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精选10篇)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1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1.经济效益。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主要有两个方面:成本的降低和政府的补助。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就短期而言,企业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会在原有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一些额外的支出。但是,从长远来说,这些支出和投入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提高员工福利标准,可以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投资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结果是使企业长期运营成本降低并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赢得政府补助或者税收优惠的机会。企业对职工、政府、投资者、社会福利事业和环保等的贡献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其中对政府的贡献率与企业价值之间显著正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率”这一指标的信息需求比较大。因此,企业管理者就有动机在强制性披露要求之外再披露相关信息。表明其经营业绩优良,从而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购买本企业的有价证券,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2.社会效益。层在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时,更应当关注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竞争优势。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忠诚度。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性。在消费者看来,把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会将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的售后服务中去,从而增大对该产品的依赖程度。第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丁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形成员工忠诚和稳定员工队伍,并且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2

然而, 企业社会责任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中的牢固确立。近年来, 我国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事件曾出不穷 , 更引发了人们对此的疑惑。学者对于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其一, 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冲突的结果;其二, 是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不完善的结果;其三, 是相关政府官员掩盖问题, 推脱责任的结果。笔者认为, 这样的分析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据此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 比如通过进一步修改《公司法》, 将企业经营目标改为“承担社会责任”, 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在本文中, 笔者尝试运用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及其本质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因

法律经济学认为, 作为市场经济个体的企业,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对其也是完全适用的。自利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同时也是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企业从诞生那一刻起, 就注定了会将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主要功能。

与此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不仅包括了法律所规定的社会责任, 如保护环境等;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社会责任, 如捐赠、赞助等。从短期来看, 这些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都会减少企业的部分物质资源。那么, 根据法律经济学中企业“经济人”假设,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那么,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是否与此相冲突?法律经济学如何进行解释?

法律经济学认为:从企业的经济人本性来看, 企业只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惟一的经营目标, 即使积极承担了具有“利他”效应的社会责任, 其实质仍然是为了得到更多长期利益。波斯纳曾经论述到:在竞争市场中, 长期为了利润之外的任何其他目标而经营将导致企业萎缩, 甚至有可能破产。我们应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积极性 (不论及法律强制的责任) 而感到伤心吗?也许不应该。试图以最低成本为市场生产而又改良社会的经理最终可能将一事无成。而且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提高产品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承担。最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股东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而相反, 企业利润最大化却可以增加股东的财富, 股东可以以这种资源来对政治、慈善捐赠等做出贡献。关于现代企业是否真正是利润最大化者的争议可能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通常被股东看作是合理和有效的广告或公共关系支出, 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员工士气, 彰显自己的的形象或品牌。①

因此, 我们不应简单的为企业大量承担社会责任而欢呼雀跃, 也不应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积极性而加以指责。本文认为, 事实上, 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 仅仅是其根据对所处社会环境的判断, 对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加以衡量, 所作出的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而已。

二、法律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在法律经济学的视角下, 企业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可以节约社会交易成本的, “外部交易的内部化”的制度安排。关于这一点的经典解说来自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 并使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之所以要存在, 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减少交易成本”。②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的出现, 固定了交易主体的一方, 使投资者、管理者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被法律明确规定。 这种方式因具有交易成本较低的优势, 而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本文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是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是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凸显的一些新的社会交易成本再次向企业“内部化”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力来源, 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法定社会责任和自愿社会责任两类, 其本质分别阐述如下:

(一) 法定社会责任

法定社会责任即法律明确规定应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逃避承担法定社会责任, 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定社会责任起源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重视。诸如环境污染、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侵害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开始变得严重, 相应的, 社会成本也越来越大。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 将这部分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社会成本向企业“内部化”, 即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案, 在制度的优胜劣汰中最终胜出。因此, 在法律经济学的视角中, 所谓“法定社会责任”, 其本质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等社会正式规则的强制, 将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关的外部成本向企业“内部化”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 自愿社会责任

企业除了承担法定社会责任之外, 有时还会承担很多其他社会责任, 如捐赠、救灾、助学等, 即自愿社会责任。企业是否承担自愿社会责任, 会受到社会舆论奖惩的影响。之所以如此, 固然有企业出于塑造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原因, 也与社会舆论等非正式规则的“强制”不无关系。可见, 自愿社会责任的承担, 并非完全出于“自愿”, 也有其内在的制度约束。因此, 所谓“自愿社会责任”, 其本质就是通过社会舆论等社会非正式规则的约束, 将与企业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成本向企业“内部化”的一种制度安排。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可以理解为, 由企业承担的, 被企业“内部化”的部分社会成本。

三、结语

法律经济学的观点认为,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 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可以理解为, 由企业承担的, 被企业“内部化”的部分社会成本。因此, 为促使企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在法律经济学的视角中, 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正式或非正式规则的约束, 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社会成本向企业“内部化”, 对企业形成硬预算约束, 使企业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 自愿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出现的。法律经济学认为, 企业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将社会成本向企业“内部化”的资源配置方式。由于企业的“经济人”本性, 要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就必须通过改变社会环境, 将法律、法规等正式规则的惩罚和舆论压力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纳入到企业的决策中去, 使企业在综合衡量各种因素对实际利益的影响后, 做出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选择。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3

[关键词] 经济效益;国企;因子分析

一、国有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作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角色,国企直接体现了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力量。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国企改革,但是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核心竞争力意识不足,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的情况,没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观念。到目前为止,很多国有企业的高层都还没有认识到需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培养,

更不懂得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无法长期的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制度,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曾经的行政性质的公司或者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但是依然是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特色,企业与行政尚未能完全的脱离关系,之间的关系没能够妥善处理,之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缺乏效益不好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据销售收入的5%-10%,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比例达到了20%~30%,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只能达到不到1.5%的比例,自然就导致我国的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整体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并未能认识到企业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较低的战略管理水平导致企业无法长远发展。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逃避风险、厌恶创新的情况,企业自身因为逐渐落后而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自然无法与其他私企进行有效竞争。

二、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和应用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逐渐的被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经济效益等所影响,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国有企业,这就需要重点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本文是借助因子分析法帮助国有企业构建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按照原始变量所生成的、,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式,其权重是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种方式可以为更加的合理和客观。所以,下面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不同年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按照其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因子分析法属于降纬技术的一种,可以将实际中存在的诸多变量使用极少的几个因子来替换,除了能够保证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不会丢失之外,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变量因为过多出现的重叠情况。

2.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1)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其中所选择的财务指标应当是能够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经营绩效变动准确反映出来的,具体包含盈利能力,下属销售毛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二级指标;偿债能力,下属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二级指标;营运能力,下属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下属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指标。

(2)构建主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需要应用到SPSS16.0软件,借助因子分析,对研究对象上市前、中、后3年的综合绩效进行考察,若KMO测度值大于0.5,Bartlett球星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1,则表明该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抽取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旋转采用的是Varimax。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标准,从8个二级指标中确定四个因子。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影响程度,又被称作是载荷,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获得。采用方差最大旋转的方式的UI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分化载荷矩阵中的系数为0~1区间,加强对于因子的解释。从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组成第一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组成第二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运营方面水平;销售毛利率主要为第三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企业盈利方面水平;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是第四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偿债方面的水平。然后借助SPSS16.0软件将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权重计算出来,进而基于各个因子获得评价国有企业当年绩效综合评价公式,进而获得国有企业当年的综合绩效评分。

(3)借助因子分析获得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分分析国有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状况

分别将每一个分析对象的分析期限内的综合绩效评分进行定位到坐标图中,对比每一个分析对象在同个时间的走势,通过其出现的综合得分走势的上下波动判断国有企业当年度的经济状况,对其经济效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三、总结

尽管在近几年来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政策,加强了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创新以及管理等多个重点环节的管理工作,确保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去了,实现了显著促进国有企业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培养国有企业全体员工的核心竞争意识和对资源进行集中,实现差异化经营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急需解决。

参考文献:

[1] 肖思奎,张勇,刘开峰.国企财务效率的因子分析——以江苏省上市国企为例[J].经济师.2016(01).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4

摘要:采购成本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开支和利润,企业要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管控。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仍然沿用传统采购成本管控方式,导致采购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本文对采购成本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传统采购成本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式。关键词:采购成本,管控,物流

企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管理水平是重中之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成本的管控,其中采购成本管控是中心。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的管控却很不力。

1,采购和采购成本 1.1概念定义及内涵

采购是指企业从供货渠道获得需要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并将其存放到合适的地点。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广狭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企业的采购是指企业为了生产而进行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采购是指企业提高采购过程来获取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相关服务的过程。与此相对应,采购成本的定义也有广狭之分,狭义上来讲是企业获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成本,广义上来讲,则是指企业在获得原料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所支出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总和。

采购成本的管控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最重要的部分,在企业发展整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对采购成本进行管控,可以有效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有着良性影响。在对采购成本进行管控时,企业要对一切耗费进行严格计算,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调节,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最终达到采购成本降低的目的。

1.2传统采购成本控制方式及当前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是因为采用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比较落后,因此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现代采购成本控制方式。

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类型:比价采购成本控制方式、订货批量法控制方式、对供应商进行招标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改善运输条件的采购成本控制方式等。这些方式各自存在着弊端,很难达到控制采购成本和企业中成本的目的,也不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在采购成本管控中还存在其它一些突出问题,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2.1企业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核算制度中普遍都未设立单独的项目来反映物流成本,仅仅是记录下采购成本而已,这导致企业难以对各种物流费用进行全面准确的计算和分析。现在企业核算时,物流成本并非单独列出,而是散见于“财务费用”“材料采购费用”、“管理费用”等环节里面,也不进行单独核算。其弊端是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确认和分配物流和采购的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费用,因而也难以对企业物流成本和采购成本进行精确计算,因而也无法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控,结果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和利润降低。

1.2.2缺对采购成本的综合管控能力缺乏

目前企业对采购成本的管控大多取决于采购人员从相关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那里得到指示,只对这两者汇报相关数据,而不是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提供确切的、完整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这使得企业无法从全面生产和供应链的角度对采购进行把握,一旦出现问题,只能依赖管理部门的指示,生产和销售部门无法给出相关建议,企业也很难做出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的措施。

1.2.3企业信息技术落后

我国传统的采购模式以购买、运输、装卸和养护为重点,对商品配送和流通加工重视程度不够。而采购贯穿生产的所有环节,企业内部管理、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搜集、运输方式改进等也与企业采购成本有直接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来完成购买和运输过程,电子化和信息化的程度非常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不能对企业采购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分析,无形中加剧了采购成本。

1.2.4我国运输和物流成本较高

我国的运输和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我国运输业和物流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够,而且缺乏现代运输和配送方面的网络技术,与美国相比,我国货运空载率过半,仓储量则是美国的5倍以上,这造成我国多数企业存货成本高、库存量大和货物周转周期长,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

2,利用现代管理模式来对企业采购成本进行管控的具体措施 2.1准确进行成本预估与采购成本预算

企业必须提高对成本管控的重视程度,要从预算做起。在立项阶段,就应该对采购的成本进行预估和预算。为做到这一点,企业应该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设立单独的项目来反映物流成本,并为会计部门提供准确、全面的以往采购和物流数据,发表会计核算人员对物流和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确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采购项目制定合理的预算额。

2.1合理选择供货商

供货商的选择是采购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合适的供货商可以减少货物周转的周期,并降低成本,因此供货商的选择极为重要。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应该坚持三个原则:数量合理、公平竞争、公开招标。数量合理,实质上也就是供货份额的分担问题。对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会增加原料供应的风险,也无法对供货商进行压价,难以控制采购成本。因此企业应极力避免单一供货商,尽可能选择更多供货商来分担货源。公平竞争,就是为所有符合条件的供货商提供均等的机会,这和公开招标密不可分,一般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都是面向市场招标,对于企业来说,公平竞争和公开招标就是让所有供货商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进行竞争来压价,使采购企业在保证货物质量的情况下选择最低价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也有利于提高采购质量。

2.3充分利用外部采购环境

主要是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这是指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运输公司、仓储方或第三方货运人来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好处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优势可以使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的目的。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利用,是目前很多世界一流企业在采购方面采用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我国企业应用还比较少。

2.4利用更先进的现代采购模式

传统采购模式的弊端我们已经很清楚了,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采购质量必须采取更先进的现代采购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战略采购模式,加快采购模式创新和完善采购信息化建设。企业要根据具体采购目标,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寻找集中于分散采购的最佳结合,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进行采购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采购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现代信息系统,与供货企业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了解对方的供货数量和质量,并对信息加以分析,合理选择适合的供货商。

3,结语

我国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企业的采购成本和总体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为改善这种情况,企业应该进行更科学的采购成本管控,改进采购模式,真正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制度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现

制度非均衡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内在动机。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这种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两点。

1.主体行为错位。一般地说,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协调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几个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的货币制度进入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但作为布雷顿森林时代标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依旧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究其来源实际上是二战之后英美两个大国在各自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之间斗争的结果,代表了资本主义大国利益。由于IMF残存的旧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最后贷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机中开出一些不适当的“药方”而备受世人的非议。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通过提供短期信贷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与世界银行和WTO并列称为世界三大经济“联合国”。50多年来,IMF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汇率确定和货币政策都产生重大的影响。IMF始终以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主线,美国在基金组织中一国所占的份额就达到18%,拥有绝对的否定权。IMF对会员国的贷款规模极其有限,而在资金分配方面又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贷款按会员国交纳的份额分配,主要发达工业国占有份额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贷款资金最需要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另外,IMF提供贷款时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极其苛刻,这种限制性条件是指IMF会员国在使用它的贷款时必须采取一定经济调整措施,以便在IMF贷款项目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能够恢复对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资金的回收问题,以保证它拥有的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就此而言,IMF发放贷款时附加限制性条件显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IMF近年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贷款限制性条件的实际结果看,由于IMF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够准确和全面,附加贷款条件规定的紧缩和调整措施却给借款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接受IMF的资金援助的东南亚各国都被迫按其所开的“药方”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这些“药方”都是:要求危机国采取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进入并进一步稳定汇率;要求亚洲各国整顿金融机构,加速开放市场并迈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补贴政策等。IMF的这些限制性条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资本流动自由化,反倒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IMF对这些面临汇率风暴冲击的国家采取强制措施,不但无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反而加剧了资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从而加速破产的速度,并引发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借IMF对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贷款之名,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掠夺。美国以援助为筹码逼迫东南亚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样更动摇了市场的信心,使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

2.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1976年签订以浮动汇率制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从此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国际金融进入了一个没有体系的时期(注:学术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也有人将其归纳为牙买体系。它的内容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这种制度使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不存在“超国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各国对外货币政策和法规的简单集合。其特征表现为:各国对外货币政策转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允许货币逐步走向自由流动和货币价格的自由浮动,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属的制度,并且与社会中其他制度的复合体相互作用。总之,经济不只是市场机制,它还包括那些形成市场、构建市场和通过市场起作用或引导市场起作用的制度”(注:《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第33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顿森林时代所谓的“没有体系”是当前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总体特征,由于这种体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制度缺位具体表现在:

(1)在金融危机的援救过程中缺乏最后的贷款者。目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的跨国境流动加快,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统一和国家干预国际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银行”,作为监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场的“警察”和扮演国际最后贷款者。而这样的职责由IMF来承担是困难的,不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进行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创新,难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再次发生。

(2)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平稳的与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相匹配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机制。资本的全球化将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卷了进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货币的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储备的选择与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这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运动非核心国与核心国之间在经济制度安排上的不衔接,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的不衔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经济制度的不衔接。金融的自由化进程过于迅速,出现了无序、波动过大和恶意投机以致破坏自由市场的趋势。自由化进程已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投机性成份超过投资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经济的虚拟化发展到超过真实经济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发展到发达国家失控、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

(3)迅速膨胀的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国际监督和防险措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背后,有银行业的支持,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所谓“高杠杆操作问题”;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长大大加快,而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实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险的工具演变成高风险的投资工具,金融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使金融监管相形失色;“信心”这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种倾向性,使信心越来越难以稳定,越来越容易大幅波动。

(4)对以对冲基金(HedgeFund)为主要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缺乏必要的间接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投机炒家运用对冲基金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衔生工具疯狂炒作引起的。10月传出的关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向国际15家大银行融资35亿美元以挽救险些倒闭的颓势,反过来说明,对冲基金是有钱的游戏,它具有高回报,同时银行向其贷款风险也是相当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过监管银行来加强有关对冲基金的管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提出征收资本交易税的设想,也是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游资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任何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对当时的世界经济现实作出的客观选择,现存的金融体制不是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所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资金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客观要求,因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产生制度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适应外部环境客观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变革,另一方面是为填补制度缺位而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变革与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或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机构。(1)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顿森林时代也曾起到过很大作用,但它在职能安排上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国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的色彩太浓;二是在其贷款的份额、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存在极大缺陷。目前需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协助其克服国际收支的困难。(2)提高世界银行在稳定国际金融体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如让世界银行承担部分化解受害国金融风险的支持功能;发挥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强对遭受危机袭击的国家实施资金援助。(3)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建立一个最后贷款人,来避免产生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IMF难以担当最后贷款人的重责,我们倾向于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WFO)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平等参与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制定,规范国际金融市场行为。(4)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为IMF或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材料,向有关成员国发出金融风险的预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由于银行管理不善,引发金融过度风险;或由于银行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延误发现和解决风险的时机;或由于监督机构不独立,使制定的监督制度不能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已成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初,由七个发达国与十五个新兴国家组成的盟国金融小组商讨制订“财政透明度行为准则”、“公布数据的特殊标准”和“公司管理行为准则”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并实行金融监管。(2)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对冲基金是有钱人的游戏,集中大笔资金利用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乔治・索罗斯认为:“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一体化带来的庞大资本,超越国际的无原则的移动。”对冲基金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是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从国别上看,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需要提及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参加国际经济协调。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为地区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会越来越高,并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我们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6

论文关键词:电视剧《手机》 影视文化 社会文化 重构

论文摘要:社会文化重构是受到大众传播冲击的普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影视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较为强烈。本文以电视剧《手机》为例阐述剧中传播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张受众在观看电视作品时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影视中传播的文化,以便更好的去构建社会文化。

电视剧版的《手机》热播后,使得信任危机、谎言、工具奴隶、文化工业等等引得受众再次思索,同时一些剧中一些“经典”的台词,比如“囤”、“很牛彩”、“没我扛不住的事儿”“要做一个好人不难,但是要做一个不说谎的人,难”、“男人出轨,女人出门,这就叫中年危机”、“人在江湖飘,手机是把刀,有些电话就是不能接”等等再次成为为生活流行词汇。

电视剧版《手机》是对电影《手机》和小说《手机》的再次诠释,也是一种文化重构的过程。文化重构,即对于已有的某个文化现象的再加工,也是人们对于已有的文化现象的再次认知。视觉时代意味着所有视觉的表达方式都是对世界的重述,重述或重构的含义是指向视像与事实世界的关系。电视本身重构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力使它成为世界的最真全面且富个性的观重述与传播者。现代大众传媒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自觉地将媒体所营造的环境当做了解世界的重要参照,尤其是电视剧中的一些“真实”剧情更是人们了解“现实”的一种重要途径,人们在收看电视剧过程也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一种思索的过程,我们以电视剧《手机》为例浅析电视剧中的人物和所传播的理念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电视剧中,严守一主持的“有一说一”是一个受欢迎的电视谈话节目,“真诚的沟通”是这一节目的宗旨。镜头面前的严守一在受众的心目中是个有知识和文化的主持人,而生活中的他则成为一个现代工具手机的奴隶。在观摩严守一这个角色时候我们是作为电视剧里人物的旁观者的角度来解读的.,“有一说一”的受众是把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下的严守一和客观现实中的严守一混淆起来。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大众媒体去了解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大众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手机》中的剧情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但是也有力的用隐喻的方式暗示定义了现实世界,仿佛剧情诠释了现实世界存在的现象,这就使得我们按照“剧情”作用于现实世界,去翻查手机、对婚姻充满恐惧、甚至觉得谎言充斥着世界。影视剧中表达的虽然反映了客观现实的一些现象,但是同时受众对电视剧创造的影像世界作出了客观反应,深深地影响了客观现实存在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构建。

费墨,“有一说一”策划人,他坚持做有深度的节目,坚持传递主流的价值观,不愿趋附权势和大众口味,坚持精英文化传播。费墨作为“有一说一”的策划,也是把关人,话题、问题和语言由他编辑,严守一表达的大部分是费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节目背后的集团由于经济驱使和收视率的压力,让严守一和费墨把“有一说一”变成娱乐性节目时,严守一选择了屈服于权势和现实,而费墨选择去别的节目讲国学,结果是费墨得到了爱戴,而严守一因绯闻和收视率等原因,被他的媒体组织和受众所抛弃。在我看来,费墨是一个在文化工业时代并没有被完全异化的一个人物,他想通过大众媒介这一平台来影响大众,来引导主流文化的传播,想解除商业化社会中人的社会主体价值失落的惶惑。今天,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现代传媒在为人类提供更多信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媒介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所以像剧中“有一说一”这样的节目提供的话题、理念、价值观等等一系列传达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思考方向和价值理念,对受众的生活和文化有重大的影响。   牛彩云,剧中一个特别出彩儿的角色。一个从农村出来没有任何特长的女孩,怀着明星梦来到北京,穿着和妆容夸张地向明星靠拢。牛彩云去考电影学院时,引以为豪将一个生活中的剧情(她和他妈妈吕桂花以及于文海卖饺子时候被城管人员逮到,牛彩云用哭和撒泼的演技骗过了城管人员)搬到了考场,却没有考上。她的妈妈吕桂花说:“喜欢戏的人,如果真干了这行,那就得把戏和生活分开,演戏是演戏,生活还是生活”。这样一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在大众传媒参与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能分清戏和生活吗?在牛彩云的理解当中,明星要带大墨镜要有博客,明星的生活应该和电视上塑造的那样光鲜亮丽,但是当最后明白了什么事演戏,什么生活时,真实爽朗地说出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一个土的掉渣的人给观众深深一击。大众传播媒介混淆了现实与媒体提供的“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对现实感知变得愈来愈混沌和麻木。牛彩云的明星梦和开通博客的行为也让我们联想到,娱乐化趋势的今天,一些年轻人希望通过选秀和大众传媒的平台迅速实现梦想。电影电视明星是电影电视产业利益、大众传播媒介、偶像崇拜和大众审美尺度等综合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是普遍社会心理活动的外化合象征。观众对意义的解码活动有赖于某种反复进行的消费模式,即一部又一部地观看由同一演员露面的影片或者关注同一个人的大众传媒塑造的形象。牛彩云不停地找露脸的机会,比如去试镜、串场儿、参加“有一说一”选秀、开博客等,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说明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重要平台,也从一方面说明大众媒介提供的影响力对受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受众的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手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现实负面生活的反拨,这部电视剧用逼真的生活场景营造了一个类似现实的“真实生活”,在传达的过程中,包括了小说作者的思想,导演的、演员的演绎还有镜头的选取等等,它的每个切面都想表现出与生活的相同之处,同时剧中加入的幽默的成分更发人深思,剧中传达的社会道德、知识、社会规范等等,在潜移默化中会被模仿和认同。电视文化理论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即电视信息的“拟真性”导致了观众将电视信息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大部分人会相信电视剧中画面真的存在,进而也会相信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往往可以按照“可能的社会”的标准塑造一个近乎完美的意识形态观念。,众可以从人物角色的解读,从中吸取人物生活经验并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也希望受众在解读电视剧人物和剧情的时候,用一种理智的态度去对待,从而有助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文化的建构。

おげ慰嘉南祝

[1]南野.电视:影像的重述世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广宇.影视理论纲要[M].重庆: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7

近年来, 人们对秸秆处理方式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田间大量焚烧, 这种现象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尤为突出, 不仅污染大气环境、损害人身健康, 而且妨碍社会秩序、影响公共安全, 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与重视。在应对秸秆焚烧问题上, 政府责无旁贷, 既应充分发挥禁止焚烧的“管理者”作用, 也要充分发挥引导利用的“服务者”角色, 从而真正在多措并举中服务群众, 在履职尽责中转变职能。

一、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

其一, 污染空气环境, 损害身体健康。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等元素, 特别是刚收割的秸秆尚未干透, 经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烟尘, 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损害, 可吸入颗粒也直接通过呼吸危害人身健康。

其二, 破坏土壤结构, 破坏土壤质量。农户普遍存在这一误区, 即田间焚烧秸秆省时省事, 同时也能起到追肥作用。事实上, 在田间焚烧农作物秸秆仅能利用所含钾的40%, 其余氮、磷、有机质和热能则全部损失。且秸秆焚烧时地面温度急剧升高, 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会大量损耗, 造成土壤板结, 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 不利于农作物的再生长。

其三, 影响公共安全, 带来生命财产隐患。由于秸秆焚烧为农户自发行为, 因此燃烧后极易引燃周围易燃物, 且缺乏扑救措施和力量, 给周边村庄、电压设备、人身安全等带来重大隐患。燃烧秸秆形成大量的烟雾, 使能见度大大降低, 严重干扰了道路交通和航空航运的畅通安全。

二、秸秆焚烧现象产生的原因

由于秸秆综合利用率较低, 应用范围不够广, 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出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的倾向, 加之缺少必要的政策引导, 因此近年来秸秆焚烧有愈演愈烈趋势。

从经济角度分析, 大气资源的共享性诱发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支配;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秸秆逐渐退出饲料、燃料等传统功用范畴, 较高的秸秆处置成本和较低的秸秆应用回报, 使作为理性经纪人的农民从机会成本角度出发选择以焚烧方式处理秸秆;秸秆环保利用技术成本过高、推广不够、市场较窄, 且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也无法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从社会角度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大都是一家一户零散经营, 分散式焚烧自由度高, 缺少统一统筹的规范管理平台;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自由迁移, 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 农忙时留守的妇女、老人较难将秸秆打捆搬运离田, 就地焚烧在所难免。

从管理角度分析, 当前管理主体单薄, 机制上表现为权力单向运动、缺失互动, 尚未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动管理;管理方式单一, 理念上体现为管制性, 着力点更多体现在“堵”和“禁”上, 而秸秆如何处置、如何利用“疏”的力度仍然薄弱, 因此容易导致政策失灵。

三、秸秆焚烧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现状

在处置秸秆焚烧问题上, 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应对, 努力作为, 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文规定, 焚烧麦秸是违法行为, 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多次联合下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通知, 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有效保障。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 对全国秸秆焚烧情况实施在线监控, 将收集到的有关焚烧火点数、焚烧时问、焚烧经纬度、火区影响范围等信息及时通报, 从技术层面进行有力监督。先后出台鼓励循环农业发展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补贴激励政策, 包括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消耗秸秆提供专项财政补贴, 对使用秸秆生产电力、热力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等, 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严禁焚烧秸秆的具体工作意见和办法, 开展包挂、巡逻、宣传等多项工作措施, 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处罚监管不力的各级责任人。

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第一, 预案不足。无论是立法禁止还是事后处置, 都着眼于秋收秋忙这一特定时间段, 都聚焦于“禁烧”这一目的, 未能从源头考虑进行提前干预、事前预防, 未能作为一项长效工作进行推进, 也未能让农民形成“不愿烧”这一共识。

第二, 投入不足。秸秆来源遍布全国农区, 却缺乏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在秸秆环保利用方面, 没能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技攻关, 找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秸秆利用方法与途径;在财政补贴方面, 补贴数额和农民处理秸秆成本存在差距, 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第三, 服务不足。在支持农民机械化收割方面, 没能充分解决收割机因功率不够机械收割留茬较高、秸秆运输不便等问题, 秸秆收储运、终端产品应用等依然是薄弱环节, 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合作,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未能协调配合, 没能真正在农民、企业之间搭建秸秆回收利用的商业合作新平台。

第四, 宣传不足。偏重警示性宣传, 缺少环保宣传、科技宣传和补贴政策宣传, 未能充分将秸秆禁烧上升为农民普遍认可的自律意识和公德理念。

四、秸秆焚烧中强化政府职能的建议

秸秆禁烧和回收利用需要农户、企业的支持参与。但无论是秸秆饲料、秸秆还田、工业原料, 如仅凭一家一户这种分散种植模式和企业自发自觉行为, 都很难形成秸秆回收、开发、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因此, 政府的积极介入和积极作为必不可少。在秸秆处置工作中, 政府要克服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 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 由微观控制走向宏观调控。应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 充分运用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手段, 组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疏堵结合, 真正由“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不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更加有效方式。

1、强化激励措施, 出台和完善有关秸秆利用的优惠政策

激励机制重在以利益引导为价值导向, 在尊重农民、企业的前提下, 政府应提供相应财政资金, 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签订契约合同的方式实现协同治理。一方面, 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突出产业化带动, 对相关生物质发电企业、秸秆收购企业, 加以培育、扶持, 实施税收等优惠, 并协助市场推广和拓展。另一方面, 加大秸秆禁烧补贴、秸秆青贮补贴、秸秆沼气菌种费补贴、秸秆反应堆技术补贴等方面的实施力度, 将秸秆还田、打捆、青贮等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并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的补贴力度, 真正调动农民主体正确处置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2、强化合作机制, 构建处置利用秸秆的有效平台

政府应与相关企业充分合作, 努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针对不同农作物秸秆特质, 通过组织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科技攻关, 找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少二次污染的秸秆利用方法与途径, 变废为宝。要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加强农民主体之间的合作, 以土地集约化经营, 着力解决农民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 为秸秆规模化回收利用提供可操作空间。

3、强化管理监督, 建立秸秆禁烧的工作网络

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都要建立相应的秸秆禁烧工作组织, 农林、农机、环保、交通、公安消防等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形成秸秆禁烧和加强综合利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明确职责、突出问责, 一层一层传递压力、一级一级落实责任, 特别是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基层组织作用, 建立快速反应、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要构建预警机制, 把秸秆禁烧工作提前纳入工作计划进行统筹考虑, 加强农忙收割期间的田间巡逻工作, 真正做到发现在早、预防在先、处置在小。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 把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细化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4、强化宣传培训, 营造秸秆禁烧工作的良好氛围

每年“三夏”、“三秋”时节, 提早一个月展开舆论宣传攻势,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强对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先进典型的宣传, 及时曝光反面事例。要注重宣传秸秆焚烧对土地和环境的破坏, 同时注重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教育广大群众自觉抵制秸秆焚烧, 主动参与和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同时要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作用,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 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 切实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

参考文献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9

附课例:

【课例名称】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课题类型】

主题写作课

【教学主题】

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教材篇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莫怀戚《散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张之路《羚羊木雕》

第三单元:朱自清《春》、(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第四单元:宗璞《紫藤萝瀑布》

【丛书篇目】

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第二册P2《我的老师》(苏叔阳)

第四册P37《三颗枸杞豆》(程海)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即用“景语”表达“情语”。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图片导入:

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展示图片),它们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第二幅图片,蓝天白云、黄绿点染的空旷原野,一个明丽的少女轻提裙摆,在这辽阔的天地间轻快奔跑,一如她明快的心情,令人不禁被感染,无比的赏心悦目;而第一幅图片则是一片黑色,显得沉闷、压抑。

我们发现,人物还是那个人物,给我们感受不同在于她身后景物的不同。在文学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点明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最常见、最常用和最能为文章添彩的莫过于景物描写,因此,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展示学习目标)

一、美段入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片段,如此美段,让我们一起来读。

1. 出示两个语言片段: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宗璞《紫藤萝瀑布》

同学们,这两段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景物描写。

2.定义景物描写:(幻灯片展示)

景物描写又称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二、慧眼赏景

(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这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明确:

1.运用修辞:比喻、排比、拟人。

2.调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觉器官。

3.写作顺序:由上到下,树上—花间—地上。

(二)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上面文字中加粗的字词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想一想,有何作用?

明确:借助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变得坚强、勇敢。

(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元)马致远《秋思》

这首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达情感?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三、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写景的终极目的是表达感情。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关键所在。

(一)下面两段文字中,加粗的词是每段所选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段文字分别用这些景物抒发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羚羊木雕》

明确:

第一段是“明丽、欢快、充满生机”的“乐景”,第二段是“清冷、孤寂”的“哀景”。 朱自清在《春》中用乐景抒发了喜悦之情,张之路在《羚羊木雕》中用哀景抒发了伤心之情。

由此可以想到情景交融的文章选景的一般方法是在有情的前提下,选取和自己心情协调一致的景物,也就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二)主题阅读,赏景析情(小组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第二册P2《我的老师》(苏叔阳)

第四册P37《三颗枸杞豆》(程海)

景物描写:

《三颗枸杞豆》:

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大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星期日下午,小树林静悄悄的,各种花儿、草儿,连那些爱吵闹的小山雀,也仿佛午睡了,一点儿声息也没有。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四、妙笔绘景

(一)看看下面景物描写有什么错误?

“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要……” 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明确: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不相符合。(注意要点:情与景要和谐统一)

(二)小试牛刀——景物描写的运用

1.造句:运用下列一两种景物表现自己的心情。

景、物:太阳(阳光)、星星(星光)、月亮(月色)、云、树(树叶)、小草、花、路、小鸟、蝴蝶、蜜蜂、虫子、猫、乌鸦

心情或感受:烦燥、苦恼、昏昏欲睡、悲伤无助、温暖、感动、快乐、欢喜

例句: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似乎在嘲笑我的天真无知,我的心冷到了极点。

2.A题:今天水平测验,我经过认真复习,上学的时候充满信心。

B题:由于昨晚看电视,我没有充分复习,上学的时候满心懊悔。

根据以上提示,写一段上学路上所见景物的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的特定心情。

要求:

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②景物描写要有序;

③描写要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④80字左右。

结语: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美景,以我心写我情,让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对于景物描写这一描写方法并不陌生,但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其对七年级的训练体裁——记叙文来说,对于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结合主题阅读教学,我尝试着将七(上)课本上涉及的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例子系统化,形成知识点,然后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篇目拓展,最后重点是学习写景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以我景抒我情。层层递进,先归纳学习,后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从课文的经典写景语段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美文中,学得情景交融技巧,在写景记叙文中能有意识地大胆尝试运用。

情景交融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下的景物描写语段,给学生以“景语”表达“情语”的意识,感受其魅力。再由主题阅读加以拓展,“赏景析情”,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在互相交流、碰撞中,自然引入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

课堂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有些知识要系统呈现,尤其对于刚升入七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所以第一环节“美段入景”对于景物描写的定义,我考虑了很久还是保留了。有些地方生成比预设的要好。比如我让学生回顾学习《春》时学到的写作手法,孩子们说的的确很好,如:使用修辞、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都在我的预料之中,甚至意料之外的好,这对于写法指导就更容易生成。所以本节课的这几个环节在时间上用时多了一点儿。

这次主题写作训练,让学生学得写景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要点,学会情景交融,有意识地去尝试,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选取适合情境的景物描写,让景物描写能够在作文中起到精彩的点缀作用!

(案例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王坤)

作者:潘继云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篇10

(一)PM2.5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

众所周知,国际上通常会以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做文章,进而限制该国的对外贸易。 其中,西方国家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就是典型案例,PM2.5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尽管政策限制和技术发展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政策限制会降低企业生产积极性,技术发展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总的来说, 虽然短期看这些缺陷会造成商品国际竞争力有所削弱,进而影响出口贸易整体规模,但长期来看却仍有利于环境改善, 同时刺激出口企业采用更加清洁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而在出口贸易商品的构成中,则可以提升低碳产品的出口比重,从而使得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PM2.5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

要解决PM2.5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产业结构首当其冲。 PM2.5问题较严重的地区,重工业往往是其经济支柱,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将影响到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往,对此类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经济绩效进行衡量。但实践表明,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中,加入环境成本核算有助于科学地评估产业结构的转型效果。 在对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严重PM2.5的地区,其进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将注意力转向逐步减少甚至淘汰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再利用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和低污染、低耗能产业的比重。解决PM2.5问题,实际就是倒逼产业结构转型,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绿色、科学。

二、 造成我国PM2.5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一味追求发展而扭曲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吸收外资等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出口高速增长,这无可厚非。但部分地方政府在较长时间内,扭曲理解市场,盲目招商引资、甚至进行了过度的政策倾斜。如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在税收、土地政策等方面享受的过多照顾和迁就就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不仅压缩了其发展空间,更损害了其合理利益。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工业用地审批尺度过宽。高污染行业的企业往往占地面积较大,而我国工业用地价格基本是居民住宅价格的1/8,这个比例只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是1/4。这就使得高污染行业土地成本过低,降低了其行业门槛,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金向高污染行业的流入。 二是税负征收存在扭曲。我国很多服务行业间接税要高于制造行业,这在建国初期确实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但目前却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瓶颈。三是很多服务行业进入门槛过高。我国政府在金融、通讯、教育、医疗、媒体、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这虽然保证了行业的安全,却也形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不利于行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过于追求效益而忽视调控

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了尊重市场而较少采用政策手段干预,这有助于提高市场活力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市场存在自身的盲目性、滞后性,加之其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而非社会责任,这就导致了PM2.5问题的发生。具体可分析如下:

一是过度燃煤。我国石油天然气相对较少,煤炭是第一大能源。站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 如果仅考虑煤炭生产者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消费者消费费用效能最大化,而不考虑燃煤带来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即“负外部性”)以及治理空气污染需付出的沉重代价,那么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将是不可控制的。二是清洁能源开发及投资不足。尽管政府、企业及公众均能认识到清洁能源的“正外部性”——即清洁的空气可减少民众发生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但由于清洁能源的价格要高于其他普通能源,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其他能源,清洁能源则被迫降低价格。尽管有一定的政府补贴,但由于这种“正外部性”无法内生化,就导致了生产者缺乏投资兴趣。三是汽车消费增长过快。与分析燃煤过度问题的思路相似,要考虑到汽车增长的“负外部性”——即公众以未算入空气污染代价在内的“过低价格”买入汽车,并因过度消费造成汽车尾气污染。尽管政府在发放车牌数量和限行上进行了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且限行也引起了法律上的争议。

(三)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PM 2.5问题的社会责任承担者应当是整个社会,但此前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其各自的目标函数中治理PM 2.5责任的权重几乎为零。与此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又将治理责任推向政府而忽视自身责任,具体可分析如下:

一是企业缺乏治理PM 2.5问题的社会责任感。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主要是根据既定的投入成本和产品价格,通过对市场的预测,计算出最优的产量,由于污染成本过小及其承担治理的回报较低,这导致了部分地区存在一些企业边交罚款边生产,而不进行排污整治的现象。即使有企业进行了排污治理,绝大部分也是受到了外部性刺激(政府正向补贴激励或负向罚款激励),而不是因为内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 而从发达国家来看,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除了利润外,还包括社会责任,这在很多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数据中就可体现。二是消费者缺乏治理PM2.5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微观经济学假设消费者追求消费效能最大化,而不考虑社会责任,这是一种理性假设。事实上,消费者的这种选择必然会助长企业在治理PM2.5问题上的消极态度。 反之,若在消费者的消费目标函数中加入社会责任感,其在选择产品时则会倾向于更加清洁环保的产品(包括选择更绿色的出行方式),绿色消费需求的增加则会引导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及产品结构,形成类似于政府补贴的正向激励,且这种效果更为良性和持久。

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一)政府引导,使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

一是合理确定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确定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性、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是解决PM2.5问题的根本。各地政府应当树立合理的政绩观,由过去的“金色GDP”评价指标转为“绿色GDP”评价指标, 并注重地区间协同发展。二是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扶持。在工业用地审批、税负征收、服务业门槛准入方面,政府部门应改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的相关政策调整来引导高污染行业现有模式的转型。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大型企业,如钢铁企业的职工较多,的确不易实施改革,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最终协调不了的利益,这是政府部门应该确立的观点。三是加大污染惩罚力度。 新《环保法》给了环保部门更大的权力,但其实施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对污染企业生产的处罚力度,超过其违法利益所得,在这高压态势下企业必然会重新依据市场规律,寻求自身出路。

(二)市场引导,发展清洁能源

发展清洁能源,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这样既可以克服市场自身的缺点,又能够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投入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中。一是国有大型企业要克服自身利益藩篱,引领清洁能源发展。要加强钢铁、汽车、石油、 煤炭等支柱性产业能源清洁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并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二是宣传绿色能源的正外部性,通过补贴能高清洁能源市场竞争优势。 PM2.5问题不是单纯的市场问题,而是与环境和社会共同相关的综合问题,而解决需要以市场为基础。 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清洁能源的正外部性,提高政府、 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政府要采用补贴、税负等多种手段进行刺激,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清洁能源产品的市场普及率和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电子版邀请函模板下一篇:热爱生命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