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的故事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村庄的故事(通用10篇)

小村庄的故事 篇1

不知有一天,来了一个叫唐大孤仙的人,旁边还有几个徒弟,那人租了一间房间,整天在里面祈祷,卜算,过了很久,就有人亲自找上门来请这位唐大孤仙,帮忙去消灾,便拿个佛符回来,这件事都在小村庄里传开了,没过几天,这位唐大孤仙门前就有数十人来找他帮忙了。这回,唐大孤仙可闻名远扬,因此也赚了不少钱。

有一天,从外省来了个叫西门洲的人,听说他判断力很强,西门洲来到小村庄,看见田地荒芜,四处散发着香。他很奇怪,就找了位老大娘问:老大娘,这里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老大娘回答说:哎,还不都是那个‘唐大孤仙’,自从他一来,我们这村庄的人,都变得特别信神,一点也不和谐。西门洲好像听出了事情的原委,便皱了皱眉头。

第二,西门洲亲自上门拜访,只见那唐大孤仙只是个不伦不类的小人而已,但是,西门洲还是尊重地说小人西门洲。没等西门洲说完,那唐大孤仙已经吓得两腿发抖,混身冒冷汗,脸都青了。但是还是笑着说:陛人去方便一下,请在此稍坐。那唐大孤仙就慌忙而逃了。

小村庄的故事 篇2

同学们喜不喜欢读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出示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二、展示画面, 感悟“美丽”

1. 开火车读文, 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生评议。

2. 交流学习:

原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美丽”) 画出重点词句感受村庄的美丽, 想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展示美丽的画面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对比读、小组比赛读、想象画面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优美的画面, 直接激发学生的视觉思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氛围, 为后来体验小村庄的毁灭奠定感情基础。结合画面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比赛读、想象读等,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又锻炼了其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 感受“毁灭”

1. 结合插图, 说说小村庄最后怎样了, 发生了什么。 (引出第四自然段)

2. 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害怕、难过) 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3. 播放灾难背景音乐。结合插图,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变换顺序, 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用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强烈的对比震撼学生的心灵, 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想象环节”意在锻炼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那么美丽的小村庄竟然消失了。此时, 同学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 (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 质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过渡到对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四、细读品味, 探究“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依据这一理念,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村庄消失的原因。第一步, 小组合作探究;第二步, 抓重点词句, 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 出示重点句。

例如:“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抓住“谁家”“拎起”感悟村民的随意砍伐。

再如:“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课件展示这句话, 字体逐渐加大, 裸露的土地画面不断扩大, 让学生反复读, 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一年年, 一代代”“裸露”感悟村民长时间的乱砍滥伐。

五、感悟升华, 巩固练习

过渡:无知的村民就这样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最终这个小村庄变得——— (最后一自然段)

1. 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悲伤”“同情”) 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

2.“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了什么呢?

说话训练: () 的 () 没有了。 (指名说)

(预设:清澈见底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森林、湛蓝深远的天空……)

3. 填空:破坏环境就等于 () 。 (预设:伤害自己、慢性自杀)

【设计意图:训练的目的是巩固对本课及课外语言的积累运用, 同时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创意表达

1. 写一写。

(1) 假如你是幸存下来的村民, 你会说些什么? (2) 假如你是村长, 你将如何重建美丽的小村庄? (二者任选其一)

2. 议一议。小村庄的悲剧令人心痛。在我们身边, 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森、郁、葱、湛、盖、犁”等13个生字,能够认读“山谷、森林、锋利、盖房、裸露、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等词语。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请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边写边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读通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中该课文,这篇课文有5个自然段,我想请五个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

生:分段读课文(师适时评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己再读一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对不理解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生:自读。

2.分组学习生字词。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现在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第一组词

课件出示:

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师提出要求: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想象词语描述的画面(树木长得高大茂密;河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天空是深蓝色的,很高很高;空气很新鲜)

(4)美吗?喜欢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面一部分,学生读后面部分。

师:谁会说这样的词组?彩虹——五颜六色,露珠——晶莹剔透等。

第二组词

课件出示:

锋利;斧头;盖房;造犁;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师提出要求:

这些词语中藏着好多个生字,一起读一读吧。课件展示要求认的生字:盖、犁、裸、扩、栋。

师:既然是生字,应该加深印象,跟老师写“裸”字,“裸”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果字。在这里,老师还想分享另一个字“裹”。请你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生1:都有一个果字。

生2:都有一个“衣”字。

……

师:把衣服包起来就是裹,把衣服脱下摆在一边就是裸,好奇妙的中国汉字呀。

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词语说话。

第三组词

课件出示:

喘气儿;黎明;咆哮;洪水

师提出要求:

在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呢?那“咆哮”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谁读懂了“咆哮”这个词的意思呢?

师:那其他词语的意思你们都明白了吗?

以上的词语又让我们想到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边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同学们真棒,已经和生字交上朋友了,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填空题)

2.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村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课文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滥砍滥伐,在一场暴雨中,小村庄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3.设置悬念。

多媒体视频出示: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后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最后一段。(学生朗读,教师板书: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师:原来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文章开头写“早先是个美丽村庄”,结尾却写“后来什么都没有”,这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呀!可见,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太重要了,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探究一下。(板书: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练习巩固

1.重点指导写“喘、黎”。

(1)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引导:“喘”字左短右长,口字要写好,注意上大下要小。“黎”字注意中间的“撇和捺”像女孩张开的裙摆,舒展开来,十分漂亮,而“黎”的上半部分要注意“禾”字最后一笔要短,不能把捺伸到右边去,这是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的一家人。

(3)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4)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2.观察其他生字,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练习书写,师生点评,修正提高。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为什么?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参考文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定稿] 篇4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课书,(板书课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读一读课文,一边了解这个故事,一边练习朗读。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一共六个自然段。

师:围绕着这个小村庄,故事开头是怎样讲的?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但落掉了一个字。)

师:你可能是因为紧张落掉了一个字,这次你再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全班读第一自然段。)

师:开头讲“早先有个美丽的村庄”(板书:美丽),对应着这个“有过„„”,课文最后讲了这个小村庄哪去了?第几自然段讲的?

生:(读第五、六自然段。)小村庄被河水冲走了。

师:课文可没有说“冲”走了,而是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卷”。

师:被谁卷走了?

生:咆哮的洪水。

师:“咆哮”是口字旁。从哪儿发声?(从嘴里。)从谁的嘴里?(猛兽。)从猛兽嘴里发出声音,我们就说猛兽在咆哮。课文里可不是说猛兽,是说什么?

生:(齐)洪水。

师:洪水发出的声音非常可怕,像猛兽叫一样。所以我们也说洪水在咆哮。有一个成语形容非常可怕的事物叫洪水猛兽。

师:这里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板书:什么都没有了)你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这里有一个很美丽的村庄,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说这里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很自然,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会写什么?

生:会写这个小村庄是怎么没有的。

师:好我们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指导“裸露”一词的读音。出示投影片讲解“犁”的意思。)

(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范读“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一句,指导如何断句。学生练习。)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用村民的一个动作来概括小村庄是怎么没有的?

生:砍树。

师:(板书:

1、有过,很美丽——2、3、4、砍树——

5、6、什么都没有了)这样读课文,一边读一遍思考归纳,课文读完了,课文的结构就在脑子里清晰的呈现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受村庄的美丽和毁灭

1.出示小村庄图片,学生欣赏并描述小村庄的景色。

师:被卷走的小村庄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可配乐朗读,体会村庄的美丽)

2.深入品读,感受村庄被毁的原因

师:这样美的小村庄。最后被毁灭了。你们概括的原因,是村民们砍树。可是我有些困惑:村民们要在这里生存,要种庄稼养活自己,上山去砍一棵树,制作一些农具,不行吗?村民们要在这里居住,上山砍几棵树给自己盖一间房子,不可以吗?要生活好,需要几件必要的家具,砍一棵树造家具,可以理解吧?你看,不砍树,村民们就没法生存,砍树本身有错吗?

生:没有。

师:那“砍树”的行为怎么会把小村庄毁了呢?这不矛盾吗?

生:大家都去砍树,就把小村庄毁了。

生:砍得越来越多了,就把小村庄毁了。

师:砍树造房造农具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要生存就要利用自然资源,但是砍树确实又毁了这个小村庄。这个矛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决。现在我们就来品读课文,看看小村庄的村民是怎么砍树的,是一种怎样的砍伐才把整个村庄毁掉?你一句一句地读下去,重点的地方画一画,体会它的意思,看看小村庄的村民们是怎么砍树的。

(学生独自或三五人组成小组研讨、读书。持续五分钟。)

师:很多同学向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我找的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我的理解是,树木不断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地扩大,这个“不断”说明村民们是一年到头不停地砍树,世世代代,从没有间断过。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你从“不断”一词品味出小村庄毁掉的原因,请你把原因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不间断地砍树。)

生:“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他们砍树的时间很长,每一年都要砍,每一代都要砍。

师:时间很长。用一个词语来说,叫什么?“世世代代”。(学生板书:世世代代。)

生:我找的也是第三自然段中的:“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我觉得他们砍树看得很过分,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应有尽有的家具,您刚才说的做家具是做必备的家具,而他们是必备的要做,没必要作的也去做,只要想到的就去做,“应有尽有”,这就很过分。

师:你抓住“应有尽有”这个词语品味出村民们砍树很过分。那么你总结的原因就是什么?

生:很过分。(生板书:很过分。)

(教师出示这段文字,全班齐读。)

生:我也是找的这句话,我读到“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我想,山上的应该有上亿棵树,而小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一家盖一栋房子根本不会砍掉那么多树木,他们肯定是没完没了地盖了很多房子,才毁掉了整个山坡上的树木。

生:我从“一间间、一栋栋”感受到村民们不是每家盖一间房,而是每家盖三间五间很多的房子。

师:你的语感也很敏锐,感受到村民们盖房子也很过分。

生:我说的是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我感到,柴烟消失得很快,树木也跟着柴烟快速地消失。

生:这里“大量”这个词说明他们不是适量地砍,而是砍的树木很多,当成柴火烧掉,太过分了。(学生板书:大量)

师:(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②还有大量的树木被当作柴火烧掉了。)同学们的语感很敏锐,你对比着读,想象一下第一句话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大量的树木被当作柴火烧掉,太可惜了。

师:为了烧火做饭烧掉大量的树木,太不值得了。

生:我对比着读发现,上面的句子让我感受到那个柴烟消失的样子,觉得很可惜;而下面的句子就没有这种感觉。

师:对了,下面的句子只是叙述,上面的句子是形象地去描写,你读起来感受就很强烈。这个句子还写出砍树是天天进行,因为生火做饭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上面的句子,感受小村庄的村民是怎么砍树的。

(生齐读这段话。)

生:我找的是第四自然段:“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靠着锋利的斧头生活,就是靠着砍树来生活,就是他们生活中总要砍树。

师:砍树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生:我补充一点。“锋利的斧头”这个词语,让我感到他们砍树时,对树木毫不留情,以砍树就倒下了。我读这心里就特别难受。

师:看到“锋利”一词,你有这种感受,这是多么的可贵。

生:我也补充,他们每天都大量的砍树,就靠这个,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师:(出示文字:“不管„„,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想一想:人们只管砍树过日子,有哪些现象人们视而不见?

生: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他们根本不在乎。

师:土地裸露,他们根本不管。你来造这个句子:“不管„„,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生:不管山坡上裸露的土地有多少,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生:不管柴烟怎么污染天空,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生:不管山坡上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幸福安康。

师:是幸福安康吗?看课文原句“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体户体会,怎么理解?

生:天空被污染,土地被裸露,树木被砍伐,这不可能是很好的生活,只能说是还可以。

师:对,课文没说他们日子过得不错,而是在不错前面加了一个字“还”,你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表示什么?

生:还都不错,表示他们的日子一般般。

师:你再读这句,体会体会。

生齐:“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生:我觉得,村民只管砍树,不去种树,毁掉了小村庄。

师:说得好。我们在看课文的三四两段。(出示课文三四自然段文字)刚才,我们把这两段联系起来体会。发现,看到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他们管吗?(不管)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他们管吗?(不管)看到柴烟污染天空,他们管吗?(不管)他们只管什么?

生:只管过自己的日子。

师:这样联系起来阅读思考叫“品读”。还有什么感受,继续说。

生:我读第二自然段:“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我觉得,他们砍树很随便,很随意,一点不觉得可惜。(学生板书:很随意。)

生:我体会,“谁家想盖房”,谁愿意盖房就可以去砍树,谁愿意造犁就可以去砍棵树,很随便,乱砍树。

师:随意砍伐,一点计划都没有,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叫“乱砍滥伐”。(学生板书:乱砍滥伐)

生:我该他们补充,我觉得,他们感到砍树是毫不犹豫的。

师:体会得好。你体会这个句子,“想盖房、想造犁”和“就拎起斧头”中间有没有空隙,又没有犹豫?

生:没有。一想了马上就砍,而且没有想一想后果。

师:都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了,形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了。你们这样读课文,品味出自己的感受,在读课文的时候,把我们的感受再放入课文中去,课文的内涵就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也就丰富了。

小结:

师:(手指学生写下的板书)你们认为小村庄村民,世世代代不间断地砍树,很过分地砍树,随意砍树,乱砍滥伐,这样毁了小村庄。(看到学生讲“滥”字写错)“滥”字怎么写?谁来写给大家看。

(一生上来写下一个大大的“滥”字。)

师:(指导学生认识“滥”字,齐读“乱砍滥伐”一词。)

3.品读结尾,感受村庄被毁

师:这样的砍伐小村庄能不消失吗?我们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出示文字:①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②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话“小村庄”后面有一个逗号。

师:有逗号一般就要停顿。听老师读。(范读这句话。)中间那个停顿,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起小村庄的村民,为他们担心。

(指导朗读这句话。)

师: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什么都没有了”后面一个破折号,解释都是什么没有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还有吗?(没有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吗?(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吗?(没有了。)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老师有个问题,“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已经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了,可是后面还要写“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有必要吗?

生:没必要,这样写就重复了。

生:有必要,这是强调。强调就是因为这个锋利的斧头,所以小村庄被毁灭了。

师: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代表了什么?

生:代表村民们的乱砍滥伐、只砍树不管种树的行为。

师:这是在告诉人们,小村庄被卷走了,村民们那种乱砍滥伐、只砍树不管种树的生活方式也宣告结束,这样生活只能管一时,不能持续长久。

(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段话。)

三、设置情境,表达认识

师:原先的那个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河坡上空空荡荡。后人为纪念这件事,要在这片空旷的河坡上立一块木牌,上面要写一句话,让所有经过这里的人看到这句话,引发思考,为之震撼。这句话写什么?

生:不要乱砍滥伐,要多种树。

生:乱砍滥伐的后果就是这样。

生:你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你。

生:如果你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而不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会惩罚你的。

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棵树至少需要十年,这片森利有可能已经存活了百年、千年、甚至万年,但人类将它毁灭,却只是一瞬间的功夫。

生:要超越自然,必须爱护自然。(教师引导修改为:“要想拥有自然,必须爱护自然。”)

师:老师出个主意:从课文中找一句话写上去,找哪一句?

生:我选课文第一句话:“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村庄。”我改为:“在这片河坡上,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师: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在一片空旷的河坡上立着一块木牌。你念这块木牌上的字。

生齐:“在这片河坡上,早先有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四、拓展实践,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9.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深刻地体会到乱砍滥伐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体会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句子的朗读和理解,来感悟课文所要传达的意义——不能乱砍滥伐。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小朋友,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

1、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带着体会齐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个小村庄原来的面貌是怎样的?

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找出相关自然段读一读。

3、多美的小村庄呀!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4、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你会有什么疑问?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句子)出示句子。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说句子:

谁家想,谁家想,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5、可是课文并没有象课文所说的那样什么都没有了,瞧,人们因为树木,房子有了,工具有了,家具也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读句子: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阔达„„ 说句子:

用“减少”和“扩大”两个反义词说句子。

7、的确,成批的树木被砍伐,是在是太大的浪费,真是人类的巨大损失呀!树木再减少,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宝贵的财产正在流失。这不,灾难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8、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多少年,多少代”说明了什么?

“大雨没喘气儿”用了什么手法?

9、多少年、多少代过去了,此时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子了呢?造成这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课后延伸

1、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吗?

2、你现在知道了小村庄的最终下场。假如让你回到当初的小村庄,你会怎样做?

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人?又有没有保护环境的人呢?

小村庄的故事 篇6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李永和一个村庄的故事 篇7

李永永远也不会忘记2002年那个特别寒冷的冬季。“大概是农历腊月20号早上六点吧,我把一个纸箱随手扔出门外,却没有听到平常会发出的‘扑通’声,咋回事,我回头一看,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李永说起来绘声绘色,“一张根本辨不出颜色的面孔伸了过来,牙还上下碰得达达直响。这个人对我说:‘你还要吗?我还给你’!原来我扔的箱子根本就没有落地就被这个人接住了。”

李永问他要这个纸箱有什么用,这个人说,“我下岗已经4年了,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上学,妻子又常年有病,拾荒贴补点家用。政府给了最低生活保障,生病、上学这些事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我在那边一个工地上干活,发现你们这个市场天天早上上货时都要扔一些空箱子,我就来了,捡几个卖点钱补点家用!”

李永把他从头到脚看了一遍,衣服是建筑工地常见的迷彩服,脚上穿上一双大概从没有擦过鞋油的假皮鞋,外面还露着比红色还深的脚趾。这个人的生活处境让李永感慨万分,难受了好几天,从此心里留下了一个结。

这一年春节前,李永通过郑州晚报向郑州市特困家庭捐献皮鞋100余双。“快过年了,我能体会买不起新鞋却能穿上新鞋的人们过年时的高兴劲。”

2003年8月份,安静了多年的黄河又发起了脾气,黄河大堤兰考段决口漫滩,大片土地又成了泽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明义亲自坐镇指挥,就连当地驻军也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救灾之中。从电视上看到那抗洪救灾的紧张惊险场面和受灾群众的生活情况,李永坐不住了,“当我看到灾民们赤裸着上身扛着沙袋往前冲的时候,我就激动,看着他们那一根根凸起的肋骨,我就想起在黄土地上背起太阳的脊梁。”

是年,洪水刚刚退去,李永通过鞋城管理部门给兰考灾区购买了100余套西装。“我知道,现在的农民穿西装打领带的还不是很多,但是我还是坚持给他们买西装,让他们觉得现代文明离他们并不太远。”

许多人说,商人就是赚钱的机器,商人关心的就是如何挣更多的钱,商人除了钱什么也看不到。李永这位年轻的商人,却给了人们一个新的诠释。

一次,李永通过他的河南朋友吕常学找到了记者,他向记者提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愿望,“我挣的钱并不多,我却有一个心愿,面对特困家庭我想建一个超市,这个超市里的所有东西都不卖,专门对特困家庭免费发放物品,物品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米面、油盐、酱醋、洗化等等。一切物品都由我出资购买,为特别困难的家庭尽点力。”

记者问他这个想法是否是一时冲动,李永诚恳地说,这是自己多年的心愿,而且他的爱人也对自己的想法很支持。“我们已经合计好多次了,主要是生意忙,顾不上,你帮我策划一下,找个地方吧!只要我在郑州做生意,我就会把这家超市开下去,甚至我不在这里我也要把他开下去,因为我在这里做生意的还有很多很多的老乡。到时候我会用我的行动去动员他们当中的成功者加入我的行列。”

目前,李永的超市已经开业,名字叫“惠民爱心超市”,位置在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天方路,主要帮扶对象是马寨镇娄河村。

娄河村位于马寨镇的东部,当年出于战略考虑,郑州市在这里修建一座水库——尖岗水库。如今尖岗水库已成为了郑州市几百万市民的备用水缸。为了保证水源的纯净,水库的周边不能建企业。减少了土地又不能办企业,本不富裕的娄河村对整个郑州市来说都是做了无私的贡献。经过记者牵线,李永最后把自己的超市建到了这里。今年国庆,超市开业。一位75岁高龄的老大爷领到免费的大米时,激动得反复说:“好人啊!好人!”对于这个为郑州市民做出奉献的村庄,李永说:“我要把这个爱心超市长久的开下去,娄河村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当记者问到他做爱心超市有什么想法时,李永回答道,“没有,啥想法也没有,就想为困难的人做点好事。我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许许多多的后来者!”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篇8

一、拼一拼,写一写。

sēn lín zhàn lán kuò dà chuǎn qì

( ) ( ) ( ) ( )

kǎn fá lí míng luǒ lù gài fáng

( ) ( ) ( ) ( )

二、拼一拼,组词语

juǎn( ) dé( )

卷 得

juàn( ) děi( )

二、读一读,写一写。

村庄 甜润 锋利 应有尽有各式各样

二、照样子,写词语。

一代代 ( ) ( )( ) ( )

整整齐齐( ) ( ) ( ) ( )

三、想一想,填一填。

郁郁() 雨过()() 春()花()

()清()秀 景色()() 和风()()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谁家想( ),谁家想( ),就( ),把树木( )下来。

(2)、一年年,(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 ),裸露的土地不断( )。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森林王国消失以后

森林王国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一年之后,国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担任新的国王。新国王下令所有的大臣种植树木、花草,然后又带领全国的老百姓克服种种困难,从遥远的雪山引来了救命的泉水。希望的种子发芽了。

妖魔鬼怪气坏了。

雨妖来了。大雨倾盆,泥沙翻滚,但喝足了水的花草树木反而更加生机勃勃。沙漠变的一片嫩绿。

热魔来了,火红的太阳灼烤着大地,但充足的光照使花草树木更加茁壮的`成长。

风怪来了,它呼啸着,吼叫着------。但是,树木就象挑战生命极限似的,更加挺拔了!

沙鬼沮丧的呻吟着躲进地下,变成了肥沃的泥土。

小鸟飞回来了,它们婉转动听的歌声,唤醒了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到处都是争相开放的鲜花,和挂满枝头的野果。处处欢歌笑语,动物和老百姓们安居乐业,森林王国又恢复了往日的欣欣向荣。

积累

1、抄写下列词语

无影无踪 生机勃勃 大雨倾盆 欢歌笑语

婉转动听 欣欣向荣 美丽富饶 茁壮成长。

2、写出与下面词语相近的词。

肥沃----( ) 动听----( )

充足----( ) 富饶----( )

3、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感悟

4、通过阅读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能力拓展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篇9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是呀!学故事不能光图热闹,还得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后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概况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老师这儿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提示语,填上去说说看(早先……后来……最后……)

三、细读感悟

(一)感受美丽,学习第一自然段

1、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播放视频短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出示第一段第二句话,指名朗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小村庄(板书:美丽)

2、出示图片配上文字 山上的树木——(这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那些作用呢?)树木真是宝贝呀!因为有了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所以那村前河水——天空——空气——

3、第二句话

来到这样的小村庄,你的心情怎样?把你轻松愉悦的心情读出来!(课本图片加文字出示)来到这美丽的小村庄,你会说什么?把你的赞美读出来!

4、你们喜欢这美丽的小村庄吗?就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吧。山上的森林—(接背课文)

(二)对比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可是好景不长,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板书:消失)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相关的文字: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何处。)

2、什么叫没喘气儿?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呀!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河里怎样了?

水流的速度呢?发出的声音呢?声音很大,很恐怖,就像什么动物在叫?

洪水的声音很大,就像猛兽在号叫,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来概括?是呀!当咆哮的洪水到来时,那是多么可怕呀!那悲惨的情景绝不是这只字片言所能详尽的。(齐读)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想象一下,除了画面上显示的,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什么?(播放水灾录音)

3、这样的情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指名几个学生说,然后把那种感受读出来。

4、多么令人伤心哪!让我们在来看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消失的情境(播放视频短片)

5、看到这悲惨的情景,我们的心里很伤心,很难过。——齐读

(三)分析原因,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课件出示问题)

小村庄的人也许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被洪水卷走了,今天,就让我们来帮他们找找原因吧!请你细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找到了就用直线把它划下来。

1、出示:谁家想盖房……裸露的土地。原因是什么?

(1)、学习语言要学会品味,要像品茶那样,用心慢慢体验,就觉出味儿了。请大家再读本句,看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指名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相机理解“裸露”词义,指导书写“裸”。对比“裹” 我们来学习他们的方法,把这些重点词语重读,体会一下

(2)、人们为了自己过上还不错的日子,太随意太无所顾忌了(出示,说句子练习)(3)、简简单单“拎”字,却给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拎出了——男生读——女生读——

2、还从哪儿找到原因了?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上午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你想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指名交流,朗读。(2)、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3)、多么贪婪无知的人们啊!一起来读——

看来大家已经完全掌握了重音重读的方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年年——

3、还从哪儿找到原因了?出示:树木变成了……

砍伐了树木。人们得到了暂时的幸福生活,因此,他们拥有了一栋栋——各式各样的—— 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再指名读)

4、随着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其他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不过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让我们结合第一段,说说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课件出示:山上的森林不再——村前河水不再——天空不再——空气也不再—— 这一切,人们意识到了吗?

多么可悲啊!让我们再齐读这一句——

大量砍伐树木,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你喜欢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幸福吗?

4、(出示:不管怎样……)指名读 哪个词体现了这种不赞同的态度?

想一想:人们只管砍树过日子,出现了哪些现象人们根本视而不见?你来说句子 出示:不管

,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再来一齐都句子——

(四)、感悟升华,学习最后一段。

1、短暂的幸福带来的却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所以直到最后——(课件最后一段文字)齐读(改编诗歌出示:)再读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提升

师:但是,人们觉醒了吗?请看一组环保数字。

师: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读到这里,你知道使小村庄消失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是他们没有环保意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板书:乱砍滥伐)

师:老师这儿还准备了一些资料搜集到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播放)看了这些,可能每个同学有许多的想法和看法要告诉小村庄里的人们,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们,告诉全世界还没有觉醒的人们。学生交流。

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村庄 篇10

灵山江畔,繁忙的石角古埠

古村落多以水为中心,石角村亦如此。龙南山区的灵山江从溪口一泻直下,古时在这数十公里的灵山江上有四个重要的古埠头,石角便是其中之一。

张炎林介绍,石角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集水路、陆路为一体的交通要塞,在肩挑马驮的年代,石角是衢州通往遂昌、松阳、丽水南山古道的一个重要接点,水路有从溪口下来的灵山江。古时的灵山江是一条十分繁忙的航道,温州的盐,松阳、遂昌的茶叶、笋、纸,都由“松阳担”从南山古道挑至石角,然后通过航运到杭州等地。江山、常山一带的石灰等通过南山古道挑到石角埠头,然后通过船逆流而上运至遂昌、松阳。张炎林说,古时灵山江石角段有处大圆石,称石角斗,舵手称之为“龙珠”。当时有“过了石角斗,铜钿金银算到手”的说法,因为过了石角斗,水势开始平缓,可以到埠头吃饭,休息。据说,那时一天经石角埠头的船筏有200多艘。上了埠头以后,就是现在徐家祠堂南边上一带,当年店铺林立,有山货店、茶室、客栈。当年,曾流传“夜照万盏灯”的美谈,即使在夜间,江面上仍白帆点点,船上的灯火随船漂浮移动着。

斗转星移,南山古道和石角古埠头己经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再没有人挑着货担走在古道上,也没有了不绝于途的松阳担,灵山江上也失去了“夕照卸山竞泛舟”的景象,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村庄沉寂了下来,甚至连记载着历史,见证着石角古埠辉煌的石角斗文革期间也被“破四舊”卖掉了,前些年村里想方设法要赎回那根石柱,去了买方衢化那边,结果被告知早已转卖给东阳。为失去历史的记忆,村民悔恨万分,幸好,南山古道和灵山石角古埠头的辉煌早己镌刻在村民心中,并已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石角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近些年,村里修复了古埠,在此开展竹筏漂流,已重现古埠头昔日的繁忙景象。

草鞋岭,昔日炮火纷飞的古战场

从衢江区全旺镇进入石角村有一条公路叫全石线,昔日的南山古道,路的南面有一座山,谓之“将军帽山”,北面的山岗叫“笔架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V”字型的关口,此关叫西龙关。西龙关是南山古道的最高处,往两边走都是下坡,因此这里也叫草鞋岭。

关于草鞋岭有个传说,相传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有一个犯人出逃,有一天他做了个梦,说在此建造一座庙宇可免遭灾难。照着托梦他去做了,果真这一座庙宇,香火很旺。可好景不长,后被一落魄秀才上报朝廷,朱无璋即派大将去捉拿,是日,好好的天气却突布乌云,并狂风大作,庙宇的门窗纷纷掉落。和尚预感不妙,迅即往草鞋岭方向逃串。大将追至草鞋岭,突然山洪暴发,见和尚已过江,且桥已冲走,后悔慢了一步,气得用力一跺脚,脚上的草鞋落在地上,草鞋岭由此而得名。

草鞋岭处于交通要道,且地势险要,是一个战略要地,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13年,耿靖忠乱衢三年,西龙关战事不断。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率部四过西龙关,与清军在此多次激战。1942年和1944年,国民党部队在此阻击日军,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6军挺进西龙关,揭开解放龙游的序幕。因此,昔日的石角曾是一处古战场,至今在草鞋岭一带仍能看到当年抗战时期留下的战壕。

古老的石角,角角落落都是故事

行走在石角的弄塘、路边、溪旁,每每都会听到一些传说。故事,或刻在石碑上,或写进族谱里,更多的是深深铭记在村民的心目中。这些传说和故事善良向上,激励着石角人,并世代传颂着,传承着,久而久之,有的也成为石角人的古训和家风。

在石角村,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不多,其中徐家祠堂最具有代表性,古宗祠是古村灵魂的所在,气势恢宏,令走入之人心生敬畏。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建筑,名叫处恭堂,占地300多平方米,白墙黑瓦,砖雕、木雕形象栩栩如生。正门上瓦檐雕木,祠堂里的几根木桩需要两人合抱。建筑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故事,几百年来,徐氏一族在此祭祀祖先,传道授业,商议大事,是徐氏一族的精神家园。

在石角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峰,叫状元峰。传说山峰下有一座古墓,宋朝时本村青年刘章考中状元,古墓的主人是刘章的先祖,从此,该山峰取名状元峰。几百年来,石角村承传先祖的遗风,勤思善学,村里出了三名博士生,全村有4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还有一批远近闻名的制作古琴、雕琢根艺的名师名匠。这座状元峰和村里的状元桥成为石角在外游子牵挂的乡愁,激发石角在外游子勤奋向上的不竭动力。

在草鞋岭下有一座万寿宫,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文革时期被毁,后重建。宫内供奉有道家始祖许真君、财神爷、观世音,韦弥等神佛的塑像。

在石角村灵山江上游的周家自然村,还有一处宰相墓,墓的主人是宋朝“南渡名宰”余端礼。余端礼(1135?1201),字处恭,龙游溪口镇冷水村人。他心系民众疾苦,积极主张抗金,辅孝宗、光宗、宁宗三朝颇有成就,以“南渡名宰”载入史册。宰相墓为县级文保单位。

在石角村保存下来最为宝贵的还是《徐氏家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石角这片交通便利,航运业发达的热土,曾吸引着四方的先民,他们在此留下来做生意,开发山林,耕作田地,繁衍生息,建造起了许多砖木结构的微派建筑。据统计,现在石角村有各种姓氏达110种,其中不乏撤、苟、虞、闵等 少有的姓氏。

在石角村众多的家族中,最大的为徐氏,据《徐氏家谱》记载,徐氏元至正年间迁入,现在的石角徐氏为宋代抗金大将军徐徽言的后裔。《徐氏家谱》记载了石角村的世事变迁,人文故事,历史传承,其中有手绘地图,透过它,石角村的布局一览无余。还有徐氏家训十条:一曰孝父母、二曰和兄弟、三曰谨男女、四曰教子孙、五曰序长幼、六曰别夫妇、七曰亲宗族、八曰安生理、九曰明义利、十曰急公赋。几百年来,石角村民遵从祖训,尽管姓氏众多,同祖不同宗,但大家和携共处,相懦以沫,乡风纯朴,敦诗书,尚礼仪,勤劳朴实,勤俭守分,村风、学风很好,其中不乏成大器者,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石角影响颇为深远。

nlc202309090101

更为惊奇的是家谱中还记载有石墩的八景,并对元峰春色、龙井飞泉、渡口归帆、如山霁雪、抝潭烟雨、石壁渔舟、双石乔松、荫桥红叶这八景分别有诗加以描绘,实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的石角,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

“吾村层峦共翠叠嶂争妍,左傍青山溪瀫,纹锦错右邻,绿野练壤云连,至于修竹茂林则所在多有,虽非岳峙渊亭之地,实床山明水秀之乡”。这是古人对美丽石角留下的赞美之词。

灵山江流贯全村,谓之 “金带环抱”,层峦叠嶂的山峰环绕全村,真如古人对石墩的八景描绘,“瀑布悬崖势万寻”,“雪霁山光更可人”。在石角的文化礼堂墙上有这样一段:古时石角的山是男人梦里起伏的胸脯,石角的水是女人花中滚动的露珠。灵山江自南而北在石角拐了个大弯,水面宽阔了起来,在这片开阔的江边有一片100多亩的芦苇荡,春天,万物复苏,一排排,一簇簇芦苇会泛起一波波绿浪,秋天,白色的芦苇花与天上的白云同为一色,恍如滿天飞雪,石角这里真是无处不风景。

昔日古老的村庄,因为时间久长,许多在风雨飘摇中度过数百个春秋的古屋己经逐步倒塌。经重新规划,在做好古建筑、古遺址保护的同时,一排排整齐的三层楼房,米色的墙,青色的瓦,墙上绘有一幅幅石角八景图,一道深邃的文化长廊,加之宽敞的水泥路,显得更加美丽。整治一新、穿村而过的灵山江水更加清澈,灵山江的沿岸江堤上修起了游步道,中心村道路全面实施硬化,在道路两侧进行高档次绿化、美化。经过几代人多年的造林,环绕村庄的山峰更加妩媚,14294亩山林,让这个1560人的村庄在享受祖先恩泽的同时,也尽情地呼吸着森林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负氧离子。

在村庄四周,全石公路沿线、灵山江畔,还可以看到一片片高大的苗木,有一株株修剪过、形同磨菇状的桂花树,有一片片树杆粗大、秋天叶子挂满枝头如同黄金的银杏树,还有造型别致的罗汉松,枫叶如火的季节,远看那一树树的红叶,如云霞般灿烂,若红花般艳丽……全村各色各样的苗木有1200亩。这些都是从2004年开始,村里将1200亩耕地流转出去以后种植上去的,有70000多株。如今,这些香泡、桂花、红豆杉、红枫、罗汉松、银杏等苗木已渐渐长大。这些环村而植、各种艳色的高大苗木,不仅点缀着村庄,而且富裕着村民。

石角,一个自然景观神奇俊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田园优美村庄,许多村民说,以前想都不敢去想,现在变成了现实。不远的将来,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田园村庄将吸引更多的游人。

【小村庄的故事】推荐阅读:

小村变奏曲的散文09-18

上一篇:金星学校党员学习制度下一篇:5.12优秀护士演讲搞开场白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