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精选8篇)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体育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1.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观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原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多,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组授课制更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在一起,教师不
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1.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利用呼啦圈进行合作创编游戏,教师把各种颜色的呼啦圈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创编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创编游戏比较新颖;个别学生把所有呼啦圈放在自己身边,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创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4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1.5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1.6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笔者听过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6人一组,每个班8-9组(因受条件的限制即分组比不分组占的空间大),个别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笔者多年来在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70-8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操场小学生多,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 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用的作用。
2.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体育,不同的人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即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体育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教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体育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一个部分,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标准所提
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体育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明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2.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有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4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4.1合作学习的分组。体育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4.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4.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
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2.4.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体育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展示、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2.5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2.5.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5.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
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2.5.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5.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2.5.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2.5.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5.7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2.6减少班级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教室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 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 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 让学生发挥想像力, 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二)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三)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并没有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 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但是, 教师在教学时, 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 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 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 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五) 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 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 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补的关系。
(三) 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1. 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 等等。
3.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 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四) 减少班级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教室
很多学校为了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 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在一年级招生时, 已经减少了班级人数, 但有些好学校仍然达到每班60多人。因此, 学校在招生时, 宁可多招一个班, 也要把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 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另外, 学校要打破常规, 不按班级分配教室, 按上课需要分配教室, 每个年级安排一个固定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总之, 学校要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在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重大的。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实质。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还不够均衡,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相对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够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组学习开始后,学生围桌而坐,教师没能及时发现有学生开小差,原因是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没有足够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或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3、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统计”一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讓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了一下说:”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才一起操作。原因是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性格相对自私、独立造成。
4、评价和奖励重整体、轻个体。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现阶段部分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没有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停留在形式上。
4、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①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上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②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如统计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一般需要合作,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③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低年级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5、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学生开始不能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①学会收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②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③讨论问题。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人已经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人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大家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④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⑤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始终保持团结。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被许多教师所应用。但是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重形式,轻实质,存在分组的不科学性,课堂喧哗,小组内发展不均衡,忽视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的问题。对此,必须采用有效的合作方式,建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以及应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综合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和应用。它对于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批判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英语一线教师,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笔者就目前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分组的不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一般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既简单又省时,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可能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而有些小组则是鸦雀无声,达不到合作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个人喜好的感性思维在他们的主观判断上起了决定作用,很多学生有可能会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造成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使小组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
2.课堂喧哗。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这个问题在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英语课上有时可以看到,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项和内容,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自由讨论。例如,公开课上,教师的任务是“Howtomakeapumpkinlantern?”教师将学生分小组制作南瓜灯,并观看诵读南瓜灯的制作片段和英文解释,但学生的注意力早就被南瓜所吸引,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提示,到最后是一群学生说着中文,做着南瓜灯,成了一堂英语课里的手工劳动课。这就造成表面上是看似热闹,而学生却没有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完成一份作业单和只提交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在小组英语课堂上则更多地表现为:小组合作表演对话,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个人的表演。一些需要学生共同表演的对话也往往是小组成员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事先编排好的,部分学困生则依赖于这些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
教师给予学生的小组评价往往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给小红花、小星星等的类似奖励,但是小组代表的发言只能代表其个人意见,教师的评价就存在了片面和不完整性。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时间能力进行评价,缺少对寡言少语学生的关注,导致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加不喜欢发言,造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优化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呢?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以及结合本人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优化分组的人员
每个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间必须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只有在明白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意义后,他们才会和睦相处。强调小组间的稳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作业上,而不是摆脱小组。当然,也有个别学生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他们,使他们明白,藐视合作、取笑他人、拒绝帮助别人是不可取的,也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意识建立,在低段学生中尤为重要。对于合作优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这样学生的反应也就不同了,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合作,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调整。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学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从教师方面出发,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班级的所有活动都停下来,提示学生要小声说话,或者给予纪律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
从学生方面出发,小组内分工明确,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负责分工,组织成员间进行有序的讨论;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则将本小组的合作情况归纳总结,在班级中交流汇报。通过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配合支持,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任务。
所以,教师在平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习惯,这样在上课时就会井然有序,避免混乱现象的发生。
3.任务落实到个人
针对“搭车”现象等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或者就是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举例来说,对于小组的奖励是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测验得分的总和为依据的。例如在英语对话中,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不仅要看对话的效果,还要关注成员的参与度、难易度。避免一个学生讲了一大堆,而大部分人只是当个配角。由此,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逃避责任的人,没有“自由乘客”。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4.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合作学习是种群体的学习,也包括个人的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观察成绩好的学生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否能带动小组里的学困生,积极配合。无论是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在学习中有良好表现,教师都应给以及时的评价。对于原本只能说单词的学生,现在如果能说句子了,无论对错于否,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使他有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小组内的同学也可以进行互评、自评,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促。教师可以采用全班表扬、小组加分,评选优秀小组长、优秀组员、最佳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一、合作学习
“人是有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合作学习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拔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即主体的人的地位。在合作学习中,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是“老师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建立起来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合作学习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思考。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合作学习中,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是“老师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建立起来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合作学习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1、国外界定:
(1)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2、国内界定:
(1)胡之凡在《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
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采取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引导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很重要。”
(2)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1).思想溯源
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2).实践溯源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2、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1)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2)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精致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7)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
(三)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1.国外合作学习模式介绍
合作学习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据资料显示,仅在美国,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目前就不下百种,这其中还不包括每一种方法的变式”。但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约翰逊等著,刘春红等编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① 正式的合作学习
正式的合作学习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而且组员之间的关系会持续一段
时间,同时小组任务明确。通常来说,其组织方式主要有:斯莱文提出的小组分层计分法(STAD)和小组活动比赛法(TGT)、小组促进法(TAI)、合作性读写一体化法(CIRC)、阿伦森提出的吉格索法、沙兰提出的团体调查法(GI)、约翰逊提出的共同学习法(LT)和小组教学法、FIC模式、结构方法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试图将学习小组置于某种合作程序中,使学生在积极的相互交往中增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以确保学生协同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②非正式的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也许只持续几分钟已完成简短讨论。如:密友(同伴)阅读法、对话记录法、读书会、思考(同伴)交流法等等。它们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充足的研究”(斯莱文著,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但也有资料表明这些模式同样是“经过检验证实是靠得住的”。
③合作性基层团体
合作性基层团体是指合作基层小组。小组由不同性质的成员的组成,代表学校里不同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甚至种族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持续时间更长一些。约翰逊等人的研究一般针对大学教育。2.国内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①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为操作基础,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先进性分层指导,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表面化、操
作的形式化,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于“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采用活动途径”的理解和领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纷繁复杂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仔细分析这些眼花缭乱的活动,不难发现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和同学讨论和查阅资料有以下几个不足。
1、组员参与度不均衡
那些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成员常常扮演小组的主角,甚至包揽全部话题。相反的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的成员们无意间变成了组内的听众,更有一些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干脆搭方便车,就直接让其他成员完成任务,自己一言不发,或者就说我和你们想的差不多一样的,就这样坐享其成了。这样一次两次多次恶性循环,脑袋成了一个生锈的烂铁。
2、趁机开小差
不知大家似乎都有这记忆:老师布置的小组讨论常常是前后两桌或同桌,你又似乎真的完全进入老师任务中的讨论呢?(其实我也经常干自己的)课堂上一片喧哗,老师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没给任何的有效的指控和监控。在这表面的热闹背后,有的小组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互相帮助同学,共同解决问题。
3、组内组间的质量不平衡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组建时,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原则不但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还为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使得组间以及组内的分数相差很明显,同学之间的怨恨嫉妒也会加大,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不利。
4、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不是很搭
合作学习确实是新课标里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自制、合作、领导等能力,但是老师不能盲目地一节课总在小组讨论,作业也总是小组完成,这样效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更容易形成前面第二种自发的学习状态。对于任务分配量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合作对于每一个人应该是公平的,那任务也应该是相等的。不能偷懒而逃掉许多任务。不过可以根据能力与特点而分工不同的任务。
5、组员关系不和谐
当组员关系不好时,合作强调的“合”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合作学习中小组或者团队中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采取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有矛盾时,意见不能统一,工作就会处于僵持状态。
三、解决策略
1、老师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同学,根据不同的能力以及性格来激励每一个人参与。也采取一些加分表扬措施,不管个人还是团队。老师以及组长带动起课堂和课后讨论的气氛。
2、开小差这事很正常,学生不是圣人。但是老师要注意到不讨论以及不切入主题的学生,提醒他们进入主题。在提醒时也要注意个人和团体,不能太严肃苛刻。人性化合理化朋友化地教学。
3、难以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这一原则?专家认为,要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动手能力、家庭、民族、守纪情况进行分组,实际上,要考虑完这些因素,现在最先进的软件都无法能够实现,即使考虑最简单的学习成绩的搭配,也只能考虑总分,但总分的异质搭配也不是真正的异质,因为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如总分好的同学英语可能达不到班级平均水平,所以总分的异质并不意味着各个学科的异质。所以我认为,“组内异质”等原则虽然是科学,在分组中要考虑,但不宜强力实施,分组原则最重要的是组内的和谐团结,然后才是其它的原则。而对于小组长,可以固定的,也可以轮流担任,而对于记录员和汇报员,也最好不要确定,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激励。
4、合作学习中的内容,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在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内、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对生活对学习很有启发。这样分工时就会有效合理愉快地接受以及最后的整理。
5、老师平时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友谊。也注意预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意识到倾听、有礼貌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耐心等候、适时求助,更要学会适度妥协。老师在安排合作任务时,建立好合作规则以及激励机制,适当的给与成员、团队奖励。对于特别难处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聊天、提醒、告诫、批评等以防一些不礼貌不和谐的举动。
四、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调控,学习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会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可能一蹴
而就,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但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合作学习时,也都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如荷兰的几位学者(见本文参考资料注)在他们撰写的《荷兰小学班级的合作学习》一文中,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取样范围:
包头市一机三小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根据研究内容编制调查问卷
研究过程:
(一)研究主题的确定
(二)文献的查阅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
(四)实施过程:
1)根据调查问题,确定问卷的维度,设计调查问卷。
2)走访调查各个学校的老师,询问其使用“合作学习”的频率及方式,并作出分析及讨论。
3)选取包头市一机三小学校中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00份,问卷分为学生填一部分,老师填一部分。
4)问卷的回收,筛选出有效的问卷。
5)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大兴区 德茂中学 虎占智 手机:*** 邮箱:huzhanzhi@163.com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内容提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但由于来自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好多问题,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有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力量就可以取胜。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2004年9月,我校开始新课标下教学法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工作,学校明确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随即在我校各班级、各学科展开。
一开始,老师学生的感觉良好(估计当时都觉得新鲜,因为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原来只在公开课中出现过),可是两个月后的有一天,一位思想品德老师对我说:你得说说你们班的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小组讨论时老说话,特别是XXX和XXX,还告诉我几个具体的人名。我和这几名学生进行了座谈(主要是强调纪律方面),可是几天后又有同样的问题。联想到这一届初一年级的班级管理比上一届困难(上一届我们不要求课堂讨论),我就想一个问题,是不是其他班、其他学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有没有普遍性?学生不愿参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二、学生不能很好参与合作学习的原因分析
1.跟踪听课,收集小组讨论的现场情景资料
为了弄清“不爱参与”这个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首先采取跟踪听课的方式(跟踪的是一位有近十年教龄的老师,班级是一个有48人的普通班),收集小组讨论的现场情景资料。我企图用摄像机把学生讨论的全过程完完整整的录下来以供研究之用,但我的这个想法在第一次实施时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看见有摄像机进了教室,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都空前高涨(这可能就 是所谓的假参与),我也就空手而归了。后来我就改为笔录,我把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详细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多次跟踪听课中,我收集了同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中的四名同学学习属中等生,生3稍差)的六次讨论的情景记录,摘录两个典型讨论情景如下:
案例
1、这节课讲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老师在讲完了“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后,提出下面这样的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师:已知,Rt△ABC中,∠C=900,BC=
1AB,则A30吗?下面大家同桌之间讨论一下。2我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做了如下记录:
生
1、自己在说什么(自言自语)
生
2、自己看了会书,又画了一个图,没想出来,然后问生3:你会吗? 生
3、一直在挠头(做苦思状),见生2问他,就摇了摇头,显然他也没想明白。生
4、在东张西望,见生2问生3问题,也凑过来看了看,一听没有结果就回去了。总之这一组四个人没有分工,也几乎没有任何合作,唯一的一点讨论也只是很形式的问问你会不会等。一分多钟后,大家都停了下来,老师对此很不满意,说:我已说过了,要积极参与,你不是这件事的局外人,你是参与者,出现比较难的问题咱们让讨论时积极点。老师在说完这句话之后就讲了这道题,而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不闻不问(可能是因为学生在讨论时表现的不好的原故吧)。
案例
2、这节课讲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老师在讲了定理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和定理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之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求证: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师:大家自己先想想这个问题应怎样解决?
大约两要钟之后,老师问有会做的吗?没有人举手,于是老师做了提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写已知求证,并提示了证明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的方法是先让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然后证明另外一条直线经过交点,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
和每次讨论一样,开始讨论的前几十秒钟,学生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然后就静了下来,我记录了一个小组活动的全过程:
生
1、得先写出已知和求证,这道题已知的是一个三角形还有它的三条高线。生
2、不对,是三条垂直平分线,要证明的是这三条垂直平分线过一个点。生
1、对、对 生
3、怎么证啊
生
2、老师说了,证明第三条垂线过前两条垂线的交点(显然这名同学是听明白了老师的提示)。生
4、我已经写好了已知和求证,看看对吗?他写的已知求证是这样的:
已知,ABC中,AD垂直平分BC于D,BE垂直平分AC于E,CF垂直平分AB于F,求证:AD、BE、CF交于一点。(显然他是没怎么听前三位同学的讨论,也没听老师的提示)
生
1、AD过A点,你这是高线!不,也不是高线(说完后就否定了自己的说法,显然这位同 学对前面说过的高线记忆犹新)
讨论突然热烈起来了。
生
2、你这什么线都不是,说完他自己笑了。生2受到启发,不再说话了,自己独自写已知求证。生
4、动手修改自己已写好的,不时看看生2的结果。
生1看着生2写,生3自始至终只说了一句话。一会老师结束了这次讨论:那位同学给大家说说,有四个小组的同学举手发言,在老师的提示下,经过四个小组的互相补充,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2.分析案例,找出学生不能很好参与学习的问题所在
1)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来说,小组成员的角色可分为召集人、计时员、记录员、噪音控制员和汇报员。小组学习中,成员各司其职,每名同学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轮流发言,互相从对方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这样往往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也是合作的目的所在!但在案例1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如果有一人会做,倒是有可能讲给同学听听,这几名同学在都不会的情况下不知如何是好了。
2)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例如案例1中,学生没有任何独立思考就让他们讨论,他们不是不想讨论,可是能说些什么呢?由生2自己看书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前独立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位位老师在让学生合作前没有进行必要的独立思考,所以才会有学生拿到问题后没的可说的现象。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参与不够深刻的原因。
3)学生间的合作关系不协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在案例2中,出现了不倾听不分享等不友好现象,例如生4没听老师的讲解也没听同学的讨论,生2在受到启发后就独自去写了,而不是与成员一起分享体会。这说明,这个小组间的几名同学之间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4)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材中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要想使合作富有成效,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就要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问题应体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应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在案例2中,学生经过两分钟的独立思考,没有人想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12个小组中只有四个小组举手发言,都说明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
另外,有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的合作;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老师的评价只重小组而忽视个人。这都是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1.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认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显然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首选,我们老师自然也应好好钻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领,而不应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如果整堂课下来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就算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老师们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健是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独立思考,也有共同研究,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否则讨论时他们真没有什么可说的。先独立后合作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能因为有了小组合作就扔了独立思考,教师对待小组合作学习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同学只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不会吸收他人的见解,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这种现象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实际是因为老师的不培训造成的。
对一个没有任何合作经验的小组,在进行小组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培训,这些培训至少包括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怎样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认真听取别人的见解,才能改进自己的想法从而完善自己的观点;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合作,才能做成更多的事,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有一定责任,不能有我不要合作的想法等等。
4.对老师进行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
小组合作是新生事物,有新要求,老师按自己的理解去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自然要出一些问题,如何尽可能的减少问题?我认为对老师进行如下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1)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
老师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认真的研究后再分组,最好把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因素都兼顾上。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的角色可分为召集人、计时员、记录员、噪音控制员和汇报员等。小组学习中,成员各司其职,可以采取轮流制,召集人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计时员负责计时,噪音控制员负责噪音控制,讨论的声音不能太大,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每个角色都要进行培训,这样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2)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问题要体现哪些新理念,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哪些地方要独立思考,哪些地方要讨论,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在讨论之前就应考虑到。
3)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结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后,一般都要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否则小组合作的作用就大大减小了!如何进行小结汇报,我认为:如果老师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有小组说出答案后老师可以再听听其他组的结论,也可以直接进行小结;如果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则一定要听听每一个小组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的补充,然后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不论怎样,这一个环节是不能少的。
现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改进,我只就这两个案例说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完善,还需要大家的不断努力。
大兴区 德茂中学 虎占智 手机:*** 邮箱:huzhanzhi@163.com
参考文献:《讨论式教学法》 [美]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 著
罗静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合作学习的主体构建不科学。
合作学习的主体和个体学习应该不同。个体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学习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但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整个小组,应该保证全体组员都参与到学习之中。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常只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他们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不准。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理念下先进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合作学习存在一个时机问题,即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
3. 合作学习的素材提供不恰当。
教师提供的素材即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内容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的估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内容深奥超出了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承受范围,学生讨论不起来,讨论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 教师的调控不利。
在合作讨论的时候,主体毋庸置疑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因而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学生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小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夸夸其谈”,也总有人一声不吭。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对讨论过程实施有效的调控,进而导致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就是“浮燥”的合作。
二、解决策略
1.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的主体构建应该强调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综合能力大致平衡,组内成员间学习长处的互补。组建学习小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各班学生人数较少,便于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我首先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阅读书本的能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归纳和记录整理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5人分为一组,由一名学生任组长,保证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有好、中、差3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各组间的整体水平较平均。小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在桌子旁。
2. 准确分配合作学习的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与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
3. 教师合理进行组内调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48
通过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自主探讨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同时增强自身学习兴趣,而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主动性的创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更坚固的学习基础。但这一学习方式并不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和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一)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高
合作机制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没有养成合作的习惯,因而对于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参与度并不高。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现状是学习效率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多地扮演了主角,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充当了听众,并且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几乎不发表意见,导致了这些学生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在合作中更多地听从别人的意见,导致小组讨论式学习不但没有促进他们学习,反而导致他们更多地失去了自我判断意识。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高,直接导致了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难以进行。
(二)学生在合作讨论学习时主动性与热情不足
热情与主动性,可以说关系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效果,而实际状况是学生大多数出于被迫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实际学习中只有当教师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学生才进行合作学习。在日常教学课后自我学习时,几乎没有人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机制的实际学习效果严重缺失。小学数学课堂在合作讨论学习时缺失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导致了合作讨论式学习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合作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一些数学学习技巧。
(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过分趋于形式化
小组合作本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对于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过多的将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例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将数学例题进行合作解答时,学生更多的是进行简单的解答,然后汇报给老师。合作学习中缺乏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缺乏有效的解题策略共享,从而导致讨论式学习基本上是一个形式化的学习模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理作用小组合作方式的策略
(一)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点缀,如果是点缀,小组合作便会“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习效率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只有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很好地发挥合作的效益。
案例一:“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要求是:每组从第一位同学到第六位同学,拿出的小棒分别占手中的1/2、1/3、1/4、1/5、1/6、1/7。不能损坏小棒,看哪组最迅速。有的学生很快就拿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1/5不好拿。生2:1/7也不好拿。
师:是啊!一边少了1根,一边多了1根,最好怎么办呢?学生不语。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用,再试试看。学生活动。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1/4是怎么样得到的?
许多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所以独立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灵感,进而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选取合理、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内容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选取教学内容很重要。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满足教学、适应教学。教师要结合知识的具体特点,在尽量兼顾每一个成员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基础要求上,还要贴近实际,也就是所选内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答。而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开展才有意义和必然性。选择准确、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极大。
(三)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和学生层次性学习要求,激励学生进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需使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开展结果评价。要对小组内部成员、小组整体以及各个小组之间都展开准确、合理评价。而这一评价也要有规划性和目的性。不仅仅要以所得结果为评价标准,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的进步。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和眼界的不断拓宽,从而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而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和发展层次要求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利大于弊,那么教师就有必要研究相应的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应用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上还有许多欠缺,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机制,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个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因而应该更多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育中。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J].新课程导学,2012,(22).
[2]王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提高职教英语教学质量[J].科教导刊,2012,(02).
[3]刘羽婷.让合作学习“红利”惠及学生“中国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8).
【小学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10-18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0
浅谈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01-15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6-25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3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4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情况分析及对策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