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的教学目标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体构成的教学目标(精选8篇)

立体构成的教学目标 篇1

赵国平苏毅超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摘 要: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未必适用于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本文在分析成人高校的学生特点和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点的、复合式的“一课两制”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以满足各成人高校立体构成教学的特殊需要。关键词:成人高等学校、立体构成、一课两制、互动式教学

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立体构成,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它“通过一系列数学化结构的几何形态,并施以标准化色彩,按照各种不同的组合构成方法,创造出各种非自然的形态造型,这些造型有的可直接用于设计中,有的可启发产生其他新的造型”。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的课程体系内,《立体构成》属于设计基础课程,是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大多数成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课程,通过《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立体方面的造型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设计实践打下造型基础。

在普通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内,《立体构成》课大多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相对的独立性。任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设计教学服务这一出发点来看,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无疑是符合设计教学规律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以本科四年制的各大艺术设计院校(系)为例:其在读学生大多具有艺术和设计基础。早在其中学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经验,对形式美各因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已经接触过三大构成(即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树立了比较牢固的构成观念。进入大学后又经过了比较系统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教育,为学好《立体构成》课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艺术设计院校(系)整体艺术、设计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通过自学、专业实践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来获取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但这种模式,未必适用于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学。笔者也曾经在最初的几年立体构成教学中尝试过这种模式,效果差强人意。成人学生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专业基础和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得单一模式的教学极难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点的《立体构成》课程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各成人高校立体构成教学的特殊需要。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笔者提出建立复合式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模式——“一课两制”教学模式,并将之应用于艺术设计各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一课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所谓“一课两制”,是指同一班级、同一课程内,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大课” 与“小课”相结合,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成人学生特点和《立体构成》的课程特点,实施“一课两制”的复合式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一课两制”,大、小课相结合。

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而不能简单

①地将它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最多只能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其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这里主要是指艺术基础和设计基础)的学生。而各成人高校的学生显然并不在此列。除了极少数毕业于美术或工艺美术中学的学生以外,大多缺乏艺术天赋,没有艺术和设计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前,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立体构成教育,甚至连更基础的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也没有接触过,构成知识极为欠缺(只有少数本科层次的成人高校的学生情况稍好)。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另外,各成人高校的学生结构比较复杂,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内部,其专业基础和文化素质都会有较大的不同,根本无法实施单一模式的教学。

“一课两制”的教学模式,便是基于以上诸因素提出的。

在授课之前,任课教师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做初步的调查摸底。根据其专业基础的不同,将该班分成两部分。将少数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组织为一个相对独立于所在班的“小班”。

正常授课面对全班同学,即上“大课”。主要讲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从最基础入手,内容的讲解与辅导,要特别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同学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原属非艺术类生源的各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尽量从最基本的形体入手,多进行基础造形技法的传授。对于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对其较为熟悉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原理在形式美学中的反映,要重点讲解,并尽量安排能够发挥其逻辑思维优势的作业练习。讲解尽可能地详细、具体、直观。课程前期注重知识量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概念的感性认识。而到了课程后期,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其专业基础的不同,“小班”同学可有选择地放弃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小班”的同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可在“大课”之余进行小集体授课,即上“小课”。由于人数较少,可灵活选择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手段上,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

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系)的《立体构成》课,大多安排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课之后。通过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对形式美学的造形法则有了些许的认识,但仍很不足。立体及空间概念的存在,使得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相比,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复杂。从二维平面观念过渡到三维立体观念,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于部分立体空间观念差的同学,甚至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

所以,立体构成教学应首先从立体与空间观念的培养入手,让同学们首先对立体的形态特征、空间的虚实、动静感、平衡感、量感等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前期的作业,应注意基本形体和基本空间关系的把握,使其树立牢固的立体、空间观念。

立体构成中的立体、空间概念,大多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仅仅靠对文字和图片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不能够提供更为直观的立体形象。照片只能提供单一观察角度下的立体效果,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作品,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件物品,对物品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的判断也不尽相同(对于规则的、简单的几何形体来说,效果可能会稍好),所以要有大量真实的作品来进行演示。对于《立体构成》课的教学效果而言,实物直观远远优于模象直观,模象直观又远远优于言语直观。如果在实物直观的基础上再加上图片的绘制,结合模象直观以此来突出其本质要素,则更为有效。当然,照片也必不可少,通过图书、资料和网上下载等手段,各种照片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现实中的三维立体作品(由于立体构成作品往往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教学中不可能一次性展示太多的实物)。而且,平面二维的图片在携带和陈列、展示方面的方便程度,远非三维的立体构成作品可比。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多媒体形式的电脑辅助教学方式能更充分、更直观展示授课内容”,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模式的主要趋势”。同时,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可以突破一定的③时空界限,以弥补因成人学生到课率低而造成的课堂交流不足的缺陷。

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际操作,以及多方面的互动,也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立体构成的实操性很强,所有的空间以及立体关系必须通过材料来表现。因此,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加工方法,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的认知,甚至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使同学们对着材料找灵感,籍此培养他们对材料的感受,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只有亲自动手制作,才能对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制作工艺有亲身的感受。在作品构思和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进行不断地修改,学生有了更加直接的、更加真实的感受。所以多做作业,以此来不断地加深对专业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十分必要。

在这里,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师生互动,还包括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大”、“小”班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尤为重要。因此,在作品的构思与创作阶段,应该两课合一,以充分发挥“小班”同学的优势,使其带动“大班”的同学。《立体构成》作为一门研究视觉美学规律的课程,感性思维占极大分量,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其知识点的非线形的特征,决定了单靠集体授课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只有通过个别辅导与充分交流,才有可能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立体构成的造形法则。而且,不同的学生所理解的方式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只有通过互动交流,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在“一课两制”的模式下,“小班”是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组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在作品的构思与制作阶段,“小班”学生在创造性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作品的质量水平比较高。

“小班”所取得的成绩,对“大班”有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大班”同学成绩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大课”的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大部分同学的专业基础水平的缘故,“大班”同学也比较容易适应这一模式。

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同学们掌握立体构成知识的难度有明显降低,理解、消化的周期缩短。在作业安排时,以二、三个人为一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构思作业,使同学们做到了优势互补。同学们普遍反映,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对于专业基础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较差的同学,这一做法意义更为重大。事实上,两个同学合做十个作业,比之每个同学做五个作业,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的立体构成作品,参加广州市学校科幻美术创作大赛,获得了大学组的一、二等奖各一名。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造形基础。学生所学的立体构成知识,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设计实践中。其中的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参加省、市级高校大学生设计比赛,共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秀奖若干。

四、讨论与建议

从设计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设计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立体构成的教学,除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法以外 还要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各专业不同的教学要求。

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除了部分美术和工艺美术中学以外,基本上没有三大构成教育。而且各大艺术设计院校(系)的设计教育观念大多比较片面,往往将美术等同于艺术,忽视文学、诗歌、音乐、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学科门类对设计教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视觉美学现象的专

④门研究,更为欠缺。

因此,要学好立体构成课,就必须鼓励学生翻阅大量优秀的图书资料,多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展览和专业讲座,从书法、舞蹈、建筑、美术、音乐、诗歌等诸多艺术领域找灵感,并“从生活中学会观察,科学地认知各种物象形态”,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能够全方位地、较逼真地地模拟现实中的立体构成作品,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立体、空间关系;省却了材料的购买、加工等麻烦,节约了时间;摆脱了材料加工与制作的限制因素,使同学们可以集中精力于形体的创造上来,对于开拓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建立适合各成人高校特色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应立足于学生情况的复杂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依据立体构成课的课程特点来组织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作者简介:赵国平(196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形式美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苏毅超(1960—),男,汉族,广东番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⑤参考文献:

[1][2][4]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 张柏盟.电脑辅助立体构成教学研究[J].装饰,2000,(5).

立体构成的教学目标 篇2

一、教学现状分析

现今的立体构成教学现状:首先, 教师方面。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缺乏启发能力, 教师很少对教学内容中形态塑造规律从科学、艺术、心理学角度阐释陈述, 往往是简单的讲授理论后出示范例, 让学生制作练习时借鉴模仿, 导致学生的作业教条、空泛, 一些作品模仿的痕迹很重, 缺乏创造性和新锐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 误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使学生误认为“立体构成”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课题设计中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脱节, 教学中常常只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材料加工成型, 很少强化与各专业的联系, 以至于学生无法把构成里丰富的创造手段运用于专业设计中, 学生踏入社会后缺乏适应性和创造性, 难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实际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 学生方面。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 依赖性强, 自主性差, 美术功底不扎实, 想象力、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低, 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限, 对造型中的形式美缺乏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入的领悟力。他们面对立体形态造型中的各种元素的设计和处理, 要从造型审美形式拓展到设计观念, 再形成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具有相当的难度, 使作品出现审美趣味低、庸俗化、缺乏内涵和深度等问题。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首先, 正确设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无外为立体构成原理、构成材料及构成手段、综合构成等, “形态、空间、材料、加工方法”的探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除了让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造型方法及其实质内涵外, 更要从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理清教学思路, 把教学内容重点讲清, 难点讲透。对于立体构成来说, 思维方式的培养、形式规律的掌握是其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牢固掌握。手工制作及工具材料的使用是教学中的难点, 想象中的形象也许画的出来, 但要通过工具材料制作出来却具有难度,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观察、多分析, 多动手绘制, 让学生从二维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向三维思考, 并用立体构成特有的构成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次,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常言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我们每位教师应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探究适合自己风格的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 必须考虑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可从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方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场景。教师在课件中使用图片或动画对某些用语言表述不清楚的知识环节,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 采用多媒体授课也不能将板书授课方式彻底抛弃, 最好是将其与多媒体相结合, 既发挥出传统板书中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优势, 也可更加直观地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趣味性, 活跃课堂。

第三, 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立体构成是设计基础, 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构想、形态美的认识、构筑方式的创造时, 应将构成练习与实际专业设计相联系。根据基础理论, 讲授内容应该针对专业特点, 设置的构成练习向专业类靠近, 明确基础知识的导向性, 更有利于学以致用。如教学中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以侧重于面、线构成的学习研究, 室内设计专业侧重于层面的排列、分割研究, 包装设计专业侧重于纸的折屈练习等, 不同专业的作品也许能引发更多的联想, 寻求到更多的路径, 创造更精彩的形态。设计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训练,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为专业方案设计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思路, 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使立体构成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 互为补充, 为将来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 注重材料开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立体形态离不开材料, 材料是立体形态存在的基础, 材料在立体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非常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材料更是层出不穷。在立体造型中材料体现出了最直接、最具吸引力的美感, 其丰富的材质、肌理美感给立体形态带来了丰富的变化, 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成型特点和加工方法, 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触觉和心理感受, 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对材料的研究非常引人入胜, 这也正是材料探索的魅力所在。在立体构成材料开发的教学中, 由于习惯会形成一些思维定式, 学生会感到头脑空空, 思维闭塞, 我们应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用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反常规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在面对材料时不强调“做什么”, 应该更多的强调“怎样去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追求一种求异的创新思维, 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第五, 教学中注重个性化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立体构成的设计观念更加强烈, 不局限于以往千篇一律的形式, 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理念、个人风格等融入到作品中,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感染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新的造型元素和大胆、夸张的色彩, 使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突出作品个性化特征。

另外, 重视辅导过程。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 多采取鼓励的方式, 增强其自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辅导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团队精神与吃苦耐劳能力的培养, 一些大型作品, 通过多人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群策群力、合作研究, 这些对于取得优秀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跟上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立体构成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青, (韩) 郑美京三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浅谈《立体构成》教学 篇3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式美

1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接触了很多立体构成。例如,小时候玩的堆木。是立体构成中的块面构成。叠纸飞机,是立体构成中的面材构成。还有小时候玩的翻线,两人彼此协作编织出来的,是立体构成中的线形构成。这些立体构成实例都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立体构成,就是要训练大家的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是对立体形态把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面形状是二度空间的幻想,是靠轮廓去把握的,一个平面只能决定一个轮廓,而立体形态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是靠体量去把握的,它不仅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能看的见,而且也能触摸,没有固定的轮廓,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的形不同,在创造立体形态时应该注意其各个角度的变化,反复去体会,敲打。

2立体构成形式美的要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不是不着边际的,它总有规律可循。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2.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像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没有艺术美而言的。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这就要求我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与变化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

2.2对称与平衡

对称,也叫作均齐。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它有较强的向心力。在造型中常有放射对称和左右对称相结合。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2.3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1)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2)不同形体的对比,例如圆形和方形对比,方形和三角形对比。3)面体与线体在一起,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敏捷,面体则更显膨胀、稳重。4)粗糙的和光滑的机理对比、粗壮与纤细的机理对比等等。5)人物对比,人工设计出来的物体与自然界原有的物体形成对比。

对比美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立体造型中,对比调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体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刚柔相济”的思想。这在形体上的对比,表现为方与圆,刚与柔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大与小、宽与窄、长与短、多与少等等因素的对比。对立的双方,可以寻求折衷的形体,掺和其中进行调和,也可以强调一方减弱一方调和,从而产生对比美。2)空间与实体对比。立体造型中,空间与实体是正负形互补的关系。空间中若没有实体的坐标,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它。实体表现为厚重、封闭。空间表现为通透、飘渺。表现的形式有虚实、隐现、凹凸、前后等等。3)方向对比。利用方向位置的因素形成对比,可使造型充满活力带有生气,并在视觉心理上获得力的对比美。但是,要注意这种力的对比“蓄势”,不能势均力敌,实力相当,这样会使力的动感抵消。方向对比的表现方式有: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前后对比、正侧对比、垂直与水平对比、动态与静态对比、整体与局部对比等等。4)材质对比。立体造型中,材质的对比最为丰富,可以使人的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感受。它可以从材质的肌理上获得对比,从材料的本色和人工附加色彩方面进行对比,从材质的硬软方面对比,从透明与不透明方面产生对比,从新材料与旧材料方面进行对比等等。材质对比的表现形式有:繁简对比、锐钝对比、整碎对比、厚薄对比、光滑与粗糙对比等等。欲达到既对比又调和的整体完美效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诸形体放置的秩序性。2)注意各部分形体之间恰当的比例。3)注意形体间的类似程度,等等。

2.4节奏与韵律

节奏,确切地说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也有它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在造型艺术中强调节奏感会使构成的形式富于机械的美和强力的美。富于节奏感的形象在我们周围是处处可见的。富于节奏感的现象更多是多见,如一下接一下的抡锤劳作、舞蹈中连续反复的动作等等。由此可见,同一单位的形象或同一种动作规则地加以反复能产生节奏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体会节奏美的表达方法:1)重复节奏;a.相同重复:所产生的秩序感就像钟表机械运转一样有规律的重复, b.异形反复:指不同形体和间距,在不同位置上间隔反复出现,引导视觉的刺激与兴奋,形成动感较强的节奏美。2)渐变节奏:立体造型中,渐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大小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层次渐变等。通过渐变,产生秩序感、节奏美。3)线性节奏:线是造型中基本元素之一,又常体现在体块的棱角边缘和形体相交之处,因此,它表达节奏的韵味十分丰富。4)多元节奏:指立体造型中,形状的高低起伏、交错、旋转、虚实相映等产生的节奏美。如果在立体构成中大量地、一味地运用“节奏”形式,没有变化,不加入其它的组合方式,定会产生单调感,使人感到乏味。所以往往需要再加入韵律的因素,才会更完美。

参考文献:

立体构成的教学目标 篇4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立体构成教案 篇5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教学班级:视觉传达授课教师:王赟授课时间:20 1303班

14—2015第一学期01-02周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和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熟悉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的形态知识与构建基础。【教学重点】

1.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2.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3.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4.立体构成与“包豪斯”理论。5.立体构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难点】

熟悉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一、视觉和构成感觉方面。

二、形态要素的学习研究方面。

三、综合表现、功能、人文、社会、技术方面。

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

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形态要素

二、结构要素

三、材料要素

四、空间要素

五、形式要素

第四节

立体构成与“包豪斯”理论

一、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是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

二、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而不能只注重产品。

三、产品的设计在功能上、美学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结合,不能落后于时代。

四、造型的原始母体为单纯的几何学基因。

第五节

立体构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思考题】

1.收集自己自己感兴趣的自然形态、形象,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将其分解成单纯几何形状,并按生长结构重新组合,组合后再作简化概括(平面即可)。2.熟知现代包豪斯的设计作品,总结作品的构成元素。第二章

立体构成中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立体构成中材料与技术的运用。了解材料的种类与特性,认识材料的属性和加工法。掌握基本加工工艺操作方法,提高对材料敏锐的造型知觉。熟悉材料语言各自独特的表现性。【教学重点】

1.材料的种类与特性。2.材料的属性和加工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材料的加工方法与独特表现性。【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材料的种类

第二节 材料构造的属性和加工方法

一、自然材料的构造属性和加工方法。

(一)木材

(二)石材

二、工业材料的构造属性和加工方法。

(一)金属材料

(二)塑料

(三)纸材

【思考题】

1. 熟练掌握纸材的加工方法,并用纸材模仿制作动物头像及自然形象。

2. 多观察生活中的构成实例,以两种材质以上构成的实例为主,研究材质与材质间的对比关系,加工方法和统一手段。

第三章

立体形态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认识“立体”的这一形态概念,了解立体形态的本质,通过学习认识形态与造型元素的关系,造型的形式法则规律,了解立体构成中的物理心理与现象。【教学重点】

1.认识平面与立体的区别,2.强化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3.培养立体感觉。

【教学难点】

了解造型元素的关系体现立体构成中的物理与现象。【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

强化“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

第三节

培养立体感觉

一、量感

(一)创造对外力的反抗感。

(二)创造生长感。

(三)创造——体感。

(四)创造速度感。

二、空间感

(一)制造紧张感。

(二)强化进深感。

(三)创造空间流动感。

三、肌理感

四、错觉感

(一)特定视点的造型。

(二)隐藏终端的造型。

(三)透视错视的补救。

(四)光影造车的错视。

(五)重叠造成的错视。

【思考题】

1. 从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形态。

2. 利用体量的组合穿插形成空间,表达空间的层次感。

3. 选择适当材料作立体形态肌理练习,并分别表现硬、软;糙、滑;热、冷,干、湿等肌理现象。第四章

立体形态设计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形态的基本造型元素,研究构成中的美感规律。掌握对比、秩序、调和、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在构成造型中的应用关系。【教学重点】

1.立体形态的基本造型元素。2.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秩序、调和、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进行基本元素造型。【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体形态的基本造型元素

一、点元素

二、线元素

三、面元素

四、体元素

第二节

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一、造型的单纯化

二、秩序性

(一)节奏与韵律

(二)比例

三、视觉上的平衡

(一)对称的平衡。

(二)不对称的平衡

四、对比与统一 【思考题】

1. 线、面、块构成。

2. 用单元形体的组合创造一个富有秩序和变化的空间形态。3. 选取一段交响乐乐曲,创造富有节奏感的形态。第五章

立体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线、面、体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了解立体形态的组织方法。掌握形态、立体、空间造型的构成原理、构成形式和组合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关系和共同表现性关系。

【教学重点】

1.线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2.面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3.体块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4.综合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面、体块、综合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进行立体表现。【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线的形态要素

二、线立体的构成方法

第二节

面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面的形态要素

二、面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单面体构成

(二)几何多面体构成

第三节

体块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体块的形态要素

二、体块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分割法

(二)变形法

三、体块形体的立体组合构成(一)积聚组合(二)排列组合

第四节

综合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

一、结构骨架

二、空间方法 【思考题】

1. 用8cm×8cm的白卡纸(或绘图纸),中间切一条缝隙,利用该切缝将纸折叠成半立体形态或立体形态。

2. 在16开的绘图纸上(或白卡纸)上画一平面图形,通过切割(不能全部脱离纸面)、折叠而构成高浮雕形态。

3. 将A4大小的硬卡纸折成三棱柱形,并事先在硬卡纸上绘制好平面图形,在作局部切割(不能切掉),切割的部分折叠后制作一件立体台历。

第六章

立体构成应用实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图例,结合立体构成在建筑、雕塑,景观等实例中的应用,了解构成元素在立体及空间按设计中的一些元素,认识“构成”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魅力。【教学重点】

4. 景观与雕塑 5. 日用产品及其他 6. 灯具

7. 建筑及局部 8. 空间与展示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雕塑或产品造型设计。【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景观与雕塑 第二节 日用产品及其他

第三节 灯具 第四节 家具 第五节 建筑及局部 第六节 空间与展示

【思考题】

立体构成教案 篇6

第一章

概述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立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房屋、家具、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立体的,立体就是具有三维的空间和形态。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三维世界。构成是指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在三维的空间中把具有三维形态的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构造,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首先是理解并运用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立体构成不是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在审美的要求下有目的的进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学习立体构成的指导原则。

其次,立体构成的训练目的是研究探索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强调功能第一性的设计专业课程,没有具体的功能要求和经济要求,是纯粹形式美的探索。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宽泛的思考方法和创造意识。为现代设计积累有效的立体造型规律。

立体构成训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造型方法。立体构成的过程是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构成理论的探讨研究,也是实践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不同的物质材料,以及材料的结构、加工工艺、技术等都为立体构成积累了大量的立体形态的资料和方法。

所以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空间造型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立体造型设计的专业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沿革

构成意识最早萌芽在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运动中,1918年,荷兰的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强调几何单体的组合造型。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前卫艺术和设计运动,被称为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成效果。

构成教育的形成发展却在包豪斯学院。包豪斯(Bauhaus)学院是以建筑为主的设计学院,在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格罗毕乌斯(gropius)把魏玛的工艺学校和美术学校合并而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凡.杜斯伯格(van dusiboge)来到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也带来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设计思潮,致力于科学和艺术、工业和生活的结合,反对约翰.伊顿(johannes ltten)为代表的神秘主义的旧教学体系。并且在康定斯基(kandinsky)、保尔.克里(paul klee)、莫霍里.那基(moholy nagy)三位杰出的造型大师的共同参与下架构起构成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立体构成的教学

我国的构成教育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在国外设计思潮的影响下,构成教育也逐步进入我国。首先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开设了色彩构成,随后陈钰盛和辛华泉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教学。

到20世纪80 年代末,构成教育经过十年左右的培育,已在大专院校普及,并以确定了三大构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构成教学与其他美术基础教学不同,它不是简单的美术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成理论的系统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与风格,培养严谨的创造性思

维模式,提高审美的判断力和创造力。

在三大构成中立体构成的重点是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和研究,包括立体空间中的空间,立体形态的机能和意念的理性分析,进而在形式美构成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立体形态的设计和创造,并掌握材料的加工技术和制作技巧。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掌握构成设计的规律和法则,了解造型观念,能够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塑造表现美的形式,提高思维的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创新能力。立体构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空间、形态、色彩、肌理

一、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被忽视的要素。

在上课的时候当我把手伸展在空中,问我手中有什么时,多数的同学会说什么都没有,有的同学会说有空气,几乎没有同学能告诉我有空间,而当我手中有一物体时,同学们对它的空间体量的存在是肯定的。这就是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差别。

我们往往很容易注意到物理空间,因为其具体而实在,在空地上盖一幢房子,它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大小空间感。建筑物内墙壁所围合的空间也会给我们一定的大小空间感。因此,物理空间是物质形态实体所限定的空间。

物理空间是依靠物质形态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来表达,并与物质形态一样客观实在。空间和物质形态是相互的,物质形态依存于空间当中,空间也要依据物质形态作限定。心理空间也称虚空间,是指空间的心理感受。它是物质形态的空间实体向四周扩张或延伸的结果,即实空间以外的空间部分。心理空间是人们对空间概念的宽泛意义上的联想。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留给人们更大的创造空间。

空间在立体构成中起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以一组静物来讨论,在静物的形态色彩肌理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只要改变静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静物场景组合。而就同一个静物场景而言,要是我们用不同的空间视角去观看,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静物画面。这是我们和静物的空间关系所起到的作用。就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在空间上。立体构成研究的是三度空间,而平面构成讨论的是二维空间。正因为立体是三度空间造就了立体形态与平面形状的区别。形状只是形态无数面向的一个面向的外轮廓;而形态是无数形状的集合。形态(shape)形状(figure)

当你看平面设计或绘画时只能从正面一个角度去欣赏。可看三维物体时却可以前后左右围绕着观察,还可以从上下来看。所以想要认识一个立体的形态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因此设计一件立体形态的作品必须从不同角度距离观察造型,无论怎样转动其角度,都能给人以美感,那么这件立体造型就是一件符合形态整体美感的作品。

二、形态

形态是物质的表象,从物质的现实性来说形态又可以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的形态。自然形态是在客观自然环境里因自然的力量成就的形态,如山川、树木、岩石等,人为形态是人类根据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形态,如建筑、家具、日用器皿。无论是自然形态、人为形态都是丰富多彩,但我们可概括为点、线、面、体。从而系统的研究理解所有形态。

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要素包括点、线、面、体

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要占有一定的三度空间体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因此,立体构成训练的材料有被称为线材、面材、点材、块材。

1、点

点在几何学中是个纯粹的抽象概念,只有位置,没有长度、宽度、深度的变化,更没有大小、形状、方向的变化。而在立体构成中,点具备长度、宽度、深度(三次空间)的实体,点的感觉是有环境所决定的,是与周围的环境相对而言的。我们在机场看到飞机是庞然大物,而我们抬头看天空中的飞机时,真可谓是一个小点。点事立体构成所有形态的基础。是形态中最小的单位。点的排列可以产生线感,如珍珠串成项链,点的堆积可以产生体感,点具有吸引人注意的作用,如黑夜中的一盏孤灯,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2、线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在几何学中,线是具有位置和长度的一次元,没有宽度和深度,而在立体构成中线是具有长度、宽度、深度的三度空间实体。比如长长的轨道、长条的木材,线不仅有粗细长短的变化,还因材料的强度特性不同,有软与硬的区别。线有多样的形态造型和丰富的情感性格。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曲线有丰富的变化,有弹力和动感,富于柔软、优雅的情调,具有女性化性格,同时曲线有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几何曲线有规范、理性、单纯冷漠。自由曲线伸展富有变化。直线显得率直而简洁。强直而有力度,具有男性化性格。直线可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向上强直的性格,水平线较静止,安定,平和、伸展。垂直线和水平线都给人稳定感,在物质形态中起到规定调和的作用。斜线有前进、飞跃、冲刺的动感,可以使造型充满活力。

线要塑造有体量感得空间会比较麻烦,通常需要线排列呈面,通过面得围合产生空间,或通过线堆积成体量。同时,线具有方向性,不同方向的线交织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

3、面

面是线移动的轨迹,也是体块的断面、表面的外在表现,面在立体构成中同样具有长度、宽度、深度的三度空间的实体。一张纸,一块木板都可以是立体构成的面。面有较强的延展性,只要对面进行简单加工就可以形成体块,把一张纸卷起粘合在一起就形成圆柱。把六块画板围在一起形成方体。

面有比较好的表现能力,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还有自由和偶然形。面材经过有目的的剪裁和挖切会产生一定形状的立体造型。比如贺年卡。剪纸艺术等。面有较强的视觉感,能很好表达立体构成中的肌理要素。我们知道在视觉要素中,物体的色彩和肌理都要附着在物体的表面才得以显现,也就是说面是色彩、肌理的主要载体。根据面材的表面是否有高低起伏又可以分为直面和曲面。

不同形状的面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直线面得简洁、硬朗。几何曲线面得饱满、圆润。完美,自由曲线面的自然、活泼。

4、体块

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三次元的实体,有很强 的体量感。在立体构成中体块与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体是物质的有三度空间体积的外在;而量是由体所赋予的物理和心理的特征。物理的特征通常指物质的重量、容量、数量,心里的量是通过物质的外貌、色彩、肌理等要素,对物质的体及量得直观判断。

体由面得包围,闭合而形成体积感的,我们把体块分为:平面几何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曲面体,自然形体。

平面几何形体由4个或4个以上的平面,衔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如,正三角锥,正方体、长方体、多面体、其特征是,形体表面为平面,有直线、棱线,给人简洁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心理感受。

几何曲面体由几何曲面构成的回旋体,如圆柱、圆锥,特征是规范、完美。自然形体是自然形成的偶然形体,特征是淳朴自然,亲切。

三、色彩

立体构成中的色彩是占有三度空间的物质形态的表面色彩。这些色彩因为三度空间的存在,作用而互相影响。由于在同一光照下,物体的各个面相背不一。立体构成中材料的运用更大程度上是物质材料的本色。物质材料的本色更好的展示材料的属性和质地美感。色彩还会带给我们心里上的联想,软的还是硬的,重的还是轻的,冰凉的还是温暖的。

立体构成中的色彩还可以是人为的色彩,这要考虑色彩心里的作用。

四、肌理

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纹理及组织构造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一般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来完成的。经常通过物质材料表面的肌理判断物质的物理特征。比如光滑与粗糙,轻与重、软与硬、干与湿等,同时表面肌理还能引发人的冰凉与温暖,轻快与笨重、精致与粗狂的心理效应。现代艺术家很重视肌理的作用。画家通过刮、擦、刻等手法寻求绘画材料的视觉肌理。立体构成的肌理更多是不同材料的肌理表达。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形式美法则)

一、对比与统一

二、对称与均衡

三、节奏与韵律

四、比例与习惯

五、稳定与轻巧

第四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要素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是立体构成的基础,离开了物质材料,立体构成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在立体构成中,立体造型要依赖于物质材料来表现。而物质材料的性能又直接限制了立体构成的形态塑造。同时物质材料的视觉和触觉功能是艺术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不仅影响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的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了立体造型的物理强度、加工工艺与加工方法等物理效能。材料的选择、应用和加工工艺是设计思维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材料的了解、材料的加工及新材料的寻找和发现是立体构成学习实践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下面主要从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方面来讲。

一、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材料。自然材料的原始、质朴和生命力深深感染者人们的内心,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地感受。常见的自然材料有木材、石材、泥土等

木材是比较常见的材料有一定吸湿性,强度和弹性,也易出现干裂、燃烧、虫蛀等现象。木材的加工方法有锯割、刨削、接合,雕刻等。传统木材的接合方式是隼接和嵌合。把材料的接合处加工成隼头和卯眼,然后进行隼接。现在也有了金属件的栓接,钉合等。

石材给人坚硬、冰冷、冷漠的感觉。经敲凿过的石材显粗狂,浑厚,慢慢打磨的石材则精细圆润,光洁。更突现石材的纹理美。

泥土也称粘土,可塑性好易于成型,在民间泥塑广泛应用并施以彩色装饰。

泥土容易干裂,所以在泥土成型以后要进行烧制,粘土在火中受到氧化得以玻化,从而烧制成陶瓷,所以陶瓷艺术也称为火的艺术。制陶的流程一般为:成型——施釉——烧成——装饰——烤花——成品

二、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是人为的因素合成生产出来的,主要的人工材料有纸、金属、玻璃、塑料等。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给人以轻松、随和、便捷的心理感受。纸的种类非常多,有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科研用纸。

纸是立体构成中很好的面材料。纸具有可塑性好、易定型、切割等物理性能。而且价格便宜,加工工具简单,在立体构成中纸是最基本得材料。各种卡纸、艺术纸、铜版纸都是立构中常用的纸张。

通常纸的加工方法有折叠,包括直线折叠、曲线折叠等最好在折叠前先用刀背刻压痕线,这样容易折叠、并且折叠线光滑、硬朗。

弯曲:包括扭曲、卷曲、纸张的弯曲要求用圆柱形物体做模心,便于加工。要求曲面弧线流畅、饱满。

切割:分为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挖切。切割工具主要用美工刀、剪刀、刻刀用刀要肯定有力。

接合:有插接、粘接、编接、金属材料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玻璃是不经过结晶过程直接从融化状态凝固而成,被认为是超低温液体而不是真正的固体。塑料材料在构成较多用的是KT板,PVC板等。

在材料的训练课题中我们可以淡化形体和空间的训练。认识材料的美学特征,理解不同材料的视觉、触觉上的质感和纹理特征。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构成方法

一、半立体的构成

半立体又称为二点五维的构成(two and half dimensional design)是在平面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化加工,使平面材料在视觉和触觉上有立体感。怎样让一张纸立体起来?方法很简单,把这张纸折叠一下即可。当纸折叠以后会产生前后的深度关系,从而使平面的纸张有了空间感。

半立体的构成主要以纸张为材料,进行折叠(直线折叠、曲线折叠)弯曲、(扭曲、卷曲)、切割(挖切、直线切割、曲线切割)。所有的设计都要意在笔先,二点五维的构成首先也应先构思,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制作。在1212的纸上用铅笔定位,分别用实线代表切割,用虚线代表折叠、最后是手工制作。用美工刀切开要切割的地方,用美工刀背在折叠的纸上轻轻刻压一下。使之便于折叠。半立体的制作可从三个方向进行思考

1、不切多折

2、以切多折

3、多切多折

不切多折制作方法:先用铅笔在纸上确定折叠线的位置或关系,然后用刀背刻压折叠线,最后轻轻用力向折叠部位挤压。思维方向应考虑多次折叠或弯曲,并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先做好设计。

一切多折先在纸上用刀划出一条切线,然后利用这条切线反向拉引,并将纸多次折叠或弯曲。多切多折,方法同上,但因加工太多会引起凌乱感,因尽可能的强调统一,如应用对称、重复、渐变等形式美法则。

二、板式构成

板状构成是在平面材料上经过折叠,切割等立体化加工后,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具有浮雕特征的板状立体。实质上以半立体为基本形的重复或渐变构成。板式构成分为两种,有板基构成和无板基构成。所谓板基是指在平面材料基础上通过反复折叠而得到的板式基本形。

1、瓦楞折板基

是板式构成中最基本得板基,其制作比较简单,把平面材料以折线的形式反复折叠加工。瓦楞折板基给人样式呆板、单调,所以要进行瓦楞折板基的设计。瓦楞折板基的特征是反复的折叠在立面呈现均匀的折线样式。只要改变立面呈现的折线样式,如渐变,跳跃等就会使瓦

楞板基发生变化。

瓦楞折板基切割 在瓦楞折板基的折叠上进行切割,然后利用切线对折叠线做拉引,产生高低点空间的变化。切割的部位要有秩序的排列。

2、蛇腹折板基

瓦楞折板基是横向反复折叠,只引起平面材料的横向收缩。蛇腹折板基是使平面材料在横向和纵向都收缩的板基形式。在视觉上象蛇的腹部结构而得名。

3、无板基构成

无板基构成指在没有板基的基础上进行的板式构成设计。它有两种构成方法。一是先设计一个半立体为基本形单元,然后通过基本形的重复积聚排列形成板基。另一种就是就像平面的重复构成一样,进行骨骼设计,然后在每个单元格中切割和折叠。

三、线的立体构成

线材因材料强度可分为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在生活中常见的硬质线材有条状的木材、金属管,塑料管等,软质线材有毛、棉、丝、麻等

1、硬线构成 硬质线材因材料强度好有比较好的自身支持力。

① 框架构成是独立线框的空间组合,一个正方体如果不是有六个面组成,而是由12根硬线来构成,那么正方体就是个虚体。

② 垒积构成 互相重叠来制造立体构架。要注意节点有规律运动和线材长短的变化。

③ 旋转排出结构将线材按照一定规律旋转排列,会产生相应的曲面效果,具有韵律美和秩序感。

2、软线构成 软线强度比较弱、没有自身支持力。所以软线构成通常要有框架来支持。先用硬质线材做框架,在框架上定接线点,然后用软质线材在接线点上连接。还有用软质线材进行的自身编织构成

四、面的立体构成

现实中的木板、玻璃板、纸板、塑料板等都是面材料。纸材有很好的可塑性和支持力。易于加工是主要的训练材料。还可以用KT板。

1、面层的排列

面本身比较薄,对空间的占有比较少,体量感比较弱。然而通过较多面材的排列,可以得到一定体量感的体块。一张纸很薄,几百张纸就是一本书了,利用面材重叠间距空间的可变性有秩序的排列就可以构成一个新的形态。这就是面层得构成方法。

面层的构成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改变面材的基本形,如直面、曲面、折面及面的不同形状,使面得层排构成更加丰富。二是从面材与面材的间距考虑,排列距离是虚空间的变量设计。最后是也可以运用重复、渐变、发射的形式排列面材。

2、柱式设计

柱式构成的基本方法把平面的面材是围绕中心轴进行折叠或弯曲,并把起始边粘结在一起,即构成了柱式的立体造型。柱式构成有两种

A.棱柱构成 棱柱是若干个平面和折叠棱线围合的构成。至少要有三个面才能构成棱柱。棱柱变化的主要方式有柱面得变化、柱端得变化、棱线的变化

柱端变化 在棱柱的顶端和底端不同部位。如棱线或柱面部分进行折叠、弯曲或切割使得柱端缩小、分叉、闭合等,还可以在柱端上添加其他造型。柱面得变化 在柱面上进行开窗切口,增强棱柱的透明变化,柱线的变化 柱线的变化是棱柱构成中最丰富的部位。在棱角部位可以进行切割压曲,使部分棱角凹陷,产生高低点位置的变化,创造出小的空间。B.圆柱构成 圆柱由曲面围合的构成。

柱端变化

柱端得两端都呈现正圆形并与柱体成90度直角,若以斜角度对柱端进行裁切就柱端就可以得到椭圆形。还可以通过切割或折叠的加工使柱端变为多边形或其他形状。柱面变化 它是在柱面上按垂直方向均匀进行切线一周,然后在柱体的两端向中间施压使其发生弯曲或折叠,压缩柱体高度,从而得到伞形的立体造型。切线可以是垂直线、斜线、折线

五、块的立体构成

1、单体

单体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块立体形式。多面体是由若干几何平面拼合而成的单体,其造型的基本形态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由正几何平面拼合而成的,一般分为: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五种基本造型

正四面体由四个正三角形拼合而成的正三角锥立体造型,它的制造方法,在平面上先画一个正三角形,再并排三个正反倒置的相同的正三角形,依照三角形的边线进行折叠、粘合。正六面体 即正方体造型,它是由六个正方形闭合而成的立体造型。制造正六面体,首先应制作四个相同的正方形,重复并排在一起。后分别在两个不相邻的正方形上、下方各加一个正方形,最后依正方形的边线进行折叠、粘合。正八面体 由八个相同的正三角形拼合而成,先把六个正三角形正反倒置,交错成一字排开,然后在居中的两个正三角形上,分别延加一个正三角形,最后沿正三角形的边线进行折叠、粘合。

正十二面体是由十二个正五边形闭合构成的立体造型。它的平面展开图是两个相邻的梅花形结构。

正二十面体是由二十个正三角形构成。

这五种多面体是基本单位,其他多面体的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进行的。

2、多面体的变化

我们小时候玩过一个游戏,一个桌子有四个角,切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正确答案是五个,顶角被切越多,正多面体的平面数就越多,就会越接近球体结构。可在正多面体棱线长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处进行切割,除了切割以外,还可以对多面体的顶角进行凹凸加工变化。或曲线折叠、透雕也可以。

3、块体的切割与组合

对现代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篇7

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要素、规律、培养空间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 是一切立体造型有关专业的基础课。如建筑专业、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都需要对此门课程进行学习。

在中国设计教育中, 立体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 但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 立体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 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

《立体构成》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的一门设计基础必修课, 学生在初中, 甚至连小学也有类似的纸工课, 然而存在着千篇一律, 就是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构成作业而已。不少是以折纸操作为主导, 在教师的灌输要求之下, 学生集体统一去折一个球体或切割一个柱体, 再就是线的组合、方块的组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这框架的规定之下做好这件作品, 无须过多地思考和发挥想象。

由于立体构成的特殊性,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现在的很多学生在上立体构成课时, 缺乏创造性, 缺少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在上立体构成课时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新材料的挖掘

随着科学的进步, 各种新型材料已被用到各个领域, 包括艺术创作, 而我们的学生在作立体构成作业时, 仍停留在一般材料的使用上, 不愿意对新材料多加研究。

恰当地运用不同材料做立体构成作业, 是取得好效果的关键。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停留在艺术形态的视觉美上, 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运用, 因为材料与环保息息相关。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立体构成对材料的运用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在对材料的加工体验过程中, 看重追求形态创造的可能性, 特别是对新型材料, 特别重视人类感官对材料的刺激反应等。由此可见, 立体构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材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我们一定要把牢这一环节。

2、学生作品缺少生命力感, 缺少空间感

包豪斯教师克利认为, 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演变出来的, 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 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 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立体构成形态, 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 赋予它生命, 这样它才具有美感, 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学生所做的作品恰恰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作品看上去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依托。

3、学生在做造型设计时兴趣度不高, 有一定难度

美术功底不扎实, 艺术领悟力和审美水平有限, 在立体构成这个要求在三维空间里设计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应对立体构成中大量抽象元素, 并用这些抽象的元素来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

4、学生缺乏时空观念

现代的时空观念不再单纯是三维空间, 人们已把时间作为空间的延续、生命的跨越。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 让人们看了之后, 能产生广阔的联想, 而这种联想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它是源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的精神满足。而我们学生的作品远没有达到这一步, 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

5、学生的创作与实用脱离

创作设计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陶冶情操、故强调健康美好的形式, 并使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在一件作品上。学生目前却处于仅仅去完成作业。这也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有关, 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 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脱离现实容易让学生产生学无至用的心理。

随着时代的激变, 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 在当今信息媒体的数码时代, 后现代艺术潮流, 全球化的语境, 多元化价值观念又劈头盖脸的扑面而来。原有的价值观现已难以复命, 是固守往日精英模式, 还是拥抱兼容主文化, 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为改变传统教学手法存在的弊端, 为艺术设计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突破现代立体构成课堂教学, 根据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试着提出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一些新思考, 并根据学生实际做一些以下新的尝试:

二、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一些新思考

1、充分利用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 多媒体介入立体构成的教学

充分利用设计专业教室, 配置了便携式视频投影机、笔记本电脑、扩音喇叭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充分、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的直观性进行教学。

立体构成课堂教学应采用电脑操作与手工艺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先虚拟的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增加信心度。正像装饰装修一样, 先用电脑制作好效果图, 然后按照效果图进行施工制作。

课堂教学上, 先让学生用电脑表达自己的创意, 也就是创造新形态, 然后确定新形态的材料表现, 还可以确定光、色、势等。

2、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专业特点, 以深度为主, 广度为辅, 深度是增设主体性课程, 使立体构成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 互为补充, 使它们相互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广度指课程涵盖所有基础知识, 包括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美学原则。

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模式, 把立体构成的基础设计课程发展成为一门充满生机活力的形态造型艺术设计课程, 教学采用课题设计的形式, 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等逻辑思维进行联想, 向造型之外扩展的方法讲解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上把原来框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引导式、发射式, 以造型基础原理为基点, 向社会学、哲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射, 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 去进行联想创造, 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 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近年来, 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学院, 正在整合整体设计教育模式, 打破基础与专业界限, 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在新世纪的新模式, 以便更好地适合新时代的需要。

加强立体构成创意构成的训练, 掌握点, 线, 面, 体空间构造的基本原理后, 提升观念, 把纯粹的构成组合再转升为有意味的创作形式, 锻炼创新意识思维, 完成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的过度,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态的素材观看, 我会经常找一些比较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分析, 根据情节进行立体构成的作品创作, 深入挖掘学生的想生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意识到, 一门专业基础课, 也能设计出生动的作品来。

有时候我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来刺激教学, 要求小组负责人带领小组成员完成的课堂练习, 制作出完整的作品, 并添加了装饰, 使作品上升为一件工艺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制作方法。通过小组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和求知欲望。

立体构成课程应不拘形式, 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点、线、面空间构造原理是最基本的要求,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避免成为纯技术训练, 其中教师引导和理论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可以与现代雕塑造型和后现代装置观念衔接, 从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

3、立足本课程的特色, 发挥课程的创新点

(1) 对于传统构成教学观念的创新, 加强对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程的重视。学生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在没有很好的领悟和掌握基本绘画技能的前提下即开始学习, 思想上又急于求成, 想越过基础课直接学习设计类专业课。其实他们对艺术的感悟、对色彩的搭配、审美能力、基础造型能力等都很薄弱。上课时要力求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空间, 开阔设计视野, 对今后的设计创作受益匪浅, 对立体构成课程教学要提高重视程度。

(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知识面。目前, 许多学校在开设立体构成课程时, 不同的专业选用同样的教材, 讲授同样的内容, 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艺术设计是一个大领域, 其中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程度、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应该依据不同专业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拓宽。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对立体构成的教学和社会应用的就是一种知识的外延与拓展。

(3) 选择合理的材料进行制作。目前, 学校的设计专业, 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缺乏开设材料课, 学生对材料的品种、性能、力学等特性不了解, 缺乏多元化的创作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 而材料实验课正具备了创意所需的条件。材料实验表达在培养学生在创作与设计过程中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始终强调材料的实验性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表达个人感受体验的良好习惯, 而这一做法恰恰是培养学生创作原创性艺术和设计作品的根本。在立体构成的创作中, 材料是一个主要因素, 对材料的体验和理解是学习立体构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材料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 也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物的强度、加工性等物理效能。采用一些简便、基本的材料, 进行立体制作, 方便学生的材料选择。使用一些特殊的材料或镀金、镀银等方法学生追求新材料所带来的效果。

(4) 充分提供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 让学生具有成就感。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 我们经过大胆的一些尝试, 成果多多, 及时地把学生作品展示出去, 是让学生能力的综合表现。当学生自己的作品在展厅灯光的渲染下, 闪耀着迷人的光辉, 深受参观者得青睐的时候, 学生是最具有成就感得时候, 是最幸福、最骄傲的时候。

三、小结

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展示的时候, 我们的教学已经成功了, 就我们感受很多:

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 学生对立体课程这门专业课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大多利用一些平常的材料来设计完成每一个作品。每一个作品的精心制作与老师的讨论, 对立体设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为以后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自己亲手操作去做一些构成, 对原本不太熟悉的结构有了很好的了解。

在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 感觉立体构成还真是千变万化, 多种多样的, 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可以自己去动手去制作, 让它变为一件精美的物品。通过老师的指导, 学生对立体构成设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与了解,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想象, 最大限制的, 更好的开发学生的设计想象力, 还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一个全新的组合, 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材料的热情,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得到发现问题的乐趣, 我们不能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 而要强调过程的引导性。

因为结果之前所经历的漫长时间, 是探索, 体验, 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所隐藏的设计灵感, 智慧的火花, 正是设计师所需要的。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

教育一直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进步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应该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立体构成的教学需要一套科学的、符合人文环境的教育思路以及观念。

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要先强调“学”与“思”, 探讨信息环境下, 迎合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 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 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然无论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更新变化, 设计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加强立体构成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 而且可以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在这里我只是提出自己一点浅显的总结与看法。

摘要:立体构成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 (Bauhaus) 设计学院。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要素、规律、培养空间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 是一切立体造型有关专业的基础课。本文对对现代立体构成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现代立体构成教学实践与应用初探 篇8

实践技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17 —01

立体构成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设计和工艺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广泛运用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于普通美术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体与立体感

立体是具有长、宽、厚三维空间的形体。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三维空间世界,是由众多的立体形态构成的。同一形象由于观察的角度、方向不同,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形状。学习立体构成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关注形象之整体。如何培养学生对立体形态的感受能力,追求和表现立体构成之美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研究:

1.立体的想象: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科学创造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立体的想象,就是合理设想立体形态,在改造现实存在物体和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立体形态。这种实体是由视觉看到的平面形体想象成的立体。例如: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形,都是由平面的圆形想象出来的。

2.量感:是一种心理量和物理量之综合,是力感的一种。试把几何形体加以切割、组合、膨胀和移动,这些没有生命、冷漠的几何形体就会使人感觉到它有了活力,这种活力称为量感。如何增强量感呢?对于基本形态应强调其最有特征的部分,省略细节,使其形态尽量简洁化,然后整理出整个形体充满了张力的块体。

3.空间:是立体构成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潜在的视觉、触觉和运动的感觉。立体形态占有空间,在构成中称为实体空间。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立体构成运用分析的方法把形态分为若干要素进行研究,通过形态要素的分解和组合,探索构成的本质和规律,拓宽设计思路,发挥创造能力。立体构成要素包括平面构成中的各种要素,如概念要素:点、线、面、体;视觉要素:形状、大小、色彩、肌理;关系要素:位置、方向、空间和重心;实用要素:具象、意义和功能。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构成要素:顶角、边线和表面。从几何学理论上讲,概念要素是抽象的,但在实际构成中点不仅有位置,还要有大小,线具有位置、方向、长度、粗细、速度,面则具有位置、长度、宽度、薄厚等要素。

三、材料形状与其心理特征

立体构成训练离不开材料。在没有进行立体构成训练之前,应先认识和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征。造型设计应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依据材质可将材料分为弹性材料、塑性材料和粘性材料等。为了操作方便起见,按材料的形状来分类,可分成块材、线材、板材等。由于处于互相连续和循环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三种材料混合搭配使用的情况最多。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要尽可能地把造型设计的目的和产品造型生产过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思去选择相应的方案。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材料选用合适才能体现造型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材料的性能、成形方法、加工手段要有所了解。材质的美对立体造型的感觉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是先有形体的构思,再选择材料,但有时往往是创作者先对某种材质产生浓厚的兴趣,再进行形体的造型创作构思,这样也会产生优秀的作品。

四、立体构成的实践技巧

立体构成是使用工具将材料加工制作出来的,没有亲自动手制作的体验,就不会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只有用脑构思、用手制作才能体会到其中之奥妙。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应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

1.创意。创意过程是立体构成的核心,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 要不断探索,才能成功。在立体构成中,数学形态与视觉艺术关系非常密切,数理性规则往往能启发人们的创意。如,几何学中,圆形、矩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基本图形,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原形”。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归纳成几何形态。将“三原形”几何形态分解、组合,可使人产生许多联想。

上一篇:扎实搞好反腐倡廉工作下一篇:玩具店开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