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绿色大便的治疗措施(共14篇)
宝宝大便绿色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胆汁还原不好,是肠蠕动过快造成的,胆绿素来不及还原就被排出体外,所以大便是绿色的。一种原因是饥饿性腹泻。这种情况多发生腹泻时间很长,家长不敢给宝宝吃很多,宝宝因为饥饿出现绿色大便。
有可能是所吃的奶粉引起的,可以换种奶粉试试,如果好转就是奶粉的问题。奶粉我家喝的是美国原装进口的旭贝尔奶粉,口味清淡,口感和配方都接近母乳,对宝宝肠胃刺激小,宝宝更容易接受,还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而且还特别添加了益生元成分,可以调节肠胃功能,宝宝不便秘不腹泻。所以我的宝宝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呢。
平时给孩子补充一些肠道有益菌,妈咪爱与合生元都是有益菌,是调理胃肠道系统的,拉稀的调到不稀,便秘的调到不干。妈咪爱价格适中,合生元价格偏贵。
大便干,一定要多喝水,白开水。
人工喂养及添加了辅食的婴儿每天都需要喂水,每次喂水量约为每顿奶量的一半:出生第一星期30毫升;第二星期45毫升;1个月后50~60毫升;3个月时60~75毫升;4个月时70~80毫升;6个月时80~100毫升;8~12个月时100~120毫升。夏天应适当增加水量。感冒、发烧及呕吐或腹泻脱水时更应频繁饮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 例均为门诊患者, 女20 例, 男17 例;年龄1周~5 个月, 平均年龄1.7 个月;病程5~25 d。合并呼吸道感染3 例, 经西药外用治疗无效者31 例;中医辨证为心脾积热者22 例, 虚火上浮者15 例。
1.2 诊断标准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点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的斑膜, 不易擦掉, 周围黏膜充血, 可影响进食。少数症状严重者斑膜可累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等。
1.3 辨证分型
1.3.1 心脾积热症候
证见口腔、牙龈、舌面满布白屑, 弥漫分布, 黏膜色红;面赤唇红, 或伴有发热, 烦躁不安, 叫扰啼哭, 口臭流涎, 小便黄少, 大便干结, 舌尖红赤, 舌苔黄, 脉数。
1.3.2 虚火上浮症候
口内白屑稀散, 迁延起伏, 黏膜红晕不明显;面白颧红, 手足心热, 神气疲乏, 或大便溏, 舌色嫩红, 少苔, 脉细数。
1.4 治疗方法
1.4.1 心脾积热治则
清泄心脾。方药:黄芩10 g、生地10 g、竹叶10 g、黄柏10 g、苦参10 g、玄参10 g、麦冬10 g、黄连5 g、连翘10 g、白芨10 g。
1.4.2 虚火上浮治则
滋阴降火。方药:生地10 g、知母10 g、黄柏10 g、丹皮10 g、夏枯草10 g、苦参10 g、地榆10 g、紫草10 g。
1.4.3 药物用法
上述药物以冷水300 ml浸泡30 min, 武火煎至水沸后, 改为文火煎40 min, 取汁50 ml, 3~5 次/d以无菌棉签沾取药汁拭口, 5 d为1 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标准
经1 个疗程治疗后, 患儿鹅口疮的白色斑膜完全消失为痊愈;鹅口疮治愈后又复发, 但白色斑膜区域不大于治疗前, 或白色斑膜面积逐渐缩小为好转;白色斑膜区域无改变为无效。
2 结 果
痊愈30 例, 好转5 例, 无效2 例, 有效率 (痊愈+好转) 为94.59%。
3 讨 论
【中图分类号】R75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55-01
婴儿湿疹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湿热内蕴,外感风热所致,选二妙散加导赤散加减取的好的疗效,现叙述如下。
婴儿湿疹多发于1—3月肥胖婴儿,为婴儿一种常见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常发于头面部,重者可延及軀干和四肢。中医文献称“奶癣”,“胎敛疮”。
病因病机 胎儿出生因先天不足,禀性不耐,脾胃运化失职,内蕴胎火湿热,外感风热湿邪,阻于肌肤而成,或因衣服摩擦,肥皂水刺激而诱发。正如《外科正宗》:“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指出,此病由于父母过食辛辣肥厚之品,湿热毒邪遗于胎儿,生后发为奶癣。《医宗金鉴》:“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侵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清吴谦认为:此病由于胎儿受孕胎中已有血热,生后又感风邪或过用烫洗而致。其病因为湿热毒邪而致,因湿邪重着粘滞,难以祛除,故此病缠绵难愈。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婴儿湿疹主要是母孕期间过食辛辣油腻厚味,胎儿内蕴湿热,生后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后感风邪,内外相博,结交于肌肤,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故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或津水流溢。治以清利湿热兼以疏风止痒。选方二妙散和导赤散加减。《丹溪心法》中,用二妙散苍术,黄柏为君臣之剂,共用清利湿热,泻火解毒,《小儿药证直诀》 里的导赤散泻下心经之火,方中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清泻心火,导热下行。在佐以疏风健脾之剂,湿热得除,脾胃自健,疾病乃愈 。
病例分析
患儿王×× ,男 , 8月 ,初诊时见双侧面颊及额部布满红色皮疹,四肢躯体未见,未见破溃,患儿不断用手抓挠,自觉甚瘙痒。家长诉,患儿前一月开始为面部散在湿疹,不很严重,用氧化锌膏剂涂抹,时好时愈,近期因饮食欠佳,湿疹加重就诊。查舌红,舌苔黄厚腻,指纹紫滞。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利湿,消食导滞。二妙散和导赤散加减。苍术6g,黄柏6g,茯苓9g,白鲜皮6g,金银花6g,板蓝根9g,荆芥6g,薏苡仁9g,淡竹叶9g,赤芍6g,薄荷3g,(包),焦山楂6g,焦神曲6g,,炒麦芽6g.,甘草6g。.三剂水煎服,俩天一剂。药渣热敷于患部。六天后复诊,皮肤颜色减轻,没有复发新的皮疹,食欲尚可,但任瘙痒。上方去焦神曲,炒麦芽,薄荷,加地肤子9g,白蒺藜9g。继服三剂,方法与上相同,6天后皮疹消退,诸症愈。并嘱之,不要食用辛辣,油腻之品,保持皮肤清洁,不要用刺激性的清洗皮肤用品,不要穿着化纤衣物,防止复发。
按语 患儿因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时久蕴化湿热,后又外感风热之邪而致皮疹。故治以清利湿热,祛风止痒加以消食导滞。上方板蓝根,荆芥,薄荷均为祛风之剂,薄荷散头面之风,板蓝根清热解毒,荆芥祛风止痒。
患儿李××,男,9月,双面颊红色皮疹,后枕部散在皮疹,开始不是很严重,前几天感冒好后湿疹加重 。用一些药膏无效后就诊。现外感已愈,饮食尚可,喂奶粉,大便干,舌红,舌苔白腻。治以清热利湿,祛风通便,方选二妙散加减。黄柏6g,苍术6g,,茯苓10g,,白鲜皮6g,金银花6g,防风6g,板蓝根10g,薏苡仁10g,淡竹叶10g,炒麦芽6g,炒谷芽6g,厚朴6g,瓜蒌子6g,生地6g,甘草6g,,三剂水煎服,俩天服一剂,药渣外敷, 六天后复诊,皮疹略有消退,大便正常,上方去瓜蒌仁,厚朴,继续服三剂,六天后皮疹好转,因中药不好服用,改外用湿疹膏,服用小儿健脾丸,日后注意护理,防止复发。后无复诊。
按语:此患儿素有湿热,后外感风热之邪,故湿疹加重,因热邪伤津,故大便干,舌苔厚腻为湿邪之症,所以在清热利湿,疏风止痒的同时,加用通便之瓜蒌仁,厚朴为理气助通便之用。生地为清热凉血生津之用。
家长所说的消化不良主要是说孩子大便次数多,可能大便的质地比较稀。
(1)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次数就是多,有的孩子可以达到七八次,但是只要你的孩子精神好,吃的也好,睡眠都没有什么问题,就不用特别紧张。
(2)因为他吃的是母乳,所以妈妈的饮食对乳汁也会有一些影响,您看看您是不是平时的饮食中吃的油份偏多,因为有的妈妈喝汤的时候油份偏多,你乳汁中的脂肪多的时候孩子用不着那么多脂肪,也会出现大便稀的情况,所以建议妈妈吃一点山药、莲子、玉米、山楂这些食物,孩子的大便可能也会有所好转。
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多,且比较稀,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宝宝存在腹泻的情况,那么就与哺乳期妈妈的饮食有关系了。妈妈吃了过分油腻的食物,就有可能会影响到母乳的质量,从而导致宝宝腹泻,要注意了。
1、婴儿积热便秘
特点是大便干燥,坚硬如羊粪,排便困难,可伴有腹胀痛、口臭、手足心热等症。治宜清热润肠。
(1)菜汁汤:鲜菠菜或白菜适量,煮汤饮用。
(2)萝卜汁:红心萝卜捣成泥状取汁(或榨汁机取汁),白糖适量,共煮2-3分钟,温服。
(3)番泻蛋黄汤:番泻叶5-10克,蛋黄1个,菠菜少许。将蛋黄磕入碗搅散备用。番泻叶水煎,去渣取汁,加入鸡蛋、菠菜,煮沸即成。
(4)黄豆皮100克,水煎服,每日3次。
2、婴儿虚证便秘
特点是大便时秘,排便困难,或大便先干后稀,并伴有形体消瘦、倦怠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
(1)韭菜汁:韭菜叶捣烂取汁1小杯,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
(2)新鲜土豆去皮切碎,加开水捣烂,用纱布包,绞汁,每日晨起空腹服1-2匙,连用半月左右。
(3)萝卜籽10-20克,炒黄研细粉,加糖,开水冲服,每日分1-2次服。
(4)黑芝麻15克,捣碎,水煎,空腹食。或黑芝麻10-20克,炒香,打碎,夹入馒头、面包内,每日1-2次。
(5)地瓜煮食。
(6)杏仁羹,杏仁10-20克,山药50克,胡桃肉20克。将前三味洗净去皮打碎和匀,加水适量煮沸,频服。
二、婴儿便秘的解决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孩子的饮食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会便秘,作为家长的你,一定很揪心,便秘的主要是由生活习惯不好引起的,所以关注孩子日常饮食排便等很关键。家长也不要太忧虑,什么都有解决的办法。
1、多摄取瓜果
中医认为,儿童便秘的原因在于其体质燥热。因此,便秘的孩子平时可以多进食瓜类水果,如西瓜、香瓜、哈密瓜等,以消除其体内的燥热。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类水果的味道,可以在水果上洒点炼乳、酸奶或冰淇淋,让香浓的甜奶味盖过瓜味。此外,家长还应经常为孩子熬点绿豆薏仁粥吃,也能起到解热通便的作用。
2、适当运动
平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可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家长也可在孩子临睡前,以其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其腹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肠蠕动,还有助于其入眠。另外,在孩子进食后一小时轻按以下两处穴位,也可促进其排便。
足三里穴:此穴位位于髌骨下缘3寸,胫骨外侧1寸处。可连续按压1~2分钟。
支沟穴:此穴位位于手腕背部横纹上3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可连续按压1-2分种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不按时排便是导致许多孩子便秘的原因之一。3~7岁的儿童,其腹部及骨盆腔的肌肉正处在发育阶段,排便反射的功能尚不成熟。他们还不知道有便意就该上洗手间,经常需要家长的提醒。因此,家长可以把早餐后一小时作为孩子固定的排便时间。开始时,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排便,每次10分钟左右,渐渐帮助孩子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如厕前可给孩子喝杯果汁或温蜂蜜水润润肠。
4、少食多餐,慎选优质点心
如果说宝宝的排便形成了一定的规律,粪便也是变的有硬感了,那么属于比较正常的范围。只要宝宝发育正常,其实就没有太在意宝宝的大便。不同的宝宝,每天大便的次数也不同。开始的时候,宝宝每天的大便次数大概是3次左右,等到以后大便的次数就会减少很多。还有就是稀薄、不均匀的粪便是宝宝正常的排便现象。
当然吃母乳的孩子很少便秘,宝宝几乎能吸收所有有营养的东西,排出的量也会变少。在宝宝达到一定的年龄消化功能就会稳定下来,然后就是吃奶粉,这样宝宝排便的次数就会增加很多,粪便会发黄还有臭味。 解决臭味的办法就是多给宝宝喝水。无论是喝奶粉还是喝母乳,都可以给宝宝多喝些水。等宝宝大些之后,还可以在水中放些甘梅等等,有助于粪便的疏松排出。宝宝喝的牛奶中要少加点糖,如果一定要加糖,宝宝的粪便一定会变疏松基本是糊状。所以切记要少放糖。喝母乳的宝宝大便就是酸臭味,只要宝宝身体没有出现情况,排便正常,基本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吃奶粉的大便是淡黄色,这些都是正常的大便现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排除选择
纳入标准:观察对象为临床确诊的婴儿湿疹患者;研究中同时包含中药外用治疗和西药治疗, 且西药治疗中不包含中药。排除标准:排除纳入研究病例采用个人拟定的诊断标准或疗效评价标准, 标准来源不详, 所提供资料不能明确是婴儿湿疹或是其他相关皮肤疾病;排除诊疗标准前后不统一的文献;排除实际内容与中医药外治法临床研究无关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以婴儿湿疹、奶癣、中药外用、中药外敷、中药外系、中药外用制剂、中药药膏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 检索出版年限定为1982-2012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Q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 若异质性I2≥50%,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的合并, 否则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过程中文献的权重通过Mantel Haenszel法计算。所有统计分析过程在State11.0中实现, 包括绘制森林图、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检验和漏斗图的绘制。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条件, 首次命中相关文献79篇, 通过对文献摘要和全文的复习, 排除无对照组、非随机对照试验;排除研究病例数少于30例的文献;排除重复文献报道;排除测量指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篇数为25篇。文献基本情况见表1。
2.2 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有效率比较
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方法包括自制中药洗剂、除湿止痒软膏、自制黄连软膏、复方黄柏液、自制复方马齿苋溶液等, 主要成分包括马齿苋、芦荟、苦参、黄柏等。25篇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927例, 其中中药外用治疗组2280例, 有效2179例, 有效率95.75%, 西药治疗组1647例, 有效1330例, 有效率80.75%。异质性检验I2=91%, 故采用随机对照模型进行效应合并计算。合并的OR=1.11 (95%置信区间1.05~1.19) , 见森林图1;对合并的效应值OR做统计检验, Z=3.42, P=0.0006。结果说明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有效率要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的有效率。检验入选文章的发表偏倚, 做漏斗图 (图2) , 各纳入研究的效应点基本呈对称的漏斗型。
3 讨论
婴儿湿疹 (infantile eczema, IE) 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刘捷等[29]在天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婴儿湿疹的发病率约为75%, 好发季节为秋冬季, 首发年龄最小为1个月, 最大11个月, 平均2.1个月。西医理论认为婴儿湿疹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多因外环境潮湿诱发婴儿体内免疫反应过度出现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30]。西医治疗主要是口服抗组胺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对于有糜烂渗液者外敷3%硼酸溶液[31]。西医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 但很难消除湿热之病根, 且长期使用对婴儿有毒副作用。
本次研究系统地综述了既往关于中药外用治疗与西药治疗婴儿湿疹的有效率比较。研究共纳入25项研究, 其中9项研究发现中药外用治疗婴儿湿疹的效果显著优于西药治疗;另外13项研究结果所得中药治疗优势比处于边际范围, 95%置信区间下限 (>0.9) 接近于1。通过合并分析, 在总计2280例婴儿湿疹的治疗中, 中药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5.75%, 而在1647例婴儿湿疹的西药治疗中, 有效率仅为80.75%, 中药治疗的优势比为1.11 (95%置信区间1.05~1.19) , 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中药治疗。
《外科正宗》载“奶癣, 儿在胎中, 母食五辛, 久餐炙, 遗热与儿, 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 流脂成片, 睡眠不安, 瘙痒不绝。”中医辨证理论认为婴儿湿疹其一是因胎儿宫内遗热遗毒, 脾失健运, 内蕴湿热, 外袭风湿热邪所致, 其二是乳母过食辛辣食物, 致使脾胃湿热, 运作不调, 袭婴儿元气不足, 稚阳之体于腠理, 内外湿热搏节而生此病。中医对婴儿湿疹的治疗行对症治疗, 用药多为黄连、苦参、黄柏、芦荟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抵抗微生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抑制急性渗出性炎症、抑制磷酸二酯酶, 组织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抗过敏、抑制炎症后期结缔组织增生等作用[32]。
正常大便的形状和次数
吃母乳的婴儿大便呈金黄色,偶尔会微带绿色且比较稀;或呈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且没有泡沫。通常在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如果婴儿吃的是配方奶,那么大便通常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粗糙,如硬膏样,常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如果奶中糖量较多,大便可能变软,并略带腐败样臭味,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较多。有时大便里还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不要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轨迹,孩子不同,每日大便次数也不相同。但要注意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
三个月宝宝大便绿色那是一些儿常见的症状,日常生活中的家长的主要是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吃到注意宝宝的保暖,同时的尤其是腹部以及脚心可以用一些热水袋或者是一些毛巾热敷一下宝宝的肚子。
要先注意大便中是否有奶瓣、泡沫、粘液或是否呈水样的? 宝宝有无其它异常?
宝宝排绿便的原因很多:1、孩子是否每天能够摄入足够的食物,摄入量不足,会发生这种情况。2、孩子吃的食物过甜,即摄入的糖量较多,导致消化不良。3、孩子腹部受凉导致肠道蠕动加快。4.、正常的生理性胆绿素的排泄等!家庭护理应注意:不要让宝宝吃到凉奶、剩奶,注意宝宝的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心。可以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一下宝宝的肚子。可在两次喂奶中间给宝宝做腹部按摩:把双手搓热后放在宝宝腹部做顺时针按摩,每次5-10分钟。如果宝宝除大便绿色外其他均正常,可判断为正常胆绿素的排泄,家长可不必担心。另外,宝宝绿色大便也和是否添加了绿色蔬菜以及某些药物有关。家长可观察宝宝情况以作判断,若有异常情况出现,需及时遵医嘱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婴儿期唇裂患者, 抽取其中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常规手术组和Noordhoff术式组后, 每组39例, 在常规手术组中包括有男21例, 女18例, 年龄2~9个月, 平均 (4.1±1.4) 个月, 体质量5~8 kg, 平均 (6.8±2.1) kg, 单侧唇裂34例, 双侧唇裂5例;Noordhoff术式组中包括有男22例, 女17例, 年龄2~8个月, 平均 (3.8±1.5) 个月, 体质量4~9 kg, 平均 (6.6±2.0) kg, 单侧唇裂33例, 双侧唇裂6例。以上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比较价值,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
1.2 方法
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常规手术组和Noordhoff术式组, 而后对这两组患儿手术治疗效果展开回顾性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包括:修复效果、感染发生率、Ⅰ期愈合率等。2手术方法。常规手术组:经口腔气管内插管全麻处理后, 单侧唇裂行旋转推进法, 双侧唇裂采取“原长法”进行修复。Noordhoff术式组:定点连线以及切口:采取美兰在健侧唇弓上定点, 而后在红唇最初与最宽交界处标记出唇峰点, 然后连线, 形成唇瓣, 沿线将健侧切开, 产生C黏膜瓣及C唇瓣, 从唇裂侧唇峰切开侧唇, 顺着裂隙直向上切至鼻翼基底, 再将颊黏膜瓣及侧唇黏膜导致的下鼻甲黏膜瓣切开, 使用特殊解剖技术 (脱套式) 将黏膜与口唇间的口轮匝肌松解。使用11号刀片将唇裂侧唇峰切割成一红唇瓣, 形状为三角形, 内含丰富的肌组织, 沿着红线处将健侧唇峰切开, 使用小号钝剪沿着鼻前庭分离出表面皮肤以及下鼻翼软骨, 然后进行重新整合, 主要步骤如下:重置下鼻翼软骨并向上提拉, 将其与上鼻翼软骨缝合在一起, 穿过鼻翼, 将鼻翼皮肤与之进行贯穿缝合并固定;将鼻孔下部组织重建;再将口腔黏膜缝合, 使用可吸收线将口轮匝肌进行对位缝合;术后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涂抹手术区域, 使用可吸收纱布将手术区域覆盖, 并进行减张固定, 使用导尿管将两侧鼻孔支撑, 导尿管外层使用碘仿油纱缠绕。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对比中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 Noordhoff术式组患者术后出现轻度感染者1例, 发生率为2.56%, Ⅰ期愈合37例, Ⅰ期愈合率为94.87%;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出现轻度感染者5例, 发生率为12.82%, Ⅰ期愈合32例, Ⅰ期愈合率为82.05%, 显然Noordhoff术式组术后感染发生率较常规手术组发生显著降低 (P<0.05) , Ⅰ期愈合率较常规手术组发生显著升高 (P<0.05) 。术后6个月的随访发现, Noordhoff术式组患者整体美观, 健侧与患侧唇长对称, 健侧与患侧唇高对称, 上下唇高度协调, 可观察到红唇、唇弓的形态良好, 鼻形态理想。
3 讨论
现阶段在临床上对于唇裂手术的年龄规定国内外的意见比较一致, 多在患儿全身情况良好的情况在, 单侧唇裂3个月以上, 双侧唇裂6个月即可展开唇裂修补术进行治疗[2]。未在新生儿期展开唇裂修补术的主要原因为唇裂修补术属于一种整形手术, 需保证绝对的安全, 且新生儿的唇峰、唇自线等解剖标志并不明显, 在手术过程中难以准确辨认。通过语言学分析发现, 小儿在出生后半岁至1岁期间已开始学习分辨以及应用因素, 此时为语言发育时期的特殊阶段, 如选择在这个时期进行手术, 可以收到理想的语音效果[3]。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佳手术时期为出生后4个月, 在此段时期进行手术有利于术后喂养, 同时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对恢复语音的能力及正常上唇形态也十分有利[4]。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 针对婴儿期唇裂手术治疗工作而言, 手术前的充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通常术前患儿需要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包括血尿粪常规、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图检查, 同时排除上急性呼吸道感染、贫血等疾病,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 对于合并患侧腭裂的单侧或者双侧唇裂患儿, 通常选择经口气管内插管, 以达到维持麻醉以及控制呼吸的效果, 对于单侧唇裂患儿, 通常选择氯胺酮麻醉联合患侧眶下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
目前临床上对于婴儿期唇裂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为主治医师所面临的的重大难题, 现阶段对于单侧唇裂畸形的修复手段较多, 所有修复手段的最终目标均是通过手术实现美观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 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单侧唇裂修复主要采取Millard医师所提出的旋转推进方式进行治疗, 该术式的主要优点为可以是鼻底得到有效的封闭, 对歪斜鼻小柱具有矫正作用, 切除的组织相对较少, 可以使上唇人中嵴等自然解剖部位得到良好的恢复, 但是其定点的灵活性相对较低, 很难把握术后的美观效果, 在修复后完全性唇裂唇高、唇长存在一定的不足[5]。近期关于Noordhoff术式应用于婴儿期唇裂修复治疗的研究不断增多,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 Noordhoff术式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和单侧完全性唇裂能够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术后唇高、唇长对称性良好, 双侧唇峰口角对称, 上下唇宽度的比例保持正常, 红唇达到唇弓基本形态。
综上所述, 针对婴儿期唇裂手术治疗而言, Noordhoff术式相对于常规的修复术而言术后感染率得到明显控制, Ⅰ期愈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且修复效果更加理想, 值得关注并推广。
摘要:目的 对婴儿期唇裂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式选择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在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婴儿期唇裂患儿78例, 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常规手术组和Noordhoff术式组, 而后对这两组患儿的修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经对比发现, Noordhoff术式组修复效果优于常规手术组 (P<0.05) , 感染发生率较常规手术组发生显著降低 (P<0.05) ;Ⅰ期愈合率较常规手术组发生显著提高 (P<0.05) 。结论 对婴儿期唇裂患儿采取Noordhoff术式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关注并推广。
关键词:婴儿期唇裂,手术,Noordhoff术式,治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简玉洛, 王保健, 李钢, 等.脱套式解剖技术修复Ⅰ期单侧唇裂28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4 (11) :1022-1023.
[2]柯昌能, 郭小宝, 唐世杰, 等.提肌重建联合“Z”成形及颊黏膜瓣转移术在幼儿腭裂修复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5 (4) :213-215.
[3]陈一松, 吴晓勇, 徐丽红.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综合矫正临床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0, 15 (1) :987-989.
[4]张新华, 柳新华.单侧唇裂改良Millard术式探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5 (4) :144-145.
第一种可能是宝宝吸收不了母乳的营养,你吃的太油或太凉,或是其他原因。
第二种可能是宝宝受凉了。
第三种可能是肠道疾病。(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一般不需要就医,除非宝宝体重下降,或者有脱水症状。
自己注意饮食,再观察几天,如果没事就好了。如果还有绿便,你可以给宝宝吃点妈咪爱应该就没事了。
宝宝吃母乳时免疫力很强的,所以不用担心。
另外;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可能要较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要稀一些,次数要多一些。大便绿色是因为食物残渣经胆汁消化,而胆汁是黄色并使大便成为酸性,排出后与空气接触,偶尔会变成绿色;一般喂母乳的大便容易偏向酸性,可成为绿便排出,不必担心,只要大便性状正常即可。
消化不好!母乳是最易消化的东西.
宝宝可能是着凉了,或者妈妈饮食没注意.妈妈不要吃凉的东西,不要吃太油的东西,喂奶前喝杯温开水,把奶水稀释一下。
2纸尿裤用起来稍微方便,但价格高昂,而且长期穿戴总感觉屁屁很潮湿,通风透气性很差,还要常常更换。
3卧床大小便护理仪是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清洁卧床人士大小便的护理仪器,具有自动感应、自动收集、自动清洗和自动烘干等优质功能特点。当使用者排出大小便时,仪器的卧便器自动感知,主机立即启动抽取大小便并存储在污物桶内,大小便结束后,洁净的温水自动喷出,冲洗使用者的隐私部位和集便器内部,冲洗结束后立即进行暖风烘干。整个过程为智能全自动化运行,护理人员无需操作,不用接触污物。既减轻了卧床人士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又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改善了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维护了使用人的自尊,是传统护理模式的重大创新。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560例患儿 , 其中男360例, 女200例;治疗病因中, 新生儿颅内出血120例, 脑积水136例,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62例, 核黄疸42例。
1.2 方法
采用武汉701研究所生产的婴儿透明高压氧舱YLC0.5/1.2型单人纯氧舱治疗, 压力为0.14~0.17MPa, 治疗时间60~70min, 1次/d, 10d为1个疗程, 视患儿症状轻重而定, 一般3~5个疗程, 每疗程间隔14d。
1.3 相关问题
哭闹不合作306例, 呕吐6例, 家长顾虑248例, 上呼吸道感染23例。
2相关问题与护理对策
2.1 哭闹
因高压氧舱的外形特殊, 舱内空间小, 关闭门后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 当婴儿进舱后就产生恐惧不安, 孤独、哭闹、烦躁等, 特别在加压时易引起不适和耳痛等或者有些脑性瘫痪的患儿易激惹, 啼哭时面色潮红, 大汗淋漓, 为了减少患儿的哭闹, 为此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1) 采用舱外播放音乐进行干预, 旋律优美的音乐可改善患儿的精神紧张状态并使患儿松弛, 对治疗有益, 是高压氧治疗患儿的良好辅助疗法[1]。同时在氧舱的有机玻璃筒体外悬挂某些吸引患儿注意力的东西, 如鲜艳卡通、彩画、风铃等, 工作人员站在氧舱旁时而点头、引逗、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使患儿放松。 (2) 对有顾虑的家长除做好解释工作, 还利用病愈患儿影响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2.2 呕吐
为了预防患儿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发生呕吐, 采取的做法是:患儿进舱前40~60min喂奶, 而且不能太饱, 进舱后取右侧卧位, 面向操舱人员便于观察, 防止呕吐物进气管造成窒息等意外情况发生。采取上述措施, 可使婴儿保持安静状态, 可明显减少呕吐或溢奶的发生。
2.3 气压伤
气压伤多发生在HBO治疗时的升压和减压阶段, 特别在减压阶段最易发生, 由于患儿咽鼓管开放不良所致, 所以每次患儿进舱前常规给予1∶1 000呋麻滴鼻, 增加鼻咽管通气。严格按操作规程均匀加压、减压, 在加压过程中无论何种原因使婴儿哭闹不停时, 都不能继续强行加压, 应稳压或稳压换气观察, 待患儿哭闹缓和后再缓慢升压。
2.4 早产儿视网膜病
早产儿或新生儿吸高分压氧后引起晶状体后纤维增生而致盲。有文献报道[2]认为高压氧可使未成熟儿发生眼的晶体后纤维化, 其收缩血管作用可造成视网膜血流量减少, 代谢产物聚积等不良后果, 高压氧治疗时体内氧自由基增多, 对视网膜造成损伤, 特别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在高压氧治疗时非常慎重。因此对此类患儿进行HBO治疗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即:早产儿 (孕龄<32周, 极低体重<1 500g) 是高压氧治疗的禁忌证。对首次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要详细询问体重、出生时的孕龄。按照文献报道[3,4]介绍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 孕龄应≥36周或早产儿出生后已达预产期者, 出生时体重>2 200g, 治疗时压力控制在0.03~0.05MPa之间, 吸氧时间控制在1h以内, 且需加强疗程间歇, 治疗期间酌情使用抗氧化剂, 并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3小结
经过对所有患儿进行高压氧治疗中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 本组560例患儿中无1例发生氧中毒、减压病、气压伤等副作用, 未出现医疗纠纷现象。事实证明:只要严格掌握HBO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严格执行高压氧操作规程, 根据患儿日龄、月龄使用适当的压力和治疗时间, 加强患儿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 高压氧治疗是安全的, 不会发生氧中毒的危险, 而且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婴儿高压氧,治疗,相关问题,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立菊, 刘尚云.音乐干预婴儿在高压氧治疗时哭闹的观察〔J〕.现代护理, 2004, 10 (10) :932.
[2]吴钟琪.高压氧在儿科及产科的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8.
[3]谢金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高压氧治疗〔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04, 11 (2) :128-12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25 d至6个月。纯母乳喂养8例, 混合喂养12例。均无外伤, 窒息史, 产后均未预防性补充维生素K。24 h内就诊15例, 24h以上就诊5例。
1.2 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起病较急, 因无主诉, 多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及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本组资料中: (1) 恶心, 呕吐15例; (2) 肢体活动障碍11例; (3) 意识障碍16例, 其中烦躁2例, 嗜睡3例, 神志朦胧6例, 昏迷5例; (4) 癫痫发作4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60 g/L 7例, 60~90g/L 10例, >90 g/L 3例。血小板为100×109/L~300×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2例。
1.4 影像学检查
20例患儿均行CT检查。 (1) 出血部位:左侧出血13例, 右侧7例, 其中顶叶3例、颞叶2例、颞顶叶5例、额叶4例、额顶叶1例、枕叶3例、基底节2例; (2) 出血量:根据公式1/2×最大面积长径×宽径×层面数计算20例脑实质出血患儿的出血量。最小量30 ml, 最大量约55 ml。
1.5 治疗
1.5.1 围手术期治疗
术前均经静脉给予维生素K补充,
10 mg/d。对贫血严重病例给予输新鲜血50~100 ml。全部病例均给予降颅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支持治疗。术中输新鲜血或血浆20~100 ml。
1.5.2 手术治疗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行小骨窗开颅手术, 在手术显微镜下沿距血肿最短路径经皮层进入血肿, 镜下尽量将血肿全部清除, 血肿清除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 48 h内拔管 (附图1, 2, 3, 4) 。
1.5.3 术后治疗
术后转入儿科ICU, 术后维持补充维生素K 3~7 d, 共需补充维生素K 50~100 mg。给予降颅压, 抗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支持治疗。
2 结果
痊愈14例 (70%) , 好转 (遗留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 3 例 (15.0%) , 死亡3 例 (15.0%) , 1例死于再次出血, 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刘玉林等抽样调查我国7省、自治区维生素K出血症, 显示此症发生率为0.4%~6.8%, 平均2.4%[1]。其特征为2周至1岁婴儿发生严重出血倾向, 多见于母乳喂养婴儿, 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常合并自发性颅内血肿, 发生率在25%~90%。因婴幼儿囟门未闭, 颅腔内有较大缓冲空间, 故临床症状反不如成人明显, 以往由于手术较为粗糙, 且家属不愿积极手术, 故大多采用保守治疗, 总死亡率为18%~50%, 存活者中有精神系统后遗症者高达33%~50%[2]。包括智力低下、癫痫、偏瘫、听觉或视觉障碍等。
近年来开展的显微外科治疗维生素K缺乏脑出血, 取得较好的效果, 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在显微镜下经小骨窗+沿距血肿最短路径经皮层进入血肿并清除血肿。采取小骨窗减少了手术创伤、失血、手术时间, 皮肤坏死率。也大大降低了血肿的吸收时间及吸收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后果。手术中的出血倾向以维生素K治疗最为有效。一般维生素K在肠道外给药后2 h (静脉注入后1.5 h) II、VII、IX、X因子活性即可见增高, 5~8 h可增高至正常的75%~100%, 24~48 h可恢复至正常最高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维生素K缺乏脑出血诊治。方法 收集2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儿, 出血量>30ml。均行CT等检查, 及早给予维生素K补充并积极手术治疗。结果 痊愈14例 (70%) , 好转 (遗留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 3例 (15.0%) , 死亡3例 (15.0%) , 1例死于再次出血, 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 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是婴儿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预后良好。
关键词:维生素K缺乏
参考文献
[1]刘玉林, 林良明, 莫桂初等17省、自治区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990;7 (4)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