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900字(精选1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时候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了!我对于这次的集体旅行充满期待……
大巴车上,同学们欢声笑语,和导游哥哥互动做游戏。导游哥哥也很亲切,给大家普及当地文化风俗,分享快乐。瞧!路边的花儿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整齐地排列,有趣极了!草儿用它那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焕发出生机。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竟下起了小雨。不知怎的,这雨并没有给我带来沉闷压抑的感受,而是让心平静了许多……
我们第一站来到浙江绍兴,众所周知,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拥有2500年深厚的历史。刚到此地,浓浓的书卷气向我袭来。我们先前往沈园。关于沈园有一个爱情故事,陆游与表妹唐婉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却被陆母无情拆散,最后被迫休离。时隔数年后,二人各自成家,陆游在一个春日与唐婉邂逅。陆游忆起昔日的欢乐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在圆壁上题下《钗头凤》一词,而唐婉无意发现后含泪和词一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真是一段凄惨的爱情啊!沈园是南宋时一位姓沈的富翁的私家园林,这里保留了江南风光,绿树成荫,池水碧绿,楼台亭阁精致古典,春鸟鸣鸣,宛如一片仙境!
走出沈园,过一条马路便来到鲁迅故居。它生动地再现鲁迅当年生活情境。我们参观了鲁迅家的客厅、书房、卧室以及厨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那是鲁迅幼年玩耍的地方。虽然现在的.百草园杂草丛生,少了鲁迅笔下的何首乌、蝉虫、鸟雀、覆盆子,尽显一片荒芜,但是却带给人丰富的想象,“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感觉自己也成为了画中人!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第二站便来到杭州,杭州河网密布,地势低平,物产丰富,具有“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之称。我们首先参观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是我心中梦想的学府。它拥有许多分校区,而我们前去的是最大分校区——紫金港校区,占地3000余亩,极具现代化和生态园林化特点。浙大植被繁多,具有一些构思巧妙的艺术建筑。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月牙楼,它的外形并不像月牙,倒像是海绵宝宝里的蟹老板,哈哈真是有点滑稽!
最后一个景点是西湖。西湖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景色秀丽优美,一见果真名不虚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一眼望去无边无际,云雾缭绕,湖的中心有座湖心亭,亭子的南面有“三潭映月”,每当月夜,月光洒向湖面,可见三处月影倒映在潭中。而湖边的雷峰山上有座雷峰塔,却于1924年倒塌,现在所见的雷峰塔是重建的,也别具特色。
“行万里路”要从最近的春游、秋游开始,没有春游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在春天的教学口语交际“我们春游去”课堂上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时,把应该带的吃的、用的,要玩的游戏,准备的奖品,以及该注意的安全问题,都说得井井有条,学生畅想春游的画面,个个都很兴奋。看到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春游的模式,我觉得是到了写《我们春游了》的作文的时候了,这时有个男孩大声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地去春游?”学生不知道我没有这个决策权。于丹说:当下生活,如能添加一些趣味,就会日日欢欣,生机盎然。春游能使孩子开阔心胸,陶冶情操;春游能使孩子增长见识,强身健体;春游让孩子置身于青山绿野之中,春风拂面,芳草如茵,鸟鸣雀跃;春游让孩子们感觉心旷神怡,精神焕发;春游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锻炼处事能力。剥夺孩子的春游,等于剥夺孩子心中的春天。
对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禁游”、“限游”的做法,南京大学法学院民法教研室副教授解亘笑称,这是“防卫过当”。他说,任何人包括学生,都生活在不可预见的风险社会中。而春游、秋游、踏青等活动,是孩子在风险社会中成长的“必修课”。可现在,由于家庭结构和社会宽容度的变化,一旦发生校园和学生安全事故,家长、舆论乃至社会,一股脑把责任都算在学校头上,为规避风险,难免明哲保身,“过度反应”,进而因噎废食,“禁”字当头,显然不可取。纵观世界多数国家学生春游等野外活动,如日本学生一年两次的远足、新加坡中小学每年3月份为期一周的体验式活动及韩国的修学旅游等,主要靠集体保险机制,分散安全风险,而不是把学生的“成长风险”统统转嫁给学校。
九几年的时候还有春游,那时我在万宝中心校教书。每年运动会的第二天便是春游,每次的目的地虽然都是北山,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有时间的家长也可以自愿参加,提前到北山上清理游戏场所,享受天伦的同时,好像也找回失去的童年时光。每次的春游都有爬山比赛,虽没有奖品,但是孩子们那种奋力攀爬的情景历历在目。事先准备几个小问题,或者给孩子出几个“怪题”,让孩子来个脑筋急转弯。做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几种小奖品。这些奖品,可以是学习用品,也可以是孩子平时喜欢但家长没有买的东西(特殊奖品可以事先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准备)。孩子得到了盼望已久的物品,喜形于色,让人难忘。
近距离的春游踏青好处多多,而且容易实现,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践行“行万里路”的下一步———旅游。旅游能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以便下一学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又是暑假来临,孩子们在盼望的同时,不禁有些许迷茫。因为参加辅导班不亚于平时的上学,据了解,一般的孩子都有两到三个辅导班要参加,每个按两小时计算,再加上中间的交通费时,基本上要花掉孩子8个小时。
知识是多元的,书本上的是知识,难道生活中就没有知识吗?更何况中国孩子的书本知识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我想,何不利用寒暑假带孩子旅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增长社会阅历呢?
小学中年段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外国的一个小孩名叫乌塔,独自出国游玩的事情,她每到一处,必先给家里发一张明信片,之后打听当地的警察局以备后患之需,玩累了回酒店睡觉,醒了看会儿书。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做事那么自立,俨然就是个小大人。当时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感触颇多,让学生和文中的同龄人比较有哪些不同,孩子们七嘴八舌:妈妈肯定不同意我自己出国,不是出国,就是自己出县城也不可能同意;而且自己也会心里没底,会害怕……前一段时间,在一本文摘上又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14岁的苏格兰小孩,打扫厕所一学期存了点钱,就到欧洲旅行,钱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去街上吹苏格兰风笛赚钱,再继续下一段旅行,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发生在孩子身上更是“大逆不道”。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模式,孩子可以这么不一样。可想而知,他们将来长大以后,能做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相比较而言,外国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更有生活的动机,动机比能力更重要,因为没有动机,根本就没有出发点。我在女儿小学毕业时带她去海边旅行,因为女儿想看海;初中毕业时想去古都北京,这两次出行,女儿现在还津津乐道,竟下决心到海边城市上大学,并以此为目标努力学习。这正如英国查实的菲尔爵士所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中迷失,徒劳无功。
游记,游记,就是旅游见闻的记录。可能你在旅途中感兴趣的见闻有很多,是不是要一一写下来呢?如果是那样,真的就成为“流水账”了。我们应该选择自己观察得最细致、且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几处景点,多花笔墨来写一写。
选好了景点,我们就要像例文那样,抓住这些景点的特征,写出它有意思的地方了。例如,江海的波澜壮阔,草原的一碧千里,雪山的粉妆玉砌……
要写的景点很多,按什么顺序来写呢?你可以按“移步换景”的手法,根据参观的位置变化来写;你也可以根据感兴趣的程度深浅,先安排一般的,再安排最有趣的来写。顺序没有限定,只要你心中有数就行。
黄山欢迎你
我的家乡在黄山,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名扬天下。跟着我去游玩一番吧!
“黄山之美始于松。”提到松,不能不提“松王”——举世闻名的迎客松,它位于玉屏楼东、文殊洞顶,它枝干粗大、古朴苍劲,形态优美,四季常绿,如同好客的主人充满笑容地伸出热情的大手,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还有送客松彬彬有礼地送客,祝愿客人一路顺风。游玩时,一定要在这两棵奇松前拍照留影哟!
欣赏完松,让我们再去看看黄山的云海吧!浓淡无常的烟云,时隐时现,瞬息万变,千姿百态。云雾缠绕在半山,像系在山腰的一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似茫茫的大海,乘索道,穿云海,腾云驾雾,让人感觉自己似乎要成仙了一样。站在莲花峰,俯瞰茫茫云海,滴翠的高峰露出了一个个山尖,真是无边云海数“青螺”,这些云形态各异,有时像一对小白兔在玩耍,有时像一只凶猛的狮子在对天咆哮,有时候像一根棉花糖,让我直流口水……这么美丽的景色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已像迎客松一样伸出热情的双手期待你的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五(2)班 李慕子
我的创作谈
问:你喜欢旅游吗?都喜欢去些什么地方?
李慕子:我很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最爱去有山有水的地方!
问:旅游回来你都会将旅游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吗?
李慕子:是的。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用相机留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大自然中每一个美妙的瞬间,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回来后将这些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这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问:黄山的景色很多,为什么只选择了松和云这两处来写?
李慕子:每一处景点细细品味都很美,但为了突出黄山的特点,我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色重点来写,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快地体会到黄山之美。
佳作点评
喜欢旅游的同学很多,写游记的也不少, 李慕子同学的这篇文章应该算作是比较有特色的。他能紧扣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中自己最欣赏的两绝,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既有观闻,又有感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责任编辑 李林钟)
读书,是一种享受。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金钱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友谊,买不到生命。书就不同了,它像一位知深的老者,教会你如何待人处事,这样,亲情,友谊与生命将与你共存,让你享受人间的无穷乐趣。
读书,是一种信念。周恩来小时候,校长问他为什么读书?他洪亮地答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就是靠着信念,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他毅然地参加了革命,领导人民走向了解放、致富、和平的道理。周恩来总理则是抱着一种信念,所以我们只要肯下决心,我们的人生是可以改变的。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1我喜欢书,就如陶渊明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花;就如张志和喜欢在桃花流水中“清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如周敦颐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我喜欢书淡淡的清香,喜欢书洋洋洒洒的文字,喜欢书教我的做人道理。我把心寄于芬芳的书香中,陶冶、熏陶,书伴我成长,书让我快乐……在读书过程中,有“甘”有“苦”,其中的滋味,却需要亲自体会。
读书,是一种享受。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金钱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友谊,买不到生命。书就不同了,它像一位知深的老者,教会你如何待人处事,这样,亲情,友谊与生命将与你共存,让你享受人间的无穷乐趣。
读书,是一种信念。周恩来小时候,校长问他为什么读书?他洪亮地答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就是靠着信念,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他毅然地参加了革命,领导人民走向了解放、致富、和平的道理。周恩来总理则是抱着一种信念,所以我们只要肯下决心,我们的人生是可以改变的。
人生是漫漫的而又是短暂的,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你将不再虚度光阴,生命将会充实美满。让我们一起,踏着前人的足迹,好好读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2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走出去多增长见识,把书本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我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但书中的许多知识,往往只能凭想像去理解,没有亲身的体验。比如,最近我读了一本《体验沙漠》的书,读完后,我想像沙漠是比沙滩大无数倍的一大片沙地,上面长着仙人掌、仙人球等植物,还生活着蝎子、骆驼等动物,让我心驰神往,真想去体验一下。
无巧不成书,机会来了,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宁夏的腾格里沙漠,我发现真实的沙漠和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腾格里沙漠一望无垠,全是金灿灿的沙子,沙粒像细盐一样。大风刮来时,沙漠上刮起一道道波浪似的风纹,好看极了。而当你在沙漠上奔跑时,就会扬起漫天飞沙,简直让人睁不开眼睛。
此前,我从书上了解到,沙漠共有四种,有砾质沙漠、石质沙漠、盐碱沙漠和沙质沙漠。腾格里沙漠属于沙质沙漠,沙质沙漠是怎样的,这次我终于有了感性认识,回想起原来的主观臆断,不禁有些好笑,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通过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不仅要多看书,还要不“宅”在家里,要迈开双脚,积极认知世界,把书中的精彩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3如果让我独自走遍中国,那大家猜猜我会带什么东西供自己娱乐呢?回答正确,宾果,加10分!我要带一本书!
一本书!我看见有人纳闷了,一本由我来书怎么能供自己娱乐呢?下面,由我来解释。
一本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就像百科大全,就像童话王国,有趣极了!有的故事令我开怀大笑,有的故事令我眼泪花花,有的故事令我同情,有的故事令我迷惑不解。
一本好书就像一轮太阳,就像知心大姐姐,就像一位优美的仙女下凡似的。书是我的朋友,书是我的家人,书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没有了书,我会崩溃的,我会愤怒的,我会伤心的。没有了书,犹如智慧的泉水干枯了,仿佛知识的乐园被封锁了,好像知识的海洋消失了。我会和一起分担风雨,共享阳光,分享喜怒哀乐。书可以为我抛开烦恼,带来快乐。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我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本书。首先,我会大致地了解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然后再细细地阅读一遍,找出优美词句,抄在一张纸上,背下来。第3次阅读的时候,我会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思考思考,欣赏一些我喜欢的文章或片段。“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多好的一句比喻句呀!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所以,我会认真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4我觉得书,就像一眼清泉,尝一口,就获得了知识的甘甜。我觉得书,就是我人生的动力,我就得书,就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书,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书,让我知道对人要温和;书,让我知道做人要正直……
自从我一岁时第一次接触书,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人书到连环画,从连环画到故事书,再从故事书到古今中外的小说:《红楼梦》﹑《绿野仙踪》﹑《西厢记》……都是我的朋友,我的老师。
从小人书起,我就爱看书了。我从小人书中知道了:人是妈妈生的,我们有手有脚,人一生病就不舒服……
接着,小人书开始变得无趣了,我又开始看连环画:《拇指姑娘》;《金斧头》又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书又是我的一片“绿洲”,因为故事书让我知道了该如何写作文。由于我看书,所以很多回作文都得了个“优”。我觉得书,就是我的老师。
探究完了“绿洲”,我又发现了一片“太空”——古今中外的一部部小说。《红楼梦》中的情节使我既难过,又欣慰;《绿野仙踪》让我知道了要团结……
我觉得书,就是我的家,想回就回;我觉得书,就像我的朋友,想见就见;我觉得书,就像我的衣服,一直伴随我的一生,21世纪的青年,要记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内蒙古扎兰屯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徐泽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5今天上学的时候,妈妈在路上对我说了一句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她说这句话意思很深,需要我自己慢慢领悟。
我想了一小会儿,便对妈妈说“这意思是不是说,读万卷书学到的只是教科书上基本的东西,是做一个人,必须要学会的。而行万里路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踏遍了天南地北,认识更广阔,而恰恰在这些现实生活中,又能学到教科书上没有的,也就是更多的东西对吗?”
妈妈觉得很奇怪,问我“你不应该觉得这句话是错误的`吗?教科书上有很多知识,而大好河山一点儿知识都没有,你是怎么学到更多知识的?”我笑着回答道“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我们在生活中的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比较科书广阔多了。记得以前有一个医生说过,病人不可能按教科书生病,而这时就要看看自己累积的经验,和广阔的见识了!”
我说了很多,可就算我领悟了这么多,妈妈还是说我只懂一些皮毛,没有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不过我还是得洋洋的说“那也总比皮毛都不懂要好!”
怎么样,你们能在一小会儿内领悟这么多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6今天下午,我去采访了今年的漂流瓶奖获得者,吴栋梁叔叔,他的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的开场白,很简单:各位小记者们,大家好。不用紧张,我们今天只是来交流的。然后,他送给了我们一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接着,他讲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温州日报接到一个举报电话,说某地的某个地方有人卖那些非法的鸭舌,当时,他和几位叔叔们就一起出发了。
但是第一次进行的并不顺利。他们在外面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也没有结果,反而被人家给赶走了。但是,吴栋梁叔叔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明察暗访,终于将此事查得清清楚楚,发表在了温州日报上。然后哦,他还送给了我们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顿时浑身一颤,陷入了思考中。是啊,你书读得再多,不出去走走。你终究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只有多去外面走走,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写更好的文章。不然,你的文章只有其形没有其神,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要出去多走走,才能知道世界的精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7周末赶上父亲节,一家人出去吃了顿午饭,也是难得的经历,更何况现在每周回家不到一天时间,多么仓促。我还要过一年这样的日子啊!
回想这一周,感觉挺漫长的。最近两天有点发烧,一直都不开心,郁闷得很。周五中午睡醒后,去校医室量体温,38℃。
“高一还是高二?”
“高二。”
“那你要不要回家?”
“不用了,还要上课。”
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可这也只不过是最普通的表现。想起之前看过的很多文章,都说发烧还坚持工作,自己搬家,自力更生,而这些也是我将来必定会一个人承受的,没必要感到自豪了不起。
买了退烧药片,回教室上课。
以前的自己,每当听到身边人抱怨说要去学校6天7天的话,没什么感觉。而经过了这两天,我发觉身边的人一直在努力,也没什么人抱怨,而自己懈怠了就难免自责。
我还想着,家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学校经历了什么,我也没和他们说自己发烧的事。我理应照顾好自己,却有点矫情地觉得需要他们的关爱。拿到手机后,先给妈妈发了消息说自己发烧了,她并没有很着急。回家后,她开始责怪我吹空调吹太多,乱吃零食。别以为她不知道我控制不好自己。
我问妈妈:“你觉得我去学校七天久吗?”
她说不久,其实我想听的是她说想我,可是她并没有说。我一直都希望爸妈能够更爱自己,不用总是为我操心,希望他们可以“自私”一点。可是,人又是矛盾的,当他们真的没有那么关爱我时,我反而没那么豁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8无论是学生在课业之余、上班族的工作以外,皆希望有个休闲活动,得以放松心情、纾解压力。
也许因为从小父母经常带我出游,所以旅游自然而然成为我最心生向的休闲。起初只是单纯的渡假,随着岁月的流逝及年纪的增长,开始有了“知性之旅”,让旅游更添学习价值。有时远离尘嚣,来到山上、海边,是最惬意的事。三亚是我们经常拜访的地方,自幼稚园以来,年年至少拜访一次。海浪拍打在岸上的声响,以及日光下闪着金色光芒的沙滩,是吸引我们的地方。来到这里,有如来到另一个国度,将城市的忙碌抛在后头,尽情享受“热带风光”!城市旅行也是不可少的,海口是我最爱的城市。提到捷运,我的心情即激动起来。便捷的交通让我 可以走踏各个角落,无论是好吃、好玩,还是具有学习的,我都没有遗漏。今年春节,我来到海口,心中的感动难以言喻,体验南国风情也是种学习,我也十分幸福!小小年纪就有多次旅行经验,与同学比较起来真是幸 运太多,因此我更把握每次快乐的旅游,尽力获取更多知识,如此一来,旅行也显得更加充实。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体验后,我感到十分有道理,在课业上用功是必要的,但是在旅行过程中,有些学习是课外的,而这些学习又特别重要。我相信书本和旅游相互扶持,一定能成就非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9走在玉皇山的石阶上仰望头顶,深吸一口气,空气十分清新!树木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上林木葱绿,像是天宫里的神仙泼下的颜料染成的。看着美不胜收的景色,我跟着班级的队伍爬向山顶。
大约在山腰处,有一处景点——樱花地,整片地都种上樱花,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会非常漂亮,还会遇见一场"樱花雨"。想到这,我已经想到来年美好的画面了。
半山腰有个石洞叫紫来洞,取自"紫气东来"一词,从外往里看阴森森、黑乎乎的,还带有一丝神秘。走进去后刚才的害怕,消失的无影无踪,里面洞中有洞,还特别凉爽,是夏天避暑胜地。洞里面有很多级台阶,走下去就是一块宽敝的空地,洞上方还时不时滴出几滴水,我摊开手接了一点,这水真清。
岀了紫来洞,我们走到洞旁的空地看八卦田全景,八卦田是南宋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田地中间有一片圆形小树林,旁边围着许多田地,望去五彩缤纷,听说一年四季八卦田会呈现岀不同的景色。我们来到田间,里面种着许多庄稼,在资料里说只有九种,我进去看到许多其它的,有小白菜、芹菜、红萝卜、甘蔗、卷心莱等等。在往那看,那稻谷叶子绿油油,果实颗颗饱满,金黄金黄的,那萝卜水灵灵,看着就想咬一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在有空的时候岀去走走,大开眼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10古人云:“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但在今天看来,只要条件许可,行万里路算什么,乘飞机去欧美旅行一周还不只万里呢,可是要读万卷书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六岁时,我便手捧《白雪公主》,被白雪公主的善良感动。入学后,幸运的进入了书香弥漫的东
方红小学,闲暇时手捧一本书,轻轻地读,吮吸着书中知识的琼浆,闻着书中的油墨清香,打开飘香的书页,似见一泓轻快活泼的清泉,似闻一篇如泣如诉的美妙诗篇。
当我读完一本书时,我便真真正正的体会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我不禁向往起了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曾向往过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曾向往过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曾向往过温庭筠的“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每当我读书时,便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从岁月流转情怀依旧中感受到书的伟大,博大精深的文学,使我的写作水平越升越高,读书中:笑、叹、痛、愤、苦诸态纷呈。读书时,绝不可以走马观花,一边要读懂,一边也要往脑子里灌注新的知识。品书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品得深、品得真。
古人虽说:“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但对今天而言,应该改成‘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切记:以铜为镜可正衣表,以古为镜可晓历史,以天为镜可测风云、以木为镜可断春秋,以书为镜可知真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读书使我受益匪浅,沉浸在书中,不愉快的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沉浸在书中,我懂得了人生哲理,读书使我的写作能力渐渐提升。
小时候,我在无意中看见了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随手拿起来翻看了几页,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便兴致勃勃地从第一页看了起来,可是,只看了几行字就遇到了一个难题,让我不知所措,慌乱之中,我想到了能够帮助我,读完这本书的好帮手,那就是字典。我抱着字典将书中不会读的字一个个都查了一遍,然后注上了拼音,帮我解决了难题。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书中海伦·凯勒用自己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进取,在逆境中获得新生,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热爱,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诫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类成功最基本条件,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纵然是身体残疾也不会抱怨命运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怜悯,他们会凭着自我坚强的毅力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读更多的好书,去充实自己,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但书中的许多知识,往往只能凭想像去理解,没有亲身的体验。比如,最近我读了一本《体验沙漠》的书,读完后,我想像沙漠是比沙滩大无数倍的一大片沙地,上面长着仙人掌、仙人球等植物,还生活着蝎子、骆驼等动物,让我心驰神往,真想去体验一下。
无巧不成书,机会来了,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宁夏的腾格里沙漠,我发现真实的沙漠和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腾格里沙漠一望无垠,全是金灿灿的沙子,沙粒像细盐一样。大风刮来时,沙漠上刮起一道道波浪似的风纹,好看极了。而当你在沙漠上奔跑时,就会扬起漫天飞沙,简直让人睁不开眼睛。
此前,我从书上了解到,沙漠共有四种,有砾质沙漠、石质沙漠、盐碱沙漠和沙质沙漠。腾格里沙漠属于沙质沙漠,沙质沙漠是怎样的,这次我终于有了感性认识,回想起原来的主观臆断,不禁有些好笑,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通过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不仅要多看书,还要不“宅”在家里,要迈开双脚,积极认知世界,把书中的精彩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点评:
【活动目标】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熏陶学生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活动实施方案】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学得语言艺术,在活动中生成智慧,在活动中升华感情,在活动中拓展创新,在活动中感受思想之树开花的幸福,在活动中聆听生命绿竹拔节的响声。
一、活动形式
近程参观。
二、前期准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教师:(1)公布参观地点、时间、费用;(2)确定参加人数;(3)确定家长委员会协同人员,确定交通方式;(4)联系参观地点工作人员;(5)准备应急物品与药品。
2.学生:(1)家长同意,自愿参加;(2)搜集有关参观地点的一切材料;(3)准备相机、笔记本;(4)统一校服。
三、活动组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汲取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多元呈现活动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确定人员
1.参观地点:参观杜受田故居历史文化名胜。
2.参观时间:周六下午。
3.报名时间:周二下午三点至五点。
4.报名地点:语文组。
(二)责任分工
1.周三上午联系家长委员会选定五位家长参加。
2.分组: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观搜集材料方向。(1)杜受田族谱组;(2)杜受田事迹组;(3)建筑风格组;(4)楹联碑刻组;(5)人文风貌组。
3.分工:(1)教师统一协调组织,负总责;(2)家长为各组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3)学生干部协助教师、家长管理本组成员。
4.协调:教师、家长尽量争取交通部门和参观地点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帮助。
(三)参观游览
1.周六下午2点学校南门发车。
2.参观时间:两小时。
自主搜集材料,组内分工合作。
(1)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要求分小组参观;(2)学生做好必要文字记录和图像记录。
在参观期间,学生应该处处以大局为重,考虑团队的整体利益,维护团队的形象。
四、成果展示
生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生态的语文才是有魅力的,生成的语文素养才是个性鲜明的,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提高生命的审美境界。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作结构富有特征的作品。让学生在主题共鸣的招引之下,产生“我的经历,我的情感,我也想表达,我也想尝试创作”的创作冲动。
1.合作探究:周六晚上,各小组进行材料汇总筛选,形成研究性文章。
2.自主研发:周日每位学生选取活动中感触最深刻之处写一篇文章。
3.周日下午各组展示研究性文章,师生共同讨论,整理。
一组展示杜受田族谱研究“一门十二进士”。
二组展示杜受田事迹研究“一代帝师 书香门第”。
三组展示杜受田故居与魏氏庄园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
四组展示“教子以身不以言,非不以言也,所言皆其所行耳”家训的影响。
五组展示“忠孝之门笃生贤相”。
4.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鉴赏参观成果,丰富提升参观成果并装订成册。
【活动评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志趣和才能。俗话说:“事不经过不知难”,活动就是一种“经过”,一种“实践”,重在过程的体验。
1.正面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兴趣、动机等方面。
2.重视过程。着重评价学生参与活动具体过程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强调应用。着重评价学生活动作业的层次水平。
4.关注体验。着重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内心感受。
【学生优秀成果展示】
一代帝师 书香门第
滔滔黄河北岸,浩瀚渤海之滨,历史名城千年古滨州之内,有一座凤凰古城。在这古城之内有一个“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杜氏家族,绵延六百年,“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一代帝师杜受田就出自这里。
心正则人正杜氏文化的精髓所在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渊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因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命名为“杜公堤”。杜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古朴通达兼具京鲁风格的杜家大院
杜氏故居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这里本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江西、湖广左布政使,杜受田的第八世祖“方伯公”杜诗的住宅。因此,这处宅院有“方伯第”之称。大院占地约20亩,有28个院落,房屋380余间。这是杜受田的父辈和众多叔兄弟们的房产。
故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清鲁北建筑特色,简单、朴实。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去年,我再次登上了这个令我激动的地方――泰山。比起四年前来这里,看的东西更多了,记忆也更深了。那日,由于去晚了,没有观到泰山上那壮丽的日出;由于风很大,没有看到泰山上那美丽的云海;由于要早归,没有欣赏泰山上那绮丽的晚霞,也就是未见到所谓的奇观丽景,但是那天我在泰山上依然感触颇多,我看到了一个真是的泰山!
记得最深的是泰山上数之不尽的题字,几字之间,透露出无穷的韵律内涵,“果然”二字是在进山没多久是看见的,牢记在心,边游边念,愈发便愈觉得有意思;当年这两个字的题者估计也是慕名而来,观泰山之壮丽后自感果然如此。心中的感慨不一定要用“百,千,万”来表示,只“果然”二字,意说泰山之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之下,果然如此!短短二字概括了山下所有的题字,这也是作者对临途所见题字的肯定吧。
杜甫的名句犹在耳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泰山,虽然在祖国的版图中只占点点几处,但是他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除了所有这些职责外,我还是有一些闲暇的。我会做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以满足我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尽管常常被工作所打断。我当时在考察热河地区的地理和历史的来源,研究中国佛教,整理从上海出发所做的旅行资料。
由此而产生的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伴随了福兰阁的一生。在他所有出自日记的旅行报道中,他不仅记录了自己对当地情况的观察,以及所遭遇的事情,同时更进一步解释了这些现象的文化史背景,而这些材料大都是他从中文的原典中查到的。对福兰阁来讲,他的旅行日记不仅仅是他的备忘录,更重要的是他源于实践的材料搜集,以便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回国之后,福兰阁才结束了旅行日记的整理,开始发表了第一批学术文章,其中标志性的成果是他的《对直隶省热河地区的描述》。这是有关这一地区的情况和民俗方面的研究,后来被看做是他向建立在文献学基础上的历史研究的转变。这本小册子是在福兰阁回到德国一年后的一九○二年出版的,他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查找到了历史文献的佐证。福兰阁在书的前言中写道:
首先激发我出版这本书的是我在一八九○年春天在热河地区所做的旅行。这部论文包括了我这次旅行的成果,以及后来我在一八九六年所做的穿越整个蒙古东部地区旅行的观察记录,以及对与此相关的中国和国外文献的深入研究。
对热河地区早期的史料研究,最终引导福兰阁开始关注中国的政治和历史研究。
福兰阁从印度文化转到中国文化上来,由于借助了佛教这一知识领域而简便了很多。他了解印度与中国的精神联系,他本能地决定去外交部应聘中文翻译一职当然与之有关:
早在哥廷根时我就一直读到中国朝圣者——七世纪时的玄奘和义净有关印度和佛教的报道,这就像是神秘的东西一样吸引着我。从印度学到汉学,其间存在着多座桥梁,多条道路,也许会引向意想不到的目的地。
中国的佛教朝圣者经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到达印度,这对印度学家来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福兰阁对此自然也不会陌生,再加上他对群山和树林的挚爱,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兴趣,同样也影响到他旅行的目的地:他会主要选择有丛林和寺院的山区。
福兰阁之所以到上述地方去旅行,当然是由于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的魅力,同样也由于那里的佛教遗迹。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国人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大川更适合佛教僧侣修行,这里同样包含着中国人的心灵寄托。他到了中国后的第一次旅行是在一八八九年五月去了热河,那里并不仅仅是古老的皇家避暑胜地,同时也有很多佛教寺院,让人流连忘返。两年后的一八九一年五月他游历了浙江海岸舟山群岛上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一八九三年福兰阁在他发表的一篇旅行报道中,追述了这一宗教圣地的历史以及通过与梵文比较介绍了中国佛教的一些知识。一八九三年秋天,福兰阁来到了天台山,原因是他通过在上海的英国汉学家艾约瑟(Joseph Edkins, 1823—1905)了解到那里的高明寺藏有梵文的手稿。他在当年十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早晨第一次看到了梵文抄本,是由二十片贝叶组成的,反正面都写有五行。根据每一页的编号来推测,是多种著作(也许是三部)的残卷。整体说来保存得不错,只有个别的几页的部分被折断了。佛教僧侣的传统保存了这些抄本超过了一千三百余年。”后来他发表文章对这些梵文进行了研究,也引起了欧洲主流梵文学界对中国所藏的梵文手稿的兴趣。一八九四年春天,他在为期六周的旅行中,离开中国到了日本,寻访了日本佛教寺院。在他一八九九年的游历中,他也到过朝鲜,让他感到愉悦的不仅仅是金刚山的风光和野趣,更是连续数周所寻访的无数佛教寺院。在后来经过修订的旅行报道中,他还描述了当时依然是一片荒芜的风光,同时也讲述了这一地区的宗教史背景。福兰阁一九○八年秋季参加德国教育使团重新回到中国,之后他到了山西的五台山,寻访了那里的藏传佛教胜迹。尽管中国佛教在晚清已经呈式微之势,但很多寺院只是破落,尚未遭到人为的破坏。福兰阁在日记中的描写,依然让人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
与福兰阁同时代并且同样游历了中国佛教名山大川的中国人当属佛教居士高鹤年(一八七二——一九六二),他从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到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游遍了青山绿水间的佛教寺院,著有日记体的《名山游访记》。稍后有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哈克曼(Heinrich Hackmann,1864—1935)的中国佛教之旅。曾在上海做牧师的哈克曼,从一九○二年十一月开始一路经过了福建和江西,在九江沿长江顺流而下到安徽和江苏,又逆流而上到达汉口、宜昌、重庆和嘉定,最终来到了峨眉山地区,一路上他主要探寻了佛教寺院。一九九五年我在马堡大学宗教收藏室(Religionskundliche Sammlung)见过哈克曼所有的日记和照片,对他日记记载之详细、照片之多而肃然起敬。近现代以来,日本学者的佛教之旅更如雨后春笋般,不可悉数,其中著名的如松本文三郎(一八六九——一九四四)、常盘大定(一八七○——一九四五)以及冢本善隆(一八九八——一九八○),他们对中国佛教的考察多在佛教的考证以及祖庭的探访上。
福兰阁后来对宗教学的兴趣必然与他在东亚热衷于游历寺院的这段经历有关,在他的出版物中有很多是与佛教有关的。与他的政治研究以及后来占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相比,这一部分的研究仅占一小部分,但佛教却是他进入汉学研究的一座桥梁。
在福兰阁的佛教论文中,有两篇是以当时柏林民俗博物馆印度部吐鲁番远征团所发现的文献作为背景,来审视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容受的。由此作为出发点,福兰阁还搜集了加上评注的宗教学文献,从而促成了一篇有关中国宗教的篇幅很长的论文。
在他被任命为汉堡的汉学教席教授之后,他主要从事儒学的研究。他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出发——中国改革的命运他自身在中国时也多有参与——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这其中的顶峰之作当属《儒家信条及国家宗教的历史研究》(一九二○)一书,这同时也成为他的主要论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福兰阁已经超越了从印度学到汉学转换的佛教研究,完全浸淫于中国文化起源的历史性见证之中,这最终促成了他的《中华帝国史》巨著。
在福兰阁到东亚来之前,他学了三个学期有关中国的知识,再加上原有的印度学知识,使他能够很快地进入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世界。
但福兰阁对中国的接受和理解与他的同时代的德国同事相比,显然是有区别的。今天依然备受赞颂的地貌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曾于一八六八至一八七二年在中国旅行,他在去世后出版的日记中记载了对中国的直接印象,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特别是在他认识了福兰阁以后,他有关中国文化的观点得到了很大的修正。福兰阁于二十世纪初回到德国,通过其独特视角的出版物而逐渐影响到德国人对东亚观点的形成。一位当时的见证人——海军枢密顾问施来梅尔(W. Schrameier)博士,他也是当时德国殖民地在中国胶州地区的皇家专员,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对福兰阁一九一一年出版的论文集《东亚的再生》评论道:“我们在汉堡学者的书中所遭遇的是另一个中国,跟李希霍芬的时代不同了。”
正如福兰阁自己所描写的那样,早在他刚到中国的时候,他对中国便有一种非常开放、充满期待的态度:
从一开始我就日复一日地愈来愈明白,我来到的中国并不是像很多欧洲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度。这是在古代有着高度独立的文明的国家,并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别处人们往往只能通过别的方式,如记述、出土或者从其他方面获得断篇残简,艰难且无法完整地予以修复,在这里却是生机勃勃的当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认识和经历这一切。
这样的一个立场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从福兰阁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再重复的对自然景观的迷恋和惊叹外,尽可能客观地杜绝了各种各样的偏见。这一立场的来源,很可能是受到了十八世纪以来德国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认为“纯洁的人性到处可以克服人类的罪恶和缺陷”,而席勒也呼唤“全世界的人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善恶,都应该拥抱在一起”,我想,正是对人文主义普世价值的追求,使得福兰阁对中国人也有着同样的尊重。此外,这一份尊重也可能与佛教的慈悲之心以及终生平等的观念有关,而这些是他在哥廷根的时候就已经深入了解到的。
从这一视角看中国同样会影响他旅行照片的主题以及他所购置的一些专业照片的范围。书中所涉及的是文献式的摄影照片,最主要的是风景照片以及文物古迹,相比较而言,人像摄影很少。福兰阁舍弃了那些所谓异国情调的猎奇式照片,或富有画意的“人种摄影”,它们在十九世纪末由于商业的原因而在西方大为流行,正是这些照片造成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轻蔑态度。在福兰阁的照片收藏中,仅有为数极少的几种类型化的样式照片,他的大部分的人像照片所显示的是非常有特点的单独的人或人群,一下子就可以吸引观察者的目光。他自己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些是非常成功的,显示出一流的艺术品质,这些照片同时也传递了作者旅行的兴致和乐趣所在。我们可以说,尽管福兰阁是一位业余的摄影师,但他以照相机的镜头领会了跨越时间和对文化来讲具有重大意义的维度。他在其中所寻求的是他所熟悉的且与之相关的事物。他所拍摄的一些风景照片,也很像是出自他的家乡哈尔茨山一带。在福兰阁那里,陌生性不是通过煽情式地强调中国与欧洲近代文明的不同,而是通过常态表现出来的。
实际上正是福兰阁在东亚进行旅行前不久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作为旅行时便于携带的照相机才刚刚出现,在日记中他也提到过多次拍照的事情。其中很多风景和建筑物的照片,很可能是这些景物的最早照片。其中很多图片的内容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这本书为我们今天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如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作者在天台山高明寺所拍摄的毁于嘉庆十三年(一八○八)的寺院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钟楼,很可能是现今存留下来的绝无仅有的一张十九世纪的照片。据说此钟楼始建于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后于一九二四和一九八三年两次重建。福兰阁所拍的照片质量非常好,尽管此钟楼在当时已经有些破落,但平面呈正方形的四层木石结构,庑殿顶以及每层的飞檐,都向我们昭示着其鼎盛时期的辉煌。最上头一层正面有“空明”二字,清晰可见。
鉴于福兰阁多年来在中国的直接经验,他那文献式的旅行日记构成了这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福兰阁对他所处的时代在文字和图像上的蔑视中国的看法,从根本上提出了质疑。在这一基础上,他不论是在早期的新闻体的出版物,还是后来的学术论文中,都致力于以不同的方式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现实和人民。他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异常真诚的态度,这些都能从他的这本日记和照片中显现出来。在德国,福兰阁因此建立了汉学的新基础,也接续了欧洲与中国文化的理解沟通的传统,这其实也是早在他之前近三个世纪的耶稣会中国使团所谋求实现的目标。
福兰阁在中国旅行的十几年间正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时期,中国历史也不再只由中国人记载了。这部堪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自然风光以及人文风情速写的旅行日记和照片集,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社会风貌正在交替的现象。由于福兰阁所记载的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名胜古迹,今天已经很难再看到了,更由于其来自异域的视角,因此,这些日记和照片就显得弥足珍贵。司马迁年轻时候的外出游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旅行对司马迁来讲是教育的途径——对《史记》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为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洞见是建立在对历史遗迹的亲眼目睹上的。同样,福兰阁在中国的游历,直接参与了与中国文化的对话,这些对理解他的汉学思想和著作意义非同小可,实际上他的很多汉学研究也都是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之上的。
对人文景观的探寻以及地理探险是近代西方历史的主题,与近代西方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在福兰阁以知识性为主的、为自己写作的旅行日记中,并不像有些形象学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所表现的仅仅是探险者的主观理想和愿望,实际上在东亚所经历的一切对于福兰阁的汉学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福兰阁的旅行日记中,我们很少感受到所谓的文明范式下的夸大西方文明与非西方之间的差别的描述,他更多的是强调文明之间的共性。由于福兰阁很早就系统地研究过印度学,他到了中国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像很多传教士或商人那种追求所谓的“异国情调”(Exotismus)——后者往往只记录他们认为最突出、最奇怪、最强烈地打动他们的好奇心的东西。东亚的自然风光常常也让福兰阁回忆起他家乡的山山水水。从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自觉的描述,福兰阁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为后来自己的汉学研究提供了最生动、最直接的素材,催生了德国学术汉学的诞生。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福兰阁的这部东亚旅行日记本身就是重要的汉学著作。早在福兰阁在东亚进行旅行考察之前的十几年,麦克斯·穆勒(Max Müller, 1823—1900)就将宗教学定义为:一门关于宗教的科学,以不带偏见的、真正科学的态度比较人类的一切宗教,或至少是以比较人类所有的最重要的宗教为基础。实际上,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一些在跨越文化的比较视域中的近代学科的建立,学术的、无偏见的科学性也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对远东地理和人文的发现,不仅仅给欧洲带来了财富,而且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这些在地理和人文方面的见闻和经验,已经成为西方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最重要的来源。这种旅行考察活动同样也助长了经验主义精神——肉眼观察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对以往的书本知识予以了有益的补充与纠正,正如王夫之所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由于福兰阁在到中国之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现代学科(特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基础,肩负着政治的使命,在中国滞留十三年之久,又兼具汉语语言的优势,因此他日记中所记载的内容以及旅行报告具有极其丰富且准确的信息,是对已有的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甚至能与中文其他历史记载互相印证。
这里的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有没有区别?
如果单纯论哪个重要,我觉得“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重要得多。
你可以这样反驳我:如果一个人一点书不读,只行万里路,也一样不会成才。这是我们经常在讨论问题时抬杠的一种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个句式。但放在这里好像没有多大的效果。
在商业界好些有这样的结论,在企业创业之初,文化程度较低的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也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国有名的企业经理人中,第一学历专科以下学历占绝对优势。我们身边的情况也一再证明,一些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老板很多高中都没上过。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况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个闭门读死书的人很久以来就成了我们嘲笑的对象。我们是否可以说行路比读书更重要呢? 行路
“行路”我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我们的祖先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读书
读书一方面能够使我看增长知识,学习到别人的经验,但同时也给你的头上加了一道“紧箍”(这是经验的特征,经验越多,人们头脑受到的束缚越多,创新意识越差)。“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你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你的知识,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你心中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只读书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缚就越来越多,好比吃多了饭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赘,不但无益而且“害人不浅”。
作为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
可以看到,现在的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
“行万里路”是当前教师最需要的。
意思: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已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以“说文如其人”为题目
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看你的字怎么样,美不美丽,似乎关系到一个人的全部来,好象就是人的一张脸一样。我觉得字如其人,也好,还是文如其人也吧,都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内涵来。我就在这里讲讲文如其人。
看一个人文章写的如何就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有的人大家一看他的作品,就知道是谁写的。这应该归属于一个人的风格了吧!这样的境界,已是相当高了。一般人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准。可我们总说文如其人,可现在让我看到的却是文不是其人和其人不是文了。
我们总说文如其人,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知道这个人大体如何,有的人的文章看后欣悦不已,不惊佩服。可是却不是其人所作,而是固用了枪手,写手在背后操作。你却无法知道,勿认为就是其人所写。就拿我们的高考满分作文来说,高考还未考,满分作文却涌进整个市场,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这不是幕后有人在操办吗?在我们并非晓得也无法知道,总被蒙在谷里,总以为就是这人所写。现在的毕业论文,也惜花钱叫别人操办,可见文如其人在一步步的兑去他的外壳,或许在变形,或者干脆就不在可能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了。
也许人总有一点偏见,为何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的作文分数会普遍较高,这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吗?我想毫不联系,也许是真的是文章写的很好吧!或许我想还有其它的原因,可我们这些所谓的差生呢!作文肯定偏低,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实不在是文如其人那么简单了,而是看是谁写的,就给高分,似乎这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权威,或者说句不好听的话,只要是名作家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文章,有时也竟撇开文章的质量,或者只要看谁写的就行了。这样其实是对某一部分人无形间的扼杀,公平就不在富有了,这是可悲之事。是名作家,就勿以为都是好的文章,是好学生,就勿认为都是好的作文,也许这是我们心里在作怪而已。使得太多的公平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文如其人,恐怕真的很难能够达到,很难再有文与人对应,或者只是这之间的错综复杂,也许是各有所利所图,也许是心里的需求,不在是单纯的只是一篇文章,所能够全部表达出来的,至于道德修养的话也就不在有了。
博客大热,那些明星又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东西吗?虽有层出不穷的经典语录,是不是文如其人,很多时候的忽悠,我已经是习以为常,但还是在接受一些新的东西,一些新的看法,起码可以看清他们的原型,或许再也不用相信权威,相信所谓的文如其人的任何的话来了。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时代不一样了,当我们还在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的时候,时代在变化.互联网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新鲜的事情在我们当中变得习以为常.首先是QQ改变了很多人的交友方式,通过它可以联系到久未谋面的老友,结识远在千里的朋友。也可以当成免费的长途电话,让更多的沟通成为可能。
然后是游戏,单机游戏网络游戏,N多的游戏忽然多了起来,比起在我们那个就会去游戏机室砸“格斗”的时候多了更多的选择。更加的形像和刺激,特别是网络游戏,实现在不分区域,不分玩家的在线联盟,让很多很多的年轻人乐此不疲,不亦乐乎。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快乐的同时很多人却在此堕落了,天天泡在网吧,逃避现实的压力,一味的追求虚幻世界带来的快感。看到网吧里面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在沉溺于网游当中,我非常的难过,“人跟电脑的距离近了,跟人之间的距离却疏远了。”事实上,网游和QQ改变了很多中国人.我突然想起了一位老师的话:“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两件事,一是有人教的时候自己不想学,二是想学的时候没有人教!”很有趣的事情是,在这个资源共享,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社会里,很多人是自己不想学习的。没有人知道的信息会比Baidu,Google多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很多人却看不到希望。不想去珍惜,互联网的出现抹平了这个星球上人们之间对信息掌握的差异,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变得平等了。但是很多人却选择消极和放弃。沉浮在无休止的网络游戏和喋喋不休的闲聊,或者其它的跟电脑有关的消遣。我说的是事实?对吗?
闲聊当中,有一位外国朋友跟我讲,他说他不喜欢上中文网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中文网站上面经常就是关于一些类似于:妹妹在洗澡之类的信息,垃圾信息太多了,我听完很惊讶,但事实是有成堆的人们喜欢那些八卦十足的小道消息,所以就算是在国内最好的综合网站上也有好多像这样的增加点击量的新闻。
如果网络能真正的实现净化该有多好!让我们寻找信息更加的便捷有效。网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工具,但不自觉的人们却成了它的奴隶。所以,非常可怕。
然而客观上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的有效率和简单。从而有更大的生产力。
我想说的是:现在是一个我们要不要的社会,而不是我们行不行的问题.信息爆炸的社会,如果你不懂得理解过滤信息,那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努力的付出,但得不到任何的回报..有时,我们要反思.看看自己通过互联网得到了什么.希望你会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以细节为话题作文 所谓细节,就是一个整体中极为细小的组成部分,或是一个系统中平时极易被人们忽略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细节连缀而成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常常为没有重视某些细节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写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点错一个小标点(小数点)。细节蕴含真情,细节催人奋进。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我们也常常为一些细节而感动,比如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发现细节、感受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品味人生的美丽,编织成功的花环;而无视细节、忽视细节就会迷失人生的方向,酿成失败的苦酒。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先人这句睿语道出了生活本质: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就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封存于记忆,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是那样璀璨,那样芬芳。
常言说:“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生活中,细微之中的美往往也是人生路途中的至美;细微之中的帮助和关爱,往往是人类道德中的闪光之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真正感动自己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的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常常就构成了“美”的因子,比如妈妈的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一次搀扶,医疗院里的一个微笑,地铁车站的一个招手,剧场里的一次掌声,名著里人物的一次邂逅,艺术殿堂里的一处神来之笔……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美,无疑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审美品味,让我们更具有人格魅力。
生活中往往有一些细节为我们所忽视,有些事情就是因为细节而功亏一溃;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为一些细节所感动,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爱和温暖。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刻骨铭心的细节?你曾为一些细节伤心过吗?你曾为一些细节感动过吗?面对细节你最想说些什么?
从题材上看,写“细节”这篇话题作文,我们既可以写凡人小事,平凡却让人持久感动的一些细节,也可以写伟人重视细节的故事,还可以写市场经济下,忽视细节而带来的恶果,或者重视细节后带来的成功。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有关细节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到笔端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写的这些细节必须有意义,有意思,与社会人生紧密关联。比如说,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成功者大多注重细节,失败者大多忽略了细节。还有,重视细节,不忽略小事是成功之道。还可以写抓大事不忽略细节,大事和细节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等等。
(1)正方一辩立论:谢谢主席.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中午好.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那么这两者之间重要性是否一样呢?我方在查阅书籍后将“行”归纳如下:
“行万里路”指:个体的经历、实验、在实践中学习。只读书,不行路,那就永远不可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亲手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最后我们来把“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就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而且一个只会读书的人,缺失的不仅仅是亲身体验,错失了更多行“万里路”的契机。所以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2)反方一辩立论:谢谢主席.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中午好我方认为:读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原因有三:
二:攻辩环节
(1) 正方攻反方辩
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那我就以咱们大学最常见的恋爱来提个问题,爱情对我言是什么味道是不是由我亲身去体验才知道,还是读万卷书可以给我答案?
反方二辩回答正方二辩提问:爱情这种东西是虚渺的,自己亲身去经历了也可能只是了解它的万分之一种味道而已,而读万卷书能让你不是每种味道都一一花时间去体会就可以了解爱情的多种味道,如《诗经》,《琼瑶小说》等: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总不能拿一生来体验爱情吧!谢谢
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关于爱情的书也是有千万本,难道一本本的阅读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反方二辩回答: 不,一本琼瑶小说和一本张小娴小说就足矣。
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无论琼瑶也好,张小娴也罢,这只是作家勾勒出来的爱情,是属于别人的爱情,难道别人的爱情可以替代我们自己的爱情吗?
反方二辩回答:书本上描述的爱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它可以让我们避免犯很多常人会犯的爱情的`错误,比如以爱的名义去占用男女朋友的个人空间,这样是对于我们的即将要面临的爱情是有帮助的。某种意义上说读万卷书是帮我们谈正确而快乐的恋爱。
正方二辩问:请问对方辩友是我在恋爱,还是书本在恋爱?
反方二辩答:当然是你,但书本能让你正确的去恋爱。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是想成为第一千个别人,还是想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呢?
(1)请问对方辩友我和我方一辩和四辩都接触一段时间了,那是不是有一本恋爱宝典可以告诉我应该去追哪个呢?
如果有,按书上所说要和我方四辩在一起,可内心的感受却让我更倾向于一辩,那我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
书上有标准,可这些条件的答案是不是只有从切身感受中才能获得呢?有些事只有从自身阅历中才能得出答案
(2)再问对方辩友,我们到医院看病,主治的医生虽读医书万卷,可还是告诉我们,您先去拍个片子吧,这是为什么呢?
我告诉对方辩友,虽然读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知识,但书上的内容是单一的、编码化的、可复制的,要想获得具体情况的事实和真相,只有靠具体的操作和实践 再问对方辩友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对方辩友所说不错,学习给了我们知识,可是正是实践让我们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处,有了价值,实践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
一、中医的读书与应用
1.请问您,要读书但为了使这本书不读死,是不是要我们结合行路中所获得的经验去结合呢?
2再请问,我们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不知道什么病,
说,您还是去拍张片子吧,请问这又是为什么?
3.医生饱读医术,还不具有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否能在行万里路中获得呢?传统的中医师傅带弟子,现在是不是只需要看一门中医诊断学就可以给病人看病,您敢去?
二、同样的书不同的领悟。
1.同样的一本历史教材,我们许多人看了可能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然而有些老人看了却潸然泪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梦想
1..梦想来源很多种,请问读书如何确定人生的方向?——读书和游历,都是梦想的来源 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才能明确心之所向。 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全才,必然有所偏重,只有行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的定位更清晰,只有读书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孝
1.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在书本上知道父母的伟大和不易,却不及我们亲为父母时所感悟的那么深刻,不是么?----- 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深刻,为人父母时将出生婴儿拥入怀中,才能明白身为父母的激动和感怀
2、你是亲自到父母身边亲身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还是读万卷书之后就知道父母需要什么呢?
1、对方辩友谈读书我们便来谈读书,读书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行路则是“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多读书可以少走弯路,多行路也可以减少读书时产生的误解,本来读书和行路双方都有优势,但时代辩题要有时代的特点,在如今知识体系失衡的条件下,现在实践知识缺失了,是不是更重要呢?如果不是,请对方辩友解释
2、对方辩友一再说,在书中可以领略到前贤们的风采,说这是读书的好处,可对方辩友没有意识到,对于古代的事情我们只能从书本上寻踪觅迹,是迫不得已,而非钟情,对方辩友如果留心,就知道现在比较流行的电视剧是宫锁心玉 是步步惊心,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有机会大家是更愿意去亲身体验的,请问对方辩友,你是不是也曾有过穿越梦?不止局限在书本上的描述呢?
三、攻辩小结:
1、行万里路三辨小结:对,书本知识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前人的体会、前人的经历、前人的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只是前人的。既然说到书本知识,那书本知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如果我们不去实践怎么会进步、何以发展,事实告诉我们书本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局限于书本,读再多的也只是经验之谈,并不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一成不变的吸收,没有创新,就好似拉磨的驴,即使围着石磨转了一百圈、走了一千米也没有往外跨出一步,只是原地打转而已。如果地理学家不实践,怎会有地理杂志上海阔天空的震撼?如果诗人没有身临其境,怎么会有你口中的意境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900字】推荐阅读:
现代文阅读《“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及答案解析09-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选择游学开始上路09-20
感恩教育万里行09-17
海底两万里优秀读后感900字12-03
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总结11-30
古城学校“减负万里行”自查报告10-28
2024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汇报材料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