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呼和浩特(通用8篇)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塞外古城呼和浩特,下面让我们一同认识一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汉译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称“呼市”。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八月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2009年,全市有常住人口2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8.4万人,汉族人口约240万人,蒙古族人口20.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仑春等36个民族。
呼和浩特分为四个区,4个县、1个旗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四个区分别为: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这四县一旗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和土默特左旗一个旗。这几个县环绕着呼和浩特,但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林格尔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南35公里处,是蒙牛乳业的所在地,是伟大的民营企业家牛耕升创业的一片乐土。蒙牛创立于1999年7月,短暂的时间里他以奇迹般的企业创造了奇迹般的业绩,人们有惊诧的目光关注着蒙牛的累累硕果,在以后的行程中我为大家详细介绍内蒙古乳业。土默特左旗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是已故蒙古族革命家,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故乡,也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的故乡。可见这里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武川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北,是呼和浩特的后花园,是一个主要的粮食产地,我们去草原是路过,也有人用“南四川,北武川,山前山后不一般,武川县的姑娘不用看”,来形容这里的姑娘是如何的漂亮。清水河县也是呼和浩特周边的一个农业大县。托克托县电力举世瞩目,尤其托县电厂(由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发出的电全部供给北京,是满足北京地区安全用电的主力电厂之一,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一个开发区为金川开发区,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的所在地,伊利集团是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一家乳制品赞助商,也是我们自治区最大的造饭碗的企业。由于呼和浩特乳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呼和浩特也当之无愧的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北依巍峨的大青山,南岭滔滔黄河水,坐落在由黄河,什拉乌素河,大黑河冲积得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是典型的农业带,因此历史上称为土默川平原,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古至今,人类繁衍生息,无论是
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在隋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唐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大家都听过“刺勒川,阴山下。天丝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吧,他描写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美丽如画的景观了。
在16世纪是,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蒙古部落,他的孙子俺答汗在明朝嘉庆年间率土默特不迁徙到这里,兴建了许多“板升”(蒙古语称房屋为板升,意为居民点),并且兴建了许多府地宫室。随后,这些板升就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城镇,游牧的蒙古族开始定居下来。1572年俺答汗开始新建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建成。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朝赐名为“归化城”,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市区西南部的玉泉区。建成活不久俺答汗去世,归化城由妻子三娘子管理,三娘子是一位聪明、美丽,颇具才华,为人豪爽不羁的蒙古族妇女,擅长歌舞骑射,帮助俺答汗处理内政外交,推动蒙汉和平,促进双方交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监于三娘子的功绩,明朝封他为“忠顺夫人”。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御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清廷命名为归绥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歌“走西口”吧,这和呼和浩特市是有密切联系的,关于呼和浩特以前也是人烟稀少,民风纯真,是养穷人的地方。所以每逢河北、山西等省市遭受饥荒的时候,纷纷走西口来这里落脚谋生。所谓的西口,指的就是山西省的杀虎口,那里曾是原明清时期的贸易关口,是通商互市的必经之处。到清朝时,西口迁到呼和浩特一带了,于是走西口就泛指呼和浩特及
山西左云右玉一带。那么,有西口大家就会想到东口,“东口”指的是河北省张家口一带,走东口也过来一部分居民,所以大家现在可以调查一下我们呼和浩特周边居民祖籍有好多是山西河北人。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极端气温最高38.5℃,最低-41.5℃。相对来讲,呼和浩特比较干燥,所以请各位适当补充水分,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的车子已经行走在呼和浩特的市区中心。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将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为迎接自治区60大庆,呼和浩特将累计投资约460亿元,力争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品位,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和草原特色的大都市。伊斯兰风情街
现在我们走在伊斯兰风情大街,投资6500万打造完工,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南起旧城北门、东至中山路西端、北接新华大街,全长1150米,街道两侧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装饰出来的高楼气势宏伟,排排尖拱形并列的门窗、浑厚饱满的绿色或黄色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以沙漠黄为主而绿白相间的色调,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伊斯兰特色风情街是纵贯呼和浩特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这里回族群众聚居、伊斯兰风格建筑集中、穆斯林商业繁荣。这条街的改扩建工程于今年4月开工,由美国龙安集团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借鉴中亚诸国特别是土耳其、伊朗的建筑风格,同时结合中华建筑文化特色。
前方我们看到的是蒙元一条街,北起旧城北门,南至昭君路,全长1.8公里,是典型的蒙古族风格,街面色调以白色为主色调,蓝、黄、红为副色调,白色的蒙古包蓝色的顶子,体现出蒙古人传统住所和民族特色。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
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定名为昭君文化节,主要理由有:
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闻名海内外,史书与名人名家多有记载及评论,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团结,更有边疆与中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二、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业及品牌甚多,说明昭君形象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
三、弘扬民族团结,促进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呼和浩特美食
呼和浩特的饮食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内也很流行,伊斯兰风情街路东有一条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稍麦、羊杂碎等等,绝对让你一饱口福,流连忘返。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当地小餐馆俗称“稍美{读mai}”很难看到叫烧麦的地方)、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构成同一个建筑群整体,位于首府呼和浩特东二环与新华大街交汇处,两工程共占地面积112277平方木。
内蒙古博物院原始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原馆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内蒙古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2007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在即将完工的内蒙古博物馆新官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并正式更名。
新馆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统一结合起来,突出反映草原民族特色文明的历史进程。它既是向国内外集中展示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明发祥地和承载地的历史窗口,也是绵延千里的北方边疆一万年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忠实记录着,还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博物院展厅共分为8个基本陈列和6个专题陈列,8个基本陈列的展厅分别在博物院的2层和3层,6个专题陈列的展厅在博物院的4层。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层的4个基本陈列展厅分别为远古世界——气势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变迁,高原壮阔——多姿多彩的内蒙古当代生态环境画卷,地下宝藏——富饶绮丽的内蒙古地质矿产资源,飞天神舟——中国宇航事业的广阔舞台;3层的4个基本陈列展厅介绍的是震撼世界的中国古代游牧民族,马背文化,近代民风民俗和惊心动魄的现代革命斗争史。
4层的6个专题陈列展厅分别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原始文明胜景,草原鞍马文化精髓,北方草原服饰文化荟萃,古今歌舞艺术介绍,石刻艺术集镜,古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品。
博物院展厅陈列文物近万件,齐气势不言而喻,也是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领略内蒙古的历史与草原文化的重要“驿站”。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为内蒙古的文博事业、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乌兰恰特剧场
内蒙古乌兰恰特(意为“红色剧场”)大剧院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之一,与内蒙古博物院毗邻,是自治区面向21世纪文化体育三项重点工程之一。
乌兰恰特地上4层,有一个现代化的演出大厅、一个多功能厅和3个电影放映厅,配备国际一流的音响、灯光、录音棚等。主剧场可容纳1370多个座位,能够满足大型歌舞、交响乐、戏剧等国内外大型演出的需要。
乌兰恰特的楼顶为苍狼、白鹿的头部造型,拱形慢坡为神足,铁板为流云,昂首向前,并肩屹立,充分体现了 “苍狼为父,白鹿为母”的蒙古族起源传说,蒙古人的图腾和信仰。
蒙古族语言文字(仅供参考)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3个国家。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言方面有严格的原因和旋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元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同一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24个辅音。
13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的时候,蒙古语言基本上是统一的。后来,由于蒙古人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广大疆土上,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各地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统一的蒙古语便开始分化,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回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新蒙古文等四种文字。
蒙古文字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中国蒙古文字是在回纥文字母的的基础上,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创制。现在所发现最早的回纥蒙古文献是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碑铭上发现,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回纥蒙古文是由古代维吾尔人使用的回纥文字母基础上改制而成。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于1204年灭掉乃蛮部,并俘获其掌印管维吾尔人塔塔统阿,可汗命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维吾尔文书国言”。这可能就是蒙古人使用文字的开端,后来人们就把塔塔统阿效仿维吾尔文所创造的蒙古文塔塔统阿蒙文。
后来形成了众多的方言和土语,制约了蒙古民众内部的交流,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建立蒙古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文的标准音为标准规划。现在察哈尔话已经成为自治区推广的蒙古语普通话,也就是人们说的现代蒙古文。
尼玛次仁是大昭寺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在北京接受过高等教育,精通汉语,英语和日语。听尼玛次仁讲解大昭寺绝对是一种享受。阿旺曲扎的汉语讲得最好,又善于和旅行者交流,经他介绍的佛法常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他是这四个人里最了解当代社会的一个。
普布的性格温和内向,是所有人里英语最好的,同时擅长很多藏族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丹增是这四个人里最年轻的,汉语讲得也特别好,而且为人热情,他讲解的大昭寺比任何导游书籍都要全面详尽清楚。由于人手有限,他们通常只能团队做导游,若有机会聆听他们的精妙讲解,千万不要错过。
来自远方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用藏语向各位贵宾表示问候:“扎西德勒”!我向各位解释一下,这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著名的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它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著时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元647年,由松赞干布、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共同兴建,经历代多次扩建,才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它有5座金顶,108个佛殿,统摄苯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西藏佛教的五大教派和各教派所崇奉的佛、菩萨、本尊、祖师、护法诸神像。
于大昭寺的来历有一段传说故事。那是13前,那时的拉萨平原还是一片荒原和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试图在这里建一座神庙,供养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古神像,即释迦佛祖八岁等身像。她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神庙白天建起,夜里倒塌;今天建起,明天倒塌。正当尼妃苦恼和沮丧之时,文成公主经历了千辛万苦从长安来到了这里。赤尊听说文成公主懂得阴阳八卦,善于勘舆地形,便派女仆带上一升金粉的礼物,到文成公主驻地登门求教。文成经过勘舆和测算,测出西藏地形如一巨大魔女仰天而卧,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牛奶湖)是魔女的心血汇成,在此处填湖建寺可以镇魔。史书记载:“为了使仰天躺在地上的女魔四肢受到控制,人们在她身上钉了12根钉子用以固定。”这12根钉子相传就是现今大昭寺主殿内的12根柱子。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神庙,还必须调集lOOO只白山羊.从北郊的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卧塘湖填平,才能完成这样的功德。
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1000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一时从湖边工地到果噶拉山麓,驮运土石的白山羊络绎不绝。这段路程实在太远,驮的东西太重.不少山羊倒毙路边,还有更多的腰背磨烂,痛苦万状。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牺牲,吩咐匠人雕出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和大昭寺其他神柢一样,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和祭祀。神庙也定名为“热阿曲朗祖拉康”,意为“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
现在大家请看,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竖立着两块石碑,这块就是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碑高342厘米,宽82厘米,厚35厘米,用汉藏两种文字刻成的。这是公元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问的唐蓄会盟所建。碑文记载:“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碑文中强调了唐文成、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了舅甥姻好之事;追溯唐蕃的历史和功业,并记载了这次会盟的经过、立石年月以及双方参加登坛会盟的官员名单。表达了汉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是汉藏历史上一件可贵的文物。另一块是“劝人种痘碑”,高3.3米.宽1.2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公元1794年由驻藏大臣和琳撰立。乾隆期间,西藏流行天花,致使很多人死亡。驻藏大臣和琳命人在藏北修房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患者生返。和琳并劝令__喇嘛和**拨口粮作为定例,随后立了这块“痘碑”。由于迷信,百姓常用卵石敲砸,年深日久,现已遍体鳞伤,形成了许多臼形窝坑。致使文字大多损毁,难以辨认。在唐蕃会盟碑的两侧种有著名的“唐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将皇后在长安灞桥赐的柳枝带来西藏亲手种于大昭寺周围,所以也称“公主柳”。公主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现已枯萎,却依然为人们珍视。据传西藏原无柳树,而现在各地的柳树都是从文成公主所带树苗而发展起来的。
就在这优雅迷人的仙境中,远在公元1576年前,博格达察罕喇嘛以此为中心,广泛传播喇嘛救,在蒙古族群众中影响颇为深广。后来他的一世徒弟就在洞前于明代万历初年(即公元1576年前)修建了这座喇嘛召。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又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赐名“广化寺”,意为“教化一切”,并赏给牒一百道。公元1819年时广化寺有达喇嘛、德木齐、格速贵等僧众282名,仅次于呼和冶特市席力图召。
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寺组成。因为后寺建筑在山腰,凿石为洞,因而又取名为喇嘛洞召(召是蒙古语“寺”之意),人们也把它叫做“银洞”。这里有建搂三层,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下石级共124级,其坡陡与黄山“天都峰”、“莲花峰”不相上下。召院西北方向有安葬历代**骨灰的白塔数座。
前寺凡四重。天王殿三间,供奉四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二层,每七楹,大殿25间,供弥勒佛等诸佛象。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二殿是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过海和观音菩萨。另有十殿阎罗君殿7间。各殿佛僧为黄铜铸成,工艺高超,栩栩如生,为其它召寺所少见。
喇嘛洞在解放前因年久失修,殿堂有些已破旧,树木也多被砍伐。原后殿有海棠二株,高10米许,果实繁盛,当系数百年前所植。
前几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乌盟,让我最难忘的地方就是锡林浩特大草原,那里一望无际碧绿碧绿的像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我看到了牛羊马,有的人在放羊、有的人在骑马……还有蒙古包,那些蒙古人吃的都是奶制品,比如说奶酪、奶茶、羊肉……
等到了晚上,就会看到一群人在那边开篝火晚会,他们手拉着手围着火堆转,唱着歌真热闹,我们回到了我们的蒙古包,我们想自己也开篝火晚会。说干就干我们烧起火堆、放开音乐围着火堆转了起来,估计再没有比这个还热闹的了,我们跳在12点左右,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我们就回房间睡觉了。有机会我还来,这次旅行真让人难忘啊!
——批发市场小型具发展潜力、产品构成单一
摘要: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呼和浩特较为集中的玩具批发市场主要是位于呼和浩特国贸批发城以及周边小商品市场内部若干摊位,并未形成较大的规模,但是小集散的市场形式,具备了一定市场发展基础,国贸批发市场内部及周边有玩具批发或零售摊位约30余家,产品结构总体较为单一。
小型市场内部初具规模 市场空间发展有潜力
呼和浩特本身玩具批发较为集中的市场即位于呼和浩特西站的国贸批发城内部,周边地段交通便利,具备了一定密集的人流量,市场内部玩具批发摊位较为集中,但是整体规模不大,仅20余家,批发市场内部经营环境具备了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条件,但总体规模并无明显扩大迹象。
然而玩具批发市场本身在呼和浩特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不少玩具商户由于采购成本较高而选择较小的经营规模和保守的经营的方式,因此市场内部批发商户大多是中小规模的经营形式。
玩具多至邻省采购 总体产品结构单一
呼和浩特本身的玩具批发市场内部规模不大,不少玩具批发商户均是中小规模的形式。市场上各类产品大部分是自邻省,如石家庄等玩具批发较为大型完善的批发市场进行玩具采购,一般采购成本较高。市场上大部分产品均产自广东汕头澄海区这一传统玩具生产基地,少部分是产自山东,苏州等地。
市场内目前流通的玩具产品大多是各类电动玩具、童车等,总体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产品特色。市场上的玩具主要是满足与本地的需求,同时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需求程度不高。
减少采购成本或是扩大市场规模的首要条件
呼和浩特本身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首府城市,不论是市场环境的完善还是经营条件的成熟,都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本身地理位置距离传统玩具生产城市较远,少量玩具产品的长途运输,会造成采购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因此并不能透过一手的采购环节来取得货源,造成只能从周边省份进行玩具采购,即使成本相对较低,但玩具产品相对单一,总体不利于玩具批发行业的发展。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很多站长都喜欢,在自己的网站进入的时候加上个欢迎页面,也许那时候是流行可仅非昔比,下面是我做的一些分析
1、我的第一个个人主页一打开就是一张很眩的图片,图片上有个“进入”,点击后才算真正看到我的主页。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这样做,大概是很想迅速展现自己很眩的设计技巧。02年左右给一些企业做的网站很多都是先打开一个很眩的flash,播放完才进去网页。
可能是因为我性子比较急,或者因为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在慢慢变化,特别是做交互设计以后我参与的网站都坚决拒绝这样的“欢迎页面”或者“欢迎动画”。(我说的“欢迎页”指一些只为了“欢迎”的页面。不包括一些包含了“登录”等功能的页面,也不包括一些二级网站完全分开的“导航页”。还不包括…)
2、前几天受邀跟几位牛人一起担任“网易奥运观方站”比赛的评委,今天在给华南赛区打分时留下两个印象最深刻的问题:一个是“无论什么链接都开新窗口。甚至包括并列的导航”,第二个是“网站打开后先进入一个不包含任何功能的‘欢迎页’”。
3、两个问题同样严重,第一个其实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
4、第二个问题再次勾起我对于“欢迎页”的思考:欢迎页到底有什么作用?我想到了一个最常见的目的:“直接迅速展示品牌形象”。
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特别是当今这个品牌满天飞的年代,用户更需要是通过体验去感受品牌,没有感受就直接接受品牌是很难的(除非某些打着“民族”或者“爱国”幌子的“品牌”)。
而且,展示品牌也无需把用户挡在外面大谈特谈,完全可以靠网站的整体设计来展现。
5、暂且不下一个完全否定“直接展示品牌”的结论。现在至少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非品牌展示型网站”都不需要单调的“欢迎页”。特别是以内容型为主的网站和以功能型为主的网站。(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基本上现在只会在一些个人网站或企业网站看到“欢迎页”。)
“非品牌展示型”网站最主要的还是内容或者服务,用户的进入带着一种“任务”或者“问题”。无论是设计者还是用户应该更希望可以最快的“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欢迎页”不折不扣的等于“拦路虎”,无论你做的再眩再好看。
6、退一万步说,就算我们需要“欢迎页”,那么除了品牌展示我们还必须提供的就是“入口”。因为用户最终还是需要进入具体的网页里。所以,入口一定要明显且可以直接选择。
比如,一些企业网站上来就放一个大动画,连“跳过”都没有,必须看完才能进去。这太强暴。
比如,海南大学的这个作品,入口是一个藏在“夹缝”中的“进入首页>>”。这很失败。比如,广西工学院的这个作品,欢迎页作了一个挺不错的图片切换效果,“进入主页”的文字链接却在最下面,第一屏根本看不到,不是找不到就是需要拖动滚动条。这有点过。比如,广东海洋大学的这个作品,入口是红色加粗的文字,设计者大概会认为“这很明显”,但用户其实很可能第一意识“根本不会想到这是链接”,预设用途表现的很差。设计者有点想当然。
7、还有一个问题:“欢迎页”需要弹出新窗口吗? 我认为不需要,特别是进入后的“全局导航”相对完善的时候。
比如,广外的这个作品。“欢迎页”的flash做的很不错,也有点“站点地图”的意思,但链接要打开一个新窗口就很不该了,因为进去后每个二级界面其实都是有相互导航的,而且也有“回首页”的导航。
8、刚刚用IM在设计的朋友圈里简单调查了一下。
有人说“我才不想做个傻啦吧唧的‘欢迎页’呢,但甲方老板非得要,我也没办法。他说需要这个页面展示他们的品牌有多牛逼”。(他说的是一个传统服装品牌自己的一个“网上商城”)
还有人说“有个欢迎页面显得礼貌”。我无语。我感觉到更多的并非“礼貌”,而是“拒人门外”。
9、似乎只有一种情况需要欢迎页,那就是:只有一个页面的网站,这个页面上面写着“欢迎光临。最牛中文社区正在建设中„”(怎么这么耳熟?)。
只要里面有内容,就应该敞开大门让人进去,什么话都可以进去后再说,什么“文化”“风格”都可以在里面表现。没必要把人堵在门口。
2,圣水梁简要说明:保合少乡进山20公里,山顶草原,《成吉思汗》影片拍摄地。
3,小东沟简要说明:古路板村往东,进山15公里左右,四面环山,住农家,属于户外营地。4,哈拉沁沟简要说明:水泥厂往北进山,有山有水,适合放松心情。
5,石人湾简要说明:往河西公司的路上添面梁村往东,石人湾村。属于湿地。
6,小桂林简要说明:土左旗飞机厂往北进山路上,(具体位置不详)山水游玩之地。7,嚎赖沟简要说明:元山子村北,离市区近的安静之所,宁静山村。
8,哈达门简要说明:去武川的旧公路上,大山里爬山的好去处。
9,托县黄河边沙漠简要说明:托县南20公里从东营子过黄河,离呼最近的(库布齐沙漠),有穿沙公路,风景很好。
10,和林水库简要说明:快到和林县城的石咀子水库,水面平坦,适合郊游。
11,希拉穆仁草原简要说明:过武川县后昭河草原,离呼最近的大草原。
12,黄花沟简要说明:又名辉腾锡勒草原,旗下营东,集宁北,有很多风力发电机,是风口,夏天也比较冷。13,五一水库简要说明:又名白石头沟,山水之地,收门票,游玩设施比较多。
14,小井沟简要说明:从大学城往北进山,风景好,尤其是过了收费站。
15,凉城蛮汗山二龙什台简要说明:往凉城旧公路方向,过郭县窑乡,有山有水,植物种类多,夏天去鸟语花香,可惜成了旅游点要收费的。
16,岱海简要说明:凉城东10公里左右,不要进旅游区。从大门绕到旅游点东,草地平坦,湖面波光磷磷,别有风味。
17,哈素海简要说明:往包头方向,快到萨拉齐,内路湖,适合家庭出游。
18,老牛湾简要说明:清水河往南50多公里,黄河湾。
19,毕克齐喇嘛洞简要说明:毕克齐往北20公里,喇嘛庙建在半山,山上的松树比较有特点,旅游点收门票。20,红领巾水库简要说明:往五一水库的半路上,水库,看风景。(这里的沙比较软,不要下河道穿越,另经常发大水,比较危险。)
21,红昭(旗下营北)简要说明:保合少乡往北走,山水风景。
22,葛根塔拉简要说明:四子王旗镇往北,草原风光,旅游设施完备,每年举办那达慕。23,王爷府简要说明:四子王旗镇北,藏庙。
24,苏勒图简要说明:还有就是苏勒图(有人叫叔勒兔,本地发音),从旗下营向中旗方向走几十里就到了。这是个非风景区,自然、原始,山上是大片桦树,山下有小河。春天山杏多得摘不过来,还有可吃的马皮泡(菌类)、蘑菇;秋季,桦树等荞木、灌木,叶染霜色,五彩缤纷,景色很是迷人。
摘 要:在文化根脉及地理意义上,呼和浩特城市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城市形态,是“城市版”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塑造草原城市决策个体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城市建设形态;或者渗入草原城市定位的法理基础从而影响城市建设效果。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定位要突出发挥草原文化的作用;而草原文化建设要突出发挥草原城市的作用。
关键词:草原文化;城市建设;定位;特色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的族群、民众共同创造的文化3)
[1](P。草原都市——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建设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文化交融。正确认识草原文化与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推动二者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呼和浩特建城史——草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演变史
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等都可归入城市文化的内涵之中。从理论层面看,城市文化是一个价值概念,是城市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而从实践层面看,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精神、特色、市民素质、大众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文化等编织而成的城市图景。城市文化可划分为互动共生、有机联系的三个层次: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二是中层的制度文化;三是深层的精神文化。国家以文化比强弱,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唱主角”是21世纪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呼和浩特市要想在城市文化竞争中抢得一定先机,就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城市文化建设。“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进行城市文化建设,首先应追寻其“根”——历史根脉,然后再结合现实条件,明确其“魂”——文化定位。
呼和浩特市位于蒙古高原阴山山脉南麓。约在百万年前,这里形成了半干旱草原。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有原始人类活动。现今已考古发掘出近百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窑文化遗址(位于现今新城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世界罕见的。它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原始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
呼和浩特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战国时代开始。战国晚期,匈奴日渐强盛。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开疆拓土,沿大青山南麓筑长城,在黄河北岸屯兵垦殖,并在这一时期兴建了云中郡的郡治——云中城(故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呼和浩特也因此以“云中”之称始见于史册。云中城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封建城市,是呼和浩特市建城史的开端。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治理天下,将原来赵国的云中郡定为全国的三十六郡之一,仍称云中郡。西汉武帝时期是呼和浩特历史上建城最多的一个时期,至今存有遗址的西汉古城仍有三十余座,这些古城的建筑风格相仿,大部分有内外两城,建有官署、庙宇、民居、作坊、粮仓、街道等。东汉末期之后,该地区行政建制出现空缺。公元2-3世纪,原居住于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的鲜卑族拓跋部西迁到该地区游牧,并建立鲜卑人的第一个都城——盛乐城(位于现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在此地长期游牧,呼和浩特地区便有了“敕勒川”之称。隋唐时期,突厥族逐渐强大。公元六世纪中叶,以沙钵略可汗为首的东突厥归顺唐朝,经白道川,驻牧于本地区。唐朝在呼和浩特以西地区的黄河北岸修筑了三座军事城堡——东、中、西“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位于今托克托县城关镇西北,俗称“大荒城”。唐朝的受降城独具特色,高大雄伟,没有瓮城和其它守备设施,这缘于当时“兵贵进取、不求退守”的指导思想。五代十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被称为“哈罗川”,为契丹族所占据。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辽国,在此设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郊太平庄乡白塔村附近)、东胜州和云内州。丰州城建筑布局仿照了唐代中原地区城市的“城坊”制度,城内由四大坊区组成,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城市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丰州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从云中城时期到丰州城时期,由于这一地域处于游牧文化板块和农业文化板块过渡交界带,战乱频繁,军事防御和进攻便成为城市文化的主题,进而造就了整齐划一的城墙和便于集权控制、等级划分的街坊。而先后入主城市或影响城市的不同游牧民族的文化则是城市文化的副主题,其遗存现今仍有保留。例如,位于现今赛罕区的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辽塔之一。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再加上“草原丝绸之路”带来的人口流动和贸易通商,丰州封闭的街坊逐渐被开放的街巷取代。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
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蒙古贵族退回到北方草原。自此,明朝与对其构成威胁的蒙古政权开始了连绵的战争。明朝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万户首领阿拉坦汗(又称“俺答汗”)率部驻牧于阴山南麓丰洲滩(今呼和浩特地区),于是这里也叫“土默川”。阿拉坦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后,在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的双重推动下,积极谋求与明朝和平通贡与互市。1571年(明隆庆五年),蒙明双方结束了对立,开设了东起宣府、西迄甘肃的十一处互市场所。在此之前,现今山西、陕西一带的农民就开始陆续迁入土默特地区垦地种植,并建立村舍(蒙古语称做“板升”)。阿拉坦汗也收留并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土默特地区汉族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出现了大片的定居村落。从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开始,阿拉坦汗手下的工匠历时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旧城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游牧都市”,蒙古语称之为“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明朝廷赐其名为“归化城”。这一时期,阿拉坦汗重建了蒙藏关系,引藏传佛教(喇嘛教)入蒙,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黄教)在蒙古族中的影响日益扩大。1579年,阿拉坦汗主持建造了“库库和屯”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弘慈寺(即大召)。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召庙。对此,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据《呼和浩特市十五大寺院札记》记载,由札萨克喇嘛掌权的大召、席力图召、小召、朋斯克召、拉布齐召、班革达召和乃莫齐召为“七大召”;由首席喇嘛掌权的东喇嘛洞、西喇嘛洞、乌素图召、美岱召、太平召、慈寿寺、广福寺和巧尔齐召为“八小召”。来自17世纪的游记,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些召庙的华美,称呼和浩特为“召城”。1581年阿拉坦汗去世后,其妃子三娘子继续保持当地安定、团结、发展的形势。
到十六世纪末,土默特地区的汉人约有十万左右,农业、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635年,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帝国的版图。清朝建立后,实施了盟旗制度,固定了牧民对各等级封建主的依附关系。1693年,聚居在归化城的回回商贩和回族官兵在今旧城北门外修建了清真寺,这里从此形成了回民聚居和活动的中心并沿袭至今。1697年,康熙帝将恪靖公主嫁给敦多布多尔济。随公主来到归化的满族家仆、包衣大约有千人左右,在北郊兴建了公主府,府兴营和小府村等村庄也随之而建。
由于建城、通商、垦荒等原因,山西一带的大批汉族工匠、商人、农民来到塞外,“走西口”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汉人逃难、谋生的途径。尤其是1727年,清朝和俄国缔结了《恰克图条约》,清朝许可内地商人做蒙古贸易。因此,在北亚草原上,沿着队商的路途出现了众多的“买卖城”,归化城内的“买卖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买卖城”是在归化城“佛教都市”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形成的。因此,它不是把山西的都市街区原原本本地搬来,而是以叠加的方式形成新的层面。在此建造的茶馆、酒店、车马大店,以及供驼商卸货、住宿和转卖商品的客店等设施都是合院式(三合院为多),不讲究中轴对称。“买卖城”的空间结构和归化城的空间结构有以下几点继承关系:其一,“买卖城”是以蒙古族的召庙寺院为各个核心展开的,商业街都是以召庙寺院为起点,向南、向东、向西延伸。通过考证,发现了这些商业街本是蒙古人转召巡礼的路径。其二,“买卖城”里召庙寺院的门前都有一个三角形的广场,这里是举行蒙古宗教仪式、召开夏季摔跤大会等的节日空间场所。所以,这也是对游牧都市的广场空间的继承。其三,游牧都市时的商业空间不是店铺,多是露天市场。这一点在“买卖城”中也得到了体现。“买卖城”的街道都很狭窄,但拥挤的街道的出头之处却会突然出现莫名其妙的大空地。通过考证得知,这些空地本是驼桥、羊桥、牛桥、骡马市、柴火市、皮市、皮硝市等露天市场。这样,“游牧”和“定居”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呼和浩特的都市空间中都留下了各自的痕迹,构成重层的空间结构。
1735年(雍正十三年)到1739年(乾隆四年),清王朝为镇守边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修建了一座供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绥远城”。当时人们称绥远城为“新城”,而把归化城称为“旧城”。绥远城修建后,满、蒙等族的八旗调拨绥远驻防,其家属也随军居住于此。清代归化城人口稠密,有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店铺、商号和娱乐场所,蒙、满、汉、回、藏等各族人口和平集居,市区不断扩展和繁荣。现今旧城的大南街、大北街和大西街都是当时热闹的商业街。因交通发达和商业繁盛,大盛魁等旅蒙商号在这里设立总号。到清代末期,绥远、归化这两座姊妹城形成了东西犄角相依的格局,1913年两城并为归绥县。1921年,平绥铁路开通,火车站附近形成独立的居民区,与“绥远城”、“归化城”共同形成“品”字形城市形态,这一格局也最终奠定了后来呼和浩特市的发展框架。1928年(民国十七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新中国成立后,独立的三片地区逐渐连接在一起,于195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并恢复为原有的蒙古语名字——呼和浩特。
纵观呼和浩特市建城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文化根脉及地理意义上,呼和浩特城市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城市形态,是“城市版”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塑造草原城市决策个体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城市建设形态;或者渗入草原城市定位的法理基础从而影响城市建设效果。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定位要突出发挥草原文化的作用;而草原文化建设要突出发挥草原城市的作用。
二、呼和浩特城市文化的特征
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动态系统。政治、经济、历史、环境、地理、科技、资源等诸多因素都同时发生作用。基于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融合性。呼和浩特市2400多年的建城史,实质上是一个多种地域文化类型、多种经济文化类型、多种民族文化类型、多种时代文化类型碰撞、交融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一部分文化的日渐式微或消失,以及另一部分文化的保留、传承、演进与积淀。近代以来,多民族、多地域人群的聚居共存,血缘、亲缘的广泛交织,多样性文化的积聚融合,以及时代变革对城市文化的冲击与洗礼,使呼和浩特市成为一个文化的大熔炉。今天,呼和浩特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抹去的文化“烙印”和不能忘却的文化“记忆”,并创造条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自我调节、与时俱进,使其从内涵到形式不断增强现代性,成为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各类文化交织演进、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创新的活态文化。此外,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吸纳、弘扬草原文化精髓。例如,许多现代企业将草原文化中敬畏、崇尚、爱护自然的生态观、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以及由英雄崇拜升华的向往成功和追求卓越,融入到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中,既注重绿色环保,又注重效率与效益。呼和浩特市经济形态上的城市品牌——“中国乳都”,也得益于草原文化与循环经济、环保经济的接轨。
(二)以蒙古族文化为主要特色。蒙古族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蒙古族文化以其较强的吸纳性和开放性,大量吸收汉、突厥、畏兀儿、藏、女真等民族的文化以及波斯、阿拉伯等种族的文化。也正因此,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创新最多、影响最大、谱系最完整、文化基因保留最全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虽然游牧生产方式早已终结,但蒙古族文化却正在以呼和浩特市主要文化特色的“身份”弘扬光大、再续传奇。
(三)以“和”文化为主要内涵。呼和浩特市的“和”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昭君文化。昭君文化象征着民族和睦、顾全大局、交流合作、传播文明,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区域交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昭君墓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文化节的举办,起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拉动经贸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作用。党政机关、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和支持媒体在这一平台得以有效整合。一批以昭君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景观、艺术作品、企业品牌应运而生。昭君文化丰富的“和”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首府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二是呼和浩特市市民有着随和、合作、好客、热情的集体性格,以和为贵的价值标准,注重诚信、和气生财的道德风尚,“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系,民族和睦的精神风貌,和衷共济的思想意识;三是蒙古包及其造型元素在呼和浩特市餐饮业、旅游业、工艺品业等行业广泛应用,这缘于蒙古包文化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团圆平等、礼宾好客等文化内蕴及风情体验;四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是多种地域文化类型、多种经济文化类型、多种民族文化类型、多种时代文化类型的融合。而且,呼和浩特市的名称本身就有一个“和”字。
(四)高度的集聚性和强大的辐射性。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系统地集聚了高层次的文化机构设施、文化人才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以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的地位,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乳都、中国卫生城市、中国北方地区沿边开放中心城市等“品牌”,发挥其巨大的辐射力。
三、呼和浩特市整体与部分的文化定位
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在城市文化定位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是指立足于城市的历史与现实,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差异性原则,对城市整体和局部的文化发展模式、方向及布局进行宏观规划的过程。城市文化定位首先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文化;其三要昭示未来。如果城市文化定位准确,符合其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就能成为绝大多数决策者、管理者、规划设计者以及普通市民的共同价值,进而对其行为、形象、素质产生导向和优化作用。2000年,经过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所召集的专家的多次深入论证,最终形成了市委〔2000〕22号文件,确定了“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民族文化、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的呼和浩特市整体文化定位。但是,呼和浩特市所辖“四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的文化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也是下文所要进行的尝试。
(一)玉泉区文化定位——弘扬召城古都之文化、彰显魅力青城之风采
玉泉区的前身是阿拉坦汗所建的“归化城”。在层峦叠嶂大青山的辉映下,当时的“归化城”显露出一派苍郁的生机,于是,蒙古族居民为其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玉泉区曾是呼和浩特召庙古迹最为集中的地方。但现在完整遗留下来的主要是大召和席力图召。大召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位于大召南侧门前的“御泉”(后演变为“玉泉”),源于康熙西征噶尔丹时“御马刨泉”的传说,清代文人曾题“九边第一泉”词并刻匾悬挂在大召寺山门之上。除大召外,玉泉区的五塔寺和昭君墓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塔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原名慈灯寺。目前大部分殿宇被毁,仅剩背后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因该塔由五座小塔构成,故俗称五塔寺。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的昭君墓,始建于西汉时期,是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2006年,五塔寺遗址复原重建工程和昭君墓三期改扩建工程被市政府列入城市基本建设重点项目。此外,玉泉区还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老街、晋商文化遗存和大量传统民居。
作为文化遗产富集区,玉泉区文化定位应是“弘扬召城古都之文化,彰显魅力青城之风采”。其文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整体性文化保护。玉泉区的历史地段、传统街区是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空间环境,也是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之一。因此,应实行“跳出旧城,发展新区”的城建策略,废除“旧城改造”的错误方针和口号,按照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传统风貌的完整性、维护传统民俗的延续性的原则,对玉泉区实施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二是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卓越的资源禀赋,改变旅游部门、文化部门、建设部门、文物部门、林业部门和环保部门对旅游景区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设计开发具有草原文化内涵和藏传佛教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三是把建设“生态玉泉”作为城区规划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空气洁净、饮水放心、环境安全、生态恢复四大环保工程,并高标准招商,吸纳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高的企业落户,打造生态工业区。
(二)新城区文化定位——保护传统文化、打造蒙元文化、发展商业文化、建设生态文化
新城区早为清代“绥远城”。区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窑文化遗址、和硕恪靖公主府、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公主府,正由国家投资修缮。绥远城墙是负载呼和浩特早期城市架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现已残破不全。自治区已初步投资600万元,在保持与原构造规制不变、与原规格尺寸模数不变、与原材料质地品种不变、与原传统工艺做法不变的原则下,对绥远城东、城北两段698米的残墙进行保护性维修。将军衙署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建成于乾隆四年(1739年),是当时绥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将军衙署的产权归属于一些单位而不是国家,从而造成“重利用、轻保护、被商业店铺四面夹击”的后果。2007年5月17日,新成立的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收回了西跨院。目前,博物院正积极与有关单位协商,以尽快将东跨院的产权收回。
新城区近几年注重提炼蒙元文化精髓,然后将其渗透、熔铸、升华、移植、物化、体现到高品位的城市景观中。例如,投资3亿多元重点打造成吉思汗大街,建设蒙元文化特色景观区。景观承建单位组织了包括经济、历史、文化、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交通、生态、灯光等方面的专家团队,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项目考察和专题研讨,结合城市发展需求,确立了成吉思汗大街明晰而富有激情的发展前景:一条特色鲜明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的蒙元文化国际走廊;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品位品质俱佳的商业旅游度假目的地;一系列普通市民精彩生活的场所。新城区集中了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部分党政机关、火车站以及中山路商业街,商业网点密集、消费氛围活跃、生活服务设施便利、交通通讯畅通,宜于发展商业文化。
新城区地处呼和浩特市东北部,总土地面积10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64万亩,占总面积的60%,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99年开始,新城区先后承担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2],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也为沿山人民带来发家致富的希望。随着生态效益的初步显现,区内的大窑文化遗址、丈房片水库、神水梁、老爷庙、红山口岩画等景点也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一些旅游设施也已建成或正在兴建,生态旅游业在这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赛罕区文化定位——发挥教育科研优势、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升城区文化品位、营造社区和谐文化
赛罕区地处呼和浩特市东南部,位于城市发展的主方向,是呼和浩特市最年轻的城区,现已逐渐发展成为首府的科教中心区、行政中心区和经济核心区。依托富集的高校、科研单位和高技术机构,赛罕区可按照“专家论证、政府扶持、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模式,发展高技术含量和创意创新型文化产业集群。作为“共生效应”的产物,文化产业集群包括各类关联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基础提供者(例如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等。这种集合了产业价值链在内的产业集群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在激发创意创新、积累知识、共享资源、提高效率、节约资金、减少用地、降低成本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然后,依托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关联效应、极化效应和外溢效应,形成一个呈网状结构的文化产业园区,其内部实行特有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享受优惠的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针对居民整体素质和文化品位较高的特点,赛罕区把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形成了以楼院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为框架的社区文化格局。学府社区开设了内蒙图书馆分馆,地北社区的活动中心成为自治区老年人书法协会的活动基地,师大社区的老年蒙古服饰表演队参加了全国比赛,广场、公园到处活跃着社区文化队伍。2005年,赛罕区采取政府组织、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手段,在全区十几个社区内举办了赛罕区首届社区文化节,营造了和谐、欢乐的社区文化氛围
[3]。
(四)回民区文化定位——凸显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发展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 回民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是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清真大寺,寺内有典型的阿拉伯式穹顶和精湛的雕刻,有圣殿、讲堂、穆斯林浴室、望月楼等建筑,有历代石碑和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为凸显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政府着力进行了伊斯兰特色街的打造,并彻底改变了过去景区周边脏、乱、差的环境。现在这里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标志性景观区。
回民区、新城区所辖的部分大青山山区有良好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现已开发建成哈德门国家森林公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乌素图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苁蓉山庄、太伟高尔夫度假村、奥淳生态园、哈德门高山牧场、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等景点。在此基础上,这两个区可进一步开发采摘园、休闲农场、度假农庄、市民农园等,发展以放牧、喂养、骑马、狩猎、水果采摘、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特色餐饮、民俗表演、园艺劳作等为活动项目的生态旅游业。
四、体现草原文化底蕴,彰显草原文化特色
进入“十一五”以后,呼和浩特市以“民族文化大市”战略为指导,按照“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民族文化、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的文化定位,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在城市基本建设方面,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工程有:内蒙古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蒙元文化特色景观区、成吉思汗大街、伊斯兰特色街等特色景观区(街)打造工程;用草原文化符号如哈纳墙、云图、盘肠、穹顶等装饰大街两侧建筑物的街区特色美化工程;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城市绿化等优化环境工程;观音庙、大召、阿吉纳、五塔寺、大盛魁、乃莫齐召、席力图召、大东街、将军衙署、清真南寺、塞上老街、绥远城遗址、乌素图召、白塔等文化景点(区)的保护和开发工程;昭君博物院、和硕恪靖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中国乳文化博物馆、和林格尔盛乐古遗址博物馆、中国马文化博物馆、中国旅蒙商博物馆、匈奴文化博物馆、和林格尔剪纸博物馆、走西口民俗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院)的建设工程
[4]
;公主府北公园、成吉思汗公园、扎达盖公园、舒雅拉公园、北郊公园、仕奇公园、野生动物园的兴建工程;南湖湿地公园、游乐园、新华公园、蒙古风情园的续建工程;完善城市水系、综合治理环城河等水体景观建设工程;赛罕区雕塑公园等公共艺术景观的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这些工程既体现了呼和浩特市现代景观建设对草原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的强烈追求,又体现了“开发与保护统一”、“建设性保护与保护性建设并进”的先进理念,使呼和浩特市现代景观的规模与品位提高,草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彰显。
在文化产业方面,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音像图书等产业为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以广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及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与我国东部发达城市相比较,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认识不足、准备滞后、运作分散、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偏低、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新兴产业比重小、创意创新能力差、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较慢、政策供给和政策配套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欠佳等问题和制约因素。对此,呼和浩特市应以丰厚的草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为主要途径,以科技创新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以政府扶持引导、体制机制创新为基本保证,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根本战略举措,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企业和行业;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出台扶持性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资产管理和经营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人员分流和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人才政策,优化文化体制和政策环境;应大力培养、引进、激活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环境;应确立学术界、教育界与公民应尽的草原文化传承、认知与保护义务,提高整个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集体认知程度,优化观念环境;应进一步提升文化节庆活动的品位、规模和效益,加强与外界的文化贸易往来与合作,发展文化经纪、代理、仲裁等文化中介组织,实施草原文化“走出去”战略。
在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呼和浩特市正在实行整治性的“减法和加法”保护。“减法”是指整治古迹周边环境,拆除影响、遮挡古建筑景观魅力的低档现代建筑设施,拆除已无保留价值的危旧房,迁出不适宜的使用功能,禁止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无关的工程项目;“加法”是指在古建筑周边控制地带建设格调、品味、特色、体量与古建筑风貌协调一致的博物馆、广场、绿地等公益性工程以及人性化服务设施,恢复老字号,重建传统文化空间,按照“整旧如旧”和可逆性原则坚持古建筑的日常修缮,在古建筑周边控制地带以外建设中高档住宅区,改善人居环境,解决以往旧城区“矮房子、窄巷子”、基础设施简陋以及市政管网不完善等问题。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背景下,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建设的根脉、灵魂、精髓和品牌,是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雄厚资本,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可以借助创意创新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物化、渗透到城市方方面面的取之不尽的无形财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和巨大财富。放眼未来,草原文化必将是呼和浩特市综合实力函数中一个逐渐增大的自变量。
[参考文献]
【导游词呼和浩特】推荐阅读:
导游英语导游词11-13
英语导游词:漳州导游词06-01
导游现场考试导游词12-05
【历史导游词】 特色历史导游词06-05
导游词 我是小导游11-25
苏州导游证面试导游词10-11
新疆导游资格证导游词10-28
秦兵马俑导游词简介-陕西导游词09-23
广东导游资格证考试 导游词06-09
晴隆导游词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