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赞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文明赞(精选13篇)

中华文明赞 篇1

长城是我们祖先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而修建的,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是闻名世界的宏伟建筑。

他雄伟壮观,绵延数万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它饱经丧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那厚大凹陷的青砖城池,斑驳迷离的烽火台,无处不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

这长长的长城凝聚了多少人的血肉,他是不屈不挠的见证,是几千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击敌人的正气所形成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还记得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时候。一位轮椅上的军人被一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推向长城“好汉坡”,军人胸前挂满了一个个亮丽的军功彰,军功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犹如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看到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爷爷。我不禁想起了秦始皇下令修长城时的情景,多少人背井离乡修筑长城。而我们今天站在这雄伟的长城上,殊不知这雄伟的长城下又埋下了多少白骨呢?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无私奉献,又怎么会有这中华民族的骄傲!

回看往事,历历在目,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不忘国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肩负起中华民族未来的责任与希望,为我们的祖国再添一笔绚丽的 篇章!

中华文明赞 篇2

“战国时代的很多思想概念的来源都很早, 此章将把它们的形成过程弄清楚。例如:“三年悼”并非东周的儒家所发明, 而倪氏通过《竹书纪年》的分析, 已把此风俗追溯到夏代以前。“天命”“德”之类词汇亦可在西周乃至商代的铭文资料中看到。它们的早期用法和文脉便能给我们在探讨先秦时期有关道德、政治、宇宙、历史等方面理论的时候, 具备一种新的出发点, 并使我们可以跨越后来编造的各种“家”之间的区别。[1]

下面, 笔者主要结合近些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人类学理论, 从原始科学、原始信仰、原始直观三个角度追溯中华大地上具体而微影响深远的史前文化。

1987年在安徽含山凌家滩的史前墓葬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 (距今5000年左右) , 其中犹以四号墓的一组刻有复杂图案的玉龟、玉版、玉签引人注意。墓主人随葬玉器有一百件, 多集中于墓底中部, 而玉龟玉版恰好位其中央, 估计原来放置于墓主人身上。出土时, 玉龟的腹甲在上, 背甲在下, 玉片则夹在两者之间。后来又在相近位置发现了占卜用的玉签。玉版图案如示: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墓主人的身份是地位极高的巫师。首先, 玉在当时是用来与天沟通的礼器, 为巫师与首领专用, 此墓中出现大量精美玉器。其次, 玉龟玉版玉签显然是占卜用具, 放在墓中央更显其在当时人心中的重大意义。这种玉龟形制的龟甲实物, 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已有多次发现。大多早于含山凌家滩遗址。龟甲大多系背甲、腹甲共出, 甲上多有穿孔, 还有涂朱的。龟甲内多有若干小石子、骨针或骨锥。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也出现内装小石子龟甲, 特别是第二期的344号墓, 墓主头部有此种龟甲八副围绕一圈。由此可见, 龟灵信仰与龟策在上古中国有强大传统, 至少可追溯至8000年前左右。这和《史记·龟策列传》所载惊人相符:

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 兴动事业, 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 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 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 飞燕之卜顺故殷兴, 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 参以卜筮, 断以蓍龟, 不易之道也。

若是对中国文化稍有敏感, 便可知卜筮 (原始信仰) 之后直接关联的是阴阳动静、八方四时、天文历算等原始科学、哲学;而其“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的占卜状态 (原始直观) 更是中国“静定”方法论的来源。

陈久金先生分析了玉版图案背后的天文数度思想及其与易学的关系。[2]大圆代表宇宙、天球、季节的变化, 中间的八角星纹在新石器时代遗物中多有见到, 主流观点认为是太阳的象征。故其间的八个方向很可能是与季节有关的图形。《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玉片中的四方与八方正与四象八卦的概念相合。四象和八卦在季节上的概念, 相当于农历的四时八节。如《管子·乘马篇》说:“春秋冬夏, 阴阳之推移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说:“少阳因木而起, 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 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 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 助冬之藏也。”玉片中的四个箭头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易》是中有历法内容, 汉人早有论述, 《春秋纬说题辞》:“《易》者, 气之节, 含五精, 宣律历。上经象天, 下经计历。”先天八卦的卦名自东北沿顺时针方向排列为震、离、兑、乾、巺、坎、艮、坤。有三条阴阳卦画所组成的八卦, 下面一条属两仪, 中间一条属四象, 上面一条属八卦。从八卦的卦画中即可看出季节的变化。震 (☳) 为少阳中的阴卦, 是阳卦中最寒冷的月份;离 (☲) 为少阳中的阳卦, 比震暖和一些;兑 (☱) 为太阳中的阴卦, 比离更暖和。依次类推, 至乾时为最热月份, 再慢慢消减, 至坤为最寒之月。因此, 八卦与季节和方位都是以一对应的。震在东北, 为初春;离在正东, 为仲春;兑在东南为初夏, 乾在正南为盛夏;巺在西南为初秋;坎在正西为仲春;艮在西北为初冬;坤在正北为寒冬。八卦未必一定要有卦名卦画, 西南少数民族流行的八卦, 就只有八方而无卦名卦画。所以, 玉片上所刻图形极有可能是先夏时代原始八卦图。另外, 陈久金先生还认为玉片四个边沿的钻孔之数, 与洛书有关, 象征生数四还原成中宫五, 成数九还原成中宫五。正符合郑玄在《周易乾凿度》注中的说法:“太一下行八卦之宫, 每四乃还中央。”根据以上推断和此墓年代, 可以证实早在5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的概念。

并且, 据陈先生分析, 我国上古曾经行用过一年分为10个阳历月, 每月为36天的太阳历。我国最早历书《夏小正》便是这种历法的代表。而玉版孔所代表的“太一下行八卦之宫, 每四乃还中央”反映的正是这种历制。因此, 玉版图案也反映了先夏的律历制度。

那么当时到底有没有可能出现较为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呢?笔者找到了一些重要旁证。

1975年河南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大量彩绘陶片, 先后两次碳14年代测定显示, 它们距今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这些彩陶片上的纹饰相当一部分与天象观察有关, 其中有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 甚至有对日晕的真实记录。另外,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一座仰韶时期墓葬 (45号墓葬) , 该墓穴实际尺寸反映出的分至日昼夜关系非常合理。再比如英国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已被证明是新石器时代根据太阳方位以定季节的天文台, 中国在山东莒县、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观测方式。[3]甲骨文中的“巫”字即两个“工”字以直角方式交叉重叠, “工”即远古的“矩”, 原始的巫就是拿着矩测量天地的人[4], 与古“巫”字形最近者为“癸”, “癸” (揆) 有度量之意, 对天文变化、地理四方的把握, 在早期就是“巫术”的中心。

再来谈谈玉版图案是原始八卦的其他重要证。玉版中心的八角星纹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出土器物中的显赫位置大量出现。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盘外底有八角星纹, 岳阳坟山堡皂市下层文化遗址出土过八角形镂底垫座, 齐家文化铜镜、吴县澄湖良渚文化贯耳壶、殷商妇好墓的器物都有八角星纹, 显见其在当时人心目中的重要意义。

八角星纹这个极规则的几何图形远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以每个角指向八方, 而是以两两组合形成的对称准确第指向八方, 这和后世的八卦的几何关系完全一致。

从玉版八角星纹及整个图案的规则程度来看我们可以肯定, 制作者已对这些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有了较精确的掌握, 其背后显示的较为发达的数理水平很难让人相信八角星纹只是简单的太阳象征, 太阳象征只是分类思维与象征思维, 而此八角星纹明显已发展至更为高级的定量思维。

《山海经》中以六坐日出之山和六坐日入之山表示一岁的季节变化。[5]《周易·说卦》云:“圣人之做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综合这些证据, 八角星纹极有可能是先民“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后的“始做八卦”。同时, 东汉郑玄在《易赞》和《易论》中说:“《连山》者像山之出云, 连连不绝”, “《归藏》者, 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和夏文化关系密切的水书八山太极图显示的正是“山山相连”之象, 而连山易正是传说中夏代的易。另外玉版出土时夹在龟腹和龟甲中间, 这或也与归藏易 (古称龟藏) 有莫大关系。另一方面, 古代的易学主流就认为八卦创制之初只有图案, 没有卦画。如邵雍说:“伏羲之易, 初无文字, 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6]这和玉版图案是一致的。

关于玉版和史前文化, 除了陈说之外, 饶宗颐先生认为它是没有文字之前中国人表示方位与数理的工具;[7]李零先生认为是后来出现的式的前身。[8]无论哪种说法, 都可以使我们确证, 科学、哲学、信仰、直观混而为一的中国文化源头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要早很多。

再来看看良渚文化玉琮和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蚌壳龙虎图案给我们的启示。玉琮过去被认为是周汉时代的器物, 而且曾被认为是一种织机上的附件, 如近人郭宝钧的《古玉新诠》。但是1976年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十四件玉琮, 近年又在良渚文化遗址 (1982年江苏武进寺敦4M,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12M) 中发现极大玉琮。玉琮外方内圆、柱形中空。《周礼·大宗伯》中说:“以玉做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 郑玄注曰“礼神者必象其类, 璧圆像天, 琮八方象地”。玉本身是能唤起人圣洁感的石料, 古人借它来沟通天地。这样来看, “天圆地方”、上下四方的空间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要上溯到至少5000年前。巧的是,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遗址中发现三组蚌塑图案, 延南北子午线由北至南大约等分排列, 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亡灵得度图”。中间M45墓主人的东西两边各为一真人大小的龙虎蚌塑, 墓穴南20米处有龙虎鹿蜘蛛四种动物的蚌塑, 在该图案南面25米处, 又有相背而立的一龙一虎, 其中龙背骑有一人。过去许多学者认为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死神象征四方的说法起源不会太早, 但近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盖面上所绘北斗龙虎二十八宿天文图的面世已动摇了这种看法。而张光直先生认为蚌壳龙虎体现的正是这种对天象的认识, 并且其中的龙虎鹿图案就是后来道教的龙虎鹿三跷。[9]如果此说成立, 中国古代的四方四神观念就要提早到6600年~5390年前了。令人惊奇的是, 尧帝的年代大约就是是公元前第三千纪晚期, 《尚书·尧典》的中心内容之一, 是以宇宙论的观念为背景的, 天子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通时制历, 使人的生产生活遵循天道, 这一思想一直流传至近代。曾经有人认为《尧典》是后人的伪托, 然而1941年胡厚宣先生的《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 竟在甲骨文中找到《尧典》上特有的四方四风的名称。可见这种思想的确是渊源有自。

摘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观点认为渊源于春秋战国的诸子时代。但是近年来, 不断出土的考古事实及与之相关的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的研究都在不断地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文化中的主要思想, 在上古史前时代就已有相当程度的成熟与统一, 诸子百家都渊源于此。

关键词:传统文化起源,易,天文历法,巫教,凌家滩玉版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王玉哲.《中国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3]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1版.

文明广告语赞(小相声) 篇3

乙:这是件好事情。它能帮助人们检点自己的行为。

甲:不过要想效果好,还得有趣味,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乙:既要有教育意义,还要有趣,这样的文明广告真是好。

甲:要做文明人,就要爱说文明语。你光夸好还不够,还得会说。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思,我想这件事是不会难住我的。

甲:你这精神可嘉。正好我们去上学,我们看到什么,你就说与什么有关的文明广告吧!

乙:没问题!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甲:应该是“走着说”才对。

乙:不瞧怎么说呢?

甲:这话也对。学校到了,怎么还没开门呀?

乙:我这里广告语有了:“该出手时莫出脚”!

甲:原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你把原来的改了。

乙:这有什么不对吗?有的人图省事,不用手推门,却用脚踹。这里给他来个善意的提醒。

甲:算你有理。这里还有一个果皮箱呢!

乙:就来一条“我是垃圾先生,我专爱吃垃圾”。

甲:不是很雅。

乙:那就“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如何?

甲:有点意思。哟,路边什么时候多了个橱(chú)窗?正好贴文明广告语。

乙:就来一条“字字含意韵,句句传真情”吧!

甲:进了校门应该讲普通话。你有这样的宣传广告吗?

乙:有啊,“二话不说,只说普通话;口口声声,声声普通话”。

甲:说话要文明,怎么说?

乙:“吐气如兰,缘于心香如蕙”,还合适吧?

甲:可以,草坪用什么广告好呢?

乙:早准备好了,“手下留情,足下留青”。

甲:这条广告语真好,既琅(láng)琅上口,又充满情趣。前面就是阅览室,走,我们进去看看。

乙:“求知而来,载知而归”。贴在这儿最合适。

甲:这么说我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书了,“载知而归”了嘛!该吃饭了。

乙:哪有这么快肚子就饿的?好吧,就听你的,先到水池边洗洗手吧。

甲:自来水龙头也得来条广告。你看用什么广告好呢?

乙:“不要让我白白流泪”。

甲:拟人手法,形象。食堂里总没广告可贴了吧?

乙:更有广告贴了。“天地粮心,惜食莫蚀”。

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应该爱惜粮食不浪费。“粮”与“良”同音,你这用的是谐音双关的手法吧?

乙:这你也懂?那我就再来一条:“武术家松动了我的骨头,美术家拧紧我的眉头”。

甲:你这话指的是什么呢?武术家、美术家都请出来了。

乙:看来你的思维能力不怎么样。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武术家”、“美术家”指的都是不爱护桌子的人。

甲: “松动骨头”我懂,就是把桌子摇散架了。可是,这“拧紧我的眉头”又是何意呢?

乙:这就是说,乱涂乱画者连桌子都会感到厌恶了。

甲:原来如此呀!这句广告语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真有意思。人家都说到这份上了,我们要是再不注意爱护公物,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乙:看来文明广告语的作用真不可小觑,就这么点时间你就受到教育了。

甲:你这话中有话哩!好像以前很不文明似的。

乙:你哪会那样呢?不过昨天我就见你用拳头锤了桌子一拳。

甲:那是因为我做错了一道题,我恨我自己太粗心。

乙:你恨你自己也不应该拿桌子出气呀!

甲:哟,这我倒没有想到,我以后一定注意。

乙:这就对了。

演讲稿-中华文明赞 篇4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中华文明赞主题演讲稿 篇5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心中。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希望大家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中华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二)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三)

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素来是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儒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外交流的广泛化,我们要想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提高我们民族的文明素养。记得有一次看报纸,我对有一篇报道的印象特别深: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中华赞 篇6

(一)我寻着一隅旷大的冷寂 目送着 空气沉沉地死去 迎逢着

蜿蜒上坟冢应早已远行的菊 接踵而来 它一身噩梦般的香 吞噬了平静,席卷了辉煌

(二)我寻得一隅暗潮翻涌的冷寂 当它的尖啸撕裂佯装的宁和 这一隅宛如死水的冷寂 张皇地漾开了 漾开了长久未息的波纹

暴雨里 我与这片土地 只撑残破的苍穹 作无用的伞

你可闻 那噩梦般的香 愈演愈烈

(三)我寻得一隅满目的疮痍 死败的香

筑成这暗无天日的城 似是你我最芬芳的埋葬

你骤然摊开手掌 流血的指尖 馥郁的繁花开始疯长 隐忍的力量开始扫荡

我酣然中华 苏醒 破城

(四)我寻得一隅久违的盛大

缠绕你百年的腐化

我谨慎铺陈一幅关于菊的旧画

百年花期已罢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与现代文明 篇7

现代文明的发展确在日新月异, 从钢笔到打字机、复印机到电脑等等, 在这短短的百年中发展得如此的全面, 实属不易, 而且这些诸多的东西处处都在显示出它们使用便捷的实用价值。但是, 至少到至今为止, 这些东西丝毫代替不了也创作不出中国书画那种特有的韵味效果, 那种独有的潇洒情调———书圣王羲之之笔走龙蛇的书法, 吴道子的山水长卷、徐悲鸿的啸啸奔马、齐白石栩栩如生的虾子……数不胜数的中国艺术瑰宝, 无一不是在“文房四宝”的蕴育下问世的。在国画书法这纯国粹的艺术范畴中, 文房中的“四宝”恰似一条金光闪闪的环链, 她们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这样使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艺术连绵不断, 蜚声海内外。“文房四宝”确系中国的一宝。

笔者认为,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宝中宝。从文字上说解其义:砚台是写毛笔字研墨用的文具。这已说明了它本身的实用价值。砚台与笔墨纸可谓异曲同工, 在特定的位置上, 完成共同一致的工作。但, 就其收藏价值而言, 砚台又远在笔墨纸这三者之上, 因为毛笔可以一支复一支的制作;墨条也可以一条一条的制锭装盒;宣纸同样也可以一张一张的从纸浆池里抄挂起来, 唯独砚台, 尤为端砚, 它是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来雕琢而成, 每一方好的端砚都是从湍急的河底中由人工采集而来, 而石料每不尽同, 大小各异。那些能工巧匠根据它天生的石形, 精心构思, 精工雕琢才得以形成一方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只要在你的办公桌上或是书桌上摆置一方赏心悦目的砚台, 它不但能说明主人的雅好, 而且还点缀了整个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 使人仿佛闻到了阵阵墨香, 令人心旷神怡, 陶醉不已。

砚是墨的佳偶, 磨墨的工作。虽然现在早已研制出一种宜书宜画的墨汁, 但它始终代替不了在砚台上研磨出来的墨汗的效果。就书画行话来说:墨分五彩。用砚台研磨的墨汁最易达到这种“彩”的效果, 由于研磨的墨汁里含有活的化学分子, 所以不论是书法, 还是水墨画, 用了研磨的墨汗, 整个画面神采奕奕, 与众不同。为此, 书画家们往往在书桌上备有一方心爱的砚台, 用墨用笔去创作、去追求、去表现那种艺术神韵, 为我们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佳作, 难怪书画家们对砚台情有独钟。

欣赏一方砚台如同欣赏一颗宝石、一块奇石, 没有另类区别。宝石奇石之所以珍贵, 之所以价值连城, 是因为天下不再会有与之完全相同的宝石奇石, 大有:悠悠者, 唯我独尊“之态。

中国砚台品种缤纷多样, 多用陶、瓷和石料制成。其别称可谓多矣!一曰“即墨候”, 二曰“万石君”, 三曰“瓦砚”, 四曰“陶泓”, 五曰“砚台”, 六曰“石友”, 七曰“砚田”, 八曰“砚池”, 九曰“砚山”, 十曰“墨海”。砚台往往以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为佳品。这四大名砚当中除了澄泥砚为人工烧制而成之外, 其余三种均取于天然的石质, 精雕细琢而成。其中又以“端砚”为四大名砚之上品。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 (古端洲) 东郊的端溪一带。端砚始于唐初, 至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开始端砚只是用来研磨的实用品, 到中唐以后, 逐渐发展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 端砚在宋、明、清代都有所发展, 到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全盛。端砚砚石深藏于大河之底, 石质细腻, 其砚台的特点是:出墨快, 蘸笔圆, 细而不滑, 坚而不燥, 易发墨, 墨不易变质又昼夜不干。因此, 端砚名列各砚之首, 最享盛名。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骚客奉为“圣宝”, 因而演绎了不少令人忘怀的佳话:宋朝大书法家米芾为了得到一方好砚, 往往绞尽脑汗, 想方设法弄到手。由于当朝皇帝十分钟爱他的字, 召他进见, 当他在御前即席挥毫之后, 就顺手把皇帝的珍贵端砚揣到怀里, 弄得浑身是墨, 狼狈不堪。皇帝诧异问道:“如何这般模样?”米芾答道:“陛下是天子, 天子用的是圣物, 在下是俗人, 现用了这方砚台也就玷污了圣物, 故恳请皇上赐给在下。”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皇帝看到这位号称“石痴”的大书法家确确实实是痴得够可爱的, 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打哈哈也就把心爱的砚台送给了米芾。从典故中我们知道, 书画家与砚台结下的种种难解之缘, 不是三笔两笔就能说清的。总之, 在一方方古砚台背后, 几乎都有一断断曲折沧桑的经历, 都蕴藏着一个个娓娓动人的故事。纵观我国千百年来的悠久历史, 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也凝结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

赞公共文明引导员 篇8

黄衣黄帽红袖标 三角小旗白手套

这就是你 公共文明引导员 扶老携幼,答疑解惑 维持秩序,文明引导

脸上挂着微笑 话语里透着关照 朝霞染红你的身影 月光铺满你回家的小道 普通里彰显着气概平凡中流露出自豪 有人说你渺小

你高大得让我们仰视 你靓丽得让我们骄傲 任劳任怨,言传身教 你用汗水浇灌着精神的沃土 你用全力吹响文明的集结号

向你致敬—— 最可爱的人 无名的英雄 向你学你

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作文 篇9

家里有慈祥的外公,和蔼可亲的外婆,脾气暴躁的老妈和调皮捣蛋的我。

我的外公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已经满头的白发,却显得精神十足。他很喜欢养鸟养花,所以我的家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我的外婆是我们家的“大厨”,做的饭菜十里飘香。每次我回到家外婆都是嘘寒问暖,给我做好吃好喝的。

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总是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可她还有一个缺点就是爱唠叨,每次遇到我在学习上因为马虎而犯错误,妈妈总是要把我数落半天才肯罢休。

我是一个调皮捣蛋,最让妈妈犯愁的人,每次写日记都不知道该写什么,写什么好,家里有什么东西如果坏了不用问,那肯定就是我的杰作。

中华文明赞 篇10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篇11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们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一)原始农耕

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图片,时间节点约1万年前)两者划分的标准是前者运用的是打制石器(图片),后者运用的是磨制石器(图片)。两者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下PPT比较一下新旧石器的差别。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它们有什么差别: 生:形状不一样。师:(前者比较粗糙,种类单一;后者相对精密,种类变多)而也就这个时候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伟大变革—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开始改变了以往采集狩猎的生产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现谷物的种子在松软的土地里可以生长出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耕种,这就是农业的起源。在农耕之外呢,还将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畜牧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原始农耕的具体内容。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生产方式)

农耕使得食物来源具有稳定性。那么我国早期的农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一下。

生: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

师: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与中国的自然条件有关,北方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粟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是喜水的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具备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我们现在看一下PPT这是北方半坡遗址出土的装粟的陶罐,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和当时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我们来看一下,骨耜用途像我们现在的铁锹,大家注意一下猪纹钵,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驯养猪。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而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请同学们看一下姜寨遗址的复原图,你能看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有五组房群,每组有一个最大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啊,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个我们可以从新时代后期的遗址中求证。

这时候墓葬随葬品也有了差异,大家看一下知识链接上有关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情况。

1、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PPT大汶口时期的墓葬)

PPT展示良渚文化遗址以及玉质礼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2、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出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已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以上,我们都是从考古遗址、遗物等窥见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这些遗址以及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这些考古遗址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这些早期先民的创造,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PPT展示炎帝和黄帝的图片。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练习与测评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⑴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史料价值: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让我们理清一下线索,回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有什么关系?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剩余。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也应用而生。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四页,观察“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这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分部的主要特点?

从这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但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探索与争鸣P5

1、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帮助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中华古国文明美文 篇12

我就是飞天,飞天就是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题记

中国的汉字蕴含着博大精深。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靠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国家文化的昌盛。

随着“国学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传统经典,神州大地,处处蔚然成风,书声琅琅,诵读中华之经典,感受汉字的行美旨远,含蓄包谦。把文字笔墨玩转于笔尖,灵动得如同跳跃的水,在指间,在墨迹里行云流水,酝酿着,酝酿着……

曾多少次笔走龙蛇,曾多少次由指尖敲过键盘,此时此刻,文字在笔尖悄然开放。总嫌自己表述不了内心的感受,总嫌自己百转千回地删除了酝酿了半天的.文字却也未果。提笔意于砚上,白羽墨迹未干,一张张的信纸如同白雪般置在案头。细数人生,轻吐心声。水秀山青,层峦叠翠,逶迤磅礴,婀娜山姿。我看见过,在文字里,天空的广阔无垠,能撑起太阳和月亮;我看见过,在文字里,宏远的金戈铁马,能折磨柔婉的断肠……

现在,不仅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说中国话,正如一首歌所说“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开学第一课》邀请到了一位年近七旬的“汉字叔叔”- 理查德・西尔斯。他说:“我总觉得我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是啊,现在连外国大叔都成为了“中国控”,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弘扬我中华的古文化呢?此外,在现场,王宁教授为我们演示了“正”和“直”这两个字的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横平竖直,刚劲有力,一个个方块字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让中国永不枯朽的根基。

中华文化里,有微软,同时也有刚劲,铁一般的刚劲!中华武术,坐拥傲然不拔之志!笑听螳螂拳、太极拳和八极拳传统武术的继承人于海、陈正雷、王世泉三人介绍武术的魅力之所在,语言与现场武术的结合,让人不能不感受到浩然正气的傲骨。

接着,当柯洁遇上阿尔法狗,当郎朗遇上TEO,一场人机大战,一场传统文化与智能科技的对战就这样开始了。柯洁因紧张而下错一步棋,导致失败;徐子航以两秒之差惜败德国TEO。回头柯洁说:“机器是人发明的。人下围棋带着思考、感悟和情绪,机器不会,只是枯燥的计算。”由此可见,无论人机对战的成功与否,可以说,这都是人类的胜利。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国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日出将来之少年中国也,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武双全,我中华少年任重而道远。今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中华文明赞 篇13

人对人礼让相安——中华古典文明制度的根本

人们共同生活在世上, 就要互相照顾, 搞好关系, 梁先生称这为“人与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放在家庭里, 便是“孝悌慈和”。中国文化起源于家庭, 其特色就在于重视亲缘、家庭关系, 这是自古以来绵延至今经历了文革等重大打击而唯一残存且保持完好的文化要义。这与西方的家庭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 十几岁的孩子离家, 与父母的亲缘关系很冷淡。而中国不仅在家庭中提倡这种礼让, 而且由此延伸到社会关系, 例如称“师父”“师兄”, 仿佛是一家人, 把社会关系拉近为家庭关系, 这是西方文明所不具备的, 因为西方崇尚的是“个人本位, 自我中心”, 崇尚个体的自由, “希腊人首先想到的是身心两方面都要获得‘自由’, 为了自己的自由, 并在精神上也得到真正的自由, 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以及在每场战争和起义中, 正义和不正义的一方, 都秉承着为自由而战的信念, 彪炳千秋的法国大革命正是以推翻了象征压迫、束缚而限制个人自由的巴士底狱推翻为标志, 以至于现在某些西方国家还打着“人权、自由”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

《尚书》依始“礼让”便作为一个主线贯穿于帝王的业绩与王位继承。尧帝“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协和万帮, 黎民於变时雍。”《尚书》开宗明义, 帝王之根本在于贯穿天地、协和人伦、礼让相安、九族和睦。帝尧在挑选帝位继承者时, 摒弃了“咈”而“方命圮族”的鲧, 而任用了舜, 其原因就在于鲧对人暴戾, 倾轧善类, 而舜不仅作到了礼让父母、兄长, 而且引导他们在道德上向善。由此可见, 中华古典文明制度是将家庭中的礼让置于第一位的, 这种礼让并不是盲目的“孝悌”, 而是要求人们将家庭中的礼让延伸到家庭之外, 到全族、全社会。

人对物和谐共处——中华古典文明制度的优良传统

梁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样说, 人一睁开眼睛看见的, 人伸手摸的, 人脚踩的, 都是物。他的概括很有佛法的意味, 而实际上这物所指为“大自然”。我之所以称“人对物的和谐”是中华文明制度的优良传统, 是相对于西方文明而言的。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相区别的在于他们的“自然观”, 采取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态度。这种自然观带给了西方社会先进的工业文明与社会进程, 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并且波及到全世界——环境污染、全球变暖、SARS、禽流感、H1N1, 在科技的进步文明的进程中, 人类似乎开始意识到了问题, 日本导演黑泽明在《梦》中, 以梦为主线, 贯穿了人类全部的主题——环境、战争、核问题、森林, 导演以强烈的危机观念和人性主义的视角开始反思人类, 整部影片有一种强烈的号召感, 美国总统候选人戈尔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宣传全球变暖的危机, 所拍摄的记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在中国大学生中间广泛传播。

而中华文明表现出的却是另一派融融和气的景象:每一位读《尚书》的人, 都会对其中帝王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行为留有深刻印象,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尧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 舜接受帝位, 要“肆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 望于山川, 遍于群神。辑五瑞, 既月, 乃日觐四岳群牧”, 接下来要协调四季和月的大小、日的先后, 根据洪水等自然条件分割成的区域将当时所知的天下开始划分为十二州, 每州封一座大山以为重镇, 即“肇十有二州, 封十有二山”。《虞书·大禹谟第三》里, 禹告诫先帝的话, 为政要治好六府——“水火金木谷”。因为帝王是感应天命而受于大地, 将自然界与人民相统一的职责。在《传播的偏向》中, 伊尼斯指出“万事勿过, 是希腊人的至理名言, 其涵义是不信赖专门化的技艺, 在一切文化生活领域都是如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人对物和谐共处, 这是人的生存之道, 更是中华文明的闪光点所在。

对于文明, 每一位中国人想象到的更多是古琴、墨砚、深山、静林, 或是弓腰谦让、拱手相待的画面以及老庄中庸、孔孟仁爱, 崇尚和谐、顺其自然的世界观,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内敛温和清新淡雅而洋溢着静态之美的山水画, 那么西方文明更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现代派油画, 相对于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是喧闹的, 而古典的中华, 则静静观望着大洋彼岸的舞动的欢愉。

在历史的洪流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古老而繁荣的中华文明也在逐渐呈现其动态之美, 这种文明的动态主要表现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一战以后, 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以爱国主义学生的热情为契机却给中华文明蒙上了一层不知名的隔膜, 随着民主与科学观念的传播, 对于古典文明的盲目批判思潮也随之而来,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华文明又一次没能摆脱噩运, 孔子与林彪等“反革命分子”一同“获罪”, 批林批孔的风潮在一时间席卷中国思想、学术界, 很多哲学大师在这个时代含冤去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华文明迎来了曙光, 却又面临“全盘西化”的危险。如果说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话, 那么西方无疑是物质文明的代名词, 三次科技革命使欧美等大国逐渐显示出了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梁漱溟先生笑称, “他们都到月球上去了”。而伴随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来的却是对地球资料的不可返回的掠夺, 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资源更是蒙受了来自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之苦, “自然犹如母亲……这个5000岁的孩子由于最近200年的突然壮大, 竟然不知不觉中正谋害自己的生身之母!”。然而这种风气却在逐渐向中国蔓延, 己有5000年积淀的中华文明竟然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中西方文明正在经受着史无前例的冲突!西方文明根源建立在西方人“自我本位”的价值观上, 与中国之“仁”这种温和的价值观大相径庭。试想, 如果中华古典文明所崇尚的“和谐”的自然观得以发扬, 那么迎接全人类的不仅是又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 更是一次人类历史与宇宙观的巨大转折!

道德通达——中华古典文明长盛不衰之良方

由于《这个世界会好吗》是梁先生的口述之作, 因此谈话内容因时间跨度之长而有所遗忘, 在前文中梁先生提出人生的三个问题, 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前两个问题而对“第三个问题”并未作任何论述。我不想在这里揣测梁大师的思想, 而只是就我自己阅读《尚书》的所得而言, 我觉得这第三个问题, 就是“人对己”的问题。

《尚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每一位帝位继承者无不谦恭而推托, 这很能反映古典文明中强烈的道德观。在继承帝位时, 帝并不是颐指气使, 随意指令, 而是与“四岳”商量“咨四岳, 朕在位七十载, 汝能庸命巽朕位?”而被推举的人, 即使具备无上的贤能, 也谦和有礼, 温和地推托“让于德, 弗嗣”, 舜、禹无一例外。而且在他们的个人人格方面, 也都处处体现着“通达”, 在《虞书·舜典第二》中, 禹与皋陶, 同为贤能之人, 面对帝位, 毫无私心, 而互相谦让, 以德服人, 实乃后人之榜样。道德之“通达”, 表现为自律, 自谦, 自尊, 而且能推于人, 善待别人、礼让他人, 对别人无所求, 推于事, 明理、温和, 所谓“温、良、恭、俭、让““人”这个字本身, 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 人自生来, 便两脚支撑于地, 别无依赖, 在道德方面, 体现为独立、自尊;于人“仁”, 于事“通达”, 并能推己及人及事, 而无滞碍。

如果将中华文明比做一棵树木, 那么“与人礼让”便是根基, 保证其不断生长的营养, “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树干, 保证其物质文明的富足与发展, 而“道德之通明”便是繁茂的枝叶, 是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而屹立于世界之所在。然而, 中华古典文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难境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洋节”——情人节、圣诞节, 而将传统的端午、七夕冷落于一旁, 以至韩国将“端午节”注册为“专利”, 据为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整日以听“iPod”为荣, 而将中国之古籍束之高阁。有一位留学于澳大利亚的博士, 被邀请穿着本民族服装参加圣诞派对, 却无奈不知穿何是好。中华文明, 为每一个中国人敲起了警钟, 一些微弱的声音呼号“这个世界会好吗?”, 却继而被“大多数”打着“全球一体、地球村”的旗号而崇洋的声音所淹没。

结语——期待中华文明的复兴

“极高明而道中庸”, 说的是高明的人所认识到的真理是一致的。拿这句话用来警示中国人恰恰合适, 每一个中国人, 如果每天都能用崇拜韩星的热情去阅读古籍, 如《尚书》, 静下心来聆听先祖的声音与教诲, 领略中华文明制度的根本, 方能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试想有一天, 全中国人都追随典籍, 用祖先的智慧去待人、待事, 那么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最后借用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中国人深邃的智慧和洞见, 要是有一天能用来帮助西方人来了解自己的工艺和知识, 增深我们在实践方面的机会, 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国人自应以这句话自勉, 将束之高阁的古籍重新纳入书架, 在古籍中汲取千年文明与历史所积淀的营养, 沐浴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之光的普照, 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 人类的心智逐渐摆脱利欲熏心的困扰与金钱陷阱的诱惑, 用纯静而朴素的价值观念扫清这物欲横流的世界, 在清新的宇宙与精神家园中共享天伦!

参考文献

[1].梁漱溟口述, 艾恺采访《这个世界会好吗》, 东方出版社中心, 2006年1月第1版, 第19页

[2].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人类的故事》,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年12月, P53

[3].郭仁成:《尚书古今文全璧》, 岳麓书社, 第2页

[4].郭仁成:《尚书古今文全璧》, 岳麓书社, 第2页

[5].郭仁成:《尚书古今文全璧》, 岳麓书社, 第10页

[6].郭仁成:《尚书古今文全璧》, 岳麓书社, 第11页

[7].哈罗德·伊尼斯, 《帝国与传播》译者序言, 第VII页。

[8].毛峰《文明传播的秩序——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P5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社区工作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