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设计教案免费(精选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4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还记得诗的题目吗?一起来说说,(学生回答:《赠刘景文》),是呀!通过学习,我们对秋天多了一份喜爱,因为秋天是个丰收季节,其实秋天还是个美丽的季节, 天高云淡,景色宜人, 就在这深秋的一天,有一位诗人他乘着马车,顺着山路缓缓前行,山中的景色吸引了他,特别是那火红的枫树林激起了他的灵感,于是便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板书课题《山行》)
2、解诗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谁在山中行走?
生:杜牧
3、知作者。
(1)、谁能说说你对杜牧的了解。(2)、学生汇报。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过渡: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测预习情况: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读一读 A、全班齐读。B、听朗读划节奏。
C、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D、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单个读。(比赛)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能从诗中找到这些景物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这些景物圈起来。
生:汇报(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品读第一句:
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第一句。
(1)、“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吗?
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深秋)你从哪看出来?(寒,枫林、霜)(2)、“石径斜”什么意思?
a、小路,这条路是不是用水泥铺成的?(石头做成的)
b、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这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哪里呀?(3)、有人家是指有一户人家?(不是,应该是山上有几户人家)
(4)、为什么古诗要说是“白云生处”呢?(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高了)总结: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 路伸向远方。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住着几户人家。
3、品读第二句: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呢?(枫林)
(2)、枫林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枫叶似火)
(3)、这么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 A、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看枫林)B、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枫林美景让作者如此流连忘返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晚)C、D、此刻,诗人被这美丽的枫林景色所吸引住了,他会怎么说? 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枫林之美。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愉悦,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5、指导朗读。
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傍晚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三、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1.课件展示深秋美景。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画面读出来。4.指导背诵。
四、作业超市。(任选两道完成)
1、背一背:背诵古诗给家长听。
2、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3、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渔家傲》的情调:悲壮。《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衡阳燕去无留意。()②四面边生连角起。()③山应斜阳天接水。()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1、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3、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4、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5、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教学要求: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懂诗句
2.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前面我们感受了秋天的丰收,让人欣喜若狂,那秋天的山林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用你学过的词语描述一下: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非常好,同学们都能学以致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是如何用是来描绘秋天的山林——(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划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认清字音字形。
3、组词认读,石径 斜坡 枫林 于是
4、指导书写
四、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师生共同朗读,略知诗意: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寒山”、“石径斜”、“白云”、“有人家”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在图片中找出“霜叶”,感受“红于二月花”。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 jìngxiéfēngyú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六、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七、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3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板书: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石径
斜坡
枫林 于是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
“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的韵味,思索诗歌哲理。”“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理解诗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完成目标二、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学生齐读诗文。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 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检查《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交流研讨:
初读:识秋物,赏美景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
明确: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
明确:霜叶
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
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 明确: 停车 驻足
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明确: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精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明确: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之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欣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 2 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明确: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四、课堂小结: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通过把枫叶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表现出来的。
五、检测点拨:
1、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展示: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2、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明确: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展示:
通过让学生描述诗的美景,创设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
品读:品字词,悟妙意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诗中前两句写景和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一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 3 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品味“枫林晚”中“晚”字的妙处。
明确: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相互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2)“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明确:有动态感;给人更为高远、缥缈的感觉。
三、交流研讨
1、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为“青”和“苍”好吗?为什么?
明确:改后不好。因为“青山”和“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四、课堂总结:
诗中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
五、检测点拨:
1、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助学》本课学习测评部分。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