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城关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城关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3341”项目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34”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以群众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镇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
1路子,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 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断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着力实施黄家学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北海子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力推进了镇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仅今年一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金额达到了27亿元之多。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有效改善了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的非公企业现状。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
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城关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推进镇域
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供保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招商引资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采取分解招商目标任务、保障招商工作经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完善招商优惠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开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
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
一、我国镇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镇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我国镇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有效改善,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批经济强镇, 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小榄镇、广东省东莞市的虎门镇、江苏省昆山市的玉山镇、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杨舍镇、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花木镇、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宁围镇、浙江省绍兴市的马安镇、福建省晋江市的陈埭镇等, 在内地也出现了大批专业化生产的明星镇, 创造了一个个经济“神话”, 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画家村经济、北京市顺义县崔各庄镇的仓储园区经济、天津市蓟县邦均镇的苗木经济、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的优质蔬菜镇、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新民场镇的花卉产业经济等, 这些乡镇已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镇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桥梁, 是吸纳农村重要劳动力的蓄水池。它是以街镇为中心, 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 发展镇域经济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缓解城乡矛盾, 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强县富民的基石,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二是工业资源的基地, 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自的生产资料和为经济发展扩张了市场需求;三是拉动农村消费的“超市”, 是实现农民增收、经济总量扩张、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人化的便捷之路。
二、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受国际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影响, 镇域经济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发展难的严峻课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镇域经济如何紧跟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利用国际范围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 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1、土地制约瓶颈
土地是制约镇域经济顺利转型的关键瓶颈之一, 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整体开发难度大。东部沿海省市经济水平较高的镇已经历了早期的开发建设, 剩下的可供开发的土地零散且总量较小, 同时, 城中村和工业用地相互穿插分布, 土地属性不同, 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二是土地开发成本较高。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土地供不应求现象突出, 土地增值效应已经显现, 企业不愿土地仍以工业用地价格被回购, 要分享使用期间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 私房共有产权人也对土地征收补偿存在较高的期待, 土地开发收支平衡难度逐渐提高。三是镇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难以形成合力。土地开发涉及规划、税务、财政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分属政府的规划局、税务局、财政局等部门管理, 政府在关注土地开发中, 注重该地区的形态建设, 对镇域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布局, 难以形成推进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合力。
2、行政权限瓶颈
虽然镇级政府是推动镇域经济转型的主体, 但是镇级管理权限与镇级政府职能不匹配。一方面, 各镇在推动镇域经济转型时不得不涉及到土地、规划、交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另一方面, 镇级政府不具备完整的行政权, 没有土地、规划、交通、市容等执法权。镇级政府在开展具体推进工作时, 协调市或区县级委办局的难度很大, 难以得到上级各委办局的合力支持, 于是造成了镇级政府在推进镇域经济转型发展时有心无力的被动局面。
3、财政扶持瓶颈
镇域经济转型涉及到土地二次开发、新兴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提升等工作, 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 但是, 镇级转型发展的财政压力正在显现。一方面, 受经济增速放缓、税收分成比例下滑和税收结构变化等影响, 镇级财政总收入增长正在放缓。另一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 镇级财政收入用于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社会事业的民生保障呈刚性支出正在逐年增加, 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民生保障, 预计未来镇级政府对社会民生保障的资金投入量会越来越大, 导致支持镇域经济转型的资金总量趋于减少。
4、集体经济瓶颈
受体制和机制约束, 集体经济组织竞争力较弱, 无法承担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集体经济组织属于典型的“政经社合一”组织, 既要服务领导指示, 又要承担社会民生事业, 还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上受历史遗留问题拖累, 其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同时, 镇集体经济组织涉及的利益复杂, 集体经济组织领导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进而明确组织发展方向, 被动地处在发展的两难境地。此外, 大多数集体经济组织由于长期受体制约束, 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业务模式过于简单, 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 已经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更无力推动镇域经济转型。
5、城乡二元瓶颈
发展镇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改革户籍制度, 统一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 使农民在医保、子女上学、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搭建承包经营权交易平台, 推进土地向规模化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镇域经济中, 城乡二元体制主要体现在“城中村”改造和治理方面。一方面, “城中村”带有农村社区的属性, 在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制度等方面执行着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难以按照城市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导致“城中村”长期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另一方面, “城中村”改造涉及土地、户籍、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福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牵涉到政府诸多部门, 协调推进的难度非常大。随着“城中村”逐渐进入了城市的中心地带, “城中村”改造难度正在逐年加大。
6、人才技术瓶颈
由于我国80%以上的乡镇由农村居民点发展而来, 人口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弱、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 加之工业区、居住区和服务区相互混杂, 乡镇环境品位难以提升。由于以上原因无法吸引城市科技人员和应届大学生去乡镇工作, 导致镇域经济难以创新, 转型发展的难度加大。此外, 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高, 因循守旧、重农轻商的观念依然存在, 市场观念淡薄, 缺乏竞争意识, 也加大了镇域经济转型的难度。
三、加快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和举措
镇域经济连接村域经济和县域经济, 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镇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为加快我国镇域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深化改革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 因此, 乡镇和行政村两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触及、善于解决镇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坚持与时俱进, 立足自身谋发展, 打破常规,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 积极探索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2、逐步完善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机制
在推进镇域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乡镇和行政村应主动结合《决定》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本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机制。对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规划、改造和开发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和入股的指导意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方案》、《关于推进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混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制度的试行版本, 要紧密结合本乡镇和行政村的实际, 跟踪各个方案、指导意见及扶持政策的执行情况, 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此外, 还应推行“一事一议”制度, 及时解决束缚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逐步完善镇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机制。此外, 各镇应适时设立镇域经济转型专用资金, 支持镇域经济转型工作深入推进。
3、充分发挥市场在镇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镇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 乡镇和行政村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村镇兴办各类事业, 为镇域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组织摆脱“政经社合一”困境创造条件, 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另一方面, 镇域经济中的村镇集体经济组织要扎实推进集体产权确权工作, 积极引入国有资本、非公有制资本, 实行混合所有制经营, 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此外, 要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引进人才和优质企业参与镇域经济转型, 充分发挥市场优势, 助推镇域经济顺利转型发展。
4、坚持现代化农业是发展镇域经济的基本方向
镇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增长的基本动力问题。镇域经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为一个局部的区域经济, 不能把经济增长动力仅仅建立在为本镇域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 而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经济增长动力转移到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轨道上来。寻求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经济动力部门, 是发展镇域经济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发展镇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一样, 其根本是要坚持现代化农业发展, 这是唯一的出路。
5、提高乡镇综合服务功能, 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加快乡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以新型小城镇为载体, 加强环境建设。以集镇建设为主题,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设计, 高水平建设, 以增强集镇整体功能为原则, 着力搞好集镇的规划和建设。同时镇域经济的发展急需加大镇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进一步优化镇域招商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好系统的配套工程。
6、深化城乡体制改革,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 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 推进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积极探索乡镇新型化建设的新路径, 运用市场化手段, 盘活土地存量, 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要改革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是制定规划, 定位产业行业发展方向。二是搞好服务, 重点是协调、调控, 由领导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三是营造环境, 建设硬件, 制定政策, 治理“三乱”, 综合整治, 塑造形象。
参考文献
[1]温春娟:近年来镇域经济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8) .
[2]李宴:城中村土地制度问题本质及其治理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3.
[4]刘红萍、杨钢桥:农村城市化中的城中村形成机制与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4) .
[5]陈振宇: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视角——以乐清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7) .
[6]祝艳: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习, 2006 (10) .
[7]陈新光、崔文成、李一喆:2014年世界经济前瞻[J].科学发展, 2014 (1) .
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是连接和沟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将镇域经济发展的潜能与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不断完善相应配套体制和发展机制。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撤乡并镇。撤乡并镇的目的在于为基层组织“消肿减负”。同时,撤乡并镇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摆脱传统的依靠土地的生产模式,更多发展非农产业和非农经济,实现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单纯的撤乡并镇会造成因管理半径扩大而带来的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和公共服务提供匮乏等问题。因此,撤乡并镇必须和扩权强镇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但其经济和行政权力却极为有限,很多乡镇政府都面临着“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一事权与责权不匹配带来的现实矛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切实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对财政权进行重新分配,实现镇政府的责权匹配,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为此,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资金筹集机制。政府的财政资金必须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乡镇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数量需要根据情况逐年增加;政府应积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到基层设点,并放开农村金融准入限制,使民营资本能够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借款,逐步实行农村宅基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产业发展机制。乡镇政府应在辖区的有利位置建立工业园区,并在土地、税收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或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待相关产业建立起来之后,再由市场检验产业本身的生存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存活下来的产业,乡镇政府应继续予以扶持,并引进上下游产业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农民参与机制。确立用货币购买农民劳动的理念,尽可能把镇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农民的劳动结合起来,用货币购买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劳动。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等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来源,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主动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加强农民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民自主管理的能力。
生态维持机制。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围绕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物流、仓储、专业市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服务业(农业技术服务、农业劳务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农业管理服务)的产业链,避免和县域城市产业同质化,最终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配合的集约、节能、保护生态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镇域平衡机制。在对乡镇进行合并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落后的乡镇,应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第二通道,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起飞。要建立科技帮扶制度,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实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的乡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程度。实行乡镇政府官员的异地交流制度,选拔发达地区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官员交流到落后地区和乡镇,推广经济发展经验。
为保障相关机制发挥出应有功能,切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需解决如下现实问题:
适时推动“超级大镇改市”,解决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权矛盾。在我国,超级大镇改市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市”的设置模式上,即采取“切块设市”模式还是“县辖市”模式。切块设市虽然使得本级政府的权力更加完备,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却面临着与所在县区的利益分割和行政边界确定问题;县辖市虽然可以避免利益分割带来的问题,但会加剧层级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基层政权的混乱。虽然两者各有利弊,但从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小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切块设市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搭建镇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融资平台。成立镇域经济建设投融资公司,充实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的方式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最后通过上述收益清偿债务。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以股份制、公有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大力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实现商业金融、社会互助金融和政策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的有机结合。
改革考核制度,实现对官员的有效激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一方面根据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中心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三个层次,依据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财政收入、生态保护等种种指标对每一层次的乡镇进行年度考核,对中心镇和重点镇给予税收返还和补助奖励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也要将上述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对官员进行考核打分,使考核结果起到奖罚激励作用。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镇域经济是区(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区(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县)域经
济的崛起,构建和谐万州也变得不可能。什么是镇域经济呢?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或区、镇或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在我区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进程中,必须大抓特抓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于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万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6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安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支撑。
一、以时不我待、争先进位精神为起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
1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
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
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
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
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
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着力破解镇域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中反映
较多的是用地紧张和融资困难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坚持规划为先,搞好土地整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搞好开发再利用,通过迁村腾地、“腾笼换鸟”等形式挖掘潜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根据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把更多资金投向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吸引信贷投资;搭建信用平台,健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千方百计缓解镇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题。
着力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真抓实干,着力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投资调度,跟踪推进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问题。推进镇域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对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少收费或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镇域经济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也要考核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相关部门,激励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泰州市,罡杨镇,道口经济,镇区经济,区域发展
以交通枢纽为轴线,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通常由物流、商贸、服务、加工制造等紧密相关的产业有机组合而成为一种新型区域经济, 我们便称其为道口经济。近年来, 道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道口经济一词不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针对道口经济的专业性论文也出现在学术报告和理论文献中, 道口经济正逐步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泰州作为苏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随着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静盐高速、江海高速等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一个个新的交通资源和道口已经或正在泰州形成。毫无疑问, 沪宁高速无锡东道口的“经济奇迹”必将对泰州的经济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本文以坐拥公、铁、水、空道口的罡杨镇为例, 谈一谈如何发展基于道口经济的镇区经济, 推动泰州区域发展。
一、发展道口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其基本途径
(一) “道口经济带”的聚集形成城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聚集与扩散力, 这些力导致工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集中和分散或扩散。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推动效果, 正体现于沿线各道口经济带来的聚集与扩散力。
(二) 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直接经济辐射力
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筹建、运营与管理等直接影响道路运输基础设施运用效率, 在很多情况下, 还与城市规划、经济圈的经济运行有极密切的关系。例如, 在法国巴黎南部最大的中央市场, 可以为1800万消费者服务, 其中1200万人是巴黎150公里圈内的消费者。
(三) 工业及物流设施区位选择趋向于高速公路道口
有资料说明, 日本新建工厂中有40%建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10公里范围内, 50%建在高速公路20公里范围内。依物流中心所处级别、作用层次和规模不同, 其直接吸引和辐射范围也有较大差别。
一般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基本途径来发展壮大道口经济, 一是科学合理规划, 构筑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抢抓发展机遇, 迎接国内制造业产业转移;三是推进体制创新,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四是加强联动与合作, 推动沿路经济一体化;五是合理利用资源, 保持可持续发展;六营造宽松氛围,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
二、基于道口经济的罡杨镇发展现状
罡杨镇, 地处长江三角洲腹部、泰州市近郊, 为县级姜堰市管辖, 东与海陵区西郊乡分界, 南与海陵区九龙镇接壤, 西与江都市郭村镇相邻, 北与姜堰市华港镇相连。1954年设纯垛乡, 1958年改为杨庄公社, 1983年变为杨庄乡, 2000年撤乡设镇。全镇土地总面积34平方千米, 辖夏庄、西冯、东楼、冯官、杨庄、罡门、纯垛7个行政村及1个镇区居委会, 村民小组149个。总人口21221人, 其中非农人口941人。目前已形成以摩托车配件、空调电机为支柱产业, 以机械加工、猪鬃、纺机配件、建材等为补充的工业发展特色。江苏罡杨科技园区是江苏省首批命名的7家省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之一。
罡杨镇交通发达, 周边地势平坦, 是一块发展大市场、大物流以及其它相关服务业的风水宝地。宁启铁路货运站坐落在该镇境内, 尤其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成后, 货运效率将大大提高。将苏中、苏北各高速公路连为一体的江海高速公路横穿罡杨镇, 并在该镇东北部地区建设高速互通。从罡杨镇区出发, 沿江海高速至刚刚建成的苏中机场, 只有10分钟行程。市区重点工程长江大道由罡杨直达泰州港, 驱车20公里, 可达泰州长江大桥。
三、目前罡杨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 道口市场开发程度低
总体来看, 该镇道口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位于该镇境内的道口周边资源大部分未开发。目前, 江苏汇达商贸有限公司项目已经落户该镇, 这个项目建成后, 可实现年开票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 粗略估算, 每年可给该镇增加可用财力500万元以上。但是仅此一个物流项目, 并不能满足该镇“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跨越式发展需求。
(二) 产业结构不完善
目前该镇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多为初级产品加工, 附加值低。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不快, 布局分散, 企业间产品互补性差, 配套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较少, 高技术含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少, 不适应现代物流大进大出集装箱运输。
(三) 物流行业总体水平低
现有物流业规模相对较小, 多为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 经营领域主要集中于为生产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工业产品物流上, 在商业配送的物流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很少。
(四) 基础设施不健全
伴随江海高速和宁启铁路衍生的相关产业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筹集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缓, 不能进一步为罡杨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四、立足实际, 后发赶超, 打造全新的罡杨
面对新情况、新机遇, 2012年罡杨镇要立足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5亿元, 增长30%;财政总收入1.58亿元, 增长29%;营业税收入400万元, 增长60%;服务业增加值2.11亿元, 增长19.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 增长30%;招引民资1.5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农业增加值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力争达到14000元。
(一) 解放思想, 勇于争先, 注入跨越发展新动力
罡杨发展的步子不够快, 集聚的优势和龙头企业不够多, 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够充分, 罡杨与其他兄弟乡镇街道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不引起高度重视, 与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为此, 全镇各级组织和干部, 要在放大和利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放思想, 担当起发展的重任, 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新理念, 推动全镇各项工作在全区涉农街道中争先进位。在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中, 开展“全区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罡杨怎么办、如何干”、“建设‘四力’罡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和主题活动, 以“比学赶超、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
(二) 抢抓机遇, 准确定位, 开辟跨越发展新路径
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 以富民惠民为核心, 以“主攻三产、突出二产、提升一产”为重点, 扎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要主动策应物流园区发展, 瞄准物流配送项目, “主攻三产”。紧紧抓住宁启铁路泰州货运站以及江海高速泰州西出口坐落在罡杨境内、长江大道连接罡杨的重大发展机遇, 主动做好道口经济规划, 大力发展仓储、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在保障江苏汇达商贸有限公司项目顺利建设, 早日竣工运营的同时, 紧紧依靠市、区政府的支持, 举全镇之力做好总投资50亿元的雨润项目洽谈和落户的准备与实施工作, 争取早开工快建设、早竣工快投产。二要主动接轨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园, 围绕工业项目, “突出二产”。工业经济是该镇的主体经济, 今后尤其是2012年要从培植规模、扩大总量、产业升级、提升质量四个方面入手, 通过鼓励引导企业增加投入, 开发新品, 实施改造, 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三) 关注民生, 促进和谐, 营造跨越发展新环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成人教育。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保险工作, 确保参合率100%。加强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 加强对医技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 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双拥”工作, 完成敬老院大楼的改扩建, 落实五保供养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保障各项制度, 确保做到“低保”、“五保”应保尽保。进一步关心老龄群体, 认真落实高龄老人补贴、优秀学生奖学金、大病二次补偿等三项惠民政策, 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大力实施“文化荣镇”战略,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 确保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加快长江水进村入户管网改造工程实施进度, 让人民群众早日喝上洁净之水。
(四) 狠抓落实, 立说立行, 健全跨越发展新机制
近年来,**镇党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重点,狠抓领导班子队伍、机关干部队伍和村组干部队伍建设,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了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增强加快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近年来,镇党委一直把抓好领导班子的建设作为首重工作抓紧抓牢抓好。一是强化学习。镇党委成立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中心组学习会制度,认真学习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全镇上下已用制度化和规范化营造出了理论学习的氛围。二是民主决策。镇党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经常性的开展班子成员之间的促膝谈心,并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互相交流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谈心和交流,领导班 1
子成员之间消除了误解和偏见,增加了理解和支持。如2002年8月22日的民主生活会,从上午9:00开到下午4:30分。通过激烈的讨论,会议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坚决取缔以马载客、规范摊点经营秩序的共识,这为促进**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重大事项都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提高了班子成员的互信,增强了班子的整体合力。三是为民办事。每个季度,镇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深入村组,召开村组干部、人大代表和全体党员联席会议,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共同研究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探讨新时期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途径,树立了班子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如今年上半年,通过20多天的实地走访,现场解决问题20余个,救助贫困家庭3户。
二、抓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是重教育。镇党委经常不断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对全体机关干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我当干部为什么,我当干部怎么干”、“三项思想教育”和 “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掀起黄山新一轮发展新高潮”大讨论等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三项思想教育”活动(即服务大局、服从全局、提高服务水平的服务意识思想教
育;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形象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育活动)和落实三个到位(即思想认识统到位、宣传解释讲到位、工作落实抓到位),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个个谋发展、人人求上进的良好氛围。其次是抓培训。近三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租用和征用土地2千多亩、用于**国际旅游度假村、**新区、**古农园等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征地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和落实的新问题。为此,镇党委对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土地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他们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水平,保障我镇项目征地和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第三是搭平台。镇党委十分重视机关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机关干部当中推行交叉任(兼)职工作制,每年把镇民政办、司法所、土地所、计生办等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轮岗交流,有意识地为他们搭建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平台,努力把他们培养成能干事、会干事的多面手。如安排生产干事兼任土地管理员,给其压担子、交任务,促其尽快成熟。第四是强管理。镇党委要求一般干部以副职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行“五四二”工作制,周六坚持上班。严禁干部职工在辖区内进行纸牌、麻将等娱乐性活动。实行一般干部定期谈话制度,班子成员每季度对干部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三、抓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组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村组干部素质的高低、工作成绩的优劣事关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镇党委持之以恒地抓好村组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村组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约束。几年来,镇党委逐步建立健全了村组干部约束奖惩机制,如制定了《关于对村组干部工作实行量化考核的实施意见》,把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工作与村组干部年终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强化对村组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优化结构。本届党委初期,针对部分村组干部不团结、办事效率低、干群关系紧张等实际情况,镇党委果断调整了少数不适应工作、能力差、打不开局面的村、组干部,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如在**新区征地过程中,出现了征地难、干群矛盾大的问题,镇党委适时为**支部、**支部配备了年富力强的支部副书记,有力地推动了征地工作。三是重温誓词。前些年,**的个别村组干部在旅游经济快速提升的进程中,忘掉了自己身份,做出了有损**形象、有损遗产的违法乱纪行为。为了教育和帮助这些干部,党委
每年“七〃一”都组织**村的全体党员和其他村的党员村组干部,开展重温党员入党誓词和新党员集中宣誓活动,增强他们牢记宗旨、自觉履行义务的觉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四是树立典范。镇党委高度重视村组干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全镇11个农村支部都有一名(批)致富标兵、一个示范基地,如**村民组长胡国安,在镇农技站帮助下,在**景区,组织36户农户栽植优质果树230余亩,不仅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镇122名村组干部中,已有46人从事竹制旅游工艺品制作和农家乐旅游,18人成为农民经纪人。五是加强培养。镇党委加强对全镇18-36周岁年青人的培养,要求各支部确定专人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向组织靠拢,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村组后备干部队伍。三年来全镇新发展党员45名,正在培养积极分子48名。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推荐阅读:
镇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问题12-02
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07-16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10-04
浅析乡镇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方向09-11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3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09-27
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12-05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江宁开发区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与对策10-26
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思考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