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精选17篇)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1

时间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不停地向前流着。送走了炎热的夏天,秋天,不知不觉的在深圳降临了,像是要给我们带来一阵惊喜。

其实,只要你有心,就能在那一阵风,或者是路边行道树上不时掉落的黄叶,你便能捕捉到秋天的身影。的`确,秋天的气候与夏天有着很大的区别。夏天的风是没有风声的,而秋天的风“飕飕”地使劲吹着,可凉爽了,路边卧在地面上的枯叶也伴着风声在半空中翩翩起舞。风中有种说不出味道的清新,像是清澈见底的泉水,也像是各种各样花的香气。

在秋天的深圳,下雨是再寻常不过的了。那一颗颗小雨滴,嘀嘀嗒嗒地敲打着你家的窗户。从窗台上放眼向远处望去,窗外一片朦胧的景象。这时的深圳,好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纱衣,这件纱衣还不时被调皮的风儿吹着,轻轻悄悄地飘动着。

作为一个城市,深圳秋天虽然没有农村那种大丰收的景象,但也不乏丰收的气氛。在公园里甚至是大路旁,芒果树、荔枝树这些比较常见的果树都硕果累累,在树枝上轻轻摇摆着,相互碰撞着。偶尔会看见有人爬上树上采摘水果,他们并不是为了吃,而只是为了享受这丰收的愉悦。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初中学校和5所高中学校,并在一、二、三年级各抽取2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3213人。

1.2 方法

1.2.1 体格测量

身高、体重的测量,采用统一检测仪器和方法[9]。

1.2.2 问卷调查

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第1部分,年级、专业、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第2部分,对肥胖的认知;第3部分,减肥原因、减肥现状,采用的减肥方法等。调查前由调查员现场解说,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回收调查表的方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3213份,收回有效问卷3160份,有效率98.35%。

1.2.3 肥胖的判定

采用WHO推荐的体质指数(BMI)法[10]来判定调查对象的肥胖状况,即BMI=体重(kg)/身高(m)2:BMI<18.5为消瘦,18.5≤BMI<24.0为正常体重,24.0≤BMI<28.0为超重,BMI≥28为肥胖。

1.3 资料统计

用Microsoft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加本调查的3160名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6.47岁。52.69%的中学生处于正常体重范围,41.23%的中学生消瘦,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4.37%和1.71%,见表1。

2.2 对肥胖的认知情况

2.2.1 对自身体重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BMI在18.5~24.0范围内(属正常体重)的中学生只有39.10%满意自己的体重,36.76%认为自己重或太重;BMl小于18.5(属于消瘦)的大学生只有22.55%能正确意识到自己体重偏轻或很轻,而43.74%认为自己体重合适,有33.69%甚至认为自己重或太重,见表2。

2.2.2 对肥胖不良影响的认知

认为肥胖会影响个人形象的占调查人数的70.5%,认为肥胖会影响健康的占调查者的81.6%,认为肥胖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的占调查者的75.4%,另有5.6%的人认为肥胖还会影响个人心理的发展。

2.2.3 对肥胖成因的认知

3160名中学生中,认为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的占66.6%,与饮食习惯有关的占75.5%,与缺乏运动有关的占80.9%,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占9.2%。

2.3 减肥情况

2.3.1 减肥现状

3160名中学生中,近1个月内正在减肥的有977人,占30.9%;其中BMI<18.5的学生有200人(20.5%),18.5≤BMI<24.0的学生613人(62.7%),24.0≤BMI<28.0的学生88人(9.0%),BMI≥28.0的学生19人(1.9%)。即在正在减肥的学生中,有83.2%的学生并不肥胖,而是体重正常,甚至消瘦。

2.3.2 减肥原因

正在减肥的977名学生中,其减肥原因是对身材不满意的有356人(36.4%),爱漂亮的有489人(50.0%),增加自信的有102人(10.4%),为了身体健康的有30人(3.1%)。

2.3.3 减肥方法

正在减肥的977名学生中,主要采用的减肥方法有:通过锻炼减肥,控制某类食物的摄入量减肥,故意把食物吐出来减肥,接连24 h或更长时间不吃东西减肥,擅自吃减肥药减肥。采用一种减肥方法的有545人,占55.8%;其中通过锻炼减肥的有337人(61.8%),通过控制某类食物的摄入量减肥的有200人(36.7%)。采用2种减肥方法的有380人,占38.9%;其中既通过锻炼又控制某类食物的摄入量减肥的有355人(93.4%)。采用3种减肥方法的有37人,占3.8%。采用4种减肥方法的有11人,占1.1%。采用5种减肥方法的有5人,占0.5%。

2.3.4 减肥知识的来源

被调查的3160名中学生获得减肥知识的途径分别为:书籍1589人,占50.3%;同学朋友2213人,占70.0%;报纸杂志903人,占28.6%;电视广播1136人,占35.9%。

3 讨论

3160名中学生BMI平均为19.49,只有52.69%的中学生处于正常体重范围,消瘦者占41.23%。显示出近半的中学生体质属于消瘦,此现状应引起重视。

本次调查中,部分中学生对自己肥胖与否缺乏正确判断。3160名中学生中,BMI在18.5~24.0范围内(正常体重)的中学生只有39.10%满意自己的体重,36.76%认为自己太重; BMI小于18.5(消瘦)的中学生中只有22.55%能正确认识到自己体重偏轻,而43.74%认为自己体重合适,33.69%甚至认为自己太重。中学生对自己肥胖与否缺乏正确判断,可能是不清楚肥胖的定义和标准,也可能是受到“以瘦为美”社会风气的影响,对肥胖的认知存在偏差。

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92人(6.07%)属于体重超重或肥胖,但正在减肥的学生却有977人,占30.9%。说明学生中存在盲目减肥现象,应引起重视。

促使学生减肥的原因包括自我感觉、自信心和周围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减肥原因主要是为了改变体型和增加自信。这与邓晓娟等[11]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学生减肥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同学朋友、书籍及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种商业广告的规范化管理,严禁减肥药物的夸大宣传,以减少对学生的误导。

总之,部分中学生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全面,调查显示近半的学生体质属于消瘦,且存在盲目减肥现象,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用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肥胖,避免盲日减肥,从而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减肥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损害。除学校外,家庭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长应配合好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peiser PW,Rudolf MCJ,Anhalt H,et al.Consensus statement:child-hood obesity.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1871-1887.

[2]武阳丰.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曾经消瘦的巨人如今肥胖成倍增长.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9(4):198-200.

[3]陈春明.肥胖问题——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2.

[4]石湘芸,臧贵明,朱智明.肥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海军总医院学报,2001,14(3):149-153.

[5]张洪伟.英国研究发现肥胖妇女易患乳癌.医学信息(西安),1997,10(2):12.

[6]张亨菊,李辉.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性发育的调查分析.卫生研究,1997,26(4):247-250.

[7]李竞,甘佩珍,文重远,等.糖尿病患病的有关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5):211.

[8]Stettler N,Zemel BS,Kumanyika S,et al.Infant weight gain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status in amulticenter,cohort study.Pediatric,2002,109:194-199.

[9]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调查报告.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5-66.

[10]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0-101.

深圳中学生自己办杂志 篇3

不知有多少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办一份刊物或报纸,但那似乎是五·四运动前后的年轻人,所以第一次看到关于深圳中学学生创办《涅周刊》的新闻,给予我极大的惊奇。

在《涅周刊》之前,深圳中学就有了一份《深中日报》,和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学生报刊杂志的想像差不多,这份报刊由深中8单元的江老师扶持学生创办,非常“主流”。然而在深圳中学的学生看来,《深中日报》要么是将8单元的事情推上头版头条,要么就是将江老师的活动和发言视为重要新闻,“俨然一副8单元机关报”。

《涅周刊》的不一般,恰是从创刊就显现了出来。

“这不是学生想要的,我们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故事,得找个地儿说说。” 杂志的创始人兼第一任主编罗亦龙和几位好友从一开始就对传统中学生杂志的内容和定位不认同,更不觉得那种风格是理所当然,他们说:“我们要负责报道深中的一切。”正是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了《涅周刊》的主创人员。

因为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并且也有表达的勇气和能力,2009年9月,《涅周刊》,这份没有任何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完全由学生自发自办的刊物在深圳中学诞生了。那一年,罗亦龙16岁。谈及创办《涅周刊》最初的想法,这位如今已在美国Hampshire学院学习电影、以及东亚历史与政治的大学生说:不是为了逞威风,而是想表达。

这和深中的学生自治气氛相合,在这所解放学生能力和提倡学生自治的学校里,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学生们健谈,敢于分享经验,并勇于谈论各自的观点和思想。

《涅周刊》最终固定设置了四大板块:聚焦、人物、文化和观点,后来又增加了“灵感”。

聚焦:挖掘出那些藏于黑暗的背后故事,探索那些被遗忘和模糊的边缘文化。

人物:突出的是“人”的平等与某些方面的特长、差异⋯⋯

文化: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审慎思辨而又富有时代责任感的文化氛围。

观点: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多方面原因而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需要有人来表达,来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带动一辈辈中学生来关注社会,观点版因此存在。

惟独刊登学生视觉艺术作品的“灵感“版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敢投,我们就敢登。

到第六期,《涅周刊》变为收费杂志,每期三元——价格标准亦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两个星期的读者调查得来——但同时需要拉到两版广告,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这或许是任何一份中国主流媒体都不能企及的:在有3000余名学生的深圳中学,《涅周刊》的发行量只有500份,但这全部是订阅读者,他们固定地为每期杂志付费。

《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Ian Johnson到深中采访,新闻小子们借机向这位2001年普利策奖获得者取经。Ian Johnson建议他们:最重要的是本地化,多写校园新闻,而对于国内的其它新闻,则要保护个人观点的独立化,用学生的全新视角来看待和解读。

去年出版的第四期《涅周刊》刊登了《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大陆》的专题报道,以学生的视角分析了这件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陕西某女生在体育中考中猝死,《涅周刊》便讨论“谁谋杀了体育中考”。

他们还想说说校园爱情:“白衣胜雪、心无城府,活得潇洒坦荡的年纪,遇到一份也许暧昧不明、也许清晰明了的感情,体味年少轻狂时的敢爱敢恨,是种莫大的幸福吧。”

如今,《涅周刊》已经历了三任主编,并固定了用黑色图片作为封面的风格。编辑部保持了平均三十余人的规模。它有版权页,有卷首语,有勘误、广告、“信访办”,甚至还标明:稿件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杂志立场。

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4

对于这四个季节,我个人感觉秋天是最含蓄的一个季节。春天的特点是万物回春,然后经常会下小雨,春雨绵绵。夏天和冬天不用说了,一个是非常热,艳阳当空。一个是非常冷,呵一口气都会冒烟的那种。相比之下,秋天就不那么明显了。可能树叶落了,感到一丝丝寒风却又不似冬天那般冷,就觉得秋天到了。但不管怎样,秋天这个季节表现得似乎不是很明显——至少在深圳是这样子的。

从我们学校来看,很容易就判断出是不是入秋了。现在从时间上来判断应该已经是深秋了,我们的同学也开始慢慢的加衣服,最后变成了外套。甚至夸张的人还穿着羽绒服。大哥,你就算想跟我玩冬天和夏天,也不用这么明显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穿的还是短衣短裤。如今放眼全校,有谁还是短衣短裤呢?莫说我逞强,我真的非常热啊。我认为有百分之其实的可能是因为我的活动量太大,或者是我的身心一直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运动当中,所以不管怎样都会感到非常的热。

深圳的秋天高中作文 篇5

昨日还躁动的身心此刻变得闲适,每一根发丝都服帖在该待的地方。远处的地标性建筑被最澄澈的蓝水晶裹挟着,静默地感受着深圳早秋的第一个美好清晨。

终于开始了久违了,深圳的秋!

没有衰草连天的萧瑟,没有枯藤寒鸦的悲凉,深深浅浅的绿依旧执着地停驻在这个城市。绿草如茵,毫无退意;高架桥旁的勒杜鹃开得正盛,一簇一簇的大红大紫,开始绽出一个个微笑;道旁的叶榕风姿绰约,顶着丰满的树冠,闲适地享受温晴的天空;植物园的大王椰子霸气非凡,油亮的大叶子在微风中光影跃动,飒飒作响;小区院子里的芒果树更是气人,不仅枝繁叶茂,还在枝头赫然高悬着几枚饱满香甜的果子!

没有愁煞人的秋风秋雨,亚热带的暖阳罩在身上,让人有种溶进了秋日的错觉。东湖公园的菊花开了,一对对,一家家,一群群,都来赏菊了。人也熙攘,花也欣荣,你看它们白得纯粹,红得炽烈,黄得温暖,还有浅绿、凝紫,这朵叫锦云,那株叫落霞,这棵叫猫耳,那盆叫朱鹤,光是名字就让赏花人遐想连篇,哪还有心思去暗自悲秋呢?

凝视着这个城市。路上行匆匆而过,在这一团团翠绿和一簇簇绚烂间穿梭。这是十一月,独属于深圳的秋天,却是让每人在内心积蓄憧憬、积攒力量的季节。这一年的日历还剩一个月,有多少梦想已成现实?有多少思念等待圆满?又有多少计划即将启航?行走在这个城市,带着这个城市特有的标志——自由、活力,对未来怀抱期待,认真又从容地把握这一季。

小学生深圳的夜晚作文 篇6

我去过很多城市:北京、青岛、广州、珠海……在我的记忆中,我最喜欢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了。

深圳的夜晚很美,看!一排排整齐的路灯像条条玉带,为夜行的人们带来光明。在一处文化广场,我看到了和蔼可亲的邓小平爷爷的巨幅画像,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邓爷爷笑容可掬地看着每一个人。不远处就是深圳有名的帝王大厦,和白天不同的是,大厦楼体镶嵌彩色的花边,绚丽多姿,就像婀娜的少女充满现代气息。还有一座高楼在帝王大厦旁边,我叫不出它的名字,大楼的造型很别致,外观像一个个巨大的台阶,装饰了霓虹灯,霓虹灯闪烁使大楼显得巍峨壮观。深圳街头,已没有了白天的喧闹,灯光洒在整洁的路面上,显得如此惬意,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过,留下一串串欢笑声。远处,万家灯火,劳累一天的人们在享受家庭的温暖,这个繁华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安静了……

我听妈妈说过:深圳原来是一个小渔村,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但是改革开放让这座昔日的渔村变成了现代、繁华、美丽的城市。我知道:深圳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无处不体现着国家的发展。我喜欢深圳!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旅游,调查

深圳经济发达,生活节奏比内地城市快,生活压力大,健身娱乐业成为了深圳体育产业的支柱之一。深圳优越的社会环境条件为大学生体育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深圳市大学生具备了人口、购买力、旅游的欲望、旅游的权利这四个因素,形成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虽然大学生群体的购买能力较弱,但是在人口和出游欲望占有很大优势。所以,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是开拓体育旅游市场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以深圳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学城、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六所院校的学生进行随机抽取。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深圳市大专、本科院校、大学城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了共600份问卷,回收580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6.9%。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深圳地区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

从表1看出,知道体育旅游的大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7.7%,听说过体育旅游的和不知道体育旅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3%。说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体育旅游还不太了解,相关体育企业应当增强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扩大体育旅游宣传的覆盖面。

2.2 深圳地区大学生体育旅游的态度分析

在回收的562份有效问卷中,22.1%的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态度表示非常喜欢;57.1%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态度表示喜欢。不喜欢及非常不喜欢体育旅游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4.7%。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是很感兴趣的。说明体育旅游市场在大学生群体还是很受欢迎,有发展的潜力。

2.3 深圳地区大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类型分析

调查表明(见表2),深圳地区大学生最喜欢的前五个体育旅游项目是漂流、登山、游泳、骑自行车、钓鱼。从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来看,这五个项目在体育活动中属于较为常见的,花费相对来说较便宜,项目的安全性比较高。因此,开发者可以根据大学生喜欢的体育旅游项目去开发。

2.4 深圳地区大学生了解体育旅游的信息渠道

调查中显示(见表3),大学生了解到体育旅游的途径主要是靠朋友和同学介绍的,占了总人数的38.0%。排在第二的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学生了解外界环境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大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从互联网上获取体育旅游的信息。从各种媒体了解体育旅游所占的比例较小,证明体育旅游宣传还不到位。

2.5 深圳地区大学生体育旅游的消费金额

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旅游花费最多的金额,排在第一的是301~600元,占了24.6%。说明这是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体育旅游价位,符合他们现实情况,这是他们在满足生活必需品之外可承担的费用。其次是100~300元和601~1000元各自占了22.9%,花费在100-300元的大学生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主要是靠勤工俭学所得。值得关注的是花费在1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少。总体来说,深圳地区大多数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是比较好的,在体育旅游花费上也较高。

2.6 大学生参加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兴趣,第二位的是时间,第三位的是路程远近。可见,对体育旅游的兴趣是当今大学生非常之重视的,兴趣是产生需要的源泉,只要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感兴趣,其它影响因素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化解为最小。从表4中可以看出,费用因素是排在这三位因素之后,这说明费用对大学生的出游影响力比兴趣、时间和距离远近小。表明了当今的体育旅游提供方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的价格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

3 结论与建议

(1)绝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旅游愿望强烈。调查显示,还有部分大学生没有听说过体育旅游,说明体育旅游的宣传还不到位。体育旅游企业应该加大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校园宣传。在以上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是通过同学、朋友介绍的途径了解到体育旅游的。所以体育旅游企业可以在校园内聘请同学做代理,让这些代理向周围的同学推广体育旅游。网络营销。体育旅游企业可把体育旅游信息挂靠在官方的旅游网站上或者在学校的BBS网站上设置一个体育旅游论坛,这无形之中对体育旅游进行了宣传。

(2)大学生最喜欢体育旅游项目集中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体育旅游活动。体育旅游企业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体育旅游产品,经过调查得出,大学生比较喜欢体育旅游项目是漂流、登山、游泳、骑自行车、钓鱼等。应多推出这些体育旅游项目或者进行体育旅游项目的组合设计,避免单一性。

(3)大学生在体育旅游中花费最多的金额在301-600元之间,证明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主要是兴趣、时间和路程远近。对体育旅游提供方而言,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提供大学生喜爱的产品。并且基于大学生的时间、路程因素的考虑,重点开发短途体育旅游项目,相应开发长途体育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黄飞燕,陈道裕.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状况[J].体育学刊,2001.8(5):25-26.

[2]张爱萍.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8

【关键词】运动员 ; 赛前焦虑 ; 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70-02

1.前言

在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运动结果。有的运动员训练成绩较稳定,但比赛时却不能发挥;有的训练成绩平平,但比赛时却超水平发挥,这些无不与心理因素有关。参加运动竞赛的运动员,在力争获得优异成绩的比赛过程中,由于竞争激烈,场内场外形势多变,加上主观因素等原因,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会出现不同水平的焦虑情绪。

2.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深圳市福田区某中学田径队运动员,男子35人,女子35人。

2.2 调查方法

2.2.1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深圳市福田区某中学田径队运动员赛前焦虑现象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运动员焦虑现象调查》70份,回收68份,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97.1%,有效率达85.7%。

2.2.2数据统计法:对调查表的数据作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赛前焦虑的发生率

在调查的60名中学生中,出现赛前焦虑的人数有49人,可见发生率很高。

3.2赛前身体状态出现情况

由随机访谈形式,在60名学生中,对赛前机体状况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表2数据可见,尤其是疲劳不堪、失眠、赛前紧张心跳加速三项出现几率比较高。

3.3导致出现赛前焦虑的状态的原因

由调查与统计所得,在60名中学生中,有45人在自我意识上受影响,担心不能胜任比赛或失误等,所占比例较大;出现赛前的一些生理反应占53.33%;有16人担心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发挥。

3.4运动员调整赛前焦虑的方式

在60名中学生中,只有12人能进行自我赛前的调节,48人认为需要教练的调控。可见,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对其进行赛前的调控以及其作用之重要性。

4.讨论

4.1 赛前焦虑发生机制

焦虑是指运动员由于害怕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自信心不足,失败感增加形成的一种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包括紧张、担心、不安等。赛前焦虑的产生在于运动员自身能力和比赛任务之间的不平衡。当运动员感到能胜任比赛时,他就会体验到一种最佳激活状态,该状态通常被称作“流畅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显得轻松、顺利。

4.2 赛前焦虑产生的表现

运动员出现赛前焦虑时不仅会使身体机能失衡,而且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状态。具体表现为参加训练和比赛动机不强,甚至厌恶训练和比赛。全身衰弱,容易疲劳,轻度头痛,临赛前失眠,食欲不振,小便频繁,轻度头痛,思想混乱,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答非所问;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对教练员的忠告漫不经心,心不在焉;蔑视权威,不服从领导,无组织纪律性,对人态度粗暴,容易发怒,惹事生非,对周围的人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等等的症状。

4.3赛前焦虑的影响

赛前焦虑影响比赛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赛前高水平的生理激活状态会降低运动员的参赛能力。运动比赛需要力量和耐力,赛前焦虑则会耗去运动员的一部分体能。生理上的高度激活还会影响那些需要放松协调用力的技术动作。一些技术动作要求一部分肌肉收缩而另一部分肌肉放松,过分紧张常使肌肉无法放松协调用力。

4.4 赛前焦虑的状态形式

赛前焦虑的状态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前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有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况的担忧,这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比赛结果的消极期望所引起的焦虑,它主要是以担忧失败,对自己讲一些消极的话及不愉快的视觉想象为特征的。在60名中學生中,有45人在自我意识上受影响,担心不能胜任比赛或失误等,这是属于认识状态焦虑,尤其是有比赛经验的运动员中,13人自我意识即认识状态焦虑上受影响比例较大,由于有足够的实力,但受到自我认知状态影响担心失误,导致赛前焦虑,赛后成绩不理想;其他出现此情况主要因素是缺乏比赛经验、第一次参赛感到紧张等。有32人出现赛前的一些生理反应,这是属于躯体状态焦虑,机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引起机体机能不平衡,从而导致赛前焦虑;有16人担心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发挥,自然环境因素也属于躯体状态焦虑一类,主要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下降,导致赛前生理反应差较大,注意力与情绪波动明显起伏影响比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中学田径队运动员赛前焦虑发生率为81.67%,主要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由于缺乏比赛经验,因此心理产生波动较大,容易出现赛前焦虑。

5.1.2中学田径队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状态主要是呈现自我认知状态焦虑,其次是躯体状态焦虑。

5.1.3中学田径队运动员绝大部分学生对赛前焦虑现象不能自我调空,并认为需要通过老师教练进行干预,这也体现出中学生的一种相信依赖心理,由此看来,在赛前对其进行有效调控以及其作用之重要性。

5.2建议

5.2.1预先的对运动员进行赛前焦虑心理的理论辅导与现象的控制,运用调节模式干预运动员赛前焦虑行为,能有效的降低赛前焦虑水平,提高运动员整体心理水平,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水平的发挥以至于取得理想成绩。

5.2.2对认知状态焦虑的训练方法:(1) 首先让运动员明白什么是焦虑情绪;(2) 学习控制焦虑的技能,主要是放松技术。对躯体状态焦虑的控制主要有呼吸调节法,是通过呼吸的调整,来消除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和恐惧感。可以通过讲解,使运动员懂得什么是应激,以及应激反应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认识怎样使心情静下来及其重要性。学生可学习特殊的自我陈述句自我鼓舞。

5.2.3教练员要有提前判断意识,正确掌握各焦虑状态的调控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调整训练等;运动员也应该提高自我调控意识,积累自我调控知识,倘若自我调控不能见效应立即对教练员提出问题,尽量杜绝赛前焦虑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亚平.运动员的情绪焦虑及调节[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85-186.

[2]杨跃青,冷纪岚.论运动员的赛前焦虑[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61,64.

[3]齐光辉.论体育比赛的赛前焦虑与心理自控能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1):74-76.80.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9

以前,我认为秋天是最最令人讨厌的季节,我恨秋天。那天我慢慢地走着,路边那些丑巴巴的杨树的叶子枯黄了,大着旋儿落下来,有的像小孩荡秋千,有的像水滴落在地上,还有的像飞机降落,我悲哀地望着枯黄的叶子,知道它们已经不行了。可是,到了姥姥家,推开笨重的大铁门,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那些丑巴巴的枯树,不是那些已经枯黄、腐烂的叶子,而是那些美丽的菊花!阿,秋菊开得是那末灿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秋光灿烂……

还有那火红火红的鸡冠花,美丽极了。后来,我越来越喜欢秋天了。

每天,在电视里、电脑里看到金光闪闪的水稻,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橙色的橘子收获时,我的脸上总会浮现出快乐的笑容。

今天,我背着书包高兴地走着,路边那些可爱的杨树的落叶“沙沙”地响,好像对我说:“秋天来了,多穿一些衣服,别冻坏了身子。”到了学校,花坛里有那美丽的月季花,有红的,有粉的,还有黄的……爬山虎的叶子已经慢慢地变红了,把墙染成了一片红色。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10

秋天是个可爱的季节。人们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枫叶变成了红色的了。一片片落在地上,犹如一只只小鸡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它们可爱的脚印。有一次我站在枫树下,一阵风吹过,它立马变成了一颗保卫和平的“光荣战士”树。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的笑容格外灿烂,满眼的稻谷像一块很大的奶油蛋糕;田里的玉米像一排保卫着世界和平的战士;路边的柿子又像一个个红红的喜庆的大灯笼,我们的秋天被秋姑娘装扮得格外美丽了。

秋天又是个特别的季节。秋天银杏成熟了,银杏十分的臭,我们去捡的时候总要精心打扮一番:用纸把鼻子堵住,手上戴着一个胶皮手套,去捡那臭臭的银杏。如果你没有这些装备,那银杏的臭味肯定会伴随你一个星期。

秋天真是个充满喜悦季节,秋天让我一整年都有了期盼!

优爸点评:小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有秋天的韵味,小作者将文章写成一个光明的、温暖的、带来丰收的仙女,首段就用拟人的手法,用优美的语言将仙女的形象展示。随后的几个段落,小作者分别写秋天的可爱、丰收和特别这三个特点,总——分——总的结构让文章明晰,阅读起来顺畅,有较强的可读性。小作者的文笔真是令优爸感到惊叹的,写秋天的可爱,以枫叶作为载体,将落叶比作经过的小鸡留下的脚印,把原本令人哀伤的落叶写出了活泼可爱的感觉,这样的想象力令人佩服!为了展示秋天的特别,小作者特别将采摘银杏的严整装备写出来,用银杏的臭把秋天那鲜为人知的一点、令人感到新奇的一点介绍出来,这就展现了特别之所在。这些点的展现,每一个都给人带来欢乐的感觉,这就点出了文章的核心——“喜悦”。

指导老师:吴汾兰

小作者:严维琴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11

陈华顺:我们接待了许多观摩团、考察团、学习团。虽然来访者的名称不同, 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愿望, 那就是希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走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道路。由于想来考察的同行很多, 但学校又不想因为接待来访而给教师们造成太多的压力, 所以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 但对于已经来校交流的兄弟学校, 我们已经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经验双手奉上了。中国教育界一直在讲改革, 十多年来也出了很多的理论, 但课堂改革的实践却一直没能深入。很多人说我们学校比较大胆, 真正将改革彻底地落实在了课堂上, 将生态课堂和自主课堂呈现给了学生, 我听了觉得很高兴。

《中国教师》:您最希望向到访的校长、教师们展示些什么?

陈华顺:我最想让来访的校长、教师们看看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高素质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让一些同行觉得“课堂看起来像假的”, 但我要很负责任地说, 我们的学生中70%是暂住户口, 入学时基础并不是特别好, 是我们的新课堂让他们在并不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他们的成长和蜕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磨炼的, 而不是说今天有人来听课提前一天就能突击“排练”出来的。

《中国教师》:那您希望到访的校长、教师们离开福南小学后能带走什么?

陈华顺:我希望来访的同行们能带走我们改革的理念, 毕竟理念才是关键。我们的“新方式、新课堂”强调的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而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方法。对于方法而言, 理念是起决定作用的, 只有理念变了, 才能转换出新的行为, 产生新的效果。

《中国教师》:如果有学校也想要尝试新课堂改革, 您会给它们什么建议呢?

陈华顺:“新方式、新课堂”探索至今, 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提出来希望能让后来者少走些弯路。

第一, 开始阶段适宜采用“试点”式和小范围的改革, 积累经验后再推广, 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就我们学校来说, 我们是先从四年级的语文学科开始的。选择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改革试验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 而且主体意识也发展得较为完全了, 能很快地适应改革。而选择语文学科则是因为我们学校的班主任大部分都由语文教师担任, 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 而且在班里也更有威信, 实施起改革来相对容易些, 出成绩也会快一些。如果在一开始就能找准作为试点的学科和学生群体, 就能更快探索到符合学校推广改革的相关经验, 从而提升改革的效率。在试点阶段成立工作室也是比较好的, 专门负责改革设计、实施和经验提炼, 刚开始工作室的成员可以比较少, 这个队伍日后会自然壮大的。有的学校可能会觉得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对改革的影响很大, 这个问题不可否认, 所以在开始改革时最好先选一些年轻的教师来参与, 然后再逐步让年长的教师也参与进来。

第二, 改革后的课堂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后进生在任何课堂上都是存在的, 对于这个问题, 需要教师的宏观把握, 比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要多关注后进生的参与情况, 及时给予辅导和督促。新课堂其实也给了教师们更多关注后进生的机会, 毕竟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忙着讲课就已经自顾不暇了, 很难顾及全体学生, 但在新课堂上教师把讲台还给了学生, 自己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因材施教了。有的教师担心这样的新课堂会不会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 让后进的学生更落后, 形成教育的“马太效应”。我要再一次负责任地说, 不会, 因为新课堂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的, 不是“代表制”, 后进生在台下必须参与讨论, 上了讲台也是要发言的。实践证明, 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 后进生的成绩提高幅度会更大, 而且能力也有所提升了。

第三, 课堂热闹了, 还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学的模式变化了, 但教学的质量不能降低。首先, 我们从15周起就开始转入复习, 采用目标管理法, 每次课复习5课内容, 教师们会提前把复习的目标分解到每周的复习课上, 这样能及时查漏补缺, 保证学生学得扎实。其次, 教师要把握好“主导权”, 对于那些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不能轻易放权, 要有策略地选择最高效的引导方式。如果由教师直接讲效果更好, 那就应该采用, 不能一味求新而事倍功半。中国教育扎实推进的那一面我们不能丢, 虽然形式上可以灵活, 但不意味着就放弃了扎实。再次, 我们会根据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来安排课堂活动的时间, 不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花同样的时间。说实话, 教师可以用一两分钟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必要让学生们花十分钟去折腾。总之, “自主、扎实、灵活、高效”是我们的目标

第四, 尽早与家长进行沟通, 减少改革的负面压力。改革之初我们遭到了很多的负面评价, 其中以家长的负面评价尤盛。虽说新事物的诞生总会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压力, 但如果方法得当, 还是可以将这些压力降到最小。让我给后继改革者建议的话, 我会说, 一定要在改革之初就通过诸如家长会这样的形式取得家长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要告诉家长们改革要怎么改, 有什么益处,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暂时性的困难和问题, 家长们可以怎样配合改革等等。这样一来, 家长们就能从不知道、不理解变得理解、接受、支持, 能更主动地辅导孩子们的学习, 使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更快地成熟起来。我们学校在一开始的时候接到了不少家长的投诉, 这可能与我们当时没有及时地与家长们沟通有关, 所以我建议后来者们能在一开始就注重家校间的联系, 注重与家长的信息沟通, 使家长能成为新课堂改革的助力而不是压力。

第五, 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领导的艺术和适时的“强势”。管理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制度管理, 一个就是做思想工作, 做思想工作是最聪明的方法。面对改革, 必然存在一些教师不支持、不愿意参与的情况, 作为公立学校又不能像私立学校那样采用开除、淘汰的方法, 这时候, 就是考验校长管理艺术的时候了。要说管理的艺术, 没别的, 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就是要用一切办法让教师们都参与进改革中来。你要相信, 好的改革自己是有生命力的, 一如新课堂改革, 不仅学生的进步与提升会让教师们很有成就感, 而且新型教学模式也直接减轻了教师们的讲课负担, 教师们一旦踏上了改革之路, 是很少有想回头的。坚定了这个观念后, 校长在督促教师们“入门”时为保证教师们的参与而采用适当的“强势”也是未尝不可的。

第六, 正确看待改革的磨合期。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会有磨合期、低潮期甚至反复期, 我们学校的教师都是花了两到四个月的时间才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搜集信息的思路、方法的, 而学生们在最初的时候平均每科都要花半个多小时的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准备。但这都是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形成常态后, 教师就没那么辛苦了, 学生们的准备时间也会逐渐缩短, 成绩也就回升了。我们学校的磨合期花了三四个月, 付出了一些代价, 但也收获了不错的经验, 如果后继改革者能够借鉴我们的经验的话, 相信磨合期还会进一步缩短。

《中国教师》:您如何评价福南小学“新方式、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秋天的美景中学生话题作文 篇12

我想秋是收获的季节;

我想秋有归家的渴求;

我想秋也有别离的愁绪。

思念充次在时间,已无言语却愈见的深。窗外有雨,似同样伤感的朋友,斜斜地编织那淡淡的雨雾,柔柔地拭去夏日依念气息的丝丝迹痕―秋真的来了。我想撑起一柄小小的.雨伞,冲破这份儿束缚,去领略那第一次腼腆秋雨的温柔。是否可以?我只能惋惜,我拒绝了尝试。

为什么失去的总感到忧悒。

忽然间又忆起那个昏沉的秋的下午,她终于还是因为理想而要离开这融乐的教室。差不多不舍,她在向我们道别之时真的哭了,泪珠儿斑谰地顺着平滑、美丽的面颊缓缓落下;

一道狭浅的泪痕,一小片斑驳的湿地,我看的很清,所以记忆由为的深刻。忧悒在沉默的气氛中穿行,无语是否真的很好,我知道或许只有言语可以改变这里一切的不快乐,可道别之时,我只能惋惜,我羞怯的不敢去试灰谐的实践。道一声珍重,逝去的终将逝去,而未来依旧前行。

也许不该写起,只因为当时的我们彼此只是陌生的学生,既亦不熟又何来言语呢?些许悲伤的音乐,却不知何时也悄然轻触心房―是否为你离别的赠言,不想,但却依然如常。

现在我们已经是很好的朋友,可还是依然无语,是否又为默契、神秘驱走了言语?无语也并非有什么,知心朋友已知足,又何必期盼别人,也许我们只是别人,知心的朋友,别人。我像祝福自己一样祝福你,未来好走。

雨已经止了,只凭空添了一笔灰暗,不远处,入秋的月季顶着花蕾在雨后鲜活的期待与努力,它正在绽放。我们像极了月季,既管坦然接受一切挫折,也放弃了很多,但梦正在绽开花朵。

秋天的学生作文 篇13

进了校门往右走,可以看见我们学校种各式各样的树,有柿子树、石榴树、枣树、杨树等等。秋天到了,所有果子都成熟了。柿子们一个个都等不及采摘节了,它们象一只只饥饿的老虎老虎扑向食物那样往下跳,有些却像是在为我们着想,好像在说“如果我们也往下跳,学生们不就吃不到我们了吗?"所以它们只能忍着寂寞在那等待着采摘节的来临。枣儿和柿子想法一样,也是只剩下百分之六十啦。石榴却和它们的想法不一样,它们才不管我们能不能吃到它们,只管自己能不能玩的开心,有次我看见一棵石榴树上只有两三个石榴了,我好像还听见它们说“放我下来!放我下来!放我下来”。我们学校学校还有一棵一年四季默默无闻的大杨树,好大的,三个人才能把它围抱住。

往左走可以看见我们学校栽的花,花的颜色很多种:黄色、红色、紫色、粉色。最多的是黄色的花,花坛中间有一条小路,站在小路中间你会感觉像是走进花的世界。这些花中我最喜欢黄色的菊花了,因为它不像别的花那么特别,也没有什么香味,但它的生命力强,所以我喜欢!

怎么样我们学校的秋天很美丽吧!将来它会更加美丽!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14

《中国教师》:语文是一门文科, 在大家的印象中, 学好语文可能主要依靠多读、多背、多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 您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 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 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 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抓重点教, 抓重点学。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 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 想想学生在做什么, 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 谈一次失败的经历, 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 树立坚定信念。

第二,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 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找难点, 记疑点;做笔记, 重分析, 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 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 启迪思维,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 开展课堂检测评价。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 又可以是小组互测, 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 使其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 综合性学习开辟语文学习新天地。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的革命, 它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 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时代特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 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做法有:倡导“自主”, 在教师指导下, 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遇到什么困难等方面给予指导;注重“实践”, 搜集资料、观察、实验以及深入社会去调查、采访等;强调“合作”, 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等所进行的合作;突出“整合”, 即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以及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等;关注“过程”,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运用语文知识,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在合作与探究中产生乐趣, 迸发智慧的火花, 如学习《爱莲说》一课, 收集整理有关“莲”的诗文, 进行“莲文化”的专题探究。

当然随着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研究的深入, 我们还进一步体会到:在接受、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 传统的、好的教学经验不能丢, 双基训练不能弱, 语文学科的特色不能淡, 教师的作用不能忘。要以辨证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实践、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中国教师》;现在中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您所在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特:课标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国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其实, 写字这一项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可近几年来, 由于电脑的普及, 有些人以为用电脑就能写文章, 无须用手写字, 写字不再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练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深圳很多小学为了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 每天下午两点钟上课后, 安排十分钟写字时间,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 兴趣盎然地开始写字练习。初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 有专职书法教师指导书写。写字教学同时也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展示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具有直接作用, 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教学, 让孩子们无比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师》:有人反映, 中小学生看书、读书太少, 尤其不太阅读名著。您所在学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帮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

杨特:记得巴丹说过,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 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 奏响人生的乐章。文学是终生对自己许的诺言, 我们自己不过是一粒沙子, 在不断积累中成为小石子和大石块, 让自己的世界放大。文学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永远的修行。

我们倡导绿色阅读, 培养健康人生。书是孩子的另外一个世界。书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了解人性的美丑善恶, 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辨别和分析, 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修养。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许多商人唯利是图, 大量引进一些卡通图、游戏之类的图书, 甚至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刺激着学生的头脑。而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而忽视了中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心灵、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忽视了他们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很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 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我曾经在所教班级对学生的读书范围、读书习惯做过一项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 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科幻类、侦探小说、漫画书甚至哲学类书籍都在学生群中拥有数量不等的“粉丝”, 但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精华的名著在学生所读书目中所占比例不高。四成学生表示很少翻看各类名著。卡通漫画“打赢”中外名著。面对“你是否喜欢名著”的问题时, 三成学生选择了“偶尔看看”, 五成学生表示对名著“不喜欢”。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名著”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四大名著”, 对很多列入必读书目的中外名著知之甚少。数据分析发现, 孩子的读书兴趣与习惯, 与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的读书习惯都有很大关系。选择读书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 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爱好读书, 自己也耳濡目染,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父母“榜样”的作用很大。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字句或是无法理解的内容, 对此, 中小学生是如何处理的?八成学生选择“查工具书或向父母、老师请教”, 只有一成学生选择“完全放弃, 不看了”。其中, 六成学生表示读书遇到难题时, 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或进行延伸阅读。学生不仅喜欢从网上解疑释惑, 还习惯在网络上延伸阅读很多知识。

调查显示:20%的学生, 阅读名著是为了写好作文,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初一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比初二、初三学生要平和得多。有15%的初二学生和8%的初三学生选择了“完成任务”。可见学生课外阅读, 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动力, 是功利。而在阅读的过程中, 他们还是发现“困难重重”, “面对厚厚的经典, 我总是想退缩”。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人们精心挑选出的那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 中学生读者居然“跳”着读, 理由是经典“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大人们斥责网络快餐文化“耽误青少年”, 可这些文字正占据着学生们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渴望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们去热爱阅读, 热爱名著呢?建议学校适时搭建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交流平台, 举行读书交流会, 畅谈读书经验与体会。如小小辩论会, 或文艺活动, 让学生走进名著, 融入名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 形成大家都来阅读名著、欣赏名著的好风尚和好习惯。

名著需要平静的心境和深入的思考。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 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 对经典名著产生更大兴趣,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实读书的最根本作用是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一种有德行的人, 一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 这才是读书最基本的道理。期望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 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一种文明习惯。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您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境界是怎样的?

杨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追求激情与诗意共精彩的课堂, 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 感受语文的生命。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当我们不是定义而是描述诗意语文时, 她应该是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她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 她拒绝冷漠和麻木, 她的展开充满感情, 她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 她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 她是文化的。而语文课堂要学习传统文化, 回归人本, 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品味文章, 理解文化, 追求优质、高效、魅力和智慧的课堂教学境界。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的整合, 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关注对自然的探究、对生命的感悟, 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共鸣之处,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达到鼓舞人心的课堂境界, 使课堂充满诗情与智慧。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 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因此, 我将语文引向自然, 引进社会, 引进生活, 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 扩大学生的视野。

超越课堂, 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同时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 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 发现真理, 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 是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的良知告诉我, 这条路是对的, 哪怕前面布满荆棘, 也绝不放弃。我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中学生七年级作文《校园的秋天》 篇15

大花坛的旁边种着一些鸡冠花。一阵微风吹过,鸡冠花垂了垂腰。有的同学说鸡冠花像公鸡在啄小虫子。真是美丽又好玩。

两个大花坛中还分别种着两棵高大雄健的雪松,它们挺立在花坛中央,一年四季披着绿油油的“衣服”,小朋友们常常会到树下去嬉戏,玩耍。多么快乐呀。

大花坛的四周种着一种常青树,常青树又名“矮银子”,每当听到“矮银子”时,我都会哈哈大笑起来,这个名字太逗了。常青树和雪松一样,一年四季都披着绿油油的“衣服”。

操场的四周则种满了树,有桃树,香樟树等等。现在有许多树叶都在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掉在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一排排大树像一个个忠实的战士在守卫着我们美丽的校园。

校园的秋天学生作文 篇16

清晨,我披着霞光来到学校,只见门前昨天还含苞欲放的菊花,今日已竟相盛开,有白的,有黄的,有红灰的,有紫的,把门前装点得更加美丽。

走进前院,虽已深秋,但教室门的几棵龙爪槐仍然枝繁叶茂。看那枣树,它结的枣象小葫芦,红通通的挂满枝头,因此得名“葫芦枣”。据说它是北京内唯一的一棵了。

中院有一个菱形的金鱼池,里面有许多的红色小金鱼,它们在清清的水里追逐着、嬉戏着。深绿的水面上漂浮着圆圆的睡浮莲的叶片。有的是雪白色的,花蕊浅黄有的粉里透红。金鱼池的台免上,摆放着许多种花,有睡挂的吊兰,有翠绿针叶形的麦冬,还有开着深粉色花的绣球和大红色的串红。金鱼池旁边有棵山楂树,树上有一串串的山楂,红艳艳挂满枝头。挨着它的柿子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大柿子,都把树枝压弯了。

中学生作文:深圳的秋天 篇17

然而, 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留学生的适应现状的定性描述, 而本研究则将聚焦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采用实证的方法, 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 客观地考察了外国留学生在深圳两所高校 (深圳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留学期间跨文化适应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探寻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及其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关系, 归纳来深留学生的主要文化适应策略并进行分类和评价。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针对文化差异采取的适应策略及不同策略的文化融入效果,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设计了一份来深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国籍, 性别, 年龄, 专业, 留学时间, 留学时汉语掌握情况, 个性自我评价等。这一部分目的在于收集跨文化适应的可能影响因素。第二部分考察采访对象留学经历中涉及文化因素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的起因, 个体感受和态度以及个人表现症状等。第三部分是融入策略调查, 调查受访留学生针对跨文化适应采取的解决方式和策略, 以及融入情况。本研究抽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大学就读的50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 其中女生24名, 男生26名, 平均年龄21.34岁。在问卷调查部分完成后, 随机抽取了10名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以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华跨文化适应状况。本研究使用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同时, 对访谈内容也进行总结和分类。

二、结果与讨论

(一) 跨文化适应现状和主要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 受访留学生感受到文化差异的比例为90.5%, 其中75.6%的留学生一个月之内就感知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证明了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存在的普遍性。

适应时间的调查则发现只有12.3%的留学生能在3个月以内适应中国文化, 70.5%的留学生则需3个月至1年以上, 这说明文化适应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问卷结果显示, 留学生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活、学习、社会文化、个人心理适应层面上。生活层面上问题主要体现在食物、生活环境、气候、身体状况等方面, 但这些问题没有列入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其中对生活环境和气候的不适应主要来自俄罗斯和德国留学生的报告中, 主要是这两个国家与深圳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日韩留学生则基本无此类问题。学习的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交流困难 (50%) , 教育模式不适应 (20%) , 学习压力产生的焦虑 (60%) 。这是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三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适应问题。社会适应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 是否能与具有当地文化的人有效接触和交流。包括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 , 跨文化精神疲倦, 对当地习俗、规范、角色的适应, 文化差异的困扰等 (1) 。结果表明, 91.5%的留学生经历过此类问题, 这也是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类是个人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适应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思乡等负面情绪, 就算达到心理适应 (2) 。通过问卷, 对留学生是否产生思乡感、孤独感、抑郁感、挫折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思乡感 (25%) 和孤独感 (18%) 是困扰留学生的两大心理适应问题。

(二) 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可归纳为外部和内部两大方面。内部因素包括留学生性格、应对方式、人口统计学因素 (性别、年龄等) , 外部因素包括留学国家、留学时间、社会支持、留学国家语言掌握程度、人际关系等 (3) 。本研究调查了这些因素对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 统计了受访留学生在相关题项中的表现, 计算出他们的文化适应情况和能力综合得分, 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考察文化适应能力与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与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高度相关的影响因素是:

1. 留学国家语言的掌握程度。

调查显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与其对留学国家语言掌握的水平成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r=0.741) , 显著性水平在0.01水平上。即留学生语言水平越高, 跨文化适应能力越强。根据国外一些教育专家的研究, 语言是导致文化休克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语言能力与文化适应能力间的关系却存在截然相反的研究观点:一些研究认为语言的流利程度与心理幸福感、适应和一般满意度高相关, 较高的语言流利程度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工作及其他的发展机会, 从而增加对新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 (4) ;但有些研究者, 例如Takai (1989) 发现语言技能和心理幸福感有相反的关系。可能因为具备较高语言能力的移民对与当地人的交往有较高期望, 当这种期望达不到时, 移民的满意度就会降低 (5) 。本研究验证了第一种观点, 即较高的语言能力是有助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的, 因为留学生在异国的主要行为是学习型交流, 语言是其重要的工具和载体, 语言能力的影响力很大。

2. 人际关系。

通过对留学生人际关系 (包括与家庭成员、朋友、当地人、同胞、其他留学生的人际交往) 的调查, 发现人际关系与文化适应情况呈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 (r=0.752) , 显著性水平在0.01水平上, 这表明留学生在留学国家的人际关系越融洽, 其文化适应能力越强。

在华留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对象主要是本国同胞和当地人两大类。与那些有相同旅居经历的本国同胞的交往, 可以帮助留学生应对新环境。本国同胞可以为留学生提供经验、归属感, 减少压力、焦虑、无助感和疏远感 (6) 。但过于密集地与同胞交往也会阻碍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学习, 削弱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水平。留学生与当地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他们的文化适应, 有中国朋友的留学生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比较高。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与文化适应呈中度相关的因素包括:

1.留学国家。中国与留学生的源自国的文化差距越小,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越好。调查显示, 日韩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干扰明显少于德法等与中国物理差异更大的国家的留学生。

2.文化差距。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距离也影响到留学生的适应。Babiker, Cox和Miller (1980) 指出文化差距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间的遥远, 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来自韩日的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融入难度较小, 而来自西欧的留学生则文化融入历时更久并相应更加困难, 证明了文化差异对文化融入的影响。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3. 个性。

个性也与文化适应中度相关, 即个性越偏外向, 文化适应能力越强;个性越偏内向, 文化适应能力越弱。究其原因, 应该是外向型人群适应能力更好,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 应对的策略和态度更为积极主动, 因而其文化适应能力较强, 内向型人群则反之 (8) 。

(三) 跨文化适应策略和效果评价

1. 文化适应策略。

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及成员在直接地、持续地相互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双方面变化过程 (9) 。Berry (1990) 认为, 文化适应包括两个维度, 一个是保持对自己母文化 (native culture) 的认同, 另一个是保持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这两个维度整合在一起, 可以组成四种文化适应的策略。当人们认为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同样重要, 是整合 (integration) 的态度;只保持自己的文化, 不看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群体的关系, 是分离 (separation) 的态度;看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群体关系而不考虑保持自己文化的人, 其态度是同化 (assimilation) ;最后, 那些既不保持自己文化, 也不看重与其他文化群体接触的人, 所持的态度是边缘策略 (marginalization) (10) 。

本研究也依据此类划分标准考察留学生对四类策略的应用。根据统计结果, 留学生应对文化差异态度的策略还是比较积极的。从策略取向的人数分布情况看, 45人采取整合策略, 占总人数的90%;8人选择了其余3种策略, 其中一人选择了边缘化策略, 两人同时选择了整合和同化策略。整合策略被大多数留学生采用, 这表明大部分留学生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愿意接纳中国文化。很明显, 他们有着良好的文化适应心理。

2. 影响因素与文化适应策略相关性。

本研究用Pearson相关分析, 尝试找出影响因素和文化适应策略的相关关系和紧密程度, 重点考察了认知方式、跨文化接触和社会支持这三种影响因素与文化适应策略的相关关系。

整合策略与认知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351, p<0.01) 。与社会支持呈较强正相关关系 (r=0.482, p=0.000) 。这表明性格外向且交有中国朋友的留学生生活态度积极, 在社会能力较强, 能在新环境中重新调整自己。调查显示, 整合策略与跨文化接触无显著相关。

同化策略与认知方式, 跨文化接触无显著相关, 但是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 (r=-0.321, p<0.05) 。社会支持过多, 会使来自亚洲的留学生, 尤其是日韩学生, 容易全面吸收中国文化, 因为中日韩三国同属儒家文化, 日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并非难事。

分离政策与社会支持无显著相关, 但与认知方式、跨文化接触呈负相关关系 (r=-0.375, p<0.05;r=-0.278, p<0.05) 。这表明个性闭塞、孤僻的留学生, 越是不愿接触当地文化, 越容易恪守自己的文化, 抗拒外来文化。

边缘化政策与认知方式、跨文化接触没有显著相关, 与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关系 (r=-0.429, p<0.01) 。社会支持少, 会妨碍留学生进行人生再社会化, 对现实保持游离状态。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 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对调节留学生适应心理, 帮助他们适应中国文化很重要。尤其是社会支持的作用更加明显。当地人的社会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学国家对留学生的接纳程度。杨红军 (2007) 的研究表明, 来自中国人有好感、印象积极的国家 (如欧美国家) 留学生适应情况良好, 而来自中国人印象淡薄的国家的留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情况不容乐观, 因为他们感觉没有得到留学国家的接纳和支持 (11) 。因此,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市, 更应以国际化的眼光, 接纳和善待来华留学生, 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和适应中国文化。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Á

三、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在深圳两所高校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探寻影响其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及其与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关系, 总结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普遍存在, 不容忽视, 同时, 研究结果证明, 越持有积极的融入态度越有利于文化适应。因此, 帮助留学生适应新文化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留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除了努力改善客观条件, 留学生管理者应充分把握学生心态的变化, 鼓励留学生多参与中国学生举办的活动, 以赢得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热爱和认同, 让留学生远离心理上的孤独和隔离感、沮丧和挫败感。

2.加强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高校可以针对 (下转第147页) (上接第145页) 留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部门, 对留学生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进行个别咨询, 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文化。同时, 增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 鼓励留学生主动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此外, 提高深圳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也有助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文化。

注释

1 Ward C, Kennedy A.Crossing cultur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In:Pandey, Shinha, Bhawuk ed.Asian contributions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 Delhi:Sage, 1996.89~95

2 Ward C, 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2.16 (3) :175~194

3 陈慧, 车宏生, 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3 (6) :704-710

4 Ward C, Chang W C.Cultural fit:A new perspective on personality and sojourner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7.21 (6) :525-533

5 Takai J.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 third culture-like academic community in Japan:A longitudinal study.Human Communication Studies, 1989.17 (2) :113~120

6 Adelman M B.Cross-cultural adjustment: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sup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 1988.12 (3) :183-205

7 Babiker I E, Cox J L, Miller P.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 symptomatology, 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Social Psychiatry, 1980.15 (2) :109-116

8 Ward C, Chang W C.Cultural fit:A new perspective on personality and sojourner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7.21 (6) :525-533

9 Redfield R.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 (38) :149-152

10 Berry J W.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In:R Brislin ed.Appli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bury Park, CA:Sage, 1990.232-253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行动计划表下一篇:《2010年零售业务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