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精选9篇)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物流概念开始传入我国,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并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90年代后物流产业迅速发展,到了本世纪初,物流在高校中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物流教育正式在我国推广开来。目前,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包括正式的高校物流教育和非正式的培训机构物流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如战略型物流人才、管理型物流人才和技术型物流人才,但对于我国来说,物流产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论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专业化物流操作人员都十分缺乏,高校物流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培养方式无法有效满足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状况日趋明显,将阻碍我国物流产业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我国本科物流管理教学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教学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探索有针对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物流本科与专科培养目标的区别

本科的物流管理培养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熟悉物流信息技术,具有较强专业运作能力,受过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策划和管理工作。还应具有一定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立业创业能力。

专科的物流管理培养要求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与技能,熟悉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废弃物物流的业务流程,具有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管理、物资资源计划、库存控制、物资营销等各方面能力,可以适应现代物流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具有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本科物理管理侧重于培养全面掌握物流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从事高校或政府物流专业方面科学研究或承担企业物流部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专科物流管理则更加侧重于培养具有某方面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操作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独立工作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许多物流专业操作型人才也可通过工作中的努力实践和继续再教育进入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行列。

二、物流本科与专科培养要求的区别

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按结构可分为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结构,本科与专科物流人才结构的培养要求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一)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管理本科生应学习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知识,运输管理理论和知识,仓储配送管理理论和知识,物资管理理论和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和知识,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知识。物流管理专科生的知识结构在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在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增加更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弥补专科生知识体系上的欠缺,为进一步学习物流基本知识做好准备,避免学习上遇到理解障碍,如增加数学基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注意专科物流培养课程体系并不是本科的简单压缩,而是根据专科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满足现代物流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物流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

物流管理本科生应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物流服务的持续改进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物理管理专科生应具备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采购、谈判、推销、保管、运输与配送、物流设施设备运用、计算机网络运用等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

三、物流本科与专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区别

(一)本科物流管理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假期实践和社会调查为辅,物流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型科学,所以本科教学也应适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策略来达到培养目标:

1、建设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从本科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出发,加强课程结构、内容与体系内在联系的改革,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等多维度的整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层次关系,使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整体优化。压缩课内总学时,适当增加课外学时,给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现实物流,教材统一选定,为避免给学生重复授课,教师应尽量共同备课,课后通过学校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信息进行反馈,有助于物流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设物流实践的双平台

即建设企业实习基地和物流实验室两个平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更透彻的理解物流理论知识,降低书本知识和实际物流管理之间的差距,综合利用多种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解决现实情况中产生的物流问题,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物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科物流管理教学以专科培养目标为指导,按照培养要求进行教学,在培养策略上有其独特的方法,比本科教学更具灵活性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专科物流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多数同学对学习充满倦怠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时,应增加互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还可在理论讲述中穿插案例分析,把枯燥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有主动掌握物流知识的愿望,调动学习物流知识的热情。学生也参与到整个物流教学的过程当中,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

2、完善考核方式

专科物流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相对本科生而言,比较不适合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张考卷来决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不适合专科生的培养理念。对于专科生的考核,应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强调结果,要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过程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实训报告和实训项目考核情况等,最后把期末考核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汇总得到该课程最终成绩。这种综合考核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自觉性,减少了因应试教育造成的考试作弊抄袭现象。

3、对专科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方向细分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竞相开设了物流专业,高校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很多专科物流专业为了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专科生在物流操作上的优势,都根据学校或学院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物流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如可以把物流专业细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快递服务与管理、公路运输与管理、仓储管理与连锁店经营、航空运输与管理、货运代理与国际物流等,专科物流专业针对某个细分领域进行重点培养,使学生比较容易在该物流领域以专业技能取胜。

4、强调双证书教育

专科生比起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学历差距,为加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应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书,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物流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加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满足现代社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严霄蕙,马骏,马洁.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J].基础教学研究,,(10).

[2]黄毅,范亦岷.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9,(16).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2

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已成为我国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也必将带来物流人才的大批量需求, 高校作为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担负着向社会输送适合从事各个阶层物流工作的物流人才的任务。因此, 如何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要和高校物流人的培养目标相结合, 找到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是许多高校正在努力的。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与物流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 在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技能实训、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作用显著, 是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特征

与传统的以接受课堂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环节很少或流于形式, 学生创新能力较低的“物流专业毕业生”相比,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 掌握丰富的物流创新知识

由于物流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成长性的学科特点, 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从广度上看, 传统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时间里, 对管理学、物流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学、工学等各类知识都有所涉猎, 这就要求他们既精通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基础理论性课程, 又能熟练运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工具性、技术性课程所学。从深度上看, 只有那些掌握物流行业、企业物流运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 了解物流科技的新成果以及物流管理进展和发展趋势的人, 才能满足从事物流创新实践必需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总之,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拥有的理论越丰富、知识越广博、文化素养越高、信息量越大, 思路便越开阔, 越能为物流实践创新提供有力的知识和智力支持。

(二) 注重物流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 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中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那些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独立进行物流系统的最优设计、规划、控制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物流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他们通过解决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总结出适合本企业物流运作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并加以推广而不断提升自身物流实践创新能力, 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习惯。

(三) 具有良好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除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知识面和持续的实践操作外,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还需具备开拓物流未知领域的勇气和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 不仅能对现行物流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有突破传统的认识, 提出新的物流运作模式, 还能创造性的借鉴成熟或成功的物流实践来指导企业的物流运作, 并向制约企业物流发展的因素发起挑战。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 政治辅导员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承担本科生在校期间政治、思想、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的指导工作, 而本科生导师制则是指定 (或由学生选择) 专业课教师从大一入学起即对口指导若干名本科生, 职责内容上更加全面, 除政治辅导员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任务之外, 更是包括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或者创业实践等活动,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服务学生”的新型教育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信息经济的崛起, 对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期盼, 要求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在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同时, 拥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能够胜任现代物流管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在强调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 更看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而培养理论知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则为此提供了新手段与新途径。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内容与发展目标, 进行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热情和积极性都得不到保证, 并且不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 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拓展专业教育,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互动, 走出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 老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教学效果不好的怪圈,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最终确保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及其质量。

(二)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本科生导师制是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一种积极尝试。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 本科生导师与学生接触更为密切, 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进行专业课程的选修, 同时也可以采集到来自学生的一手信息, 进而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合理安排,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突破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 创建了教与学、学与学互动的“交叉往复”的教学新环境。

(三)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够在工作实际中有效和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这需要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训练, 本科生导师制为此提供了契机。导师在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中, 利用学校的实验设施、网络平台和实践基地, 比如在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和ERP实验室进行专业指导和项目演练, 在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对物流工作有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毕竟信息化时代借助于网络和软件开展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当然, 更重要的是导师可以带学生走访和参观物流企业,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物流工作。

(四)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培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核心特质在于极富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尽管二者都强调禀赋的因素, 但更多则是可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有目的加以训练和培养。本科生导师在对物流专业学生的指导中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创业活动以及培育创新精神, 比如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大赛与物流创业大赛, 并在项目设计与实施上进行相应地指导, 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树立创新精神, 生成创业意识。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要求

为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积极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 规范导师的选拔、聘任和配置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物流创新人才, 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要有一批能胜任创新教育的新型导师。因此选拔本科生导师要坚持“做人、做学问”双优的原则, 由学院领导、有经验的教授组成专家组进行面试考核选拔, 保证考核选拔出的导师不仅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较好的沟通能力。一般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或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讲师。考核选拔后, 对他们进行聘任, 发放聘任证书, 并将导师的个人情况, 包括学历、年龄、成就、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等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布, 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导师, 允许跨专业跨学科进行选择导师, 导师也可对学生有所选择, 院 (系) 根据选择情况适当调整, 最后报请学校批准确定指导关系。

(二) 细化导师制方案, 明确导师职责和任务

为避免使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起来效果欠佳, 对导师的职责一定要细化, 并尽量量化。一般而言, 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实行全程导师制相对合理。所谓全程导师制, 是指学生入校后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导师就从思想、学业、生活、就业各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 学生则在四年时间里一直跟随导师, 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和研究。具体做法是:一年级, 介绍专业性质、人才培养方案, 帮助学好基础课, 确定职业发展规划;二年级, 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介绍专业课、必修课的区别, 指导学生选择好选修课, 根据学生的特点, 量身定做不同的培养计划;三年级, 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四年级, 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 并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三) 加强导师自身的学习和培训

导师制实施质量及效果的好坏, 主要影响因素是导师的素质。有调查数据显示, 衡量一名导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准不再是“学历与职称”、“专业背景”, 而是“有经验与责任感”。因此, 除了明确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标准之外, 还必须要完善导师的培训制度, 包括职业道德培训和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培训两方面。这就促使教师不仅要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 更应了解物流学科的前沿技术动态, 熟悉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注意相近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刻苦钻研, 认真研究, 通过主持横向课题、出任企业顾问、开展培训咨询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途径, 积极参加实践, 努力使自己能成为学生了解行业的窗口, 学生联系企业的桥梁。其实质就是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 提高物流教育教学质量。

(四) 完善导师考评体系

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首先, 要有必要的激励机制。导师工作必须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计入教学工作量, 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其次, 建立学校、学院、导师、学生四位一体的监督评价管理体制, 通过学生评导、导师互评、学院评优及学校综评的长效监督体制, 将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导师的具体指导要求以及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等量化到各个具体的指标中去, 以期达到预期的目标, 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评职晋级等挂钩, 保证这一制度的良性运行。

摘要:在物流业成为我国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背景下, 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特征、作用与要求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以期为深化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新英.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 2012.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3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4

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赵庆华 单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作者简介] 赵庆华,男,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讲师,从事医学教育和骨科临床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和地址: 上海市海宁路100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赵庆华(收), 电话:***,邮箱:sawboneszhao@sohu.com [摘要] 如何加强医学临床本科生的教育与管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基于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临床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历史及现状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1],并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走向世界各地。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生临床能力。另一方面,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医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本课题的取样范围为纳入该带教模式的交大06级五年制的同学,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实施时间为3个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提高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与2周的临床带教方式结合在一起,达到临床、科研的同步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市一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对临床教学医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层次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均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临床实习模式,在基础学习中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经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和理解,使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会贯通,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而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时,由于与学校学分学年制度大相径庭,同时前方又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学生可能会因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改变而影响实习效果。此外,由于在校期间临床各门课程是分开教授的,临床实习也是在各个科室分别轮转的,在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医学生普遍存在医学知识缺乏连贯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均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医学生第五年实习阶段,临床教学医院如何制定与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制度,这种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如何,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三、我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面的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145年历史的全国百佳医院,长期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结合我院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一方面,我们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开展本科实习轮转的临床科室,试行实习生导师带教模式;另一方面,各科室的实习之余,我们亦为每名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通过导师带教模式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3-4个月。科室轮转带教与科研带教共同组成了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带教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老师的业务能力。

1.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我院甄选的本科生导师均为5年以上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均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及严谨的治学风格。科室轮转带教导师为医院指派,专注于教授与示范相应科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带教导师则实行双向选择制度,由学生填报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科室乃至具体研究方向,再由教务科及导师组共同决定导师的指派,导师与学生1:1或1:2配对进行科研创新的带教。

2.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导师主要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四、五年级学生为服务对,学生从四年级进入临床见习开始由各科室轮转带教导师指导,每位临床实习导师带教1-2名实习学生,转科到本专业时进行重点、全面辅导,时间为2周左右,导师带教的重点是临床技能操作要点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每日临床工作中对学生各方面临床技能进行培训,力求使实习生做到动作规范、娴熟有序,思路清晰,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科研带教导师则从五年级开始进行带教,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结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平均每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科研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学习任务进行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评价

为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我们对06级本院123名本科生及其导师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该制度表示满意(65%)及赞同(74%),希望通过导师引导自身的全面发展,并认为导师在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学生愿意在自身毕业设计之余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87%)和学术活动(78%),52%的学生并认为导师带教对自己接受创新的科研思维有帮助,并愿意延续与导师间的导学关系。导师方面,许多导师认为该模式给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带来了提升(62%),并对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的提高有帮助(81%)。本次调查中同样揭示了现行导师制的一些问题,如52%学生表示在选择导师时对导师的科研背景了解不足,70%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与导师间的交流辅导次数,33%导师表示带教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并对具体带教的内容与职责了解不够等。因此,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需医院管理层与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以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与体会 1.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它需要通过导师在引导学生从事学习、科研的过程中逐步增长。本科生导师制在广泛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方向出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和科研实践,从而促进“T”型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科研创新的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本院06级申报并顺利完成创新性课题2项,且均为自主立项课题。截止到2011年9月下旬,有13名学生的科研论文及综述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占学生总数的10.2%。

2.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目标

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及兴趣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即使在导师制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适合本科室的工作,亦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又不乏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出更具社会竞争能力的人才。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本科生导师制明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的交流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外,办公室、图书馆、病房甚至食堂都可以是师生沟通的场所,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亦从专业教学和科研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个人素养等作用与专业及科研能力提升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体现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

临床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则是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教育教学职能,既是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社会职责[3]。随着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加紧致力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成为临床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导师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4]。一方面,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设计、课件制作、科学研究等过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两者互为主客体,建立起一种“导师爱生重教,学生尊师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报告会,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5]。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特定环境中,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此时,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本科生的导师,从而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学与学交叉互动的新型教学环境。

4.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本次研究亦暴露出了本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不足,沟通不足及导师工作压力较大等方面。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应由导师、学生及医院管理层三者共同努力构建。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提供完善的规划和监管,以解决前文提及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

五、总结

如今,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临床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没有现成的完善模式可以参照,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商榷。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对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仍需建立相应的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供相应的政策、管理方面的支持,以更好地完善和指导临床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2.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3.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10-111. 4.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等.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2005(3):89-91.

5.蒋晓荣,杨水利,林筠.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2.6.田谋利,李永华,傅海龙等,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西北医学教育[J],2009,17(4):66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5

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苏真真,周彬娟,张霞,钟晓军,翁斯源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陈小琴 副教授

摘要: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成为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在界定大学生专业认同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有些差异,男生认同度略高于女生,农村生源略高于城镇生源,调剂学生低于自愿报名学生,专业认同对就业影响显著。文章最后提出增强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

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们不只是在注重能不能上大学,而是更加注重学什么专业。欧美国家大学生可以自由调换专业,专业认同问题不突出,但中国大学实施的是专业分类学习,转专业存在较大制度障碍,有一些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对专业的一种认同,由此大学生专业认同成为研究的新热点【1】。

【2】1 国内大学生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目前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的内涵、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杨晶

龙喆等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进行研究。秦攀博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的研究。张田

慧【5】【3】、杨宏、【4】、张弘、孔等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不同专业认同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我国的很

【6】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专业研究。针对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其中胡志海、黄和林对旅游

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结论是专业认同性别差异显著。现今正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识文化,更要求在实践方面能够独挡一面,做到服务第一,但在旅游行业就业中却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与地位,这就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着与其他专业有较大不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涵义

国内学者对有关高等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内涵的定义各有说法,具体来说,“专业认同”指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感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之为专业认同。(安芹、贾晓明,2006)由此得出的专业认同包含有四个维度: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其引起学习的行为;以及由以上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7】。(张田、孙卉,2008)也有学者认为专业认同包含有三个维度:认知;情感;持续。认知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情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心理上的安全和情感愉悦满足,持续是由内在情感上的愉悦满足而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王顶明、刘永存,2007)另一类认为专业认同属于“社会认同”。(黄作者简介:

苏真真(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周彬娟(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翁斯源(1990-),男,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张霞(1988-),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钟晓军(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涛,2008)“专业认同”考察的是专业社会化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学习过程,包括在专业角色下根据新的价值观、态度和自我认同成分的发展而必须习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8】

。杨宏、龙喆认为“大学生专业认同”

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的专业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最终和该专业达到“同一”状态,具体包括 专业身份、专业价值、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学习五个维度。

本文相对认同杨宏、龙喆的概念界定。专业认同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根据态度的心理成分,大学生专业认同应包含三个维度,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认知是大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师与同学的认识与评价;专业情感是大学生对专业好、恶等情感反应;专业行为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行为倾向与表现。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

3.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福建农林大学本科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别是经济与管理(旅游)学院、金山学院以及东方学院。共有在校生568人,参与调查的有551人,其中一年级的有142人,二年级的有133人,三年级的有166人,四年级的有110人。性别方面,女生占78.77%,男生占21.23%;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0.42%,城镇的占29.58%;录取志愿方面,11.25%的学生是调剂的,25.41%的学生是第二、第三志愿录取,63.34%的学生则是按照第一志愿录取的;倾向于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占60.8%,有39.20%的学生倾向于非旅游行业就业。

3.2 研究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6月期间,在学生课余时间展开调查,总共发放568份问卷,回收551份,无效卷为17份,有效率为97.01%。因作为无效问卷的样本只有少数几个题项上没有作答或者遗漏,为了不浪费许多有用的信息,故而运用spss17.0中的置换缺失值的方法,将少数几个没有作答的题项置换成较有可靠性的数据。因此此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课间时间与部分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以及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意见与建议。3.3 问卷检验与统计结果 3.3.1 问卷检验

用克朗巴哈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进行信度分析时有效观察值为551,被排除的观察值为0,全部观察值为551。表1:克朗巴哈α系数

条目数N

可信度 551 排除值 0 总共

551

百分比%(α系数)100.0 0 100.0

表2:信度检验 克朗巴哈α系数

0.906

条目数N 39

根据克朗巴哈a系数,表2为该问卷内部一致性a系数,其数值等于0.906,表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佳。一份信度理想的量表,其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至少要在0.800以上,一份好的量表或测验除了要有良好的效度外,其信度系数必须达到最基本的指标值,若是量表a系数值愈高,表示其信度愈高,测量误差值愈小。3.3.2 统计结果

运用spss17.0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交叉列表分析、平均数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结果见表

3、表

4、表5。

表3:年级与就业的交叉列表分析 指标

研究对 象情况

就业倾向

非旅游行业 旅游行业

66 38 41 220

95 101 331

166 133 142 551 合计数

所 在 年 级

四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一年级 合计数

从表中可以看到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旅游行业的人数是相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而低年级的学生是向往将来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但是总体上还是有60.07%的学生愿意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表4-1: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上得分状况 指标

专业认知

条目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合计数 均值 标准差

认同维度 专业情感 551 1.00 5.67 1771.92 3.2334 0.55384

专业行为 551 1.73 5.00 1929.82 3.5152 0.53561

551 1.23 4.92 1937.62 3.5229 0.5014

4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上的均分如上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校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在总体上不高,处于中等稍偏上的状态。表5:专业认同度vs年级 指 标

研究 对象 情况

认同维度

条目数 N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三年级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二年级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一年级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110 110 166 166 166 133 133 133 142 142 142

最小值Min

评价指数 最大值Max

合计数Sum

均值 Mean 3.4531 3.1774 3.3694 3.4653 3.2139 3.4407 3.5326 3.1345 3.5489 3.6342 3.3899 3.6825

所 在 年 级

四年级 1.23 1.00 1.73 2.00 2.17 2.36 1.85 1.92 1.91 2.54 1.92 2.36

4.62 4.58 4.73 4.69 5.67 4.82 4.92 5.00 5.00 4.77 4.83 4.91

379.85 346.33 370.64 571.77 527.08 564.27 466.31 413.75 472.00 519.69 484.75 522.91

由于问卷中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可将专业认同的评价标准分为四级,即分值区间[1,2﹚表示非常不认同;分值区间[2,3﹚表示比较不认同;分值区间[3,4﹚表示比较认同;分值区间[4,5]表示非常认同。

从上表可得,四个年级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的分值置于分值区间[3,4﹚,可见四个年级的学生的专业认同都处于比较认同的程度。而且四个年级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可见专业认同水平不高的现象存在普遍性。

表6:专业认同度与性别的描述性统计

下表反映的是专业认同水平的性别差异。由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性别间的专业认同水平在总体及各个维度上均呈极显著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其专业认同水平较高。

指 标

研究 对象 情况

认同维度

条目数N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434 434 434 117 117 117

评价指数 最小值Min 1.92 1.75 1.91 1.23 1.00 1.73

最大值Max 4.77 4.50 5.00 4.92 5.67 4.91

3.5204 3.2102 3.5111 3.5325 3.3210 3.5304 均值Mean

性 别

女生

男生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表7:专业认同度与生源地

成对1 成对2 成对

3乡镇 & 专业认知平均分 乡镇 & 专业情感平均分 乡镇 & 专业行为平均分

个数 551 551 551

相关 0.012-0.062-0.013

显著性 0.787 0.148 0.763

上表为成对样本间的相关统计量,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专业认同、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的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787,0.148,0.763,均大于p=0.05,达到显著水平,与乡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学生生源地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影响甚高。表8:就业倾向vs专业认同度

指 标

研究 对象 情况

就 业 倾 向

旅游

认同维度

条目数N

最小值Min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专业认知

217 217 217 334

1.23 1.00 1.73 2.00

评价指数

最大值Max

均值Mean

非旅游 行业

4.62 4.58 4.55 4.92

3.3041 3.1502 3.2551 3.6649

行业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334 334

1.92 2.18

5.67 5.00

3.2877 3.6815

在年级比较方面,由表8可以看出,将来有意向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都低于将来从事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认同、专业情感还是在专业行为。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统计结果分析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本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比较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评价在一个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说本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认同的,对自己专业的前景比较看好,态度较为积极。但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下面结合学生的一些访谈进行简要分析。

从专业维度看,专业情感会相对于专业认知和专业行为比较低。专业情感是大学生对专业好、恶等情感反应。专业情感主要包括学生对专业认知所作出的反应,即对专业教材、专业课程、专业教学方式、专业前景等等一系列相关专业的喜好程度。这是个相对综合的情感表现,对其中几项的不肯定就会出现相对不满意的负面情感。要有好的专业情感,都必须从专业认知的提高着手,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

专业认同、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对就业倾向影响比较显著。将来有意向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都低于将来从事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还是在专业行为上。4.2 增强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就学校层面而言,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同,改变教学模式,福州市内的各休闲旅游点都可以作为教学场所;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的培养;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应该认识到有意识的专业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实习岗位安排需要实习基地与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配合【9】

。但是要想改变大学生对旅游相关职业的认同,光靠学

校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恐怕不够,更需要的是传统社会观念,企业管理制度与用人观的转变,对职业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要深刻了解本专业,清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积极树立自身的专业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感。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异质化明显显现,培养目标也各有不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多是需要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反而使得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短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自2010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探索中职、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上海、北京、山东省等多所本科层次高校与中、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了贯通式本科生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目的立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满足高新技术发展下对人才的新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财会人员培养的重要摇篮之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从业要求不在是会计基本业务操作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而是更看重财务人员的数据处理、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协调能力等更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贯通式本科生培养模式,是对新要求的良性回应,既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能创新我国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贯通式本科培养模式的开展院校多是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定位有别于培养学术能力较强的科研型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立足本省,辐射全国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贯通式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培养年限在五年(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至七年(中职本科贯通培养)之间,学生可以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并接受专业实践教育,但是此类学生跟传统本科学生相比基础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结合社会需求,结合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一流、综合素质全面的能够满足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专业特性,学生毕业后往往先从企业基础的出纳、应收账款管理等初级岗位做起,通过一到两年的发展才能够从事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业务。因此在贯通式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设立时,既要考虑到学生一开始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以山东管理学院的贯通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会计信息处理、财务管理等实践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理财规划、财务分析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而是从理念上意识到贯通培养的学生更多强调的是针对企业一线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通式本科生更突出的是培养与岗位融为一体,学生能够出课堂即可胜任岗位工作,或是有足够的自主创业能力,而对其学术研究能力并无硬性要求,从一定程度保证了学。针对贯通式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就应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为主线,确定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3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构建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非简单的对现有的中职与本科或是高职与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叠加在一起的简单衔接,而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整体设计、贯通培养的原则,结合对合作院校特色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合理把握,正确处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和递进学习的关系,准确把握与普通本科有明显的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师资配备、实训室及设备配备,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对分段贯通培养方面有新的创新和突破。总而言之,贯通式培养必须有别于普通本科培养,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实用知识与技能,在能力塑造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简单模仿原有的本科教育,忽视了贯通培养学生的特性和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更加适合的培养路径,培养出拥有价值取向正、人文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终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高素质财务人才。

4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专业设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完整的课程结构能够促使学生培养与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未来发展密不可分。贯通培养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岗需求,能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出校门后即迅速融入社会,并且表现出适应能力强,能够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去满足岗位要求,避免浪费企业的问题。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标准与行业规范、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线,按知识与能力扩展与递进的要求,分段定位与培养,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的课程体系,包含两大模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4.1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即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含了本科学生应掌握的所有基础知识课程和基础能力课程,构建通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知识模块包含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两大平台的内容,本模块打造财务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整体专业培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即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结合未来工作方向和岗位特色设置适合不同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力异质化、适应性强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总之,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理论为主,课程内穿插部分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

4.2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贯通式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依循“专业认知+岗位学习+模拟仿真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的路径,主要设置企业认知、出纳实训、会计岗位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流程模拟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投资分析软件应用实训、企业财务报告解读实训、ERP软件应用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全部实践课程融入到不同的学期,根据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进度,不同时期穿插不同的实践课程,循序渐进,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构建。

总之,贯通式财务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时间相较普通本科学生培养时间长,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更长,因此对应的专业实践课程开设门数相应有所提升,通过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补短取长,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必须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性

贯通式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是贯通培养,万不可将不同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割裂开来看。人才培养方案的贯通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校与校之间的师资、实训设施等方面的共同培养合作,增加院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实现真正意义的贯通培养。

5.2 必须完善政策保障性

贯通式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是中职同本科的贯通培养近几年才出现,有关于中高职学生转段阶段的考核工作目前国家并未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依据各省教育厅相关政策实施,政策每年变化较大,持续性较差,这无形中给贯通培养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学生群体的不稳定性。在未来应加强政策保障方面的工作。

5.3 必须建立过程性质量检查和评估机制

由于贯通式本科培养往往涉及两所学校,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如果没有有效的过程性质量考核与检查,很容易导致学生目标不明确,最终无法实现成功转段。过程性质量考核主要是关注课程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以及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贯通培养过程的实际情况,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协助参与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甄国红,王娟,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2(1).

[2]吴中讲,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文科生和理科生高考的区别是什么 篇7

就高考来说,录取分数线一直比理科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较理科高,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却很难。比如理综文综,考180分的难度,理科远大于文科,但文综220分以上学生数明显没有理科的多。

文科生的这个特点,让人爱恨交加,但是考虑到其他因素,优秀学生还是果断选择了理科。于是大多数的文科生都是被选择的,能真正遵从兴趣的不多。以至于有些学生本来学习文科更好,可是随大流选择理科,把自己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从院校到专业,文科生的现在实在有限。

文科的全称是文史类,对应的招生院校除了综合性的,就剩政法、财经,数量远远不及理科。打开志愿填报书,前面的文史类薄薄的几页,后边理工类的上百页,对比鲜明。

比院校悲催的是专业,纯文科生填报的专业越来越少,而且就业前景也不怎么样好,目前热门的就个财经类,其他的已经饱和。然而财经类专业,招生的理科生不比文科生少,文科生几乎没有竞争力。

专业决定了职业,文科生的发展前景不及理科。

大多数的文科生,毕业找工作都比较难,于是只好去考研,但研究生的前景也不乐观,以至于部分学生考博,然后在大学任教,这又比理科生的就业门路窄了一些。文科生最大的优势是考公务员,无论是申论还是面试,文科生都有优势。

文科生和理科生确实是有区别的,从未来的职业方向看,文科学生大部分是与人打交道的,而理科生大部分是与物打交道的。语言表达上看文科生讲故事会讲的绘声绘色,边说边想,理科生则是干巴巴的几点,基本是想好了才说。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能够兼顾的始终是凤毛麟角。

文科与理科,在长期以来,大家一致都已经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成绩好的,肯定是学理科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只能选择读文科。无论是在国家,还是从个人层面,处处都存在着科学,而且,一说到科学,那就是数理化生这些理科的科目了。同时,也需要有很高的智商才能够学好,而文科,则是一些靠背的东西,一味的用大脑去背诵。所以,理科生的特点是善于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文科的特点则是需要良好的记忆力。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8

1、从政策来看

民办专科:它的学费比较高,由于是个人或企业资金办学,所以一般是不会享受扶持政策。

公办专科:在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大大超过民办学校,公办的学费一般也比较低,而且有部分地区的公办学校会按照当地政策实行免费教育,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会更多。

2、从管理来看

民办专科:由于招生范围很广泛,一般入学条件不会特别高,对导致生源素质比较杂,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公办专科:管理会比较规范和严格,而且上级管理比较多。

3、师资力量

民办专科:主要是以聘请制来招聘教师,师资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除了部分资金雄厚的学校外,很多民办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都还不完善。

物流管理教学中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9

1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1畜牧、兽医和水产专业人才供求失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畜牧、兽医和水产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当前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和无公害化的健康养殖迅猛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养殖类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却逆势下行,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年来校纳才的用人单位主要是饲料、养殖企业,导致本科生的主要就业走向是进养殖场和饲料企业担任养殖人员、销售人员或技术服务人员。在工作中会经常面临走村串户,如在牛栏里、猪圈旁、鱼塘边解决养殖技术问题、 疾病问题、饲养管理问题等,工作艰苦、环境差。但很多学生仍固守“精英择业”的观念,不愿接受“大众就业”的现实。在择业时特别关注考研、公务员、村官、 选调、国企和大型农牧企业,不愿下基层和进养殖场 ( 厂) ,不愿从事养殖技术服务。另外,稳定职业情节占据主导地位,不愿意接受市场的选择,自身职业定位模糊,对养殖专业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不明确[3]。而条件较好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这样就形成供求关系的失衡,致使很多本科生难以实现愿望。

1.2学生对养殖类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老、少、边、穷地区,从小生活艰苦,将高考视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对农学专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层面上,对现代农业和养殖科技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浑然不知,热爱养殖类专业的学生屈指可数。

1.3为能上较好学校服从调剂委屈求全

很多学生为了确保能上重点大学,然后在大学期间转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曲线救国”,将农学专业作为其保底志愿填报而被调剂录取。这些学生很多对录取专业非常陌生且缺乏兴趣,以获取学历为目的,不愿在专业上深入探索; 或沉迷于网络,精神懈怠,学习热情不高,导致专业理论不扎实、技能较差, 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下降,使就业率变低。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本科生培养“链条”中各个环节必将消极懈怠,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养殖专业本科生“并重型”培养模式研究的具体措施及内容

2.1本科生的“思想教育”

2. 1. 1学院对养殖类专业情况介绍通过开学典礼、专题讲座、邀请院士和相关企业成功人士等向学生详细介绍学院发展历史、取得的成就、养殖类专业的发展优势、本专业领域中知名的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和工作出色的师兄( 师姐) 以及往届学生考研和就业等相关情况,增强学生们对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播放大型规模化猪场、牛场、鸡场、鱼场、饲料厂、生物制品公司等现代畜牧、兽医和水产行业公司生产场景的视频,改变学生对养殖行业的偏见和误解,纠正并深化其对现代养殖业和现代养殖业人才的概念和发展的认识,树立“学养殖类专业大有作为”的信念。通过对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畜牧、兽医和水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工作人员的职能、工作体系、毕业生就业的出路和发展前景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使学生清晰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同时明白自己作为行业的新生力量肩上承担的担子和压力,以消除学生对专业的茫然、疑惑、排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2]。

2. 1. 2阶段性、全过程、多方面进行“思想教育” “阶段性”分为年度阶段,包括各年级; “全过程”包括入学前、学习期间和毕业后整个过程; “多方面”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本科生所在学院分管领导直接指导“思想教育”,在每个年级增设思想辅导员。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辅导员和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定期或不定期与其谈话,阶段性、全过程、多方面了解本科生的思想。针对相关问题,结合养殖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活设计, 引导学生参与到班主任或专业教师的对外技术服务、 专业实践活动和相关科研中,让其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本职业的演化、发展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引导其制订短期和长期目标。同时全程关注心理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单独辅导交流、发放生活补助和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办法确保其走出困难,顺利参加大学学习,从而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倡导自信、自强、诚信、友善的生活理念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氛围[2]。

2. 1. 3培养本科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殖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肉、蛋、奶,丰富“菜篮子工程”的行业。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兼顾养殖效益、畜禽和水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也应肩负这样的使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坚定“热爱三农、奉献三农”的理想与信念,使养殖业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1. 4引导本科生在未来事业上产生成就感目前,很多养殖公司地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 使得公司在低水平、低效益下运营。本科生在这些养殖公司就业时,往往是技术骨干或者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决策、管理及走向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容易出成绩,从而事业有成。

2. 1. 5吃苦精神的培养班主任和专业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吃苦的理解和吃苦精神的养成。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对专业的热爱、执着、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严谨科学态度来“示范式”培养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的学生。

2.2“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培养

2. 2. 1将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

教育本是一种修养人格整体的教育,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却把这种综合性的教育变成了单一的专业性教育,甚至使许多课程抽去思想,像一个失去灵魂的人[4]。因此,要在整个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把科学研究、学术培养与思想教育放在相同的位置,形成在“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同时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践性教学, 培养团结协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5]。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例,在第5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综合实训( 实验) ,在第6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养殖生产教学实习综合实训和第7学期安排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综合实验等综合实训实习课程[6]。

2. 2. 2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实践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等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毕业生进村入户、组织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和顶岗实习。深入农村、养殖场( 厂) ,为农民朋友开展畜禽和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普及推广新型养殖技术等。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增长才干,不断提升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质量,拓宽学生专业思维和视野[5]。

2.3研究对象的跟踪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掌握所研究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并做好工作分析和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总结。项目组对三个专业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最后形成研究报告,总结经验教训,为制订全面培养养殖类专业高端人才计划奠定理论基础。

3对养殖类专业本科生采用“并重型”培养模式的成效

3.1学生毕业后从事养殖类专业的积极性和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

在“并重型”模式的培养下,基本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对养殖类专业存在偏见和误解的现状,达到了激发学生对养殖类艰苦专业学习兴趣的目的,实现了养殖类艰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大、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上升( 招生人数从150 ~ 170人逐步提高到200 ~ 300人,就业率逐步提高到95% ~ 100% ) 。另外,同前几届相比,本院2010级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大幅减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大幅提高,在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村官和选调等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本专业。

3.2学生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恰当的规划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加了学生对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直观感受和其养殖操作技能大幅提高,达到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熟练掌握专业才能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好的规划,从此就在毕业出路上有了适合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

3.3学生的科研兴趣得以激发,专业技能得以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国家、学校、学院和企业的创新试验项目,如本院2010级学生成功立项6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校级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2项院级创新试验项目和7项广州信豚—西南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直接参与创新试验的学生达50% ,学生们通过创新试验,不仅初步建立了科研思路,进行了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 培养了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学习到了查阅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初步具备了设计试验、撰写论文的能力。部分学生的试验成果在《动物营养学报》、《淡水渔业》、《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奶牛》、《黑龙江畜牧兽医》和《中国饲料》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兴趣,提高了学术素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们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和开展活动,可依此获得综合测评加分。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生泰尔杯”知识技能大赛、“生泰尔杯”求职模拟大赛和宠物大赛等。 促使学生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其尽早做好人生规划和求职准备,使更多学生投身于养殖行业。

3.4毕业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提高

很多学生将综合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创新试验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 设计) ,提前完成,避开了频繁参加各类双选会的时段和毕业实习对该环节的影响,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去实习,合理安排大学四年级的时间,从而可让学生安心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保证了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同时,教师把已取得的科研和实践成果结合到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了下届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3.5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新的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了学生在养殖类行业工作的热情,强化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出了综合性大学养殖类艰苦专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厚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的复合型毕业生, 使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得以提升。

4结语

上一篇:劳模心得下一篇:京东商城运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