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精选9篇)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篇1

二、全市中学统一撤销实验班,按部颁标准统一上课时间与课程设置,因为这些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措施正是由于与私立学校的生源竞争造成的;取消黄高预录、一中预录、三科联赛,全市联考(这些都是教育主管部门搞钱的措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不需要这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取消高中的线外生,实行划片招生(包括一中)。这个阶段即使不属于义务教育,已收了正常学费再收几千几万块钱的线外费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收了钱就能上高中说明政府是有能力让这些学子接受高中教育的,为什么非要让这些人初中毕业就去接受个初级职业教育或进入社会成为一个低级打工者

呢?要相信我们的所有高中教师,只有竞争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一中质量的不断滑坡正说明了这一点!

四、取消理工、实验高中的提前招生,让初中学生接受完正常时间的义务教育。仅仅为了某个部门的利益而让那么多学生不能接受完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实在是非人之举;

五、“私立学校”的公办教师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回原单位为父老乡亲尽力,要么进入人才自由市场;教育局根据学生数对全市人力资源统一配置。这虽然损害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但解决的却是麻城教育的大问题。

六、二十年前,邓总设计师就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的未来是怎样在一个社会,那是一个信息社会,可我们的农村中小学连个能打字的教师都没有,还能奢谈面向未来。建议不仅要跑到城区的农村中青年教师返回原单位,教育局还应组织城区教师的真正支教(如副高的评定,必须有三年的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启动网校建设,真正做到校校通、班班通,让农村学生真正接触到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七、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最朴实的回答就是要培养学生将来适应这个社会的各种能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曾组织了一些有益的竞赛,但做秀的成分居多,且很不够(如文艺节目、体育竞赛到处请人;作文竞赛抄抄转转),我们要多组织一些现场赛,除了传统的体育(可以加入围棋、象棋)、音乐(只能唱歌,乐器不能也比吗?)、美术、书法、舞蹈、演讲、作文,还可以有现代的电脑操作、软件应用等,要把师生的兴趣真正从打麻将玩游戏上解放出来。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篇2

一、研究现场的讨论焦点

1. 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就业市场富有经验的人才非常缺乏。企业人才与成人高校学生对接存在三种可行路径。第一,高校应该定向为培养企业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高校开展企业教育,首要问题就是要确定方向。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尤其是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不能墨守成规,过多地强调传统的教育规则和自身以往学科。高校要从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计划,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育培养力度。第二,校企双方加强双边互动。高校面对企业开展的企业教育,高校与企业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或偏离,应该加强双边融合互动,企业教育培养的学员应该是为企业所用,企业教育的培养计划也应该来自企业,甚至企业教育的师资也可以适当来自企业。高校必须组织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体验、考察、调研,企业应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职工到高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或通识教育,教育机构与生产实践应该有机结合。第三,搭建多方共同参与的企业教育创新平台。企业教育本应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然而从温州的实际情况来看,温州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小、微企业,对某一类别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难以成规模,因此,应该把同一类型的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企业联盟。另外,企业教育还需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参与,搭建多方参与的教育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温州大学企业联盟继续教育平台”便是一个很好的创举。

2. 企业培训市场需求。

目前,高校以及培训教育机构提供的企业教育课程,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带有明显的学科中心色彩,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框架结构,“普教化”思想严重;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没有针对企业教育的特点来科学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忽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有些课程的专业性太强,课程内容对员工提高销售业绩、管理能力或操作技能没有显著的帮助;现有企业教育课程内容更新慢、案例陈旧、脱离实际,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相脱节。学校提供的企业教育课程不能匹配企业的需求,导致企业对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员工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更倾向于直接招聘技术、管理及营销等人才。

3. 企业培训效果评估。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一方面,企业及企业员工个人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也更加重视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企业培训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温州的小、微型企业居多,总体缺乏有机的联络与组织,加上企业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多样化等原因,使得温州的企业培训难上规模与层次,质量与效果有待提高。

4. 员工学习行为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接纳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到目前为止,注册登记的达300多万人,其中企业员工占85%,他们已经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新温州人,其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温州城市的文明程度。虽然企业员工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企业文化环境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但其学习环境比较简陋,学习内容比较关注知识与技能,学习形式要求灵活、机动,更希望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讲,企业员工对自己的学习总体比较自信,自我效能感指数较高,大多数企业员工在工作、生活中能够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这是企业开展教育培训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二、企业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 个人层面:

企业员工应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利的学习条件。加强学习,更多地接受企业教育,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层次,是企业员工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首先,员工要做好自我提升教育计划,确定发展目标。目前,企业总体在不断发展,员工受教育的程度明显有所提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来说,他们还需进行大力的教育与培训。从企业来讲,员工技术水平高,科技含量大,企业产品、企业的档次也就相对较高;从员工本身来讲,技术等级高、文化素质好,就能获得更高的报酬。所以,员工应该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从多方获取有利资源。其次,员工要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动力。有了自我提升计划和发展目标以后,更重要的是,要切实付诸行动。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年龄偏小,自我克制力较差,缺乏社会阅历,尤其是那些远离父母的外来务工青年,特别容易玩物丧志。提高学习动力有多种手段,如模范影响、结果诱导、自我加压等。对于青年企业员工来讲,塑造自我,就是打造未来,享受美好人生。

2. 企业层面:

确立多种保障机制、开展切实有效的企业教育。首先,积极制定针对企业员工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数企业为员工制定了鼓励学习的各种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员工学习的各种优良条件。正泰集团、环宇集团等都出台一系列完整、规范的激励员工学习的措施,将学习效果与职级、报酬挂钩。一些企业不仅从员工的学习结果进行奖励,如拿到学历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给予晋级工资等,同时还建立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学分记录卡,以督促其学习过程。其次,拓展渠道,开辟多种员工学习路子。企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处于优先地位,关键是人才。企业把员工队伍建设摆在首位,不能只停留在提供员工学习经费上,应积极、主动为员工开辟、创造教育、培训的众多途径和路子。企业可以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设立培训结构,聘请专业师资,从员工及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类别和层次,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企业可以与国内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联系挂钩,派送员工去参加各类学历与非学历培训;企业也可以主动与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校企合作,制定各种类别的教育培训菜单,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员工开展教育培训。

3. 政府层面:

应为企业员工学习提供公平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应该特别关注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为民众创造优良的休养生息环境,不断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的条件。首先,不断完善配套机制,促进员工素质提升。政府应该有效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员工学习及企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大力实施对企业员工参加继续学习的优惠政策,补助资金应确保及时到位,配套补贴政策应该制度化、常规化。要支持中、青年企业员工自主创业,要进一步出台政策,减免创业者的税收等相关费用。同时,应优化学习流程,改善对企业员工的学习服务,并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保障政策,切实为企业员工学习与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其次,优化教育培训结构,改善员工学习条件。政府在大力倡导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同时,必须辅助以一整套相配套的系列措施:一是有规范、完善、充足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二是有条件合格的教育培训场所;三是有丰富的能胜任教育培训的师资储备。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常规化地开展企业员工在职继续教育,营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良好氛围。最后,设立员工维权机构,保障员工学习权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推进维权工作,设立专门的企业员工维权机构,制定完整、配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企业员工学习的权益。同时还要依托政府相关的服务机构和企业有关部门开展法制宣传,使他们全面了解自身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法律申诉、援助和处置等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4.

[2]梁驰,姜益琳.回顾与前瞻:我国企业教育改革六十年历程启示[J].职教通讯,2011,(10):17.

[3]杜友坚,杨彬.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以温州大学为例[J].成人教育,2012,(2):22-23.

[4]许峻桦.关于我国企业培训开发系统构建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28.

对体育中考部分项目改革的建议 篇3

设置这一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经常参与到耐久跑练习中,促进心肺功能提高。而在实际操作中,它却存在一些弊端:跑距相对较短,而满分的标准普遍较高(大多为3′40″左右,我市为3′24″与3′30″),这就要求学生要突出速度要素,因此学生在测试中必定要拼尽全力去跑,对学生的身心是一种不小的“折磨”。在日常练习中,中等速度的跑对提高成绩作用不明显,迫使学生高速度地参与练习,使他们谈跑“色变”。

“研究表明,当锻炼强度小于50%时,就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则容易损害身体健康。所以,适宜的锻炼强度应在50%~80%之间,对应的脉搏频率应在110~160次/分之间。”(《体育与健康》课本30页)日常练习中以接近满分的平均速度去跑,学生的心率会超过160次/分,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在损害着身体健康。

建议:女生采用1200m、男生采用1500m作为测试项目,对应标准在6′20″与6′40″左右,这样的距离与标准,学生在日常练习中以适宜的锻炼强度就能获得理想的中考成绩,并且学生能够长时间、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心肺功能就能显著提升。

二、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个数的多少与平时的练习紧密相关,但是对于身体很胖的那部分学生而言则较为困难。

建议:让这部分学生在低单杠上采用仰卧抓杠脚触地的方式做引体向上(斜面臂屈伸),满分标准可以定在20个以上。

我们平时做引体向上时身体是悬垂的,手臂承受全身的重量,虽然体胖的同学手臂也会相对有力,但是对多数胖学生来说,体重远远大于相对力量的增长。如果采用上述建议做引体向上,因为脚触地,手臂承受的只是身体的部分重量,这样绝对力量的成分就大一些,通过练习他们做的个数会不断增多,既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测试目的,又能提高他们练习的积极性。

三、在自选项目中增加武术

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有相当高的锻炼价值,并且变场地、器材(可用替代品)的影响小,男女生都非常喜欢(我校长期以来用原北京市业余体校武术班的《初级拳》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其动作舒展、刚健飘洒,融锻炼价值与观赏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可以普及;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几套动作(甚至一套也可以),以后有充足的条件借此锻炼身体,也是终身体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可以将武术普遍列入中考体育选考或必考项目。

对学生会改革的方案与建议 篇4

我是2011级xxx学院建筑工程管理系学生xxx,在我院系学生会工作一年后,受原学生会主席周原生的赏识与提拔,现任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一职,在新的学期,新的职位,我将努力工作,认真履行学生会主席的职责,在院领导的指导下与各个部长协力把我院学生会继续的发扬壮大,现将具体改良方案陈列如下:

一、重视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权责分明。

(1)将学生会学习部撤销,改组为纪检部。原因如下:在学生会的诸多工作中,因缺少纪检部门使得工作混乱,(如在校院文体节在出纠察人员中,因缺少纪检部门而抽调其他部门人员,使得其他工作混乱,会员情绪产生不满。)而学习部在现条件下很难履行其工作任务,名存实亡,也使入其部门大一新生极度失望,我建议将其撤销,改组为纪检部。

(2)在大一纳新的会员中,推展各部门的工作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素质,提高学生会的工作速度与质量,同时满足会员进入学生会的锻炼期望。教育时间为每周开例会的时间(原因:每周例会按学校要求不得不开,但在大多时间所谓开会成了到山上报道的仪式,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又无事可做,成为人员流失的重要因素,不如设置简单的课程,使新生产生满足感。),指导人员为各部门部长或学生会的大二学生。

二、激发会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会员后期的流失。

(1)重新设置部长的任命办法。在大一上半学期后期,每个部门进行候选部长的选举,名额为五人,在第二学期后期,根据候选人的工作态度,积极心,及个人能力的综合测评经行部长任命,在此期间,候选人名额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进行更改。

(2)设立会员的奖励机制。1,设置评分奖励制度,依据例会考勤,重大活动的工作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评分,此评分直接影响候选人及部长的任命结果。2,设置“优秀工作人员”及“优秀学生会干部”两种荣誉证明,在每次大型工作后,举行工作总结会议,对在此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会员经行肯定和奖励。

(3)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会员工作之余,体验到以学生会为平台娱乐活动。1,举行与其他院系学生会的联谊活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提高我建工学生会的知名度。2,组织春游及秋游活动,以会员的自愿原则,签订安全保证协议,在安全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娱乐活动。

三、壮大我建筑工程学院的声势,使我建筑工程学院重焕光彩。

(1)加强与其他系学生会的交流,开展适量的联谊活动。

(2)与各个社团加深互动,让有意向的会员在其中学习才艺。

(3)积极参与或举办各项文体活动,让会员积极参加表现自己,同时提高我建筑工程学院的声望。

四、资金管理办法。

(1)将会员入会时所缴纳的会费,交由指导老师作为基本资金代为保管,用于支出各项小额经费,如工作牌的制作,活动时的矿泉水供应,奖状与奖品的购买等等。

(2)但当遇到大金额的支出(如制作宣传横幅,展板等。)或者会费不足时,由学生会主席及部长递交资金申请书,请指导老师给予资金批准,经行使用。

(3)所有的资金流入与支出必须公开,接受指导老师与会员的监督,每月做表进行公开宣布。

关于教育系统改革的几点建议 篇5

XX中学XXX

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关系到教育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本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这项改革提出如下不成熟的个人见解:

一、时机成熟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改革,是在上级政策的指导下、外地经验的借鉴下、本地环境条件的具备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发展,需要创新实践,但应与国家政策相适应,外地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到本地文化底蕴的实际,而不是全盘照搬。只有在本地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二、积极稳妥,促使改革逐步推进。

可先搞试点,然后逐步推开。不论什么样校型的领导干部改革,前提应先进行教育队伍的优化,如:教师年龄结构,出台政策,退一批养一批,学科优化,教师资源重组,校际间学科间互调互补。最大限度满足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机械基础课改革建议 篇6

班级:20093101 范海龙2009310108

摘要:探讨《机械基础》教学改革,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直观教学,进行实践性教学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抽象 兴趣 直观 实践

《机械基础》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概念繁杂,理论抽象,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使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对机械基础相关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动卸料等入手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场景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加强直观教学。

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采用模型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因为机械行业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所以我们可以到现场拍摄一些零件的加工过程,加深学生的了解。如齿轮的加工工艺,可以让学生了解齿轮根切现象的产生以及如何避免;或者直接购买一些相关光盘让学生观看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易于理解、掌握,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好这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其次,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工作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篇7

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的实施,在各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那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发现,这种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而且负面影响较大。我们在看到成绩取得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体育升学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几年来,在部分地区体育升学考试项目一直为老三项(一分钟跳绳、一分钟排球垫球、50米跑),造成了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利用考试这一杠杆,搞“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以致造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应试教学现象。从表面上看,是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而从实质上看,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上,根本没有学到或没有学会该掌握教材规定的运动技能。这既不利于《大纲》精神的贯彻和执行,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笔者也从事过多年的初三毕业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和初三体育升学考试的考务工作,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有关体育升学考试背后的黑幕。这些做法在社会上与一些学校内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近几年来学生的三基水平普遍下降,严重阻碍深化素质教育的步伐。因此,部分地区现行的体育升学考试项目的设置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从体育被列为中考考试科目上看,都是些素质性的项目,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考试项目中部分项目,对有的学生来说天生就好,不练也能得满分;而对有的学生而言不管怎么练,也得不到满分,这就会对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不爱锻炼,不爱体育。针对当前体育升学考试的现状,本文旨在对体育中考项目的改革提出一点意见,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模式。笔者认为体育升学考试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以下供大家参考。

一、学校体育升学考试项目的选择问题

(1)项目的选择,应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有利于广泛推广与运用。

(2)所选的项目不宜多,但要求精练,并且能够符合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各项目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并能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真实水平。

(3)简单易行,便于大范围测验记录成绩。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可操作性,讲究实效,以及能便于推广的项目。

(4)选择的项目能够在测试中做到更为安全,难度适合,不至于造成身体的损伤,使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以及在测试中有安全感,以便学生能够长期从事体育锻炼,不会对练习产生担忧、害怕的情绪,使所选项目更具有普及性。

二、学校体育升学考试的实施问题

体育考试的实施问题将关系到整个体育考试工作的成效,是体育考试开展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个中心环节,组织得好坏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考试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体育考试的失败。因此,必须严格把好监考关:

(1)要加强领导作风,狠抓组织管理,考务员跨区域监考;考生在进考场前由专人统一整队发放准考证;成绩单上只写准考证号码,不写学校、姓名;考务员不能一人单独监考一项;制定相应的考务员奖罚条例。

(2)严格挑选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良的考务员队伍,组织统一学习测试规则和测试方法,以保证体育考试的公平性、一致性。

(3)建立科学有效的考场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便于监督管理。

(4)建立多环节的监督机制。做到考试标准公开,考务员相互监督,考生相互监督,大会组织机构设立监察组作为社会监督,做到每个项目测试结束后当众亮分。

三、学校体育升学考试项目的操作方法

依据《初中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第四条《考试项目》规定:针对当前初中生体质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地教学条件,选择可量化的易于操作的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每次考试项目不超过三项,但要设立供学生选择项目,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篇8

关键词 学校 军训 改革

现如今,无论大学、中学和小学,每年的八九月份全国大地都掀起一股军训浪潮。我国学校军训是依照国防教育法和兵役法开展的,最早是从1985年开始试点,2001年以后在全国高校和高中学校全面展开。军训,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学校搞军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目前这种大一统、一窝蜂式的军训也有诸多弊端而受到了一些非议和抨击[1]。

一、当前我国学校军训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与形式单一,军训形式呆板而僵化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军训内容单一而枯燥,缺乏趣味性、多样性与活泼性,学生每天穿着迷彩服练习站军姿、摆臂、走正步、打军体拳,千篇一律必然让人生厌。每一名学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所接受的军训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服装鞋帽都毫无二致,如此必遭学生抵触,而参训的学生若从心理上开始对军训产生抵触与埋怨之情,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也有违军训组织者和教官的初衷。

2.军训强度偏大

如今,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是公认的事实。根据我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连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除了身高体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所以,每遇军训,操场上晕倒、累到一大片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军训中学生因不堪高强度训练而死亡的事件也偶见报端。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弱”固然与体质有关,但也与当前学校军训强度偏大有关。八九月份正值盛夏酷暑,学生身着长衣长裤暴晒于烈日下进行大强度训练,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3.体罚式军训缺乏人性化

现实中军训时发生教官与师生冲突的事件屡见报端,其缘由大多是军训中一味地追求“严”“狠”,致使学生视军训为畏途,军训手段粗暴化,军训教官也被妖魔化,致使学生与教官频繁出现对立,极易发生语言与肢体冲突。

4.军训商业化

学校搞军训,必然涉及到场地、服装、人员、餐饮住宿、交通车辆等支出,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专项拨款,这些费用最终由学生家长买单,让家长们颇有怨言。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参加三四次军训,使得贫困家庭叫苦不迭。更严重的是,一些商人与教育管理部门、校方领导结为商业利益链,使原本纯净的育人流程“商业化”“产业化”,进一步加大了军训的成本,这些所谓的内幕交易其实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为世人所诟病。

二、军训改革的必要性

1.未来国防教育的要求

在培养国防能力层面,当前的学校军训受到人们的质疑。现代战争背景下,军队之间的较量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比拼,已经不再是赤膊上阵、依靠体力获胜的冷兵器时代。纵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战争,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是先进的技术、装备、侦查和电子指挥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军训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现代军队正规军事训练不相符,影响了军事技能、军事素养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正确认知[2]。设置符合未来国防教育要求的军训内容,是目前改革军训的当务之急。

2.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文化课知识的前提下,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从身体素质而言,在承认我国学生素质下降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布设军训内容,采取人性化的军训手段。军训的强度、时间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企图在短期内使参训学生变成具有军人体格的硬汉乃脱离实际的空想,拔苗助长则欲速而不达。从心理素质角度而言,当前的素质教育崇尚“快乐”“主动”“积极”“体验”。往日的吃苦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时代。军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他们的军事认知,激发他们的动机,培养他们的情感。

3.降低军训成本的要求

首先是时间成本,学校军训,少则十天多则半月,无形之中挤占了本已十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是年复一年地搞;再则是财物成本,如前文所述,因军训所产生的服装、交通、住宿、装备等费用,无论是国家支付还是家长支付,都是社会资源的消费。加之军训乱收费现象普遍存在,更有商业公司在其中运作牟利,使得军训背后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更进一步推高了军训的成本;还有军训的风险和伤病成本。

三、军训改革迫在眉睫

军训改革,首先应革除原先那种大一统的模式,服装方面不一定必须是迷彩服,校服运动服未尝不可;时间方面,不一定安排在八九月份,完全可灵活机动;军训地点,不必非去远郊营地,校园内亦是不错的尝试。在人性化方面,军训内容不妨听取学生意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勇于参与。还有,军训教官不一定清一色男性,亦可安排女性来担当,以彰显军训“柔情”的一面与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在保留站姿、正步走等最基本的内容外,可考虑增添如下内容。

1.军事体育

如前文所述,当前学生体质呈下滑态势,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无论横向纵向比较都令人担忧。加之当前的网络时代,从小学生到研究生,业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近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腰椎病等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学生化”。因此,军训引入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乃当务之急。当然,军训中身体素质练习不等同于学校体育课,目前的学校体育侧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总体而言属于一种应试教育,而军事体育除了强化身体素质,还能传授学生一些运动技能与技巧。

2.防恐练习

从严格意义上讲,防恐反恐本身就是现代军事操练的内容之一,而我国20年来的学校军训却从未将其引入。学校防恐反恐,意义重大,它是当前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近几年,我国各级学校的“涉恐”时间频发,严重危害了广大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恐怖主义等危险行为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稳定[3]。因此,将防恐练习引入军训迫在眉睫!军队专业教官将专业的反恐意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参训师生,借助学校现有的条件,模拟防恐、反恐过程,现场真人演练,教官师生互动,其现实意义远远大于理论说教。

3.灾难应急与救护

灾难的发生有其不可预测性,地震、火灾、踩踏、洪水等时时都在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每当大难袭来,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而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多年来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各级学校都忽视灾难应急及救护工作,一旦灾难临头,往往措手不及造成群体性伤亡事故。我国军人同世界各国一样,他们受过专门训练,有专业性很强的营救工具、技术与方法。故此,借军训之际,将防灾抗灾、紧急救护的知识与方法传授于广大师生,不失为一种务实之举。

4.户外拓展与团队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本身也是军事操练的内容,它能培养队员之间的合作、互信、互助的优良品质,强调团队的整体性。在各项拓展练习中,只有团结协作,发挥强大的整体力量才能度过一道道难关和障碍,取得胜利。户外拓展练习崇尚无私、关爱与合作精神,而这些优良的品行正是当今学生所缺乏的。学校军训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诸多强度适中的集体性拓展项目,让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得到升华和培育。

当然,新的军训内容不止上述几点,比如,山区、林区学校可加入野外求生内容;硬件条件好的学校可引入军事电子对抗等等。再有,参观军事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基地,观看励志战争影片,借此提高学生的军事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当是对学校军训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堂吉伟德.另类军训是一个尝试样本[N].西安晚报,2015-9-16.

[2] 何彦新.青少年军训弊端与改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5(4).

[3] 赵静洁.多举措增强学校安全稳定及反恐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5).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 篇9

一、农村 水电概况

二、电力体制改革方向

三、电力生产力和电力生产关系

四、大小电网关系 问题 的实质

五、第一轮“上划、代管”带来严重危害

六、新一轮“上划、控股”使改革走回头路

七、大电网不以提供输电公共通道服务为应尽的职责

八、贱价收购、持干股控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九、既是国电 企业 老总又是“三产”企业老板,主辅分开应即进行

十、上划电网,独霸市场,侵占“三农”权益

十一、我们的看法

十二、我们的建议

附件:《农网改造中上划、代管典型事例剖析》

一、农村水电概况

新 中国 成立之前,全国农村没有电。50多年来,农村水电累计使5亿多农村无电人口用上了电。长期以来,全国农村水电开发总量始终占全国水电开发总量的30%-35%,占全国电力总量的8%-10%。2003年全国农村水电发电装机3083万千瓦,年发电量979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水电开发总量的32.5%、34.8%。全国水利系统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4.6亿元;县城电网60亿元投资改造规模,顺利实施。“七五”至“九五”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超额53个县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任务。新时期,国务院部署“十五”期间在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建设400个提高水平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到2004年底已建成验收52个县。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5个省(区)26个县进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实行农村水电资产战略重组,全国组建了19家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其中9家作为承贷主体负责本省(区、市)水利系统农网改造,有的并继续负责城网改造;组建了70多家地区性水电集团公司。其中已有16家公司实现了上市,在我国股市上形成了中小水电板块。目前,全国有1/2的地域、1/3的县、1/4的人口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农村水电长期是我国广大县镇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实现电力普遍服务的重要途径。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市),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和年发电量均占所在省(区、市)电力总量的1/4以上,110千伏及以下配电设备容量、线路及资产均占所在省(区、市)总量的1/2以上。四川省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2004年发电装机可达542万千瓦,发电量可达230亿千瓦时,售电量可达197亿千瓦时,销售收入可达61亿元,国有、股份制地方电力企业上交税利可达9亿元。四川率先实行农网改造资金“一省两贷”,水利系统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16个市(州)、98个项目、计划投资26亿元的县城电网改造和到户工程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七五”至“九五”四川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04个,超额30个县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国务院部署四川“十五”建设6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到2004年底已建成验收18个县。四川有7个县进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进展快、质量好、效益高,促进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四川地方电力行业共拥有1户省级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1户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公司、10户市(州)级电力公司、136户县级电力公司、80户发电企业和众多农村小水电企业。其中“乐山电力”、“明星电力”、“岷江水电”、“西昌电力”、“广安爱众”5户公司股票已发行上市;共涌现出全省“优秀企业”12家,“电力 工业 双十强企业”13家,“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65个,“优质服务示范窗口”207个,县以上先进生产工作者1500多人。2004年四川省地方电力经营性总资产可突破300亿元;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4.41亿元,授权资产130亿元,首期实施授权经营资产81亿元,可控资产规模可达250亿元以上。目前,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46个县(含国家大电网代管县36个)主要由农村水电供电,占全省幅员面积的80%。四川农村水电各项主要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省(区、市),经过几十年的治水办电,就地开发、就近成网、成片供电,普遍形成了以110千伏网架为骨干的结构比较合理的农村水电自发自供电网,绝大部分已与国家大电网联网,进行电力电量交换,建立了独立企业法人,按照独立配电公司的体制运营。这种体制代表了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符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国际 社会 联合电网分布式供电的要求。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农村水电列为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要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 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多年来,农村水电为缓解我国电力供需矛盾和推动电力工业与水利事业 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对广大县镇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 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近年来,农村水电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更是当前增加全国电力供给,缓解电力供应紧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国开发农村水电,解决国际上共同关心的能源、环境和消除贫困问题的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广中国发展小水电的经验。2000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在中国杭州成立了国际小水电中心,这是迄今为止联合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个 法律 框架内的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及其下属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是国际小水电中心名誉主席与主席单位。四川已建立了中国首家国际小水电省级基地。以上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成果,不仅为我国农村水电的发展,而且为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开辟了重要途径。

二、电力体制改革方向

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提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要打破两个垄断,一是发、输、配一体的行业垄断,二是“一省一公司”的区域垄断;实行三个分开,一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二是“主辅分开、消除关联关系”,三是“输配分开、竞争供电”。在全国组建若干个独立发电公司、若干个独立输电公司和众多的独立配电公司,电网企业的“三产”和多种经营企业参加发电企业的重组或交由地方管理。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电力市场体系。

在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主辅分开、输配分开的改革尚未实施,主辅合一、输配一体的电网垄断体制远未打破。2003年以来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加大了电力体制改革的难度。产生于电网垄断体制基础上的“独占电力购销市场”的“权益机制”和“习惯思维”,仍在发挥强势作用,出现了不想改革、抵制改革的倾向。

三、电力生产力和电力生产关系

改革电力体制就是改革不适应电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电力生产关系。总结 建国以来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经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必须适应于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既不能落后于也不能超越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经济条件差别大,城市、县镇、农村用电点多、面广、分散,要求不同,而水能资源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水电资源丰富。客观实际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国家电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和以其为主体的地方电力,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用电需求。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发展电力生产力的多层次、多模式,决定电力生产关系的多层次、多模式。中央、地方办电必然带来中央、地方管电。电网是技术设施,属于生产力范畴;企业是市场主体,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全国全省可以是一个电网(联合电网),但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一个企业。绝不能把推进全省联网和推行输配一体的“一省一公司”混淆、等同起来。

四、大小电网关系问题的实质

以国家电力为主形成的国家大电网和以地方电力为主形成的地方小电网,简称大小电网,两者之间的矛盾过去有,现在有,今后还会有,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矛盾的双方一方是将要重组的区域电网公司的分公司或子公司---省级电网公司,另一方是地方电力,主体是农村水电。大小电网关系是联合电网与分布式供电的关系,是提供公共通道与进行电能交换交易的关系,是输电网与配电网的关系。在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远未形成的目前,大小电网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小电网之间的矛盾,巩固和完善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有利于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促进形成 科学 合理的电价机制,促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彻底消除“垄断控制政府”运用计划经济手段配置资源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五、第一轮“上划、代管”带来严重危害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凡是由大电网作为承贷主体,实行农网改造资金“一省一贷”的地方,普遍的做法是“先改制后改造”,“改制”(农电体制改革)以“上划、代管”为标志,“改造”(农村电网改造)以“改制”为前提,不让上划、代管地方小电网及其资产就不安排农网改造资金。在大电网自身并未实行厂网分开,更未实行主辅分开、输配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远未形成,电力监管体系远未建立,技术支持系统远未建设的情况下,强使以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自发自管县实行电水分开、厂网分开,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和营造电网垄断,严重违背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水电的精神,带来了严重危害。突出表现在1998年下半年以来有法不依、有法当无法的现象十分严重。电力垄断企业违背《电力法》“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发电”、“国家提倡农村开发水能资源,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等规定,借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扩大和营造电网垄断,上划农村水电电网,上收供电区,打击小水电,虚设产权控股农村水电独立配电企业,侵占农民、地方和其他社会投资者资产和合法权益,影响 地方财税收入、经济社会发展,打击农村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遭受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800多个自发自管县,因有9个省(区、市)实行了农网资金“一省两贷”,方才保留了270多个。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农村水电行业基层,由于失去了电网、供区、市场和直接服务对象,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工作、队伍混乱,影响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另见附件:《农网改造中上划、代管典型事例剖析》)。

六、新一轮“上划、控股”使改革走回头路

大电网借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上划、代管、控股(特别是自己不出钱、不出资产、白占股权、白拿收益虚设产权或持干股控股)、贱价收购农村水电独立配电企业及其资产之后,又借电力供应紧张,以实现输配一体的“一省一公司”为目标,继续扩大和营造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掀起了新一轮“上划、控股”农村水电独立配电企业及其资产的**。重庆市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发电装机147万千瓦,年发电量55亿千瓦时以上,全市40个县(市、区)中有27个县(市、区)建设了农村水电电网,供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0%,供电范围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0%,解决了大部分县镇农村的供电问题。全市水能资源丰富,其中农村水电可开发量达800万千瓦以上,现开发程度不到15%,开发潜力很大。但该市却采取“三步走”的做法,“上划、控股”所有农村水电自发自供电网及其资产以实现“一市一公司”。第一步,强让市水电产业集团退出配电网投资运营,将其在农网改造中通过“统贷统还”和执行国家扶持地方的有关政策形成的县配电网资产,划归市建设投资公司;第二步,由“市建投”控股县配电企业;最后由大电网与“市建投”采用“置换”或“挂帐”的方式,以实现“一市一公司”。正如《中国电力报》载《重庆农电体改酝酿整体突围》一文所述,经过“操盘手”“精心运作”,“对地方电网控股‘收编’”,“将地方电网巧妙地融入国家大电网”,使之形成输配一体的“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旗下的重庆市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大电网提出并逐步实施全省输、配电网的“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限制农村水电电网再发展”,“扩大主网直供区”,“对大小电网并存地区由大电网对农村水电企业实行‘控股股改’”,“对大电网未进入地区由大电网尽快组建‘电网管理机构’对农村水电企业实行‘收购、重组’”,以实现输配一体的“一省一公司”。

云南省大电网以本属地方的农网城网改造资金作为自己的出资,以保障其绝对控股为前提,以对县配电企业实行“上划”或“股改”为基础,从而逐步形成输配一体的“一省一公司”。以上主张和做法,违背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的方向,违背《电力法》“提倡不同产权的电源与电网、电网与电网联网运行,联网运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规定,违背国家“发展农村水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精神。是强化和扩大输配一体的行业垄断和“一省一公司”的区域垄断,加剧省级电网垄断局面,干扰中央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阻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使改革走回头路。同时打击全社会办电和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侵占地方和“三农”权益。

七、大电网不以提供输电公共通道服务为应尽的职责

农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水电的发展,迫切需要增加220千伏及以上输电能力或由国家提供220千伏及以上输电通道给予集散服务。但作为国家大电网却不以提供输电通道服务为应尽的职责,而以此作为谋取自身权益的机会和手段,强化和扩大输配一体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

上世纪80年代,四川持续多年缺电,在省计委的统一规划下,乐山市利用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由部分用电企业出资建设电源与配套电网,实行自发自供,按股分电、分红,组建了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成为我国第一家电力行业上市企业。长期以来,“乐电”一直期望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电能交换、各自运营,却始终遭到拒绝。直到现在,历经16个年头,“乐电”仍在“孤网运行”,成为全省、全国腹心地带中等以上城市里罕见的“乐山现象”。目前,大电网更借电力供应紧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其提供220千伏及以上输电通道服务,作为要挟手段,强行要求属于电力工业配电端的发供一体的乐电上市公司,首先拆分电源电网,而后由其控股重组峨眉、夹江两县配电企业,方可考虑联网和提供输电通道。置地方、农村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置上市公司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应对全国股民和股市承担的责任于不顾,执意通过实施所谓“一县一公司”到“一市一公司”再到“一省一公司”,以实现全省输配电网的一家管理,独家购销。

在农村水电资源非常丰富的四川雅安市和云南文山州,均形成了完整的全市(州)跨县区域电网,目前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分别达到63万千瓦与27万千瓦,枯期需少量补给,平丰期有大量余电;2010年农村水电发电装机将分别达到280万千瓦和107万千瓦,全年均有大量余电,急需国家大电网提供220千伏及以上输电通道,为调剂余缺和西电东送提供服务。但又都害怕大电网会以此作为要挟地方、企业、群众的手段,通过“收购、重组”强化和扩大输配一体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导致地方区域电网被瓦解,丧失造血功能,损害地方、农村权益,因而举棋不定。

多年来,正是纵横一体化的电力垄断体制以提供电力支撑相要挟,肢解了重庆万州、涪陵等跨县区域电网,使乐山、达州等跨县区域电网名存实亡,并将四川绵阳、温江、南充、泸州、巴中等跨县区域电网扼杀在摇篮之中。四川南部县举全县之力,建成了一座原拟为南充区域电网骨干电源的发电装机9万千瓦的水电站,正式投产后,大电网即利用手中掌握的电权,对其实行强制约束:不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更不准自发自用余电架线外送,只准发电上网然后买回自用。仅低价上网高价买回的价差一项,一年就蒙受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

八、贱价收购、持干股控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规定,电网企业要实行主辅分开,“三产”和多种经营企业参加发电企业的重组或交由地方管理。大电网的“三产”和“多经”企业,作为大电网的关联体多属集体和个体性质,为一部分人和私人所有。国务院国办发[2000]69号、国家发改委[2003]779号和国家三部委[2003]37号等文件规定,停止任何形式国有电力资产的流动,暂停电力系统职工投资电力企业,凡违反69号文件规定的投资和交易活动一律无效,已经发生的要严肃纠正;造成损失的,或引发重大不安定因素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川省电力公司所属启明星系“三产”、“多经”企业,借助电网垄断强势,通过限制上网,降低上网电价,提高下网电价,迫使农村水电企业就范,先后对南充、乐山、成都、泸州、广安、眉山、遂宁、阿坝等市(州)12家县、市级农村水电企业总额达10余亿元的国有资产实行贱价收购,侵占地方国有资产及其产权权益,侵占地方财政收益,导致大量国有资产及相应的权益、收益流失到一部分人和私人手中。武胜县电力公司,经营性总资产1.1亿元、净资产4000万元,另有农网改造资金4500万元、电气化资金160多万元和房地产价值4000万元,年实现利润600多万元,被以不到净资产和资金总额5%的600万元买断;丹棱县电力公司经营性总资产4109万元,净资产3200万元,年实现利润近100万元,被以仅占净资产2.5%的80万元买断;都江堰市电力公司,经营性总资产2亿元、净资产5700万元,几乎被零价收购。

大电网及其关联体持干股控股农村水电资产的做法,从内地到边疆基本一样,边疆更突出。不管大电网在当地有无自有资产、资金,均要绝对控股,控股比例一般在60%以上,边疆地区有的高达90%;地方资产、资金再多,一般只准占有40%以下的股份。

贱价收购和持干股控股农村水电资产,严重侵占了最需要政策扶持的西部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地方国有资产被侵占;二是地方6成以上甚至9成的供电盈利被平调、转移,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失到一部分人和私人手中;三是国家规定对农村水电企业实行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得不到执行,造成增值税的增加和增值税、所得税递解的变动,相应减少地方财税收入,使本来属于贫困地区贫穷财政的收益被拿走;四是供用电方式的逆变和上网下网的高额价差,使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群众蒙受更大的损失。

云南有关方面反映,通过上划和持干股控股农村水电资产,造成了大量地方国有资产转移性流失和国有资产隐性流失。一是地处西部地区的云南省一、二期农网改造资金67亿元形成的资产本应全属地方,但其中“直供、上划、代管”县的网改资金50余亿元形成的资产却由地方转移至大电网,造成地方国有资产大量转移性流失;二是农网改造中,大电网以物代资,提高设备、物资、材料价格,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三是在持干股控股股改中,限制地方出资范围和出资比例,压缩地方出资价值和份额,导致地方国有资产隐性流失;四是将部分农村水电电网的地方国有资产直接上划给大电网,造成平调性地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据《云南省水利水电统计年鉴》,1998年全省农村水电利润总额为2.9亿元,2003年下降为3717万元,下降幅度高达87%。

大电网及其关联体垄断电力交易市场,侵占地方、企业、群众权益。2003年四川凉山州上市公司“西昌电力”,上大电网电价年均仅为0.0416元/千瓦时,而购大电网电价年均为0.4474元/千瓦时(最高达0.8836元/千瓦时),价差在10倍以上,其中不计费电量高达上网电量的53.3%。发电装机9万千瓦具有年调节能力的凉山州大桥水库电站就坐落在西昌市郊县,却长期不能直接与“西昌电力”进行电力交易和向地方供电,而必须低价上大电网而后被大网转手高价卖给企业和地方。四川一些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经营小水电,经过大电网“三产”企业中间“抽头”盘剥,最后上网结算电价只有0.03元/千瓦时左右,严重打击了社会开发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的积极性。

九、既是国电企业老总又是“三产”企业老板,主辅分开应即进行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电力垄断企业中。一些国电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高管人员又兼任非国有资本的“三产”、“多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们“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职责究竟是保障国电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是追求直接关联的非国有资本的“三产”、“多经”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实际是在垄断体制基础上,营造有利于“从内部发挥关联功能转移资产、利润”、“从外部发挥垄断强势侵占第三方权益”的一种机制。应予坚决纠正、制止。江苏“苏源集团”、贵州“金元集团”等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例证。四川省电力公司的“三产”、“多经”企业启明星系现象也值得关注。

上一篇:青岛游记作文400字下一篇:73文化长廊演讲稿