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7篇)
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我的处理方法是:1.解释题目当中“魂”的意义,是采取在字典里的三个意思中选择其中正确的意思的方法。其实,选择对意思并不难,所以我随后又举出孩子们学习中的例子——“我们上次的征文是什么主题系列的?”同学们都脱口而出——“中华魂”,举一反三,也可以推断出中华魂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意思。这样一来,一箭双雕的有说清楚了征文的主题含义,又帮助理解了这一课的课名含义。2.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正音。3.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外祖父了的几件事情(概括段意)。4.整理段意内容,形成课文主要内容。
这一次我处理教学重点的3、4两项时,专门和同学们梳理了我们利用段意连接法形成主要内容的具体步骤:(1)通读课文(2)划分段意(尽量划分意义段,如果有困难可以由自然段段意着手)(3)概括段意(必须包含 谁 在什么情况下 干了什么)(4)利用序数词或逻辑顺序词连接段意。
下课之后询问个别同学,在这堂课的练习下,基本都能记住了段意连接法的运用步骤,但是还需要后面每堂课的持续练习,才能普遍掌握。我猜想之后的可能性是——我们班学生不是记不住方法,而是死记方法而不主动去用,因为都觉得做这一道题都这么麻烦,不愿意花心思去做,只要老师不逼着一步一步地去思考、答题,就不会自觉使用方法进行练习,但每当跟老师步伐一致的做题都能答对。所以,还是得克服“思想懒”这个问题。
没有总体的课就像是一朵无魂的花, 所以我把课的总体设计看成是一棵完整的梅, 努力地种活一棵梅。
《梅花魂》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回忆外祖父身前的五件小事, 讲述了外祖父思乡落泪和托梅寄情的故事。反映了外祖父虽飘泊他乡但心眷祖国的赤子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深思念和赞誉之情。文章叙事细腻, 用词妥帖, 但篇幅较长。写梅花、说思乡两条线索清晰, 其内在的联系需要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梅花魂在文中有多层涵义:一是梅花的秉性;二是民族魂, 亦即民族气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祖国的眷恋, 是梅花品格与他的爱国情怀的融合。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 第二层含义学生很难理解, 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据此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采用分类学习的方法理解“朵朵幽芳、风欺雪压、顶天立地”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以重点词语、句子为依据,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梅花魂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含义, 感悟人物情怀。 (4) 摘录令人回味的词句。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样的意图: (1) 词语分类教学, 解决新词量大的问题, 抓重点句反复品读, 做到长文短教, 提高教学效率。 (2) “总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和“细细品读、层层感悟”相结合, 实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两课时的教学完成“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 (3) 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感悟这一学习难点相结合, 让学生收集关于“归国华侨”的爱国故事, 提升学生对文中“梅花魂——恋国情”的感悟。
按照这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1) 课前预习, 整体感知; (2) 检查预习, 学习词语; (3) 词句相连, 品读感悟; (4) 抓住节点, 分层展开;作业过度, 后继有据。主要是完成对“梅花魂———民族魂——爱国情”的理解。从梅花魂到民族魂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设想本课时的教学是要为后面“思乡爱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 在总体设计上还是花大量的时间来感悟“梅花魂”。
课前预习, 是把整体感知移前, 增加课堂的容量。作业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思乡的几件事情, 细细品味”, 则为下一课时的教学确定基调, 把第一课时学习是为了铺垫下一课时的学习感悟这一意图暗示给学生。
捡起数瓣花——词语教学
如果说课的整体设计是一棵梅, 那么词语就是这树上的一朵花, 而这堂课的词语教学就是捡起了几片花瓣。本篇课文新词的量很大, 所以, 在课堂中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一是词语分类学习。在检查词语自学情况时, 首先出示的是一组直接描写梅花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清白秀气
风欺雪压顶天立地
这里, 从指名学生读词开始, 重点指导“缕”的读音, 接着以“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梅花——清白、秀气;梅花——遭到风欺雪压, 却始终——顶天立地”引读结束。紧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
不甚在意分外爱惜泪眼朦胧
训斥刮去抹净
眷恋衰老珍藏
针对这一组词, 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抹”的读音上。并结合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词语成为学习的切入点。在出示第二组词语后, 通过找反义词“不甚在意——分外爱惜”, 然后从“分外爱惜”的是什么切入, 让学生找出写外祖父“既不甚在意又分外爱惜”的句子, 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找到句子: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 我偶尔摆弄, 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 他分外爱惜, 家人碰也碰不得。
接着, 继续提出问题:外祖父分外爱惜的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展开后面的教学。还有, 像“稀罕”一词的教学也是这样, 在出示了句子“一枝梅花, 有什么稀罕的呢?”后, 在稀罕的后面板书了一个“?”, 然后让学生找出“到底有什么稀罕呢?”再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稀罕在什么地方。
三是词语学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如课堂中在学习“秉性”这个词时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句子; (2) 齐读后提问:秉性是什么意思? (3) 句子中哪句是具体写梅花的秉性的?让学生完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
四是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在学习了梅花的品格后向学生提出:“此时,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梅花的品格?”这一问题。在学生感受了民族魂的时候又提出:“此时, 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都为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而设计的, 同时也避免了通常课堂上要问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某某说”的定式。
横斜几棵枝——句子教学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 文中又有许多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些句子, 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较好地感受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 课堂中出现了最最着墨的有这样3个句子的教学。本意是想设计成支撑本课时的骨架, 就像横斜的梅枝, 勾勒出树的姿态。
一是从“有什么稀罕的呢?”导入。
我五岁那年, 有一回到书房玩耍, 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得的吗?”训罢, 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 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出示后随即从具体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句子。
1.“顿时拉下脸来”这一神态。
(1) 做一个“拉下脸来”的动作。
(2)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拉下脸来”?
(3) “顿时”是什么意思?
(4) 从外祖父这“顿时拉下脸来”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孩子要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
(1) 同学们, 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外祖父的第一次训斥!
(2) 从这“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训斥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换位体验:谁也学着外祖父的样子训斥一下?现在, 你就是外祖父, 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指导读好训斥的话。如:你训斥得很响, 很生气。可是, 同学们想想看, 外祖父是一个老人, 他训斥的是谁?所以, 这训斥中除了“生气”、“责备”还应该带着什么? (齐读)
3.“轻轻刮去”、“慢慢抹净”这些动作。
(1) 这里, 你留意了外祖父的哪些动作?
(2) 多么小心翼翼的动作!让我们也小心翼翼地读一读。 (指名读, 齐读)
小结读。因为“我”不小心弄脏了梅花图, 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就大发脾气 (板书:大发脾气) , 外祖父对这墨梅图真是分外爱惜。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分外爱惜”!这三个细节的感悟, 随机进行,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从为了解开“稀罕”的疑问导入。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一句的教学, 和上一句有所不同, 主要是采用引读的方式, 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加深理解。引读是这样安排的:
(1) 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2) 我们说梅花是最有品格的, 因为——
(3) 梅花是最有灵魂的, 也是因为——
(4) 梅花是最有骨气的, 还是因为——
三是为了理解“民族魂”而导入。
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句子的学习和前面又有所不同。这里, 设计的是从了解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入手的。先是让学生说说收集来的有气节人物, 再多媒体播放, 播放过程中配以《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音乐, 教师同时作画外旁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读:
(1) 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2) 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不正是这朵朵梅花吗?他们在凝视我们, 他们在告诉我们——
生: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从中表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挚爱,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赞美梅花、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设计理念
课文以梅花为线,以情感人,通过五个故事(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送梅花巾。)表达外祖父的爱国和思乡之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关键部分既梅花魂所在的重点语段品读,在深入理解梅花魂含义的基础上,再引出文章的五个故事,串联全文。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众说梅花特点
在古筝曲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关于梅花的古诗。教师适时激情引入:“是呀,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梅花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配以古筝乐曲烘托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品读,感悟“魂”之所在
同学们眼中的梅花具有这样的特点,(出示课题《梅花魂》)那文中的外祖父又是怎样来评价梅花的呢?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找出最能体现梅花特点的语段。
出示课文:“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引导学生圈画出表现梅花特点的重点词语,抓住这些词语指导朗读。(加重愈……愈,最……最)
播放风雪中梅花的视频,(这就是冰雪中的梅花)学生观看后再次品读该语段,读出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在无声的视频中加入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出示江姐就义部分视频),师声情并茂地解说: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
同学们,请你们讨论一下,这个镜头中插入这首《红梅赞》有何用意呢?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提出,巧妙地把课文中难点部分的理解转移到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会说:江姐就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歌中赞红梅实际在赞扬江姐等……
是呀,还有很多跟江姐一样有着梅花品格的英烈们(出示其他英雄人物)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指导学生带着敬佩、感激的语气朗读课文。
出示课文: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隐去部分词语读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媒体介入,特别是同一首歌曲两个背景,实现了梅花品格向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的过度,为学生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三、回归整体,体会爱国思乡情
同学们,文中还有几个小故事能体现外祖父惜梅思乡的情感,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找出相关的语段画出来,把你认为最感人的语句在小组中读一读,并试着概括出每个故事的小标题。通过学生汇报总结出以下内容: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巾
四、续写拓展,寄托思念真情
这五个故事,无不寄托着外祖父的爱国思乡之情。可惜的是,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祖国。深爱祖国、思念家乡是每一个海外游子的心愿,让我们齐声诵读这些思乡诗句,来体会他们的思乡情吧)(出示思乡的古诗配《故乡的云》歌曲)
在《故乡的云》乐曲的感染下诵读思乡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度: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虽然外祖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但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却随着“墨梅图”和“血色梅花手绢”回到了家乡。
同学们,当莺儿和妈妈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本单元习作是想象作文,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为单元训练做了铺垫。
五、总结升华,华侨思乡情
(出示我的中国心音乐和视频)
一、读赏梅花,了解人物
1.课件展示有关梅花的词句及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梅花,学生自由说说梅花。
2.板书课题,生读题。(继续上节课学习《梅花魂》,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悟梅花的深刻喻义。)
3.回顾上节课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些事。(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无法回国”“赠送梅图”“送血梅绢”)
4.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通过梅花寄托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并围绕这一中心,质疑:
A.作者为什么要用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B.作者是如何用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的心的?
过渡:作者就是围绕梅花这五件小事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的。通过读课文你感觉到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二、珍爱梅花,读懂人物
1.让学生读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词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外公对墨梅图的珍爱)
(2)“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的重点词“轻轻”“慢慢”可以看出他非常爱惜梅花,生怕弄破,表达了喜爱之情。)
(3)“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通过反问句的运用,表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过渡: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爱梅花就像在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他爱梅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的外孙女。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呢?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三、品颂梅花,赞诵人物 课件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的名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学生自由读文,同桌间探讨从这段话中自己了解到了哪些内容。(1)梅花的精神。
A.梅花有什么精神?(课件字变红)读梅花精神这句话。B.(课件展示风欺雪压梅花图)体会梅花的精神。
谁能把梅花的精神读出来吗?面对这些不怕风雪的梅花,你最想对梅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真棒,真是个英雄!)(2)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A.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梅花。)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读。B.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吗?结合人物理解“历经磨难”。(课件出示有气节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语体会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见过梅花吗?你们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2.学习新词语,点名读,齐读,3.有这么一位老人,也是那么的喜欢梅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几件事?找完可以讨论一下
4.了解五件事,你感觉到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
5.从哪里可以看也外祖父那颗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批注。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习第一件事
外公常常教我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读到一些诗落泪说明什么?
一起读这段话,这是老人第几次落泪?
第二次落泪在哪里,请同学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学习第二件事
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第三自然段,看从中体会到什么? 3.学习最最后一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名中心)
三、回顾全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梅花魂爱国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就笑一笑,乐一乐,表示赞成;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就拉下脸,一脸的不高兴,表示反对。
1.我姓谭,从沙河小学来。
2.我是个男人。
3.我很喜欢语文,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梅花魂》。(署名权应该是陈慧瑛)
4.我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梅花魂》这一课的。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一课,跟我写“魂”。(导写“魂”字,区别:魄、愧、槐。注意:不要读作梅花鬼,不要把“魂”写作其它
字。)你知道魂的意思吗?(精神)
一、听读知大意。
打开书,听我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想写了关于外祖父(洪镜湖)的哪几件事?
(第13段不读)
汇报:(略)
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人)
我认为,这五件事都在写外祖父思念祖国,作者写的时候很随便,没有什么顺序。
(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研读悟精神。
刚才大家听了我的朗读,再仔细和课文对照看看,你发现我的朗读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从文章所写的五件事,已能充分表现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了,为什么还要这一段呢?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说的)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认为外祖父主要说了什么?
3.数一数,外祖父一共说了几句话。(7句)
哪几句重在写梅花?哪几句重在写人?
写梅花: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因此你要好好保存。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连起来吗?
梅花的有名具体体现在哪里呢?用“”画出来。(抽读,汇报)这让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梅花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坚贞不屈)还可怎么说?(坚强不屈、临危不惧)
这一句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品格,我觉得前半句多余了。(通过对比突出梅花的品格)
老师读前一句,(抽生读后一句,指导朗读)再请大家齐读后一句。梅花是最有……(生读)最有……最有……所以外祖父告诉莺儿:这墨梅有高贵的品格,有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要好好保存。
写民族:
请看第五句,中华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顶天立地、不低头折
节)有许我有气节的人物,“气节”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有气节的人吗?(文天祥、岳飞等)
中华民族有梅花一样的精神,梅花精神也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板:代表)。他爱梅花,实质上就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爱祖国的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你看: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骂:“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导读)
他把爱祖国的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你看: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是不知道父亲的这拳拳爱国之心的。我只看到他的行行热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我知道当我高高兴兴要求外祖父一起回国时: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外祖父将浓浓的寄思乡情、爱国心于梅花之中,我幼小的心灵哪
能读懂呢?所以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满含深情地教育我。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的爱花之心,思乡之情,我多年后才明白。但外祖父当年的表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希望: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像烙印一样隽刻在我的心里。
文中的“我”1959年回到了祖国。这一别,便再也没见过外祖父。
在文革那个错乱的年代,身带许多海外关系的我,自然安稳不了。我20岁被发配到了山西的太行山地区的平顺农村,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农民。
6年的农民生涯,我住的是窑洞,严冬风雪侵袭,狼群野兽时常来拱门。吃的是糠窝窝榆皮面野山姜。喝的是长满了虫子的旱井水。胃溃疡、关节炎……许多病症都有了,这哪里是一个出身富裕华侨人家的小姑娘可以忍受的?我前途茫茫,海外的亲人都劝我出国。可我咬咬牙,忍受下来了,我不能放弃与背叛当初归回的祖国。我把青春中最美好的6年岁月留给了太行深山。
我记住了外祖父的希望。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我可以骄傲地对九泉之下的外祖父说,我已具有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有了这些经历,我也对外祖父的梅花之恋,有了更深的认识,读: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总结板书:
课文围绕我的外祖父,写了五件事,在他读古诗落泪和不能回国恸哭两件事中,他的爱国心,思乡情得到了直接展现。在海外,他把梅花作为祖国代表,于是我弄脏他的墨梅,他便大发脾气;我离开他回国,他却把心爱的墨梅画送给了我;上船时,还赠我一块绣血色梅花的心绢。他把深深的爱国情怀全寄托在了梅花身上。梅花魂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魂,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板书:
坚贞不屈(代表)
梅花魂 中国心
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
导引
大观园中,在探春的倡导之下,宝玉、宝钗、黛玉、李纨等人纷纷响应,很快成立了诗社。诗社刚刚成立,就举办了第一次赛诗活动:咏白海棠。探春、宝钗、宝玉已先后写完,黛玉最后“一挥而就”,可见其才思敏捷。另外,从宝玉与众人的喝彩与叫好中,便可看出此诗的不同凡响。
阐发
诗的开头便是别样的诗境:湘妃竹做的浪漫的湘帘卷起一半,古朴的屋门半开半掩。半卷的帘后,半开的门前,遮掩的是怎样一位亭亭的高雅的女子?她清澈的双眸,正投向帘内门前那盆洁白素雅的海棠花。
海棠花事如何暂且先不说,单看滋养这海棠花的土壤,竟似那碾碎的冰块,泛着晶莹的光泽;再看盛放海棠的花盆,竟似那温润的玉石一般。冰之清寒,玉之润泽,就这样与海棠相伴。冰玉的精神不就化入了海棠花的神韵之内了吗?
以“半”字起笔,以“半”字呼应。如“冰”似“玉”,想自天外。怪不得宝玉赞叹“从何处想来”!
经历这样的铺垫、渲染之后,黛玉开始将目光投向那盛放的白海棠。那是怎样的洁白呢?该是将梨蕊的三分皎洁悄悄地偷过来了吧?哦,那在春天里烂漫盛开的梨花扑入人的眼睛中了,那份不染尘埃的洁净的白色融入眼睛中了!“梨”者,离也。这洁白的海棠花勾起黛玉离别家乡的伤悲了吗?引发黛玉永远也见不到父母的凄凉之慨了吗?
细细嗅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似有若无,似散还留。这哪里是海棠花香?这分明是梅花的魂魄啊!
那在严寒中怒放的梅花,那怒放的梅花散发的缕缕冷香,是不屈的意志!是动人的傲岸!是高雅的坚守!
“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风儿穿过半卷的湘帘,跑进半掩的门内,去跟海棠花亲近。海棠花儿轻轻起舞,洁白的花儿飘飘欲起,仿佛那月宫中的仙人缝制的洁白衣裙,飘逸脱俗,美丽不凡。风定花静,花瓣低垂,似乎是那清秋时节闺中忧怨的女子刚刚擦去哀泣的泪痕,凄婉而动人。
娇羞的海棠花一如那娇羞的女子,默默无语。不是无语,是不知可以向谁倾诉无尽的心事。西风卷凉来,倦意掩花姿,夜色昏沉中,无语伴花魂……
在对白海棠的歌咏中,一个冰雪聪明、高洁雅致、伤别怨离、心事重重、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宛然于眼前!
那不就是黛玉的形象吗?
【《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2-18
公开课梅花魂(两个课时)10-16
傲雪梅花第二课时教案05-25
梅花魂上课教学设计10-18
梅花魂教学设计范文11-28
梅花魂名师教学设计12-15
小学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02-08
梅花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6-28
梅花魂.学案07-14
梅花魂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