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精选9篇)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1

摘要:应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与分析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如何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与控制。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核算;分析与控制;物流成本管理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企业直接成本与间接制造费用的比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的比例大幅上升,致使传统成本法核算的成本信息越来越不真实和准确。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开始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制造费用,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物流成本。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很多环节都属于物流活动。可以说,离开了物流活动,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无法正常完成。由此可见物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应用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核算出的物流成本却仅仅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仓储、运输等物流费用,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则被计入了制造、销售、财务、管理等其他生产经营费用中,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犹如冰山的一角,很多物流费用隐藏在冰山的下部,使企业难以掌握真实的物流成本。

物流成为当前企业开发的第三利润源,充分说明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可以带来的巨大效益及其重要性,这就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正确合理的核算,并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将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物流成本分别核算出来,从而帮助企业找出不合理的物流环节,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寻求成本降低的合理途径。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1.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1)确认物流作业

物流活动主要由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构成,不同的企业涉及到的物流环节也都有所不同。比如生产企业主要涉及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流通企业则主要涉及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找出并确认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哪些物流作业。

(2)确定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第二步就是要对各项物流作业进行分析,找出并确定各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比如,运输作业消耗的资源主要有人工费、燃料费、轮胎费、折旧费、维修费等,仓储作业消耗的资源主要有人工费、租赁费、材料费、保险费、燃料动力费等。

(3)确定资源动因

确定好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后,还要确定各种资源耗费产生的资源动因及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比如,人工费的资源动因为人工工时,运输作业消耗的人工工时即为运输作业的人工资源动因量;电力费的资源动因为用电度数,仓储作业消耗的用电度数即为仓储作业的电力资源动因量。

(4)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

在确定了资源动因及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后,还要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资源动因分配率等于资源耗费总额除以资源动因总量。比如,人工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就等于人工费总额除以人工工时总数;电力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就等于电费总额除以总的用电度数。其他资源动因分配率的计算采用同样的方法。

(5)分配并归集各项物流作业的成本

利用上一步计算出的资源动因分配率,并按照各项物流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量,把企业内、外部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分配给各项物流作业,然后把各项物流作业分配到的物流费用归集起来,形成一个物流作业成本库。比如,仓储作业分配的人工费即为人工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乘以仓储作业消耗的人工工时数,分配的电力费即为电力费的资源动因分配率乘以仓储作业消耗的用电度数,其他仓储资源耗费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将仓储作业分配到的各种资源消耗费用归集起来,就是企业发生的仓储作业成本。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他物流作业的成本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先按照资源动因分配率和动因量分配各种资源耗费,再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归集。

以上五个步骤就是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的过程。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中的应用

应用作业成本法不仅能使隐藏在企业其他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物流费用浮出水面,而且可以把我国企业内、外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细分到各项物流作业,作为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依据。按照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能明确地体现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了哪几项物流作业、各项物流作业分别消耗了哪些资源、各种资源消耗了多少、耗费是否合理,从而找出消耗不合理的环节,进而针对不合理的物流作业耗费进行分析,找出其不合理消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不合理的物流环节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

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意义

目前,作业成本法多被应用于核算企业的间接制造费用,核算出的制造费用比传统成本法更加真实和准确。对于物流成本,同样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可以将企业发生的物流费用更加合理地分配给各项物流作业,使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更加清晰化、明确化和具体化,从而帮助企业找出物流成本偏高的环节,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控制,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决策,真正发挥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2

一般来说, 物流作业成本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分析和确定资源, 建立资源库;分析和确定作业, 建立作业成本库。

(一) 分析和确定资源, 建立资源库。

资源指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它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 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这些资源数据可以在企业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中提取, 经过加工处理加以利用。物流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分析各项物流活动都消耗了哪些资源。企业各项资源被确认后, 要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 并将一定会计期间的资源耗费归集到各相应的资源库中。资源库设置时, 有时需要把一些账目或预算科目结合组成一个资源库, 有时需要把一些被不同作业消耗的账目或预算科目分解开来。例如发出订货单是采购部门的一项作业, 那么相应办公场地的折旧、采购人员的工资和附加费、电话费、办公费等都是订货作业的资源费用。

(二) 分析和确认企业物流作业, 建立物流作业成本库。

物流活动由一系列基本作业构成, 是连接资源和成本对象的桥梁。首先应采用一定的方法, 分析和确定企业的物流作业。作业划分和认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比较常用的是职能分析法、作业流程法、价值链分析法等方法。图1就是用作业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组织内的作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它清楚的描绘了购货、验货、收货、会计、机械、工作准备等作业是怎样进行的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物流作业的划分有时是跨部门的, 而有时一个部门则能完成好几项不同作业。结合企业物流的特点, 企业在识别和描述作业时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不同的部门执行的物流作业是不同的作业;二是每个职能部门中, 功能明确的物流作业一般是2-10个, 物流作业划分不宜太多, 否则会使得信息零乱, 不利于信息的统计分析。而且过多的物流作业会使成本核算的劳动量加大,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三是同质合并原则。同质合并指企业根据己划分作业的自然属性将它们合并在一起形成同质作业。这样做有利于企业对重点作业进行重点分析, 节约作业核算成本。在确认作业的基础上对各项物流作业进行筛选和整合, 将同质物流作业合并, 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 (又称物流作业中心) 。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物流企业应用分析

(一)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应用的条件。根据作业成本法制度的特点, 理论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 具有下列特性的企业较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1、企业自动化程度高, 间接制造费用比重相当大;

2、企业规模大, 产品种类繁多;

3、各个产品需要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 即技术层次不同;

4、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管理要求, 现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5、竞争激烈。因为越是竞争的产业越需要有正确的价格策略, 而正确的成本信息正是制定价格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

6、常用订单流失。这可能表示该企业的成本分析出现盲点, 以致失去竞争力, 需要利用作业成本法来确立正确的成本;

7、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入员, 尤其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8、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处理系统, 能够更好地满足作业成本计算所需技术性条件, 使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符合成本一一效益原则, 并会进一步地促进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的使用。

(二)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业成本法与现在的物流环境相适应。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与成本项目少、直接人工费用高、物流费用低的物流特点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面临的物流环境发生了变化, 物流自动化日趋普及, 物流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所占比重小, 间接费用比重大。例如物流企业的运输流程中, 其运输作业如果以客户或者是服务合同为成本计算对象时, 驾驶员的工资、福利费等支出, 以及车辆消耗的燃油、轮胎、润滑油等均属于营运间接费用。在这种环境下, 直接人工费用下降, 物流费用提高, 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准确计算出各个顾客的具体成本, 其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 常常使物流企业在招投标中所报价格失去竞争力, 造成订单流失。而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为新物流环境而设计的, 具有对现代企业物流环境的适应性。

2.作业成本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国内外企业,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开辟了道路。

3.物流企业或部门个性化生产的要求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买方市场逐渐形成, 从而要求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由于物流企业以物流合同或客户为成本计算对象, 生产物流服务这一产品所耗的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很少, 它的成本几乎全部由间接费用构成:物流服务产品的物化表现是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 而且几乎没有两份完全一样的合同要求一样的服务, 就是说物流服务产品生产的个性化极高。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 促使企业改变决策模式和管理模式, 能够及时跟踪管理生产情况和成本耗费情况, 适时满足价格决策的灵活性。传统的成本核算法由于没有和作业管理结合起来, 所以它明显地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与决策的要求。

4.物流企业实行了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由于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要形成一体化的物流链过程, 一般包括的作业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服务等。而在每一作业环节, 都会涉及若干不同的作业流程及大量的作业信息、数据。要对这些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 单靠手工处理是远远不能完成的, 因而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软硬件来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及相关信息系统在物流企业中得到了不断运用和逐渐普及。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物流企业

一、公司经营现状及引入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如何把公司打造成“管理科学、服务优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具有完善供应链和信息化服务的专业化西部现代物流企业,公司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必须从内部着手,控制各种成本、费用的发生,并利用成本核算系统精确信息,进行相关管理决策,从而使公司在物流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巩固行业竞争优势。否则,就会造成信息与决策严重偏离,造成公司经营决策的失误,对公司带来不利影响。

(一)目前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司在核算物流成本时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各个活动环节的具体运作程序,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某项业务的物流成本。同时,物流活动空间大,成本项目多种多样,物流成本计算对象复杂,在账户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决策者很难了解到物流耗费的实际情况。传统物流的缺陷表现在:(1)核算不够全面。核算范围主要集中在运输费用、延时费、设备及人员的使用费,这样简单的统计费用忽视了仓储费、设备折旧,仓库折旧、电费、设备的维修和油料费及占用公司货场应分摊的货场各项维护费。从现代物流管理角度来看,公司很难正确的得到某项业务的物流成本,也对物流成本难以进行控制,管理者无法掌握正确信息;(2)划分标准模糊,管理混乱。传统的物流成本管理中对物流成本管理理念单薄,没有明确的划分,甚至财务凭证中没有物流单独的项目。这就造成了物流成本的管理造成困难,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如公司下设的物流中心(项目部)对内承担着对电站建设的物资的转运和为综合产业生产物资供应进行的仓储、转运等;另外还承担对公司其他业务部门物资的装卸、转运及保管;对外承担着利用站内铁路专用线对氧化铝的运输和仓储。站内设施设备主要有各类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水泥罐等设施,现占地面积178亩,年平均仓储转运量为10万吨,从提供的财务数据来看物流中心年实现收入约450万元,由于从物流中心和业务部门提供的结算数据无法划分对物流中心发生的费用理行确认费用和归集,对物流中心所发生费用得不到真实信息,其经营状况也得不到真实掌握。也因此造成相应的对其他部门的经营状况也无法真实获取,给公司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引入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作业成本法(ABC法)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方法,其突出的特点是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应用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管理层做出最优的决策。

二、物流总成本控制应考虑的要素

物流企业是在物流链中为客户提供服务、管理和控制等一整套物流服务的作业公司,是一种系统性的经营活动过程,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致力于物流总成本的控制,不能只关注某个单项功能要素的成本控制,如商品的运输,不仅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商品的仓储、装卸、人工费、设备使用费及相关的折旧等

要素。

(一)每项业务的发生依赖其他业务成本的发生来实现的,各项成本的支出促成了物流服务的实现,因此要做好对完成物流服务的各项成本进行归类,形成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建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作业成本控制是以作业成本会计制度、作业成本核算以及作业成本控制模式为构成要素的框架体系,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就是要以建立作业成本控制框架。

(三)公司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支持。许继电器能够成功的实施作业成本法,其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支持,作业成本法在得以在企业中实施,如果没有公司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只有得到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大力支持,才能便于对项目的开展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才能推动作业成本法在公司的应用。

三、作业成本的核算原理

将作业作为核算中心,将资源和产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只要有作业的发生就会引起成本发生,成为成本消耗的直接原因。通过将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以作业为中心,划清成本核算的步骤。

四、如何应用作业成本法

以下就以公司物流中心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由于之前的核算无法真实反映物流中心发生的成本,也无法对成本进行控制,目前物流中心除自己经营的业务外,还承担公司市场营销部存储的钢材、石油焦、煤炭的仓储、装卸、转运业务,以上业务的发生引起了物流中心各项成本的发生,那么如何对以上作业进行分配和归类呢?

(一)确定实施步骤

根据物流中心年仓储量,计算出物流中心发生的各项作业的总成本(按目前物流中心年仓储量为10万吨计算),然后对各项作业成本再进行分配,通过将作业分摊到产品(业务),业务消耗作业成本,每一项的业务都离不开作业的发生,以作业为中心,确定成本的核算步骤,现根据物资公司物流中心为例,对作业成本的实施过程图进行描述:(详见图1)

(二)确认资源成本

主要包括因经营业务所投入人力、物力、时间。资源费用主要包括有固定资产费用比如仓库、专用线维护费、机车、叉车、其他设备等、间接费用像车辆维修费、油料费、生产性电费。

(三)进行作业的整合和划分

划分部门中每个员工的作业内容,对划分好的作业进行再整合,目的是完善作业,提高低效作业或消除一些重复的非增值的作业或无效作业。如,铁路运输中产生的延时费(可按规定时间内最大卸货量要求发货)、无需在货场存放直接送达现场的物资所发生的装卸、仓储费等。

(四)确认各项业务中的作业动因

根据发生的业务确定各项作业及作业动因,比如利用站内铁路专用线进行的对氧化铝的运输和仓储业务农,其作业主要是铁路运输、设备、装卸费、货场使用费、过磅费,通过以上作业确认作业动因,进行合理分配。

(五)通过作业中心进行成本核算

将费用根据动因系数分配到作业,各作业消耗费用之和成为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成本核算公式为:作业中心成本=发生成本×动因系数。例如物流中心发生10万元的生产性电费,通过确定的动因系数,就可以精确的将成本分配给某项业务,从而避免了对成本划分的不合理,也对物流中心的绩效考核提供了准确信息。

五、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存在的问题

传统物流成本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推动先进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通过找出并分析物流作业动因,核算引起物流成本的因素,从而有目的地控制关键的物流要素, 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总之,作业成本法在物流管理流域的优化企业物流管理,引导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发挥着重要意义,但引入作业成本法可能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引起足够重视:

(一)经营活动复杂多变,对作业很难做到明确区分,在作业的划分分上存在很大困难;

(二)选择成本动因具有主观性。在确认作业、作业动因等问题上不可能永远客观或可验证的,操作者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武断性和主观意志的推断,降低了成本的精确性;

(三)会计人员素质的问题。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作业成本计算是比较复杂成本计算方法,需要更高专业素质的员工,不然很难有效施实和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映兰.实例分析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

[2]卢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GJ公司对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4

关于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运用的探讨

本文通过阐述现行物流企业运用传统成本法时存在的缺陷,以及论述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内容,分析作业成本法在现行物流企业中运用存在的局限性,指出应重视人才、正确划分物流作业和成本劝因,构建信息系统和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这四个措施,用以提高物流企业的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 者:刘文丽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刊 名:工会博览・理论研究英文刊名:A VIEW OF LABOUR UNIONS年,卷(期):2010“”(1)分类号:U695.2关键词:物流企业 作业成本法 成本动因

战略成本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 篇5

一、物流战略成本意识的培育战略成本的整体性、综合性、前瞻性特点表明它突破了传统成本控制仅仅局限于“节约性生产成本”的狭隘范围,明确了企业的成本降低在全员降低的指导思想下、在科学技术的配合使用下可至“无穷”的一种管理理念。把物流过程中运输、装卸、搬运、包装、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功能要素合理协调,使得物流总成本最低而非功能要素个体最优的特征决定了企业必须:

(1)加强员工树立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各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员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原则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

(2)优化物流系统。通过优化物流系统,协调物流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或进行必要的机构重组,实现部门间的协调;

(3)建立物流成本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库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为核心,通过设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理想运作模式,提供满足成本预测和决策、计划和控制、考核和分析等各方面的信息,不断优化结果,实现物流成本综合控制的最大效应。

二、物流战略成本方法的应用

1.价值链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为企业成本分析提供了一种基本工具,其战略定位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促使企业取得成本优势,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提供的服务在产业内独树一帜,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量来获取竞争优势;倘若两者能够完美地结合即目标集聚战略,企业将取得巨额的回报。具体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时可采用作业成本法从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确认物流系统涉及的资源、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等四个步骤来具体核算并提供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以及改善作业的非财务信息。

2.供应链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活动。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它不仅要求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且也应该考虑从产品开发到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因此企业内部物流的效率仍然难以使企业在不断激化的竞争中取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时,企业必须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分享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所带来的利益。具体应用供应链成本管理时可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3.物流成本管理的模式。所谓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6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企业成本核算法相比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成本信息更加完善和准确,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具体来说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将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宽

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能够将企业的顾客、服务、作业中心以及与作业相关的材料都纳入核算范围,将产品成本中隐藏的成本清晰的反映出来,同时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清晰地看到成本转化的路径,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成本的分摊,做出更加全面的盈利分析。

(二)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可靠

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一般来说成本分配的标准比较单一,比如,很多企业材料的耗费要以直接人工进行比率计算和分摊,而如此计算的前提必须是直接人工等分配标准和间接费用是成正相关的,但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人工工作的时间大大缩短,而设备维修、订单采购等间接费用的幅度上升,因此原来的分配前提已经不再存在,如果再依据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分配,将会使得产品的`计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不符。而作业成本法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通过更具有相关性的成本动因分析耗费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

(三)促进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业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不同,它对企业成本有更加清晰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显示作业、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明确反映哪些项目在企业发展中是重点,这样就能促进企业业绩的评价,为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应用框架设计

作业成本法在不同企业中的运用具有不同的效果,所分析的成本对象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风险管理部门的应用进行分析。由以上框架可以看出,在制造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运用作业分析法主要是用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和计算,而直接费用的成本核算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第一个阶段中,先从每一个作业流程进行成本分析,再在第二个阶段进行了动力分配率的计算,然后针对各个风险管理中所耗费的作业量进行成本的总体汇总。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做好框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难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明确运用成本作业法的目的和思路,同时要依据企业的具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应用步骤分析

第一,确定作业中心及作业的动因。确定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基础。在作业中心确定之后,要进行作业动因的分析,着重分析作业消耗的方式,并以此进行作业动因的确认;同时,要从多方面出发对作业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深入的动因挖掘,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第二,确定资源项目和动因。资源项目的确定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前提,完整明确的资源项目能够促进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一般来说,企业的资源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办公用品费用、工资薪酬费用、材料采购费用、设备维修费用、咨询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培训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审计费用,等等。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对上述资源项目进行拆分或合并。对资源产生的动因确定,主要是将资源耗费的追溯分配在作业中心,可以让各个部门人员参与资源动因的确认中。第三,确切地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并将资源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在资源动因确定好之后,就要进行资源动因耗用量的统计了,由此得出资源动因的耗用总数,并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然后依据资源的运用状况进行作业分配,以便更加清晰地进行成本核算。

三、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了更加细致、完善的信息,丰富了成本的分配标准,能够促进管理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在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当然,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同时也要依据不同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运用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虞洁.怎样控制企业物流成本[J].中国物流与采购,(2):32-3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7

本研究认为,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难于推广的原因, 在于很难将资源在各种物流作业之间进行分割, 而分割难是发生在第一环节, 即“资源——作业”环节。至于“产品或服务——作业”环节, 则不存在所谓分割难问题, 因为, 在这个环节能很容易、清楚地计量出产品或服务究竟消耗了多少作业量。也就是说, 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的难题, 在于如何把总的资源耗费计入名目繁多的物流作业项目中, 如果这一项工作没有做好, 必将影响各项物流作业的成本。从这个角度看, 整个作业成本法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分割难题才是作业成本法推行困难最核心的障碍, 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 直接关系到产品或服务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甚至会影响作业成本法存在的意义。经研究发现, 基于时间估计 (而不是时间分配) , 可以使传统作业成本法的弊端得以较好的解决。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是卡普兰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客观的计量指标, 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示, 所以, 将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具有公正性。

1. 对传统作业成本法改进的机理分析

时间估计是针对作业成本法而言的狭义概念, 它估计了两个时间参数, 即总物理耗时中有多少时间被充分有效利用和每项作业要花费多少时间。进行这两项估计的主体, 应该是熟悉本部门情况的经理人员, 而不是员工;估计的方式, 是经理人员直接估计两个参数, 而不是向员工做问卷调查。

关于参数1, 基于时间估计改进的操作方式为:先估计生产性工时, 即总耗时减去非生产性耗时, 然后, 去除部门资源耗费总额, 这样就能得出单位时间费率。计算此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计算作业成本, 因为通过参数2可以知道单位作业耗时。

关于参数2, 基于时间估计改进的操作如下:根据适用期员工合理的生理与心理条件、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以及合理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等条件, 由部门经理直接估计出某项作业的耗时。经理人员在估计作业时间时, 必然把此时间作为一个标准。参数2的估计不仅仅是为了成本计算, 也是为了衡量员工效率。由参数1和参数2则可以算出每项作业的成本, 进而根据产品和服务消耗的作业量计算出产品或服务成本。

参数1经过加工后乘以参数2得出作业成本, 但只是一种估计成本。本文认为, 基于时间估计改进作业成本法, 在机理上类似于标准作业成本法改进传统成本会计制度。首先, 时间估计可以理解为标准制定。不论是“估计”还是“制定”只是基于实际情况的一种预测。虽然时间估计的对象是时间, 而标准制定的对象是成本, 看似不可类比, 但是时间估计只是一种形式, 最后落脚点还是价值, 因为通过时间估计最后算出的是作业成本。既然时间估计可以理解为标准制定, 那么, 基于时间估计改进传统作业成本法, 就类似于标准成本法改进传统成本制度。

鉴于上述分析, 基于时间估计必然会大大简化作业成本的核算程序, 平时在账簿上无需记录实际的作业成本法, 而只要在账簿上计入根据时间估计算出的标准作业成本。此外, 基于时间估计还可以揭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参数2制定的单位作业耗时标准与执行结果对照, 可以分析员工工作效率。估计的各项作业成本与部门的实际耗费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分析此差异可以测算产能利用的状况。回想参数1, 部门经理直接估计生产性工时的百分比, 在此比例下的生产性工时就是经理认为能达到的比较理想的产能。而倘若参数2乘以实际作业量的所得时间数据小于估计的生产性工时, 则说明存在闲置/剩余产能, 即产能利用率小于100%, 进而企业还可以做出接受额外的订单而无需添置设备的决策;同理, 若参数2乘以实际作业量得到的时间数据大于经理估计的生产性工时, 则说明超额利用产能, 即产能利用率大于100%, 企业超负荷运转。

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步骤1:确定有效作业总时间。有效作业总时间等于理论作业总时间乘以有效时间比例, 该比例可由物流企业自行设定。

步骤2:计算单位时间成本。单位时间费用率=某成本库总成本÷对应的有效作业总时间。

步骤3:确定单位作业耗时。一般由管理人员凭借经验或者观察得到。

步骤4:计算单位作业成本。上述二和三项相乘即可得到。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

1. 核算模型及步骤

依据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可用以下模型进行核算:

其中, C——目标总成本;Wjk——针对特定事件k物流作业j消耗时间;Ci——资源库i单位时间成本;n——资源库数量;M——物流作业数量;l——物流作业j执行次数。

具体来说, 该核算模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

(1) 确定物流活动涉及的资源库。物流活动涉及到许多部门, 每个物流活动涉及的部门都可以作为一个资源库。

(2) 估计每个资源库成本。

(3) 估计每个资源库实际提供资源能力, 一般按理论资源能力的80%~90%计算。

(4) 计算每个资源库单位资源能力成本。

(5) 基于不同时间动因, 确定每个特定事件物流作业消耗时间。

(6) 计算物流活动成本。

2. 实例分析

为简化起见, 只选定物流活动中发送环节为核算对象, 其涉及的资源库为发送中心。若核算企业物流总成本, 物流活动涉及的其他资源库用同样的方法核算, 然后再加总即可。

某物流企业发送中心配送A、B、C三种产品给不同的客户, 假设完成这两项业务需要订单处理、拣货、包装、和发货四个作业, 配送中心共有员工40人, 2009年10月该发送中心发生的包括设施设备折旧、办公、工作人员薪金等总费用96000元, 其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是2800个订单、2000次拣货、2600次包装、和1800次发送, A、B、C三种产品的分配如表1所示。

假设该配送中心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 每月工作25天, 则理论上总的资源能力供应为480000 (40×8×25×60) 分钟, 依据经验估计, 实际资源供应按理论供应的80%计算, 配送中心实际资源能力供应为384000分钟。

产品A、B、C详细物流作业消耗时间见表2;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原理核算的物流成本见表3。

说明:1.每项单位作业耗时是时间等式所有项之和。

2.Xl、X2是虚拟变量。如订单是新客户订单取1, 否则取0;如X2是紧急订单取1, 否则取0。

3.取货和发货中的X1是虚拟变量。如取货需要特殊处理取1, 否则取0;发货同样处理。

4.Xl、X2是虚拟变量, 当需要特殊包装时 (如客户需要) , X1取1。否则取0;如果采用航空运输X2取1, 否则取0。

说明:消耗时间根据表1与表2计算。如产品A订单分别为普通订单800个、新客户订单200个、紧急订单100个、同时是新客户订单和紧急订单100个。根据其物流活动消耗时间公式22+4×X1+8×X22及下面注释, 可计算其处理时间为:800×22+200×26+100×30+100×34=29200分钟。其余同理。

由表3可以看出,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核算, 只需确定单位时间作业成本与作业消耗时间两个参数即可。配送中心存在50330分钟资源能力未被有效利用, 导致12582.5元资源能力成本损失。

结论

从以上核算过程来看,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

1.能力损失可视化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核算能清晰反映出资源能力损失, 如表3所示, 资源能力损失50330分钟, 损失成本12582.5元。由于能力损失可视化, 可以帮助管理者对物流作业进行成本分析及控制管理。

2. 适用复杂物流运作环境且成本核算更准确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以时间因素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 通过建立时间等式, 包含了多维时间动因 (见表1) , 如订单处理的时间动因包含普通订单、新客户订单和紧急订单。由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模型更新容易, 其适用范围广, 时间等式也体现物流运作复杂性, 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 成本核算更准确。

3. 直观显示物流成本可改进的领域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时间等式, 反映了特定事件某物流作业的时间消耗, 从而揭示了消耗时间较多的物流作业。对于这些作业, 企业可考虑是否采取相应措施来压缩作业消耗时间, 减少作业成本;另外,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直接将物流成本分配到成本目标, 如产品、客户、订单等, 使企业可以随时了解成本目标所需物流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 进而有效管理资源, 来控制成本目标的物流成本。

当然,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例如:由于单位作业耗时是部门负责人估计的数据, 而这个数据在核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此部门负责人不是站在整个企业立场来客观的估计, 那么, 估时作业成本法的施行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Robert S.Kaplan, St even R.Anderson.Time—Driven Act ivit y—based Cos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5 (1) :18-23.

[2]Robert S.Kaplan, St even R.Anderson.The Innovat ion of Time-driven Act ivit y-based Cost ing[J].Cost Man-agement, 2007 (3) :35-39.

[3]杨继良, 尹佳音.作业成本法的新发展——估时作业成本法简介[J].财会通讯, 2005 (2) .

[4]姚旻霏.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作业成本法之比较[J].财会月刊 (综合版) , 2006 (4) .

[5]王平心.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6]周学园.基于时间估计的作业成本法改进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9.

[7]闵亨锋.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的物流成本核算[J].物流科技, 2007 (6) .

[8]杨头平, 刘志学.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J].当代经济, 2008 (24) .

[9]田中禾, 刘俊宏, 谢可可.估时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之关系[J].金融与经济, 2007 (5) .

[10]金建恺.创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模型探析—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8

一、企业物流成本及其核算内容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的货币表现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核算模式和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一定期间企业物流活动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支持管理者决策,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核算应该解决成本种类核算、成本位置核算、成本承担者核算三方面的内容。

对一个企业而言,要想维持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且提高服务质量,就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案,在保持和吸引客户的同时,保证公司利润的最大化。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这两种方法由于所提供的成本信息缺乏相关性,难以适应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物流成本量度,而作业成本法恰好可以规避以上缺点。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源于一种新的企业观,就是将企业看作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的最终产出,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力图找到资源耗用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产品成本。

(一)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也称为活动成本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作业成本计算首先将企业所消耗的资源通过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形成作业的成本,然后再将作业的成本通过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核算对象上形成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步骤:

(1)分析确认企业的资源。物流成本的计算首先就是要分析各项物流活动消耗了哪些资源,资源在作业的基础上确定,每项作业必然涉及到相关的资源,对企业来说资源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物流服务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

(2)分析确定物流作业。作业是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资源消耗地工作,说明了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如何被消耗的。

(3)确认资源动因。作业决定着资源的消耗量,这种关系叫做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将物流资源分配到各个物流作业中心,形成物流作业成本库。

(4)确认作业动因。作业动因反应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选择作业动因,设立成本库,每个成本库汇集他所在的作业中心因作业而引发的成本。

(5)作业中心成本归并。资源费用依据资源动因系数分配到作业成本上,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进行归并。

根据作业成本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可以得到:单位物流成本=作业数量×单位作业成本=作业数量×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成本分配率

(二)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

(1)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以及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中,间接费用所占比例很高,且都不能归入直接成本,同时许多间接作业与产品产量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运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可能会扭曲产品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间接费用比例很高的企业提出的。

(2)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无形服务,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个性化生产(服务)要求较高。而作业成本法正适合在产品(服务)品种结构复杂、工艺多变、经常进行生产调整的情况下使用。

(3)作业成本法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从前因看,可以通过作业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因为产品的设计环节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作业组成和每一作业预期的资源消耗水平,以及最终对顾客提供的价值的大小;从后果看,应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有效信息,优化产业链,减少浪费,寻求最有利的投资方向,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经营整个价值链的价值。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作业成本法有着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一)应用范围受限 不是所有的成本费用都可用作业成本法处理,有些费用如物流生产能力不足时所产生的成本不能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的作业也不能用这一方法评价其合理性。

(二)成本效益方面的障碍 对于成本而言,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企业从引入到应用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如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费用和相关人员的培训费用等,同时需要具备详细的基础资料,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效益没有一个客观的计量依据,没有办法准确地计量。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更重视其任期内企业的效益水平,因此很难会为了产生非短期收益而花费大量成本。

(三)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物流流程其作业量可能相当,但花费时间不同,造成库存持有成本、订单响应成本、缺货成本等可能不同,即作业成本法不能准确核算所花费的时间成本。

(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需要更多的基础数据 我国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不能够提供其所需要的生产过程信息。因作业成本法并非仅限于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其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因此,如果企业无法做好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工作,那么将会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形成很大的障碍。

(五)作业成本软件系统不成熟妨碍了各作业中心之间的控制 目前我国尚没有成熟的作业成本软件系统,缺乏能够开发该软件的合作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即以作业为中心。该方法只能公布成本因素的变化情况,而并没有对各个作业中心之间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未能揭示构成物流成本的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物流系统总成本的降低。

综上所述,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不能反映资源消耗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对作业成本法加以改进,才能正确计算出一定期间企业物流活动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进而为控制成本和合理定价提供重要条件。

四、改进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策略

改进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策略应是将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结合为基础,以成本效益为前提,合理核算时间成本为保证,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和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关键环节。

(一)将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结合 应强调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作用,对性态复杂的物流成本,如物流生产能力不足时所产生的成本和短期内难以见效的作业,其对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求不高,可以将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进行核算,满足财务报告的需要;另一方面,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企业的物流流程的设计和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二)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前提 尽管提倡采用作业成本法,但不能不顾企业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如果一个企业的成本动因太多,导致作业中心过于分散,成本核算过于复杂,或者物流作业不是按照作业中心来安排,那么采用作业成本法就会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付出很大的成本。由于获得的收益不能够在短期内准确地衡量,因此,作业成本法并不会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应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分析作业成本法在本企业的适用性。

(三)合理核算时间成本 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总成本时应考虑时间成本。作业成本是消耗有形资源的成本如装卸搬运、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时间成本则是占用时间资源而引发的成本,如作业之间的衔接、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信息的顺畅度等造成的物流流程流转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资金利息、贬值、过时等与时间相关联的成本。从整个流程的角度核算物流成本,注重流程之间的衔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引进时间维度,考虑物流流程时间的长短对物流效率的影响,进而核算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四)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不同营运部门的作业,其类型和数量是与企业本身的经营运作方式紧密相关的。因此企业应针对自身特点,界定本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以各个作业为单位,分门别类地搜集物流要素的数据。如运输部门的流程作业,可以界定为运输方案和路线的安排、车辆调度、实物集运、运价的决策谈判和后期的成本审核四个部分。以作业为单位搜集物流要素数据及成本信息有利于进行成本的局部控制,把成本核算进一步深入到作业层次。

(五)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持作业中心之间的控制和管理 由于作业成本法的复杂性和所需数据的多样性,实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尽快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持作业中心之间的控制和管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改善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状况,建立基础数据库,为实施作业成本法所需的数据信息提供加工处理的平台。

(2)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对接。同时归集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将其中的财务资料直接转化为物流作业的资源耗费,而非财务资料根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日志单独输入管理信息系统。

(3)各个作业中心之间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引入责任成本考核机制,企业的管理者定期公布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变化情况,将着眼点从“作业”转移到物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加强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进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设计高效、适用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有利于有组织、有秩序地核算企业物流成本,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为管理者进行成本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物流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综述》,《物流科技》2007年第3期。

[2]朱霞:《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利润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年第7期。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篇9

一、设备管理绩效考核;

设备状态不好,会造成对质量、生产效率、安全造成影响;换个角度来说,当质量、生产交期、安全发生问题之后,我们都将问题追究到设备上来。可以说保设备就是保生产,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将影响设备状态的因素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当中来,OEE(合格品率×时间效率×性能效率)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考核要到位,还要同时考虑到相关人员的,这就包含了设备的操作者、设备维修者、质量保证人员。故考核设备绩效时,应当做到“四明确”:

1)明确考核区域。确定以班组、工作单元、或设备作为一个考核单元,管理授权是考核的前提;

2)明确考核对象。跟这个区域 的人员,包含: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质量保证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应该统一纳入考核范围内,只有全面考核才能将大家拧成一股绳,避免矛盾产生;

3)明确考核数据。在离散制造业,OEE考核非常适用,但前提是要保证数据采集与运用的准确和量化,配合信息化的方式(IEM设备管理考核系统)。而对于流程性制造业(如化工行业),因为设备故障的发生通常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故不能针对某一个单元考核OEE值,用设备故障(事故)来进行衡量,即综合故障发生频次和故障损失来考核。

4)明确考核方式。设备管理水平是生产能力的体现,如果用单纯罚款的方式,员工自然会趋利避害,弄虚作假、隐瞒真想,这对设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在不同区域,设备管理水平有高有低,通过绩效排名,将其和工资挂钩,也可折算成一定的基金发放到管理单元,也可配合挂流动红旗等方式来激励优秀团队、用挂黑棋的方式来鞭笞落后团队。切忌用罚款这种愚蠢的方式来进行绩效考核,特别是对中国员工,虽然他们不轻易反抗,但用怠工的方式来应对,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让企业长痛不已。

二、“鱼”-设备管理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无功不受禄,奖励一定是和贡献联系在一起的。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各个考核区域设备效率的提升。设备是死物,并不能无故的提升,一定是人通过改善活动所得的结果,所以对于奖励来说,则一定是通过项目改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激励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可通过三个方面来实施:

1)单点课的提炼与分享。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讲:技能、方法属于隐形知识,制度、标准属于显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是隐形知识,但利于传播的是显性知识。单点课则是有组织的将员工的隐形知识进行提炼,使其转换成显性知识,并分享传播给组织内的其它成员,一则让好的技巧和方法(设备操作、保养、维护的技巧和方法)得以传播,二则为组织积累源源不断的知识财富。为激励员工进行单点课的提炼、根据传播范围、应用效果,给予适当的奖励。对组织来说,这是,撒下鱼苗,收货大鱼的双赢模式。

2)合理化提案。企业是一个团队,人多则办法就多,要将员工的思想为企业所用,合理化提案是非常不错的方式。提案一般来自6S源头(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事故危险源),员工想办法,将影响设备绩效的源头加以改善,通过合理化提案进行立项解决,使设备管理水平加以提升。企业通过激励措施,使员工处处为企业着想。

3)瓶颈项目改善。企业存在瓶颈工序(故障多发、OEE低下……),瓶颈工作流(采购、物流、制度流程……),使设备的效率不能得以最大化产程。通过立项,想办法解决这些技术和管理瓶颈,企业可设定一些技术和管理创新评比,以奖励的方式,奖励改善团队和个人。

三、大棒-塑造“说一不二”的执行文化

罚得有法,我们认为员工会犯错的,就如一些不守作业标准、5S不位、违反企业明文规定的,就一定得罚。但罚得有法,一定要有标准,方可服众,可依据“烫火炉”的原则来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 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方法的回顾

1、研究的对象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 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 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

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 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 yvonne p.shanaban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 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 howell et 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三、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 cima-the hongkong branch of the chartded institute ofmangement accountants 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 ask and 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 et al(1992)、chung er al(1997)、drury and tayles (1994)、innes 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 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 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45.36%),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 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 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 et 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表3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6.92。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5.11。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 nicholsom 1993;chung et al 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 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 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 et 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 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

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表明,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员工、销售量、总资产)都显著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以及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上的正向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在香港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在统计上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和没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成本结构也没有显著的区别;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成为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奇怪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主要部门和主要使用者;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信息;令人欣慰的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一篇:建团90周年听胡锦涛主席讲话感想下一篇:长江大学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