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硬件发展趋势(精选7篇)
仿生硬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介绍了仿生硬件的概念、特点、研究历史和分类.重点分析了仿生硬件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指出了仿生硬件研究目前存在的难题和发展方向.
作 者:王友仁 姚睿 朱开阳 黄三傲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210016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年,卷(期):18(5)分类号:N1关键词:仿生硬件 胚胎电子系统 可进化硬件 硬件自修复
据统计, 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2.24亿部, 智能手机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到2013年底, 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达14亿, 移动行业将出现许多关键性的变化。相关人士指出, 继功能机时代的风起云涌之后, 2013年手机市场很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 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进一步崛起, 凭借高品质产品推动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与之相反, 产品缺乏创新和生命力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出局。
本文将从硬件方面来探讨一下2013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四核处理器
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 各种软件要求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高。2013年, 四核处理器必将成为主流配置, 而且并不只限于高端手机。千元级的四核手机在目前来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而各大厂商也在不断推出速度更快的四核手机。比如, 索尼Xperia Z和中兴Grand S均配置高通的Snapdragon S4 Pro处理器;而华为Ascend D2则配置该公司内部研发的四核处理器。在CES 2013中, 高通、Nvidia和ST-Ericsson等各大处理器制造商也纷纷对外展出新一代四核处理器。高通最新发布的Snapdragon 800处理器的性能将比Snapdragon S4 Pro提升75%, 并且还内置LTE和802.11ac网络支持, 首部配置Snapdragon 800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将于2013年下半年上市。
趋势二:大屏幕
过去, 手机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 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却越来越大, 甚至不能单手操控。为了让用户获得更佳的视觉享受体验, 这一趋势不可扭转。用户之所以选择大屏, 是因为他们在移动设备上消费的内容越来越多。大屏对打电话而言是个缺点, 但是人们却越来越少打语音电话。随着Wi-Fi平板越来越流行, 一些消费者希望能结合二者的长处, 在移动过程中使用平板。5英寸屏幕的手机在便携性和视觉效果上具有绝佳的平衡点, 而1080P分辨率带来的细腻效果也是无法比拟的。三星Galaxy Note系列手机的成功表示, 用户对于大屏手机也是很感兴趣的, 第一代Galaxy Note配置5.3英寸的显示屏, 而Galaxy Note II则配置5.5英寸的显示屏。目前, 大屏幕和高分辨率已经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主要特征。相信2013年大屏幕手机成为主流, 并且也不仅限于高端配置。华为、中兴等国产品牌也在大力发展大屏幕手机, 这一举动会大幅度降低大屏幕手机的门槛, 使更多的人用上大屏幕手机。
趋势三:大容量电池
高分辨率显示屏和四核处理器的结合对于电池寿命来讲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众所周知, 更大的屏幕和更高的分辨率就意味着电池寿命将会消耗更快。更要命的是, 无论是微博、微信、视频等手机应用, 或者是高清3D的手机游戏, 都在时时刻刻地消耗着手机的电量, 因此大容量电池的出现就成为另一个焦点。在i Phone不可换电池的影响下, 市场上不可换电池的手机产品越来越多, 导致手机的续航能力会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电池的老化而不断削弱, 在最近推出的新品中, 能更换电池的优秀产品寥寥无几。因此, 解决手机电池续航问题迫在眉睫。厂家从客户体验角度出发, 也会更多地使用大容量电池, 来留住客户, 特别是那些不可更换电池的手机。或许, 太阳能电池或其他的一些解决方案也会出台, 最终目的是让用户能够用到更长时间续航的智能手机。
趋势四:大存储空间
当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屏幕分辨率越来越高的时候, 那么就意味着它需要更大的空间来装东西。8GB是不够用了, 用手机拍不了多长时间的高清视频空间就不够了。面对高清照片、歌曲、视频、各种各样的游戏软件, 16GB、32GB也终将会显得寒酸。屏幕都1080P了, 不看点全高清电影岂不可惜?可是以目前的手机内存空间, 是装不了几个电影的。所以最终我们还是需要64GB的手机, 甚至更大。随着手机存储成本的降低, 64GB、128GB的手机成为标配的时代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目前, 手机已经取代了U盘, 取代移动硬盘也是指日可待的。
趋势五:高分辨率相机
使用手机照相已经成为很多人出门必不可少的环节, 手机已经逐渐替代了卡片机。为了在这方面吸引更多的客户, 各大厂商也在拼命升级手机的照相功能。索尼、华为和中兴的新手机均采用相同的相机分辨率, 都具备1300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与此同时, 索尼Xperia Z和中兴Grand S均配置2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 支持1080p的高清视频拍摄。除了分辨率之外, 卡片机的其他功能也都植入手机照相中。智能手机上的照相系统中, 处理照片的软件也是多种多样。
趋势六:柔性屏幕
如果你认为千篇一律的手机设计令人审美疲劳, 那么柔性屏幕将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以后使用的手机, 不再仅仅是硬邦邦的一个平板, 它低功耗, 具有直接可视柔性面板, 由柔软的材料制成, 显示装置可变形、可弯曲。这听起来也许有点科幻, 但是三星的柔性屏幕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我们很有可能在Galaxy S4上看到它。苹果的弯曲屏幕专利设计草图也刚刚被曝光出来, 真正应用到产品中也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CES2013上将会有该类产品的重点展示。这两个系统会迎来关键年。
趋势七:防尘防水
在CES 2013中, 防尘和防水也成为智能手机厂商宣传他们新产品的噱头, 索尼和华为都推出了此类产品。索尼表示, Xperia Z能够在1米深的水中正常工作长达30分钟。相较于Xperia Z, 华为Ascend D2的防水水平可能较低, 但是它依然能够承受水头的喷洒。实际上, 索尼和华为并不是首家推出防尘防水设备的厂商, 松下在2012年的移动世界大会中就推出了防水防尘的Eluga智能手机, 它力图打入欧洲市场, 但是以失败告终。因此, 究竟防尘防水这个功能是否可以吸引用户还有待观察。
综上所述, 智能手机迎来了和之前个人电脑一样硬件飞速发展的时期。一个好的智能手机除了硬件, 良好的软件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硬件和软件互相推动发展。未来, 智能手机将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 成为人们手中的无所不能的“金箍棒”, 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更加多姿多彩。
智能微森林自然生态净化器
铁汉人居展出了旗下的am:10智能微森林自然生态净化器,据悉,am:10智能微森林是选用纯绿色植物净化的方式,将植物净化和水循环无缝净化相结合,结合高科技物理净化技术、智能化的工业设计、便捷式的操作与养护,深度净化空气中的PM2.5、烟尘、甲醛及其他有害物质,同时实时监控室内空气指数,降低室温,提高空气湿度!
蜗牛管家智慧“门闩”
蜗牛管家是由北京初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智慧“门闩”,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所谓门闩,就是指插销,这种智慧“门闩”不同于普通的智慧锁,具有低价、安全、方便的特点。相比而言,这种智慧“门闩”的市场前景也更为广阔。
人形智能机器人
城市漫步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最新发布的人形智能机器人。所谓的人形智能机器人,是指城市漫步推出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它将成为未来家庭智能的新成员。此次推出城市漫步人形智能机器人,拥有人机交互, 安卓系统,显示屏及摄像头等优势。
《魔法动物园》AR(增强现实)技术
萌橙CC出品的《魔法动物园》采用最新的AR(增强现实)技术,并结合先进的3D实时渲染技术,让动物在手机屏幕上神奇的变“活”了!只要用手机轻轻扫描一下卡片,卡片上的平面动物即可变成3D立体,可以随着手机随意观看,带给孩子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体验!
“尔朵”机器人
“尔朵”机器人是一款可以和它愉快沟通、快乐玩耍的智能机器人。其特别适合3-12岁关键成长阶段的小孩,通过与“尔朵”的相处、交流、学习,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拓展孩子的知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
寿蟠桃智能药箱
寿蟠桃公司展出了旗下的智能药箱产品,其它不仅具备常温条件下存储药物,放入智能药箱后,还会定时通过语音、灯光等方式提醒老人服药,方便老人取药服食,操作非常简单易用。
智能脉冲按摩器
摩也放松器是一款支持手机APP操控的智能脉冲按摩器。外覆手感细腻的德国硅胶,共有五种颜色。轻巧的流线型外形设计,便于在旅行或外出等不同场景携带。内置锂电池可通过Micro USB接口充电,充电时间2小时可连续工作5小时。
嘟嘟智慧家庭产品
嘟嘟盒子是市面上首款智能三合一的盒子,集红外安防、智能控制、空气检测三大功能于一体,是智慧家庭的大脑,贴心解决所有安全隐患,打造触手可及的便捷智能生活。
豚鼠运动智能手环
提供理想的健康解决方案是豚鼠运动手环的核心设定,其高适配性的蓝牙bt/ble双模确保了手环与设备之间的顺畅连接,微小的Bosch新产中央处理芯片承载了航空专用九轴传感器技术,让远距离操控屏幕上的游戏动作可以被实现,带来的交互体验可说是前所未有。
国王扫地机器人
国王展出了旗下最新的扫地机器人K16增强版“恺撒”,其采用强劲动力的边轮电机,高行程浮动软包大边轮,优秀底盘设计和严格的工艺制程保证了机械运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除了精密的硬件配置,国王还设计了300多种脱困处理方案,几乎穷尽所有可能出现的场景,并综合了机身重量变化、重心变化、两个边轮的不同速度/力度/加速度/边轮的高度等做出的应对方案,这种强大脱困协调控制能力,当然脱困效果更优异。
浩泽JZY-A2B-SW净水器
浩泽展出了“终端净水服务”与“浩泽净水家”O2O线上线下联动的商业模式,让创业者只需专注客户维护,不但减少了创业者在售后服务及物流仓储上的成本,直营的售后服务团队还为后续服务提供了保障。
智能机器人吸尘器
深圳市普瑞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智能家用电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智能吸尘器,智能安防设备等。其此次展出了旗下最新的智能机器人吸尘器。
酷迪斯CB-300移动智能微型投影仪
CB-300系列是酷迪斯旗下的旗舰产品,酷迪斯将“清晰度”和真“12核”、“口袋随身移动商务”指标结合在一起,回归了做投影就要专注画质清晰和媲美胶片色彩的初衷。CB-300内置安卓4.4系统自带WPS办公软件,U盘即插即读即可演示PPT、WORD和EXCEL。
嘟嘟智慧家庭万能遥控
这是一款控得了家电更当得起摆件的智慧家庭万能遥控器,可以把全屋家电全都装进手机里,外形时尚简约,信号稳定,性能卓越!
VR智能眼镜
蓝盔科技主要生产智能手表,智能手环,3D视频眼镜,智能眼镜,智能追踪手机等等。此次他们展出了旗下最新的VR智能眼睛产品,其内置了2K显示屏幕,Android 5.1系统,并配备了64位处理器和2G运行内容,用户可以自行下载APP体验。
“易开门”移动门禁解决方案
“易开门”移动门禁解决方案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采用了智能蓝牙和与二维码识别技术。蓝牙结合摇一摇技术可以让用户在走近支持移动应用的读卡器时,通过摇一摇智能手机远距离开门。这种手势开门技术,大幅改善用户体验,同时为现有的门禁控制规则添加了新的认证要素,从持卡人目前所“拥有”的要素(卡片),拓展至基于手势并且持卡人“所知”的一些独特要素(如密码,个人身份号码,或者PIN码)。
摘要:网络通信技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较快,而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发展意识和前瞻性意识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思想。我国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而针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提上了研发和推广的日程。4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3G技术的升级,能够实现更高的网络传输速度和更科学、人性化的智能升级系统必将成为未来几年内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本文介绍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4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4G移动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展望。
关键词:4G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网络;网络结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1、引言
相对于第一代、第二代无线通信技术,3G通信系统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也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应用,但3G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模式CDMA模式的传输速率和数据格式的限制制约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可视化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更直观的通信体验,因此未来的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更多呈现出的可视化通信和视频通信,显然日前的3G通信技术不能满足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需求,因此人们提出了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也就是4G技术。4G技术是对当前3G技术的一次全新的革新和发展,它融合了3G通信技术的诸多优点,同时提供了更为高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为用户的多媒体业务和可视化通信提供了可能,同时4G无线通信技术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通话质量更高,移动通信应用更加多元化。2、4G通信技术
我们所谓的4G是指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只是一个通用的名称,4G通信技术井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传统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演变而成,通过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优化移动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是集3G与WLAN于一体井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可以不依靠电缆直接建立起超高速信息公路,4G网络的下行速率能达到100Mbps,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比3G快2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这种速率能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有人曾这样比较3G和4G的网速,3G的网速相当于“高速公路”,4G的网速相当于“磁悬浮”。2012年1月18日下午17时,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电联2012年无线电通信全体会议上,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和LTE-Advanced技术规范通过审议,正式被确立为IMT-Advanced(俗称“4G”)国际标准。我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同时成为IMT-Advanced国际标准。这是在继TD-SCDMA自主研发成为3G国际标准后,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
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领先地位,对4G的重视由此可见。
关于第四代通信技术,一般定义为分布网络和广带接入,它的非对称数据传输速率2Mb/s,且能自动进行速率切换,影像传输速率可达150Mb/s,并将实现高质量的三维图像传输。它是集成了多种功能的宽带接入IP技术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它不同于无线通信模式的集成,用户能从一个标准自由地漫游到另一标准,其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一 4G网络结构
4G系统的网络体系分为接入层(物理层)、承载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接入层负责提供选路、接入功能;承载层负责提供有源网络、安全管理、即插即用、地址转换、QoS映射。开放式IP接口由承载层与物理层共同提供。承载层与应用层之间也为开放式接口,应用层主要用于新业务的提供和第三方软件的开发。3、4G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从目前的3G移动技术发展到4G技术同样也需要一个演变的过程,甚至即便4G技术已经成熟,仍然会与上一代通信技术同时存在。
(1)欧美4G技术现状
目前全球移动通信手机制造商中包括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等都来自欧洲,几乎控制全球绝大部分的移动通信市场。根据英国网络测试公司OpenSignal在早前发表的报告指出,在2009年全球首个推出4G LTE网络的瑞典,是目前全球4G LTE网络速度最快的国家,瑞典4G网络的平均下载速度为22.1Mbps,而全球4G LTE网络的平均下载速度为10.4Mbps,技术仍然领先全球。美国的移动通信行业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全美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0%以上,作为全球第二个推出商用LTE网络的国家,因其主要移动运营商Verizon和AT&T使用的20MHz频谱资源,与大多数运营商采用的40MHz频谱配置不
同,使美国的LTE网络的平均下载速度仅为9.6Mbps,排在全球第八名。
(2)亚太地区4G移动通信技术现状
亚太地区,特别是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研发,应该说在国际上起步就较早,日本在4G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开发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的DoCoMo公司也一直在致力于4G移动通信的研究,也得到日本财政的大力支持,特别制定了E-Japan发展计划,由日本总务省(MIC)统一部署,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开展4G的研究、标准化、试验及国际合作等工作,为了抢占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先机,日本近几年的财政预算都包括对4G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而韩国一度被称为是“通信门外汉”,但在4G的研发和投入方面也下了大功夫,通过十几年的追赶,2006年韩国已对外发布了4G移动服务,因此这些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特别是点到点传输方面的创新。
在我国香港地区,4G网速就有19.6Mbps,在全球排名第二,并且香港大部分网络已推出4G服务。在国内4G技术的布局也成了三家电信运营巨失争抢的头号蛋糕。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可知4G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成为了可触的现实。因为访问速度将达到3G的10倍,因此4G得到了各运营商的空前重视,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微信等OTT业务给通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挑战了传统的移动通信模式,造成传统收入的锐减,怎样面对这些挑战也成为了各运营商在争夺4G的同时面临的大问题,但辩证的来看这也可能成为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方向,用户上网兴趣加大,所产生的流量消费激增,将会给运营商直接带来流量收入的大幅增加,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3年1-6月累计接入流量57704.3万G,比上年同期增长62.6%,因此各大运营商都在加紧向4G迈进。4、4G通信系统的特点
4G通信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五方面特点:(1)容量、速率更高。最低数据传输速率为2Mb/s,最高可达100Mb/s;(2)兼容性更好。4G系统开放了接口,能实现与各种网络的互联,同时能与二代、三代手机兼容。它能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无缝切换,并提供多媒体高速传送业务;(3)数据处理更灵活。智能技术在4G系统中的应用,能自适应地分配资源。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将实现任何信道条件下的信号收发;(4)用户共存。4G系统会根据信道条件、网络状况自动进行处理,实现高速用户、低速用户、用户设备的互通与并存;(5)自适应网络。针对系统结构,4G系统将实现自适应管理,它可根据用户业务,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满足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5、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需要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完善和改进,需要一 4
定的磨合和试运营周期。目前在研究和推广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主要表现在移动通信中的网络IP问题、4G网络通信标准协议问题,针对我国庞大的3G或2G网络,如何实施对传统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换代工作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
6、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展望
据统计,全球的移动通信用户终端数量高达45亿,占地球上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人与人的互联,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将实现人与互联网、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互联。3G移动通信技术推动了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发展,应用手机和PDA等终端设备上网已经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而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将改变现状用计算机上网的习惯,基于4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通信中可视化、多媒体化将成为趋势,更丰富的4G移动通信应用将改变未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网络之间的联通关系,人类将真正进入无线互联时代。7、4G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综合目前各国在4G移动通信领域的突破来看,日本具有领先优势,日本在2001年开始着手4G技术研究,在2005年初步形成规模,2007年通过外场试验并开始商用,传输速度为5.3Mbps。美国以高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主要研发HMMX和DMMX技术来达到4G标准,并在收购Flarion公司后,得到其三百多项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方面专利,使其在4G相关领域领先其他公司,主要关注无线网在4G中的重要作用。随着3G在我国大面积普及,用户在体验3G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意识到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虽然目前面临着,如频率资源争夺激烈、移动容量紧张、网络安全面临挑战等多方面问题,但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使得各大运营商加大了对4G的追逐,因为用户的需求无法满足,也因此推动了4G技术的发展,从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对移动通信产业投入增加以及我国本身具备的良好市场需求环境,我国的4G发展空间很大,未来我国将会加快4G网络的建设,而抓住机遇占领市场是我国通信行业的共识,三大移动运营商都早已着手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从技术上已能够实现图形影像、视频、语音的高速传输。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所制订的16个重大专项,宽带无线通信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中国移动预计将建成20万个4G基站,投资总额约1800亿,4G终端采购量增幅将超10倍以上,而中国电信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开始部署相关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覆盖世博园区的FDD-LIE网络。2012年7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信息化与工业融合成就展上,中国电信展现了其在4G上的一系列研发成果“蓝 5
极光”计划,该计划旨在大幅度提高下一代4G移动通信系统的效率。在未来的发展中,4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会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包括频谱、资源调配、资源管理和无线传输技术等等,相信4G技术的发展将会给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数据通信速度和通话质量等优势,4G的分布网络具有比3G更高速、安全、稳定的传输能力,且由于技术的突破,未来4G的通信费率也将降低。移动互联网将“让世界无时无刻不掌握在你手中”,现在随时随地连接网络上网浏览信息,获取信息已成为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未来4G的目标也就是实现真正的“移动办公”,这个领域也将成为全球各大手机厂商竞争的主要目标,目前已有部分手机厂商正在积极研究,随着移动通信带宽的提升,手机的数据流量、数据安全将进一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8、结语
总之,4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不远的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又一重大变革,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在4G移动通信领域掌握先机,专研和开发4G移动通信技术,为未来4G移动通信的发展和推广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摘要: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随着2009年3G牌照正式发放,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移动应用服务日趋丰富,移动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叙述了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市场前憬和发展趋势。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应用 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顾名思义,如同移动电话是相对于固定电话而言,移动互联网是相对固定互联网而言的。目前业界对移动互联网尚无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但对其概念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从网络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指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从用户行为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指采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业务,这里对于移动终端的理解既可以认为是手机也可以认为是包括手机在内的上网本、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这里前者是对移动互联网的狭义理解,后者是对移动互联网的广义理解。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与传统的的网络技术与业务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终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移动的终端便于用户随身携带和随时使用。
(2).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限制:在网络能力方面,受到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终端能力方面,受到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
(3).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受到了网络及终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业务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
(4).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时,所使用的内容和服务更私密,如手机支付业务等。
一方面,伴随着移动接入带宽的提高特别是3G技术的商用、智能终端和移动浏览器功能的增强,互联网上基于 Web2.0 的应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并结合移动网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可判断位置等特性,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业务形态。另一方面,移动通信行业内出现固网业务萎缩、移动语音业务逐渐饱和等行业发展趋势,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这也就是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三.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如下:(1)手机个性DIY。如今,图片和铃声的下载,为新浪、搜狐等创造着每天40万以上的浏览量,其中自然有不少愿意用每条1元的代价,享受这项个性服务。
(2)资讯。以新闻定制为代表的媒体短信服务,是许多普通用户最早的也是大规模使用的短信服务。对于像搜狐、新浪这样的网站而言,新闻短信几乎是零成本,他们几乎可以提供国内最好的媒体短信服务。目前这种资讯定制服务已经从新闻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股票、天气、商场、保险等。
(3)沟通。移动QQ帮助腾讯登上了“移动梦网”第一信息发送商的宝座。通过“移动QQ”和QQ信使服务,使手机用户和QQ用户实现双向交流。
(4)娱乐。娱乐短信业务现在已经被作为最为看好的业务方向,娱乐短信业务是最能发挥手机移动特征的业务。
(5)手机上网业务。手机上网主要提供两种接入方式: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移动电话用户通过数据套件,将手机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后,拨打接入号,笔记本电脑即可通过移动交换机的网络互联模块IWF,接入移动互联网。
四.国外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
日本和韩国都可以称得上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国家。目前,日本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主要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NFC应用、移动电视、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广告等。韩国用户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移动多媒体服务、移动音乐门户网站服务、手机游戏、移动购物、手机银行以及包括移动搜索、移动社区等在内的无线和固定互联网互通服务。在美国,资费模式的创新和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普及等因素导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在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中,门户网站成为渗透率最高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邮件、搜索位于第二、第三。五.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2010年8月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会上指出:“中国要加快互联网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移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采用的是WAP协议。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当于传统互联网2000~2001年间的发展水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分析》显示,到2020年移动互联网终端将超过100亿台,截至2009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2.33亿人,占总体网民的60.8%,此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而自2009年中国3G牌照发放以后,国内智能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渐呈爆炸式增长。来自艾瑞咨询的调查研究数值则显示,2009年,移动互联网市场交易额达6.4亿元,同比增长205%。而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108亿元。从以上的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具备相当规模,但与发展较快的日本、韩国相比,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移动互联网市场前景
随着网速越来越快,手机终端越来越强大,移动互联网透露出的机遇与诱惑是巨大的。随着3G的发展和移动通信及WEB2.0技术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必将成为一个更大的新兴市场。移动互联网机会层出不穷。
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有多大,它可能是互联网创造的产业规模的十倍。按照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提供的数字,4.2亿网民里有11%使用手机和数字卡上网,现在使用智能终端上网的用户已经占到上网用户数的10%~50%,如此推算九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将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数。
显然,在3G背景下,我国庞大的手机市场规模成为有效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而这必将刺激移动互联网市场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引发新一轮创新潮。
一方面,互联网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其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截至10年6月份我国拥有3.3亿次网络搜索,在商务交易方面网络规模达到1.42亿,旅游服务规模达到3612万亿,交友、沟通方面有3.04亿人使用互联网,2.1亿人使用社交网站。如何将传统互联网模式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让用户更好享受信息生活乐趣已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发展已势不可挡。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达2.14亿,市场收入规模达237亿元。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3亿,全年市场收入规模将达633亿元。此前,据尼尔森公司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称,在中国,手机已经无处不在,中国3G商用进程的加速推进,使移动互联网活跃度日渐提升。
七.发展趋势
1.在业务层面,主要有以下三个反战趋势:
(1)商业模式多元化
商业模式是一个产业或者业务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通信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发展存在困难的今天意义更为重大。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业链上的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的收费方式上也应该呈现出前向收费、后向收费、广告收费、包月收费等多元化形态。
(2)业务类型“长尾化”随着手机浏览器功能的强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Web浏览习惯逐步与传统PC浏览习惯靠拢,呈现出“长尾化”趋势。
(3)业务产品融合化
融合是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是融合的最好例证。从宏观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移动通信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从微观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特别是接入网络是多种无线技术的融合;从终端技术来看,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也呈现出融合的特征:手机除了电话功能外,还集成了摄像机、播放器、传感器、RFID等功能;在业务能力层面,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数据融合和应用融合创造出众多的创新业务和新型产品,大大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在技术层面,主要有以下三个趋势:
(1)网络接入技术多元化
目前能够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技术大致分成三类: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LAN,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WiMAX和3G及其增强技术,如EVDO和LTE 等。不同的接入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所,让用户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接入相应的网络,这势必要求终端具有多种接入能力,也就是多模终端。
(2)移动终端解决方案多样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对业务支撑和业务体验的重要性也日剧增,因此也带来移动终端解决方案的多样化。这些终端不仅包括普通的手机终端,而且包括上网本、亚马逊公司推出的电子书阅读终端Kindle等;与此同时,手机操作系统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诸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Linux操作系统、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此外,PalmOS、Symbian和黑莓等也是普遍采用的操作系统。
(3)网络浏览Web化
我国目前移动互联网使用中WAP方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节省网络流量。但从国外来看,移动互联网浏览Web化是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发展趋势。
八.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产业运作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运作模式正在形成。对于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和网络运营商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积极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市场竞争中。
卫星通信是以空间卫星作为中继载体的一种通信方式, 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卫星通信技术走向成熟。按照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规定, 卫星通信业务可分为两类, 即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FSS) 和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MSS) 。本文将主要介绍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 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2.1 移动通信卫星分类
卫星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非常有限, 由几家主要的卫星移动运营商形成了垄断, 按照卫星移动通信轨道分布的情况, 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2.1.1 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最早问世的移动通信卫星是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发展了几代, 经历从模拟到数字, 从窄带到宽带, 从电路交换到IP交换, 从单波束到多点波束,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世界主要的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有海事卫星和铱星。
海事卫星是由国际移动卫星公司 (Inmarsat) 运营的全球移动通信卫星系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发展了四代L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它通过有限的频率资源, 使用按需分配多址接入的方式为全世界提供了近50万个通信终端的服务。它可以提供传统的移动话音业务、低速数据业务、高速互联网接入, 以及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服务。4颗Inmarsat-4卫星是目前Inmarsat系统的主力军, 相比Inmarsat-3容量大20倍, 可以提供全球宽带局域网 (BGAN) 业务, 并支持手持机通话业务。In marsat-4每颗卫星有193个窄点波束、19个区域波束、1个全球波束, 信道总数超过600个, 可支持用户最高数据速率达到800kb/s。
阿联酋的瑟拉亚 (Thuraya) 卫星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 第一颗卫星Thuraya-1于2000年10月发射升空, 2003年和2008年陆续发射了Thuraya-2与T hu raya-3。T hu raya卫星使用了增强的有源相控阵天线与数字信号处理器相结合的多波束成形技术, 可以改变波束指向, 实现波束变形, 进行信道组合与切换, 从而能够根据地面通信容量的变化灵活地控制波束的方向和功率, 提高覆盖范围和频率的利用率。地面使用的多模手机可以兼容卫星、GSM和GPS业务。近年来瑟拉亚开始发展宽带数据业务, 共享IP可以实现最高444kb/s通信速率。
2.1.2 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由于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存在轨道高、路径长、链路损耗大、传输时延长、单星成本高等弱点, 加上同步轨道资源紧张, 同步轨道卫星在两极地区有盲区不能实现真正全球覆盖, 为此,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一些低轨道卫星应运而生。典型的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主要有铱星 (Iridium) 、全球星 (Globalstar) 、轨道通信卫星 (Orbcomm) 等。
“铱星” (Iridium) 卫星通信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1987年提出第一代铱星通信星座系统;1992年“铱星”卫星开始研发;1997年5月5日, 第一批5颗“铱星”卫星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1998年11月铱星系统在全球投入运营。通过多年的摸索, 铱星公司改换思路, 走低价、普及、平民化的道路, 逐步开始盈利。2007年铱星公司宣布进行新一代铱星的研发工作, 将在2016年开始卫星发射, 并于2017年提供服务。
全球星是由美国劳拉公司和高通公司倡导发起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由48颗卫星组成。从1998年2月到2000年2月, 经过14次发射, 第一代全球星卫星星座建成并开始提供服务, 在全球范围 (不包括南北极) 向用户提供无缝隙覆盖的、低价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业务包括话音、传真、数据、短信息、定位服务等。由于全球星系统没有星间链路, 是一个星型结构的通信系统, 所有用户通信均需要通过地面关口站进行交换处理, 因此其服务覆盖范围受地面基础设施的限制。第二代的全球星已于2013年2月正式完成与第一代的更新换代, 可以运行至2025年, 可以提供更大的高峰需求呼叫容量, 能为文件传输和视频应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并可集成辅助地面组件和地面应用, 为视频流和宽带数据业务提供更好的网络管理。
轨道通信 (Orbcomm) 是目前全球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广域、分组交换、双向段数据低轨小卫星通信系统, 用于短数据通信, 同时兼备定位能力, 使用其通信服务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能够有效跟踪、监测、控制拥有的固定或流动资产。美国第一代Orbcomm系统由位于4个轨道面上的35颗卫星组成, 1998年组成星座并正式提供商业服务。Orbcom m公司已投资2.3亿美元建设二代卫星系统, 今年将发射第二批11颗卫星, 完成组网。第二代卫星系统可支持用户数量是第一代卫星的12倍, 数据传输速率更快, 传输量更大。卫星拟配备AIS自动识别系统有效载荷, 接受与报告来自配备了AIS的海上船只的信号, 它将在海上船只避碰、助航、搜寻、救助等各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第二代Orbcomm卫星星座具有向下兼容性, 第一代用户通信终端设备可与第二代卫星实现无缝链接。
2.2 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现状
目前, 根据2014年披露的数据, 全球共有五家主要的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 其中Inmarsat占据了市场一半的份额,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传统卫星移动通信公司也认识到了市场上对于宽带数据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 由于MSS带宽资源的限制, 现在只能提供类似于陆地移动通信3G的服务, 而对于4 G及更高速率业务的需求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I n m a r sat正跳出传统的业务市场划分思维, 即将推出Ka波段的宽带通信业务, 实现MSS和FSS的跨界。而Iridium和Orbcomm则另辟蹊径, 着眼AIS这类小数据业务发展。
3 典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作为同步、低轨道卫星的代表, 下面将分别就海事卫星、铱星的系统特点、发展现状做重点分析阐述。
3.1 海事卫星
自1979年Inmarsat成立, 随着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用户对卫星通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变化, 在迎合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 海事卫星也在循序渐进的稳步向前。至今, Inmarsat卫星系统已发展至第五代, 在保证提供安全性移动性优异的L波段业务同时, 跨界转战Ka波段提供高容量、高带宽业务。经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Inmarsat卫星从第一代的模拟信号, 发展到第二、三代的数字信号, 再到第四代的宽带通信, 直到今天第五代更高宽带的高速数据通信。海事卫星追随着技术、适应着时代、充分发挥着自身的特长, 持续不断地为全球提供公益和商用的无缝通信服务。
目前, Inmarsat正在准备研发第六代卫星, 其主要目标是将自己开发六代星的核心模块和射频授权给相应终端厂商, 降低行业进入门槛, 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线。同时, 通过软件无线电、芯片集成的方式, 实现终端的小型化、价格平民化, 提供更加丰富、市场接受度更高的应用。六代星现确定使用L波段, 计划设计三颗地面静止轨道卫星。考虑到四代星将在2023年达到预期寿命, 计划2019年发射第一颗卫星, 2022年完成星群部署。另外, 六代星还将搭载Ka波段载荷, 实现对五代星的补充覆盖。另外, I n m a r sat还与欧洲陆地移动电信运营商合作, 建设S波段卫星与地面基站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 满足欧洲不断增长的航空通信需求。
In marsat在2015年实现总收入12.74亿美元, 与2 014年12.8 6亿美元相比出现小幅下降, 但基本保持稳定。按照不同业务板块划分, 其中海上市场占收入份额51%, 政府市场24%, 企业市场14%, 航空市场11%。针对传统的L波段业务, 2015年收入8.32亿美元, 连续3年实现增长。
3.2 铱星
第一代“铱星”卫星通信系统使用66颗卫星, 分布在6条轨道上, 轨道平面间隔30°, 组成卫星星座。铱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星际链路, 星际链路采用Ka频段, 每个卫星可以同时和同轨道内的前后各一颗卫星及左右相邻轨道中的各一颗卫星交叉相连。由于第一代铱星已经服役快20年, 到了生命周期末期, 同时为了持续保障整个系统的通信能力, 铱星公司正计划启用第二代铱星系统。第二代“铱星”星座 (Iridium-NEXT) 共计81颗, 包括66颗在轨正式卫星, 6颗在轨备份卫星, 剩余9颗卫星在地面仓库备用。铱星公司计划在2017年完成第二代铱系统的星座部署, 在此之前现有的“铱星”卫星星座保持运行, 直到第二代“铱星”全面运作。第二代“铱星”卫星提供L频段速度高达1.5Mb/s通信能力, 适应了信息化时代对于带宽的需求, 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除了传统的L波段通信载荷外, 第二代“铱星”内置“ADS-B”载荷。ADS-B是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的简称, 顾名思义, 系统无需人工操作或者询问, 可以自动地从相关机载设备获取参数向其他飞机或地面站广播飞机的位置、高度、速度、航向、识别号等信息, 以供管制员对飞机状态进行监控。铱星公司与加拿大、意大利、丹麦和爱尔兰空中导航服务提供商 (ANSP) 成立合资公司Aireon, 提供ADS-B全球服务。根据第二代铱星发射计划, Aireon预计将在2018年提供全球无缝隙的ADS-B数据服务。
铱星与Harris公司达成协议, 利用二代铱星的剩余空间搭载Harris公司的App STAR的可配置载荷平台, 提供卫星AIS服务。Harris已经与全球AIS数据服务商exact Earth在2015年达成协议, 在第二代铱星搭载58个AIS载荷, 使用exact Earth公司AIS算法, 通过VHF频段实现海上AIS信号的无缝覆盖。exact Earth现已拥有8颗低轨道AIS卫星, 计划还将发射2颗。
截至2015年底, 铱星用户数超过78.2万, 五年年均增长率13%, 营业收入4.114亿美元, 实现小幅度提升。
4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4.1 多元化业务
随着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 传统的语音、数据、短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数据和通信的要求, 未来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能更多样化。比如, A DS-B数据服务和A IS船舶监视功能, 基于卫星的A D S-B监视能为飞机提供完全的连续的天基监视与控制, 尤其是在缺少地面接收站的海洋和偏远地区, 将发挥重要作用, 实现飞行轨迹和高度的优化, 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行和燃料效率, 同时显著降低世界各国空管机构 (ANSPs) 的基础设施成本。
4.2 融合式发展
从最初的单独组网到多网互联发展, 借助地面通信网络的优势, 实现与地面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在多制式网络中的相互漫游, 最后组成无缝覆盖全球的通信系统。同时, 面向用户多样性信息需求, 提出多要素融合应用模式, 发展天地一体化信息融合共性理论, 建立信息融合应用模型, 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并制定标准, 形成安全、可靠、标准的多源空间信息融合体系架构, 推动天、空、地、海信息的融合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4.3 多频段互补
随着日益增加的带宽需求和高速数据处理需求, 卫星通信朝着宽带化、IP化发展,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高频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各种频段的系统相继出现, 并将共同存在, 同时, 在通信保障上还可以根据频段的自身特点形成互补。Inmarsat GX业务通过采用Ka波段宽带通信技术与四代星L波段超强抗干扰通信技术的黄金组合, 克服了诸多卫星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全球覆盖性差、通信质量受不良天气影响明显、通信带宽低等问题, 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全时、全天候的宽带数据、语音的通信服务。
5 结束语
在卫星通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卫星移动通信是未来无所不在的个人通信不可或缺的手段, 市场潜力巨大。同时, 卫星移动通信正在往多频段、多功能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现代电信科技, 2014 (7) :23-28
[2]吕子平, 梁鹏, 陈正君, 韩淼.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展望.卫星应用, 2016 (1) :48-55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新兴的蓝海。近年来,随着作为硬件载体的移动终端智能化,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增加,通信系统设施的优化和完善,作为软件载体的APP(Application 第三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丰富多样化,移动数字阅读也在改变人们获取新闻的习惯。
由于移动数字阅读出现的时间较短,因此对其研究多是市场调研。国外一项数据表明,在移动终端上新闻阅读类应用具有较高用户忠诚度,用户使用频率和持有时间仅次于通讯应用[2]。国内一项调研表明,新闻阅读类应用下载比例过半,具有较高的用户渗透率[3]。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新闻阅读已经成为用户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行为习惯。App新闻阅读也正在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平台。
1.1 国内APP新闻阅读现状
根据各大软件下载市场装机量的数据显示,排名前列、下载过百万的新闻阅读类应用主要是新闻门户网站旗下的应用,例如搜狐新闻APP,网易新闻APP等,其中搜狐新闻APP到2013年3月用户数量破亿。传统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地参与到媒介融合中,将传统方式生产的内容、板块模式迁移至移动终端上,努力在移动互联网上抢占新闻发声筒。但与有丰富互联网经验的门户网站相比表现黯淡得多,整体表现良莠不齐、差距大。综合多方数据来看,财经、第一财经周刊略见起色,南方报业集团的南都Daily和凤凰新闻APP之类装机量也过百万,是其中表现优良的。而一些没有传统新闻背景的技术团队,所开发的新闻阅读APP亦取得了较高的用户量,像Zaker、今日头条、酷云阅读、无觅等。通过聚集多方新闻源,利用优良的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新闻内容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让他们无论从装机量、用户评价还是推荐榜单上都表现不俗。
1.2 分 类
目前市场上,处于不断创新变革、动态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下,移动数字新闻类阅读应用多种多样。按照新闻内容来源,可将目前国内外移动数字新闻类阅读应用分为以下五大类。
表1 移动数字新闻类阅读应用分类
2 研究模型与假设
2.1 研究模型
感知价值原本是消费者对于一个产品或者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研究APP新闻阅读的用户体验构建,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考虑基于产品的不同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即是感知价值,是用户使用APP进行新闻阅读之后的反馈和评价,因此本次研究将用户体验的构建与感知价值建立联系,提出假设并证明假设。
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产品研发的角度,站在APP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产品生产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来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因此本文将基于对APP新闻阅读的用户偏好、受众行为,探讨APP新闻阅读的用户体验构建,本研究将采用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为本文的核心研究理论。
2.2 价值核心
首先需要阐释本文研究模型建设的核心,也即是理解什么是顾客感知价值。Kolter和Levy(1969)在研究顾客满意时最早提到顾客感知价值,认为顾客满意度取决于其感知价值(Kotler.P.and Levy.S.J(1969)[4],而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即是感知自己对于产品价值的利得和利失的一种权衡。
2.3 提出假设
用户的感知价值是用户在权衡自己从产品中感知到的利益和所付出的成本之后,对产品的效用进行的评价,它体现了用户自身对于产品价值的一个主观认知。结合原有的研究,本文以时间、地点、个性需求、耗费成本这几个基本要素为基础来构筑研究模型,以感知价值作为单独的二阶因子,其他因素作为一阶因子来探究影响用户使用APP新闻阅读的原因。
研究模型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流程
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时间碎片化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
·H2: 使用场景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
·H3:个性需求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
·H4:成本与整体感知价值具有负向影响关系
·H5:感知价值与用户体验具有正相关关系(基础假设)
其中,成本主要指的是用户消费在APP新闻阅读上所耗费的内容,在本研究中把时间和每月在移动终端耗费的流量视为成本的重要指标进行计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本还包括一些固定费用包括终端费用和移动应用的交易费用。本文认为时间碎片化和地点场景的不同亦会影响人们阅读行为,甚至可能是驱动人们使用APP进行新闻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而个性需求体现了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理念,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把个性化作为驱动因素加以考察,有助于从顾客内在心理特质出发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形成动因,了解相同质量价格下不同顾客感知价值差异的心理基础[5]。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相应地提出了以上假设。
3 研究过程
本研究通过在腾讯大楚网首页放置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问卷150份,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回收问卷录入数据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测量,对问卷的整体和各个变量因素都进行了分别的效度检验,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并对各个因子针对多个指标进行测度,以验证研究模型框架。
需要指出,现阶段还有通过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APP获取新闻的途径,但由于此类自媒体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导致新闻的传播具有非规范性特征,社交媒体应用的新闻生态环境也非常复杂,因此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3.1 用户特点分析
在受访群体中,绝大部分人都已经使用移动端APP进行新闻阅读,有接近一半的用户已经将APP新闻阅读视为自己每日生活的习惯。移动终端上的新闻阅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不容忽视的是,有近五分之一的用户以超过1小时进行APP新闻阅读,部分用户(约占10%)有很强的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新闻阅读的意识,专门分配时间在APP新闻阅读上,可看出移动终端用户的用户习惯在逐渐养成,对APP新闻阅读有了使用黏性的趋势。这反映出相对于传统阅读方式,移动终端阅读便捷等优势特点。
nlc202309011652
3.1.1 基本特点
从受调查用户基本情况可看出,APP新闻阅读的男性用户(61.72%)显著高出女性用户(38.28%),多集中在18至38岁的年轻人中,尤以18至28岁显著居多(62.5%)。
3.1.2 行为特点:碎片化
用户体验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明确移动终端用户的使用APP新闻阅读的习惯,对于研究移动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国内外对于用户行为碎片化的研究多是业内的调研,学理上还没有明确具体的定义。笔者认为,用户行为的碎片化有几个特点,时间长度短,但发生频度高,散而不完整集中,且具有不确定性。呈现碎石状、片断化的分布,夹杂和填补在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事件之间。在生活情景中体现在行走交通中、等待中、谈话间、上洗手间等等,这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发生。从用户使用情况的样本统计(见表2)可以明显看出,有一半的受访用户把每天进行APP新闻阅读的时间集中在30分钟之内,超过一半多的受访用户选择在闲碎时间或是行走、使用交通工具时进行APP新闻阅读,可看出大多移动终端用户在一天中分给新闻阅读的总时间都不长,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表2 用户使用情况样本统计
3.2 信度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首先,在使用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如果信度不理想将无法被使用。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Cronbach系数来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指标 介于 0.70—0.98 均属高信度,问卷整体信度系数 =0.87,量表的信度较高,可靠性强,因此研究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有说服性。
其次,本文还进行了信度检验。在做因子分析之前,就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测量。我们将量表中的题目分为以下几个维度:碎化时间、碎化地点、个性需求、成本、方便性、交互性和感知价值。之后采用主成分法来提取因素,检测到各个变量的KMO(Kaiser-Meyer-Olkin)值都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也达到显著。再对量表中的所有题目进行整体检测,得到KMO值为0.852,球形检验的P值也小于0.05,如表3所示,因此我们可以对量表中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表3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为了验证之前所提出的假设,对各个因素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通过上述因素间的相关性检验,我们可以针对各因素与感知价值的不同相关性分别进行研究。
3.3 研究结果
首先,笔者需要证明基础假设:感知价值与用户体验具有正相关关系,进而才能继续对其他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进行分析。我们从因素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已经得到两者相关性高达0.855,高于0.8属于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说感知价值很大程度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也就同用户体验具有密切关联,得出基础假设(H5)成立。而成本与感知价值Pearson系数结果显示是-0.297**,说明用户成本与感知价值负相关,但相关程度又不明显,因此笔者发现如今人们对于APP新闻有着一定社会认同,只要能够获得让自己满意的使用经历,人们还是愿意支付一定的成本。笔者认为其他几个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先验证假设,再联系相关理论来研究移动数字阅读是针对用户的何种体验进行的设计。
3.3.1 基于用户时间的体验设计
(1)用户时间碎片化研究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66%的用户表示介意新闻的推送时间,时间成为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用户时间的碎片化作为本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假设中已经提出其与感知价值相应的关系。在因素变量的相关性检验中得出的结果是0.754,介于0.6—0.8之间,说明时间和人们对APP新闻阅读的感知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时间的碎片化成为驱使人们使用APP进行新闻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上述表1统计显示,被访用户闲碎化时间阅读程度高。
(2)理论依据
管理心理学家雪恩(E·H·Schein)于1965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其中“经济人”假设又称“实利人”或“惟利人”假设。该理论最早源于早期科学管理时期西方享受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即认为人性是懒惰的,这种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著名Web设计师Steve Krug在Don’t Make Me Think一书中从Web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提出可用性第一定律,认为用户不喜欢做出思考和选择,因为用户不想浪费时间。例如,在移动设备的交互中用户频繁的行为更倾向于在两个步骤左右就达到目的。因此用户体验设计要求快速、简便,减少切换,缩短路径,为用户节约时间。这符合信息时代人们趋向于快速抓取信息的特性。在只允许花少量时间看文字的时候,用户通常以快速扫描浏览的方式去浏览文字的关键信息。时下火爆的国外图片分享社交应用Snapchat的“阅后即焚”设计概念,正是巧妙解决并利用用户信息过载问题的充分体现。
(3)摘要设计
针对移动阅读碎片化短时间、使用时间不完整的这一大特性,国外新闻阅读应用Circa在内容展现方面的探索做出了创新。Circa用专业编辑团队来提炼新闻中的信息块并组合成信息卡片,以新闻事件的动态信息流为展现形式,将每个动态以不超过两段的内容作为描述,用户关注相关新闻,就能随时依次层层深入,了解最新动态和发展过程,并避免反复提供背景信息的问题。Summly则凭借算法自动形成新闻摘要,满足用户快速阅读需求。用最简短的方式给用户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符合移动阅读的需求和用户习惯。
3.3.2 基于用户使用场景的体验设计
nlc202309011652
(1)使用场景研究结果
在提出的研究假设的相关性分析中,使用场景与用户感知价值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908,高于0.8,拥有极强的相关性。在调查中约63%的用户希望提供并会订阅关注当地新闻。约60%的用户希望有如Wi-Fi下启动“无图模式”、离线下载这些功能并使用,方便用户不耗费或节省流量。有约56%的用户希望有跨平台同步的功能,方便用户传递资讯到其他平台阅读。不同使用场景对APP新闻阅读的体验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2)理论依据
美国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Meymwitz) 于1985年在其《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结合了埃尔文·戈夫曼的“情景决定论”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构建了“媒介情境理论”的理论框架。受所处时代的限制,梅罗维茨在其媒介情境理论中所指的电子媒介主要指电视,几乎没有涉及网络。但笔者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成为蓝海的今天,有必要对梅罗维茨的观点进行重新解读。他认为,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其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再者,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决定论”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不同感官的延伸等著名论断。新媒介出现后,首先会引起人的感官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最后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上。因此,媒介形态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从用户体验设计的层面出发,移动数字阅读场景是动态的、随时切换,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媒介情景理论”“媒介技术决定论”同样适用于移动数字阅读的用户体验构建。
(3)用户“非第一行为”研究——“阅读语音化”
媒介产品的设计从最初基于人的第一行为:手动、眼看,再延伸到耳听,逐渐丰富起来。移动数字产品相对于传统媒介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充裕的信息存储空间,却能便携式地打破空间限制,进行多媒体的交互体验,更便捷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移动数字阅读主要是眼阅读,手辅助进行翻阅,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中,例如开车中,需要调用适合场景需求的感官,才能既不影响用户驾驶的第一行为,又同时满足用户的阅读体验。从技术的实现来看,目前很多声音合成的工具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可以直接将文本转换成电子合成音。国内新闻阅读应用窄播,就是将新闻资讯用音频技术的方式“读”给用户听。这样调用“非第一行为” 的用户体验设计,让用户可以边听音频边做其他事。而且相比视频,声音与人类情感中心的联系更紧密,未来可细化体验设计,例如:随意发音(方言与口音),新闻搜索结合语音识别等新的应用形式。
(4)新闻内容基于用户位置的地域化推送
随着GPS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基于位置信息的推荐可能会成为个性化内容推荐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要的应用场景。通过LBS(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用户到了某地,就把这个地方的信息推给他,或者由他去选择。目前这块领域发展起来的项目包括交友、餐饮、招聘等。而它绝对不只限于此。新闻阅读应用也可基于此发展,新闻阅读应用Zaker就设有“本地新闻”板块供用户订阅。另一应用都市近闻是以地理位置为标签重新组织了新闻。根据经纬度建立一个地理位置数据库,再通过人工和机器学习识别网络新闻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将新闻跟位置信息关联后建立新的索引,提供给用户查询。本地新闻可以解决用户了解自己居住地的需求,关心亲朋好友的需求,了解陌生地点的需求。
3.3.3 基于用户个性需求的体验设计
(1)个性需求研究结果
在各大移动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前200位(TOP200)里,纯粹提供普适性阅读内容的应用很少,而针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设计的APP新闻阅读受到用户喜爱。与一些如传统媒体App直接呈现资讯要闻的板块设计相比,用户更倾向于个性化的信息定制。从调查中看出这些个性化新闻定制功能包括订阅感兴趣频道、“关键词搜索”、基于算法技术的“猜你喜欢的”等新闻筛选功能。
(2)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将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且,需要都是动态的,依次由低到高呈阶梯型发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产品的可用性应是用户第一需求。产品可用性通常指的是产品的使用效率、易学和舒适程度。对于APP新闻阅读,易用性即易于满足用户最根本、刚性的信息需求,让用户获取其最需要的、感兴趣信息。社会学者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理性人目标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当刚性信息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进一步层面的发展,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更优的信息过滤技术,更精确筛选出用户偏好信息。最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即从人性其他的本能中挖掘出用户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产品设计充分了解用户,让用户从产品中实现自我的认同,实现 “人机合一”,实现用户体验的提炼和价值再创造。
(3)订阅与智能推荐——高效供给
数字化生存下的信息充裕甚至过载,用户面临着数据碎片化、使用时间碎片化和应用碎片化的困难;面临着用户的有效数据匮乏,被信息过载困扰着。从用户的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来看,由于用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爱好、关注取向等,用户偏好分众化,甚至细分化到让每位用户获取到不一样的但最需要的信息。根据用户精准“信息定制”的用户体验,无疑符合互联网的产品设计。按新闻内容来源的方式,个性化内容定制目前大致有两种:一是个性化订阅,打通多方媒体渠道,用户自主将感兴趣的订阅放在一级目录;二是基于算法技术,根据用户“兴趣图谱”智能推荐,如“猜你喜欢”。这些信息筛选技术在不断精准细分化,不浪费人们的闲碎时间,更高效地抓取信息。
nlc202309011652
但移动终端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需要市场和用户的逐渐成熟,有效数据的逐渐积累,数据挖掘能力的逐步提升,这使得移动终端上数字阅读的个性化任重而道远。无论怎样,手机上的个性化是可行且必须,将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发挥极大作用。
4 讨 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社会化程度会不断加深,基于对用户需求层面对APP新闻阅读影响的研究,笔者认为产品设计需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
4.1 重视用户体验设计
数字阅读是网络产品,在移动终端上的同样也受网络外部性的影响。此次调查也看出,用户在意新闻阅读应用的用户数量,重视口碑评价,尤其受社交圈中所关注的人群影响。这些评价经过病毒式传播从而决定用户数量,在其间,用户体验的好坏对用户习惯形成路径依赖起着深刻影响作用。
相比较传统媒体渠道,用户认为,移动数字阅读的方式在即时性、方便性、满足个性需求方面有突出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多APP新闻阅读在即时推送、更新新闻方面只是分秒相差,可看出这已经不是移动数字新闻阅读市场中的竞争焦点。且海量信息也已经不再是用户选取并依赖使用某APP新闻阅读的重要因素。用户体验的满意度成为了移动数字新闻阅读市场中的博弈焦点。
4.2 保持新闻质量 多媒体渠道整合
从本次调查统计(表5)可看出,APP新闻阅读的质量逐渐获得用户认可,认为“移动新闻阅读是其他新闻阅读方式(电视、报纸等)的互补品”的用户过半(约65%),目前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呈现多渠道态势,但不容忽视已有约25%的用户将移动新闻阅读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随着APP新闻阅读的用户体验设计的不断优化,这些新兴的用户群还将有扩大的趋势。
表5 用户对移动新闻阅读的认可度
4.3 用户体验需三维复合构建
在移动应用的用户体验设计中,有“天—地—人”三维之说,即考虑用户所在时间、所处地点、所有个性。统计显示,用户普遍认为APP新闻阅读中离线缓存、收藏夹功能等,是考虑到用户时间碎片化、适应不同场景的阅读,方便稍后仔细深度阅读及信息管理。
起床资讯闹钟应用是一款将闹钟提醒、语音播放新闻资讯融合在一起的应用,巧妙地利用早晨起床的碎片化时间,融合了音频播报新闻的场景应用,根据用户喜好提炼给用户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推出不久即在APP Store拥有了较大下载量。
4.4 交互设计增强体验
过半的用户(56%)认为,APP新闻阅读的交互体验相比报纸、电视、个人电脑等其他传统媒体终端做得好,但也有43.80%的用户认为一般,因此移动数字新闻阅读的用户体验仍需不断优化交互操纵的便捷性。此外,从此次调查的用户反映来看,例如在:新闻内容(文字、图片)有无独到的吸引力、阅读的感官体验(界面设计的优化)、社区互动的多元化和分享的丰富程度、广告优化处理、阅读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的个性化功能也在影响着用户体验满意度,这些方面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更加多样化、细节化和人性化。例如仿纸质阅读的拟物感设计,让人机交互中更有人情味。
4.5 突破介质创造体验
传统阅读以纸张载以文字,以文本作为介质。数字阅读以0和1的数字化信息,实现了电子文本。而移动数字阅读,通过电子文本转换为音频,在手机终端上实现了从“看新闻”到“听新闻”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介质的局限,不仅满足而且创造了用户体验,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型“阅读”方式。
注 释
[1]CNNIC:中国网民规模5.91亿 手机网民4.64亿[OL].[2013-07-21].http://wireless.iresearch.cn/others/20130717/
205306.shtml
[2]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在2012年10月公布了关于各种APP的“用户忠诚度”的图表,以使用频率(每周的打开次数)和用户保有这个App的时间(超过90天的比率)两个维度调查得出,只有两种App即频率高又持有时间长,其一为通讯应用,其二为新闻应用。并且有一半的用户会将一款新闻类应用持有90天以上。
[3]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调研研究报告》显示,新闻类应用软件的下载占53.1%。在最经常使用的软件类型选择上,21.7%的调查者选择了新闻类软件。
[4]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beting. 1969,33(1): 10-15
[5]江林,袁宏福.基于个性的顾客感知价值研究[J].中国营销市场营销导刊,2009(2)
(收稿日期:2013-09-06)
【移动通信硬件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12-18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10-11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带来的机遇11-24
新疆移动通信10-28
高铁移动通信01-07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06-11
移动通信复习1107-03
移动通信技术行业07-23
移动通信重点总结01-14
蜂窝移动通信网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