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指导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平梁小学
肖玉琼
时间来去匆匆,一晃又是一个学期。本学期,课题组围绕习作指导的研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习了作文课标
通过作文课标的学习,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各年级段关于“写作”的要求。我任教四年级,因此就特别留意了三、四年级的习作要求。对于三、四年级的习作,小语课标有这样的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指导学生不拘形式的进行写作训练。学校集会后,我引导学生将集会的场面描写下来。有一次,因为学校临时开了个短会,我进教室晚了两分钟的时间。老远就听到教室里闹哄哄的,一进教室,孩子们马上就安静了下来。我本来准备上课的,临时改变了主意,我让孩子们拿出笔和习作本,以“上课铃响了„„”开头写话,要求孩子们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下子,孩子们兴奋了,根本停不下笔,将上课铃响了到老师走进教室两分钟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写了下来。其中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上课铃响了,我们快速走进教室,拿出语文书,放在桌子上,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可左等右等都不见老师,咦,这是怎么了?以前老师都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只要铃声一响,就会开始给我们上课。今天,铃声早就响结束了,却还不见她的身影。同学们有的已经坐不住了,开始窃窃私语,有的东张西望,还有胆子大一些的,干脆跑到教室门口去偷偷看看。老师还没有来,大家都没事可做,我想:老师会不会忘了这节是语文课?要不要去找找她呢?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坐在门口的同学回过头来提醒我们:老师来了!我引导她可以继续写,写一写老师来到教室时的动作、表情、语言„„虽然孩子们的语段中没有多少好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但却是将自己的见闻及想法用书面的形式进行的一次表达。
二、研讨了作文教学方法
3月30日,学校派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去参加巴中市巴州区“学科联盟,专业成长”小学语文研修活动。听了三堂习作展示课,还有省教科所刘晓军所长“享受生活,享受习作”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专家们觉得小学生习作做到文从字顺,并且要讲真话、说真事、抒真情。回到学校,每位老师结合实际经验及所学,精心设计了一堂习作课。我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设计了一堂写家乡水果——樱桃的习作课。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用“眼看、鼻闻、嘴尝、耳听、手摸”的观察法来观察家乡正成熟的水果——樱桃。在课堂上,我不仅摘了新鲜的樱桃让学生“看、闻、摸、尝”,还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回顾了樱桃开花、展叶、结果的过程,并且演示了果实由青变黄、再由黄变红的经过„„课堂上,孩子们兴致高,兴趣浓。写作时,也有话可说,就连平时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也写出了三段式的以《樱桃红了》为题的文章。
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策略
1、利用课本资源, 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借助插图,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鼓励学生口头叙述, 从看到说, 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利用实物, 多角度培养观察、描述能力。低段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粗略, 但出示直观形象的实物, 则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多角度培养学生观察、再引导其把观察到的情景描述下来, 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3、活动与说话训练相结合。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寓说话训练于活动之中, 将会收到很好效果。活动课上玩过游戏以后, 让学生说说玩得怎样, 乐在哪里, 是怎么玩的……此时学生还沉浸在快乐之中, 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教师可组织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带给自己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 口头表达能力就逐渐得到了训练。
二学段学生习作起步指导策略
1、课文引路, 读中悟法。
(1) 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 积累习作语言。如教学《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学生在理解和想象作者描写的“眼花缭乱”之后, 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看到过的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情景, 再进行集体交流, 相机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利用教材, 把潜藏的训练因素挖掘出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说、写训练, 学生畏惧习作感会降低很多。
(2) 品读课文表达方式, 渗透写具体的技巧指导。在老舍先生的《青岛的海》一文中, 对花和海的描写非常细致和具体,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想象, 再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然后再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用这种细致地描写方式来学着写一写。
2、针对实物或静物,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从描写角度写具体。
以执教“树叶”习作为例, 教师指导学生先观察树叶的构成部分, 板书“叶柄、叶面、叶脉、叶边”等四个部分, 再进一步设问“大家手中的叶子是一样的吗, 各自有什么特点?”小结出“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手感、味道”等六个方面不同的特点, 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更进一步观察, 相机渗透“看、摸、闻、尝”等观察方法, 把“观察要有顺序,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一习作要求不着痕迹地落实在具体的观察指导活动中, 为学生把习作内容如何写具体指明了方向。
3、勤练笔, 写出具体内容。
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练。学习描写具体事情的一组课文时, 既可抓住课堂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练笔训练, 还可抓住课余、课外的有趣事件进行练笔训练。勤练笔, 让学生的头脑装满练笔的内容, 习作起来, 就不会再为无内容可写、物可描述感到为难。
三学段学生习作练习指导策略
1、培养观察和阅读习惯, 为“写具体”搜集素材。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生就能从中采撷到无数的浪花, 积累到丰富的素材, 为习作具体做准备。再次, 培养学生通过养成课外阅读和摘录习惯, 也会为学生储备一些习作素材。
2、从表达的角度交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写人的文章, 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使人物形象描写具体化。记事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写出来的, 使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化。状物的文章,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 使事物形态具体化。
3、利用文本, 帮助学生突破“写具体”的难点。高段学生灵活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衬托、烘托人物情感、表现文章主题, 应是写作的难点。教学中, 有机结合感悟和迁移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这些描写方法的妙处之时, 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有助于学生突破习作难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湖北教育出版社.
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培养的是祖国未来。要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必须先提高教师质量。所以我们首先要提高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指导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探寻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做到既“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又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为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教师的指导习作能力找到途径和方法。既为学生增加知识储量,又为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小学教师强则小学生强;小学生强,则国民强。国民强,则国家强。
过去我们很长时间的习作教学都是无效劳动,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写作水平不高。所以习作教学必须改革。
我们需要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引起世界各国教育行家的关注。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的研究。
“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和教师指导习作能力方法的研究”就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依据,以“三维度” 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积极思考谋划,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力争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他们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小学生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学习及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研究他们在教与学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
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小学生习作能力提高和小学教师指导习作教学的经验。
如:调查访谈小学生语文习作的个性心理,内容包括:(1)习作兴趣:包括是否对习作感兴趣,感兴趣的内容、体裁,感兴趣的程度,兴趣是否持久以及影响习作兴趣的因素等。(2)对习作的自信心:对自己习作是否满意及对自己习作的前景是否持乐观态度等。(3)习作质量:包括习作篇幅的长短,习作材料来源(是否存在“编、抄、套、假、大、空”及存在的程度),经常得到的等级等。(4)语言积累运用情况:包括优美词句摘抄(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要求)、背记量,对摘抄、背记的目的性认识,积累意识,运用意识,运用能力,阅读面等。(5)习惯包括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运用习惯,自能习作习惯,修改习惯等。(6)对习作的认识:是否认识到习作是表述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需要等。
调查教师习作教学指导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习作教学指导能力。调查学生已有语文学习策略及教师语文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习作教学现状。学习理论,借鉴先进,结合教学实际,研讨学生习作能力和教师指导习作能力以及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确定出符合小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整体训练体系。可采用下列途径
1、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
2、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习作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听说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说,爱说,教师帮助学生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换码,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勤读书、勤思考、勤积累等良好阅读习惯。
3、分层指导。(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习作水平划分层次,同质或异质分组,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学法指导分层:根据学生习作水平所在层次采取适当的指导方法。
习作要求分层:根据学生习作水平对每一次习作、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要求。
评价方式分层:采用多种形式对不同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标准动态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功能激励化等特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把握以下要点,充分发挥其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功能:
与教学结合。评价中,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植根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发挥评价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功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成为有效的教育教学。
与德育整合。采取不断累积性评价的方式,改变说教和知识灌输单一的倾向,确立“自律自强”、“文明礼仪”、“劳动卫生”、“热爱集体”四个项目以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律自强、文明守纪、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做人品味。
与家长互动。可根据学生个性表现,确定个性项目评价。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古人早说过:文如其人。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
只有品德高尚了,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二)课题立项以来,学校开设了写字课,安排了写字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写字教学指导,通过学生写字比赛,学生优秀作品展等活动,使我校的学生写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积极反思、撰写,提高老师论文撰写水平。通过优化写字教学管理,开展各项活动等措施,逐步形成写字教学良好态势,全面提高了写字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
为使课题更好地推进,先就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如下:
一、具体活动:
1、加强理论积累。
加强理论学习,积极了解课题研究动态,在课题组内创造一种积极学习,善于积累的氛围,并将学习内容资源共享,使每一位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中受益,加强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示范引领。
善于发现班上写字习惯好、写字能力强的学生,并及时表扬,定期在展示栏举行优秀作业展,以此激励写字差的学生,形成你追我赶良好氛围。
我们要求老师工工整整写好每一次板书,宁可少写一个,不可草写一个。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数学老师尤其要注意,老师们要树立板书就是作品意识。我们不仅板书要工整,作业批语也要工整,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作文批语,要和学生一样,一格一字。
3、营造写字氛围,提高写字兴趣。
我校为学生开辟了优秀作品展示台。为更好地利用,各班主任负责,在教室学习园地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还举办全校优秀作业展、手抄报展等,通过这些方式展示写字教学成果,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使学生置身于具有浓郁的书法氛围之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熏陶和感受,发掘学生内在书法潜能。
4、以活动和竞赛促进写字教学。
课题负责人负责在全校开展写字比赛活动。由少先队筹划,在11月开展一次1——6年级的书法竞赛。设奖对优胜者激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也让一些同学通过这种横向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
5、编写学生优秀作品集。
我们收集整理了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集,整理成册,并且适时举行优秀成果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努力的力量。
二、本阶段取得经验成果如下:
成果之一:师生提高思想认识,改变写字评价
(1)、第一阶段的“五个到位”落实。认识到位、组织制度建设到位、教学常规执行到位、基础落实到位、调查到位。
(2)、第二阶段的中心工作。一是写字教学研究,二是写字教学评价。围绕研究中心内容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采取措施,激发兴趣;严格训练,养成习惯;深入探讨,研究模式;开展活动,促进发展;科学评价,激励进步。
(3)、改进写字教学评价体制。采用等级、星级、评语、符号等方式,评价对象的集体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完善考试评价标准,重视卷面书写评价。对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评价,特别要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对高年级学生的书写评价,既要关注其书写规范和流利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通过发展性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全体学生的书写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
成果之二:获得清晰数据,为提高教育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插入调查表
成果之三:探索了提高学生写字能力的方法
1、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解字说意,编写小故事。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比如在学“休”这个字,我们老师告诉小朋友:老师在街上走累了,于是找了一棵大树,靠在大树上休息,这就是:“休”字。
2、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作业批改中适当放低要求,多给学生批注鼓励的话,有进步就表扬,如:你的进步真快哦,你的字和人一样漂亮等,尤其是后进生,要尽力挖掘闪光点,只要有一点进步,哪怕是一个偏旁、一个笔画写得好,都加以肯定。并在班级中组织写字比赛、设不同等级的奖项,用无形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这样学生的写字兴趣将会得到大大的激发。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注意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进行全程评价。
3、把“小学写字教学与评价” 方案落实到实处。
(一)培训教师、(二)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三)规范学生写字姿势、(四)教给学生写字的技巧、(五)鼓励学生在“多种评价”中审视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把汉字写得规范漂亮,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最起码应做到的。当然写好字,是一项工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开展写字课题研究不仅是让学生练出一笔好字,同时也是以写字常规为手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所以我们每个教师要清楚所肩负的责任,我们不求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但求每个人都能写一手整洁的好字。希望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不断推进我校课题的研究。
三、面临的困难
1、家长的支持力度太小,好多家忙于生计或玩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学生经常连作业都不完成,更谈不上对书写的监督与指导了。
金堂县福兴镇小学
陈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一出重头戏。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无论如何也不令人乐观。“害怕、讨厌学作”已经成为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只要一上习作课学生就愁眉苦脸,视作文为“大敌”,但迫于老师的一脸威严下,只能抓耳挠腮,胡乱拼凑起来。结果使一篇篇文章里出现许多空话和套话,甚至成为笑话,编造成许多作文“同胞胎”,毫无个性特征。
习作原本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可如今这样瞎编乱造的文章又谈何感情色彩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重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信心,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为此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充满自信心,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经过近一年来的尝试、探讨,在理论上对学生的作文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学会积累习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3、总结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达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实验对象:
我校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习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2、能围绕习作要求,自主收集习作素材的研究
3、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4、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研究本身是一个拓荒者,一个耕耘者。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基本按这样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3月)
(1)、这是起步探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积极学习、搜集有关小学生习作研究方面的资料,分析作文教学的现状,确定研究主题,根据学生现状,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四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
(3)、选定研究人员,制定研究计划。
2、第一实施阶段(2012年4月—7月)
在这个阶段里,我听取学校有经验老师的的开题论证,紧接着,我对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确定近期的研究重点——调动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去观察、培养习作的积极兴趣。对如何指导习作,进行方法上的研讨;积累“有效作文教学”的案例;适时举行“小学生作文教学”论坛。7月对课题的研究反思,进行课题第一阶段小结,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多次研究反思活动,最后制定新的研究方向,调整方案再实施研究,力争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第二实施阶段(2012年8月—11月)
在这个阶段,我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的积累和书面表达能力、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交流经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调整方案,再实践,再总结。
4、结题升华阶段(2012年12月)
在这个阶段,我重点分析整理实验中收集的资料,对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经验成文,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报告。
在实践操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情感,真情流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由衷的喜爱,自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教学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课前,我先安排学生观察自己将要写的那个人,包括外貌、性格、人品等特征。然后抓住这个人最具鲜明特征的一方面再次仔细观察,最后用笔将这个人的形象画出来或是面对面口头作文。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对此事特别感兴趣,纷纷找到自己的“对象”进行观察。
作文课上,学生在这种“用眼看,动笔画,用心想”的情况下,一件件作品脱颖而出。有的同学将自己的作文“对象”请上讲台,进行口头作文。其中有个同学的口头作文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他面对着那个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在我们班里我最喜欢的同学就是小帅哥——唐阳。你瞧!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成绩超好,长得十分机灵、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了的玉米棒,头长得圆乎乎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只要他一笑,眼睛就变成两个弯弯的月牙儿。他还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工作起来很认真,老师总是放心的把许多事情让他去安排。记得有一次„„也有的同学绘成简笔画张贴在黑板上,自信满满地介绍道:大家请看我的妹妹!她长着一双小而亮的眼睛,小脸儿圆嘟嘟的,嘴像樱桃般小而可爱。她的耳朵长得很像数字“3”,是不是很可爱啊?一双小手紧握着拳头,不时地摆动着„„还有的同学描述的是自己的父母,当述说到感人至深处时,泪水止不住的流淌出来,这难道不是习作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吗?
学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抒发了对父母发自肺腑的爱与深深的感激之情。上台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教师此时只需稍加点拨,许多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学生至少也能理出点头绪,知道如何下笔。这样一来,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不就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热身课了吗?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写作热情一旦被点燃,学生写作时自然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二)、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社会阅历也不深,接触面比较狭窄,积累的生活素材自然比较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经典名著,并适时开展如讲故事、报新闻说见闻、读精美文章的比赛,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每天晨读课我会鼓励学生轮流上台争当“小老师”,将自己积累的优美句、段、篇、章或古诗词与大家一同分享。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写作素材的积累自然变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也不会使学生感觉写作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并且我还利用每周的图书室开放日,带学生去阅览室博览群书,拓展课外阅读量。另外,我还充分抓住学校每次开展的班队会、艺术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进行即时作文。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个个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王子”、“小公主”这一现状。一次作文课中,我特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我第一次炒菜”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
作文课上,我将简易厨房搬进了课堂,让学生亲自下厨,体会其中的乐趣。亲自上阵的学生纷纷讲述着自己的炒菜过程,与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谈论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个同学谈到:通过这次炒菜,我感觉做任何事开头都不容易,但无论怎样,最终我还是鼓足勇气尝试了第一次。我相信这一定是个好的开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希望我能突破更多个“第一次”。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常常为了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像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放风筝比赛、做手工比赛等等。更大限度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作自然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三)、丰富语言,拓展能力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就需要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多下功夫,然而语言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但是为了丰富语言,学生肯定得心中有“货”才行。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做法,我认为依然值得提倡。当学生积累的材料越多,其写作思维越活跃,自然在写作时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进而可以“随用随取”。
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得准确、规范,感情色彩也得注意声情并茂,哪怕只是你表现出的一次无意的表情,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也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每次写作前我都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因为学生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面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听懂。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口头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构思后,用合乎规范的文字表述出来。同时在口语表达中,教师既要遵循儿童自己的语言和个性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得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口水话、记流水账的现象出现。
口语表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作文评改,树立自信
学生每次习作后,教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与鼓励。在作文评改课上,我充分调动全班学生争当“小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某一方面的写作特长,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会对作文评改提供捷径。
其实每一篇佳作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后成文的。每次作文课,根据本班学情,我都会采用不同的评改方式:全班互评、小组互评、同桌互评、师生对评等形式。全班互评,我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并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台下的“小点评家”对此进行评改。小组或同桌评改,可以互相找出对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师生对评,只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我都会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这样做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能直接及时反馈信息出来,并得到帮助,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相当显著。当然我也会采用书面的形式批改,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尽量做到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如:一个好词佳句旁的笑脸,一条波浪线上的五角星或是一句简单的评语:“你真棒!”、“继续努力!”等等,这些都能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
教师的评语可以变化多样,但必须仔细斟酌,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学生的每次作文批改,老师都得用心去下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批阅作文时是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情来阅读,看他们的作文是一种享受。长期以往,学生自然对写作会产生喜爱之情,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
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倍受父母的百般宠爱,心灵比较脆弱,可能就是因为老师的一次无心的评语,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或许就会在一颗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一粒阴霾的种子。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自身对写作就会产生抵抗的情绪、畏惧的心理,很难才能拼凑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如果老师再不悉心关注他们,而是加以严厉批评指正,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更加讨厌写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会用放大镜去看他们作文中的优点,用显微镜去看他们作文中的不足,只要发现作文中的一处闪光点,我便会给予鼓励与表扬,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要我写”逐渐转变为“我要写”的学习态度。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形式多样。只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根据本班学生特色,因材施教,我们都可以采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尽量不要过多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作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这难道不是我们师生的共同愿望吗?
六、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总结近一年来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自身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应试教学的思想。教学中能够切实的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对学生习作时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不再畏惧作文教学,且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2、科研意识有了一定提高,课题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科研的积极性,给自己的课题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3、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多积累的习惯,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等;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许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
1、习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文启蒙老师应该长期地搞好习作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2、专业引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帮助教师少走弯路;实践后反思、反思后再实践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定期交流研究成果能帮助教师集思广益不断创新。
自2月17日到村委会报到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驻村生活,对自己所驻村委会——灵官村委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这一阶段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熟悉环境、适应驻村生活。
南华县龙川镇灵官村委会位于龙川镇西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村委会共有12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64户,3229人,有耕地面积2414亩,其中水田1890亩。由于不适宜栽种烤烟、香椿、核桃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出售多余稻米、蚕豆、小麦、大麦、油菜等农耕作物和圈养的牲畜,在农闲时外出务工和在小型私营砖瓦厂打工赚钱。此处地处坝区,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这一方水土,孕育了热情好客、善良淳朴、吃苦耐劳的人民,真可谓“人杰地灵”。
在3月初,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农村的独特感情以及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自身职责,在空闲时间自己主动到大箐、大茶树、欧家、永安屯、河对科、灵官桥、青石咀、陆家屯等自然村进行熟悉和了解,为自己能更好的参与到村委会的工作打下基础。熟悉环境后,在下派单位领导的关心、县乡镇领导的重视、所驻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以及自身的努力下,适应了驻村生活。面对基层工作,要遵从当地农民的意愿、习俗,尊重村干部的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理思路、出点子、搞协调和督促落实上,要做到参与而不包办,帮忙而不添乱。进驻农村,克服了吃、住、行都存在诸多困难,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偶尔和村委会一行参加村民的婚礼,主动融入当地的生活,慢慢地和当地的群众融为一体。
二、积极参与村委会事务,加强学习,提升自我。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村委会事务繁多,每天需要处理较多问题。
自驻村以来,我就随同村委会班组参与了一些村民的纠纷调解,对村民建盖房屋挤占自然村公共道路的情况进行规劝和制止、并对其下达停建通知书,协助村民小组完成分秧田划分,加强清明节护林防火的宣传,协调农田便道建设工程与村民利益以及春耕生产等关系„„
驻村期间,还参与了“关于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龙川镇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的会议,并就此次选举出了一期关于选举纪律“五个一律”和“十个不准”的黑板报。在4月初,和80多名村民党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学习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并观看《大山佐证》专题片,提高了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牢固了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的决心!
驻村的一个多月,曾先后四次和村委会一行到灵官完小进行问题研究和探讨。由于灵官完小刚刚组建不到一年,目前学校虽然投入使用,但部分设施还未完善。没有围墙,也没大门,没有水泥地板的操场,也没有像样的食堂,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着、成长着,而随着学校的扩招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在后期的建设中由于资金不够等问题,让学校的老师倍感困难,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心,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校的规划建设和资金问题。此时此刻,更能深刻的体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故于春分前后,村民们都忙着撒下谷种。为便于村民播撒谷种,毛坂桥水库开闸放水。但由于去年和今年雨水不多,沟渠渗水严重,在永安屯、欧家两个村,多户沟渠下的农户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情况。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和水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并报上级部门研究处理。由于沟渠渗水,后应屯部分村民农作物(蚕豆和麦子)在即将成熟的时候被水灌溉,严重影响小春的正常生长,后来经过村委会努力协调后,将问题解决。争取做到谷种播撒、小春作物生长互不影响。
三、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即将到春耕时节,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全力配合抓好春耕生产。
(2)深入部分困难农户的了解,建立结对帮扶,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3)将灵官完小和村委会的困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帮助和支持。
(4)在驻村期间,善于思考、积极为村委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出谋划策。
灵官村委会驻村指导员
三年级的孩子刚学写作时觉得新奇,就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循循善诱,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个习作就是写写我们的生活。课堂上我营造了轻松的作文氛围,先让学生读懂例文,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和所想写下来。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在说的基础上注意指导按顺序说。有的说的是和妈妈去买菜时见到的情景,有哪些菜,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等等,有的说的是家里来客人时自己做了些什么,有的说的是大课间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的事情,内容丰富,但是说的话大多不加修饰,空洞无味。我又指导孩子们要加上一些修饰的词语或句子,如“白菜”可以写成“绿油油的白菜,像一朵盛开的花”,“萝卜”可以写成“圆圆的小萝卜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做游戏”启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动作,如“闪”、“躲”、“跳”、“跑”等。孩子们经过指导,大多能写出较生动的作文,这就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与生活相连的,平时要多观察、多想象。
三年级作文中,写人的作文是第二个习作。要求是介绍自己,这个作文很简单,学生先读例文,读后说说介绍了自己的哪些方面,基础差些的就可以仿写了,好点的孩子,指导他们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具体描述。在这一学期的八个习作中,学生们对于写动物的作文最感兴趣,书写效果也最好。习作的要求是给动物设计一张名片。之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作业,让学生读了几篇范文,有写蓝鲸的,有写海龟的,还有写长颈鹿、小白兔的,但是我觉得都不是学生熟悉的动物,其中一名同学提议写猪,立刻受到大家的附议,有很多因为农村家庭养猪,动画片里也可经常看到猪的身影。同学们小组讨论列了个写作提纲,包括外形、特点、与人类的关系等,然后立刻动笔。先写好的可以给我修改,我把不恰当的地方指出来,并在班级强调注意事项。我班的房硕果同学写得特别好,他的语句很幽默:“我是个爱吃爱睡的家伙,大家都说我是个吃货,我想这是因为我的八戒祖先流传下来的吧。”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且短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或轮流交换互阅等。这些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小学生习作中还有编写童话故事的练习,这是孩子们喜爱的,也是他们的强项。很多孩子都能按所给的小动物编出讲很多故事,教师只要稍加指导,便会有许多优秀的童话故事产生。
另外就是写人的习作,写熟悉的人,如朋友、同学、亲人等。孩子们写人的习作总是很单调、枯燥,仅写外貌和相关的一两件事情,事情也总是帮助人的或关爱自己的,千篇一律,这时就要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和这个人物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友谊、亲情,也可以是误会甚至是矛盾,要把真情实感写出来才生动感人。我班的一个同学在《我的妈妈》一文中,不但写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而且写了妈妈和奶奶之间因为一些小事产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在后来的家长会上被他的妈妈看到了,他的妈妈很愧疚,私下里和我交流,认识到自己在对待老人方面确实没有做得很好,使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还表示以后一定要改。一篇好的作文集聚了孩子的已有词汇,体现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习作指导的方法很多,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其中一种,训练的方式方法也很多。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生、文体、课余兴趣等;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对周围事物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感受生命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的能力,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
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方法,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心得,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建立阅读、诵读、对话三级阅读课程体系,阅读即对时事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的阅读;诵读即对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对话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还可以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把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故事讲出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别人经历的事讲给同学听,还可以让学生将准备写的内容先进行口头表述,语句通顺了,写作自然就水到渠成。
习作指导,不能局限在一次习作,两次习作……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因为它需要一个“养蚕——吐丝”的过程,即:丰富感知,积累词汇——有的写;积极表达,踊跃参与——写得出。
一、感知,积累词汇——有的写
三国时期,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发明了“先进”的马车,但他怎么也没有发明出火车、飞机等,只因为他脑海里甚至连类似“火车、飞机”这号交通工具的感性认识都没有,又何来创新发明。相同,学生面对一次习作,如果习作中涉及的事物学生从未见过,他便无处下手。想象力丰富的同学用词、用句也难免捉襟见肘,结果只能以抄袭、东拼西凑草草收场,无法达到习作的目的。因此,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日常生活中就应注重要求学生:丰富感知,积累词汇。这也是进行习作的前提——有的写。
1、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实践,多渠道、多方面接触新鲜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解决习作“源头”的问题。
教学工作中曾见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四年级下学期有个要求学生描写一植物的习作,许多学生选中了花。受条件限制,学生没有欣赏、见识各种花卉的机会,纷纷叫苦不迭:“老师,梅花长得什么样?”之后,发现了两个都是写菊花的同学,但二人的习作质量却相差甚远。一个同学是“菊冠梅戴”,而另一位同学的菊花写得“朵朵是道”。一追问,他俩均不曾观察过菊花,不同的是第二位有心的同学习作时买了一罐菊花茶放在桌前细细“品尝”,才较好的完成了本次习作。事实证明,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习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2、依据新大纲,要求学生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作文、诗词,写读书笔记,养成积累优美词汇的习惯。可想而知,如果学生手中无范文,脑中无词源,对一事物虽明了意思却无法形容,无法生动表达,只能记个流水帐。如此,将阻碍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积极表达,踊跃参加——写得出
不会写——学生对习作望而却步最直接的`理由。而一次顺利的习作,无非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可见,如何引导学生把心里的各种想法与认识表达出来是习作成功与否的转折点。
1、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比较有效地发展学生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对学生口头表达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自由地交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话题不限,然后逐步要求他们实话实说,说一句通顺、有条理、表达完整意思的话,培养学生参与发言的自豪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踊跃参与的热忱,为进入习作做充分的准备。
2、习作指导课让学生有充分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
任何一种技巧、能力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学生要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形成读写能力,也必须经过训练。而作为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目的的习作指导课,理所当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活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习作课上,学生语言活动机会越多,写出的文章内容也越丰富。正如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看图习作,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是:母亲教育孩子说了什么话?课堂上,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拿自己当“妈妈”看待,而此时唯一强调的是说出的话符合“妈妈”这一身份就行,不套中心。结果,学生不再无话可说,不再无话可写。可见,多说后写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发布者: 孙令继 发布时间: 2012-1-26 21:11:46 我常常为了习作教学而焦头烂额,愁眉不展,学习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王琴玉的《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专题讲座,我对习作教学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
习作教学目标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横观这些目标涉及作文兴趣、个性表达、作文内容、观察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修改能力训练、标点符号运用以及练习量等诸多方面,纵观目标,这些要求又是渐进上升的。例如关于“个性表达”的渐进要求是这样的:第一学段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第三学段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要求“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研读课标一定要拉通来有对比地读,教学才找得到渐进目标,不同的年段才找得到各自的教学重心。
而当前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普遍在习作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1、观念陈旧。封闭的教学观念、灌注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一些课堂中还沿袭着“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奉命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传统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缺乏“农”味,学生习作大多脱离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实际,按题目要求写的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没有自己真实的感受,普遍说空话、说假话。
3、个性不强。由于从起步开始,教师就强调应选什么样的材料、要表达怎样的中心,开头、结尾有哪些形式,并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例文,学生习作时千方百计套用模式,迎合老师的口味,结果导致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少见创造的火花,难觅有生活灵性、学生个性的佳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教诲,结合《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专题讲座,根据我们农村生活特色及以往的教训,我们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做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开拓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的道路。农村是广阔的田地,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我们语文教师应重视启发、引导孩子去拥抱大自然,去亲吻青山绿水,欣赏家乡的菜园、绿野、果林。这样,大量习作素材将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和强烈的习作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低年级孩子不会观察,他们带有幼儿时期情绪易变的特点。新异的对象,新鲜的色彩,突出的印象,往往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而忘记原有的观察任务。所以我们要常常带着学生们到生活中去观察,并教给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我遵循“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至理名言,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人、事及景物;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积累知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让观察与语文知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促进了写作。
二、鼓励学生积累,培养素材意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浏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帮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低年级学生习作的关键不应该放在写什么,怎么写,而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乐于写,激发学生乐写的兴趣。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老师的评语看不太懂,一般只是看看成绩,所以应该把批改重点放在面批上。要具体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表扬,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要马上修改。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可将班内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专栏,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以便本班的师生阅读、欣赏。经常组织演讲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作文、锻炼演讲才能的机会;每期班级黑板报都要选用学生作文片段。每学年出版一期作文校刊,在班内、校内传阅。假期让学生将自己在本期内的作文汇编成集,自编文集,自制封面,自取集名,自写序言,假期结束后在全班交流甚至学校展览。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习作,特别是起步作文或学困生的作文,教师更是要去仔细找寻。在作文评讲课上,让学生朗读这些满意的句段,并阐述满意的理由,让全班同学欣赏。教师要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是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只有一两句也要给予学生以肯定,让学生享受到习作的乐趣。
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探析
江苏 新沂 ●孙爱侠
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的习作教学,是小学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到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习作教学的过渡时期,是整个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转折点。笔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些休会,现不怀揣陋,略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培养兴趣法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好奇心极强,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容易产生兴趣,但他们毕竟年纪太小,不会观察分析,更不会思考探究,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去吸引他们,使他们产生写作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对猫、狗、兔、鸟、虫、鱼以及花草树木等动植物最感兴趣,我们应从此着手来培养他们习作,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年春天,我带学生去学校附近河堰边踏青,河堰两边长满了青草,开满了野花,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青草和野花。我向学生提出了观察要求:河堰两边有哪些青草和野花?其中哪些青草和野花最美?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几种青草或野花,回来后,用文字写出来。在观赏中,我边走边看边讲,指导学生观察;回到教室后,我先让学生口头说说,再写成短文。这一次,学生习作都感到“有话可写”了。
另外,我发现不少学生尤其是男生对画有各种图案的纸片非常感兴趣,他们用这些小纸片玩游戏,他们有时互相交换,还经常在一起讲述或议论纸片上图案的故事。我灵机一动,到学校门口小摊上买来很多这样的纸片,贴在教室前、后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自由观察,然后让他们坐下来,讲述纸片上图案的故事。最后,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纸片图案内容作为主题进行习作。学生们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非常高。结果发现,他们的习作内容非常丰富,充满了联想、想象或幻想,真是妙趣横生。
二、片断练习法
因中年级是过渡阶段,习作刚起步,因此,应着重进行写片断练习。可以写人,可以写事,可以写物,也可以写景,只要抓住其中的精彩片断即可。如为了训练学生留意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能力,我列了这样一些题目:描写天气的《绵绵细雨》《倾盆大雨》《急风暴雨》《初秋晨景》《夏日晚霞》……让学生进行片断描写。这样的练习,不要求学生写成完整的文章,只需写出相应的片断。(本网网 )再如《拔河比赛》和《习作竞赛》,只写比赛和竞赛过程中最能表现特点(一动一静)的情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不必写。当然,对写作基础较好或对写作较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把这些片断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习作中最感困难的是“没话可写”和“写不具体”,这两点如果解决好了,学生习作能力就有望很快提高。而片断练习活泼、方便,既有单项训练,又可收到综合训练的效果。
三、实践体验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作文的“法宝”。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学生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经验,没有素材积累,或虽有素材积累,但形成不了自己的认知,那就既没有识“宝”的知识,同时也没有识“宝”的方法了。我们应该经常搞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一些习作的素材。有一年春天,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描绘春景的名词佳句,然后举办“春色”词语集锦会,再带领学生去春游。春游回来后,让他们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习作,习作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语言畅达,较以前有较大提高。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虽然见识不广,生性腼腆,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源泉。在夏秋两季,农民们是非常辛苦的`,但大忙之后,农村生活又是宁静、安详的。每逢赶集日,赶集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集市上的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我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农村这种生活,甚至是体验这种生活,从中采集题材,让孩子们逐步懂得如何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寻觅习作的源头。
四、自读自改法
写好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断后,自己阅读自己修改,多阅读多修改是发现问题、写好习作的有效办法。读,最好是出声诵读。诵读时伴之以“想”,边读边想。想什么呢?(1)读起来是否拗口?(2)是否感到语言累赘?(3)读起来,如果感到缺少什么,想想有没有未写明白的地方,是否重点突出?(4)语气是否含糊?结构是否完整?(5)是否缺少必要的过渡、照应?从这些方面去推敲,去修改。
在习作中,应让学生养成以下的改文习惯:(1)推敲琢磨的习惯,(2)边改边问的习惯。这正如叶老说的:“我们自己的文章,也应该问一问为什么要改,怎样改才合适。这个习惯要养成。”同时他又说:“觉得这个地方要改,不妨想出两三个改的方法,经过比较,挑选一个。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用老话说就叫推敲。”要培养学生边改边问、分析比较的良好习惯,不仅推敲文题、中心、结构,还要推敲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在“推敲”“琢磨”中思索,在比较分析中思考。小学生们如果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他们的习作水平一定能逐步提高。
马超
一、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主体教育”、“自主学习”等诸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提出“重视交流、质疑、倾听、合作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的课题,旨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互动式教学。这是一种从改善课题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题教学组织入手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通过教育学交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协调教学各个要素之间,人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产生教学共振,促使学生参与、人人相互促进,以达到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
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并学会应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理论实际上也告诉我们,应当实行“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实践。
3、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科学课虽然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科学研究,但它与科学研究又有非常相似之处。
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使实验学生在科学素养、合作互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的提高。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情感态度与评价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二、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
(一)阶段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改进方法,以达到最优化的实验效果。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有任务地参与教学的能力,在课堂大胆交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二)课题实施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利用每周二的教研活动时间,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和课改专题研究,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交互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教学真谛的认识,增强教学能力。
(2)加强对教材的研读。
加强对教材的研读,重点从单元整体结构出发,对每一课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围绕单元核心概念的建构来开展每课教学活动,切实落实课时目标。
(3)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4)加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
开展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交流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质疑假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2、组建合作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分组,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先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通常由4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主要从小组成员的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家庭社会背景等诸方面考虑,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传授必要的社交技能;(2)教师集体授课,给予各学习小组分配任务并提出目标要求;
(3)小组成员根据所分配任务在各个小组进行学习,为完成共同目标,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通过共享资源和帮助、支持、鼓励彼此来努力学习,由此促进彼此的学业成绩;
(4)教师在班内进行巡视,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3、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中每节课的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四种教学模式(1)以学生设计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3)以收集资料为主的教学模式。(4)以反思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研究前两种模式,具体形式如下:
模式一:激情导入——自主求知——探究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的五步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结构。
模式二: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倾听交流——质疑问难——突破重难点——认识转化——变式强化。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1)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探究的问题。
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具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一开始学生所提问题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提不到点子上或者是问题太多,难度太大等等。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能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
(2)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针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的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强调分工合作,让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下阶段研究重点
(一)存在问题
1、问题情景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各班学生的思维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懒惰性,不愿思考问题,只是一味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见解。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思考或者不知道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其主要表现出在学习中茫然性。
2、学生小组合作互动、自主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探究积极性很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总是害怕答错或不相信自己的结论和见解,而不愿积极回答或提出个人的见解;另外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积极思考和讨论,而是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话题,甚至摆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一边“偷闲”;有些学生以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宽松,而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有打闹行为。
(二)下阶段研究重点
由于实施教学课题,各个班级情况不同,需要不断的摸索来积累经验。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寻找不足进行纠正和改进,调整课题的范围,达到有效可行。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并认真听取别人的见解,做到真正的交流并质疑,而不是自顾自的发言,注重学生自主能力整体的提高。
一、作前准备, 厚积薄发
1. 观察和体验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体验生活, 这样既能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备问题, 又能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实践中, 要将日常引领和典型设计相结合。如写一次秋游, 可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土坡、小花坛、小鱼池, 带领学生到田埂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 指导学生将喜欢的秋景拍下来。这样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 才会有话可写。
2. 学习习作方法
习作的方法不是在习作课上学会的, 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的。如开头结尾、构段方式、修辞运用都应该在阅读课中尝试运用, 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摘抄, 并进行点评, 这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3. 开展活动, 提供习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为学生多开展一些活动, 以提供习作素材。如“拔河”“两人三脚行走”“手抄报比赛”“订纽扣比赛”等。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身经历, 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这样写起文章来就轻松多了。
4. 小练笔储备
如果我们把文章的难点提前让学生思考, 并且试着去写, 那写起整篇文章不是轻而易举了吗?如:拔河比赛时同学们的表情就可以作为单独的小练笔素材。“拔河时, 运动员的表情神态各异。你看, ……”等到写拔河比赛时的表现时, 学生已经对这样的画面有了恰当的描写, 到时候拿来就用。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 化繁为简, 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课中指导, 自由表达
1. 例文解读, 帮助习作
苏教版习作教材中大多配有例文, 这些例文短小精悍, 富有典型性, 对学生独立习作大有帮助。在习作指导课上, 我们应充分重视习作例文的学习。习作例文内容大多浅显易懂, 只要学生用心去读, 就能有所收获, 我们不用繁琐地讲解。同时, 提醒学生不要依葫芦照抄, 要放开手脚, 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
2. 创设情境, 激活储备
作前准备, 让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觉, 但还需创设与主题相符的情境, 以进一步激活学生表达欲望。苏教版三上“习作5”要求学生选取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课始, 我们可播放学生参观动物园的录像, 随着动物一一亮相, 学生的情绪也渐渐高涨: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神气威猛的老虎、、美丽优雅的孔雀、温顺可爱的羚羊……引来学生的阵阵议论。随着镜头的推进, 一张张悬挂在动物园的动物名片出现在学生面前, 大家饶有兴趣地阅读着、讨论着, 习作兴趣被激发, 人人想为喜欢的动物制作名片。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想与动物园联系, 将同学们制作的名片挂到动物园, 与大家分享。
3. 聚焦素材, 自由表达
学生习作, 必须在作前准备大量的素材, 从中选出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 拓展学生的思路, 提供方法支持, 对于个性思维、创意表达要给予鼓励;对于思维偏差、表达有误的地方要及时修正和引导。
4. 静心写作, 巡视指导
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积累, 我们进行了及时的指导后, 就应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 让学生迅速地动笔起草, 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共性的优点和问题, 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自主评改, 多元互动
1. 激发兴趣, 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乐此”, 才能“不疲”。为了把修改权利充分地还给学生, 我们首先要激发学会评改习作的欲望:这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特点, 师生共同搜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进行交流:贾岛“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细细斟酌;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由曹雪芹“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尚留遗憾;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 改动的地方竟达160处之多……在故事中, 学生不仅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 反复推敲佳句来”的深刻启迪, 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 教师引领
在引导学生学习评改的起始阶段, 我们应“下水”示范, “领”学生一程:首先,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 通过多媒体映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自己说说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其次, 我们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进行删、增、调、换、划等,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的过程;再次, 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 示范写评语, 写评语时, 先肯定习作中的闪光点, 然后婉转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我们给学生一盏灯, 他们会给我们一片光明;用心写好习作评语, 它一定能成为撬动学生习作强有力的支点。
3. 自主评改
即学生自己读后评改。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 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 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 但通过推敲, 还是有不少地方自己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 交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
4. 互动评改
一是生生互动评改。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改, 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能让习作作者受到启发, 亦能从他人习作中吸取闪光点。这样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尝到了乐趣, 愿意去钻, 乐意去研,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二是师生互动评改。即我们教师批, 学生改;或学生眉批, 我们总批。三是家校互动评改。即让家长也参与到习作评价中来, 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习作情况,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习作的重视, 从而更愿意写出精彩的习作。其实, 家校评改更多的不是方法的指导, 而是对学生习作的精神支持。这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要“改”你千遍不厌倦。这样逐渐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 形成自由写作的能力, 提高习作教学水平。
【小学生习作指导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的研究06-29
小学课题阶段研究阶段工作总结01-17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阶段性反思01-09
培养小学生英语倾听习惯的研究阶段小结12-26
三年级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07-02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阶段性总结01-1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阶段性总结07-25
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阶段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