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诗词鉴赏(共8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处为:搴手换足】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处:王干】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醉翁亭记》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野芳桤似柳,江霁雪和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夏风多暖暖,树木有繁阴。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虽被风霜竞欲催,皎然颜色不低摧。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篇二:黄鹤楼等诗词赏析 【解题】
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崔颢《黄鹤楼》是诗人登楼抒怀之作。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此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都是模拟这首诗的。【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古诗今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暝:日落,夜晚。2.空山:幽静的山。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 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古诗今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变得更加清朗空旷,秋天的傍晚,天气也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银光,清清的泉水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竹林深处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衣归来的农家女;莲花摇动的地方,那是沿流而下的打渔的小船。任凭春天的芳菲随着时令消逝吧,秋色如此令人流连,我自可留居山中。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李白《送友人》篇三:毛泽东诗词黄鹤楼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望黄鹤楼》古诗简介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书下简评】
此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慕怀归之情。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教学用书赏析】
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上。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达经此山,又说费祎登仙乘黄鹤在此山休息,因此蛇山又称为黄鹄山、黄鹤山,楼因山而得名。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唐代诗人崔颢、李白,以及宋代陆游等均有题诗,使黄鹤楼声名鹊起。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崔颢此诗极负盛名。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唐人七律中,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好在何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开端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仙人已去,此地惟余空楼一座;千年以来空中徒有白云飘荡,黄鹤却不再返回。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四句诗中,“黄鹤”三见,“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转徙登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淹没。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的儿子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黄射举杯,请祢衡作赋记兴。于是祢衡揽笔而作《鹦鹉赋》。其地因而得名。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紧承三联而来。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上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可能望见故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相思。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天宝中官司勋员外郎,诗名颇大。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此说虽不可尽信,然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确有模仿《黄鹤楼》诗处。李诗韵:“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与崔诗功力悉敌,正如清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作者】
Yellow Crane Tower is located on the Snake Hill in wuchang,it is very famous in China,and it is one of the “Three Famous Towers South of Yangtze River”as well(the other two: Yueyang Tower in Hunan andTengwang Tower in Jiangxi).The tower was bulit in 1600 years ago,it is about 51, 4 meters high,and it has 5 floors.As we all know,there was a famous poet,Cui Hao,wrote a poem named Yellow Crane Tower to praise the tower.Not only Cui Hao,there was many famous people in history went to Yellow Crane Tower to play,wirte poems and recite poems.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tower,it has another edition.It was a hotel of Xin’s family,a taoist drew a crane on the wall in order to thank the host,and he said that the crane could walk out of the wall,and it could dance to entertain the guests.From that day on,the business of the hotel became better and better.Ten years later,the taoist came back,Xin’s family built a tower for the taoist to grate him,and named it as Yellow Crane Tower.As time went by,the tower deteriorated,actually,the tower we see today was rebuilt by the government several times.Based on the wishes of citizen,it haply remained the original look of the tower.Until no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laces in Wuhan,Yellow Crane Tower attracts millions of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They step on the tower,and enjoy the scenery.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utdent,if you ask me to recommand some place of interests for you, Yellow Crane Tower will be my first choice.
课前展示:古诗词朗读(学生代表展示)
师:听了四个小组八名同学代表的古诗朗读,大家有没有猜到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友情、送别
活动1【导入】
一、课前谈话 师: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郭文博你的好朋友是谁?每次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分别时心情怎样?假如分别的时间很长,你会怎样? 师:刘思涵你呢?
师:看来做你们的朋友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很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欣赏《送别》(电脑播放送别歌曲)
男:是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自古重离别,又伤离别。自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令人感慨的事情。
女: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以送别饯行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师:因此,在当时写送别诗就成了一种习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送别诗中的极品。(出示课件)活动2【讲授】
二、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写诗题。重点写“陵”,(板书课题)。
“陵”是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观察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题目中有好几个生字,你认识它们吗?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大家了解得可真多。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时所做的一首送别诗。(出示古诗,指名读)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古诗,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目标)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古诗,大家有感情的齐读一下。活动3【讲授】
三、知诗人,知背景
师:学习古诗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请各小组将预习的知识卡片展示一下。(小组代表朗读诗人及背景)(课件出示图片)(老师介绍)
师:说起黄鹤楼,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出示课件)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讲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活动4【授课】
生:提问:诗中为什么是“西辞”而不是东辞?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扬州? 生:作答。
师:真不错,这些难题都弄懂了。看来,还是古人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家的预习真的很全面。
师:不过老师不明白的是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尽千帆,怎么到诗人眼里却是孤帆呢?
生:老师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你,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师:非常棒!掌声送给她。
生:老师,我有问题,船都看不见了,李白还在看什么?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大家帮老师想一想,李白还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情谊!他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给一江春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扬州!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什么?(平安)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好友无限依恋之情再读一下这首诗吧!(把书端好,老师起头)活动5 悟诗境
师: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唐朝,也来做一回诗仙,在黄鹤楼前送一送孟浩然吧。男生站起来,来一次豪情万丈送浩然,女生柔情似水送浩然。师述:老师眼前是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是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那么,当时的情景能想象得到吗?李白的当时的感受你知道吗?最后让我们再带着诗人的向往与深情送送孟浩然吧!齐诵。
活动6【作业】 拓展
师:送走了孟浩然,但老师相信这番送别不仅感动了李白,也感动了你我。曾有人将这首诗改成了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一起来欣赏吧。《烟花三月》
课前:话送别,吐真情。(背景音乐古筝曲《送别》)
1、同学们,自古以来,送别都是一个伤感的话题,你们经历过或者见过送别的场面吗?(过度:
1、当时你的心里的滋味怎样?回想起离别的情景,那份不舍,那份依恋又涌上了心头)
2、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和大家一样,曾经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怀,他们借着诗词歌赋表达心中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背上其中的一两句,好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点击“送别诗集”示范后学生点击它会给你作个友情的提醒。3.评价。
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期待这优秀的你们在课堂上更展风采!
(一)、赏诗句,初体会
1、刚才,感受了大家的深情吟诵,老师也给大家送上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看大屏幕(播放配乐朗诵的录像)
2、听得如痴如醉,想试着读一读吗?努力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3、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可以读整首诗,也可以读最喜欢的诗句。
4、真是不错,字音读得准了,诗句也读顺了。现在,你从诗句中读明白了什么吗?(生交流)
5、是啊,这首诗包含着两位诗坛巨匠的深厚的情谊。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请点击课文导读中的课文再现。示范后学生点击)
6、生自读。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
(二)、品美文,悟真情
赏美景
1、作者细致的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年前那个明媚的春日,带到了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的黄鹤楼,你知道黄鹤楼吗?请点击“诗情画意”,去了解它,感受它在春日里独有的魅力。你可以浏览文字介绍、也可以欣赏视频(示范后,学生点击
2、看得津津有味,有什么收获?(黄鹤楼历史悠久,动人的传说更是给黄鹤楼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春日的美景让人神往。)
3、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一组词吧。(大屏幕显示)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临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读得真美,真像一首清丽的小诗!展现出一副春日美景图。
4、把这些词语读进句中,更会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试试(大屏幕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悟深情
1、优美的景色令人神往,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却无心欣赏。(大屏幕出示),谁来读:孟浩然和李白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下着重号 依依惜别,什么意思?和那些词语的意思差不多?(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2、这样的不忍分别,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啊?他俩的感情为什么会这么深呢?读一读,网站上的“诗人档案”吧,(示范后点击)
3、交流。
年长20岁的孟浩然在李白眼中,是。(兄长 朋友 老师 知己)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此时,李白心中在说什么?孟浩然呢?虽然早已是心潮澎湃,可谁都不忍触动离别之情,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过渡:但是不忍分别终须别,船上的艄公已经在声声呼唤,离别的时刻到了,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看着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5、读读他们的对话,你体会到什么?(敬仰、难舍)
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连用六个您、称他为孟夫子,怎样的人称为夫子,举例孔夫子)
那么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如此敬仰呢?你能联系诗人档案中的介绍,谈谈吗? 孟浩然的诗作誉满天下?(《宿建德江》 《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这就叫,脍炙人口。誉满天下)
孟浩然的人品高尚 李白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刚才有人读过,大家一起来读其中几句。出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解说:孟浩然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把李白的话再读一遍。让我们听一听这敬仰之情。(指名读)
B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我想请你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指着读书的学生)如果你就是那离别为伤感的李白,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什么是知己呀?是什么样的朋友?
▲(指另一生)是这样吗?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能够听出来他的话中的宽慰和难舍之情,你再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
6、道不完的离别情,说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景,把它深深印在心底吧!与同桌的伙伴,可以用书上的语言,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在座位上演一演。
(三)、读诗文 入诗境
1、他们终于道别了。年轻的李白一次又一次地登高去目送孟浩然的远去。(师朗诵)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久久伫(zhù)立在岸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把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都寄予了这一江春水!这正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文对照,引出后半部分古诗。] 此时,李白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无尽的思念与牵挂全都藏在着省略号中。
2.此时,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古诗,师朗诵)刚才,老师在朗读时把自己当作了李白,置身于长江畔,目送友人。相信,此刻,你也一定能体会诗人的心情。让我们起立,向李白一样,伫立在江边,伴着音乐来送别知己。(指名朗诵,齐诵)
(四)、抒情怀,诉真情。
1、李白孟浩然之间的友情也随着这一江春水流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朋友,想起身边的知己好友,点击 “友情抒怀”,在留言簿上写下你的思念,你的祝福,你的关爱。
孟浩然神色黯然:“此次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聚,太白弟可要保重。”李白听闻此言,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道:“且让我送你一程。”
三月故人离,百花皆失色。
二人立于岸边,只见无数船儿在江上摇晃,孟浩然转过身,“太白弟,且停住脚步,你我二人就此别过。”李白愣了一会儿,拿出一把扇子,“它跟了我许久,今日,便把它赠与孟夫子,以寄思念。”
孟浩然接过扇,而后,拿出一顶帽子,道,“那这帽子就给太白弟做个还礼吧。”说完,二人大笑,做一番告别,孟浩然上船,一步三回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迹流。”李白缓缓念着。
小船摇摇晃晃,愈行愈远,李白就那样站着,友人他远去,何时再聚首?三月花虽艳,可却无芬芳。李白的眼里充满了悲伤,充满了对他的思念。亲眼望着小船远去的情景。船儿不见影,江水滔滔去。
黄鹤楼作文
黄 鹤 楼天华五(2)班 肖安坤星期一早上,天气晴朗,爸爸带我和我妹妹江佳薇、还有我的好朋友尹文轩,到黄鹤楼玩。我到黄鹤楼两次了,第一次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当时我很小;第二次去的感觉却很好。一进大门就看见一个大大的宽宽的大池塘,池塘里有一些小天鹅。我们沿着石阶走来,到了黄鹤楼的门前面,黄鹤楼共有五层楼,这时我心理有想:“这么高的楼一定会有电梯。”我们一进黄鹤楼就看见不远处有两部电梯,我见了一蹦三尺高。爸爸说:“我们先去五楼去等一下再到二楼吧。”我们一起说:“好的。”我看了看电梯高兴的叫道:“电梯里还有空调呀!”到了五楼,我跑到了围栏边模模糊糊的看见了长江大桥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成了一条又大又宽的.巨龙。我突然看到了高倍望远镜。我叫爸爸给我们三个小朋友投进一元钱,我们只看了20秒就没了,我们又坐电梯来到了二楼。二楼大厅成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在的黄鹤楼的模型。让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发展历程。看了黄鹤楼我想起了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四年十一月黄鹤楼作文450字
【黄鹤楼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黄鹤楼英文版介绍。中学生演讲稿黄鹤楼02-01
黄鹤楼优质教案11-10
黄鹤楼小学作文03-01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10-07
黄鹤楼导游词01-03
黄鹤楼扩写作文06-04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06-27
黄鹤楼赏析练习题03-02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3-11
古诗黄鹤楼闻笛赏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