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的反思(推荐11篇)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大凡到过西方的中国人,无不对西方世界中行人过马路的那种自觉意识,不见绿灯绝不横穿马路,即便是视野所及内无一辆汽车,而赞不绝口。行人如此,司机更是如此。
今年八月底,我随凤凰网十大名博考察澳大利亚。从悉尼驱车前往首都堪培拉,一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地赶路,我们的旅游大巴却不急不躁。司机匀速开车,从不超速,“安全”二字似乎镌刻在他的行车规则之中。当行人站在马路边上,似乎要通过。司机远远看到就减速,缓缓停在行人面前,用手势微笑着示意行人通过。即便是在高速公路,看到考拉一蹦一跳地
横穿,也立刻减速刹车,让考拉安全通过。我坐在司机身边,不禁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司机说,“这是起码的,交通规则的制定,就要自觉遵守,这样才有章可循。尊重他者,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世界上的规则文化,伴随着工业文明、都市文明和公民社会而成长、成熟。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业社会自由散漫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还很大。中国是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后发国家,公民社会更是“才露尖尖角”。当代中国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跳出农门成为都市人,或从农村移民到都市。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无须深刻的规则意识,如同种麦子,上午八点种与九点种有区别吗?无视规则的“农民习气”,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根深蒂固,难以纠正。中国人成熟的规则文化,还有一二代人的路要走。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交通规则,是现代人们最常见的公共规则。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在中国马路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在指责行人违章过马路的同时,还应看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忽视和漠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为什么横跨道路栅栏的危险行为屡禁不绝?这与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有极大关系。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
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
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对行人交通权利的关怀程度。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到那时,马路上的“流氓一小撮”也许就不再流氓了。知名时评家童大焕说:“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而以人为本的善政,无疑是公民自觉参与的发动机。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闯红灯?不也就是从马路这头过那头,快那么几分钟。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这是现代人的常识,可大家就是忍不住“凑够一撮人马上走”。
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
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矫正“中国式过马路”,依靠人人平等的法治。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司机开车文明,一方面是公民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违法。违法被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在中国,司机对逆行、乱掉头习以为常,少数司机违法被交警抓到了,不仅不认罚还打骂交警。而行人闯红灯,更是司空见惯。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违法吗?是因为大家都信奉“法不责众”、“法外有情”,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不是找法律。所以矫正“中国式过马路”,建立中国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必须普及法制文化,健全法治社会。
酒驾在过去,一直是中国的马路杀手,每年都有数十万鲜活生命,丧生在醉醺醺的车轮下。而自从酒驾入罪,以刑法打击酒驾违法行为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成为职业司机和私家车主的自觉习惯。打击酒驾之所以取得奇效,酒驾事故锐减,除了空前执法力度,更主要的是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刑拘,体现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了法律应有的尊严与威严。如果制定规则者不执行规则,就会成为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规则形同虚设,就会成为政治粉饰。规则与法律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倡导讲规则,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其实便是为了提倡法律意识,为法治的实现做贡献。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中国式”之殇“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 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 路似乎已然成为一种“风尚”,人皆习以为常。“中国式过马路”无疑是众网 友对此不文明行为的调侃之辞。这里 的“中国式”已然不是一个代表文明进 步、奋发向上的褒义词,而是一个象 征着蛮横无礼与道德低下的贬义词。当一种个人的行为上升为国家的标志 时,“中国式”之殇必然引起我们深刻 的反思。
对个人而言,“中国式过马路”体现出 个人素质的极其低下,对生命缺乏最 起码的尊重。随着新交通法规的不断 出台,机动车所受到的规范管理程度 不断提高,但对行人是否遵守交通法 规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许多
人自恃“神勇无比”,将安全抛到九霄云外,为 图一时便利而忽略红绿灯的存在,直 接穿行,并且以此为勇,自鸣得意,觉得自己走了捷径,占了便宜,沾沾 自喜。诚然,监督行人并不如监督机 动车那样可以采用设立“电子警察”等 措施来实现,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交 通事故中,受到伤害的毕竟还是行人 多。所以,“中国式过马路”是对自身 生命不负责的表现。
对社会,“中国式过马路”所引起的负 面效应更不可小觑。在一群等待过马 路的行人中,无疑也有理智之士,不 愿乱穿马路。但当其他人都开始“中 国式过马路”时,如果不随大流、随 大众,便有可能被人视作另类,认为 其“迂腐”“不识时务”,自己也觉得与 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于是遵守交通规 则的人越来越少,“中国式过马路”便 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 现象。此时,“中国式过马路”已经不 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恶劣的 社会风气,此风兴起,就可能导致人 们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不久前 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 抢的人,就是反面典型。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现如
一、“中国式过马路”的形成原因
1.法制观念不强。不了解行人红绿灯规则, 许多行人选择过马路的时候, 看的是机动车的指示灯, 以为来往的机动车停了, 就可以过了。但实际情况是, 部分街区刚亮起红灯的时候, 有一侧车道是可以转向的, 行人过马路应该看得是行人的指示灯。
2.没有责任感。在一些车流量不是很大的街道, 行人很容易看没车就过道。而如果恰好是在道宽车少的情况下, 司机很容易开快车, 这时候就很容易酿成车祸。
3.行人心态, 利己主义。赶时间, 追公交。有些人为了赶时间, 或者是追公交车很容易就不看信号灯过马路。特别是上班高峰期。
4.缺乏公众意识。听音乐, 看手机, 发信息。有些人喜欢走路的时候听音乐, 或者用手机和朋友聊天, 这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上, 不看信号灯, 通常都是看见别人走了, 自己也就跟着走了。
5.很多人都是随波逐流, 如果别人都过了, 自己还在等交通信号灯会“很傻”。
二、“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们的心理分析
有些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是中国人的素质太低, 有些则认为是国家的政策落实的不够到位, 不管哪种情况, 只能说人们往往心中没有法制。也有些人认为, 这是一种针对强, 弱势群体的交通资源管制上的分配不公。因为车流的红绿灯通过的时间大概是60~90秒, 而给行人通过街道的时间通常都是10~20秒, 有些时候行人只能小跑着过去。
南京大学新传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周凯认为, “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劣根性, 但肯定是一种通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 “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羊群效应。当人们发现闯红灯很少受到惩罚, 利己主义就后出现。
如果说中国人没有责任感, 全部缺乏公众意识的话, 相信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以偏概全。的确, 在大连出行的工具里包含一辆叫有轨电车的车辆。有轨电车是根据轨道运行的, 而且站台通常不设在路边, 而是在马路中间。而在人们下车的时候, 来往的车辆都会停车, 等下车的人过马路, 不会有抢道、鸣笛的现象。这就说明大连人的素质要高于其他省市人们的素质么?在大连我们也可以看到随地吐痰, 乱过马路的现象, 但是我们应该深究好习惯形成的原因, 并把方法运用到其他的社会生活中去。
三、我的想法与建议
1.加强宣传
大力宣传文明出行, 安全交通的理念。沈阳正值全运会之际, 出行正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修养, 是一个建立城市形象的好机会。可以增加马路协勤志愿者, 宣传文明交通理念。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 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 引导市民注意安全。珍惜生命。提倡文明过马路, 解说不文明过马路的危险性。可以在公交车的车载电视上播放公益广告, 提醒人们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提醒市民安全过马路。也可以在学校开展主题活动, 让学生与家长同时参加, 并互相监督。使交通安全法规深入人心, 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 使安全出行转化为人民的自觉意识。
2.深入学校教育
建议学校将文明出行列入思想品德课本中, 在学校宣传和培养小学生安全出行的意识同时, 让学生主动承担起监督家长的责任。在与父母出行时, 可以督促父母的不文明行为, 改善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可在学校播放公益影片, 让学生了解不遵守交规过马路的安全隐患, 建立学生们安全意识, 同时告诉同学们要珍惜生命。
3.加大执法力度
据报道, 2012年12月11日, 北京民警在朝阳区部分路口对“不看红绿灯”过马路的人群进行了制止和处罚, 处罚金额为10元, 部分市民表示“不服气”, 认为交警“小题大做”。此事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
北京市在2004年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了地方立法, 立法规定, 对有违反交通信号灯, 未走人行道或者未按照规定靠路边行走的等十种行为的行人, 厨艺10元罚款。行人为分散限制通行规定, 处以20元罚款。行人进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或者其他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 处以50元罚款。
但由于这项立法并没有落实在实处, 交警也以劝导和限制为主, 当行人被处以罚款时, 不平之声不绝于耳。那么, 在我们为自己冠名取“弱势群体”, 为行人要求“弱者保护”的同时, 为什么不在没有发生事故之前, 避免事故的发生呢。
4.合理建设以人为本
在建设过街天桥或者人行斑马线的同时, 周详考虑周围建筑物。以人为本, 考虑市民的出行量。也可以在过街天桥上, 建设小型的报刊或者商店, 引导人们走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在人、车流密集地方悬挂横幅标语, 以引导市民遵守《交通道路安全法》。
5.合理罚处
湖南卫视暑期推出一档节目, 在学校门口安装摄像头, 在学生放学期间, 观察过往车辆会不会给小学生让路。在节目期间, 没有停车让路的司机将被请下车, 穿上协勤衣服, 帮助小学生过马路。在节目中, 被罚的司机通常都是以“着急”“有事”“下回注意”这样的借口拒绝处罚, 也拒绝电视台的采访。而接受处罚的私家车主, 在带领小学生过马路时, 表示车来车往很危险, 下次会记得让路。只有及少数的私家车主会主动给小学生让路, 让路的理由也大致相同, 就是保护孩子, 建立他们的安全意识。
四、总结
在“车让人”还是“人让车”这个问题上, 我们应该做到互相谦让, 站在对立面想问题。谁都不想事故发生, 人人做到“车让人, 人让车, 车让车”, 不存在侥幸心理, 不抢道, 遵守交通规则, 在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时, 不要效仿, 而要劝导。安全文明出行, 建立城市文明, 加强市民观念, 使遵守交通安全法规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口口相传, 提高人们的意识, 以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传播正确观念, 使城市文明更加稳固, 人民出行更加安全。
摘要:中国式过马路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利的, 本文从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和心理分析出发, 浅析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伦理根源。
2012年底坊间最流行的笑话之一就是“中国式过马路”。所谓“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人如果只是一个人过马路,很多人会遵守交通规则,这证明中国人懂规则;但如果是一群人过马路,只要有人不管不顾,那么整个人群就会在车流中穿行。
从营销层面看,这个笑话能给人许多有益的启发。中国消费者在市场生态中不是不懂规则,也不是故意破坏规则,而是在具体行事时,潜意识里会想:别人都在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不这样做是不是很另类?是不是很傻?与其被人另眼看待,还不如和大家一样。
“中国式过马路”是“从众”心理使然,而从众消费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消费行为模式。善用消费者这种群体行为特征,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特别的意义。
个人理性让位于大众秩序。从众行为中,个体行动非由理智决定,而是主要来自周围人群的影响,现场推广和促销实际上就是利用了这种从众心理。促销活动中,特地营造的购物和消费氛围使公众很容易失去应有的理性,从而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市场营销的一个前提就是尽可能多地聚集人气,也就是造成一个公众集结的现象,然后通过意见领袖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中国式过马路”中那个无视红灯,率先穿过车流的人就是“意见领袖”。虽然大家都知道闯红灯是危险的,但有人带头,大家就不自觉地跟从了。
意见领袖是关键。从“中国式过马路”中,我们发现了领头人对群体的巨大影响力,他的行为被其他人所仿效,直接影响着周围的人的行动方式。可以佐证的还有2012年底,北京发生的急救车因无法通过紧急车道而出现病者死亡的极端案例。紧急通道是为紧急救援而备,一般车辆不得驶入。设置紧急通道是汽车文明的象征。我国的紧急车道总是被普通汽车抢占,这就导致一旦遇有紧急救援时,特种车辆也无法通过。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群体行为,关键不在于有什么样的交通规则,而在于对率先破坏规则的带头大哥如何管理。市场营销中,许多企业也正在娴熟地运用意见领袖的作用。如在房地产市场中,为了烘托市场气氛,制造楼市假象,一些销售商雇人排队、认购抽签、现场摇号购房。
从众消费模式能有效激发冲动购买。市场分析总是假定消费是理性的“经济人”的行为,消费者会很精明地区分哪些商品和服务的效用是最大的,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满足的,而另一些需求会排在次优的位置。但实际情况是,卖场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计划并不十分坚持。人们似乎总是不能约束自身的行为,总会买回许多不是计划中的商品来,超市购物尤甚。研究发现有75%的物品来自冲动购买,正如中国卖场的老话“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来”。人们很难抵御诱惑,尤其是在看到别人买东西获得满足时,就会不自觉地跟风。
从众消费的社会内涵。从众消费模式,从社会卷入角度看,更能凸显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和参与。因其除了单纯的能够产生商业影响外,还有更多的社会含意在内。传统营销中,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多是被动的,但在从众消费模式中,消费者是主动的自觉式参与。人们由温饱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后,冲动型购买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仅来自消费过程,还来自购买过程中参与的感觉。因而,围观也是激发购买的好工具,能够有效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打酱油”是一种无聊,但在从众行为中,却能找到一种归属和参与的快乐。
商业也好,从众也罢,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对营销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学会精致的计算和精准的模型,还得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从生活中提炼有用的信息。社会化商业,实质就是这种思维在当下的准确反映。
链接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因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要求或跟随多数人采用的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从众心理实验发现,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行动。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精神文明建设却没跟上时代的步伐。众所周知,扎堆闯红灯的恶习已经成为中国各个城市独特的“风景”线。闯红灯现象犹如过江之鲫。面对亮起的红灯,有多少人能安分守己的停下脚步呢?这种现象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并将其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所谓中国式过马路,指“够一撮人就可以过了,而与红绿灯无关”的过马路现象,这种叫法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在中国各地都随处可见,说明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通病,也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不仅折射出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反应了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交通事故的急剧增加,造成无数经济损失,而且使受害者家人承受巨大精神痛苦,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这个暑假,我便走上街头巷口,去亲自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过程,并去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努力寻求出一种妥善的解决办法,作为此次的实践活动。
首先,我去街头了解并试图解释此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我在阜阳市最繁华的十字路口的现场调研,发现近一个小时时间内竟有150余人无视红灯直过马路。而在我上前问询后发现其中60%以上的市民基本了解交通法规常识,也能按照法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少数一部分人根本不了解交通法规知识,更谈不上文明过马路。通过观察和问询结果,我发现市民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
从市民的角度来看: 一.是部分市民缺乏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没有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作为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二.市民法治观念不强。不少市民不了解、不理解《道路交通法》,认为乱穿马路并不构成违法。
三.市民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与从众心理。一方面想以试试看的心态闯红灯,试图解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一些市民看见别人闯红灯,秉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自己便也不由自主的跟上去了,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从交通和管理上看:一.交通信号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有待改善,有些信号灯使人等待时间过长,是导致行人横穿马路的原因之一。
二.交通资源是分配的不公。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有时必须得小跑步才得过去(这对于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下通道都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些种种对行人不人性化的设计,推动了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发生。
三.交通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有些市民不服管理,认为交警对乱穿马路的执法是小题大做,还有些市民为违法者说情开脱,由此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执法成效。至今没有有效且合适的惩罚手段来制止此现象发生。
四.中国司机尚未养成“车让人”的良好习惯。众多不良司机的不符合规定的操作更加挤压了市民在绿灯过马路的时间,亦是推手之一。
由此可见,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是由多种原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它已经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人们甚至已经养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惯,在人们眼中红绿灯不再是那么重要。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这不仅仅代表着国民素质的下降,更导致了更加直接更加严重的后果。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全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227起,造成798人死亡,其中驾驶机动车肇事造成739人死亡。全国因违反道路标志标线肇事导致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87852起,造成26154人死亡,其中驾驶机动车肇事造成25182人死亡。全国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日报)这些数字告诉我们,违反交通信号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数百生命因横穿马路或闯红灯而逝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十几亿元,这还不算对遇难者家属所造成的的巨大精神伤害。可是对于更多的那些闯红灯而侥幸没有出现事故的人来说,这些数字仍然仅仅是一些数字,并不能使他们出现丝毫的反省,他们依然愿意为了少走几步路,少等几分钟而横穿马路闯红灯,待到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才后悔莫及。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通过在十字路口以询问路人和交警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认为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一.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知识,强化市民安全意识,引导市民注意安全、珍惜生命。如在公共场所挂起“珍视生命、文明过马路”;“手拉手、一家亲,文明过马路”及“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让出安全,让出和谐”等宣传口号。以集体签名横幅、展板、发宣传单等形式向过路人进行宣传解答并发承诺书,开展交通法规知识竞赛或测试等等活动来警醒市民。逐渐使规则意识、文明意识、交通法规意识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以提升市民素质。使闯红灯成为市民不屑为之的行为。
二.并不能把闯红灯责任全部推到市民素质过低身上,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行政部门亦需要加以反思。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十字路口人流和车流区域的科学合理规划,红绿灯的时间间隔设计,都要进行统一的调配和布置。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城市地铁的开发,适当的限号限行,倡导和鼓励绿色环保出行,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政府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市民有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才会逐渐培养起等红灯的习惯。
三.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惩罚措施,寻找有效且合理的措施来惩戒这种行为。比如罚款,公示闯红灯名单,与个人信用度挂钩,向其工作单位通报等等,都是一种惩罚措施,其惩罚力度还有待商讨。对行人违规的处罚和教育措施,有必要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因为这样做确实能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正是在这种震慑作用下将会使一部分人在有人监管的路口上被迫遵守交通规则,并通过这种措施使广大行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并开始制定执行惩治措施。北京将把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整治的重点,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北京市公安局2012年12月6日宣布,从即日起至2013年3月份,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突出问题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此次整治专项工作重点对影响城市秩序、车辆通行和群众反映集中的九类问题进行治理,治安、交管、城管等部门将采取联合执法,每组抽调2名交通协管员、1名交警、1名城管员和1名治安警员,开展不间断整治工作,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同样,浙江等地也开展了同样的行动。相信在不断地治理下,人们的出行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很多人虽然知道闯红灯危险,但总觉得交通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不管是开车还是走路,走在路上就有被撞的概率。因为没有人在出事故前就知道自己被撞,否则就不会有交通事故。因此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
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而闯红灯的概率就更大。从概率学上讲,当你每一次“平安”闯过红灯的时候,其实意味着你下一次出事故的概率更大。
细微之处见文明。文明过马路虽是一件小事,但是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谁不希望我们的身边多一份平安?但在红灯面前,当你踏出危险的那一步,又岂是金钱能换回的平安和幸福!我们不应该闯红灯,更不应该习惯于闯红灯,因为只有遵章守法,平安才会伴我们一生;只有文明交通,事故才会与您无缘。相信人人都这样做,我们的城市可以更加美好。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随处随时可见,从一方面来说,表明了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对道德原则的坚守不够坚定。而从存在即合理的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存在和屡教不禁说明了中国行政部门的管理的不合格和中国交通的大环境的尴尬,这些外在因素都推动了行人纷纷作出违反交通规则的闯红灯 的行为。在交通资源的分配上,我们更应该人性化。这样我们的交通事故就会大大降低。
今天本来想坐公车去广场玩,发现马路的另一头是红灯,但是一群人横穿马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像论坛上说的一撮人,来往的有和蔼的老人、可爱的小孩、斯文的白领、亲切的妇女……有几个等不急的司机就破口大骂:“没看见这是红灯吗。”行人们也不甘示弱:“你不会让让啊!”“开车的时候骂走路的,走路的时候骂开车的。”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人车矛盾凸显,除了行人加强自身的安全出行意识之外,为行人创造安全出行的环境更不可少。
“中国式”多好听的名字啊,但是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是褒还是贬大家都心中有数,难道要上“中国式”是别人茶余饭后的时候的一个无聊的笑柄吗,难道是让外国人来讥笑我们这种“中国式”吗。我们要让“中国式”让人去模仿、让人去发扬,知道我们的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标签。“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这是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条标语,但直到今天仍然很难良好地实现。
这天中午,烈日当空,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约了去上街,本来我犹豫不决,但在小伙伴们真诚地邀请下,我心动了,便一起打了个车,向超市“进军”。
车子走到十字路口时,红灯亮了,那位阿姨便踩住刹车,车一下子就停了下来。突然,一辆小轿车从我们身边开过,他左顾右盼了一下,加大油门,“呼”地一下便开走了,我心里暗暗想道:像这种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会恶有恶报的。我身边的小伙伴也在说他,说他不遵守交通规则,说他人品不好……没想到,他果然出了事,与一辆电动车相撞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要不然就罪加一等了。接着,他就被带走了。此时,他才后悔莫极。但现在什么也来不及了,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
我看到他尝到了恶果,有点替他不值。看完了这件事,我便重新收拾好心情,朝超市里面走去了。
出了超市,准备回家的时候的,却发现没有钱了,我问小伙伴们,他们也只剩下了2~3块钱,根本不够,我们便只好步行回家了。
走到红绿灯的地方,当时因为行人太多,有的人竟然闯红灯,有的人便从许多的车辆中穿行而过。天哪,我都不敢想象这种的后果了,怪不得外国人会嘲笑我们中国人过马路的方式了,就连我这个小孩都懂得怎样遵守交通规则了,为什么那些大人却不懂呢?我非常难过。
到绿灯了,我刚想过马路,一连小轿车像风似地向我开来,我还没反应过来,那个司机便一下踩住刹车,走下车来,对我破口大骂:“你这个小孩,走路不长眼睛啊,快滚啊!别妨碍我开车,快走,要不然别怪我不客气,哼!”说完,便开着车走了。他走了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了!那是因为有的人遇到了紧急的事;有的人要迟到了,要加快速度;还有的就是蛮不讲理的人……,我遇到的就是第三种的人了。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和红绿灯无关。”这是对目前国人闯红灯的集体写照, 虽然是网友的调侃, 但却也显示出了众人的无奈, 尤其是对驾驶车辆行驶的司机朋友来说, 更是对这种行为无奈至极, 甚至愤怒。这样的现象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中国式”将行人闯红灯的问题推向了舆论浪尖, 于是人们开始了一场关于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讨论。
二、“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中国式过马路”目前已呈常态化现象, 其原因涉及法律、公民素质、交通环境、管理等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行人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机动车保有量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这使得人车矛盾也凸现出来。而当前的社会对大众的交通安全的宣传往往不够及时, 强制性也不够明显, 致使人们的交通意识越来越淡薄, 参与性也不高。在现实中, 人们往往以罚代管, 多用道德进行约束, 但是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合理有效地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 交通大力推进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已经势在必行。
(二) 处罚方式不合理
我国目前对交通安全的违法处罚力度较弱, 强制性不足, 在实际上还是没有对闯红灯者进行真正的违法教育, 一般仅用罚款或者书面口头警告进行, 缺乏对相关交通制度的真正保护, 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措施。
(三) 基础设施设置缺失及设计不合理
交通安全设施的不合理也影响行人对过马路的盲目随意的态度, 滋生越来越多的闯红灯现象。交叉路口停车线过窄、标志不明确、红绿灯设置时间过长都是影响行人出行的重要原因。
(四) 信号灯配时不合理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汽车保有量稳步提高。但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城市路权分配的不平衡。为了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的状况, 在路权分配过程中, 很多城市始终过分偏向机动车。在红绿灯路口, 当机动车、非机动车在信号灯规定的时间里通过路口之后, 分配给路人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 这样不仅会引起“人车矛盾”, 还会引起巨大的道路隐患。
三、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管理对策
(一) 加强文明交通的宣传力度
积极发动社会力量, 开展灵活多样, 形式内容富有趣味性, 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接受的交通安全活动。媒体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需要开辟媒体宣传阵地,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 及时公布交通违法的情形, 开拓媒体宣传的范围, 可以及时开展相关讲座, 给广大群众深入剖析交通违法案例, 曝光交通违法的行为, 增强人们对交通违法行为的认识, 提高群众遵守交通秩序的意识, 提高交通法规的震慑力, 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氛围。
(二) 创新管理手段
目前, 交警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通常采用的是罚款的方式。事实上, 我们可以采取疏堵结合和点线结合的方式。疏通结合, 即对针对市区人车流量大, 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交警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 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 加大查处机动车乱停乱放管理力度, 对禁停路段违法停放的车辆拍照、贴单、拖移, 疏堵结合, 着力规范机动车停放秩序。点线结合, 即加强非机动车管理, 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上机动车道和三轮车乱停乱放等显见交通违法行为, 综合运用教育、罚款、扣车等管理手段, 严查、严管非机动车违法行为, 全面规范重点路口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三) 合理分配“路权”
“中国式过马路”最凸显的矛盾就是人和车的矛盾, 我们需要合理处理人车矛盾来缓解行人乱闯马路的情形。我们要在保障基本通行秩序的情况下, 让机动车辆给予行人更大的空间和时间, 让行人有时间分配自己的通行时间。在传统的交通中, 信号灯往往留给机动车的时间很多, 而对于行人和自行车的等非机动车, 通行的时间被过度挤压, 造成了行人和自行车主因赶时间而无视这些信号灯的设置甚至无视交通法规, 也使行人和自行车主们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一张罚单。因此, 在今后的交通决策中, 应该让各个阶层和选择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参与者, 都有参与讨论、决策的机会, 使各方的合理权利都得到体现。
(四) 健全交通法律法规
每一个违法的社会现象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与制止, 因此, 对于行人乱闯红灯造成交通混乱、人车矛盾的情形, 政府应该提高重视, 加大交通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权衡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不能让道德治理代替法律约束, 而让法律真正起到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 让人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和润沣.行人交通违法治理还需多管齐下[N].兰州日报, 2012-8
一直以来,我都不认同“国民素质低下”的自贬心态,每逢出国或出境,经常观察别人的行路文明和交通设施状况。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低,则行人的乱穿行为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解释了“凑够一堆人过马路”现象的频发,当一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违规出现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欧洲国家或香港地区的汽车拥有历史长,地下交通发达,路面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少。而且欧洲行人还有自助红绿灯系统,在人流不密集的道路设计了自助红绿灯,这种自助红绿灯的转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和时间间隔,这样既有利于行人有时限的等候,也有助于汽车减少急刹或频繁乱穿马路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但是国内几乎没有这种设施。
香港的红绿灯设施在行人过马路时,将视觉和听觉结合到极致,路口的声音设置会影响人的心理节奏,并使得行人步调一致,如同音乐和集体操一样;快节奏会加快人的步伐,并呈现一致化;而慢节奏则使得人放慢脚步。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我们还常常看到,一些小区道路和施工道路都有限速标志,甚至出现5公里限速这样的标志。这种限速标志是不科学限定的典型代表。试想一辆自行车的时速都超过了10多公里,何以能要求汽车以5公里时速来行驶?同样道理,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多了道路更堵;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从小培养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告别“中国式过马路”,并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通过青少年“1”的努力,带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的力量,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到文明出行——告别“中国式过马路”活动中来,决定开展“告别‘中国式过马路’,争当一名文明出行小监督员”活动。
4月10日上午XX校举行了“告别‘中国式过马路’,争当一名文明出行小监督员”启动仪式,仪式上辅导员代表来自301中队的王余琼老师向全体少先队员倡议:
(1)各中队积极开展“争做文明出行的践行者”活动。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午间谈话、思品课等多渠道培养队员良好的文明出行行为,以实际行动告别“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行为,不断增强自身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努力营造文明出行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氛围。
(2)积极“争做文明出行的小监督员。在上下学途中和日常活动时,努力发现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现象,并及时进行劝导;发挥好文明出行小监督员的作用,对接送自己的家长、长辈的不文明交通行为要进行劝导,并能与家长一起共同承诺,积极投身“家长送我上学校,我给家长提个醒”等“小手拉大手”活动,共同营造平安、和谐、畅通的道路交通及校园周边环境。
中国总有一些人喜欢闯红灯,而不喜欢闯红灯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在我的`学校里,老师们一再要求,无论是有多急多赶时间的事,也不能闯红灯,要遵守交通规则,可他们总是不听,真拿他们没办法。
有一次,妈妈送我去上补习班时,她送好我后还得去上班,她非常赶时间,眉头都皱了起来。到一个红绿灯时,不巧,她没赶上绿灯,绿灯直接从她眼前消失,妈妈只好在那儿安安静静地等待着。突然,一道影子划过,那是妈妈旁边的那辆摩托车,摩托车上的男人见马路两边一个人也没有,便“嗖”地一声闯了红灯。摩托车的车尾排出一阵味道,这种味道不好受。绿灯了,妈妈把我送到对面,并嘱咐我认真学习,说完,妈妈走了,她离去的背影慢慢从我眼前消失。
还有一次是我去上学的时候,那个红灯还剩几十秒,我想旁边的车辆应该会等红灯过去了再过吧,没有想到,我猜错了。刚开始,有一位帅气的小伙子,看他急急忙忙的样子,想必一定有着急的事,一来到红灯前,先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人,完全没有人的时候,他便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开走了。有一位妇女见他闯了红灯,盲目从众,也跟着闯了过去。可是在我们旁边有一个红绿灯,恰好是绿灯,旁边的行人便开了过去,那位妇女并没有看左右两边,她俩几乎同时开车。到了马路中间时,她们都快要撞在一起了,还好不是太严重,只是碰了一下,开到马路对面时,妇女下了车,对那人说了一句“对不起”,那人说:“没关系,你以后只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就行了。”
我们中国人要牢记,不能有侥幸心理,浑水摸鱼,要遵守交通规则。
主持人:你是……
侠客:你没看我穿着古装吗?其实我是个侠客。
主持人:侠客嘉宾你好,请问你怎么看待这部影片?
侠客:玷污!完全是玷污!要知道,在我们古代,马路并不是给人建的,而是给马建的。人都是不走路的,我们用——飞的。一首歌唱得好:“飞檐走壁,为人耿直不屈,一身正气,哼!”所以当我看到那么多人凑成一堆过马路的时候,我脑中只闪过两个字:“玷污”!他们是在玷污我们的美好传统啊!他们为什么不用飞的呢……像这样!(侠客一个小跳,飞起20厘米)
主持人:好好……那么,我们再来问问,这位……好凄惨的朋友。
受害人:大家好,看我这么凄惨,就知道我是名演员!没错,我就是这部戏里,演受害者的那位。当时红灯高照,是一个急死人的早上。我眼见四周涌上数名快急死的同胞,人多胆大,便和他们一起闯入了红灯的范围。突然,一辆车子向我驶来,我一伸手指对着它:“我们人多,你敢撞我吗!”然后我就被撞了……你以为人多就不会出事吗?你以为被撞很好玩吗?你真以为车祸现场受害者的鞋子和人分散两处,是受害人被撞到空中时抽空解了鞋带脱了鞋吗?不是的,被撞很惨很惨的,很惨很惨的……
主持人:好吧,接下来我们有请旁观者——清。
清:大家好,我是旁观者清!我的名字就叫作清,我也是整部片子真正的旁观者。
主持人:好的,那么清,你能说说看了这部片子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清:我感受到了一种急!俗话说人有三急,这是一种超越三急之外的急!我把它称为猴急!我看到了那个侠客,还有那个受害者,还有其他很多人。他们站在斑马线上就开始猴急,明明红灯只要再跳十几下就变绿灯了,他们偏偏猴急,死命就开始往前冲。结果自然就……其实哪有那么急。
主持人:那么,那位大侠飞过去了吗?
清:他啊,跳过去了,因为他跳的距离很短,所以在队伍的最后跳过去了。倒是跑在前面的受害者被撞倒了!因此,我要呼吁!我再次要向所有患有猴急病症的朋友呼吁!请慢一点,也许只是慢那么几十秒!这几十秒可能会耽误一小会工作和学习,却更可能挽救你的生命!
【中国式过马路的反思】推荐阅读:
中国式过马路解决方案10-25
三千年来振奋过中国人的29句口号10-15
过中国节国旗下讲话11-08
中国的民族反思总结06-30
中国的疆域教学反思12-31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12-26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反思06-07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07-16
《大中国》教学反思09-08
大中国主题反思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