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精选8篇)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 篇1

1、群众法律意识单薄,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违法者对国土资源局下达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不闻不问,拒不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和停止违法行为。有的态度恶劣、公开谩骂、侮辱执法人员。

2、执法阻力大、干预大。国土资源执法工作容易受人际关系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往往在现场或者调查取证阶段,各种“关系”和“招呼”就来了。

3、违法行为绝大多数在夜间实施,违法者采用多种方式窥探我执法人员行动意图,给我们的打击行动带来很多麻烦。不法者采用在国土局附近盯梢或者在路上设置流动哨等方式“严防”我执法人员。待执法人员到达现场时经常扑空。

4、执法手段不够硬。对非法盗采沙金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和《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结合我县《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的通告》的要求。对违法者只能给予扣押车辆和相应的经济处罚。在违法者交纳罚款取出扣押车辆后任然继续从事非法盗采的勾当。

5、部分农民已经将自已的土地非法出租,出售给盗采者。盗采者势必会铤而走险继续盗采行为。

二、几点建议

1、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机制。加

强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的培养。典型案例依法查处并适时曝光,警钟长鸣。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 篇2

一、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的基本内涵

煤矿安全是煤矿企业不容忽视的工作, 因此做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煤矿安全监察是指国家任命和指派有相应资质的安全监察机关和检查人员, 代表国家对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组织及工作人员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及其有关法规、条例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纠正和惩戒, 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安全。

二、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科学的、可行性强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是管理和调节煤矿安全生产运行的指挥棒,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结合近些年来发生的特大重大矿难事件, 对我国现行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进行反思,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 安全监察体制主体存在重复性

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是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主要是由国家的煤矿安全监察与地方煤矿安全监察共同监管 (省、地市分别都设有安监局、煤监局、煤炭工业局, 县一级设有安监局、煤炭局) , 最后由企业的相关人员负责监管。国家的安全监察局与各个省的监察分局之间相互监察、相互监督, 若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 并及时下发整改通知。

这些部门分别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的规定, 对煤矿业进行安全工作监察, 这种组织机构之间的重叠,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协调, 难以形成合力, 容易产生职能交叉、权责不分明等问题。遇到煤矿事故问题, 机构之间相互指责, 相互推卸责任, 一旦发生重大的矿难, 整个地区甚至整个省所有的煤矿产业全部停业整顿, 此种治标不治本的安全管理模式, 起不到根治事故的效果。马克思曾经说过“为了100%的利润, 有人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为了300%的利润, 有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上绞架的危险。”不少煤矿企业的老板会受到追求高额利润目标的驱使, 无视法律、漠视生命, 在整顿检查期间偷偷生产, 容易造成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外, 组织机构不具有独立性, 国家安全监察局和地方政府对各地煤矿安全监察局进行双重领导和双重监督, 地方政府出于一些特殊的利益关系或者对局部利益的考虑, 会影响其在执法过程中的抉择, 进而影响执法的严肃性和结果的公正性。

(二) 我国煤矿安全监察立法上的缺失

虽然我国在煤矿安全立法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 但经过法律学者和广大群众几十年的努力, 从形式上,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煤矿安全法律体系, 如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 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 还包括一些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总局和一些直属机构发布的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部门规章。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这一法律体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 立法指导思想较落后。

贯穿我国全部立法活动的基线和准则就是立法原则和立法指导思想。建国初期, 我国立法指导思想奉行“宜粗不宜细、原则化、概括化”,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全面建设, 使得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过实践证明渐渐暴露出这种立法指导思想的滞后性, 相关法条之间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而煤矿安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因此, 在当前注重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势下, 我国在煤矿安全立法上需要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立法指导思想。

2. 法律可操作性较弱。

部分法律的规定过于理想化和原则化, 不切合实际, 如《安全生产法》第90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 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 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 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 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对于此处的重大事故如何界定,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构成犯罪等问题, 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的标准;对于违反煤矿安全规定施行行政处罚的标准也不具体, 如《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第37条规定“煤矿井下采掘作业, 未按照作业规程的规定管理顶帮, 露天未按照设计规定, 进行采剥作业, 对深部或临近井巷造成危害的, 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改正, 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关于未按照作业规定的顶帮现象, 不同面积的处罚如100平米和1平米是否相同?在现实中对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存在着相当的难度, 难以把握处罚的尺度;煤矿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而我国的《矿山安全法》只有50条, 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只能依据劳动部的《实施条例》和各省的《实施办法》这些下位法, 当上位法与下位法出现冲突时, 知法和守法都难以适从。

3. 自由裁量空间较大。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罚款的行政处罚, 由于对于罚金的具体数额规定不够详细、不够具体, 因此执法尺度不一致, 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违法行为相同但是处理结果却不相同, 造成执法的随意性, 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措施

科学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是贯彻落实煤矿安全领域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是促使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针对上面对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上的问题进行分析, 笔者对于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一) 健全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

1. 健全安全监管机构设置。

用委托代理的关系来对我国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诠释, 煤矿安全监察的委托人是国家安全监察局, 代理人是各类安全监察员, 顾客是煤矿。从委托人———代理人———顾客的关系上看, 不难看出, 存在着代理人过多的问题, 既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安监人员, 又有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安监人员, 还有煤矿工业局的安检人员, 对于这种多重代理的现象产生出的职能交叉、监管缺位, 需要重新建立委托代理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煤矿安全问题上, 不管是国家安全监察还是地方安全监察,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 都是在进行监督监察的工作, 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重点检查、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 一个是对日常的生产操作进行监察, 而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日常基本管理则是煤矿企业自身的工作。因此, 建议对监察资源进行整合, 撤销省、市、县的煤炭工业管理局, 将煤炭局的服务职能和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的职能交由中介机构来进行有偿服务, 煤炭局原有的安全监察职能由煤矿安全监察局来完成, 进而将安全监察主体也进行整合。

2. 将现在的三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延伸到四级, 即设立县级

煤监局, 各级煤监局隶属于各级安监局, 统一在安监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这样对于煤矿安全的监察, 从中央、省、市、县只有一个监察部门, 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安全监察机构, 可以避免因监察主体的重复而导致职能交叉、多重执法。

(二) 完善煤矿安全监察立法

1. 公民生命权入宪。

生命权是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最根本的权利, 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理性和道德基础。对于生命权的价值,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个人会公然持否定的态度, 但现实生活中漠视生命权、侵害生命权甚至剥夺生命权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因此在国家的立法体系、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具体运行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对人的尊严和生命权的价值进行关注。

我国现行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 是有关安全生产最高法律效力的规定, 但是这一规定只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使公民生命权这一至高无上的人权得到高度重视。安全法应从公民权利的角度进一步加以明确, 从而使煤矿安全生产法在价值取向上以宪法为根据, 立法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立法的核心放在保障公民生命权上来。

2. 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法律的可操作性。

2000年以前, 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矿山安全法》和《煤炭法》, 确立了新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后, 当时的法律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没有统一标准的执法主体, 对于该种情况, 建议尽快修订上位法与下位法相矛盾的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执法主体。如果出现矛盾, 根据《立法法》对各自效力的规定, 使煤矿安全监察法律、法规更具权威性、确定力和约束力。

3. 需要进一步细化有些条款的规定, 增强法律的操作性。

如在赔偿标准方面, 在2004年以前, 对于在煤矿安全事故中发生死亡的矿工, 赔偿标准国家规定为每人1-5万元;2004年, 山西省在连续发生两次矿难之后, 山西省政府出台政策“山西各类煤矿若违反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导致发生死亡事故者, 除依照有关法律严格追究矿主的责任外, 矿主对死亡职工的赔偿标准每人不得低于二十万元人民币”。目前为止, 我国矿难死亡赔偿金额最高的是2009年平顶山的“9·8”矿难, 每人总额为40万元。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我国公民死亡赔偿一般按照死者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的20年计算。细心的人会发现, 赔偿金额与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之间, 存在着有一种奇怪的对应关系。赔偿金额的节节上涨, 所对应的, 是事故发生几率和死亡人数的渐次下降。提高赔偿金额并不是解决煤矿安全的所有问题, 但可以对矿主从经济上进行约束。因此建议,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核定煤矿安全事故死亡赔偿标准, 用经济的手段约束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近些年来, 矿难频繁发生, 煤矿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现有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通过对煤矿安全监察的内涵进行阐释, 并对我国煤矿安全体制在煤矿安全监察主体和煤矿安全监察立法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几点措施以满足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煤矿安全,安全监察,监察体制

参考文献

[1].幕庆国, 王端武, 王永生.现代煤矿安全监察体系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2].杨利平, 赵彦文.浅析农民矿工的“权利贫困”.沈阳工程学院报, 2006 (7)

[3].杜来春, 蔡世明.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水平的措施.江西煤炭科技, 2009 (3)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解读 篇3

近日,北京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小组召开首次会议。至此,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均已公开亮相,这表明中国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开启。

此前,中央高层便已着手规划国家监察体制改革。201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行政监察法修改工作,为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今年初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他还明确要求,要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三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消息一出,引起舆论巨大关注,各大媒体均解读为中国监察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的标志,意义深远、重在“治本”。

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在京晋浙调研期间,王岐山强调,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要坚定“四个自信”。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决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实践探索的变革时期,凡是有利于党的领导的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主张,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王岐山指出,监察委员会实质上是反腐败机构,监察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执法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党委要担负起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纪委是专责,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联系本地区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改革全面铺开和制定国家监察法提供实践基础。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王岐山强调,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要聚焦试点方案确定的任务,把握好动态平衡,防止过犹不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试点工作作出有关决定后,先完成检察机关反贪等部门的转隶,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推动人员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与执法、司法机关有机衔接、相互制衡。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表示,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最重大的举措。这还是由治标为主转向以治本为主、由同体监督转向异体监督、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并通过改革“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最重大利好。

现状:反腐力量过于分散

反腐败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的反腐败机构当中,不仅有纪检监察机构,也有检察机关的反贪机构,还有政府机构中的监督机构,比如审计部门。从机构的类别上来讲,各个力量分布于行政机关、党的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不同性质机构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金程则谈道,事实上,反腐败力量的分散,在反腐中就需要部门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就可能降低预防和打击腐败的效率。

另一个问题是,按照现行的《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而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并未被纳入监察范围,存在监督盲区,未能形成全覆盖的国家监察体系。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吴建雄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监督空前加强,但对国家机器和公务人员的监督还不尽如人意。

吴建雄举了一组数据:2015年,全国查办的征地拆迁、医药卫生、生态环保、扶贫救灾等民生领域腐败犯罪案件涉案达32132人,其中非党人员占45%,“暴露出非党公务员的纪律约束存在空白地带”。

马怀德指出,监察机关还面临着人财物由地方政府控制、独立性不够,监察手段有限、偏重事后监督等问题,亟须通过监察体制改革予以破解。

此前,中纪委驻国家粮食局纪检组长赵中权也曾发文提出,根据中国反腐败需要,可考虑对现有分散在纪检监察机关(预防腐败局)、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局)等的反腐败专门机構进行整合,成立相对独立的反腐专门机构。

以法律破解“同体监督”难题

《方案》明确提出设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这就意味着,今后各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无不纳入到国家监察的视野之中。法律没有特区,反腐没有例外。

对反腐败资源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是此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马怀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整合现有反腐资源力量是提升监察权威性、提高反腐效率的必然要求。

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监察委员会涉及人大,和纪委党内监察不同,纪委带有党纪党规性,而监察委员会则带有法律性。这样就破解了“同体监督”难题,成立监察委员会无疑全面提升了反腐机构的法律地位,更大程度上解决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问题。

nlc202309090548

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八项规定,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从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近四年的时间里,中国不断建章立制、立规明矩、固本培元,让反腐从治标向治本,步步走深入。期待试点省份能够以试点为契机,筑牢制度笼子,同时为其他省份做好借鉴从而实现顺利“拷贝”。

此外,试点过程中尝试的大监察体制,据信也会将法律的修改提上日程。

马怀德说,包括监察委的职能、法律定位等各方面都需要通过修法实现,涉及的法律包括行政监察法、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审计法等,而且修法中还会涉及到与其他法律的衔接,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马怀德认为,试点时间不会拖得很长,一两年内应该有初步的成果呈现。然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固化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增强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权威性

媒体评论员马浩亮认为,王岐山调研京晋浙在释放多重信号。首先,中央从全局层面加强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从严治党时,将“国家监察机关”单列,而后中央明确在京、晋、浙三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三地此前均已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由省(市)委书记担任组长。

选择这三地进行试点,具有深刻考量。在地域上,北京是首都和全国政治中心,山西在发生塌方式腐败后正在重建政治生态,浙江则是民营经济发达活跃的地区,选择三地进行试点,具有不同的风向标意义。

而王岐山此番首次以“中央深化國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身份亮相,标志该项工作在中央层面也有了宏观掌舵机构,有助于从全局把控、协调改革的进展。

其次,明确了未来新型监察机关的名称、职能和定位。目前体制下,监察机关归属政府序列,国务院组成部门中设监察部,地方一般设监察厅、监察局。按照王岐山在调研中所指出的,新的监察机关为“监察委员会”,定位是“反腐败机构”、“监督执法机关”。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监察”,而是“国家监察”,将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与检察院系统的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和预防职务犯罪等职能,有机整合。

可以预想的是,今后的国家机构体制应该是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一委两院”。监察委员会将独立于行政、司法系统之外,是平行的关系,提高了独立性。

再次,王岐山在调研中也明确了监察改革的路线图。一是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试点工作作出有关决定,二是要先完成检察机关反贪等部门的转隶。由于现行法律中并未有“国家监察”的内容,各级人大也没有选举产生监察会的职权。因此,要进行改革,需要全国人大做出有关决定方能实施,这也是依法治国的程序体现。

作为监察机关的重点环节,检察院系统的反贪部门将首选转入监察委员会。2015年底到2016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职务犯罪预防厅等合并组建升格为新的反贪总局。地方各级检察院也有类似改革。将这部分职能划入监察委员会,明确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将大大增强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权威性。

编辑/陈远鹏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沿袭 篇4

从历史的角度看,战国时期,法家便强调“明主治吏不治民”。主张设立专司,以法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稳定君主的权威地位,为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秦统一后,建立了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官位居丞相之后,与丞相、太尉一起,并称“三公”,主要负责察举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行为,纠举和弹劾违法犯罪,维护朝纲,整饬吏治;到了两汉时期,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行政系统平行,独立的国家监察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规;唐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台院——负责“纠举百僚、审判狱讼、弹劾违法”,殿院——负责“纠察朝仪”和察院——负责“巡按周县、纠视刑狱”,各司其责,此时的监察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主要采取固定的监察机构和巡查制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察,强化了系统内部自我的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力滥用,但古代的监察法制从属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因此虽能对君主起到一定的规谏作用,但对皇帝从来没有约束、监督作用。

纵观目前全球的其他国家的政治监督经验,被称为“亚洲最清廉国家”的新加坡,其贪污调查局可以依照刑法典进行警方调查,行驶警方调查的任何权利,拒绝或提供伪证的,将被处以最高2000美元的罚款或一年以下的徒刑;以清廉著称的北欧,通过在生长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领域的廉洁教育,使反腐败成为一个“内置“的概念,让民众从心里觉得“不想反”。

结合对历史和国外监察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采取议会监察专员制,还是在行政系统内设监察机关,他们都是通过立法保障监察权的独立,形成强大的监察效力——在制度的约束下,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在文化与道德层面,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驶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检查全覆盖。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 篇5

1水管体制改革检查督导暨效能监察大纲

一、督察目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指导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加大工作力度和改革步伐,确保2008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督察内容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的改革内容逐项检查督导,重点是“两费”落实情况。同时对各级水利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水利部关于水管体制改革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的行政效能进行监察。

(一)责任制落实情况

是否建立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落实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的责任,把任务分解到人,把责任落实到人;是否建立改革责任追究制度,并把改革的推进情况纳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年度绩效考核中。

(二)加快改革采取的措施情况

1、是否建立水管体制改革督查制度,厅(局)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对照改革进度计划加强监督检查;

2、是否采取激励与制约机制,将水利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水利评先奖励、年度考核等与水管体制改革挂钩,积极促进改革工作;

3、是否建立水管体制改革通报制度,定期公布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加快改革步伐。

4、其他好的经验与做法。

(三)改革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1、“两定”测算(即人员、经费测算)、分类定性等改革基础性工作完成情况,改革实施方案批复情况。一是“两定”测算及分类定性工作进展情况,测算的人员和经费是否合理,水管单位定性是否准确;二是改革实施方案是否批复,定性为准公益性的水管单位是否确定公益性人员编制并落实到位。

2、“两费”(即公益性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情况。公益性管理人员基本支出是否已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将水利建设基金的30%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水管单位是否存在职工工资拖欠以及如何解决等。

“两费”落实是此次督察的重点,2008年底前,各地区、各单位“两费”要落实到位,暂时不能足额到位的水管单位,要有政府及相关部门在2年内分步到位的承诺文件和实施计划。

3、管养分离、人员分流安置、社保政策等落实情况。是否已实行管养分离(包括内部实行);分流人员是否得到妥善安置,职工社保政策是否落实,存在哪些问题。分流职工思想是否稳定;有无上访现象,如何解决。

4、内部改革进展情况。是否积极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

内部改革,包括实行竞聘上岗,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等。

5、水价改革及水费收取情况。是否进行水价改革,水费收取率达到多少,是否建立有效的水费收取机制。

6、改革验收工作完成情况。是否制定改革验收办法,按水利部进度要求,2008年6月底前,省直属工程全部完成验收,市(县)重点工程基本完成验收,年底前全部完成省级验收。验收是否逐项进行,是否严格把关。

(四)绩效评估情况

对各项改革内容的进展情况和改革措施的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包括各省自评和督察组评估,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三、督察方式

本次督察由部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驻部监察局联合开展。部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驻部监察局与相关流域机构组成督察组,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检查、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召开座谈会。一是与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座谈,并邀请财政、编制、社保等有关部门参会,了解全省(区、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省里、厅里对改革的重视程度,以及责任制落实、省厅措施是否得力等情况,并针对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二是选择改革任务重或改革工作滞后的3~5个市、县,与其政府负责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座谈,了解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两费”等落实情况以及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并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督导意见。三是再选择改革任务重的3~5个水管单位(含省、市、县直属工程),分别召开单位负责人及职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水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现场检查。选取改革难度大、任务重的1~2个水管单位和改革进展较好的1~2个水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现场也可召开职工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职工工资发放、社保政策落实、职工对水管体制改革的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情况。

(三)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水管体制改革方案批复文件、“两费”落实、职工工资发放、单位内部改革、社会保障落实、管养分离、水价改革、水费收取、改革验收等有关资料。

在督察过程中,将核实上报改革进展数据的内涵和合理性,以及改革成效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四、时间安排

(一)自检。2008年8月上、中旬,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市、县要求各水管单位填写《××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表》(附表1),按《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提纲》(见附件)准备书面汇报材料,填写《××省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汇总表》(附件2),选择确定参加座谈会以及现场检查的市(县)、水管单位及其具体人员。

(二)督察。2008年8月20日~9月20日,水利部督察组分赴各省(区、市)进行督察评估,工作结束后,及时编写督察工作报告(附相关表格),于9月20日前分送部建设与管理司和

驻部监察局。

(三)总结汇报。2008年9月20日~30日,部建设与管理司会同驻部监察局汇总编制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督察总结报告,并向部领导汇报。

五、其他

水利部督察组人员差旅费由各单位自理。

请各地、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此次督察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以督察工作为动力,推动改革工作,确保2008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附件: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提纲

附表:

1、××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表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 篇6

徐昕按:谁来监督监察委?前天在清华为河南某政法培训班讲司法改革,政法官员关注这样的问题。结合浙江、山西、北京试点情况,我认为需要对此作更深入的思考,必须建立有制约的监察体制。例如,党监分开,侦查性质的行为受刑事诉讼法的规制,犯罪嫌疑人享有聘请律师帮助的权利,留置阶段律师可以会见,留置全程同步录像,且未来须提交检法作为取证合法的证据。浙江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阶段性总结作者:张磊;原标题:《努力向党中央交出高质量答卷—浙江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三、浙江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期间办案情况及职权范围划定办案问题:3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监委报送的对涉嫌贪污的余某进行调查的《立案审批表》,摆在了区委书记陈瑾的案头,等待她的签批。担任领导干部多年,陈瑾早已对签批习以为常。但这次,她却看了好几遍后,才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伴随这张特殊的《立案审批表》的签批,浙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一例留置措施即将实施。(按照文中表述:浙江省杭州市区级监察委办案采取留置措施的,由所在区的区位书记审批同意,这与北京区级监察委办案采取留置措施类似,但是早前的各类新闻报道显示,浙江试点期间,留置措施的审批是由上级监委审批同意,这表明浙江可能存在上级监委审批与同级区委负责人审批同意两种模式,可能考虑到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的特殊性。)职权范围:监察委员会完成组建后,将按照管理权限对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履行公职的人员依法实施监察。

五、浙江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中办案工作开展情况浙江省监委成立后不久便全面运转,不仅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主动出击,查找问题线索,还认真履行调查职责。目前,浙江省监委案管部门已开具查询措施文书259份,询问措施文书266份,留置令2份,谈话措施文书2份,讯问措施文书4份,查封措施文书2份,扣押措施文书9份,搜查措施文书7份,鉴定措施文书1份。2017年3月17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一例监察留置措施,经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陈瑾签批后,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本次留置,省委专门作出指示,要求这起案件报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审批(注:本次留置是浙江省委对留置审批作出的特别安排,这也浙江省监委相关规定的内容相符合)。截至目前,浙江省监委、杭州市上城区监委、舟山定海区监委、龙游县监委、海宁市监委先后对7起案件依法采取了留置措施,工作进展顺利。其中,上城区监委于4月17日将关于余某的《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移送区检察院案管中心。4月20日,该区检察院正式决定逮捕余某,其留置措施自动解除,实现了监察程序和司法程序的衔接转换(注:说明移送司法的腐败犯罪案件,监察措施的解除,是以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为界限的,检察机关采采取强制措施后留置措施自动解除)。

六、浙江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中相关制度探索情况浙江省纪委监委研究制定了《浙江省监察业务运行工作规程》,共计7章136条,涵盖监察范围、监察职责、监察权限、监察程序、监督管理等内容。”这基本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12项调查权和中央试点方案明确的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2项监察措施的使用程序和办法,为全省各级监委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或借鉴。浙江还重新设计了纪检和监察措施的使用审批程序,确保各项措施规范有序:对同级党委管理的干部采取措施,必须经监委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决定,监委主任批准;对普通对象采取监察措施的,则按措施的重要性,设置不同层次的审批程序。对于后者,如采取谈话、询问、查询等不涉及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时,授予监委分管领导审批的权限;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涉及财产权利的措施时,授予监委分管副主任审批的权限;采取搜查、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涉及人身权利的措施,必须经监委主任批准,请公安机关协助执行。试点中,浙江还把派驻机构工作纳入试点工作探索:在不改变派驻机构组织架构的前提下,对派驻机构人员力量进行统筹使用,形成监督合力。负责执纪监督的纪检监察室在线索较多、力量不足时,可以把联系的派驻机构打通,统一调配力量;而当派驻机构遇到系统性问题,监督力量不足时,也可向纪检监察室提出申请,由纪检监察室统筹其他派驻机构的力量予以支持。调整后,派驻机构在履行原有职责的同时,履行省监察委员会赋予的部分职责,与省纪委、监委机关相关的纪检监察室共同对被监督单位开展日常监督。重点探索留置措施的审批权限、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浙江制定了《浙江省监察留置措施操作指南》,明确留置条件必须是已立案并且案件具有重大、复杂等四种情形,同时对留置审批、备案、期限、被留置人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根据规定,凡采取留置措施的,需监委领导人员集体研究、主任批准后报上一级监委批准,涉及同级党委管理对象的,还需报同级党委书记签批;凡使用、延长、解除留置措施的,市县两级监察机关都需报省级监察机关备案,而省监委则需报中央纪委备案。例如,杭州上城区监委实施第一例留置措施中,对留置宣布、留置调查、留置交接等整个执行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同时加强与留置场所的对接沟通,就留置场所、人员安全、案件保密、同室人员等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加强对办案人员、留置看押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留置安全。着力防控风险,浙江还注重强化对监察权行使全过程的监督,实现重要业务的全程留痕,制定出台《关于对说情、过问实行记录、报告制度》,避免因纪检监察干部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等行为,影响执纪审查或监察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山西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性总结作者:张磊;原标题:《拿出高质量试点“样品”:一山西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五、做好试点期间建章立制全面开展案件办理开展试点以来,山西始终把“建章立制”贯穿改革全过程,基本建立起以山西省纪委监委机关执纪监督监察工作试行办法、审查措施使用规范、执纪监督监察工作流程图、执纪监督监察常用文书等为内容的“4个一”工作制度。4月14日20时许,在公布对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郭海采取留置措施,尽管是山西省监委“第一案”,但由于配套制度的指引,相关工作有条不紊,监委12项调查措施中已有9项依照程序使用,案件审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郭海案中,他们严格维护被留置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申辩权等合法权益,专门为郭海制定了合理的日常起居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调查和讯问,充分保障了郭海的饮食和必需的休息时间。“4个一”制度在把准吃透《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精神的基础上,对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立案审查、审理及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及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细化,对监委12项调查措施的使用和55种常用文书进行了规范。山西省各级监委成立以来,共处置问题线索6535件,立案2156件,结案1905件,处分1887人,组织处理1191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其中,省监委共处置问题线索68件,立案19件,结案12件,处分9人,组织处理41人。“建章立制”过程中,山西根据中央改革试点要求,就留置措施的审批权限、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重点探索,依纪依法、保障权利,是山西探索使用留置措施的基本原则,遵循慎用、少用、短用的原则,《山西省纪委监委机关审查措施使用规范》在第八章对留置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条件、留置场所和时限、审批权限和程序、留置场所的安全保障、被留置人合法权益保护等作了系统规范。根据规定,省监委确需采取留置措施的,应提交省监委执纪审查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并由案件监督管理室报中央纪委备案;使用留置措施,应当在指定的专门场所实施,提前做出安全预案,与被留置人谈话、讯问,应在专门谈话室进行;使用留置措施时间不得超过90日,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延长一次,时间不得超过90日。除了探索留置措施,山西各级监委全面行使全国人大授权的12项调查措施,包括谈话5652人次,讯问114人次,询问2358人次,查询1697人次,冻结5人次,调取1329人次,查封2人次,扣押46人次,搜查10人次,勘验检查2人次,鉴定18人次,留置9人次。在构建监察业务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山西还把加强监委内部监督制约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探索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分设,建立起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六、做好监察与司法相互衔接配合工作探索监察官制度山西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公安机关支持配合监委工作的相关事宜。公安机关在监委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承担着大量的协助配合任务,查询、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以及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工作,都需要公安机关支持配合或具体执行。例如,郭海被立案审查后,部分重要涉案人员“失联”,面对这种情况,通过省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向公安机关发出协助查找的通知,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些涉案人已经到案接受调查。探索建立监察委员会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是中央交给改革试点地区的重要任务。山西省委将构建法“法”与“法”协调衔接机制作为改革任务落地的关键环节来抓,由省委政法委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法、检、公、司各部门,经过大量调研、论证,紧密对接省监委出台的“4个一”制度体系,形成了省委政法委“工作意见”为统领,法、检、公、司“衔接办法”为主体,共10个试行文件组成的“1+4”制度体系。实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顺畅高效有序衔接,是这一制度体系的关键一环。根据规定,山西各级监委对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终结移送后,由各级检察机关案管中心受理分流案件,侦监部门审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公诉部门审查起诉和提起公诉。对监委移送的案件,如果检察机关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监委补充调查,并拥有决定不起诉的权力,监委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也有相关的复议程序。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监委与检察机关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审判是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最后一环,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扎实确凿,最终要接受法庭的检验。山西省委政法委指导省高院专门制定《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收集指引(试行)》,规范了每一类证据收集、固定、运用、保存的方式和标准,并对非法证据庭前会议排除、留置期限折抵刑期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省高院出台的这一制度为监委调查取证和检察机关审查证据提供了指引。除了上述规定,山西省司法厅还制定出台《司法行政机关支持配合监察委员会查办案件工作办法(试行)》,对司法鉴定、调查询(讯)问在押罪犯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目前,山西省正在对建立“监察官制度”进行探索。北京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阶段性总结作者:王少伟;原标题:《北京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纪实:从一开始就把监察权关进笼子》。

四、转隶完成后履职及办案工作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具有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并可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12项措施。北京市、区两级监委自成立以来,积极稳妥适用相关措施,除勘验检查外,12项措施中的11项均已付诸实践。截至目前,已对9个案件的9名涉嫌严重违纪的公职人员采取了留置措施。其中1名涉嫌挪用公款罪的涉案人员已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衔接非常顺畅,此案已经进入审判程序。

监察体制改革困难问题 篇7

一、当前企业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少数企业中, 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地地位, 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 不能正常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其原因:一是少数企业党政领导对监督工作不重视, “一手硬、一手软”, 使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孤立无援, 硬不起来。二是有些领导自恃权利大、责任大、贡献大, 是特殊“公民”, 不要监督;有些领导干部本身就心术不正, 行为不端, 视监督如“芒刺在背”, 必余去之而后快, 想方设法排斥监督。三是纪检监察机构弱化, 每逢机构调整或机关减员, 首当其冲的就是党群部门, 导致人员不足, 甚至有些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归并至党群办公室, 致使纪检监察干部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四是有些纪检监察人员心存杂念、患得患失。监督领导怕受到打击报复, 监督其他人员又怕得罪人, 因而对违规违纪行为睁一眼、闭一眼, 不能正常履行监督职能。

二、腐败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些地方和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弱化, 封建特权思想、资产阶级价值观、道德观、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潮成为一种“时髦观念”侵入到我们一些意志薄弱者的头脑之中, 并产生消极腐败现象。其形式主要表现为:1、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 贪污受贿;2、公款吃喝玩乐, 奢侈浪费、腐化堕落。特别是在一些亏损企业, 企业本身经营就已十分困难, 职工工资尚无保障, 但领导依然手机随身、小车出入、吃喝玩乐;3、官僚主义、失职渎职;4、损公肥私, “富了方丈穷了庙”;5、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和关系网;6、吃、拿、卡、要, 乱收费、乱涨价、乱罚款, 搞行业不正之风;7、欺上瞒下、虚报浮夸, 骗取成绩和荣誉;8、滥用职权、盲目决策, 造成重大失误等等。

三、强化纪检监察监督保障职能, 为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保驾护航, 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 解决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 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政治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基础工程, 是反对腐败,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针对企业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 应从五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一是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和贯彻, 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明确前进方向, 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积极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时刻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 经受住“金钱、权利、美色”的考验, 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三是抓好艰苦奋斗教育,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树立“勤俭兴业”的观念, 反对享乐主义, 抵制铺张浪费、奢侈腐败之风;四是抓好法纪教育, 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纪意识和自律自控能力, 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五是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对监督工作的正确认识。

2、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

离开法制化、制度化管理, 廉政监督将无以为据, 处于“因人而治”的无序状态, 难以保证廉政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稳定性, 因而法规制度建设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制度化建设中, 着重应抓好以下几项:

(1)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处理过程中, 只有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才能有效地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因个人专权, 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2) 坚持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觉接受党内民主监督, 及时洗去身上的“尘埃”, 轻装前进。

(3) 坚持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制度。俗话说“民心是杆秤”, 也是一面镜子。因此, 将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使得有腐败意识和行为的干部有所顾忌, 及早收手。

(4) 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反腐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责任、目标、监督、考核、追究”为一体, 对责任人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特别是对企业党政“一把手”抓好本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 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任期交流和重要部门岗位轮换制度。既有利于干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也是廉政建设一项有效措施。

四、掌握政策界限、在实施监督中保护和支持改革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管理体制正在变革,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各地企业情况又有所不同, 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可能概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复杂现象。因此, 我们在依照政策法规实施监督时,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热情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创造性突破, 保护新生事物。

劳动监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篇8

关键词:劳动监察;预防责任制;监察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156-02

劳动监察主要分为专项劳动监察以及综合劳动监察这两种。综合劳动监察主要是针对用人单位遵守法规情况的监察,范围广。专项监察是指对专业性项目进行

检查。

1 劳动监察在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

劳动监察机构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致使执法能力不够。我国当前的监察机构是社会保障部和人力资源内设置监察局,指导并且开展工作。劳动监察部门隶属地方行政领导,而地方行政部门又归属地方政府领导,因此,我国的监察部门在受到上级机构领导的同时,又要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地方政府在劳动监察机构中拥有很大的权利,这对劳动监察在执法上造成了困难,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而忽视执法检查,错误的造成优化投资环境与劳动监察的对立,以多种手段对监察工作进行干涉,这已严重影响了监察工作的开展,造成执法不力的情况。

由于仲裁和监察的权利范围重合,致使处理的结果不一致。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条款不一样,虽然在受理范围有所区别,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重合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作时间等方面。劳动仲裁和监察范围的重合,造成了处理案件的矛盾,导致有的案件可以同时申请两个机构处理,而且所得的处理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面对同一个问题,两部法律的处理结果不一致。

监察执法中所存在的模糊地方为执法造成困难。第一,在立案期限上存在问题,劳动法并没有规定立案的期限,但监察条例中对立案期限有了要求。第二,劳动监察在立案后,处理期限模糊。综上,劳动监察中存在的模糊之处,给执法带来了困难,立案期限以及多久时间立案,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些问题导致监察在执法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没有法律作为参考和依据,这为执法工作带来了障碍。

2 劳动监察在监督中出现的问题

工会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我国的劳动监察主要以监察机构为主,由各级工会以及行政部门来具体承担。因此,工会是有权利对违反法律的单位进行监督和处罚的。工会对监督职权虽然有法律上的支持,但是,在具体实践执法中,工会却非常少的用这个权利,即使使用了权利,很多用人单位也并不配合。工会对其监督是有名无实的,根本不能起到作用。由于工会是自发的,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组织,同时工会与用人单位频繁接触,如果不能起到监督作用,那么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条款的事件就会时常发生。工会要在监督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

由于我国监察机构执法权的缺失,导致不能强制行使措施,劳动监察在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用人单位的干扰,影响了劳动监察的执行,这种情况在执法过程中十分常见。在遇到用人单位或者一些中介部门违反劳动条款规定的情况时,因为监察机构不能强制执行,导致用人单位负责人逃逸,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必须要有权利做保障,这样才可以确保监察权利得到充分落实。因此,要使劳动监察部门具备一定的强制执行权利,就要赋予其一定的强制手段,方便对违法情况作出处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监察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致使监督趋于形式化。劳动检查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熟悉业务,能够熟练运用劳动法律,认真执行国家法规、法律以及政策,在行政部门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培训合格方可上岗。现在,我国大多监察人员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不熟练。我国安徽地区截止到2007年,全省劳动监察人员共有将近470人,本科学历仅有不到16人,占总人数的3%。据有关统计,我国监察人员初中文化占70%,企业员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数只有总人数的20%左右。因此,当前应该着重提高劳动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

3 劳动监察在预防方面出现的问题

用人单位忽视安全预防工作,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为了保证劳动者从业的安全和健康,用人单位必须要对工作现场进行安全建设,以及发放防护用品,防止职业病对员工人身健康的危害。但是,一些用人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安全预防工作严重滞后,或者一味的追求生产效率,故意忽视安全工作的建设,这都对劳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劳动者自身安全预防意识淡薄,致使安全事故的发生。劳动者在从事生产之前必须要经过安全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但是,我国现在很多劳动者安全意识薄弱,在自身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强行上岗工作,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因此,劳动者自身安全预防意识薄弱,不遵守操作流程,对单位的安全规章视而不见,同样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劳动监察机构的工作不到位,致使劳动者权益无法保障。最近几年,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频繁发生,容易引起劳动者的上访,造成社会冲突事件。固然要对违法的用人单位给予惩罚,但这也侧面放映我国劳动监察工作的不到位。监察人员应把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手中权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 提出完善劳动监察制度的几点建议

职能一体化是当前世界劳动监察部门的发展方向,很多国家的监察机构都归中央直接管理。我国的近邻日本则专门设置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监察机构,全面负责对用人企业的监控工作。这对我国的监察制度是一个启示。

把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的受理范围区分开。在这两者关系上,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在受理的范围上应该做出划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劳动监察制度应该与劳动基准法相一致。就劳动监察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仲裁与劳动监察的范围是不能重合的,为了避免重合事件的发生,两个部门应该达成默契,对方的案件保证不介入。这样才能做好监察工作,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

要完善执法期限。如果不是因为执法机构的自身原因,导致违法案件在两年之内没有得到处理,那么可以中断执法期限的计算,在原因被消除以后,重新开始计算处理时间。

在安全预防方面,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是必要手段。用人单位应该按国家相关规定对劳动者进行三级安全培训,通过以后才能上岗作业。自救和控制事故的能力必须要完全掌握。用人单位要充分重视安全工作,要做到生产与安全并重,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同时,更好的让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5 结语

我国的劳动监察制度在经历初始的多个阶段后,已经逐步走上成熟,在劳动监督领域的各种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创建了有法可依的局面。由于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改革的转型阶段,社会经济出现变化,劳动监督领域的法律法规也要面临新的挑战,劳动执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劳动监察也同样有许多不足。本文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着重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完善我国监察制度提出可行建议。

参考文献

[1] 洪在有.劳动监察制度需要改革和完善[J].中国

劳动,2004,(11):13-15.

[2] 王焱.我国劳动保障监察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

南师范大学,2012.

[3] 熊正根.行政法视野下的劳动监察制度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9.

[4] 于洪波.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研究[D].安徽大

学,2010.

[5] 秦国荣.劳资均衡与劳权保障:劳动监察制度的

内在功能及其实现[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上一篇: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财务副主任竞聘报告下一篇:爱路护路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