纯以“像不像”作为标准评判学生的美术作业, 势必将学生禁锢于刻板、枯燥的描摹之中, 长此以往将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然, 专业画家必须要有画得“像”的基本功, 但小学美术课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画家, 而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全面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 如果只追求“像”, 还不如让学生学摄影。 因此, 我评价学生作业的标准是“好不好”, 凡是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想象丰富奇特、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或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或者具有某种创造性的作品, 不管“像”还是“不像”, 我都认为是好作品。
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提问能引发幼儿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让幼儿通过学习探究实现自身的认知体系的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因此,在科学活动伊始的提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幼儿产生预热,在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背景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一次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核心目标定位为:探索使物体转动的多种方法。为了泛起幼儿对已有转动经验的支持及帮助,教师首先引导幼儿玩《迷迷转》的游戏,感知肢体转动,接着提供装入杯子的水、椅子、手帕、茶叶罐、球,让幼儿进行第一次探索,“看看大家能不能让他们转起来?”接着抛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让物体转动起来呢?”出现新问题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幼儿开始思考物体先前的运动状态,并收集到即时转动的方法,促进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二.疑点——在幼儿遇到困惑处
在幼儿探究中,幼儿常会对所学的内容、对同伴所说的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应捕捉住幼儿最感困惑的地方巧设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在大班《乌鸦喝水》研究活动中,教师在每张桌子上准备了两种高低不同水量的瓶子,一张记录表、一盘石子等工具。请三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一人做组长,专门负责记录,剩下两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子中加入石子,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当两人分别放入石子后,幼儿发现由于水量不同导致水位升高也不一样,高水量的瓶子很快达到了乌鸦喝水的水位,而低水量的瓶子无论投入多少的石子也无法达到水位线,面对幼儿产生的困惑,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足够多的石子,乌鸦就能喝到水呢?”面对实验结果,幼儿据实马上做出否定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有没有办法让低水量的瓶子水位线也升到瓶口呢?”教师提供了辅助材料细沙,让幼儿加入到瓶子里,看着慢慢升高的水位线,幼儿欢呼雀跃,乌鸦可以喝到水了!
三.盲点——在遭遇知识无知处
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知识不易被幼儿所知,但会影响幼儿的思维和操作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认识这些知识。
在中班科学活动《纸片变变变》的探索过程中,教师问:“这张圆纸片你能让它变一变,变成什么?”幼儿说:“我一直剪一直剪就剪成了螺旋型的(幼儿知道怎么变但是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继续追问“这些纸片变成立体的螺旋型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一样大的纸片剪出的螺旋型长短会不一样呢?”幼儿说:“因为我剪了很久很久(所以剪得很长)……幼儿出现盲点时,教师听出话外音,马上进行顺水推舟,“因为你剪得很细所以剪得很长”,该问题直接关键到幼儿的实践结果,也是此活动的问题关键点,因为“细”才有可能“长”。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事先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思考盲点,及时敏锐和捕捉到幼儿在思考过程中不确切不到位的地方,把幼儿零碎、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提升和归纳,有效总结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让其他幼儿分享与获得,并对幼儿进行一次“做事细致”的教育机会。
四.焦点——在核心目标达成处
根据探究科学活动的预定核心价值目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展开一系列提问,以促使幼儿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激发幼儿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的极大关注,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一次科学活动《振动产生声音》中,教学目标为: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敲击产生声音的方法并寻找声源。教师围绕目标发出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使小乐器发出声音?”目的让幼儿介绍在玩笑乐器的过程中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借此过渡到“鼓面振动试验”中,教师又通过:“如果我在鼓面上放一芭比娃娃,为什么芭比娃娃会跳?”“我用鼓槌敲了之后会怎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呢?”“为什么芭比娃娃会跳?”“有什么办法知道鼓面在振动”等问题让幼儿对振动产生声音形成初步的概念,接着,教师话锋一转,“上次玩了那么多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它们又是哪里在振动?用什么方法去感觉到它们的振动?”,问题始终围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与寻找声源“来展开,让幼儿用触觉去感知振动,用听觉去感觉声音。
五.难点——在梯度解决问题处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活动的难点分解成一些不同梯度的小问题,让幼儿分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在大班的科学活动《墨汁在水中作画》的教学难点是观察墨汁遇水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将这一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个提问解决:“棉球轻碰水面的时候你首先看到了什么?”“墨汁在水面上像什么呢?”“然后又看到了什么?”“最后墨汁怎么样了?”通过幼儿对每个小问题的解答,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墨汁遇水后的变化,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六. 纵点——在问题引入深处
在科学活动中,知识具有延续性、逻辑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好,将对后续的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现象,幼儿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的习得都应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经验准备和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可把活动引向纵深发展的学习点,适时提出问题。
在一次大班的探究《哪个跑道更快》的探究摩擦力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硬纸板、砂纸、瓦楞纸让幼儿用小汽车在滑道上进行试验,让汽车在瓦楞纸上“搁浅”时,乐乐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这个下不去呢”,教师适时点拨,“想想看,为什么刚才小汽车能在硬纸板上开下去呢?”“哦,我知道了,因为硬纸板比较光滑,这个比较粗糙。”乐乐茅寨顿开,教师趁热打铁,问:“你知道哪个滑道摩擦力最小呢?”。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帮助,此问题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幼儿巩固知识,持续地发展认知提供了契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次的探究是为比较摩擦力大小而设置的,只有积累前面汽车跑的快慢,才能获取摩擦力大小的知识。
七、横点——在经验拓展延伸处
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横向扩展的学习点,以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回归生活,加深幼儿多所学的知识的体验与感悟。
在中班科学活动《怎样使鸡蛋落下不破》中,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鸡蛋若干、报纸、海绵、布、水桶、水、纸等,要求幼儿尝试运用材料试一试:“怎样才能使鸡蛋掉下来不碎?”然后进一步提问:“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请小朋友把实验的记过记录下来,并和同伴一起分享讲述。接着,观看奥运蹦床运动员比赛的视频,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最后老师出示轻泡、软垫、棉被让幼儿分别体验高跳下,感受身体着落时的舒适感,并抛出问题“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使自己落地时不受伤害?”从而使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中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寻,增强高空运动的保护与安全意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运动与学习中去应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的有效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评价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得体,催生活力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我们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二、机智应对,化险为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大”读出来。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学生读,读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这是中雪”。又再请第三、四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幽默地激励道:“还有谁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的吗?”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教学过程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就能化险为夷。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应因境、因事和因人而随机应变,用自己内在的魅力,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捕捉亮点,学会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一个学生树立自信意识也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赏识与赞许,要及时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增强自信心,检验成功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尊重差异,期待成长
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具体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学生一点点成长、进步。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心中要有“爱”,要做到“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颗心”,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评价一定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才会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定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相信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和体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会认真倾听,在反思中增强研究意识,培育教学机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能步入这座有效评价的艺术殿堂。
小学数学课中要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多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有一种现象,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诸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要纠正这些现象,除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外,还应: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沿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评价12-05
如何对教师工作进行有效评价05-25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12-09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06-12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11-04
如何进行对兼职人员进行管理09-20
浅谈如何进行教学评价10-02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