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丹凤小学 赵吉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掌握列方程解答行程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分析、归纳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编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行程问题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旨在通过类比,图示的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模型

1、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X小时共行驶()千米。

2、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能行X米,那么150米需要()分钟。

3、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x小时相遇,两车共行驶了()千米

2.结合每个问题说一说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

预设:(1)和(2)是属于普通的行程问题,因为条件中出现了时间和速度,求路程。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3)是属于相遇问题,它有什么特征呢?

3.回顾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

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4.列式计算并反馈(画线段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二、对比练习,沟通联系

1.改变条件,尝试解决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相遇。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相背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6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2.小结:解决相遇问题,你们有什么窍门吗

(1)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2)不管是哪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过渡语:如果老师把问题作为已知条件,让你们求相遇时间或者是其中一辆车的速度,你们会解决吗?

3.改变问题,再实践(要求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来解答,(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试问:

(1)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若两车相向而行,甲车先开2小时,乙车才出发,再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80千米? 4.反馈结果,抽象出数量关系

首先还是要考虑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前面的情境中已经总结出来的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还是这两道题的主要关系式,当有学生用算术方法出来的时候,再引出下面两个数学关系式。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三、拓展提高,灵活运用

1.独立尝试,反馈交流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对挖一条长490米的水渠,甲每天挖48米,乙每天挖50米,甲乙两队几天挖完?

你觉得这道题和我们前面做过的题有什么异同吗?

这道题目描述的是工程问题,但是可以用相遇问题的知识来解决

(2)请同学用下面四个数据利用学过的知识,编一道应用题,并画上线段图。要求:语句表达流畅,内容要合理。出示条件:客车:60 km/时

货车:50km/时

时间:2.5小时

路程:350km

四、挑战自我

乌龟和小兔比赛跑步,起点是大树,大树到终点的距离是800米,乌龟每分钟跑10米,而小兔认为自己跑得快,所以就先在大树旁睡觉了,让乌龟先走。兔子睡了76分钟后醒来看见乌龟已经跑到很远了,这时小兔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去追乌龟。问小兔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乌龟?

(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要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五、课堂小结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对“行程问题”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沿着课改前的老路前进,更应该是遵循新课标的理念,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 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细细翻阅了人教版新老教材有关于“行程问题”的编排,发现教材就“行程问题”这块内容在编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 具体整理如下表:

通过系统的梳理、比较,我们发现人教版实验教材对“行程问题”编排相对弱化,而新教材则将典型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编排其中 ,追及问题等其他行程问题则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同时将工程问题也融入其中.

基于教材这样的调整和编排,结合当前“行程问题”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首先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 )分散编排与系统呈现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除了在四年级上出现过“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外,其余也只是在练习中零星出现; 人教版新教材中尽管在五年级上出现了典型的“相遇问题”,六上在工程问题的教学中也略有涉及行程问题.但总的说来,教材编排相对“分散”,如何在内容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让学生能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呈现知识结构,需要我们老师在系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行程问题”的知识结构做一下全面的分析.

(二 )点状教学与整体教学

由于教材编排的关系,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就以本为本, 教材中什么时候出现就什么时候进行教学,出现多少就讲多少,可谓是“带泥的萝卜,吃一段洗一段”,这种点状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内在结构关系的整体把握, 加之教师本身又缺乏对知识结构的重组意识,没能创造性的开展研究,致使“行程问题”的教学很散,常常都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如何改变这种点状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整体的教学观,需要我们对“行程问题”教学的过程结构进行有力地探索.

二、新课标下“行程问题”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对“行程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分析,我们对“行程问题”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围绕“整体———局部———整体”这样整体教学的方式,以点带面,进行教学实践.

(一 )系 统分析 ,整体呈现

尽管教材对于“行程问题”的编排相对分散,但“行程问题”的知识结构是清晰存在的,如何让学生系统了解“行程问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且整体、有序地呈现各部分知识?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如:五上P79例5———“相遇问题”

1. 从“一个”到“两个”

“小林从家里出发去学校 ,每分钟走50米 ,8分钟到达学校. 小林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简单引出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即“速度×时间=路程”. “原来我们研究的只是一个人(车、船 )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如果行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人(车、船)呢? ”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意识,原来我们学习知识是从简单的一个物体过渡到稍复杂的两个物体,正确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2. 从“单一”到“多样”

“两个物体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 ”此时学生头脑中会有一个模糊的整体结构. 教师在此 时呈现信息:“小林和小云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林每分钟走50米,小云每分钟走70米,3分钟后在途中相遇. ”

细读,理解关键字. 尤其是“同时”、“相向而行”、“相遇”,这时老师把重点放在“相向而行”,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相向而行的情况. “那么除了相向而行,你觉得两个物体在行程过程中的方向还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呢?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同向而行同样从“同时”这个关键词引出了两种变化情况,即“同时、不同时”,从“相遇”一词引出了“相遇、相离、相遇又相离”这三种不同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理解, 教师将行程问题的四个要素逐一写在黑板上,即:

如此一来,行程问题的各种情况整体呈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他们的头脑中自然也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框架.

(二 )“相遇 ”先行 ,举一反三

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教材编排了“行程问题”的典型———“相遇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以本为本的点状教学现象,通过分析“行程问题”的知识结构我们得知,“相遇问题”只是行程问题中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要试图通过“相遇问题”的教学,从方法上去引领学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1. 整体中了解“相遇”

在“行程问题”知识结构体系分析过程中,学生已经能从其整体知识结构网络中分离出“相遇问题”的部分特征,如:不同地点、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 它为学生正确地解决“相遇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 活动中体验“相遇”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从根本上明白,在学生整体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活动,让两名同学结合已知信息表演“相遇”,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相遇”的特征,同时通过具体问题的引领,如“1分钟过去了,他们一共行驶了多少米? 2分钟呢? ”,“相遇时,小林走了几分钟,小云又走了几分钟? ”等,直观、形象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特征,即:不同地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同时相遇……

3. 作图中掌握“相遇”

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后,教师配合着将这些信息用线段图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结合线段图, 得出了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即“小林行走的路程+小云行走的路程=总路程”或“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有了“相遇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师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发散练习,如已知总路程和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时间,或者已知总路程、相遇时间和一个人的速度,求另一个人的速度,在变与不变的思考分析中,真正掌握了“相遇”.

4. “相遇”中举一反三

有了完整的“相遇问题”的教学结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各自主动研究相向而行的相离、相遇又相离等情况,同时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如:“相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离路程=总路程或 甲乙的速 度和×行走时 间+相距路程=总路程”;“相遇又相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离路程=总路程或甲乙的速度和×行走时间-相离路程=总路程”, 举一反三,最后再次回到整体,当相离的距离为0时,那么相离、相遇又相离的这种情况又回归到最基本的相遇问题上.

有了“相向而行”教学结构,行程问题中的“同向而行”即追及问题、“背向而行”自然可以根据这样的教学思路进行,通过类似的分析、思考,最终主动得出同向而行、背向而行各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式,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

(三 )“行程 ”“工程 ”,齐头并进

从知识结构层面分析,“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应该纳入同一个知识系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扩大“行程问题”知识的外延,不再单独教学工程问题,实现“行程”“工程”齐头并进!

比如,五年级上学完“相遇问题”后,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结构相似的工程问题. “两个工程队同时开凿一条675米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25天打通. 甲队每天开凿12.6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通过分析发现,工程问题中的“合作完成”就相当于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学生一旦搭起了两者之间的桥梁,工程问题自然就转化成了行程问题.

(四 )“算术 ”“方程 ”,各有所长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算术方法,一种是方程方法. 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人因题而异! 新教材的“相遇问题”编排在五上《简易方程》单元中,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浮力复习教案---公开课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计算浮力的方法:

称重法:

F浮= G-F′(弹簧测力计)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才可以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ρ液gV排 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求ρ液、v排已知。

二力平衡法:

F浮=G(漂浮、悬浮)条件限制: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多注意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析

三、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

1.物重G与视重G视(F′)

2.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

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

4.上浮、漂浮、悬浮。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v露。

四、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1.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

2.密度的概念

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浮力的概念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浮沉条件

五、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3.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进行数学运算。

六、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七、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2.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G物=F浮+F′,F浮=G物-F′

3.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

4.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七、作业布置:

说明文复习公开课课件 篇4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柴淑琴

一、复习目标:

1、会分析说明文标题的作用及妙处。

2、准确辨别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其作用。

3、熟练掌握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方法。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通过本课的复习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说明文阅读中考要求

1、分辨说明的对象,明确事物的特征;

2、会筛选、提取关键信息;

3、能够明确说明顺序;

4、会辨识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5、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6、能够利用文本说明道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三)、说明文常识再现 1.类型

按说明对象按语言特点 2.顺序: 3.结构: 4.常用说明方法: 5.语言特点:

(四)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1、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答题格式:

文章以________为题,内容上,指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并指出其特征是_______。表达上,运用了_______的方法______,吸引读者阅读文章。方法技巧: ①比喻、拟人、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②问句形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③话题新颖,超出人们认知常识。④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实战演练:

2、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下定义 作诠释 画图表 摹状貌 引用

解题方法:①.明确方法 ②.分析作用(抓住关键词+扣住说明内容)

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①当今医学界也已经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有效。

能源,意义非同一般。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场馆的部分用电,也许将由太阳能发电来提供

③.这样制成的食用薄膜,其强度、抗老化性能和可塑性等都比早先使用的“米纸”强百倍。

④、雪兔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动物之一,奔跑时犹如离弦之箭,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顷刻间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五)真题测试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 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11.山西人喜食刀削面是因为其具有的特征。(2分)

1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⑴ 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⑵ 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13.选文画线句中的“一般”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14.除刀削面之外,山西还有很多的地方特产,请写出你熟悉的一种特产名称,并至少采用一种说明方法简要介绍其特点。(不少于50字,5分)特产:

特点:篇二:说明文阅读复习公开课教学案----8k 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学案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2、学会概括说明内容。

3、准确辨别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其作用。

4、熟练掌握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方法。

5、领会科技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及精神。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学习难点:通过本课的复习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中考说明文常见题型,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2、学会概括说明内容。

3、准确辨别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其作用。

4、熟练掌握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方法。

5、领会科技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及精神。

(二)说明文常识再现 1.类型

按说明对象:-----------.------------.按语言特点:------------.------------.2.顺序 3.结构

4.常用说明方法 5.语言特点

(三)、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

2、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4、说明顺序的判断

5、综合素质考察

(四)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1、说明对象 及特征(说明内容)(前提:先仔细阅读文章或段落内容)

①概括全文说明内容,要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先从标题入手,再抓各段总括句和中心句。②.概括段落说明内容,先找各段总括句和中心句,如没有再阅读概括.(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如:总之,因此,所以,一句话等.)例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其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言论、作诠释

解题方法:①.明确方法 ②.分析作用(抓住关键词+扣住说明内容)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①.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②.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③.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这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①.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 „„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②.考查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加点词语可否删除?为什么? 典型试题 二: 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典型试题 三: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③.快乐演练 a.“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b..”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c、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分析加点词语“左右”的表达效果。

(五)真题综合演练

a、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题。(14 分)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 分)答: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 分)答:

3、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 分)答:

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答:

5、拓展链接。(4 分)

舱外航天服是一套防护和应急救生的复杂系统,用于保证宇航员出舱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标,而成功研制舱外航天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请你联系选文内容,说一说舱外航天服应具有哪些功能? b、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5 题。

识别人脸的技术 刘 露

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来人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答 2.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特点?(3分)答: 3.人脸识别技术有何明显优势?(2分)答:

4.选文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答: 5.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请你发挥想象,另举一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3分)篇三:说明文复习指导(公开课)班级 小组 姓名学号番禺区“研学后教”——富丽中学“20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说明文阅读指导 【学习目标】

1、能辨析出说明文的类型,能通过关键词或中心句说出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能判断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能熟练判断文中的说明顺序

4、能注意限制性词语,能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学习重难点】

1、能通过关键词或中心句说出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能判断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能注意限制性词语,能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知识链接】

问题1.区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概念并连线 a、表达方式

1、顺叙、倒叙、插叙 b、修辞手法

2、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引用„„ c、写作方法

3、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d、记叙手法

4、对比、象征、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e、描写方法

5、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f、说明方法

6、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g、论证方法

7、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3: 给左右方框连线

给下列几个概念连线

对比表达方式

对比论证 修辞手法

作比较 写作手法

描写说明方法

摹状貌 论证方法

比喻

打比方

比喻论证

象征

【学习过程】

探究

一、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问题1:什么叫说明对象?

问题2:找出以下语段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

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

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点:(2)“视盘”既可以显示宏观世界的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微观世界的

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

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在屏幕上。视盘的每一

面可以存储五万四千多个画面,一张视盘相当于二百五十多种每本十

万字的书,简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了。

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a.可以存储大量的画面和文字。

b.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把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c.可以显法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各种情况或现象,信息容量大。d.可以显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原子核的破裂。学习小结:找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是: 问题1:说明顺序有、、三种。

问题2:判断下列语段的说明顺序:

(1)卧室的西边放着我的书柜和写字台,写字台上东西摆放有序整齐,可以说,一尘不染。左侧放着一盏蓝色的护眼灯,它的底座上坐着一只活泼的小狗,顶着大大的礼帽,穿着黄色的小上衣,蓝色背带裤,手里抱着桃子钟表,样子可笑吧!台灯旁放着墨水和一个小小地球仪。写字台的旁边那就是书柜了,书柜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主要是放少儿图书类,中层放着学习和参考书籍,下层是报刊和常用资料。不管什么类的图书,有时间我总是拿出来看上几页,挺方便的。()

(2)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3)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起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乱伐,大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浙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探究

三、判断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问题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问题2:判断下列句子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他们的作用

(1)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

(2)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十多种。()

作用:

(3)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外国的、中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等。()

作用:

(4)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

(5)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叫地球。()

(4)和(5)的区别是:

(6)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的作用:

探究

四、分析说明文语言 问题1: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是。在这基本要求下,说明文的语言有

问题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

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以上句子中的“几乎“能否删掉?为什么?

问题3:“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

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以上句子中的“估计“能否删掉?为什么?【a、b层】

学习小结:解答“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这一类型题目的答题格式是: 【达标检测】 高科技污染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①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

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②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这样的垃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说明文运用的四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对其分析它的作用。5.请你说说文中两处的加点字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高科技污染仅指高科技垃圾造成的污染。b.高科技垃圾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却很大。d.对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有很大困难,堆置对环境保护不利,因此,人类始终束手无策。7.防治高科技污染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请你针对文章中所提到的高科技污染的某一种类,通过想象,提出一种防治的设想。【a、b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这节课我主要学习了说明文的

2、我仍需注意的问题是

【巩固练习】 [分析]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高科技污染,分析文章的四段内容可以发现:四个段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测重说明了高科技污染的种类、危害,影响到的范围等内容。

具体分析,第一段说明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什么是高科技污染、它的类别、污染到的范围。根据本段的内容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内容是概说。

第二、三、四三段分别说明了不同种类的高科技垃圾所造成的不同的汗污染。它们虽然种类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特点:垃圾量增加速度迅速,处理它们难度相当大,污染的后果相当严重等。再加上

第一段中提到的影响范围广泛就更进一步说明了高科技污染的严重性了。

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四段文字都在说明有关高科技污染的问题,所以说明对象就是高科技污染。

②本文四段文字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谈到了高科技污染的特点:第一段中说明到了“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与下文分类说明的三段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个特点---种类多;第一段中还提到“分布领域日超广泛”的说法,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再有就是二、三、四段中所说到的数量激增,处理难度大,污染严重等,都可以说是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这样的垃圾“指代的对象,其实也就是考查我们对代词的指代作用的分析能力。从一般规律上说,指示代词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文的句子中,就本段具体内容看,“这样的垃圾”一句起到了总结本段内容的作用,所以,这里的“这样”应该不仅仅是指与本句紧邻的句中的对象,再从全段内容看,一共涉及到两种垃圾---太空垃圾、核垃圾,由此可以断定,指代对象应该是太空垃圾和核垃圾。

④本文的说明方法,题目中要求说出四种,以全文的角度看,用了分类别的方法,每一类又举了具体的例子,所以举例子也是一种。除此以外,文章开头就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高科技污染这一概念,还有文中的一些数字说明也是本文所用到的说明方法。

⑤本题目的开放性较强,而且在题目中已经用着重号标出了答题的具体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还应注意“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地方”这一要求,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找句子时就有一定的范围了。因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多数是些起限制作用的词语,我们在找时注意会有这样的词语的句子就可以了。比如:“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十分之一”,这些句子都用了限制性词语来准确地说明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另外,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等的限制性词语也可以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⑥此类题目与文章内容有直接联系,我们在答题一定要紧扣原文找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还要注意对课文中具体内容的准确理解、把握。根据文意,四个选项中只有“c”是正确的。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p54例3及练习八。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单位的书写。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1、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

2、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他们谁可以跑得快些,于是一天早上一个村民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发现老爷爷3分钟跑了360米,小孩子4分钟跑了400米。那么他们爷孙俩到底谁快呢?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吗?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行程问题》

3、出示爷孙俩测试结果统计表,让学生算出爷孙俩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

4、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继续感知什么是速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

生:

师: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呢?给出速度的概念: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板书: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那什么又是单位时间呢?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等等。

5、教学速度的特定写法及读法

在数学王国里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复合单位来表示,像课件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出来。并读一读。说一说所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爷孙俩测试数据统计表

师:一起把表格看一看,谁能说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360

÷

120(米/分)

400

÷

100(米/分)

路程

时间

速度

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什么数量,求什么?已知路程、时间如何求速度呢?这三者的关系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同学们真聪明,我把刚才的题变一下,你会做了吗?得出关系式:

(1)

速度×时间=路程(2)路程 ÷ 速度 =时间

小结:也就是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把另外两个关系式也抄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把这3个关系式读一读,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数量我们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让我们继续遨游于数学王国吧!看看谁能攻克下面的堡垒,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加油哦!

(一)、我会填空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写作——————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可写作——————。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可写作————————————

(三)、我能行。

1、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需要10分钟,他家到单位2500米,你能算出王老师的速度吗?

2、(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2分钟可行多少米?

3、甲、乙两城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以7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城出发,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乙城?

四、解决问题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五、知识拓展

通过村民们测试的数据,我们计算后知道了爷孙俩到底谁更快,那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测量爷孙俩快慢的方法,你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1、速度及速度的表示。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解决问题。

五、作业:p56页5、7、9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同时在课堂中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行程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行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1,学情分析

在学这节课前,学生已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对路程、速度与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我特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难点是根据它们三者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说教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整个教学内容都是在学生都很熟悉的一种运动——跑步中去展开,从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科学自主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去展开教学。

二、故事导入,理解速度的概念

5、你喜欢运动吗?一个80岁的老爷爷和一个8岁的小孩子去跑步,你认为谁会跑得快些呢?现在可以比较吗?

6、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里一个八十岁的老爷爷带着他八岁的小曾孙(小陆)在跑步。村民们都非常好奇他们谁可以跑得快些,于是一天早上一个村民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发现老爷爷3分钟跑了360米,小孩子4分钟跑了400米。那么他们爷孙俩到底谁快呢?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吗?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行程问题》

7、出示爷孙俩测试结果统计表,让学生算出爷孙俩的速度。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

8、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继续感知什么是速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速度吗?

生:

师:那到底什么是速度呢?给出速度的概念: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板书: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那什么又是单位时间呢?单位时间可以是每秒、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等等。

5、教学速度的特定写法及读法

在数学王国里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复合单位来表示,像课件出示刘翔、蜗牛、猎豹的速度让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出来。并读一读。说一说所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爷孙俩测试数据统计表

师:一起把表格看一看,谁能说说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360

÷

120(米/分)

400

÷

100(米/分)

路程

时间

速度

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什么数量,求什么?已知路程、时间如何求速度呢?这三者的关系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同学们真聪明,我把刚才的题变一下,你会做了吗?得出关系式:

(1)

速度×时间=路程(2)路程 ÷ 速度 =时间

小结:也就是说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共有几个?分别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把另外两个关系式也抄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把这3个关系式读一读,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数量我们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六、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让我们继续遨游于数学王国吧!看看谁能攻克下面的堡垒,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加油哦!

(一)、我会填空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写作——————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可写作——————。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可写作————————————

(三)、我能行。

1、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需要10分钟,他家到单位2500米,你能算出王老师的速度吗?

2、(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2分钟可行多少米?

3、甲、乙两城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以7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城出发,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乙城?

七、解决问题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八、知识拓展

通过村民们测试的数据,我们计算后知道了爷孙俩到底谁更快,那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测量爷孙俩快慢的方法,你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教案、反思、说课稿

乌市第106小学

数学组

行程问题复习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一、脱离教材, 教学目标不明

案例:这是一堂新授课, 教学内容是Go for it!7 B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教师在授课时, 首先展示有关“Food”的图片来复习巩固上一课已学的词汇, 并用“What’s this/that?”和“Is this...?”等句型结合图片引出关于“Food”的其他词汇;接着教师运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 调查学生喜欢的食物, 调查时让学生使用了“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等句型, 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整个授课过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整堂课从表面看热热闹闹, 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 教学收效不大。

分析: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授课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是该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导致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适当。本课关于食物的词汇是一个要点, 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目标, 不宜花大量时间操练;而句型“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I’d like...”才是重点, 教师最终要教会学生在餐馆“Order food”的场景中运用这些句型和词汇, 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设计的调查活动的确是一个交际性任务, 然而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所使用的“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句型却严重偏离了本课的目标, 而且使学生容易混淆“would like”和“like”。

对策: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使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但有时任务设置随意性较大, 乃至脱离了教材, 偏离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造成教学收效甚微。[1]课程标准倡导跳出文本, 并不是不要文本, 跳出文本首先要基于文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根据某个话题提供了相关词汇、句型等教学内容, 给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把握教材和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能力。而当前一些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有必要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和恰当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量力而行, 这个“力”就是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行”就是增、减、改变、重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 紧扣教学目标, 灵活运用教材, 使教材服务于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

二、提问方式不当, 师生互动形式化

案例: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 预设了十几个问题, 然后指定学生一个一个“开火车式”地回答这些问题。从表面看, 参与的学生面比较广泛。下面是初二年级某位老师的一段课堂提问实录。

T:What is Jiaming’s favorite sport?

S:Football and..

T:Football?Not exactly...

S:Swimming.

T:That’s right.

分析:上面的例子是颇具代表性的课堂上教师把“问答”当“对话”的现象, 教师设置的大量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俗套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 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在上例中, 教师预先设定唯一可接受的答案, 这是实践中典型的课堂提问方式, 即寻求答案的唯一性。教师在鼓励学生回顾事实因素或者预先阐述语言项的同时, 也伤害了学生用目的语表达他们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这种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提问, 很难激起学生交流思想的愿望, 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策:通过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 让教师明确如何有效选择提问方式。课堂交互的主要部分是由教师的提问所引导的, 而提问又是教师寻求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方式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提问方式有如下分类:1.封闭式提问 (close question) 和开放式提问 (open question) ;2.特定提问 (special question) 和常识性提问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这两类提问的本质区别在于是期待特定的、封闭的回答, 还是期待有一定质量的、开放式的回答。3.展示式提问 (display question) 和参阅性提问 (referential question) 。前者指对知识的核定性的提问, 教师是知道问题答案的;后者指教师没有确定答案的提问, 是更高认知水平的提问。[2]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而言, 封闭式提问比开放式有更多的限制。在一个封闭式的提问中, 如果教师提供句子结构来诱导回答的话, 那么学生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上课时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核对性的提问, 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因此教师应多使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也可以设计一些存在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三、滥用鼓励与夸奖

案例: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每当学生参与并完成了一个课堂活动后, 教师马上使用“Good”或“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表扬。但是教师使用的评价语非常单一, 有时一堂课单单一个“OK”就反复使用了数十遍, 似乎已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

分析: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但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扬。在课堂上, 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加思索, 也不根据学生完成的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 随意地表扬或奖励。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正如体罚不可取一样, 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 过多、过滥的夸奖会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 也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对策:首先, 教师应当注重评价语的多样性, 引入分层次评价。面对水平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习有关水果的词汇时,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让他们摸一摸装在袋子里的水果, 玩一下“What is it?”的猜谜游戏, 学生能说出水果名称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追加“What’your favorite fruit?”;对程度好的学生再问“Why?”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别根据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 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可使用“Good./A good job./Very good./Great./Wonderful./Wel done./Excellent.”等激励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 多给学生获得“成功”机会, 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个学生, 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其次, 注意纠错方式, 多用期待性评价。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要急于纠错, 更不要马上说:“No.You’re wrong”, 而可以说“Take it easy.”“Think it over, Please!”也可以根据情况对其他学生说“Who can help him/her?”还可以通过加重语气, 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纠错。这样做可保护学生的自尊, 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用“How clever you are!/You’re so smart./You can do it.Let us try it again.”等语言来表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对学生寄予期望。

四、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案例: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 提示不足, 具体要求不明, 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有的教师在尝试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 对学生的讨论既没有合理的引导, 也没有适当的监督。

分析: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是,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上面例举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学什么, 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状态。

对策:要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要提供学习的材料, 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其次, 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再次, 还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这一切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呈现任务结果的方式。

五、有活动, 无体验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如有的教师在教完有关颜色的词汇后, 把课前准备好的没有着色的房屋图发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能力, 以四人小组形式给房屋涂上颜色。学生涂完颜色后, 进行展示并评出最佳设计图。

分析: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 教师设计的涂颜色教学活动是贴近学生实际的, 也达到了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然而,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 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把新学的有关颜色的词汇运用到整个过程中, 使得英语课成了一节纯粹的美术课, 虽然有了“任务”, 却根本谈不上语言的体验。此外, 有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没有体验与反思, 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对策: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上面的情况, 笔者在课后和教师讨论后, 重新设计了活动。首先是让教师在活动前呈现学生小组合作时可用的句型“What color do you like?/Do you like blue?/Let’s color the door green./Can you pass me the red pen?...”其次是学生活动时,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 帮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 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着色活动。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合作有形式, 无实质

案例: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先呈现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出答案, 进行答案核对。

分析:教师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问题不分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没有保证, 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活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仍处在被动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 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 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对策:为了让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成为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 教师要注意下列几点:1.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进行小组讨论, 如果一切问题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事实性、陈述性的问题成了讨论的重点。2.对讨论的重点问题, 尤其是一些开放性、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并为学生提供汇报他们意见和想法的机会。3.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分组时要处理好“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关系, 引导组内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

七、探究性学习高深化

案例: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 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课堂上, 很少有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与教师访谈中, 有教师这样认为,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 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 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探究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 而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能达到探究这样的高度。

分析:这位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根本问题是其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 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 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 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 完成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我国早有“鱼”和“渔”之说。很多教师采用由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来处理, 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对策:教师要把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 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 去创造、应用;而不是由教师灌输。教师要勤于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中提供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素材和机会。

八、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案例:课堂上, 有的教师在讲到某个主题时, 比如教到“sports”这样一个主题时, 往往在教完相关的词汇、操练完有关句型后, 就会很自然地将运动的好处亲口说出, 来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 不知道如何有机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所以出现了上面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现象。

对策: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态度的讨论渗透到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 在学习日常活动时, 教师可以列出学生经常从事的日常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自己独立完成或从事的活动, 另一类为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从事某些活动必须与他人合作, 这样就把培养合作精神渗透到了英语教学之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一定要克服这些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力求在“实践教学理念—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设计—再次实践理论”这样的循环中不断体验课堂教学, 并从中积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琳, 王蔷, 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GRE填空解题关键性技巧下一篇:审计局勤俭节约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