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新农村(精选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
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区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当前,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要充分发挥我区创立的“三级调处中心”作用,尽可能在1—3年内基本调处完毕。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我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中央组织部2003年选编的全国140个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因此要倡议消除没有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在总结我区抓村办企业而沉重负债的教训,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我们##区,虽是宜昌市的一个区,但更多的是明显具有山区县的特征,既有建设城区,融入宜昌市主城区的重任,又有支援农村,建设农村的重任,二者不可偏废。要认识到我们城区的各项设施,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建国以来广大农民以“民工建勤”等形式而形成积累的结晶,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农民。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是我们向更高水准攀登,为全区人民营造更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区人民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福祉。更要认识到,我区的各个部门,不是上级的部门,而是根据全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全区包括农村、农业而设立的。因此,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理所当然地投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淡化部门职能意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意识,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定向、正风、兴业的立门之本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农业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帮助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国家扶持项目对接的技术衔接,要成为部门之责,部门之务。农村基层组织永远是农村兴旺发达的领头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村干部候选人自我申报、演讲评议制和村干部助理制等方式,组建好村级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要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任职一届,致富一村的职责。要自我加压,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前有先进,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爱拼才会赢”,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要发动群众来制定,并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形式确定下来,每年的例会加以总结和完善,后任班子改变规划和目标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并经上级批准,防止朝令夕改。要通过我区创立的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确定当年的工作目标,每年办几件农民认可,农民满意的实事,使
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项目成为民心工程、满意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及乡镇(街道)要抓好全区或所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倡务实创新的作风,完善乡镇及区直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和体系,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组建强有力的区乡两级综合协调机构,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加全区新农村建设,明确职责,统一政令,克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使之力往一处使,共享政绩成果。要不断总结推广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出经验出成果,带动全区向高标准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推进,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究班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讲话精神,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展示我们所处三峡坝区的新风貌和新前景。
本文章转自03486您算是发喽--海罗网(),详细出处参考: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经济的“奥运会”,将有200多个国家和组织大约7000多万人参与,历时184天,是一个举办时间长、参与国家多、涉及面广的世界盛会。它不仅能让全国人民打开眼界、触摸世界,促进各种文化大融合大碰撞,而且是促进长三角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机遇。嘉兴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上海筹办世博会的有利契机,坚持“行政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接轨理念,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做足世博“文章”,对接“世博经济”,努力使嘉兴成为临沪世博旅游的第一城,承接世博产业转移的集聚地,为全省参与世博、服务世博起到门户作用、示范作用和引擎作用。
一、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嘉兴市服务上海世博会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1月成立开放办,积极对接上海世博局。2004年7月邀请上海世博局领导和有关专家举行世博经济研讨会,并形成了《深化接轨上海战略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和《利用上海世博会契机做大嘉兴“世博经济”》等调研报告。几年来,嘉兴市多次与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部、活动部、运营部等有关部门进行具体接洽,深入探讨参与世博会的有效途径。2007年10月,嘉兴市政府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去年5月5日,嘉兴市成立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同时市、县两级建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接轨工作、发展世博经济的领导,形成了市、县(市、区)、镇(乡、街道)三级工作网络。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服务世博、发展世博经济的工作重点,各县(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细化重点工作,同时建立了汇报交流制度、信息月报制度、统计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将“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工作作为考核内容,以激发各单位对接世博的积极性。
二、强化进行产业对接。紧紧围绕把嘉兴市建设成为“上海世博会产业配套协作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和产业技术扩散基地”的目标,把握世博会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三个”产业对接。一产方面:按照上海市的准入要求,组织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与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联络,开展互利合作。同时,加强与上海世博局对接,主动邀请世博局有关领导来嘉兴考察优质农副产品如花卉等生产基地,为下一步开展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二产方面:主动与上海世博园施工企业联系,积极将我市水泥、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纳入产品采购目录,为世博会场馆建设作出贡献。嘉善佳峰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成功取得了上海世博行政中心产品认证通行证,与世博场馆建设一期工程5只标段签订了价值2200万元地下排水管供货合同,并在世博二期工程基础设施中承揽了业务,在江浙沪地区首属一家。三产方
面:充分挖掘江南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动融入上海旅游圈,打造旅游休闲胜地。去年上半年,邀请上海世博局周边城市接待设施调查组和票务中心调研组等来嘉兴进行调研,在票务销售方面双方达成了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共识,主动提出将嘉兴主要旅游景区列入“世博护照”的名录。进一步密切与上海旅委的联系,提升嘉兴旅游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份额。加深与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和上海旅游网合作,从去年6月份开始,除了原有16条专线外,新推出了南湖西塘直通车、南湖月河五芳斋一日游线路,并针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小长假)开通时令旅游专线,以吸引更多的沪上客人来嘉兴观光旅游。6月6日,由嘉兴市政府、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主办的“诗画江南·相约嘉兴”——2008嘉兴旅游节庆与新产品上海发布会在上海四季酒店隆重举行,市领导与上海旅委、上海世博局、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等有关领导以及上海、嘉兴两地旅游界、新闻界人士共计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安排, 是持续数10年、惠及数亿农民、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整体水平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 需要一整套完备的土地政策体系作支撑。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并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 归纳起来,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要点有以下4个方面:
1.1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 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奠定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 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的承包地, 是农民重要的基本生活保障来源, 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制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
1.2 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 依法规范农地流转, 保障农民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 结合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进程, 在农民自愿选择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通过农地的市场流转和适度集中, 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1.3 开展农用地整理, 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 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通过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 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农用地整理, 无疑将是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 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指导、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 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治理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总体上保持在180m2左右, 东、中部地区一般在120~250m2, 西部地区在150~400m2, 山区和牧区更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 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 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 而与此同时, 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总之,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农民群众对建设用地整理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 用好相关土地政策, 致力于新农村建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效运用好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等土地政策,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集体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1 集体土地流转
集体土地流转主要指的是土地使用权, 即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 其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主要就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体土地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探索整合了农村中各种分散的土地资源, 改变传统的单个农户家庭式低效率的经验模式, 提高了土地的整体效益, 同时也为土地的集中、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因此, 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探索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规模集约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2 集体土地流转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 集体土地流转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以及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必须密切结合各村实际, 落实农民群众对承包土地的“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 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偿、规范、合理流转, 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 从而加快农村土地适度集中使用, 促进农业规模发展, 使农业更快更好地与市场结合起来, 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中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具体来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以下简称挂钩)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挂钩政策的实施, 可以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 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效果;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点向中小城镇集中,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繁荣农村经济。
2.2.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注意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挂钩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规划欠科学, 随意性大;重指标使用, 轻实施管理以及资金缺口大, 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实施挂钩政策时, 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科学确定项目实施地点, 合理布局, 稳步推进。另外还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多渠道筹集资金, 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 保障挂钩政策的科学实施。
2.3 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1 土地整理
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施土地整理有利于盘活农村的各种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升耕地质量, 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拓展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的内涵和范畴。
2.3.2 实施土地整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土地整理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时, 应紧密结合各村实际,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 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着眼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入手,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村建设。
2.4 结论
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3项土地政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3项土地政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强大推动力, 农村的综合发展也是实施这3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必须与这3项土地政策有机集合起来, 利用集体土地流转实现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现农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实现田、水、路、林、村的科学规划,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 构建新型农民社区, 带动涵盖农用地整理的全域综合整治,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改变农村面貌,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1 挂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挂钩试点通过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合理设置拆旧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城镇建新区, 与项目区内土地整理项目同步实施, 充分发挥挂钩的效果, 同时也最大化释放土地整理项目的作用。挂钩试点应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 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核心, 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推动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促进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手段。
3.2 挂钩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
城乡协调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农村的变化与发展是国家进步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加快农村地区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打破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 构建"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城乡互动, 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挂钩试点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农村发展, 通过拆除原宅基地并复垦为耕地, 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修建道路、沟渠、生活广场等基础设施, 并配套卫生、医疗、文教等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 增加了耕地有效面积,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 增强了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促进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扩充了农村科技文化的内涵。
3.3 挂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泵”
实施挂钩试点, 开展复垦耕地权属调整、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分配确权等有关工作, 加快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 从制度上保障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新区实行有偿供地, 获得的土地级差地租在扣除相关成本和税费后全部投入到拆旧区, 使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得以反哺农村。通过将散乱的农村居民点拆除并复垦, 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优化了用地结构, 提高了耕地质量, 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地方政府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 逐步实现其管理职能向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职能转变, 为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3.4 取得的成效
3.4.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省把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挂钩试点政策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成都市双流、锦江、郫县等项目区, 通过集中建设中心村、聚居点和水、电、气、光纤、通信配套服务设施, 统一建设给排水设施、垃圾集中堆放点、村民健身娱乐设施、消防设施、小区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 改善了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 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现代文明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 为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3.4.2 促进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了耕地质量
挂钩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盘活粗放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成都市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0m2, 利用效率低下, 通过统一安排农民居住用地及配套生活设施用地, 项目区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据测算, 新居点人均占地70m2, 人均可节约建设用地80m2。阆中市项目区实施后, 农民每户占用土地面积不超过120m2, 仅此一项即新增耕地37.53hm2。双流县等项目区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 基本实现了坡地梯田化、水田格网化、田土平整化、灌排设施化, 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 项目区基本上成为稳产、高产、优质、生态的基本农田。
3.4.3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了农民收入
部分项目区充分利用整理后的农用地良好的生产条件, 积极开展农业规模化种植,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地村民在农业企业就业, 获取保底收入、分红收入和务工收入,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双流县金桥镇挂钩项目区土地复垦后, 引入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 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 带动本地种植大户20余户, 解决当地600余名农民就业, 人均增收735元。锦江区挂钩项目土地复垦后, 根据村民意愿,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流转给区农投公司进行规模种植, 公司向农户按每年1500元/667m2支付流转费用, 农民还可通过在农业公司上班得到务工收入。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 养护长效机制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36-02
1 引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与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仅给农民的出行提供的便捷,还大力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公路在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却仍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特别是养护管理滞后的问题,致使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严重脱节,阻碍了农村公路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
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养护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完善農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维护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实现农村客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农村公路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状
农村公路是指通往乡镇、行政村的公路,作为县域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发展速度和层次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我国的农村范围非常大,农村公路建设分布广、数量多。然而,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相比具有路网基础薄弱、路面等级较低等劣势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等特点。此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大气降雨往往极易进入路面,严重时还进入了路基工作区,这大大降低公路的承载能力,路面易于出现各种难以处理的病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的投资,2011年中央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全社会农村公路投资1901.6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9.03万公里。五年来,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达1978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车购税用于农村公路建设1 623亿元,约占车购税交通专项资金总量的34.3%,中央预算资金和国债资金投入355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53.7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98%,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99.39%。
2.2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资金投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具有建设里程长,覆盖面积广,投资金额高等特点,以及长期处于失养状态,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偏低
由于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农田、河流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土地使用方面的限制,很多农村公路基本都是在以往存在的土路或者是砂石路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故在建设方案和技术指标的选择方面都难以满足基本公路建设规范的标准,大部分道路为三、四级公路,村通工程路面设计宽度仅为3.5m,通行能力较差、行车安全隐患较多、升级改建任务较重。此外,农村公路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不到位,有少数项目在设计标准与施工标准上存在“缩水”现象,违反操作流程,通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缺乏保障
随着国家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政策的取消,乡村两级失去了原本乡村道路的财力和能力,对农民义务工依赖程度较高的农村公益事业直接受到很大影响。在建设方面,少数项目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降低公路等级或缩减了工程造价,严重影响了工程实际需求和建设目标质量。在养护方面,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也导致了农村公路往往处于失养状态。由于建养资金缺乏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
(3)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村公路养护的主体是政府,参与管养的机构有交通部门、公路管理部门。几个部门同时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其次,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养护机制不成体系。许多乡村还没有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农村公路基本上实行的是“一事一议”制度,很难保证养护资金的长期稳定,从而易于导致农村公路常常处于失养状态。此外,公路路政管理未触及村道,公路养护责任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以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管理极其不规范。
(4)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养护管理体系,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护队伍,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基层养护人员往往束手无策,特别是农村公路专用养护设备的缺乏,使得养护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在完善养护管理体系时,各方面数据积累得不够,检测手段精度和效率不够高、费用大、效益低,从而在指导养护管理方面相对滞后。同时,养护维修在材料、工艺、设备等综合研究上还较低,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十分缓慢。
3 建立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
农村公路是公路路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建立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长效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实现我国农村公路“建一条、成一条、养护一条、长期有效”方针,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形成良性循环。
3.1 合理规划路网,确定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公路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要根据公路所在区域经济对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结合干线公路路网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合理规划路网,科学制定农村公路规划,确定线路的技术等级,进而合理配置农村公路等级结构,克服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在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以及规模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提高,并制定符合规范的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一般说来,主干县道要实行二级标准化,次干乡道要实行三级标准化,乡村支干道要实行四级标准化,但也必须根据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打通断头路、打开丁字口,完善路网结构形态、提高农村公路等级的同时,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地段或者针对农村重交通增多及车流量加大的特殊情况,根据现状分析和工作实践积累,适当调节建设指标, 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宜。
3.2 拓宽农村公路建养筹资渠道,加强资金管理
农村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所需的资金应由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因此,加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资金筹资渠道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的前提与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农村公路仅仅依靠单一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宽我国农村公路筹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路事业,成为缓解农村公路建养资金不足的关键措施。
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的筹集要在巩固原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来增加筹资总量。(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建立专门的农村公路专门资金账户,进行专人专项管理,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禁止挤占或挪用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3)加强资金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式来节约工程成本,这是一种隐性筹资方式。
3.3 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
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阶梯管理体系,形成上下有机一体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体系。省级人民政府与交通主管部门重在资金筹集、规划制定、监督管理等指导与服务方面。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主体, 其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鉴于现存的“政企不分,事企合一”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具有许多弊端, 应通过改革养护运行机制,将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中的养护职能剥离出来,重组道路养护企业或养护队伍,并参加农村公路养护项目的招投标,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管理企业,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市场化进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人员机构膨胀、养护效率低下的弊病,使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4 加强人员管理培训,引入高效率养护设备
目前,农村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的欠缺,是导致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聘请资深养护专家对公路养护业务知识、技术、方法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讲授,普及公路养护基本知识,提升养护人员养护水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拟定一套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督促各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公路进行检查评比,确定优、良、次、差等级。
同时,加大公路养护技术的研发投入,也是实现农村公路高效率养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将等级高的公路养护相关技术经验借鉴于农村公路,逐步更新、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与消耗能量高的传统机械设备,并引进市场管理手段,引导农村养护企业配备操作性能好、工作效率高的适合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设备。另外,当地政府与公路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机械的投入,使之养护机械化,提高公路养护工作效能。
3.5 完善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严格实行监督考核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一方面,农村公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责任主体的重视与支持程度;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所以,制定与完善农村公路建养监督管理考核指标,严格实行考核奖罚措施,严格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是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机制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结合各个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如下五种:(1)资金筹集指标,如筹集资金所占总经济收入的比例、筹集资金的年增长率等指标。(2)资金使用指标,如建设资金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养护资金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工程项目费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比例等。(3)建设规划和投资效益指标,如农村公路發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率比例等。(4)建设工程质量指标,如工程的规范化与工程的规范化以及工程建设进度等。(5)养护管理指标,如农村公路优化率与养护市场化程度等。
4 结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作出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但要看到,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关“三农问题”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肯定了其在各方面作出的贡献,并总结了其基本经验。该《决定》客观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首先,把新农村改革作为战略任务。第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小康”,其含义更多侧重经济总量角度的考察。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出,下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指出: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也就是说,全面小康是要使得人人都能过
上小康社会的生活。2003年的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个方面,农村将长期存在众多人口。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按居住地统计的乡村人口仍将在6.5亿左右。目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有2.62亿人离开家乡到外面打工,但是进城了的农民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里人。中国的城镇化,还是一个准城市化,其道路长,任务繁。
其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中国人均一亩三分八的耕地,100加起来138亩地。这在中国算规模,在欧美根本不算规模。而把100个人的地拿来给一个人种,中国还需要解决另外99个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所以,必须要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耕地少,水资源短缺,对农产品的需求大,质量要求高。中国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工业化推进快,耕地占用多,粮食越产越少,吃饭的人却越来越多。粮食主产区的北方因为缺水,不断开采地下水,荒漠化和沙尘暴就越来越厉害。所以,《决定》里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尽快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同时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第三,把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年,却还没有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海西经济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海峡西岸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 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 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 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 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海峡西岸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 联动、互利共赢,使海峡西岸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 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总结世博会历史,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扩大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和国际事务的能力,也有着长远而深入的影响。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办好世博会,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推进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治意义。对于举办国而言,举办世博会,对外可以充分显示国家形象、促进外交和国际合作交往,体现我国发展理念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内可以有力地凝聚人心,提升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
2.经济意义。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甚至能带来新的一轮区域经济起飞。这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3.文化意义。举办世博会将带来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纵览世博会历史,不难发现,世博会留下的精神遗产,远远大于物质遗产。经济意义: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世界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
政治意义: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设计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参展国家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
文化意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世博会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把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地集中起来,把那些零星的、分散的还不完善的同类事物,通过主题思想将其集中起来,并加以完善化、系统化,甚至艺术化;把人们共同关心的难题连同相关的各种解决途径集中起来,再生动地加以展现,给人们以最大的启示。
举办世博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庆祝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个国家、地区的重要纪念活动,以展示人类在某一领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每每在生活中听到“建设生态文明”,总觉得离我太远,因为对其理解不全面,今天趁这个机会,好好地了解一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情况。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
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 “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 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 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 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再者,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 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 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 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最后,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 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关键词:低碳农业,清洁能源,沼气,沅江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 常规能源的短缺以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地区, 面对能源危机、生态危机, 如何解决能源、环境问题,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实现能源、环境、生态和谐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2,3]。近年来, 湖南省沅江市积极引导各级农业生产和管理主体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 在发展低碳农业、清洁能源、农村清洁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基于沅江市农村能源建设与发展分析, 探讨农村新能源的应用与推广技术, 为我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1 新形势下沅江市“低碳农业”的兴起
农业在承受气候变暖危害的同时, 也成了这一危害的推手, 成为气候变暖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据统计, 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全球总量的13.5%, 以人类化石燃料燃烧、秸秆焚烧、毁林排放CO2,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和草地转变为耕地或牧场) 排放CO2、CH4、N2O以及养殖畜牧业 (反刍动物) 排放CH4等温室气体为主[4,5,6]。
低碳农业强调低碳性、安全性、金融性、可持续性、环境清洁性、生态涵养性和国际性[7]。发展低碳农业应优先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以替代旧能源;应实行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膜和循环、立体、复合农业模式, 以减少碳的排放;应提倡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 以提高土壤与植被碳汇。政府应加大扶持, 引导低碳消费, 支持对碳的综合利用。新形势下, 低碳农业具有改善全球气候、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多种功能, 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7]。
在全球关注“低碳农业”的大环境下, 沅江市积极引导各级农业生产和管理主体树立低碳理念,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等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减少CO2、CH4、N2O等排放,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 作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具体体现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 严格控制氮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施用比例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 提高科学施肥水平;继续提升粮食和蔬菜生产功能区的建设水平, 把这些功能区建设成节能减排的示范区;加大农业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发展冬季农业;推进农作制度创新, 推广一批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种养发展模式;实施畜禽 (水产) 排泄物综合治理和利用项目, 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建设8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和21个示范基地。
沅江市赤山岛西畔山洲有机生态农业基地是个典型的示范样板。近十年来, 西畔山洲基地所有农户通过振频杀虫灯、石灰以及植物源的生物制剂预防或防治虫害, 施用菜饼等有机肥料, 均未使用过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激素等有害物质, 未种植转基因产品, 其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该基地始建于2002年, 现有有机认证面积84.3 hm2, 有机转换认证面积133 hm2, 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农户集体认证示范基地, 主要生产柑桔、黄花、茶叶和有机蔬菜。目前共有92个品种获国家环境保护有机认证。其有机农产品在长沙、武汉家乐福超市热销, 有机柑橘还远销到了美国。与此同时, 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增加, 由最初每户收入不足2000元, 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西畔山洲有机农业模式已经成为沅江市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样板。
2 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扩大, 生产快速增长, 能源紧张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2020年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耗将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43%。如果不开发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的增量将全部被农村地区能源消耗的增量所占用。可见, 解决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问题。开发利用可再生绿色清洁能源, 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 节能减排, 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 改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 而且对缓解国家能源的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清洁能源建设是推进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是一项目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和生态工程。
近几年, 沅江市在城乡普及推广绿色清洁能源, 既为人民群众节约了生产成本, 又清洁了城乡环境。一是在城市和乡村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源。目前, 该市有城区新源南路主干道及万子湖村应用太阳能路灯, 城乡有3.15万户居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该市还投资上千万元在农村地区建设了2万多座沼气池, 农民用沼气生火做饭, 点灯照明, 既节约了生产成本, 又清洁了居住环境。二是建立清洁能源利用长效机制。根据省市项目要求及沼气建设现状, 成立了“沅江市可再生能源服务中心”, 各乡镇设立了20个沼气服务网点, 初步形成了以县市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为主体, 乡镇专业组织服务网点为依托, 农民技术员为骨干的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 解除了农户建池的后顾之忧。
3“四大清洁工程”促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 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严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如此, 由于工业三废、施肥、农药等的影响, 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8], 全国20%以上的耕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近3.2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这些问题, 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9]。
近年来, 沅江市着力推动农村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四大清洁工程”, 促进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 着力推进水源清洁工程。制定了修建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和建立人工污水生物处理方案, 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处, 重点解决了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万子湖村投入资金150多万元, 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三眼塘村修建了污水净化处理系统, 家用清洁饮水工程入户率达100%。同时, 加大了对河渠治理的力度, 河渠杂草和飘浮物得到了有效治理, 农户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乱倾倒的现象得到了较好扭转, 河渠水质逐步得到净化。
(2) 着力推进能源清洁工程。通过以改路、改水、改浴、改厕、改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改”工程, 有力地推动了乡村能源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有户用沼气池2万多口, 在新湾镇明月村开展太阳能利用试点20户。三眼塘村412户村民已完成改栏的有210户, 改路、改水的198户, 改浴、改厕的达336户, 人畜 (禽) 分开、庭院养殖推广率为100%。
(3) 着力推进田园清洁工程。通过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减少田间农药残留。目前, 已有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80个, 2013年签定全程承包服务面积4万hm2。由于实施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 病虫发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通过对4个乡镇水稻早、晚稻产量的测算, 专业化防治田比农民自防田早、晚稻平均每亩增产分别为75 kg、102 kg, 共增产粮食22683 t, 新增产值4990.26万元。水稻实施病虫专业化防治田比农民自防田平均减少2-3次用药, 且由于农药包装物得到了统一处理, 有效减少了田间农药残留。
(4) 着力推进家园清洁工程。目前, 全市农村共建有垃圾池5860口, 填埋场158处, 装备垃圾清运车65台, 配备专门保洁员540多人。为了美化家园, 发动村民充分利用空闲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新农村示范村还安排了专人管理公共绿化建设, 全市60%的村民在自家庭院附近栽种花草果树, 既美化了庭院环境, 又提高了生活质量。
4 沼气新技术亟待推广
2009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了“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 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的部署。沼气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清洁能源, 对生态环境污染少, 原料易取, 设备简单, 投入少, 沼气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 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 可用作肥料和饲料。大力推广农村沼气, 发展清洁能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
日前, 沅江市三眼塘镇三眼塘村村委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请, 请求在村里加速推广市农村能源办沼气专家符放中发明的“三相内循环沼气池”, 改造众多被弃用的传统沼气池。这一新技术早在2005年即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在益阳市赫山区、安化县等地农村推广、使用, 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型沼气池。采用“三相内循环沼气池”, 100 kg秸杆生成的沼气燃烧时相当于40 kg标准煤或10 kg液化气, 和传统沼气技术相比, 需要的原料更广, 产气效率倍增, 使用更加简便。
“三相内循环沼气池”技术节约了燃料, 为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但因为农村沼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这一技术的推广远没达到理想程度。广大农村沼气池在不断新建的同时, 旧沼气池弃而不用的情况极为普遍, 客观上造成了浪费。今后, 利用新技术改造和在新的项目中采用新技术, 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能够更大程度上造惠于民。
参考文献
[1]马桂英.转变指导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读[J].理论研究, 2013 (2) :43-47.
[2]任会来, 李冰.农村生活燃料与生态文明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J].生态经济, 2013 (10) :185-187.
[3]黄巧云, 田雪.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0-15.
[4]谭秋成.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0) :69-75.
[5]刘欣, 章强华.关于低碳农业的思考与建议[C].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 2010.
[6]李明峰, 董云社, 耿元波, 等.农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4 (2) :311-314.
[7]罗吉文, 徐蕾.论低碳农业的产生、内涵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 (6) :701-703, 728.
[8]熊严军.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资源与环境科学, 2010 (8) :294-297.
[9]刘荣志, 孙好勤, 邢可霞.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2) :103-105.
关键词:新农村 财政 税务 政策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农业主导型的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发展质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财政支持力度显著不足,农民的税收负担依旧较重等。所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财税政策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只有不断加大对于三农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财政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1、收入角度,运用直补增加农民收入
在财政支出上要优先体现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在预算内优先对农业基础设置进行投资,引导农民参加部分小型基础项目投资建设,运用直补,对农民给予切实的补贴 。具体来讲,财政要在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紧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推动粮棉油糖作物的高产创建,保障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等方面对农村、农民予以大力支持。
(二)2、债务角度,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完善支农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中国的惠农和支农资金必须统一使用、集中支付。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还应当适度调低匹配资金的比例。对于贫困县市匹配资金农民无力自筹、地区无力承受的问题,国家应投入项目的那些地方匹配资金应该由省级财政来负担;而省级投入的项目,则应该免除贫困县市的匹配资金。
第二,强化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乡镇的财政体制,提高对于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要明确财政应该变成金融支农的重要支撑者与推动者,同时银行应该放宽对于农村兴办产业所需贷款的条件,要由财政来提供低息贷款与财政贴息,从而解决农村的贷款难问题。
第三,实行村级财政周转金豁免制。对于村级借用但无力偿还的财政周转金,实施豁免办法。对于积极偿还由于兴办公益事业而欠下债务的村,财政部门可予以奖励;对于防洪抢险、突发性疾病的预防等导致的债务,倘若超出了村集体那一时段的经济能力,可以申请国家的资金支持;对于兴办文体活动、修缮敬老院、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道路修建等社会事业支出导致的债务,国家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 。
3、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财政体制
第一,确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制度。要明确筹集农村的养老保险资金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提示集体补助为辅这一原则,用法律形式来确定农民个人的缴费比例。按照农民的缴费水平,还要在财政上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支持。
第二,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要实行倾斜政策,要有计划地一步步减少城乡养老保险不平等的现象状况,从而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必须尽早统一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要避免一些管理体制漏洞;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的各种法规,从而使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能够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综合、全面地制定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率和调整机制。
第四,确保农村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要成立省级登部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与运营机构,将基层农保部门所收缴的所有养老保险金全部集中到省级部门从而实施管理经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保值增值。
三、税务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1、巩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大力支持农村改革的深化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作为中共中央采取财税政策手段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决策之一,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乡镇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并为全面深化农村的综合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措施,并不代表农民的负担问题一劳永逸地得到了解决,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的综合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农村税费的改革成果。因此,财税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全面强化税收征管,建设纳税服务体系,加快税收收入和当地经济两者协调增长。其次是做好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后续工作。例如,妥善协调历年的农业税尾款拖欠工作,并积极推动农业税的征管机构其职能的转变;根据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修订并完善目前的耕地占用税制度;重视烟叶税的征收管理工作等等 。再有是积极支持并配合农村综合改革。这不仅是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一系列农村深层次矛盾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落实并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税收的优惠政策,巩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果;积极配合统筹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和金融改革等其他的各项改革。最后是积极试行乡财县管。化解县乡政府债务、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和精简县乡机构人员。
(二)2、对税权进行重新划分,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首先是地方税权小且不完整。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地方政府能够享有完整的税权,即便是收入归属权、税收征收权和税制调整权也仅仅只限于一些地方税种。其次是地方税的收入规模比较小,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并不成比例。另外是地税、国税的职责划和分机构分设存在着欠缺。例如,企业所得税在实行共享之后,原有的企业征管格局固定不变,然而新设企业则一律由国税来征管,这样并不合理。最后是地方税改革比较滞后。比如城市的维护建设税问题,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征税范围等和经济发展并不适应,其调节功能和收入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要本着财权和事权相统一、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和降低征收成本、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等原则,给予地方政府一些必要的税权。立法权方面,政府应该重点关注中央税与共享税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则要从实际出发,改革地方税种。税制调整权方面,应该考虑允许在税法所规定税率的基础上,地方在一定的百分比的上下进行浮动,以便于地方政府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征收权方面,要从降低征收成本这一目标出发,不但地方税的征收权要赋予地方政府,对于一些共享税的征收权也应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另外,还应该规范和整顿地方的收费权,从而确保地方税权得到正确的行使和运用。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推动现代农村发展进步的关键举措,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远既定目标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和发挥各种财税政策和措施的积极作用,促进引导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贾康.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J].税务研究,2011(5).
[2]朱锕.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3]曲福田.农业政策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5]杨斌.中国农民广义税收负担走向[J].税务研究,2011(10):15-21.
[6]倪志良.农业税取消后县乡财政状况的实地调研与对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1):69-73..
[7]杜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
【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新农村】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10-01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07-02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形势09-13
形势与政策论文要求06-21
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06-10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参考07-20
形势与政策标准的论文范文11-18
形势与政策论文1_能源安全07-13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