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时间作文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精选8篇)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 篇1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碎片化的时间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1

在当今社会,一个由网络组成的世界,随着网络一步一步向上走,一点一点的进步,人类就用越来越饿多时间花费在看微信,看微博,看新闻……来填充自己与网络链接的桥梁,而原本做作业,看书,购物……的时间便被挤碎,之后就被忽略了,被用来干其他事了,真是网络害了大家,但是网络总有它的好处,所以人类并没有限制,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依赖,反而越来越多时间给了网络,现在人类已真正离不开网络了,突然一个新名词的出现好像让大家意识到了自己荒废时间的过错——碎片化的时间。

碎片化的时间,顾名思义,支离破碎的时间,之后人类延伸出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社交……它们大致都一样,都是用很短的时间去学习,阅读,社交……去完成一整套的学习,阅读,社交……所以大家都说现在的社会属于只那些会使用碎片化的时间的人,而网上也有许多帖子说我们不应该使用碎片化的时间,因为效果会没完整时间的好,我认为这只能看每个人的自觉性与效率了。

而自己真的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性。

我的一个补课班老师要求我们一周要把一本书看完,名叫《骆驼祥子》故事剧情非常吸引我,我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看上一会儿,可是已经是开学的第三周了,作业开始多了,第二周的周末我还非常自信,觉得一个星期肯定能看完的,没想到作业那么多我睡眠都不能保证八个小时书就更不用说了,每天要睡觉前都觉得“完了,这周书肯定看不完了,没法交作业了。”周末补课时老师把我说了一顿,还说说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去阅读,下节课一定要看完,我回家看kindle上《骆驼祥子》只看了20%我一下子就慌了,晚上用了40分钟看了20%,心想老师真的是还不知道我们作业多不多就布置我们看那么厚一本书,第二天我吃完饭休息时看了一会儿,做作业休息时看了一会儿,睡觉前又抽了十分钟看了一会儿,没想到不知不觉看了10%,第三天我也是如此,第四天,第五天……七天下来就看完了!我意识到了碎片化时间对于自己自身是非常有帮助的,拿来看书,学习。那是再好不过了。

多亏了老师让我认识了碎片化的时间。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2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还是有的”。是啊,我进入中学后,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乐此不疲地学习着我钟爱的乐器和舞蹈。

进中学之前,很多人告诉我中学的学习生活格外紧张,作业很多,会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此,爸爸妈妈也多次与我商量,让我停止学习舞蹈。但是,每当我想到就要与我喜欢的拉丁舞告别时,心里觉得特别难受,觉得浑身没劲。再说,每次看到我的舞蹈老师为了我们的一个舞蹈动作,竟然会脱掉鞋子,然后撩起衣服,挺着个大肚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示范,这一切让我特别感动,也告诉我唯有克服困难,才会有收获。经过深思熟虑,我斩钉截铁地对爸爸妈妈说:“爸妈,请你们相信我,我会利用那些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我的目标的,当然,我也会让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棒的”。爸妈看到我态度那么坚决,只能勉强同意。

为了我的目标,我充分利用着我的碎片化时间,每次做完回家作业,我就在客厅里随着音乐,兴高采烈地跳上几段激情四射的拉丁舞,看着镜子里妖娆的自己,感到特别自豪。所有的疲劳都随之消失。然后,吃点水果,快速浏览一下手机,我就背背语文和英语。运动过后的我,背诵的效率特别高,几分钟就搞定。在妈妈那儿过关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我心爱的单簧管,伴着轻松的节奏,吹上几首流行歌曲,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快地跳跃着。接着,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基本功和考级乐曲。有时,因为疲劳,我心里好想打退堂鼓,但是当看到爸妈甜蜜的笑容,当看到自己一张张表演的照片,当看到一张张考级证书时,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乐乐,千万别妥协,这一点劳累不算什么!今天放弃学习乐器,明天就会放弃跳舞,那么,四年后的目标什么也完不成。唯有现在多吃点苦,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点本领,那么几年后定会收获满满。也许就是因为我能与自己“顽强地”斗争,因此现在的我学得不亦乐乎!

虽然进入中学后,“碎片化”的时间不多,每天早出晚归,但是我却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喜欢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着,努力着。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3

碎片化的时间,如同打碎了一个杯子,零零散散,撒落一地。为何,要打碎?

碎片化,成了现代社会十分热门的词。鲁迅先生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的确,在很多方面,堆积成山的零零碎碎的时间的作用也是异常巨大的。以此取得了成就的也不只是鲁迅。

可是,就算是把时间结合到了一起,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但应该拥有的休息的时间呢?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呢?就比如说课间十分钟,本来应是用来休息的时间。却拿来写作业等,而不进行适当的休息,不吸收充足的氧气,不让大脑放松一下;上课时,自然也会打不起精神,吸收不了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导致作业不太会做,很有可能使用网上的作业帮APP;上课无法专心听,作业无法认真做。一般来讲,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去。这个时候,家长们可就着急了,拼着命地报补习班,发了疯地买习题……如此恶性循环,损失的时间可能会比下课写作业的时间还多!在地铁巴士上或等待的时候看书,指不定哪天就坐过了几站,或错过了一辆车。

天,多么的蓝;水,多么的清;草,多么的绿……为何要努力抓紧那些零碎的,可能连拿本书都不够的时间?

是的,一堆零散的时间加在一起的确是威力无穷。可一天的时间终究是非常短暂的。难道要一直一分钟一分钟地加?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好好休息,上课专心听,作业认真做,取得了好成绩,也是一种将那一点一滴凝结在一起的好方法。

世界的山山水水十分令人心动,就像宋代的孙锐所写的那样:“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就像明代的董斯张所写的那样:“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就像唐代的杜甫所写的那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多少人想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本来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尽情玩耍时,却在零散的时间上绞尽脑汁,而几乎“足不出户”。

愿杯子里能装更多的水,人们可以使用更多的时间。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4

人们每天奔波于各个地方,早晚随意翻一翻名人的微博,车上随意听着当天的新闻,放学后看一些无聊的小说仿佛为我增加了许多的阅读量,拥有了更多的知识,可是这些碎片化的`阅读却只是在浪费着时间。

现如今,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们彻底成为了手机的奴隶,渐渐地手机里碎片化的信息正在操控着人类的信息传播,我想已经有许多人不再喜欢看一本完完整整的书,曾经携一本好书,现在带一个手机,越来越多的好书被尘封在历史的书架上,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已经不足以让人们去阅读一本洋洋大作,使人们正在逐渐丧失阅读好书的习惯,自从有了电子产品之后,人们的阅读量远远不及以前,一个只会通过手机来阅读碎片化的文章的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我希望所有人从散发着错误信息的手机前抬头,从铺满灰尘的书架上重新拿起一本著作,开始阅读完整的故事。

现在许多人在朋友圈上看到了几篇名著名句,就自以为看过了这本名著,以为自己明白了许多道理,是个爱看书的人,实际上就是看了其中的冰山一角,完全没了解这个故事就去四处炫耀,让别人接受到错误的事情。

所有成功的人,不会去阅读那些支离破碎的文章,而是会通过一本本作品去了解完整的故事,明白真正的道理。这些作品使无数人得到了启示,碎片化不会使我们任何获利,得到任何启示。

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正在一步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去读一本完整的书,看一部完整的电影,做一件完整的事情,碎片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

我无法预言。如果破坏了瓦尔登湖畔的阳光,如果拆毁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如果支离陕北黄土上平凡朴素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又会有多么大的变化。我们通过网络,将这些故事拆成一个个片段,这样就失去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5

你知道什么是碎片化的时间吗?碎片化的时间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整块时间来说的,是容易忽略的时间,那些不注意就轻易流失的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的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由此可见时间管理——充分利用好时间对人们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得到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勤勉的人能做很多事,为人类做很多贡献,而懒散的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是怎么区分的、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时间。整块时间是指较长而完整的一段时间,比如:参加一次90分钟的考试、看一场120分钟的电影、上一节120分钟的英语课。整块时间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环境单一。第二:环境较为封闭,受外界干扰较少。第三:如果环境内有较多的人,大家都做类似的事。而碎片时间一般来说处理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少于20分钟,比如去银行,需要排队等候15分钟、去学校路上需要花费20分钟。正确管理碎片时间可以帮组我们更好的规划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反之,只会造成无意识的浪费和闲耗。

管片时间的方法有许多,我们可以试试下列方法,一:学会记录自己的时间分配。如果不记录的话,就不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也不清楚自己分配时间的状况如何。二:不要让别人切碎你的整块时间。三:学会判断这件事的重要和紧急程度,优先处理这类事。四:填充碎片时间,合理安排在碎片时间内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五:随声携带一些书籍和资料,遇到不可避免的碎片时间,就可从容面对。

鲁迅先生对时间抓的很紧,他常常利用除夕整理日记或规划第二年的工作。他一生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里争取来的。我们要向他一样珍惜时间,抓紧时间,认真合理安排好我们的学业。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6

有人说,快节奏的生活将可利用的时间切成了碎片,也就是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了。上下班路上,吃饭时,休息间……零零散散的时间叠加起来,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让人能干更多的事。于是便有人提出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让生活更充实。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社交……更多的新字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然而,与碎片化生活分不开的,则有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地铁上,碎片化阅读并不会使人拿出一本纸质书籍慢慢品读,而更多是在手机上浏览;碎片化社交依赖于手机软件;碎片化购物也与之紧密相连。甚至渐渐使人分不清,是碎片化生活的需要让电子产品更多元,还是手机分解了时间,将它化为碎片。

这种生活方式的确很大程度上利用起了闲散时间,却又使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加强。有调查表示,长期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人渐渐开始浮躁,做不到像往常一样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细细品味每一个遣词用句。网络社交成瘾使人对现实生活开始逃避,失去了部分沟通能力。一味利用碎片化生活,而又没有正确认识它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逐渐消散的,是本来理所应当,运用大块时间的能力。长段的空闲也被强行辗得粉碎,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因为他们已经不再适应往日的生活方式。

如果所有时间都变成碎片会如何?人不会专心致志做一件事,过两分钟便换另一件事继续干。浮躁将会成为一种习惯,带着浮躁做事,最终定将一事无成。当碎片化的生活成为常态,工作和学习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永远的“忙里偷闲”。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是不连贯的,事倍功半。

但也不是说碎片化的生活不好,碎片之所以为碎片,正是由于它存在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舍弃碎片化生活,而是将各种时间结合起来,并合理运用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支配碎片化的时间,超越事半功倍。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7

我们己置身于碎片化生活时代,手机令我们的时间碎片化,网络令我们的阅读碎片化,微信令我们的交流碎片化。

“己经六点半了,快起床否则上学就迟到了。”爸爸喊道。唉!中学可真辛苦,每天七点就要到校。真困啊!我伸了个懒腰,赶紧起床穿衣服去上厕所,在上厕所的时候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刷个朋友圈看一下QQ,这己成我早上习己为常的事了。

来到学校急急忙忙赶到教室,发现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赶快寻找语文本。这时前桌递给了我一本本子,我一看正是我要找的那本本子,我还以为忘在学校,原来是他把本子带回去了。赶紧吧!快把作业补好吧,五分钟搞定。还早于是我利用碎片化时间把校内作业做掉了一点。

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间里,我会拿起一本我喜欢的课外书看,这样算下来一个星期内利用这碎片化的十分钟,可以看两本书呢。只要你好好利用碎片化时间那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时间碎片化有时也会出现弊端,手机会令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放学回家写作业,正用手机查学习资料,突然手机上跳出一条信息《法医秦明》又出新一季了。这可是我最期盼的事啊!刚看好此信息,qq群开始聊了起来,于是我也加入进去,聊的差不多了,该开始写作业了。这时微信朋友又找我和她聊天没办法那就聊吧。结果等我聊好后己经一个半小时过去了,而我还一个字没写。在我们不知道碎片这个概念前,我们都知道浪费时间是可耻的,可是自从微信横空出世,睡觉前,卫生间低头刷手机,美其名曰:我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呢!但实际上呢?跟浪费时间也没太大区别,更多时候在看一些无关紧要的碎片垃圾信息。

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碎片化,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我的脑袋。习惯了在各种朋友圈发状态刷存在感,却从没问过自己如此这般的意义。

我们要好好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效果会让你吃惊,因为这样你就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这样效率也就更高了些。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8

时间有时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学生有成堆的作业,有些题目还需要思考,可是有时你做作业思考题目的时候会被电话铃声打断,这种感觉真的让人很不舒服。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给我布置了一大堆作业。上午,当我正在思考一道题目时,听见客厅里的电话响了起来,我的思路瞬间被打乱了,只得放下手中的笔,跑去接电话。“喂!请问你找谁?”我说,电话那头传来妈妈的声音“我是你妈妈,你功课做了多少了?”听了这句话,我心想,一大清早的,你就问我做了多少作业了,我该怎么回答你呀?我停顿了一会,如实说到“我做了半张数学卷子,因为……”没等我把说完,妈妈就说到“什么?你就做了半张卷子,抓紧时间赶紧把作业完成。”说完她就把电话挂了。我回到写字台前继续我的作业,可是刚做了两道题,电话铃又响了,我感到很无奈,不出我所料,这次是爸爸打的电话,同样问我做作业的情况,我也照样回答了,爸爸也是一样的不满意,可是他们怎么就不想想他们一直都在打断我。

到了中午,我准备吃午饭,刚拿起筷子,电话又响了起来,这次居然是广告,房产中介打来的,问我要不要买房子,真是好无奈。

下午,我接着做作业,在一个小时里居然接到五六个电话,我都快疯了,这样断断续续的做作业要做到什么时候啊?

我犹豫了一会,决定不再接电话了,专心做作业。厅里的电话还是时不时的响起,吵得我有些心烦,但是我想既然下定了决心,就要坚持到底把作业做完。我终于不再受吵闹的电话铃声影响,认真的做作业,把碎片化的时间拼接在了一起,变成一段时间,有了这段时间,我就可以顺利地把作业完成。

后来,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在看电视,没有写作业,很生气的对我说到“你怎么在看电视,不做作业?你的作业做了多少了?”“我都做完了”我很骄傲的回答。妈妈的心情瞬间由暴风雨天转变成了晴天,对我说到“是吗?我错怪你了,对不起哦!”

怎么样?即使是碎片化的时间,也能拼接到一起,让你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件事。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9

从生命的起点到现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场梦,它们就像星星点点的碎片一样散落在我的脑海里,可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了

童年的记忆美好而纯真。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就是玩具猫和玩具熊,它们是我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我认为很珍贵,意义非凡,就是晚上睡觉我也和它们形影不离。它们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随着我的成长,我的顽皮也渐渐显露出来,我没事的时候就拉着它们俩“打架”,致使它们浑身都是伤,我那小熊的鼻子已经被弄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那可爱的小猫也从毛茸茸的到光秃秃的了,可我仍然很调皮,不罢休,看着它那老长老长的胡子,就想剪下来,于是我拿起剪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的胡子都剃光了,我还对着我的杰作欣赏自喜呢。

每当我想到当时做的傻事,就对我那可怜的玩具充满同情,也对当时天真可爱的我充满羡慕,渐渐地我长大了,在我的记忆中,我变得文静了一些,我爱上了种植花花草草。

刚开始,路过花店的我缠着爸爸帮我买兰花,爸爸坳不过我。我欣喜地捧着兰花。回到家后,我把它放在一个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让它接受阳光的沐浴,转眼间,兰花已经在我家呆了一周了,我突然发现它好像没有了刚来时的美丽与精神,甚至有些垂头丧气了。尽管如此,它的清香依旧散发着。从那天起,我对兰花更加的关爱了。意想不到的是,我对它越是细心的照料,它反而越来越焉,枝上的叶子和花开始慢慢的掉落,我的心也灰暗下去。爸爸劝我:“多难看呀,你把它扔了吧,以后再给你买一盆。”不!我偏不!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抱着我的兰花来到窗台前,放在一个小角落里。我怕妈妈看到会把它扔了奇迹般的,一周后,她居然抽芽了,我高兴的抱着兰花又蹦又跳,原来兰花是喜阴不喜晴啊!我的“细心照料”反而是害了它。

现在我长大了,回想起童年的那碎片般的记忆,总感到童年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而珍贵。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10

在这个繁华的、科学发达的时代,清晨的地铁上、公交上人们已经奔波在上班或上学的路上,但在这碎片化的时间中人们都沉溺于低头玩手机中,手机不知不觉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在这短暂的乘车过程中不妨让我们拿起一本书静静地读起。作为一名学生我更能体会到繁忙的学业,已经使我没有很多时间去读课外的书籍了,别小看这十几分钟,也许这十几分钟拼凑起来可以让我们读完一本又一本经典。每天早上我乘地铁的时候,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都急急忙忙的冲上地铁,也许时间就是这样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碎片,何不利用这小小碎片来背几个单词,读几页名著呢。

学校在午休时也安排我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我们都惊叹于冠军武亦姝的诗词的积累量,她自己也曾说过自己脑子里有三千多首诗,她看过的书可以铺满整整一操场,也许她有这么多的诗词量可不是一时就形成的,这都是日积月累积累下来的。她有这么多的积累量一定是利用了平时的碎片化时间。

我记得在我的记忆里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公益广告用动画生动演绎了碎片化的时间是可以合理利用的,找我们排队结账等候的碎片时间里也可以看书,这样既文明安静又不虚度时光,如果说在等候时人手一本书就可以避免很多争吵。

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每天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时间是宝贵的也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只是在于你是如何利用这二十四小时的,是要做勤勉的人,还是要与懒散的人一样一事无成呢?我选择勤勉,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与其虚度时光还不如多学些知识,让自己变得充实。”

在这个节奏极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忙碌着工作而忽略了亲人之间的联系,上班和下班的时间人们总是捧了个手机,我想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时间给亲人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这样可以增进亲情感受温暖。

碎片化的艺术 篇2

艺术,自诞生以来,其含义也不断被拓展,其规则被不断的建立或打破,材料、媒介、科技、技术都能为其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今天,我们的生活已逐渐被微博、微信这样社交应用软件“切割”成一段段的短记录、短心情,当我们的阅读量渐渐地是以140字为单位时,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接受是否也会产生“切割”效应?换句话说,我们是更喜欢看轻松愉快的迷你型展览,还是鸿篇巨制的专题性展览?——以这样的思考来观察一场展览,那是香格纳画廊于今冬呈现的一个跨年展:“来自画廊仓库的东西6” 。为什么这里有个数字6?因为这是一个系列展,“来自画廊仓库的东西”从2009年首次推出至今已是第六届,于每年冬季举办,共梳理、重读了10余位艺术家的创作。此次带来的是艺术家石青、向利庆、徐震、章清的录像与装置作品,展期从2014年1月17持续至2月17日。

仓库,给人的感觉或许多是这些关键词:暂时存放、不易搬动、被遗忘、体积大、积灰、积压……当我们看到了实际展出的作品,以上关键词皆可抛之。“画廊仓库”其实可以说是装置作品的一种解读性概念,字面意义给予“装置艺术”一种体积感与空间感的解读,同时也延伸出一个尴尬的现实——作为一个对材料、尺寸、展出方式等各方面都不限制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因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然而人们总是抱着猎奇的心态而非真正从其艺术结构本身去理解、鉴赏(包括装置作品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也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所以我们才有这么一个现状,那就是一些倾心、致力于装置艺术创作的国内艺术家如蔡国强、黄永砯、徐冰、张洹等,纷纷去往海外寻求发展;依托海外相对成熟的艺术市场机制和环境,他们主要通过申请专项基金,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或者一些重要奖项来支持创作活动,公共基金会往往会对装置等大型艺术作品或作品版权进行收藏。

回到此次展览本身。香格纳画廊给出的策展思路是:“绝不仅仅局限于挑选并排列存放于画廊仓库而较少露面的大型作品,更在于发掘作品间不易显露而却实在联系的一系列相互映照的母题。”纵观整个展览,这一母题可以归纳为“碎片化”。

且看,无论是石青的电力大楼切片组装的自行车(《上海店里百货大楼的自行车》),还是向利庆的随机数倒数计时器(《8小时倒计时》),抑或是徐震的永远指向不明的硬币(《永不倒》),都在这万籁俱寂而萧瑟冷冽的季节和仿佛永不停歇的庆典与审视中,不约而同地检验、放大和戏弄着偶发、巧合、机运、叠加、不定数等等语词——似乎当代艺术永远都只是那么几个零零碎碎的关键词叠加,却难以成一篇章、成一故事。比起往昔艺术崇尚的规则、秩序,当代艺术更崇尚机遇与自由;似乎艺术从来只是诞生于灵光一现的灵感中,而非辛勤浇灌的耕耘。就像章清占据了面积最大的展厅的装置作品:《皆有可能》——这是于2007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3组作品,整个展厅错落有致地悬挂着8块因事故而变形的汽车引擎盖,每个摺面均刻有骰子点数,暗喻了天灾人祸的无法预料。

如果说《皆有可能》是直观的视觉形式呈现的“碎片”,那么同为章清作品的《来不及》更多的是给观众心理“抓痒”。该作品是由6台老式电视机组成,共分有6段视频,每件播放3秒14毫秒,内容都是没有结束的事件,观众可用摇控器打开电视捕捉情节。因为打开的过程比较慢,但你握着遥控器急切想看个究竟时,视频就戛然而止——这简直是对信息时代最好的讽刺:大量的信息你还没来得及看、或者没有耐心等到结局就给Pass掉了。而《新阅读对焦法》则拍摄了公共空间的一些流动字幕,并只取景其局部,播放时特殊视觉阅读显得急促且累人。

21世纪以来,当代艺术逐渐走向“扁平化”的审美理念,不管是新兴的卡漫艺术,还是一直都是大众宠儿的波普艺术,都似乎熟稔“拿来”主义。就像安迪·沃霍尔们那样,用一些广告牌、名人海报什么的“拼”成作品;还有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他发明的“融合绘画(Combine Painting)”便是将生活中的实物与新闻图片相组合来创作作品。当然,当代艺术背后巨大的商机是主导这一审美品位的主要因素。

那么,这些装置艺术的“碎片”,是否就是用完即弃?纵观装置艺术如今的处境,再联想到上海双年展每届都展出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装置作品,而它们如今安在?希望好歹有个仓库可以容身。但是我们知道,其中大多数的命运是被拆解、归零。在快消时代,艺术品也大都是快消的了;也许,艺术品也可以“电子化”、以数据代码的形式来保存,不知这是艺术史的幸或不幸?这大概也不是今人能回答的。不过,比起草间弥生艺术中的这种“自发性的原生力量”,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则更多是自觉而自主发展的力量。所以这里的“碎片”即使是支离破碎,但也不乏对视觉语言的凝练思考。举个例子,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画派追随者的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有一幅很出名的画叫《玩牌者与老千》——画里的人物或许像是无情物般的躯干(这是拉图尔风格给人的直观印象),但整个场面很有意思,不是因为拉图尔出色的画技,而是“言之有物”,也即是他把他的画变成一个图解文字游戏的乐趣。扑克牌游戏暗喻老千欺骗富有青年的心计,那些游戏规则、象征语言乃至人物的眼神、交谈的姿态,都引人入胜——由此可见,我们接受拉图尔的艺术表达,并非来自他纯熟的绘画技巧或者色彩表现,而是一种“视觉效果”。拉图尔认为视觉语言是具有欺骗性的,这一点和前文所提到的章清《来不及》异曲同工;徐震的《永不倒》也有同样意味。于当代装置艺术而言,从作品本身的视觉效果到展厅空间的互动场域,再到材料本身的话题性以及来源于当下生活的片段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视觉效果”的优势。拉图尔认为,在真实的人生面前,他是如此无助——“只是一个画的制造者”,所以拉图尔所创造的视觉解读性的绘画语言是对自己道德沉沦的一种慰藉(约翰·伯格语)。今天,艺术早就不再是为宗教服务,艺术在真实的人生面前依旧“如此无助”,艺术家却早已放下信仰与道德审判的负担,在本雅明称之为“灵光消逝”的年代,艺术不必再要背负“永恒”、“经典”的责任,它有时候可以是短暂的,抑或仅仅为某个展览而做,我们或许更信奉享受当下的信条。那么,艺术作为一场狂欢、一场盛宴,即使作为“用完即弃”的碎片又如何?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 篇3

在星期天,我如往常一样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等所有事情都做完了以后。我便开始写作业,可是没写多少作业,电话便响了,我于是只好放下了手中的笔去接电话,等接完了电话。我发现,刚刚没来得及写完的数学过程题,因为一个电话而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只好又重新思考这道题。

过了一会儿,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于是我放下了手头的笔,去吃午饭。

吃完了午饭后,我又开始写作业。我正把数学写完,英语正开始写时,妈妈就从包里拿出刚刚买的语文习题,她说:“这个不难,你先把这些题做了,再来做英语题目吧!”于是,我只好放下手中的英语题,开始做妈妈买的语文题目,不一会儿,我就写完了。我于是继续做英语,而妈妈开始批我做的题目,正当我做得很认真的时候,突然发出了一道别样的声音,原来是妈妈批完了我写的语文习题。要叫我订正呢!于是,我只好放下了手中的笔,改习题,等改完了习题,我又继续做英语的题目。终于,在后面的时间再也没有被任何事情打扰到我,让我完成了英语作业。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 篇4

时间都去哪了?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碎片化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了!但是对我们有好处。也有坏处。

虽然我们初中的学习内容很多也很难。但是,我们有很多零碎的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每天早晨,我早起十分钟,来复习语文的词语和要上的课文;在刷牙洗脸吃饭的时候,我有个好习惯,就是拿出手机来听英语课文;老师也让我们早到校,我交完作业,就开始预习今天要学的数学和其他科目了。

每次下课的时候,我都很抓紧时间,放好书,上完厕所,喝完水,就开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每天放学的时候,我坐在公交车上,就开始背起英语单词了,有时差点过了站;回到家,做完作业,我还要做课外辅导班的作业;在快上床睡觉的时候,就拿出书来复习,好多次都是妈妈叫了我,我才知道要睡觉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时间做更多的事。这样一天就可以多学一个小时,日积月累,学的东西就比别人多了。

有一次,我要去微信上发一个东西,刚发完,我就在想:现在的微信好方便,把要写的内容写上去,再点发送,信息就发出去了。那么以前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经过查找,我发现以前是用信封写信的,要贴邮票还要写地址,很麻烦,而我们现在就很方便,从以前的信封到现在的微信,有了很大的进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传递信息迅速、及时、方便。

但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也有些缺点,现在的的阅读,是一种通过手机、电子书等进行的阅读,它是一种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时,通过手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导致了读者断章取义,头脑浅薄。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 篇5

有没有发现现在“低头族”满世界都是?在过马路时、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站里几乎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他们有的会关注时事新闻、有的在联网王者荣耀、有的研读各类电子书籍,似乎每个人都在利用碎片时间充实了生活,可我的亲身经历却告诉我,碎片时间更适合让我抬起头,睁开眼,去享受身边那份悠闲质朴的生活……

我家住的离学校比较远,所以天天都要乘113路公交车回家,一开始我会趁着等车时间看看手机,能抓紧机会玩两局王者都会有点小兴奋,但后来我却因此而吃了大亏。

记得那一天,由于领导来我校检查,所以很早就下课了,当发现113还有15分钟才来时,我就开始低头玩手机了,后来肚子饿了就去超市买了个零食,但是第一辆车就因此被错过了。那时我想想反正时间还早就想再等下一辆车,哪料非高峰时段车次少得可怜,隔了半小时也没见到一辆车的踪影,于是我趁机开始了王者挑战,激烈的厮杀让我忘记了113,忽略了渐渐变黑的天色,当我再次抬起头时,模糊地发现一道红色从我眼前飘过,完了!是113,他又开走了!瞬时一道闪电划过我的额头,眼前的路灯也亮了,车辆开得比蜗牛还慢,都快五点了……当时我急得都哭出来了,给妈妈打了电话,说要晚点回来。那晚的我彻底崩溃了,居然比爸爸都到得晚,要知道他平时可是我家的“末班车”呀!想到我比平时多花了一个半小时到家,顿时感到无地自容。

当晚我和爸爸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妈妈给了我个建议:“你在车站看手机玩游戏,太浪费时间,还不如看看书!这样还能利用这点碎片时间学到点知识呢。”我想了一会儿说:“可以啊,但如果再看不到车错过怎么办?”这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忽然爸爸眼睛一亮说:“你要吃一堑长一智啊!不如带个耳机去听英文歌,这样不仅解放了双眼,还能增加英语语感,多好啊!你说呢?”顿时我茅塞顿开,真是个好办法啊!于是我立马下了几首喜欢的英文歌,让OnePublic、Nico&Vinz陪着我等公交,和我一起欣赏华山路沿途的风景感觉应该不错哦!

每天我们都会有零星的空余时间,如果像我一样看手机、沉迷游戏,日积月累就会浪费太多时间,但如果能合理的利用碎片,我们还能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生要懂得劳逸结合,放学之后应该让我们的`眼睛好好休息,保护好这双认识世界的窗户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这些零碎的时间虽不起眼,但被重聚之后能够产生巨大的效果。现在的我是一名学生,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如果忽视碎片时间,用来沉迷手机游戏只会让我浪费青春。惨痛的等车经历教会我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文学的时代难题与碎片化的疑虑 篇6

诺贝尔奖委员会给莫迪亚诺的颁奖词称:他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这句话至少会让我想起,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表现,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对“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表现已经轻车熟路了,实际上,我们的文学一直在重复这种工作,但是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表现则鲜见矣!这也是莫迪亚诺的作品的独特价值所在。

作为一个探索型的作家,莫迪亚诺一直在思考这个时代文学的难题,但他的思考并非要把自己搞得多么“高大上”,他很清楚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角色:“你是谁,你,影子里的偷窥者?”一九七五年,莫迪亚诺在小说《凄凉别墅》的题词里,写上狄兰·托马斯的这句诗。后来他被封圣的“Quarto”丛书,这部小说被放在合集的开篇。说莫迪亚诺是一个文学天才绝对不是一个过分的说法,这位在公众面前说话都不利索的人,一九六八年二十一岁时就出版了《星形广场》这种小说,这是堪与胡安·鲁尔福的《佩得罗·巴拉莫》比肩的作品,后者是马尔克斯的写作圣经。

二○一四年十二月七日,莫迪亚诺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领奖并发表演讲。其中一段话在网上广为流传,有敏感的读者将其概括为一个问题,或者可以说将其视为这个时代的文学难题。莫迪亚诺说的是十九世纪时代,时间过得比今天缓慢,“那样的节奏与小说家的作品相得益彰,因为‘缓慢’让作家的能量和精力凝聚”。但此后,时间加速,断断续续地前行。莫氏好奇下一代—在互联网、手机、电子邮件和推特时代出生的人—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这个注定每个人都会“相连”,而莫氏困扰于他那一代人的“失联”。过去有那么多的私密,如今私密被侵蚀,并被赋予更多的深度。网上一位自称为“爆米花”的读者,却从时间的缓慢和加速引向另一个主题,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显然,这已经是另一个主题。莫氏没有厚古薄今的意思,而“爆米花”的疑问显然有厚此薄彼。既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在网上引发热烈的讨论,那也肯定是切中当代文学和当代思想的命脉。这个问题实际上引向关于今天我们已经无力创作出教堂般宏伟的作品的诘难,也对今天只能创造出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表示失望。这里面显然还包含价值判断,即前者是伟大的作品,而后者则只能是一些零敲碎打的潦草肤浅之作。我以为这一提问,在关于这个时代的作品的形态不同于十九世纪的作品,这样的描述是基本合乎事实的;但内里隐含的价值判断则是值得商榷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要从时代的变化来看,如果说没有一种时代变化的眼光,那么我们确实会觉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今天从形态上来判断,文学的趋势似乎是向着一个衰落、萎缩境遇变化,甚至要走向终结。我以为莫迪亚诺所说的“十九世纪”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人类思想抵达了某种整全性高峰的这么一种时代,我尤为强调它在思想文化上是企图建立“整全性”的时代。哲学上的代表就是康德和黑格尔,所以我觉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面对“整全性”的时代意识和世界观。

整全性的时代产生整全性的文学,也就产生了被现在的人们尊崇的那种“天主教堂式”的辉煌大厦般的文学。这确实要把眼光放到更久远的时代来看,西方文学的根基是建立在这两个传统上:一个传统是荷马的《史诗》,一个传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正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史诗的时代结束之后出现莎士比亚的戏剧,戏剧的时代终结之后出现了小说,所以小说是整个西方文化思想所抵达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教堂式”作家,像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大仲马、巴尔扎克都是这样的整全式作家。如卢卡奇所说:“小说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史诗,对这个时代来说,生活的外延整体不再是显而易见的了,感性的生活内在性已经变成了难题,但这个时代仍有对总体的信念。”(卢卡奇:《小说理论》,燕宏远、李怀涛译,商务印书馆二○一二年版,49页)相对比较史诗而言,小说已经不那么能够包罗恢弘的总体性,但上帝还在,神学的背景其实一直与西方的小说具有的总体性相关。只是小说的兴起,表明世俗生活的兴起,它着眼的不是神和民族的英雄传奇,而是生活世界。“史诗可以从自身出发去塑造完整生活总体的形态,小说则试图以塑造的方式揭示并构建隐蔽的生活总体。”(同上书,53页)小说具有生活的丰富性,它是现代性的产物,它表现了现代到来的新的世界景观。德国在浪漫主义时期追求“绝对诗”,其神秘美学依然和基督教世界联系在一起。到了小说,则表现了激烈的信仰动摇。十九世纪的德国,小说的高峰当推托马斯·曼那样的作家,《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确实是异常宏伟的作品,但已经表现了生活世界的不稳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西方的思想进入现代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分化。这种巨大的分化其实也是与宗教的衰落相关的。就像尼采说出的:上帝死了,我们这些人杀死了上帝,我们还能有什么更盛大的节日来庆贺这样一个事件呢?尼采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其实,尼采就是要走向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精神,那就是出走,自我流放,个人到荒野之中去游荡的叛逆精神。尼采作为西方现代性思想反叛自身的那种精神意向,他开启了现代思想的转折之路。所以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说:尼采一八五○年写下的《悲剧的诞生》,这部现代性的迟暮之作,是后现代的开山之作。我们可以看到尼采是一个转折,他说出了“上帝死了”,他要重估一切价值。这意味着天主教堂式的、西方整全性的思想大厦开始崩塌。所以,这是一种时代的变化,整全性的历史、统一的信仰体系发生了动摇。那么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其实是一个出走的文学,个人逃离了历史的整全性,个人也找不到整体性的依靠。在启蒙时代以来的大厦式文学的基础上,那时候的作家代表着人类站在世界的中心,不管多么悲劇—就如《悲惨世界》,它也是在拥抱生活、歌颂生命的热烈。

nlc202309062303

这个整全,不只是信仰、信念和思想的统一性的整全,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整全性。对于作家来说,他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有一种整全性,他与生活的关系有一种整全性。作家觉得他代表人类说话,他可以感受到(因为与上帝、共同体同在),也必须感受到他与人类全体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进入现代这种统一性被瓦解了,生活共同体也瓦解了。作家首先被抛离出生活整全性,他们是率先意识到时代变化,个人从此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险。因此,现代出现了逃离生活、拒绝生活的作家(这里只是指他们描写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写作无疑还是要来自生活本身,他们的经验表明一种独异的生活方式)。因此,从古典时代与现代的交界来看,可以把作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热爱生活的作家;另一类是拒绝生活的作家(即离开、逃离生活的作家)。像托尔斯泰、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他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作家,他们承继了莎士比亚这样一个传统。另外一批作家则是拒绝生活的作家,他们以个人的状态离开了西方的整全性世界,他们拒绝了整体性的生活。我个人也认为像歌德是热爱生活的,但是托马斯·曼是拒绝生活的(托马斯·曼写过一本《歌德与托尔斯泰》,可以看出他何其羡慕歌德对生活的那种明朗态度。中译本为朱雁冰译,浙江大学出版社二○一三年版)。歌德在任何时候对生活都洋溢着热情,托马斯·曼写《魔山》那种作品,故事发生在疾病蔓延的疗养院,这类疗养院卡夫卡曾经长期居住过(当然这是后来的事)。卡夫卡是拒绝生活的,加缪是拒绝生活的,莫迪亚诺也是拒绝生活的。他们笔下的生活总是会突然断裂,变得寒冷,总是要离去、失踪,或者死去。对于他们和他们笔下的主角来说,生活仿佛是不值得过下去似的。

像卡夫卡、莫迪亚诺、麦克尤恩这类作家,小说越写越薄,越写越碎,对于他们来说,现代的世界就是一个崩溃的世界,作家只有逃离。他们代表人类去逃离,他们替人类赎罪去逃离。但是人类还在现代这么一个大地上生活,自以为是,似乎生活得也不赖。卡夫卡会写出《乡村医生》这种作品,医生骑上从马厩里面跑出的两匹马去看垂死的病人,卡夫卡看到人生活在病痛中,伤口烂得如同花朵般瑰丽。或者人变成虫子,某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那篇《判决》,年轻的格奥尔格坐在窗前,看着前面的河水,你以为他还喜欢外面的事物,哪想得到,那条河是用来跳的。小说的结尾处,格奥尔格就从桥上跳下去了。你很难想象《在法律面前》,乡下人会一辈子站在法院的门口,而那个守门员直至老去,也在守门。还有很年轻的时候,卡夫卡看到的生活就是“单身汉的不幸”(《单身汉的不幸》),要不就是《杂货商》难念的小本生意经。中国作家得到的现代主义感悟多来自卡夫卡,是卡夫卡让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失去了集体、全体、完整性,从此是一个人写作。他从此要从生活中疏离出去,要出走,要离去。看看余华、阎连科、刘震云、残雪、格非、王朔、王小波。这个名单并不周全,也不饱满,也绝非嘉奖的榜单,只是表明一种写作方式而已。

今天的作家依然可以分成两类,例如,艾丽丝·门罗是热爱生活的,但是莫迪亚诺是拒绝生活的。莫迪亚诺的作品中总是写得那么阴暗,那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晚上,对他们来说,白天的生活都是不值得去过的。我们也知道加缪是拒绝生活的,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法国南部买了一栋房子,房间里面就只有一张桌子、一条板凳。相比加缪而言,萨特是热爱生活的,这不只是指他在德军占领巴黎期间,还和波伏瓦去到法国南部骑自行车旅行,偶尔还举行烛光晚餐,萨特的作品还是在表达人如何在困境中也要有生存下去的勇气。

整全性的消失,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人类今天所面临的转折和困境,所以像阿兰·巴迪欧试图用数学的“一”去解释我们这个时代,解释二十世纪的那么一种历史的存在的方式。但是这个“一”今天是破解了,是没有办法了。二十世纪的动荡、劫难和崩溃瓦解了它。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因为互联网、电子科技、生命科学、遗传工程等等,包括人类的航天和航海能力(也是制空权和制海权)都空前增强,这些都使人类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人类今天又开始重新整全。这种整全,我们把它称为“全球化”也好,“后现代国家”也好,信息社会也好,数字化世界也好……随着后现代国家(帝国)时代的到来,这个国家不再是传统的疆域,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是关于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人类被重新整全化的状态。特别是现在网络小说、科幻小说和电影,比如说诺兰的《星际穿越》这种电影,在宇宙的背景中来谈论家庭伦理,来找寻人类之爱。可以看到诺兰是这个时代的预言家,包括他的《盗梦空间》。如果我们把表现这个时代超前感受的作品,如《黑客帝国》、《指环王》、《盗梦空间》、《阿凡达》和《星际穿越》联系在一起来看,可以看到今天贯穿在艺术中的,已经是不再思考我们今天称为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或者地球文明(时间文明或历史文明),它思考的是超人类文明,是一种“空间文明”。我把它称为“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个视听文明的时代,可能是一种新的整全的时代。但是它确实预示着某种人类生存不可预料的后果,这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的一些“异托邦”、“异元次”的世界等等。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当然也未必是什么全新的发现,或许与诺斯替这类的灵知宗教的重现也有某种关系。

总之,二十一世纪文明会把人类带到一个非常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世界中去。今天我们说碎片,还为时过早。也许在局部上、在我们可感知的视野范围内,它是碎片式的、分裂的、琐屑的;而在更大的背景上,今天的世界被重新整全,已经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形式,更具有深度性和内在性的整全。用齐泽克的话说,或许那是重新生成的大他者,宏大的崇高客体。

我理解,今天的作家不能够单纯去经营自己个人的小天地,而是要在一个文明变迁、文明转型、文明要过渡的意义上去理解今天的文学,正如莫迪亚诺所说,他说他自己是过渡的一代人。在这样的过渡期,作家和艺术家都要有另一种思考,都要有一种承担,都要有一种危机感和危险感。今天人类本身具有的能量是超强的,这就是人类对他人的控制力,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控制力都超强。今天,假定某个人掌握了某种机关,就可能控制全体人类,这在十九世纪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大到制空权和制海权,小到对微生命、基因工程的控制等等,人类的能力都在增强。这些都表明人类面对的危机的风险和可能性陡然加大了。今天的作家,不再是去重复书写十九世纪那些人类已经琢磨透的命运,而是要去看今天这些“最不可捉摸的命运”。那些单一的碎片、零散的现象,暧昧不明的事相,光和影交界的边缘,这些事物,可能都與某个无边的全体、暗物质、星际……相关。当然,这像是反社会学和反历史学的隐喻,但今天确实是需要新的文学思维,新的创作勇气,需要新的文学诞生。

读莫迪亚诺的作品,仿佛让我们体会到无比孤独无助的个人进入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他的成名作《星形广场》,个人始终是在危险的命运之路上,盲目且任性地行走;《环城大道》中用儿子的视点看父亲,父子相处几乎不能相认,形同陌路,彼此都是那么孤独;《暗店街》有一半篇幅的故事发生在夜晚,你完全不会相信居伊这样的人可以找出真相;《青春咖啡馆》想去刻画的并不是热闹的聚焦的咖啡馆,而是那道无声无息的“逃逸线”。莫迪亚诺真就是去偷窥影子如何消失于暗夜中,他想用这种方式去留下大历史给个人留下的印记,那些模糊的印迹,可能是大历史最深的印记。他说会时常翻阅那些老电话本,他会想起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句:“彼得堡……/你还有我的电话号码。/彼得堡,我还有那些地址/可以查寻死者的声音。”他其实是深陷于大历史中的人,他躲在影子里,捕捉到那些碎片,那些边缘和丢失的时刻,这些小碎片也映出了大历史—也一直在映出大历史,今后还将如此。

碎片这个问题,并不是多么让人沮丧的难题。困难的并不是我们只有碎片,而是我们能捡起什么样的碎片,既然大历史只给我们留下碎片,那就老老实实做一个寓言碎片的收集者吧—多年前本雅明就如是说过。

迎接碎片化的生活作文 篇7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逐渐与碎片化的生活相遇了,有的人选择远远避开,而有的人坦然接受。我们应当重视碎片化的生活,而非果断拒绝它。

生活碎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行事的效率的降低。最近有研究表明,拥有碎片化生活的人的效率比其他人的效率竟整整高出百分之十。这是有什么原因导致的?正是碎片化生活所体现出的“张弛”之道。一位教授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桌子上有一杯水,你们能举起它多少时间?”学生们有的说半小时,有的说一小时。在举着水杯的过程中,水杯并没有变重,但人却无法继续举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就如同这水杯,我们是无法承受一直的高强度的工作,到头来效率肯定会降低。但如果我们利用碎片化的生活,给工作中插入一些能使我们放松的生活碎片,这样的“驰”,能使我们能更有效地举起这个“水杯”,反而能提高我们的效率。

碎片化生活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那时的.互联网并不发达,而鲁迅仍能运用其那“挤出来的时间”。而我们,也能将生活的碎片之间的缝隙中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我们拥有了比鲁迅那时更好的辅助工具,我们自然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如同我们高中生,吃好早饭,从家到学校的这一段时间,就属于碎片之间的空隙。我们固然可以发呆,在汽车上无所事事,但我们也可以拿出手机,了解一下天下大事;也可以拿出一本世界名著,在那里细细品味。碎片化的生活提供给我们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来充实自己。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因遇上碎片化的生活而变得碎片化。随着生活的碎片化程度的增加,每个碎片的时间却在不断地减少。我们可以在一天的碎片化生活之前,为其安排一个计划。当你在做这件事时去思考另一件事,不仅会使你的效率大大降低,更有可能使你误入歧途。当我们进入一个“生活的碎片”,我们便应集中精神,心无旁骛,不被其他碎片所打扰,我们才能真正地接受并利用好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作文600字 篇8

纱绸上,斑斓的刺绣印证着一个个零零散散的故事,却最终汇聚成一股巨流,涌入回忆。无数的丝线,将回忆与生活紧密缝合,陪伴着我,在最繁忙的年月。

完整的刺绣不仅考验耐心,更费时,因此,那银针与丝线不知何时成了包中的常驻客。一有空闲,便“见缝插针”。雪白的绸布逐渐显出了五彩的图案,也见证了我生活的点滴。

清晨,起得格外早,天空是浅蓝色的,鸟儿正迎着初升的太阳鸣唱,晨风袭来丝丝凉意,下意识地取出针线,淡蓝的丝线在雪白的绸布上晕开一丝清凉。丝线穿梭在丝绸之间,描绘着清晨万物苏醒的气息,勾画出新一天的开始。

放学后的下午,窗外晚霞已染天空,时间尚早,对我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空闲。取出针线,穿针,引线,白绸上留下一道夕阳般的浅红。反反复复,针尖一次次穿过薄棉,勾勒着画卷。似乎想要记下这黄昏之时天空中那一道亮丽的殷红。

列车飞驰,窗外的景色迅速后退,赶往探望外婆的路途中,车厢内多了片刻的宁静。不知何时取出了针线,细细绣起了图案。想念、牵挂聚集到了针尖,刺进绸布,拖出一道色彩。刺绣的是花纹,勾勒的却是心中事。

上一篇:党组织生活会心得体会下一篇:改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