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共8篇)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1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小学,(推广名为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是一所公办小学,隶属于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办学规模为24个班。学校以深圳市“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南山区“建设三城区一高地”为大背景,以“南山教育质量五年攻坚行动计划”为契机,以“开放式·国际化”为办学特色,以实现“队伍一流、管理一流、科研一流、质量一流”为建设目标。

一、办学理念

确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保障,建设创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办学特色

学校将尝试小班授课制,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发挥专家的学术引领作用,重点开展主体(生活)德育、英语教学、科学教学、原创艺术等课题的研究,提倡教师将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生成为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促进教育、教学、科研一体化。

三、师资力量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学校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师德高尚、身正为范、业务精湛、学高为师的教师队伍。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词是:做人师、培优师、树名师。

四、文化建设

丰富、深化“开放式·国际化” 学校文化思想内涵,崇尚尊重、倡导合作,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和谐学校氛围。

五、后勤管理

建设集服务、教育、节能为一体的创新型后勤体系,贯彻落实“五星级”服务的工作理念,实现管理的人文化、科学化、社会化;锻造一支高素质、能战斗、有奉献精神的后勤队伍。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2

业主:南方科技大学

设计单位: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深圳南山区西丽街

用地面积:2.7 hm2

建筑面积:4.8万m2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地下1层, 地上5层

设计总负责:冯果川, 傅卓恒

建筑专业:傅卓恒, 石黄俊, 曹健

结构专业:汤凯峰, 黄曙光

设备专业:马亚翔, 张永峰, 汪清

主要建材:玻璃幕墙, 涂料 (室外) , 芝麻灰花岗石 (室内)

景观设计:奥斯汀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

设计时间:2011年07月

建成时间:2013年06月

图纸版权: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傅卓恒, 山和诚文化传播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楼包括A、B、C三栋建筑, 位于校园的西南角, 紧临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实验工艺需求, 还要回应深圳夏季湿热、多雨、曝晒的气候条件。我们认为这3栋楼除了作为专业实验室, 还需要向城市传递“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面对建安成本每平米4 700元人民币 (包括实验专用管道和公共设备) 的限制和紧张的施工周期压力, 我们务实地选择了一个中性的方盒子形体,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建筑获得了比较严整的外观。

设计生成

基地规模的限制基本确定每栋实验楼的标准层为3 000 m2。

学校的生活区在北, 教学区在东, 意味着大部分科研人员和学生从北面、东面而来。我们据此将3栋楼的主入口全部设在建筑东侧, 同时紧邻主入口设置图书室、报告厅与咖啡馆等公共空间。

按照任务书要求, 我们将每栋实验楼分成7个2 000 m2的实验单元, 其中5个水平实验单元位于西侧, 2个垂直实验单元位于东侧。首层的风雨连廊将各栋楼的主入口联系起来。

对于限高24 m的规划要求, 我们为首层分配了6 m的层高, 其上4层均为4 m的层高, 总高度控制在22 m。

设计在每栋楼的两组实验单元之间插入一个共享中庭, 其中包含一组客梯、一个扩大的电梯候梯厅、一部开敞式楼梯、一台货运服务电梯以及两座架在中庭上空的“会议廊桥”。因为这些公共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实验小组碰面、相互沟通交流, 中庭成为实验楼的核心。

我们还在实验单元内部设计了可供交流、讨论的空间。北侧的实验区的凹阳台是相对私密的休息、沟通空间, 步入阳台可以眺望远处的羊台山。东侧两层高的实验单元设置了通高的内中庭, 便于联系。

建筑南向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使内部办公空间获得了充足的采光;北向除了凹阳台外, 实验研究部分采用了竖向百叶遮阳;东、西外墙则使用大面积的实墙。不同朝向的立面有着不同的表情。

空间特征

其一, 现代实验室的工艺要求办公区、辅助功能区、实验区必须有明确的区分。辅助功能区应满足进入实验区前除尘、消毒等必须的步骤, 我们在其中整合了疏散楼梯、洗手间等等设施, 将整个辅助功能区做成一个盒子, 插在办公区与实验区之间。

其二, 拥有足够的设备机电空间与清晰的通风方式。与一般的教学楼、办公楼不同, 实验楼更似一台被维护结构包裹的精密的巨型机器, 建筑空间为内部的设备和实验活动而服务。因此, 在空调系统设计方面, 我们在首层的南立面设置通风夹层, 为整栋建筑采集新风, 处理后引至辅助功能区新风竖井, 再送入各实验单元;各实验单元的实验废气由各层引入辅助功能区的排风竖井, 处理后高空排放。这样新风与排风干管同在实验辅助区解决, 大大解放了实验区的室内空间。

其三, 实验楼是一座容纳交流的建筑。经过调研, 我们发现科研人员的研究灵感并非都是在实验室产生的, 很多是在与团队成员, 甚至是团队以外的专业人员闲聊的过程中产生的。让科研人员“偶遇”的时候“闲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促使我们加倍关注实验楼的公共空间。我们将建筑的中庭设计成一个“偶然遇见”的场所——充足的光线、摆着大沙发的过厅、可以踱步的廊桥、飘着咖啡香的公共会议室……这些都能让偶遇的同事和同学愿意停留下来, 充分交换各自的学术思想。

其四, 平面使用的灵活性。在设计进行之时, 南方科技大学还在筹建阶段, 实验团队尚未搭建完成。我们意识到实验团队进驻后, 肯定对空间会有改造要求, 所以我们只是将建筑的实验辅助区和公共空间 (包括中庭、风雨连廊等) 做了明确的设计。办公区和实验区只明确了设备关系, 预留设备接口。在2013年6月实验楼投入使用后, 实验团队果然对平面的分隔有大的调整, 但由于所有的设备区、竖井都设在实验辅助区, 并且预留了充足的竖井, 改造的内容就仅限于隔墙的改变, 避免了由于建筑内部设备管井不足, 而不得不将设备辅助管道, 诸如排气管、新风管等粗暴附着在外立面而影响建筑形象的尴尬局面。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3

南方科技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该校以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承载着探索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双重历史使命。据了解,南方科技大学2013年招生将覆盖全国14个省(市),其中陕西、江西、江苏、浙江、辽宁、河北6个省份均为首次招生,报名将于1月15日至2月5日进行,高三理科应届毕业生可登录“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网”报名。

朱清时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该校采用的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他表示,南科大录取学生采用综合成绩制,主要包括:高考成绩(折合百分制)占60%,能力测试(折合百分制)占30%,高中学业成绩(折合百分制)占10%,三项综合后择优录取,“631模式”是对我国大学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和有益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2年首次招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3年是南科大在陕西首次招生,计划招收20名理科应届毕业生,希望招生工作顺利完成。

李谦介绍了陕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教育人口和高考报名情况,他表示,陕西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近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陕西高考录取率持续提高,2012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秦莘莘学子希望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其中,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地区是陕西学子向往的高等教育就学地。他说,南科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办学理念先进,建校起点高,体制机制灵活,软硬件条件好,诚挚欢迎学校来陕招生。省教育厅和省招办将全力做好有关招生录取的服务工作,希望南科大多投计划,选拔更多的陕西学子进入该校学习深造。

朱清时感谢陕西省教育厅对该校首次在陕招生工作的支持,表示可根据考生报考情况考虑动用机动指标适当增加在陕的招生计划。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秘书长董朝君、学校理事会秘书处、校党政办、学生处有关负责同志和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学生处、省招办普招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见和座谈。

(文、图/冯丽)

南方科技大学学生放弃高考 篇4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作为首次提出高校去行政化还原高校原生态的教学与科研的良好环境,南方科技大学诞生之初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11年随着当年高考的日益临近,南方科技大学在接到教育部的“硬性”通知,即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学生必须参加高考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议论,把这个还没有招生自主权新兴大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 南方科技大学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2011年正式获准建立,选址在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与清华、北大、哈工大三所深圳研究生院相邻,涵盖原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校址。南方科技大学是继新型的后第四所总部位于深圳的高等院校。深圳市打算参考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发展模式,在十至十五年内将南方科技大学发展为一所以研究为主的大学。2012年9月2日正式揭牌成立。

发展历程:

2007年5月,作为我国高校教改的“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启动筹建。

2009年6月,深圳市委常委会议同意聘任朱清时院士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2011年1月,教育部已经正式发文,批准南科大筹建。预计首期工程2012年竣工。目标是立足国内,辐射东南亚,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学。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学校代码为14325。2012年7月,南科大从全国8个省共录取新生188人,新生高考平均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69.475分,已经达到985高校的中上游水平。

图:南方科技大学揭牌成立

2012年9月2日,南方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2012年开学典礼在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第一校区举行。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典礼致辞中表示,改革创新是南科大的立校之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南科大必将以更大的气魄、胆识和力度推进各项创新,完成南科大作为国家高教综合改革试验校的重大使命。

遇到的坎坷与质疑:

2011年4月,深圳市委组织部的一纸选聘公告将南科大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根据这份公告,深圳将面向国内公开推荐选拔2名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级别为正局级。至此,一直梦想“去行政化”的南科大似乎已经到了真正的梦醒时分。

“自主招生”

2011年,南科大招收了首批45名学生,这些全都是通过了南科大的自主考试。

2012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招生方案出台,自主招生方案已向着全自主招生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不全看高考成绩,也不脱离高考成绩,而是以“高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的方式,在高考的提前批中录取。与现有的百分之百看高考成绩的录取模式相比,南科大的这套“6+3+1”录取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45名学生不参加高考的始末

起因:2011年02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公开表示,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探索,但任何学校改革都须依法办学。此语一出,引得各界猜测纷纷。著名教育学者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其实在许多人的眼里参加高考即意味着去行政化,自主办学的理念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此消息一出引起舆论哗然。

图:凤凰网报道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改革可能终结

导火索:网友爆出,已通过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首届教改班45名学生,还需参加今年高考。各方表态:

校长朱清时:学生前途由他们自定

在得到相关消息后,有媒体采访了朱清时校长,询问他对教育部表态的看法,并问道他对是否允许学生参加高考发表意见,他当场则表示参不参加高考是学生们的自由,我们负责改革,学生前途要由他们自己决定。这个决定由他们自己来做。但朱清时同时提出高考轨道这一举动将颠覆南科大树立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

学生和家长:不会去参加高考

今年3月入学的南科大教改班首批45名学生,已经历了9周的大学生涯。他们纷纷表示甘做教改小白鼠。新快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其中多名学生,他们都说“不参加高考”。“我们只是南科大的普通学生,我们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我们怀有对南科大的希望与热爱,希望支持南科大的人能持续关注她的成长,也少给她一些条条框框。”有学生在回复记者的短信中如是说。

专家:南科大走在被收编的路上

学生参加高考,“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加之此前深圳为南科大公选局级副校长,南科大的所有去行政化改革,事实上已全部结束。”接连几日,熊丙奇连发数篇博文,阐析南科大改革。

从南科大推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以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始终担心这一改革的走向会是政府部门逐渐把南科大的招生纳入统一招生并授予南科大学位授予权,如此一来,南科大就会被收编为体制内的一所普通学校,而难以突破现有体制对办学的局限。“毫无疑问,目前这种操作传递的信息是,招生权还是掌控在政府部门手中,南科大正走在被收编的路上。政府部门虽有积极支持的表态,却迟迟不见相关行动。

南科大学子则表示: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

针对这次南科大学生集体表示弃考,网上主要存在两方立场,两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

正方:教改绝不是放弃高考而欢呼

观点一:向往素质教育模式没错,但遗憾的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许多人以为绕过了高考,就走在了一条通往素质教育的道路。这可能吗?过去的破四旧,以为砸烂了旧世界,就迎来了现代化,实现了吗? 观点二:高考是体现中国社会公正、公平的唯一一面旗帜。目前环境下,如果不参加高就能上大学,而且上“一流”的大学,一定会滋生更多的腐败,只要南科大在中国的土地上办学,就脱离不了腐败的土壤。如果不用高考就能上大学,可以预见几年之后南科大的教室里上课的多数都是深圳乃至中央高官的子女。观点三:国民素质还没达到这个水平,民主与自由是建立在人口素质的基础上的。什么事情,没有一个制度是根本无法实行的,高考制度现行条件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观点四:这些学生很不自信,害怕高考。因为这些学生许多都是一两门功课很突出的偏才,有的年龄才10岁,来南科大之前还没接触过物理与化学,这要参加高考肯定缺乏竞争力,使南科大感到尴尬。

观点五:没有任何的考试形式,此先河一开,会有很多不好控制的事情发生,美国人也有统一的SAT。

学校老师态度:高考不过是走个形式,完成程序而已。市政府因此向学生许诺:不需要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南科大校内将特设考场,使用广东省高考试卷,分数将不对外公布,不管考多少分,学生都会依然就读于南科大。

这些具体操作体现了政府的通融,而且,走一遍程序之后,能够还给学生们一些他们本应得到的保障。正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学生们所说:如果参加高考,将可以获得教育部承认的学籍和文凭,这将给学生们带来“双保险”,毕业后申请国内研究生、进入公务员系统等都不会遇到障碍。

教育界人士:南方科技大学学生不参加高考,是否为软胁迫结果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高教改革的重点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而不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南方科技大学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专家观点: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也认为,高考并非不可妥协的原则问题。“美国也有标准化考试,香港学生进大学要经过两次类似高考的标准化考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自主办学。”吴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招生不是一切的判断,不应把所有高教改革都悬在这一点。

第二种声音:

反方:已是“大学生”,何必再高考 观点一:

引用: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家长,我对南科大学子们不参加高考的做法表示支持。学子们现在的身份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既然已是一名“大学生”,还有必要回过头来参加高考么?至于教育部要他们参加“全国统考”,将来教育部才会承认你们的大学学历,我看,这个问题,在这些学生走进南科大教室的第一天就已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也诚如他们所言,“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

图:学生表示愿做改革的“小白鼠”

观点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南科大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而且很响,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公信力。因为南科大一开始就标榜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去行政化的。

观点三:有学生家长表示,既然当初选择了南科大,就下定决心不为了文凭而当心,现在教育部要求学生参加高考是南科大“转正”意味着回归传统体制的信号,是被政府“收编”,自己孩子都上大学好几个月了,现在又要参加高考,如此反反复复,让孩子们学习很不能安心。

观点四:参加高考就是意味着南科大被教育部收编,又回到了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上,改革会回到原点: 专家观点: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我国内地大学,国际惯例是行不通的,试着用国际惯例解读,只会离题万里。而如果用另一种思路解读,则更贴切,这就是权力的思路。行政机构怎样能做到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最大化,就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即便这种方式有美丽的包装,但剥开之后,本质还是权力思想和利益思想 ”。

事态发展:

学生和家长纷纷表示不会去参加高考,并且通过集体商议方式写了 《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并且发到网上信中说道“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政府有关方面包括学校的部分老师也劝阻学生参加高考,并声称这只是一个形式,不会影响他们就读于南科大的事实。

在高考前几天有记者报道称南科大教学楼也安排两个教室作为高考考场,但校方表示不知情。

最终结果:到底是遵循教育部规定参加高考,还是听从校长的意见,昨日45名考生用拒绝高考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此,武汉大学(招生办)教育专家王开敏表示,按照教育部的表态,一旦学生拒绝高考,有可能将无法获得文凭,但这批学生用行动和最初的承诺做出了这个他们认为满意的决定。

图:南方科技大学学生拒绝参加高考

分析:此次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起网络热点事件,主要是因为南方科技大学自身的特殊性: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单位,作为国内首次提出教育“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授文凭”办学理念的大学,这一点就说明了它开先例受关注的必然。然而不是受关注就一定能够引起网络的热点事件,这个事件要有它应该具备的条件。

一: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在众多的选择中,毅然选择了南科大,在许多人眼里就表明他们与传统教育的决裂,他们这45人,是学生中的佼佼者,选择了南科大,做好了放弃教育部文凭和以后就职于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是对改革的支持,值得大家关注。

二:高考在许多人的眼里就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是旧的教育体制的代表,南科大作为以西方一流大学为学习对向的新型的大学,如果他的学生参加高考就是可能就是回归旧体制,这与大众期盼改革有个好榜样的人来说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5

2021南方科技大学暑假放假时间公布

南方科技大学放假时间在6月21日,暑假开学时间是在9月5日,暑假时长77天。

南方科技大学介绍

学校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创新型大学,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中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方科技大学将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学术主导,学术自治。

南方科技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1年3月,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开学,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

开设学科

南方科技大学学科设置以理工科为主,将兼具部分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与管理学科。目前设置8个系,分别是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系、数学系(筹)、计算机科学系(筹)。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2月底,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约160人,其中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其中包括院士2人,双聘院士2人。

南方科技大学教师已经承担国家科技创新02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科学研究项目14项。

教学模式

南方科技大学着力建立有利于教育公平、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和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学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学校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院士亲自授课、小班制教学、英语教学、书院制管理,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科研机构

4个省级研究中心的设备项目立项申报:

(1)微纳尺度上的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

(2)材料性质调控及应用研究中心;

(3)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4)太阳能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8月,南方科技大学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1项(2012年10项;2013年11项);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一项;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杰出青年项目);获得深圳市科技项目资助14项(2012年5项,2013年9项)。

校园环境

永久校区

南方科技大学永久校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西丽高尔夫用地以东、深圳二线公路以南、长岭皮水库以西、留仙大道以北,总占地面积2.1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97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总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2010年9月30日南科大校园建设项目首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校园首期建设在2012年6月30日前后竣工。

按照创校校长朱清时院士的设想和要求,校园建设理念为“厚重、实用、节能、环保”,同时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建筑要按办学定位与理念设计方案,与教学科研需求及管理模式相一致。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校,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努力把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成为深圳市的一大亮点,绿色建筑的典范。

启动校区

南方科技大学启动校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东侧,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哈工大等三所深圳研究生院相邻。2010年2月1日市政府协议收回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校址后,即整体移交给南方科技大学作启动校区。南方科技大学启动校区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后勤服务楼、师生公寓共4栋建筑物以及其他办学附属配套设施。校区规划建设符合大学办学要求。园内有景观绿化、道路、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设施配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监控和网络系统布局有序,各类办公设备以及后勤服务等设施较为齐全。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全校网络主干线均采用千兆光纤通信,全校实现无线上网;学校教学楼各教室和行政楼所有会议室均有投影仪、幕布、音响、电脑、DVD机、无线麦、电脑中控台等多媒体电教设备;学生公寓全部配有太阳能、空调设备。

放假期间外出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树立遵守交通法规意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若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很容易带来生命之忧。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安全。以下两点是大家必须掌握并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的。

(1)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与机动车抢道,不突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入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6

赞同:

·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具备划时代意义,是教改的实验品和先锋队

·推动高等学校教改的进程,将教育部以及现今教育体系中的相关问题推到舞台之上 ·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而不是校长治校

(减少行政干预,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压制,减少行政资源对学术资源的侵占)·学校自发学历,打破教育传统的体制

·书院化教育模式,教授和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便于通识教育,教育出学生具备完整人格。·建校为了培养顶尖学生,打破原有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研究型大学,仿造香港科技大学,加州理工大学,上海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以前是上海交大的,全球排名很高)先例。

·对深圳市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一定作用

·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有教育为依托,有文化为指导。

·他代表了改革开放,也代表了科学发展

·起到鲶鱼效应和头羊效应

反对:

·大多数人看待的时候,人们感兴趣的不是你的体制,而是你的目标

·没有本科生招生权只是之前,研究生招生权怎么办?

·大学不可能去行政化,因为大学既有学术力量,又有行政力量(去行政化而不是去行政)·南方科技大学现在还是一所公办体制的大学,深圳市财政办理的。,深圳大学的校长应该是有想法的,凭什么给她那么多经费。去全世界拼教授。用的是深圳市的财税。

·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做教改实验,当一个校长把学生当实验品的时候,学生们的人生就已经交付给了办校人的道德观和良知,他们的人生就已经把自己的人生交付给了学校的价值观念。是危险的。

·南科大的意义是刺痛了现存高校的体制。但是把一切都抛向对立面,是丧失了顶层设计的途径,要团结最大的力量才能带动教改和制度改革。

·南方科技大学无形中承担了相当大的责任:

1、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责任

2、承担了获得学生成果的责任,甚至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重担,学生被迫背负重担,朱校长被迫背负重担,南方科大被迫背负重担

·如果培养的学生去了国外怎么办?意义何在?

·群羊效应会迫使它没落和屈服

思考:

一、南方科技大学能坚持多久?

·会不会虎头蛇尾?朱清时本人,·学校的虎头蛇尾、办学传统能否得到一贯贯彻?

·教育部不支持,南方科技大学能坚持多久?授权条件没有之后,(立法治校)

·会不会被社会需求打压下去。

·时间之久会否被妥协

# 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可以直接逼出绝境二、一个好大学需要什么?

·好生源——选拔考核(自主招生综合能力考察)考能力不考知识

·好硬件——资金来源(深圳市财政支出)

脱离不了财政和行政干预,怎么走出去?优势地位怎么具备竞争力?

·好软件——师资力量(南方科技大学办学理念)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就够了吗?只是基础,造好了能建成高校,而非名校。(社会认可与否,文化的构建)

三、南方科技大学为什么会出现在深圳?

·优势:

1、改革开放优先发展地区

2、深圳城市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一所能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校。

3、南方科技大学的实践,需要有一个空间和平台,不能出现在北京上海,原因在于传统高校的竞争力太强大

·劣势:

1、深圳市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现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其实是一种政治。

2、深圳市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抬高了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起点,使得缺乏平等竞争的环境。美国很多类似的学府,但是他们的建立是在同等

环境下进行拼杀出来的。理论要点:“自由”“开放”“竞争”。

3、说明南方科技大学还是恐惧的,这不是破冰之旅,应该是绕冰之旅

四、成功后是否适用推广?

·南科大不能推广其研究型大学的性质,研究型大学都只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小部分 ·但是体制和办学理念可以推广。

·拭目以待吧,猜测而已。

总结:

·深圳市政府愿意拿这么多钱投资办校,说明重视城市发展史上教育的重要性。值得肯定。·像朱校长这样的老教授,一类人不辞辛苦,这么大年纪了都要来办校为教育,值得鼓励。·这所大学的兴建,把教育部直接逼到了舞台上,使得它必须公开地去面对教改的迫切需求。·困境不在于南方科大与教育部的矛盾,而是一个地区性的办学的探索和一般性高校办理的规章制度之间的冲突。

(【要建立教育特区】特殊的思想环境,文化环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提出)·和谭嗣同的死意义相同,即使是南方科技大学死了,那意义也非同小可,走出了一条新路。·如果明确了出发点和目的地,就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去阻止前行,应该全力支持他。

·期待南方科技大学的兴办能解答“钱学森之问”。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7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试验校, 南方科技大学承载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改革任务。真正的改革一定是以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的思想与做法必须要放在一个制度框架里面运行, 才是可靠的, 才是真正具有创新质量的。南科大的办学基因包括六个方面, 即运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办学机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支持每位教授组建研究团队、采取严格的专业化人才引进程序、采用多样化招生制度、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基因是南科大改革的出发点, 也是南科大今后改革的基本点。更好地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让学校在一个稳定且信任的制度环境中改革与发展。

《大学》:朱校长, 您好!改革已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首位校长, 您认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在试图进行一种怎样的改革试验?

朱清时校长 (以下简称朱校长) :我认为,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试验校, 南方科技大学 (以下简称“南科大”) 承载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改革任务。我们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将南科大建成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大学, 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为此, 南科大这些年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 甚至是非常艰难的改革探索, 特别是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改革方面下了许多功夫。

《大学》:经过这些年的试验, 南方科技大学可以呈现出什么样的哪些改革成果?

朱校长:最为重要且根本的一项改革成果是2011年形成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暂行办法》) 。这一《管理暂行办法》获得了深圳市市委、市政府的批准, 使得南科大的理念与做法可以通过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予以合法化、合理化和持续化。由此, 南科大在治理结构、薪酬标准、人员聘任、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及改革措施都有了政府认可的政策依据, 可以说它是南科大这几年的立校根本。在这套《管理暂行办法》框架下, 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

我认为, 南科大的第一个成功就是形成了这套《管理暂行办法》, 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份行政法规,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是南科大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基础。尽管这套《管理暂行办法》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然而它一下子能把学校从很多俗事中解脱出来。在这套政策框架下, 南科大依法运行, 发展得比较顺畅。

《大学》:囿于原有体制进行有效改革的难度非常大, 所以改革常常会以打破制度获得更大空间为表征。那您是否又在建立一套新制度为改革套上“不自由的枷锁”呢?

朱校长:改革不是无理念的胡思乱想, 更不是无规制的散漫任为。真正的改革一定是以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的思想与做法必须要放在一个制度框架里面运行, 才是可靠的, 才是真正具有创新质量的。也就是说, 改革一定不是个人行为, 而是制度行为, 改革绝不能变成换一个人来做就完全推行不下去了的活动。以规章、文件等方式形成的约束, 就是要将改革置于制度的范围内进行, 使改革的自主权能够超越某些人、某段时间、某种偶然的自由主义。

所以, 南科大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在努力建立一套能够规约改革方向、规限改革路径、规制改革方法的办学制度。只不过, 这套改革化的办学制度与现有办学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形成了属于南科大的办学基因。

《大学》:在以制度来改革制度的过程中, 如何保障新的规章制度能够稳定落地?

朱校长:规章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 但必须以取得利益相关群体的共识为前提。如果没有取得各方共识, 匆忙建章立制, 要不就是走过场, 要不就是写一些违心的东西进去。所以, 没有条件就硬写规章制度, 不仅使新的制度不能落地, 反而还会阻碍改革的正常发展, 而且以后要改起来会更加艰难。

所以在南科大的各项改革中, 在条件没有成熟、关键问题没有取得共识之前, 我们都暂缓把规章制度写出来。当然, 这也是在矛盾中改革前行, 即要努力建立规章制度以能够保证以后稳定发展, 但规章制度建立前又需要努力取得各方共识。不过,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是南科大的改革能够持续走到今天, 并在制度建设中沉淀出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良性基因的原因。

《大学》:如何理解南科大通过改革沉淀下来的办学基因?

朱校长:南科大的办学基因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它们共同构成南科大持续推进与深化改革需要稳定的基本要素。第一, 首要基因是运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办学机制, 即南科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依法自主办学和管理, 实行全员聘任制, 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这种机制通过《管理暂行办法》得以合法确立。

第二, 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南科大实行年金薪酬制, 薪酬标准分为领军教授、讲席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五个等级。各等级薪酬标准与美国高校教师薪酬标准基本持平, 且与现行国内一流大学引进特殊人才的标准基本相当。

第三, 支持每位教授组建研究团队。南科大在科研制度上与国际接轨, 支持从助理教授开始的各段教授建立研究团队, 鼓励不同团队之间进行交叉、合作。这是借鉴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经验, 该校有很多讲席教授, 都是由建校之初的助理教授迅速成长起来的。

第四, 采取严格的专业化人才引进程序。为避免“开后门”“近期繁殖”, 南科大在人才引进上严格采用学术委员会票决方式进行决策, 人才引进候选人必须且唯有通过学术委员会的评定才能决定其去留。

第五, 采用多样化招生制度。南科大的招生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学考试的一部分 (占60%) , 再加上自主招生的能力测考 (占30%) 以及高中期间的平时成绩 (占10%) , 实行“6+3+1”进行综合评价, 期望能筛选出学业成绩好、思维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第六, 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南科大实行新“2+2”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后头两年不分专业, 全部修习统一的数理化基础课, 第三年自选专业, 使学生有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底子。强化实验课, 让学生动手操作众多实验, 并且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参加教授的科研活动。同时每个学生都分归不同书院并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学生“上课在学院, 下课在书院”, 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这些基因是南科大改革的出发点, 也是南科大今后改革的基本点, 一定要继承下去。

《大学》:我们似乎还是能看到这些基因中存在的一些路径依赖。比如, 南科大拥有一半行政人员的理事会是否可以解决大学治理中的行政化问题?

朱校长:南科大是中国现有公办高校中真正落实了理事会治理的高校。南科大的理事会是一个实质性的决策机构。校长对理事会负责, 执行理事会决议。我们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就是要把理事会、党委和校行政三者的关系理顺, 明确各方的责任和边界。这几年, 南科大在理顺三者关系和边界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当然, 我们的理事会制度建设还不完善, 还在探索中。南科大作为一个由政府财政出资的非营利性法人机构, 既不是其他大学那样的事业单位, 也不是企业或盈利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使得学校在企业、事业两处都不靠, 且两处的政策都不合适。其最大的好处是自然解除了传统高校的很多束缚或行政限制, 在制度上使学校可以避免受到事业单位已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从而具有了一些改革的自由空间。

南科大的理事会实质上也是出资人的代表, 市长是理事长, 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不同政府部门如财委、发改委、人力资源局等行政单位负责人出任近一半的理事席位。且行政人员实际上还是起主导作用的, 比如说我们要报理事会的文件, 必须让各个局委审阅、提意见并通过, 否则根本上不了理事会。这样, 理事会的任何决议都具有政府意志。一方面, 毕竟南科大是政府出资的公立大学, 政府主导理事会也减少了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 学校自主权会受到一定限制, 需要与政府沟通的事务还是太多, 会对学校自主按教育规律进行快速发展形成掣肘。

我希望, 能像香港一样, 在政府与高校之间成立一个拨款委员会, 更好地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让学校在一个稳定且信任的制度环境中改革与发展。同时, 南科大这种理事会也会慢慢往前推进。

●在中国的大背景之下, 如果高校要有办学自主权, 那么校长作为学校法人, 其责权一定要界定清晰。在法人治理结构之下, 南科大明晰校长和校务会的权责, 对学校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全员聘任制、票决制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以及预算制的拨款方式, 这些都是南科大能够从实质上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制度支撑。要想办好一所大学, 教师质量是最关键的, 其他的因素都是衍生品。一所大学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或培养“关键性”教师, 必须放眼全世界。人才引进和学术队伍建设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薪酬标准, 二是严格把关, 三是团队建设。能继续保持并增强新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 是评定人才引进真正成功的标志。要给每位引进的教授以学术发展的平台、机会、空间和环境。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而不是课程设置或教学大纲, 后者实际上是教育的载体。真正将办学的原点落于人才培养, 将人才培养的原点落于学生。高校改革回到原点的桥梁就是让高水平教师与高素质学生一起打造高质量的教学环境。

《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如何体现出南科大管理逻辑的不同?

朱校长:具体而言有五个不同之处, 都体现在《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度框架中。

第一, 南科大的校长与校务会责权清晰。在中国的大背景之下, 如果高校要有办学自主权, 那么校长作为学校法人, 其责权一定要界定清晰。南科大从一开始做的最根本的事, 就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上, 把党委、校行政、校长等的权责边界划分清晰。根据《管理暂行办法》, 南科大的运转事务都是校务会决策、决定, 重大事项才由党委决定或与党委、书记充分沟通并取得一致。当然"重大事项"的定义很关键, 我们通过实践正使它越来越清晰, 例如干部管理。

第二, 南科大对学校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南科大的干部分为两类:党政干部、学术干部。党政干部指学校党委组织机构和行政机构负责人, 学术干部指系主任、学院院长、副院长, 研究所, 研究中心主任。党政干部的任命依循干部管理制度进行, 而学术干部由校长与书记沟通一致后提名, 校务委员会审定。分类管理干部与清晰校长和校务会权责的探索, 都是南科大能够从实质上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制度支撑。

第三, 南科大实行全员聘任制。法人校长有权可以在规定的编制范围内聘任人员, 包括教授。这样一来, 南科大自然而然就拥有了自己聘教授的权力。学校一开始实行的是美国制的教授职称等级, 从助理教授开始, 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讲席教授、领军教授。

第四, 南科大实行票决制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南科大的学术委员会权力和责任比教育部规定的范围要大。学术委员会由各领域的教授代表组成, 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代表占比不少于二分之一。学术委员会通过票决制, 商议和评审学校教师或教辅人员的聘任、晋升、解聘等事务, 结果报校长批准。

第五, 南科大的经费实行预算制。预算需要通过校理事会决议。预算通过之后, 第二年政府财政就进行拨付。这样南科大的办学经费相对充裕, 同时不需要每笔经费都和政府打交道。

《大学》:如果说法人治理结构是要从制度上保障南科大的改革目标, 那么, 如此强化国际化薪酬的教授引进是为了什么?您有一个观点, 认为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弱化一些, 甚至乱一下, 但是只要教师的水平足够高, 他就能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人才。

朱校长:是的。要想建好一所大学, 教师的质量是最关键的, 其他的因素都是衍生品。在没有大学之前, 常常也是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 那时候没有课程体系、教学大纲, 就是靠对话, 照样培养出很多杰出的人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戴律昌教授告诉我, 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都是研究型的教授, 有些人讲课不擅长,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能培养出好学生。我认为高水平大学必须也只有依靠高水平教师来支撑。学生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一定是善于思考、善于批判、善于自学和善于研究的, 做高水平研究的教师只要热心育人, 学生就能够在教师指导的研究中学习到真本事, 学生的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就会很强。关键在于教师是不是水平高能力强, 教师是不是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传授给学生。

一所大学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或培养“关键性”教师, 必须放眼全世界。要想得到国际水平的优秀教师, 就要付出国际水平的代价, 那就是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和体制。

南科大教师的薪酬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如果薪酬标准比国外差很多, 想引进最优秀的人才, 就会很有难度。我上任之前, 曾与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此事进行沟通, 要求南科大教授薪酬一定要跟国际接轨, 这样在引进人才时才能参与国际竞争。事实上, 这也得益于法人治理结构, 使得南科大可以不按照国家对各级教授薪酬标准的规定来定薪酬。可以说, 深圳市政府成功通过南科大的薪酬标准并形成文件, 是学校筹办之初最成功的事之一, 也是南科大这几年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学》:如何保证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一定能引进国际水准的教授?

朱校长: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标准是人才引进的基础吸引力。更重要的还必须有高效地新陈代谢的制度保证。首先要保证引进的都是优秀人才, 再通过三年一次的评审, 把不合适的送走。南科大教师引进和评审都采用学术委员会票决的形式严格把关。一般而言, 高校的人才引进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行政主导, 特别是校长、书记或其他非学术力量的影响, “开后门”“近期繁殖”等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现象很难把住。为此, 南科大的人才引进和评审都严格采用学术委员会票决方式进行决策, 所有候选人一律通过学术委员会来评定是否引进, 以保证每位教授的引进都体现的是学术意志。尽管目前这一制度还未形成文件, 还需要探索学术委员会如何组成和优化运行的问题, 但是我希望南科大采用学术委员会票决来把关人才引进的做法能够继续发扬下去。无论如何, 在人才引进机制上做这样的试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体制改革是有益的尝试。

《大学》:我们又用什么来推动所引进的人才能持续保持并增强其原有水准呢?

朱校长:这是人才引进最为关键的环节。我认为, 能否保证每位教授进入南科大后还能继续保持并增强其学术能力和水平, 是评定学校人才引进及科研制度是否成功的标志。这就需要学校能够给引进的每位教授以学术发展的平台、机会、空间和环境。南科大采取的措施是支持所有助理教授及以上的教师都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目前许多大学里, 多数年轻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团队, 都是为大教授打工。年轻人很少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南科大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 在科研制度上要与国际接轨, 希望让年轻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政策上, 南科大助理教授及以上的教师都可以组建研究团队, 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本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经费。学校给这些教师都申请启动经费, 平均每人约200万元。他们用自己的经费聘秘书和实验员、博士后, 学校提供的经费用于聘研究助理。这样使每个教授包括年轻的助理教授都有能力、有条件做自己想做的事, 同时学校也鼓励不同团队之间进行交叉、合作。许多建校之初的助理教授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迅速成长了起来。

总体而言, 南科大在人才引进和学术队伍建设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薪酬标准, 二是严格把关, 三是团队建设。这些做法保证了南科大的学术队伍是高水平的, 而且是很有竞争力的。尽管这几年面临内外各种波折, 但南科大的教师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几年下来, 南科大引进人才的势头越来越好, 到现在累计有1万多人申请各类教授职位, 最后签约引进教师150余名, 也就是1%—2%的选拔比例。目前, 南科大已有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6人、深圳市“孔雀计划”入选者50余人, 初步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大学》:人才引进措施可以保障教师自身的高水平, 却不能保障教师一定能培养出高水平学生。而让学生切实受益才是一切改革的原点。您如何回到原点?

朱校长: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而不是课程设置或教学大纲, 后者实际上是教育的载体。南科大不仅有很好的教师队伍, 而且通过“6+3+1”的招生模式形成非常优秀的学生群体。应当说, 南科大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有条件进行改革, 并且这种改革一定要以新面貌去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 真正将办学的原点落于人才培养, 将人才培养的原点落于学生。高校改革回到原点的桥梁就是让高水平教师与高素质学生一起打造高质量的教学环境。

具体而言, 南科大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教材、学生学习模式以及学生管理机制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第一, 实行“2+2”的人才培养模式。南科大的本科生入学后头两年不分专业, 学生全部修习统一的数理化的基础课;到了后两年, 学生自选专业并自选专业课。这种学制最大的优点是, 学生的基础很扎实, 以后无论学什么专业, 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都很强。人们常说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弱,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就在学生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差, 生物专业的不懂数学, 物理专业又不懂生物, 非常不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 这种“2+2”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很大困难, 特别是一部分学生头两年就感到吃力, 可能考试不及格, 淘汰率比较高等。

第二, 高度重视实验课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强调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前, 我们的许多大学本科教学实验课都不受重视, 甚至已经荒废。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同时, 实验课的条件没有相应增加, 所以实验课一再萎缩, 以至于现在很多学校, 尤其是新建的学校实验课开不起来。但是对于理工科的人才培养而言, 如果课程教学中没有实验课, 那么学生学的知识必然是食而不化的, 动手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学生对理工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南科大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实验课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强化实验室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足且优质的实验条件。

同时, 在上实验课时强调学生发挥自主性。以物理教学实验为例, 首先,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一年之内从20个可做的实验课中自选12个去做;其次, 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可以先到网上通过动画演练进行预习, 熟悉了之后再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此外, 实验时间很灵活, 学生可自选时间, 经过网上登记和老师同意, 就可以直接去做实验了。这样一套做法不仅让学生得到了知识上的提高,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做完规定的12个实验还不过瘾, 要求做全部20个, 实验室供不应求。

第三, 积极鼓励英文授课和使用原版教材。采用英文授课的目的, 是为了锻炼学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许多学生在一两年之后, 英文水平大大提高, 不只是能够读英文文献和原版图书, 而且能够流利地与外国学者进行交流。我们教改实验班的学生, 大二的时候就到国外参加基因工程大赛并得到了金奖, 全部用英文进行研究和比赛, 能力提高非常快。当然, 也有些学生英语基础不好, 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吃力, 对于学校而言也感到有很大压力。

第四, 大力推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特征。南科大的学生都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就参加教授的科研活动。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 课下还跟老师一起做科学研究。在学生管理方面, 学校采用书院制的模式, 让学生拥有更多与教授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学到从课堂和书本上无法获得的东西。

有很多人认为南科大现在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尚不完善, 让学生做了教改实验的“小白鼠”, 但是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并非这些东西。教育改革应当抓住教育的本质做文章, 而不是舍本逐末先去追求外在的形式。诚然, 南科大现在的本科教育教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 但是学生们来到南科大学习, 他们从这样的大学教育中收获的远比他们未能得到的要多许多。

●中国高校改革, 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引入一种市场机制, 应当让所有高校真正去同台竞技。而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最根本的问题是, 各个学校的文凭要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对于高校改革而言, 存在意见分歧是很普遍的。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内心不想改革, 他们希望改革失败来证明不改革才是合理的。改革者要做的就是稳住阵脚, 耐心把事情办好, 把改革的路走下去, 用事实来证明改革的成效。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改革的过程中, 人们习惯性地寄希望于借鉴西方的、外来的制度和模式, 忽略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发展背景。在中国的土壤上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的改革是很难的, 绝非单纯模仿、照搬那么简单, 要边学边干、边做边改、摸着石头过河。教育的根本规律不光在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之严密, 更在于教师跟学生充分互动, 特别是在智慧和思维上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大学》:如何看待试验结果与试验设计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开展类似改革试验具有适时性吗?

朱校长:我认为, 对于试验而言, 达到预期的结果当然好, 即使没有达到, 只要找出原因, 也是这场试验的成果。在改革之前, 我们对改革试验的方向、方法和程度有一个预判。通过南科大的试验, 我们发现, 事实上我们想进行的改革多数都是在目前国内的大框架下能够被接受的, 并且是在社会条件下可以努力做到或部分做到的。

比如说书记和校长由一个人担任, 我任期这五年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给教授一流工资待遇, 做到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做到了。当然也有没做到的, 比如自授学位, 这在中国当前大背景下太难做了, 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改革可能会造成中国高考制度的混乱, 所以我很理解, 未来可以慢慢分阶段去做。但是我认为, 南科大迟早会做到自主招生和自授学位并举, 因为南科大的作用就是要举起这个改革的火炬。如果没有当初南科大的高考事件,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南科大的学生拒绝了高考,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反思。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中国高校应该向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这个方向去走, 形成相关的思考或观点就是一种成功。

中国高校改革, 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引入一种市场机制。应当让所有高校真正去同台竞技, 而不是一部分高校受到行政保护, 由行政权力来安排哪所学校一流、哪所学校二流。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最根本的问题是, 各个学校的文凭要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学校办得好, 自然受到社会欢迎;办得不好, 自己砸自己招牌。高校自授文凭就相当于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间引进这样一种市场机制。如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 许多人认为市场经济行不通, 但是现在看来, 这些路都走通了, 而且还走得不错。教育改革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当然事先要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一个基本判断。所以我们当时认真思考过, 认为南科大要做的这些改革都是具有合理性的, 是有可能实现的, 只不过是不容易而已。

《大学》:您认为外界对南科大的改革试验存在误读或误解吗?您在改革过程中遭遇过信任危机吗?

朱校长:外界往往看表面, 也喜欢抓眼球的东西, 尤其是那些容易形成对立和矛盾的东西。外界对南科大的改革误读误解不少, 甚至认为南科大马上就要一败涂地了。起初是三个港科大教授的出走, 导致南科大遭遇了一次很大的信任危机;之后, 有老教授因对学校不满而状告南科大;还有, 南科大在引进人才方面也遭受过很多攻击;以及学生弃考给学校带来的压力等等。可以说, 南科大每一年都是在内外交困的过程中走来的。

但是外界对南科大的理解、评价往往都停留于表面, 或者用成熟大学的标准来比较一所刚组建的学校, 自然处处都不足。希望大家看到南科大这些年在艰难前行过程中不断取得的突破和成绩。事实上, 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师薪酬标准的通过与出台, 再到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和实施;从学校由筹转正到现在申报研究生培养资格;从师生不足到现在我们有好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学生群体, 等等, 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都在稳步前进。诚然, 南科大现在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本科教育教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 但是这个阶段进入南科大学习的学生, 他们会从很高的师生比, 频繁的师生交流和较多的生均资源中获益。历史上南开大学建校之初, 数学系也只有一个教授几个学生, 这些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大师。况且南科大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改革试点, 这些学生将会从这样的高等教育改革之中得到更多收获。

这几年南科大的改革, 首先是抓制度建设, 以制度改革制度, 将改革的新内容放进制度框架之内。虽然学校这几年遇到很多事情, 外界对南科大的发展常常持怀疑态度, 但是实际上学校内部的改革与创新一直在推进, 并且在制度、经费、师资、生源等多个方面逐步形成了相对优势。所以我认为南科大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是成功的。

《大学》:您理解引发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是源于对改革的普遍性偏见, 还是源于对中国改革的偏见?

朱校长:引发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首先, 对于高校改革而言, 存在意见分歧是很普遍的, 比如高校应当怎样办学、要如何进行改革, 等等。也有一些既得利益者, 内心不想改革, 他们希望改革失败来证明不改革才是合理的。当然, 改革者也常常犯错误。这往往会使改革试验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 改革者要做的就是稳住阵脚, 耐心把事情办好, 把改革的路走下去, 让学校慢慢发展起来, 用事实来证明改革的成效。

其次, 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改革的过程中, 人们习惯性地寄希望于借鉴西方的、外来的制度和模式, 忽略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和发展背景。南科大在创建之初, 希望通过复制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来取得成功, 我也曾如此设想。但港科大建校之初的香港和南科大建校之时的内地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根本的差别, 完全复制西方的办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当时有权威主张先请香港的一些教授为南科大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 再据此花费五年时间聘教授。我同意制定这个规划, 但希望规划和引进人才同时进行, 因为南科大建校需要一个学术团队, 而且理工科大学都有一些基本必备的学科, 如数理化生物电子材料, 这样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越早越好。这个争论后来变成了一场重大危机。

这几年的经历使我感到, 在中国的土壤上面进行符合中国特色的改革是很难的, 绝非单纯模仿、照搬那么简单, 要边学边干、边做边改、摸着石头过河。

《大学》:当改革要超越模仿, 就一定存在创新的风险。您怎么看待并规避南科大边做边改的改革风险?

朱校长:这实际上也是我当南科大校长期间面临的最大压力。尽管面临诸多风险, 但是我有一个基本的信心, 就是我很清楚为什么要坚持进行这些改革, 同时这些改革的思路曾被历史证明是可行的。

比如, 我抓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一流人才, 是因为看到哪怕在中国最乱的时候, 比如抗战时期, 只要有好的老师, 学生照样学得很好, 能够成才。张伯苓在开办南开大学之初并没有什么成体系的教学大纲, 但是他聘请了优秀的老教授。尽管学生很少, 但是他们后来很多都成了学术大师, 如陈省身、吴大猷等。中国科技大学在建校之初也经历过类似情况, 即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并不完备, 一边建校、一边上课, 后来同样人才辈出。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规律——只要有能干的教授在, 让学生和教授充分互动起来, 就算课程设置稍有不足, 甚至是靠自学, 学生也能学到真本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之严密, 而在于教师跟学生充分互动, 特别是在智慧和思维上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因此, 我相信南科大这些年学生能够享受的教授资源远远超过任何一所高校, 在这方面学生是不会吃亏的。我之所以坚持建校初期每年只招少数学生,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知道, 要保持高水平教授资源的有效生均配置, 要让学生高质量迅速成长, 现阶段的规模一定不能太大, 只能是按照精品来培养。但小规模的发展思路也给南科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大学》:判断一所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依据是什么?您曾说假如条件成熟的话, 南科大会在十年之内成为亚洲一流的大学。

朱校长: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质量, 这也是我对南科大保有信心的依据。第一, 南科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高薪引进一流人才, 保证全校的教授及学术团队都可以在中国及亚洲处于一流水平。

第二, 中国的学生在亚洲甚至全球范围内都是顶尖的。我们现在保证生源质量处于“985工程”高校中等水平, 学生已经具有一流的群体素质。我们每年要招300个学生, 会有5, 000—6, 000个学生报名侯选, 有2, 000—3, 000名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能力测试。选拔比例为10:1左右。我们所招收的学生, 高考成绩基本上是各个省份高考重点线以上70分左右, 这就相当于中国前20名高校的招生水平, 或者说是达到了“985工程”高校生源的中等水平。

第三, 学校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 紧跟学术前沿。因此, 我有充分的信心说南科大能够在十年之内跻身亚洲一流大学的行列。我想懂教育的人, 都会明白这一点。

●如果说有什么是需要坚守的, 我认为应当是坚守改革本身。对于高校改革而言, 总要有一些学校敢为人先, 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南科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必须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新展示在改革过程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要突破的、会遇到哪些危机和困境以及会带来怎样的改观及好处等, 也就是摸清河里的石头到底在哪儿, 让后来人看到要怎样过河。南科大最重要的改革目标是践行大学去行政化。如果改革本身的方向是对的, 即便内外交困也应当克服困难坚持做下去。南科大的改革会鼓励很多学校朝着这个方向去走。如果不坚持改革就毫无竞争力, 更会失去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大学》:通过这些年的试验, 您认为南科大的改革有哪些是要坚守的, 有哪些是需要调整的?

朱校长:如果说有什么是需要坚守的, 我认为应当是坚守改革本身。对于高校改革而言, 总要有一些学校敢为人先, 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南科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必须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新展示在改革过程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要突破的、会遇到哪些危机和困境以及会带来怎样的改观及好处等, 也就是摸清河里的石头到底在哪儿, 让后来人看到要怎样过河。

其实, 这些年我作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是, 让南科大能够按照改革的道路坚持走下去并做出成果来, 用实践来证明这样的改革在中国是行得通的。南科大最重要的改革目标是践行大学去行政化。“去行政化”的含义是一个问题:对上级负责, 还是对职务负责?这两句话本不矛盾。但是若成了谁的官大谁说了算, 上级错了也不敢提出意见, 就会干很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 这就是行政化, 即按行政隶属关系办事。“去行政化”不是不听上级的话, 而是在上级的话错了时, 能坚持真理。大学里的人都应该如此。我亲历过许多事, 深知这对办好大学的重要。虽然在左冲右突之后发现实现它很困难, 因为这需要很多人改变观念, 需要大量敢坚持真理、敢担当的人, 还需要一些制度设计, 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并不等于这件事做不成。如果改革本身的方向是对的, 即便内外交困也应当克服困难坚持做下去, 只是在策略和方法上进行调整, 先避开一些做不到的事情, 一点点推动改革前进。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如此。今后南科大的做法如果成功了, 会让更多的人理解大学为什么需要去行政化, 也让更多的高校看到如何去行政化以及这样做的好处。我相信南科大在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事情会对许多高校都有所触动, 同时也是帮它们在旧有的制度上打开了一个口子。

《大学》:您认为南科大的试验, 可以给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朱校长:我认为, 南科大的改革会鼓励很多学校朝着改革这个方向去走。比如说, 法人治理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提出, 要“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南科大已经在这样做, 就表明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可行的并且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又比如“去行政化”和综合评价高考招生模式, 在上述《决定》中都得到肯定。这是南科大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机制的突破。又如, 南科大从助理教授开始就支持他们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这种做法会对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行制度带来冲击, 会引起许多优秀人才的关注。如果南科大能做到, 未来可能许多新建的学校都会慢慢这样做, 也就会逐步产生影响。此外, 还有南科大教授的薪酬标准等也都会逐渐产生影响。

我希望南科大能够继续坚持改革, 把南科大的良性机制建立起来, 把这些基因保留下来, 比如法人治理结构、薪酬标准、学术委员会票决制、组建每位教授的科研团队等等。不仅因为南科大最珍贵的就是这些东西, 如果能够把这些东西保护好, 南科大一定会茁壮成长;同时, 因为南科大如果不坚持改革就毫无竞争力, 更会失去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南科大现在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 但是我们做到的事就可以积淀为属于南科大的良性基因。以后只要这些基因持续发挥作用, 南科大肯定能建成为中国一所很好的学校。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简介 篇8

最近,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我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广受社会关注。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南科大的一小步将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大步。对中国教育来说,一个最大的症结就是大学的自主权不足,大学两个最核心的自主权,就是招生自主权和授学位自主权。央视《新闻1+1》2010年12月20日播出节目《南科大:不再等了》,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

如果一所大学承诺你有好的师资力量,但是却跟你说,他发的文凭并不是教育部认可的,是他自己发的,这样的大学你还会选择吗?而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南方科技大学,有人说中国大学改革的希望就要看这块试验田怎么样,也有人说,这注定是南柯一梦。就连这所大学的创办人朱清时校长都说,如果当时知道有这么难的话,他都不会轻易答应来当这个校长了,今天我们来关注这个话题。

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今天就开始看考试综合情况,就是决定那些录取的,我们就赶快通知,通知他们做准备,来了,但是来之前,先给我们学校签订一个协议,就是自愿参加这个教改试验。

解说:今天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正为下一步的招生工作紧张忙碌着,而刚刚过去的几天由一个艰难决定所引发的社会关注,显然还在持续发酵。

2010年12月17日新闻

尽管还没有获得教育部的招生许可证,但是南科大决定不等了,将进行自主招生。

朱清时:全世界的高校的模式都是自己学校授(学位)的,都不是教育部授的。我们国家教育模式所有学位都授予不授的,这是原来计划经济留下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南科(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现在遇到最大的瓶颈,也就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授学位的问题。

解说:12月15号筹备三年的南方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宣布,要建立首个实验班,信中还说要想创办一所新的高校,只能先办大专或学院,若干年后,办的好的,评审合格再升成大学,然后再一个个地申请硕士、博士,几十年后才可能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所以尽管时间紧迫,但依然决定坚持招生。

如果有一所大学,在未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情况之下,自主招生,并且毕业时发的毕业证有可能也得不多教育部门的承认,那么这样的学校你敢上吗?

虽然减免学费,并每年补助每人一万元人民币,做生活费,但没有招生许可证的南科大是否能像吸引媒体的聚焦一样吸引家长的热情,依旧未知。上周六,南方科大举行的自主招生咨询会上,这一切有了答案。

社会对南科大到底有多关注,看看前来咨询会的学生和家长就知道了,原本只安排了一场的自主招生会,却由于报名的学生和家长爆棚,临时改成了三场,这让朱清时有些意外。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招生会上,很少有家长对此表示担忧。

学生家长1:人有能力,金子总到哪里都要发光。

记者:一点都不担心(学位不被教育部认可)。

学生家长1:我不担心。只要自己有本事到哪儿都不用担心。

学生家长2:在深圳这个地方,只要人有本事,这个我们不用担心,不担心找不到工作,不担心没饭吃。

解说:尽管大多家长信心满满,尽管今天媒体已经打出呼吁以投考支持朱清时,但是做过十年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以及未来的老师并不希望以激情来吸引学生。

朱清时:我们没有教育部的大印盖的文章做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我们的教学质量,完全靠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认可程度,逼着我们背水一战,我们一定要把教学搞得最好。

解说:首期教改实验班将采取多种培养方式,每个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所,在课程设置上南科大将对课程进行优化压缩,强调课程,以及强调学生的人文气质和素养,同时南科大计划百分之百使用原版教材,并采用全英文授课。

如今,教师、课程、校舍、食堂,南科大一切就绪了,但所招录来的学生却只有一人。

10岁的山东男孩苏刘溢,今年高考最小的考生,566分成绩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大学,而是南下深圳参与了单独面试,走进了南科大。如今,诺大的校园之中只有他一名学生,他在等待着自己的新同学,他也在等待着他的大学,他更期待着,他将来如果想深造,他所拿到的南科大一纸文凭,不会被其他学校所拒绝。

主持人:毕业证书上没有教育部的大印,我们难免按照惯性思维会为学生们的未来有所担心。校长也说了这是背水一战,岩松你觉得他们被动吗?

白岩松(评论员):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深圳做一个这样大学的梦有30年了,这个南科大筹办已经3年多了,聘校长已经两年多了,招进第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几个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不能再等了的情况下,他无可奈何,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其实他在用不再等了在等待,对吗?

主持人:你要说什么?

白岩松:但是咱们做一个极端的观点,能不能就此开始,南科大还真就不等了,就永远也不等了。

主持人:给也不要了吗?

白岩松:就做一个,我们像一个公办的私塾一样,就培养有特色的这样的毕业生,我觉得对南科大好,对于将来投考它的学生好,对于深圳好,对于教育部也好。

主持人:此时此刻,朱校长也在看我们的节目,稍后我们会连线他,岩松出的这个主意,您看是不是馊主意,您能接受吗?您也想想。我也替朱校长问你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有学位这个许可的情况下,都不接受的话,我们感觉始终走在一条钢丝上,那我心里都没底,如果有的话,心里还是踏实。

白岩松:其实在前两天,朱校长也会没底,因为在招这50个人的时候,他会去想象,会多少家长认可没有教育部大印的学校,50个人,但是来了上千人,最后不得不把一个阶梯教室变成另外还要开两个阶梯教室,他相同的话要跑三个场子。当然我们还不能说家长的热情就意味着他会选择报考。但是我反过来再想,知道的人还少,如果要说这个消息更早地让全国都知道,可能那个学校附近都容不下。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担心。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全国的高校大致都差不多,只有有名没名,但是有特色的高校很少,南科大难道不已经用过去这一两年,比较特立独行的方式在只招了一名学生的前提下,就打出自己的特色招牌吗?为什么不能将特色进行到底呢?我们现在缺的是特色,不是没有特色的平均。

主持人:但是可能家长们会想,我把孩子们送进北大,总比送进南科大要保险吧? 白岩松:你不觉得送进北大也是一种赌博吗?在目前我们的教育的体制之下,我们在期待我们的高校都能够慢慢地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状态,但是没有,不管是从外在的排名,还是我们内心的评价,都如此。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南科大如果想走它特有的道路的话,它等到拥有博士后的时候,几十天的代价已经付出去了,他曾经追求的目标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是1991年开办的,现在亚洲前5,世界前50,在北大、清华的前面。所以如果要是走传统的道路,南科大不要想成为香港科技大学,恐怕不复制过去深圳大学所走过的道路就不错了。深圳大学在80年代中期也是带着巨大的梦想去创办的,但是由于它迅速地进入到的传统的机制之内,在特区里头都很难特下来,我不是想说深圳大学现在不好了,也非常不错,但是离当初巨大的梦想恐怕还差得很远。

主持人:朱校长为什么选择了背水一战,我们先听一听下午对他进行的一个电话采访。

朱清时:我们正式设立,就是筹建期是三年,要正式设立在招生,那么我们就得等,这几年我们就不能招生,一直等。那么就第一是,这个改革是不能等的,现在我们要脱离改革,等三年之后就没有劲了,就消失了。第二就是,深圳人民也是不愿意等的,深圳盼望这个学校已经盼望了很久了,要一步到位,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第三就是,我们意识到了,这个改革的东西,改革,任何改革都不能靠等,靠等批复。深圳精神就是敢闯、敢试,现在我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如果要等教育部批复,教育部必须依靠现有的规章制度才能批复你,所以不可能批复与规章制度不一样的东西,你让它批复等于让它承担责任,承担违反旧有的规章制度的责任,这个是很难的。那么现在唯有的办法就是我们走出这一步去,我们试验成功了,国家就有可能修改这些规章制度了,那么教育就会冲开一个缺口,就可以找到一条新路。所以我们就决心不等了。

主持人:朱校长虽说是背水一战,但好像心里也有底的那种感觉,是不是接到了某种默许呢?

白岩松:对,我也听出了好多信息,其实这个跟我想的也有相似的地方,你看我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一个对教育部也好,为什么呢?如果非逼着教育部迅速地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甚至是超越现行法规框架给出的肯定答复,为什么呢?它公平吗?因为它对所有的其他的学校都是那个,凭什么对你南科大就要特殊地网开一面呢?所以我想能有南科大今天这50个学生的这样的特殊招生,或者也有教育部的某种默许,就是没反对,也是改革的另外一种表现的方式,所以为什么不让南科大去淌出一条路,让我们看它的经验,哪怕是失败的教训。这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我倒觉得,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回到一个具体的学校来说,没有那么难,第一批只招50个学生,你要照片敢于尝试的家长和学生会有很多,而且这50个我觉得真是机缘难得。请问,南科大为了自己的未来会不把这50个学生去教好吗?甚至它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免学费,还给一万的补助,然后教师选比的1比8,请进的都是国外的,你要知道,请进来的国外教授年薪最过115万最高,在深圳都差点没通过。所以我觉得这么去意想的话,我们的社会具有足够大的吸纳量去吸纳一个特立独行的南科大,这就是我觉得南科大不走寻常路的另外的现实基础。

主持人:这样一个被人们寄予了厚望的南方科技大学,究竟碰到了什么困难,最终选择不得不背水一战呢?来了解一下。

朱清时:我写的公开信实际上先请学校工作人员起草一封这样的信,起草完了我觉得他们没有说到位,所以当天晚上我就从8点开始,就亲自写,基本上完全重写了这封信,用我理解的方式来写。写到10点写完,写完之后,那一夜就睡不着了,吃再多的安眠药都睡不着。

解说:睡不着的朱清时在担忧什么呢?担心学生和家长不认可,是担心自己的举措会和既定规则冲突呢?不出意料的是,这步不能再等的险棋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和赞扬,就如同他在一年前的教师节,从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接过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是一样。

朱清时:老校长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大学校长,这几十年一直在争教改革的条件,但是高教改革没有成功。现在他们就这样跟我说,说中国也许只有深圳这个地方有这么大的决心和魄力,把这些条件都准备好,让我们去干,说这可能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解说:深圳,这个改革之城,中国经济的前茅,却一直苦于高等教育的落后,他们给予朱清时的是全力的支持,投入已经高达上百亿。而正是被这个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打动,以教育改革为已任的朱清时,下定决心要清除积弊,大胆前行。而南科大的校徽也被定为一把火炬,寓意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朱清时:高等学校行政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旧有的大学要改革,关系太大,难度太大,现在南方科大好,一张白纸,希望南方科技大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解说:踌躇满志的他,从一亮相就赢得的媒体与公众的一片叫好声。然而一年多来,南方科大的筹建却并不顺畅。不差钱的南科大一心要去行政化的南科大,也遭遇的一系列的行政化挑战。有前去探望进展的记者发现,教学楼楼顶漏水,一个月没动静,甚至朱清时要用一台办公电脑也要经过两个月的走程序时间。尽管如此,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几乎看不到朱清时的抱怨。

“一年中,我有数次陷入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状态,觉得我真的可能做不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几天前朱清时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或许这句仍旧不像抱怨的话,可以多少解释他一年多来的沉默。多方努力之下,终于教育部批准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筹建。但是如果再取得招生资格,还要再等。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一个出台于1986年的暂行条例,一个当了十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从未听说过的暂行条例。于是在接过校长聘书的一年又三个月之后,朱清时终于写下了那封致学生和家长的公开信。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间,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就在就在不久前,10月30号,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主题定为了“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是在这次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首要为南科大题写的校名,并且送上了四个字的题词“敬祝成功”。

主持人:我们现在就来电话连线为了创办南科大寝食难安的朱清时校长,朱校长您好。

朱清时: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刚刚岩松出了个主意,你看你现在是背水一战,他建议您索性将错就错,我们就发自己发的文凭了,您会采纳他这样的建议吗?

朱清时:我当然从心里愿意采纳。

主持人:真的吗?

朱清时:真的,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因为我们不能等了,但是对中国教育来说,一个最大的症结就是大学的自主权不足,大学两个最核心的自主权,就是招生自主权和授学位自主权都在教育部手里头。于是,为了要得到这两个自主权,所有大学都去不断地申请,博士的授权,硕士的授权,现在我们是学士的授权都还没有申请到,这样大学就没有办学自主权,所以中国的大学没有活力,就在这儿。中国大学要有活力,最重要的就是大学自己授学位,于是就打烂了国家学历的铁饭碗,每个大学都必须竞争,靠自己的教育水平得到社会认可,然后你的学生才能找到工作,然后学生才能报考你。学生报考一个大学,不是为了国家的文凭,而是为了在你学校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如果我们改革成功,就是我们自己授的文凭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国家的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貌,其实全世界大学都是自己授学位的。

主持人:好的,时间关系谢谢朱校长。

朱校长的反应让我有点意外,他居然那么肯定地接受你的建议。

白岩松:因为所有的谈判都是双方妥协的意识,其实他当了一年多校长之后,他那几天比较高调,之后有比较低调了,他还是希望能够在传统的体制内拓出一个疆土,但是真的很难,他一定在这一年中感受到了,所以现在半推半就,当遇到支持的时候,他喝彩了这样的一个支持,但不意味着接下来这所大学就一定会像我说的这样,或者像他的梦想一样。

主持人:这是他的一种心情。

白岩松:但是请注意,支持的人越多,尤其是考生们支持的越多,家长支持的越多,我们今天像南柯一梦的这样的支持,就真的可能变成现实。

另外,我们一定要相信,对于教育部和主管教育部门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对立面,他可能也在寻找某种妥协,去看到一种理想有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双方妥协一下,达成一个结合点,往前迈出一大步不是很好吗?我请大家注意两个细节,第一个,南方科技大学校名不是让官员提的牌匾,是李政道。第二个,南方科技大学目前只有一名学生,10岁的孩子,校长做了一件教育的事情,一来了就把陪住的母亲安排在了另外的宿舍,小10岁的孩子单住一个宿舍,校长告诉他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就因为这两点,顶一下。

主持人: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对南科大这么有信心?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翻译下一篇:湖心亭看雪阅读训练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